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育论文(实用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08:19:02
浅谈小学数学教育论文(实用12篇)
时间:2023-11-24 08:19:02     小编:XY字客

错误总结是提升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及时总结工作中出现的错误,避免再次发生。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我们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下面是一些精选的总结范文,它们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知识和经验。

浅谈小学数学教育论文篇一

中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同一名话,问法不同,意思千差万别。对于一节课,有百分之八十都是在交流中经历的,师生之间心灵的沟通,知识的建构、思维的碰撞,都是通过数学交流来实现的。有人说,一个老师在数学上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知识,85%要靠他的交流,沟通技巧。那么怎样的交流才是有价值,有实效的课堂交流呢?从一年级开始,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培训学生课堂交流能力。

一、听是说的基础,首先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

应该说学生对教师的话一般是注意听,而对别学生的话则是听的不怎么认真,他所关心的是快举手表达自己的想法,对其他同学回答的问题所出现的正、误则不怎么关心。这样教师要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前引导全班学生考虑“别人回答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做?”让学习认识到:别的同学回答问题时,一是要听别人好的地方,这样可以取长补短;二是要听需要改正的地方,做出正确的修改;三是如果重复别人的发言,你会说吗?考察学习是否认真倾听。当一名学生对另外一名学生的回答作出正确的评判时,教师及时评价:“你看他真会听别人的回答!别人回答完后,他能准确的说出别人的回答哪儿正确,哪儿应该改进。”

二、规范语言,让学生说话完整。

儿童思维的发展表明,儿童掌握语言的过程,也是抽象思维发展的过程。因此,引导学生学会表达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手段。一年级的孩子总是爱说半截话,于是,我就鼓励孩子们,回答问题首先要把话说完整,这就需要老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注重细节,加以引导:“你的回答如果能把话说完整就更好了!”或者说:“请你完整地把问题回答一遍。”

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必要的时间,为交流做准备。

有价值的交流才是真正意义上对教学的升华,而有价值的交流是建立在学生的思考之上,激活学生的思维之后,学生有欲望表達自己的想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课堂上要给学生说话的机会,让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不要急于打断学生的发言,也不要接话,更不要怕学生发言太长,耽误上课时间。只要是有价值的发言要留给学生空间和时间,也许,这时才是课堂上火花闪耀的时刻,让我们听到学生精彩的回答。

四、教给学生交流的方法,循序渐进的`指导。

数学语言必须是严密而准确的,这就要求教师从低年级开始训练学生用数学语言交流的习惯,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促而蹴就形成的。例如:教材呈现的情景图,我首先要求学生从情景图中找数学信息,全班交流。找信息不是东一踉头,西一锤子,要教学生学会找主要信息;然后要求学生找问题,搞清楚“问什么”;最后让学生用完整的话描述情景中的条件和问题。刚开始学生不会说,教师就一句一句教给他们说,然后逐步放手,让学生独立说。通过这样反复训练,学生逐步学会从图中找信息,知道告诉我们什么,要“求什么”,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学会用数学语言描述问题,在描述交流中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五、训练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评价要及时。

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把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讲给同学听,让其他同学评价,加强学习间的交流,使他们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当学生对某一问题见解奇特时,老师要及时引导:“你的方法真奇特,请你给同学们说一说好吗?”再如:当学习回答了一些课外知识时,老师一定的加上一句引导:“你的这些知识是从哪知道的?”通过学生的回答,感染其他学生,让学生体会到知识可以从课外书、报刊等多种渠道获得,要学生搜集处理信息,学会思考,学会把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已有的知识表达出来,这样为交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生也就有话可说。

六、教师要善于挖掘对话内容。

什么样的对话才是真正的交流呢?是“一问一答”:老师提问,学生轻轻松松对答如流吗?我想肯定不是的。过于锁碎肤浅的问题,对学生的思维发展而言,不仅毫无锻炼之效,还容易导致学生不善于动脑思考的不良习惯。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交流内容,让学生愿说、敢说、有话题说、有内容说,这是对我们每一位老师提出的挑战。

七、教师体态语的运用与交流是必不可少的。

往往教师一个亲切的微笑,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恰到好处的手势,都会带给学生无群的动力,老师请不要吝啬你的微笑和鼓励的眼神吧。

总之,及时、到位的数学交流,往往会给课堂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有血有肉的、实实在在的课堂。

浅谈小学数学教育论文篇二

我国目前提倡的素质教育以及减负行动的实施已经有些许成效,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还是存在作业多、作业难的问题。小学数学应该是小学时代最难的一门学科,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有很多的困扰。想要轻松学好数学,小学生必须要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有了正确的方法,学生才能以一种轻松的姿态去学习,才能学好数学。

(一)课前做好当天课程的预习工作。

预习对于一门课程的学习来说是很重要的学生,提前做好预习,才能及时了解当天教师要讲的内容,在课堂上才能跟紧教师的脚步,才能更高效率地接受新的知识。预习时,学生可以根据书本上的小问题来检测自己的预习成果。预习做好了,上课知道教师要讲什么了,学生上课时自然会很轻松,学起来也会很有乐趣。

(二)上课认真听讲。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基地,如果上课不认真听讲,学生肯定是学不到什么知识。上课学到的知识有可能是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小学生还处于打基础的时候,课堂时间一定不能走神,不然以后的学习会更加困难。

(三)课后认真复习。

想要学好数学,课前预习和上课认真听讲很重要,但是仅仅做到这些还远远不够。在课后,学生一定要认真复习当天学习的知识,温故而知新,并且在复习的时候一定要学会举一反三。古人有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所以说,举一反三很重要。因为数学的题型多变,但是其核心思想还是有共同之处。

(四)认真对待每次作业和考试。

教师布置作业是为了检测学生每天所学知识掌握了多少。考试是检测学生一时期的所学成果,也是为了检验教师的教学成效。所以各位同学一定要认真对待每一次作业和考试,要保证独立自主完成,在完成每次的作业后要积极询问教师或者同学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要积极和同学交流讨论。每次考试后,学生都应该总结自己所犯的错误,不能大意,要认真分析,对错题进行反复研究。另外,考试考的好或者不好都不要太激动或者太伤心,胜不骄、败不馁。

