教案需要不断进行修改和完善,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和学生反馈进行调整,确保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目标。在编写教案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教案名字6]
小学五年级语文爱的奇迹教案篇一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景色美丽,物产丰富”分别指哪些?
2: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
3:指导感情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了解“景色美丽,物产丰富”分别描写了哪些?
2:,指导感情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
四:课件设置: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通过第一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草塘的可爱体现在哪些方面?
二、讲读第二段:
1,指读“草塘有什么特点?课文哪些地方进行了直接描写?”
2,找出文中描写草塘“绿”的词句。
3,为什么同时草塘中的草,看过去颜色不一样?(完成“有色的水越多越深”的实验)作者不但写了草塘静态的美还通过苇草在微风吹拂下“绿浪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把草塘写活了,它是那样充满生机和活力,表现了草塘动态的美。
4,指导朗读。
5,过渡:北大荒的草塘是如此的.美,课文是如何具体描写北大荒的物产丰富的?读后用一句话概括。
6,小丽讲了哪件事来夸耀“北大荒”好得哪儿也比不上。
7,小丽介绍草塘春冬两季特有的景象时,神情怎样?她的这种神情说明了什么?
三:指名配乐朗读第四段:哪一部分写水泡子,哪一部分写小河?
1,思考讨论:水泡子有什么特点?
2,这时作者对北大荒的感情已发生了什么变化,从哪里看出?“我恋恋不舍地上了岸‘说明了作者已经爱上了这个地方,由开头觉得没意思到恋恋不舍,美丽富饶的北大荒的真实情况使我改变了原来的印象,由鱼引出河“啊……奇迹般地出现在我的眼前”奇迹,本写一些超乎寻常的不平凡的事,在这突出表现了作者见到在芦苇掩映下小河那种又惊又喜的心情。(分角色读)。
3,小河的特点是什么?有表情的郎读小河美的句子。(完成填空)。
小结: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觉得草塘可爱吗?为什么?
2,“我”到北大荒后,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文中找出表达感情的句子。
3,作者的感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四:总结:本文通过“我”在小丽的陪同下,看到了北大荒的美丽富饶,深深地爱上。
了这个地方,赞美了草塘可爱,北大荒的可爱,祖国的山水的可爱,这些可爱的山山水水,等待着大家去开发,创业,建设。
板书设计:
塘大,美颜色(绿)。
景色美丽声音(欢笑)。
动态(翻滚)。
水泡子鱼多没感情。
物产丰富春:瓢舀鱼。
冬:捉野鸡。
打狍子深深地爱。
教学流程图:
开始。
复习导入。
实验分析,解释原理。
完成练习1。
媒体1:草塘景1。
教师评析。
完成练习2。
媒体2:草塘景2。
形成练习。
小学五年级语文爱的奇迹教案篇二
目标1、初步学会抓重点段给课文分段。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理解25个词语的意思,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闹”的在文中三个句子中的意思。
3、了解西门豹为民除害的事迹,知道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敢于破除迷信,为民办实事的好官。
知识点梳理理解西门豹将计就计的方法、能够复述故事。
过程第一课时。
一、设置悬念,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引疑。
1、听课文录音,思考:课文写了西门豹在什么地方为当地百姓做了哪些好事?
2、检查生字、新词学习情况,再读课文。
3、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三、学习“单元提示”,指导分段。
四、研读课文第一段。
1、西门豹到了邺地,发现那里田地荒芜,人烟稀少,于是展开了调查,现在请同学们来研究西门豹所作的调查,分析造成邺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大原因,并说说你是根据什么研究出来的?(小组合作学习,共同研究)。
3、共同讨论,写调查报告4、交流。
五、练习拓展:修改调查报告。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研读第二、三段。
2、但西门豹采取了什么办法?他的办法巧妙在哪里?
3、小组汇报学习成果,教师适当引导,重点研读三个重点句,品析词句,边读边体会西门豹的将计就计。
4、想象说话:漳河边上的百姓看了事情的以过会怎么说?
5、西门豹还为百姓做了什么事?
四、练习拓展:《西门豹,你真》。
课后。
反思上完《西门豹》这一课,自以为抓住了人物言行品悟了“巧妙”,亲历了文本,也感受了西门豹的聪明才智,用语之巧妙,从而吸纳了那种言外之意话中有话的语言魅力。可作业批下来,实感孩子们联系上下文完整地回答问题组织语言的能力欠缺,仍需加强训练。
小学五年级语文爱的奇迹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子的了不起——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力量。(重点)
3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难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谈话: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和你平时的了解,你能描述一下地震吗?
3、有谁愿意帮大家回忆一下: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一对什么样的父子?
4、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作者又是通过什么来表现父子的了不起。
(一)请同学们打开书,想想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写出你的理解与感受,并和同学交流一下。
(二)汇报
师:父亲的了不起表现在哪?
1、 理解第2、3段:1)“冲向”:体会出父亲急切地想见到儿子。
3)猛地想起、坚定的站起”等词句理解。
2、 理解第5段:主要抓住别的父母和父亲的对比、父亲的眼神和话来理解。
a、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可以体会出父亲挖的时间长。师:我也写了一句话:他挖了36小时,没人现来阻挡他。找生读体会作者为什么那样写而不象我这样写。(作者这样写更能让^人’体会到时间的漫长)
b、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是什么描写?从这些外貌描写你体会出什么?从满脸灰尘可以体会到父亲挖了很长时间;从双眼布满血丝可以体会到父亲已经36小时没睡了,很累了;从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可以体会到可能发生大爆炸了,也可能父亲被什么东西划伤了。师:多么了不起的父亲啊。作者也很了不起,短短的一句外貌描写你们就体会出这么多,多精妙!多传神啊!
c、没人再来阻挡他:再来说明有人曾经来过但又走了。都有谁来过?找找。
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们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帮助我?”
