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漪老师教读后感大全(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10:43:13
于漪老师教读后感大全(16篇)
时间:2023-11-23 10:43:13     小编:雨中梧

读后感是读者在阅读完一本书或文章之后,根据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对所读内容进行总结和评价的一种文学写作形式。读后感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和消化所读内容,同时也能为其他人提供参考和启示。读后感可以是情感上的,也可以是思想上的,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可以写出独一无二的读后感。要写好读后感,我们需要认真思考书中所传递的主题和中心思想。接下来是一些读者们的读后感分享,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于漪老师教读后感篇一

阅读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断断续续地延绵了三个月,回想书中的情景,依旧热血沸腾,世间竟有如此至真至纯之人,活得那么自我,那么纯粹,用一片热爱浇灌三尺讲台,以一片赤诚教书育人,于漪,真不愧“经过英雄”也!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日寇铁骑踏中华,家中父老多病痛,这便是于漪老师的童年生活环境。大环境下的恐怖,家中的贫穷,都没有击倒作为长女的于漪老师,她说,“奋斗才能生存”,于是她告别母亲去苏州求学。战乱纷飞的年代,都德《最后一课》的小弗朗士深深打动了年幼的于漪,炮火击毁了美好的童年,却留下了“一切为民族”的心灵震撼,这不仅是于漪老师进入镇江中学时所学到的校训,更是铸造师魂的基因,她说:“这五个大字掷地有声,镌刻我心。”是啊,不管生活的炮火有多猛,对教书育人的热爱与执着,于漪老师的赤诚如滔滔江水,哪管你“东西南北风”,我自笑傲“千磨万击还坚劲”!

春风十里,不如有你。

于漪老师在书中说:“一个学生就是一本丰富的书,一个多彩的世界。”学生之于于漪老师,不仅仅是学生,更是朋友,亦是老师。不论是奋力救火的班长小郑,还是郑重地说出“我当老师,就一直想到要爱学生”的小肖,于老师在每一个孩子身上都看到了闪光点,她说:“我也是学生”,孩子们的身上折射出来的优秀品质、求知欲都让于漪老师感动并从中汲取力量进行学习。我想,这也是我们青年教师需要学习的地方吧,学会与孩子们相处,不仅仅看到他们的“美丽”,还要学习这份珍贵,“春风十里,不如有你”,亦师亦友,我们共进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于漪老师在书的封面上这样写道:“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活到老学到老,这样的教育情怀是值得每个教育工作者敬佩与学习的,成为一个“不知足”的教师吧,我的脑海里回荡着这样的呢喃,如歌的岁月早已走向来时的路,那么,让我们向前走吧,活得纯粹,活得真诚,向前走啊,向前走!

于漪老师教读后感篇二

美国学者托德·威特克尔在《优秀校长一定要做的15件事》中写道:优秀的校长们“没有拘泥于整个学校的发展,而是竭尽全力地去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效率,并以此来促进学校的进步。相反,低效率的校长们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学校的整体发展目标上,而极少关注教师的个人发展。”可见一个优秀的校长会清醒地认识到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关键,是学生成长的关键。于漪老师正是这样一位立足于学生发展、教师提高的优秀校长。

一、理念:教师是关键。

社会评价一所学校的好坏,很大程度上还是关注这个学校培养了多少清华、北大的学生,关注这个学校的升学率。然而,作为一校之长,于漪老师清醒地意识到,一所学校的发展必须依靠教师,教师是一所学校发展的关键,正如于漪老师所说“教育的生命力在于教师的成长”、“学校教育质量说到底是教师的质量”,学生生源当然会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但只要有优秀的教师在,只要能够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学校的教学质量一定会一步一个台阶,蒸蒸日上。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于漪老师心中,培养青年教师是“最大的事情”,正如她所说“我做校长,最大的事情就是培养青年教师。”基于此她用心培养着教师,成就着教师。

二、用人:因材而施用。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每个生命都是有价值的,于漪老师认为作为学校领导,应把每个教师的才能智慧充分发挥出来,而这就需要校长满怀热情,用眼睛去发现每个老师的优点,将他们放在最合适的位置上。于老师发现教语文的钱老师对书法颇有研究,而作为师范学校必须教师范生写好字,于是动员钱老师专门研究书法。钱老师认真钻研,成为了一名出色的书法教师,成为了上海的特级教师;令历任校长头痛的一位职工,于老师发现她的手非常巧,擅长编织,于是请她做手工教师,结果“令人头痛的职工变成了一个创造性非常强的老师,使学生屡屡获奖。”……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花、草应各得其所,才更有利于生长,教师亦然。

三、行动:培养好教师。

美国学者托德·威特克尔说,有两种方法可以使学校在很大程度上取得进步:一是吸纳更优秀的教师;二是提高现有教师的素质。显然,提高现有教师的素质才是诸多学校切实可行的方法,也更有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于漪老师立足于学校的实际,将培养优秀教师放在校长工作的首位,通过听课、评课的方式来促进教师成长,这种听课、评课不是“浮光掠影”而是“脚踏实地”,“我进入课堂听课,听完课评论,听一节课,起码评两三节课,要站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度来评课。”通过听课、评课让教师知道自己的优缺点、知晓自己的增长点,这样教师才会“年年有提高、有发展”。同时,于漪老师特别强调给教师“学习和思考的空间”以及时间,这样才能涌现出出类拔萃的教师,“教师的成长不是听几场报告就能够解决问题的……一定要让教师有学习和思考的时间,……如果教师所有的时间都被占满了,那就变成了标准化建设。”

一个好校长,意味着一所好学校。于漪老师深知学生是学校里重要的群体,然而,她更知道校长的主要责任应该是对教师进行教育。她就是这样当着校长,培养优秀的教师,通过教师来为学生们提供理想的学习环境,影响学生的生命成长。

于漪老师教读后感篇三

于漪老师是著名的教育家、语文特级教师。这些天拜读了《岁月如歌》一书,在这部自传中,于漪老师讲述了她生平的点滴,如何从镇江中学读书出来,到转业教语文去如何把握课堂教学,从中我感受到了于漪从教一生,她始终对于生活怀着的美好憧憬,对学生怀着满腔热情满腔爱。之前我读过别人写于漪老师的书,那是对她的经历敬佩不已,现在读着她的自传,倒觉得她为人十分平和,很谦虚。作为有着桃李满天下美誉的老师还能有这样一份宽广的胸怀,真是让人赞叹。在这本书中有她的成长体验,有从教多年的经验与体会的总结,也有她对语文学科性质与语文教学规律的思考与认识,更有她对教育教学探索的真知灼见。于老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育思想使我感触很深,随着本书一步步走近于漪,在于老师身上我看到了一个真正的“大写”的人。

