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说课稿大全(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08:42:20
采薇说课稿大全(19篇)
时间:2023-11-24 08:42:20     小编:QJ墨客

对于学习过程中的错误和失败,我们应该总结教训并从中吸取经验,以避免再次犯同样的错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写作方式,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美食菜谱和烹饪技巧,希望能给大家带来灵感和美食享受。

采薇说课稿篇一

今天的课题我说课的题目是《采薇》,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反思等五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采薇》是选自《诗经小雅》,描写了西周时期一位饱尝思乡之苦的戍边士兵在归家途中的所思所想,这首诗虽然没有《关雎》《蒹葭》等名气大,但也是传诵千古的名句,充分体现了《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我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丰富学生的古典诗歌文化常识,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根据新课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以及初二学生诗歌鉴赏能力较弱的现状,我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了解《诗经》文化常识,反复诵读,疏通文意。

能力目标:品味诗歌独特的语言美、音乐美;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

情感目标:把握戍边士兵思念家乡以及厌倦战争的复杂情感。

教学重点:反复朗诵,赏识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二、说教法及学法。

(一)说教法。

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用诵读法、提问点拨法进行教学。

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如果学生一味死读书,不求甚解,最后仍是“过目皆忘”。这就需要我们为师者在教学过程中多一点实质性的、能让学生受用不尽的读书方法指导。如注意停顿、语速、重音、语气等。

提问点拨法可以让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艺术价值、现实中的战争、民歌题材进行探究,体现语文课堂的人文性。

(二)说学法。

将在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领学生如何学习诗歌,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诵读,在读中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及审美感受能力。将疏通文意和理清课文思路的任务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说教学流程。

本课计划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了解《诗经》常识。

生活中少不了诗,少不了歌,在我们这个小地方也有客家山歌,请大家欣赏两首。在我们这个诗的国度里,诗歌长河的源头又在哪里?请大家跟老师一起去寻找。

你是一条旺盛的河流。

2600多年来边唱边走。

多少人翘首追溯你神秘的源头。

哦到春秋再到西周。

“风”——土风民谣,淳朴自然。

“雅”——诸侯朝会,贵族欢宴。

“颂”——宗庙祭祀,乐舞翩翩。

直陈、比喻、托物抒情。

你的语言是赋、比、兴。

因了你,“风骚”成为文学的雅称。

你就是《诗三百》。

人们还恭敬地称呼你《诗经》。

(二)、自主学习。

朗读要求:初读正音,把握节奏,要读得字正腔圆。再读解意,把握行式,要读得韵味深长。吟唱诗歌,品赏诗情,要唱得情深意切。

自主学习一:请从以下活动中任选一个完成。

一、自主完成。用现代汉语通顺地翻译全诗。

二、小组合作。把这首诗译为现代诗,语言流畅,能押韵更好。

三、交流活动。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作的内容与表达的情感。

自主学习二:诗歌美好的诗情画意让人沉醉,走出诗歌,让我们以探究的眼光,去寻觅本诗美的根源。请同学们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发现诗歌中的美词美句,体会篇章的美。

(三)、提问点拨:

问题1:感情基调?悲伤。

问题2:为什么在归家途中还要悲伤?

材料:宋之问:“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解析:诗人被贬在外,家人音讯全无,终于踏上归家之途。一方面欣喜若狂,另一方面担心家人为自己所累,团圆之梦成为泡影,越接近家乡越是担忧。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

答案:归家喜悦因为对家人、自身命运的担忧而变得无比沉重。

路途艰难,又饥又渴的现状。

回忆过去,痛定思痛。

问题3:如何表现士兵的哀伤?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以景写情,情景交融意象:杨柳、冬雪。

(2)对比。

以乐景写哀,以以往之虚衬眼前之实,以凯旋之乐衬内心的悲痛。

(3)大雪交加,行道艰难,饥渴难耐,情景凄凉,语调低沉、苍凉。

(四)联系现实。

(五)作业:

一是朗读背诵课文;

二是搜集本地民歌——客家山歌,与课文比较,体会《诗经》民歌的源远流长。

四、说板书设计。

设计思路是举纲张目,以线串珠,就是在清理文章纲目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研究纲与目及目与目是怎样联结起来的,让文章思路变成了学生思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背诵、理解、深化也就水到渠成了。

五、说教学反思。

参与本课堂学习的学生为初二学生,对《诗经》了解较少,没有学习过《诗经》中任何一篇,古文知识也相对薄弱,因此对本文的教授我定位于诵读欣赏,不要求过多纠缠于某一词一句的辨析,只要求大致解意,能够从读准、读美、可唱的层面解读本诗。对词、句、篇章,也只是从声音美、形象美、情感美方面浅层次探究。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让学生走进文本,发现美、感受美,在不断追寻美的过程中激发爱母语、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采薇说课稿篇二

这首诗的主题是严肃的。猃狁的凶悍,周朝军士严阵以待,作者以戍役军士的身份描述了以天子之命命将帅、遣戍役,守卫中国,军旅的严肃威武,生活的紧张艰辛。作者的爱国情怀是通过对猃狁的仇恨来表现的。更是通过对他们忠于职守的叙述——“不遑启居”、“不遑启处”、“岂敢定居”、“岂不日戒”和他们内心极度思乡的强烈对比来表现的。全诗再衬以动人的自然景物的描写:薇之生,薇之柔,薇之刚,棠棣花开,依依杨柳,霏霏雨雪,都烘托了军士们“日戒”的生活,心里却是思归的情愫,这里写的都是将士们真真实实的思想,忧伤的情调并不降低本篇作为爱国诗篇的价值,恰恰相反是表现了人们的纯真朴实,合情合理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也正是这种纯正的真实性,赋予了这首诗强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第一部分的三章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表达戍卒远别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这三章的第一句都是“采薇采薇”,以此来引起下文。诗歌的一开始就给读者展示了一幅凄凉的戍边生活画面,我们仿佛看到戍卒一边在荒野漫坡上采集野菜,一边思念着久别的家乡,屈指计算着返家的日期……第一章开头两句写道:“采薇采薇,薇亦作止”,这是写春天,薇菜刚刚绽出嫩绿的芽尖;第二章写道:“采薇采薇,薇亦柔止”,这是写夏天,薇菜的叶片肥嫩;第三章则是:“采薇采薇,薇亦刚止”,这是写秋天,薇菜的叶茎将老而粗硬。从春到秋,薇菜由嫩而老,时光无情地流逝了;戍卒思归,从春到秋,一年将尽,何时才能归家呢?其实在诗里,诗人原是把天地四时的瞬息变化,自然生物的生死消长,都看作是生命的见证,人生的比照。因此,兴是自然予人的最朴素也最直接的感悟,其中有着体认生命的深刻之义。于是在“采薇”这样一个凝固在戍卒记忆里的姿势里,看到的不只是四季的轮回,光阴的流逝,还看到思念的成长,看到生命走向苍老的痕迹。

前三章的前后两层,同时交织着恋家思亲的个人情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这是两种互相矛盾又同样真实的思想感情。这样的豪迈和悲凉的交织构成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只是思归的个人情愫和战斗的责任感,在不同的章节有不同的表现。

四、五章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写出了军容之壮,戒备之严,全篇气势为之一振。其情调,也由忧伤的思归之情转而为激昂的战斗之情。这两章同样四句一意,可分四层读。四章前四句,诗人自问自答,以“维常之华”,兴起“君子之车”,流露出军人特有的自豪之情。接着围绕战车描写了两个战斗场面:“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这概括地描写了威武的军容、高昂的士气和频繁的战斗;“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这又进而具体描写了在战车的掩护和将帅的指挥下,士卒们紧随战车冲锋陷阵的场面。最后,由战斗场面又写到将士的装备:“四牡翼翼,象弭鱼服。”战马强壮而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而战无不胜。将士们天天严阵以待,只因为猃狁实在猖狂,“岂不日戒,猃狁孔棘”,既反映了当时边关的形势,又再次说明了久戍难归的原因。而这两章的色调如此的华美,那密密层层的棠棣之花,雄俊高大的战马,威风凛凛的将军,华贵的弓箭,齐整的战车,这里洋溢着一种报效国家,不惜血酒疆场的豪放情怀。而在残酷战争之中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的悲哀,以及对遥远的故乡的浓得化不开的思念,这些阴暗的色调就在这里被冲淡了。因为当自己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时候,正因为身后有如此承载着自己的温暖思念的美丽的家园。

从手法上说,这首诗的特点还在于选择了一个最佳角度,即“在路上”,这是一条世界上最远最长的路,它如此之长,长得足以承载一场战争,长得足以装满一个人年年岁岁的思念,长得足以盛满一个人生命中的苦乐悲欣。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让那一股缠绵的、深邃的、飘忽的情思,从风景画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永,味之无尽。这四句诗被后人誉为《诗经》中最好的句子。这是写景记时,更是抒情伤怀。这几句诗句里有着悲欣交集的故事,也仿佛是个人生命的寓言。是谁曾经在那个春光烂漫的春天里,在杨柳依依中送别我?而当我在大雪飘飞的时候经历九死一生返回的时候,还有谁在等我?是《木兰辞》里亲人欢迎的盛况,还是《十五从军征》里荒草萋萋的情景?别离时的春光,回归时的大雪,季节在变换,时光在流逝,我们离去,我们归来,而在来来去去里,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呢?没有答案,只有漫天的飞雪中一个被沉重的相思和焦虑烧灼的又饥又渴的征人孤独的身影,步履蹒跚地,战战兢兢地走向他不知道的未来。

采薇说课稿篇三

评委老师,各位同仁,大家好!现在由我来说课。我说课的题目是《采薇》。

首先,我来说一下教材。

《诗经》是人教版高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由《氓》和《采薇》两张组成,我今天给大家说的就是《采薇》,该单元主要是鉴赏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