(一)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好的家庭环境可以让孩子更好的学习,坏的家庭环境可能会让孩子对学习不感兴趣,所以家长在这一方面一定要做好,不能影响孩子的未来。孩子要想学好数学,该有怎样的一个家庭环境呢?首先,家长要对孩子有一颗负责任的心,对孩子有一定的管理,要为孩子做一些必要的安排。如送孩子去培训班学习,当然,这些一定要在孩子有兴趣不反感的前提下才能做,不能强迫孩子去参加自己不想参加的各种班,不然会适得其反的。家长在这一点上面一定要注意。

(二)做好孩子的监督工作。

小学生的自控能力并没有那么好,家长如果不加以管理、对孩子太过放松、肯定是不好。家长有空的时候要看着孩子做作业,这样不仅可以和孩子培养感情,也能监督孩子。在平常时候,家长可以让孩子休息,带孩子去外面的世界看看,也要让孩子拓宽眼界,可以以这个为奖励,来激发孩子学习的动力。

(三)做好孩子的支持工作。

当孩子考试失利了,家长不能过多责怪孩子,要给予孩子一定的安慰,孩子本来就很伤心,家长再去惩罚孩子,对孩子的未来没有好处,可能会让孩子对学习没有兴趣,产生逆反心理。另外,家长要多鼓励孩子。

(一)认真备课,对自己工作负责。

教师备课很重要,可能有些资格深的教师觉得自己水平可以不需备课,但是备课是很有必要的,教师只有做好充足的准备才能更好地讲课,这也是对学生负责的一种表现,也是对自己工作的负责任的体现。什么样的教师教出什么样的学生,所以教师一定要认真负责地教育学生。

(二)活跃自己的课堂,让课堂充满乐趣。

(三)不放弃每一个学生。

每一个教师都喜欢好学生,但是每一个教师都不能放弃差生。学习过程中肯定会出现一些人学得好,一些人学得差点。特别是数学这样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这时候,如果教师只注重优等生的学习而不关心落后生的成绩的话,这样就会导致好的学生更好,差的学生更差。所以呢,教师要注意全体学生平衡发展,让优等生更好、中等生更上一层楼、落后生更快赶上来。教师不能放弃学生。而且,教师在平时不能过多惩罚学生,要尊重学生,多多鼓励学生,这样学生的成绩才能上升。

浅谈小学数学教育论文篇三

摘要:小学数学是数学系统教学的起始阶段,重点在巩固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以及数学思维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起一个完整的数学知识脉络,增强学生在接触数学问题时的数学分析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而数学问题教学法就是实现上述教学目标的重要教学手段,通过做好对教学问题的选择与设计,引导学生进行问题地分析与知识点地对应,实现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解决以及数学思维方式的训练,是扩展学生数学思维范式与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教学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教学法;教学问题设计;小组合作。

学习模式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出发点,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建模、知识点运用、解决等过程实现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一方面增强对知识点的适用范围加以说明,另一方面提高知识点与实际案例之间的对应与整合,进而实现对知识点逻辑的扩展与运用。因此在进行小学数学问题教学法运用时,一定要做好对问题本身的设计与控制,增强问题难度与学生学习能力之间的对应,让学生能够分析、思维、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实现问题教学法的教学目的。

小学数学问题教学法的实施应该建立在对学生基本学习情况以及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分析与整理的基础上,让数学问题教学法与学生的接受能力、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之间对应起来,让学生能够对数学问题进行理解与分析,才能保障实施数学问题教学法的过程中与学生之间的联动,保障数学教学活动可以顺利进行。

2)控制好数学问题教学法中数学问题的难度与数量,做好数学问题的设计与延伸。

老师应该主动控制好数学问题教学过程中的问题难度与问题数量,要避免所有学生都难以解决数学问题的情况出现,也要避免因为数学问题的数量多而造成的教学重点不明确、教学意图不突出的情况,因此老师在进行问题教学法时一定要做好对数学教学问题设计工作,让学生可以充分融入到数学问题教学情境中来,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理解与认知能力。

1)采用多媒体进行数学问题的说明,增强学生是分析数学问题过程中的形象化。

老师应该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进行数学问题的说明,增强学生对数学问题逻辑关键点与思维要求的侧重点的认知,进而增强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中的导向性与目标性。比如在进行相遇问题的讲解时,老师可以通过动态图片或者是视频的方式进行相关数学参数的展示,同时通过多媒体软件中的标记作用加强对路程与速度的标记,进而帮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逻辑关键点。

2)利用小组合作讨论学习模式开展数学问题教学,扩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思维广度。

老师应该积极采用小组合作讨论学习模式开展数学问题教学,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对某一个数学问题的讨论,让学生自己进行数学思维过程,梳理解题思路并在相同思维能力的学生群体之间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分析,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思维效益。比如老师可以将“鸡兔同笼”的问题交给学生来进行分析讨论,让学生自己寻找解题方法与解题思路,发现与整理两个重要的数学关系式,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分析能力与扩展能力。

3)使用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问题逻辑的理解与分析。

老师需要充分利用生活场景进行数学问题的情景创设,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以及数学问题的理解与认知,进而帮助学生迅速找到解决数学问题的逻辑关键与思维突破口,提高数学问题教学法的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比如老师可以将梯形的面积计算与堤坝表面积的计算结合成一个数学问题,通过设计需要多少平米的草坪进行装饰作为数学问题的终点,加强学生对长方形面积、梯形面积、堤坝装饰面积以及四则运算的理解与掌握,进而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计算能力,老师应该主动将数学问题的分析讲解过程安排给学生来进行,让学生自己来分析数学问题并通过数学公式、运算来解决数学问题,增强学生对数学解题思路的巩固,提升学生在问题教学过程中的综合数学能力,全面扩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思维操作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不在于让学生解决多少的数学问题,而是需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扩展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范式,让学生掌握数学学习的思维逻辑与思维重点,进而以思维为出发点增强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能力,实现学生综合数学技能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2]徐兵玲《浅析问题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11)。

浅谈小学数学教育论文篇四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人为本““终身学习”和“人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已深入人心。数学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得生动有趣,学得更具有现实意义,真正做一个学习活动的主人。“活动化”教学的模式和意识,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无论是目标设计、题目拟定、内容安排、形式选择、情境创设、效果评价都应体现趣味性,达到寓教于乐,启智于动的目的。

