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6和7的认识》教学反思篇一
1、各个环节之间的连接不是特别的自然,感觉是把每块知识点硬凑得凑在一起。还有发现自己上课心比较急,就像这节课的知识点比较多,包括正确地数出数量是6、7物体;掌握6、7的数序、大小,会读、会写6、7;知道6、7表示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其中知道6、7表示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而其他几个知识点相对于学生较简单,但也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实物与抽象的数字之间的联系。因为早上在1(4)班上课时发现知识点太多,时间感觉非常的紧凑,再加上我在4班上课的时省略了用小棒来摆图形。致使我下午在3班上课时就急着把每个知识点上完,而没考虑到学生是否学的很扎实。导致这个发生可能是因为我对教材吃的不够透彻,今天张老师说了等你以后对课本看了能看出什么来了你也就知道怎么上课了。但是我看着书本没多大感觉的。看看一年级的内容简单。但是要怎么把知识教给学生确实是难啊。
2、对于上课的内容需要层次感,其实练习也是需要的,而且要知道每个练习你是为了解决什么知识点,你这个练习放在这步骤是什么目的。一年级学生很多练习是需要老师扶着做的,就像课本里的金鱼图,先要学生找准点,是从左边数还是右边数,然后再来判断,叫学生回答的时候也要学生说清楚是从哪边开始数的。还有的练习就是让学生观察自己说出题意的,这个时候就是所谓的“放”了。
3、其实我们都知道一年级上课最主要的是课堂的调控,学生没在讲话但是没有参与到其中也是没有用的。(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还不够)还有就是课堂语言的提高拉!数学课老师讲的每几句话都要简略,把该表述的'意思尽可能的简单。学生能听明白即可。还有就是课堂评价语言的提高拉!一年级学生需要哄,这个哄还是需要技巧的。总之这方面还是需要好好的加强。向其他老师好好的学习学习。讨教讨教,向别人取点经来。
怎么说我在教师这个舞台上以后的日子是漫长漫长的,希望自己慢慢的成长。不要求自己有多出色,但是我希望我能尽早的合格。
《6和7的认识》教学反思篇二
同学们你们喜欢《白雪公主》的童话故事吗?
课件出示七个小矮人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师:你们看他们是谁?你能拍手表示他们有多少人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7。
师:从这幅画里,你还观察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有6个小矮人有胡子。)板书:6。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6和7。(出示完整课题:6和7)
[设计说明: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以童话故事“7个小矮人”导入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数数和认数。
师:(出示主题图)图上有些什么?
生:图上有人、桌子、椅子、黑板等。
师:请同学们数一数,图上有多少人?
生:……(学生报得数)
师:你是怎样数教室里的人数的?
生:先数教室里面打扫卫生的同学和老师,5添上1是6。再数从外面走进来的一位同学,一共7人。
师:还可以怎样数?
生:先数学生6人,再数一位老师,是7人。
师:数一数,有几张桌子和几把椅子?你们是怎样数出椅子的数量的?
生:先数已放好的6把椅子,再数又搬来的1把。6个再添1是7
师:同学们这样的数数方法真好,我们大家一起再来数一数吧。(结合数数过程,课件闪动被数的对象,使学生更清楚地发现5、6、7之间的关系。)
师(小结):小朋友,教室是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要做一个讲卫生、爱集体、爱劳动的小朋友,你能做到吗?我们刚才按顺序数数的。在数数中我们发现:数5以后再数1个就是6个,接着6再数1个就是7,7比6多1,6比5多1。
[设计说明:充分利用教材主题图提供的资源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去数。对学生进行讲卫生、爱劳动、爱集体、分工合作等方面的教育。]
2.根据6、7的基数含义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
a.数一数主题图下面的人数和点子的个数。(课件相应演示)
b.摆一摆:小组合作,用6根和7根小棒分别摆出不同的图形,并上台展示,说一说用了多少根小棒摆出了什么图形,进一步加强认识。
c.说一说:“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教室里有那些物体的数量是6,那些物体的数量是7?”,“再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事物可以用6、7两数表示。”(四人小组)
[设计说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可以用6、7表示的事物从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的用处,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3.6、7的写法。
师:这么多东西可以用6、7表示,那你们会写6、7吗?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东西长得像6、7的形状。你们想到了什么?说说看(哨子、锄头等)
教师示范,学生在书上描红,每个数字描写两个。
4.教学数序。
a.出示计数器:让学生上台拨5颗珠,再拨一颗是几颗珠子?(6颗)也就是5添上1是几?6颗珠子再添上几颗是7颗珠?(1颗)也就是6添上几是7?
问:5添上1是几?6添上1是几?7去掉1是几?6去掉1是几?
b.通过直尺图,直观教学数序。
课件展示直尺图:0、1、2、3、4、5、()、()
师:你知道5的后面填什么?6和7应该写在什么地方?
