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对学习成果和经验教训的总结和反思。总结的写作过程中,我们要注重细节和逻辑性,使整篇文章更加严谨和有说服力。请谨慎引用范文中的观点和数据,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研究透镜教学设计篇一
3、会用作光路图表示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把握一些识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
2、经历探究凹透镜和凸透镜对光的作用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探究意识,培养学生重视分析实验,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2、学情分析。
在学习透镜这一节内容时,学生已通过第四章光现象的学习,学生对光的反射和折射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会用激光笔,会用描点法确定真实的光路,用光路图呈现简单的光学现象,有观察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透镜和一些光学现象,这些为本次课的学习内容打下了经验基础。知识实验的分析意识有待提高。
3、重点难点。
重点: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光路的`作图。
难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两个概念的建立。
一、新课导入。
生:前者是凹面镜,光发生反射,后者......
(根据学生回答引导补充:后者光穿过镜子点燃火把,所以称之为透镜,透镜一般是用玻璃或树脂等透光材料研磨而成。请同学们想想生活中你在那些地方或器材上见过透镜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展示放大镜、眼镜、照相机等生活和学习中常见的物品和仪器,都安装透镜。
二、导学。
(一)透镜的分类。
活动1在我们的桌子上都有两个带黑边框的透镜,请同学们用手摸一摸他们在外形上有什么不同说一说自己摸到的情况。
学生活动:学生摸透镜。学生边实验边边相互交流问题。
并举手回答:两个透镜中间和边缘的薄厚上的不同,一块透镜中间厚,边缘薄;一块透镜中间薄,边缘厚。
课件(板书)学生在学案上记录。
一种是中间厚,边缘薄,叫凸透镜;
一种是中间薄,边缘厚,叫凹透镜。
师:再出示老师近视眼镜,请一位同学隔着软纸触摸告诉老师它是什么透镜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追问判断方法。
课件展示两类透镜图,所有学生区分,并举手回答。老师补充无论哪种透镜,一般透镜至少有一面是球面,或者两面都是球面,我们研究它们的光学作用必须先了解两个名词——透镜的主光轴和光心。
(二)主光轴和光心。
课件用图示引导学生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主轴,特殊的光心,
(三)透镜对光的作用。
[活动2]师:简介光具组,平行光源(课前已经与学生电源相连),透镜,光屏,简介操作,让学生打开开关,观察平行光经过两种透镜的现象,(它们的光亮度和光圈的大小变化情况)老师引导表达现象,凸透镜能聚光,凹透镜不能,(或凸透镜后面有小光点而凹透镜没有…)。
活动3展台出示准备好的半张纸,上面提前给学生提供的4条参考线,透镜位置,虚线,平行光两束,让学生用提供的两个激光笔射出两束平光来研究平行光经两个透镜的折射情况,并用描点法画出出射光。每组各提供两个半张,一个用于凸透镜一个用于凹透镜,(操作快的可以尝试观察光线不平行光的情况,)实验结束同组初步交流信息。
师:收集学生光路图,对凸透镜和凹透镜分别进行分析(实验很重要但分析实验更重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三、分析实验归纳信息,明确作用、焦点焦距。展台放入学生绘图。
1、凸透镜对光的作用,出发点放在一下问题上:
师:a、对以上凸透镜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生:对光其会聚作用,
非平行光也能会聚吗用几何激光器演示非平行光的会聚。
b、光束的会聚点落在哪个位置(引出焦点)。
c、个别组汇聚点不在提供的虚线上什么原因(引出主轴随透镜的摆放方向而变化)。
d、凸透镜该有几个焦点(光线可以从两侧进入)。
e、不同组焦点所在的位置不同什么原因(引出透镜焦距,曲度不同,焦距不同,焦距是透镜的重要参数)。
f、如果想知道目前焦距是多大你能办到吗(明确焦距的测量方法)。
针对c问题老师同步用几何激光演示器演示让学生观察。对归纳出的信息板书和课件板演:
2、凹透镜对光的作用,出发点放在一下问题上:
a、对以上凹透镜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引出发散作用)非平行光也能发散吗(演示)。
b、光发散了焦点在哪里呢动画演示(引出焦点在反向延长线上)。
c、不同组发散能力不同什么原因(引出透镜曲度不同,焦距不同)。
四、光路是可逆的及应用。
继续上面光路图发问:若沿着发散光的反方向入射,则出射的光将会怎样。
老师演示肯定学生的判断,并引导学生说出光路是可逆的,课件光路图,加深对比。
继续追问:凹透镜是这样,那凸透镜若将光源放在焦点上呢课件光路图对比。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入应用环节,解读前面实验中用的平行光源如何射出平行光,学生很清楚的看到和摸到镜头,小灯泡的位置。进一步教育学生我们的身边处处是物理。
五、训练。
分析十一圣火用到的镜子种类及作用,火把放的位置。前后呼应,结束课堂。时间充足,则课堂测焦距。
六、作业。
1、根据今天的学习你能说出几种识别两种透镜的方法,将它写出来。
2、完成课后习题。
第一节透镜。
(一)透镜的分类:凸透镜和凹透镜。
(二)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ccofof=f。
通过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三)透镜对光的作用。
1、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
2、凹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
反思:
透镜一节内容简单,探究问题也和生活有关,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我在设计导课时,用圣火采集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展示“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把学生拉进课堂。既然透镜对我们生活有用,那我们有必要把它学好。
本来应该让学生实验才会,但是手电筒光源并不是很好,不利于归纳透镜的作用,学生用透镜都是圆形不利于放在桌子上,而几何激光演示器不仅光源强,而且可以调整它的出射方向,便于研究平行光和不平行光的会聚与发散作用,对光路的可逆同学只是一种感觉,但是通过演示引导学生归纳和用光路图表示那就很容易了,本节的重点和难点也得以解决。
对于焦距的引人我是采用不同透镜对光的作用,让学生亲眼看到他们的会聚能力是有区别的,同时也体现了焦距参数在透镜中的重要性。
动画也是本节的一大特色,快捷方便再现过程,同时一体机的优势也将板书与动画有机整合。
通过本节课教学收获多多:除了课前备好教材和学生外,还要注重课堂上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思想观点,参与师生讨论;充分信任学生的探究能力放手让学生大胆思考、讨论、质疑、激发学生潜能,不足是在展示练习时渗透中考题型的题目比较少。总之,通过教学反思,人觉得以后应多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任其飞翔,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发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研究透镜教学设计篇二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2、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3、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二、使用说明。
三、预习指导。
1.重点难点分析:本节的重难点是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的作用及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等名词概念。
2.问题导学:依据启发性问题的引导,认识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课前预习:(5分钟)。
1.透镜通常可以分为____和______。
2.________________叫凸透镜,它的符号是。
3.________________叫凹透镜,它的符号是。
4.生活中常见的眼镜的镜片就是透镜。请你辨别:患有近视眼的学生配戴的近视眼镜的镜片是_______透镜;而患有老花眼的`老年人配戴老花镜片是______透镜。
5.凸透镜对光线有___作用,所以凸透镜又称为____透镜。
6.凹透镜对光线有__作用,所以凹透镜又称为___透镜。
四、探究过程(24分钟)。
1.活动: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
分别通过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书上的文字(透镜距离书本较近)。
得到:通过____透镜,所看到的物体的像是放大的;。
通过____透镜,所看到的物体的像是缩小的。
2.活动:一束平行光(如太阳光)通过凸透镜,将会发生什么现象?