消防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师:消防队长和警察在这干什么?他们为什么来劝父亲?(更能表现当时很危险)
分角色朗读这段^对`话。
师:人们摇头叹息地走开了,都认为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精神失常了。真的失常了吗?没有?你怎么知道的?(因为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他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理解父亲说的这句话。当儿子伤心时,父亲会劝他;当儿子高兴时,父亲会和儿子分享;当发生大地震时,父亲也要和儿子在一起,所以才要挖。
4、师:在漫长的36小时,不!38小时里,父亲又累又饿,受了伤,没有一人来帮助他,但他却一直挖。老师非常想读这段给大家听。(师范读)谁也想读?生练习后指读。
5、那么,在这38小时里,是什么支撑着父亲挖下去呢?
师:父亲如此的了不起,儿子的了不起又表现在哪呢?
1、理解16段:生谈体会
2、理解23段:生谈体会。如果你是阿曼达,怎么对父亲说这段话?生读
3、又是什么支撑儿子等了38小时呢?
4、现在阿曼达和他的同学得救了,让我们把这一幕展示出来,一起读这段父子^对`话。老师读父亲的话,同学们读父亲的话,再找一位同学读旁白。
5、齐读最后一段,让我们一起来分享这幸福的时刻吧!再读一次。
此时此刻,我心潮澎湃,我被那个为了寻找儿子在废墟上挖了38个小时的父亲而感动,为那个在废墟下等了38小时的儿子而喝彩。你们呢?回忆一下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令你感动的一幕幕,找出来有感情的读出来吧!(生练读后指读)
1、如果你是被救的13个孩子之一,会对这对父子说什么?做什么?回去写在日记本上。
2、最后送给大家一件礼物:一本书《感悟父爱》在这本书的序中有一句话很感人,也很富有哲理:总有一个人将我们支撑,总有一种爱让我们心痛,这个人就是父亲,这种爱就是父爱。
板书设计: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 子
挖 等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小学五年级语文爱的奇迹教案篇四
2: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
3:指导感情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1:了解“景色美丽,物产丰富”分别描写了哪些?
2:,指导感情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
四:课件设置: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通过第一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草塘的可爱体现在哪些方面?
二、讲读第二段:
1,指读“草塘有什么特点?课文哪些地方进行了直接描写?”
2,找出文中描写草塘“绿”的词句。
3,为什么同时草塘中的草,看过去颜色不一样?(完成“有色的水越多越深”的实验)作者不但写了草塘静态的美还通过苇草在微风吹拂下“绿浪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把草塘写活了,它是那样充满生机和活力,表现了草塘动态的.美。
4,指导朗读。
5,过渡:北大荒的草塘是如此的美,课文是如何具体描写北大荒的物产丰富的?读后用一句话概括。
6,小丽讲了哪件事来夸耀“北大荒”好得哪儿也比不上。
7,小丽介绍草塘春冬两季特有的景象时,神情怎样?她的这种神情说明了什么?
[4]。
小学五年级语文爱的奇迹教案篇五
一、教材简析:
这篇精读课文是一篇叙事散文。文章主要记述了作者到内蒙古草原访问时所看到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热情欢迎、盛情款待来访各族同胞的动人情景,反映了各族人民团结友好的深厚情谊。
全文按照访问的顺序可以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作者初次见到草原的美丽景色和感受。这一部分是写景,作者用简练、生动的文笔描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讲作者访问草原的经过。作者按照“远道迎客——蒙古包外——蒙古包内——联欢话别”的顺序,描写了蒙古族人民热情欢迎、款待远客的情景。这一部分是叙事,语言朴实、流畅,耐人寻味。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一类生字,积累词语,运用关联词语造句。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友好的深厚情谊,培养热爱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
1.通过引导学生自主读书,用心感受和体会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2.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四、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按照空间位置、事情发展、思想感情三条叙述的特点。
五、课前准备:
1.布置同学搜集老舍先生的简历和他的作品。
2.搜集有关草原的文字资料、图片、歌曲等。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看见过草原吗?谁想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自由谈自己心中的草原)。
2.草原辽阔无际、一碧千里、牛羊肥壮、野花遍地,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草原吧。(出示草原美景图或放映草原的录像片)。
3.看到片中的景色,你们有什么感受呢?
