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温情舌尖上的温情散文(通用2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11:24:15
舌尖上的温情舌尖上的温情散文(通用22篇)
时间:2023-11-24 11:24:15     小编:飞雪

时间是我们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总结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利用时间。总结是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的一种重要方法。以下是一些成功的总结案例,供您参考。

舌尖上的温情舌尖上的温情散文篇一

前几天路过街上的小摊,在不远处我便闻到了一股烤板栗的香味,板栗的味道从烤箱里面溢出,依旧是那么熟悉、温馨。来到摊位前,我的眼睛直直地盯着摊位上烤好的板栗,金灿灿的,我不禁陷入了回忆的深渊。

从小我就非常喜欢吃板栗,那一粒粒深褐色的板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小时候家里穷,一年到头也没什么吃的,嘴馋的我就常常惦记着外婆家的板栗。舌尖上的板栗,在我的生命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又是一年秋季,正值这个周末有空,我去外婆家看望她老人家。一年四季,我也去不了外婆家几次,去看望她老人家的次数,屈指可数。一路上我还在脑海中想象着外婆家的场景,脑海中不禁浮现院子里的那株板栗树。那段美好光阴,是爱的见证。

来到外婆家门前,我打量了一眼,一段时间没来了,眼前的景象还是那么熟悉、温馨。我推开虚掩的门扉,走进院子,喊了一声,外婆连忙从屋里走出来。外婆看见我来了,非常高兴,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那么和蔼可亲。

一晃眼,我长大了,而那个极其疼爱我的外婆却老了,乌黑的头发染上了白霜,额头上留下无情岁月的痕迹。此刻的我,在时光洪流的面前,似乎无能为力。

外婆来到院子里迎接,连忙招呼我去正堂坐下,转身便去端来茶水、拿些瓜果。望着外婆的背影,不禁有些心酸,那一刻,我多想时光能够慢下来一点,再慢一点。

从小到大,在众多兄弟姐妹当中,我一直是外婆最疼爱的孩子。外婆去集市总是会带上我,小时候特别调皮,出门前我答应跟着外婆一起走去集市,可是走到中途我就说脚酸,走不动了。外婆见状,蹲下身来,欣然背着我去集市上。到了集市,外婆会问我有没有什么想吃的,或者是想买的。那个时候,我一味向外婆索取,不懂得这深沉的爱。

在我的脑海中浮现出有关于外婆的点滴情景,我不禁出神了,还是外婆端来瓜果把我思绪打断。回想起小时候的美好,不禁感慨时光飞逝,一转眼,已过去好多年。

在外婆端来的果盘里,还有板栗,我拿了一粒,剥开,细品,还是熟悉的味道。

我不禁来到院子里,打量着眼前的这株很大的板栗树,金秋时节,板栗树上挂满了板栗,一如当年。外婆家的板栗树有十几米高,枝繁叶茂,遮住了大半个院子。我小时候就常常站在板栗树下,看着着眼前这株板栗树,眸子里满是深情。板栗树上,悬挂着的不只是一个个板栗,还有我的期盼。

还记得小时候,到了秋天,一眼望去,外婆家的板栗树上缀满了带刺壳的板栗,藏在叶子下面。日子一天天过去,外婆家板栗树上的板栗也由青色变为暖黄色,在太阳的折射下,板栗树在闪烁着光芒。

童年时期的我总是迫不及待,看到板栗树上的板栗成熟了,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我会偷偷地拖着长竹竿来到板栗树下,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慢慢扛起长竹竿,靠近板栗树。看到结了好多板栗的地方就是胡乱打一通,可是树上的板栗没掉下来,倒是打落了不少的叶子,散落一地。眼看着树上的板栗没打中,我便调整好长竹竿,瞄准板栗,使劲一敲,刚还挂在树上的板栗应声而落。

听见板栗掉在地上的声音,我放下手中的长竹竿,跑到板栗落地的地方,拾起板栗。还没有完全成熟的板栗是包裹着的,外面有一层带刺的壳,等到板栗成熟,外面的壳会自动破开,板栗就会掉在地上。看到板栗落地,抑制不住心中激动的心情,捡起刚才打落的板栗,放置在一旁。毋庸置疑,紧接着我又是用自己瘦弱的臂膀艰难地挥动长竹竿,一次次敲打着树上的板栗。拿着长竹竿很费力气,我的手心没打一会儿就变红了,轻轻触碰一下,手心有些疼。

