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一种反思的过程,让我们能够更好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如何提高自己的阅读效率,成为高效阅读者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行业前沿信息,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对未来的展望和思考。
六年级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篇一
一、品味语言体会人物品质。
教学本课我从引导学生品析人物语言描写,体味人物神态的描写入手,采用导学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重在一个“学”字,贵在一个“导”字,以发展学生的自学和探索能力,全面发展学生智力。全文教学分为初探性引读,深究性引读,内化性引读三个阶段,安排自学、讨论、精讲、演练四个环节。如精讲环节,我着重让学生体味李大钊说的两句话。
1、“小孩家知道什么!”
二、情感互动与文本对话。
1、阅读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而是读者(教师、学生)与文本以及作者进行反复地,深层次地“对话”,在这“对话”的过程中,体验和领悟、探究与发现,把握与发展文本的内核之所在。如“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是学生在第一课时初读后留下的一个凸现课文主旨的问题,如何解决?只有再次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再次的磨合,通过“阅读——品析——议论——整理”的系列阅读活动,从中领悟到李大钊是一个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的人。这样文本中的具体文字恢复了生命,从而使学生得到了生命化的'教育。
2、引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应该是平等、互动的。但教师还应该抓住文本“热点”与“难点”,打造课堂的热源效应,打通课堂的壁垒,将阅读活动立体化,将平等对话互动化,将探究体验情感化。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文本是在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撞出有火花便是文化的积累,思想的熏陶,精神的积淀。如“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的信心呢?”这个问题的引出教师应服从学生的需求创设情境,调动兴趣,激活思维,体验情感。抓住本文重点,即人物语言、神态的描写,引导品味分析,入情入境。
3、与文本对话需要教师、学生的情感投入,与文本对话除了具有平等性,互动性,还应有情感性,因为语文学科的文本是无处不充斥着情感的东西,诗即思,言即情,所以,在引导学生认识李大钊这位伟大形象时,通过教师、学生与文本有感情的平等对话,即教师范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等;通过教师,学生与文本的互动对话,即教师的情感点拨,学生的情动辞发等一系列阅读活动。如引导想象,谈谈感想,谈谈心情的教学环节都较好地引发了读者(教师、学生)与作者、编者产生了共鸣——对李大钊同志的缅怀、崇敬、仰慕之情油然而生,达到了生本、师生、生生精神上的自由交流。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学生体会到了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情,英勇无畏的精神,但是如果我能紧扣文章的中心词语“信心”一词,展开教学,这样对于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会更有帮助。
六年级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篇二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书写“书籍、严峻”等词语。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梳理课文内容,抓住文中的关键句段,加深对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被害后同敌人作斗争的人物形象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1.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2.梳理课文内容,抓住文中的关键句段,加深对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被害后同敌人作斗争的人物形象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好本课的预习案。
2.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查阅李大钊以及他所处时代的背景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利用单元导读,导入新课。
2.出示课本45页的单元导读。通过抓关键词语,让学生自主学习本单元的学习主题—一幅幅难忘的历史画面;明确本单元的学习目标—(1)缅怀革命先辈,继承光荣传统。(2)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情实感。(3)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并在今后的习作中加以运用。
3.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让我们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书籍—狼藉严峻—竣工。
满脸横肉夹衣。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快速浏览课文,看一看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叙事的,请划出文中标志性的句子。明确答案:时间那年春天;4月6日的早晨;有一天;4月28日。
2.同学们,4月6日的早晨,父亲被捕了。那么那年春天写被捕前;有一天写被捕后;4月28日写被害后。
3.理清文章的脉络,结合题目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这篇课文写我回忆了十六年前父亲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以及被害后所发生的事情。
4.同学们,你看一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点?(板书:首尾照应)其实文中还有几处是属于内容上的前后照应,找一找。(例如第6段和13段前后照应)再明确本文的叙事顺序。(板书:倒叙)。
5.同学们,“读书贵能疑”。你在读书的过程中有什么疑问和困惑吗?交流一下。教师提问本文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谁?(板书:父亲我敌人)。
6.父亲是谁?你怎么知道的?学生交流李大钊的资料,教师补充。学生默读这段资料,抓出本文主要是围绕着父亲的哪个身份来写的?(板书:革命者)。
(四)我会品悟。
1.同学们,你在读书的过程中,能读出我对父亲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板书:爱敬)下面,让我们跟随作者的笔再次走进课文,去重温那一个个的历史瞬间,去体会字里行间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吧!
2.思考:父亲是一位什么样的革命者?(出示自学提示)。
(1)快速默读课文,画出文中描写的最精彩、最紧张、最感动你的句段,圈划关键词语,体会真情实感,总结作者刻画人物和表现情感的方法。
(2)同学之间分角色朗读文中的对话部分,再体会人物情感。
(3)班级汇报,谈谈自己的体会。
3.学生交流:
(1)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同学们,你从这段文字中读出了这是一位什么样的父亲?明确:对工作高度负责任。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请学生起来交流一下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
(2)“什么?爹!”我瞪着眼睛问父亲。
“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
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就往外走。我紧跟在他身后,走出院子,暂时躲在一间僻静的小屋里。
一会儿,外面传来一阵沉重的皮鞋声。我的心剧烈地跳动起来,用恐怖的眼光瞅了瞅父亲。
@从这段文字中,你能看出当时我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抓住哪些关键词语来说一说。明确:害怕,“瞪着眼睛”“什么?爹!”“剧烈地跳动起来,用恐怖的眼光瞅了瞅父亲”。(板书:恐惧)。
@是呀,我是个孩子,在那种情况下怎能不害怕呢?哪位同学来读一读“我”说的这句话?教师相机指导“什么?”要读的急促,而这个“爹!”要更重一些,再试一试,教师可以示范朗读。
@此时此刻,面对凶恶的敌人,面对恐慌的我,父亲该怎样回答?我们分角色来读一下。父亲又有哪些举动呢?由此,你可以看出这是一位什么样的革命者?(板书:从容不迫)。
@你看作者在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我们也可以来试一试。教师设计一个情景:六年级期末考试还有15分钟就结束了,但你的作文还一个字没有写,请你也用简短的语言和恰到好处的动作描写来说一说。(板书:语言动作)。
(3)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同学们,我们再看一看法庭上这一段。此时此刻,你看到父亲有什么变化?明确“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这一外貌描写说明敌人对李大钊施了重刑。(板书:外貌)。
@“平静”体会李大钊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无所畏惧,坚强不屈,严守党的机密。“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出示幻灯片,教师补充资料。(板书:平静慈祥)。
@面对敌人疯狂地折磨,面对亲人的痛苦喊叫,父亲又有怎样的表现呢?
