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三教案(专业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14:01:06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专业19篇)
时间:2023-11-23 14:01:06     小编:灵魂曲

教案的编写要体现学科知识的循序渐进和层次性。如何编写一份符合教学要求的教案是每位教师都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教案范文的收集和整理应当及时更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教学需求。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篇一

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地,杂草丛生,豆苗长得很稀。

清晨我下地松土除草,星月下我扛着锄头回家歇息。

草木覆盖了狭窄的归路,夜露打湿了我的粗布上衣。

衣服湿了又有什么可惜,只求我那心愿至死不移。

晋义熙二年,亦即渊明辞去彭泽令后的次年,诗人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著名诗篇.这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词,迎新我的颂歌.它所反映的深刻思想变化,它所表现的精湛圆熟的艺术技巧,不仅为历来研究陶渊明的学者所重视,也使广大陶诗爱好者为之倾倒.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篇二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注释。

南山:指庐山。

稀:稀少。

兴:起床。

荒秽:形容词作名词,指豆苗里的杂草。秽:肮脏。这里指田中杂草。

荷锄:扛着锄头。荷,扛着。

晨兴理荒秽: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

狭:狭窄。

草木长:草木丛生。长,生长。

沾:(露水)打湿。

足:值得。

但:只.

愿: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违:违背。

2、译文。

南山下有我种的豆地,杂草丛生而豆苗却稀少。

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

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夕阳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

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篇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译文。

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稀疏。

清晨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临批着月光才回家。

山径狭窄草木丛生,夜间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

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愿我不违背归隐心意。

注释。

南山:指庐山。

稀:稀少。

兴:起床。

荒秽:形容词作名词,荒芜,指豆苗里的杂草。秽:肮脏。这里指田中杂草。

荷锄:扛着锄头。荷,扛着。

狭:狭窄。

草木长:草木丛生。长,生长。

夕露:傍晚的露水。

沾:(露水)打湿。

足:值得。

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但:只。愿: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违:违背。

创作背景。

公元405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本诗就是其中的第三首。

鉴赏。

这首“种豆南山下”八句短章,在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四十个字的小空间里,表达出了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后躬耕劳动的情景。

本诗共分为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反映了作者躬耕劳动的生活。暗用杨恽诗作。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这两句写诗人归田园后在南山的`山脚下种了一片豆子,那地很慌,草长得很茂盛,可是豆苗却稀稀疏疏的。起句平实自如,如叙家常,就像一个老农在和你说他种的那块豆子的情况,让人觉得淳朴自然,而又亲切。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为了不使豆田荒芜,到秋后有所收成,诗人每天一大早就下地,晚上月亮都出来了才扛着锄头回家。虽说比做管要辛苦得多,可这是诗人愿意的,是他最大的乐趣。正如诗人在《归田园居》(一)中所说的那样:“少无适俗韵,本性爱丘山。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诗人厌倦了做官,“守拙归田园”才是最爱。从“带月荷锄归”这一美景的描述就可以看出来,他非但没有抱怨种田之,反而乐在其中。。

后四句是本诗的第二层,抒写的则是作者经过生活的磨励和对社会与人生深刻思索之后,对真善美理想的执着追求和与现实社会污浊官场的决裂。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通过道窄草深,夕露沾衣的具体细节描绘,显示出了从事农业劳动的艰苦。诗人身体力行终日劳作在田野,所以他深深地体验到了农业劳动的艰辛,它绝不像那些脱离劳动的文人墨客所描写的那般轻松潇洒。但是作者仍不辞劳苦,继续坚持下去,正像他在《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诗中所说:“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对于诗人来说,人生的道路只有两条任他选择:一条是出仕做官,有俸禄保证其生活,可是必须违心地与世俗同流合污;另一条是归隐田园,靠躬耕劳动维持生存,这样可以做到任性存真坚持操守。当他辞去彭泽县令解绶印归田之际,就已经做出了抉择,宁可肉体受苦,也要保持心灵的纯洁,他坚决走上了归隐之路。为了不违背躬耕隐居的理想愿望,农活再苦再累又有何惧?那么“夕露沾衣”就更不足为“惜”了。这种思想已经成了他心中牢不可破的坚定信念,本诗结尾两句’,可谓全篇的诗眼,一经它的点化,篇中醇厚的旨意便合盘现出。

陶诗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句实,后句虚。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篇四

南山下有我种的豆地,杂草丛生而豆苗却稀少。

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

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傍晚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

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注释。

南山:指庐山。

稀:稀少。

兴:起床。

荒秽:形容词作名词,指豆苗里的杂草。秽:肮脏。这里指田中杂草。

荷锄:扛着锄头。荷,扛着。

晨兴理荒秽: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

狭:狭窄。

草木长:草木丛生。长,生长沾:(露水)打湿。

足:值得。但:只.

愿: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违:违背。

赏析。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的结尾二句,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所谓“自然”,不仅指乡村的自然环境,亦是指自然的生活方式。在陶渊明看来,为口腹所役,以社会的价值标准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追逐富贵,追逐虚名,都是扭曲人性、失去自我的行为。而自耕自食,满足于俭朴的生活,舍弃人与人之间的竞逐与斗争,这才是自然的生活方式。不管这种认识在社会学中应作如何评价,终究是古今中外反覆被提出的一种思想。当然,陶渊明作为一个贵族的后代,一个很少经历真正的苦难生活的磨砺的士大夫,要完全凭借自己的体力养活一家人,实际是难以做到的;而且事实上,他的家中仍然有僮仆和带有人身依附性质的“门生”为他种田。但他确实也在努力实践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特殊认识,经常参加一些农业劳动,并在诗歌中歌颂这种劳动的愉悦和美感。读者应当注意到:不能把陶渊明的“躬耕”与普通农民的种地等量齐观,因为这并不是他维持家庭生活的主要经济手段;也不能把陶渊明对劳动的感受与普通农民的感受等同看待,因为这种感受中包含了相当深沉的对于人生与社会的思考,在古代,它只能出现在一小部分优秀的知识分子身上。如果要找相类的表述,读者可以在托尔斯泰的著名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看到。小说中的列文,在某种程度上是作者的化身,也曾亲身参加农业劳动,而从中求取人生的真理,以此来批判贵族社会的虚伪、空洞、无聊。

所以,这首诗看起来极为平易浅显,好像只是一个日常生活的片断,其实却有不少需要深入体会的内涵。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篇五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注释。

南山:指庐山。

稀:稀少。

兴:起床。

荒秽:形容词作名词,指豆苗里的杂草。秽:肮脏。这里指田中杂草。

荷锄:扛着锄头。荷,扛着。

晨兴理荒秽: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

狭:狭窄。

草木长:草木丛生。长,生长沾:(露水)打湿。

足:值得。

但:只.

愿: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违:违背。

译文。

南山下有我种的豆地,杂草丛生而豆苗却稀少。

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

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傍晚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