4.是的,我国现代的大作家老舍先生正是带着这种感觉写下了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第十七课《草原》的。
5.板书课题:17草原。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还要注意读书姿势要正确。
3.指生读生字、生词,教师及时正音。(可采用指名读、轮读、齐读等方式)。
4.你觉得哪个生词的意思比较难理解,而你已经理解了,介绍给大家。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个别生词意思:翠色欲流、一碧千里、墨线勾勒等。
5.你觉得哪个生字容易写错,请提醒大家。
6.指生逐段朗读课文,及时纠正读错的字词。
7.默读思考:课文的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内容?一会儿把你读懂的自然段读给大家听。
8.学生读书思考后回答问题,教师及时板书:
第1自然段:草原美景和作者的感受(写景)。
第2—5自然段分别写:远道迎客、蒙古包外、蒙古包内、联欢话别(这部分叙事)。
(三)精读课文,理解和体会草原美景。
1.初读课文后,草原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围绕草原“景色美”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你从哪些字词、句子和段落感受到草原的美丽景色。
3.引导学生从作者对草原景色的描写和自己的感受两个方面,品味草原美景。描写:天空、空气、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小丘线条柔美,羊群,等;感受: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骏马和大牛静立不动,好像……,等。
4,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的同时,进行朗读和背诵指导。
5.指导学生课上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四)学习课文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体会和感受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1.指生朗读课文。
2.默读思考、标划:你从哪里体会到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3.学生汇报,教师及时引导、归纳。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体会:
(1)远道迎客——一群马,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几十里外欢迎远客,等。
(2)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也不知道谁的手,总是热乎乎的,握住不放,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等。
(3)蒙古包内——一点儿不拘束,不大一会儿,干部、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再举杯,再回敬,鄂温克姑娘既大方,又有点羞涩,等。
(4)联欢话别——饭后,小伙子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民族舞蹈,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等。
4.面对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我们”有哪些表现呢?(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描写中,体会客人们的表现——有礼貌,亲热,一点儿也不拘束,依依惜别)。
5.指导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五)延伸拓展。
1.引导学生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
3.本文只是表达蒙古族和汉族人民的团结互助吗?如果不完全是,那么,老舍先生还想表达些什么?(引导学生理解本文要表达的各民族团结互助,情谊深厚的主题)。
七、教学结束:
作业。
1.书写字词。
2.背诵第一自然段。
3.搜集表现各民族人民团结互助的故事。
小学五年级语文爱的奇迹教案篇六
2、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
3、指导感情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了解“景色美丽,物产丰富”分别描写了哪些?
2、指导感情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
四、课件设置。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
通过第一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草塘的可爱体现在哪些方面?
二、讲读第二段。
1、指读“草塘有什么特点?课文哪些地方进行了直接描写?”
2、找出文中描写草塘“绿”的词句。
3、为什么同时草塘中的草,看过去颜色不一样?(完成“有色的水越多越深”的实验)作者不但写了草塘静态的美还通过苇草在微风吹拂下“绿浪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把草塘写活了,它是那样充满生机和活力,表现了草塘动态的美。
4、指导朗读。
5、过渡、北大荒的草塘是如此的美,课文是如何具体描写北大荒的物产丰富的?读后用一句话概括。
6、小丽讲了哪件事来夸耀“北大荒”好得哪儿也比不上。
7、小丽介绍草塘春冬两季特有的景象时,神情怎样?她的这种神情说明了什么?
三、指名配乐。
朗读第四段、哪一部分写水泡子,哪一部分写小河?
1、思考讨论、水泡子有什么特点?
2、这时作者对北大荒的感情已发生了什么变化,从哪里看出?“我恋恋不舍地上了岸‘说明了作者已经爱上了这个地方,由开头觉得没意思到恋恋不舍,美丽富饶的北大荒的真实情况使我改变了原来的印象,由鱼引出河“啊……奇迹般地出现在我的眼前”奇迹,本写一些超乎寻常的不平凡的事,在这突出表现了作者见到在芦苇掩映下小河那种又惊又喜的心情。(分角色读)。
3、小河的特点是什么?有表情的郎读小河美的`句子。(完成填空)。
小结: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觉得草塘可爱吗?为什么?
2、“我”到北大荒后,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文中找出表达感情的句子。
3、作者的感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四、总结。
本文通过“我”在小丽的陪同下,看到了北大荒的美丽富饶,深深地爱上了这个地方,赞美了草塘可爱,北大荒的可爱,祖国的山水的可爱,这些可爱的山山水水,等待着大家去开发,创业,建设。
小学五年级语文爱的奇迹教案篇七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青霉素发现的经过及意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弗莱明热爱科学的品质,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
3.认识本课的7个生字。
多媒体课件
一课时。
一、谈话激情 揭示课题
(出示居里夫人、牛顿等学生已经了解的科学家的图片,简单议论后出示弗莱明的图片,告诉学生他也是一位值得世人为之骄傲的人物,引出本堂课要学习的内容———《青霉素的发现》。(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说说读完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板书:弗莱明、认真、严谨)
2.默读课文,哪些自然段写青霉素发现的经过?
(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为今后的独立阅读打下基础。)
三、再读课文 读中感悟
1.小组合作读文。你认为哪些语句能体现弗莱明认真钻研的精神,画出来,读一读。(板书:重做试验、马上试验、动物实验)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重点句子,师生共同评议。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3.借助书中插图和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感受弗莱明那种热爱科学的精神,然后说一说。
(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4.你知道青霉素都能治疗哪些疾病?(课前搜集的资料)
5.你此时最想对弗莱明说些什么?(板书:伟大)
6.多媒体出示:
科学是讲求实际的,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需要付出艰巨的劳动。
———郭沫若(中国)
指名读郭沫若的名言。
7.再读课文,加深感受。
四、拓展延伸 丰富知识
学生介绍自己知道的科学家的故事,交流科学家的发现、发明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板书设计:
重做试验
青霉素的发现 马上试验 认真严谨
小学五年级语文爱的奇迹教案篇八
教学目标:。
1.初步感受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激发学生对新中国成立的自豪感。
2.通过收集、处理信息等方法,提高获取信息、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了解开国大典、人民代表会议等概况,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教学重点:初步感受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激发学生对新中国成立的自豪感。
教学难点:了解开国大典、人民代表会议等概况,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教学准备:课件。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出示照片:___。
在天安门上庄严宣布……。
1.提问:图片反映什么时候的什么事?
2.旧中国是什么样的?
过渡:不再打仗,幸福生活,建立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新的国家是一个怎样的国家,又需要哪些准备工作呢,这节课…)。
二、理解政治协商会议。
师:一个国家由谁来领导呢,当时在中国有许许多多的党派,这些党派非常支持革命,可以说中国革命成功,离不开各党派的支持和帮助,于是中国共产党提议召开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什么叫政治协商会议?
