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是一种享受和交流的方式,我喜欢尝试各种不同的美食文化。总结是提高个人能力和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以下是一些相关案例的分析和解决方案,供您参考。
八年级地理地势和地形说课稿篇一
1、本节教材地位和作用。
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等方面的基本国情。在这个基础上学习本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就顺理成章了,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它既是中国地理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学习中国地理其它章节的重要知识基础---中国地形特征对中国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2、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让学生总结出我国地势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并能识记各级阶梯分界线的名称,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过程与方法:
a、组织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b、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3、教学重点:本节的核心是让学生认清中国地势的整体特征,因此中国地势特征是本节的重点。
4、教学难点:中国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是本课的难点。因为学生年龄偏小,对所经历现象跟理论知识不能很好相接。因此对于这些问题需要老师进行指导,从而让学生总结出来。
二、说教法。
本节课应注重学生读图、用图能力的培养,把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可以展示更多资料,使教学更生动、直观。通过画面的动静结合、问题的设置和填图练习,最后达到在图上巩固知识的目的。
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初二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互动时注意不同层次的学生,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三、说学情、学法。
1、学生特点分析。
从年龄特点上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因此要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2、学习方法。
指导学生用观察法、讨论法、综合分析法解决问题。
四、教学流程(我这节课在多媒体教室完成)。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首先多媒体放映“中国各大地形区”图片,同时播放歌曲《歌唱祖国》,从学生的'最熟悉的图片入手,首先让学生对地形有感性认识;同时通过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接着复习两个概念:地形和地势。以前学过亚洲的地势,让学生回想亚洲地势特点,那么,中国的地势有什么特征呢?很自然的导入新课。
2、读图分析,探索新知。
讲述这部分知识时,并没有急于要求学生读图总结我国地势的特征,那样学生在读图时就会很盲目,找不到回答问题的入手点,也就不能得到准确的答案。让学生读“中国地形图”同时打出一组问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即有事可做,又不会东闯西撞做无用功,因此学生完成这一组读图题,不知不觉沿着老师的思路接近正确答案,即可顺利得出中国地势特点――西高东低的结论。
那么,用什么图能更形象地表示我国地势西东低的特点呢?――那就是地形剖面图。让学生用生活中的简单例子解释什么是剖面图,学生会想到比方说切蛋糕,切苹果等,这样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了。
然后多媒体展示“我国东西(北纬36°)地形剖面图”请同学们根据这幅图在本上画一幅简略示意图,请两名同学在黑板上画。其他同学做出纠正与评价。这种由平面到立体的认知过程完全符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这样学生通过读图、画图会很顺利地得出中国地势另一特征―阶梯状分布。到此中国地势特征就分析出来了——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3、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4、课外延伸,学以致用。
在中国地形图上找出我们生活的地区位于第几阶梯,所在区域是什么颜色,说明海拔高还是低?这是学习生活中的地理,从自己身边的事物出发,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就是学以致用。
5、合作交流,熟悉国情。
以上分析了我国地势特征: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这一特点对我国自然环境其它方面以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呢?这是本节的难点,用合作探究的形式来完成,把学生分成四大组讨论四个问题: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对气候的影响,让学生看大屏幕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图片,便于学生理解。
地势对河流流向的影响,这个问题不难理解,我让学生想想哪些诗或歌词里面有描写我国江河向东流的,从学生耳熟能详的古诗、歌曲入手,激发学生在兴奋点、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学生思考讨论很容易得出结论。
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向低一级阶梯时,落差有什么变化?有什么利用价值?对于这个难点的突破我给学生展示虎跳峡、壶口瀑布急流图片得出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然后展示我国几座大型水电站图片。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将枯燥的知识生动化,降低了难度。
我国地势对东西部之间交通往来有什么影响?关于这个问题大部分同学会想到沟通了东西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地的联系,这时老师就要告诉同学们,看待事物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既要看到其有利的一面又要看到其不利的一面,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阶梯之间是高大的山脉,这些山脉就成为东西交通的巨大障碍。
6、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通过以上的活动,我们知道:我国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流向、交通等等都产生重要影响。让我们再想一想,如果我国的地势不是这样,比如“东部高,西部低”那会是怎么样的情况呢?(引导学生沿着上面各题的思路反向思维,根据时间把握展开程度)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其发散思维的能力(参考答案:气流难以深入内陆,干旱面积扩大;河流自东向西流;交通不便,不利对外交流;)。
以上这几个问题根据难易程度选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让学生就我国的地势展开讨论,分析我国地势的利弊,既培养了合作探究学习的精神,又让学生了解我国的自然环境,熟悉了国情。
7、整合练习,转化能力。
接着做一个整合练习,巩固所学知识,转化能力。
8、课堂小结,交流评价。
最后以学生谈收获结束本课。
八年级地理地势和地形说课稿篇二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分析。
本章教材主要讲述中国的地形、气候、河流三部分内容。地形是构成我国自然环境的重要要素之一,同时对我国气候和河流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本节放在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的第一节,学好本节,将会对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国地形的总体特点是: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山多而高。本节为地形的第一课时,学习的内容有两项同时也是本节的重点内容: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山脉纵横交错构成地形骨架。对于地势特征要强调的是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独特的阶梯状地势使我国大江大河在向东流的过程中形成多级落差,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这部分内容既是教材的重点又是教材的难点,对于这部分内容的设计思路是充分利用地图精讲多练,通过设计多种多样的活动吸引学生反复读图记图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培养学生阅读地图和运用地图的能力。通过学习,能够使学生对我国地形的总体特征和主要山脉的分布形成一个明确的认识。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特点及各级地势阶梯的大致海拔和主要地形区,并记住阶梯分界线。
(2)认识山脉走向的含义,熟悉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和分布并能说明山脉起我国地形骨架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地图讨论我国地势对气候、河流、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2)通过读图、记图,画图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掌握读图、记图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决心为建设富强、民主的国家而学习的思想。
3、重点、难点。
结合教材分析确定中国的地势特点为本节的重点内容。中国主要山脉的分布既是本节重点又是本节的难点。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从学生的身心特点来看,初二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喜欢得到别人的认可,乐于接受新知识;从知识基础上来看,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但空间想象能力较差;从教材内容来看,教材中大量地名的记忆对于学生来说有些枯燥。所以,为了使教学更能符合学生的实际,更好地实现以上的教学目标,在学习本节内容时我抓住“指导学生学法,重视学习过程”这个核心来设计整个教学过程。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三板教学相结合,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精讲多练等,读图引导、问题教学。
学法:以学习指导法为主,结合探究的学习方法。在突破重难点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基础,教学中注重利用多种方式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
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中国地形图挂图、画中国空白地图。学生准备地图册、画中国空白地图。
四、说教学过程。
【导课】:多媒体课件展示我国的壮丽山河的景观图片,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画面最后定格在毛主席的诗词:“江山如此多娇”。说明我国是个多山的国家,从而引入本节的课题。
【课件展示古诗】:“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滚滚长江东逝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引导学生根据河流流向思考:“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样的?”(西高东低)。
【课件出示】: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指导学生在地图上明确三阶梯的分界线。
【指导学生读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思考】:
我国各级地势阶梯的海拔大致是多少米?各级地势阶梯上主要有那些地形区?