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赏析。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这首诗和其他的诗对比来看,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这两句写在南山下种豆,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起句很平实,就像一个老农站在那里说话,让人觉得很亲切。作者虽志在田园,但初归时的劳动效果不大理想,庄稼长得不好,豆苗还没有草多。这一方面是因土地荒芜贫瘠,杂草丛生,地广人稀,难以根除;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不善于劳动,一个封建士大夫,刚离官职的县太爷,既没有耕作经验,又没有耕作能力,种不好庄稼,也是情理中的必然。他对“草盛豆苗稀”的状况是不甚满意的,但不文过非,这符合他一贯“任真自得”的性格。萧统说他为人率直,不矫饰言辞,曾与人饮酒,不论贵贱,若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诗人襟怀坦荡如此。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虽然很辛苦,但他并不抱怨,这从“带月荷锄归”的美景就可以看出来。“晨兴”写早起;“带月”写晚归,看出他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辛劳。“理荒秽”,写他归耕后垦荒工作的艰难。尽管每天劳动时间很长,从日出到月出,身体很疲惫,然而诗人没有丝毫怨言,反而有“带月荷锄归”的悠闲笔调写出他劳动后的轻快。陶诗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我们好象看见诗人在月出山岗后,心满意得地扛着锄头,哼着诗句,漫步归家的情景。此时,人与月与自然环境构成了一个和谐的统一体,诗人心灵的舒畅,通过艺术的笔触,净化为一种崇高的自然美、精神美、诗歌美,活脱出一个美好静谧的意境和悠闲自得的形象。“带月”句可说是神来之笔,它变劳苦为欢快,化困倦为轻松,具有点染之功。。“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句实,后句虚。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路窄草长,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湿了有什么可惜的呢?这两句是进一步写田园荒芜,归耕艰难。以上六句叙写耕作生活,真切朴实,宛如在目。“衣沾不足惜”这句话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使得“愿无违”强调得很充分。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它既有儒家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思想,亦有道家的返璞归真、顺应自然的意念,并且这二者常常融为一体。这首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毫修饰。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之中,则使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口语的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这首五言诗,主要是采用“赋”的手法,通过叙事来表现思想感情,其中没有景物的描写、气氛的烘托,也没有比兴的运用,几乎全用叙述,只在未尾稍发议论,以点明其主旨。全诗叙写真实,发自肺腑,所以《后山诗话》说:“渊明不为诗,写其胸中之妙尔。”《藏海诗话》说:“子由叙陶诗,‘外枯中膏,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乃是叙意在内者也。”日本学者近藤元粹说这首诗是“五古中之精金良玉”。陶诗受到中外诗评家的如此赞誉,可见其征服人心的艺术力量。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篇六

本课是学生入学后学习古代诗歌的开始,最重要的教学任务是,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归园田居(其三)。具体地说,一是有读一首背一首的习惯;二是有一边诵读一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的习惯。如果在今后一年乃至两年的时间里切实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就可以说是极大的成功——这将给以后的诗歌鉴赏训练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但要做到这一点也并非易事,学生在当前的年龄段上记忆力强,又习惯于快读,读上四五遍即可成诵;一旦成诵,诵读的兴趣往往消退,对诗中某些词语的意思乃至全诗的内容大意也欠缺认真的思索,这就不利于上述习惯的养成。教师应针对这种状况采用灵活的教法,耐心加以引导。

教初一学生学古诗,居第一位的是诵读,但讲解也不可废,主要是讲词义和诗句大意,内容稍深一点的也要讲讲背景,但所有这些只宜点到为止,切忌展开。学诗,重在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学生能大致说出一点即可,用不着去归纳什么“中心意思”;诗的内容可以多解,因此不必强求“统一”。

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可以挑选某些诗句让学生作具体描述,可以用散文改写诗(全诗或局部),也可以运用启发提问。

教学内容和步骤。

[说明]以下内容是按水平较高的教学班的要求写的,水平一般的教学班可据此作适当的调整,少提问,多诵读,用读读讲讲的方式进行教学,或增加默写练习。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篇七

1.掌握重点字词,了解陶渊明其人及诗文。

2.体会诗中流露出的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和感受田园生活乐趣的欢愉。

2重点难点。

体会诗中流露出的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和感受田园生活乐趣的欢愉。

3教学过程。

3.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入课文。

在上这节课前,我想请同学们做两个选择题。1、如果摆在你们面前有两条路:

a做官,名利双收b做农民,平平淡淡。

你们会怎样选择?(找一二位同学说说自己的看法,教师不作点评。)。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与得。舍和得之间充满的人的一生,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这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活动2【活动】出示写作背景。

东晋朝廷:政治腐败、争权夺利、门阀森严、结党营私。

官场现实:勾心斗角、尔虞我诈、钻营取巧、阿谀逢迎。

他的性格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四十一岁时,他就辞官归隐,过上了躬耕自足的田园生活。

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陶渊明41岁,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三首。

(一)、初读:读字音(听录音)。

(二)、读:读文意。

明确:从“种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时间当是农历三四月间即春末夏初。

2、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锄了多长时间?

明确:锄草。从“晨兴”到“带月荷锄归”,可以看出他干了一整天。

3、诗的前四句只记豆田锄草一事。

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南山”当指庐山,诗人家在柴桑,在庐山之北,故以庐山为“南山”。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是草长得茂盛,把地里的营养都吸收了去,豆苗长不起来,自然非锄不可。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兴”,原来的意思就是“起”,“晨兴”就是“早早地起来”;“理”,清理,这里可引申为清除;“荒”,杂草;“秽”,指田中杂草(“秽”的这个意义现已消失,只作肮脏,丑恶解)。第四句说回家已是晚上了。“荷”,担、扛(“荷”是“何”的俗字,“何”的古义有二:担;谁。不用讲给学生听)。

小结:前四句为第一层,写了种豆锄草的劳动情形。

4、第五句中“道”指什么?(诗人的归途,紧承上句中的“归”字。)即是归途,大概也就是来时的路,为什么开头不提,到这里才说它狭而多草木?(为了引出夕露沾衣一句,表明诗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为夕露所湿。)为什么要着意写夕露沾衣?(借夕露沾衣作烘托,抒写诗人归田的愿望。)。

明确:诗人写劳动生活,也是为了表明他终生归隐的意愿,尽管劳动了一整天,却不以此为苦;及至在归途中夕露沾衣,就巧妙地利用这个细节表述了他的意愿。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自然朴实的风格。

小结:后四句为第二层,借夕露沾衣来抒发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活动4【导入】读:读意境。

读:读意境诗意的躬耕。

本诗那些诗句比较有诗情画意?

教师引导学生想像“带月荷锄归”的动人画面。

(四)、读:读思想(讨论)。

1、本诗的题眼为?俗话说,眉目传情。同学们看题目,归园田居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题眼是哪个字,是归还是居?题眼:“归”。既然“归”是题眼,标题中也明确地告诉了我们陶渊明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在这个明显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围绕题眼,我们这节课将一起来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从何而归?官场为何而归?洁身自好归向何处?田园归去如何?田园躬耕。

(种豆理荒秽)。

2、诗中最能体现作者写作意图的是哪一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3、“但使愿无违”“愿”具体指什么?

享受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这里的“愿”具体指陶渊明的生活愿望,即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归隐田园,与官场决裂,保全一个完整的自我。

4、这句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之情。

这首诗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

(五)、归纳主题。

作者通过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安逸而闲适的农村生活的画面。并表现了他淡薄名利、洁身自好的美好品质。

活动5【活动】心灵碰撞。

“在古今诗人之中,能够直接面对人生的苦难悲哀,而且真正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的,只有陶渊明。当然,他也不得不为自己所选择的这条道路付出了劳苦饥寒的代价。”

——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

陶渊明的一生表面上过得那么平淡,但却是一个深刻的、豪壮的悲剧。陶渊明的悲剧是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是伟大的诗人和渺小的社会的矛盾,是美与丑的矛盾。

——张铨锡《陶渊明的悲剧及其诗的思想和风格》。

教师小结:这些专家的看法仅仅是提供大家参考,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看法。我的看法是:陶渊明的归田是对污浊的现实完全绝望后所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他选择归隐田园,远离污浊官场,独善其身,始终保持自身纯洁,是他人生中最勇敢最高尚最痛苦也是最无悔的选择。因为当时的陶渊明面对的是腐败透顶的官场,物欲横流的世俗,我相信如果在政治清明的时代,陶渊明一定会坚持他少年时“大济苍生”的理想,造福一方吧。

古人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走读书出仕这条道路,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陶渊明少年时代受家族和儒经的影响,怀有兼济天下、普济苍生的壮志。然而东晋社会,不可能实现他的抱负,他在尔虞我诈的官场生活中感到精神压抑。“达则兼济天下”的路走不通,那就采取“穷则独善其身”的生命态度吧,这是中国文人的选择,也是陶渊明的选择。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

活动6【活动】检查背诵。

(八)、小结全文。

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区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