(全国各民族党派的代表来共同商讨国家大事的会议。简称政协会议。)第一次政治协商会议的任务就是要建立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因此,这个提议得到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热烈响应。
三、知道国旗、国微、及国歌知识。
(1)国旗:样子、象征意义、国旗故事国旗样子:红色的底色,旗面左上方一个黄色的大五角星,大五角星右方四颗小的五角星各有一个角尖对准大五角星的中心。
象征意义:红色象征革命。旗上的五颗五角星及其相互关系象征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五角星用黄色是为着在红地上显出光明,黄色较白色明亮美丽,四颗小五角星各有一尖正对着大星的中心点,这是表示围绕着一个中心而团结,在形式上也显得紧凑美观。
国旗制作者:1949年7月,为了迎接新中国的诞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在《人民日报》上登载了征求国旗图案的启事,立即得到公众的响应。在上海现代经济通讯社工作的青年曾联松,看到启事后,设计了一面国旗,他的定稿是:红色的底色,旗面左上方一个黄色的大五角星里含镰刀斧头,大五角星右方四颗小的五角星各有一个角尖对准大五角星的中心。这幅图案寄到了北京。筹备会从许多国旗方案中,注意到了曾联松的图案,后来将大五星中的镰刀斧头去掉后,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一面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天安门广场的上空。
(2)国徽:样子、象征意样子:中央是国旗下的天安门,周围是齿轮和谷。
象征意义:(天安门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民族传统和革命精神,同时也是首都北京的象征;齿轮和谷穗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联盟。)它鲜明地表明了我们国家的性质,标志着中国人民自椅适运动以来的亲民主义革命斗争的胜利和工人阶级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尊严。
(3)国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是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1935年,中国遭到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在中华民族危亡的关头,他们创作了这首歌曲,激励人民奋起抗战,保卫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数十年来;这首歌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激发我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起了巨大的作用。因此,在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国会议上,把这首歌曲定为代国歌,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传统和居安思危的思想。1982年第__届全国人民代表会议通过决议,确定为正式国歌。
总结:国旗、国歌、国徽都是祖国的象征,热爱、尊重国旗、国歌和国徽是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我们每一个小朋友从小就要树立热爱国旗、国歌、国徽的思想,在这种爱国主义思想的激励下努力学习,顽强拼搏,长大后要报效祖国,力争为国旗添彩、为国徽争光。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播放歌曲《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雄赳赵、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提问:“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去干什么?”。
2、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帝国主义没有因此放弃对中国的侵略野心,美国利用朝鲜战争之机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严重威胁我国的安全。在这严峻的考验面前,年轻的共和国政府毅然决定:___,保家卫国。
二、了解中国志愿军。
1、读读活动园师:人们为什么称中国人民志愿军为“最可爱的人”?
2、教师小结。
通过影片、图片,讨论,让我们认识到志愿军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被誉为“最可爱的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三、___战争胜利。
阅读相关链接播放有关反映___战争后期战况,签订《朝鲜停战协定》,美国陆军上将、“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的讲话,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的讲话,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受到热烈欢迎情景的历史影视资料片段,让学生感受志愿军浴血奋战的感人场景和___战争后的喜悦。
思考:___的胜利代表着什么?
四、学习新中国的外教政策。
1、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巨大成就。在这过过程中发生了几件大事件,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历史看一看。
2、中缅、中印联合声明。
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说一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内容。
3、万隆会议。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体现出对其他民族和文化的包容尊重。
4、中国重返联合国。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并成为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这意味着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越来越高。
五、外交故事议一议。
1、分享新中国成立后的其他外交故事。
2、读一读已经与中国建交国家的列表。
小学五年级语文爱的奇迹教案篇九
教学重点:走进大自然,感受自然的气息与美丽。初读课文,体会课文的语言之美。
开学伊始,即带领学生走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利用清晨与黄昏,用自己的眼耳口鼻去体会自然的神奇,去倾听自然的声音,去呼吸自然的芬芳。
1、 对于“课本”,你有何理解?他有什么用处?
2、 大自然又怎会成为绿色的课本呢?
1、 教师范读。学生闭目想象感受诗的意境美。
2、 学生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掌握生字新词。
3、 同桌交流,互相检查朗读情况。
4、 指名分节读课文,读后说说这一节讲了什么?
5、
1、 细读文章,
2、 说说这绿色的课本中有些什么?用笔在文中划出来。
3、 有感情地读读这些词,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自己的感受。
4、 再读课文,找找文章希望我们如何去打开这课本呢?
教学重点:品味赏析,感悟诗情。
1、 说说学了课文,你知道这大自然的课本里有些什么?
