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我们反思过去经历的一种方式,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成长和变化。总结要简明扼要,不要重复和啰嗦。小编找到了一些非常有价值的总结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劳动的价值与意义篇一
融资就是帮助创业者拉开和竞争对手差距的利器。一个细分领域的创业想法,投资人感兴趣的时间段其实很短,一般6到12个月,也就是说这6到12个月很可能决定未来几年的市场格局。因为过了融资窗口期,就很难有投资人搭理了。
所以,创业者的融资必须要快,拿到钱后,就要争取成为领跑者,领跑者的身份能够帮助创业者在资本市场上持续融到资金。
细分领域的第一名,相对来说会比较容易拿到后续的融资。如果在行业里排名靠后,要想融到资金,那这个项目的现有数据至少是领头羊公司融资时的三到四倍。因为只有这样的数据表现,才能说明你有执行力,投资人才相信你有可能后来居上。
另外对于投资人很重要一点,就是要判断项目的运营数据是否健康,我们会重点考察项目的客户留存率和复购率。
早期公司不在于有多少收入,关键在于能否验证自己的商业模式,获取的用户是否能留下来,多久来使用一次服务,所以复购率和留存率非常重要。但我们眼中合格的复购率和留存率的标准是不会透露出来的,怕创业者一旦知道这个标准,可能会伪造数据给我们。
不过,我们也有一套评估的办法,避免有人数据造假。
比如当我们决定要投一个行业的时候,会把这个行业的所有玩家都过一遍,然后把他们提供的数据都思考一遍,形成我们对这个行业的数据标准。这样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个标准下,未来五年行业的增长情况,企业的增长规模等等。
这个时候我们手上都有了整个行业的数据,通常来说不会存在哪一家公司的数据高的离谱的情况(谁造的数据很离谱,和行业水平完全不同,多半是假的),也就是说,除非这个行业的人全部造假,否则那个造假的人就很容易被判断出来。
劳动的价值与意义篇二
身家千万的土豪依然做环卫工,劳动的价值。
在郑州高新区的化工路环卫班,50名环卫工中,30多人都是城中村拆迁户,赔付的房产价值过千万,环卫工张秀玲、秦家顺家产五千多万,但是,即使如此“土豪”,他们还起早贪黑,干着环卫的工作。
今年33岁、身家八千多万的环卫工贾志杰说:“刚开始时,我也学着做了两年土豪,每天溜溜逛逛,可时间一长,总感觉浑身不自在。随后,就干了环卫工,虽然每天累点脏点儿,可心里踏实。”
60岁的张秀玲也是拆迁户之一,她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活人,活人!活着就是干活!遛圈打麻将不习惯,干环卫虽然累点,可心里踏实!”
该班环卫工班长王爱琴女士介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这个环卫班是名副其实的土豪环卫班!可这些一下子暴发的土豪,从没想着如今有钱了,游手好闲,照样起早贪黑地干活!大家都为社会服务,个个身体健康,人生会更有意义。”
网友精选评论。
1、益恩食业:
2、jungle:
我们码头的保洁工人好几个也是厦门有房的土豪人家干习惯了只是风水轮流转才咸鱼翻身。不过他们没有忘本是难能可贵的。勤劳永远是不会错的,才不会成为败家子吧。
3、心若在梦就在:
劳动的价值与意义篇三
在人类历史上,劳动一直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劳动的价值和意义的认识也发生着变化。在当今的社会中,我可以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以下是我的体会:
劳动的价值不仅包括物质价值,还有道德、历史、文化等多种价值。比如,通过劳动,我们可以获得实际的经济收益,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够从中学习到价值观、道德观和社会责任等方面。在劳动中我们还能体验到团队精神的力量,当我们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或者团队共同实现的目标时,内心会感到莫大的满足。
二、劳动是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
劳动是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在工作中,人们经常遇到困难和挑战,通过克服这些困难我们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和经验,也能够更好地适应和应对未来工作的挑战。此外,劳动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对自己的未来职业规划也有所助益。
三、劳动可以提高生活品质。
劳动可以提高我们的生活品质,让我们更加地享受生活。通过劳动获得的收益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好的物质保障,可以得到更高品质的生活体验和更多的生活资源;同时,通过工作中获得的知识和经验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享受生活,增强我们的生活幸福感和满足感。
四、劳动是社会正常运转的生命力。
劳动是社会正常运转的生命力,没有劳动就没有社会。人们的生产活动为社会提供了许多的经济财富,没有劳动就无法满足社会的各种需求。同时,劳动也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每个人都承担着不同的工作和责任,每个人都应该为社会的正常运行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劳动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通过劳动我们可以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让自己的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和认可。工作不仅是养家糊口的手段,更为重要的是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对自己的成长与发展有所帮助。在劳动中,我们可以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让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
综上所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但在任何时期都是重要的和必要的。未来,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积极投入到各项生产和创造活动中,发扬劳动精神,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贡献。
劳动的价值与意义篇四
你们注意到那几棵弱小的小生命了吗?是的,在岩石的缝隙里,那些小草的种子。它们经历了风吹雨打,飘落到了这些缝隙中,却难以破土而出。但它们并没有放弃,经过太阳的照耀和雨水的滋润,经过无数次坚忍不拔地尝试,终于从石缝中探出了小脑袋,来打量这个世界。这使我感受到“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的美丽”。
南飞的大雁们,飞过寒风刺骨的山颠,穿过电闪雷鸣的峡谷,最终到达了它们理想的家园。在这个遥远的路途中,有多少大雁因为人类的捕杀、环境的恶劣,而倒在了前进的路上。虽然翅膀受了伤,但它们并没有放弃,忍受着剧烈的疼痛,在雁群的后面,默默地跟随着,不时发出悲凉的呻吟。但它们还是坚持到达了目的地,也许这也是生命的意义。
人的一生也许波澜起伏,也许风平浪静,但是每个人总会有坎坷,这样才能让生命的道路上多一点回忆,多一点色彩。生命是脆弱的,但它的意志是顽强的。我们要让顽强的意志,谱写出生命的意义。
劳动的价值与意义篇五
二次大战后随着先进生产力的获得,金融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社会分工和企业内分工有了很大发展,劳动和资本关系有所变化,出现了劳动资本化和资本劳动化的新趋势。这一趋势,改变着劳动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
一、现代条件下社会分工的发展和服务价值的创造。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目的是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他以物质产品作为研究商品价值的对象,在《资本论》三大卷中,基本上不涉及服务产品的价值问题,以物质产品的生产和价值创造为中心,把商业、金融等流通过程看作是价值的实现而不是创造,把价值定义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但价值的本质是社会劳动,是人与人通过商品交换形式的劳动关系。如果我们不单纯地以物质生产及其产品为研究对象,而以社会再生产、以社会的经济过程为对象,就应该说,构成整个社会分工、其产出用于交换的各种私人劳动和各部门的劳动,也都是创造价值的,因为它们也是社会劳动,也反映人与人的劳动分工关系,符合价值的本质。第三产业中,如商业、金融、信息、咨询劳动等,虽然其活动成果不是物质产品,而是一种服务或劳务,但他们的具体劳动实现物质产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或是为物质产品新使用价值的形成和价值的创造准备条件;同时,他们的劳动作为社会劳动,作为一般人类劳动力支出的抽象劳动,也创造价值。例如,商业店员的劳动中,分类、包装、运输、保管等劳动,属生产过程在流通过程的延续,自然是创造价值以外的,就算只是与商品价值形态的变化有关,如向消费者推销商品,也需要向消费者介绍各种商品的价格、品质、性能、规格等知识,而且介绍要有针对性,能满足不同购买力、不同消费对象(包括性别、年龄、职业、民族等)的需求。所以,商业店员的劳动,也是二重的。他们销售商品的劳动,是在介绍、提供样品、任凭挑选等具体形式下支出的一种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具体劳动中也有脑力和体力的支出,有抽象的一般人类劳动或社会劳动。这和直接生产过程价值形成中具体劳动转移价值,抽象劳动创造新价值的情况是一样的。一个是“准备”、“实现”,另一个是“转移”。由于服务产品和物质产品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形态,可以认为,它创造的是一种服务价值。