一束平行光(如太阳光)通过凹透镜,将会发生什么现象?
我们看到:凸透镜对光有__________作用,凹透镜对光有__________作用。
所以:凸透镜又叫____________透镜,凹透镜又叫____________透镜。
研究透镜教学设计篇三
理解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能正确解释会聚、发散。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得出两种透镜形状的不同特点;
通过演示实验体会透镜对光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的主人翁意识;通过师生双边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1、教学重点:透镜对光的作用。
2、教学难点:理解会聚、发散。
三、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引导启发式教学法,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准备。
教师:透镜、电熨斗,圆规,直尺;
学生:透镜。
(一)、导入新课。
没有喝完的矿泉水瓶可能会引起火灾。提问:相信吗?
出示有关矿泉水瓶在野外引起火灾的报道。提问:想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引起学生好奇,调动学生求知欲)。
(二)新课教学。
1、凸透镜和凹透镜。
[活动1]。
大家用手摸一摸桌子上老师给的透镜,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呢?
引导学生小结归纳刚才的交流,得出透镜分两种:一种是中间厚,边缘薄,叫凸透镜;一种是中间薄,边缘厚,叫凹透镜。
用凸透镜、凹透镜的实物结合练习,指出哪是透镜的中间,哪是透镜的边缘,强调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关键就是比较透镜的中间和边缘的薄厚。(此环节重点突出凸透镜、凹透镜在薄厚上的不同,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
2、主光轴和光心。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主光轴上特殊的一点,通过该点的光传播方向不变。并强调光心在透镜上。两个表面对称的透镜的光心就在透镜的正中心。
多媒体展示,强调通过光心的光线不改变传播方向。
3、透镜对光的作用。
(1)、凸透镜对光的作用:
演示实验1:激光笔发出两束平行光射向凸透镜,用电熨斗喷出的雾显示光路。
引导学生观察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位置关系。总结得出: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演示实验现象很清晰,学生很信服。让学生不盲从,要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知道观察什么)。
(2)、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焦点:平行于主光轴的入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的点。用字母f表示。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用字母f表示.
由于这个焦点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所以我们叫它实焦点。
凸透镜有几个焦点呢?同学们设想一下,如果让一束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从凸透镜的右面射向左面,它是否也能会聚于一点呢?让我们一起来观察实验。
ppt演示,凸透镜的两个实焦点。
根据光路的可逆性,从焦点发出的入射光线经凸透镜后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
指导学生用作图法把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画出来。(初中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比文字,更容易接受的是图形,此处设计是让学生把文字转化成图形,加深理解。同时为进一步学习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作图打下基础)。
讨论:不平行于主光轴的光透过凸透镜是否会聚?让我们一起来验证。
引导学生理解会聚: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比较,向中间偏折,中间的位置其实就是主光轴。因此,会聚就是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比较,靠近主光轴。
(3)、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演示实验2:激光笔发出两束平行光射向凹透镜,用电熨斗喷出的雾显示光路。引导学生类比凸透镜,观察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位置关系。
总结得出: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4)、凹透镜的虚焦点和焦距。
光经过凹透镜后的发散是不是也有规律可循?
提问:折射光线相交吗?那把折射光线反向延长呢?教师利用演示实验,把折射光线反向延长,引导学生观察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哪。
ppt演示平行于凹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通过焦点由于这个焦点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所以我们叫它虚焦点。
引导学生小结:平行于凹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通过焦点。
讨论:不平行凹透镜主光轴的光透过凹透镜是否发散?
结合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解释发散:
发散: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比较,远离主光轴。(类比凸透镜对光的作用,培养学生学习方法的迁移能力。)。
4、粗测凸透镜的焦距。
焦距是凸透镜的重要参数,不同的凸透镜可能焦距不同。
我们可以把太阳光看做平行光。同学们能不能想办法利用太阳光粗测凸透镜的焦距呢?