一、何为数学活动教学。

数学活动教学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性,与以往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活动和只重视间接经验过程中的内在活动不同,活动教学中的活动是以学生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探究、变革、改造活动对象为特征,以实现学生主体能力综合发展为目标的主体实践活动。数学教学活动化的教学评价要关注的不再是一张张令人发怵的“考卷”,也不再是教师严厉目光下的“监督劳动”,而是学生活动的过程、学习的过程、正确认识自己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发展的过程,是师生之间增进了解、共同反思教与学的过程,形成对教学策略与成效的共识,并共同谋求改进方法,提升学习效率的过程。体现了数学新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这也正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

二、怎样设置活动教学。

(1)要研究活动的对象性。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初中生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和模仿性等特点,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剧烈变化的时期。这个阶段是学生成长的“转折期”、教育的“困难期”,同时也是发挥他们自身作用的关键期和最佳期。为了把握这个时期的教育规律,就得分析了解初中生这个阶段的心理特征,做到有针对性的教学。

(2)要研究活动的实践性。需要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做学统一,以促进学生的整体和谐发展。实践是认识的源泉。一段时间以来,我一直在从事数学活动课的教学实验,通过实验,我深深地感受到: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使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与应用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形成深刻的理解,达到能运用书本上所学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并形成能力。为了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学习已成为现代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贯穿人的一生。怎样从小就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掌握终身学习的方法呢7我构建了以“趣味数学活动”为主线的综合性活动模式,对在活动模式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了一些探索。在活动课中,充分地让学生动脑想、动口说、动手做,用心体验,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提高技能。我们强化过程参与,淡化结果评价,着眼于学生各方面的锻炼、提高和创新,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要研究活动的整体性、,反思我们的数学教学,我们的活动过程都在应试这个无形指挥棒下陷入了怪圈,内容的选择没有得到发展,课程实施实际上处于比较“放任”的状态,没有把基础教育“培养人”当做我们的理想追求。教师的目标是关注学生成绩如何,至于学生的健全发展,却很少有人问津。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课程看做是一个动态的学习过程。因此,我们必须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整体构建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主题的确立,从而满足学生全体的个性需求,让每位学生在数学活动课中学有所得。

(4)要研究活动的开放性。数学活动课关注的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谋求自我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让学生在体验与探究自然中不断成长,在参与和融入社会中不断成熟,在认识社会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

(5)要研究活动的建构性,.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学习理论,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了新的解释,它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绝对正确的表征,不是放之各种情境皆准的教条;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他们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相应地,学习不仅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建构主义作为一种学习理论极具启发意义,但在一些问题上也有偏颇,而且其内部也存在诸多分歧,我们一方面要在理论上深入分析和把握它,以辩证的观点认识学习和教学中的基本问题,同时又应具体到教学活动中去,在更具体的水平上汲取其合理之处,从而建构我们自己的学习和教学理论。

三、怎样实施活动教学。

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活动一般分为课内实践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两种方式。课内实践活动以解决单一知识点为主,活动内容一般课内完成。课外实践活动相对范围较宽,多用于众多知识点的学习和综合能力的训练等,而且活动时间较长。其形式一般有以下五种:一是操作与制作实践活动、二是游戏竞赛实践活动、三是实际测量实践活动、四是观察调查实践活动、五是课题研究实践活动等。

四、活动后的反思。

活动教学后要及时反思,总结提高。活动课程设计力求做到遵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对学生有效地进行素质教育;因地因时因人设计活动,务求丰富多彩,综合运用社会、生活和学科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动手动脑的活动,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和多方体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实践意识、创造意识,促使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

总之,活动课使学生求发展,使不同需要不同水平的学生在活动中都有一个自我发现、自我发展的广阔天地。在活动中,教师的任务是指导,学生的任务是操作,两者相辅相成。开设数学活动课是数学教改的新课题,其功能和旺盛的生命力已在教学实践中显示出来。

因此,我们应该做开展数学活动课程的有心人,认真上好数学活动课,为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而努力。在参与活动中,让学生拓宽知识面,培养动手动脑能力,发展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的目的。

浅谈小学数学教育论文篇五

创新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任。而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创新能力是在智力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它是人的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它已成为21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就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几点拙见:

一、改变教学观念,强化主体意识。

一切改革首先是观念上的改革。教师要真正认识到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要相信学生的内在潜力,摆正教与学、知识与时间的关系。用“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自己能读书”之目的来指导、设计和评价自己的课堂教学,正确认识、摆正师生的地位和作用,更新教学观念,强化主体意识。

1.改变思考的角度,教师在备课时不光要考虑怎样教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学生怎样学、怎样用,也就是说要把学生语言行为的实践环节作为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之一,并加以落实。把以往课前备课时习惯考虑的“这篇课文(或这节课)应该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换成“这篇课文(这节课)先练什么、后练什么”;把课后常想的“这节课我讲得怎样”换成“这节课学生学得如何”,这样,教师思考的角度变了,学生在老师心目中的位置也变了,久而久之,教师的着眼点也就自然而然地变了。

2.优化课堂结构,课堂上教师要留尽可能多的时间给学生读书、思考、讨论、练习。叶圣陶曾谈到:“讲说和指导之后,接下去有一段必要的工夫,督促受教的人多多练习,硬是要按照规格练习。练习所得技能技巧不是别人能代劳的,非自己练不可。”叶先生的这段话对指导我们如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有很好的指导意义。课堂上教师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和无重点、无层次、无深度的串讲分析,空出时间来,让学生去动口、动手、动脑,进行有重点、有层次的练习,以达到巩固知识形成技能之目的。

3.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必须抓住一切时机和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要主动读书、主动思考、主动练习。教师若能充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意志品格,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那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就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发挥。

二、激发学习主动性,挖掘创新潜能。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战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必须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改革教学方法,挣脱传统教学的束缚和桎梏,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挥提供广阔的空间,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以挖掘。1.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是教学民主的重要体现。教师的课堂角色不是唯我独尊的权威,而是课堂学习的参与者和倡导者,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使学生消除对权威和失败的畏惧心理,激发学生参与、思考、交流的良好环境。

2.重视感情投资,唤起学习兴趣。师生关系是教学中最基本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以深厚的感情关怀和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虚心听取学生意见,就能调动学生好学的积极性。在近年的实践当中,我总是以一份真诚、一份爱心去组织课堂教学,唤起学生的求知动力,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发挥语文课“平等对话”的优势。只有进行“平等对话”,才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信息交流,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民主教学思想,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主动探讨和大胆质疑的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为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提供前提和基础。