1、 黩读课文,找找诗中希望我们如何去打开大自然的课本。
2、 引导学生体会:“去呼吸”、“去发现”、“去描绘”、“请听一听”、“攀登吧”、“前进吧”等词中所饱含的深情。
3、 联系自己的经历谈谈自己曾呼吸、发现、描绘、倾听等接触大自然的事例与感受。
4、 学习第一节与最后一节,从“敞开”一词,感受祖国的绚丽多彩。反复朗读这两节,体会诗的内涵。
5、 体会开头与结尾反复的作用。
1、 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诵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2、 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朗读。
3、 全班朗读交流,先指名读,再评析指导,读出诗的明快、豪情万丈、舒缓,读出诗的内在的旋律。
4、 最后全班齐读。
a:完成练习册。预习下文。背诵这首诗。
b:选择校园一物进行仔细观察。并写下观察日记。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小学五年级语文爱的奇迹教案篇十
1998年夏天,我国长江流域遭受了多年未遇的特大洪涝灾害,沿江各地特别是长江中游一带险情不断,人民群众的财产乃至生命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在这万分危急关头,几十万解放军官兵日夜兼程,和几百万人民群众一起,战洪水,斗恶浪,打响了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
《大江保卫战》一文主要赞颂了英勇的人民子弟兵们在到处肆虐的洪水前,是怎样忘我地保卫大江、救助人民群众的事,讴歌了新一代人民子弟兵在危险和困难面前毫不畏惧、全然不顾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再现了他们光辉的形象。同时也表达了子弟兵与人民的鱼水情深。
战,即战斗。将抗洪抢险比成战斗,可见灾情的严重性和斗争的紧迫性,它反映了党和政府对人民利益的莫大关心,表现了人民子弟兵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奋不顾身的可贵精神。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把握课文的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心系人民,团结抗洪,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
通过对课文的朗读,理解,感受课文采用的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人民子弟兵抗洪救灾中所体现出来的英雄气概,既全面有真实生动。
第一课时。
学习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语,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思路,学习第一段。
1、师述:曾经有这样一首歌唱遍祖国大江南北,许许多多的人为之留下了感动的泪水。请听——《为了谁》。(利用电脑播放歌曲)。
2、过渡:这首歌赞颂了抗洪救灾中英勇无畏的人民子弟兵。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1998年抗洪救灾的课文。
3、板书课题:大江保卫战。
读题,解题,质疑:
战,即战斗。
课文什么比成战斗?(把抗洪抢险比成战斗。)将抗洪抢险比成战斗,说明什么?(灾情的严重性和紧迫性。)。
4、教师简介背景。
1998年夏天,我国长江流域遭受了多年未遇的特大洪涝灾害,沿江各地特别是长江中游一带险情不断,人民群众的财产乃至生命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在这万分危急关头,几十万解放军官兵日夜兼程,和几百万人民群众一起,战洪水,斗恶浪,打响了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
1、导读课文:
同学们,你觉得,你学习这篇课文,主要想知道什么?(交流: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教师进行必要的归纳。)现在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课文,把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等,通过划一划,注一注等方式,把它记录下来,留待交流。
2、学生按要求自由读课文。
(教师巡视)。
3、检查自由读课文后的效果。
(1)多媒体出示生字,词语指名朗读,正音。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3)交流初读的感受,收获。(从整体上感知课文。)。
快速阅读课文,按照为“什么战——怎样战——战斗的结果”这样的叙述顺序,给课文分段。并用一句话概括每一段的内容。
组织交流,教师点评归纳。
(第一段(1):写长江遭遇特大洪水,人民子弟兵打响了大江保卫战。
第二段(2~5):写我部队官兵在大江保卫战中表现神勇,涌现出许多动人事迹。
第三段(6):赞扬了人民子弟兵的精神永远铭记在人民心中。)。
1、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的第一段。
2、读了这一段,你感受到了些什么?
(交流,并找出重点的词语句子,读一读。
灾情危急:“暴雨”、“大暴雨”、“一场接着一场”、“暴怒的巨龙”、“疯狂地撕咬”以及三个“!”
奔赴战场:日夜兼程,挺进。
3、指导朗读。读出情况的危急,读出子弟兵们英勇无畏,大战洪水的英勇气概。
(指名朗读,评点,再读,齐读。一定要指导学生用一字一顿的重音,把三个“!”读出来。)。
1、抄写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1、学习课文的重点部分内容,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阅读赏析,理解含义较为深刻的句子;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2、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导入。
(一)、快速默读课文的第二段,思考:
这一段写人民子弟兵在大江保卫中的动人事迹,主要写了哪几个典型事迹?
(1)默读。
(2)交流概括。
大堤抢险。
(3)板书:铮铮铁汉(典型人物)。
勇救群众。
(二)品读课文——大堤抢险-。
1、幻灯片出示抢险的图片,学生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图意。
2、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看看课文又是怎样描述的,哪些话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自由读课文3-4自然段)。
3、学生谈自己感动的内容,指导朗读,感悟表现战士们奋不顾身和乐观主义的精神的词句。
出示。
(1)“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来回穿梭。有的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脚奔跑起来。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朗读,体会到战士们意志坚强、奋不顾身的精神。
(2)“一个个奋然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经过几个小时的鏖战,大堤保住了,官宾们浑身上下却是伤痕累累。”
(3)“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
(4)“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
朗读,体会子弟兵大无畏的乐观主意精神,与人民心连心的本质。
4、小结过度:
这一层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句描绘了子弟兵的群体形象,体现了全体官兵为了保卫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为了保卫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精神。
接下来,课文又是从哪个角度去描写的呢?(三)品读课文——铮铮铁汉。
1、学生自由读,说说这一层主要讲了什么?2、交流:
你觉得黄晓文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讨论,结合学生的交流,出示:
“黄晓文大声说:“来不及了!”说着,一咬牙,猛地把铁钉一拔,一股鲜血涌了出来。黄晓文随即从身上扯下一绺布条,三下两下把脚捆了个结实,二话没说,转身扛起地上的麻包,又爬上了大堤……”
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好好朗读,体会人物的内心。
3、齐声朗读——。
“在那几十个难忘的日日夜夜,有多少这样感人的事迹啊!”
4、谈谈自己的感受。——像黄晓文这样的铁汉,这样动人的事迹太多了,说明人民子弟兵个个都是铮铮铁汉。
(四)品读课文:勇救群众。
1、过渡:师生一起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最后一句。——“在那几十个难忘的日日夜夜,有多少这样感人的事迹啊!”
