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为个人成长和发展提供指导。总结写作要注重提炼和归纳,做到简练明了,突出主题和要点。接下来是一些总结的典型样例,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发。
陋室铭教学设计张琼月篇一
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2、让学生了解押运的字和压韵的作用。
3、引导学生了解刘禹锡淡泊自甘,不慕名利的思想。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主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课外阅读读后感,抽签完成)3'。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2。
三、介绍作者、体裁(教师抽查学生回答,教师适当补充)3'。
刘禹锡(772---843)字梦得,唐朝著名诗人和散文家。
铭,原来是刻,在这里是一种文体,或歌颂赞美,或有所警戒。
本文“陋室铭”,意是刻在鄙陋居室里的文章。
四、学生借助工具书解释常用实词和难句。6'(完成目标2)。
陋:不华美、狭小馨:香气散布很远。
白丁:封建社会里没有功名的人牍:古时写字用的木简。
何陋之有:有什么狭小不好看呢?
(教师出示胶片)。
五、朗读、翻译、理解分析。28'。
1、请一同学读一同学翻译全文,学生或教师适当补充。(完成目标2)。
2、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出示的问题。
a、《陋室铭》中的那句话能提挈全篇大意?
3、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补充并进行思想教育。(完成目标3)。
我们要学习刘禹锡淡泊自甘,不慕名利的高贵品质。
4、请学生自渎领会。
5、教师介绍什么叫押韵?押运有什么作用?
(写韵文时在句末或联句之末用韵母、声调相同的字叫做押韵。韵文押韵能使人加深印象,同时便于吟颂和记忆,因为它具有声调和节奏之美。)。
6本文有那些押韵字?(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六、小结。2。
七、布置作业。1'。
a、抄写常用实词和难句。
b、背诵全文。
c、写一读后体会,字数不限。
八、说课精要:安排学生先自己预习、多读、自主试译,让他们更容易理解文章。
陋室铭教学设计张琼月篇二
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2、让学生了解押韵的字和押韵的作用。
3、引导学生了解刘禹锡淡泊自甘,不慕名利的思想。
掌握字词,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韵文的特点和作用。
理解课文内容,并进行创作性思维创作。
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解释题目,介绍写作背景。
1、导入课文:。
师:前一阶段有一首《考试铭》流传很广,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听过?(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惟吾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围棋,寻思看电影。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虽非跳舞场,堪比游乐厅。心里云:混张文凭。)。
大家知不知道它其实是根据哪一篇文章仿写的呢?
2、解释题目:。
大家齐读一遍课文。
题目中"陋室"是什么意思?、简陋的房子、“铭”是什么意思?、铭是古代一种刻于金石上的押韵文体,多用于歌功颂德与昭申鉴戒、明白了"陋室铭"三个字的意思,也就明白了题意,就是对陋室进行歌颂、结合内容,我们可以知道作者主要是要对陋室内的人的高尚品德进行歌颂。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这才是作者真正的意思。
3、介绍作品背景:。
大家知道多少有关刘禹锡的事?给大家讲个有关这篇文章来源的小故事吧:。
贞元九年(793),刘禹锡中进士后,官至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可谓官运亨通。后因他参加王叔文的永贞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德宗皇帝贬至安徽和州当通判。按当时地方官府的规定,他本应住衙门三间大厦的官邸。可是,和州的知县是个势利之徒,他见刘禹锡贬官而来,便多般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县城南门,不久,又要他搬至北门,由原先的三间屋缩小到一间半,不久又要他搬居城中。半年之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狭小,一次比一次简陋,全家老小根本无法安身。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刘禹锡提笔写下了《陋室铭》这篇文章,并请他的好朋友,当时的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一时轰动朝野。
现在,一千多年过去了,没有人会记住那个势利的县官,但刘禹锡的这篇《陋室铭》,却光照历史,留传千古。
二、解释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1、解释字词:。
请同学们借助书下注释翻译课文。把不懂的词句画下来,准备提问。
回答同学们的提问,等同学们没有问题后,有重点地解释课文、
重点字词:。
词类活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出名。
苔痕上阶绿上: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长上。
无案牍之劳形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宾语前置:。
孔子云: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前置。其中的“之”,为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这句话是出自《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
2、理解课文内容:。
齐读一遍课文,提问同学来翻译课文,老师从旁提示、
(译文:山的名声不在于山的高低,只要有了仙人也就有了名声。水的名声不在于水的深浅,只要有了龙的存在也就有了灵气。虽然我所处的是一间简陋狭小的房屋,但我高尚的道德品格同样可以四处传播。苔藓爬上了台阶,呈现一片碧绿。小草映着门帘,室内满是青葱。平日里谈笑的都是博学通达的大学者,来来往往的没有一个是没有文化不学无术的人。可以随心所欲的拨弄那未经雕饰的琴,翻阅研读用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使耳朵的听觉紊乱,也没有众多的公文需要劳心伤神。这间简陋狭小的房屋既如同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又如同西蜀的扬雄故居般出名。就像孔子说的:只要是道德品格高尚的君子居住之地,有什么理由说它是简陋的呢?)。
给课文分层:。
(苔痕上阶绿、无案牍之劳形)通过对居室环境的描写,说明"陋室不陋"三句话分别从环境,交往人物,室中事三个角度来说明。
(南阳诸葛庐、何陋之有?)总结全文,照应开头,说明陋室不陋、
课文是如何围绕“德馨”来写?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景色之雅:可知“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往之雅:可见纵情畅怀、谈笑风生的情状。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情趣之雅:可见抚琴调弦、展卷读经的怡然情态。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孔子云:何陋之有?”---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再朗诵一遍课文,结合意思,在朗诵的过程中,试着把它背诵下来。
三、完成课后作业,:
陋室铭教学设计张琼月篇三
1.复习“铭”这种文体,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品析词句之美。
3.拓展,深入体会作者的人格魅力。
二、课型。
新授课。
三、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品析词句之美。
四、教学难点。
拓展,深入体会作者的人格魅力。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讨论法。
3.诵读法。
七、教学步骤。
(一)导入。
旧知回顾。
体裁:铭。
(哪一组师友介绍一下)。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颂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二)读音韵之美。
陋室铭。
(唐)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要求学生注意韵脚和节奏)师友互读,班内展示,教师评价,全班齐读。
(三)品词句之美。
学生自己找出欣赏的句子,进行分析。先独立完成,再师友讨论,最后班内展示。
(四)悟人性之美。
1、旧知回顾。
本文运用的写法,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出作者的节操和的情趣。
2、读刘禹锡的诗,体会其豪情。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去,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怎么可能让一间小小陋室困住了自己高贵的心?