小组讨论后说明你的测量方法。
思考:为什么在森林里面不能乱丢瓶子?(学以致用,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将物理应用于生活的教学理念。)。
5、课堂小结。
6、布置作业。
一、透镜的分类。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
二、透镜的基本概念。
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三、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
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研究透镜教学设计篇四
《研究透镜》这课是在前两课认识光的直线传播及反射现象后,继续探究透镜的折射现象。
在问题导入这一环节上,我先提问学生前面的知识,通过回顾再引出光射到一个不透明的物体上时,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学生先猜测,既而我让学生从上面和侧面看水中的吸管和铅笔,发现光进入透明物质后传播的方向都发生偏折,再引出透镜。继续提问:“想探究透镜吗?”在这一环节中,既回顾所学知识又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学生兴趣被激发,课堂气氛浓郁,为后面的探究打下来良好的基础。
在探究过程中,我共设计了四个实验。先让学生从镜片的特点入手,分清凸透镜和凹透镜,再联系实际,让他们找找生活中的透镜,学生根据特点很快就找出了放大镜和近视镜。使课内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从而让学生明白科学是服务于生活的宗旨以及学科学的重要性。设计的其他几个实验,逐层探讨,步步深入,对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做进一步研究。使学生的探究兴趣越来越浓。最后通过两种透镜的对比,使学生对两种镜子的作用了解很清楚。达到了教学预期的目的,学生通过对比,对两种透镜的作用掌握很清楚,特别是研究是否成像时,学生热情很高,当用凸透镜看到成倒立像时,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但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顾了做实验,纪律保持不好,有的忘了填写实验报告单,课堂秩序显得很乱。而我又忽视了在师生合作过程中,我觉得自己在语言组织上还存在一些问题,语言过于成人化,使学生有是怕概括特点不具体,不敢发表意见。也不敢放手大胆动手操作。再就是强调纪律时语言不够幽默。老觉得纪律没按自己的想法做,过分强调却适得其反。对学生表现好的也没有及时作出评价,对教学内容完成的好坏也没有评价只顾了赶教学进度。
总之,科学课除了让学生动手操作外,还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科学素养,因而,在这一环节中,我觉得在语言组织上,学生能力评价上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师生合作时,尽可能和学生融为一体,师导生做和谐完成操作。及时对优点作出评价,对出现的问题作出恰当的处理,使教学效果更加完美。
研究透镜教学设计篇五
1、学会做凸透镜成像实验。
2、尝试制作望远镜。
科学知识:
1、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2、了解凸透镜的应用。
3、初步了解望远镜的构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会为我们带来许多方便。
2、乐于用所学的知识改善生活。
3、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说教学重点。
说教学方法。
说教学准备。
教师——有关凸透镜和凹透镜应用的图片;凸透镜,凹透镜,蜡烛,打火机。
学生——凸透镜,水杯,白纸,尺子。
说教学时间。
2课时。
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利用水,形成放大镜。
1、活动一:
用滴管(或吸管)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水,把载玻片放在字上,透过水滴看字,有什么变化?并观察水滴的形状。
学生活动,汇报现象、交流。
2、活动二:
把书放在盛水的烧杯后,透过烧杯看书上的字有什么变化?学生活动,汇报现象,交流。
3、活动三:
学生活动,汇报现象,交流。
4、提问:这三个实验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5、学生讨论交流。
6、谈话:你知道什么工具会把物体放大?对,是放大镜,今天,我们一起来玩放大镜。(板书课题)。
三、研究放大镜的作用。
1、了解放大镜的镜片特点。
(1)谈话:同学们都知道放大镜有放大作用,那放大镜的镜片有什么特点?
(2)学生感知,交流。(可请学生画出放大镜镜片的侧面图)。
(3)、小结:像放大镜镜片这种中间厚,边缘薄的镜片叫凸透镜。
2、指导学生探究凸透镜具有聚光的作用。
(1)提问:凸透镜除了具有放大的作用,还有什么作用?
(2)学生交流,师了解学生原有知识。
(3)学生活动:拿放大镜在太阳下观察放大镜的聚光现象。(安全教育:不能用放大镜看阳光)。
(4)师介绍焦点。对这一活动进行小结。
3、指导学生探究凸透镜具有成像的作用。
(2)学生汇报交流。(有倒立、缩小的像)。
(3)讨论:为什么墙上有物体的像?这是怎么回事?
(4)阅读课文插图,讨论:这个实验需要哪些材料?怎么操作?要注意些什么?
(5)学生动手实验,观察记录。
(6)交流汇报:有什么发现?为什么会有像?
(7)师生小结。
第二课时。
四、了解凸透镜的用途。
(1)提问:你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凸透镜的运用吗?
(2)看书,了解,交流。
五、比较凸透镜和凹透镜。
1、(出示凹透镜)谈话:老师这里还有一块镜片,它和凸透镜有什么不同?
2、实验:用凹透镜看书上的字。
3、汇报:有什么发现?
4、摸一摸:这种镜片有什么特点?与凸透镜有什么不同?应该叫什么名字?
5、小结:这种中间薄,边缘厚的镜片,科学上叫凹透镜。
6、实验:将凸透镜与凹透镜组合起来看远处景物,有什么发现?
7、介绍:望远镜。
六、巩固总结。
提问: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
研究透镜教学设计篇六
过程与方法:
1、用比较法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不同特点
2、尝试了解望远镜的结构原理
科学知识:
1、知道光通过两种不同的透明体时会改变行进的方向。
2、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3、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的镜片特点。
4、初步了解望远镜的构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会给我们带来许多方便。
2、乐于用所学的知识融入生活。
3、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的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4、养成理性的探究意识,在探究和试验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一、导入新课
1、谈话:上课前老师带来了一杯水,我们来观察一下水中的铅笔等有怎样的现象发生?
2、活动:教师把铅笔放进烧杯。
3、学生观察
4、提问:水中的铅笔看起来怎么样了(弯折了)?在什么地方弯了?(边缘处)为什么会这样?(水的关系)
5、提问:我们用别的水也会形成这样的现象么?!
6、学生猜想。
7、教师实验(醋,酱油,牛奶,米,沙)
8、学生总结:只有透明的才能看到弯折。
二、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形状特点
1、谈话:透镜是光的折射现象的典型代表,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透镜,现在老师不告诉你们方法,请你们给这些透镜分类,然后请几位同学告诉我你们用的什么方法来分类的。
2、学生分组观察并记录。
3、教师小结:凸透镜的镜片中间厚,边缘薄;凹透镜的镜片中间薄,边缘厚。它们的.共同点是透明。
三、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
1、提问:我们知道了两种透镜的外部特征,那么它们还有什么作用呢?我们用实验来看看。
2、学生讨论。汇报。
3、学生分组实验,并画图记录。实验1:用透镜观察物体。
实验2:尝试用透镜在纸屏上成像。(并尝试用纸蒙住再试一次)实验3:尝试用透镜聚光。
提醒学生:千万不能用凸透镜对着太阳看,以防灼伤眼睛导致失明。
4、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5、讨论:为什么透镜会产生这些奇妙的现象?(注意认知:由于光线经过透镜时发生了偏折的缘故)
四、了解望远镜的结构
1、我们知道透镜的特征,你知道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透镜吗?