3.鼓励质疑问难,“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讨论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古希腊鲁塔克说得好:“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激励、启发、引导。疑问是创新之舟。教师在课堂上要大力解放学生的头脑、嘴巴,让他们敢想、敢问。对学生的勇敢行为要予以鼓励,即使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也应循循善诱,以激发他们大胆质疑问难的热情。

三、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思维。

实现语文素质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发展学生个性。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在语文素质的全面发展中,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创新思维。

1.质疑的本质是一种批判精神,发明家保尔·麦克克里德说:“唯一愚蠢的问题,是你不问问题”。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人们已“司空见惯”,而牛顿偏偏要问为什么?为了寻求答案而苦思冥想,由此有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卓越发现;正由于对托勒密“地心说”的怀疑,才产生哥白尼的“日心说”。这足以说明创新的思维可以改变世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质疑,对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其创新思维而言,亦是同样的道理。

2.搭建平台,给学生以实践创新的机会,在近年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笔者给自己定了一条这样的原则: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创造;给学生一个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实践。总是不断为学生搭建表现自我的平台,给学生以实践创新的机会。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改变观念,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并为之“搭桥铺路”,就一定能使他们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得到绽放。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浅谈小学数学教育论文篇六

阅读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读书看报的能力,学会阅读方法,养成认真阅读的习惯。这种能力、方法和习惯的获得,要靠教师的指导和启发,更主要的是靠学生自己的的实践,通过实践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具体到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一、放开手脚,培养自学能力。

1.教学生正确使用工具书。教学生使用工具书,是培养自学能力的一项重要基本功。首先是要求熟练地使用字典。查字典是自学必不可少的手段,不仅低年级要求学生学会按部首、音序法查字,具备使用字典的最基本能力,到了中高年级,还应进一步要求学生熟练地查阅字典。每讲授新课之前,教师可要求学生能够将课文中的一、二类字在字典中查出,了解每个字有几种意思。然后,根据课文的内容确定所查字在本课中的含义。在平时的阅读写作中,学生如遇到疑难的字词,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词典解决。这样既能使学生养成查字典的习惯,也掌握了学习生字、生词的方法。其次,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克服学习中困难,还应教给学生学会查阅资料,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感性认识,为理解课文做好辅垫。

2.教给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

以《林海》一文第二课时的教学为例,在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读一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兴安岭的“岭”是什么样的?作者抓住了“岭”的什么特点写的?作者在描写时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并划出关键的词。第二步围绕上述问题展开多向讨论,凭借对关键词“多”“温柔”等词的理解、品味,达到理解本段的目的',最后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之后,帮助学生总结本自然段的学法。即读——思——划——议——品。第三自然段,辅导学生用此种方法学习,巩固此种方法。第四自然段要求自学掌握这种方法。自学过程中,学生从“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花丛中还隐藏着像珊瑚珠似的小红豆”认识到兴安岭森林的美丽,体会到作者对林海的赞美之情。这样学生通过动嘴、动脑、动手、活跃了思维,掌握了方法,自学能力得到了培养。

3.教好不同类型的课文,培养自学能力。五年制的普通教材编排了讲读课文、阅读课文以及独立阅读课文,在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好课文类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增强训练意识,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讲读课文是教材的主体,是进行语言基本训练的主要凭借。

在讲读课文的教学中,要突出重点训练项目,扎扎实实地进行各项语文基本功训练;要充分利用“思考、练习”中设计的题目,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和练习;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项训练,通过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完成各项训练任务。阅读课文大多是半独立阅读性质的课文,这种类型课文的主要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把讲读课文中重点训练的基本功加以运用,理解不到的或者容易忽略的地方,老师要作重点指导,它对于逐步培养和形成学生的自学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独立课文相当于把课外阅读材料拿到课堂上来学习,内容通俗易懂,在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自己按课后提示的问题阅读,并让他们学习运用从一二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方法和技能,独立地理解、消化。也可以在学生之间展开讨论,但教师要给以引导。

二、紧扣课文、培养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包括对所阅读文章的理解能力、欣赏能力和批判能力。它不是教师讲、学生听能形成的,也不是教师问,学生答能获得的,必须立足于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把文章读明白的基础上。强调要紧扣教材,是因为教材本身就是以培养能力为基点而编排的。在教学中,让学生读书要有目的,有的教师也认识到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但在开课前,他不提任何要求,就要学生把课文读一遍,这叫无目的阅读,这种读法,几乎完全排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费时多、收效少的阅读方法,而且学生的阅读能力没有得到提高。教师在让学生阅读前,要紧扣课文,提出明确的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想,边读边划,边读边记。学生掌握了这些读书方法和习惯,也就有了阅读能力。所以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关键。

三、结合内容,注意培养思维能力。

新闻记者教学要注意学生智力的开发,这一点已为广大语文教师所重视。能力的基本是知识,然而文章的核心是思维,不经过思维,知识不可能被吸收,更不可能转化为能力。因此,不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不可能把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培养起来。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写法和结构上的特点进行思想训练,如《美丽的小兴安岭》《海底世界》等课文,典型地体现了整体——部分——整体的结构特点,数学中可适时对学生进行综合——分析——综合的思维训练。

四、抓住时机,培养表达能力。

培养表达能力是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环节,有经验的老师常常抓住时机让学生口头解词、释句、概括段意、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例如:在学习每篇课文前,可指导学生先预习,初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互助弥补,这样不仅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想象和表达能力,还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浅谈小学数学教育论文篇七

摘要:素质教育是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教育新模式,它打破了传统的、封建的、落后的教育机制,树立了以人为本、求真务实的教育理念,大大激发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九年义务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尤其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和主旋律。

小学是义务教育的奠基工程,在小学教学中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发挥整体育人功能,是强国兴教之本。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的腾飞,综合国力的提高,首先要加强国民的素质教育,从而实现社会的快速发展。

素质教育是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教育新模式,它打破了传统的、封建的、落后的教育机制,树立了以人为本、求真务实的教育理念,大大激发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国家的教育事业注入了新鲜血液,增添了活力。

九年义务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尤其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和主旋律。

在小学教学教学中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发挥整体育人功能正是当前广大教师非常关注的新课题。

