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己亥杂诗教案(汇总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16:51:09
小学五年级语文己亥杂诗教案(汇总18篇)
时间:2023-11-23 16:51:09     小编:XY字客

教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材选择等内容,是教师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案的编写需要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和变通性,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下是一些教学设计的范例,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激发大家的创新思维。

小学五年级语文己亥杂诗教案篇一

古诗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是个难点,难就难在教师不知道怎样教。许多老师觉得字词句难懂一些的作品还好教,她们在讲授时可以字词句的释义为主,或者逐字逐句进行串讲。但是对那些情景浑然一体、字词句又浅显易懂的诗作就觉得无从下手了。有的老师觉得这样的诗没什么好教的,上课时让学生们读两遍就得了。结果使学生对学习古诗不感兴趣,古诗教学收效甚微。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认真的解读了新课标,从中悟出了一些方法并把它付诸于我的这节诗歌教学上,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在本首古诗教学过程中我遵循以阅读记诵为主和整体感知、把握大意的原则。在具体方法上包括:以学生的自主诵读为主,淡化教师的讲解;重视学生对作品的诵读;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使课内诵读与课外诵读相结合;对教材进行适度拓展;把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力和语言感觉力结合了起来;从作品意象入手体验作品的情感意蕴;创设情境,运用感性化的教学手段,如:ppt演示、图片、声音,范读、读一读等方式,进行渲染意境。

教学之后,我还反思到了自己在上所有古诗存在的一点共同缺陷,那就是对学生课外诵读的培养不够。因为学习古诗,课外阅读记诵是一个积累的过程,通过课外诵读不断的积累可以提高对古诗的理解感悟能力,可以丰富对古典文化的修养,亦可以使心灵得到陶冶净化。因此,我们教师应该特别关注学生课外阅读记诵古诗的情况,对诵读过程和结果进行科学的检测与评价。检测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最好采用寓教于乐的形式。比如通过游戏展开竞赛,比一比谁背的古诗多,谁读得好。在课堂上也应该经常性地诵读学过的古诗作品,温故知新。教师在评价学生的表现时,应正确对待其个体差异。对记诵能力强的学生及时表扬,对能力稍差的学生加以鼓励,培养呵护孩子们学习古诗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是指导学生对作品进行默读重视不够,这节课上我给学生的默读时间有点少了,因为默读是体验作品情感的一种很好的方式,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改善,多学、多思、多请教、多观看专家们的讲座,在反思中不断的完善自己,争取在教学上有新的飞跃。

古诗的教学在小学阶段是让人头疼的,而《己亥杂诗》更是一首让学生感觉乏味枯燥的政治诗,一首创景抒情诗——通过创设的意象来表达内心的情感。没有课外积累的铺垫,没有充分的诵读,要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顺畅地完成教学是绝对不可能的。彭丽霞老师很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点:1、教案完整丰富,设计条理清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2、能充分把握文本特点,合理运用教学资源,抓住了重点,突破了难点;3、重视教法的设计,淡化教师的讲解,以学生不同层次的诵读为主线,关注了学生的个体感悟。

建议:1、要充分利用课堂的生成资源来巧妙推动学习的进程,如“汇报交流”就可以与“体会诗意、诗情”融合在一起,教学就水到渠成了;2、虽然这首诗是一首很难理解的政治诗,但也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独立思考的深度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设计上可否考虑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一点可以从向凡宇老师的教案中得到很好的借鉴;3、板书尚需精心设计。

小学五年级语文己亥杂诗教案篇二

2.作者简介。

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有《龚定庵全集》。

《己亥杂诗》选自《龚自珍全集》,共350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写于己亥年。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五十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此选其一。

3.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

后两句抒情。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4.小结: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作者以“落红”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5.朗读并背诵诗歌。

小学五年级语文己亥杂诗教案篇三

《己亥杂诗》由清代诗人龚自珍辞官后,北上接亲人途中所做,共315首,因为都写于己亥年,所以诗名为《己亥杂诗》。教材上选的其中第二百二十首。学习古诗之前,引导学生了解创作诗歌的背景。己亥年指的是1839年,鸦片战争前一年,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镇压,百姓过着黑暗的生活。学生在了解之后再去学诗,就更容易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从“万马齐喑”一词体会当时的社会状态,学生联想万马在一起应该是“万马奔腾”,一片朝气蓬勃的景象,可诗中的“万马齐喑”却是向我们展示了当时社会的死气沉沉,没有任何生机。所以诗的最后“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抒发诗人爱国情怀。

小学五年级语文己亥杂诗教案篇四

龚自珍的《己亥杂诗》,虽然短小,却让人回味无穷。

这首诗写于1839年,作者辞官回家的途中。是组诗《己亥杂诗》中的第五首(共315首)。

浩荡离愁白日斜——作者抒发的是一种离愁,而且,这种离别的愁绪是那样的强烈。“浩荡”本来的指水波巨大,气势宏伟。这里是指愁绪汹涌翻腾,际天而来。既写离愁的多,更写离愁的来势凶猛。还蕴蓄着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对当政者的愤然、对人民生活的担忧等各种复杂的思想感情,同时我们还可以想象作者辞官之时拂袖而去的情景。作者离开京城,离开他指望能够有所作为报效祖国的官场,其失望,其不甘心,我们可想而知。何况,此时已经是“白日斜”呢?很自然地让人想起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夕阳西下之时,更是愁肠百结呀。“白日斜”还有时间飞逝,日暮西山的感觉,在这不被重用无所作为的官场,一混就是几十年,怎不让人痛惜呀。