2、学生交流回答:眼睛,放大镜、望远镜。
4、总结:望远镜就是利用凸透镜在前凹透镜在后的原理制作出来的。三:总结理论:
我们今天看到的水,醋,透镜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透明!那么当光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到另一种透明物体时,传播的方向会在交界面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我们今天研究的透镜就是光的折射现象的典型代表。所以今天我们的课题就是——光的折射。出示课题。
研究透镜教学设计篇七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2、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2、学情分析。
学生在没有学习本节知识之前,已了解了光的折射定律,具备学习透镜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对光经过透镜的作用认识是肤浅的,不完整的,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没有形成科学的体系。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会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教学难点:会简略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4、1第一学时评论(0)新设计。
课前预习。
让学生预习教材,先完成导学案上的课前预习题。
引入新课。
室的医生,在显微镜下可以看见血液中的各种细胞;科学家们利用巨大的天文望远镜来观察、接收来自宇宙的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人们对宇宙越来越了解。前边所说的放大镜的镜片、眼睛的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投影仪、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都是由透镜组成的。
三、新课教学。
(一)透镜的分类。
1、在我们的桌子上都有一盒透镜,它们的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同学们认真观察,不要用手摸,看有什么不同,能分几类,找出它们的特征。学生们在仔细观察、讨论,并进行比较,概括出它们的特征。透镜有两面往里凹的,也就是中间薄,边缘厚。也有往外凸的,也就是中间厚边缘薄。我们把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把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
图中甲是凸透镜,图中乙是凹透镜。
2、我们继续认识凹透镜和凸透镜,大家仔细观察,镜片的两个表面(或至少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接下来我们来看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示意图,了解研究透镜时常用的两个科学术语:主光轴和光心。组成透镜的两个球的球心连线叫主光轴,在主光轴上有一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这一点叫透镜的光心,可以认为透镜的光心就在透镜的中心。
3、焦点和焦距。
射到地面的太阳光是相互平行的,叫做平行光,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用“f”字母表示,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用“f”字母表示。
凹透镜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发散,它没有实焦点,但通过凹透镜的光反向延长也可以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凹透镜的虚焦点。
(二)学生活动(透镜对光的作用)。
做法1:把凸透镜放在光具座上,让光源正对照过去,移动光屏,有亮点。再换凹透镜重做,将怎么移动光屏都没亮点。
结论: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又称为会聚透镜;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又称为发散透镜。
通过此练习,分析光路,确定光线经过透镜是被会聚还是发散,从而确定通过的透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
(三)如何测量一个凸透镜的焦距?
1、拿一两个凸透镜试一试,怎样可以测得凸透镜的焦距。
方法(1):拿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让光通过凸透镜照到白纸上,移动凸透镜使光斑很小很亮,用刻度尺量出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
方法(2):在光具座上,让光源的光正照到凸透镜,移动光源和光屏,找到光屏上很小很亮的点,用刻度尺测出光屏与凸透镜的距离。
2、焦距的长短反映了凸透镜会聚作用的强弱,焦距短的会聚作用强。凸透镜表面的凸起程度决定了它的焦距的长短:表面越凸,焦距越短,每个凸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
(四)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图形略)。
(五)当堂检测: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以下内容:
1、我们认识了凸透镜和凹透镜,而且知道了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2、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焦点上。
3、凸透镜能产生平行光。但是,凹透镜却能使平行光发散。
教学活动。
第1节透镜。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第1节透镜。
课前预习。
让学生预习教材,先完成导学案上的课前预习题。
引入新课。
室的医生,在显微镜下可以看见血液中的各种细胞;科学家们利用巨大的天文望远镜来观察、接收来自宇宙的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人们对宇宙越来越了解。前边所说的放大镜的镜片、眼睛的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投影仪、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都是由透镜组成的。
三、新课教学。
(一)透镜的分类。
1、在我们的桌子上都有一盒透镜,它们的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同学们认真观察,不要用手摸,看有什么不同,能分几类,找出它们的特征。学生们在仔细观察、讨论,并进行比较,概括出它们的特征。透镜有两面往里凹的,也就是中间薄,边缘厚。也有往外凸的,也就是中间厚边缘薄。我们把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把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
图中甲是凸透镜,图中乙是凹透镜。
2、我们继续认识凹透镜和凸透镜,大家仔细观察,镜片的两个表面(或至少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接下来我们来看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示意图,了解研究透镜时常用的两个科学术语:主光轴和光心。组成透镜的两个球的球心连线叫主光轴,在主光轴上有一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这一点叫透镜的光心,可以认为透镜的光心就在透镜的中心。
3、焦点和焦距。
射到地面的太阳光是相互平行的,叫做平行光,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用“f”字母表示,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用“f”字母表示。
凹透镜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发散,它没有实焦点,但通过凹透镜的光反向延长也可以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凹透镜的虚焦点。
(二)学生活动(透镜对光的作用)。
做法1:把凸透镜放在光具座上,让光源正对照过去,移动光屏,有亮点。再换凹透镜重做,将怎么移动光屏都没亮点。
结论: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又称为会聚透镜;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又称为发散透镜。
通过此练习,分析光路,确定光线经过透镜是被会聚还是发散,从而确定通过的透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
(三)如何测量一个凸透镜的焦距?
