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教学设计(通用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11:39:11
秋思教学设计(通用18篇)
时间:2023-11-23 11:39:11     小编:MJ笔神

这个分类涉及一些不太常见但同样重要的学习和工作生活等问题。总结应该突出重点,避免冗长的描述。这里有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推荐给大家,欢迎阅读和交流。

秋思教学设计篇一

3、学习这首小令的写作手法,学会寄情于物的写作手法

(一)、导入新课:大家还记得哪些表达思乡之情的句子呢?齐背(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风又绿江南,明月何时照我还?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今天要们要学习一首元曲《天净沙秋思》。

大家都知道唐诗、宋词、元曲,作为第一次接触元代作品,我们首先来了解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散曲包括散套和小令,散曲,是为配乐所写的歌词,是继诗词兴起的一种新诗体。小令,又叫“叶儿”,体制短小,大多数为只曲,每首各自为韵,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首短词。我们今天学的《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小令。

解题: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秋思”,秋天里的思念。

(二)、学习这首小令

(1)学生朗读。读书是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让我们以朗读来走进马致远,亲近这位名家,读懂这片漂泊羁旅的游子之心。(全班齐读)

(2)指导学生朗读。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试一试。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落拓无助的生存境遇。试一试。指出典型地方再朗读一遍。

(5)根据同学们的回答,师生共同分析从词语中读出的情感。强调“小桥流水人家”里面的景是温馨、恬静的,与其它的景成对比,以乐静衬哀情。

(6)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同学们分组讨论2分钟,把刚才分析的画面用优美的话语描绘出来,请小组代表发言。几根枯藤缠绕着一棵棵秃树,那凋零了的黄叶在萧萧的秋风中瑟瑟的颤抖,黄昏的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一片悲凉的秋景;潺潺的流水上,横跨一座别致的小桥。不远处有一缕袅袅炊烟飘出农家小屋,那里有几户安居乐业的人家;在寂寞的古道上,萧瑟的秋风,吹打着孤独的游子,掀起他单薄的衣襟,孤独的游子骑着一匹瘦瘦的老马,蹒跚走在羊肠古道上。

(7)同学们描绘的就是一幅悲凉的秋景图。(板书:景悲凉气氛)“一切景语皆情语”,请想想这幅画面传达出怎样的情感?明确:因为“断肠人在天涯”,在天涯的断肠人的精神家园已化作了一片荒芜,他眼中的景自然是满目萧然。于是作者眼中的藤、树、马、水都是萧条的、凄凉的、无助的,其实是人的落拓与哀愁的写照,这是以景托情,融情于景。这景无疑传达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乡之情,这景与人,境与情,自然意象与社会境遇,和谐的统一于这首小令中,充分的道出了游子羁旅之悲。(板书:情游子之悲)

(8)“断肠人”究竟是谁?了解作者: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元代大都人,是当时著名的杂剧作家、散曲家。马致远早年曾有仕途上的抱负,却长期毫无结果。后来担任地方小官吏,也是完全不能满意的,在职的时间大概也并不长。在这样的蹉跎经历中,他渐渐心灰意冷,一面怀着满腹牢骚,一面宣称看破了世俗名利,以隐士高人自居。问题:读出哪些新的体会?提示:怀才不遇,长期漂泊的无奈,思念家乡,官场失落。拓展:可以用来劝慰作者的诗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介绍作者成就:“元曲四大家”之一,被时人美誉为“曲状元”。其小令名作《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1、这首小令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赞誉,写作手法好在哪里?

(三)、赏析写作手法师生共同探究,得出结论

(1)简约与深蕴相依,《天净沙秋思》文字之精炼,也可以说达到了不能再增、减一字的程度。全篇仅五句,二十八字,用词凝练而不简陋。九种事物“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均带有鲜明的个性,又是本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中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静景与动景相映,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图上,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

如写环境的幽静用“流水”的动态与“小桥”“人家”的静态相映;写苍凉的道路则用“西风”与“古道”相映;“小桥流水人家”的安适、静雅与“断肠人在天涯”的沦落异乡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3)寄情于物,自然景物本来是没有思想感情的,但当诗人把这些客观事物纳入审美的认识和感受之中,这些事物便被赋予感情的色彩,同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了。 “小桥流水人家”,不过是极常见的普通景色,但当它与“断肠人在天涯”同处于一个图景之中时,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使图景带上悲凉的气氛。

(四)、拓展(动手练一练)

1、哪些诗句最能打动你的心扉?哪些诗句最能扣动你的心弦?给令你心动的诗句写上一点批注。请同学们展示。(示例“断肠人在天涯”——怎一个愁字了得?)

秋思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元散曲的有关常识。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

3、培养学生初步具有创造能力和赏析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朗读感悟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及其所创造的意境。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文化。

2、培养学生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朗读感悟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及其所创造的意境。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初步具有创造能力和赏析诗歌的能力。

教法:朗读法、情境设置法、比较阅读法、多媒体教学法。

学法:朗读法、评价法、比较阅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画面)一幅清秋图,一曲晚秋月,一阕清秋词,把我们带进万里清秋。请同学们带感情的赏读诗句:(多媒体)。

读得好,读出了秋天的灵动美。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你心目中的秋天是怎样的呢?想到的同学请告诉我。(丰收、萧条、凄凉等)。

正所谓“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元代著名散曲家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简单介绍文体常识)。

一、朗读:

1、听朗读,注意节奏和情感。

2、同学们听的很认真,下面请同学们自由的试读这首小令。

3、全体齐读。

4、指导朗读“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

5、个别读,读出感情。

6、师范读。

三、赏析:。

1、找诗眼。

一曲小令,一缕情思。你认为《天净沙·秋思》中哪个词最能体现这种情思?(断肠)同学们理解“断肠”是什么意思吗?(师:讲故事让学生理解“断肠”的含义:悲伤痛苦到极点。)。

2、析景物。

(1)赏析哀景: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以哀景衬哀情)。

心情愉快时:藤、树、鸦?

小结:一切景语皆情语。

心情愉快时:藤、树、鸦?

(2)赏析乐景:小桥、流水、人家(以乐景衬哀情),(读时欢快中流露一些哀伤。)。

小结:反衬手法。

(3)入情入境朗读。

3、绘画面。

在夕阳的余晖里,在萧瑟的秋风中,这是怎样的一种情境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把这些文字幻化成一幅幅图像,然后再用语言把这些图像描绘出来。

4、练背诵。

(1)个人读。

(2)比赛读。

(3)全班背诵。

5、说特色。

1、大家深情地朗读把老师也带进了那种意境当中去,可见大家已经领悟了这首小令的妙处。那么它妙在什么地方呢?请大家用:它妙就妙在这样的句式来说说。(多媒体)。

2、前人的评价:。

誉为元“秋思之祖”。——周德清。

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王国维。

“枯藤老树写秋思,不许旁人赘一词”之誉。

小结:一首极为简短的小曲,表达了难以尽述的内蕴,形象地描绘出天涯游子的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给人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受,让人读之而倍感凄苦,咏之而更感其心。

四、拓展延伸,对比赏析:

2、《天净沙·秋》白朴。

3、《天净沙·湖上送别》张可久。

五、结语、作业。

马致远用诗歌来表达感情,歌手满文军用歌声来倾诉思念,在这动听的歌声里,同学们,你们可曾有过同样的思念或思绪呢?你想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这种感情呢?用诗、用歌、还是用画?拿起你手中的笔来完成今天的作业。

秋思教学设计篇三

1、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2、你能听出这首歌抒发了一种什么感情吗?

(思乡之情是古代诗人常常会抒写的.一种真挚的情感。)。

二、理解诗题,简介作者。

1、板书课题,简介作者。

2、“秋思”怎样讲?作者思什么?

三、自读古诗,了解大意。

1、观察诗中插图,想象图中画的是什么意思。

2、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3、指名试读,指名评价,全班齐读。

4、再读全诗,结合注释理解每句诗的大意,把不懂的词句做上标记。

5、班级交流:

你读懂了哪些诗句?还有什么难以理解的地方?

四、品读古诗,感悟诗情。

1、抓住重点词句导读:

体会“见”、“意万重”、“恐”、“又开封”等词的含义。

2、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和蕴含的故事,体味诗中的情感:

诗人这样做是因为什么?从他的行为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读完此诗,你被什么感动了?你最感动的是哪些词句?

4、感情朗读。

五、拓展延伸。

1、把此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2、课外搜集、积累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

秋思。

唐·张籍。

见秋风。

欲作书。

意万重。

恐不尽。

又开封。

(评价分析)。

诗歌是讲求意境的,而古诗更有语言高度精炼概括的特点,思维跳跃,因此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十分大。在这个教学设计中,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情境,透过设身处地想象来体味诗人的情感。如首句“洛阳城里见秋风”,“秋风”是不可见的,那么作者见到的是什么?引导想象诗外之境,从而感悟到正是萧瑟的秋景勾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本课教学设计比较完整,教学效果就应比较活跃。如果在教学中能真正调动所有学生参与思考的用心性,多给学生创造口头表达的机会的话,会提高学生参与语文课堂的兴趣的。

秋思教学设计篇四

《秋思》是一首叙事抒情诗,诗人张籍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段——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这首诗。读准诗中多音字的读音。

2、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的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4、初步体会诗人的表达方法。

1、通过多种方法,理解诗句含义。

2、体会诗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

一课时。

一、复习引入,理解诗题。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思乡诗《泊船瓜洲》,请一位同学来背一背。(生背诵)。

师:在这首诗里,是什么勾起了王安石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呢?(生回答)。

师:像这样抒发思乡情感的诗歌我们把它叫作“思乡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思乡诗,它是唐朝诗人张籍写的《秋思》。(板书:秋思)(生齐读诗题)。

师:诗题怎么理解?(生交流)。

师:在秋天里思念家乡,这样的思念应该是悠长的,所以朗读诗题时,可以把秋思这两个字稍微拉长一点,这样就更有味道了,请大家再试一试!(生再次齐读诗题)。

二、读通读顺,读出节奏。

(一)指导读准多音字。

师:嗯,有点味道了。课前已经预习过诗歌,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生读诗歌)。

师:你们觉得他读得怎样?(生评价)。

师指导读准多音字“重”。

师:“重”在这儿的意思是——那么“意万重”就是——。

(生交流)。

师:没错,“意万重”就是想说的意思很多,这是虚指。你看,根据多音字的意思来确定多音字的读音,这可是一个很好的方法。用上这样的方法,我们再来读读第四句诗。(生齐读)。