【利用材料分析探究】:结合三峡工程的所在的位置进行探究,阶梯状地势特点给我国的气候、河流交通带来哪些影响?(有利于海洋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既沟通了东西交通,促进沿海和内地的经济联系,又在阶梯交界处提供巨大的水能。)通过对这道题的分析和探究,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关系。
设计思路:以上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基础,采用分层推进的教学方法,将重点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通过古诗、读图、探究、填表等活动引导学生由容易到复杂,由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思考,逐步掌握对重点内容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渡】:我国地势真奇特,西高东低三阶梯;我国山脉真是多,纵横交错成骨架。
【讲解法】:动画讲解走向的概念:即山脉的延伸方向。主要有:东西走向、南北走向、东南-西北走向、西北-东南走向。
【课件出示中国山脉分布图】:动画逐个显示每一组山脉,指导学生初步认识每一列山脉的走向、位置、以及山脉两侧的地形区。如:天山位于我国新疆中部,东西走向,天山是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的分界线。对以后的山脉的认识,由老师用鼠标点击各列山脉,指导学生说出相关的内容。(在这个认图过程中强调学生要按照一定的方向顺序来认读。引导学生掌握读图的方法,使学生对我国主要山脉的空间分布能够形成一个整体上的认识。)。
【课件出示自编的顺口溜】:指导学生进行记图:“东西走向三列山,天山阴山昆秦南,南北走向横断山,还有贺兰六盘山,由东北到西南,大太巫雪长武湾,西北东南阿尔泰,小兴安岭加祁连,弧形喜马拉雅山,祖国山脉多壮观。”(这个环节的目的是通过顺口溜使单调枯燥的记忆变得充满趣味,引导学生掌握记图的方法,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知识的能力。)。
【做游戏“丢沙包”】:课件出示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给主要山脉加上编号,然后丢沙包:沙包落到谁那儿,就由谁回答相应编号的山脉名称。(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课堂上掀起一个小小的高潮,以此加强学生对主要山脉分布这一空间观念的形成。)。
【绘图练习:“祖国在我心中”】:教师和学生同时在课前准备好的中国空白版图上按照顺口溜顺序填绘主要的山脉,边记边画。(这个环节的目的是巩固学生对我国主要山脉的分布这一空间观念的形成,培养学生记图的方法。)。
【指导学生读图填表格练习】:
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各种不同走向的山脉纵横交错,把我国分隔成若干个地形区,山脉则构成地形区的分界线,其中,很多山脉成为我国重要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分界线,如秦岭、大兴安岭等。(通过这个练习使学生理解“山脉构成我国地形骨架”的作用。)。
设计思路:以上通过认图、记图和画图三个步骤,及多种方式的活动,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同时顺口溜和做游戏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五、说板书设计:
一、我国地势的突出特征:西高东低三阶梯。
二、山脉纵横交错构成地形骨架。
东西走向三列山,天山阴山昆秦南,
南北走向横断山,还有贺兰六盘山,
由东北到西南,大太巫雪长武湾,
西北东南阿尔泰,小兴安岭加祁连,
弧形喜马拉雅山,祖国山脉多壮观。
六、教学设计意图:
1、利用图片导课,目的是增强趣味性和吸引力,用古诗可以将语文知识与地理知识巧妙联系起来,这样会使导课显得亲切自然。
2.本节课我根据八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本节内容易学难记的特点,同时避免造成学生厌学厌记的心理,在突破重难点时,通过编顺口溜,丢沙包、填图等灵活多样的活动,制造一种在玩中学,学中玩的快乐课堂气氛,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提高自己阅读地图运用地图的能力,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3、本课采用现代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地理三板教学相结合,目的是想通过这样的途径来拓宽和提高学生读图用图独立学习的能力。
八年级地理地势和地形说课稿篇三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本节的内容是这样安排的:首先通过活动来认识“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学生从地形剖面图上可以形象地看出来;接着展示大量不同地形区的景观图片,并设计了认识山脉网格中地形区位置分布的活动帮助学生总结“地形复杂多样”的特征;最后通过学生阅读扇形统计图表,计算得出“山区面积广大”。符合学生由形象到抽象的认知规律,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本节的知识点有三个:分别是地势特点及影响,地形种类与分布以及地形特点及影响。
2、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等方面的基本国情。在这个基础上学习本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就顺理成章了,教材把本节作为中国自然环境这一章的第一节来讲,充分体现了本节的重要性。它是学习第二节气候、第三节河流的基础。同时为今后学习高中自然地理打下了基础。
3、三维目标。
知识技能:
(1)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势特征。
(2)尝试分析说明我国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的影响。
(3)学会运用地形图总结我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4)阅读统计图表,总结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地形特征,分析山区开发、利用有利和不利条件。
过程与方法:
(1)增强通过地图提取有用地理信息,并对信息加工提取的能力。
(2)通过讨论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以及对生产生活影响的过程。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
(2)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观念;
(3)通过认知地势、地形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加强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4、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运用地形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势、地形特点。
2、认识不同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不同影响,以及人类如何利用和改造地理环境。
难点:
1、地形剖面图的判读;
2、地势、地形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
二、说教法。
我的设计指导思想是:创设一个民主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协作、动手、动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努力培养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在这种指导思想下,我教学的策略是:
1、以问题情景为主线,丰富的学生活动为主体。这样做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参与,引导学生在交流合作中学习。
2、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可以展示更多资料,使教学更生动更直观。
3、注重地图教学。
三、说学情、学法。
因为初二学生年龄偏小,对一些日常生活和所经历的现象不能很好的与理论知识相连接,因此对于这些问题需要老师进行指导,从而让学生能够总结出来。学生需要课前收集资料,课上有动手、思考、合作、竞争、交流,分享成果等全方位参与体验学习过程的机会,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有效性。
四、说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首先在导课上,我采用的是过渡法。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中国多民族、多人口),这么多的人口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呢?用这样一句话,从我国的人文环境学习导入到自然环境的学习上。引发学生思考中国地形地势到底有何特征?对人们生产、生活会产生哪些影响?从而顺利导入新课。
2、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我国的地势特征,是本节课的重点,如何突出重点呢?我主要运用了四步:
第一步:基于感性认识是认知的基础,我从学生耳熟能详的古诗“一江春水向东流”入手,提出问题:为什么大江、大河水会“向东流”?这些诗学生都会背,只是从文学的角度去欣赏,没有从地理的角度去深入想过,经过学生的思考、讨论,他们就能得出结论:我国地势是西高东低。
这只是从经验上得到出的结论,那么我国的地势是否就是西高东低呢?