《采薇》以四言诗歌体的形式,以回忆的方式写了被遣戍边的战士从出征到回家的诗歌。重章叠句手法的运用以及情景交融的抒情是本文最大的特点。

第二,我来说一下我对教材的处理。

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的“三个维度”,我将本科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反复诵读,体会诗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及诗歌的主旨。

掌握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

用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鉴赏诗歌。

本课的重点是掌握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

鉴于要培养学生对诗经的兴趣和提高其鉴赏能力,所以我安培用两个课时精讲。

第三,我再说说教学方法。

教法得当,才能挖掘出学生最大的潜力,才能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我认为这首诗最主要的就是让学生自己通过反复朗读去体会征人那种厌恶战争思念家乡又奋勇抗敌的矛盾心理,通过自己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去鉴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所以我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这样可以真正的做到一学生为主题,尊重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最后,我来呈现一下我的教学过程。

首先是导入:和学生集体朗诵余光中的乡愁,营造气氛。

二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请不同的同学自选章节朗读,其他同学为其正字正音,老师指导重点字词及朗读的节凑。

并大体让学生把握结构内容。

三细读赏析。

讨论重章叠句这一技巧在诗中的作用和好处。

分组讨论主人公对战争的态度及文章的主旨。

鉴赏最后一章,各抒己见。

老师最后在大屏幕上打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和学生们交流。

四:作业:课后阅读《诗经》里其他经典篇章,把自己喜欢的重章叠句找出来在班里交流。

五:板书设计力求简洁明快,自然流畅。

以上我从教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完毕,不妥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采薇说课稿篇四

《采薇》是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精读课文,选自《诗经.小雅》,描写了西周时期一位饱尝思乡之苦的戍边士兵在归家途中的所思所想,这首诗虽然没有《关雎》《蒹葭》等名气大,但也是传诵千古的名句,充分体现了《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我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丰富学生的古典诗歌文化常识,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根据新课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以及初二学生诗歌鉴赏能力较弱的现状,我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了解《诗经》文化常识,反复诵读,疏通文意。

能力目标:品味诗歌独特的语言美、音乐美;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

情感目标:把握戍边士兵思念家乡以及厌倦战争的复杂情感。

教学重点:反复朗诵,赏识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二、说教法及学法。

(一)说教法。

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用诵读法、提问点拨法进行教学。

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如果学生一味死读书,不求甚解,最后仍是“过目皆忘”。这就需要我们为师者在教学过程中多一点实质性的、能让学生受用不尽的读书方法指导。如注意停顿、语速、重音、语气等。

提问点拨法可以让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艺术价值、现实中的战争、民歌题材进行探究,体现语文课堂的人文性。

(二)说学法。

将在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领学生如何学习诗歌,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诵读,在读中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及审美感受能力。将疏通文意和理清课文思路的任务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说教学流程。

本课计划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了解《诗经》常识。

生活中少不了诗,少不了歌,在我们这个小地方也有客家山歌,请大家欣赏两首。在我们这个诗的国度里,诗歌长河的源头又在哪里?请大家跟老师一起去寻找。

你是一条旺盛的河流。

2600多年来边唱边走。

多少人翘首追溯你神秘的源头。

哦到春秋再到西周。

“风”——土风民谣,淳朴自然。

“雅”——诸侯朝会,贵族欢宴。

“颂”——宗庙祭祀,乐舞翩翩。

直陈、比喻、托物抒情。

你的语言是赋、比、兴。

因了你,“风骚”成为文学的雅称。

你就是《诗三百》。

人们还恭敬地称呼你《诗经》。

(二)、自主学习。

朗读要求:初读正音,把握节奏,要读得字正腔圆。再读解意,把握行式,要读得韵味深长。吟唱诗歌,品赏诗情,要唱得情深意切。

自主学习一:请从以下活动中任选一个完成。

一、自主完成。用现代汉语通顺地翻译全诗。

二、小组合作。把这首诗译为现代诗,语言流畅,能押韵更好。

三、交流活动。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作的内容与表达的情感。

自主学习二:诗歌美好的诗情画意让人沉醉,走出诗歌,让我们以探究的.眼光,去寻觅本诗美的根源。请同学们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发现诗歌中的美词美句,体会篇章的美。

(三)、提问点拨:

问题1:感情基调?悲伤。

问题2:为什么在归家途中还要悲伤?

材料:宋之问:“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解析:诗人被贬在外,家人音讯全无,终于踏上归家之途。一方面欣喜若狂,另一方面担心家人为自己所累,团圆之梦成为泡影,越接近家乡越是担忧。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

答案:归家喜悦因为对家人、自身命运的担忧而变得无比沉重。

路途艰难,又饥又渴的现状。

回忆过去,痛定思痛。

问题3:如何表现士兵的哀伤?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以景写情,情景交融意象:杨柳、冬雪。

(2)对比。

以乐景写哀,以以往之虚衬眼前之实,以凯旋之乐衬内心的悲痛。

(3)大雪交加,行道艰难,饥渴难耐,情景凄凉,语调低沉、苍凉。

(四)联系现实。

(五)作业:

一是朗读背诵课文;

二是搜集本地民歌——客家山歌,与课文比较,体会《诗经》民歌的源远流长。

四、说板书设计。

设计思路是举纲张目,以线串珠,就是在清理文章纲目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研究纲与目及目与目是怎样联结起来的,让文章思路变成了学生思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背诵、理解、深化也就水到渠成了。

五、说教学反思。

参与本课堂学习的学生为初二学生,对《诗经》了解较少,没有学习过《诗经》中任何一篇,古文知识也相对薄弱,因此对本文的教授我定位于诵读欣赏,不要求过多纠缠于某一词一句的辨析,只要求大致解意,能够从读准、读美、可唱的层面解读本诗。对词、句、篇章,也只是从声音美、形象美、情感美方面浅层次探究。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让学生走进文本,发现美、感受美,在不断追寻美的过程中激发爱母语、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采薇说课稿篇五

从《采薇》的内容看,当是将士戍役劳还时之作。诗中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一、说教材。

《采薇》是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精读课文,选自《诗经.小雅》,描写了西周时期一位饱尝思乡之苦的戍边士兵在归家途中的所思所想,这首诗虽然没有《关雎》《蒹葭》等名气大,但也是传诵千古的名句,充分体现了《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我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丰富学生的古典诗歌文化常识,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根据新课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以及初二学生诗歌鉴赏能力较弱的现状,我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了解《诗经》文化常识,反复诵读,疏通文意。

能力目标:品味诗歌独特的语言美、音乐美;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

情感目标:把握戍边士兵思念家乡以及厌倦战争的复杂情感。

教学重点:反复朗诵,赏识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二、说教法及学法。

(一)说教法。

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用诵读法、提问点拨法进行教学。

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如果学生一味死读书,不求甚解,最后仍是“过目皆忘”。这就需要我们为师者在教学过程中多一点实质性的、能让学生受用不尽的读书方法指导。如注意停顿、语速、重音、语气等。

提问点拨法可以让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艺术价值、现实中的战争、民歌题材进行探究,体现语文课堂的人文性。

(二)说学法。

将在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领学生如何学习诗歌,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诵读,在读中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及审美感受能力。将疏通文意和理清课文思路的任务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说教学流程。

本课计划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了解《诗经》常识。

生活中少不了诗,少不了歌,在我们这个小地方也有客家山歌,请大家欣赏两首。在我们这个诗的国度里,诗歌长河的源头又在哪里?请大家跟老师一起去寻找。

你是一条旺盛的河流。

2600多年来边唱边走。

多少人翘首追溯你神秘的.源头。

哦到春秋再到西周。

“风”——土风民谣,淳朴自然。

“雅”——诸侯朝会,贵族欢宴。

“颂”——宗庙祭祀,乐舞翩翩。

直陈、比喻、托物抒情。

你的语言是赋、比、兴。

因了你,“风骚”成为文学的雅称。

你就是《诗三百》。

人们还恭敬地称呼你《诗经》。

(二)、自主学习。

朗读要求:初读正音,把握节奏,要读得字正腔圆。再读解意,把握行式,要读得韵味深长。吟唱诗歌,品赏诗情,要唱得情深意切。

自主学习一:请从以下活动中任选一个完成。

一、自主完成。用现代汉语通顺地翻译全诗。

二、小组合作。把这首诗译为现代诗,语言流畅,能押韵更好。

三、交流活动。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作的内容与表达的情感。

自主学习二:诗歌美好的诗情画意让人沉醉,走出诗歌,让我们以探究的眼光,去寻觅本诗美的根源。请同学们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发现诗歌中的美词美句,体会篇章的美。

(三)、提问点拨:

问题1:感情基调?悲伤。

问题2:为什么在归家途中还要悲伤?