吟鞭东指即天涯——“吟鞭”,我们教材上解释为“马鞭”,“吟”指“吟诗”。马鞭向东边一指,即是天涯。什么意思?作者的家乡在浙江,从地理位置来说,是京城的东边。作者此时是辞官回家,当然马鞭会指向自己的家乡了。我们可以想象:傍晚时分,诗人立在马上,面向故乡,翘首以盼,随兴赋诗,百感交集。可是,家在哪里?家在“天涯”,还遥遥无期哩。此时,心中该是什么滋味呀!我们可以想象一下。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从这两句诗,我们想到了范仲淹《岳阳楼记》里面的那些句子?“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在其位,亦谋其政”,这是怎样的情怀呀,官场的黑暗看不惯,但是,关心国家命运人民疾苦的心却矢志不渝。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是否有这样“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人?举例来说。如我们看到大街上很多老年人组成的环保志愿者、维护交通秩序的志愿者;还有我们湖南经视(?)有一个节目叫“帮老倌”,是一些老年人志愿者专门去帮助别人的。

那么,文章中到底抒发的是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由悲愁到振奋。

短短的四句诗,却将作者心中的痛苦,以及苦苦的挣扎,到振作,到坚定起为国出力的决心很好地表现了出来。虽然前两句看上去是叙事和写景,后两句是议论抒情,但是,不管采用何种表现手法,形成的是作者心理变化的一个完整的过程。

小学五年级语文己亥杂诗教案篇五

1、读、背、诵本诗。

2、联系上下文、联系作者写作背景,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教学重难点】。

诗句1-2行表达的内容与表现的情感。(难点)。

诗句3-4行表现的情感。

一、导入。

师:中国古代用天干地支纪年法,本诗所指的“己亥年”是1839年。这一年龚自珍辞官南下,一路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成315首日记体组诗。因为都写于己亥年,所以将这315首诗都称为——(读课题)《己亥杂诗》。

这一年,正是鸦x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某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时候,龚自珍写下了这首诗。

2、作者简介(注解)。

二、读诗。

1、读准字音,划分节奏、押韵……。

2、读懂诗意,口头翻译。

3、满载离愁,远归故里虽辞官归乡,

自比落红,仍可护花仍心系报国。

三、悟诗。

1、诗中哪句表现了诗人犹豫孤独和悲壮豪迈复杂心情交织一起?(第一句)。

2、诗中哪句表现了虽辞官,但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诗词?(第二句)。

3、诗中写了几种心境?

1、离别忧伤。

2、回归的愉快。

3、积极的人生态度。

4、名句欣赏(第二句)。

四、背诗。

五、作业。

1、积累落花诗句。

2、背诵默写。

小学五年级语文己亥杂诗教案篇六

朗读古诗要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合理,读出作品的感情和气势。背诵古诗应当从整体上来把握作品,应当在明确作品的内容,理清作品结构及作者思路的基础上,反复地诵读,细心地体会作品的精妙之处。要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背诵,在背诵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五、板书设计。

一二句写浩荡离愁,黯淡宦情以“落红”自现。

三四句写不甘退伏,憧憬未来寄予爱国情怀。

小学五年级语文己亥杂诗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

1、读、背、诵本诗。

2、联系上下文、联系作者写作背景,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3、初步感知本诗的构诗与表达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诗句1-2行表达的内容与表现的情感。(难点)。

诗句3-4行表现的情感。

教具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和安排:

一、明题,知背景,营造学习氛围。

以前我们学的诗多是唐宋时期的作品,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距今仅一百多年,清代龚自珍的一首诗。仔细看老师写课题,请书空一起写。

板书:己亥杂诗(师述:己,杂的字形)。

指名读课题,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解释诗题。

师述:中国古代用天干地支纪年法,本诗所指的“己亥年”是1839年。这一年龚自珍辞官南下,一路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成315首日记体组诗。因为都写于己亥年,所以将这315首诗都称为——(读课题)《己亥杂诗》。

这一年,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时候,龚自珍写下了这首诗——师配乐范读。

二、读好诗句,自学质疑,整体把握诗的大意与情感。

1、自由读诗,(1)读准字音,停顿正确地读顺诗句。(2)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联系课前收集的资料,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看看通过自学,能读懂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做上记号,一会提出大家共同研究。

2、指名读,评读,练读。(纠正字音与停顿)。

3、汇报交流。

学生自由交流,相机解决以下内容:

a.九州生气恃风雷:

“生气”真的是指的中国“发脾气”吗?在这里用“生机勃勃的局面或者景象”这种说法更符合前文“九州”这样的语言环境。

b.万马齐喑究可哀:万马哑了毕竟让人觉得悲哀。

c.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重抖擞”再次振作精神。

“不拘一格”什么意思?在那个年代“拘”着什么“格”吗?(清朝的死板、单一、陈旧的八股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用“四书五经”禁锢人们的思想)这不拘一格降人才就是希望打破死板、陈旧的制度,选拔任用各个方面的人才。

4、初步理解诗意能帮我们更好地读书。读全诗说说这首诗大概讲了什么?