1、拿一两个凸透镜试一试,怎样可以测得凸透镜的焦距。
方法(1):拿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让光通过凸透镜照到白纸上,移动凸透镜使光斑很小很亮,用刻度尺量出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
方法(2):在光具座上,让光源的光正照到凸透镜,移动光源和光屏,找到光屏上很小很亮的点,用刻度尺测出光屏与凸透镜的距离。
2、焦距的长短反映了凸透镜会聚作用的强弱,焦距短的会聚作用强。凸透镜表面的凸起程度决定了它的焦距的长短:表面越凸,焦距越短,每个凸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
(四)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图形略)。
(五)当堂检测: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以下内容:
1、我们认识了凸透镜和凹透镜,而且知道了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2、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焦点上。
3、凸透镜能产生平行光。但是,凹透镜却能使平行光发散。
研究透镜教学设计篇八
1、课程标准对本课题的要求:通过实验,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2、本节内容在整章中的地位:透镜的基础知识及其对光的作用是本章的基础,透镜是照相机、投影仪等光学仪器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透镜对光的作用和凸透镜的成像是本章的核心内容,本章所有内容都是围绕这个核心展开的,透镜的实际应用,要求学生有所了解,并感受“物理是有用的”,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都是很有价值的。
1、八年级的学生年龄在14—15岁,好奇心强,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勇于探究自然现象及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2、已经有一定的归纳能力,能对较简单的实验现象进行归纳并得出初步结论。
3、具备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知道如何用光路图呈现简单的光学现象。
4、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透镜和一些光学现象,为本次课的学习内容打下了经验基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以多彩的自然现象导入课题采用实验进行探究,逐步深入,使学生真正懂得了透镜对光线的作用,通过科学探究体会到了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意义,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根据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在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2)认识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知道凸透镜能成放大的像;
(3)会利用平行光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2.过程与方法。
(1)会识别凸透镜和凹透镜;
(2)会利用太阳光测凸透镜的焦距;
(3)能通过实验认识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能根据透镜对光。
线的作用完成光路的作图。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创设情景,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养成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
(2)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3)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的主人翁意识;
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测量凸透镜的焦距的方法。
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两个概念的理解;光路的作图。
观察法、讨论法、探究实验法、讲练法、归纳法。
一、引入新课。
1、复习提问,在前一章光现象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有所了解的镜子是什么?(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那么生活中你们还知道哪些镜子?(比如老花镜,近视镜)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等。
3、教师讲述像老花眼镜和近视眼镜一类镜子,它们都是透明的,我们把它们叫做透镜。用这些透镜能够纠正视力,只因为它们对光能起一定的作用,具体是什么作用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进行新课。
(一)、凸透镜和凹透镜。
1、提出问题:什么叫凸透镜?什么叫凹透镜?
2、整体感知:分别出示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老花镜、近视镜、放大镜,它们的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让学生认真观察,看有什么不同,能分几类,找出它们的特征。
[师]通过观察和讨论,概括出它们的特征.
[生]透镜有两面往里凹的,也有往外凸的。
[生]透镜可以分为两类.
[生]一类是两面往外凸,也就是中间厚边缘薄.
[生]另一类是两面往里凹,也就是中间薄,边缘厚.
[生]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
[生]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
[师]通过大家的观察、讨论和概括,我们认识了凸透镜和凹透镜。
3、教师归纳: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
薄透镜:一般透镜的两个表面中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如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这种透镜就叫做薄透镜。
[师]近视眼镜的镜片和远视眼镜的镜片,它们是什么透镜?
[生]远视镜的镜片是凸透镜.
[生]近视镜的镜片是凹透镜.
[师]引导学生了解除了玻璃外,冰、水等其他透明物质都能做透镜。[思考]。
abcdef。
属于凸透镜的是:a、c、d属于凹透镜的是:b、e、f。
(二)、认识主光轴和光心。
图一两球相交。
如图一所示,我们看到两个交的球形的`公共部分就是一块凸透镜,这两个球心的连线叫做主光轴,这块凸透镜的中心叫做光心。
(三)、透镜对光的作用。
许多同学可能都做过这样的实验:把一只放大镜正对着太阳光,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一侧,调整放大镜与纸的距离,纸上会有一个很小、很亮的光斑。光斑处的温度很高,如果长时间照射,纸会被烤焦,甚至燃起来。这个现象提示我们什么?(放大镜能把光会聚起来)放大镜是凸透镜,看来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那么凹透镜也能使光会聚吗?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研究这两种透镜对光的作用。
1、演示教师演示用平行光源、光具盘、凸透镜、凹透镜来演示凸、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1)让平行于透镜主轴的几束光射向凸透镜,观察光通过透镜后的偏折方向(图三)。
(2)让平行于透镜主轴的几束光射向凹透镜,观察光通过透镜后的偏折方向(图四)。
图三凸透镜使光会聚。
图四凹透镜使光发散。
2、引导学生得出实验结论: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的作用,凸透镜又叫做会聚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的作用,凹透镜又叫做发散透镜。通过光轴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不同的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能力不同。
(四)、焦点和焦距。
实验发现,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做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凸透镜两侧各有一个焦点,两侧的两个焦距相等。跟主光轴平行的光通过凸透镜的光路图如图五所示。图中f表示焦点,f表示焦距。凸透镜的焦距越小,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越强。
研究透镜教学设计篇九
本文在研究光的折射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通过科学探究,归纳和总结出凸透镜的成像规律。锻炼学生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与技巧,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激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有与别人交流合作、反思评估的意识。
关键词:凸透镜成像规律。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二物理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突破这个难点,对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对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对提高整体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学情分析。
1、凸透镜成像规律概念多、易混淆,如:焦距、物距和像距,实像和虚像,放大和缩小。规律多,在不同的物距条件下所成像的性质不同。
2、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初二学生的认知水平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学生分析数据归纳规律的能力不强。而理解并熟练掌握该规律必须具备一定的归纳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凸透镜在学生现实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如放大镜、照相机和幻灯机的镜头等。学生最熟悉的莫过于放大镜了,而他们又往往认为,放大镜只起“放大”作用。对于“成像”,学生是不明白的,或者说是模糊的。
(二)课程目标。