生:填6和7,6写在5的后面,7写在6的后面。
师:谁能从0正数到7,从7倒数到0?
学生活动:指名数,拍手数。
师:5的后面是谁?6的后面是谁?7的前面是谁?
学生活动:6、7、6(抢答)。
5、比较5、6、7的大小
师:秋天到了,果实都成
熟了。你喜欢吃哪种水果?(学生发言)
师在黑板上画出5个橘子,6个苹果。
学生说出数量,并进行比较。
师在画出7个梨,引导学生比较。
师:从这三个数中任意选出两个数比较它们的大小,用“>”“<”连接起来。
要求每个学生独思考记录,再同桌合作,使自己的答案尽量完整。看哪一小组写出的答案最多。(强调就从这三个数字中选择)
汇报:7>6、7>5、6>5、5<6、5<7、6<7
[设计说明:结合实际生活,以“你喜欢哪种水果”为线索,引出对5、6、7大小的比较,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使学生明白了数学在生活中是处处有的,只要认真观察,就能发现。]
6.6、7的序数意义
a、游戏。
师:小朋友们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请7个小朋友上来。游戏的名称是:按要求做动作。(如果对了,大家表扬他们;如果错了,举手告诉老师他们错在哪里?)
师:第7位小朋友蹲下来,6个小朋友蹲下来,第6个小朋友到讲台桌上拿6支粉笔,后面7个小朋友把手举起来……
[设计说明:这一部分是本节课的重点,如果只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难以掌握和理解,所以此处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下,有利于学生对6、7的序数意义的理解。]
b、出示金鱼图,学生看教科书第44页,学生口头回答。
师:像这样的'问题你会提吗?指名提问,回答。同桌互问互答。
(鼓励同学们好学的精神。)
1、课本41页做一做1、2题;
2、练习九1、2、3、4题。
这节课你学了些什么知识?你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
[设计说明:让学生对本节课的所学的知识做一个回顾和整理,并通过自我评价,增加学习的自信心。]
板书设计:6和7的认识
67
7>67>56>5
6<75<75<6
剖析:数学源于生活,更要应用于生活,虽然小学生年龄小,但在他们的生活经验中,也会有数学因素的内容。因此在教学时让数学贴近生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中挖掘出数学因素,并充分运用于教学,就能化难为易,使学生乐于接受。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先以他们熟知爱听的童话故事导入,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一年级的孩子活泼好运,喜欢做游戏,教学中我以活动贯穿始终,有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的活动,有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活动,还有培养观察能力、协作精神的游戏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学习气氛,让知识的学习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进行,在活动中促进发展,在活动中得到巩固,在活动中学会应用。本节课学生开开心心的掌握了知识,学生的活泼、天真、聪明也让我体会到了教数学的乐趣。
《6和7的认识》教学反思篇三
教学《6和7的认识》一课后,我更加体会到兴趣对于孩子们学习的促进作用,在教学中我以“趣” 为中心,设计课堂教学。
一、创设新颖、有趣的动画人物情境。
用课件出示第42页主题图,围绕大扫除这已情境贯彻于课堂的始终,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主动参与课堂学习,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二、课堂环节设计合理,内容充实。
通过学具和计数器等地辅助学习,使学生在轻轻松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巩固知识。
三、关注细节,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及思想品质的教育。
“教育无小事,处处是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仅仅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而且观察主题图时,我教育引导学生要讲卫生、爱集体,学会与他人分工合作。在小组活动中,我告诉孩子们:只有团结、努力才会有更多收获。在书写6、7时,适时纠正、指导学生的写字姿势。
从课堂效果看,达到了预设的要求,但也存在值得反思的地方。
一、数学课的`教学,应处于不断学习和摸索中,对于课堂时间的把我要适时掌握。
二、对于本课相关知识的复习应想得更周到。
《6和7的认识》教学反思篇四
“认识垂直”和上节课的“认识平行”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点和线段,射线和的基础上安排的,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基础之一。
本节课的教学突出以下几点:
在此之前,学生初步学习了图形的平移,量角和画角,这些都是学生学习本课用量角器、直尺和三角尺画垂线的基础。同时,又以上节课的认识直线的相交与平行为基础。因此,我在以下几个环节体现充分利用学生的原有经验。
首先,上新课前复习“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有哪两种关系”,唤起学生对上节课初步建构的“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有相交和平行这两种关系”,由此引出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相交。再以比萨斜塔的例子,引导学生发现相交中可能出现的两种情况:垂直与不垂直。让学生从图中展现的生活情境中寻找相交的线段,此时学生利用生活经验,从实物照片中抽象出两组相交直线。并从中指出来。
其次,在学生观察,发现图中两组相交的直线相交成直角这个特点时,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操作验证,如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量、用量角器量、用直尺上一个直角比量。
第三,学生做或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线段时,也能根据上节课学习平行时积累的经验,很快从方格纸中画、折纸、用文具拼搭、用三角尺、量角器画等方法。
第四,让学生独立尝试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时,也可以根据上节课积累的看图示画平行线的经验来进行模仿、尝试。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具有形象性,并逐步向初步的抽象性过渡。生活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经验支撑学习,所以从生活中引入新知的学习,又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很有必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学习价值。
本节课新知的载体就建立在生活场景图中。为了加强这种联系的紧密性,我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发现更多与本课相关的知识。我也善于利用教室里的铝合金窗、走廊墙砖,作为教学素材,学生的情绪的确不一样。此外,在认识垂直后,再让学生回到生活中,举出生活中见到的互相垂直的现象的实例。