于漪老师是一位出色的老师,她对教育教学有自己的想法。她会为了一节课准备上几个小时。同时于老师也能紧跟教育形式,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她在“身上要有时代的年轮”一节中讲到了对目标的认识,对学科性质的认识,课堂的结构和功能的认识等等。这些都是她切合社会的发展对于原有的定义有了根深的拓展,这就是她的眼光比别人的更远。她同时也是善于总结思考的,书里提出了她的一些建设性的想法。其实这两点就是平时我们要努力做到的。备好自己的课不用多说,有没有紧跟现在的形式呢?这个形式可以是多样的,例如:科学发展观的建设,里面的一些想法我吸收了没有?二期课改的一些精神我清楚吗?区教研活动的大形势,新提法我知道吗?都值得自己想一想。

我曾在上海市新教师宣誓大会上见过于老师,当她进场时,大家都向她投入了敬重的目光,相互传递着今天于漪老师也来了的好消息。我父亲说,当他读小学的时候,于漪老师就很有名了。我大学时看的那本写于漪老师的书也是精彩纷呈,这一些都说明于漪老师身上有着许多光环,但是翻开她的书,却见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另外,多彩活动催我成长以及一辈子学做教师,都是她表明自己学习的心态,平淡的文字里没有丝毫炫耀之情。同时她也注重自己的文化知识底蕴,多读书就是她的乐事。反观,虽然小学教师并不需要像高中老师那样深厚的中文底蕴,但我觉得应该有更正的人生品格,齐全的学科知识,才能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学生接触的信息量很大,不妨和他们多交流,多学习。

成功的老师都是相似的。今朝光环的后面是一日日平凡的付出。教师是一个平淡中见真知的职业,希望将来我的成长,能让学生汲取更多的养料。

于漪老师教读后感篇四

我们的教育经过几千年风雨的洗濯,革故鼎新,砥砺前行,愈发精彩,其间,流派纷呈,名家辈出,著作缤纷,精华荟萃,蔚为壮观。

“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的前行离不开教师的推动,教师的推动离不开名师的引领。说到“名师”,于漪老师必居其中。江苏俊采星驰,于漪老师桑梓在此,她长期从事语文教学,形成了自我的教学风格,是一位笔耕不辍的教育家。她执着探索,力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她著作等身,用文字唤醒教师的热情,促进中青年教师的成长,唤醒教育的春天。

《教育的姿态》文辞庄严,犹如黄钟大吕,处处体现了于漪老师对自身的要求——“智如泉涌,行可为表仪者,人之师也”!她用文字来反观教育的现状,引领我们穿越喧嚣,聆听真知,告诉我们即使身处繁华闹市,也要心中田野芬芳,多一点敬畏之心,少一点功利之举,回归教学本原,将教育落实到每一节课中,在教学中让孩子真正的感受到幸福,因为每一节课都会影响学生的生命质量。她主张教育的过程中要牢记“爱”和“人”,注重生命的发展,让生命之花绽放。

正如于漪老师说“师风可学,学风可师”,高山可仰,清芬可揖,我们可以像于老师“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无论我们在教育战线上处于哪个阶段,都可以从中学到宝贵的知识,在这本书中有对回归经典的热爱和呼吁,也有对教育现状的批判和期待。在教学方面她否定“重技术轻艺术、重共性轻个性、重模仿轻探索”的传统理念,教育的生命力在教师的成长,如果进入了“三重三轻”的误区,必然阻碍教师的进步,而停滞和自满绝非教育的姿态。“我有两把‘尺’,一把是量别人长处,一把是量自己不足,只有看到自己的不足或缺点,自身才有驱动力,因为,累累创伤是生命给你最好的东西”,《教育的姿态》让我们再度意识到反思的重要,我们不该盲目前行,而应从忙碌的工作中跳脱出来,多一些有教育高度的思考,学会从课堂教学的诸多细枝末节着手,从教书育人的点点滴滴着眼,捕捉教育的信息,这些捕捉的信息整理成文字将会是自身教育生活的积淀。

在教书育人方面,于漪老师强调“如果把‘育’理解为只是开发智力,或者理解为只是提高解题能力,这就犯了以局部代替整体的毛病”、“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教育,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祖国的未来”。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出于老师在自己的教学中注重发展言语、滋养心灵、感受文化三方面。发展言语,是教书的基本职责;滋养心灵,是教育育人的追求;感受文化,是让学生成为有中国味道的受教育者,三者同时实现,既有智育又有德育,德才兼备,才称得上是素质教育。遗憾的是我们目前的教育评判体制导致素质教育依旧犹抱琵琶半遮面,不能落实到每一方教育的土地。

可见,我们的教育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还面临着许多困难,我们是否要放弃呢?在《教育的姿态》中有答案。于老师在书中反复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多年失败的经验是她走向成功的重要推动力。可见,于漪老师取得今日的成就并非她天赋异禀、幸运相伴,其实她与我们一样面临教育中的难题,只不过,她更善于利用所经历的考验,反躬自问,不断突围,持之以恒,对工作永远保持那么一种热情,我想这便是我们要学习的教育的姿态。

榜样似水,从善如流,似水人生,清越悠扬!

于漪老师教读后感篇五

教书育人已有多年,作为教师,我们并不缺乏专业知识和专业修养,但是我们很多人却找不到这份职业的幸福感,读了《生命与使命同行》这本书,我感受到的并不是那流转于眼球的文字,而是浮现在脑海中的思索,让我对教师这份职业的幸福感有了一种新的认识。既然选择从教,就必须正视自己的位置,这不仅体现在知识传授中,更是体现在教师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当中。

“一辈子学做教师”的于漪老师,是从教学第一线走出来的教育大家,满身都是质朴的气息。谦虚和真实是她的美德,于漪老师平生上过余节公开课,但她自认为没有一堂十全十美的课,深表惭愧,她总说自己做得还不够,年近八旬,却依然在为教育教学而奔波忙碌着。五十年教师生涯,桃李满天下,半个世纪孜孜不倦,心血洒讲坛。这是名师于漪的真实写照。于老师最可贵最值得敬佩的精神是她五十九年的教育生涯,五十九年的艰苦探索,不断从经验与感悟走向理性与科学,她一直扎根在上海基础教育的最前沿,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身体力行,始终不渝,以高尚的师德修养、精湛的育人艺术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塑造了一位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无私奉献自己的光辉的人民教师形象。她的教育理念、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等成为“一面鲜明的旗帜”,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于漪老师有很重要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学习:。