(4)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这是一处对父亲的什么描写,明确:神态。这安定沉着是对敌人最有力的回击,也深深地感染着他的家人,化悲痛为力量。那又是什么力量让他如此地无所畏惧,安定沉着呢?(板书:神态安定沉着)。
(5)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生齐读。当你读这段文字的时候,你对父亲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明确:敬佩。我们尚且如此,更何况是深处此境此地的我呢?此时的我对父亲的敬远远超出了对他的爱啊!同学们,让我们再现法庭上这段感人的回忆,分角色来朗读一下。
@文中有句话—“是的,她是我最大的孩子。”要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明确:抢着说。为什么呢?明确:我要保护我的哥哥。此处可以看出我的机智和勇敢。(板书:机智勇敢)。
@同学们,我对父亲是爱,是敬,对待敌人呢?是恨。出示幻灯片,从文字中找出关键的词语来说一说,再读一读。(板书:残暴魔鬼)。
(五)我会写。
面对(),你()……请你仿照老师的写法,补充完整。
2.师生合作,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小诗。
(六)课外拓展延伸。
1.同学们,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无数像父亲这样的革命者,他们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甘愿用自己的青春年华谱写最壮丽的篇章。出示幻灯片,猜一猜文中的她是谁?怎么看出来的?明确:江姐,旗袍等。
2.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像要去参加什么隆重的典礼似的。”江姐这是要去干什么?你想到了哪些成语?明确:赴死视死如归等。
(七)布置作业。
1.摘抄文中的好词和精彩段落。
2.好书推荐《红岩》。
(八)板书设计。
(革命者)爱敬恨。
父亲———我———敌人。
语言从容不迫恐惧残暴。
动作平静慈祥机智魔鬼。
外貌安定沉着勇敢。
神态。
前后照应倒叙。
六年级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篇三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此刻站在这里,脑海中立即闪现着咱们实验年轻貌美的女教师们用她们高超的教学艺术,富有磁性的嗓音为我们诠释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而此刻,我将和我最亲爱的学生们为大家呈现那深沉的,富有阳刚之气的父爱及其背后的故事。言归正传:
一、说教材。
本册教材是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最后一册教材,是衔接中小学语文学习的桥梁。俗话说:编筐窝篓,全在收口。因此,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语文阅读作文能力的提升,不仅对中学语文学习有益,更是学生终生学习的必备能力。
本组课文共有4篇,都是追忆革命先辈的感人事迹。有大义凛然的李大钊,有舍身引路的郝副营长,有日夜操劳的开国总理周恩来,有舍己救人的张思德。虽然他们所处的时期不同,但是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是相同的,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是相同的。一个民族不应该忘记历史,不应该忘记英雄。
《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通过作者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贞革命的伟大精神,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崇敬和深深地思念。这篇文章除开头外,是按照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记叙的。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李大钊忠于革命的伟大精神,受到革命的熏陶感染。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李大钊能够从容的面对危险,平和的面对家人的悲伤,以及无所畏惧的面对死亡。
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教给他们读书作文的'方法。“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教给学生寻求“活水”的方法,他们才能够思如泉涌,妙笔生花。
二、说学情。
本班62人,学习语文的兴趣都很浓厚,并且具有比较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他们的朗读入情入境,他们的表达酣畅淋漓,他们的倾听全神贯注,他们的笔尖真情流露。在这样的课堂,教这样的学生,只需要教师的点拨引导,只需要教师的“授之以渔”,“原生态”的语文课堂即可呈现,当然这只是预期的效果。
三、说设计理念。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天天看书,终生与书为友,这是一条不能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
理念一:课堂书声琅琅,享受精神食粮。
理念二:课前查找资料,课堂加深理解。
理念三:学习表达方法,读写相得益彰。
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眼前要阅读、要写作,将来一辈子要阅读、要写作。因此设计了:写一件令你记忆深刻的事情,运用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把内容写具体。达到了学以致用。
四、说方法策略。
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定教。
从教学内容出发,朗读感悟。
从教学效果出发,积极体验。
五、说教学流程。
1、诗歌导入,联想入题。
2、整体回顾,理清脉络。
3、对比朗读谈发现。
4、自由朗读,品味其人。
5、重点引导,加深理解。
6、纵观全文,交流收获。
7、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其实,语文很小,不过“字词句点”,语文很大,包罗“气象万千”,语文教学就是把大千世界缩小了给学生看,语文教育就是把小东西放大了装进学生的心田。
春暖花开,面朝大海,让我们做一个快乐的语文人。
六年级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篇四
聆听了xx老师执教的这篇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很有收获。纵观本课,我个人以为教师在解读文本,设计教学,把握课堂有较大进步,呈现以下特点:
1、课堂教学比较平实,做到了讲练结合,读写结合,以文导写,教给了学生知识和方法,也培养形成着学生的能力。比如:充分利用精巧的板书在总结的时候引导学生发现首尾照应的写法,感悟写法的好处,继而在文中为给定的句子寻找照应句,让前后照应的写法深入人心。在抓关键词理解句子时必要的点拨和牵引,使学生领悟了文章为了体现李大钊的崇高品质多抓住人物语言和神态描写。
2、教师教学设计有创新。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抓住了“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这句支撑李大钊壮举,凸显李大钊人品,激发学生佩服之情的文章情感的泉源,试图用一咏三叹的回扣朗读,深化学生的认识。这一点抓得准,抓得妙。
值得探讨的地方: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教学设计多,关注学生表现少,因而不能及时敏锐的捕捉学生反馈信息的有效成分,利用有效的追问,将学生高度概括的语言细化为紧扣文中关键词理解感悟的`语文能力训练。
2、教师情感在文本之外,引读缺乏激情,朗读效果不很显著。本班学生朗读课文语速普遍较快,看来教师平时教学中齐读方式运用的多,个体朗读指导的少,学生的朗读水平有待提高。
3、新课改我们倡导对文本采用整体感知,淡化逐段的剖析分解,但同时抓关键词、关键句读懂文本,习得方法依旧很重要,只有这样,语文课堂才有语文味。如:“我又哭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仅一个咬紧牙不但有我对xxx派的恨,有对父亲的爱,更有下定决心继承父亲意志。一个“勉强”把孩子失去父亲的突然,不能接受,不愿接受的心痛表现的淋漓尽致,正是对这些关键词的体悟,才更能突出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敬佩和怀念,明白课文“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语句倒装的深情。
4、教学环节设计还能实用些。比如:最后出示中共中央对李大钊的墓碑评价。我们发现,评价的话语高度概括,远离学生的实际理解能力,没有实效,完全可以根据配套练习,设计为李大钊写悼词或者你想对李大钊说些什么的语言表达训练,让有限的时间实现更多的产出。