教师梳理归纳:通过自学,大家初步明白了诗句的意思,也都觉得对“万马齐喑”“风雷”这些词的理解有些模糊。我们就从这第一句开始,深入读书,共同学习。

小学五年级语文己亥杂诗教案篇八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以读解意,以画悟情。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了解作者。

2.作者简介。

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有《龚定庵全集》。

《己亥杂诗》选自《龚自珍全集》,共350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写于己亥年。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五十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此选其一。

二、古诗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

后两句抒情。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小结: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作者以“落红”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朗读并背诵诗歌。

三、小结。

朗读古诗要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合理,读出作品的感情和气势。背诵古诗应当从整体上来把握作品,应当在明确作品的内容,理清作品结构及作者思路的基础上,反复地诵读,细心地体会作品的精妙之处。要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背诵,在背诵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四、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小学五年级语文己亥杂诗教案篇九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过程方法:

借助注释和图画,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渴望涌现各类人才以求革故鼎新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以读解意,以画悟情。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了解作者。

2.作者简介。

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有《龚定庵全集》。

《己亥杂诗》选自《龚自珍全集》,共350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写于己亥年。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五十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此选其一。

二、古诗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

后两句抒情。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小结: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作者以“落红”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朗读并背诵诗歌。

三、小结。

朗读古诗要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合理,读出作品的感情和气势。背诵古诗应当从整体上来把握作品,应当在明确作品的内容,理清作品结构及作者思路的基础上,反复地诵读,细心地体会作品的精妙之处。要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背诵,在背诵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四、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五、板书设计。

一二句写浩荡离愁,黯淡宦情以“落红”自现。

三四句写不甘退伏,憧憬未来寄予爱国情怀。

小学五年级语文己亥杂诗教案篇十

我首先表扬了预习做得较好的学生,敷衍了事的也让组长当即扣了10分。接下来我宣布:“今天我们将请两个小组全过程展示学习古诗的过程,从介绍诗人、作诗背景到读诗、解读诗的含义,再到体会是表达的思想感情、多音字的组词板书等环节都要有条不紊地体现出来。其他组则认真倾听,可以给予补充。展示的好小组每人加10分,认真听的小组每人加5分;反之则扣分。下面先给你们几分钟准备,做分工合作的协调。”任务明确后,各小组立即开始了积极地准备。我也是下位巡视,只见每组的组长都在分工分任务,谁读谁讲都很那么一回事。对个别组我进行了指导。

最后,我请举手人数最多的小组展示。其实每个组都想展示呢。我不得不说明以后请没有展示的组展示。结果是这节课只展示了一个组,整个环节全都到位。之后请其他组补充纠正。同学们关注了“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教”读音。在大家有争议的之后,我给了结论,读第一声。还有就是对第一行诗“秦时明月汉时关”的理解,我也给了说明,是说“明月还是秦汉时的明月,边关还是秦汉时的边关”,并且引导学生想象这些是没有变的,但变了的是什么?是人。“对这批战士战死了,又换了另一批战士。所以说“万里长征人为还”呀!还有就是对“不教”的理解是“不让,不允许”的意思。

总之,我只是起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对学生说不清楚的部分进行补充说明,大部分问题还是孩子们自己解决的。所以,这节课因为相信,因为放手,学生学得积极投入,都参入到了学习的过程中,也收获了很多,也得到了整理资料、团结合作等方面的锻炼。因此学得开心,我也教的轻松!

小学五年级语文己亥杂诗教案篇十一

2.作者简介。

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有《龚定庵全集》。

《己亥杂诗》选自《龚自珍全集》,共350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写于己亥年。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五十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此选其一。

3.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

后两句抒情。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4.小结: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作者以“落红”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5.朗读并背诵诗歌。

四、小结。

朗读古诗要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合理,读出作品的感情和气势。背诵古诗应当从整体上来把握作品,应当在明确作品的内容,理清作品结构及作者思路的基础上,反复地诵读,细心地体会作品的精妙之处。要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背诵,在背诵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五、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三。

六、板书设计。

一二句写浩荡离愁,黯淡宦情以“落红”自现。

三四句写不甘退伏,憧憬未来寄予爱国情怀。

【首句次句】:(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译文:离愁满怀正对着白日西下,扬鞭东去从此辞官赴天涯(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马鞭向东举起这一起身,从此就是天涯海角了)。

赏析:浩荡:广阔、深重,形容愁绪无穷无尽的样子。写景叙事,表明诗人虽辞官回乡,但仍为国家的前途命运忧愁,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诗人以景衬情,“浩荡”,比喻、夸张,表现离愁之深广,之繁多。“白日斜”,环境描写,点明时间,借景抒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夕阳西下黄昏将至的景象,渲染日暮穷途的悲凉氛围,烘托了诗人心中的无限离愁。本诗开头两句,以浩荡修饰离愁,以白日斜或天涯衬托离愁,这种表现手法和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句尾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译文:落花纷纷,绝不是无情飘洒;化作春泥,培育出更多新花(我辞官归乡,犹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赏析:拟人、比喻,移情于物,以落花自喻,充分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报国之志、对新生命的赞美、呵护生命的无私奉献精神和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

【主题和写特】:这首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抒发了诗人强烈的报国之志、对新生命的赞美、呵护生命的无私奉献精神和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的感情。

【问答题】。

1.这首诗是怎样写“离愁”的?