1.于漪老师认为一个人只有虚心才能容纳百川,人一辈子要不断认识自己。做人也好,做老师也好,我们的手中要有两把尺子,一把尺子来量别人的长处,另一把尺子来量自己的短处。说到底,我们可以向书本学习,可以向同行学习,可以向专家学习,还可以向学生学习。正向于老师说的那样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大家的智慧才是无穷的,我们要善于“博采众家之长”。

2.于漪老师在每次课前都认真备课,钻研教学,研究学生,把上课的每句话背出来,然后再口语化。即使这样,在每次上完课后,她总是觉得这里不行、那里不行、充满了不足和缺陷,于是于老师写教后记,记下学生学习的闪光点和自己教的不足。于老师认为作为教师就要严谨治学,这也成为她不断前进的内驱动力。她说“我教了一辈子,一辈子在反思”。于漪老师的“三次备课”是很出名的,她上一堂课要经过三次备课过程,第一次备课不看任何参考书、教案、资料,全凭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写出一份教案。第二次备课,则搜集各种参考资料,看名家课堂教学设计,名家教学的教材分析,同时思考三个问题:哪些问题参考书上想到了,我也想到了;哪些问题参考书上想到了,我没有想到;哪些问题参考书上没想到,我想到了。第三次备课是在上同一个平行班之后,总结经验,反思失败,再备一次课。从她的“三次备课”中,我们不仅感受到了她一贯的勤奋和认真,更感受到了她坚持自我反思的良好习惯和超凡毅力。

3.遇到“差生”,以耐心教育为主,把学生引上正路。在于老师的教育下,很多学生得到了转化。看看自己的学生,他们不也需要这样的老师吗?于老师虽然身体很不好,但是她克服重重困难,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每一位孩子,甚至超过了对自己的孩子的关心和爱护,感人之深,令人佩服。她了解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懂得和学生交流。

要学习于老师的地方太多了,我想以后的日子还很长,要慢慢的学、慢慢的体会才有收获。“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是于漪老师的名言。早已名满天下的于漪老师都以这样的话来鞭策自己,更何况我们普通教师。她以这样的信念要求自己,其实更是对我们普通教师的鞭策和勉励。除了教好书,更重要的是育好人。对孩子不仅要重言教,更重要的还是身教!身教重于言传。由此想到我们的教育力量,应该更侧重于从教师的人格中挖掘,这是一种无声的特殊的教育力量!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要多学习,起到一个好的榜样作用。

通过对于漪老师的学习,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首先,教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于漪老师指出:我们办教育就是要教育我们的学生成为素质良好、有中国心的人。做人要有基本准则,“德”要放在第一位。通过教学,不仅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借助知识这一载体,将理想和信念种在学生心中,让学生拥有做人的原则和底线,有民族精神的根和爱国主义的魂。

其次,教师要以身作则。工作在一线的教师,都会注意到这么一种现象,哪个班的学生像哪个班的班主任,无论从言谈举止还是行为方式,甚至是穿着打扮。所以,一名孜孜不倦、坚持不懈、勤奋扎实、不断对自己提出更高目标和要求的教师,肯定会带出一批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优秀学生。

再次,在教学上,作为教师要从教材、学生实际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保持自己和传统教学方法优点,博采众家之长,吸取先进的教学理念,又要有自己的原则,不随波逐流。经过自己不断的整合、实践、调整,融会贯通,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要做到这些,有一个共同的基础――热爱学生。于老师说:“只有对学生真心一片,才能与学生心心相印。”做教师的我们要放低姿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明白他们的渴望和需要,尊重每个人的与众不同,挖掘他们的潜能,更好的因材施教。

作为一名政治教师,更应该要奉行“教育无小事,事事皆学问”的理念,跟上新时代步伐,因为在教育中,可能一件不经意的事也有可能成为教育学生的好素材,教育学生的时机是无处不在的。如何抓住契机,如何有效教育,都隐藏着很大的学问,对教师的教育智慧也是一种考验。要经得起考验,凡事能随机应变,就必须坚持终身学习,与时俱进,以广博的知识武装自己,积极积累经验,不断地提高自己。在教育学生的同时,还需要学会反观自身,育人先育己,这样才能获得学生的认同。所以今后还需要向身边的同事多多学习,并不断的提升自己,尽力了解学生、关注学生,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于漪老师教读后感篇六

《岁月如歌》,多么浪漫而又有诗意的书名啊,当我怀着仰慕的心情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不只深深悟到了他有着内涵的分量。同时,也仿佛聆听了一首具有历史记载的大合唱名曲。群英汇聚,唱出了党情,唱出了军威,也唱出了众多英雄儿女的崇高品德。

《岁月如歌》,用一篇篇如诗的标题,讲述着一个个真实而又感人的故事,把军人的那种铁骨铮铮,坚不可摧,爱国爱民爱艺术和为艺术而无私奉献的大无畏精神,栩栩如生的带给了读者,让人读后感到:这是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队伍是艺术文化的珍品,也是艺术人生路上的一盏明灯。

《岁月如歌》还充分反映了我党我军在各个历史阶段为人民培育了大批的优秀党员干部和各方骨干人才(特别是艺术人才)。如:《山高水长》访沂蒙山老区的素描;《旋转的红舞鞋》访著名舞蹈家、女将军刘敏;《震撼世界的5分54秒》访舞蹈千手观音编导总政歌舞团团长张继刚等等感人的访记,还有访那些著名歌星、演员以及众多的艺术人员们。这些既平凡而又伟大的军旅战士们,都为推动我国的艺术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功不可没的巨大贡献。而今,这些可敬的老艺术家们仍然还在不同的岗位上肩负着重任,继续为我国的民族艺术发展传授者知识,奉献着自己的经验。在此,我们称赞这支队伍,他们是当之无愧的艺术楷模,他们用自己的才华谱写了一曲最感人的军旅之歌,人民为有这支灵魂的工程队伍而骄傲,历史会永远记载着他们的。

于漪老师教读后感篇七

在马年伊始,读完大伯写个孙儿雨农的回忆录,思绪万千。虽然说,现在从事的工作是和文字相关,但大都是公文格式,很久没有写叙事文章了,即便是在搜狐新浪的博客的文章也大都是转载居多。微博倒是偶尔会发几条,只言片语,至于说是快节奏市场经济社会的副作用,还是懒惰、功利、没时间?就像今年春晚那首歌《时间都去哪儿了》一样无解,所以读完了大伯的长篇,还是十分敬佩的。