3、拓展。
彭城刘禹锡,诗豪者也。
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这是作者被贬和州后写的诗句。
可见刘禹锡虽被贬但豪情不减,不甘沉沦,试从文中找出体现他的豪情的词句,大声朗读。
4、悟人性之美。
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
(五)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读音韵之美。
品词句之美。
悟人性之美。
(六)作业。
走近刘禹锡。
(写出自己的认识,感悟刘禹锡的人格魅力。可查阅资料,不少于300字)。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陋室铭教学设计张琼月篇四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2、了解“铭”这一文体的特点。
3、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
4、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学生回答:选择后者,因为……)。
恭喜你,你的选择居然与一名唐代大名鼎鼎的诗人不谋而合,他便是刘禹锡。你有望成为新时代的刘禹锡!接下来让我们来看一看刘禹锡的《陋室铭》吧!说到刘禹锡,那我们当然就要来了解作者及其相关的资料。
1、介绍作者及作品。
点拨:刘禹锡因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失败被贬的背景。2、解题:了解“铭”的特点:
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陋室铭”的意思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下面,大家速读全文并圈出本文韵脚是什么?所押的韵是什么?本文韵脚:名ing,灵ing,青ing,丁ing,经ing,形ing,亭ing押的是:ing韵(学生回答)。
听老师朗读课文,并注意下面两个问题:a、识记生字词。幻灯片8。
b、注意朗读的节奏、重音,感情的投入等。划出朗读的节奏。幻灯片9。
辨音识字:(学生齐读)。
读准节奏: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学生翻译整篇课文。(教师点拨指导)。
看着幻灯画面:齐读课文。
疏通文意:再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并把不理解的字词句标出来,然后小组合作交流共同解决。(讨论、演板)重点词:
名:出名德馨:品德高尚丝竹:奏乐的声音鸿儒:博学的人乱:使……扰乱劳:使……劳累(使动用法)。
重点句子:
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呢?(宾语前置)。
研读课文:(再读课文)弄懂下列内容:1、作者怎样引出陋室?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
比喻起兴山仙陋室(比兴)水龙德馨。
2、在作者看来,陋室真的简陋吗?从哪一句可以看出来?(主旨句)。
不陋惟吾德馨(学生回答)。
3、从哪些方面看得出来?(小组讨论)。
居室环境高雅。
陋室不陋人物交往高雅。
生活情趣高雅。
4、作者在本文提到古代名贤有何用意?(讨论作答)。
自比古代贤人,希望也像他们一样因为自己的高雅脱俗获得别人的尊敬与景仰。
5、“孔子云:何陋之有?”作者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用意?(提问)。
画龙点睛,深化主旨。
小结:
本文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和赞颂,抒发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拓展迁移:
学完陋室铭之后,有同学写了一篇铭,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
学生铭。
天赋不高,有志则行;。
成绩不佳,发奋则灵。
斯是求学,唯我辛勤。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谈笑添学问,思辩助长进。
可以明事理,冶性情。
无世俗之乱耳,有墨香之赏心。
学海巧为舟,书山行捷径。
吾辈云:“何乐而不为?”
作业:
板书设计:
山仙陋室设喻引题比兴水龙德馨。
居室环境高雅陋室铭陋室不陋人物交往高雅生活情趣高雅。
引古贤以自况反问点题。
托物言志-安贫乐道高洁伟岸。
陋室铭教学设计张琼月篇五
教学目标:
1.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2.按节奏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作者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难点:
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作者寄寓的理想追求。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上课前先请大家做一个选择题。
现在你的眼前有两栋房子:一个是富丽堂皇的大房子,一间是茅草屋。你想要住哪里?(生:大房子)。
恭喜很多同学的选择,正是刘禹锡的做法。(引导看图)瞧!他正在陋室里自得其乐呢!(师板书课题:陋室铭)。
2.介绍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世称“诗豪”。(三)初读课文。
1.出示生词(指两名学生上黑板写,其余书上铅笔标注)2.按节奏,朗读课文。
3.小组讨论:字句理解、翻译。
[提示]名:出名;斯:这;是:表判断;唯:只有。
鸿儒:博学的人;白丁:平民(成语:目不识丁)。
劳:使...身体劳累;何陋之有?(倒装句)有什么简陋的呢?
(四)理解主要内容。
1.解题:课题“陋室铭”是什么意思?(生:简陋的屋子)。
介绍文体“铭”:刻在器物上警戒自己或称颂功德的文字。
(称颂功德的文字一般可在钟鼎或石碑上,如:逝者墓前会有?墓志铭。
我们熟悉的,写在书桌右侧的激励文字是?座右铭)。
2.“陋室铭”,刘禹锡想要借这陋室,让自己铭记什么呢?
让我们走进陋室,去看个究竟。
(自由读文章4-7句,批注:陋室有何特点?)。
同桌讨论,并汇报,师板书:
环境清幽。
陋室:交友儒雅。
生活高雅。
(1)介绍写作背景:刘禹锡参与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当权。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和州知县看他是从朝廷贬下来的,就故意刁难他。半年中,强迫他搬了三次家,一次面积比一次小,最后只给他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陋室。
(2)师生分角色扮演和州令、刘禹锡。
出示:
问:你这房子都长青苔、长青草了,你还说不陋?