(二)读出节奏。

师:读得正确,也读得流利,不过,朗读古诗还要能够读出节奏来。现代人朗读古诗,常常根据音节或意义来划分节奏。如果按音节划分的话,七言诗每句多为四个节拍。如果按意义来划分的话,七言诗每句多为三个节拍。知道了古诗的朗读节奏,大家就可以选择喜欢的一种练习读一读,一会儿我们来展示。

(生自选节奏练习朗读)。

师:读得真投入!谁愿意来读一读?其他同学可要认真听,看能不能听出他是采用第几种节奏来朗读的。(指名朗读)(生齐读)。

三、感知诗意,体会诗情。

(一)感知诗意。

师:听你们朗读诗歌真是一种享受。这样读着读着,诗句的意思应该也有所了解了吧!请大家同桌之间相互交流。

(生练习说诗句意思)。

师:谁来试着说一说诗句的意思?(生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师:基本上把诗句的意思说出来了。关于诗句的意思,我们先说到这儿。我想,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你们对诗句的理解还会更加到位的。

(二)体会诗情。

1、品读“见秋风”

师:同学们,这首诗只有28个字,却饱含着诗人那浓浓的思乡愁绪。是什么引发了诗人的这份思乡情感,让他急着给家人写信呢?请大家默读古诗,找出其中原因。(生默读)。

师:读着诗句中的“见秋风”三个字,你有什么疑问吗?

指导学生想象,读出“洛阳城里见秋风”中的忧伤和孤独。

师:都说诗中有画,瞧,你们已经读出画面来了,了不起。通过这样读诗句想画面,我们就会明白秋风看不到,但是秋风带来的萧瑟景象却处处可见。现在,让我们带着这种忧伤,这种孤独,再来读读这首诗,注意把声音压低点,努力读出诗人的内心感受。

2、品读“意万重”

师:用诗句中的字眼来说,那就是——(作家书)诗人提起笔来,千言万语涌上心头,他可能会想起——(想象张籍的思念)。

师:那他又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请拿出练习本,任意选择一个写信对象练习写话,帮张籍把想说的话写下来。(生练习写话,师巡视指导。)引导交流。

3、品读“说不尽”

这样的感觉——(生齐)复恐匆匆说不尽。

师:这说不尽的是什么?(生交流)……。

4、品读“又开封”

师:正是这许许多多的说不尽,使得我们又看到了这样一个画面,一起读——(生齐)行人临发又开封。

师:“行人”是指什么人?

古时候没有邮局,也没有邮递员。老百姓的家书往往只能托人捎带。对于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遇到一位可以捎信的人,是非常不容易的。

师:就是因为这个不容易,所以张籍才会有这样一种感觉——(生齐)复恐匆匆说不尽。

师:就是因为这个不容易,所以我们才会看到这样一个画面——(生齐)行人临发又开封。

师: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是“又开封”?又把信打开,读着“又开封”,你又看到了什么画面?张籍为什么又开封呢?现在,老师就是行人,你们就是张籍,我想采访一下大家,谁愿意接受我的采访?(师采访学生)。

师:其实我们可能很难理解张籍此时此刻的心情,相信了解了他的经历,你会明白他内心的情感。张籍其文学成就极大,但仕途却并不顺利。由于家境贫寒,他很小就远离家乡,四处求学、作诗,也数度返回故里,一直没有找到立身之所。三十岁左右,他得到韩愈的赏识和推荐,后来凭借自己的才华考取功名,却又默默地做了十年九品芝麻官。创作这首诗的时候,他在外漂泊又已近十年。十年来,他无时无刻不想起故乡,想起家中年迈的父母,想起儿时一起玩闹的兄弟姐妹,可是这一切都只能深深埋藏于记忆深处了。而这一封家书不知道要何时才能送到远隔千里的家人手中。

师:听了张籍的介绍,你有什么感受?

是啊,十年了,十年没回家了,难怪他会这么思念家乡,这么思念亲人。而这样的思念就蕴含在“作家书”中。像这样通过叙述一件事情来表达情感的抒情方式,我们把它叫作叙事抒情。

(板书:叙事抒情)体会到诗人这剪不断理还乱的思乡愁绪后,如果让我们再来读读张籍的这首诗,大家一定会有不同的感受。一起读——(生齐读)。

四、总结课堂,布置作业。

师:背诵《秋思》。其实像这样表达思乡怀亲的诗歌还有很多,课后请同学们找一找、读一读、背一背。

秋思教学设计篇五

在反复诵读中培养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

:1课时。

课前播放《秋思》歌曲。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是我们民族最值得世代相传的瑰宝之一。在华夏子民三千年的吟唱中,我们听到了远古传来的关关雎鸠在水一方唱响,我们听到了那三百首唐诗和宋词的余韵至今传唱,我们听到了梧桐深院汉宫之秋的旋律荡漾耳畔。这是中国的诗歌华夏的精华,这是闻名于古今中外的唐诗宋词元曲。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元代著名散曲家马致远带给我们的一首小令《天净沙秋思》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教师对学生进行抽读检测。

3.让我们节奏分明的齐读一遍,一词一顿,一句三顿。

1.听老师读,然后说说这首曲子带给我们什么感觉?

凄婉、哀伤、悲凉。

2.要读出“凄婉、哀伤、悲凉”的感情需要用什么样的语调呢?

引导学生用“舒缓、低沉”的语调来读出这种凝重、哀伤的感情。

3.读着读着,这秋的悲凉就渗透出来了,可是这全篇曲子中除标题并无一字为秋,无

一字为悲,我们又是从哪里读到的呢?谁来说说看?

枯藤老树。

4.这样的景有什么特点?

5.它容易勾起我们怎样的情?

枯藤老树:没有生机、没有活力。它营造出的冷落暗淡的气氛容易让我们的心变得忧郁,沉重。

6.还有哪些景物也给我们带来了类似的感受?

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小桥、流水、人家(共10种意象)

7.引导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去想象那波动我们心弦的十种意象。(孩子们,让我们闭上双眼,用心去想象这些拨动诗人心弦的十种意象,有枯藤、有老树、昏鸦,有小桥、有流水还有人家,古道上,吹着西风,一匹瘦马夕阳渐渐西沉入山,一个又一个的镜头的交叠,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

8.这是一副怎样的图画?

秋日黄昏图,深秋夕照图

9.引导学生逐句品析上述10种意象有什么特征,分别带给我们什么感受。

枯藤老树昏鸦

树老藤枯而显萧条无生气,勾起人哀伤心绪,鸦归巢加重思乡愁绪。

小桥流水人家

小桥、流水、人家表现出的是静雅、安适、温暖的境界。

这句的基调是否与全曲的悲愁基调不和谐呢?这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这样的景和作者的处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勾起了游子思家的急切心情。

衬托(反衬)。通过“小桥流水人家”的生气盎然而又恬美、安适的景象,衬托出游子还在“古道西风“中骑着瘦马飘零无归的悲凉。人贵直,文贵曲。乐景写愁使愁更愁,使情更伤!

古道西风瘦马。

瘦马古道行走增加孤独悲凉之感;西风寒冷添凄冷之意。

夕阳西下。

夕阳西下倍添回乡无望之感伤。

10.我现在想问问我们的同学,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浓烈的思乡之情。

11.深情的诵读最后两句。

12.再次引导学生有感情的背诵诗文,要求,读出每一个词的重音。

请学生谈谈为何要这样处理重音。

13.老师总结:

季有春、秋,而选其秋;藤有荣、枯,而选其枯;树有老、幼,而选其老;时有晨、昏,而选其昏;鸟有鸦、鹊,而选其鸦;马有肥、瘦,而选其瘦;风有东、西,而选其西;道有新、古,而选其古;阳有朝、夕,而选其夕。全篇既无“秋”字,也无“思”字。但在静水深流的外表下我们却能深深体会到了作者传递出来的强大辐射所凝聚成的巨大磁场。这都归功于诗人苦心孤诣精选出来的10个典型的意象。无需浓墨重彩的大肆渲染,无需动词介词的连接,只需让这些意象叠加出一个一个的镜头,我们便能触景生情,感同身受。

1.对比阅读白朴《天净沙秋》

相同点:同为昏,同有鸦,同取老树村落

不同点:马诗暗淡,凄凉白诗色彩绚烂清新

2.在情感的抒发上是否一致?

马致远简介:

马致远也曾想要积极地求取功名,但它未得赏识,可以说,他一生穷困潦倒,几乎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于是在漂泊旅途中,他写下《天净沙秋思》。

白朴简介:

白朴,出身于金的一个官僚士大夫家庭,曾有人推荐他为官,他对当时的朝廷充满着厌恶的情绪。因此,他放弃了官场名利的争逐。从此寄情于山水之间。

总结:景随情生,情随情起。一切景语皆情语。

(二)化读,绘秋景

1.这些景物都是我们在秋天里常见的景物,可是它们在诗人的眼中,却这般不同。请根据我们刚才所说的所想的,用散文化、诗画般的语言,把这个萧瑟的深秋夕照图勾勒出来吧。(100字左右)

2.选取10种意象来表达你的忧伤(喜悦)心情,按照《天净沙》的曲调填写一首小令参考场景:在操场上,教室里,回家的路上,乡间小路上,公园里。

秋思之美,美在意境,美在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孩子们,也许现在的大家对故乡还没有特别的感悟,但有一天,你们背上了行囊,走向了远方,寻找属于大家自己的世界。你会发现,无论这世间多么繁华,都比不上家人欢聚时刻的热闹;无论走过的旅途有多么美丽,你,最喜爱的还是那条归家的小路。所以,孩子们,请珍视我们现在的点点滴滴。因为,若干年后,在那个秋风拂过瞬间或是月亮升起的夜晚,这些往事都将成为我们心中最柔软的伤痛与甜蜜。

秋思教学设计篇六

这首古诗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本教学设计,在学习方式上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在情感的达成上,力求通过读、思、议,营造出一种浓烈的思乡氛围,使学者、教者、作者融为一体。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中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促使学生吸纳、积淀丰富的文化素养。

1、会正确读写生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秋思》,默写《秋思》。

3、通过应用课后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背诵积累。

3、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1、教师准备:制作课件,反复朗读并背诵古诗,深层次地体会情感,透彻地理解诗意。

2、学生准备:初读古诗,搜集诸如作者等方面的资料。

1、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2、你能听出这首歌抒发了一种什么感情吗?