翻开记忆如同大海中的岛屿,零星散落,此时也变得清晰起来。我印象中的大伯,会和支青、新疆、哈密瓜、果脯、葡萄干联系在一起,就如同我的小外甥会把舅舅、舅妈和加州西梅画上等号。记得那时的泗县,这些都还是稀罕物,我总是会想大伯是怎样从千里之外的新疆把这些新鲜的哈密瓜带回来的,要知道那时可没有高铁、动车,飞机也不是像现在普及的交通工具。记得前年,大伯的儿子姜楠到合肥开会时,听说到合肥还要转机一次,可见当时带这些礼物之不易,也许回家团聚的幸福感会让路途变短行囊变的轻快吧。

中国人安土重迁的传统至今不变,想想我从20xx年外出求学,至今十三四个年头了,即使现在身在合肥,每年也只得回老家一二次。大伯常年在外工作,但每年还是要回老家泗县看看父母兄弟、同学朋友的,每次与大伯父见面大多是在家庭聚会上,我父亲,也就是老五,我父亲是一个传统的人,那一代讲奉献的中国人的典型代表,记得小时候家里的劳模证书有很多,厚厚一摞。每次都会请回家探亲的哥哥姐姐到家里坐坐,一是感谢他们对弟弟妹妹们的照顾,二是为了兄弟姐妹和后辈的感情交流情深。我记得那时觉得大伯的口音很特别的,泗县口音中带着新疆吐鲁番味,其实想想,现代社会想做到完全的乡音无改鬓毛衰其实很难,因为身在异乡还有让当地人听的.懂,又要乡音不改挺难的,我曾经到深圳工作过,对此深有体会。

无论这选择是主动的或是被动的,在外漂泊的游子们,既然已经选择了远方,那就请享受这一路上的风光。

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但求半称心。现在,退休后的大伯在北京的小女儿家安享晚年。祝愿大伯他老人家阖家幸福、安康!

于漪老师教读后感篇八

《岁月如歌》是著名的教育家、语文特级教师于漪献给教师节的一份厚礼。翻开扉页,是于老师的手迹:“拉开层层心幕,往事历历眼前:教海沉浮,岁月如歌,被白发欺人奈何,却道天凉好个秋!”这是于老师几十年教海生涯的真切体验。

阅读的感觉真好,捧着《岁月如歌》,一页页往下读,我仿佛在倾听一位长者的独白,娓娓道来,时而激越,时而平缓,时而低语,感觉犹如春风化雨,滋润心田。

随着“岁月如歌”这个生命故事长卷的逐层释放与展开,我不断地被触动,被震慑。如今的教育专家、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曾经经历了那样的苦难:丧父之痛;病魔缠身,差一点夺走她的生命;“文革”期间,她又遭到了怎样的欺辱……一桩桩、一件件都没有压垮这位倔强的女性。在于老师身上我看到了什么是坚强,怎样叫师爱,什么是责任,她的“求知、求教、求真”之路,是追求理想之路,是探索语文教学之路,是寻求教育真谛之路。

一、求知――明灯伴我过午夜。

于漪老师说:“我当了一辈子教师,教了一辈子语文,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我深深地体会到永不满足是必须遵循的信条。”于漪老师上了多节公开课,可自己却认为没有一节是十全十美的,虽然每次开课前都考虑周全,但每节都存有遗憾。我想,正是由于于漪老师谦虚好学、永不满足,才会有她那每节都有遗憾的说法。作为“非科班出身”的于漪“三年磨一剑”,常常是“明灯伴我过午夜”。这种付出,这种努力,一定有一种坚定的信念在支撑着她,有一种谦虚好学、永不满足的精神在鼓舞着她。从教至今,于漪老师就是这样边教边学走过来的。“如果学而思,学一点,消化一点,即使时间零碎,日积月累,真才实学也必大有增进。”于漪老师还告诉我们:重要的理论反复学,紧扣一点深入学,拓开视野广泛学。“人非生而知之者”,没有谁天生就可以做教师,于漪老师都在“一辈子学做教师”。读到这儿,敬仰之心荡然升起。

二、求教――梦里寻它千百回。

于漪老师一生与语文结缘,终于破解“人的语文能力是从哪里来的”。“一个人的语文能力只能从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得来,在优秀范文的阅读中感悟、品味、思考、理解,随着所感、所悟、所得的潜移默化所生成,并具有自己的认知、自己的情感、自己的品格以及具有自己个性的语文能力。因此,大量阅读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基础,听、说、读、写等实践活动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必由之路,潜移默化是语文能力生成的基本规律。”

“离开了人的培养去讲文的教学,就失去了教师工作的制高点,也就失去了教学的真正价值。”于老师一开始就认定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打好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底子,为此,她首先自学高中语文教学涉及的各种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大量阅读古今中外经典作品,并以“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为标杆,迅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其次于老师积极向实践、向同行和学生学习,用10小时、20小时准备一堂课,《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一备30多个小时,反复钻研数十篇、上百篇教材,用规范的语言写成教案,把课上要讲的每句话背下来,再脱开教案讲课,课后写教学后记;再次结合自修语文的深切体验,关注当时语文教育思想的论争,留意教学改革的动向,初步形成自己的想法。

于老师说““声情并茂的朗读、讲解,旁征博引的议论、评析,眼神、手势、神往的表情,一幕幕在脑海中浮现,我常顿然有所悟:这就是语文!”如此地下功夫研究教学,如此的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原来特级教师是这样“炼”成的。

三、求真――一辈子学做教师。

无需我在此唠叨,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书中的一些话吧:

“做人有基本准则,贪欲最为可怕,吞噬人性,如果人德都没有,还谈什么师德?

《苏武牧羊》“这首歌不断在我胸中激荡,构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

“我常为书中的故事激动不已,那种对祖国的忠诚、对革命事业的执著、置个人生死于度外的大无畏精神常萦我脑际,有时难以入睡。”

“当时我执著地想:在一个文盲和半文盲充斥的国家是不可能建设成社会主义强国的。学生只有一个青春,不能耽误,希望他们早日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教育事业真正是遗憾的事业,教师责任大如天,追求永无止境。”

书中有这样一个事例,让我读过之后久久不能释怀――“……儿子患败血症,天天高烧,嘴唇都发焦,头上用冰袋冰着。……一天半夜,医生找我们谈话,说明病的严重性和药效的甚微……我哭了,谁没有亲子之爱?恳求医生救救孩子的命。那时,我正好教高三毕业班,复习十分紧张。孩子多次病危,我陪下半夜,早晨走时,孩子总哭着不让我离开……说老实话,当时思想斗争很厉害,儿子这边舍不得,要照顾,学生那边是关键时刻,耽误不起。咬咬牙还是去学校上课。我不是医生,不会治病,可我是教师,关键时刻不能离岗。此时此刻,我才真正体会到师爱超越亲子之爱,它虽无血缘关系,但它寄托着祖国的期望,人民的嘱托,要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一个心眼爱学生,尽心尽力培养他们成长。”

面临选择,于漪老师是怎样的一种痛苦与愧疚,舍小我而就大我,如此的情怀只有一个字――真!