材料:宋之问:“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解析:诗人被贬在外,家人音讯全无,终于踏上归家之途。一方面欣喜若狂,另一方面担心家人为自己所累,团圆之梦成为泡影,越接近家乡越是担忧。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

答案:归家喜悦因为对家人、自身命运的担忧而变得无比沉重。

路途艰难,又饥又渴的现状。

回忆过去,痛定思痛。

问题3:如何表现士兵的哀伤?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以景写情,情景交融意象:杨柳、冬雪。

(2)对比。

以乐景写哀,以以往之虚衬眼前之实,以凯旋之乐衬内心的悲痛。

(3)大雪交加,行道艰难,饥渴难耐,情景凄凉,语调低沉、苍凉。

(四)联系现实。

(五)作业:

一是朗读背诵课文;。

二是搜集本地民歌——客家山歌,与课文比较,体会《诗经》民歌的源远流长。

四、说板书设计。

设计思路是举纲张目,以线串珠,就是在清理文章纲目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研究纲与目及目与目是怎样联结起来的,让文章思路变成了学生思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背诵、理解、深化也就水到渠成了。

五、说教学反思。

参与本课堂学习的学生为初二学生,对《诗经》了解较少,没有学习过《诗经》中任何一篇,古文知识也相对薄弱,因此对本文的教授我定位于诵读欣赏,不要求过多纠缠于某一词一句的辨析,只要求大致解意,能够从读准、读美、可唱的层面解读本诗。对词、句、篇章,也只是从声音美、形象美、情感美方面浅层次探究。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让学生走进文本,发现美、感受美,在不断追寻美的过程中激发爱母语、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拓展阅读:采薇原文与翻译。

采薇原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用,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玁狁去厮杀。没有空闲来坐下,为跟玁狁来厮杀。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煞。防地调动难定下,书信托谁捎回家!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用。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采薇翻译。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已老发杈枒。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王室差事没个罢,想要休息没闲暇。满怀忧愁太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什么花儿开得盛?棠棣花开密层层。什么车儿高又大?高大战车将军乘。驾起兵车要出战,四匹壮马齐奔腾。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

驾彼四牡,四牡騤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将军威武倚车立,兵士掩护也靠它。四匹马儿多齐整,鱼皮箭袋雕弓挂。哪有一天不戒备,军情紧急不卸甲!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采薇说课稿篇六

本课计划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了解《诗经》常识。

生活中少不了诗,少不了歌,在我们这个小地方也有客家山歌,请大家欣赏两首。在我们这个诗的国度里,诗歌长河的源头又在哪里?请大家跟老师一起去寻找。

你是一条旺盛的河流。

2600多年来边唱边走。

多少人翘首追溯你神秘的源头。

哦到春秋再到西周。

“风”——土风民谣,淳朴自然。

“雅”——诸侯朝会,贵族欢宴。

“颂”——宗庙祭祀,乐舞翩翩。

直陈、比喻、托物抒情。

你的语言是赋、比、兴。

因了你,“风骚”成为文学的雅称。

你就是《诗三百》。

人们还恭敬地称呼你《诗经》。

(二)、自主学习。

朗读要求:初读正音,把握节奏,要读得字正腔圆。再读解意,把握行式,要读得韵味深长。吟唱诗歌,品赏诗情,要唱得情深意切。

自主学习一:请从以下活动中任选一个完成。

一、自主完成。用现代汉语通顺地翻译全诗。

二、小组合作。把这首诗译为现代诗,语言流畅,能押韵更好。

三、交流活动。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作的内容与表达的情感。

自主学习二:诗歌美好的诗情画意让人沉醉,走出诗歌,让我们以探究的眼光,去寻觅本诗美的根源。请同学们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发现诗歌中的美词美句,体会篇章的美。

(三)、提问点拨:

问题1:感情基调?悲伤。

问题2:为什么在归家途中还要悲伤?

材料:宋之问:“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解析:诗人被贬在外,家人音讯全无,终于踏上归家之途。一方面欣喜若狂,另一方面担心家人为自己所累,团圆之梦成为泡影,越接近家乡越是担忧。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

答案:归家喜悦因为对家人、自身命运的担忧而变得无比沉重。

路途艰难,又饥又渴的现状。

回忆过去,痛定思痛。

问题3:如何表现士兵的哀伤?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以景写情,情景交融意象:杨柳、冬雪。

(2)对比。

以乐景写哀,以以往之虚衬眼前之实,以凯旋之乐衬内心的悲痛。

(3)大雪交加,行道艰难,饥渴难耐,情景凄凉,语调低沉、苍凉。

(四)联系现实。

(五)作业:

一是朗读背诵课文;。

二是搜集本地民歌——客家山歌,与课文比较,体会《诗经》民歌的源远流长。

采薇说课稿篇七

《采薇》一诗写西周时期一位饱尝服役思家之苦的戍边战士在归途中所思所想,叙述了他转战边陲的艰苦生活,表达了他爱国恋家、忧时伤事的感情。下面是课文的说课稿。

一、说教材。

根据新课标的“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三个维度,和高一学生古诗鉴赏能力较弱的现状,欲拟定教学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体会士卒戍边与思乡的情感矛盾,把握其复杂的思想感情。

2、品味本诗的语言美,赏析其重章叠句手法的艺术魅力。

3、熟记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二、说教法。

三、说学法。

四、说程序。

本课计划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

接下来我将从整体把握、体会情感、品味语言、总结艺术特色四个大环节来安排教学。

二、背景点拨,整体把握。

三、疏通课文,体会情感。

四、感受人物形象,品味语言美。

五、总结艺术特色。

由学生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教师补充。

指导学生参照《卫风氓》来分析本文的重章叠句,比兴手法同时要注意课文的多种叙事手法应用,如倒叙,追叙再回到现实的叙事线索。

拓展阅读:课文赏析。

这是诗经里一个著名的句子,它象一幅画,把一个出门在外的旅人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出门时是春天,杨树柳树依依飘扬,而回来时已经是雨雪交加的冬天。在一年的当儿,他经历了什么已经尽在不言中了。

我们可以想象,他的妻子在家等着他。我们可以想象他的恋人在故乡等着他。即便是一年中受尽苦难,也要等到相见的一天。

大雪中有一个人在独行,远处有一盏灯在为他亮着。那是他全部希望所在,是他活着的动力。为了杨柳依依,他可以忍受雨雪霏霏。整篇充满着人性的美。古代人的交通不便,造就了人们思维的发达,把人的想象力发挥到极致。

不敢想象,现在的男女会创造出如此动人心魄的图画。婚姻如同时尚,几天过后就觉得不新鲜了。流行歌曲唱几天,换新的是很正常的。新的式样不新的,那么换上更新的吧。如果是这样还倒罢了,以心换心,没什么不对。夫妻忠诚,恋人坦荡。合则留,不合则去,本来是一种理想状态。

可怕的是人的感情沾染上铜臭。所爱的不是人而是背后的社会关系,以及所带来的社会利益,金钱、地位等等。为了金钱和享受,人几乎会献出一切,包括肉体,它本身就是赚钱的资源。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时代已经终结。有时候我想,为什么我们时代出不了大作品,能永远影响后来者的作品,原因是这个时代的经济基础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更,文化这个精神层次的东西也成了赚钱机器,其他的能逃脱吗。

“以哀景写乐”是指诗歌创作中的情景反衬手法,这种手法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效果,那就是“一倍增其哀乐”。《采薇》诗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4句运用了这种手法,但并不具有对应关系。运用对比的方式。将时序之“今——昔”,物候之“柳——雪”,人生之“往——来”剪接融汇,创造出超越现实的典型画面。短短4句诗,看似平淡,娓娓道来,却充满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同一个“我”,但有“今昔”之分,同一条路,却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之别,而这一切都在这一“往”一“来”的人生变化中生成。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采薇说课稿篇八

教学目标:

1、能够熟练朗读本诗。

2、能够找出本诗中的意象。

3、能够分析出本诗所囊括的边塞诗的情感。

教学重点:找出意象,通过诗句分析情感。

教学难点:能够分析出本诗所囊括的边塞诗的情感。

课型:讨论探究型。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读书指导法。

教学时数:一学时。

教学过程:

一个问题的引领:课堂导入。

问题:大家学习过哪些描写战争诗句?

二、一个思考的空间:熟读成诵,整体感知。

课下已经安排学生做充分预习。读准字音,整理文言知识,疏通文意。

1、学生分享交流预习成果。

个别学生朗读。

检查梳理本课重点语言知识。

1字音:

2字义:

靡室靡家(无)岁亦莫止(同“暮”,年底)靡使归聘(探问、问候)岁亦阳止(农历十月)?忧心孔疚(很,非常)四牡业业(高大的样子)雨雪霏霏(下雪)维常之华(同“花”)彼路斯何(同“辂”,大车)。

学生齐读。

2、播放幻灯片配乐朗读。

三、一个交流的平台:合作探究,互动交流。

板块一:找出意象。

问题:这首诗都有哪些意象?

明确:(幻灯片同时图片展示)。

采薇-------野菜名。

猃狁--------民族名称。

彼路(通“络”)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车。

四牡业业。-------马。

象弭---------弓。

鱼服-------箭袋。

板块二、分析情感。

1、合作探究问题:《采薇》都表达了什么情感?找出语句依据。

学生合作探究,小组交流。

明确:

=1gb3①表达征人久戍边关的思乡念亲之愁。------曰归曰归,岁亦莫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靡使归聘。曰归曰归,岁亦阳止。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2gb3②抒发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英雄豪情。——戎车既驾,四牡业业。一月三捷。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3gb3③边塞从军生活的艰苦。---------采薇采薇,薇亦作止。采薇采薇,薇亦柔止。采薇采薇,薇亦刚止。载饥载渴。我戍未定。

=4gb3④对敌人的仇恨。——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5gb3⑤对久战不休的厌倦和历尽艰辛的苦涩。--------王事靡盬。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总结:敌人入侵,犯我边境;征人离乡,奔赴战场;豪情满怀,同仇敌忾;战争不休,生活艰苦;厌倦苦涩,思乡情浓。

2、延伸拓展问题:你如何看待这种复杂矛盾的情感?

明确:=1gb3①诗歌的情感是生活感受的自然流露。

=2gb3②在这些情感中,积极向上的情感一直是边塞诗的主旋律。思乡念亲的愁苦化为同仇敌忾、保家卫国的一腔豪情。

3、总结和欣赏歌曲:这几种情感交织在征人心头。让我们带着对这几种情感的理解,来欣赏一下这首诗歌的演唱(幻灯片放映《采薇》歌曲)。

板块三、抒情方式。

问题:《采薇》主要用什么手法来表达情感?