什么是素质教育呢?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相对立的,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教育、素质教育是充分开发受教育者潜能的教育,是以社会文化塑造社会合格成员的教育,是促进受教育者个性化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特点是面向全体学生,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同时能推动学生主动发展,从而实现学生个人素质的提高。

由于我国的基础教育在“应试教育”的轨道上运行多年,人们在思想观念、政策导向、管理体制乃至教育的内容与方法等诸多方面,都形成了一整套固定的模式,因此,要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决非轻而易举的事。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以及教育体制持续不断的改进,大家认识到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谋求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是一种承认差异,重视个性的教育,是确认学生主体,从学生个体实际出发的教育,是一种根据社会需要,给学生的素质发展以价值导向与限定的教育,同时又是一种重知识,又不唯知识,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最终目的的教育。

二、素质教育是教学改革的主旋律。

围绕素质教育的实施这一主题,小学教学改革应重视如下几个方面:

1.重视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天真无邪,活泼可爱,充满无限的想象力和好奇心,作为教师来讲,应当首先减轻学生的精神负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压力为动力;当学生的学习情绪低落时,要多加分析,找准原因,积极鼓励、帮助,多一份关爱,少一份指责,发挥教师的亲和力、感召力,给他们照顾和温暖;尊重学生的人格形象,不划分优生和差生的等级界线,消除学生的自卑心态,营造团结互助、充满自信的良好学习氛围。

2.重视学法指导,培养学习能力。

注重学法指导是现代教学发展趋势之一。

学法即学习方法,是学生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在学习过程中所采取的学习程序、学习途径、学习手段和学习技能等等。

3.重视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的个人素质都得到发展。

真正的素质教育不仅要做到因材施教,还要做到因时施教。

这就要求在教学组织中把分班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三、重视过程教学,发展思维能力。

传统教学的弊端之一,就是重结论,轻过程,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提高。

重视表象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小学生思维的基础是形象的与动作相联系的有关表象。

因而我们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利用一些物质化的材料作为思维的中介物,让学生看看、摆摆、摸摸,从而将抽象的概念、逻辑关系等通过自身感受呈现出来,达到内化成智力活动的目的,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1.教师素质的提升。

教师是素质教育的实践者和实施者,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是教育的关键。

教师的作用,不仅要随着各个步骤的变换而改变,更重要的要根据学生接受程度和实际教学的需要来优化教学方法的组合。

构建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关键在于教师的自身素质。

在具体的教学当中,教师要在吃透教材,掌握教法的基础上,灵活掌握,因材施教,在师生间形成一个感情融洽,相互尊重,配合默契的氛围,才能顺利进行教学,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2.优化教学目标的制定。

目标教学是构建素质教育的重点,它要求教师必须了解、熟悉、掌握教学内容,明确教学大纲,要求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通过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使目标教学落到实处。

可以说,目标教学就是将所有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目标,首先做到完成每课的小目标,尔后完成好单元的部分目标,从而达到完成总目标。

3.优化课堂教学的设计。

课堂教学应努力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探索知识,变“学会”和“会学”。

在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时,可采用“启发式”、“学导式”教学法。

首先,教师要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做到深入浅出,画龙点睛,一语道破,起到指导作用,以达到“导”在关键上的目的。

其次,在学习课前预习,划出难点,带着问题听课时,或学生在自学中遇到了困难,迫切需要教师解难答疑时,教师应及时进行指导,把握好关键时刻,恰到好处,这时学生的思想集中,全神贯注,认真听讲,可收到最好的效果。

4、优化教学方法的结合。

随着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方法也要有所改变,这就要求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的组合。

课堂上教师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学生就往往采用相应的学习方法,它直接影响着的学生的学习效果。

总之,在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系统性工程,既是可行的,又是必要的。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师要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从观念上、意识上树立起提高学生素质的紧迫感,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与此同时,我们必须通过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树立全面的人才观和质量观,深入、彻底、细致地进行教育改革,使素质教育有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物质基础,素质教育才能在小学真正实施。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改稿)..4.

[2]刘艳.如何在小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大众(科学教育),,(9)。

浅谈小学数学教育论文篇八

数学教学是一项培育人的活动,其目的应受社会文化环境和就业观念等因素的制约。为了适应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种需要,数学教学的重心也在不断地变更和深化。现代的教育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为了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培养各级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初步基础”。

所谓素质,是指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环境和教育影响下,通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而形成的具有社会文化价值的人格素质和个性品质,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综合性的能力和品质。数学教学能增加人的正确思维,通过数学思维监控,更好地掌握科学技术并尽快地转化为生产力。

在小学,学校教育的主要渠道是课堂教学,离开课堂教学来谈素质教育,无疑是纸上谈兵。我觉得不应把素质教育固定在一种特定的`模式中,而应大胆尝试、勇于探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愉快教育、情境教育、成功教育都是进行素质教育的良好手段。

一、引导学生尝试愉快教育。

愉快教育着眼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启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把学习变为愉快的过程,从而使学生愿学、爱学、乐学。在教学中,我以“还给学生欢乐的童年”为目标,每堂课都力争发掘出“快乐点”。如在《9的加减法》练习中,我让学生把不同颜色的橡皮泥搓成若干个小圆球,然后从中挑出3个红球和6个蓝球,用竹签穿成一串,让学生说出这一串上共有多少个圆球;再让学生把4个绿球和5个黄球穿起来……学生个个趣味盎然,不仅在愉快的气氛中掌握了方法,而且还培养了他们的兴趣、辨别能力及动手能力等。再如在《除法的初步认识》一课中,我采用袋鼠分果子的方法,让学生仔细观察袋鼠两次分果子有什么不同、各是怎样分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在游戏中掌握了什么是平均分。

二、引导学生融入情境教育。

感情的交流是育人的基础,教育要由境入情、情境交融。在教学中,要注重多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他们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以美去激发爱,从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主动地、和谐地发展。我在《4的认识》一课中,做序数练习时,准备了手杖、军帽、眼镜等,让学生扮成图中的老爷爷、解放军、阿姨、小朋友,问学生:这里有几个人?在干什么?谁排第一?小朋友排第几?如果你排在第一位你会怎么做?在这引人入胜的表演中,学生不仅了解了序数的含义,还懂得了上车要排队、要尊老爱幼的道理。