第二步:用地理的手法去求证。这是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册p10-11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提出“你能参照陆高海深表总结中国地势的特征吗?”接着让学生参照课本图2.1我国沿北纬32°地形剖面图,(以上两个图老师利用投影进行比较)帮助学生建立地势西高东低的模型。这种由形象、直观的颜色到地势高低,由平面到立体的认知过程设计完全符合初中学生认知心理特点。
这是我国地势的第一个特征,还有一个“呈阶梯状分布”如何引出呢?
第三步:我采用的是图示对比法。用课本图2.1和图2.2两张我国地势变化示意图,让学生通过讨论判断,得出结论:呈三级阶梯分布。
三个阶梯有哪些不同的特征呢?这是本节的难点,如何突破呢?我采用多媒体投影(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图)并结合列表比较法。通过对三个阶梯的范围、海拔、地形的对比,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标明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分别是什么?让学生动手完成课本23页的活动第一题,并且要求边做边记忆,把知识落实到地图上,培养学生的识图、用图能力。
3、知识拓展应用。
我根据课本第23页活动2、3、4三道题,让学生就我国的地势展开讨论,分析我国地势的利弊,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精神,又让学生了解我国的自然环境,熟悉国情。
最后,根据泉州的地形、地势具体情况,让学生讨论对泉州气候和河流有什么影响?学习生活中的地理,从自己身边的事物出发,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4、巩固小结。
通过多媒体对整节内容的知识网络进行小结。
总之这节课中,我是以“什么是地势——我国地势的特征——我国地势的划分——我国地势的利弊——如何利用地势”这一主线展开的。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想”、“说”、“做”自己得出结论。并把所学知识内化为能力,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
八年级地理地势和地形说课稿篇四
2、我国最西面的`一列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是()。
a.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b.祁连山—横断山。
c.台湾山脉d.长白山—武夷山。
3、位于第一级阶梯上的盆地是()。
a.柴达木盆地b.塔里木盆地c.四川盆地d.准噶尔盆地。
4、“燕山以南,淮河以北,太行山以东,濒临渤海和黄海”的地形区是()。
a.四川盆地b.长江中下游平原c黄土高原d.华北平原。
5、第二级阶梯上,但没有绿洲分布的盆地是()。
a、塔里木盆地b、四川盆地c、准噶尔盆地d、柴达木盆地。
6、构成我国地形骨架的是()。
a.山脉b.高原c.丘陵d.盆地。
7、大兴安岭东西两侧的地形是()。
a.黄土高原、华北平原b.云贵高原、青藏高原。
c.东北平原、内蒙古高原d.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
八年级地理地势和地形说课稿篇五
2.下列山脉中,走向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a.大兴安岭b.台湾山脉c.小兴安岭d.雪峰山。
3.位于我国地势第二、三阶梯分界线上,呈东北—西南走向,又是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的分界线,该山脉是()。
a.大兴安岭b.太行山c.昆仑山d.天山。
4.位于第三级阶梯上的地形区是()。
a.柴达木盆地b.成都平原c.华北平原d.黄土高原。
5.我国水能蕴藏量较大的地带一般为()。
a.阶梯内部b.两阶梯交界处c.南方低山丘陵区d.平原河道上。
6.下列山脉位于两大高原之间的是()。
a.祁连山脉b.太行山c.天山山脉d.巫山山脉。
八年级地理地势和地形说课稿篇六
1、位于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上的山脉是()。
a.阿尔泰山b.太行山c.秦岭d.昆仑山。
2、我国最西面的`一列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是()。
a.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b.祁连山—横断山。
c.台湾山脉d.长白山—武夷山。
3、位于第一级阶梯上的盆地是()。
a.柴达木盆地b.塔里木盆地c.四川盆地d.准噶尔盆地。
4、“燕山以南,淮河以北,太行山以东,濒临渤海和黄海”的地形区是()。
a.四川盆地b.长江中下游平原c黄土高原d.华北平原。
5、第二级阶梯上,但没有绿洲分布的盆地是()。
a、塔里木盆地b、四川盆地c、准噶尔盆地d、柴达木盆地。
6、构成我国地形骨架的是()。
a.山脉b.高原c.丘陵d.盆地。
7、大兴安岭东西两侧的地形是()。
a.黄土高原、华北平原b.云贵高原、青藏高原。
c.东北平原、内蒙古高原d.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
八年级地理地势和地形说课稿篇七
本课的教学设计,处处激发学习积极性,明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知识和能力,恰到好处地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学习目标全面落实,围绕重点、难点展开,了解、理解、掌握、应用知识。
所用教学手段,主要是地理图表,教与学兼而用之。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简笔画教学,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教学效果很不错。
地形相对八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了使这部分内容更生动,易于学生学习,课上我采用了猜一猜的活动,利用地形的图片,让学生猜一猜这幅图中画的是我国的哪种地形,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提高了学习的质量。
为了培养学生的搜集、整理、分析的能力,在讲授四大高原时,我采用了学生自学的方式,课前布置学习内容,讨论学习方法,课下同学们选择自己想要调查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课上再进行交流汇报,互相补充,交流学习到的内容。
八年级地理地势和地形说课稿篇八
a.阿尔泰山b.太行山c.秦岭d.昆仑山。
2、我国最西面的一列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是()。
a.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b.祁连山—横断山。
c.台湾山脉d.长白山—武夷山。
3、位于第一级阶梯上的盆地是()。
a.柴达木盆地b.塔里木盆地c.四川盆地d.准噶尔盆地。
4、“燕山以南,淮河以北,太行山以东,濒临渤海和黄海”的.地形区是()。
a.四川盆地b.长江中下游平原c黄土高原d.华北平原。
5、第二级阶梯上,但没有绿洲分布的盆地是()。
a、塔里木盆地b、四川盆地c、准噶尔盆地d、柴达木盆地。
6、构成我国地形骨架的是()。
a.山脉b.高原c.丘陵d.盆地。
7、大兴安岭东西两侧的地形是()。
a.黄土高原、华北平原b.云贵高原、青藏高原。
c.东北平原、内蒙古高原d.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
八年级地理地势和地形说课稿篇九
一、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
1、三级阶梯界线的山脉:
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界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和横断山脉;。
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2、构成各级阶梯的主要地形:
第一阶梯包括: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地形以山地和高原为主。
第二阶梯包括: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等;海拔-1000米;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
第三阶梯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等;海拔500米以下;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3、地势对我国的影响:
b、河流: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造成了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流入海洋。
c、交通:一方面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另一方面,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d、水电:在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水流急,蕴藏者丰富的水能。
二、地形特征:地形复杂多样,山地高原面积广大。
1、我国西部地形以山地、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2、在各类地形中山地所占比重最大,约33%,平原面积仅占12%。