明确:1、直抒胸臆。(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2、融情入景、以景衬情。(杨柳依依,雨雪霏霏)。

四、一个检测的契机:当堂检测。

1、问题:补全下面边塞诗句,并说出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琵琶起舞换新声,。?(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

(答案:总是关山旧别情。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黄沙百战穿金甲,。?(?王昌龄《从军行》)(答案:不破楼兰终不还。不惜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誓扫匈奴不顾身,。?(陈陶《陇西行》)。

(答案:五千貂锦丧胡尘。

对敌人的仇恨,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战争的残酷)。

岁岁金河复玉关,。?(柳中庸《征人怨》)(答案:朝朝马策与刀环。对久战不休的厌倦)。

少年随将讨河湟,。(张乔《河湟旧卒》)。

(答案:头白时清返故乡。历尽艰辛的苦涩)。

2、延伸拓展:从4月份开始的中菲黄岩岛对峙事件,唤起了中国人民保卫国家主权、捍卫领土完整的强烈情感。下面请欣赏一段视频。

幻灯片放映视频:当代军歌串烧。(教师自己制作的视频,当代流行的几首军歌中的几句。比如“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进,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说句心里话,我也想家”“你不站岗,我不站岗,谁来保卫咱祖国,谁来保卫家,谁来保卫家”)。

五、一个规律的总结:总结边塞诗的情感。

采薇说课稿篇九

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用诵读法、提问点拨法进行教学。

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如果学生一味死读书,不求甚解,最后仍是“过目皆忘”。这就需要我们为师者在教学过程中多一点实质性的、能让学生受用不尽的读书方法指导。如注意停顿、语速、重音、语气等。

提问点拨法可以让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艺术价值、现实中的战争、民歌题材进行探究,体现语文课堂的人文性。

(二)说学法。

将在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领学生如何学习诗歌,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诵读,在读中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及审美感受能力。将疏通文意和理清课文思路的任务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采薇说课稿篇十

《采薇》是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精读课文,选自《诗经.小雅》,描写了西周时期一位饱尝思乡之苦的戍边士兵在归家途中的所思所想,这首诗虽然没有《关雎》《蒹葭》等名气大,但也是传诵千古的名句,充分体现了《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我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丰富学生的古典诗歌文化常识,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根据新课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以及初二学生诗歌鉴赏能力较弱的现状,我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了解《诗经》文化常识,反复诵读,疏通文意。

能力目标:品味诗歌独特的语言美、音乐美;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

情感目标:把握戍边士兵思念家乡以及厌倦战争的复杂情感。

教学重点:反复朗诵,赏识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采薇说课稿篇十一

《诗经》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由《氓》和《采薇》两张组成,我今天给大家说的就是《采薇》,该单元主要是鉴赏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

《采薇》以四言诗歌体的形式,以回忆的方式写了被遣戍边的战士从出征到回家的诗歌。重章叠句手法的运用以及情景交融的抒情是本文最大的特点。

第二,我来说一下我对教材的处理。

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的“三个维度”,我将本科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反复诵读,体会诗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及诗歌的主旨。

掌握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

用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鉴赏诗歌。

本课的重点是掌握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

鉴于要培养学生对诗经的兴趣和提高其鉴赏能力,所以我安培用两个课时精讲。

第三,我再说说教学方法。

教法得当,才能挖掘出学生最大的潜力,才能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我认为这首诗最主要的就是让学生自己通过反复朗读去体会征人那种厌恶战争思念家乡又奋勇抗敌的矛盾心理,通过自己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去鉴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所以我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这样可以真正的做到一学生为主题,尊重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最后,我来呈现一下我的教学过程。

首先是导入:和学生集体朗诵余光中的乡愁,营造气氛。

二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请不同的同学自选章节朗读,其他同学为其正字正音,老师指导重点字词及朗读的节凑。

并大体让学生把握结构内容。

三细读赏析。

讨论重章叠句这一技巧在诗中的作用和好处。

分组讨论主人公对战争的态度及文章的主旨。

鉴赏最后一章,各抒己见。

老师最后在大屏幕上打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和学生们交流。

四:作业:课后阅读《诗经》里其他经典篇章,把自己喜欢的重章叠句找出来在班里交流。

五:板书设计力求简洁明快,自然流畅。

以上我从教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完毕,不妥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拓展阅读:采薇赏析。

有关《采薇》这一首诗的背景,历来众说纷纭。据毛序为:“《采薇》,遣戍役也。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礹狁之难。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遣戍役,以守卫中国。故歌《采薇》以遣之。”其实,真正的经典,无一例外都有着穿越时空的魅力。它曾经如此真切细微地属于一个人,但又如此博大深厚地属于每一个人。所以,纵然这首诗背后的那一场战争的烽烟早已在历史里淡去,而这首由戍边战士唱出来的苍凉的歌谣却依然能被每一个人编织进自己的生命里,让人们在这条民歌的河流里看见时间,也看到自己的身影。所以面对《采薇》,我们与其观世,不如观思;与其感受历史,不如感受生命。

第一部分的三章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表达戍卒远别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这三章的第一句都是“采薇采薇”,以此来引起下文。诗歌的一开始就给读者展示了一幅凄凉的戍边生活画面,我们仿佛看到戍卒一边在荒野漫坡上采集野菜,一边思念着久别的家乡,屈指计算着返家的日期……第一章开头两句写道:“采薇采薇,薇亦作止”,这是写春天,薇菜刚刚绽出嫩绿的芽尖;第二章写道:“采薇采薇,薇亦柔止”,这是写夏天,薇菜的叶片肥嫩;第三章则是:“采薇采薇,薇亦刚止”,这是写秋天,薇菜的叶茎将老而粗硬。从春到秋,薇菜由嫩而老,时光无情地流逝了;戍卒思归,从春到秋,一年将尽,何时才能归家呢?其实在诗里,诗人原是把天地四时的瞬息变化,自然生物的生死消长,都看作是生命的见证,人生的比照。因此,兴是自然予人的最朴素也最直接的感悟,其中有着体认生命的深刻之义。于是,在“采薇”这样一个凝固在戍卒记忆里的姿势里,我们看到的不只是四季的轮回,光阴的流逝,我们还看到思念的成长,看到生命走向苍老的痕迹。

前三章的前后两层,同时交织着恋家思亲的个人情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这是两种互相矛盾又同样真实的思想感情。这样的豪迈和悲凉的交织构成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只是思归的个人情愫和战斗的责任感,在不同的章节有不同的表现。

四、五章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写出了军容之壮,戒备之严,全篇气势为之一振。其情调,也由忧伤的思归之情转而为激昂的战斗之情。这两章同样四句一意,可分四层读。四章前四句,诗人自问自答,以“维常之华”,兴起“君子之车”,流露出军人特有的自豪之情。接着围绕战车描写了两个战斗场面:“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这概括地描写了威武的军容、高昂的士气和频繁的战斗;“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这又进而具体描写了在战车的掩护和将帅的指挥下,士卒们紧随战车冲锋陷阵的场面。最后,由战斗场面又写到将士的装备:“四牡翼翼,象弭鱼服。”战马强壮而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而战无不胜。将士们天天严阵以待,只因为玁狁实在猖狂,“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既反映了当时边关的形势,又再次说明了久戍难归的原因。而这两章的色调如此的华美,那密密层层的棠棣之花,雄俊高大的战马,威风凛凛的将军,华贵的弓箭,齐整的战车,这里洋溢着一种报效国家,不惜血酒疆场的豪放情怀。而在残酷战争之中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的悲哀,以及对遥远的故乡的浓得化不开的思念,这些阴暗的色调就在这里被冲淡了。因为当自己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时候,正因为身后有如此承载着自己的温暖思念的美丽的家园。

从手法上说,这首诗的特点还在于选择了一个最佳角度,即“在路上”,这是一条世界上最远最长的路,它如此之长,长得足以承载一场战争,长得足以装满一个人年年岁岁的.思念,长得足以盛满一个人生命中的苦乐悲欣。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让那一股缠绵的、深邃的、飘忽的情思,从风景画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永,味之无尽。这四句诗被后人誉为《诗经》中最好的句子。这是写景记时,更是抒情伤怀。这几句诗句里有着悲欣交集的故事,也仿佛是个人生命的寓言。是谁曾经在那个春光烂漫的春天里,在杨柳依依中送别我?而当我在大雪飘飞的时候经历九死一生返回的时候,还有谁在等我?是《木兰辞》里亲人欢迎的盛况,还是《十五从军征》里荒草萋萋的情景?别离时的春光,回归时的大雪,季节在变换,时光在流逝,我们离去,我们归来,而我们在来来去去里,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呢?没有答案,只有漫天的飞雪中一个被沉重的相思和焦虑烧灼的又饥又渴的征人孤独的身影,步履蹒跚地,战战兢兢地走向他不知道的未来。

这一首诗与《诗经》中的其它篇章如《击鼓》《东山》《无衣》对读,可以读出更完整的故事,更真切的生命感受。如果我们可以想象,这个戍卒,是那位吟出“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士兵,也是那唱着昂扬的战歌“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予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行”的士兵,同时还是那位在蒙蒙的细雨里唱着归乡的“我徂东山,滔滔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的士兵。那么,《采薇》的故事就更丰富了,事实上,这一首诗里的确有着太丰富的色彩,太深沉的情怀。相思之情与报国之志,豪放与苍凉如此和谐地交织在一起,奏响的是真实的生命乐章。我们在后来的如陈陶《陇西行》,如范仲淹的《渔家傲》等伟大的作品里,也能依稀地听到这首诗在时间和生命的河流里所激起的辽远而空旷的回音。

采薇说课稿篇十二

评委老师,各位同仁,大家好!我是语文06号,现在我来说课。我说课的题目是《诗经采薇》。

《诗经》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由《氓》和《采薇》两张组成,我今天给大家说的就是《采薇》,该单元主要是鉴赏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

《采薇》以四言诗歌体的形式,以回忆的方式写了被遣戍边的战士从出征到回家的诗歌。重章叠句手法的运用以及情景交融的抒情是本文最大的特点。

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的“三个维度”,我将本科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反复诵读,体会诗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及诗歌的主旨。