这样,我们可以说,商品价值包括两大类:产品价值和服务价值。产品价值是第一、第二产业创造的价值;服务价值是第三产业创造的价值。也可以说,价值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两种涵义,狭义的价值仅指物质产品价值;广义的价值则包括物品价值和服务价值两者。服务价值也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直接或间接为第一、第二产业服务的,如科研、教育、商业、金融、信息、咨询等部门;另一部分是直接为个人消费服务的,如饮食、旅游、娱乐、体育等部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需求层次的提高,第三产业在满足人们的需要、特别是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方面的意义,显得愈来愈重要了。
把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都确定为创造商品价值的产业,这些产业的劳动者都是创造价值的劳动者,它的意义在于:1.承认第三产业也像第一、二产业那样,是生产商品、创造价值的产业,就使生产商品的社会劳动具有了普遍性,各产业劳动者的社会地位具有了平等性。如果像传统的观点那样,认为占就业人口大多数的第三产业劳动者不创造价值,他们得到的收入要从第一、第二产业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和剩余价值中分一杯羹,这在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不多时似乎还说得通,到现在不是要变成笑话了?况且这种说法,会把广大的第三产业劳动者置于一种什么样的地位呢?2.第三产业劳动者,如商业、金融劳动自己创造服务价值和流通中实现物质产品的价值,并不矛盾,也不是可替代的关系,恰恰是他们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两方面不同的功能的表现,正好说明物质生产过程和社会再生产过程既相统一又有区别的关系。3.能使劳动价值论运用于实际经济运行。具体说,按原来对价值只由物质生产部门创造的理解,在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对国民经济的核算,采用以社会总产值为基本核算指标,只核算物质生产部门的物质产品平衡体系,简称mps,是残缺和重复计算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采用以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为基本核算指标,既核算物质生产部门也核算服务部门的国民帐户体系,简称sna,就比较全面,也符合国际规范,能与国际接轨。承认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都创造价值,才使实行sna有了相应的理论基础。
二、现代条件下企业内分工和产品价值的创造。
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中,创造价值的活劳动,主要是机器工人的操作性劳动,虽然他也说到了管理劳动和科技工作者的劳动,但没有展开详细论述。这大体上反映的是19世纪以纺织业为主导行业时的特征。经过20世纪上半期的“管理革命”和20世纪下半期的“资本革命”,马克思所说的总体劳动或总体工人的内涵,已有了极大发展,从产前、产中、产后联系起来看,变成由创业、投融资、科技工作、组织领导、经营管理、具体操作、购买销售等许多部分共同构成的组合劳动。在一个现代化大企业中,可以有分散的几十万个所有者,形成了一个包括决定企业发展战略和日常运营的人数众多的法人治理结构,所有者和经营者是分开的,资本所有者、资本经营者和企业创业者也是分开的。在这样的企业中,形成了复杂的劳动分工体系。
现代企业中的劳动分工,按劳动的重复性或创新性(非重复性)和劳动成果的`可测性或不可测性两个标准划分,大体可以把创造价值的劳动分成三类:第一类,操作型劳动。如搬运工、打字工、装配线上工人等的简单劳动,其劳动内容和方式几乎是完全重复的,对普通成人加以简单培训即可胜任;其劳动成果也是确定的、可测量的。第二类,管理型劳动,即各种职业管理者和专业者的劳动。在现代大企业中,经营管理不仅仅指公司履行计划、协调、考核等职能经理人员,更大量的是技术研发、律师、财务专家等专业人员。管理者的劳动,具有一定的非确定性或非重复性,不可能由外部预先规定工作的方法和流程,需由劳动者发挥一定的自主性、灵活性;他们从事这类较复杂的劳动,要经过相当长时期的教育和培养,因而是人力资本的所有者;他们的劳动成果,具有较大的不可测性。第三类,创新性劳动,如科技发明家、创业者、企业领导者等。他们的劳动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和稀缺性,每一次劳动都要涉及对新信息的处理和新情况的应对,其劳动成果常常很难确切衡量,且风险性极大;这类发明家、创业家,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本,其中极少数人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天赋才能,非一般学校教育和在业培训所能造就的。如京剧大师梅兰芳、美国篮球明星乔丹、微软董事长盖茨等,他们从事的劳动,别人无法替代,是一种垄断性劳动。
根据马克思关于在同一时间内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等于倍加的。
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的原理,拓展到现代企业,从事较复杂、需经教育培养的职能管理者和专业人士的劳动,其创造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将高于从事操作性的简单劳动者;科技工作者、创业者、企业领导人的创新性劳动创造的价值和剩余价值理应又高于前两者;最后,极少数拥有自然垄断性劳动的特殊人才,他们的科技发明和创造,耗费的个别劳动就是社会劳动,只要社会承认,符合社会需要,创造的价值将几倍、十几倍、几十倍甚至更多地超过前述劳动者所创造的。其价值实现,也不像物质商品那样是一次性的,而是在不断交换中逐渐实现。社会也会在一定期限内用知识产权,如专利法等,保护其合法所得。
三、劳动与资本分享企业利润。
科学技术的进步,先进生产力的获得和劳动分工的发展,使知识劳动者大大增加。他们的人力资本要得到承认和实现,要和财务或货币资本所有者分享剩余。
上述几类劳动者创造的新价值,扣除合约规定的工资、利息、地租、税收后的剩余,构成企业利润。企业利润如何分配呢?按照马克思的分析,这样的问题是不存在的。因为,在他看来,工人只能得到劳动力价值或价格即工资,企业利润完全归资本所有者获得,不容劳动者分享。当时的情况也基本如此。但如今问题不那么简单了。对第一类简单劳动者来说,由于劳动是重复的、机械的,成果又是容易检验和衡量的,故只要使他们的成果和报酬联系起来,例如采用计件工资制,就可以调动他们的劳动积极性;但是,对那些复杂劳动和创新性劳动,需要劳动者发挥自主性、灵活性,这些劳动不确定性强而成果又难以测量,用工资奖金等外在刺激手段的效果是不会理想的,必须使劳动者追求劳动业绩的动力内在化,把其收入一部分与分享企业的剩余挂起钩来。复杂劳动者通常收入水平比较高,承担风险能力强,也愿意用一部分工资收入交换对企业剩余的参与权,例如获得企业的股权、期权等,使自己的劳动资本化,使人力资本的价值得以实现。资本所有者也是愿意劳动资本化的,因为劳动资本化后,拥有股权的员工更加乐于通过创新来提高企业的价值,从而增加个人的资产价值;或者是,企业在剧烈复杂的竞争中,因经营不善濒于破产,可通过职工持股挽救企业。这些变革的意义,在于变激励不相容的劳资关系为激励相容的劳资关系。
在劳动资本化的同时,资本也在劳动化,即数量庞大的劳动者也以其货币收入进行股权和各种金融衍生品的投资。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各种机构投资者。如美国的老虎基金、投资基金、养老保险基金、公务员基金等,仅高校教师基金就有7000亿美元。各种劳动者把自己的货币收入存入各种机构,委托他们进行投资。这就使二战后,资本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发展迅速。1983年美国股民仅4240万,到底增加到7870万,十几年增加了85.6%;股市上筹资可观,1990年为5000亿美元,达2.7万亿,为前者的5倍多。一些大的上市公司,股东几十万,股票市值几千亿。例如,盖茨的微软公司,6月底股东人数达11万2千,1912月股票市值高达6040.78亿美元,排名第一位;但20底,由于高科技股的不景气,市值已跌到2312.64亿美元,排名第七了。通用电气公司,年底股东人数高达61.6万,市值4749.29亿美元,排名升至第一位。我国股市建立时间不长,不过十几年,至今已有股民6000多万,一些大的上市公司,股东人数也很可观,如四川长虹股东人数达71.2万,宝钢股份为24.1万,浦发银行为30.9万。
如此众多的劳动者拥有股票,资本劳动化,这也是二战后的新现象。马克思当年论述股份公司的实质是资本的社会化,是大资本集中中、小资本的形式。现在不仅是中、小资本而且是劳动者的收入变成社会化的资本,因此,劳动者持股,是资本社会化的进一步深化。这是科学技术进步,社会化生产扩大的需要,也是劳动者的收入有所提高的结果。