岁月曾经留下的是悲歌,然而悲歌中催生了壮歌,升腾的是她对教育事业无限忠贞,成就的是她对语文教学不懈追求的情怀,唱出的是激扬飞越的欢歌。

感谢于漪老师,感谢《岁月如歌》,读完此书,让我一清如水,心无旁骛,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于漪老师教读后感篇九

于漪老师是我国语文教育界的名师,也是我的老师。我从本世纪初开始担任上海市二期课改高中语文教材主编,每册课本和教学参考资料,都是经于漪老师为组长的专家组审定才出版的。有几册课本送审稿,几经反复才得以通过。其中于老师的批评意见,总是十分具体,又切中肯綮。有时她还热心地提出正面建议,也一语中的,使我恍然悟到语文教学的“本质”,渐渐明白教材应当怎样编写。

于老师过去主要教高中语文,也有一段时间教初中,写下了这本讲评初中生作文的专著。初中阶段的作文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更具基础性,更起关键的作用,因而这本书有很高的价值。近来,一些有志于提高作文教学效益的青年教师,觉得它不同于现在流行的教辅书,实实在在,又充满教学智慧,对自己帮助很大,于是向同行推荐,但许多人搜求不得,只能自行复印。于老师出自她一贯的对青年教师和语文事业的热忱,将它交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以应急需,同时不管我的浅薄,命我作序。我于是又得到了一次学习的机会。

一心为了学生学得新知。

我翻阅了一部分篇什,首先感受到的仍然是我非常熟悉的那种严格和切实。书中每篇讲评都有明确的目标、要点和最后用板书形式作出的归纳。评析中,大到谋篇布局、写作手法、词语推敲,小到书写格式、标点符号,都一一说明得失,分析原因,同时在这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传授基本知识,指点必备能力。并且,这一切都在与学生互动中进行,不断引发学生的兴趣,开启他们的思维,使目的要求落到实处。再看全书,50篇讲评,是大体根据学生写作学习的一般规律进行编排的,由浅入深,井然有序。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但现在的语文教学,却重阅读而轻写作,许多老师教课文,一篇一篇,精心设计;写作指导上则比较随便,很少专门为此备课,也缺少整体计划。而于老师当年的作文指导,多么切实,花了多少时间和精力!

前些年,于老师曾和我谈道,现在的语文教学太重形式,花架子太多。譬如克服了“满堂灌”,却走向了“满堂问”,这不能使学生真正受益。我深有同感。她对我主编的教材中的一些“导语”、“提示”,曾指出它们“大而无当”,我也悦服。至于语言方面,有的专家说语言要“规范”,我本不以为然。于老师不讲“规范”这个词,但她对我的教材送审稿的编写语言,总是细心地改正不合语法、逻辑和用词不当的地方,一丝不苟。这逐渐使我认识到,给学生看的作为“范本”的课本,确实要完全做到文从字顺,以影响学生形成好习惯,打下语言表达的基本功。其实,成人何尝不应如此?现在有的作家、评论家随意生造和组合词语以求“文采”,是不值得赞赏的。

切实,只是我对于老师作文讲评特点的第一印象。细读几篇之后,我感到她这本书之所以广受欢迎,更重要的原因是她善于触动学生心灵中的敏感区,引发他们作文的愿望和热情。这是许多语文老师最希望解决的问题。于老师这本书每一篇的第一个栏目是“作前指导和要求”,记录了她在学生作文前的启发诱导。她或娓娓动听地描述学生习见的自然景色、生活场景,或富于感染力地讲述一个能够引起他们深思的社会事件、文化现象,或要求学生从新的角度阐发学过的某篇文章的内涵,来唤起他们的真情实感,激发他们产生真知、新知。在学生作文后,于老师的评析常常点出某篇作文闪光的地方加以肯定,明确指出不足之处并分析症结所在,有时还带有人生价值观上的引导。无论是鼓励还是批评、引导,态度语气都亲切和婉,让学生乐于接受。我听一位听过于老师上课的教师说,那是一种艺术的享受。

于漪老师教读后感篇十

从朋友处借到《岁月如歌》一书,我就爱不释手。封面上辽阔无比的蓝天白云,象征着于老师的心胸与学识;于老师神采奕奕,仰望天空,双眸充盈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对教育事业的追求。书拿在手里是沉甸甸的,这不仅因为书中积淀着她作为一名语文教育专家的丰厚经验,汇集了四方人士对她为人为学的高度评价,更是因为它贮满了于老师对教育事业、对语文教学特别是对她的无数学生深深的爱。

因为朋友是个爱书如命的人,破例借给我一本书,我自然不敢拖太久,我很快就抓紧时间读完《岁月如歌》。把书还给她后,我沉浸在于老师的教学世界中,回味于老师以行云流水般的语言,以火一般炽热的真情,叙述了她七十多年的艰辛与奋斗、伤痕与欢乐、追求与收获,给了我巨大的心灵震撼。在我眼中,《岁月如歌》是一本大书,我从这本大书中读到了很多很多。

我从这本大书中读到了于漪老师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拼命向前的精神。她的一生,经历了种种常人无法想象的磨难,但她都闯过来、挺过来了。于老师少年时代,国难、家难接踵而至:日寇铁蹄长驱直入,家乡危在旦夕,父亲带领一家人外出逃难;1944年夏,父亲又英年早逝,家里一下子就像天塌下来一般。母亲对五个子女说:“要活,就要靠自己努力,自己吃苦。”于老师从小就懂得了“只有奋斗,才能生存;只有奋斗,才能改变孤儿寡母的命运”。奋斗成了于老师姐弟五人的生命线(后来,他们姐弟五人全部成了学者、教授)。

我从这本书大中又读到了于漪老师充盈胸怀的无私大爱――对教育事业无偿的奉献,对学生深切的关怀,对青年、对后学者无比的真诚。于老师说:“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文革期间,接了一个乱班,她硬是用感情与责任把学生一个个找回来上课;有学生患肺结核病,家庭十分困难,她挤出钱(因为当时于老师家里经济也十分拮据)买特药雷米封,让他服用,控制了病情;有一次下乡劳动,学生小蔡半夜突发高烧,于老师不顾自己腹部刚动过手术,背着小蔡走十几里泥路送医院。这样动人的故事在于老师几十年的教学生涯吉有多少啊!于老师深情地说:“只有把爱播撒到学生的心中,他们心中才有你的位置。”