刘:“苔痕上皆绿,草色入帘青。”这是多么清幽雅致,真么能说陋呢?
问:看你这穷酸样,估计不会有人与你为友吧?
刘:
问:你既没有丝竹,有没有案牍,你还有什么好乐的呢?
刘:
(1.生自读思考;2.师问生齐声答)。
(3)由此可见,刘禹锡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小组讨论,汇报:情趣高雅、安贫乐道、不慕名利。
(五)探究写法。
[过渡]了解到刘禹锡的“陋室”给寄寓的志趣,我们再来探究一下:文章是怎么写的?
1.抓住具体语句,小组讨论:
教师引导:刘禹锡借“陋室不陋”,表达自己高洁傲岸的高尚品质,是什么写法?
按开头两句的格式,修改第三句,介绍“比兴”手法,找出比喻的本体、喻体。
(六)布置作业。
1.借某种植物、动物或者昆虫的特征,给自己你一则情趣高雅的座右铭。
(如:梅兰竹菊、蚂蚁、萤火虫......)。
范例:每个人都是昆虫,而我是一只萤火虫。
疾风知劲草,让风来得更猛烈些吧!
附:板书陋室铭(刘禹锡)。
陋室德馨。
环境清幽。
交友儒雅安贫乐道、不慕名利。
生活高雅。
陋室铭教学设计张琼月篇六
1、朗读、背诵《爱莲说》,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理解文章的主旨。
课前收集有关咏莲诗句。
1课时。
1、欣赏莲花图片,师生共同给它们命名或配以诗文名句。
2、由许多人都喜欢莲花,引出课本。“在古人笔下,莲花,或与天真纯洁的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对莲的喜爱,可以说已成为我国人民一种文化心态。”
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
1、读课文,标出生字词。
2、注音:颐蕃淤濯涟亵鲜噫。
3、口述课文大意,翻译下列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予谓菊,花之隐逸也。
(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方法:
(1)尽量译出每一个字;
(2)补出省略成分;
(3)通畅,准确。
然后每个“老师”(即学生)一句,先朗读,再口译,再解答“学生”(即老师)一两个问题。问题以字词解释为主。同时师生评判、讨论、辩误。
教师重点讲学生难懂两个文言句式:
(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翻译时加“是”字。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两句与此相同。
(2)“菊之爱”,宾语前置,译为“爱菊”。“莲之爱”、“牡丹之爱”与此相同。“何罪之有”、“惟利是图”也与此相同。
教师指导语气、语调、停顿、快慢。
1、写“爱莲”,为什么写“爱菊”和“爱牡丹”?
明确:是衬托手法,其中,爱菊是正衬,爱牡丹是反衬。
明确:主要象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的节操。
3、作者将菊花、牡丹、莲花一一拟人,表达什么思想?
(1)婉曲地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2)用具有高洁品格的“莲”自况,表示自己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节操的生活态度。
你喜欢什么花草树木?为什么喜欢?请口述一篇“爱______说”,要求有思想,有知识,有文采。
1、背诵,默写。
2、完成课后练习。
陋室铭教学设计张琼月篇七
理解作者借描绘陋室,表现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体会本文语言凝练、声调和谐的特点。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方法分析能力训练与朗读能力训练同步进行。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1.标出不会读的字,查字典给这些字注音。
2.放声读课文,在读准每个字音的基础上,按标点读出停顿。
二、讨论: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作者写“山不在闹,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目的是什么?提示:为比喻因“德馨”而陋室不陋。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两句描绘了陋室周围的环境,可以用怎样的词语概括这里环境的特点?提示:环境幽雅。
3.对居室周围环境的描写,与表明作者“德馨”有什么关系?提示:“绿苔漫上阶沿,青草长满庭院”,表明作者安居陋室,恬然自得,丝毫不感到荒凉、寂寞。这种心境,正是“德馨”的反映。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怎样表明作者“德馨”的?提示:作者只与“鸿儒”交往,表现出对权贵的蔑视,这也正是“德馨”的反映。
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这与表明“德馨”有什么关系?提示:作者用“调素琴、阅金经”的恬淡生活与“丝竹”“案牍”的烦乱对比,流露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抒发了安居陋室的情趣。这种情趣,正是“德馨”的反映。
6.作者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比的目的是什么?提示:“诸葛庐”“子云亭”都因主人“德馨”而不陋。作者用来自比,既表明自己的陋室也因“德馨”而不陋,又以诸葛亮、杨雄自况,表明自己非凡的抱负。7.结尾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提示:结构上,与开头呼应。内容上,总结全文。引孔子的话证明只要主人“德馨”,陋室就不显其陋的哲理。
8.试用简明的话概括:作者的“德馨”表现在哪些方面?提示:安居陋室,只与鸿儒交往,悠闲自得,胸怀着诸葛亮、杨雄那样的抱负。
三、朗读:读出语气,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按下面提示练习读出相应的语气:。
1.“山不在高……惟吾德馨。”要读出议论语气,即用“有仙”使山着名,“有龙”使水灵,并证明“德馨”使“陋室”不陋。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要读出描写语气,也就是要再现绿苔漫上阶沿,青草长满庭院的情景,表达出作者喜爱这幽雅的环境、安居陋室的感情。
3.“谈笑有鸿儒……无案牍之劳形。”要读出叙述语气,仿佛在向人们介绍自己日常在陋室中的活动。要流露出对污浊的官场生活的厌恶,安居陋室、自得其乐的感情。
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要读出抒情语气,仿佛作者自豪地说:我的陋室啊,多么象南阳的诸葛庐,多么象西蜀的子云亭。我感到骄傲!