公众出资者当然也要参与对企业利润的分配,而且投资企业得到的回报一般应超过利息,因为投资者比储蓄者承担着更大的风险。这样,在一个现代企业中,分享企业利润就有这样几种人:出资者、创业者、科技发明者、高层管理者、各种职能管理和专业人才,各种知识劳动者。
资本和劳动在企业产权结构中是如何分配的呢?这在各行各业中是不同的。一要看资本劳动化程度。各行业创业所必需的资本数量是不同的,有大有小。一般说,传统产业如钢铁、重化工、汽车等企业所需的创业资本量大;新型高科技产业,如软件业等就小。创业者自筹资本能力也有很大差别,创业以后扩资、融资的需求也不同。这些决定了各行各业资本劳动化或社会化程度的不同,有的企业股权分散在几十万公众股东手中,如前面提到的通用电气公司,有的则集中于少数创业者和风险投资家。二要看劳动资本化程度。劳动资本化程度也由两个因素决定。一是企业的科学技术含量,科学研究企业、技术开发和孵化企业,都是人力资本集中的地方,也是劳动资本化程度高的单位。反之,那些传统的资本密集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如纺织、轻工、机械等企业,劳动资本化程度就会低一些;另一个是企业内部各类劳动者占有剩余的多寡不一样。企业创业者、科技发明者和高层管理者,劳动资本化的程度无疑最高,他们既是所有者又是劳动者,一身二任。作为所有者可得到一份剩余;作为高智能劳动者,除可得到高工资,还可根据其业绩得到股权和期权。其次是职能经理人员和科技工程人员;再后是一般知识劳动者。至于从事操作性的简单劳动者,一般没有机会把劳动转化为股权,即使有也常限于新创业的高科技中小企业或行将破产倒闭企业。
上述两方面情况决定资本与劳动在企业产权结构从而剩余占有中出现不同比例。有些企业资本占很大比重,而且股权比较集中,大股东占据统治地位,劳动者基本不参与剩余分享,这大体上是传统的中小型低技术企业的情况。有些企业,股权虽也比较集中,但知识劳动作用巨大,员工参与剩余分享的程度也比较高。高科技企业像微软,就属这一类。也有的企业,股权是分散的,但员工参与剩余分享的程度也很低,通用电气公司是一例。
资本与劳动分享剩余关系总的发展趋势会是怎样的呢?随着先进生产力的不断涌现,价值创造中知识劳动比重会不断增加。据一份资料统计,体力劳动和智力劳动在生产中的消耗比例,机械化初级阶段为9:1,即体力劳动9、智力劳动1;到了高度自动化、智能化阶段为倒9:1,即智力劳动9、体力劳动1。在知识经济条件下,随着人力资本的大大发展,智力劳动在生产中作用将更加突出,另一方面随着资本稀缺程度的缓和,由稀缺导致资本取得报酬必要性的降低,劳动将在剩余分配中日益取得有利地位。
劳动的价值与意义篇六
上大学的时候,我曾经因为这个问题思考过很长的时间,现在想来,有点好笑。我曾跟好多哥们儿问到这个问题,他们大多嗤之以鼻,或者给些不三不四的回答,大家嘻嘻哈哈一笑了之。
后来,问到一个同学,他的回答给了我一些启发:生命的意义在于活着。
细细想来,我们考虑问题几乎所有的出发点都从我们出发的,或者说从人类的角度出发的。然而,生命作为一个虚拟的抽象名词,任何我们所谓“活着”的“东西”(暂且称呼为东西了)都是具有生命的。把思考的范围再扩大一些,那么对于所有的生命来说,活着就是其意义。如果死了,那生命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既然生命都是一样的,生命的意义也都是相同的,那么,任何生命的价值也是相同的,那就是——活得更好!这是我后来思考得到的答案。
所有的生命都需要维持生命意义的.必须的物质,否则便会活的不好,直至被优胜劣汰,失去生命的意义。
然而,所有生命价值的表现形式都是相同的吗?答案是:否!这也就是人的生命与其他动植物的生命的最大差别!对于动植物来说,它们所需要的基本全部是物质,越是低等这一特点就越为明显。但是对于人来说,不行!为什么不行?当时感觉到一些东西,但是表达不清楚,直到学完了心理学,才突然有了共鸣。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1.人主要是受满足某种需要的欲望所驱使的需求动物。人类的需要是无止境的,当个人满足一种需求之后,就会产生另一种需求。2。人类所追求的需要具有普遍性,这些需要有层次之分。
由此,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1、首先,生理需要是维持人类自身生存的基本需要,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只有这一点人是与动植物相同的。2、在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人就会产生安全需要,如避免职业病及事故,摆脱失业威胁及某些社会保障的需要。3、再上一层需要,是社交的需要,如满足归属感,希望得到友爱等。4、尊重需要可分为内部尊重及外部尊重。前者指希望自己有实力,后者指对地位、威望的需求。5、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个人的最高需要,要求实现个人抱负,施展才能。马斯洛认为,上述五种需要是按次序逐级上升的。当下一级需要获得满足之后,追求上一级的需要就成为行动的动力了。
这些知识又给了我新的启发,并且与我曾经感觉到但表达不出来的东西很像。当然,对于有些高等的除了人之外的动物也有类似的需求,但是它们全部都是机会主义者,不会象人一样去主动的为了某个未来的目标努力锻炼自己的某方面的能力。(比如动物也有安全的需要那是出于生命的本能;狼群有地位的需要;狒狒家族有等级的划分。)还有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只有人才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所以,对于人来说,要想让自己的生命有意义,那只要活着就可以了,与一棵树,一只鱼,一头猪没有任何区别。但是要想让生命有价值,就要去努力实现生命的价值,要有融洽的社交包括亲情友情爱情,要努力做一个受人尊敬的人,要实现自我的抱负为所有的生命有所奉献。
所以,对于人来说,除了活着,更重要的是做到以下三点:
做一个有丰富感情的人。
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做一个有远大理想的人。
劳动的价值与意义篇七
劳动是人类社会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它不仅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手段,更是我们生命的意义所在。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十分深刻和广泛,这篇文章将简要地探讨一下自己对劳动价值和意义的感悟和体会。
劳动的价值首先体现在经济层面。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需要生产、经济货币、基础设施建设、文化传承等等各种形式的劳动。正是劳动的存在,才建立了我们今天的社会,得以生产出各种丰富的生活用品、满足人们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同时为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劳动的价值还体现在人的身上。从小孩子到老年人,每个人在不同阶段都要接受并参与到专业化的劳动当中,从而得以发掘自身的潜能,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我、进步成长。通过劳动,人们得以累积知识和经验,习得技能和能力,成为对社会具有贡献的人。
除了价值,劳动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这种意义在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中有着非常明确的表述,“勤劳愉快地劳动,是人类生活的享受,是人类存在的价值”。劳动可以塑造我们的性格,让我们变得更加勤奋、谦虚、耐心、积极、吃苦耐劳,这些品质都是在劳动中慢慢锤炼出来的。同样通过劳动,我们能够培养出团队合作、彼此信任、相互帮助的精神,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
此外,劳动也是一种享受。劳动并不是无聊、繁琐的体力活儿,而是一种可以带来成就感和乐趣的生活方式。做出美味的饭菜,制作精美的手工艺品,搭建精美的家居装饰等等,这些工作都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创造和自我展示的快乐和满足。
第四段:劳动的不足。
然而,正是因为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太深刻,我们才需要对一些不足进行反思。社会分工过于细致和专业化,有些岗位的工作可能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工作者的创造力和斗志。同时,在某些产业中,也存在着剥削、过劳和不合理分配的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劳动者的身心健康。
第五段:结语。
总之,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十分深远和广泛。每个人都需要用自己的劳动去体会、感悟、探索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并在实际中去践行。我们可以从中获得成就感、自豪感、自尊心和幸福感。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在人类的历史和现实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劳动的价值与意义篇八