这是陶渊明辞官归田后写的第一篇作品。全诗围绕一个“归”字,抒写了诗人憎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自由的思想倾向。最终诗人的心情也由归前的无奈追悔变化到归后的释然愉悦,达到了他精神上的超脱,一种自由自在的潇洒境界。

(九)、结束语:

同学们,陶渊名生活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选择归隐,他成为文学史上最闪烁的明星之一,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公平,公正的新社会,国家给我们提供了成功的机会,十年寒窗苦读,希望大家将来都能够先走出农村,不是不爱,因为爱我们还会再回来建设我们和谐美好的家园。

(十)布置作业。

将其改写成更散文。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篇八

孤高情怀有谁知,独与天地相往来。

一个人,登台长吟: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一个人,登高作啸: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一个人,独往湖心亭: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一个人,寒江钓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一个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复习桃花源记:

根据图片说出桃花源记中的相应句子。

3、陶渊明简介:

“田园诗人”

“隐逸诗人”

“靖节先生”

“五柳先生”

1、学生自由朗诵。

2、单个学生诵读。(纠正字音)

3、听诗文范读。

4、配乐朗诵。

1、疏通诗意;

2、问题思考;

归园田居:这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词,迎新我的颂歌。它反映出作者的深刻思想变化。

请找出诗中写景和写情的诗句,并说说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这首诗表现了田园劳作之乐,从中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

探究: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明确:这里的“愿”具体指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体现出作者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现实中失去自我。

语言特点:《归园田居》用语平淡自然,朴素随口而出,“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之语不见丝毫修饰,平淡的口语和醇美的诗意和谐地统一起来。

小结:作者通过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辛勤劳作而心情闲适的农村生活画面,抒发了他辞官归隐,远离污浊的愿望。《归园田居》:抒发了诗人不愿再混迹污浊的官场,而归园田居以求返璞归真的情感。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共五首,有写农村生活风貌的,有写诗人跟乡邻们交往的,有写诗人出游的,这一首专写诗人的劳动,这些诗都以抒情为主,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终生隐居的意愿,用语自然朴实,很值得品味。下面我们从这组诗中另择几个“镜头”供大家欣赏:

“暧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其一)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其二)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邻居)。”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篇九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206页,今天我们来学习30课诗四首。第一首《归园田居 其三》,作者是陶渊明,上个单元里我们学过了他的《桃花源记》。

陶渊明可算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因为他写出了大量歌颂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的诗篇。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41岁时,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归园田居(其三)》,这首诗是他辞官的第二年写的,诗题的意思是回到园田居住。诗人陶渊明共写了五首《归园田居》,这是其中的第三首。(转身写板书:归园田居 其三 陶渊明)

带学生朗读诗文。

我在南山山坡下种了些豆子,杂草长得很茂盛,豆苗却长得很稀少。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星月下扛着锄头回到住的地方。道路很狭窄而草木丛生,夜露打湿了我的衣服。衣服被打湿了不足以可惜,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思就行了。

1、这首诗一共有8句,那么我们来分析一下诗文。

2、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形?

明确:从“种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时间当是农历三四月间即春末夏初。

3、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锄了多长时间?

明确:锄草。从“晨兴”到“带月荷锄归”,可以看出他干了一整天。

4、诗的前四句只记豆田锄草一事。

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南山”当指庐山,诗人家在柴桑,在庐山之北,故以庐山为“南山”。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是草长得茂盛,把地里的营养都吸收了去,豆苗长不起来,自然非锄不可。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兴”,原来的意思就是“起”,“晨兴”就是“早早地起来”;“理”,清理,这里可引申为清除;“荒”,杂草;“秽”,指田中杂草(“秽”的这个意义现已消失,只作肮脏,丑恶解)。第四句说回家已是晚上了。“荷”,担、扛(“荷”是“何”的俗字,“何”的古义有二:担;谁。不用讲给学生听)。

小结:前四句为第一层,写了种豆锄草的劳动情形。

5、第五句中“道”指什么?(诗人的归途,紧承上句中的“归”字。)即是归途,大概也就是来时的路,为什么开头不提,到这里才说它狭而多草木?(为了引出夕露沾衣一句,表明诗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为夕露所湿。)为什么要着意写夕露沾衣?(借夕露沾衣作烘托,抒写诗人归田的愿望。)

明确:诗人写劳动生活,也是为了表明他终生归隐的意愿,尽管劳动了一整天,却不以此为苦;及至在归途中夕露沾衣,就巧妙地利用这个细节表述了他的意愿。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自然朴实的风格。

小结:后四句为第二层,借夕露沾衣来抒发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让同学齐读这首诗,然后试着请同学背诵。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兴:起 秽:田间杂草 前四句:种豆锄草的劳动情形。

荷:扛着 长:茂盛 后四句:抒发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篇十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译文。

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稀疏。

清晨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临批着月光才回家。

山径狭窄草木丛生,夜间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

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愿我不违背归隐心意。

注释。

南山:指庐山。

稀:稀少。

兴:起床。

荒秽:形容词作名词,荒芜,指豆苗里的杂草。秽:肮脏。这里指田中杂草。

荷锄:扛着锄头。荷,扛着。

狭:狭窄。

草木长:草木丛生。长,生长。

夕露:傍晚的露水。

沾:(露水)打湿。

足:值得。

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但:只。愿: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违:违背。

创作背景。

公元4(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本诗就是其中的第三首。

鉴赏。

这首“种豆南山下”八句短章,在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四十个字的小空间里,表达出了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后躬耕劳动的情景。

本诗共分为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反映了作者躬耕劳动的生活。暗用杨恽诗作。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这两句写诗人归田园后在南山的`山脚下种了一片豆子,那地很慌,草长得很茂盛,可是豆苗却稀稀疏疏的。起句平实自如,如叙家常,就像一个老农在和你说他种的那块豆子的情况,让人觉得淳朴自然,而又亲切。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为了不使豆田荒芜,到秋后有所收成,诗人每天一大早就下地,晚上月亮都出来了才扛着锄头回家。虽说比做管要辛苦得多,可这是诗人愿意的,是他最大的乐趣。正如诗人在《归田园居》(一)中所说的那样:“少无适俗韵,本性爱丘山。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诗人厌倦了做官,“守拙归田园”才是最爱。从“带月荷锄归”这一美景的描述就可以看出来,他非但没有抱怨种田之,反而乐在其中。。

后四句是本诗的第二层,抒写的则是作者经过生活的磨励和对社会与人生深刻思索之后,对真善美理想的执着追求和与现实社会污浊官场的决裂。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通过道窄草深,夕露沾衣的具体细节描绘,显示出了从事农业劳动的艰苦。诗人身体力行终日劳作在田野,所以他深深地体验到了农业劳动的艰辛,它绝不像那些脱离劳动的文人墨客所描写的那般轻松潇洒。但是作者仍不辞劳苦,继续坚持下去,正像他在《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诗中所说:“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对于诗人来说,人生的道路只有两条任他选择:一条是出仕做官,有俸禄保证其生活,可是必须违心地与世俗同流合污;另一条是归隐田园,靠躬耕劳动维持生存,这样可以做到任性存真坚持操守。当他辞去彭泽县令解绶印归田之际,就已经做出了抉择,宁可肉体受苦,也要保持心灵的纯洁,他坚决走上了归隐之路。为了不违背躬耕隐居的理想愿望,农活再苦再累又有何惧?那么“夕露沾衣”就更不足为“惜”了。这种思想已经成了他心中牢不可破的坚定信念,本诗结尾两句’,可谓全篇的诗眼,一经它的点化,篇中醇厚的旨意便合盘现出。

陶诗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句实,后句虚。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篇十一

(设计者樊友琳)。

设计简说。

《归园田居》(其三)分别安排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与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第三首。作者以平淡的言辞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意的躬耕图,表现了田园劳作之乐及归隐山林的思想。学习诗歌重在领会诗歌意象与意境,陶冶自我性情。这首诗的教学设计意在通过诵读调动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美,促使学生获得美的熏陶和感染。因此,“读”将贯穿教学的始终,并且分为“反复诵读”“推敲品读”“想象赏读”三个阶段。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介绍背景知识。