5.“孔子云:何陋之有?”要读出反问语气,表达作者以“行馨”自勉,甘居陋室的思想感情。
(二)朗读课文,读出语气,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讨论: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1.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和他的经历,谈谈作者表明的“德馨”有哪些积极意义。提示:作者恬淡乐观始终不改变自己的操守。他蔑视那些当朝权贵,厌恶污浊的官场生活。他的甘居陋室,以诸葛亮、杨雄自比,正是他正直、高尚节操的反映。
2.作者的“德馨”反映出怎样的消极因素?提示:自命清高,超然脱俗的情调是消极的。反映了封建文人、士大夫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
五、背诵这篇课文。
陋室铭教学设计张琼月篇八
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理解“铭”的主要特征。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3.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1课时。
一、预习。
朗读课文,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2.关于“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三、正课。
1.朗读课文。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读等。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讨论并归纳: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问:“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5.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6.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7.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9.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四、小结。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胜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陋室铭教学设计张琼月篇九
本单元的阅读主题是“修身正己”。《陋室铭》通过对“陋室”不陋的描写,表现了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本课体现了人教社统编版教材本单元的编写意图,即: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中华传统美德,以及时代对这些美德的呼唤。
【学情分析】。
本文在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学生上初中后已经学习了先秦、魏晋南北朝、宋代、清代等不同时期的文言文或文言语段,拥有了一定程度的文言语感,掌握了基本的古汉语知识和文言文阅读方法。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把握类比的写作手法,领会文章的意蕴。
3.联系现实生活,对文章内容和表达形成自己的心得。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把握类比的写作手法,领会文章的意蕴。
【教学难点】。
联系现实生活,对文章内容和表达形成自己的心得。
【教学过程】。
一、由刘禹锡的经典诗句导入本课学习。
二、知人论世,把握文体。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完善课前搜集的作者生平、作品背景和文体介绍,然后分别展示交流结果,教师明确要点。
三、依韵诵文,疏通文意。
(一)找一找。
学生活动:听课文的范读录音,把表示韵脚的字,在书上圈画出来。
(二)挑一挑。
把构成骈句的短句挑选出来,自己出声读一读,然后尝试背诵它们。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三)划一划。
在书上用“/”,划出前面所找的四个骈句的断句,然后再读读它们。
(四)译一译。
活动一:以小组为单位,疏通文意,交流并尝试解决预习过程中有疑问的地方。
活动二:全班交流本文的翻译,明确词语和重点句子的意思。
四、细读文本,品味旨趣。
本环节主要是通过教师设置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揣摩课文文字背后的内涵,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和精神追求。
1.陋室中有什么?没有什么?
2.文章题目为“陋室”,为什么文中不写陋室如何陋,而是极力表现陋室“不陋”呢?
五、设置作业。
1.用硬笔或毛笔抄写《陋室铭》。
陋室铭。
刘禹锡。
清雅之境没有平民百姓。
文雅之人没有世俗乐曲。
高雅之事没有官府公文。
惟吾德馨。
陋室铭教学设计张琼月篇十
1.复习“铭”这种文体,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品析词句之美。
3.拓展,深入体会作者的人格魅力。
新授课。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品析词句之美。
拓展,深入体会作者的人格魅力。
一课时。
1.讲授法。
2.讨论法。
3.诵读法。
(一)导入。
旧知回顾。
体裁:铭。
(哪一组师友介绍一下)。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颂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二)读音韵之美。
陋室铭。
(唐)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要求学生注意韵脚和节奏)师友互读,班内展示,教师评价,全班齐读。
(三)品词句之美。
学生自己找出欣赏的句子,进行分析。先独立完成,再师友讨论,最后班内展示。
(四)悟人性之美。
1、旧知回顾。
本文运用的写法,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出作者的节操和的情趣。
2、读刘禹锡的诗,体会其豪情。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去,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怎么可能让一间小小陋室困住了自己高贵的心?
3、拓展。
彭城刘禹锡,诗豪者也。
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这是作者被贬和州后写的诗句。
可见刘禹锡虽被贬但豪情不减,不甘沉沦,试从文中找出体现他的豪情的词句,大声朗读。
4、悟人性之美。
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
(五)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读音韵之美。
品词句之美。
悟人性之美。
(六)作业。
走近刘禹锡。
(写出自己的认识,感悟刘禹锡的人格魅力。可查阅资料,不少于300字)。
陋室铭教学设计张琼月篇十一
《陋室铭》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构思巧妙、韵味深长而脍炙人口,久为流传,本文是作者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全文寥寥81字,短小精美,给人以隽永畅达,丰姿绰约的气韵。
学生经过初一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结合"洋思"教学模式,做到"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让学生借鉴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用一段话来表达自己的心志和情趣,将知识转化为能力。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当堂背诵短文,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掌握古为今用的学习方法,深入了解作者思想,结合时代具有积极参与现实的意义。
1、掌握"名"、"灵"、"斯"、"惟"、"馨"、"鸿"等实词的含义,了解与本文相关的文学常识。
2、能通畅地朗读全文,独立疏通文意,小组合作梳理出文章的结构思路,背诵全文。
自主、合作、探究;先学后教,兵教兵。
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体会作者的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
重点实词的用法;背诵全文。
独立梳理文意;人物形象的理解。
1课时。
在遥远而神秘的唐朝,有这样一位性格倔强的诗人:他曾两度被贬,但却不改其志。他迎着岁月的风尘,品味着世事的沧桑,独自在陋室中生活着。他的陋室环境清幽,他的朋友博学多才。在这里,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他,就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刘禹锡。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他的陋室,品味一下他超然的生活。(板书课题)。
1、掌握"名"、"灵"、"斯"、"惟"、"馨"、"鸿"等实词的含义,了解与本文相关的文学常识。
2、能通畅地朗读全文,独立疏通文意,小组合作梳理出文章的结构思路,背诵全文。
3、体会作者的高尚品质。
1、作者介绍。
2、背景介绍(学生汇报预习情况)。
一读:读准音,通文意。
1、自由朗读课文,如有不认识的字,向同学或老师请教。三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2、学生听读课文,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3、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4、指名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更好。
5、再放课件,学生跟读课文。
二读:重情感,练译讲。
1、小组内自由朗读,然后参考课下注解或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有疑难向同学或老师请教。5分钟后,比谁译讲的最准确。译讲方法:逐句译讲,即读一句,解释一句(人名、地名不译)。
3、小组讨论:用原文回答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1).文中哪句话统领全文大意?