5、对于文本思想内涵的挖掘结合现代生活让其有新意,更具时代特征,比如:李大钊坚贞不屈,毫不畏惧其实都是对自己本职工作的高度负责,责任意识,社会担当,在任何时代都有说服力,这一点挖透了,文本解读就有新意了。
六年级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篇五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一篇回忆文,写的是李大钊的女儿李兴华对她父亲在被xxx派逮捕之前到被害后的回忆。从中表现出了李大钊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坚贞信念和为革命。现总结如下:
整体性首先体现在课堂内容的设计上,这篇课文教学的难度较高,篇幅较长,生活背景久远,教学时必须选准着力点,抓住主要训练点。这堂课是第一课时所以教师先带大家一起认识了李大钊,又从生字词入手检查了孩子们的在预习中孩子们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王老师在教学中让学生找出表示时间重点句,以时间这条线让同学们整体把握课文。然后引导学生以时间段为突破口对课文内容进行了划分,并教给孩子们运用小标题的方式来帮孩子们理清了课文的脉络。品味课文让同学们找出令自己感动的描写李大钊同志言行的句子,并说出体会成了本节课的切入点,,从而达到让学生体会李大钊形象的目的'。
“读”是语文学习的根本途径,是语文课堂的主题活动。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中提到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阅读教学注重培养语感,学习感悟,突出感情,淡化技巧。王老师重点把握描写李大钊言行的语句,然后组织学生读读议议,让学生从阅读中体会词句意思,交流感受。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很准确的谈出自己的体会,并表达得淋漓尽致。最后老师抓住重难点词句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体会,进行朗读训练,从而更好地突破重难点。理解了重点词句再回到整体,再次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让孩子进一步认识首尾呼应这一写作特点。
最后王老师通过一个小片段升华了学生情感,加深了对李大钊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显示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充分地进行阅读和理解教学,课堂教学非常完整。
本节课也有一些遗憾,课堂上孩子积极性不高,教学设计不够新颖,建议王老师能大胆创新,真正为学生导学导法,引路引法。在学习方法上能加以指导,能鼓励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并让孩子们准确的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激发学生情感,教师还应大胆放手,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这样才会更完美。
六年级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篇六
1、会写“阀、避”等15个字。能正确读写并积累“避免、僻静”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和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位连贯的表达方法。
重点:
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
难点: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多媒体课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石灰、竹的品质,古诗中也有很多赞颂梅花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梅花的品格也在无数革命者身上得到展现。李大钊同志就是其中一个,为了革命,不畏艰险,面对敌人,无所畏惧。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印象深刻的地方和不理解的词句,交流理解。
2、出示生字,教师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3、教师相机指导正音。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提示易错字:“哼”的右下部是“了”,不要写成“子”。
三、整体感知,理解内容。
1、学生通读课文,边读边想:
作者永远忘不了的是哪一天?为什么永远忘不了?
本文介绍了谁的什么事?(李大钊同志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
2、理清课文顺序和脉络,划分段落。(除第一自然段外,其余按时间顺序记叙)。
3、默读课文,交流印象深刻的事。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交流,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初步感了解了课文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感受革命先烈的坚强不屈精神。
二、深入学习,感受人物形象。
1、学习被捕前部分。
“那年春天”的实际时间(承上启下作用)。
表现局势危急的地方和李大钊的态度(结合课文)。
2、学习被捕时部分。(抓住重点词语)。
感受紧张气氛和人物不同的态度。(“我”的惊恐、敌人的残暴、父亲的沉着和蔑视)。
3、学习被审时部分。(关注人物外貌、神态)。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头发”(经受折磨)。
“平静而慈祥的脸”(对敌人的无所畏惧和对亲人的爱)。
“安定、沉着”从容镇定,绝不动摇。
4、学习被害后部分。(读好对话)。
对话表达出的感情。(牢记牺牲,继承先烈的革命精神,将革命事业进行到底)。
最后两个自然段与开头的关系。(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三、总结全文,领会精神。
1、总结李大钊的精神品质,课件展示李大钊的事迹。
(李大钊同志对亲人充满慈爱,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对敌人顽强斗争、坚贞不屈。)。
2、结合课文,自由说说感悟。
六年级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篇七
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以下几件事:被捕前写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然后写了父亲被捕时的情景,主要表现了对敌人的心虚、残暴和父亲的镇静、处乱不惊;接着写了父亲在法庭上与敌人斗争的情景表现了父亲的镇定、沉着;最后写了父亲被害后,全家人悲痛心情。
第二问答案示例:
我对李大钊在法庭上与敌人斗争的景象最深。
原因:尽管敌人十分凶狠,可李大钊同志坚强不屈,沉着、冷静地同敌人进行斗争。面对亲人的哭喊,他表现异常坚强,表现了一个革命者坚定的革命信念。
(1)“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说明李大钊每天起早贪黑、废寝忘食在外面为革命事业奔忙。
(2)“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说明李大钊同志即使受过苦刑,仍保持着对革命事业坚定的信念和对人民深沉的爱。
(3)“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正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也不因亲人的哭喊而伤痛。相反,他却要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她们化悲痛为力量。
3、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写了父亲牺牲后全家人的悲痛心情,而且反复强调了父亲被害的日子,这与文章的开头形成了照应关系,文章的开篇就写到了“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这样写使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深切怀念的悲痛心情。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抄写你认为需要积累的词语。
(答案略)。
六年级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篇八
生:李你把你的话写在黑板上。
生:李大钊同志特别爱国。
生:李大钊大钊同志临危不惧。
师:很了不起,他很伟大!