1、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作者和“东晋政治”资料。为讨论陶渊明归园田居的行为和东晋政治腐败的关系铺垫。

2、师:我国古代诗歌史上出现过不少诗歌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古代一些诗人,不满现实,退避乡村、归隐山林,通过描写自然景物、吟咏田园风光来抒发情怀。这样的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就被称为“田园诗人”。陶渊明可算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他写了大量吟咏田园风光和乡村生活的诗篇。他虽做过几任小官,41岁那年却又辞官归隐,从此住在农村,亲自参加田间劳动,直至63岁去世。陶渊明为什么要放弃丰足的'俸禄,而自甘贫贱,过辛劳的归隐生活呢?让我们走进作品,解读陶渊明的思想。

二、反复诵读,了解思想感情。

1、学生朗读,相互点评;

2、教师范读,学生正音、掌握节奏。

3、学生放声自由朗读,感知诗歌内容。

提醒:注意“荒秽”“荷”的读音和意思。

4、学生读、议,教师明确:

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成果;劳作的艰辛;田园之乐。

5、指名朗读,体会思想感情。

师:诗中哪一句流露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讨论、探究,教师引导、明确:

最后一句,“愿”字有着特殊的内涵。诗人对农耕之事抱着客观而且坦然的态度,不管豆苗繁茂与否,他都尽心尽力地除草整治,而他整治荒秽的目的,也不是为了求得怎样的丰收,他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种植豆苗,他在种豆除草这样极平常的事情中,发现了乐趣,实现了自我,得到了心灵的宁静。一个“愿”字蕴涵了诗人远离污浊的现实世界,回归自然、回归真我的愿望,流露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的心情,反映出希望用劳动创造和平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6、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齐读、背诵全诗。

三、推敲品读,感受语言魅力。

1.师: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共五首,有写农村生活风貌的,有写诗人与乡邻交往的,有写诗人出游的,这一首专写诗人的劳动。这些诗都表现了乡村生活的闲适、惬意和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用语自然朴实,很值得品味。

2.学生交流、朗读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出喜欢的理由。

3.教师点拨、评说并小结:这首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种豆南山下”“道狭草木长”等诗句朴素如口语,不加丝毫修饰,而这看似平淡的诗句中蕴含着朴厚深远的诗的神韵,在平平常常的叙说中,描绘了一个宁静而丰足的精神世界。使平淡的口语增添了无限的诗意,形成了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4.教师从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诗中另选三句供学生欣赏,强化学生对陶诗语言艺术的感受。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其一)。

“时复墟里人,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其二)。

“漉我新热酒,只鸡招近局(邻居)。”(其五)。

四、想象赏读,领略意境之美。

1、师:这首诗以景传情,情景交融,于平淡中见情趣。请同学们张开想象的翅膀,边读边想,领会诗歌闲适、惬意、诗意盎然的意境,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所展示的画面。(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

2、学生活动。

提示:陶渊明的社会观和人生观都以“自然”为核心。东晋士族文人普遍企羡隐逸、追求精神自由的风气,给了他深刻的影响,他向往的社会是和平安宁、自耕自食、没有相互压迫和残害的社会;他追求的人生是淳朴真诚、淡泊高远的人生;他所喜爱的生活环境,也是恬静而充满自然意趣的乡村。陶渊明的田园诗寄托了他的人生理想,田园被陶渊明高度纯化、美化了,变成了他在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难所。

3、教师评说。

[点评]。

这个教学设计以读为核心,按照“诵读--品读--赏读”的顺序构建。其中“诵、品、赏”是手段,次第提升;“理解、感受、领略”是目的,逐步提高。这三个“读”的步骤是诗歌鉴赏的一种模式。另外,联系陶渊明《归园田居》的其他篇目作扩展训练,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也能为学生课外学习提供经典素材。第四个环节联系诗人身份、举止、心情进行想象训练,更富有情趣,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练笔兴趣,而且从另一个角度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

msn(中国大学网)。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篇十二

课前小探究:

这是我在郴州市第五中学教授的一堂古诗词课:《归园田居》,为拉近这个班级学生与教者的距离,故在课前设计了一个给学生讲故事的互动环节:金庸先生《鹿鼎记》中的小故事,少林寺澄观法师42年学得“一指禅”的最高境界与普通人15天左右学得西洋手qiang的技能,作“功夫范式”与“子弹范式”的对比,引导学生改变僵化的思维习惯、鼓励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

老师提出学习本堂课的三点建议:

1、带着“初心”学习。将参考书收进抽屉,相信自己的头脑比任何一本参考书都更具智慧与灵气。

2、带上快乐主动学习。自己不是简单的课堂承载体,不是待装的瓶,而是用自己的智慧点燃的火。

3、带上疑问学习。学贵有疑,对老师的观点质疑、向同学的观点质疑。

学生纷纷点头赞同,老师询问学生是否开始上课,学生在期待中开始了今天的课堂:

一、导入。

老师(板书课题)后,面带微笑发问:有同学能向大家解读一下标题吗?

随机点到一女生,腼腆地说:是关于陶渊明回到田园耕作的生活。(该生把“生活”读成了“senghuo”)。

老师重复“senghuo”,女生和其他同学开心地一笑。老师继续:那好,今天我们就来讲讲陶渊明的生活故事。学生点头开怀。

二、初读诗歌,疏理大意。

出示幻灯:

老师:老师先朗读诗歌,请同学们跟着一起展开想象,如果你就是陶渊明,向同学介绍你的生活,请用自己的语言,疏通诗歌的大意。

生:很准确、流畅地进行了疏理。

老师:同学们,诗歌的朗读中,可以根据语意划分节奏。请大家根据刚才老师的朗读,读准字音;请根据同学的疏通,读准节奏。

生:全班同学一起初读诗歌。

三、再读诗歌,会意入境。

老师:刚才这位可爱的女生用自己的语言对诗中生活作了准确介绍,这样的生活带给你怎样的感受?请你用一个词语同老师说说。老师随堂把话筒递给学生。

生1:悠闲。

生2:自由。

生3:闲适。

老师作表扬,其他同学不甘失弱:

生4:怡然自乐。

老师再作表扬,连四字词语都用上了,生笑,继续。

生5:悠然惬意。

……。

老师:同学们纷纷谈了自己的感受,老师有一点不明白,诗歌最初给我的印象是艰辛,但与本人持相同看法的很少。

学生若有所思。

学生面带微笑。

老师:老师知道你们从诗中读出了不一样的感受。接下来进入本堂课展露你们慧眼的环节: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画面,充分的展开你的想象和联想,向你的同桌描绘、与你的同桌表达感受。

学生相互交流,老师与之交流。

几分钟后,学生当堂交流。

生1:我最喜欢“草盛豆苗稀”这一句,诗人在庐山下种豆,你们看,豆苗长出来了,当然,草也长出来了。但生性随意的他,又怎会在意这豆苗是稀是盛呢。这恰好能表现诗人生性的随意。

师:我明白你的意思,诗人是种豆之意不在豆,在乎种豆之——。

该生接话:悠然也!(师表扬,学生纷纷鼓掌)。

生2:我更喜欢“道狭草木长”里面的画面,豆苗地里的草茂盛,回家路上的草也茂盛,看着这旺盛的生命,即使劳累了一天,在这自然中走过,同样是惬意的。

师:是的,诗人毕竟不是普通的农人,他的眼里充满了诗情画意。老师更惊讶于你们的灵气与悟性,真正的入境,与诗中的人、诗中的景对话了!