(2)文章从何入笔?
(3)作者笔下的陋室环境如何?
(4)陋室主人交往之人、日常生活又怎么样?
(5)作者从哪几方面写"陋"室?
三读:探问题,悟意旨。
1、阅读课文,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
1—3句:以山水类比引出陋室,点明主旨。
4—7句:描写陋室的特点,突出主人的生活情趣高雅,衬托陋室不陋。
8—9句:类比古贤,点明陋室不陋。
2、全班齐读短文,畅所欲言:你觉得陋室的主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1、练习背诵,五分钟后比一比谁背得好。
2、看图背句子。
3、小组接力背诵。
4、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出名)(成为灵异的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只)(品德高尚)。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大)(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5、翻译句子。
a、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b、孔子云:何陋之有?
6、原文回答问题。
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n表明环境之雅和交往之雅的句子分别是: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u以古代贤人自况,表明自己的志向的句子是: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
同学们:
今天,我们学习了古代散文中的名篇《陋室铭》,它以其立意鲜明、构思巧妙、韵味深长而脍炙人口,久为流传,本文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主人公的优秀品质深深地感染了我们每一个人。希望同学们从今天起,努力学习,迅速成长为一个优秀的人,一个出色的人。
1、为自己要仿写的内容选定标题,如"电脑铭","考试铭","旅游铭"等等;。
2、仿写练笔的句式要基本相同,最好能大致押韵;。
3、主题要明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陋室铭。
刘禹锡。
环境安贫乐道。
德馨交友不陋。
生活高洁傲岸。
托物言志。
这是一片文言文,篇幅短小,易于记诵。正好可以把它作为训练学生学会自己学习文言文的一个范例。结合我校开展的"洋思"教学模式,我吸取了"洋思"教学模式的精华,采取了自学指导,一共分为三方面。每一步又有规定的时间,所以学生始终处于紧张的学习状态中,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只不过此种方法刚刚展开,要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还应该多多进行训练。可谓任重而道远。
陋室铭教学设计张琼月篇十二
1、知识: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2、技能: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感情:理解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
4、态度:用不同时代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的评价古人。
张扬师生个性,强调朗读品位、渗透学法指导,重视合作讨论、渗透时代观念--与时俱进。
如果让你设计自己的家,你怎样设计呢?(学生自由发言)唐朝的刘禹锡他和部分同学一样喜欢简陋的居室,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他的陋室究竟怎样?(板书:《陋室铭》刘禹锡)。
(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回答,教师适当补充)。
1、陋室:简陋的居室,是刘禹锡的室名。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用韵。(介绍表现文体的'字:表、说、记、序。押韵--刨根问底:立即让学生浏览课文找出韵脚和所押之韵。)。
3、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朝著名诗人和文学家,颇得白居易推崇。
1、学生自由读。(要求大声朗读,注意停顿,读正确、流利)。
2、指名读。(纠正错误读音,注意句读)。
3、范读。(听课文录音)。
4、齐读。
1、学生默读课文,参照注释,读懂课文。(遇到疑难,同桌讨论)。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决。(鸿、白丁、馨等)。
3、指名翻译。
齐读课文,出示思考题,四人小组讨论。
1、陋室,陋室,陋在何处?(从文中找出体现“陋”的语句)。
讨论并归纳:“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说明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极为简陋。
2、文末提出“何陋之有”,你认为作者这样说对吗?理由?
讨论并归纳:人品高尚。(斯是陋室,唯吴德馨)。
景色宜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幽雅、恬静)。
来人不俗。(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生活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3、作者写陋室仅是为了告诉我们陋室的状况吗?
讨论并归纳: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愿追逐名利,不愿高官厚禄,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强调本文写法:托物言志)。
4、齐读,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
1、看材料,思考问题。
教室铭: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吾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围棋,寻思看电影。可以睡觉,打呼噜。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虽非跳舞场,堪比游乐场。心里云:“混张文凭。”
思考:
(1)材料是针对学生中的哪些现象而言的?
(2)那么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的学习生活?
1、称颂:人品高尚。
2、批评:逃避世俗,缺少为国为名的奉献精神。
学习古人的作品,要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待古人;要择善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要批判的学习和接受。
陋室铭教学设计张琼月篇十三
1.加强朗读训练,在诵读课文的过程中正音、释词,理解重点词语,理解全文内容。
2.在理解文意、流利诵读的基础上,背诵并默写全文。
3.学习本文借物喻理、托物抒情的写法,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1.加强朗读训练,在诵读课文的过程中正音、释词,理解重点词语,理解全文内容。
2.在理解文意、流利诵读的基础上,背诵并默写全文。
3.学习本文借物喻理、托物抒情的写法,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学习本文借物喻理、托物抒情的写法,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导入。
咱们学过《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繁。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人各有志,人各有爱,在世人都爱豪宅名车的今天,如果谁告诉你他爱陋室的话,你准定认为他有病。而古人中有人甚至为他的陋室写了一篇文章来赞美,他就是刘禹锡。今天咱们来学习他的一篇著名的散文《陋室铭》。请大家打开书。
二.解题。
请一个同学读书下注释,了解作者和“铭”的特点。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宫接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2.关于“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陋室铭”的意思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三.学习课文。
(一读理清思路)(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
学生试读课文。
1.学生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尽量让学生来解答,达到疏通课文字词的目的)。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有仙则名:著名。
有龙则灵:灵异。
斯是陋室:这。
惟吾德馨: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
苔痕上阶绿:长到。
草色入帘青:映人。
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
往来无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无丝竹之乱耳:指琴瑟、策管等乐器,这里借代奏乐的声音。
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
何陋之有:是“有何陋”的倒装句,有什么简陋的呢?