3、我国山区面积广大,占全国总面积的2/3。山区是指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
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
八年级地理地势和地形说课稿篇十
【教学重点】。
地势各级阶梯的特征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
地势三级阶梯对我国的影响。
【课前准备】。
制好《中国地势地形》的课件;多媒体。
教学:总结归纳分析讨论讲解。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一)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现阶梯状分布。
活动1:阅读地图册的“中国地形”图,明确不同颜色所代表的不同海拔高度。
活动2:进一步阅读地图册的“中国地形”图,根据颜色的分布总结我国地势的特点。
:通过读图归纳,。
深颜色集中在西部地区――以山地、高原、盆地为主――“高”
浅颜色集中在东部地区――以平原和丘陵为主――“低”
地势总的特征是西部高,东部低。
总结: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现阶梯状分布。
活动3:进一步阅读地图册的“中国地形”图,从西向东,根据海拔高度的变化,推测中国地势分布的特征?请你用简单的方法表示出来。
学生:很快找出从西向东海拔高度的变化状况,并在的引导下,绘制出简单的几何图形表示地势的变化特征并填表。
学生:绘图归纳:中国地势大致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请同学们用教材的“我国东西向(北纬32o)地形剖面”来验证你的结论。
活动4:读教材的“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地图册的“中国地形”图初二,找出三级阶梯的界线、每一阶梯以什么地形为主?完成下表格。
海拔。
主要地形类型。
主要地形区。
第一阶梯。
界线:()山――()山――()山。
第二阶梯。
界线:()岭――()山――()山――()山。
第三阶梯。
东南丘陵(、、丘陵)。
学生:在教材的“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上填出三级阶梯的界线名称。并阅读地形区景观图片,了解三级阶梯内部一些地形区的形象特点。
(二)地势西高东低对我国的影响。
活动5:把全班同学分成4个大组,与同组的同伴讨论:地势西高东低对我国的影响。
学生:讨论提纲,。
第三组:在自制的透明小水槽中注入水,在水的流动过程中,你发现了吗:水从级阶梯流向低一级阶梯时,落差会有什么变化?利用中国地形与长江、黄河、珠江等河流水电站复合投影片说明落差的利用价值。
学生:各小组代表发言。
第一组: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较为丰沛的降水。
第二组:用实物投影展示描绘的结果:受地势影响,我国大多数河流自西向东流入大海。古诗云“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第三组:课件:水流在各阶梯的过度地带形成巨大落差。利用三级阶梯图与长江、黄河、珠江等河流水电站复合投影片,说明阶梯交界处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可用来发电,同时注意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
第四组:一方面,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交通,方便了沿海与内地的联系;另一方面,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教学反思】。
通过阅读地形图,绘制简单的几何图形,学生知道了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及各级阶梯的特征并记住位于阶梯分界线的山脉的名称;并且锻炼了自己动手绘制简单图形的,学生们体会到了的乐趣,而且对绘制地图有了更多的认识,它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我们平时若能够运用好地图对我们的非常有利。通过小组讨论的方法,使学生体会到了合作的乐趣,集体的力量是很大的,培养学生的合作。运用地图总结地势对我国自然环境的影响,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非常容易理解,很好地达到了教学效果。
八年级地理地势和地形说课稿篇十一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本节的内容是这样安排的:首先展示大量不同地形区的景观图片,并设计了认识山脉网格中地形区位置分布的活动帮助学生总结“地形复杂多样”的特征;最后通过学生阅读扇形统计图表,计算得出“山区面积广大”。接着通过活动来认识“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学生从地形剖面图上可以形象地看出来;符合学生由形象到抽象的认知规律,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本节的知识点有三个:分别是地形种类与分布,地形特点及影响,地势特点及影响。
2.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等方面的基本国情。在这个基础上学习本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就顺理成章了,教材把本节作为中国自然环境这一章的第一节来讲,充分体现了本节的重要性。它是学习第二节气候、第三节河流的基础。同时为今后学习高中自然地理打下了基础。
3.三维目标。
知识技能:
(1)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势特征。
(2)尝试分析说明我国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的影响。
(3)学会运用地形图总结我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4)阅读统计图表,总结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地形特征,分析山区开发、利用有利和不利条件。
过程与方法:
(1)增强通过地图提取有用地理信息,并对信息加工提取的能力。
(2)通过讨论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以及对生产生活影响的'过程。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
(2)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观念;
(3)通过认知地势、地形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加强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4.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运用地形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势、地形特点。
2、认识不同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不同影响,以及人类如何利用和改造地理环境。
难点:
1、地形剖面图的判读;
2、地势、地形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
二、说教法。
我的设计指导思想是:创设一个民主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协作、动手、动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努力培养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在这种指导思想下,我教学的策略是:
1、以问题情景为主线,丰富的学生活动为主体。这样做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参与,引导学生在交流合作中学习。
2、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可以展示更多资料,使教学更生动更直观。
3、注重地图教学。
三、说学情、学法。
因为初二学生年龄偏小,对一些日常生活和所经历的现象不能很好的与理论知识相连接,因此对于这些问题需要老师进行指导,从而让学生能够总结出来。学生需要课前收集资料,课上有动手、思考、合作、竞争、交流,分享成果等全方位参与体验学习过程的机会,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有效性。
四、说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首先在导课上,我采用的是过渡法。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中国多民族、多人口),这么多的人口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呢?用这样一句话,从我国的人文环境学习导入到自然环境的学习上。引发学生思考中国地形地势到底有何特征?对人们生产、生活会产生哪些影响?从而顺利导入新课。
2、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我国的地势特征,是本节课的重点,如何突出重点呢?我主要运用了四步:
第一步:引出地势的概念,让学生明白地势的内涵。
第二步:基于感性认识是认知的基础,我从学生耳熟能详的古诗“一江春水向东流”入手,提出问题:为什么大江、大河水会“向东流”?这些诗学生都会背,只是从文学的角度去欣赏,没有从地理的角度去深入想过,经过学生的思考、讨论,他们就能得出结论:我国地势是西高东低。
这只是从经验上得到出的结论,那么我国的地势是否就是西高东低呢?