生:李大钊关心他的家人。
(老师分别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写在黑板上。)。
(评点:黑板的“易主”,使学生一下子进入到了“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的角色。)。
师:课文是需要细细品味的。这节课我们就一同走进课文,一同走近那段历史,去感悟李大钊同志的风采、形象。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书边思考,并做批注。
学生默读课文,边阅读边在书上圈画批注,写下自己的理解、感受和问题。
(评点: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感悟课文必须让学生自己“亲近”课文,和作者对话,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
师:我发现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自己的读书感受,接下来我们一起交流,好吗?
生:读课文的第17节,我认为最能看出李大钊的临危不惧,“他没有戴眼镜,乱蓬蓬的头发”说明他已经受了苦刑,据我查阅的资料,敌人在这期间曾对他使用了“剥指甲”等酷刑。可是他仍保持着“平静而慈祥的脸”,说明他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生:(激动地)敌人实在是太残忍了。在电影、电视里,我以前看过这样镜头……李大钊真坚强!
师:我理解你的心情。
(评点:对话促发了学生的思维,促发了学生的灵感,师生心灵才目通,情感才目融。)。
生:他见到自己的亲人,一定会有很多的话要说,可是他在敌人的恐吓下并没有慌乱,也没有因为见到自己的家人而激动,他仍用“安定”“沉着”的表情感染他的家人,暗示他们要坚强。这都说明他非常爱自己的国家。
师:他是我们党早期的创始人之一,他对革命有着必胜的信念。
生:从课文的第7节中,我读出了李大钊的爱国之情。他把自己的安全问题已经置之度外,心里想的是国家。
生: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手指着课本)咱们书上的这一张照片就是李大钊在他临刑前留下的,面对死亡,他是那样的平静,你们看,他那浓黑的眉毛下神情多么坦然。
生:我是在网上看到的。
师:大家都来看看这幅照片,是不是这样?
生:他的表情很坚定。
生:我在咱们学校的宣传挂图里看到过这幅画,下面有他的一句话:“人生之最高理想,在于求达于真理”,他说的那句名言,我今天终于感受到了。
生:好!
学生齐读。
(评点: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学习语文的天地很广阔:书本里,生活中……网络时代,电脑更是为语文学习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生:在李大钊被捕时,他“不慌不忙”,“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说明他有胆识,心里已经有了被捕的准备。
指名读,大家自由读。
生:李大钊不但爱自己的国家,他也爱他的亲人。父亲不管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给“我”讲解。
师:这一次,父亲“含糊”地回答,使你想到了什么?
生:局势很紧张。
生:老师,在法庭上,我觉得课文里的“我”确实很机智、很勇敢!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你看,课文里几次提到敌人,都是那样的残暴。可是“我”却“骗”住了敌人,保住了哥哥。
生(急切地):我补充一句,当时的“我”很小,敌人这么凶狠,“我”都不怕,更能看出“我”勇敢、机智。
师:课文重点回忆李大钊,为什么这里写了这么多“我”的事呢?
(评点:高质量的对话离不开“点拨”,“点拨”的功用就在于“化难为易,引向深入”。)。
生(兴奋地):我知道了。父亲在敌人面前是那样的“镇定”“沉着”,是父亲的行动影响了”我”。
生:老师,我有个问题?
师:读出问题是阅读的最高境界!好呀,请讲。
生:她哥哥是干什么的?
师:你们说她哥哥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生:“我”受父亲的影响,变得这么勇敢、机智,她的哥哥一定也受到父亲的影响,也会是一个搞革命的青年。
师:有道理。不过关于她哥哥的事情,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查阅一下资料。
(评点:课堂是动态的、生成的,生成的课堂信息有时会成为有效的学习资源。“她哥哥是什么样的人?”对于这个问题的探讨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李大钊同志的形象。)。
师:课文最后“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此刻他的心里会想说些什么呢?此时无声胜有声。在那样的时刻,李大钊不能说,现在就让我们把他心中的话儿说出来吧!
生:我的好女儿,你懂事了,你长大了。生:好孩子,我很快就要被害了,你们一定要接着我的工作做下去。
生:女儿,我为你感到自豪、感到欣慰!
师:读书,就是要把自己融入书里。你们读进了书里。
生:他的目光里充满了希望!
师:好!好一个“希望”的目光!
(评点:对话式的课堂是师生情感、体验、生命的交流。一个“希望”的目光,包含了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感悟,让老师惊叹!这是教学相长的过程,师生彼此间分享精神与幸福。)。
师:同学们,你们把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放在一起读一读,会发现什么?
学生自由读课文。
生:前后写到4月28日,是父亲的遇难日。
师:同学们,这叫开头与结尾互相照应。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生:这是一篇回忆的文章,读书的时候让我们一直把心沉浸在回忆里。
生:感觉课文很完整。
生浏览课文后找了两处,略。
师:读书要读进去,还要能读出来。对于这篇课文谁还有自己的想法要说?