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人,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将毕生精力贡献于后一代的教育工作,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重视道德修养,是一位尽职的好教师。他在两千多年前提出的儒家思想,经过后人不断地传承,不断地发展,延续成为我们中华文明的一种精神的信仰;是早期的礼制的规范和规则;是历史长河中每个人心中对自己以及家庭和国家信仰的图腾。显而易见,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同时对当今的教育思想仍有着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孔子的儒家思想可以归纳为一个字,“仁”。“仁”是一种价值观,它既是家庭的关系,又是社会的政治关系。那么他的教育思想则可以看做是,教育学生如何才能做到“仁”。孔子出身自一个贵族家庭,因此他的生活他的教育思想是与当时的封建统治阶级息息相关的,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夏的这段话集中概括了孔子的教育方针和办学目的。做官之余,还有精力和时间,那他就可以去学习礼乐等治国安邦的知识;学习之余,还有精力和时间,他就可以去做官从政。“学而优则仕”和孔子倡导的“举贤才”是一致的,确定了培养统治人才这一教育目的,在教育史上有重要的意义。它反映封建制兴起时的社会需要,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积极学习的巨大推动力量。
与此同时,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在此之前,只有王公贵族的胄子才能接受教育,普通的百姓是没有资格入学接受教育的。“有教无类”是孔子对当时教育体制招生对象的革命,从此,无论贫贱,无论职业,无论阶级都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那么就有了“学而优则仕”的机会。实行开放性的“有教无类”方针,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孔子私学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培养人才最多、社会影响最广泛的一所学校,从总的社会实践效果来看,是应该肯定的。“有教无类”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思想,他打破了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一般平民,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
在孔子提出儒学的初期,因为那个兵荒马乱纷争的年代,与孔子仁政的思想背道而驰,因此并没有得到诸侯的认可。直到汉武帝时期,终于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呼声下,华丽地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因为“三纲五常”等等思想深得统治者们的欢心,儒学思想此时正好为统治阶级对于加强集权统治和君主专制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从封建统治的角度来说,儒家思想的广泛传播和认可从思想根源上抓住了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百家争鸣的局面,稳定了社会的政治经济秩序,并为其后近两千年的封建专制的集权统治打下了基础。而从更长远的角度来说,这也使得中国人很早就拥有了国家观念以及维护国家与民族统一的信念,这比西欧最早的民族国家早了十多个世纪。这是这种强烈的民族统一观念,当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的时候,中国人能以一种不可思议的强大力量,来保护自己的家园。
然而历史在不断前进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及“四书五经”“三纲五常”的口号已经成了封建王朝的断壁残垣下的尘埃。我们走进了大学的伊甸园,在这里似渴地汲取着不同的思想,分门别类的科技知识。我们以为孔子和茫茫历史长河中那些知名人物一样,只成为了教科书中的几颗字眼,或者是偶尔矗立在某处风霜雨雪中的一尊雕像,再和我们的生活没有半毛钱关系。当然不是,孔子曰,学而不厌,孔子曰,温故知新,孔子曰,诲人不倦,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提倡出来的教育思想告诉我们如何去学习,如何做事,如何做人。孔子教育我们,在家孝敬父母,出门尊重师长,为人谦虚谨慎、讲究诚信,胸怀博爱之心,对仁者特别亲近。“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做到以上为人的基本要求时,再去学习知识。孔子首先强调:做人与读书,做人是第一位的。你可以行而无学文,但不可学文而无行。在行有余力的基础上,再去学习知识。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于培养我们高尚的道德素养,增长我们的知识学问,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人生价值。孔子曾在学生面前评价自己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总之,孔子是一个“以德服人”的教育家,是中国历史上教师的光辉典范,他所体现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已成为中国教师的优良传统。除此,我想还应当学习他的这种谦逊和大度。
劳动的价值与意义篇九
叶铭彬。
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重要理论,后来它融入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政治学、哲学等等不同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历程中关键的一步。异化最初是是德国古典哲学术语。在马克思之前,已经有许多哲学家对之进行研究探讨,马克思从人的劳动出发克服以往异化理论的错误和缺陷,催生了关于异化概念含义根本性的变革,第一次提出异化劳动的概念。在马克思看来,所谓异化,是指在在一定的条件下,把自己的素质或力量转化为跟自己对立、支配自己的素质或力量,用以表达主体向客体转化的关系。必须指出的是,异化必须是“人自己造成的对自己的否定”。而不是来自外部世界。由此可见,所谓异化劳动就是指人类所生产的劳动产品,在一定条件下反过来成为了统治和支配人们的一种外在力量。
从生产结果看,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所产生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同劳动相对立。由于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不占有生产资料,生产的产品归生产资料所有者——资本家占有。于是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够占有的对象就相对越少,而且越受他的产品即资本的统治。造成的结果是“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创造了宫殿,但是给工人创造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从生产过程来看,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由于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甚至连工人自己都成为了商品,工人的劳动不属于自己,而属于资本家。于是,劳动对工人说来是外在的、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在这种劳动中,工人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受摧残。劳动活动的异化是劳动产品异化的根源。从人的类本质上看,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马克思在写作手稿时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并通过自己的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活动改造整个自然界。这种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与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但是,由于异化劳动夺走了劳动者的生产对象,从而也就夺走了他的类生活。于是,工人们的劳动就仅仅降为维持生存的手段,人类的类生活失去了意义。因此,异化劳动把人的类本质变成了异己的力量。从人与人关系看,人同人相异化。这是人同自己的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因为当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劳动活动以及自己的类本质相对立的时候,也必然地同他人相对立。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具有高强度的概括性、抽象性与思辨性,它不但反映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的最深层次的要求,而且在哲学的层面上阐述了关于“人性复归”、“人类解放”“人类解放”的探讨。用对自己历史观的探究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实现了他研究思路中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这三条主要线索的理论整合,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具有很大的意义。