第三步:用地理的手法去求证。这是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册p10-11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提出“你能参照陆高海深表总结中国地势的特征吗?”接着让学生参照课本图2.1我国沿北纬32°地形剖面图,(以上两个图老师利用投影进行比较)帮助学生建立地势西高东低的模型。这种由形象、直观的颜色到地势高低,由平面到立体的认知过程设计完全符合初中学生认知心理特点。
这是我国地势的第一个特征,还有一个“呈阶梯状分布”如何引出呢?
第四步:我采用的是图示对比法。用课本图2.9和图2.10两张我国地势变化示意图,让学生通过讨论判断,得出结论:呈三级阶梯分布。
三个阶梯有哪些不同的特征呢?这是本节的难点,如何突破呢?我采用多媒体投影(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图)并结合列表比较法。通过对三个阶梯的范围、海拔、地形的对比,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标明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分别是什么?让学生动手完成课本28页的活动第一题,并且要求边做边记忆,把知识落实到地图上,培养学生的识图、用图能力。
3、知识拓展应用。
我根据课本第28页活动2、3二道题,让学生就我国的地势展开讨论,分析我国地势的利弊,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精神,又让学生了解我国的自然环境,熟悉国情。
最后,根据泉州的地形、地势具体情况,让学生讨论对泉州气候和河流有什么影响?学习生活中的地理,从自己身边的事物出发,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4、巩固小结。
通过多媒体对整节内容的知识网络进行小结。
总之这节课中,我是以“什么是地势——我国地势的特征——我国地势的划分——我国地势的利弊——如何利用地势”这一主线展开的。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想”、“说”、“做”自己得出结论。并把所学知识内化为能力,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
八年级地理地势和地形说课稿篇十二
2.西部以山地、高原、盆地为主,东部以平原、丘陵为主。
3.在中国地形图中找出三级阶梯的界线:
1)第一、第二级阶梯分界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
2)第二、第三级阶梯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4.第一级阶梯: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地形主要是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
5.第二级阶梯:平均海拔1000——2000米左右,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
6.第三级阶梯:平均海拔多在500米以下,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7.我国地形特点: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有山地(占33%)、高原(占26%)、盆地(占19%)、平原(占12%)、丘陵(占10%)
8.在中国地形图上找出我国山脉走向:
1)东西走向的山脉自北向南有: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3)南北走向的山脉:横断山脉、贺兰山
4)弧形山系由喜马拉雅山。
9.在我国的山区常发生的地质灾害有:崩塌、滑坡、泥石流。
以上就是
关于
初二地理知识点总结:地势和地形的全部内容,希望可以对正处于高中阶段的你有所帮助!八年级地理地势和地形说课稿篇十三
《农业》是八年级中国地理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二节的内容.本课时是第二课时。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已在教学课件中展示,在此不再另加说明。知识目标通过课前预习,通过课堂对地图的阅读分析进行了强化。读图能力是学习地理的一项基本也是重要的技能,本节课通过对课本上面图的阅读分析,通过思考图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来锻炼学生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
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课堂通过在课前播放烟台农产品的图片及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激起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唤醒学生对农业的兴趣。然后通过播放国庆60周年大典农业方阵,一方面再次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另一方面告诉学生农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进一步强调认真研究农业的重要性。课中通过播放辽宁双季稻的新闻视频,一方面启发学生学习科技知识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关心时事新闻,注意留心蕴含在日常生活中的地理知识。课堂最后,通过介绍李登海的事迹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技知识的向往,号召学生努力学习知识,建设祖国。
本节课的内容,学生能在预习中一看就懂的知识例如农业的概念,农业的不同部门,不在课堂过多讲解,把课堂重点放在了对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差异的分析上。
教材分析:本课时教材有两个框题:一是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二是走科技强农之路。
教学设计思路:
1、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因地制宜的重要性。最后总结出农业是国民经济建设的基础产业。2、让学生自己学知道科技强农的'重要性,对基础知识进行总结,然后对学生不好理解的内容进行引导分析,并播放了11月22日新闻联播关于辽宁收割双季稻的新闻视频,以在教育学生随着科技的进步,能逐渐克服自然条件对生产生活的限制。对于学生在生活中没有见过的水稻、油菜、甘蔗等,以图片的方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视觉的接触,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印象。
最后通过活动探究,联系实际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八年级地理地势和地形说课稿篇十四
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3、我国地形的特征: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4、我国各类地形所占的比例:丘陵百分之十
山地百分之三十三
高原百分之二十六
盆地百分之十九
平原百分之十二
5、第一阶梯主要地形区有: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6、通常把山地和地表比较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我国山区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百分之六十,多集中在西部,其中近一半是难以利用的沙漠、冰川、戈壁、、高寒荒漠等。总的来说,山区有利于发展
旅游
业、采矿业及农业多种经营等,部分水热条件好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可以发展种植业。7、山区常发生的地质灾害有:崩塌、滑坡、泥石流
八年级地理地势和地形说课稿篇十五
《多民族的大家庭》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主要从疆域、人口和民族三个方面认识我国的国情,本节教材内容主要围绕我国的民族构成状况、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及民族分布而展开。从教材结构上看本节课既第二节众多人口的延伸和扩展,又为以后深入地学习民族奠定了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我国民族的基本构成,初步了解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掌握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和民族政策。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运用图片等资料,说明我国民族的概况,从而提高学生对我国国情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悟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大家庭 , 激发学生对民族大家庭的热爱之情,树立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正确观点。