(附译文)。
3.如果给课文分三个层次,该怎样划分?
明确第一层从开头到"唯吾德馨",第二层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为文章结尾。
(二读品析诗句)。
讨论并归纳: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2.提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3.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
明确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幽)。
品析"上"、"入"二字的妙用。
明确:"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4.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
明确鸿儒,无白丁(雅)。
"鸿儒"可否换成"群儒"?
不能。"群儒"则无"大"之义,显得太多了。
5.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
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安)。
能否将"阅金经"改为"阅五经",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作者当时受贬,思想上有些消沉,想从佛经中找到某种寄托,"阅金经"正是作者当时思想感情的折射。
6.作者用什么来类比自己的陋室?
明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三读领悟内涵)(男、女生分角色各读一遍)。
1.1.首尾句有何关系?
首句用了比兴写法,尾句与首自互相呼应。
2.2.本文题目为"陋室铭",文章又说"何陋之有"?这些不矛盾吗?
不矛盾。题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为"鄙俗"之义,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
3.3.引导学生.总结全文的构思。全文起于比兴,继而对陋室中的景色、社交、生活加以描写,再通过类比,巧妙地表现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情趣。
4.4.文章托物言志(借陋室以言志),表现作者不贪恋富贵荣华,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重视自身修养的思想感情。(文章主旨)。
5.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三、教学小结。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胜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四、全班竞背(学生自由背,小组中相互背,全班竞背)。
五、作业。
(-)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
a斯是陋室(这)b.惟吾德馨(高尚)。
c.谈笑有鸿儒(大)d.可以调素琴(素朴)。
(二)指出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比喻、对偶)。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互文)。
3.孔子云:何陋之有?(反问)。
(三)把下列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文。
l.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教学设计张琼月篇十四
知识目标:背诵默写,掌握相关的文言文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了解“铭”的特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引导学生朗诵并背诵课文。
结合学习重点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学会仿写。
一课时。
诵读法、质疑法、讨论法、提问法。
导入。
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狗窝,这是形象的比喻,说自己的家就算再乱再破也是最好的。唐代诗人刘禹锡就把自己家称为陋室,这个在作者看来也是最好的草屋到底好在哪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参观一下。
作家及写作背景简介。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哲学家。刘禹锡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的权贵,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在此背景下,刘禹锡创作了《陋室铭》。
文体介绍。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整体感知课文。
初读课文,熟悉课文。学习文言文首先要学会流畅的朗读,流畅的朗读时理解文意的基础。
学生自由读一遍,读时注意字音、停顿。读准、读顺。
听录音,对照字音、停顿,纠错。认真听并揣摩体会字音、停顿。
抽生单独读,其他同学认真听读,听后进行评价。
学生齐读,体会感受。
五、具体感知。
1、二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自由默读,同时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口头翻译全文,了解课文大意。如果有疑难处可前后桌小声讨论,仍不能解决做记号等会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
(2)组织解疑,检查自学效果并引导解疑。
(3)翻译重点文言词汇和语句(提问学生单独回答),学生思考、回答、识记。老师点拨、指导。名:著名。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案牍:官府的公文。鸿儒:博学的人。劳形:使身体劳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间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里的人)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宾语前置:有何之陋?)。
2、三读课文,体会感情。
感受音韵美。这是一篇铭文,有押韵的特点,读起来朗朗上口。大家一起有感情的朗读一遍,感受它的音韵美。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a、本文最富哲理、最能体现作者写作主旨的一句是什么?这句话是怎样引出的?
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句话先由说“山”、“水”然后引出“德馨”的。
b、作者写陋室,那陋室真的“陋”吗?
答:不是,这就是作者的巧妙之处,虽写陋室却表现了“陋室不陋”。
c、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陋室不陋的?试结合文章的语言加以分析。
答:“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是写陋室自然环境清幽宁静。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是写陋室往来客人的高雅不俗。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写陋室主人的生活情趣————恬适。
答:引古代贤士的名室来证自己的“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勉,表明“陋室”主人也同样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结尾引用孔子的话,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e、身居陋室,作者却以为陋室不陋,那么作者想借陋室表达他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答: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六、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托物言志的技法:
文章一开头以山、水作比,引出陋室,接着从自然环境、交往人物、生活情趣三方面来描写陋室,暗示陋室不陋,又以“诸葛庐”“子云亭”作比,表明“惟吾德馨”,最后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文章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高尚情趣。我们把这种写法叫做托物言志。
托物——陋室:对陋室的环境及室主人的日常生活进行描写。
言志——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文章主题思想)。
根据板书提示尝试背诵。
1、以游戏形式进行,一人背一句。
2、学生自愿起来单独背诵。
3、全体齐背一遍。
小结:文中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我们不仅要体会作者作文的情感,更要学习和掌握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后作业。
1、熟练背诵并默写全文。
2、以《_______铭》为题,仿写陋室铭,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反思(略)。
山水喻陋室。
设喻引题。
仙龙喻德馨。
陋环境清幽(景)高洁傲岸。
室陋室不陋交往高雅(友)安贫乐道。
铭生活恬适(趣)。
古贤自喻反问点题。
陪衬比喻托物言志。
覃玉。
陋室铭教学设计张琼月篇十五
《陋室铭》是编排在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是讲读课《短文两篇》中的一篇,另一篇是《爱莲说》。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学习课文,从不同角度感受中华美德以及时代对这些美德的呼唤。
七年级学生经过上半学期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2.一对一互译课文;
3.设计板书表现课文,理解文章寓意。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确定本课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字词。
2.反复诵读,领会文章内容,并力求当堂成诵。
3.体会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4.正确理解文中所表现的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朗读并分析文章的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读法。
课时计划:1课时。
(一)由作者的诗句导入,吸引学生。
(二)学生介绍作者。
刘禹锡(772~843),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曾被白居易誉为“诗豪”。
(三)解释题目“铭”的含义。
由甲骨文演变到金文谈起,解释什么是“铭”?