(评点:读书要读进去,到字里里行间去品、去悟;还要读出来,从整体感受,跳出课文谈课文。)。
生:我课前在图书室里看了一篇文章,里面说李大钊是被军阀张作霖用绞刑绞死的,他们对李大钊“三绞处决”,为了延长李大钊的痛苦,绞杀整整进行了40分钟。
师(沉默):同学们,我真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语言来痛斥那些魔鬼,那些刽子手……此刻,我相信你们的心情会和我一样激动。请你们完整地再来读一读课文,再来感受课文带给我们的深深回忆吧。
学生读全文。
师:读到这儿,你们对于课文又有了什么样的感受和见解,请你们再一次把它展示在黑板上。
学生踊跃上前,又写下“忠于职守”“坚强”等词汇。
(评点:教师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贯穿于学习的始终。)。
师:课后,请同学们继续收集、阅读关于李大钊的文章,相信你们对他还会有更深、更全面的了解。
【总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是动态的,是生成的。课例中,师生、生生之间平等对话,面对学生的见解,教师给予的是密切的关注,亲切的呵护,让“有益”的课堂生成的信息开出灿烂的花朵。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以学定教,尽管学生的发言是无序的,但这样的课堂犹如一首散文诗,形“散”卸神“聚”!教学中教师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在读书的实践中“学会读书”,这是为孩子们的明天着想。
让我们为孩子们的发展“构建智慧”--读书的智慧,做人的智慧。
六年级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篇九
1、学写本课10个生字。
2、读读记记“书籍、抽屉、尖锐、僻静、恐怖、粗暴、制服、瞪眼、魔鬼、苦刑、残暴、匪徒、拘留、勉强”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并迁移运用。
1、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
2、结合当时的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3、引导学生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以读代讲,借助资料理解文本,写法迁移运用。
1、收集关于李大钊的资料。
2、课件。
1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本单元的学习目标。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叙述的顺序。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生字。
4、感悟人物品质和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理清课文条例,感悟人物品质和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单元导读”入手,明确单元学习目标。
导: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深深的怀念”这一单元主题,请同学们自读“单元导读”,想想我们在这一单元里将要看到什么,学习什么?并划出本单元学习目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导读内容,划出本组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学习要求。
2、指名说说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目标。
3、(课件出示学习要求)齐读学习目标。指出,课文的叙述顺序有哪些?强调要在本组课文的学习中体会课文的表达顺序,并学习运用。
二、导入新课,了解背景。
3、交流李大钊的资料。(师看情况补充)。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者和早期优秀领导者之一。他领导了1926年3月18日北京人民反帝反军阀的群众运动,被军阀张作霖杀害。牺牲时年仅38岁。
三、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读音,指导魔、等字的写法。
2、本课的多音字非常多,看大家能否读准:
出示:被难日埋头整理待了一会儿含糊着急新夹衣散步便衣披散。
乱蓬蓬沉着蒙了一团云雾。
3、同桌检查读课文。
4、用一句话概括李星华回忆父亲李大钊什么事?这件事是从哪一段到哪一段记叙的?
四、初读感知。
1、默读课文,这部分内容按时间顺序写了哪些事?给你留下印象很深刻的是什么?简单划句子,做批注。
(1)、交流:按时间顺序写了哪些事?
理清条理,归纳小标题: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
(3)、文中哪些事给你下深刻的印象?
根据学生的交流,随机指导。重点解决:
a、被捕前,局势紧张。如果学生交流到“我看到父亲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就引导,父亲为什么这么做,找出有关语句,同时点出,文章不仅首尾照应,还有这样的前后照应,这样的前后照应就把事情的前因后果介绍清楚了。并让学生找一找与“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相照应的句子。
b、重点练习朗读你印象最为深刻的地方。
c、通过交流,你觉得李大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在学生交流“文中哪些事给你下深刻的印象”时,随机问学生,在交流完后,在回顾一下。是什么原因使李大钊成为这样的人呢?快速浏览全文,划出有关的句子。交流,齐读。
2、在这种力量的鼓舞下,李大钊的那些言行令你最为感动或印象最深呢?请大家默读课文,划出有关语句,并联系上下文,看看作者有什么手法表现了李大钊的高尚品质。学生自学。
五、回顾学习收获,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继续搜集李大钊在狱中的情况。
六年级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篇十
被捕后:瞅了瞅没说坚贞不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把课文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读一读,再抄下来。
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第十六课,你有什么体会?指名回答。(从李大钊的言行中,体会到他忠于革命,坚强不屈,视死如归的革命大无畏精神。)。
2、把课文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你体会到什么?
3、精读课文,体会本课的.写作方法。
4、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分小组讨论。
5、汇报交流,老师进行点拨。(这是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方法。)。
6、进一步深化:课文里还有不少地方是前后照应的,你能举些例子,并说说体会吗?
7、课外延伸交流。
把你收集到的革命烈士、革命老前辈的故事在小组里交流。
8、.总结全文。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之三由本站会员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六年级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篇十一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李大刽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刽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
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三、教具准备。
生字生词卡片。
四、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李大剖吗?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的传播者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1927年4月6日他被张作霖逮捕,被捕以后,受了种种酷刑,始终坚贞不屈。4月28日反动派绞死了李大制。这篇文章是李大铡的女儿李星华1943年在延安写的,当时正是李大制遇难十六周年。所以文章题为《十六年前的回忆》。(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要求学生根据自己预习的理解来回答,主要写了李大例牺牲的经过。)。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讲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
第二段(从“那年春天一到“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讲被捕前父亲工作的情形。
第三段(从“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到“我们被关在女拘留所里。)写父亲被捕的情形。
第四段(从“十几天过去了”到“想不到这竟是我们最后的一次见面”)讲在法庭上父亲与敌人作斗争。
第五段(从“28日黄昏”到结束。),写父亲被害之后的情形。
三、学习课文。
1.指名读第一段。
一被难”是什么意思?(遭受灾难的意思,这里指李大铡同志被害j十六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军阀割据,张作霖入关,占领河北等地,镇压革命运动。)这一段是文章的开头,主要讲了什么呢?(讲我永远忘不了十六年前父亲被害这一天。)。
2.指名读第二段。
(1)父亲平时是怎样对待我们提出的问题的?(总是耐心他讲给“我”听)这次为什么这样含糊地回答“我”?“含糊”是什么意思?(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峻,不是向孩子们谈心的时候,而且烧毁文件的事情是很难向孩子说清楚的。“含糊”指说话的意思不清楚。)。
(2)从哪些地方看出局势越来越严重,李大铡的工作越来越紧张?(父亲早出晚归,整理书籍和烧毁文件,工友被捕。)。
(3)李大制在局势十分严重的情况下,为什么坚决不离开北京?这说明了什么?