教学重点:我国的民族构成,分布特点及民族政策;
教学难点: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基本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有了一定积累,但学生对少数民族知识了解较少,民族观念不强,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强烈的好奇心,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教学过程中尽量多采用直观方法。
1.读图分析法。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读图分析的方法,帮助学生回忆、总结、提高。读图方法的掌握对以后的学习至关重要。对于地理原理和教学重难点,运用多媒体及图表辅助,分析讲解,予以突破。
2.自主探究合作。教材内容形式多种多样,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图像观察思考、活动探究训练、信息查询、阅读讨论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从而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本节课教学总的思路是以知识结构为线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师生问答,把教师的认知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整个教学过程我将围绕“我国的民族构成状况、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及分布特点。”这一主线来组织教学。通过构建三大问题情景、两次合作讨论来完成。
通过提出问题的形式进行导入,即,我国共有五个自治区,有哪五个自治区呢?为什么要在设置这些自治区呢?然后播放影片《爱我中华》,导入新课。
设置问题的目的在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激起他们急于探求结果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合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围绕我国各民族人口数量图进行观察分析。通过读图,让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有56个民族,人口最多的是哪个民族?(汉族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2%,55个少数民族约占8%)
(2)人口超过400万的少数民族有哪几个民族?通过读图,是学生掌握阅读和使用地理图表的基本技能。接下来让学生分组讨论各自家乡都有哪些少数民族,在讨论中、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习完主要内容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完成课本活动题1:联系世界地理学过的知识比较我国和日本、美国民族构成的异同?这样处理可使条理清晰,知识点明确,结合现实生活,增强了直观效果,还可以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并展示资料的能力。
在祖国温暖的大家庭里,各民族无论大小,一律平等,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丰富多采的文化艺术和传统体育活动,大多民族还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通过多媒体展示几个民族的文字,是学生能够认识一些民族的文字的字样,这样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们看了课本17页各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的图片,让学生猜一猜分别反映的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活动。再结合图片对这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进行解说,这是蒙古族集体舞,这是傣族泼水节的风俗习惯,这是瑶族长鼓舞,这是蒙古族的摔交,这是壮族人民的传统民居。同时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还知道哪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让同学们相互讨论然后补充说明。这样可以引导和启发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地课堂气氛,大大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和活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让学生从感性上去了解这些民族文化瑰宝,它们是祖国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各民族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结合我国各民族分布地图,先设置有梯度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再让学生合作讨论,最后我做归纳总结,这样既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又能训练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梯度问题如下:
(1)汉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2)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3)哪些省区居住的少数民族比较多?
(4)我国民族分布有什么特点?
这样处理的作用有二:一是突出重点,层层设问,各个击破,学生容易理解记忆。二是突出了地理学科的特点,即从地图中获取知识,在地图中消化理解知识。
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学生可得知问题答案,教师进行归纳总结:(1)汉族遍布全国各地,以东部和中部最为集中,少数民族分布相对分散;(2)各少数民族组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在少数民族聚居区中,也有汉族人口分布;(3)内蒙、新疆、西藏、云南、广西等省区居住的少数民族比较多;(4)我国民族的分布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接下来指导学生阅读课本19页的表格并设置问题组织学生抢答。问题如下:
(1)我国人口最多和最少的少数民族分别是什么民族?人口各为多少?
(2)哪个少数民族散居各地?
(3)少数民族最多的省区在哪里?
在抢答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用歌谣总结答案:蒙回藏维苗,土满彝记牢。壮族人最多,珞巴人最少。
散居各地者,唯独数回族。民族数最多,云南独占鳌。
通过阅读图表进行抢答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少数民族的人口状况,培养阅读使用地理图表、获取信息和归纳知识的能力,渗透学法指导,树立各民族一律平等的观念,学习我国的民族政策奠定基础。
让学生思考相关问题:1.少数民族聚居区分布在内地还是边疆?2.因为汉族人口众多,是否可以要求其它55少数民族必须放弃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而遵从汉族?然后我再总结出我国民族政策的重要性,针对上述问题讲解相关民族政策。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之间能够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得益于我国开放的民族政策。这样结合现实社会,了解民族政策,学生容易理解记忆。还可以让学生树立民族意识,增强民族情感和爱国热情,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自主活动:让学生了解本班级中哪些同学是少数民族?他们的祖籍在哪里?并请他们介绍自己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生活变化。
讨论:以“我国民族"大杂居 小聚居"的分布特点,会对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交融带来哪些好处”为题展开讨论。
通过以上的自主活动和讨论达到巩固练习、拓展深化本节所学知识的目的。
为了回顾知识,强化记忆,我通过设置梯度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自行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问题如下:
1.你学了什么?
2.你的体验是什么?
3.你掌握了什么?