我从这本大书中还读到了于漪老师一直跟随时代奋力前进,从未放慢思考的脚步,从未停歇执着的追求。《岁月如歌》确是一本大书。她的字字句句都是从于漪老师血管中喷涌出来的心中的歌,那么朴素、真诚,饱蘸感情,充满哲理。

于漪老师教读后感篇十一

收到学校的赠书是在九月,匆匆忙忙里,三个月的日子也就这么流淌而去。如果这时候惊心时光的飞逝,想起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那我的便是“触目惊心”了吧!阅读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断断续续地延绵了三个月,在灯下打这篇读后感时,回想书中的情景,依旧热血沸腾,世间竟有如此至真至纯之人,活得那么自我,那么纯粹,用一片热爱浇灌三尺讲台,以一片赤诚教书育人,于漪,真不愧“经过英雄”也!

日寇铁骑踏中华,家中父老多病痛,这便是于漪老师的童年生活环境。大环境下的恐怖,家中的贫穷,都没有击倒作为长女的于漪老师,她说,“奋斗才能生存”,于是她告别母亲去苏州求学。战乱纷飞的年代,都德《最后一课》的小弗朗士深深打动了年幼的于漪,炮火击毁了美好的童年,却留下了“一切为民族”的心灵震撼,这不仅是于漪老师进入镇江中学时所学到的校训,更是铸造师魂的基因,她说:“这五个大字掷地有声,镌刻我心。”是啊,不管生活的炮火有多猛,对教书育人的热爱与执着,于漪老师的赤诚如滔滔江水,哪管你“东西南北风”,我自笑傲“千磨万击还坚劲”!

于漪老师在书中说:“一个学生就是一本丰富的书,一个多彩的世界。”学生之于于漪老师,不仅仅是学生,更是朋友,亦是老师。不论是奋力救火的班长小郑,还是郑重地说出“我当老师,就一直想到要爱学生”的小肖,于老师在每一个孩子身上都看到了闪光点,她说:“我也是学生”,孩子们的身上折射出来的优秀品质、求知欲都让于漪老师感动并从中汲取力量进行学习。我想,这也是我们青年教师需要学习的地方吧,学会与孩子们相处,不仅仅看到他们的“美丽”,还要学习这份珍贵,“春风十里,不如有你”,亦师亦友,我们共进步!

于漪老师在书的封面上这样写道:“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活到老学到老,这样的教育情怀是值得每个教育工作者敬佩与学习的,成为一个“不知足”的教师吧,我的脑海里回荡着这样的呢喃,如歌的岁月早已走向来时的路,那么,让我们向前走吧,活得纯粹,活得真诚,向前走啊,向前走!

于漪老师教读后感篇十二

暑假,拜读了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一位学术造诣、教学成效、待人之道都有口皆碑的老师形象展现在我的面前。我被于老师的精神感动着,被于老师的行为震撼着。

于漪老师以常人难以想像的毅力,迈入语文教学的殿堂,成为把握、驾驭课堂的主宰。但她并不满足,在教学语言的能力上大下功夫。使教学语言有经过锤炼的活泼的口语,又有优美严密的书面语,有文化的含量,让学生置身语言美的环境中。用她的话说就是“用语言粘住学生”。不仅如此,还要力求课堂语言清楚明白、通俗易懂,说话节奏和谐,抑扬顿挫,创造课堂气氛,牵动学生思绪,叩击学生心弦。更值得敬重的是她在实际行动上所下的苦功夫。从苏联作家托尔斯泰的名言中,于漪老师获得了深刻的启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锤炼教学语言,研究语言艺术,使自己用语言所弹奏出来的交响乐,能在知音者——学生的头脑里回响激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平时在教学中,较为注意教学过程的设计,完成教学的任务。而在教学语言常是不经锤炼的,而良好的知识素养和语言技巧又是一个好老师所必去具备的。于漪老师在规范教学语言,提高语言质量上,追求着完美,用较规范的书面语言改造口头语言。她写下上课的每一句话,自己修改,背下来,再口语化。每天都要将上课的内容,在脑子里过一遍。每堂课心中都很踏实,丝毫无漂浮感。一步一个脚印,打造自己的语言工程。我自己在教学中的这方面也时常有窘迫感,真是有些汗颜呀!自己不学习,哪来源头活水?尤其在信息、知识迅猛增长的时代,没有人能够工作之前的在校学习期间,就完全掌握了他今后工作所需要的全部知识。教师如果不能经常的更新知识结构,不能对新知保持长久的好奇与敏锐,就有可能被学生看不起、没有威信。

于漪老师说的“我做了一辈子的老师,但一辈子在学做老师!”这是何等谦虚的胸怀!这也是她对事业的真诚,教育事业是真善美的事业,学校应该是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是道德的典范,是学子们人生可靠的引路人。换言之,教师是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者。因此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时刻以“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八个字提醒自己。无私奉献、以德立教、以身示教,用高尚的人格为每颗纯洁心灵的塑造而竭尽全力。不为物质所累,保持心境的纯正与安宁,这是我读完《岁月如歌》后最大的感想。

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师爱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也是教师的天职。无限的师爱,可以开启每个学生的心灵。因此,在教育工作中,我把信任和期待的目光洒向每个学生,把关爱倾注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呼声,和学生产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让一切学生的心灵都感受到师爱的温暖。

也许在每个班级都有让老师头疼的学生,比如纪律不好,比如学习成绩差等等,但每个孩子都有其闪光的一面,不能因为一方面的情况就否定他的所有。

听着于漪老师的话,看着于漪老师的书,学着于漪老师的课,她渊博的知识,深邃的思想,精湛的艺术无不使我为之倾倒。回顾自己二十年来的教学生涯,岁月如歌,往事历历在目,我为她坚定的教学信念而折服,为她生动的教学语言而惊叹,为她无私的奉献精神而感动。作为新时代教师的我,将用自己的汗水与智慧学做教师,用心书写属于自己的教育之歌。

于漪老师教读后感篇十三

《岁月如歌》是著名的教育家、语文特级教师于漪献给2007年教师节的一份厚礼。翻开扉页,是于老师的手迹:“拉开层层心幕,往事历历眼前:教海沉浮,岁月如歌,被白发欺人奈何,却道天凉好个秋!”这是于老师几十年教海生涯的真切体验。