掌握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

用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鉴赏诗歌。

本课的重点是掌握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

鉴于要培养学生对诗经的兴趣和提高其鉴赏能力,所以我安培用两个课时精讲。

教法得当,才能挖掘出学生最大的潜力,才能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我认为这首诗最主要的就是让学生自己通过反复朗读去体会征人那种厌恶战争思念家乡又奋勇抗敌的矛盾心理,通过自己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去鉴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所以我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这样可以真正的做到一学生为主题,尊重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首先是导入:和学生集体朗诵余光中的乡愁,营造气氛。

二、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请不同的同学自选章节朗读,其他同学为其正字正音,老师指导重点字词及朗读的节凑。

并大体让学生把握结构内容。

三、细读赏析。

讨论重章叠句这一技巧在诗中的作用和好处。

分组讨论主人公对战争的态度及文章的主旨。

鉴赏最后一章,各抒己见。

老师最后在大屏幕上打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和学生们交流。

四、作业:课后阅读《诗经》里其他经典篇章,把自己喜欢的重章叠句找出来在班里交流。

五、板书设计力求简洁明快,自然流畅。

以上我从教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完毕,不妥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采薇说课稿篇十三

《采薇》的实质绝非儒生所粉饰的,赞美周王的功绩,而是一首征夫思归诗。

一、说教材。

《采薇》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的精读课文,选自《诗经》。诗歌以追忆的方式,抒发了战士久戍在外的爱国之情和思念家乡的情怀。本单元处于高一上学期,学习内容为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这些诗歌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的典范。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体现其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掌握古诗的文体知识,学会赏析诗歌。本文安排在单元第二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本首诗,是树立学生学好古诗的信心,培养一定赏析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关键。

根据新课标的“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三个维度,和高一学生古诗鉴赏能力较弱的现状,我拟定教学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体会士卒戍边与思乡的情感矛盾,把握其复杂的思想感情。

2、品味本诗的语言美,赏析其重章叠句手法的艺术魅力。

3、熟记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新课标指出,文学阅读必须“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魅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因此,我将体会感情,品味语言,赏析艺术特色作为教学的重点。由于本诗是早期的文言诗歌,学生在语言感知上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学的难点是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二、说教法。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用诵读法和分析法进行教学。诵读法是学习古诗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关键是要根据情感的变化,读出节奏、语气、语调而把握文意,体味感情。因此,范读、多读尤为重要。分析法在于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行探究,从而使学生了解诗中体会的情感,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三、说学法。

关于学法,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诗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可以把疏通文意和课文思路的`任务交给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背诵课文,使记诵和理解结合在一起,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记忆规律,也减轻学生课下的负担。

四、说程序。

本课计划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

接下来我将从整体把握、体会情感、品味语言、总结艺术特色四个大环节来安排教学。

二、背景点拨,整体把握。

首先学生回顾《诗经》的基本知识,我依情况略作补充。简单介绍本诗的历史背景:《采薇》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经常入侵中原,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玁狁的记载。

进入课文后,明确生僻字读音;朗读课文,把握诗歌。让学生对照注释及工具书明确字词读音,老师强调个别容易读错的字,在预习基础上基本把握诗歌大意。

三、疏通课文,体会情感。

学生朗读一至三节,找出通假字,如“莫”;语助词如“止”“曰”;古今异义词如“启”“居”。以及个别短语如“靡室靡家”“载饥载渴”的结构,结合上《卫风•氓》中出现的相同或类似的结构来理解。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抽查翻译,纠正错误。

这三节都以采薇起笔,让学生思考课文呢写了薇菜生长的哪几种形态,有什么作用?学生思考。这个问题不难,但学生回答可能不完整,只点到用于表达士卒思归之情的强烈。老师要补充,用薇菜的生长来反映归期的推移和不定期,思念之情更加沉重。同时在艺术手法上,同《卫风•氓》用“桑叶”来起兴一样,这里也是比兴手法,引出下文。另外,战士们靠野菜来充饥也反映了战士们生活艰苦,兴中有赋。

接下来,让学生继续找寻作者除了用薇菜的生长还用了什么来表现戍边的漫长?明确:用年月的更替,从“莫”到“阳”。让学生自行分析随着年岁的增长,作者对战争,对家乡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有何体现。这是一首戍边战士在归来途中追忆戍边生活的诗,战士用追忆的口吻来回想过去,在追忆中流露出强烈的情感。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在课文中都找得到,学生找寻的过程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情感变化线索。明确:对战争,作者坚决抗战,保家卫国,体现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同时内心又极度思念家乡,要提醒学生注意作者强烈的痛苦,除了倍感久戍无期,同时不要忽视与家人音信隔绝,生死未卜的痛苦。

到这里,学生对这三节已经基本把握,现在可让学生再次整理归纳作者情感的复杂和矛盾,要提醒注意作者对统治者不体恤士卒的不满。

总结艺术手法,分析艺术手法可以提醒从《卫风氓》来入手,如重章叠句,比兴手法,不仅表现感情递进,还突出主题。

课文除了追述思归之情,四、五节还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学生朗读,对照注释再次理解四、五节。归纳通假字如“尔”“棘”,古今异义如“君子”,“小人”,这两节字词在意义理解上比较难,可以让学生翻译,加强理解和掌握。

第四节前四句是自问自答,写常棣花也是起兴。请学生归纳这四、五两节的大意,这样能培养学生归纳能力,更好的把握这两节。在课文中找出描写紧张劳苦征战生活的文字,如“三捷”“日戒”等。把握了大意后,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描写我军装备精良,马匹强壮中体现出来的复杂情感,既有民族自豪感也有一定的愤恨情绪,士卒靠薇菜果腹而将军马匹居然如此肥壮,更何况是将军自己,表现了对军中不公的不满。

四、感受人物形象,品味语言美。

让学生谈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描写离别经常用杨柳的用意。杨柳意象的把握对今后学习古诗歌很有帮助,回到课文第六节,想象前四句的画面。画面的想象能更好的理解战士的情感,也能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为了突出人物内心的情感在写作时经常用外在景物来衬托,在课文第六节里,杨柳和雨雪画面备受人们赞赏,让学生思考,谈谈自己的理解。杨柳和雨雪分别衬托了战士离别时依依不舍和归来时百感交集,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寄托在这两幅画面中。指导学生这种寄情于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这时我提问,如何理解征战在外强烈的思乡之情以及归途路上的伤悲痛苦?这个问题有一定的思考难度,让学生在看似矛盾的态度中更好的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真实的人物情感,更完整、准确的把握思想感情。

到这里已经分析完课文,现在可以让学生完整归纳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归纳人物形象要求全面,准确,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把握课文,理解情感,训练完整表达的能力。

五、总结艺术特色。

由学生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教师补充。

指导学生参照《卫风•氓》来分析本文的重章叠句,比兴手法。同时要注意课文的多种叙事手法应用,如倒叙,追叙再回到现实的叙事线索。

布置作业:熟读、背诵诗歌。预习下一课《离骚》。

《采薇》一诗写西周时期一位饱尝服役思家之苦的戍边战士在归途中所思所想,叙述了他转战边陲的艰苦生活,表达了他爱国恋家、忧时伤事的感情。

全诗共分六章,前三章以倒叙的方式,回忆了征战的苦况。这位戍边战士长期远离家室,戎马倥偬。军旅生活是那么艰苦,驻守地转移不定,王室公事无休无止,战士们无暇休息,有时还得采薇充饥。对此,难免怨嗟,产生渴望返回故乡之情,但为了抵御狁的侵扰,为了实现边境早日安定,战士们坚持下来,恰当地处理了个人忧伤痛苦与保卫疆土的矛盾。

四、五两章笔锋陡转,描写边防将士出征威仪,全篇气势为之一振。先以自问自答的形式,流露出出征将士们雄纠纠气昂昂的自豪感。接下来对战车以及弓箭的描写,显示出将士们装备的精良和高度警惕的精神状态,使主人公的爱国思想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末章忆昔伤今。“昔我”两句以乐景写哀,“今我”两句以哀景写乐。然而在九死一生归来之际,庆幸之余,难免痛定思痛;加之归途艰难,又饥又渴,怎不悲从中来呢!

此诗选自《小雅》,却与《国风》同样运用了重叠的句式与比兴的手法。如前三章的重章叠句中,以薇的生长过程衬托离家日久企盼早归之情,异常生动妥贴。第四章以常棣盛开象征军容之壮、军威之严,新警奇特。末章“昔我”四句,分别抒写当年出征和此日生还这两种特定时刻的景物和情怀,言浅意深,情景交融,历来被认为是《诗经》中最有名的诗句。

采薇说课稿篇十四

根据新课标的“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三个维度,和高一学生古诗鉴赏能力较弱的现状,欲拟定教学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体会士卒戍边与思乡的情感矛盾,把握其复杂的思想感情。

2、品味本诗的语言美,赏析其重章叠句手法的艺术魅力。

3、熟记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本课计划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如下:

接下来我将从整体把握、体会情感、品味语言、总结艺术特色四个大环节来安排教学。

由学生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教师补充。

指导学生参照《卫风氓》来分析本文的重章叠句,比兴手法同时要注意课文的多种叙事手法应用,如倒叙,追叙再回到现实的叙事线索。

采薇说课稿篇十五

《采薇》看似平淡,娓娓道来,却充满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一、说教材。

《采薇》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的精读课文,选自《诗经》诗歌以追忆的方式,抒发了战士久戍在外的爱国之情和思念家乡的情怀本单元处于高一上学期,学习内容为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这些诗歌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的典范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体现其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掌握古诗的文体知识,学会赏析诗歌本文安排在单元第二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本首诗,是树立学生学好古诗的信心,培养一定赏析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关键。

根据新课标的“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三个维度,和高一学生古诗鉴赏能力较弱的现状,欲拟定教学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体会士卒戍边与思乡的情感矛盾,把握其复杂的思想感情。