1.收集资料法。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如:报刊杂志、因特网等搜集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材料。
2.自主合作学习。通过引导学生读、思、议,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读: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习惯和能力;思: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习的要求;议:学生围绕教师的质疑,展开讨论,进一步理解知识。
八年级地理地势和地形说课稿篇十六
1.正确表示我国地势变化的图形是()。
2.下列山脉中,走向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a.大兴安岭b.台湾山脉c.小兴安岭d.雪峰山。
3.位于我国地势第二、三阶梯分界线上,呈东北—西南走向,又是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的分界线,该山脉是()。
a.大兴安岭b.太行山c.昆仑山d.天山。
4.位于第三级阶梯上的地形区是()。
a.柴达木盆地b.成都平原c.华北平原d.黄土高原。
5.我国水能蕴藏量较大的地带一般为()。
a.阶梯内部b.两阶梯交界处c.南方低山丘陵区d.平原河道上。
6.下列山脉位于两大高原之间的是()。
a.祁连山脉b.太行山c.天山山脉d.巫山山脉。
八年级地理地势和地形说课稿篇十七
本节教材是《我国邻近的国家和地区》一章的第一节《日本》的第一课时,属于世界地理中的国家地理,是学生在学习国家地理中碰到的第一个国家。同学们学完亚洲后已有了学习区域地理的基础,以后还会学习东南亚、印度、俄罗斯等.日本这一节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学习日本,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一般方法,“日本”一节不论在新教材还是老教材中,都是重点讲解的国家,且对后面的国家教学,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a.掌握认识日本的地理位置特点的方法,并会举一反三。
b.了解日本突出的自然灾害:多火山和地震,并分析成因。
情感与价值观:
a.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和资源观及生活技能,使他们懂得地震时如何进行自我保护。
b.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1.日本的地理位置和主要城市的分布。
2.日本的主要自然灾害:火山地震及原因。
【教学难点】
1. 日本的主要自然灾害:火山地震及原因。
2.分析一个国家的位置、地形的方法。
另外,学生通过学习本册书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也积累了一定的读图、识图能力和活动探究能力,让学生独立或在合作中进行读图、识图并分析相关问题 ,更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
读图导学法、活动探究法、比较教学法
教法的选择要根据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和以学为法的原则,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主要通过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活动和资料,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分组讨论,探究日本的自然环境特点和多火山、地震的原因。地图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地理知识的判读并进行归纳总结,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多媒体,精心设计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进行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探究问题的兴趣,达到主动获取知识的目的。
活动探究与合作交流
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解决每一个活动探究的问题,由“现象”到“本质”,通过归纳总结,不断使自己的认知升华,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采取合作交流的方法,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教是手段,学是中心,会学才是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于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实现新课程理念终生学习的目标。基于以上考虑,本节课我主要从以下方面渗透学法:创造多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参与进来,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这样可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习方法。
八年级地理地势和地形说课稿篇十八
1.使学生通过运用地图了解北京的位置、范围,并会对北京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2.让学生学会利用资料了解北京的自然条件、城市职能和名胜古迹。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整理资料的能力。
2.使学生初步领会运用地图和资料,认识、分析和评价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对北京的热爱,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
1.教学重点:北京的自然地理特征、城市职能。
2.教学难点:北京市地理位置的评价。
讨论法、启发式讲述法、谈话法等。
一、师生互动、导入新课。
二、组织活动、学习新课。
生:小组活动、探究、组织答案。
师生互动,以任一组为中心,提问交流,其他组适当补充,反馈、检查学习情况,督促、矫正学习结果。提问问题依次如下:北京的纬度位置怎样,属于什么温度带,是内陆还是沿海,有哪些邻省,北京的地形有什么特点,附近地形区分别是什么,属于什么气候类型,什么特点,有哪些主要河流,流向……北京的交通状况怎样,请上来指图说明。
北京的确交通便利,不仅是全国最大的铁路枢纽,还是全国重要的航空港,另有多条公路、高速公路、京杭运河在这里穿行。你能不能结合地图册把课本第18页的主要铁路线指认出来呢?找一同学指图讲解,其他同学予以更正、补充。
找多组代表回答、补充,并及时予以激励性点评。
总结:北京纬度位置优越,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地区,干湿适中;海陆位置优越,虽居内陆,但距海较近,交通发达;战略位置优越,战争年代,三面环山,易守难攻,和平年代,东南平坦,适宜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经济区位优越,西有黄土高原,北有内蒙古牧区,南有黄淮海平原,能源、原材料、食物等供应丰盈。难怪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再次定都北京。
师生互动,让学生随意抢答,补充。
三、回顾活动、测试应用。
四、升华情感、倡导行动。
五、作业。
2.你知道北京主要的城市职能是什么,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吗?
3.你了解北京的名胜古迹吗,你能说出哪些?
八年级地理地势和地形说课稿篇十九
本节课对应《地理课程标准》有以下要求:
1、位置与分布
1)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范围,并对其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2)地形图上识别区域主要地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其地形特征。
3)用地图和资料说出区域的产业结构,描述其人口特点。
2、联系与差异
举例说明祖国内地对港澳经济繁荣的促进作用。
港澳是当今的热点地区,学生掌握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而且已经具备了信息技术素养。从学生的心理发育来看,正处在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心理背景仔细分析后,采用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方式授课。
依据课标、教材、学生的实际,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生能说出港澳的历史背景。
2、学生能够通过阅读香港和澳门政区图说明其地理位置——海陆位置和相对位置的优越性。通过地形图说出香港的地形特征。
2、通过材料分析,说出“人多地狭”的基本特点。并从特点入手,通过材料举例说明拓展空间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3、通过图文资料的分析,举例说明港澳地区与祖国内地的密切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地图,培养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2、通过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通过网络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初步形成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认同“一国两制”与优势互补是港澳地区增强国际地位与竞争力及长期高速发展的根本保障。
重点:港澳地区与祖国内地密切联系对其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难点:港澳地区与祖国内地密切联系对其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引入新课
1、播放“七子之歌”视频。
2、上网查找“七子之歌”中的“七子”。
通过学生自主查找资料,引起学生兴趣,同时进行思想教育。
二、材料查询
学生上网查找并说出港澳地区的区旗、区徽及历史发展背景。
通过上网培养学生网上获取信息,提炼信息的能力。同时从历史背景和“一国两制”的政治背景入手,达到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又为下文港澳地区与内地优势互补埋下伏笔。
三、材料分析
1、学生在网上查看教师设计的中国政区图(港澳在中国政区中的位置)说明港澳在地理位置上与祖国的关系。
2、运用教师课件中的地形图,学生描述其地形特征。
3、通过教师提供的图表,学生分析并总结港澳“人多地狭”的基本特点。
4、学生观看教师所给景观图片与视频,通过网上查阅,举例说明拓展空间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及说出港澳的经济形式。
运用地图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信息,并鼓励学生读图讲解,培养学生利用地图的习惯,并通过教师所给材料学生自主上网查阅,拓展学生思维。在此过程中,教师适时给与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四、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组成内地招商团与香港投资团分别叙述本区域的优势。用事例证实港澳与内地这种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合作。
将知识融入轻松的活动中,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中深刻体会港澳地区与内地优势互补对其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并能学以致用。
五、知识延伸
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新加坡的图文资料,对比其于香港经济发展条件有何差异,环境保护实施有何共识,办一期新加坡地理小报。
将问题带到课外,学生通过自己的网上查阅,巩固本课内容。同时拓展学生世界地理知识的宽度,巩固“地理位置、人多地狭及城市为主题”国家或地区地理特征的一般认识和分析方法;进一步强化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最后本课在“中国心”中结束。
八年级地理地势和地形说课稿篇二十
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为大家整理了地理八年级上学期地形地势特征知识点,让我们一起学习,一起进步吧!
1、三级阶梯界线的山脉:
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界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和横断山脉;
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2、构成各级阶梯的主要地形:
第一阶梯包括: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地形以山地和高原为主。
第三阶梯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等;海拔500米以下;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3、地势对我国的影响:
b、河流: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造成了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流入海洋。
c、交通:一方面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另一方面,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d、水电:在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水流急,蕴藏者丰富的水能。
1、我国西部地形以山地、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2、在各类地形中山地所占比重最大,约33%,平原面积仅占12%。
3、我国山区面积广大,占全国总面积的2/3。山区是指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
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
现在是不是感觉为大家准备的地理八年级上学期地形地势特征知识点很关键呢?欢迎大家阅读与选择!