生3:我喜欢“夕露沾我衣”的画面,你看,我回来了,背着锄头,露水却打湿在我的衣上,伴着这份清凉,是多么宁静的画面。

师:这位同学真难得,她是直接用的“我”去感悟的。老师也来了兴致,我想讲讲我心中这幅画。我觉得今夜这露水啊,长了脚,争着跑到诗人的面前,很想和他作一次亲密的——(师作出拥抱状,陶醉地)。

生:接触。

生:亲吻。

生:拥抱。

(老师有话要说:这就是学生富有灵性的想象与解读啊——)。

生4:我更喜欢“带月荷锄归”的画面。(其他学生纷纷点头。)我觉得他是艰辛的,早起晚归,披星戴月。

其他同学纷纷表示不赞同了。

生思考,纷纷举手。

生:我更喜欢“带月”,月亮在诗人回家的路上,静静地照着他,跟着他一起回家。

生:我更喜欢“带月”,月亮就像是跟着诗人的脚步一样,更像是他的朋友。

大家点头,老师也来了兴致:听到过这首歌没?

当堂唱了两句:月亮走,我也走,我送阿哥到桥头。

学生:伙伴。

老师:对,伴侣!常常对着他笑!”

学生微笑,欣然接受。

老师继续带着学生找:看看诗中还有哪些是伴随着诗人的“伴侣”

学生道出了“锄”,“晨”景,“南山”等等,真正地将诗中的意象有情化、生命化了。

老师:孩子们的眼光当真不一样,确实,天地万物、自然众生,诗人在眼里是艰辛以外的闲适与惬意。你看,陶渊明的另一首饮酒诗,也是同一份的洒脱。

出示幻灯:《饮酒》其五。

学生齐读(配乐),(老师板书:境:田园风情)。

老师:同学们在中国的诗歌史上,自陶渊明之后,以田园和山水、以大自然入诗歌的就纷纷呈现在我们面前了。请从你聪明的小脑袋里赶紧找出来。

生1: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生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生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老师出示幻灯,将节选的王维、孟浩然等学生已学的经典山水田园诗句呈现,学生配乐吟诵。

四、品读诗歌,领悟情怀。

请你结合背景资料,畅谈你心中所想。老师将事先准备好的背景资料准备发放。有意思的是,有学生表示,不需要提供。

老师:老师很欣慰于同学们的这份自主与自信。如果你不借助背景资料能体味到其中的情感,老师为你点赞;如果你通过知人论世之后,能谈出背景之外的感受,老师同样为你点赞!

学生默读资料后,进行小组探究。老师同样作其间作交流,发现每个组的观点都有不一样。

之后,小组代表发言:

第一小组:我们从他的生平中读到了一个高洁傲岸的陶渊明,他对官场的厌弃,才会选择田园,过得清贫,也要保持一份自由、干净。

(老师板书:高洁傲岸,并补充:在东晋“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门阀制度影响下,辞官归田的确少见,且为当时士族阶层所不耻的,但他坚持了。)。

第二小组:我们从诗人的选择中,读到了他向往自由、向往自然,如同菊花一般的洒脱坚强。

(老师板书:自由洒脱)。

第三小组:我们读到了他艰辛背后的无奈,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官场黑暗,不与之同流合污。

(板书:不同流合污)。

(板书:情:隐逸情怀)。

老师:同样,在中国的诗歌史上,有了一个陶渊明,之后就有无数个陶渊明诞生了,选择田园,选择归隐,来,孩子们,让我们又来找一找,哪一些诗句写出了隐居山林的超脱与忘我:

4。学生找诗、读诗。

老师出示幻灯,配乐,学生读诗。

原本到这里,教者认为可以直接归结到诗人的“隐逸情怀”并且课堂要接近尾声了。意想不到的是,有一个学生却站起来:

生:我不赞同他们的说法。陶渊明三进三隐,最终选择了归隐,但他是消极的。社会如此黑暗,他没有在官场中坚持他的正直,他却归隐了。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中又有不一样的意见了。

五、个性化解诗,追寻诗韵。

这位学生的话语一出,课堂再次掀起大波。

有学生表示,他是不得已为之的;有学生表示,社会无法改变,只能改变自己。

老师这个时候,将话筒递到了一个小组代表的手里,事先老师听取过他们的交流。

小组代表:其实陶渊明虽说选择了归隐,但他毕竟心里想着的,还是社会能美好,不然他从这么多次官干嘛?尽管每次都不如意。

老师:同学们还记得之前所学过的《桃花源记》吗?里面有一段关于他理想社会的描绘:

学生背诵: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师:孩子们,最后一句,大家留意一下: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学生有所思考、沉默。

老师:其实在陶渊明的心里,这个理想的社会,是下至三岁小孩,上至八十老人,人人都能“怡然自乐”!诗人是选择了归隐,如果不是“兼济天下”,为何又有他的《桃花源记》呢?我相信诗人的情感一定是丰富的,大家有时间去读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组诗、《饮酒》组诗,读一读萧统的《文选》中《陶渊明传》。

当然,诗无尽解,同学们保持着你自己的看法与情感,就是最好的诗歌解读境界!

(板书:韵:怡然自乐)。

学生表示赞同。

老师:诗人往往是孤独的,他的情在当时没有人懂。一百年之后,南朝太子萧统的《文选》,方读到了渊明先生的兼济天下又超脱忘我的情怀,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才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在萧统的心中,不再是隐士,而是一位圣贤。这也是古往今来的中国文人钟情与他的原因啊。

学生读诗(配乐)。

六、诵读,结束课堂。

诗人已经过世,庆幸的是15之后,他的愿已经实现。当下的中国田园,是真正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最后让我们带着对诗的热爱,对诗人的热爱,一起尽请的朗诵他的诗歌,用以结束今天的课堂(三遍)。

板书:

境种豆南山带月荷锄夕露沾衣田园风情。

情高洁傲岸自由洒脱不与合污隐逸情怀。

韵怡然自乐天下为公……愿。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篇十三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及作者陶渊明生平。

2、掌握诗歌的节奏划分方法,背诵并默写古诗。

3、了解古诗思想内容,学会做人,让学生能够了解并欣赏陶渊明“率性自然、不趋炎附势”的高洁作风。

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内容大意,领悟诗歌的意境。

2、背诵并默写诗歌。

教学难点:

联系学生实际生活,激发学生想象力,再现诗歌画面。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播放歌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二、走近作者:

我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桃花源记》么?课文给我们展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人人劳动、和睦相处、安宁幸福、自给自足、丰衣足食、怡然自得的社会)这反映了陶渊明内心渴望这样的社会,那么陶渊明生活在怎么样的`一个社会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作者的生平,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农村。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说的是公元4,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授印去职。离开官场回到家园,从事耕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农家生活。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41岁,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三首。

三、整体感知。

1、默读,找出拿不准的生字和多音字。

2、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3、自行朗读,划分节奏: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诗人在南山下种豆,因为不善劳作,豆田里长满了草。一大早就去锄草,到了月儿初升之时才扛着锄头回家。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沾湿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4、解读文本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在有哪些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明确:(1)官场(2)官场腐败黑暗、尔虞我诈,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3)田园(4)他的田园生活是什么样子呢?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5、齐读,解读文字。归园田居:回到田园家乡。晨兴:早起。理:治理。荒秽:杂草丛生。带月:顶着月亮。荷锄:扛着锄头。道狭:道窄。沾:沾湿。但使:只要让。愿违:不违背自己的意愿。

四、合作讨论。

下面我们小组合作讨论以下几个问题,咱们一起来挖掘蕴含在诗歌里的思想感情。

1、陶渊明会农活吗?你从哪看出他会或者不会的?

(不会。从“草盛豆苗稀”一句可以看出,据可靠记载,陶渊明确实不会。)。

2、哪些地方反映了陶渊明的辛劳之情,你又是怎样看出来的?

(颔联和颈联。早出晚归理荒秽,耕作环境又不怎么好,加上自身不善农事,是多么的辛苦疲倦啊。)。

3、作者做农活的心情怎样?你又是怎么看出来的?

(心情是乐意的,愉悦的,闲适的。我们似乎可以从“带月荷锄归”一句中看到月下的诗人,肩扛着一副锄头,穿行在及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的月夜归耕图啊。)。

这一句中,哪个词最能反映作者心境?