1、通过实验总结出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在实验中进一步理解实像和虚像的含义。
3、通过经理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学习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培养对科学的求知欲,有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精神。
(三)教学策略新学习的物理概念、规律将进入学生的物理认知结构,引起认知结构的扩展、更新或重建。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习顺序使认知结构的发生改变的方式也不同。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情境,进行支架式教学。
1、重视小孔成像规律,了解实像,倒立的概念。
在空的易拉罐的底部中央,用钉子敲个小孔,蒙上一层塑料薄膜,这样就制作一个针孔照相机,利用它观察窗外的景物。让学生观察小孔到物体距离不同时像的特点,最终归纳出像的特点和物距、像距的关系。学生通过这个实验建立描述像特点的概念:如实像、放大和缩小、倒立等,认识到像不总是缩小。为以后探究凸透镜成像做好知识准备。
2、通过观察平面镜成像规律,比较实像和虚像的概念。
通过对平面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认识比较实像和虚像的方法和特点。虚像只能用眼睛观察而不能在光屏上呈现,实像既可以用眼睛直接观察,也能够呈现在光屏上。
3、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
学生对凸透镜成像没有感性认识,让他们直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学生往往觉得无所适从不知道从哪里开始探究,不知道究竟探究什么。让学生拿起桌面上的凸透镜,背对着窗户。观察纸上的一些文字,在发现文字放大的同时,会惊奇地发现纸上出现窗外景物倒立、缩小的像!这是在学生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前预备实验,教师应该把凸透镜发给学生让学生做一做、看一看,学生认识到放大镜属于凸透镜,凸透镜不总是成放大的正立像,还能成放大的倒立像、缩小的倒立像,使学生对凸透镜能成不同的像有了感性认识。
4、介绍器材,模拟操作。
1)教师介绍实验用的器材:光具座、光屏、凸透镜、蜡烛等。简单地说一下注意点。
2)展示几张烛焰在光屏位置的图片,判断合适与不合适。
3)教师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强调烛焰、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要“等高、共轴”。
凸透镜成像规律成的倒像,不但是上下颠倒同时左右也颠倒,蜡烛的火焰左右对称不易观察,所以在此将实验装置中的烛火换成f型的led灯具,以方便观察。另外,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在傍轴条件下的,所以强调“物”、“像”、“屏”要等高、共轴。通过上述学生上来演示模拟使用器材,对可能出现情况的判断,是为了让学生暴露出存在的问题,及时改正;其他学生可以更直观、形象地看到问题产生的原因,从中吸取经验。
5、分析数据,归纳规律。
教师应充分创设和抓住机会,让学生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数据归纳出科学规律的过程;同时学生表述自己的观点,与人交流,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具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意识,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能自我反思、听取别人的意见,勇于放弃或修正不正确的观点,逐步具有信息交流能力。
学生在探究此规律前应该知道凸透镜能成不同的像,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不同时,物体通过凸透镜成的像有什么不同呢?这样提问题能使学生知道探究的目的,能引导学生寻找探究的方法,比其他提问方法效果好。当学生得到许多实验数据后,老师这样问学生:“凸透镜究竟能成几种像呢?”引导学生先把像的种类分析出来,共有四种。继续追问:“在什么条件下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呢?”激发学生进一步分析数据的兴趣。其余类推。由于此实验得到的数据量大,数据规律不是明显的正比或反比定量关系,数据中蕴藏的规律属于界定范围的定性规律,学生从来没有遇到,所以分析数据是本节课的最大难点,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出数据的规律是本节课的关键一环。教师如果直接让学生分析,学生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引入分析数据的技术工具。让同学们把自己的数据输入到计算机。深入分析,加深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学生初步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加深对该规律的理解。
从总体上把握前后概念、规律之间的联系,杜绝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孤立化倾向,把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涉及的基本概念分散开来,使学生在课堂探究时不必为一些概念花费较多的时间,让学生集中时间和精力去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归纳规律,这样就能化解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这个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这一规律。物理实验应该以简单性为原则,在本实验中为了观察凸透镜成倒像的实质,采用了不对称的图形的led灯组,并且可以建议学生另外设计实验来观察这一现象。
研究透镜教学设计篇十
教材分析:
《研究透镜》是在学生了解了光的行进和反射的基础上,了解光的折射现象,认识透镜对光的折射。课文编排了三个教学活动。一是了解光的折射现象,为探究透镜奠定基础。二是研究透镜对光的偏折现象。包括四个小活动:比较凹透镜和凸透镜的镜片特点;用透镜观察物体;让阳光穿过透镜;观察透镜成像特点。三是拓展活动,自制望远镜。这个活动视条件而定,有条件的学校就引导学生进行制作,条件不具备的就让学生了解望远镜在各方面的应用。
教学目标:
1、学会做凸透镜成像实验,尝试制作望远镜;。
3、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会为我们带来许多方便。学会用所学知识改善生活,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教学准备:
教师——有关凸透镜和凹透镜应用的图片;凸透镜,凹透镜,蜡烛,或火柴。
学生——凸透镜,水杯,吸管,筷子、白纸,尺子,搜集望远镜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认识折射现象。
2、学生尝试解释其中的原因,了解学生关于折射知识的已有水平。
(引导学生猜测可能是光行进的路线改变了。)。
设计意图:第一个环节是复习导入。通过观察和提问,让学生回忆光的行进和光的反射,自然地提出当光遇到透明的物体时会发生怎样的现象,学生的猜测,有利于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
二、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镜片特点。
1、学生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镜片。
师:老师给每个小组提供两块不同的透镜,请仔细观察它们的什么样子。(师表演)可以用手摸,但它们是光学仪器,我们不能直接用手摸它们,应隔者餐巾纸摸一摸它。注意透镜是玻璃做的,不能敲击它们,以免划伤手指。
2、学生观察、记录。
3、学生汇报:两个镜片一个中间厚、边缘薄:一个中间薄、边缘厚。(生答,师板书)。
(一般我们把中间厚、边缘薄的镜片叫凸透镜:把中间薄、边缘厚镜片叫凹透镜。根据生活的需要,透镜会做成不同的样子,只要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都是凸透镜,只要中间薄、边缘厚的都是凹透镜。)。
4、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凸透镜和凹透镜现象呢?
(引导学生看课本插图,一滴水就是一个凸透镜;有酒(或水)的瓶子等。)。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触摸透镜,了解其构造,认识其区别,准确区分不同透镜,为学生进一步研究透镜做好铺垫。选择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比较紧密的内容进行学习,使学生明白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三、用透镜观察物体。
学生猜测。
2、师:真的会这样吗?那就请你们用这两块透镜分别观察各种不同的物体,看看跟你们的预测是否一样?把你们观察到的发现记录在表格中。比比将是谁的发现最多,研究得最好。
提醒学生可以参考教材p24页四幅图片资料。
出示表格:
研究现象。
凸透镜。
凹透镜。
镜片形状。
是否放大。
能否聚焦。
成像特点。
3、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验,观察、记录看到的现象。
4、小组汇报自己的发现。
(凸透镜有放大功能,人们常常把它叫放大镜;用凹透镜观察报纸上的字所发现的现象正好与放大镜相反,大家千万不能把两种现象混淆。)。
设计意图:学生先猜测,再观察、记录,然后开始进行探究活动。科学课重在“动手做”,让学生观察、记录、讨论交流,力求操作与思维、现象与理论的有机结合,使实验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研究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研究透镜教学设计篇十一
1、学会做凸透镜成像实验。
2、尝试制作望远镜。
科学知识:
1、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2、了解凸透镜的应用。
3、初步了解望远镜的构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会为我们带来许多方便。
2、乐于用所学的知识改善生活。
3、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目标教学法。
说教学准备。
教师——有关凸透镜和凹透镜应用的图片;凸透镜,凹透镜,蜡烛,打火机。
学生——凸透镜,水杯,白纸,尺子。
2课时。
1、活动一:
用滴管(或吸管)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水,把载玻片放在字上,透过水滴看字,有什么变化?并观察水滴的形状。
学生活动,汇报现象、交流。
2、活动二:
把书放在盛水的烧杯后,透过烧杯看书上的字有什么变化?学生活动,汇报现象,交流。
3、活动三:
学生活动,汇报现象,交流。
4、提问:这三个实验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5、学生讨论交流。
6、谈话:你知道什么工具会把物体放大?对,是放大镜,今天,我们一起来玩放大镜。(板书课题)。
1、了解放大镜的镜片特点。
(1)谈话:同学们都知道放大镜有放大作用,那放大镜的镜片有什么特点?