本节课落实新课程理念,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供充分自由自主的空间和时间,为学生的自主探索创设有效的学习活动。
在引入新课时,让全体学生看图观察尝试在实物中找出抽象的相交直线,再指名上来指出;在学习新知时,然后让学生自主观察、思考抽象出的两组相交的直线有什么发现,再指名学生交流、并要求用自己的方法验证自己的发现。验证的方法充分让学生发表意见,因而呈现的方法多样,但殊途同归。在此基础上自然而然揭示垂直的概念。在巩固加深理解时,结合具体的操作让学生结合刚才的学习活动自己解释“垂直”的含义,指出谁是谁的垂线、什么是垂足;然后提供练习,让学生判断每个图形中两条直线哪些是互相垂直的并说明道理,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垂直的理解。接着让学生结合生活举例说说互相垂直的现象;然后安排“想想做做”第2题,让学生从学过的图形中找到互相垂直的线段,再次指出谁是谁的垂线、什么是垂足。
教学画垂线时,更是让学生自主尝试画垂线的方法,采用小组自学的形式,让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得到帮助。课堂上给与学生充分的时间摸索尝试,再组织交流。指名学生描述画的方法,同时结合动画再现画的过程,在这些充分的展示、交流的基础上归纳画法和步骤。到此,教师又组织交流“有没有不同的画法”,引出只用三角尺画这种方法。之后又通过“如果这个点不在直线上呢?引出经过直线外的一点a分别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让学生结合前面的学习独立画图,再引导比较两种情况作图的相同点,沟通过直线上一点或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时,都要按“一重合、二紧贴、三平移、四画线”的步骤,注意点也相同。
在教学点到直线的距离时,为学生创设情境,在学生对垂直概念有一定了解的情况下,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从生活出发,让学生自己探索体会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从而揭示说明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
《6和7的认识》教学反思篇五
《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数学,而不是用耳朵“听”数学。因此,教学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思维,在思维中动手,让学生在动手、思维的过程中探索、创新。另外,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少,选择儿童身边最熟悉的事,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便于理解和接受。因此,“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活动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对此,谈一谈我在执教《6和7的认识》一课时的几点做法。
小学生年龄虽小,但在他们的生活体验中,也会有着数学因素的内容。如果我们教学时让数学走进生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中挖掘出数学因素,并充分应用于教学,就能化难为易,使学生接受认识。周玉仁教授曾经说过:"数学教学要讲来源、讲用处",让学生感到生活处处有数学,在孩子们眼里,数学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又用得上的学科,再也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因此,要联系生活实际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
1、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一提"数学"二字,人们总是认为数学最贴近我们的`就是计算,却忽略了数学其实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了激发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的内因,首先就带领学生到生活中寻找数学。我在教学这节课时就设计了“生活中的数”这个环节(片段二),让学生仔细地看,充分地说,使学生不仅认识6、7这两个数,还体验到生活中原来有那么多的数,为什么平时我们没有注意到呢?由此,引起学生的重视,将课堂延伸到课外,使学生的思维不拘于本课的教学内容,思维得以拓展。
2、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其实,生活中每件小事都能帮助学生学数学,并不需要我们刻意去设计。例如本课中,教材就利用了一个学生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场面“师生打扫教室”来开展学习(片段二)。这虽是一个普通的情景,但蕴涵着浓烈的师生之情,以及讲卫生,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齐心协力互相帮助的人文精神,我就先让学生体会这种和谐的氛围,再进入主题,数出图中人、物的数量,在关注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取的同时,也注重生活传递给我们的情感体验。这样设计远比开门见山直接数数、认数效果要好的多。
3、让学生在生活中用数学?数学源于生活,更要应用于生活,从而体现数学的意义与价值。在学生对6和7的序数意义有了初步的认识后,设计了“老鹰捉小鸡”的游戏(片段三),这个环节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通过这个游戏,既加深了学生对基数、序数意义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特别是在第3个问题抛出时,学生的发散思维令人吃惊,有的学生从老鹰开始数,有的学生从鸡妈妈开始数,还有的学生是倒着数的,出现了多种数数方法,而这些灵活的方法正是生活中需要用到的。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游戏中也有数学问题,并成功地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把整节课推向高潮。总之,生活与数学密切相关,二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承。只有密切联系生活和已有知识经验,才能学好数学。而学好数学就能更好地在生活中再创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与能力。"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一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喜欢做游戏,在《6和7的认识》一课的教学中,以活动贯穿始终,有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的活动,有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活动(片段一)、还有培养观察的能力、协作精神的数学游戏,通过游戏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学习气氛,让知识的学习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进行,在活动中促进发展,在活动中得以巩固,在活动中加强应用。但是,活动的频繁安排有时也会使课堂显得杂乱。试讲时,我安排了摆小棒、数算珠、涂点子图、填尺卡等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没有引起学生的兴趣,反而使学生眼花缭乱,减弱了活动的热情。