我和表弟把刚才打落的板栗堆放在一起,把板栗分开,有的板栗带刺的外壳有些破裂了,就不需要用石头敲开,穿上鞋子就可以把里面的板栗取出来了。看到板栗带刺的外壳裂开了,我就把板栗放好,板栗裂开的地方朝上,放在平整的地上,一只脚踩住地上的板栗,另外一只脚踩住另一边,一用力,带刺的壳就开了,用手取出里面的板栗即可。一般来说,一个带刺壳的板栗里面有两到三个饱满的板栗。板栗外壳的刺还是青色的,也没有裂开就需要用石头敲开,板栗带有点白色,还没有完全成熟。

板栗一个个从壳里面取出,我迫不及待地拿了一个板栗就往嘴里送,一咬,板栗开了,里面的板栗肉,黄里透白。我和表弟把刚才打的板栗平分,都把口袋装得满满的。

外婆看见靠在板栗树上的长竹竿,一切都明白了,准是我们这几个小家伙刚才打板栗了。不过外婆也没有过多责备,只是担心我们,怕没注意出什么意外,弄伤了自己。外婆看见我们这样,便把我们几个叫过来,外婆说是给我们再打点板栗,正好晚上给我们做板栗红烧肉吃。板栗红烧肉,那可是我去外婆家最喜欢吃的一道菜,也是外婆最拿手菜之一,这舌尖上的记忆,最为深刻。

外婆拿着手里的长竹竿,挑选着大的板栗,一敲,板栗就落下来了,比我轻松多了。外婆娴熟地把一个个板栗从带刺壳里面取出来,放在了盆里。看着盆里深褐色的板栗,心里满是欢喜,在脑海中不禁想象着外婆做的板栗红烧肉。

板栗红烧肉,这需要把一个个板栗剥开,用板栗肉来做红烧肉。这把板栗肉取出来可不容易,而且还要保证板栗肉完好无损,难度可大了。不过这些对于外婆来说,小菜一碟。外婆把板栗洗净,放在盆里,加入适量的盐,再用开水差不多浸没板栗,等上个十来分钟就可以了。眼见外婆拿来小刀,在浸泡好的板栗上面划出一个小口,一剥开,便是一个完整的板栗肉。

外婆把剥好的板栗肉放在盘子里备用,一颗颗板栗肉映着盘子的琉璃白,煞是好看。外婆把五花肉切块,用白糖腌制下。等到锅里温度升高,外婆倒入适量的油,先把板栗用温油稍炸,然后盛放在盘子里。紧接着油温升高,把五花肉放进去,稍微油炸后加入八角等其他作料,加适量盐,用水烹煮红烧肉。等到锅里面的红烧肉差不多要烂的时候,把先前的板栗肉放进去下锅同煮便可。

灶堂里的火焰,红通通的,可以清晰地听见锅里沸腾的声音。锅里溢出了板栗红烧肉的香味,扑面而来。五花肉的软烂,板栗肉的香酥,色香味俱全,板栗红烧肉,肉香而不腻。

我在院子里回忆着那些记忆,外婆此刻已经早早地就去准备午饭了,外婆知道我非常喜欢吃她做的板栗红烧肉。恰好现在自家的板栗树上结有板栗,特意给我做了板栗红烧肉。看着满桌子的菜,都是我爱吃的。看着我吃得很香,外婆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将脸上的皱纹,抚平。

舌尖上的板栗,记忆犹新,那板栗肉的酥香,轻闭眼帘,便可闻到那久违的馨香。

板栗成熟的季节,是我最欢乐的时光,装饰着我的童年!秋风一吹,树上的板栗便纷纷落地,碰上夜晚有大风的话,第二条早上,板栗树下那一颗颗深褐色的板栗落了一地。调皮的我就和表弟一起跑出去,偷偷地找来一块空地,去拾些柴火,生起了小火,把随身带来的板栗投进去。我们不断添加柴火,那炽热的火焰摇曳,偶尔还能够听见火堆里板栗爆破的声音,强烈的情况下板栗还会从柴火里蹦出来。等火焰熄灭,我们从里面把板栗找出来,一个个都崩开了,露出了金黄色的板栗肉。烤的板栗特别香,现在回忆起来,这美好的时光,恍如昨日。

这些深藏在我心底的记忆被此刻唤醒,蛰伏的情愫穿过斑驳的岁月,在心头萦绕。板栗,满足我的味雷,在板栗的馨香里细细回味那时的美好。板栗的那抹暖黄,让我停下匆匆前行的脚步,忘记了外婆的呼唤,忘记了时光!