2、品味本诗的语言美,赏析其重章叠句手法的艺术魅力。

3、熟记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二、说教法。

三、说学法。

四、说程序。

本课计划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

接下来我将从整体把握、体会情感、品味语言、总结艺术特色四个大环节来安排教学。

二、背景点拨,整体把握。

三、疏通课文,体会情感。

四、感受人物形象,品味语言美。

五、总结艺术特色。

由学生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教师补充。

布置作业:熟读、背诵诗歌。

拓展阅读:采薇作者。

《采薇》是出自《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中的一篇。历代注者关于它的写作年代说法不一。但据它的内容和其它历史记载的考订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的可能性大些。周代北方的猃狁(即后来的匈奴)已十分强悍,经常入侵中原,给当时北方人民生活带来不少灾难。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猃狁的记载。从《采薇》的内容看,当是将士戍役劳还时之作。诗中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之一。《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采薇的创作背景。

《采薇》是出自《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中的一篇。历代注者关于它的写作年代说法不一。但据它的内容和其它历史记载的考订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的可能性大些。周代北方的猃狁(即后来的匈奴)已十分强悍,经常入侵中原,给当时北方人民生活带来不少灾难。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猃狁的记载。从《采薇》的内容看,当是将士戍役劳还时之作。诗中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有关《采薇》这一首诗的背景,历来众说纷纭。据毛序为:“《采薇》,遣戍役也。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猃狁之难。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遣戍役,以守卫中国。故歌《采薇》以遣之。”其实,真正的经典,无一例外都有着穿越时空的魅力。它曾经如此真切细微地属于一个人,但又如此博大深厚地属于每一个人。所以,纵然这首诗背后的那一场战争的烽烟早已在历史里淡去,而这首由戍边战士唱出来的苍凉的歌谣却依然能被每一个人编织进自己的生命里,让人们在这条民歌的河流里看见时间,也看到自己的身影。所以面对《采薇》,与其观世,不如观思;与其感受历史,不如感受生命。

采薇说课稿篇十六

一、说教材。

《采薇》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的精读课文,选自《诗经》。诗歌以追忆的方式,抒发了战士久戍在外的爱国之情和思念家乡的情怀。本单元处于高一上学期,学习内容为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这些诗歌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的典范。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体现其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掌握古诗的文体知识,学会赏析诗歌。本文安排在单元第二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本首诗,是树立学生学好古诗的信心,培养一定赏析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关键。

根据新课标的“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三个维度,和高一学生古诗鉴赏能力较弱的现状,我拟定教学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体会士卒戍边与思乡的情感矛盾,把握其复杂的思想感情。

2、品味本诗的语言美,赏析其重章叠句手法的艺术魅力。

3、熟记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新课标指出,文学阅读必须“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魅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因此,我将体会感情,品味语言,赏析艺术特色作为教学的重点。由于本诗是早期的文言诗歌,学生在语言感知上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学的难点是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二、说教法。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用诵读法和分析法进行教学。诵读法是学习古诗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关键是要根据情感的变化,读出节奏、语气、语调而把握文意,体味感情。因此,范读、多读尤为重要。分析法在于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行探究,从而使学生了解诗中体会的情感,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三、说学法。

关于学法,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诗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可以把疏通文意和课文思路的.任务交给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背诵课文,使记诵和理解结合在一起,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记忆规律,也减轻学生课下的负担。

四、说程序。

本课计划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

接下来我将从整体把握、体会情感、品味语言、总结艺术特色四个大环节来安排教学。

二、背景点拨,整体把握。

首先学生回顾《诗经》的基本知识,我依情况略作补充。简单介绍本诗的历史背景:《采薇》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经常入侵中原,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玁狁的记载。

进入课文后,明确生僻字读音;朗读课文,把握诗歌。让学生对照注释及工具书明确字词读音,老师强调个别容易读错的字,在预习基础上基本把握诗歌大意。

三、疏通课文,体会情感。

学生朗读一至三节,找出通假字,如“莫”;语助词如“止”“曰”;古今异义词如“启”“居”。以及个别短语如“靡室靡家”“载饥载渴”的结构,结合上《卫风•氓》中出现的相同或类似的结构来理解。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抽查翻译,纠正错误。

这三节都以采薇起笔,让学生思考课文呢写了薇菜生长的哪几种形态,有什么作用?学生思考。这个问题不难,但学生回答可能不完整,只点到用于表达士卒思归之情的强烈。老师要补充,用薇菜的生长来反映归期的推移和不定期,思念之情更加沉重。同时在艺术手法上,同《卫风•氓》用“桑叶”来起兴一样,这里也是比兴手法,引出下文。另外,战士们靠野菜来充饥也反映了战士们生活艰苦,兴中有赋。

接下来,让学生继续找寻作者除了用薇菜的生长还用了什么来表现戍边的漫长?明确:用年月的更替,从“莫”到“阳”。让学生自行分析随着年岁的增长,作者对战争,对家乡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有何体现。这是一首戍边战士在归来途中追忆戍边生活的诗,战士用追忆的口吻来回想过去,在追忆中流露出强烈的情感。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在课文中都找得到,学生找寻的过程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情感变化线索。明确:对战争,作者坚决抗战,保家卫国,体现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同时内心又极度思念家乡,要提醒学生注意作者强烈的痛苦,除了倍感久戍无期,同时不要忽视与家人音信隔绝,生死未卜的痛苦。

到这里,学生对这三节已经基本把握,现在可让学生再次整理归纳作者情感的复杂和矛盾,要提醒注意作者对统治者不体恤士卒的不满。

总结艺术手法,分析艺术手法可以提醒从《卫风氓》来入手,如重章叠句,比兴手法,不仅表现感情递进,还突出主题。

课文除了追述思归之情,四、五节还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学生朗读,对照注释再次理解四、五节。归纳通假字如“尔”“棘”,古今异义如“君子”,“小人”,这两节字词在意义理解上比较难,可以让学生翻译,加强理解和掌握。

第四节前四句是自问自答,写常棣花也是起兴。请学生归纳这四、五两节的大意,这样能培养学生归纳能力,更好的把握这两节。在课文中找出描写紧张劳苦征战生活的文字,如“三捷”“日戒”等。把握了大意后,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描写我军装备精良,马匹强壮中体现出来的复杂情感,既有民族自豪感也有一定的愤恨情绪,士卒靠薇菜果腹而将军马匹居然如此肥壮,更何况是将军自己,表现了对军中不公的不满。

四、感受人物形象,品味语言美。

让学生谈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描写离别经常用杨柳的用意。杨柳意象的把握对今后学习古诗歌很有帮助,回到课文第六节,想象前四句的画面。画面的想象能更好的理解战士的情感,也能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为了突出人物内心的情感在写作时经常用外在景物来衬托,在课文第六节里,杨柳和雨雪画面备受人们赞赏,让学生思考,谈谈自己的理解。杨柳和雨雪分别衬托了战士离别时依依不舍和归来时百感交集,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寄托在这两幅画面中。指导学生这种寄情于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这时我提问,如何理解征战在外强烈的思乡之情以及归途路上的伤悲痛苦?这个问题有一定的思考难度,让学生在看似矛盾的态度中更好的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真实的人物情感,更完整、准确的把握思想感情。

到这里已经分析完课文,现在可以让学生完整归纳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归纳人物形象要求全面,准确,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把握课文,理解情感,训练完整表达的能力。

五、总结艺术特色。

由学生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教师补充。

指导学生参照《卫风•氓》来分析本文的重章叠句,比兴手法。同时要注意课文的多种叙事手法应用,如倒叙,追叙再回到现实的叙事线索。

布置作业:熟读、背诵诗歌。预习下一课《离骚》。

(三)课题研究。

〔参阅教科书第一章第四节,参考阅读李海林《语文教学科研十讲》(浙江教育出版社)〕。

采薇说课稿篇十七

《采薇》一直以其传神的人物刻画、独特的场面描写及真挚的思乡之情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其教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

《采薇》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的精读课文,选自《诗经》。诗歌以追忆的方式,抒发了战士久戍在外的爱国之情和思念家乡的情怀。本单元处于高一上学期,学习内容为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这些诗歌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的典范。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体现其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掌握古诗的文体知识,学会赏析诗歌。本文安排在单元第二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本首诗,是树立学生学好古诗的信心,培养一定赏析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关键。

根据新课标的“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三个维度,和高一学生古诗鉴赏能力较弱的现状,我拟定教学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体会士卒戍边与思乡的情感矛盾,把握其复杂的思想感情。

2、品味本诗的语言美,赏析其重章叠句手法的艺术魅力。

3、熟记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新课标指出,文学阅读必须“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魅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因此,我将体会感情,品味语言,赏析艺术特色作为教学的重点。由于本诗是早期的文言诗歌,学生在语言感知上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学的难点是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二、说教法。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用诵读法和分析法进行教学。诵读法是学习古诗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关键是要根据情感的变化,读出节奏、语气、语调而把握文意,体味感情。因此,范读、多读尤为重要。分析法在于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行探究,从而使学生了解诗中体会的情感,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三、说学法。

关于学法,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诗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可以把疏通文意和课文思路的任务交给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背诵课文,使记诵和理解结合在一起,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记忆规律,也减轻学生课下的负担。

四、说程序。

本课计划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

接下来我将从整体把握、体会情感、品味语言、总结艺术特色四个大环节来安排教学。

二、背景点拨,整体把握。

首先学生回顾《诗经》的基本知识,我依情况略作补充。简单介绍本诗的历史背景:《采薇》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经常入侵中原,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玁狁的记载。

进入课文后,明确生僻字读音;朗读课文,把握诗歌。让学生对照注释及工具书明确字词读音,老师强调个别容易读错的字,在预习基础上基本把握诗歌大意。

三、疏通课文,体会情感。

学生朗读一至三节,找出通假字,如“莫”;语助词如“止”“曰”;古今异义词如“启”“居”。以及个别短语如“靡室靡家”“载饥载渴”的结构,结合上《卫风•氓》中出现的相同或类似的结构来理解。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抽查翻译,纠正错误。