三、培养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体验成功教育的信心和希望。

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帮助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去获取各自的成功。这是符合学生的意愿的,每个人都可以成功,都应该争取成功,教育的责任就是要培养学生成功的能力。我班有一个男孩子,脑子慢,胆子小,为此他很自卑、很孤僻,对任何事都没有信心、没兴趣。偶然有一天,我发现他一个人在大树下观察蚂蚁搬东西。我借机引导他:小蚂蚁在干什么?它搬得动吗?它去干什么了?又来了几只蚂蚁?这次它们搬动了吗?我告诉他:人做事只要有了蚂蚁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就一定能成功;当一个人的力量办不到时,需要靠大家的合力来获取成功。事后我不断鼓励他,给他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做比较容易的数学题、做比较简单的事,然后及时地给予肯定、赞扬,让他感受到自己的成功。慢慢地,他开朗了,好学了,且开始关心他人了。由此可以看出,给孩子一次成功的机会,可以十倍地增强他的信心,为他新的成功准备良好的心理条件。

要搞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切合实际,深入研究学生的身心特点,用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方法,对他们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因材施教,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用一种“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气魄,为小学生素质教育再创新路。

浅谈小学数学教育论文篇九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将创新教育引入到各个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是学科教学改革的重要方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落实创新教育,有利于小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形成,更能够提升小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与创新能力。开发具有创新意义的小学音乐教学方法,有利于小学生音乐素养的全面提升。

创新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更是重视学生潜能开发与个人需求的教育。在最大程度上开发小学生的创新潜能,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主动性,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落实创新教育的重要手段。利用创新教育,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音乐知识的开发过程中来,会让学生逐渐意识到音乐学习的乐趣,成为音乐知识的追求者。

对于音乐学科来讲,审美是学科的特色,审美教育是学科教学的特殊部分。要促进创新教育模式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落实,教师要认识到音乐教学的艺术性与审美性,利用有效的方法对教师进行美化,促进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美化教师环境,让小学生从进入音乐教师的那一刻起就找到音乐学习的兴趣与美感。用音乐作品的欣赏,让小学生全情投入,有利于教学活动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动手与动脑,根据不同年级小学生的音乐学习爱好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首先,从教师的桌椅摆放来讲,传统的桌椅摆放为横排竖列式,这样的桌椅摆放方法过于规矩,会给小学生带去学习压力。鉴于音乐学习内容具有艺术性,教师可以利用艺术性的手段摆放桌椅。将桌椅摆成圆形、半圆形或者小组方块型,有利于教室美感的提升,也能让小学生的音乐学习心理更加轻松。其次,做好教室的墙面装饰。教师可以在墙上挂一些山水画与音乐家的生活图像,让小学生在进入教室之时,有一种走入音乐殿堂的感觉。通过音乐教学环境的创新,促进教学氛围改变,是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举措。

到底谁才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中心,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在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谁高谁低,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大难题。部分教师认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宰者,在课堂教学中有绝对的决定权。小学音乐课堂中必须要体现教师的中心地位,保障教师的权威。但要落实创新教育,就要认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主体观点。肯定小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让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犯了错误,小学生发现却不敢说,小学生有个性化学习需求,不敢向教师表达。这只会让课堂教学变得越发死板,不利于教学进步。教师要关注小学生的音乐学习感受与学习需求,在课堂中为学生服务。选择小学生喜爱的方式实施教学,重视课堂中的师生交流,才能促进教学创新。比如,引导小学生学习“狮子舞绣球”这首歌时,教师不能为了教学方便让小学生反复跟自己学唱。教师鼓励小学生离开座位,根据歌词的内容与歌曲的旋律做出狮子舞绣球的`动作,给小学生展示个人能力的机会,有利于小学生感受到音乐学习的快乐,逐渐爱上音乐学习。用不同的方式实施音乐教学,对于小学音乐教育的创新发展十分重要。

三、提升教师个人素质,促进创新教育。

要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落实创新教育,教师必须要具备创新教学的意识与能力。教师要给学生讲一点知识,自己必须要掌握十点,甚至百点知识。教师要重视个人音乐专业能力的提高与教学技能的提升,从多年不变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要对小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落实创新教育,需要教师从教学方法上积极创新。从学校来讲,学校要重视教师创新教学能力的培养,定期举办创新教学大赛,给教师动力去思考新的教学想法,并积极去实施。从教师个人来讲,教师要建立与时俱进的教学思想,跟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积极去学习新知识。比如,引导学生学习“藏猫猫”这首歌时,教师就可以将游戏与音乐学习结合起来。小学生对于游戏的向往是不能抑制的,将游戏活动作为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吸引点,有利于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趣味性的提高。

四、结语。

综上所述,创新是教育改革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将创新教育模式与小学音乐教学活动结合在一起,能够让音乐学习满足小学生的精神需求,促进小学生更加积极地面对音乐课堂活动。重视民族进步与国家发展的灵魂,将创新元素植入到小学音乐课堂中,是构建高效小学音乐课堂的重要方法。

参考文献:。

浅谈小学数学教育论文篇十

语文课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一切素质教育都源于语文学习。因此,学生的语文水平如何,常常是素质水平的体现。在中小学教育阶段,从小学启蒙到高中三年级,语文科贯彻始终,课时最多,位置突出。就学科性质和教学目的来看,对落实素质教育有着“独当其任的责任”和“分内的责任”.教育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这是语文课素质教育的核心。语文又是工具,其它学科的学习,表达和交流都离不开这个工具。怎样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叶老说得好:“听说读写宜并重”.即是让学生具有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和良好的语文习惯。培养语文能力,当然是指学生具有口头和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培养良好习惯,是指学生在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时的读、写、听、说的习惯。如普通话的习惯,字体工整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珍惜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的习惯等等。这些习惯养成了,语文科的素质教育也就实现了。

既然听、说、写都要靠语言,那么,中国语言要塑造“中国心”,就是说,要具有中国人的灵魂。比如:中华民族崇德重义的风尚,要强务实的人生态度,见贤思齐的理想人格,尽忠报国的爱国精神,礼仪之邦的伦理原则等,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在学习祖国语言中,理应接受、培养和发扬光大这种精神,使自己成为具有两个文明素质的中国人。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无论从学科性质还是从教学目的看,语文教育就应当是素质教育,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语文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甚至凭借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提高身体素质和其它素质。

拨开片面追求高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云雾,我们看到的语文教学本来面目就应当是为全体学生打好思想道德和听说读写的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是语文教育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和应做的全部工作。