八年级地理地势和地形说课稿篇二十一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湘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第十二、三节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本教材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地理位置、组成范围、地形等方面介绍了本区的自然特征。后从国际经济贸易,发达的交通运输业、旅游等方面分析港澳的人文地理特征。针对本节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学生实际,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港、澳的概况能利用香港和澳门的相关地图,准确说出香港和澳门的地理位置及范围,总结香港和澳门地理特点。
2、利用相关的地理信息资料学会分析港、澳的经济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景,合作探究的方法。对比较港、澳地理特征,培养学生分析和概括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港澳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国策教育。
我这样设置是突出“三维”目标,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升自己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让学生以清晰的思路去学习。
重点:香港和澳门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及地形特点。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识图、记图,综合运用地图的能力是教学的重点而港澳的地理位置和范围需要让学生在地图中获取知识,总结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把它作为重点。
难点:港澳的经济特点及经济发展。
之所以列为难点,是因为这部分比较抽象与学生生活实际离的较远,理解起来难度较大。
我设置突破重难点的措施:
(1)、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通过设置问题情境,科学设置问题,突出问题的层次性,学生的主体,使学生在对问题的思考当中,层层推进逐步加深对问题认识。
(2)、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采用自主学习为主,分组讨论为辅的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广泛地参与到教学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首先,让学生自主完成力所能及的学习任务;然后,对于个人不能解决的,先在小组内研讨解决。小组仍不能解决的,提交全班共同研讨,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完成学习任务,充分体现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原则。
(3)、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一)、科学设计问题。(二)、注意点拨的时机,要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对其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点拨,做到少讲、精讲。为学生的自主思维提供更大的空间。
我采用模块式教学,层层推进的方式,分为“历史回眸”、“港澳纵览”、“走进港澳”、“我当导游”、“明天更美好”。设计的目的主题鲜明,体现了内容的计划性、课改性和人文性,使知识化繁为简,增加了知识的思维特点。第一板块:历史回眸:
请同学们观看〈〈港澳回归〉〉视频短片,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视频短片,了解港澳的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烘托强烈的爱国气氛为后面的正文部分作铺垫。第二板块:港澳纵览:(出示幻灯片)。
3、你能总结说出香港扩展城市建设用地的方式有哪些吗?请试着说一说原因?这样设计是因为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识图、读图的能力是教学的重点。在教学中以学生自学为主,讨论为辅。通过学生的读图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对图的识记能力。并与实际相结合分析、归纳来总结知识,逐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第二板块之前,请同学们看几幅港澳的景观图片,目的是让学生观看图片来领悟感受港澳的繁华与优美。
第三板块:走进港澳:(出示幻灯片)。
(一)“东方之珠”
[得天独厚]。
[繁华都会]。
结合下面展示的图片,你能举例说明香港的繁华景色吗?
[唇齿相依]。
在板块中设置了两个环节,“东方之珠”和“海上花园”。在“东方之珠”中我设置了“得天独厚”、“繁华都会”、“唇齿相依”三个环节,这样设置的环节体现知识趣味性、层次性、逻辑性,由整体到局部、由直观到微观环环相扣,使知识层次清晰。“得天独厚”主要体现香港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繁华都会”环节中针对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通过让学生搜集材料和观看图片,来领略香港的繁华都会,在“唇齿相依”环节中重点让学生知道大陆与香港的密切联系,了解内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而香港有着丰富的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经验的这种“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通过读图的形式来体会大陆与香港的紧密相连,激发学生为祖国的繁华作贡献的决心。
(二)“海上花园”
学习要求:
采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学习澳门(温馨提示:可从澳门历史地理位置、范围组成、经济特征等方面探究)。
“海上花园”这个环节采用自主探究的方法来学习澳门,把知识点以网络的形式展示,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举一反三的能力。
第四板块:我当导游:(出示幻灯片)。
奥运会将全球的目光吸引到了北京,他们来到中国游览了北京后想再领略香港和澳门的优美的自然风光及名胜古迹,假如你是一名导游,你将带领游客游览港澳的哪些旅游景点呢?(友情提示:可介绍港澳的地理位置、交通、景点等。)。
设计这个板块,目的是让学生以导游的形式,把枯燥无味的知识变得趣味性、生动性。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旅游中完成这部分的教学。这样教学设计体现学生的参与性、能动性,更能使学生轻松掌握,这个环节不光是探究的过程也是总结的过程。
第五板块:祖国的明天会更美好:(出示幻灯片)。
让我们展望香港和澳门的未来,共同期盼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
环节中设置的音乐是渲染气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港澳特别行政区美好的憧憬。使学生知道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盼望台湾早一天回到祖国的怀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勤奋学习为祖国繁荣做出贡献的决心。
八年级地理地势和地形说课稿篇二十二
掌握台湾的位置和范围,并落实在地图上;从历史、地缘关系、血缘关系等方面了解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掌握台湾的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方面的自然环境特色,及理解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联系;认识台湾丰富的物产和著名旅游景点,学会解释台湾为什么被称为“祖国的宝岛”。认识台湾的经济发展特色,联系时事认识台湾与大陆的经贸联系越来越密切,台湾回归祖国不仅在政治上而且在经济上大大利于台湾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福祉,明确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2.过程与方法
更多地让学生课外收集资料,对资料进行整理,在课堂上展示,更主动、更全面地了解台湾、感受台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明确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
重点掌握台湾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认识台湾被称为“祖国宝岛”的原因;能结合史料和时事说明台湾是祖国的神圣领土,祖国的统一是大势所趋。
难点掌握台湾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以及自然地理要素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
教具教材、地理填充图册、投影仪,
主要教学法讨论法、启发式讲述法、谈话法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
学习新课
【第1课时】
[播放歌曲《阿里山的姑娘》]
师:相信大家都听过这首歌了吧?这是哪个地方的著名歌曲呢?
生:台湾。
师:对,台湾省是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之一,是我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说起台湾,大家平时通过电视节目、杂志等途径都或多或少地对它有所了解。接下来,我们举行了一个“台湾印象”的环节,让几个同学上来给大家介绍下下他们所了解的台湾。(课前布置学生分小组收集关于台湾的位置、风光、风俗、旅游景点等等方面的资料,并整理、制作成简单的p5 。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369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