这三节都以采薇起笔,让学生思考课文呢写了薇菜生长的哪几种形态,有什么作用?学生思考。这个问题不难,但学生回答可能不完整,只点到用于表达士卒思归之情的强烈。老师要补充,用薇菜的生长来反映归期的推移和不定期,思念之情更加沉重。同时在艺术手法上,同《卫风•氓》用“桑叶”来起兴一样,这里也是比兴手法,引出下文。另外,战士们靠野菜来充饥也反映了战士们生活艰苦,兴中有赋。

接下来,让学生继续找寻作者除了用薇菜的生长还用了什么来表现戍边的漫长?明确:用年月的更替,从“莫”到“阳”。让学生自行分析随着年岁的增长,作者对战争,对家乡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有何体现。这是一首戍边战士在归来途中追忆戍边生活的诗,战士用追忆的口吻来回想过去,在追忆中流露出强烈的情感。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在课文中都找得到,学生找寻的过程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情感变化线索。明确:对战争,作者坚决抗战,保家卫国,体现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同时内心又极度思念家乡,要提醒学生注意作者强烈的痛苦,除了倍感久戍无期,同时不要忽视与家人音信隔绝,生死未卜的痛苦。

到这里,学生对这三节已经基本把握,现在可让学生再次整理归纳作者情感的复杂和矛盾,要提醒注意作者对统治者不体恤士卒的不满。

总结艺术手法,分析艺术手法可以提醒从《卫风氓》来入手,如重章叠句,比兴手法,不仅表现感情递进,还突出主题。

课文除了追述思归之情,四、五节还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学生朗读,对照注释再次理解四、五节。归纳通假字如“尔”“棘”,古今异义如“君子”,“小人”,这两节字词在意义理解上比较难,可以让学生翻译,加强理解和掌握。

第四节前四句是自问自答,写常棣花也是起兴。请学生归纳这四、五两节的大意,这样能培养学生归纳能力,更好的把握这两节。在课文中找出描写紧张劳苦征战生活的文字,如“三捷”“日戒”等。把握了大意后,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描写我军装备精良,马匹强壮中体现出来的复杂情感,既有民族自豪感也有一定的愤恨情绪,士卒靠薇菜果腹而将军马匹居然如此肥壮,更何况是将军自己,表现了对军中不公的不满。

四、感受人物形象,品味语言美。

让学生谈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描写离别经常用杨柳的用意。杨柳意象的把握对今后学习古诗歌很有帮助,回到课文第六节,想象前四句的画面。画面的想象能更好的理解战士的情感,也能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为了突出人物内心的情感在写作时经常用外在景物来衬托,在课文第六节里,杨柳和雨雪画面备受人们赞赏,让学生思考,谈谈自己的理解。杨柳和雨雪分别衬托了战士离别时依依不舍和归来时百感交集,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寄托在这两幅画面中。指导学生这种寄情于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这时我提问,如何理解征战在外强烈的思乡之情以及归途路上的伤悲痛苦?这个问题有一定的思考难度,让学生在看似矛盾的态度中更好的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真实的人物情感,更完整、准确的把握思想感情。

到这里已经分析完课文,现在可以让学生完整归纳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归纳人物形象要求全面,准确,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把握课文,理解情感,训练完整表达的能力。

五、总结艺术特色。

由学生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教师补充。

指导学生参照《卫风•氓》来分析本文的重章叠句,比兴手法。同时要注意课文的多种叙事手法应用,如倒叙,追叙再回到现实的叙事线索。

布置作业:熟读、背诵诗歌。预习下一课《离骚》。

江南的春天是衣食的春天,桑树涣涣,桃花灿灿,连槐树那样乡气的花,都有田间灶头的`新意。野菜也是,绿汪汪的一片,像泻了的春水,叫人不忍践踏。乡下人当此季总是去田埂地头采来,新新鲜鲜地做了端上来。我生在城市,吃到的野菜都已经不野了,是成品,也不懂得认野菜挖野菜。偶尔到乡间,看到有人采撷,也不管喜不喜欢吃,就无端开心得不行,追着人屁股后面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

第一次看见薇菜时,紫色的小花乍满眼帘,忙问是什么菜,告诉我是野豌豆。余冠英译《诗经》,将薇菜翻译成“大巢菜”,我就根本就没把这种小菜和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采薇西山”中那种雅物联系起来,也没想到这就是小雅《采薇》里吟的“薇”。想起有人说,我们这代人是四肢不勤,五谷不分,虽然刻薄,却也恰当。

薇菜也叫薇霍,不算是稀奇的东西,历来为贫者所食。伯夷和叔齐在商亡后隐居首阳山,身无一技之长,又死倔着不吃周武王送来的粮食,采薇为食,终于饿死。临死前作了一首歌,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与嗟徂兮,命之哀矣。”

这是关于采薇最早的记录。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这是两个固执到头脑发僵的人,当年孤竹君想要立叔齐为国君。孤竹君死后,叔齐欲禅让伯夷,伯夷说:“这是父命啊。”于是逃走了。叔齐也不肯继位,也逃脱了。人们只好拥立孤竹君其他的儿子即位。伯夷和叔齐联袂潇洒逃亡以后,生计很成问题,听说西伯姬昌乐于赡养老人,商议好投奔他而去。当时西伯姬昌已死,伯夷和叔齐到了那里,正是西伯昌的儿子武王将东伐殷纣,伯夷和叔齐拉住了武王的马缰阻止,说:“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武王的随从上前要杀他们,太公吕尚虑其有贤名,为怕大战前夕影响民心,就阻止说:“此义人也。”并搀扶他们离去。武王推翻商纣,天下归顺了周朝。但是,伯夷和叔齐认为这是耻辱,仍坚持操守,不吃周王送来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采集野菜充饥。某一天有个周人嘲笑他们,你们不是不吃周朝的粮食么,这首阳山也是周天子的领地啊,你们吃了这山上的薇菜,难道不是周朝的粮食么?这两老小子一合计,自觉别人说的有理,惭愧得不行,于是开始绝食计划,连薇菜也不吃了,这么着,挨了几天,成功饿死。

后世的读书人要么多粮食而少气节,要么多气节而少粮食。为了粉饰或者掩饰,他们多对伯夷和叔齐的行为击节而赞,认为这是有操守的人做的事。若是人各有志也就罢了,最可怕是中国人的操守节烈观多出于作秀的需要,前人做出种风潮,后人认为不追不好,也不管是不是真心认同就跟风。伦理观念由此衍生,并越来越稳固。反而是那个周人好,现实而敏锐,一句话问穿了伯夷叔齐。还有姜子牙,行事也妙,他接掌齐国的时候,胶东半岛上也有两个欲效仿伯夷叔齐的隐士,自耕自足,人称贤人。姜子牙就杀了他们。周王问起来,对曰,这样不为国计民生做贡献,只图保全自己虚名的人,留之何用?就因为他有影响力,反而会有民众跟从造成不利于经济发展的风气,不如杀了。

呵呵,这才是姜尚真正的心思和观点,之前对伯夷叔齐与其说尊重,不如说是敷衍。

薇是无分贵贱的食物,就算它是野菜,一样开得动人。采薇之事贵者可行,普通百姓一样可行。说完了贤者采薇,再来谈谈贫者采薇。

《小雅》里的采薇,就是戍防战士所为,为了生计,辛苦坦然地去做,不勉强,也不作秀。歌中唱到:“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大巢菜采了又采,大巢菜冒出芽尖。说回家哪时回家,转眼间就到残年。)此时薇不单是赖以生存的食物,更是节令更替时间的象征,是离乡之路的远近。

当大巢菜紫色的花在眼底开开谢谢,归乡之期也一延再延。

为什么要背井离乡呢?还是如此身不由己?那王命发起的征战啊,只为对抗凶蛮的玁狁。说是保家为国责无旁贷,然而总不免战火哀艳,血流成河。和平怎么总是这么短暂?此际还能喝一口热的野菜汤,比起那些已经魂归阴曹的人,该偷笑了。

细碎的紫色小花,它在傍晚黑暗完全降临的那一瞬,美得很像天空的星光闪烁。

我忽然之间泪凝于睫。心里微微晃荡了一下,好像某种温暖寂灭了。

原来,它早已被我化作家的念想。看到它,我才有余力奋力求生。

“玁狁”二字今作猃狁。玁狁是北方的游牧民族,春秋时称为狄,战国、秦汉时称为匈奴,历来对中原虎视眈眈,滋扰不断。大约在公元前十世纪左右,周懿王在位时,玁狁曾乘周王朝政治**和遭遇大旱灾的机会,侵扰北方边境。民受其苦,诗人作歌:“靡室靡家,玁狁之故。”周王曾出兵征讨。这首诗反映的大约就是这次战争。

征夫之苦无止无休,难以言尽。《采薇》的实质绝非儒生所粉饰的,赞美周王的功绩,而是一首征夫思归诗。

你听他唱:“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谁害我有家难奔,还不是为了玁狁;谁害我坐立不安,还不是为了玁狁。大巢菜采了又采,大巢菜多么鲜嫩。说回家哪时回家,心里头多么忧闷。我心忧闷像火焚,饥难忍渴也难忍。驻防地没有一定,哪有人捎个家信。大巢菜采了又采,大巢菜又粗又老。说回家哪时回家,小阳春十月又到。当王差无穷无尽,哪能有片刻安身。我的心多么痛苦,到如今谁来慰问。)。