答:用“浩荡”表现“离愁”的广阔无边,用“白日斜”的特定情境烘托“离愁”。

2.你认为这首诗的后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

答:以“落红”和“春泥”为喻,表达了作者虽辞官离京,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语言生动形象,内容蕴涵哲理,格调昂扬向上。

3.哪些诗句表现诗人孤独、悲壮而豪迈的复杂心情?

答: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首句以“浩荡”二字,极为凝练地写出离愁的深广,强化了诗人离京时的眷恋、怅惘、失落、孤独的种种情怀。“白日斜”三字一笔勾勒景物,以夕阳西沉、暮色苍茫的气氛,增添了一种日暮途穷、凄凉伤感的氛围。第二句:离京标志着龚自珍政治生涯的终结,离愁别绪和回归的喜悦交织一起。

4.诗中写了几种心境?

答:离别的忧伤;回归的愉快;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国家民族的执著忠诚;不甘于沉沦,为国家民族贡献力量;牺牲自己,培养下一代的无私奉献精神。

5.理解和赏析“落红不是无情无,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第二层,作者指出了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观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第三层,作者认为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材,而朝庭所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材,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希望。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寓意深刻,气势磅礴。

第二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己亥杂诗教案篇十二

1、读、背、诵本诗。

2、联系上下文、联系作者写作背景,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教学重难点】。

诗句1-2行表达的内容与表现的情感。(难点)。

诗句3-4行表现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明题,知背景,营造学习氛围。

以前我们学的诗多是唐宋时期的作品,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距今仅一百多年,清代龚自珍的一首诗。仔细看老师写课题,请书空一起写。

板书:己亥杂诗(师述:己,杂的字形)。

指名读课题,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解释诗题。

师述:中国古代用天干地支纪年法,本诗所指的“己亥年”是1839年。这一年龚自珍辞官南下,一路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成315首日记体组诗。因为都写于己亥年,所以将这315首诗都称为——(读课题)《己亥杂诗》。

这一年,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时候,龚自珍写下了这首诗——师配乐范读。

二、读好诗句,自学质疑,整体把握诗的大意与情感。

1、自由读诗,(1)读准字音,停顿正确地读顺诗句。(2)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联系课前收集的资料,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看看通过自学,能读懂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做上记号,一会提出大家共同研究。

2、指名读,评读,练读。(纠正字音与停顿)。

3、汇报交流。

学生自由交流,相机解决以下内容:

a.九州生气恃风雷:

“生气”真的是指的中国“发脾气”吗?在这里用“生机勃勃的局面或者景象”这种说法更符合前文“九州”这样的语言环境。

b.万马齐喑究可哀:万马哑了毕竟让人觉得悲哀。

c.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重抖擞”再次振作精神。

“不拘一格”什么意思?在那个年代“拘”着什么“格”吗?(清朝的死板、单一、陈旧的八股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用“四书五经”禁锢人们的思想)这不拘一格降人才就是希望打破死板、陈旧的制度,选拔任用各个方面的人才。

引导交流的时候,针对学生学习的难点进行指导,不在自学能学懂的地方花费时间,着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初步理解诗意能帮我们更好地读书。读全诗说说这首诗大概讲了什么?

教师梳理归纳:通过自学,大家初步明白了诗句的意思,也都觉得对“万马齐喑”“风雷”这些词的理解有些模糊。我们就从这第一句开始,深入读书,共同学习。

三、情感入手,体会诗句的意思,再深入理解体会情感,读好诗句。

(一)、教学第一句: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读一读,透过字面去想象,你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

(第二行诗)“万马齐喑”

a、结合注释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

读这个词。

c、这里龚自珍真说的是大清朝的马么?他指的又是什么?从哪里读出来的?

联系上文“九州”知道说的是“举国上下死气沉沉的局面”。

d、这“举国上下”包括哪些人?(君、官、民……)又是怎样的死气沉沉呢?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说说。

用一个词说说你此刻的情绪:(悲哀、愤恨……)这万千情绪同样也翻滚在龚自珍的脑海,他选择了最能表达他此刻情绪的一个字:“哀”

大家读读这行诗。

(第一行诗)。

正因为“哀”、恨,所以大家盼望着一场大的变革的风雷来唤醒这九州的生气啊!

1、他希望的“九州生气”是怎样的?用平时积累的词语说说。(国泰民安、生机勃勃、安居乐业……)。

2、刚才同学们说到“风雷”是巨大的社会变革,你希望这风雷涤去什么?炸醒什么?

3、他希望那如风雷一般强大、一般迅疾的变革啊!这满心期盼你能读出来吗?(读第一行诗)读!让这场变革来得更快些!读!让这场变革来的更猛烈些吧!读!

(小结一二行诗)。

盼望着九州生气,可偏偏生活在这样万马齐喑的哀世中,叫人怎么不感慨!合起来在读这两行诗。

同学们与龚自珍一样有着深切的悲愤,满怀的激昂啊!放声读吧!