(四)出示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读出韵味。
2.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3.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4.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五)读“铭”
1.出示划分好节奏的原文,学生自由朗读。
2.去掉节奏,指生读。
3.去掉标点,指生读。
4.按照古人的方式竖版文字,从右往左,学生齐读。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要引导学生采用自由读、个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做到五分钟内至少读三次。
(六)译“铭”
结合书下注释译此文,将不理解的内容标注下来。
1.出示重点字词,指生译。
2.指生通篇翻译。
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我采用两人小组讨论翻译的形式,要求学生一对一,一人读一人译,互相帮助指正,教师可做适时的指导与归纳总结。
(七)品“铭”
1.“斯是陋室”和“何陋之有”是否自相矛盾?(找主旨句)。
2.“德馨”体现在哪些语句中?
3.我们可以看出刘禹锡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
(出示背景资料)。
这一环节中,设计一些问题按序抛出,要求学生抓住中心句,带着学生深入课文。力求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
(八)撰“铭”
请你模仿文中的句式,为自己撰写一句座右铭,鼓励一下自己。
(十)教师寄语:心清气自华,德厚品自高。
(十一)布置作业:
搜集并欣赏刘禹锡的诗。
板书设计:
德馨。
陋-----------------------不陋。
景、人、事、心境。
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逐渐获得的,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辅相成。过去文言文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老师引导学生逐字、逐句、逐段翻译,继而繁琐分析,使文言文教学耗时多而成效少。在这堂《陋室铭》的教学中,我摒弃了过去脱离能力培养去孤立地传授知识的教法,注重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课前利用工具书以及相关材料自引疏通课文的文意,并尝试解决文章整体大意。为此,在引导学生掌握文言字、词等知识过程中,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得以培养和提高。同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把朗读作为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引导学生采用自由读、个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
在这堂《陋室铭》的教学中,我尤其注重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充分发表自己的感受与见解,只要能答出道道,都给予充分的肯定。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个体思维的发展。
但是,教学中也存在着不足的地方:学生在读和译的环节上占用的时间校多,在时间的安排上出现了前松后紧的情况。
模板学习目标:1.了解什么是托物言志;领悟短文所表现的作者的志趣和情操。2.体会语言特色及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3.理解本文独特新颖的结构方式。......
陋室铭教学设计张琼月篇十六
1、知识: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2、技能: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感情:理解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
4、态度:用不同时代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的.评价古人。
张扬师生个性,强调朗读品位、渗透学法指导,重视合作讨论、渗透时代观念——与时俱进。
如果让你设计自己的家,你怎样设计呢?(学生自由发言)唐朝的刘禹锡他和部分同学一样喜欢简陋的居室,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他的陋室究竟怎样?(板书:《陋室铭》刘禹锡)。
(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回答,教师适当补充)。
1、陋室:简陋的居室,是刘禹锡的室名。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用韵。(介绍表现文体的字:表、说、记、序。/押韵——刨根问底:立即让学生浏览课文找出韵脚和所押之韵。)。
3、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朝著名诗人和文学家,颇得白居易推崇。
1、学生自由读(要求大声朗读,注意停顿,读正确、流利)。
2、指名读(纠正错误读音,注意句读)。
3、范读(听课文录音)。
4、齐读。
1、学生默读课文,参照注释,读懂课文。(遇到疑难,同桌讨论)。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决。(鸿、白丁、馨等)。
3、指名翻译。
齐读课文,出示思考题,四人小组讨论。
1、陋室,陋室,陋在何处?(从文中找出体现“陋”的语句)。
讨论并归纳:“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说明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极为简陋。
2、文末提出“何陋之有”,你认为作者这样说对吗?理由?
讨论并归纳:人品高尚(斯是陋室,唯吴德馨)。
景色宜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幽雅、恬静)。
来人不俗(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生活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3、作者写陋室仅是为了告诉我们陋室的状况吗?
讨论并归纳: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愿追逐名利,不愿高官厚禄,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强调本文写法:托物言志)。
4、齐读,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
1、看材料,思考问题。
教室铭。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吾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围棋,寻思看电影。可以睡觉,打呼噜。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虽非跳舞场,堪比游乐场。心里云:“混张文凭。”
思考:
(1)材料是针对学生中的哪些现象而言的?
(2)那么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的学习生活?