这样的想念,却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流光飞逝,出征是岁暮,如今已是夏至十月。征战必定四处转移奔波,饥渴劳碌,身体受伤是小事,关键是命在旦夕却不能通家人同音信。当烽烟遮蔽了音信,你无从得知远方的人是否平安,牵念如藤,缠绕你咽喉不能呼吸。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古今亦同。zippo的最初流行,就是因为它的防风功能可以帮助美国的士兵在战壕里写家书。《采薇》可看作最早的边塞诗。唐代的岑参是写边塞诗的强人,擅于捕捉人心细节,他写道:“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寄语报平安。”生死漂泊的不定,相逢无语的惊喜,欲言又止的犹疑,所有的尖锐都有了,所以一语刺破人心。

战争不值得赞美,然而为家园而战却是可引以自豪的事情。因此下面的两章不再絮言思乡之情,转言当时战斗的激烈和辛苦:“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驾彼四牡,四牡騤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什么花开得繁盛?那都是棠棣的花。什么车高高大大?还不是贵人的车。兵车已经驾起,高昂昂公马四匹。哪儿敢安然住下,一个月三次转移。驾起了公马四匹,四匹马多么神气,贵人们坐在车上,士兵们靠它隐蔽,四匹马多么雄壮。象牙弭鱼皮箭囊。怎么不天天警戒?玁狁实在太猖狂。)。

他在征途中,看见棠棣花开得繁盛,美景当前,忧心不减,棠棣的花再开时,未知还有没有命看到。战争的不平不单表现在引起干戈的原因,往往是强者带有私欲的侵略。即使是在战争的一方,不平等也是时时存在的,贵人坐在战车里,遥遥指挥,士兵就要徒步而行,贴身肉搏。战争为我们揭示生命冰冷的真相:人,生而不等,命有贵贱。你必须承认它是真实存在的,尔后再言改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该庆幸吧,他是余生,修罗劫后的那一撮艳火。惊天彻地的屠杀后,草丛里颤颤巍巍的小兽;该高兴吧,归途遥遥毕竟有尽。可是却应了那句“近乡情更怯”的话,越是急切,越觉得遥远,越是靠近,越是不敢获知真相。

昔日去时,还是柳色青青的春天,柳丝飘荡似人有眷恋之情。今我来归,这里雪花飘零,淫雨霏霏。春色已褪尽。

——是怎样深长的思念啊,遮湮了漫漫的年华。我怕,这么多年战火肆虐,当我再归时,已见不到你们那温暖如春的笑颜。

当看到谢灵运说,诗三百中最美的诗句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就知道,李白的推崇没有错,谢灵运的才气是贯古绝今,足以笑傲江湖的。因为诗人写得出,也要有人品得出。

这十六个字对偶匀称,亦景亦情,艺术上的完美在诗经中是少见的。“依依”尽杨柳之貌,简直是精准传神到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地步。以依依的杨柳来象征离别时恋恋不舍,又用雨雪交加来形容归来的凄凉。亦景亦情的四句话既言儿女情长又暗喻战争的残酷,写景状物皆生动传神,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最高境界。

陆游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我想他是窥破了文字精义的。有那么一霎那,也许不是文字,而是藏在身体内的感情自在起伏澎湃,像插在地上的柳枝到时节破土而出。于是文字开始招展,情意如雨雪蓦然降临。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是天意降临于文字,如孩童自会认得母亲,那个人的脱口而出,却让所有的文人在这十六个字面前哑然无语。

中国人面对时间总是卑微,浮生半日闲还要偷来,未若西人的坦然,时间仿佛手中的牛排可以随意切割。在无涯的时间面前,我们都是软弱的。多年之后,当位极人臣的桓温重回故地,看到自己手植的树已经丈余,尚且忍不住潸然泪下,感慨着:“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千载之下仍惹起无数唏嘘。

一个在战场上辗转求生,回乡路上饥肠碌碌的小小士兵,他看着面目全非的家乡感慨:“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真的是杜鹃啼血哀不可闻。

如果我回来,你们已不在,那么,我活着回来,还有什么意义呢?

采薇说课稿篇十八

《采薇》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的精读课文,选自《诗经》。诗歌以追忆的方式,抒发了战士久戍在外的爱国之情和思念家乡的情怀。本单元处于高一上学期,学习内容为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这些诗歌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的典范。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体现其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掌握古诗的文体知识,学会赏析诗歌。本文安排在单元第二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本首诗,是树立学生学好古诗的信心,培养一定赏析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关键。

根据新课标的“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三个维度,和高一学生古诗鉴赏能力较弱的现状,我拟定教学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体会士卒戍边与思乡的情感矛盾,把握其复杂的思想感情。

2、品味本诗的语言美,赏析其重章叠句手法的艺术魅力。

3、熟记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新课标指出,文学阅读必须“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魅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因此,我将体会感情,品味语言,赏析艺术特色作为教学的重点。由于本诗是早期的文言诗歌,学生在语言感知上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学的难点是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二、说教法。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用诵读法和分析法进行教学。诵读法是学习古诗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关键是要根据情感的变化,读出节奏、语气、语调而把握文意,体味感情。因此,范读、多读尤为重要。分析法在于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行探究,从而使学生了解诗中体会的情感,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三、说学法。

关于学法,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诗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可以把疏通文意和课文思路的任务交给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背诵课文,使记诵和理解结合在一起,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记忆规律,也减轻学生课下的负担。

四、说程序。

本课计划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

接下来我将从整体把握、体会情感、品味语言、总结艺术特色四个大环节来安排教学。

二、背景点拨,整体把握。

首先学生回顾《诗经》的基本知识,我依情况略作补充。简单介绍本诗的历史背景:《采薇》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经常入侵中原,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玁狁的记载。

进入课文后,明确生僻字读音;朗读课文,把握诗歌。让学生对照注释及工具书明确字词读音,老师强调个别容易读错的字,在预习基础上基本把握诗歌大意。

三、疏通课文,体会情感。

学生朗读一至三节,找出通假字,如“莫”;语助词如“止”“曰”;古今异义词如“启”“居”。以及个别短语如“靡室靡家”“载饥载渴”的结构,结合上《卫风氓》中出现的相同或类似的结构来理解。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抽查翻译,纠正错误。

这三节都以采薇起笔,让学生思考课文呢写了薇菜生长的哪几种形态,有什么作用?学生思考。这个问题不难,但学生回答可能不完整,只点到用于表达士卒思归之情的强烈。老师要补充,用薇菜的生长来反映归期的推移和不定期,思念之情更加沉重。同时在艺术手法上,同《卫风氓》用“桑叶”来起兴一样,这里也是比兴手法,引出下文。另外,战士们靠野菜来充饥也反映了战士们生活艰苦,兴中有赋。

接下来,让学生继续找寻作者除了用薇菜的生长还用了什么来表现戍边的漫长?明确:用年月的更替,从“莫”到“阳”。让学生自行分析随着年岁的增长,作者对战争,对家乡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有何体现。这是一首戍边战士在归来途中追忆戍边生活的诗,战士用追忆的口吻来回想过去,在追忆中流露出强烈的情感。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在课文中都找得到,学生找寻的过程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情感变化线索。明确:对战争,作者坚决抗战,保家卫国,体现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同时内心又极度思念家乡,要提醒学生注意作者强烈的痛苦,除了倍感久戍无期,同时不要忽视与家人音信隔绝,生死未卜的痛苦。

到这里,学生对这三节已经基本把握,现在可让学生再次整理归纳作者情感的复杂和矛盾,要提醒注意作者对统治者不体恤士卒的不满。

总结艺术手法,分析艺术手法可以提醒从《卫风氓》来入手,如重章叠句,比兴手法,不仅表现感情递进,还突出主题。

课文除了追述思归之情,四、五节还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学生朗读,对照注释再次理解四、五节。归纳通假字如“尔”“棘”,古今异义如“君子”,“小人”,这两节字词在意义理解上比较难,可以让学生翻译,加强理解和掌握。

第四节前四句是自问自答,写常棣花也是起兴。请学生归纳这四、五两节的大意,这样能培养学生归纳能力,更好的把握这两节。在课文中找出描写紧张劳苦征战生活的文字,如“三捷”“日戒”等。把握了大意后,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描写我军装备精良,马匹强壮中体现出来的复杂情感,既有民族自豪感也有一定的愤恨情绪,士卒靠薇菜果腹而将军马匹居然如此肥壮,更何况是将军自己,表现了对军中不公的不满。

四、感受人物形象,品味语言美。

让学生谈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描写离别经常用杨柳的用意。杨柳意象的把握对今后学习古诗歌很有帮助,回到课文第六节,想象前四句的画面。画面的想象能更好的理解战士的情感,也能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为了突出人物内心的情感在写作时经常用外在景物来衬托,在课文第六节里,杨柳和雨雪画面备受人们赞赏,让学生思考,谈谈自己的理解。杨柳和雨雪分别衬托了战士离别时依依不舍和归来时百感交集,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寄托在这两幅画面中。指导学生这种寄情于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这时我提问,如何理解征战在外强烈的思乡之情以及归途路上的伤悲痛苦?这个问题有一定的思考难度,让学生在看似矛盾的态度中更好的.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真实的人物情感,更完整、准确的把握思想感情。

到这里已经分析完课文,现在可以让学生完整归纳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归纳人物形象要求全面,准确,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把握课文,理解情感,训练完整表达的能力。

五、总结艺术特色。

由学生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教师补充。

指导学生参照《卫风氓》来分析本文的重章叠句,比兴手法。同时要注意课文的多种叙事手法应用,如倒叙,追叙再回到现实的叙事线索。

布置作业:熟读、背诵诗歌。预习下一课《离骚》。

(三)课题研究。

〔参阅教科书第一章第四节,参考阅读李海林《语文教学科研十讲》(浙江教育出版社)〕。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采薇说课稿篇十九

《采薇》诗的情感主调是悲伤的家园之思。这种情感主要是通过前3章重章迭词反复申义的方式和末章的特殊表现力来体现的;而末章的特殊表现力恰是使《采薇》成为千古佳作的主要原因。下面是教学实录,我们一起看一下吧。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55593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