(二)、教学第二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劝”

愿望是那样的美好,而现实却又是那么可哀。那巨大的变革不是我们可以左右的啊!这“万马齐喑”死气沉沉的局面再不改变,要亡国了啊!

大家读读后一句。他劝谁?劝什么?怎样劝?(课件示图,说、读)。

1、这首诗写下后不到一年,英国的大炮首先轰开了国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硝烟让这个本已贫困的国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读!

3、甲午海战败了,百日维新败了,八国联军侵华,国家危急了啊!再读!

读全诗:师生共同诵读:师读第一句,生读第二句。

四、诵全诗,明情感,感悟写作方法。

1、将整首诗完整的读读,龚自珍在这首诗里表达了怎样的愿望,你一定会有更深切的感受。(练习课件)。

a)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带着这样的期盼,谁能来诵诵这首诗?全班诵读。

b)读到这里,大家课前的问题解决了吗?

2、这看不见摸不着的情绪,作者通过创造了“万马”“风雷”“天公”这样浩大的意象来表达。这样“景抒情”的表达方法与我们常见的“借景抒情”“触景生情”既相通又相异,也表现出龚自珍极高的艺术成就。课下大家还可以再去读读龚自珍其他的诗或文,更真切的感受他的情。(拓展《己亥杂诗》第5首)。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小学五年级语文己亥杂诗教案篇十三

1、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2、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感情读;悟诗情。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态度。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1课时。

一、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读后评读)。

(2)填空练习,这《四十田园杂兴》首诗是(宋代)诗人(范大成)所做。

二、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范大成(1126—1193)宋代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是南宋四大诗人之一。他的诗题材广泛,秀雅清婉,自具一格。在当时就广受称赞。

课本上选的这首诗诗人描写的是夏天的`景致。诗从写景入手,点明时令。通观全诗,诗人在动静结合中,展示了一幅初夏江南生机盎然、景色优美的田园图画。

(2)明诗意,感情读。

师: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看能不能说说诗句的含义。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正值江南初吓时节),梅子金黄杏子也成熟了,麦花雪白雪白的,鲜黄的油菜花也开始落花结子了。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白天越来越长,农民们都忙于农事,篱笆边很少有过往的行人,只看见蜻蜓和蝴蝶在飞动着。

(3)悟诗情。

师:全诗以高度概括的笔法,勾勒了江南地区的风物。这首诗三句写景,都显得很优美,只一句叙事,不直接写劳动,却从侧面透露劳动情况,很有意味。

(4)朗读全诗。

三、练习诵读。

小学五年级语文己亥杂诗教案篇十四

2、找出与文章的主要内容关系密切的句子:重点指导一个自然段的写法,学生作片断练习。

搜集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故事。

我们以往的作文,都是要求写把文章写具体,这是一种作文能力,但是仅学会写具体还不够,还要学会写得简洁。这也是一种写作能力。写文章,应需要具体就具体写,需要简洁就写得简洁。这次作文,是缩写课文,就是训练我们把长文章压缩成短文章。

1、读课文中的(习作要求),想想:缩写要达到什么要求?

2、引导板书:

缩写成的短文不能改变原文的主要内容。

文章的语句简洁、通顺、连贯。

1、怎样缩写课文呢?

2、同桌互相讨论。

3、小结:跟简要复述一样,保留原文的主要内容,把课文中的某些细节或某些情节删掉。

4、看课文中的习作提示,边读边想边划:

怎样压缩才能使缩写后的文章保留原文的主要内容?用“——”划出句子。

1、快速默读《景阳冈》,划出需要保留的内容。

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武松打虎时的过程)。

哪些内容是在叙述“武松打虎时”的,需要保留?用“[]”划出来。哪些情节可以删去?

2、讨论上面思考题。

(1)指名说说划出的需要保留的内容。

(2)师生小结:应保留的内容有:

武松打虎空拳打死猛虎的过程;武松的有关动作和语言;店家等相关人物的反映。

3、学生对照自己划的内容,作适当增删。

1、讨论:这一段中,哪些可压缩?

根据学生讨论,板书:

可压缩:具体描写老虎的反映的词、具体描写武松动作的词。(即动作前的修饰)。

2、片断练习。

缩写“武松打虎时”的经过。

小学五年级语文己亥杂诗教案篇十五

1.通过掂一掂、提一提等体验活动,引导学生感受“重力”。

2.指导学生学会安装用重力拉动的小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使学生知道足够的拉力能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越快。

4.培养尊重实验数据,进行重复实验的科学态度。

1.人类早在几千年前就发明了车,现在车已经成为我们最重要的交通工具。说说你知道哪些类型的车。

2.图片出示香港太平山的缆车,你们认识图上的这辆车吗,它是怎样爬上山坡的?

3.让我们也来安装一辆小缆车。出示课题:我们的小车。

师(一手拿一根线,线上吊一个小钩,一手在钩上放一个垫圈):手一松开,会怎样?

生:往地上掉。

生:垫圈就不会掉到地上。

生:小车有可能会动起来。

师:试试吧。(师把手松开,小车被拉动了)。

生(非常兴奋):真的.是这样。

师:那大家认为是什么使小车运动的呢?