(思乡之情是古代诗人常常会抒写的一种真挚的情感。)

1、谁能描述一下秋天的景色?

在学生描述的基础上,教师概述:

春天去了,夏天走了,代表生命的绿色也没有了。秋风萧萧,落叶纷纷,使人平添了无数惆怅。身在异乡的游子常常会生出思乡的情思。

2、谁能告诉大家:“秋思”是什么意思?作者思什么?

1、出示课件,进行配乐情景范读,根据范读的情况画出诗的节奏和着重号。

秋思

〔宋〕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

2、学生试着读一读。(试读2~3遍,也可以互相读,互相听)

3、指名读,要求读正确、读出节奏来。

1、熟读成诵。

可采用互读和小范围齐读的方式,丰富阅读的形式,提高阅读的效率。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秋思》。

(1)学生独自边读、边批、边查、边悟,试说每句诗的意思。

(2)同桌之间互相交流独自理解上的收获或疑惑。

(3)全班性交流。

3、教师对学生交流中的难点、疑点进行点拨。

(1)抓住重点词句导读:

体会“见”、“意万重”、“恐”、“又开封”等词的含义。

(2)交流诗意。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秋天来了,身处洛阳城,只见秋风乍起,倍感孤独寂寞,决定提笔给家乡的亲人写封信,将自己的千愁万绪告诉家乡的亲人。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书信写好了,但又担心由于匆忙该说的话没有说完,就在送信人即将出发的时候,又打开了已封好的家书。

(3)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和蕴含的故事,体味诗中的情感:

诗人这样做是因为什么?从他的行为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交流情感。

围绕诗中所表达出的强烈的思念之情进行读、议,丰富学生的想象,深层次地体会诗的内在情感,努力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1)你是怎样理解的?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2)读完此诗,你被什么感动了?你最感动的是哪些词句?

老师充分肯定学生的感受,并适度进行精辟的概括。

5、有感情朗读。

1、把这首诗背给自己的父母听,顺便把你的理解、感悟与父母进行交流。

2、试着独自到秋天里走一走、看一看、想一想,在你眼里、心里秋天是什么样的?

秋思

〔唐〕张籍

秋思教学设计篇七

设计理念:

语文教师身具传承祖国优秀文化的光荣使命。时代发展,古诗词虽被视为文化瑰宝,却渐被尘封,今天的学生对诗之意、诗之境、诗之美鲜有所感。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今天我们还可以说“不如授人以渔场。”因为,身入宝山,岂可空手而归?因此,《秋思》教学设计力求引领学生走向、走近、走进诗歌这一独特的文化中,入诗境,知诗意,品诗味,悟诗情,从而使本课教学收获实效。

教学目标:

1、以“读”为主线,通过读通读顺、读出节奏、读懂诗意、读出感情四个层次的朗读,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走进文本,理解作者的思乡情。

2、以“思”为主导,引导学生品味诗句意蕴,体会作者情感。

3、以“思乡”为主题,引导学生感受张籍的思乡情,古人的思乡情,今人的思乡情。

教学重点:

以“读”为主线,读出层次,读出效果。

教学难点:

以“思”为主导,引导学生品味诗句背后蕴藏的作者感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宋代王安石眼中乡愁是那春风又吹绿的江南岸,在唐代李白眼中乡愁是那皎皎的明月光,那在唐代张籍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张籍写的《秋思》。(板书课题,齐读)秋天的思念是悠长的,所以思要读得长一些。(生再读一遍诗题)。

二、初读古诗,读懂诗意。

师:自由朗读古诗,按照自己的速度和节奏读,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师:我看同学们都会读了,现在老师想请一位同学起来读,谁愿意当一个最勇敢的孩子。

师:读得真不错,声音响亮。还有谁也想来试一试。生读。

真棒!老师听出他读出了古诗特有的节奏。

(讲解字音)同学们读得真好,老师也想读一读。

师:同学们,老师读得怎么样?(分析师生读法不同,再练读。)。

师:读得真好,大家一起来读一读吧,我读题,你们读诗句。(学生读)。

师:对,就是这样读,要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同学们,静静读读,边读边看插图,能不能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生:这首诗写了作者在洛阳城里看见了秋风,就想给家人写封信,他想要写的东西太多了,把信交给捎信人的时候,又把信拆开添上几句话。

师:说得真好,谁再来说一说。

师:是呀,这首诗主要叙述了一件事,是什么事呢?谁能用三个字概括?

生:寄家书。

三、再读古诗,品悟诗情。

生:秋风。

师:哪句诗告诉我们。

生:洛阳城里见秋风。(点击课件出示诗句)。

师:你来读一读。(生读)。

师:秋风无影无踪,看得见吗?

生:看不见。

师:从这句诗中,你能想像到诗人在秋风萧瑟的洛阳城里见到一副怎样的景象?

生:他看到洛阳城飘飞的落叶……。

师:那么,当时的洛阳城是怎么样的呢?请看资料:

在唐代,洛阳商业非常繁荣,盛况空前。由于洛阳交通便利,是唐朝丝绸之路的东端起点,又是水陆交通的枢纽。外国商人经广州、扬州,抵达洛阳,然后去长安。被称为唐朝的第二大首都——东都。

师:从这段资料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当时的洛阳城很繁华……。

师:然而这一切繁华的景象,诗人却视而不见,见到的,只有冷冷的秋风,南归的大雁,飘零的树叶。此情此景,诗人不禁吟道———生:洛阳城里见秋风。

师:秋在我们的眼中是喜悦的,为什么在张籍的眼中是如此的凄凉呢?请大家读下面的文字。

出示资料:张籍祖籍吴郡(现江苏苏州),幼时家境贫寒,10岁的时候就离家外出,成年后考取功名,开始四处游历做官,历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创作这首诗的时候,客居洛阳为官,又是一年秋风至,望着萧瑟的秋风,诗人不禁感慨万分,挥笔写下了这首《秋思》。

师:你从这段文字中明白了什么?

生:他在外地做官,远离家乡。

师:洛阳到苏州有870多公里,在当时,交通不便,这算是遥远的路程了。

生:他10岁离家,游历做官也许很多年没有回家了。

生:家乡的亲人,家乡的景色,家乡的一切……。

师:但这些他现在见得到吗?

生:见不到。

师:秋风瑟瑟,诗人难以回乡,不免引起了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在那个年代,只能写封信回家,写给亲人的信就叫——生:家书。

师:而这一封家书,要到达亲人的手上,少则几个月、半年,有的甚至要几年,因此,古人特别看重这一封家书,诗圣杜甫就曾经这样写道(出示句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生:家书的重要,比万两黄金还贵重。

师:正是因为家书的意义非凡,诗人才会——生:欲作家书意万重。

师:意万重就是——。

生:想要表达的意思很多。

师:是呀,多少个日日夜夜呀?年迈的父母、翘首遥望的妻子、幼小的孩子,家中的一切一切,张籍只能把这深深的思念化在信中,那他会在信中说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心里,同学们,假如你就是张籍,此时你会想起家乡的什么人,什么地方,会说些什么呢?拿起笔,写一写(课件出示:1、芳草凄凄的古道旁,白发苍苍的父母,在翘首远望……2、杨柳依依的断桥边,泪眼汪汪的幼子,在踮脚远眺……3、夜深人静的小院里,形单影孤的妻子,在望月嗟叹……)。

1、我想对年迈的父母说……。

2、我想对劳累的妻子说……。

3、我想对幼小的儿女说……。

4、我想对我的兄弟姐妹说……。

5、我想起了家门口的小树林……。

6、我想起了小时候读书的屋子……。

7、我想……。

师:我看同学们都写得差不多了,来哪个小张籍愿意把你的思念读给大家听。

(师生互动交流,生读完写句再读诗。)。

师:信总算写完了,我们来看看张籍寄信的画面。(课件出示诗句)。

同学们张籍寄信时,他心情如何?你能从诗中找出这个字吗?

“恐”是什么意思?他在担心什么?当捎信的人马上就要出发的时候,他是怎么做的?

师:可临行为什么又开封?“开封”是什么意思?“又开封”呢?

生:“开封”就是把封好的信拆开。

“又开封”就是把信合上又打开,又合上又打开……。

师:诗人把信打开几次?

生:一次,两次,三次……。

师:把你的理解带进你的读中(读后两句)。

师:一个小小的开字,一个平常而又细微的动作,却饱含了作者浓浓的思乡情,我们从这平淡之处可见作者构思的艰辛,这也是本诗的独特之处。

四、配乐诵读,深化情感。

师:是呀,小小的一封家书怎能承载一个游子浓浓的乡愁呢!请读《秋思》。

师:信带走了,可带走的仅仅是信吗?

那他还带走了什么?

生:带走了作者的心……。

师:魂去也,空一身哪!现在陪伴张籍的只有——洛阳城里的秋风。于是一首千古绝唱就在张籍脑中诞生,这就是《秋思》(音乐响起)生读诗;信走心也走,就像此刻的张籍身在洛阳,心在故乡。这是一份刻骨铭心的思念呀!请读《秋思》。秋风乍起,思乡涌起,写不完的思念,说不尽的乡愁,此刻,你是否把张籍那悠长而又浓郁的秋思学深深地记在心中呢?背《秋思》。

五、拓展升华,总结全诗。

师:同学们这思乡怀亲又何止张籍而已。那时候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离乡的人们只好把满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写进诗里。

(课件出示)师生配合读。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唐.张九龄。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唐.杜甫。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唐.马戴。

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清.袁枚。

师:多么动人的诗篇,多么真挚的感情,他们表现了一个共同的心声——思乡情。同学们,当你们长大后,当你们远离家乡追寻自己心中的梦想之时,你们会觉得故乡在我们心中永远是最温馨、最不能割舍、最让我魂牵梦绕的地方。

秋思教学设计篇八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反复朗读,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品味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

3、感受古诗语言的韵律美、意境美,自主积累思乡的诗词。

教学过程:

一、见秋生情,读题定调。

1、读“秋”想画面。

板书“秋”字生读;读着“秋”字,你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想到了什么?