(李大铡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他把革命工作看得很重要,他明白形势非常危急,个人处境十分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这表现了他高度负责的精神。)。
(4)这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局势紧张,但李大铡不离开工作岗位,说吩他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对工作高度负责。)。
四、朗读第一、二段。(要求在读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读出语气。)。
五、布置作业。
1.读课文。
2.借助“思考·练习”1理解第三、四段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人。
1.指名读第一、二段。
2.说说第一、二段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
2、李大制在被捕时是怎样表现的?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这说明了什么?
(“不慌不忙”“没有什么,不要怕”““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他的表现从容不迫,沉着镇定,说明他具有临危不乱,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3、敌人是怎样逮捕李大制的,说明了什么?(“宪兵、侦探、警察一一拥而入,挤满了小屋子”这些都说明敌人心虚,“为了抓一个人,动用了这么多人,‘横肉’是说相貌凶恶,不要放走一个的`吼叫,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枪对着父亲和我”这些都说明敌人的残暴。)。
4、“我”是怎样表现的?(“剧烈的心跳”,剧烈是猛烈的意思;“恐怖的眼光”,恐怖是惊慌)害怕的意思。这说明作者年纪小,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场面,感到害怕。)。
5、练读第三段。(要求读出不同人不同的语气。)。
6、说说这段讲了什么?(讲李大刽被捕时从容不迫,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
三、学习第四段。
1.指名读第四段。
2.李大刽在法庭上是怎样表现的,说明了什么?(“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这说明李大刽即使受过刑,仍保持对革命事业的坚定的信念和对人民、对儿女的爱。对于亲人的哭喊,他只是瞅了瞅,没有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就是对革命事业的必胜信心,使他在敌人酷刑下不动摇,也不因亲人的哭喊而忧伤。这就是伟大革命家胸怀。)。
3.“我”在法庭上是怎样的?(为了保护哥哥,抢着回答自己“是最大的”“父亲立刻就会意了”,“会意”是领会别人没有明确表达的意思。这说明“我”在父亲沉着、镇定的影响下,在他的予命精神的影响下,由恐惧害怕到机智勇敢地同敌人作斗争。)。
4.练读第四段课文,在读中进一步理解内容。
四、学习第五段。
1.指名朗读第五段。
2.家人得知李大制被害后的情形怎样?从哪些词句看出来?(舅老爷“哭着回来”,“我”“感到眼前蒙了一团云雾,昏倒在床上”,母亲“昏过去三次”这都说明李大刽的死给亲人们带来的巨大悲痛。母亲醒来后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咬紧牙说“昨天是4月28”“这些是说家人没有被悲痛压倒,而是牢记亲人碎害的日子,不忘敌人欠下的血债。)。
3.练读第五段,要求读出失去亲人的悲痛之情。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人。
1.指名读词语。(出示词语卡片)。
2.结合上下文说说以下词语的意思:含糊、恐怖、会意、一拥而入。
3.朗读课文。
二、深入理解课文。
2.讨论。(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课文赞颂了李大刽忠于革命事业及对革命工作高度负责的伟大精神,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面对凶恶的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格。)。
三、了解这篇课文的写作特点。
1.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气什么关系?你从这样的开头和结尾中体会到什么?
2.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3.教师引导讨论并总结。
(这篇课文是回忆录,开头提出前的1927年4月28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又强调母亲嘱咐自己要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这个日子就是4月28日。这样首尾呼应,突出了永远忘不了这一天。)。
4.找出课文中前后照应的句子。(出示写有“思考·练习”2的小黑板。)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答出:
课文的结尾与句子(1)照应。“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与句子(2)照应。
“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与句子(3)照应。
四、指导识记字形。
1.说说哪些字可以在比较中记忆。
“剧”与“据”,“娱”与“误”、“袍”与“抱”,字形有相似之处,要注意区别,在比较中记忆。
2.说说你是怎样记生字的。
指名“阀”是形声字。“舅”上部要写正确。
五、完成“思考·练习”
1.指名读词语。
2.书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每词两遍。
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布置作业。
六年级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篇十二
1,“籍”用音序查字法应查(),再查();用部首查字法应查(),比组词().
2这个片段主要讲了什么?
4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5在文中找出前后照应的句子相对应的句子画上直线,并说说这样写有何好处。
下面是片段:
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我奇怪地问他:“爹,为什么要烧掉呢?怪可惜的.”待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才过了两天,果然出事了.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第二天,父亲才知道他被抓到警察厅里去了.我们心里都很不安,为这位工友着急.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六年级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篇十三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回忆录,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1943年写的,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所以题目为《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文章开头提出十六年前的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又强调母亲嘱咐自己要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这样首尾呼应,充分显示了敌人的凶残和革命者的英勇。
学情分析:
对于李大钊,部分学生有所了解。学习本文,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理解课文,并适当展开讨论,使学生深入体会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词句。
2、深入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读课文,初知全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明确学习目的。
1、默看导读,明确要求。
2、导入课题。
毛主席在“咏梅”词中,赞颂了梅花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梅花的品格在无数革命者身上得到具体体现。李大钊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个,为了革命,他不谓艰险,面对敌人,他大义凛然,表现了革命者无所畏惧的崇高品德。
本课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烈士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这年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16周年——李大钊烈士牺牲于1927年,所以文章题目叫《十六年前的回忆》。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父亲遇难十六周年所写的回忆录中,把我们带到那腥风血雨的年代。
3、简介背景。
1927年,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以武力威胁正在胜利北阀的国民革命军,还下令通缉在北京坚持革命斗争的李大钊同志,但李大钊同志毫不畏惧,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仍然留在北京从事革命工作。1927年4月9日被张作霖逮捕,受尽酷刑,始终坚贞不屈,在狱中继续领导党的工作,4月28日被敌人绞死。
二、初读课文,思考:
1、自读课文,让作者永远忘不了的是哪一天?为什么永远忘不了?