外婆在饭后和我聊了好久,提到了我很多小时候的事情,外婆的脸上总是带着笑容,那么亲切。在外婆的心中,那些往事就像是发生在昨天一样,历历在目。转眼间,我已经长大,外婆,却老了,头发白了。我看得出,外婆的眼睛不再那么炯炯有神,手上布满青筋,起了皱纹……我不敢直视外婆的眼睛,生怕我的一个不小心,便会让外婆发现我的心事。

黄昏时分,我向外婆道别,起身回家。一路上我泪眼婆婆,外婆一直是我心里牵挂的人,这个院子里有我最美好的回忆。

外婆老了,步履蹒跚,看着我心里不禁生生地疼。那舌尖上的板栗,浸染着眷眷温情。看到板栗,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外婆,那个疼爱我的外婆。那舌尖上的温情,那份来自外婆深沉的爱,值得我穷极一生去细细回味!

舌尖上的温情舌尖上的温情散文篇二

有一天我在家里呆着无聊,于是便叫上一个同学一起去逛街。那个同学说西施故里的臭豆腐不错,我们便相约去西施故里,品尝臭豆腐。

我们来到西施故里的油炸臭豆腐摊前。哇!这里的人头攒动挤得水泄不通。他们做的臭豆腐技术真娴熟!摊主把没炸过的臭豆腐穿成一串。把它放到沸腾的油锅中冒出阵阵香气,香气入鼻勾起一种想吃欲罢不能的感觉,真是口水快溜出来了。摊主把臭豆腐捞起来,沥干了上面的油,这时臭豆腐更诱人了被炸得金黄金黄的,上面还滴着油,在一股臭气底下你可以嗅到一股香气。摊主将臭豆腐涂上特质调料酱,甜中带咸,脆中带软,入口很有嚼劲,我喜欢这种重口味。

咸、辣、臭,这就是我对臭豆腐的评价。

舌尖上的温情舌尖上的温情散文篇三

“舌尖上的中国”由中央牵头制作,历经数年的拍摄才完成,每一帧画面都是匠心独运,予观看完之后,感慨颇多。前思后想,追寻千般,仍然心中惆怅,无非念念难忘之情——乡愁,这种千丝万缕的感情,细腻而又强大,已经以一种种美食的形式锻造进了我们的血脉,难舍难分了。

灵与肉的碰撞,调料与环境的融合,天时与地利的携手,镌刻出一部部美轮美奂的美食颂歌,在滔滔历史长河中波光闪动,璨若明珠。它们中最多的,还是家常菜。对的,那些深深镌刻进所有人骨子里的.,并不是三月鲈鱼美、金丝血燕窝、中东鱼子酱之类的稀世珍品,心底里温暖的、呼唤的、带着温度的,永远定格在了家人做的饭菜上。

我外出之时,若肚子不服气,小家子般的拒绝接受异地的口味,我也无奈,只得清粥度日。每每夜晚来临,我想起的,回味的,怀念的,确是家里的饭菜。行程中的美食或许不少,行程中的风景或许不少,但那份心里的悸动却仍然留在了家中的饭菜上。游子思归心不灭。若非经历,倒是真的不知道游子的那份乡愁,全部寄托在的,是舌尖上的味道。

或许我们漂泊江海,或许我们四散分离,或许我们背井离乡,但是,那不忘的,永远是骨子里的记忆——关于食物的记忆!

红炉耀耀,烟火袅袅,锅灶边的身影,依稀模糊的背影在睡梦中浮现了无数次,空气都是甜蜜的味道,我知道,那是母亲在制作糖油粑粑。粘稠的红糖附着在金黄的油炸粑粑上,勾勒了一圈一圈的年轮,母亲给我做了一辈子的糖油粑粑,现在她老了,制作的次数越来越少,可是那味道却永远留在了我心里。在那个小小的火炉上,舅母制作过血浆莲花鸭,舅公制作过甜酒汤圆,伯父制作过辣椒炒肉,伯母制作过百合排骨。黝黑的灶台承载了太多的年岁,早已磨损不堪,但是,身在异乡,这份蛰伏已久的童年滋味却又翻涌起来,无止无休。