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劳动的异化,使马克思看到了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们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看到了支配人们行动和社会发展的是“我们本身的产物聚合成为整个资本之意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对立及其矛盾运动的特点和趋势,证明了“整个人类奴役制就包含在工人与生产的关系之中。”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对现阶段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仍然具有很深刻的启示。按照马克思的解释,处于一定生产力水平的分工与私有制是异化产生的根源。私有制的灭亡需要依靠生产力的高度、全面的发展。只有私有制灭亡,劳动真正成为人的第一需要,异化现象才能完全消失。但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在生产关系层面上,虽然已经建立起来了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但是在生产力层面上,我们还仍然具有很大的差距。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局部地、某种程度地存在异化是不可避免的,它是生产力不发达的产物。但是我们不单单要做的就必须要加大生产力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改善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利用社会主义强有力的政府模式进一步地规范社会公平,使资本主义剥削阶级尽可能地减少。
其次,自从1978年以来,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基本国情下,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已经成为了人们的共识。从本质上讲,市场经济是一种商品经济,它也要通过商品交换来实现,人对物的依赖性便在其运行中产生了。正如马克思所言,“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了拜物教性质”,自然会产生各种异化。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者创造出来的产品要进行交换才能实现其价值。市场经济崇尚效率,要讲求效率就必须注重激励,才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劳动者参与财富创造的积极性。在收入分配制度方面中国逐渐形成了“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要充分调动要素所有者参与财富创造的热情,实现“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就必须尊重并保护要素所有者的权益,而这些做法不可避免地造就了异化产生的土壤。当效率与公平摆在了人们面前的时候,不可能为公平而放弃效率,因为这样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而历史也证明了只要公平不要效率的决定最终只会以失败告终。但是我觉得,社会不断发展与生产力不断提高的同时,异化也应该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不断地被削弱,只有异化的削弱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公平。可惜的是,生活在当今时代,人们却处处感受到不公平。不能享受最大的房子,不能享受丰盛的午餐,不能享受最好的医疗保障,不能享受优等的教育,也就算了,纵观整个社会,还有多少人连最基本的衣食住行都未能够得以解决。同时,富人与穷人的差距不断增大,难道这不一一说明了我国的异化不断地在增大而不是不断地被减少吗?所以,从政府的管理的角度来看,我觉得现阶段不单单只是一味地去追求高速发展,更重要的是关注民生,关注公平,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从而增加人们对生活的满足感,以此减少更多的社会问题以为社会主义的建设提供更有利的环境。我想这也是在现阶段减少我国异化劳动有利的措施。
第三点,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还比较系统地涉及了关于人的理解,它以复归人性、全面占有人的本质为尺度,剖析了资本主义产生的劳动的严重异化,开启了对人的哲学层面的思考,包括对人性、人的存在、人的本质、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解放及其途径等问题的探究,不仅在历史上对人类克服异化状态,实现彻底解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审视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现代人们的实践的发展,一方面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空前丰富以及人的各种创造力的极大提高,另一方面也由于技术理性和人本精神的某种张力或者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某种冲突而导致了异化普遍强化,不仅人的具体劳动产品可以成为统治人的力量,而且许多文化力量,如意识形态、技术理性、大众文化等等也都成为消解人之主体性的异化力量。“发展”是当代社会的主题,而发展不单单只是发展经济问题,更重要的是应当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只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才有可能积极促进社会的自我完善和更新。
人们自身的异化比劳动异化更加使得社会处于停滞的状态,那么怎样才能克服人性的异化呢?首先是对人的需要的合理规制。人的需要存在多个层次,具有需要满足无限发展的特性,同时,需要是人与外部世界的一种特定关系,由于一个人的需要满足方式将关系到他人的需要满足和满足方式,所以,人的需要不是随意的,无节制的,而是应以合理价值作为选择标准。所谓合理价值,其内涵就是价值意义上的合理性。因为在事实上,人类的行为都是有意无意地、直接间接地追求自身需要满足的活动,正是某些人的活动以不合理的方式进行才导致了生态环境、社会秩序的破坏,影响和违背了多数的、普遍意义上的人的需要。这些不合理的活动方式所以能够存在,表面的原因是与社会制度效力不高有关,更深层的原因是人类需要内容的不合理有关。再者,克服人性的异化就是对需要的引导,对欲望的节制。古人《荀子正名》说“欲虽不可尽,可以近尽;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这就是说,欲望虽然是不可能完全满足的,但可以尽量接近于完全满足;欲望虽然是不可能弃去,但对欲望的追求是可以节制的,当所求之物无法得到,作为有思维的人就会理智地考虑到节制自己对欲望的追求,使人性的本原得到回归。第三,要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来扬弃异化,或至少把异化弊端减少到最低限度。从马克思理论的角度看,抽象劳动与具体劳动、社会劳动与私人劳动相分离,商品、货币、资本,还有雇佣劳动的出现,劳动的异化和需要的异化才使得人们“好逸恶劳”,导致人对物质需求的无度、精神虚无、信仰的缺失都是异化劳动或劳动的异化的结果,因此,在未来社会,当劳动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成为生活的第一位需要,人得以自由全面的发展,要充分认识劳动对人发展来说不是手段而是目的本身,劳动成为创造自己、发展自己、并创造新的需要的实践活动,才是具有最高价值的东西,人的异化才能克服和消解。第四,弘扬人全面发展的精神和信仰。马克思认为人是自我创造、自我发展的,作为人的本性的需要是客观存在的,同样也是一个自我生成的过程,人的发展的三种维度,即求真、求善、求美,人的全面发展是当代社会发展的核心,当人们逐渐摆脱物的束缚,人们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增强,人的潜能在竞争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挥,人的物质、文化、生态需要的满足,人的能力的充分发挥、人的个性得到发展、人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才能积极促进社会的自我完善和更新,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在不同社会形态下,异化劳动不可避免地存在,因为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真正达到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境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落后导致了许多例如官僚腐败、封建残余、贫富悬殊、诚信缺失、社会不公,同时,人与人之间、人与产品之间、人与自然之间还存在着很多冲突和不和谐。这恰恰说明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性,所以,我们要真正摆脱异化,还要从理论上进一步进行探讨,在实践上加大生产力的发展,同时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劳动的价值与意义篇十