生:垫圈拉的。

生:是重力的原因。

生:手松开后,垫圈要往下掉,小车就跟着走了。

生:我想应该这样解释,垫圈跟刚才的水、书本、书包一样,都有一个向下的力,就是重力,老师手一松开,垫圈的重力就产生了拉力,就把小车拉动了。

师:解释得真不错。那刚才老师用了几个垫圈就把小车拉动了?

生(齐声):一个。

师:那如果我多加几个呢?小车的运动会怎样?

生:会很快。

生:垫圈多加几个,就是拉力加大了,拉力加大,小车的速度肯定也会加快。

3.阅读课本上的资料,知道物体都有一个向下的力,这个力叫重力。

4.学生分组领取材料,并按课本中的图示组装小车,然后用垫圈拉动小车。

1.说说你们在刚才用垫圈拉动小车的实验中有什么发现?小车的运动快慢一样吗?

2.小车运动快慢不一样,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请你根据自己的经验推测一下。

3.你能用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测吗?小组讨论实验方法。

·标明小车的起点和终点,让小车每一次行驶的路程相同。

·逐个增加垫圈的个数,仔细观察当垫圈数量达到几个时,轻轻敲击桌面小车就能运动起来了。

·继续增加垫圈个数,观察小车的运动速度有什么变化。

·相同垫圈数拉动小车的实验要多做几次。

4.学生分组实验,记录实验数据,教师巡视指导。

垫圈个数。

次数。

小车运动快慢。

5.讨论:

·最少要用多少个垫圈才能拉动小车?

·当垫圈数量不断增加时,小车的运动有什么变化?

·通过这个实验,你知道了什么?

:足够的拉力能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越快。

小学五年级语文己亥杂诗教案篇十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给人类怎样的教训。

过程与方法:多媒体演示黄河变化的过程,学生从中有所感悟。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黄河近2000年变化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教育学生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保护环境,否则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教具准备:

黄河图片、有关黄河的视频。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了解学生预习课文的情况。

1、导入: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的位置在哪里呢?课件出示地图,让学生看看黄河在哪?(学生对黄河有个初步的认识)。

2、检查预习情况。

(1)看看有哪些同学收集了关于黄河的资料。(学生把自己收集的资料读一读)。

(2)预习课文,你读懂了什么?指生回答。(培养学生预习的好习惯)。

二、各自读文,感知课文大意。

1、各自读文,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把不懂的问题记录下来。

2、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当“小老师”,读后进行评价。

4、投影出示2000年前黄河及两岸情况图片,再请学生读第三自然段,教师给与朗读上的指导。

5、出示视频,黄河流域的近况。看了视频后,你有什么感受,和你周围的同学说说,师巡视指导。

三、围绕几个主要问题组织学生学习。

1、学生自主学习4--6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

(1)具体说出黄河变化两方面的原因。

(2)这两个原因有联系吗?

(3)如果不制止,后果会怎样?

2、小组合作学习,填在括号里。(师参与学生小组学习给与指导)。

黄河变化的原因两大原因的联系所造成的后果治理方案。

3、交流所填内容。(结合学生说的,师完成部分板书)。

4、请学生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再多读几遍。(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文章中所用修辞等等)。

5、师:从这篇课文中,你懂得了什么?应该怎样保护环境?

6、拓展延伸:

(1)结合你的生活说说,你知道有哪些破坏环境的行为,针对这种行为我们应怎么办?

(2)保护环境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很重要的话题,想想看你们还知道哪些课文也强调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只有一个地球》……)。

7、作业。

(1)读课文,摘抄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子。

(2)小组合作办一期以保护环境为内容的手抄报,看看哪组同学做得。

板书设计:

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以前——“摇篮”

现在——祸河原因(自然原因、人类破坏)。

治理。

小学五年级语文己亥杂诗教案篇十七

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子的了不起——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力量。(重点)

3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难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谈话: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和你平时的了解,你能描述一下地震吗?

3、有谁愿意帮大家回忆一下: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一对什么样的父子?

4、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作者又是通过什么来表现父子的了不起。

(一)请同学们打开书,想想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写出你的理解与感受,并和同学交流一下。

(二)汇报

师:父亲的了不起表现在哪?

1、 理解第2、3段:1)“冲向”:体会出父亲急切地想见到儿子。

3)猛地想起、坚定的站起”等词句理解。

2、 理解第5段:主要抓住别的父母和父亲的对比、父亲的眼神和话来理解。

a、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可以体会出父亲挖的时间长。师:我也写了一句话:他挖了36小时,没人现来阻挡他。找生读体会作者为什么那样写而不象我这样写。(作者这样写更能让^人’体会到时间的漫长)

b、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是什么描写?从这些外貌描写你体会出什么?从满脸灰尘可以体会到父亲挖了很长时间;从双眼布满血丝可以体会到父亲已经36小时没睡了,很累了;从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可以体会到可能发生大爆炸了,也可能父亲被什么东西划伤了。师:多么了不起的父亲啊。作者也很了不起,短短的一句外貌描写你们就体会出这么多,多精妙!多传神啊!

c、没人再来阻挡他:再来说明有人曾经来过但又走了。都有谁来过?找找。

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们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帮助我?”