再后来,就是自家的滋味了。自己开灶做饭,自己研究食谱,自己将上一辈的滋味传承改善。身在异乡,我想起的是家人是否按时吃饭,饭菜是否可口,注没注意不能吃太饱。我想起的是早春给他们做的杜鹃花汤,立夏煮的薄荷茶,秋收做的糖醋排骨,冬至做的蛋卷腊肉。舌尖上的家常味,萦绕在我们的脑海,无法磨灭,无法忘记,即使我们远在天边,我们需要的,仍旧是一碗有温度的,投入了感情的家常菜。

年年月月的时间积累下来的中国家常滋味,撩动者一位位游子飘荡的乡愁,只需一口,那蹁跹的家的味道,便胜过人间无数,朋友,有时间,多和家人做些菜。

舌尖上的温情舌尖上的温情散文篇四

儿子下班带回一包嫩绿的哈拉海,说是朋友在罕山采来的。这可是纯天然的绿色食品,我们品尝了一顿,妻子就珍藏到冰箱里,说留着待客。

哈拉海是大地馈赠给北方人的食物,南方人闻所未闻,更别说吃了。哈拉海别名螫麻子、狭叶荨麻,生长在山地的林缘、灌丛、沟帮,因茎叶上长有蜇毛,牲畜是不敢吃它的。

哈拉海营养丰富,有较高的医疗、保健功能,对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都有较好的防治作用。据说哈拉海还能防癌抗癌。我嗔怪古代的那些文人墨客,他们若来本土吃到这种美食,再写进诗文,那哈拉海岂不名扬天下?你看那鲈鱼并不在“八大海鲜”之列,只因王昌龄写了“忽忆鲈鱼脍,扁舟往江东”,范仲淹又做了“但爱鲈鱼美”的广而告之,那些“江上往来人”、好事的食客们便争购而食之;唐代唐玄谦写了“一斗擘开红玉满,双螯哕出琼酥香”,人们就纷纷去吃螃蟹;苏东坡写了“丰湖有藤菜,似可敌莼羹”,食客们就觉得藤菜比杭州珍贵的莼菜还好吃。我以为这些都“味”不足道,哪能与哈拉海相媲美!

我不记得童年是否吃过哈拉海,只记得第一次采哈拉海是八十年代初。那时,农村实行了生产责任制,我家在杏树村大东沟东坡上有一块责任田,周日和妻子去田里锄地、间苗,中午收工后,我们到沟边采哈拉海。为了防止蜇手,我们戴上手套,拿着剪刀,小心翼翼地一叶一叶剪采。我们刚采不多,在地里干活的王大嫂颤抖着粗矮的身段,三步并作两步蹿到沟旁,不顾哈拉海的`蛰毛扎手,就一把一把捋起来。我真佩服她的勇气和顽强的意志,就赞扬她几句。她说,你越楞点儿越不扎手,你越怕扎,它就越扎你。我们一棵还没有剪完,她竟捋了好几棵。沟边的哈拉海才十来棵,我俩每人剪了半小塑料袋,人家却捋了大半编织袋。看来,收获的多少是靠勇气和意志的。

我离岗闲适后,每到春暖花开的季节,就骑上摩托车带上剪刀、手套,到山上去采哈拉海,除了自家吃外,还到小镇送给姐姐家,城里人很少吃到这种美食,姐夫喜欢得不得了。他对我说,您再来时挖两棵带根的哈拉海带来,我栽在院里。过了几天,我去采哈拉海带上镐头,采完了哈拉海后,在沟帮刨了两棵带根的,第二天装进摩托车的褡裢里,进城送到姐夫家。姐夫很高兴,立即在墙根挖坑栽培。他把坑里的土弄得很细,放上农家肥搅拌,认真地栽好后,又浇透了水。一个月左右,那两株哈拉海长出嫩叶,姐夫剪下做菜,品尝收获的愉悦。

我的同学爱民患得了肝癌,前几年在北京做了介入手术。那次遇到他,见他面部红润,神采奕奕,开朗乐观。我问他身体怎样,他说现在没啥大事,手术三年了,只是每年做一次化疗。我问现在吃什么药,他说什么药也不吃,唯独每天早饭吃哈拉海荷包鸡蛋。我问他,哪儿弄来那么多哈拉海,他告诉我,克旗(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盛产哈拉海,超市里有袋装的干菜销售,什么时候吃都有,由他在克旗的朋友随时寄来。我又问他吃了效果如何,他说反正前几天去北京复查,癌细胞不见了。我听了后替他高兴,祝福他身体愈加健康。