(带月。“带月”有点睛的作用,一个“带月”就似乎可以把所有的劳苦疲倦席卷而光了,我们甚至可以领会到他那时月下漫步归家的舒畅愉悦心情。)。

4、那么为什么在这样的境况下作者还会有这样的心情呢?“但使愿无违”一句中,他不想违背自己的什么意愿呢?(请同学们联系之前老师给你们介绍的(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我虽然很辛苦,但只是身体疲劳,可我心灵得到了自由与快乐。表现诗人自然朴实风格。)。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陶渊明是一个怎样的人?

(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个性率真自然,喜欢安宁平静的生活,有着高尚人格和气节的人。)。

五、布置作业。

任选一题:

1、用散文的手法改写《归田园居》(其三),注重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

2、自选一角度(如语言、意象、意境等),赏析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

3、背诵和默写《归田园居》(其三),朗读《归田园居》组诗。

陶渊明。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篇十四

11月6日,李宗玲名师工作室在我校开展“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研讨活动”围绕古诗词教学,我选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归园田居》其三上了一节研讨课。课标上讲:“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位。”虽然课标给出了古诗词教学的定位,但操作性不够。何况大部分老师教学的重点只停留在读读、写写、背背层面,只是迎合考试而为,也没有注重初中与高中这两个学段的有效衔接,我感觉这也是李宗玲老师开展古诗词教学研讨的初衷。明确初中学段古诗词应怎样教,既能达到课标的要求,又能注重学生的长远效用。这首诗是陶渊明田园式的代表作。描绘了诗人劳动中纯朴真率的生活情态,语言自然而平易近人,不加雕饰,是诗人乐于归田隐居、弃绝尘世的精神境界之自然流露。学生很容易读懂,难点在于诗人想表达的心境。对于学生来说是难点。我必须遵循语文教育规律,巧妙结构教学框架,精心设计教学细节,大胆创新教学方法,化难为易,激发学生参与互动,才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我把这首诗定位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感受诗的语言美,给学生以画面感;让学生学会对话,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难点辅以多媒体出示诗人背景及诗歌要求。一节课,学生读书、思考、积累、感悟有机地融为一体,既学习了知识,又掌握了方法,既培养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又达到了学生考试的要求。同时学生还得到了思想的启迪。达到了课标的要求,其乐融融。

导入新课:

生:

师归纳: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篇十五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稀疏。

清晨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临披着月光才回家。

山径狭窄草木丛生,夜间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

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愿我不违背归隐心意。

南山:指庐山。

稀:稀少。

兴:起床。

荒秽:形容词作名词,荒芜,指豆苗里的杂草。秽:肮脏。这里指田中杂草。

荷锄:扛着锄头。荷,扛着。

狭:狭窄。

草木长:草木生长得茂盛。

夕露:傍晚的露水。

沾:(露水)打湿。

足:值得。

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但:只。愿: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违:违背。

这首“种豆南山下”八句短章,在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四十个字的小空间里,表达出了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后躬耕劳动的情景。

本诗共分为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反映了作者躬耕劳动的生活。暗用杨恽诗作。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这两句写诗人归田园后在南山的山脚下种了一片豆子,那地很荒,草长得很茂盛,可是豆苗却稀稀疏疏的。起句平实自如,如叙家常,就像一个老农在和你说他种的那块豆子的情况,让人觉得淳朴自然,而又亲切。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为了不使豆田荒芜,到秋后有所收成,诗人每天一大早就下地,晚上月亮都出来了才扛着锄头回家。虽说比做官要辛苦得多,可这是诗人愿意的,是他最大的乐趣。正如诗人在《归田园居》(一)中所说的那样:“少无适俗韵,本性爱丘山。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诗人厌倦了做官,“守拙归田园”才是最爱。从“带月荷锄归”这一美景的描述就可以看出来,他非但没有抱怨种田之,反而乐在其中。

后四句是本诗的第二层,抒写的则是作者经过生活的磨励和对社会与人生深刻思索之后,对真善美理想的执着追求和与现实社会污浊官场的决裂。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通过道窄草深,夕露沾衣的具体细节描绘,显示出了从事农业劳动的艰苦。诗人身体力行终日劳作在田野,所以他深深地体验到了农业劳动的艰辛,它绝不像那些脱离劳动的文人墨客所描写的那般轻松潇洒。但是作者仍不辞劳苦,继续坚持下去,正像他在《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诗中所说:“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对于诗人来说,人生的道路只有两条任他选择:一条是出仕做官,有俸禄保证其生活,可是必须违心地与世俗同流合污;另一条是归隐田园,靠躬耕劳动维持生存,这样可以做到任性存真坚持操守。当他辞去彭泽县令解绶印归田之际,就已经做出了抉择,宁可肉体受苦,也要保持心灵的纯洁,他坚决走上了归隐之路。为了不违背躬耕隐居的理想愿望,农活再苦再累又有何惧?那么“夕露沾衣”就更不足为“惜”了。这种思想已经成了他心中牢不可破的坚定信念,本诗结尾两句’,可谓全篇的诗眼,一经它的点化,篇中醇厚的旨意便合盘现出。

陶诗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句实,后句虚。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公元405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本诗就是其中的第三首。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篇十六

一、导入。

陶渊明可算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因为他写出了大量歌颂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的诗篇。他做过几任小官,41岁那年辞官而归,从此住在农村,亲自参加田间劳动,直至63岁去世。这首涛是他辞官的第二年写的,诗题的意思是回到园田居住,高中二年级语文教案《归园田居(其三)》。附带说一下,在封建时代,皇帝及大臣死后朝廷都要根据他们的'行事给一个谥号;陶渊明不是大臣,“靖节”这个谥号是他死后朋友和门人私下给的,为的是表彰他高尚的节操,可以叫“私谥”。

二、读读讲讲问问。

问:这首诗记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形?(从“种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时间当是农历三四月间即春末夏初。)。

问: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锄草)锄了多长时间?(从“晨兴”到“带月荷锄归”,可以看出他干了一整天。)。

讲:诗的前四句只记给豆田锄草一事。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南山”当指庐山,诗人家在柴桑,在庐山之北,故以庐山为“南山”。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i草长得茂盛,把地里的营养都吸收了去,豆苗长不起来,自然非锄不可。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兴”,原来的意思就是“起”,“晨兴”即今语“早早地起身”;“理”,清理,这里可引申为清除;“荒”,杂草;“秽(穢)”,本作,是草字头,也指田中杂草(“秽”的这个意义现已消失,只作污秽解)。第四句说归家已是月儿初升之时。“荷”,担、扛(按:“荷”是“何”的俗字,“何”的古义有二:担;谁。不用讲给学生听)。

小结:前四句为第一层,写劳动情形。

问:第五句中“道”是指什么说的?(诗人的归途,紧承上句中的“归”字。)即是归途,大概也就是来时的路,为什么开头不提,到这里才说它狭而多草木?(为了引出夕露沾衣一句,表明诗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为夕露所湿。)问:为什么要着意写夕露沾衣?(借夕露沾衣作烘托,抒写诗人归田的愿望。)。

讲:诗人写劳动生活,也是为了表明他终生归隐的意愿,尽管劳动了一整天,却不以此为苦;及至在归途中夕露沾衣,就巧妙地利用这个细节表述了他的意愿。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自然朴实的风格。

小结:后四句为第二层,以抒情为主。

三、总结。(含背诵检查、默写)。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共五首,有写农村生活风貌的,有写诗人跟乡邻们交往的,有写诗人出游的,这一首专写诗人的劳动,这些诗都以抒情为主,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终生隐居的意愿,用语自然朴实,很值得品味。下面我们从这组诗中另择几个“镜头”供大家欣赏:

“暧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其一)。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其二)。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邻居)。”(其五)。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篇十七

已不记得是第几回在课本上看到先生之作了。

先生自己也说本性是“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他又绝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又为何“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这样的案牍劳形、污浊官场不正是束缚先生的樊笼吗?先生怎能不向往自由的世界呢?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做得了什么,而是不想做的事没人能强迫你做。先生可谓是得了真自由,从此躬耕隐居,一代名士自风流!误入歧途算不幸,得以返归是万幸。一旦羁鸟回旧林、池鱼归故渊、先生归田园,愉悦之心得无异乎?自此“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十多亩薄田、八九间草屋不觉困苦,凡享受着榆柳成荫、桃李争妍、东篱从菊与君伴、袅袅烟缓缓飘升入那青青天、深深巷声声吠共赏轮夕阳圆、矮矮篱阵阵鸣飘出了桑树颠。多像世外桃源!就是世外桃源!