2、古人眼中的秋天。

在我们眼中,秋天带给我们的丰收的喜悦,但是在有一些古代文人的眼中,却似乎很少有这份喜悦,现在让我们透过古诗去看看古代文人眼中的秋天吧!

出示诗句,生读。

问:这些诗人眼中的秋天是怎样一幅景象?(生答)。

萧瑟的秋风,枯败的草木,飘飞的落叶……构成了一幅多么荒凉肃杀的景象。这萧条肃杀的秋景勾起一多少游子的思乡情怀啊!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张籍的《秋思》,走进张籍的内心世界,去体会一个游子那颗思家念亲的心。

3、补充课题,引导读题,读出浓浓的、悠长的味道。

二、读通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地把古诗读3遍,前两遍争取把古诗读通顺、读流利,把字音读准。第三遍争取读出诗的节奏感,韵律感。

2、展示读。

指名读古诗,评价是否读出了节奏和韵律。

3、师生合作读。

4、古诗的语言具有有度的概括性,和我们现在说的白话有所不同,请同学们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把这首古诗翻译成白话?(指名说说意思)。

5、你从诗中读懂了什么?

三、品读古诗,感悟诗情。

1、品味秋韵,感秋愁。

是什么让张籍产生了思乡的情怀?(见秋风)。

秋风是见得着的吗?

那么诗人见到了什么?(漫天飞舞的落叶、瑟瑟摇摆的枯木、风吹落叶遍地翻滚……)。

洛阳城里,落叶在秋风中漫天飞舞,打着旋儿,零落遍地;路边的败草在风中瑟瑟摇摆;天上大雁南归而去。张籍呀张籍,站在凉意渐浓的秋风中,你的心中涌起的是怎样的思绪呀?(指名说说)。

这是怎样的一种愁绪呀!让我们走进另一位诗人马致远的秋思,去品味那一份别样的愁绪。

出示马致远的《秋思》,师读生想画面。

萧条的秋景,瘦弱的老马,浪迹天涯孤独的游子,此情此景怎一个“愁”字了得?请你用朗读把这一份别样的忧愁表达出来吧!(自由读,指名读,)。

离愁渐远渐无穷,逢秋向晚肠寸断,寸寸都是游子愁。你看(生齐读)。

2、读写结合,悟深意。

你若是客居他乡的游子,此时此刻,面对此情此景,你想做什么?

张籍面对此情此景又做了什么呢?我来问问诗人。

看着学生,问:秋风乍起,你——生答:欲作家书意万重。(2—3人)。

你想要家书中说些什么呢?快拿起你的笔,把你想说的话在家书中尽情倾述吧!

指名说说家书的内容。

情境导读:

这也想说那也想问,想说的话太多太多,这就是——欲作家书意万重。

心中的牵挂太多太多,千言万语,千头万绪竟不知从何说起,这真是——。

一封家书承载了游子几多思念几多牵挂,这实在是——。

3、说不尽,又开封。

我是送信的使者,信给了我你就放心吧,我一定会尽快把信交到你的家人手中。什么?你要我把信给回你?这是为什么?(生用自己的话回答再用诗句回答)。

出示诗句: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

生读,你读懂了什么?现在你还觉得家书只是几张薄薄的纸吗?那是什么?

情境导读:

这悠悠的思乡愁,切切的游子情全靠这家书一封来传递,难怪诗人会——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那悠悠和思乡愁,切切的游子情,怎是一封家书所能道尽的呀!难怪诗人会——。

这说不尽的是什么?轻轻一开开出的又是什么?

这首诗,抓住写信寄信这么一件小事却表达出一个游子浓浓的思乡念亲之情,在表达方法上可谓高明。王安石曾这样评价张籍的诗。

出示诗句。

四、想像画面,拓展升华。

1、《秋思》寥寥数字,却字字饱含一个游子对家乡对亲人浓浓的思念,让我们再一次用心品读这首诗,边读边想像画面,去体味那份游子情怀。

师生合作读,然后说画面。

2、读着古诗你心中产生的什么疑问?

张籍为何思家不归家呢?让我们来看看他的资料,也许你会从中找到答案的。读、说。

又一年过去了,秋风又起,他不由再次吟诵起——。

思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是人类共同的情怀。自古以来有多少游子抒发过对家乡的深深思念。

出示古诗,生读积累。

秋思教学设计篇九

秋天是一个容易让文人墨客伤感的季节,远离故乡的游子最容易在这个季节里感时伤世、慷慨悲歌,在古诗词中有很多的体现,也有不少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杰作。同学们知道吗?在元代,有一位叫马致远的著名曲作家写了一首经典之作《天净沙·秋思》,就是其中最为著名作品之一,写的就是漂泊羁旅的游子之思。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学习,共同感受一下在那遥远的年代,一位离乡游子秋日的情怀。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第66页,自由朗读。

1、课题由两部分组成, 与词相似,“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即“秋的思念”。

2、关于曲。元曲与唐诗、宋词是文学史上的三座艺术高峰。曲在元代兴起,它开拓了一条大众化、通俗化的新的文学途径,在格律、字句和情调上有较大自由。元曲包括两种文体:一种是剧曲,又叫杂剧,属于戏剧一类;一种是“散曲”,属于诗歌一类。散曲从结构上又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类。小令通常是独立的单只曲牌,按曲调创作,每一个曲调都有自己的名称,各个曲调的字数和句式都不相同,常用于写景、抒情。《天净沙·秋思》就属散曲中的小令。

3、关于作者。作者马致远,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同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青年时期仕途坎坷,中年中进士,曾任江浙行省官吏,后在大都任工部主事。他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以衔杯击缶自娱,这首散曲是他的代表作,在诗人精心选择和渲染的画面中,渗透着浪迹天涯的旅人在秋天夕阳下的孤独与愁苦。这首小令《天净沙·秋思》脍炙人口,被誉为“秋思之祖”。

1、一首好诗就是一幅好画,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元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秋景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请大家齐读这首小令。

这首小令一共五句,共28个字,在这短短的28个字中,一共提到了哪些事物、景物?——藤、树、鸦、小桥、流水、人家、道、风、马、夕阳。

这些景物有何特点?藤是什么样的藤?枯藤,树是老树,鸦是昏鸦,桥是小桥,水是流水,家是人家,道是古道,风是西风寒风,马不是肥膘的马,是瘦马,太阳是即将落山的夕阳。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九种景物是在夕阳西下这样一个大的色彩环境下的,夕阳西下,时间愈来愈晚,光色惨淡、昏黄,更使以上景物倍添迟暮苍凉的情调氛围。这些景物烘托出了断肠人的那种心境。

枯藤缠绕的老树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桥旁潺潺的流水映出几户人家,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孤独的瘦马。夕阳已经朝西落下,漂泊未归的游子还在天涯。

作者在这首小令中,用极其简约的文字,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这样一幅生动的图景: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什么是“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处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去读结尾句呢?——低沉、凝重、滞缓齐读这句,注意感情和节奏的控制。

通过这样的朗读,我们可以感知作者内心悲痛欲绝的情感。

师:衬托(反衬)。通过“小桥流水人家”的生气盎然而又恬美、安适的景象,衬托出游子还在“古道西风“中骑着瘦马飘零无归的悲凉。人贵直,文贵曲。乐景写愁使愁更愁,使情更伤!请同学们在理解这首元曲基调的基础上,再次饱含感情地朗读一遍。

我们说这首小令的画龙点睛之笔是最后的“断肠人在天涯”,这首散曲的题目叫“秋思”,可全篇28字中,并无一词提及到“思”,到底“断肠人”在“思索”什么,思念什么,让他这样情伤呢?生:游子思归。

师:处在上述环境中的人是“天涯游子”,他因思乡愁而“断肠”,作者把游子思归的思想感情融入到自然景物中表达出来,这种写作手法就是我们常说的———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师:《天净沙·秋思》则妙在情景交融,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九种事物,用白描的手法,渲染了一种萧瑟苍凉的意境。每一个词都深刻而准确地体现了一个漂泊天涯的断肠人的独特感受,烘托出天涯游子愁肠寸断的情愫。王国维说它“纯是天籁,深得唐人绝句妙境”。可见其艺术性价值之高,真不愧为“秋思之祖”。

再次朗读,体会情感

秋思教学设计篇十

2、理解《天净沙》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1、理解《天净沙》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2、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造思维。

理解《天净沙》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初一已经具备初步鉴定诗歌的能力,只要教学时充分利用图片资源帮助学生解读作品,学生能够感觉到诗歌的优美环境,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课时:一课时。

秋天已经悄然来临,金色的秋天固然有着收获的喜悦,但也承载了古往今来许多游子的悲哀,秋下一心合成离人愁。说到离愁,人们往往会想起一首流传七百多年的作品---《天净沙·秋思》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感受至深的作品(幕显1)。

1、释题,作者简介(幕显2),介绍小令(幕显3)。

2、听读欣赏(幕显4)体会有何感受?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刚才朗读者的声音很有表现力,我们不妨练一练。

3、指名读,表演读。

自学讨论:这首曲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游子思乡之情表达他怎么样的思想感情?(哪句话能表现出来的)。

这种感情除了抓住景色特点,还能通过什么来体现呢?我们细细品味。

(幕显5)生:结合画面,加上你的想象,说说第一句描绘的景致。

师:小节(幕显)(如果把枯、老、昏三个字去掉,还能表现出愁绪吗?修饰恰到好处。)。

(幕显6)。

(幕显7)全曲前4行写景,第5行抒情,全篇不见一个愁字,满篇却是愁绪,以悲凉的景色衬托出秋野旅人的'思乡情怀。感情朗读、背诵。

你收集到哪些描写思乡之愁的诗句?(大屏幕9配合《宿建德江》幕显10《次北固山下》,《乡愁》)。

说不尽的乡思,扯不断的乡愁,因为有乡思,使漂泊的人不管身在何处,心儿却回了家,因为有乡愁,使迁客诗人留下一首首感人的诗篇,让我们牢记这些凝重的诗句,牢记我们的家。

1、背诵,默写《天净沙·秋思》;

2、积累《乡愁》主题的诗句至少一首背诵下来;

3、将本曲改写成散文。

秋思教学设计篇十一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做到课堂之上熟读成诵。

2.理解重点词语,感悟文章资料,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透过适当的回顾与拓展,深入感悟古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资料,透过多层次的朗读,理解重点词语,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情以及作者的表达手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一首诗的诗题就像是诗的眼睛,它能告诉我们很多信息,所以咱们在读诗之前必须的好好读读题目!