消防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师:消防队长和警察在这干什么?他们为什么来劝父亲?(更能表现当时很危险)

分角色朗读这段^对`话。

师:人们摇头叹息地走开了,都认为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精神失常了。真的失常了吗?没有?你怎么知道的?(因为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他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理解父亲说的这句话。当儿子伤心时,父亲会劝他;当儿子高兴时,父亲会和儿子分享;当发生大地震时,父亲也要和儿子在一起,所以才要挖。

4、师:在漫长的36小时,不!38小时里,父亲又累又饿,受了伤,没有一人来帮助他,但他却一直挖。老师非常想读这段给大家听。(师范读)谁也想读?生练习后指读。

5、那么,在这38小时里,是什么支撑着父亲挖下去呢?

师:父亲如此的了不起,儿子的了不起又表现在哪呢?

1、理解16段:生谈体会

2、理解23段:生谈体会。如果你是阿曼达,怎么对父亲说这段话?生读

3、又是什么支撑儿子等了38小时呢?

4、现在阿曼达和他的同学得救了,让我们把这一幕展示出来,一起读这段父子^对`话。老师读父亲的话,同学们读父亲的话,再找一位同学读旁白。

5、齐读最后一段,让我们一起来分享这幸福的时刻吧!再读一次。

此时此刻,我心潮澎湃,我被那个为了寻找儿子在废墟上挖了38个小时的父亲而感动,为那个在废墟下等了38小时的儿子而喝彩。你们呢?回忆一下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令你感动的一幕幕,找出来有感情的读出来吧!(生练读后指读)

1、如果你是被救的13个孩子之一,会对这对父子说什么?做什么?回去写在日记本上。

2、最后送给大家一件礼物:一本书《感悟父爱》在这本书的序中有一句话很感人,也很富有哲理:总有一个人将我们支撑,总有一种爱让我们心痛,这个人就是父亲,这种爱就是父爱。

板书设计: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 子

挖 等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小学五年级语文己亥杂诗教案篇十八

公元前341年,魏国举兵攻打韩国。

魏国向齐国求援,齐威王派大将田忌、军师孙膑帅兵前往救韩。魏惠王得知这一消息后,即派太子申、大将庞涓率兵10万阻击齐军。可是,魏军抵达齐魏边境时,齐军早已越过边境西去。

魏军猛追齐军,田忌问孙膑如何对付魏军。孙膑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对田忌说:“魏军速成剽悍,以为我军怯弱,而我们利用魏军的轻敌思想,减灶示弱,诱敌追赶,然后伺机伏击敌人。”田忌练练称赞:“好极了!好极了!”便采用了孙膑之计。

根据预定的作战方案,两军一接触,齐军就立即后撒,诱敌深入。庞涓在追赶齐军的途中,发现齐军遗下的灶足够10万人吃饭使用,心里不免惴惴不安。第二天却发现齐军的灶减去一半,他又振作精神,令士兵加速追赶。

第三天,齐军的灶只剩下供3万人用的了,庞涓认为这是齐军不敢迎战纷纷逃亡所致。他骄傲地说:“我知道齐军一向怯弱,你们看,三天之中,逃跑的士兵就已经超过半数!”于是,他丢下大军,率领一支轻装的骑兵,孤军深入,不分日夜地穷追齐军。

孙膑根据庞涓的行军速度,判断魏军在日落后可到达马陵道。马陵道位于两座大山之间,地势险要树林茂密。孙膑让士兵把树砍倒,横七竖八丢在路上,只留其中最大一株,剥去树皮,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几个大字。孙膑挑选了一万名弓箭手埋伏在附近,命令他们夜间看到火光就一齐放箭。

一切布置停当,夜幕降临时庞涓已率部进入马陵道。因为道路被遍地树木阻塞,魏军只得停下来。暮色中,庞涓隐约发现一株剥皮大树写有数个大字,就命人点起火把,想看个究竟。就在这时,齐军万箭齐发。庞涓自定败局已定无法挽回,长叹道:“让孙膑这小子成全了名声。”于是手持佩剑自刎而死。魏军失去主帅,顿时乱成一团,溃不成军。齐军成圣进攻,全歼魏军,并俘虏了魏太子申。

学习目标:

1.认读“韩、忌、懦、暮、溃、歼、虏”7个生字。

2.默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生活故事梗概。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齐军取胜的原因。

重点:默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生活故事梗概。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古代的军事谋略在战斗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大家以前学过《空城计》这个故事,知道你诸葛亮运用空城计,巧妙地躲过你一场灾难。其实,类似运用计谋作战的故事,在我们中国历还有很多很多。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又是谁巧妙地应用你什么计谋,最终获得了战争的胜利呢?一起来学习吧。

二、检查交流,检查字词。

出示:

韩国、田忌、怯懦、暮色、溃不成军、全歼、俘虏。

学生认读,自主学习。强调“韩、歼”韵母是前鼻音,“虏”生母是边音。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自读课文,理清层次。

故事背景(1、2自然段)

故事经过(3至6自然段)

2.默读看课文,介绍梗概。

引导学生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3.精读课文,知道什么是“减灶示弱”,了解它对战争起读影响。

(2)合作交流。

出示:“魏军素称剽悍,以为我军怯弱,而我们正好利用魏军的轻敌思想,减灶示弱,诱敌追赶,然后伺机伏击敌人。”

分析

魏军:素称剽悍,以为我军怯弱(骄傲、轻敌)

我们:利用魏军的轻敌思想,减灶示弱,诱敌追赶,然后伺机伏击敌人。

孙膑这句话中,讲了几个条件可以战胜敌人?那个条件可以不要?(每个条件都是必要条件,“减灶示弱”是关键条件)。

(3)画出庞涓都心里活动都句子,说说他为什么会产生这样都感觉?