1、七夕文化歌颂了忠贞不渝的婚爱观,体现了人们对理想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它传承发扬了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体现的是一种强烈的责任心,不同于西方文化中更多的浪漫色彩的爱情观。在农耕社会中,家庭不但是一个基本的生产生活单元,而且是社会构成的细胞,夫妻恩爱、家庭和睦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弘扬牛郎织女故事传说倡导的追求美好生活和坚贞爱情的婚姻爱情观,在当前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谈到中华民族的婚爱观,就提起宋人秦观的《鹊桥仙》中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句话,既是对中华民族婚爱观的一个概括,又对它产生了强大的推动作用。他不是单纯地对牛女悲剧的同情,而是以一个新的视角,讴歌真挚、纯洁、坚贞的爱情。在责任心的驱使下,虽远隔万里,长期分离,却还能够保持婚姻的稳定性、长久性,不仅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即使在现在这都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在这里责任与爱情达到了统一。从另一个视角看,这也是导致中国封建社会中妇女婚爱悲剧的重要原因。
2、七夕文化中的乞巧、祈福活动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勇于创造,不断追求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精神。
文化精神就是在历史上起了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成为历史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文化精神既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大多数人民所接受领会,又是一个民族的生命之所在。一个失去精神支撑的人如同一具僵尸,一个失去文化精神的民族就等于该民族的消失。七夕文化中的乞巧、祈福就是这种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乞巧活动的开展就是激励人们追求聪明才智,不断创新,自强不息,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年年创新,代代传承,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是社会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故人的素质的提高,是社会发展的第一要素,乞巧活动恰恰就是为了提高人的素质而开展的。
如果让乞巧活动进一步适应现代社会生产生活的需要,将会产生更大的积极作用。乞巧看重的是人们素质的提高,而祈福更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祈福从根本上讲就是祈求平安、幸福、和谐、和平,它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和合文化的精神实质。从某种意义上说,儒家文化精神的价值取向是中和,道家文化和墨家文化精神的价值取向亦是中和,而民间文化追求和合圆满的精神更是以上文化精神的根源。因此,和合是中国文化精神的精髓。从最近接触的资料来看,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各国民间在七夕祭活动中也非常看重祈福,祈求平安、幸福、和谐、和平。足见七夕文化中的乞巧、祈福活动的开展对于当前构建和谐社会。
返回目录。
七夕节由来的传说。
爱情,自古以来就是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始终的永恒命题。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是我国的七夕佳节,是诸多传统节日中最具罗曼蒂克主义的一天。有关七夕节由来的传说,本身就是一个美丽的故事。
在遥远的过去,一个偏僻的小村庄里,有一家贫穷的小农户。家里有一对兄弟,他们的父母早逝,弟弟牛郎为人忠厚老实,哥哥娶回了一个刻薄吝啬的妻子。这个嫂子怎么看牛郎不顺眼,便给了家中的一头老牛将他赶出了家门。可怜的牛郎与老牛相依为命,他每天照顾老牛,起早贪黑地劳作。原来这头老牛不是一般的凡物,他本是天上的神牛,后被贬下凡。老牛同情忠心于牛郎的朴拙善良,偷偷帮助他与下凡嬉戏的织女邂逅,两人一见倾心,织女自此嫁给了牛郎,两人过上了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奈何织女是天上神女,与凡人结合实是触犯天规,被王母娘娘抓了回去。相爱的恋人两分离,老牛牺牲自我,让牛郎拿自己的皮制靴上天找回织女。牛女带着两个孩子上了天庭,却被王母娘娘用簪子划出一条无垠的天河阻隔了他与织女。后来,世间被他们的爱情所打动,成千上万只喜鹊在每年的七月七自发飞来搭成鹊桥,有情人得以相会。这便是七夕节由来的大概了。
返回目录。
七夕节的别称。
双七:此日月、日皆为七,故称,也称重七。香日:俗传七夕牛女相会,织女要梳妆打扮、涂脂抹粉,以至满天飘香,故称。
星期:牛郎织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别,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称这一日为星期。
乞巧节:七月七是七姐的诞辰,拜七姐祈福、乞巧是“七姐诞”的重要习俗之一。民间相传,七姐是天上的织布能手。旧时代妇女向七姐“乞巧”,乞求她传授心灵手巧的手艺;其实,所谓“乞巧”不过是“斗巧”。因“乞巧”是七姐诞的一项重要风俗,故又称“乞巧节”。
女节: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故称女节,亦称女儿节、少女节。牛郎织女作为一对“鹊桥相会”的恋人,千百年来,在他们身上演绎的爱情故事,深深打动了一代代人们的心灵;因此,七夕节也是千千万万女儿、姑娘寄托爱情梦想、渴望与情人相聚的节日,因此,也叫“女儿节”、“姑娘节”。
兰夜:农历七月古称“兰月”,故七夕又称“兰夜”。
牛公牛婆日:在越南,七夕的庆祝主体是华人,七夕有个别称叫做“牛公牛婆日”。
小儿节:因为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为之,故称之。
穿针节:因为这天有穿针的习俗,故称。
道德腊:道教《天皇至道太清玉册》称:七月七日,名道德腊,此日五帝会于西方七炁素天。
返回目录。
劳动的价值与意义篇十一
劳动是人类社会的老祖宗和本源,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自从人类开始进化以来,劳动便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中心。因此,向往劳动、尊重劳动已经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
劳动的价值和意义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劳动是创造财富的源泉。从采石、农耕、手工业到现代的机械化生产,人类通过劳动生产出日益丰富的物质财富,从而推动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其次,劳动是人类增长知识与能力的途径。通过劳动,人们不断学习与掌握新技能,同时进一步加深自己对生活、世界的认识与理解,从而促进人类智慧和技能的发展实现。最后,劳动是实现价值与自我价值的途径。只要努力劳动,无论是通过创造财富还是增长知识与能力,在过程中不断得到肯定,实现了自身的发展价值。
第三段:劳动的不同层面。
根据工作的性质,劳动可以分为生产劳动、服务劳动和知识劳动三个层面。生产劳动指的是生产和制造业中的工作,服务劳动指的是服务业中的工作,而知识劳动则是指知识型岗位上的工作。不论是哪个层面的工作,都一定是有用的、值得尊重和赞扬的,而每个层面的工作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第四段:劳动的困难和挑战。
在不断地实践劳动的过程中,我们也必须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首先,生产领域的技术革新,门槛的不断提高往往会挑战着人们的职业技能。其次,服务行业的高强度工作亦使得员工们的身体健康和精神面貌容易出现问题。再次,知识型岗位中面对着想法创新和不断学习的压力,许多人往往也会陷入无法突破的困境中。
第五段:结语。
尽管劳动存在诸多困难和挑战,但我们应该意识到劳动的重要性与意义,争取在实践当中不断超越自我,拥有强大的自我能力和前进动力。也就是说,只有通过艰苦劳动、实践、创新和不懈努力,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
劳动的价值与意义篇十二
生命是无价的,对任何人、任何世间生灵来说都只有一次,是花多少钱也买不到的,所以我们要热爱生命,体味生命给予我们的馈赠。
那天是暑假的一天,我和舅舅去家后面的小院里抓蜻蜓。那些蜻蜓的眼睛是黄|色的,肚子是翠绿的,身子又细又长,还有一双薄如羽翼的轻纱翅膀,真是惹人喜欢。说时迟那时快,我捉住了一只蜻蜓,只不过由于动作过勐,那只蜻蜓被我不小心而把脑袋给碰下来了,我叹息道:肯定活不成了!但它没有蹬腿,仍然在我手中不停的挣扎,这下我彻底被它那热爱生命的勇气和毅力感动了。我一松手便放了蜻蜓,谁曾想身子和脑袋仅有一丝细线相连的蜻蜓竟然坚持飞了起来,让我目瞪口呆!不久,我又在花丛中发现了那只蜻蜓,它静静地趴在那,一动不动,永远不能飞起来了。
这件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惊涛骇浪时不时会向我们袭来。如果因一时的挫折而选择自绝于这个世界,那多么悲痛。又是多么幼稚?一只蜻蜓尚且要挣扎着飞向草丛,虽然最后它死了,但他那种与命运挫折抗争的精神永远活在我心中!