阅读的感觉真好,捧着《岁月如歌》,一页页往下读,我仿佛在倾听一位长者的独白,娓娓道来,时而激越,时而平缓,时而低语,感觉犹如春风化雨,滋润心田。

随着“岁月如歌”这个生命故事长卷的逐层释放与展开,我不断地被触动,被震慑。如今的教育专家、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曾经经历了那样的苦难:丧父之痛;病魔缠身,差一点夺走她的生命;“文革”期间,她又遭到了怎样的欺辱……一桩桩、一件件都没有压垮这位倔强的女性。在于老师身上我看到了什么是坚强,怎样叫师爱,什么是责任,她的“求知、求教、求真”之路,是追求理想之路,是探索语文教学之路,是寻求教育真谛之路。

于漪老师说:“我当了一辈子教师,教了一辈子语文,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我深深地体会到永不满足是必须遵循的信条。”于漪老师上了2000多节公开课,可自己却认为没有一节是十全十美的,虽然每次开课前都考虑周全,但每节都存有遗憾。我想,正是由于于漪老师谦虚好学、永不满足,才会有她那每节都有遗憾的说法。作为“非科班出身”的于漪“三年磨一剑”,常常是“明灯伴我过午夜”。这种付出,这种努力,一定有一种坚定的信念在支撑着她,有一种谦虚好学、永不满足的精神在鼓舞着她。从教至今,于漪老师就是这样边教边学走过来的。“如果学而思,学一点,消化一点,即使时间零碎,日积月累,真才实学也必大有增进。”于漪老师还告诉我们:重要的理论反复学,紧扣一点深入学,拓开视野广泛学。“人非生而知之者”,没有谁天生就可以做教师,于漪老师都在“一辈子学做教师”。读到这儿,敬仰之心荡然升起。

于漪老师一生与语文结缘,终于破解“人的语文能力是从哪里来的”。“一个人的语文能力只能从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得来,在优秀范文的阅读中感悟、品味、思考、理解,随着所感、所悟、所得的潜移默化所生成,并具有自己的认知、自己的情感、自己的品格以及具有自己个性的语文能力。因此,大量阅读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基础,听、说、读、写等实践活动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必由之路,潜移默化是语文能力生成的基本规律。”

“离开了人的培养去讲文的教学,就失去了教师工作的制高点,也就失去了教学的真正价值。”于老师一开始就认定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打好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底子,为此,她首先自学高中语文教学涉及的各种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大量阅读古今中外经典作品,并以“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为标杆,迅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其次于老师积极向实践、向同行和学生学习,用10小时、20小时准备一堂课,《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一备30多个小时,反复钻研数十篇、上百篇教材,用规范的语言写成教案,把课上要讲的每句话背下来,再脱开教案讲课,课后写教学后记;再次结合自修语文的深切体验,关注当时语文教育思想的论争,留意教学改革的动向,初步形成自己的想法。

于老师说““声情并茂的朗读、讲解,旁征博引的议论、评析,眼神、手势、神往的表情,一幕幕在脑海中浮现,我常顿然有所悟:这就是语文!”如此地下功夫研究教学,如此的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原来特级教师是这样“炼”成的。

无需我在此唠叨,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书中的一些话吧:

“做人有基本准则,贪欲最为可怕,吞噬人性,如果人德都没有,还谈什么师德?

《苏武牧羊》“这首歌不断在我胸中激荡,构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

“我常为书中的故事激动不已,那种对祖国的忠诚、对革命事业的执著、置个人生死于度外的大无畏精神常萦我脑际,有时难以入睡。”

“当时我执著地想:在一个文盲和半文盲充斥的国家是不可能建设成社会主义强国的。学生只有一个青春,不能耽误,希望他们早日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教育事业真正是遗憾的事业,教师责任大如天,追求永无止境。”

书中有这样一个事例,让我读过之后久久不能释怀——。

“……儿子患败血症,天天高烧,嘴唇都发焦,头上用冰袋冰着。……一天半夜,医生找我们谈话,说明病的严重性和药效的甚微……我哭了,谁没有亲子之爱?恳求医生救救孩子的命。那时,我正好教高三毕业班,复习十分紧张。孩子多次病危,我陪下半夜,早晨走时,孩子总哭着不让我离开……说老实话,当时思想斗争很厉害,儿子这边舍不得,要照顾,学生那边是关键时刻,耽误不起。咬咬牙还是去学校上课。我不是医生,不会治病,可我是教师,关键时刻不能离岗。此时此刻,我才真正体会到师爱超越亲子之爱,它虽无血缘关系,但它寄托着祖国的期望,人民的嘱托,要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一个心眼爱学生,尽心尽力培养他们成长。”

面临选择,于漪老师是怎样的一种痛苦与愧疚,舍小我而就大我,如此的情怀只有一个字——真!

岁月曾经留下的是悲歌,然而悲歌中催生了壮歌,升腾的是她对教育事业无限忠贞,成就的是她对语文教学不懈追求的情怀,唱出的是激扬飞越的欢歌。

感谢于漪老师,感谢《岁月如歌》,读完此书,让我一清如水,心无旁骛,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于漪老师教读后感篇十四

《岁月如歌》写于老师“一片爱心在玉壶”的风采。于老师的悲欢和酸甜,成败与得失,教我们怎么立志立德,教老师怎样为人师表,教年轻人如何忠诚敬业,从中可以看到当代教育大师不懈学习、深入思考、勇于实践、诲人不倦,谱写了与漪老师无私奉献的颂歌,唱出了一首首激扬飞越的欢歌。“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把握驾驭课堂的主宰”、“用语言‘粘’住学生”、“身上要有时代的年轮”……书中一篇篇细腻而生动的文字,一个个难忘而感人的故事,让我读了获益非浅,感受颇多:

感受一、于漪老师所说:“教师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使他们胸中泛起涟漪,掀起波涛,激发他们爱憎分明的感情。”我曾经听过于老师的录象课,于老师她富有诗意的语言就是学生学习课文的一个兴奋源,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了他们思维的效率。她说:“我们要让学生学得扎实,只有一条路——备课越充分、越扎实越好!于老师在引导学生感悟之巧妙,让我钦佩不已。