3、指名读。并说说你读到了什么?

4、师:是啊,这是张籍在秋风乍起,落叶纷飞时抒发自己思念之情的一首诗。在宋代王安石眼中思念是那春风又吹绿的江南岸,在唐代李白眼中思念是那皎皎的明月,那在唐代张籍的眼中思念又是什么呢?让我们一齐到诗中去品味一下吧!。

二、初读古诗,读懂诗意。

1、自由朗读古诗,按照自己的速度和节奏读,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指名读诗。正音:见重。

3、全班齐读。

4、师:这首诗同学们都读得字正腔圆了。老师也想来读一读。

师:同学们,老师读得怎样样?(分析师生读法不同,再练读。)。

5、师:同学们,古诗的朗读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讲究节奏,这种节奏就是古诗所特有的美——韵律美。同学们,你们也能这样有节奏的读这首诗吗?自己在小组里面试试吧!

6、小组练读。指名小组读,齐读。

师:真不错。可单单会读还不够,咱们要想读好诗,还要做什么准备啊?对,还要理解诗意。此刻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掌握的自学方式,自由研读古诗吧!弄懂诗意。

7、指名交流诗意。

三、再读古诗,品悟诗情。

1、师:秋风又起,客居洛阳的张籍准备写一封家信抒发自己万重心意。捎信人即将出发,我又拆开了缄上的信封,赶快再添上几句,说不尽的心事,无奈太匆匆。诶,我突然发现全诗28个字中没有一个“思”字,那诗人的思念你们是从哪里读出来的呢?诗人把思念藏在哪儿呢?捧起书,拿起笔,再读读诗句,哪些词的背后藏着诗人深深的思念呢?2、学生自由读悟。3、交流。预设:洛阳城里见秋风。

师:但是秋风看得见吗?

生:看不见。

师:那作者看见的是什么?

生:是叶子飘落、草黄了、雁子往南飞……。

师:是呀,落叶要归根、雁子要南飞,作者也想家了。那他看不见什么?

生:父母、孩子、妻子……。

师:站在凄凉的秋风中,作者见到的是秋风后面那不可见的——家。那么,就请你把悲哀、思念---融入到你的朗读中吧。读:

张籍的家在哪?在洛阳吗?有谁明白?

师:十年哪,那瑟瑟的秋风绞碎了诗人思乡的心,再读。

师:诗人难以回乡,愁肠百转,他纵有千言万语又该如何倾述呢?

生:写家书。

师:可这是一封怎样的家书呀?他表达的是什么情绪呢?

欲作家书意万重。(板书:意万重)。

师:是呀,十年了,那是多少个日日夜夜呀?年迈的父母、翘首遥望的妻子、幼小的孩子,家中的一切一切,张籍只能把这深深的思念化在信中,那他会在信中说些什么呢?同学们拿起笔来,把张籍想说的话写下来吧!(课件出示小练笔)。

师:我看同学们都写得差不多了,来哪个小张籍愿意把你的思念读给大家听。

(师生互动交流,生读完写句再读诗。)。

师:把我们所有的话加起来张籍觉得够吗?(不够)。

是呀,纵有千言万语也表达不了诗人的心,这真是——(欲作家书意万重)让我们用朗读来表现“意万重”吧!齐读前两句。

领悟: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师:秋思,秋思,思还藏在哪里呢?(板书:说不尽又开封)。

师:捎信人立刻要走,所以匆忙之间----(指板书,生读:说不尽),因为意万重,所以----(指板书,生读:说不尽)。

5、交通不便,信息不通,家书就是诗人与家人沟通的唯一渠道啊!这封价值抵千金的家书,作者怎能轻易的就把它发走啊。在发走之前,他怎能不又开封呢!读——(课件: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6、他还会和捎信人说什么?

7、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诗人年年想回去,却年年不得行!这封饱含着万重意的家书,作者怎能轻易的就把它发走啊。在发走之前,他怎能不又开封呢!读——(课件: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8、他还会和捎信人说什么?

9、故人万里无消息,便拟江头问断鸿。有多少话要问,有多少情要表达!这封分量沉甸甸的家书,作者怎能轻易的就把它发走啊。在发走之前,他怎能不又开封呢!读——(课件: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师:张籍呀张籍你已经看了一遍又一遍,为何呀?——生: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四、回读,深化情感。

生:带走了作者的心……。

1、这一份刻骨铭心的思念呀!千百年都不会变,看,当年迈的母亲思念自己远在他乡的孩子时,她会轻轻的吟诵——师诵读。

2、当漂泊在外的游子疲惫、孤独的时候,她会轻轻吟诵——生诵读。告诉远方的亲人,她虽身在他乡,却心在故乡。

3、当独自在家的孩子想念远方的父母时,他会轻轻吟诵,齐诵《秋思》。用这首诗带去自己的思念。

五、拓展升华。

1、师:同学们这思乡怀亲又何止张籍而已。那时候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离乡的人们只好把满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写进诗里。瞧,这是唐朝另一位诗人岑参的《逢入京使》,和张籍的这首诗比较着读读,看看你能读懂些什么?(课件出示)。

2、学生自由读,交流。

3.全班交流。

4、师:同学们真了不起,短短的时间就读出了这两首诗中共同的情愫——思乡之情。是啊,张籍的思念是那封抵万金的家信,岑参的思念是一句淡淡的“平安”。就是这极平常、极平淡的事物、动作,却承载着一种不平常、不平淡的思念之情。难怪王安石会这样评价:“看似平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六、总结。

1、师:同学们家乡的山水总让游子们魂牵梦绕,家乡的亲人更让游子们牵肠挂肚。也许这天你们还不能完全领会,但是孩子们你们终将长大,闯荡天涯,那时候你们必须会懂得这种无法割舍的牵挂。因为家是我们永远的向往。让我们再一次吟咏这首传世之作吧!

2、配乐背诵。

作业:

1、将这首朴实的诗带到远方的亲人耳边,为他们背诵这首诗,寄托你的思念之情。

2、课外阅读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你会发现“思念、乡愁”这种情感的另一种内涵!

秋思教学设计篇十二

教材分析:

本诗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第九册第二组教材中的一首诗。唐朝诗人张籍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段——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十分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信短而情长,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能让学生在短短28字中感受到思乡怀人诗的独特魅力,进一步学习祖国语言文化的精髓。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能够做到当堂背诵。

2、理解重点词语,感悟文章资料,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透过适当的回顾与拓展,深入感悟古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深入主题,理解资料,透过多层次地朗读,探索诗的内涵,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情以及作者的表达手法。

表达方法的归纳与应用。

从分析情感入手,引导学生体会思乡诗的写法,学习思乡诗的鉴赏方法。

联系实际,体会古诗情感。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分析:

学生已步入小学高年级阶段,透过四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但在感悟诗的内涵和情境方面有些浅显。又由于年龄的原因,学生对古代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的不了解,都会造成和诗人情感上的隔阂,这些也将成为学生学习的障碍。因此,品读过程中创设良好情境,交代作者及写作背景,是很必要的。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生:明月。(齐答)。

师:借一种景物来表达一种思想感情,这种表现手法就应是——。

生:借景抒情。

师:《泊船瓜洲》表达的是思乡情,所以它是古诗中的一种——思乡诗。好,我们这天再来学习一首思乡诗,是由唐朝诗人张籍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秋思》。

(板书课题)。

二.反复诵读,切入主题。

师:请大家齐读题目——。

生:秋思。

师:谁能解释诗题的意思?

生1:秋天里的思念。

生2:在秋天思念家乡。

师:“思”是思念家乡,“秋”是秋天,秋季或秋景。谁能把题目的意思再说一下。

生:作者在秋天的景色中思念自己的家乡。

生:明白。(齐答)。

(生自由读课文《秋思》。)。

(课件出示《秋思》这首诗。)。

师:好,谁来读一读?其他同学注意听,听他有没有读准了。

生:(朗读)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师:读得字正腔圆,真好!“意万重”里的“重”是多音字,他念得很准确。来,我们读一读,洛阳城里见秋风,预备起。

(生齐读)。

师:再来一遍,预备起。

(生齐读)。

师:很好!谁再来读一读《秋思》?请同学们注意听,他在读诗句的时候是怎样停顿的。

(生朗读)。

师: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

生1:他在“洛阳城里”后面停顿了。

生2:他在“见”后面停顿了一下。

生3:在每一句第二个、第四个、第五个字后面都有停顿。

师:总结的真好(出示有停顿符号的古诗),我们一齐来读一遍。

(生齐读)。

师:很好,大家在读古诗时,不但要读准确,有节奏感,还要读出诗的韵味。你们试着读一读,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

(生自由读《秋思》。)。

师:同学们,诗读到这儿为止。那大家看看,诗人是借什么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呢?

生1:(犹豫)是洛阳城。

生2:不对,是秋风!

师:哦,作者是因为“见秋风”,而表达了“思乡情”。

(板书‘见秋风’‘思乡情’)。

师:请大家再默读古诗,看看作者到底把自己的全部思念都寄托在什么之上?

(生默读)。

生:我觉得作者是因为看到了秋风才引起了思乡之情,并不是把思乡之情寄托在秋风上。

师:那他寄托在哪里了?

生1:寄托在信里。

生2:寄托在家书里。

(师板书“作家书”)。

师:把对家乡的思念都寄托在家书之中。作者写家书,这是写景还是讲述一件——。

生:事。

师:用事来抒发感情,就不是借景抒情,而是——。

生:借事抒情。

师:我们也能够称为——叙事抒情。(板书)。

三、深化体会,品悟诗情。

1.理解“洛阳城里见秋风”

师:刚才有同学说,作者是因为看到了秋风才勾起了思乡之情,诗中的原句是——。

生:洛阳城里见秋风。

师:嗯,“见秋风”,那老师就有疑问了,秋风无形,他怎样能看得见呢?