劳动的价值与意义篇十三
平衡计分卡观念的提出,除了使企业在制定战略及衡量其绩效时,兼顾长期与短期、财务与非财务、内部与外部、领先与落后指标之外,更重要的是,它同时主张将企业的战略主题在四大执行层面上展开为具有因果关系的战略目标,并进一步发展各自对应的量度及指标,以及实现该战略目标的必要行动方案,如此一来,平衡计分卡就超出了其设计的初衷――全方位衡量公司绩效,进而发展为企业战略执行的重要工具,其显著的价值和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平衡计分卡把战略置于中心地位。平衡计分卡将企业战略目标在四个方面依序展开为具有因果关系的局部目标,并进一步发展对应的评价指标。这些评价指标能把所有的员工拉向总体的远景规划,以及实现战略目标的必要行动方案,并与薪酬体系相联系。
3、平衡计分卡使战略目标在各个经营层面达成一致。建立平衡计分卡的过程会使不一致的想法显现出来,澄清战略目标,确认重要驱动因素,从而就如何成功达成一致。
4、平衡计分卡将企业力量集中在战略目标上。当企业利用平衡计分卡制定的各方面目标作为决策行动优先顺序和分配资源的依据时,员工就会采取能推动自己实现长期战略目标的新措施,将力量有效集中,并加以协调。
5、平衡计分卡成为短期成果和长远发展的桥梁。平衡计分卡把预算和战略目标紧密联系起来并行发展。平衡计分卡预算着重于开发新的能力、接近新的客户和市场、对现有流程和能力做出根本提高的战略预算过程中,努力在短期行为下保证长期目标来受挤压,合理分配资源,从而在不断取得短期成果的过程中促进长远目标的实现。
6、平衡计分卡使战略不断发展。平衡计分卡可以根据最近的业绩来评价战略,并通过定期和不间断的反馈和学习,鼓励员工积极地为企业的未来出谋划策、参与制定并执行战略。
劳动的价值与意义篇十四
对于医院而言,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和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随之,出现了医患关系紧张,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要在顺利完成医改的同时又要缓解这些问题,为人民提供满意的医疗服务,是医院每一位医务工作者所面临的挑战,也是医院党组织在新形势的重大任务和使命。那么,医院党组织如何适应新形势进行调整和发展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取向,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各领域的具体化,是我们党对各个行业、各种职业的要求。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医疗卫生行业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对于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共同理想信念与价值观念的高度提炼,但是它必须与医疗行业的广大干部员工的思想观念有机统一才能对准人们思想的共鸣点、群众利益的交汇点,从而成为人们价值愿望,成为广大医疗行业职工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医院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原则,结合医院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创造性的丰富医疗系统特色文化内涵。
不仅要吸收大医精诚、大爱无疆的文化精髓,做到文化建设的与时俱进,同时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在医疗系统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普及,运用好文化载体,用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心灵、陶冶情操,使医院文化建设功效发挥到最大;而且要将理想信念与具体现实结合起来,结合时代特征,创新传播方式,将高度抽象的价值理念用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的语言表达出来,采取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生动形象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们的生活、融进人们的心灵。
同时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医院管理制度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医院规范化管理理念的价值目标,实现激励约束与价值导向优势互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导向的医院文化融入现代医院的管理之中,健全规范体系,使现代医院的运营管理更加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更具时代特色和人文精神,让公益性、人文性等行为规范成为广大医务工作者的自觉追求、文化习俗和文明风尚。建立完善相应的决策评估和纠偏机制,还要建立完善相应的决策评估和纠偏机制,防止出现具体目标决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背离的现象。
以人为本在医院建设中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要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这也是所有医务人员应有的核心价值取向。医院所从事的工作归根结底是救死扶伤,解决疾病带给人们的痛苦,做人民健康的使者。医务工作者必须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从而提高医疗水平,在改善医疗环境的同时更应该加大力度改善服务质量,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提供方便尽最大的努力满足病人的需求,解决病人的烦恼。
医院也应完善各种软件、硬件建设,营造以为患者服务为中心的.就医环境。高科技的诊疗设备会提高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率,但也可能导致患者和医护人员的距离感增加的情况,使医生更加重视病情而忽视了病人,在医院管理过程中必须要将患者作为管理的根本,医务人员人员应该将患者作为尊重和关爱的重点对象,医学技术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融合在一起,这样才能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逐渐由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所取代,良好的医患沟通是改善医患关系和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的必不可少的重要举措。合理的沟通制度的建立,可以帮助医务人员可以很好地了解患者病情,患者也可以在与医生的交流中很好地了解自身的病情,更好与医务人员进行交流。相互信任的医患关系一旦形成,有助于帮助医务人员采取及时有效措施来控制患者病情、全力配合医生的治疗。在医患沟通的时候,医务人员要亲切友善的态度,理解患者的负面情绪,改善医疗服务态度,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另一方面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医务人员的岗位价值观。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关心人才,捕捉医务人员的闪光点,激发工作热情和活力,增强医务人员的归属感,让广大医务工作者从内心深处觉得受到信任和尊重,这些良好工作环境的营造,都将切实提高医生的工作积极性,发挥医务人员的工作热情,使其智慧和潜力得到充分发挥。通过职代会等方法,鼓励医务人员参与讨论,认真听取医务人员的意见与建议,不断提高医务人员参与医院管理改革和工作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医务人员的主人翁精神,医院应根据医院的短、中、长期发展规划,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合理制订人才发展计划,提供人才发展机会,让不同的医院人员都能在医院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通过各种激励措施调动医务人员的工作热情,引导他们不断的学习和创造,伴随着医院的发展实现医务人员的自我成长。
在医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树立正确的医疗行业的价值观不仅是建设良好医院文化的基础,更是净化我们整个医疗行业的道德标准,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实践,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实现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劳动的价值与意义篇十五
坐在温暖的教室里,看着同学们疯狂的跑着,你追我赶,大声嚷嚷,我有感而发。
听着一个个同学,谈论着2012年12月21日的世界末日时;当它们在一脸坏笑的感叹自己要死时。我感慨,我对这个有研究,即使周边的人都不理解我,都不相信我,但我任然坚持。我还在那埋头写着那枯燥的英语,而我的心早就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
也许飞到了大自然中,飞到了动物面前。他们是哪摸得和蔼可亲,是那么的神圣。有谁能想到,当我们欢呼雀跃的开心的度过每一天时,当我们听到好笑的事情,仰天长笑时,会有十几种物种正在灭绝,(飞速);在许多地方会发生多少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
回到现实,看看这些疯的孩子们吧,还能笑多久。竟然一点都不关心自然万物的种族生存,与其在那讨论末日到来该怎麽办,不如现在就珍惜时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从今天到21日,己超过了几个三天了,不管那天发生了什么,这几天一定要让它过得有意义,有价值,没白活。
好好体会该怎样做人,做个有价值的人,不要说那是别人的事,如果那个别人也和你一样,在迟疑,那真的就没有人挽救物种了。人生在世能几时,我们不是为自己而活、家人而活,而是为一个种族,一个团体,希望这些话对你、对我、对他,都有帮助。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东流水,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劳动的价值与意义篇十六
劳动创造了财富,劳动创造了文明,劳动者是一切文明和财富的创造者,劳动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脑力劳动者总结了体力劳动的经验,体力劳动者实现了脑力劳动者的设想。五一劳动节的意义,应该让人民认识到这一点。尤其脑力劳动者更应该认识到五一劳动节的意义。
历史上,体力劳动者【即无产者】用生命和鲜血与脑力劳动者【即资产占有者】的斗争的意义,两者不应该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人类的私欲制造了无数的矛盾,结下了穷与福的恩怨,如今,脑力劳动者【即资产占有者】应该为体力劳动者【即无产者】服务,体力劳动者创造的财富应与大家共享。两者是一个整体,离开谁都无法发展人类文明。劳动的光荣在于科学的认识到,人类文明的发展根本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结合的结果。
引用雨后彩虹只一瞬的(转)“五一节”到底是谁的节日?