(4)用导读法感悟孙膑地“料事如神”和庞涓地“轻敌傲慢”

师导:庞涓第一次在追赶齐军地途中,发现――

生接:齐军遗下地灶足够10万人吃饭使用,

师导:庞涓心里――

生读:不免惴惴不安

师导:到了第二天,庞涓却发现――

生读:齐军地灶减去了一半,

师导:庞涓

生读:又振作精神,令士兵加速追赶

师导:第三天,庞涓高兴极了,因为――

生接:齐军地灶只剩下供3万人用的了

师导:庞涓认为――

生接:这是齐军不敢迎战,纷纷逃亡所致

师导:所以,庞涓骄傲地说――

生接:万知道齐军一向怯懦,你们看,三天之中,逃跑的士兵就已经超过半数

师导:庞涓再也顾不上多想,便――

生读:丢下大军,率领一支轻装地骑兵,孤军深入,不分日夜地穷追齐军。

讨论后,教师点拨:

“孙膑根据庞涓地行军速度,判断魏军在日落后可到达马陵道。马陵道位于两座大山之间,地势险要,树林茂密。”

交代道路战事地地点(马陵道)、天时(日落后)、地利(地势险要,树林茂密)

“一切布置停当,夜幕降临时庞涓已率部进入马陵道。因为道路不被遍地地树木阻塞,魏军只得停下来。”

孙膑的“运筹帷幄,料事如神”

“魏军失去主帅,顿时乱成一团,溃不成军。齐军乘胜进攻,全歼魏军,并俘虏了魏太子申”

交代了“马陵之战”的最后结果,进一步突出了它在“援韩战争”,所起地决定性作用。

理解思考:你觉得孙膑和庞涓各是怎么地人物?

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复述课文。

2.拓展延伸:找“孙膑和庞涓”地故事读读。

板书

25马陵之战

孙膑 减灶示弱――胜

智取

庞涓 骄傲轻敌――败

根据《竹书纪年》的记载,“梁惠成王二十八年,穰疵率师及郑孔夜战于梁、赫,郑师败逋。”魏国派遣襄疵攻打韩国汝南的梁、赫,韩国派将军孔夜应战,韩国战败,后求救于齐,于是就有了司马迁笔下,齐国在韩国五战全败后才出兵救援的记载。《战国策》中也有《南梁之难》一篇描述此役。

南梁在汝河上游,秦朝后称梁县,今属汝州。韩魏两国在此暴发激战,双方统帅是孔夜和襄疵,并非《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所说,是庞涓领兵攻打韩国。

韩国得到齐国答应救援的允诺,人心振奋,竭尽全力抵抗魏军进攻,但结果仍然是五战皆败,只好再次向齐告急。齐威王抓住魏、韩皆疲的时机,任命田忌为主将,田婴为副将率领齐军直趋大梁。孙膑在齐军中的角色,一如桂陵之战时那样:充任军师,居中调度。

但根据《战国策・南梁之难》记载,韩国并非得到齐国允诺才主动出击五次战败,而是齐国暂时坐山观虎斗,等到韩国五次战败后才出兵救援。献计者也是张丐,并非孙膑或田忌。魏国自己的史书《竹书纪年》中,也没有记载孙膑、田忌和庞涓参与了此战,马陵之战双方的统帅是魏太子申和田盼。

魏国眼见胜利在望之际,又是齐国从中作梗,其恼怒愤懑自不必多说。于是决定放过韩国,转将兵锋指向齐军。其含义不言而喻:好好教训一下齐国,省得它日后再同自己捣乱。魏惠王待攻韩的魏军撤回后,即命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将,气势汹汹扑向齐军,企图同齐军一决胜负。(魏国兵力没有记载)

齐军已进入魏国境内纵深地带,魏军尾随而来,孙膑针对魏兵蔑视齐军的实际情况,在认真研究了战场地形条件之后,定下减灶诱敌,设伏聚歼的作战方针,造成在魏军追击下,齐军士卒大批逃亡的假象,并在马陵利用有利地形选择齐军中1万名善射的弓箭手埋伏于道路两侧,规定到夜里以火光为号,一齐放箭,并让人把路旁一棵大树的皮剥掉,在上面书写“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字样。

庞涓在接连3天追下来以后,见齐军退却避战而又天天减灶,武断地认定齐军斗志涣散,士卒逃亡过半。于是命令部队丢下步兵和辎重,只带着一部分轻装精锐骑兵,昼夜兼程追赶齐军至马陵,见剥皮的树干上写着字,但看不清楚,就叫人点起火把照明。字还没有读完,齐军便万弩齐发,给魏军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打击,魏军顿时惊恐失措,大败溃乱。

庞涓智穷力竭,眼见败局已定,遂愤愧自杀。齐军乘胜追击,又连续大破魏军,并俘虏了魏军主帅太子申。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44598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