生:我想是风吹落了树上的黄叶,被作者看见了。

师:深秋已至,黄叶纷飞。落叶尚且要归根,人却——。

生:不能回家。

师:对。作者还看见了什么?

生1:还看见风吹翻了野草。

生2:风吹动了屋檐下的灯笼。

生3:风吹动了作者头上的头巾。

生4:还吹动了他的长袍。

生:右边穿蓝长袍的。

师:大家仔细看图,猜猜诗人有多大年纪了?

生:就应五六十岁了。

师:是啊,他须发花白,背已经驼了。明白诗人在外漂泊了多少年吗?

(生摇头)。

2.理解“欲作家书意万重”

(课件出示张籍资料。)。

生1:他必须很孤独。

生2:很孤单。

生3:就像王维一样,“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他很寂寞。

生4:心里空荡荡的,因为不能回家。

生5:肯定很难受。

师:这么多的愁苦,他最想向谁倾诉?

生:家人。(齐答)。

师:不能直接对面倾诉,就只好选取——。

生:写信。

师:可这是一封怎样的家书呀?请从诗中找出原句。

生:欲作家书意万重。

(板书:意万重)(课件出示诗句)。

师:“意万重”是什么意思?

生:想说的话很多,可又不知从何说起。

师:是呀,离开家这么多年了,年迈的父母、无依的妻儿,家中所有的一切,都是他魂牵梦绕想见到的。此刻,张籍只能把这深深的思念化在信中,那他会在信中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拿出练习本,把张籍想说的话写下来吧!

(课件出示小练笔)。

师:谁来说一下张籍的肺腑之言?

生1:他会写,父亲,母亲,你们身体还好吧?我不在家,不能照顾你们,是孩儿不孝,你们必须要保重啊!

师:多淳朴的语言,却是游子一份浓浓的牵挂。谁还有?

生2:爸爸妈妈,你们身体好吗?我虽然不能回家,但我日日夜夜都在思念你们。快到中秋了,我们却不能团圆,我让人给你们带些银子,去买一些月饼,就当儿子的一片孝心吧。

师: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还有吗?

生3:父亲,母亲,你们好。很久没回家了,我很想你们。今年的中秋节我回不去了,可明年,我必须早早赶回去,和家人早日团圆。还有写给妻子的,夫人,你辛苦了,我不在家,是你照顾父亲母亲,真的很感谢你。

生:不够。

师:是呀,千言万语也表达不了诗人的心,这真是——。

生:欲作家书意万重。

3.理解“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师:信写好了,张籍寄信时,情绪又如何呢?你能从诗中找出这个字吗?

(课件出示诗句)。

生:恐。

师:谁能解释“恐”?

生:担心。

师:担心什么?

生1:想说的话没写完。

生2:是不是漏掉什么了。

师:所以他就——。

生:又把信打开了。

师:我们一齐来读——。

生:(齐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师:“开封”是什么意思?“又开封”呢?

生:“开封”就是把封好的信拆开。

“又开封”就是把信合上又打开,又合上又打开……。

师:诗人把信打开几次?

生1:两次。

生2:就应是好几次。

师:张籍第一次把信打开,为何呀?——生:复恐匆匆说不尽。

张籍第二次把信打开,为何呀?——生:复恐匆匆说不尽。

张籍第三次把信打开,为何呀?——生:复恐匆匆说不尽。

张籍呀你已经看了一遍又一遍,为何呀?

——生: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4.品悟诗情。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跟着老师一齐品味古诗,感受张籍的思乡情怀。

(师配乐范读,生闭目感受。)。

师:请同学们睁开双眼,如果你感受到了诗人浓浓的思乡情怀,就用你的朗读告诉大家。

(三个同学相继配乐朗读)。

师:大家一齐来朗读,把这浓浓的思乡情传递给所有在外漂泊的游子和他们日思夜想的家人吧。

(生齐读。)。

(全班齐声背诵)。

四、诵读提升,深化情感。

师:信带走了,可带走的仅仅是信吗?张籍此刻的情绪,他的朋友孟郊也深深懂得,他曾写下: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

(点击课件呈现《归信吟》。生读诗)。

师:魂已去,空一身啊!此刻陪伴张籍的只有——。

生1:只有他自己。

生2:只有空荡荡的街道。

生3:只有洛阳城里的秋风。

师:同学们,怀有这思乡情绪的又何止张籍和孟郊。古代交通不便,信息不通,远家离乡的人们只好把满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写进信里,融进诗里。课前大家收集了很多有关思乡的古诗,谁来展示一下你的收集。

(生交流思乡的古诗,进一步感受乡愁。)。

师:老师那里也有几句思乡诗句。

(课件出示)师生配合读。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唐.张九龄。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唐.杜甫。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唐.马戴。

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清.袁枚。

师:同学们,故乡的山水总让游子们魂牵梦绕,故乡的亲人更让游子们牵肠挂肚。也许此刻你们还不能完全体会,但是你们终有长大的一天,去闯荡天涯,去打拼自己的事业,那时候,你们必须会懂得这种无法割舍的牵挂。因为家是我们永远的向往。让我们再次深情吟诵这首思乡的传世名作——《秋思》!

(师生同诵)。

师:这节课就上到那里,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秋思。

唐张籍。

见秋风意万重。

作家书————思乡情(叙事抒情)。

说不尽又开封。

秋思教学设计篇十三

师:同学们在宋代王安石眼中乡愁是那春风又吹绿的江南岸,在唐代李白眼中乡愁是那皎皎的明月,那在唐代张籍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张籍写的《秋思》(板书课题)。请同学们翻开书22页。

师:自由朗读古诗,按照自己的速度和节奏读,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生:自由读诗。

师:我看同学们都会读了,现在老师想请一位同学起来读,谁愿意来当一个最勇敢的孩子。

生:读诗。

师:读得真不错,声音响亮。还有谁也想来试一试。生读。

真棒!老师听出他读出了古诗特有的节奏。(课件出示古诗)。

(讲解字音)生再读。

师:很好。来咱们全班一齐读《秋思》。起。

师:这首诗同学们都读得字正腔圆了。老师也想来读一读。

师:同学们,老师读得怎么样?(分析师生读法不同,再练读。)。

师:老师读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准备起。

现在老师想调换一下,你们读前四个字,老师读后半句,敢吗?好准备起。

师:真不错。可单单会读还不够,还要理解诗意。现在请同学们根据书中的插图、注释,也可以借助工具书理解这首古诗的意思,可以跟同桌交流交流。

生:研读诗意。

师:谁能告诉老师你读懂了什么?

生:1.我读懂了词语的意思。

生:2.我知道这是诗的意思。

师:真厉害知道这么多。

生:3.我知道了作者是看见秋风刮起就想家了。

师:哦,作者想家了。那是什么引起他的思乡情呢?

生:洛阳城里见秋风。(点击课件出示诗句)。

师:可是秋风看得见吗?

生:看不见。

师:那作者看见的是什么?

生:是叶子飘落、草黄了、雁子往南飞。

师:是呀,落叶要归根、雁子要南飞,作者也想家了。那他看不见什么?

生:父母、孩子、妻子。

师:站在凄凉的秋风中,作者想——家。

生:交流张籍资料。(课件出示)。

生:写家书。

师:可这是一封怎样的家书呀?你能从诗中找出句子吗?

生:欲作家书意万重。(板书:意万重)(课件出示诗句)。

师:意万重是什么意思?你能跟它换个词吗?

是呀,十年了,那是多少个日日夜夜呀?年迈的父母、翘首遥望的妻子、幼小的孩子,家中的一切一切,张籍只能把这深深的思念化在信中,那他会在信中说些什么呢?同学们拿起笔来,把张籍想说的话写下来吧!(课件出示小练笔)。

师:我看同学们都写得差不多了,来哪个小张籍愿意把你的思念读给大家听。

(师生互动交流,生读完写句再读诗。)。

师:把我们所有的话加起来张籍觉得够吗?(不够)。

是呀,纵有千言万语也表达不了诗人的心,这真是——(欲作家书意万重)。

领悟: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师:信写好了,我们来看看张籍寄信的画面。(课件出示诗句)。

同学们张籍寄信时,他心情如何?你能从诗中找出这个字吗?

“恐”是什么意思?他在担心什么?

师:可临行为什么又开封?“开封”是什么意思?“又开封”呢?

生:“开封”就是把封好的信拆开。

“又开封”就是把信合上又打开,又合上又打开……。

师:诗人把信打开几次?

生:一次,两次,三次……。

师:第一次张籍把信打开,为何呀?——生:复恐匆匆说不尽。

第二次张籍把信打开,为何呀?——生:复恐匆匆说不尽。

第三次张籍把信打开,为何呀?——生:复恐匆匆说不尽。

张籍呀张籍你已经看了一遍又一遍,为何呀?——生: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师:是呀,小小的一封家书怎能承载一个游子浓浓的乡愁呢!请读《秋思》。

师:信带走了,可带走的仅仅是信吗?

那他还带走了什么?

生:带走了作者的心……。

师:张籍此刻的心情他的朋友孟郊也深深懂得,他曾写下: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归信吟》(点击课件呈现)读诗。

生交流思乡的古诗,进一步感受乡愁。

师:我看同学们手中还有很多思乡的古诗,课后咱们班来办个思乡的古诗大会好吗?

师:老师这里也有思乡诗句。(课件出示)师生配合读。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唐。张九龄。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唐。杜甫。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唐。马戴。

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清。袁枚。

师:这思乡怀亲从唐至清源源流传,他流呀流,流进当代台湾诗人余光中的心中,请看课件出示:余光中《乡愁》)(音乐响起)。

师:同学们,张籍的乡愁是思念家中的亲人,那余光中的乡愁又是什么呢?

(比较乡愁,提升爱国情怀)。

师:同学们家乡的山水总让游子们魂牵梦绕,家乡的亲人更让游子们牵肠挂肚。也许今天你们还不能完全领会,但是孩子们你们终将长大,闯荡天涯,那时候你们一定会懂得这种无法割舍的牵挂。因为家是我们永远的向往。

《秋思》道尽了天下所有游子们的心,让我们再一次吟咏这首传世之作吧!