师:还有哪些感人的事迹,请同学们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2、指导朗读,理解,背诵——。
(1)“战士们的冲锋舟劈波斩浪,飞向漂动的树梢,飞向灭顶的房屋,飞向摇摇晃晃的电杆。”
抓住三个“飞向”引导学生体会到群众正在危险中,战士们迫不及待地进行营救。
(2)“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徽闪烁。”
抓住四个“哪里”引导学生朗读,体会到子弟兵急人民所急,把生的希望留给人民,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师,他们真是无愧于“军旗”、“军徽”,他们不愧是人民子弟兵啊。所以——。
(3)“滔滔洪水中的群众,看到了红五星,看到了迷彩服,就像看到了他们的大救星。”
抓住“看到了……看到了……就像看到了……”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到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高度信任,突出反映军民鱼水情。
如此令人感动的情景,如此感人的文字,我们能背出来吗?(五)小结:
让我们再来看一看,英勇的子弟兵是怎样不惜一切抗洪抢险的。
播放视频《大江保卫战》。
学生齐声朗读。
1、回全文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述说感动的理由。
2、摘抄排比句,体会句子的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节。
小学五年级语文爱的奇迹教案篇十一
1、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2、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感情读;悟诗情。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态度。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1课时。
一、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读后评读)。
(2)填空练习,这《四十田园杂兴》首诗是(宋代)诗人(范大成)所做。
二、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范大成(1126—1193)宋代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是南宋四大诗人之一。他的诗题材广泛,秀雅清婉,自具一格。在当时就广受称赞。
课本上选的这首诗诗人描写的是夏天的`景致。诗从写景入手,点明时令。通观全诗,诗人在动静结合中,展示了一幅初夏江南生机盎然、景色优美的田园图画。
(2)明诗意,感情读。
师: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看能不能说说诗句的含义。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正值江南初吓时节),梅子金黄杏子也成熟了,麦花雪白雪白的,鲜黄的油菜花也开始落花结子了。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白天越来越长,农民们都忙于农事,篱笆边很少有过往的行人,只看见蜻蜓和蝴蝶在飞动着。
(3)悟诗情。
师:全诗以高度概括的笔法,勾勒了江南地区的风物。这首诗三句写景,都显得很优美,只一句叙事,不直接写劳动,却从侧面透露劳动情况,很有意味。
(4)朗读全诗。
三、练习诵读。
小学五年级语文爱的奇迹教案篇十二
1、在语言环境中了解“形影不离”、“毅然”等词语的含义,积累“管鲍之交”等表示朋友交情的词语。
2、朗读课文,尝试列小标题来概括事件的主要内容。
3、体会文章围绕中心选材,循序渐进地安排写作顺序的表达特点。
4、感受鲍叔牙待友的情深意重,激发学生敬佩之情。
一、人物介绍,引入课题。
1、师:同学们,如果说历史是一本厚重的书,那无数历史人物便是一部部传奇。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传奇人物——鲍叔牙(板书:鲍叔牙)这些成语和哪些历史人物有关?(交流:扁鹊、勾践、蔺相如、廉颇)。
2、师:谁来读一读关于他的介绍?
3、鲍叔牙是历一个大贤大智之人,今天我们一起走近鲍叔牙,读一读关于他的故事。
4、补全课题,齐读,从课题上你读懂了什么?板书:真心待友。
二、了解事件,列小标题。
1、轮读课文开头、结尾齐读,其他部分指名读,思考:为什么这样读?(2—6;7—9;10—11)。
2、发生在哪几个时间段里的事?按什么顺序写的?
板书:一起做生意时一起当兵时一起做官时(课文按照时间推移的顺序选写了三个事例,其实作者这样写还有其他用意,学到后面我们再来体会。)。
3、借助填空,概括内容。
5、小结:“助、护、为”三个字提纲挈领、突出了鲍叔牙是怎么“待友”的。
三、学习三件事,感受鲍叔牙待友的情深意重。
了解了文章的脉络,我们先看他俩一起做生意时,文章直接写鲍叔牙真心帮助管仲的句子有哪些?边读边划边体会。
再默读他们一起当兵打仗时,在你最有感受的语句做做批注。
1、出示句子:鲍叔牙知道自己如果继续做官,可能对管仲不利,于是就决定向齐桓公辞官回乡。
师:这段文字和课文有什么不一样?(体会“毅然”就是坚决的、肯定的,下定决心的意思)。
2、舍身可以毫不犹豫,舍官却要下定决心,读读上下文,想想什么道理?
3、鲍叔牙可不是贪图官职,在中国古代有一句话,出示: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夺也。
4、想象说话面对鲍叔牙的辞官,齐桓公挽留他说:“;”(师:想一想这句话该读出什么语气?诚恳、称赞)管仲劝他说:“”;(什么语气?坚定)一些大臣更是议论纷纷,替他打抱不平,有的说:“”,有的说:“”,还有的说:“”。但是第二天,鲍叔牙还是悄悄离去。
5、了解鲍叔牙这样殚精竭虑为朋友的原因。
师:何必呢?为什么鲍叔牙要这样做?在书中找答案。
出示:鲍叔牙说:“我不这样做,管仲也会这样做的。我总以为,他比我有本领,有胆量,总有一天,他会干出更大的事业。”
师:更大的事业是指?(管仲的事业,国家的事业)管仲没有辜负好友的一片真心,为了达到民足、国富、兵强,管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齐国由于管仲实行改革,很快强盛起来。他还辅助齐桓公作了诸侯霸主,为齐桓公创立霸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被齐桓公尊为仲父。
6、小结:鲍叔牙是为了朋友,更是为了国家的利益,甘愿放弃自己的官职,舍弃自己的志向,他的胸襟是那样开阔,品格是那样高尚!