因此,我舍弃了数算珠的活动,将涂点子图、填尺卡设计成小组合作学习,既节约了时间,又丰富了活动的形式,并将小组合作学习紧接在“摆小棒”的环节之后,使操作活动相对集中,避免杂乱,零散。另外,数学活动具有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如果失去了数学思考,活动则毫无意义。我设计的这两个活动主要想让学生通过涂、填等活动感受6、7的大小关系,渗透知识点的教学。新课程改革象一股春风,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为教师的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机遇,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积极钻研,努力探索,为新的课程改革做出应有的贡献。
《6和7的认识》教学反思篇六
在“认识钟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学得主动,课堂气氛热烈,知识获得与情感体验同步进行。反思本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认识:
在一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里,已经有了一些钟表的知识储备:上学的时间、放学的时间、看动画城的时间……虽然这些认识是浅显的、感性的,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层次也是不同的,但是仍为学生学习“认识钟表”带给了经验基础。
为此,课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先让学生在自带的小钟上拨出自己喜欢的时刻,再让学生对所拨的时刻进行分类,再想一想整时是怎样看出来的?学生透过比较,异中求同,最后概括出“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的规律。学生依据已有的经验主动生成了他们自已的数学知识。
把对时刻的认识与现实搞笑的情境结合起来,不仅仅贴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用心参与尝试探究学习活动,而且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时间,构成时间观念,并受到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的教育。实践证明,学生对数学情境的问题很感兴趣,能够主动用心地参与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整堂课学生都能持续浓厚的学习热情。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数学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带给更多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机会,使学生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会倾听别人的想法,学会交流,增强合作意识。在“认识钟面”这一环节中,主要透过同桌合作的形式,学生拿出学具钟,拨一拨、比一比、说一说,然后向全班同学汇报。学生在合作中分享着互助与竞争,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实际教学中看出,合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彼此的交流中,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安排了“说说你或你的家人喜欢的电视节目几时开播”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验“生活数学”。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应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中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交流,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理解并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但是,本节课也存在很多不足。时间安排不是很合理,前半堂的教学过于拖拉,耽误了不少时间,导致后面的练习没有全部完成,今后在这方面要注意
《6和7的认识》教学反思篇七
韩清蕊 《 6和7的认识》这节课相对来说知识点较多,包括正确地数出数量是6、7物体;掌握6、7的数序、大小,会读、会写6、7;知道6、7表示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其中知道6、7表示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让学生们掌握这些知识点,在设计本节课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学习、探索,从而使学生的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得到较好的发展、培养。
首先,回忆我们已学过的数字有哪些入手,引入新知。这样既复习了旧知识,为新知学习作铺垫,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的热情高涨,情不自禁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信心。
在教学新知时,出示师生打扫教室的情境图,通过数一数图上的人和物的数量,让学生在数数的过程中体会到自然数的增加过程,让学生感受到相邻数之间的关系,为后面学习数的顺序和比较大小作准备;接着再让学生分别数出6根、7根小棒,并动手摆一摆自己喜欢的图形,好多同学都大胆的动手摆,摆房子的`,摆松树的,摆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我选择两个学生有代表性的作品,并让学生上台来介绍自己的作品。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生动的情景图、教具和学具直观而深刻地让学生掌握了自然数的增加过程,让他们更好地掌握相邻数之间的关系,既直观又节约时间,提高了课堂的效率。整节课重视
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始终注重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同时也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
总的来说,这堂课较好地运用了参与教学、合作教学、兴趣教学、自主教学等策略。本节课能较好的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当然,本节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在教学基数与序数的区别这一环节,由于时间的关系,讲解不够详细,显得过于仓促。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努力学习,及时反思,总结经验,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37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