原先被世俗的规矩羁着,伸展不开拳脚。羁着、压着一腔愤懑、整整三十年!而今房前屋后无尘世杂务,简陋屋中清清闲闲。终于释了重负,了无矫饰的心摒弃繁华、清静淡然。

先生性慕高洁、爱菊好酒。尘世纷杂半生、官场沉浮几载;已而复获自由,宅院树木、村落炊烟。似涓流之入真淳海、以淡墨绘天成田园。留诗126首,人私谥“靖节”,自号“五柳”。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篇十八

这是我在郴州市第五中学教授的一堂古诗词课:《归园田居》,为拉近这个班级学生与教者的距离,故在课前设计了一个给学生讲故事的互动环节:金庸先生《鹿鼎记》中的小故事,少林寺澄观法师42年学得“一指禅”的最高境界与普通人15天左右学得西洋手qiang的技能,作“功夫范式”与“子弹范式”的对比,引导学生改变僵化的思维习惯、鼓励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

老师提出学习本堂课的三点建议:

1、带着“初心”学习。将参考书收进抽屉,相信自己的头脑比任何一本参考书都更具智慧与灵气。

2、带上快乐主动学习。自己不是简单的课堂承载体,不是待装的瓶,而是用自己的智慧点燃的火。

3、带上疑问学习。学贵有疑,对老师的观点质疑、向同学的观点质疑。

学生纷纷点头赞同,老师询问学生是否开始上课,学生在期待中开始了今天的课堂:

老师(板书课题)后,面带微笑发问:有同学能向大家解读一下标题吗?

随机点到一女生,腼腆地说:是关于陶渊明回到田园耕作的生活。(该生把“生活”读成了“senghuo”)。

老师重复“senghuo”,女生和其他同学开心地一笑。老师继续:那好,今天我们就来讲讲陶渊明的生活故事。学生点头开怀。

出示幻灯:

老师:老师先朗读诗歌,请同学们跟着一起展开想象,如果你就是陶渊明,向同学介绍你的生活,请用自己的语言,疏通诗歌的大意。

生:很准确、流畅地进行了疏理。

老师:同学们,诗歌的朗读中,可以根据语意划分节奏。请大家根据刚才老师的朗读,读准字音;请根据同学的疏通,读准节奏。

生:全班同学一起初读诗歌。

老师:刚才这位可爱的女生用自己的语言对诗中生活作了准确介绍,这样的生活带给你怎样的感受?请你用一个词语同老师说说。老师随堂把话筒递给学生。

生1:悠闲。

生2:自由。

生3:闲适。

老师作表扬,其他同学不甘失弱:

生4:怡然自乐。

老师再作表扬,连四字词语都用上了,生笑,继续。

生5:悠然惬意。

……。

老师:同学们纷纷谈了自己的感受,老师有一点不明白,诗歌最初给我的印象是艰辛,但与本人持相同看法的很少。

学生若有所思。

学生面带微笑。

老师:老师知道你们从诗中读出了不一样的感受。接下来进入本堂课展露你们慧眼的环节: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画面,充分的展开你的想象和联想,向你的同桌描绘、与你的同桌表达感受。

学生相互交流,老师与之交流。

几分钟后,学生当堂交流。

生1:我最喜欢“草盛豆苗稀”这一句,诗人在庐山下种豆,你们看,豆苗长出来了,当然,草也长出来了。但生性随意的他,又怎会在意这豆苗是稀是盛呢。这恰好能表现诗人生性的随意。

师:我明白你的意思,诗人是种豆之意不在豆,在乎种豆之——。

该生接话:悠然也!(师表扬,学生纷纷鼓掌)。

生2:我更喜欢“道狭草木长”里面的画面,豆苗地里的草茂盛,回家路上的草也茂盛,看着这旺盛的生命,即使劳累了一天,在这自然中走过,同样是惬意的。

师:是的,诗人毕竟不是普通的农人,他的眼里充满了诗情画意。老师更惊讶于你们的灵气与悟性,真正的入境,与诗中的人、诗中的景对话了!

生3:我喜欢“夕露沾我衣”的画面,你看,我回来了,背着锄头,露水却打湿在我的衣上,伴着这份清凉,是多么宁静的画面。

师:这位同学真难得,她是直接用的“我”去感悟的。老师也来了兴致,我想讲讲我心中这幅画。我觉得今夜这露水啊,长了脚,争着跑到诗人的面前,很想和他作一次亲密的——(师作出拥抱状,陶醉地)。

生:接触。

生:亲吻。

生:拥抱。

(老师有话要说:这就是学生富有灵性的想象与解读啊——)。

生4:我更喜欢“带月荷锄归”的画面。(其他学生纷纷点头。)我觉得他是艰辛的,早起晚归,披星戴月。

其他同学纷纷表示不赞同了。

生思考,纷纷举手。

生:我更喜欢“带月”,月亮在诗人回家的路上,静静地照着他,跟着他一起回家。

生:我更喜欢“带月”,月亮就像是跟着诗人的脚步一样,更像是他的朋友。

大家点头,老师也来了兴致:听到过这首歌没?

当堂唱了两句:月亮走,我也走,我送阿哥到桥头。

学生:伙伴。

老师:对,伴侣!常常对着他笑!”

学生微笑,欣然接受。

老师继续带着学生找:看看诗中还有哪些是伴随着诗人的“伴侣”

学生道出了“锄”,“晨”景,“南山”等等,真正地将诗中的意象有情化、生命化了。

老师:孩子们的眼光当真不一样,确实,天地万物、自然众生,诗人在眼里是艰辛以外的闲适与惬意。你看,陶渊明的另一首饮酒诗,也是同一份的洒脱。

出示幻灯:《饮酒》其五。

学生齐读(配乐),(老师板书:境:田园风情)。

老师:同学们在中国的诗歌史上,自陶渊明之后,以田园和山水、以大自然入诗歌的就纷纷呈现在我们面前了。请从你聪明的小脑袋里赶紧找出来。

生1: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生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生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老师出示幻灯,将节选的王维、孟浩然等学生已学的经典山水田园诗句呈现,学生配乐吟诵。

请你结合背景资料,畅谈你心中所想。老师将事先准备好的背景资料准备发放。有意思的是,有学生表示,不需要提供。

老师:老师很欣慰于同学们的这份自主与自信。如果你不借助背景资料能体味到其中的情感,老师为你点赞;如果你通过知人论世之后,能谈出背景之外的感受,老师同样为你点赞!