我个人认为古诗教学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充满诗意的课堂。这才无愧于古人创造诗词,无愧于诗词有别于其它文体,无愧于编书者纳入古诗词教学的用意。怎样才能创造出一个诗意的课堂?我想方设法让《秋思》的情意在诗意的课堂上流泻。

一、和学生一起在读中感悟诗情。

我一直认为诗的教学应不同于其它的课文阅读教学。一般的课文阅读教学可抓住重点的字词句深入品味体会,但诗只有28个字,我们不能把诗拆得支离破碎,使它失去了整体的完整性。为了保护“诗”作为一种“完形”的存在,我采取的.策略就是诵读。不管学生懂与不懂,先让学生读了再说,让《秋思》在诵读中流淌。整节课我安排了学生大大小小的读差不多有二十多次。开始整首诗的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再师生配合读,读出这首诗特有的忧伤。接着课中导读,在理解了诗意的基础上,在体会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在有了自己的个人独特的见解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老师的引读、看意境读、想像读,最后熟读成背。这样一层一层地深入读,让学生在读中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诗人的思乡情,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诗的味道。

二、引领学生在想象中丰富诗意。

古诗词言简意赅,一字千金,是极富魅力的。每个字、词都是作者独具匠心所在。所谓“十年得一字”、“语不惊人死不休”更是古人锤炼语言的佳话。在深入备课后,我觉得诗中的“见秋风”可作为教学这首诗的突破口。“意万重”是这首诗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我个人觉得引导学生想象,丰富学生对“见秋风”的表象,加深对“意万重”的理解。这样对学生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学生对这首诗有了整体的印象后,我马上抓住诗眼“见”大做文章。我安排了学生一次次想象“见到什么”“见不到什么”,“风是无形的,看不见但作者却感受到什么?目的是希望学生在我营造的意境中,在一次次的对比中,以有形的景来衬无形的思,循序渐进地引领孩子们探究、品味“见秋风”。希望一次又一次地让学生感悟诗人“乡愁生于秋风里”、“乡思寄寓家书中”、“乡心乃在寂寞处”。希望想象到的画面成为学生通往作者内心的桥梁,让学生与作者感同身受。

诗人的“意万重”是诗的重点。当学生感受到张翰能弃官而回,而诗人却只能通过写家书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可久居在外,一生坎坷的诗人又岂止是思家呢?于是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诗人的“意万重”我让学生交流张籍的资料,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学生对诗人有所了解后,我马上又让学生想象诗人的“意万重”可能是什么?这样学生通过理解后的想象,就有可能走进诗人的内心了,这样诗中“意万重”学生就能理解,就能在想象中深化了。

在《秋思》一课中,我前后安排了多次不同类型的想象。“见秋风”“意万重”是联想,听诵读想象画面是一种表现想象,配乐想象家书是一种创造想象,多维度问作者是一种角色想象。目的是希望在恰如其分的情感的激发下,学生的想象丰富起来,说话写话的训练就水到渠成。

三、指导学生在写中深化诗情。

在《秋思》一课教学中,当学生的情绪被完全调动起来的时候,我运用多媒体,凄婉的背景音乐,让一个飘满离愁别绪的意境在课堂缓缓流淌,流淌进学生的心田。此时我说:“这瑟瑟的秋思,绞碎了诗人思乡的心,他最想和家人说些什么呢?”学生们遐想翩翩,我让学生拿出笔来写一写家书,学生纷纷拿起了笔,尽情地释放着内心的感受,学生的情感在“写”当中得到了释放。

互文印证也是我这节课采用的一个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学生深入领悟了诗人的浓浓的乡愁后,当捎信人带走了信时,我及时挑疑:这带走的仅仅是一封信吗?它还带走了什么?学生马上反应出带走还有作者的心、作者的思乡情、作者对家人的祝福……我及时把学生引入孟郊的《归信吟》:书去魂亦去,兀然恐一身。让学生再一次走进了张籍的心中。接着我还让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思乡古诗,进一步感受乡愁,最后把学生带进来现代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中,在凄婉的音乐背景下,听教师范读,学生自己读,把乡愁提升到爱国情愁中。

课前的设想只是我的一个理想课堂,一堂课下来,遗憾颇多。如:时间的掌握,诗中的挖掘都还欠火候,与学生的互动还欠缺,教师的课堂教学机智还有待提高。

秋思教学设计篇十四

1、会读写本课生字新词。

2、学习透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古籍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默写《秋思》。

二、重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准备:课件(ppi)。

四、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师:故乡的月总是那么圆,故乡的人问题无比的亲!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胸中溢满的情怀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述思乡情感的诗词。

二、学习《秋思》。

1、自由读古诗。

2、生讨论交流诗的大意。结合重点词随机点拨引导。

3、生再读,说说有什么体会,从哪里体会到的?

生汇报时相机点拨:

(1)秋风真看得见吗?诗人见到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感受萧瑟、冷清氛围)。

(2)“家书”是什么意思?古人说,家书抵万金,假如你给家中写信,会写些什么?(生自由交流)。

(4)这么多的话想说,真能够说千言万语,用诗中的话说,就是什么?(意万重)(引导生反复读)。

(5)秋风落叶唤起思乡梦,小桥流水的故土啊,你是否已改变了容颜?有多少话,想对你们诉说。情感朗读前两句诗。

4、指名读后两句,说说体会。

(2)你就是诗人,在这落红遍地的时节,给家乡的亲人写了一封家书。临出发前,又将封好的信拆开,你当时心中会说什么?那一刻,你的神态,你的举止又怎样?(感情朗读。)。

(3)从这个“开”字,你读懂了什么?

5、诵读提炼。

千言万语说不尽,千愁万绪难落笔,这正是(生齐读全诗)。

意万重,说不尽。情难理,又开封。这真是(齐读)。

这就是《秋思》,一个游子说不尽,叙不完的思乡情。(齐背)。

6、小结:这一次又一次的封信、拆信、封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对家乡亲人的挂念。

三、学习《长相思》。

1、看插图,同桌说词意。并找出描述景物的词语。

2、指名结合注释说大意。

3、抓意象,山水风雪行。

(1)说说“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的意思。

(2)想象这种情景。

(3)能用自己的词语形容“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吗?(千山万水、风雪交加)。

(4)指导朗读,读出边塞军旅的千辛万苦。

4、品意蕴,故园无些声。

(1)“此声”指什么声音?将士们听到这种声音有什么感受?故园指什么?

(2)师:故园没有这样的风雪交加,故园不会这样的卧不成眠,故园不会这样的寒冷孤寂;故园,有的是宁静详和,有的是亲人关爱,有的是温暖舒适……这一切的一切交织在一齐,融成了一个字,一个包容作者此时心中一切所想所思的字,那就是——(碎)。

(3)从这一个“碎”字,你读出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再读下阕。

5、有感情地朗读全词。

四、课堂小结。

1、体悟这两首诗词表达方法之妙。

2、乡愁,是游子心中难解的结;故乡,是游子心头永恒的家。多年以后,当我们离开家乡,远离故土,我们的心中,会情不自禁地涌起。再次激情诵读《秋思》《长相思》。

五、课外拓展:

课后收集表达思乡之情的诗词、交流。

见秋风意万重。

秋思。

说不尽又开封思乡。

跋山涉水。

长相思。

梦断风雪。

秋思教学设计篇十五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反复朗读,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品味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

3、感受古诗语言的韵律美、意境美,自主积累思乡的诗词。

教学重点:

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反复朗读,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品味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

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幻灯片。

2、学生准备:搜集表现思想之情的古诗词,并多读几遍。

设计理念:

达到加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果,丰厚学生经典文化底蕴的目的。三、以读促悟,以悟促读。设计一个个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在读中感悟,悟后读情,让思乡情在一次次朗读中深入学生心中。四、补充资料,辅助理解。补充一些写作的背景资料有利于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生活和内心世界,更好地体会古诗情感。

一、诗句导入,引起对风的兴趣。

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过,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

风呀风,你可知你曾勾起多少文人墨客的思乡之情。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二、初步感知,了解诗意。

(一)读准字音。

1、请大家自由读读这首古诗,尽量多读几遍,注意诗中的生字和多音字。

2、指名读。

3、节奏地读一读这首诗。

4、齐读。

(三)了解诗意。

1、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呢?借助注释,边读边思考,不懂的可以和同位或老师交流。

2、学生汇报。

三、探究诗词,体会诗情。

(一)探究“见”

2、诗句过渡:“秋风窗下起,旅雁向南。日日出门望,家家行客归。”。

3、秋风窗下起,作者看到了家家的行客归来了,他还看到了什么人呢?

4、创境悟情:

(1)秋风习习,诗人看见的也许还有很多很多,望着,望着,诗人似乎又回到自己那朝思暮想的家乡了。(出示三组诗句)。

(2)自由品读,想像画面。

(3)读中感悟悲伤。

在洛阳城里,在这瑟瑟的秋风中,红柑树,白藕花,杨柳见不到的.他见到的只是那冷冷的秋,引读“洛阳城里见秋风”

在秋风中,菰菜、莼羹、鲈鱼脍见不到了,他见到的只是那冷冷的秋,引读:……。

在秋风中,他家人的欢声笑语,乡亲们的把酒言欢见不到了,他见到的只是那冷。

(4)再读诗句悟情。

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过,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风呀风,你可知你曾勾起多少文人墨客的思乡之情。

(二)探究“意万重”

2、解释“意”。

3、透过资料,走进张籍的心。

4、情境创设,朗读中探究“意万重”。

张籍,你一人孤独在外,纵有千言万语也无处倾诉,此时他乡遇故人,把你想说的一一向我道来吧!(三个学生)。

5、小练笔:写给家人的家书。

虽然”意万重”,但思乡之情是无法抑制的,走近诗人,只见在昏暗的灯前,纸铺开了,在那秋风轻轻呼唤声中,在那行人阵阵催促声中,张籍,拿起笔,把你想对家人说的话快快写下来吧!

(三)探究“又开封”

1、换位思考:写好的信为什么封了又开,开了又封呢?