感受二、于老师她倡导的在教学中与学生平等对话,以情生情,以思引思,相互回应,相互创生,是心智的“相长”,是情感的“共鸣”——这正是我们每一做教师所追求的。

我想,任何精彩的语文课都不是完全在课前设计出来的,而是在师生、生生互动中,从心与心的缝隙中,从思与思的搏动中,从情与情的触摸中生长出来的若干细节组合而成的。

感受三、书中于老师文字洗练,富有诗意。可以想象到在于老师的课堂上,与其说学生在学习语文,不如说是在享受语文,享受语文的种种情趣、韵味和意境。

古稀之年,于漪老师对钟情一生的语文教学又提出了更形象的比喻:能通向大海的港湾必然航运兴旺,物如流,人如潮,充满勃勃生气;如果是闭锁的,航道阻塞的,港湾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教学内容犹如港湾,执教者应熟悉它、研究它,把握它的基本特点与功能,认真地有创造性地引导学生,使港湾通向大海。在于漪老师看来,语文学科是最开放的学科,它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学生生活在母语环境之中,母语的学习与运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加强课堂内外的沟通、学校内外的沟通,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每个的老师探索之路。

于漪老师教读后感篇十五

我还知道,于老师不仅很早就是声名远播的优秀语文教师,而且在中学生德育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和很深的见解。她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习惯、情感有深入细致的把握和了解。这让我领悟,于老师指导学生作文时,为什么常能触及那些孩子的心灵敏感区域,引导他们写出自己的真性情、真想法。而能够如此了解学生,根源于她热爱学生。我曾在报上看到于老师接受采访时说的话:教师心中要有一团热情的火,对学生要满腔热情。因此说到底,“人”和“文”是分不开的,懂得人才能教好文。换一个角度说,要教好文,要在爱学生、了解学生上下力气。我深深感到,要教好语文,教好作文,真是不容易的,何况中学语文老师又总是很忙。

有人说,如今许多中学生甚至小学生的作文不讲真话,他们照着报章上一些“八股文”的腔调写,空话套话,连缀成篇。这真令人忧虑。孩子本来是率真的,作文不讲真话,显然是社会风气的影响所致,更直接地与“源远流长”的假大空的文风相关。不少孩子可能认为平常说话可以随意,一写作文,就须当成“经国之大业”,豪言壮语一番,或向壁虚构一番,而不管自己是不是真懂这些话,是不是自己想要说的话。但是我们不能把原因推向社会了事,卸掉作为语文教师的责任。我们要像于老师那样,关爱学生,养护他们的真性情,以引发他们对真和美的固有向往,让他们健康成长,成为真人,成为良好社会风气的创造者、传播者。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上的这种责任感,实际上也是一种着眼于改善世风人心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

点到“穴位”源于经常“下水”

在于老师具体的作文讲评中,有一个好处还特别值得一提,那就是她分析学生作文中的问题,不但精细、周到,而且总能点到“穴位”,指明问题的关键。反观现在的作文教学,普遍存在的状况是不作精心批改,评语不对症下药,只用一般的概念写一两句空泛的断语,很少进行像于老师那样认真、细致、切中要害的综合性讲评。而于老师之所以能够在讲评中点到“穴位”,切中要害,除了她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之外,我想还是因为她自己有颇为卓越的写作实践。

我读过于老师的一些散文,那是佳作,如有一篇《往事依依》,就选入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课本中。还有近年出版的《岁月如歌》一书中的一些篇章,也是优美的文章。写作主要是实践性的、经验性的、个人主体性很强的精神活动。由于自己写作,有切身感受,能深刻体味写作中的甘苦,因而看学生的作文,就能准确地发现问题,仅知道一套写作方面的理论是不能真正搔到痒处的。现在语文教学界重视这个道理了,提倡老师们写“下水作文”,但“下水”者并不多。而且照我看,语文教师本来就应当常在“水”中,而不是为了教人游泳才偶尔“下水”。这是我这个不当忙碌的中学语文教师的人站着说话不腰疼吗?不,有于老师的榜样在。我坚信语文教师常写一点的不是教案和经验总结之类的文章比翻看许多写作理论和听别人的经验介绍要有效百倍。我想于老师大概是会赞成我这个说法的。

于漪老师教读后感篇十六

每个人在自己的流金岁月里,都有一段动听的歌。

本书是一个军官在盘点自己二十六载的377篇访记时,谱写的一首感人之歌。读过之后有四个字在我的脑海里反映特别强烈:“感动”,被书中所有人物的故事而感动;“朦胧”,从表层意义讲,作者追忆的是自己的一段岁月,然而内容讲述的却是他人的故事,赞美的却是他人的歌,这种“朦胧”的构思大作,不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水平之高,而且还突出了一个军人时时刻刻服务于他人的高尚品德。军人,不愧为党和人民赋予的荣号,人民为军营有这样的灵魂工程师而感动。

《岁月如歌》,多么浪漫而又有诗意的书名啊,当我怀着仰慕的心情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不只深深悟到了他有着内涵的分量。同时,也仿佛聆听了一首具有历史记载的大合唱名曲。群英汇聚,唱出了党情,唱出了军威,也唱出了众多英雄儿女的崇高品德。

《岁月如歌》,用一篇篇如诗的标题,讲述着一个个真实而又感人的故事,把军人的那种铁骨铮铮,坚不可摧,爱国爱民爱艺术和为艺术而无私奉献的大无畏精神,栩栩如生的带给了读者,让人读后感到:这是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队伍是艺术文化的珍品,也是艺术人生路上的一盏明灯。

《岁月如歌》还充分反映了我党我军在各个历史阶段为人民培育了大批的优秀党员干部和各方骨干人才。如:《山高水长》访沂蒙山老区的素描;《旋转的红舞鞋》访著名舞蹈家、女将军刘敏;《震撼世界的5分54秒》访舞蹈千手观音编导总政歌舞团团长张继刚等等感人的访记,还有访那些著名歌星、演员以及众多的艺术人员们。这些既平凡而又伟大的军旅战士们,都为推动我国的艺术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功不可没的巨大贡献。而今,这些可敬的老艺术家们仍然还在不同的岗位上肩负着重任,继续为我国的民族艺术发展传授者知识,奉献着自己的经验。在此,我们称赞这支队伍,他们是当之无愧的艺术楷模,他们用自己的才华谱写了一曲最感人的军旅之歌,人民为有这支灵魂的工程队伍而骄傲,历史会永远记载着他们的。

感谢作者——梁祖国先生为读者撰写了这么一部感人的好书,期得着你和《岁月如歌》一书中所有的战友们,在今后的岁月中,不断充实你们的歌,把这首《岁月如歌》继续谱写下去,让这支歌汇写成一首响亮的交响乐曲,奏响祖国,奏响全世界,为推动人类的精神文明之发展,为建设和平和谐的社主义国家再奏辉煌。

最后敬请《岁月如歌》中的每一位干部战士和艺术家们,接受我内心深深的崇拜,并真诚的祝愿他们,平安!健康!幸福!快乐!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35403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