(2)学生感知,交流。(可请学生画出放大镜镜片的侧面图)。
(3)、小结:像放大镜镜片这种中间厚,边缘薄的镜片叫凸透镜。
2、指导学生探究凸透镜具有聚光的作用。
(1)提问:凸透镜除了具有放大的作用,还有什么作用?
(2)学生交流,师了解学生原有知识。
(3)学生活动:拿放大镜在太阳下观察放大镜的聚光现象。(安全教育:不能用放大镜看阳光)。
(4)师介绍焦点。对这一活动进行小结。
3、指导学生探究凸透镜具有成像的作用。
(2)学生汇报交流。(有倒立、缩小的像)。
(3)讨论:为什么墙上有物体的像?这是怎么回事?
(4)阅读课文插图,讨论:这个实验需要哪些材料?怎么操作?要注意些什么?
(5)学生动手实验,观察记录。
(6)交流汇报:有什么发现?为什么会有像?
(7)师生小结。
(1)提问:你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凸透镜的运用吗?
(2)看书,了解,交流。
1、(出示凹透镜)谈话:老师这里还有一块镜片,它和凸透镜有什么不同?
2、实验:用凹透镜看书上的字。
3、汇报:有什么发现?
4、摸一摸:这种镜片有什么特点?与凸透镜有什么不同?应该叫什么名字?
5、小结:这种中间薄,边缘厚的镜片,科学上叫凹透镜。
6、实验:将凸透镜与凹透镜组合起来看远处景物,有什么发现?
7、介绍:望远镜。
提问: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
研究透镜教学设计篇十二
1、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作用。
2、知道幻灯机与投影仪、照相机、显微镜等光学仪器的基本结构和原理。
3、了解望远镜的工作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
1、尝试用已有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2、通过亲自制作和使用望远镜等过程,加深对它们成像原理的解释。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2、勇于研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并逐步树立将科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3、通过亲自制作和使用望远镜,获得成功的喜悦。
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幻灯机、投影仪和照相机等的原理。
尝试用已有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的实际问题。
讨论、归纳。
一、知识回顾,引入课题。
请学生回顾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由生活中使用的光学元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等引入新课。
二、提出问题,探索新知。
2、引导学生讨论以上问题,并在黑板上画出幻灯机成像的光路示意图。
4、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以上问题,并能画出照相机成像的光路示意图。
5、显微镜和望远镜(重点介绍望远镜)。
三、归纳小结。
比较投影仪、幻灯机、照相机、显微镜、望远镜的成像原理。
四、布置作业:
课本第9页1题、2题。
研究透镜教学设计篇十三
知识和技能:了解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过程和方法:探究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妙和谐。
二、教学器材。
远视眼镜、近视眼镜、平行光源(手电筒)、刻度尺、白纸。
(教师戴上眼镜并注视同学。)。
师:好多同学和我一样都戴上了眼镜,大家为什么要戴眼镜?
生:由于不注意用眼卫生,患上近视眼。
师:老年人戴的眼镜和同学们戴的眼镜一样吗?
生:不一样,老年人大多数戴的是远视眼镜。
小结: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的镜片都是透镜,点明课题―――透镜。
(一)观察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的镜片的区别。
师:请同学们观察并摸一下课桌上两块透镜,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区别。
生:一块中间厚,边缘薄;另一块中间薄,边缘厚。
(中间厚,边缘簿的透镜叫凸透镜;中间簿,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
师:请同学们看画出的几种透镜,根据透镜的分类标准区分一下,哪些属于凸透镜,哪些属于凹透镜。
(结合章首图和章首语说明各种透镜的组合使用,为我们在学习、工作、生活和科学探究提供了大量的信息。透镜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二)了解主光轴和光心。
通过阅读和老师讲述,让学生初步了解主光轴和光心。
(三)实验探究透镜的光学特性。
提出问题: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人要戴不同的透镜,说明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起的作用是不同的,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凸透镜对光起什么作用,凹透镜对光起什么作用。
进行猜想:根据生活经验,猜测凸透镜可能有聚光作用,凹透镜可能有散光作用。
设计实验:(学生设计,教师归纳,这里采用探究性实验,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实验操作的同时,学习物理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甲生:拿一只手电筒照到一张白纸上,观察光斑的大小,然后把透镜放在手电筒前面,观察光斑的大小。如果光斑变小了,则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如果光斑变大了,则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实验操作:(学生完成,教师巡视辅导,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实验基础,所以在这里教师可以放心大胆地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实验器材有问题和个别实验有困难的学生作一些辅导。)。
小结: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四)“演示―――讨论”焦点和焦距。
进一步提出问题:患近视眼的人戴的眼镜是否都一样,有没有差别?
生:不一样,有的人戴的眼镜的度数高,有的人戴的眼镜的度数低。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度数高低不同的眼镜有什么区别。
(让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有的认为是透镜的厚度不同,有的认为是弯曲程度不同。学生要求通过实验来观察度数不同的透镜对光线的折射效果到底有怎样的差异。)。
演示: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介绍焦点和焦距。
提问:焦距长的凸透镜和焦距短的凸透镜哪个对光的偏折作用大?