2、读中感悟其说不尽。

(四)回归全诗,整体朗读。

四、回应前文,探究写法。

1、自由探究:看似寻常最奇崛”。那这首诗的寻常在哪里呢?奇崛于何处?

2、小结写法:在王安石的眼中,因为见秋风所以意万重,因为意万重所以说不尽,因为说不尽所以又开封,就是这样一个个看似寻常的又开封,却道出了诗人那无法言喻的思乡情愁。这就是王安石眼中的“看似寻常最奇崛”

五、拓展延伸,唤起想象。

1、出孟郊《归信吟》。与秋思交叉朗读。

2、再读诗句,品味孤独。

六、积累延伸。

1、默写《秋思》。

2、想象《秋思》中描绘的画面,将《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当作练笔。

3.搜集表达思乡情感的诗词、歌曲,在班级展示。(选做)。

秋思教学设计篇十六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元散曲的有关常识。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

3、培养学生初步具有创造能力和赏析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朗读感悟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及其所创造的意境。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文化。

2、培养学生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朗读感悟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及其所创造的意境。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初步具有创造能力和赏析诗歌的能力。

教法:朗读法、情境设置法、比较阅读法、多媒体教学法。

学法:朗读法、评价法、比较阅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具:多媒体

一、导入:

(欣赏画面)一幅清秋图,一曲晚秋月,一阕清秋词,把我们带进万里清秋。请同学们带感情的赏读诗句:(多媒体)

读得好,读出了秋天的灵动美。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你心目中的秋天是怎样的呢?想到的同学请告诉我。(丰收、萧条、凄凉等)。

正所谓“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元代著名散曲家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简单介绍文体常识)

一、 朗读:

1、听朗读,注意节奏和情感。

2、同学们听的很认真,下面请同学们自由的试读这首小令。

3、全体齐读。

4、指导朗读“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

5、个别读,读出感情。

6、师范读。

三、赏析:

1、找诗眼。

一曲小令,一缕情思。你认为《天净沙·秋思》中哪个词最能体现这种情思?(断肠)同学们理解“断肠”是什么意思吗?(师:讲故事让学生理解“断肠”的含义:悲伤痛苦到极点。)

2、析景物。

(1)赏析哀景: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以哀景衬哀情)

心情愉快时:藤、树、鸦?

小结:一切景语皆情语。

心情愉快时:藤、树、鸦?

(2)赏析乐景:小桥、流水、人家(以乐景衬哀情),(读时欢快中流露一些哀伤。)

小结:反衬手法。

(3)入情入境朗读。

3、绘画面。

在夕阳的余晖里,在萧瑟的秋风中,这是怎样的一种情境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把这些文字幻化成一幅幅图像,然后再用语言把这些图像描绘出来。

4、练背诵。

(1)个人读。

(2)比赛读。

(3)全班背诵。

5、说特色。

1、大家深情地朗读把老师也带进了那种意境当中去,可见大家已经领悟了这首小令的妙处。那么它妙在什么地方呢?请大家用:它妙就妙在 这样的句式来说说。(多媒体)

2、前人的评价:

誉为元“秋思之祖”。 ——周德清

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 ——王国维

“枯藤老树写秋思,不许旁人赘一词”之誉。

小结:一首极为简短的小曲,表达了难以尽述的内蕴,形象地描绘出天涯游子的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给人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受,让人读之而倍感凄苦,咏之而更感其心。

四、拓展延伸,对比赏析:

1、《秋词》刘禹锡

2、《天净沙·秋》白朴

3、《天净沙·湖上送别》张可久

五、结语、作业。

马致远用诗歌来表达感情,歌手满文军用歌声来倾诉思念,在这动听的歌声里,同学们,你们可曾有过同样的思念或思绪呢?你想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这种感情呢?用诗、用歌、还是用画?拿起你手中的笔来完成今天的作业。

秋思教学设计篇十七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通过反复诵读,感悟、品味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的情感。

3、通过有感情地反复诵读,抓住诗中所写的日常生活片断,体会其写法的特色。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古诗,感悟、品味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的情感。

通过有感情地反复诵读,抓住诗中所写的日常生活片断,体会其写法的特色。

一、诗句导入,引起对风的兴趣。

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过,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

风呀风,你可知你曾勾起多少文人墨客的思乡之情。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二、初步感知,了解诗意。

(一)读准字音。

1、请大家自由读读这首古诗,尽量多读几遍,注意诗中的生字和多音字。

2、指名读。

3、节奏地读一读这首诗。

4、齐读。

(三)了解诗意。

1、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呢?借助注释,边读边思考,不懂的可以和同位或老师交流。

2、学生汇报。

三、探究诗词,体会诗情。

(一)探究“见”

2、诗句过渡:“秋风窗下起,旅雁向南。日日出门望,家家行客归。”。

3、秋风窗下起,作者看到了家家的行客归来了,他还看到了什么人呢?

4、创境悟情:

(1)秋风习习,诗人看见的也许还有很多很多,望着,望着,诗人似乎又回到自己那朝思暮想的家乡了。(出示三组诗句)。

(2)自由品读,想像画面。

(3)读中感悟悲伤。

在洛阳城里,在这瑟瑟的秋风中,红柑树,白藕花,杨柳见不到的.他见到的只是那冷冷的秋,引读“洛阳城里见秋风”

在秋风中,菰菜、莼羹、鲈鱼脍见不到了,他见到的只是那冷冷的秋,引读:……。

在秋风中,他家人的欢声笑语,乡亲们的把酒言欢见不到了,他见到的只是那冷。

(4)再读诗句悟情。

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过,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

风呀风,你可知你曾勾起多少文人墨客的思乡之情。

(二)探究“意万重”

2、解释“意”。

3、透过资料,走进张籍的心。

4、情境创设,朗读中探究“意万重”。

张籍,你一人孤独在外,纵有千言万语也无处倾诉,此时他乡遇故人,把你想说的一一向我道来吧!(三个学生)。

5、小练笔:写给家人的家书。

虽然”意万重”,但思乡之情是无法抑制的,走近诗人,只见在昏暗的灯前,纸铺开了,在那秋风轻轻呼唤声中,在那行人阵阵催促声中,张籍,拿起笔,把你想对家人说的话快快写下来吧!

(三)探究“又开封”

1、换位思考:写好的信为什么封了又开,开了又封呢?

2、读中感悟其说不尽。

(四)回归全诗,整体朗读。

四、回应前文,探究写法。

1、自由探究:看似寻常最奇崛”。那这首诗的寻常在哪里呢?奇崛于何处?

2、小结写法:在王安石的眼中,因为见秋风所以意万重,因为意万重所以说不尽,因为说不尽所以又开封,就是这样一个个看似寻常的又开封,却道出了诗人那无法言喻的思乡情愁。这就是王安石眼中的“看似寻常最奇崛”

五、拓展延伸,唤起想象。

1、出孟郊《归信吟》。与秋思交叉朗读。

2、再读诗句,品味孤独。

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过,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风呀风,你可知你曾勾起多少文人墨客的思乡之情。

秋思教学设计篇十八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通过反复诵读,感悟、品味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的情感。

3、通过有感情地反复诵读,抓住诗中所写的日常生活片断,体会其写法的特色。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古诗,感悟、品味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的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有感情地反复诵读,抓住诗中所写的日常生活片断,体会其写法的特色。

教学过程:

一、诗句导入,引起对风的兴趣。

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过,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

风呀风,你可知你曾勾起多少文人墨客的思乡之情。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二、初步感知,了解诗意。

(一)读准字音。

1、请大家自由读读这首古诗,尽量多读几遍,注意诗中的生字和多音字。

2、指名读。

3、节奏地读一读这首诗。

4、齐读。

(三)了解诗意。

1、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呢?借助注释,边读边思考,不懂的可以和同位或老师交流。

2、学生汇报。

三、探究诗词,体会诗情。

(一)探究“见”

2、诗句过渡:“秋风窗下起,旅雁向南。日日出门望,家家行客归。”。

3、秋风窗下起,作者看到了家家的行客归来了,他还看到了什么人呢?

4、创境悟情:

(1)秋风习习,诗人看见的也许还有很多很多,望着,望着,诗人似乎又回到自己那朝思暮想的家乡了。(出示三组诗句)。

(2)自由品读,想像画面。

(3)读中感悟悲伤。

在洛阳城里,在这瑟瑟的秋风中,红柑树,白藕花,杨柳见不到的.他见到的只是那冷冷的秋,引读“洛阳城里见秋风”

在秋风中,菰菜、莼羹、鲈鱼脍见不到了,他见到的只是那冷冷的秋,引读:……。

在秋风中,他家人的欢声笑语,乡亲们的把酒言欢见不到了,他见到的只是那冷。

(4)再读诗句悟情。

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过,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

风呀风,你可知你曾勾起多少文人墨客的思乡之情。

(二)探究“意万重”

2、解释“意”。

3、透过资料,走进张籍的心。

4、情境创设,朗读中探究“意万重”。

张籍,你一人孤独在外,纵有千言万语也无处倾诉,此时他乡遇故人,把你想说的一一向我道来吧!(三个学生)。

5、小练笔:写给家人的家书。

虽然”意万重”,但思乡之情是无法抑制的,走近诗人,只见在昏暗的灯前,纸铺开了,在那秋风轻轻呼唤声中,在那行人阵阵催促声中,张籍,拿起笔,把你想对家人说的话快快写下来吧!

(三)探究“又开封”

1、换位思考:写好的信为什么封了又开,开了又封呢?

2、读中感悟其说不尽。

(四)回归全诗,整体朗读。

四、回应前文,探究写法。

1、自由探究:看似寻常最奇崛”。那这首诗的寻常在哪里呢?奇崛于何处?

2、小结写法:在王安石的眼中,因为见秋风所以意万重,因为意万重所以说不尽,因为说不尽所以又开封,就是这样一个个看似寻常的又开封,却道出了诗人那无法言喻的思乡情愁。这就是王安石眼中的“看似寻常最奇崛”

五、拓展延伸,唤起想象。

1、出孟郊《归信吟》。与秋思交叉朗读。

2、再读诗句,品味孤独。

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过,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风呀风,你可知你曾勾起多少文人墨客的思乡之情。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36877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