(三)语文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奠基工程。

1.?语文教育为人们接受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提供一种重要的工具和媒介。学会听话,学会识字写字,进而学会读书作文,通过训练逐步形成用祖国的语言文学来准确地理解和表达,这是接受教育的最基本的条件。

2.?语文教育为人们认识世界、了解人生提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空间。基础教育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受教育者比较准确、比较全面地认识世界、了解人生。有众多的课程当中有一门课程的内容比较特殊,那就是语文,语文所教授的材料跟其它学科很不一样。一部语文教材几乎可以说是青少年认识世界、了解人生的微型“小百科”.这对于充实和完善中小学生的知识结构,形成良好的素质关系极大。

3.?语文教育为学生提高认识、丰富情感、激发思维提供一个有血有肉的赁借物。语文学科指导深重阅读的那些典范的语言作品,往往是作者对于自然、对于社会、对于人生的一些卓越见解和独特感受的集中体现。学生读这些作品,不便从“写什么”方面增长了知识,而且从“怎么写”这个方面获得启迪,逐步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丰富自己情感内涵,激活自己有创造性思维。

(一)转变陈旧教育观念,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转变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要充分认识应试教育这样一种异化了的教育现象所造成的恶劣后果――把考试的成功等同于教育的成功,成就了少数尖子生,丢掉了大多数学生;抓了智育,丢掉了其它,甚至以损害身心健康为代价。提出素质教育,其目有是使教育的本质回归,提高素质教育,是力求实现教育发展人的功能,通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以期为国家不断地大量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才。我们要以历史的使命感和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去战胜旧的教育观念,坚决摒弃片面追求高分数的短视行为,不断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

(二)确立多元化教学目标。

1.?凸现德育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能的同时,要充分地控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适时地有机地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从小逐渐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初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科学的人生观。

2.?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课必须加强字、词、名、篇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把语文课真正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使学生通过努力学习,逐步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并能通过掌握和运用语文这个工具去自我获取信息,拓宽视野,进行思想交流和社会交际,并为将来进入社会、服务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3.?加强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实行开放性教学开放性小语教学有自己明显的特征:1.?语文教学从封闭的课堂教学中解脱出来,实行“三沟通”的原则,即课堂教学与课外读写活动沟通,课内打好基础,课外求发展;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沟通:语文教学与火热的社会生活沟通。

2.?实行“四维课程”.“四维课程”指小学语文课由四个块构成:(1)语文的课堂教学;(2)语文兴趣小组活动和兴趣课;(3)语文的社会实践应用;(4)环境语文,包括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这样,构成了开放性小学语文课程结构。

3.?以训练为主。一是要突出实践环节,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低年级突出在“读写中识字”;中年级“以读为主――读通、读懂、读熟、从读到写,在读的基础上落实重点训练项目”,高年级增加自学份量――采劝四步教学:自学报告――讨论深化――总结纳――课外扩展“,强化实践环节,培养自学能力。二是渗透学法指导。三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训练的归宿。

(四)学生――现代化语文教学的主体。

1.?我们语文教师,必须从思想到感情上,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

2.?要创造一种民主的、平等的、和谐的课堂气氛。

3.?在教学过程中,要留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思考,发挥、表现以至于演示的机会。

4.?要恰当地引进竞争机制,培养和利用学生的竞争意识、参与意识,表现意识,强化语言训练,提高教学的效率。

5.?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要教给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学习,而不是让老师牵着鼻子走。

6.?引导学生做学习主人。

引导学生做学习主人是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编排意图之一,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学生搞好学习的.首要条件。引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首先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有机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理想前途教育、爱劳动爱人民有教育。通过这些教育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逐步树立为祖国为人民而学习的运大抱负,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原动力。其次是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设置激趣激思、动手动口的问题,推动他们自己看书、查资料、讨论、做实验、观察、思考,主动地解决问题,教师适时对其引导、鼓励、评价,使他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产生”只要自己认真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就能成功“的自我评价意识,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这是教师有意把学生推向做学习主人的成功通道。只要教师教学中能坚持正面教育为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铺路搭桥,就会逐步形成”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良好的学习态度,学生不会再感到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产生越来越带劲的主动学习氛围。

(五)减轻课业负担。

教师要从应试教育的误区中走出来,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加课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增强学生的体魄和体能。在教学中还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的脑、眼、耳、口、手并用,在身心的整体活动中协调其身体器官的和谐发展,以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六)要研究语文教学的评估标准。

1.?研究评价的方法。

(1)语文教师平时考查综合评分;

(2)查阅资料,即查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多角度表现出来的语文成绩;

(5)语文考试,实行开卷与闭卷结合,笔试与口试结合,平时学习过程中的考查与阶段性总结性考查结合。

2.?考试要突出基本素质。

试卷命题上的”打混仗“局面应当停止,面面俱到、主次莫辨的大拼盘式的命题格局必须抛弃;再也不能用众多细枝末节,零零碎碎的考顶来冲淡对小学生语文基本素质的培养。

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真正从”九年义务教育“”一条龙“的角度着眼,客观地、整体地处理中小学语文各自的要求重点,防止把”循环往复“变成简单重复,防止急功近利,煮夹生饭。必须准确而清晰地区分与把握中小学语文教学与训练的阶段性,诸如词类、辞格、句式变换、划分段落、概括中心等,完全可以留待初中毕业再做为考项。而小学阶段,还是应当老老实实、扎扎实实地把教学重点放在识字和词句训练上。

浅谈小学数学教育论文篇十一

在小学美术的教育过程当中,教师还要重视对孩子们审美想象力的培养,并将丰富的想象力转化成为对艺术的审美创造力。在实际的工作过程当中发现,儿童对色彩有着强烈的感觉,如果教师加大对学生形体组合的认知,色彩规律的认知或者是视觉方面的认知训练的话,可以有效地培养孩子们的审美创造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是一切知识产生和演变的根源所在,想象力是成就这个世界发展的重要因素。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具有特色的个体,他们的潜力是我们无法设想得到的,因而就需要教师和家长的深入挖掘,只要帮助孩子们寻找到那双想象的翅膀,他们就能够在天空中自由地翱翔。小学美术课堂是帮助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力的重要平台,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美术课堂这一个梦想绽放的舞台,给孩子们创设一个完好的情景,帮助孩子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并将其演变成为审美创造力。具体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1欣赏成功的艺术作品,发掘孩子们的审美想象力。