7、创设情境:当管仲功成名就时,好多人都来夸他——人们会夸:“”管仲会说:“”生我的是,真心待我的是!
四、总结全文。
1、现在你们知道这三件事情为什么按这样顺序写了么?(真心的程度越来越深,安排材料是循序渐进的,在自己的写作中要加以借鉴)。
2、鲍叔牙真心待友的故事流传至今,我们现在常用“管鲍之交”这个成语形容朋友之间亲密无间、相互信任。
3、积累表现朋友交情的词语,齐读。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朋友之间的成语或名言?
形影不离情同手足。
管鲍之交生死之交。
患难之交莫逆之交。
小学五年级语文爱的奇迹教案篇十三
2.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收集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片或影视资料,如香港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回归时的情景等.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那个日子吗?19xx年7月1 h.对,就是香港回到祖^***亲怀抱的日子.在那一刻,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香港的上空迎风飘扬;在那一刻,美丽的紫荆花在香港四处开放,中华民族又圆了一个团聚的梦,祖国大地又亮起了一片自由的曙光.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歌:《最后一分钟》.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后,同桌间互相检查,或教师指名读.
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可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默读诗歌,想想每节诗主要讲了什么.不懂的诗句提出来,和小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
指名读诗,读后评价是否正确流利.
相互交流:了解了些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文中四次提到“最后一分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读第1节,想一想:还有最后一分钟,香港就要回到祖^***亲的怀抱,此时此刻,所有中国人的情感是怎样的?(激动无比的.)读出这种情感.
读第2、3节,想一想:作者分别想到了什么?(百年的痛苦欢乐,挺直了中国人的脊梁,展~t-eq香港的土地和天空,~--?-等条约终被撕毁,领土、主权的回归.)有感情地朗读第2、3节.(自豪、激动、喜悦.)
读第4节,想一想:“第一朵紫荆”是什么?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情感来读?(急切、盼望.)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读了这首诗,你懂得了什么?(中国强大了,祖国领土更完整了,中国人是爱自己的祖国的,盼望祖国早日实现和平统一大业.)
观看香港回归时的图片或影视资料,感受那令人振奋的一刻.
阅读有关回归的资料,了解香港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了解香港的过去与现在.
小学五年级语文爱的奇迹教案篇十四
2、找出与文章的主要内容关系密切的句子:重点指导一个自然段的写法,学生作片断练习。
搜集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故事。
我们以往的作文,都是要求写把文章写具体,这是一种作文能力,但是仅学会写具体还不够,还要学会写得简洁。这也是一种写作能力。写文章,应需要具体就具体写,需要简洁就写得简洁。这次作文,是缩写课文,就是训练我们把长文章压缩成短文章。
1、读课文中的(习作要求),想想:缩写要达到什么要求?
2、引导板书:
缩写成的短文不能改变原文的主要内容。
文章的语句简洁、通顺、连贯。
1、怎样缩写课文呢?
2、同桌互相讨论。
3、小结:跟简要复述一样,保留原文的主要内容,把课文中的某些细节或某些情节删掉。
4、看课文中的习作提示,边读边想边划:
怎样压缩才能使缩写后的文章保留原文的主要内容?用“——”划出句子。
1、快速默读《景阳冈》,划出需要保留的内容。
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武松打虎时的过程)。
哪些内容是在叙述“武松打虎时”的,需要保留?用“[]”划出来。哪些情节可以删去?
2、讨论上面思考题。
(1)指名说说划出的需要保留的内容。
(2)师生小结:应保留的内容有:
武松打虎空拳打死猛虎的过程;武松的有关动作和语言;店家等相关人物的反映。
3、学生对照自己划的内容,作适当增删。
1、讨论:这一段中,哪些可压缩?
根据学生讨论,板书:
可压缩:具体描写老虎的反映的词、具体描写武松动作的词。(即动作前的修饰)。
2、片断练习。
缩写“武松打虎时”的经过。
小学五年级语文爱的奇迹教案篇十五
1、学习本课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的写作方法,学习本课借物喻理的写作方法。
2、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1、句子,理解爸爸和“我”的两句话的含义,明确做人的道理。
2、学习本课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的写作方法;学习本课借物喻理的写作方法。
实物投影。
1、猜谜语。
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回忆一下,作者围绕花生写了哪些内容?其中哪部分是主要的?
板书:种收吃议。
这节课我们就重点学习议花生这一部分。
1、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议花生部分,可以分角色读,可以出声读,可以默读,要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少字,不唱读。
思考:作者一家人是怎么议花生的?
2、你喜欢谁的议论?为什么?
相机引导理解:
投影出示:
a:“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
父亲把谁和谁联系起来了?为什么要我们像花生?
为什么说花生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父亲的话是不是说不要外表美?
你从父亲的话中悟出了什么道理?知道今后应该怎样做?
作者懂得了父亲的话没有?他是怎么说的?
b:“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理解“有用”对谁有用?
“讲体面”“只讲体面”怎样理解?体面要不要讲?
你见没见过只讲体面的人?
c:父亲让我们做什么样的人?在正确答案后划“?”。
(1)虽然外表好看,可是没有实用。()。
(2)虽然外表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3)外表好看,更有用。()。
(4)外表既不好看,又没有用。()。
在生活中有没有像花生那样的人?举例。
这篇课文借花生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这种方法就叫“借物喻理”。
在我们的周围还有很多事物能给我们启迪,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谁能举这样的例子?