生:焦距长的凸透镜对光的偏折作用大。
师:同理,不同的凹透镜对光线的偏折作用也不同,所以近视程度不同的同学要戴焦距不同的凹透镜。(上面思考题答案)。
补充实验:利用太阳光测凸透镜的焦距。(课后完成)。
四、教学小结与延展。
(科学探究应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进行进一步的探究是科学创新的基础,也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
点评:本节以“从生活走向物理,努力构建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基本设计理念。主要内容是透镜、透镜的分类、透镜的主光轴和光心、透镜的光学特性和透镜的焦点和焦距。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限,对“透镜的分类”采用“生活―――探究”,对“透镜的主光轴和光心”采用到“加油站”阅读了解,对“透镜的光学特性”采用“实验―――探究”,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采用“演示―――讨论”。
导入上紧密联系学生生活,以“同学们由于不注意用眼―――”作引;展开部分以探究为主要体系,构建课堂“双主体”,并打破课堂即教室的传统观,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让学生在对生活现象的的感知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知识;小结时从“知识树形”和“过程方法”等多角度进行,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研究透镜教学设计篇十四
1、知道什么是透镜、薄透镜,什么是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2、知道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凸透镜、凹透镜、光具盘、光源。
一、列举实例,引入课题。
教师讲述:我们生活中使用的照相机和实验室中使用的显微镜中都有一些玻璃元件。它们的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叫做透镜。这些玻璃元件起什么作用呢?我们今天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1、出示凸透镜、凹透镜实物,学生观察。但告诉学生不能用手摸。有条件的学校每一实验组(2人)发一盒透镜组,让学生自己观察。教师在黑板上画出透镜的剖面图,对照实物讲解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什么是薄透镜。简要说明它们在生活和科技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教师在黑板画课本上的图6—8,讲解什么是透镜的主光轴和透镜的光心。
2、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
(1)教师用平行光源、光具盘、凸透镜演示凸透镜对光的作用。(如课本图6—10)学生观察到一束平行光经过凸透镜后会聚在一点。
(2)教师画出会聚光线的光路图。讲述这种现象告诉我们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
对照光路图讲解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凸透镜两侧各有一个焦点,两侧的两个焦距相等。
向学生说明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是由于光通过凸透镜的两个侧面发生两次折射造成的。凸透镜焦距大小反映了凸透镜对光会聚作用的强弱。焦距短的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强,折射光偏折得就越厉害。每个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
引导学生分析这时的入射光线是逆着原来折射光线的方向,根据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推想出结果。
教师用光具盘演示课本图6—11实验来验证。
教师小结:放在凸透镜焦点处的小灯炮发出的光(即通过焦点的入射光),经过凸透镜变成平行光。因而利用凸透镜能产生平行光。
3、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教师用光具盘、平行光源、凹透镜做课本图6—12的演示。
在黑板上画出光路图。小结:凹透镜对光具有发散作用。
画图并讲解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过凹透镜后的发散光线,不会相交于一点。但它们的反方向延长线相交于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也叫凹透镜的焦点。由于它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因而叫虚焦点。
三、小结本课内容,讨论“想想议议”
1、本课主要内容是研究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及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2、教师介绍我国早在公元前二世纪时就已经有人用冰磨成凸透镜来取火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建议有兴趣的学生在严寒的冬天里动手制作和实验。
3、指导学生讨论“想想议议”。讨论第一个问题时,让学生画出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得出结论:光通过三棱镜后向底部(厚的一边)偏折。讨论第二个问题时,先让学生了解凸透镜、凹透镜可以看做几个三棱镜和一个玻璃块组成的。在黑板上画出图(课前用小黑板画好),让学生运用第1题的结论分析。弄清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具有发散作用的道理。
4、学生完成本节课文后练习1~3,并回答订正。
四、作业。
课本章后习题第4、5题。第6题能找到老花镜的做。
课外安排统一时间发给学生凸透镜、凹透镜各一个做课本图6—9实验。
(五)说明。
1、本课内容学生是比较感兴趣的。教学过程中尽可能让学生活动。介绍透镜及其种类时,最好让学生直接观察。
2、课本图6—9的实验,考虑课堂教学时间及对其他班级上课的影响,没有安排在课内让学生做,而是安排在课外的统一时间发给凸透镜、凹透镜去做。在做这个实验过程中教师要给予指导。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3、本课内学生要几次观察光路。为了增强观察效果,应在实验室上课。实验时要遮光。
研究透镜教学设计篇十五
《研究透镜》一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三课,教材要求的科学知识目标是:
1、知道光通过两种不同的透明物体时会改变它的行进方式;
2、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3、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的镜片的特点;
4、了解望远镜的构造。
我首先直接切入本课研究主题。复习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光遇到透明的物体会反射回来等知识,同时画示意图表示。提出光遇到透明的物体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孩子不一定非常了解,于是我出示了两块透镜。(凸透镜和凹透镜。当然这里我没有明示其名称。),再用手电筒作为光源,用师生互相合作的方式直观地演示了光线遇到透镜时发生的变化,然后抛出一个问题,发生变化了吗?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呢?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从形状到放大、聚焦的性质。在研究聚焦性质时,我使用了“光束进行盒”,让学生的研究有依据。最后,在研究完放大和聚焦的性质后,我也安排了画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光线行进示意图。这是为了和前面呼应,也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光行进过程中穿过透明物体后会改变行进路线。
研究透镜教学设计篇十六
《研究透镜》是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我首先直接切入本课研究主题。复习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光遇到不透明的物体会反射回来等知识,提出光遇到透明的物体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孩子可能会猜到会穿透过去,哪光的行进路线会改变吗?从而引入今天的教学内容。我在本节课的开头设计了:
1、复习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怎样行进的。(直线传播)让学生在头脑中重新有这个印象。
2、复习光行进过程中射到一个不透明的物体上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3、提出那么光射到透明的物体上呢,引起学生思考。
4、思考后让学生观察放入水中的物体,引出折射的概念。
5、解谜叉鱼技巧,指出折射现象在生活中的运用,进而引入折射现象的典型——透镜。这里的教学设计很显然有一定的深度。在有趣之后又提出新问题,让学生带着兴趣思考更深一层次的和本次教学活动相关的内容。在思考后通过演示,再次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一直到整个课堂教学中。这里通过思考-激趣-再思考-再激趣-再思考,层层深入,把学生很自然的带进了一个从未知引进新知中。这也是在几次教学设计变动过程中,我始终使用这样的`开头的想法。通过实际的教学活动,验证了这样的引入方法是实际可行的,效果也是较好的。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396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