在欣赏课上教师可以学生欣赏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如在《古埃及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这一欣赏课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结合当时社会的发展形态和背景让学生体会到广大劳动人民对美的不同理解和丰富的想象力,这些艺术瑰宝是广大劳动人民艺术的结晶,假如没有这些丰富的想象力,就不可能创造出如此宏伟壮观的文化遗产和艺术瑰宝。再比如,讲到我国的万里长城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设想如果自己是长城的设计者,会怎样进行改良和设计,并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想法用绘画或者其他美术方式表示出来,这样的教学设计一方面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智慧;另外一个方面也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丰富的审美想象力。

1。2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构思作品。

为了进一步将孩子们的审美想象力演变成为审美创造力,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想象力训练。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做好课前的组织设计工作,在备课的时候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寻找良好的创造素材,可以下载图片或者是优秀的学生作品在课堂上放映,通过对大量优秀美术作品的欣赏进一步发掘孩子们的思维创造力。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将班级内的学生分成为不同的小组,利用几分钟的时间给学生提出作品的创作要求,剩下的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自由的讨论,尽情地表达出自己对作品的见解和看法,并以小组为单位选取代表发言,选出精彩奇妙,富有创造力的想法与大家分享。在学生创作的过程当中,要求学生要独立思考,杜绝超抄袭现象的发生。如此反复的训练,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2小结。

本文结合个人在实践工作过程当中的经验总结,就小学美术的创新教育理念实践方案展开探讨。首先,要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审美意识。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具体的可以通过让学生欣赏成功的艺术作品,发掘孩子们的审美想象力和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构思作品两个方面展开。然而由于个人所学知识以及阅历的局限性,并未能够做到面面俱到,希望能够凭借本文引起广大学者和同仁的关注。

浅谈小学数学教育论文篇十二

摘要:音乐属于艺术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阶段的音乐教育有助于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从而培养学生艺术欣赏能力。音乐教学从社会的发展意义上来说,对于主体教育的模式发展等,可以结合学生的发展趋势,以及学生在利益趋势上的潜能应用,通过在学生成长中的学习深造作用等,加强对学生在积极性方面的有效培养。而在小学音乐教育的执行过程中,如何应用现代化教育,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就需要从现代的创新性教育,进行全面的改革执行,从根本的教育基础上,促进学生创新能力上的培养。下面,针对小学音乐教学的创新教育发展进行简要的探讨分析。

现在属于一个典型的知识经济时代,在进行创新的教育执行过程中,为更好地满足热点词汇的执行应用,就需要从创新的教育理论上,加强对人才能力的有效培养,并通过思维模式的创新,促进对创新理念的应用推进。在进行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教育上,为更好地满足在现代教育的创新能力推进,需要结合学生的自身创造能力来进行意识方面的`全面培养,并通过现实的教育可能性,加强对传统应试教育的相互对比,并以此来促进对教学教育目的上的改革。在教学中,由于青少年儿童自身的自制能力极差,从而导致了在学习过程中,更容易出现学习上的兴趣价值观取向问题,从而导致学习上的惰性出现。因此在进行此类教育的过程中,教学的目的,就应当以挑起学生在学习中的兴趣为目的,并依照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音乐方面的引导,从而引导学生可以将心思放在学习上,从而激发其对学习的创新思维。

小学音乐教学的核心内容,在于对音乐的审美。因此在进行此类的教学中,就应当以为学生塑造一个更优良的音乐欣赏环境作为最终的教学目的。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学生在不如教师的一刻起,就能够培养出一个更具有兴趣因素的课堂氛围,对于培养小学生艺术意识及良好情操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在小学教学中,为学生更好的学习提供学习的基础,并结合相应的学习基础进行动手动脑的能力培养,就可以从学生学习环境来进行课堂形式上的调节。而这个过程中,教师对学习环境的改变作用,就成为了影响整体发展的基础所在。因此在进行教学环境的创新设计过程中,需要结合音乐的美感形式,进行整体的教学模式调整,并依照相应的音乐教学需求,进行音乐形式上的画像悬挂,给学生塑造一个更具优雅的学习环境。

从近年来我国所大面积开展的音乐课程教学情况来说,进行创新教育,对于音乐教学的进程,以及创建教育的效果来说,都有着极大的促进效果,一方面激发了基础教育的素质教育作用,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心理视野。对于音乐性人才的培养作用,也极大地推进了我国在此类人才上的培养,并更进一步地促进了创新型教育人才的全面塑造。对于学生在基础音乐理论上的培养,也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在进行这一类的教育推进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创新思想意识方面的执行调节。在进行现代化的教育中,为更好地满足音乐教育的基础设施需求,并结合教学的中心应用理论,可通过现代的音乐教学认知来促进对教学活动和应用地位多个层面的权威认知,并以此来促进对地位和抵触心理情绪上的全面培养。而在这个过程中,为更好地满足学生在艺术学习过程中的个人修养成长,就需要结合艺术课程的基本需求,实现对教学模式方面的改良改进。在音乐的教学中,不管在那个阶段,都是对艺术创造性上的一种完美展示,通过声乐从而引导人内心灵魂的释放。而小学音乐课程的教学任务,也在于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方面的培养,只有更好地确保学生在创造性思维上的夯实,才能够在当今这个依靠现代化教育的时代中,能够发光发热。而从现实的意义来说,创新思维时一个民族科技成长的灵魂,同时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根本动力所在。而艺术的在扩展人思维创新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只有在创新的能力上,加强对创新精神层面的优势改革,才能够更好地满足在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的全面开发。而小学音乐教育的社会发展价值,也在于此。是辅助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项培养基础模式,应当在现代化教育建设中,进行推广应用。

四、结语。

小学音乐教育旨在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教育中,就应当更好地提升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的兴趣培养,并通过创新的思维能力,更好地促进小学生在身心健康成长。总的来说,音乐的创新教育,对于现代化的教育来说,有着更好的促进作用。而我国在新课改过程中,音乐教育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为我国在这方面的人才培养上,提供了意识基础。在进行学生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为更好地满足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在音乐教学上进行创新教育,是一种有效的改革途径。本文针对现代小学的音乐创新教育,从基础的学习任务和创新模式进行全面的探索分析,探究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策略,以及教育的有效作用,以为同行工作者提供相应的参考文献。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54898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