学生默读资料后,进行小组探究。老师同样作其间作交流,发现每个组的观点都有不一样。

之后,小组代表发言:

第一小组:我们从他的生平中读到了一个高洁傲岸的陶渊明,他对官场的厌弃,才会选择田园,过得清贫,也要保持一份自由、干净。

(老师板书:高洁傲岸,并补充:在东晋“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门阀制度影响下,辞官归田的确少见,且为当时士族阶层所不耻的,但他坚持了。)。

第二小组:我们从诗人的选择中,读到了他向往自由、向往自然,如同菊花一般的洒脱坚强。

(老师板书:自由洒脱)。

第三小组:我们读到了他艰辛背后的无奈,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官场黑暗,不与之同流合污。

(板书:不同流合污)。

(板书:情:隐逸情怀)。

老师:同样,在中国的诗歌史上,有了一个陶渊明,之后就有无数个陶渊明诞生了,选择田园,选择归隐,来,孩子们,让我们又来找一找,哪一些诗句写出了隐居山林的超脱与忘我:

4.学生找诗、读诗。

老师出示幻灯,配乐,学生读诗。

原本到这里,教者认为可以直接归结到诗人的“隐逸情怀”并且课堂要接近尾声了。意想不到的是,有一个学生却站起来:

生:我不赞同他们的说法。陶渊明三进三隐,最终选择了归隐,但他是消极的。社会如此黑暗,他没有在官场中坚持他的正直,他却归隐了。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中又有不一样的意见了。

这位学生的话语一出,课堂再次掀起大波。

有学生表示,他是不得已为之的;有学生表示,社会无法改变,只能改变自己。

老师这个时候,将话筒递到了一个小组代表的手里,事先老师听取过他们的交流。

小组代表:其实陶渊明虽说选择了归隐,但他毕竟心里想着的,还是社会能美好,不然他从这么多次官干嘛?尽管每次都不如意。

老师:同学们还记得之前所学过的《桃花源记》吗?里面有一段关于他理想社会的描绘:

学生背诵: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师:孩子们,最后一句,大家留意一下: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学生有所思考、沉默。

老师:其实在陶渊明的心里,这个理想的社会,是下至三岁小孩,上至八十老人,人人都能“怡然自乐”!诗人是选择了归隐,如果不是“兼济天下”,为何又有他的《桃花源记》呢?我相信诗人的情感一定是丰富的,大家有时间去读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组诗、《饮酒》组诗,读一读萧统的《文选》中《陶渊明传》。

当然,诗无尽解,同学们保持着你自己的看法与情感,就是最好的诗歌解读境界!

(板书:韵:怡然自乐)。

学生表示赞同。

老师:诗人往往是孤独的,他的情在当时没有人懂。一百年之后,南朝太子萧统的《文选》,方读到了渊明先生的兼济天下又超脱忘我的情怀,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才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在萧统的心中,不再是隐士,而是一位圣贤。这也是古往今来的中国文人钟情与他的原因啊。

学生读诗(配乐)。

诗人已经过世,庆幸的是1500年之后,他的愿已经实现。当下的中国田园,是真正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最后让我们带着对诗的热爱,对诗人的热爱,一起尽请的朗诵他的诗歌,用以结束今天的课堂(三遍)。

境种豆南山带月荷锄夕露沾衣田园风情。

情高洁傲岸自由洒脱不与合污隐逸情怀。

韵怡然自乐天下为公……愿。

这一堂古诗词的教学课,“情为诗之魂”,在感知意境的基础上,通过诗歌的情感教学,拉近我们和古代诗人的距离,破解诗人情感的密码,触摸诗人的灵魂,从而诗意地栖居在汉语文化土壤上,感怀到中国诗词的灵魂,感怀到中国诗词的温度与厚度。是教者的初衷。

《归园田居(其三)》一诗,对于诗人“田园风情”“隐逸情怀”的体味,是这一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在新课之前,老师布置了一定的预习工作,引导学生自由朗读《归园田居》组诗和《饮酒》组诗节选,并在课前老师鼓励学生自主、快乐、轻松学习,一进入课堂,学生主观思维充分调动、学诗兴趣也加浓。

在整堂课中,以吟诵诗歌贯穿课堂始终,从语言的感知、意境的体会再到精神的品读,知识结构由易而难层层深入,学生由意境到情感再到诗人“隐逸情怀”及其“多元情感”的层层解读,课堂中时时能让教者欣喜地看到学生的思维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同时,在预设的问题中,进行了继陶渊明之后的经典“山水田园诗”诗句的整合与拓展,进行了继诗人之后的经典“隐逸诗”诗句的整合与拓展。也是本堂课的亮点,既复习了旧知,又让学生从单一的诗歌学习,初步认知诗歌系列的文学现象,为今后的诗歌学习进行了理性分析与初步探究。

当然,课堂是遗憾的艺术,同样值得教者反思:

一是课堂容量较大,在“会意入境”环节花费的时间较长,以致后面的“领悟情怀”环节所花费的时间相对作了压缩,在今后的教学当中,还可作进一步调整。

二是读的形式以齐读为主,较单一,还可以加入男女生吟诵、部分学生表演吟诵、师生合作吟诵等,让形式丰富起来、让朗读的韵味进一步加浓,既灵活又富有感染力。

课堂是力求完美的教育艺术,教者将继续在古典诗词教学的道路上,品一路芳华、悟人生经典!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篇十九

一、朗读诗歌,积累字词,学法指导。

一、通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顺畅;(自由读)。

二、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个人读)。

三、再读: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个人读、分组读)。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注释。

兴:起床。

荒秽:形容词作名词,指豆苗里的杂草。

荷:扛着。

沾:(露水)打湿。

愿:指向往田园生活。

二、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的画面。

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而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月亮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享受其中的乐趣。

赏析诗歌:

三、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俄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诗人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大凡一首好的诗或词,都是诗中有画,具有自己独特的意境、风格。”

陶渊明的'诗歌风格——淳朴自然、恬静淡远、宁静闲适。

赏析诗歌:

四、品味诗歌的意境美。(结合作者背景资料)。

【幻灯片】五斗米的故事:义熙元年(405)8月的一天,担任彭泽县令的陶渊明听说郡里派了督邮(代表太守督察各地的官员)来县巡视。县吏劝他穿戴整齐的官服去迎见督邮。陶渊明生平最恨那些狐假虎威,以督邮为名敲诈勒索的官员,气愤地说:“我决不能为五斗米(指俸禄)折腰,去迎奉伺候这种乡里小人。”当天,他就推说在武昌的妹妹病故,要去奔丧;就这样,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就挂冠解绶,辞官归田了。后终老田园,不再出仕。

【幻灯片】东晋时代背景。

东晋朝廷:政治腐败、争权夺利、门阀森严、结党营私。

官场现实:勾心斗角、尔虞我诈、钻营取巧、阿谀逢迎。

陶渊明:早年:“大济苍生”

中年:“误入歧途”

晚年:“归隐田园”

明确:

洁身自好、安贫乐道。

向往田园、淡泊名利。

师明确:

他是真隐,是一种人生的选择,是一种对“举世皆浊”,“众人皆醉”的厌恶。是对黑暗现实不同流合污的一种反抗,和逃避现实不一样。

意境: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意象)结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我们常常说文如其人,那么你从诗中你感受到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对误入官场的痛心悔恨,

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厌恶,

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

摆脱官场羁绊的欣喜愉悦。

【幻灯片】教师提供专家的看法:

“在古今诗人之中,能够直接面对人生的苦难悲哀,而且真正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的,只有陶渊明。当然,他也不得不为自己所选择的这条道路付出了劳苦饥寒的代价。”

——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

陶渊明的一生表面上过得那么平淡,但却是一个深刻的、豪壮的悲剧。陶渊明的悲剧是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是伟大的诗人和渺小的社会的矛盾,是美与丑的矛盾。

——张铨锡《陶渊明的悲剧及其诗的思想和风格》。

我的看法是:陶渊明的归田是对污浊的现实完全绝望后所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他选择归隐田园,远离污浊官场,独善其身,始终保持自身纯洁,是他人生中最勇敢最高尚最痛苦也是最无悔的选择。因为当时的陶渊明面对的是腐败透顶的官场,物欲横流的世俗,我相信如果在政治清明的时代,陶渊明一定会坚持他少年时“大济苍生”的理想,造福一方吧。

他是一个披星戴月的诗人,一个荷锄自娱的士人,一个安贫乐道的文人,一个崇尚自然的农夫……因为他留给我们的是深深的思索和诗意的人生。

五、小结:陶渊明先生的作法不一定值得效仿,但是他点明了一种人生态度,引起我们的思考。这已经足够了!对于诗歌的学习,西方有句名言:“诗歌是不可以翻译的”,但是乔布斯的一句话却能体现我们对于诗歌学习的态度:aswithallmattersoftheheart,you’llknowwhenyoufingit.(跟随自己的心,总有一天你会找到的。)。

六、作业:改写成记叙文。

陶渊明。

意象意境。

景、情、境。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40297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