2、本文介绍了谁的什么事?(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
自学生字词,有不会的地方查字典。
1、读准字音。
2、记清字形。
3、理解字意。
军阀:指旧中国拥有武装部队,霸占一方,自成一派的人。
儿童娱乐场:相当于现在的儿童乐园之类。
僻静:偏僻安静。
恐怖:惊慌、害怕。
宪兵:旧社会反动派用来镇压人民的军队。
苦刑:使人非常痛苦的刑罚。
押:暂时把人扣留,不准自由行动。
绞刑:死刑的一种,用生字勒死。
四、巩固练习。
1、抽读生字卡,口头组词语。
2、读课文。
六年级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篇十四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思想资料,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使学生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深入领会描述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
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第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再过几天就是清明节了。清明节有什么好处?
(清明节,我们要到亲人的墓前怀念过世的亲人。
清明节,我们经常去烈士碑前缅怀革命先烈。
清明节,我们拜祭先人,献上鲜花,表达我们对先人的怀念。)。
师:这天,让我们一齐来缅怀一个伟人,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的第一人李大钊同志。(出示“民族魂”网上人们悼念李大钊的网上留言)。
师:许许多多人,他们透过各种方式缅怀李大钊同志,这是“民族魂”网上,人们给李大钊同志的留言,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读。
同学们,这天让我们一齐来缅怀这位梅花品格、君子兰名字一样的革命先驱李大钊同志。
(二)、初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
1、学生自己初读课文,并画出文中生字。
2、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状况,并注意纠正错误读音。
3、边读边画,画出文中描述李大钊神情、神态的句子。
交流出示:
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不慌不忙)。
父亲持续者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
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他脸上的表情十分安定,十分沉着。
相机标出文章的顺序(被捕前被捕时审问时被害后)。
自己读读这几个句子,李大钊给你留下来什么印象?
交流讨论。
(三)、再读课文,深度探究。
过渡:在作者的印象中,父亲是个慈祥的人。
讲给我听。
1、给“慈祥”换个词语,(和蔼),你从哪里看出他的慈祥、和蔼?你来读读这一段话。
2、父亲既不骂又不打,那么他教育孩子的方法是什么?你来猜看。这样的一个父亲,孩子们肯定很幸福。
3、但是最近一段时间,作者发现父亲许多方面的举动很异常?
(学生肯定先说“含糊”引导到前面的段落:回来很晚,早上出去很早;整理烧书籍)。
4、从李大钊的这些举动来看,据你观察,可能发生来什么状况?
(发现风声紧了抓共产党)。
5、介绍背景,当时中国军阀割据,北洋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在帝国主义分子的支持下,下令逮捕共产党人。(插入李大钊的介绍。)。
6、可作者当时还小,没有发觉,作者奇怪父亲的做法,问父亲……。
5、父亲确含糊的回答dd真的是不要了吗?为什么要烧掉呢?那他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作者呢?读这句话。
6、对话读。
被抓,说明他们肯定明白了这个线索,下一个被抓得就可能是北方共产党的负责人李大钊了。
可父亲的朋友、母亲劝他离开的时候,父亲却说:
出示: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明白此刻是什么时候,那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1、读这段话,父亲认为认为他不能离开的原因是什么?读后面两句话。
2、你就是他的孩子,你来告诉他,此刻是什么时候了dd。
3、父亲明白我们所说的危险吗?(明白)可他确不愿意离开,你来读整句话。
4、注意父亲说这句话时的语气啊?坚决,你把这种坚决地语气读出来。
5、给坚决换个意思相近的词。(斩钉截铁坚定)读。
6、他认为越危险的时候越要留下来,对党组织负责,不让更多的同志牺牲,保全党组织。
7、他身边的战友肯定在劝说他,你来劝劝他。可父亲还是dd。
8、你是他的妻子,三个孩子的母亲,为了家庭,你再来劝劝他。dd。
9、然而父亲还是继续留在北京,而且还那么坚定,让我们再读这句话。
这样的一位革命战士,深深的打动了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出示:
7、带着对李大钊的崇敬之情读第7自然段父亲的讲话。
过渡:危险真的到来了,4月6日的早晨,宪兵带着阎振三来了。当父亲被捕的时候,
父亲持续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从被捕时李大钊那惯有的严峻态度中,你读懂了什么?