众所周知,“五一节”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团结、战斗的节日。1886年5月1日在美国爆发了大规模的工人罢工斗争,尤其是芝加哥城的无产阶级不怕流血牺牲的斗争,使资产阶级做出了重大让步,被迫承认了八小时工作制。这次伟大斗争得到国际无产阶级和伟大导师恩格斯的支持,在第二国际成立大会上正式决定每年的五月一日为国际劳动节。
由此可知,“五·一”本是产业工人的节日。但随着社会发展,“劳动者”概念逐渐泛化,为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益的初衷也渐渐被遮蔽,“五·一”成了“全民共享的假日”。早些年是法定一天,串休一天,其间还少不了半天乃至一天由官方举办的政治活动。
“五·一”到底是谁的节日?如果说是工人阶级的,那么显然不合适。试问,当今还有多少人在正式的国有企业上班?更多的产业工人集中在发达地区,而这些人绝大部分是进城务工的农民,五一节不属于他们。他们的根在农村,只有春节才属于他们。
“五·一”更不属于失业人员。因为他们连劳动的权利都几尽失去。当他们在劳动岗位上兢兢业业奋斗时,一声国企改制,老总们趁机侵吞了国企,把主人们赶出了国有企业。当他们准备再就业时,却被告知“年纪大了”,而被新兴产业拒之门外;而那些新兴资本家们为了降低成本,更是毫不留情的拒绝下岗职工,宁可要更廉价的失地农民。
劳动的价值与意义篇十七
三个倡导共24个字。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这一论述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和具体内容,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着力点,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新部署、新要求。
(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富强即国富民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建设的应然状态,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夙愿,也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民主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诉求。我们追求的民主是人民民主,其实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它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也是创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保障。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
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建设的应有状态,是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概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生动局面。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社会建设领域的价值诉求,是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发展的自由,是人类社会的美好向往,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平等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其价值取向是不断实现实质平等。
它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公正即社会公平和正义,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获得为前提,是国家、社会应然的根本价值理念。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它通过法制建设来维护和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制度保证。
(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民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要求公民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精神。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人类社会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它强调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础工程。自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命题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近年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基本内容、功能与作用、建设途径等方面形成了社会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力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得到彰显。
随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识的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凝练成为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着力点。党的从价值理念视角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进行抽象概括,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奠定了价值观基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具理论逻辑魅力,也能够更好地为社会、为群众所掌握。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迫切需要。长期以来,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图谋从没停止过。当今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社会矛盾多发,价值观念多元多样多变,西方敌对势力乘机加紧对我国实施价值观渗透战略。世界上从来就不存在抽象的民主,也不存在绝对的自由。实际上,民主、自由和人权并不是西方国家的专利,而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追求。
面对价值观领域的渗透与反渗透斗争,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必须坚守好价值观领域这块阵地,确保意识形态安全。这就需要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凝魂聚气、强基固本上下足功夫。应清醒地认识到,价值观领域的博弈是激烈的、长期的、复杂的。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战略地位越来越凸显,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中的生命线作用越来越突出。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弘扬社会正气、培育文明风尚,塑造崇高人格和民族精神品格,培育和谐人际关系,在全党全社会凝聚起团结奋斗的共同意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价值理念的集合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深层的精神内核。党的报告提出的具体表述,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简洁凝练,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价值尺度、基本价值理念的概括,应将对其的教育宣传活动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同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和伟大成就联系起来,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联系起来。
劳动的价值与意义篇十八
狭义的劳动法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颁布的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过程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的全国性、综合性法律,如《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等;广义的劳动法除了包括上述的狭义劳动法中的法律规范以外,还包括其他各种规范性文件中有关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的法律规范,如各地市颁布的调整劳动关系的各项条例。大学生掌握劳动法的相关规定意义重大,高校有义务从大学生接受信息的特点出发采用多种渠道增强大学生对劳动法的重视程度和熟识程度。
伴随着人力资源法制化进程、市场经济发展、劳动力市场复杂化等因素的出现,对大学生进行劳动法普法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正如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主任熊汉忠所言,“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应该把《劳动法》作为基础性的知识,大学生对于《劳动法》的忽视就是等于缺乏一般的常识。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同新浪网教育频道合作共同的《20xx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指出,只有14%的大学生肯定自己了解《劳动法》,绝大部分的学生对《劳动法》知之甚少,因此加强普及《劳动法》的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一)大学生学习劳动法保障自身权益。
从劳动力市场目前的状况来看,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实际处于不平等地位,用人单位占据优势,而劳动者处于劣势地位,大多数大学生求职者没有地位优势可言,再加上社会经验欠缺、自我保护意识差、缺乏对劳动法各项规定的认识,求职过程中遭遇的陷阱层出不穷。例如,部分用人单位以职前培训、延迟签约等方式,将某些”霸王条款“强加给求职心切的大学生,以达到实际上不需要支付或者少支付劳动报酬的效果。另外,大学生从事兼职工作已经成为高校中的普遍现象,[1]大学生兼职本身不同于勤工助学和实习,权益遭受侵害的现象也时有发生,集中表现为超时用工、拖欠或克扣工资、扣取证件及收取押金以及人身权利遭受侵害等。
劳动法对劳动者工作条件有明确的规定,用人单位违法用人理应受到法律部门的制裁和处罚,但是由于大学生求职者对劳动法规定知之甚少,在面临权益受损的时候不能使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一方面自身利益受损,另一方面也纵容了部分用人单位的违法行为。对大学生进行劳动法普法教育固然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利益受损的情况发生,但是大学生”知法懂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其利益受损程度。
(二)遵守劳动法,促进大学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赢。
大学生在求职和初就业过程中也不乏出现违反劳动合同、损害用人单位利益的情况,例如不重视劳动合同的法律效力、片面强调个人利益忽视集体利益等,令许多用人单位十分苦恼。
武汉招聘网4月中旬完成了大学毕业生离职分析报告,对20xx届、20xx届大学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显示,在已就业的大学生人群中,平均有61%的本科生毕业三年内发生过离职,而高职高专生有79%.更值得注意的是,在离职的大学生中,有98%是学生主动辞职,而非雇主提出解聘。员工离职会影响用人单位正常运转,尤其是不遵循常规离职程序擅自离职更是给用人单位造成困扰。权利和义务是相互依存的,通过学习劳动法相关规定,大学生不仅可以保障自身的权利,而且通过履行义务也兼顾了用人单位的利益,打造双赢局面。
(三)大学生知法守法,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的进程。
法治社会建设需要每个公民都参与其中,成为法治进程的推动者、参与者。大学生群体数量庞大,是人力资源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有助于推进人力资源法制化,规范劳动力市场。
目前,大学生普法教育主要是通过开设通识课程来实现的,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该教育方式存在两个明显问题:就课堂效果而言,该课程一般由高校的思想政治教研室承担,上课多采用课堂教育的说教模式,课堂效果差;就教学内容而言,由于其不涉及具体的法律条目,实用性差。
针对以上两个问题,同时考虑到当下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趋于多元化,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劳动法教育时,不仅要积极拓阔可利用渠道,还要丰富教学内容,使其自愿接受教育,成为法律履行者。
(一)新媒体在普及劳动法过程中的应用。
以互联网、移动通讯和手持智能终端为基础的新媒体技术的运用,让信息沟通和传播变得即时、直观、便捷和广泛。当代大学生对新鲜事物始终保持热情,人手一部智能手机和电脑已成为常态。
中国青少年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占比达80.0%,高出整体网民的平均水平(69.3%)10.7个百分点。其中,大学生占青少年上网群体的13.6%,大学生群体在大部分网络应用上表现活跃,所有网络应用的使用率均高于整体网民平均水平,在网络娱乐、交流沟通、信息获取和商务类应用方面,大学生网民表现较活跃。虽然不少教师和家长正在为学生成为”低头族“而头痛不已,但是,如果能够利用新媒体,让其成为传播有益信息的渠道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如何利用新媒体向大学生群体普及劳动法非常具有探索价值。
为迎合当代大学生接受信息多渠道、网络化的特点,高校也在积极探索新的交流渠道,建立公众微信平台和微博账号已不足为奇。利用微信和微博平台定期推送劳动法相关信息,让大学生在浏览微信和微博的同时学习到劳动法条文,可以更好地将法律信息深入到大学生群体中去。
(二)采用案例教学法提高普法效果。
劳动法包含的法律条目数量庞大,让大学生熟记法律条目显然是不现实的。案例教学法具有趣味性强、实用性强等特点,将法律条文编写成案例或者直接采用现实中发生的大学生求职法律故事来进行宣传教学,让大学生在听法律故事的同时掌握法律用途,势必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加强大学生毕业季劳动法普及力度。
我国法治社会建设还在进行之中,存在着法律体系不完善、执法不严等问题,劳动法体系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只有加强劳动立法、严格劳动执法,多管齐下才能营造出良好的劳动力市场秩序,实现人力资源法制化。
[参考文献]。
[1]朱岩。在校大学生兼职法律权利保障状况调查报告[d].兰州大学,20xx.
[2]季海菊。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xx.
[3]华中人才网。大学生毕业生三年内跳槽率竟高达98%[eb/ol].
[4]董保华。劳动法律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和谐共存[j].浙江大学学报,20xx(4).
[5]朱升杰。论劳动法上的用人单位[d].南京师范大学,20xx.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533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