3、小组练习分角色读课文。
4、找一组同学汇报朗读。
1、本课按叙述的顺序依次写了种、收、吃、议,为什么把“议花生”做为重点?
2、次要内容可不可以不写?
今后在写作文时也要确定重点,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1、学了这篇课文,你想说点什么?
把你的想法和同学交流。
2、谁愿意毛遂自荐?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喜欢的段落。
小学五年级语文爱的奇迹教案篇十六
生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生质疑)。
二、新课。
1、师:同学们提的这些问题,我们都可以在书中找到答案。让我们好好读课文,从字里行间去体会。
老师要交给同学们两个任务,愿意接受吗?(将原来的自学提示改为交任务,学生兴趣更浓厚,课堂更富有生趣。)生:愿意!
师:任务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勾出生字词,难读的多读几遍。
任务二: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生自学,师巡视。
2、检查自学:
学生纷纷举起手。
师:看来很多同学都完成了任务,老师检查一下完成得怎么样?
(屏显生字词。)抽生认读。(生把倚靠读成了依靠,生一片哗然。)。
师示意暂停,说:同学们心里都很着急,你能再读一次吗?
这一次,生读对了,生一片掌声。
师:请评价刚才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
生:开始读错了一个词。
生:声音有点小。
生:要先肯定他的优点。
师点头:说得真好!你来试试!
生:他敢站起来读说明他很大胆,而且读对了大多数词语,很不错!
生:他把"晶莹"读准了,真了不起!
师:是啊,同学们,先指出优点再来说不足,这样被评价的同学才会乐意接受。别人说话时不要打断,这是说话的艺术。
生齐读生字词。
师有什么地方要给同学们提个醒吗?比如提醒注意哪个字音,或者哪个字?
生纷纷站起来说出字音和字形的难点。
师:第一个任务孩子们完成得很棒!老师要检查第二个任务。
生纷纷举手。
生: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军需处长把棉衣发给了战士而自己却被冻死的事。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生:我不同意她的意见。我认为是"让棉衣"而不是"发棉衣"。因为作为军需处长肯定有机会穿上棉衣,只是他舍己为人,把自己的棉衣给了其他战士,所以应该是"让"。
生纷纷附和:对呀!
师问回答问题的同学:你同意他的意见吗?
生:同意。
3、自学质疑。
生齐:有!
师:这一次的任务要小组合作才能完成。任务就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在书上作上记号。然后组长带领组员进行讨论,能够解决的自己解决,不能解决的请组长做好记录,把认为有价值的记录下来。
小组进行热烈的讨论,师巡视。
小学五年级语文爱的奇迹教案篇十七
1.知识与技能:正确认读8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8个要求会写的生字;理解“五彩缤纷、无动于衷”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品读课文,对海伦·凯勒“单凭触觉感受到的东西”有所体验,体会她积极的生活态度,从中受到热爱生活的感染。
2.过程与方法:教学时引导学生边阅读边联系自己的日常生活,在相互验证中产生共鸣,促进思考。在学生发表看法的同时,要抓住恰当的时机推动学生对自己的反思,点拨学生发现自身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品读课文,体会海伦积极的生活态度,从中受到热爱生活的感染。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品读课文,对海伦·凯勒“单凭触觉感受到的东西”有所体验,体会她积极的生活态度,从中受到热爱生活的感染。
在充分体会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发对自己生活现状的思考。
课件、搜集有关海伦·凯勒的资料。
一、导入。
1.播放第一单元相关图片,让学生在复习所学知识的同时初步认识课本中美好的大自然。
2.带学生欣赏圆明园荷花节的美景,让学生感受来自亲身游历所见的美好大自然。
3.播放不常见的大自然的图片,让学生感受网络视频中美好的大自然。
4.引导学生认识到,无论是阅读课本,亲身游历,还是观看视频,都需要我们有一双健全的双眼,从而引出《假如只有三天光明》(出示课件)。
二、解题。
1.作者简介。
2.介绍与作者海伦·凯勒同样身残志坚的其他国内外名人,使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反思自我。(出示课件)。
三、朗读训练。
1.教师范读。
要求:将那些自己读不准的字标上记号;将自己不能理解的词语框出来。
2.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1)给词语注音(出示课件)。
凯勒健康无恙惦记珍惜抚摩征兆清晰扪心自问长途跋涉五彩缤纷潺潺流水无动于衷。
(2)理解词语(出示课件)。
无恙惦记天赋扪心自问五彩缤纷无动于衷。
四、整体感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1.请学生自读课文,谈谈文中写了些什么?(出示课件)。
(学生读后叙述、回答,教师梳理,引导、整理文章的`结构。)。
(朗读相关段落的文字,小组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从动作和描写景物的词语入手体会。)。
3.哪些地方还体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五、作业。
作者说“那些视力完好的人却几乎什么也看不见,他们对展现在面前的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事情却无动于衷”,请同学们结合自身的经历写一下感受。
六、板书设计。
假如只有三天光明。
动作性抚摩轻轻的贴。
描绘性天鹅绒般清晰可见尽情歌唱潺潺扑鼻。
1.由于刚参加工作,对该阶段学生的学情以及课标的了解不深入,所以导致本次授课教学很多环节严重偏离学生认知发展的水平。
2.实际授课与教学设计出现偏离,很多预设环节没有在课堂得到实际操作。我想,这需要向老教师及其他优秀的年轻教师学习,慢慢的积累经验,不断的进行实战!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320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