能够体会到“父亲”在残暴敌人面前,持续革命者的尊严。
(四)、回顾拓展。
这堂课,我们学习了李大钊被捕前,和被捕时的两个片段,一个高大的共产主义者形象展此刻我们的面前。
立刻就到清明节了,他离开我们已经是62年了,如果让你在网上悼念的地方,写下一段留言,你会写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小练笔。
评课:满意两点,不满意四点:
1、父亲确含糊的回答处的处理。
守党的秘密。设计中有变化,贴合学生的思维顺序。
最满意的一点:
2、李大钊坚定留下的那句话,在读中悟,在悟中读。
1、读第二句话,父亲认为此刻是什么时候?读后面两句话。
2、你就是他的孩子,你来告诉他,此刻是什么时候了dd。
3、父亲明白我们所说的危险吗?(明白)可他确不愿意离开,你来读整句话。
4、注意父亲说这句话时的语气啊?坚决,你把这种坚决地语气读出来。
5、给坚决换个意思相近的词。(斩钉截铁坚定)读。
6、他认为越危险的时候越要留下来,对党组织负责,不让更多的同志牺牲,保全党组织。
7、他身边的战友肯定在劝说他,你来劝劝他。可父亲还是dd。
8、你是他的妻子,三个孩子的母亲,为了家庭,你再来劝劝他。dd。
9、然而父亲还是继续留在北京,而且还那么坚定,让我们再读这句话。
这样的一位革命战士,深深的打动了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出示:
10、带着对李大钊的崇敬之情读第7自然段父亲的讲话。
最后学生的填空表达丰富多彩,而且这些语言都是有自己个性,不是程式化的。
多么大义凛然的革命战士啊!在最危险的时候,你毅然放下了逃生机会,依然选取了宁死不屈。
多么坚强的革命战士啊!在最危险的时候,你毅然放下了自己的生命,依然选取了浴血奋战、保卫家园。
多么勇敢的革命战士啊!在最危险的时候,你毅然放下了自己的是生命,依然选取了保卫国家。
多么坚强的革命战士啊!在最危险的时候,你毅然放下了家庭和生命,依然选取了站在对抗军阀的第一线。
多么的革命战士啊!在最危险的时候,你毅然放下了自己的生命,依然选取了保卫祖国。
1、抽象和形象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让学生去猜想遇到的特殊状况。这样更形象、更直观。
2、问题设置要通俗化,阶梯性。
在感受李大钊慈祥和蔼的时候,有个问题,他可能是怎样教育孩子的?这个问题问的不好。太抽象。有同学就回答说教育方式就是用“慈祥的方式”。
起始问题的设置要在学生的嘴边,能找到,或稍加思考。
3、注意学生回答中的用词准确性。
感性。
4、评价语言几乎没有。
方面要改善,这和平时的教学习惯有很大关系。
六年级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篇十五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鉴于崭新的阅读理念,审视阅读教学的过程,本课时设计着力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自主表达读后感、掌握学习方法和文章的表达方法,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与文情文理的共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3、领悟课文运用对比、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受到革命传统的熏陶感染。
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李大钊能够从容面对危险,平和面对亲人的悲伤,无所畏惧地面对死亡。
1、学生准备: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
2、教师准备:制作ppt演示课件,相关教具。
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篇课文除开头外,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板书: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同时我们还了解到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抱着高度负责的态度,即使在局势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他仍然坚决留京工作,那么接下来将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第8至17自然段,了解情况。
【设计意图】
简单的导入语意在唤起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回忆,让学生理清思路,为下文的学习作铺垫。
1、这个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2、敌人是怎样逮捕李大钊的?找出相关的语句划上波浪线,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3、面对敌人的抓捕,李大钊的表现如何?找出相关的语句划上直线,读一读,从中你又体会到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不慌不忙 保持严峻)
4、“我”的表现呢?
【设计意图】
让学生找出敌人、李大钊、“我”不同的表现,为下面学习对比写法打下基础。
5、现在我们把敌人、李大钊、“我”不同的表现联系起来读一读,你体会到什么?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对比,感受李大钊同志在被捕时那种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的大无畏精神。
6、过渡性语言:这样的写法叫对比,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之前我们学过的课文有哪篇也运用过这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回忆《匆匆》一文第一自然段的写法。)
7、(拿出课前准备的两个不一样的布娃娃)你能运用对比的写法,表达出你更喜欢其中一个吗?(提示学生抓住样子、色彩、用料等方面进行比较。)
【设计意图】
先让学生明确了解到对比写法大量应用于写作中后,再让学生充分掌握对比写法的好处,然后尝试运用在自己的习作当中,这样层层深入,让学生习得写作方法。
1、小结学法(读—画—议),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读文,了解片段大意。
(2)圈画句子,体会人物思想。
(3)小组商议,掌握文本信息。
自学提示:在法庭上,李大钊的表现如何?(找出相关语句)母亲、妹妹表现如何?“我”的表现又如何?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变化?(按自学提示阅读18—29自然段。)
【设计意图】
自学提示里的问题有效引导学生体会李大钊在法庭上表现出来的那种平静慈祥、安定沉着,也正因为李大钊的这种表现深深地感染了家人,让家人学会化悲痛为力量,变得坚强。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汇报自学成果。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平静慈祥 安定沉着。)
【设计意图】
学贵有法,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不仅使学生得益于当前,而且受益于终生。“在法庭上”这个部分的内容与前一部分“被捕时”结构上类似,师生合作归纳学习方法后,学生先根据自学提纲自学课文,再同桌交流学习心得,最后集集体智慧共同汇报学习课文,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培养了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的意识和合作精神。
过渡性语言:可怕的一天无奈地发生了,当“我们”收拾行李出拘留所后,4月28日,李大钊英勇就义……这是多么令人伤心欲绝呀!来,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朗读最后3个自然段,缅怀这位革命烈士。
2、课文中也有几处运用了前后照应的写法,你能从文中找出跟以下句子相照应的句子吗?
(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2)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3)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去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开头: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级大地震,夺去了数以万计人民的生命,许多人痛失家园,这突如其来的灾害,震惊了世界各地。
【设计意图】
教学中结合当前社会上发生的大事,令学生拓宽视野是非常重要的。让学生由易至难、循序渐进地掌握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最后安排尝试练写,使学生习得方法。
4、李大钊同志为了革命英勇牺牲了,此时此刻,你心中一定有很多话想对李大钊或李大钊的家人说,拿起你手中的笔,写下心中的点滴吧!
5、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
通过以上的学习,学生心中应有千言万语想表达,此举正好符合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做到读写结合的要求。
课后找有关李大钊同志的书籍读一读,也可听听爷爷奶奶讲革命故事。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 局势严重 坚持工作
被捕时 不慌不忙 保持严峻
法庭上 平静慈祥 安定沉着
被害后 无比悲痛 铭记日子
【设计意图】
板书再现了课文的脉络,让学生一看就能把握文章的主旨。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555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