(学生自由讨论,自由发言)。
1、称颂:人品高尚。
2、批评:逃避世俗,缺少为国为名的奉献精神。
学习古人的作品,要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待古人;要择善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要批判的学习和接受。
《陋室铭》是一篇名传千古的美文,通过对简陋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不慕荣利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结合本文的教学过程我有几点反思:
1、文章的教学目标设定符合教材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教学设计能够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落实重点和难点。
2、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比较注重渗透学法的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3、本文注意了以读为主,在朗读过程中,使学生们感受“铭”这种文体的篇幅短小,语句押韵、语言优美的特点,进而对课文的形式美有深刻的认识。还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注意对学生适时的点拨,有层次的进行朗读指导,不仅让学生会读还要读好,读准节奏、读出感情、读出韵味,真正把自己融入文章中来,并且注意利用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鼓励。最后,运用“整体板书”和“回译法”让学生进行背诵,加深记忆。总之,用朗读贯穿教学的始终。
4、注重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采用小组合作竞争的方式,答对加分,答错扣分的形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学习的兴趣。
5、把握文言文教学的重点:积累文言词汇、句式等常识,准确翻译文章,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打好基础。再说,要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就必须理解课文字句,所以我在引导学生利用已有文言知识,借助课下注释,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弄懂文章的此句意思。
6、让学生参与课堂和学习的全过程,做知识和思维的主人。
学生们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不仅仅限于在课堂上由老师带领的分析,还包括课前对课本的预习,对重点知识的揣摩,对疑难问题的质询。更包括课后对所学知识的消化和演绎。所以,我从预习这个环节抓起,让学生参与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做知识和思维的主人。
7、巧妙的设计提问,采用小组合作、教师点拨来解决,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本。精心设计问题,并形成一个问题链,让这些问题逐步深入地把整篇文章的内容串联起来,每个问题都让学生从课文内容出发,挖掘其意义,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的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最后运用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前后呼应把它连接在一起,融汇贯通,把全篇课文的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串珠成链”的整体把握效果。这种方式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不让人觉得死气沉沉,而且问题与问题之间环环相扣,从屋外到屋内,从景到人到趣,一步步地随着学生自主地交流探讨深入进去,使学生在深入的过程中理解全文。这其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激发其竞争意识和学习兴趣。
8、对于课堂的时间安排如再紧凑些,让学生当堂完成练习,更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学习反馈的掌握。
又有一次面对镜头的经历,让我在课堂中又多一次历练,相信,以后,我会比这次更从容不迫、沉稳镇定地应对课堂,和学生的互动会更加融洽、自然。
总之,这一堂课,让我看到自己的不足,更让我收获了许多,懂得了许多!我想,我只能够脚踏实地,认认真真的思考教学中问题,我才可能在教师成长的路上走得稳、走得远!
陋室铭教学设计张琼月篇十七
教学时数 一课时 。
教学方法 分析能力训练与朗读能力训练同步进行。 。
教学过程 。
一、朗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
1.标出不会读的字,查字典给这些字注音。 。
2.放声读课文,在读准每个字音的基础上,按标点读出停顿。
二、讨论: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怎样表明作者“德馨”的? 提示:作者只与“鸿儒”交往,表现出对权贵的蔑视,这也正是“德馨”的反映。
三、朗读:读出语气,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
(一)按下面提示练习读出相应的语气: 。
(二)朗读课文,读出语气,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
四、讨论: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
五、背诵这篇课文。
陋室铭教学设计张琼月篇十八
理解作者借描绘陋室,表现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体会本文语言凝练、声调和谐的特点。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方法分析能力训练与朗读能力训练同步进行。
一、朗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1.标出不会读的字,查字典给这些字注音。
2.放声读课文,在读准每个字音的基础上,按标点读出停顿。
二、讨论: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作者写“山不在闹,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目的是什么?提示:为比喻因“德馨”而陋室不陋。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两句描绘了陋室周围的环境,可以用怎样的词语概括这里环境的特点?提示:环境幽雅。
3.对居室周围环境的描写,与表明作者“德馨”有什么关系?提示:“绿苔漫上阶沿,青草长满庭院”,表明作者安居陋室,恬然自得,丝毫不感到荒凉、寂寞。这种心境,正是“德馨”的反映。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怎样表明作者“德馨”的?提示:作者只与“鸿儒”交往,表现出对权贵的蔑视,这也正是“德馨”的反映。
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这与表明“德馨”有什么关系?提示:作者用“调素琴、阅金经”的恬淡生活与“丝竹”“案牍”的烦乱对比,流露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抒发了安居陋室的情趣。这种情趣,正是“德馨”的反映。
6.作者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比的目的是什么?提示:“诸葛庐”“子云亭”都因主人“德馨”而不陋。作者用来自比,既表明自己的陋室也因“德馨”而不陋,又以诸葛亮、杨雄自况,表明自己非凡的抱负。7.结尾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提示:结构上,与开头呼应。内容上,总结全文。引孔子的话证明只要主人“德馨”,陋室就不显其陋的哲理。
8.试用简明的话概括:作者的“德馨”表现在哪些方面?提示:安居陋室,只与鸿儒交往,悠闲自得,胸怀着诸葛亮、杨雄那样的抱负。
三、朗读:读出语气,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按下面提示练习读出相应的语气:
1.“山不在高……惟吾德馨。”要读出议论语气,即用“有仙”使山着名,“有龙”使水灵,并证明“德馨”使“陋室”不陋。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要读出描写语气,也就是要再现绿苔漫上阶沿,青草长满庭院的情景,表达出作者喜爱这幽雅的环境、安居陋室的感情。
3.“谈笑有鸿儒……无案牍之劳形。”要读出叙述语气,仿佛在向人们介绍自己日常在陋室中的活动。要流露出对污浊的官场生活的厌恶,安居陋室、自得其乐的感情。
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要读出抒情语气,仿佛作者自豪地说:我的陋室啊,多么象南阳的诸葛庐,多么象西蜀的子云亭。我感到骄傲!
5.“孔子云:何陋之有?”要读出反问语气,表达作者以“行馨”自勉,甘居陋室的思想感情。
(二)朗读课文,读出语气,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讨论: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1.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和他的经历,谈谈作者表明的“德馨”有哪些积极意义。提示:作者恬淡乐观始终不改变自己的操守。他蔑视那些当朝权贵,厌恶污浊的官场生活。他的甘居陋室,以诸葛亮、杨雄自比,正是他正直、高尚节操的反映。
2.作者的“德馨”反映出怎样的消极因素?提示:自命清高,超然脱俗的情调是消极的。反映了封建文人、士大夫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
五、背诵这篇课文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489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