过了几天,两个妹妹来我家。中午,妻子做了八道菜招待亲人,其中有一道菜是哈拉海炖山药,大家吃着口感滑润细腻的哈拉海,慢慢咀嚼,满口余香。别的菜肴剩了一半,哈拉海却一扫而光。

我不知道央视拍摄的《舌尖上的中国》里有没有哈拉海,如果没有入编,我总觉得是一大遗憾。

舌尖上的温情舌尖上的温情散文篇五

“妈妈,过年怎么写?”“啪!”妈妈捡了一本书扔给我:“自己看,老舍的《老北京的春节》。”泡大蒜、买年货、贴对联、逛元宵,哦,我明白了,这就是过年!让我也来晒晒我家的年味。

“嗷――”怎么了?阿婆家杀猪啦!我又想看又害怕,大肥猪被杀猪佬从猪栏里拉出来,几个大人把它按在长凳上,大肥猪拼命地挣扎着、吼叫着,我吓得躲到里屋不敢出来。猪叫声渐渐低了,最后没了,我伸出头一看,已经泡到大桶里。杀猪佬三下五除二剃光了猪毛,白花花的大肥猪呀!我捂着鼻子跑开了,晚上就可以吃到香喷喷的红烧肉了。阿婆又把猪肉都用盐腌在缸里,等到二八二九就可以煮猪头肉吃啦!

过年的脚步不慌不忙,搞卫生啦,买新衣服啦,办年货啦,似乎很平淡,直到腊月二十三――炸油豆腐、做麦琪。油豆腐平时我不爱吃,但新鲜炸的味道可好吃啦!阿婆把新做好的豆腐切成很小的正方体,放进烧热的大油锅里,平静的油面翻起黄色的水花,不一会儿,白色的四方形豆腐就变成一个个圆滚滚的黄球。阿婆不时用大铲子翻动一下,小球们就在锅子里翻个不停。夹一个放进调料碗里,金黄香脆的皮就着辣椒酱油,可好吃啦!哪管它烫不烫嘴巴。

麦琪,具体怎么写我也不知道,只知道用面粉做的,里面调了鸡蛋黄酒辣椒酱。将面粉和成团碾成片,切成小菱形,中间剪一刀,将其中一头穿过去拉平,变成梭形。放在油锅里,哗啦啦,几分钟就变成金色的小梭子,又香又脆,既可以当零食,又可以下酒,深受大家的喜爱。

接下来的日子,大家又包了很多很多的饺子,为正月的早点夜宵做准备。我最期待的是煮猪头。猪头里的核头肉最香啦!我等啊等,等爸爸把猪头洗干净,等爷爷烧开了水,等到我的眼睛都眯成一条缝,终于听到爸爸说拆猪头喽!我的眼睛骨碌一下全睁开了,迫不及待撕下一块全精肉塞进嘴里,那个香啊!我吃了一块又一块,甚至拿起大骨头就啃,妈妈“咔嚓”拍下我的馋样。

终于到除夕啦!满桌的好菜我不想吃,绚烂的烟花我不感兴趣,你知道我最期待什么吗?对了,压岁钱!阿公阿婆有,舅舅有,爸爸妈妈有,叔叔有,舅公舅婆有,最大的当然是爷爷啦!拿着一大叠的红包,我乐得合不拢嘴。

新的一年开始啦!我们每天忙着这家拜年,那家吃饭。停下来的时候已经初八了。不过我知道,我们还有一个热闹的元宵,因为爸爸妈妈、叔叔及两位舅公都是正月生日,大家统一在元宵过集体生日,这将是我们过年最完美的结局!让我们一起期待吧!

舌尖上的温情舌尖上的温情散文篇六

大西南绥江人的春天,不是眼睛先看到,而是舌尖先感受到。

立春过去半月,绥江大小山峦环抱的山坡沟洼,依旧静穆沉寂。远山墨?灰黑的背阴,残留几挂正在消融的冰凌,田野里空旷寂寥,没有一丝春暖迹痕,冬的严寒依然执拗。

春风一天天拂过,正月一完,连着十余天的朗照渐渐有了倦容,早春的薄阴悄悄然化了冻,若有若无洒落下牛毛细雨,向阳的山洼河滩热闹起来。三五成群的娃娃女人们,提着竹篮背着竹篓弯腰俯身,专心致志探首寻觅,欢声笑语余音回荡,那是采捡粑粑草的人们。孩子们一边采捡一边唱着儿歌:“粑粑草,做粑粑,粑粑做好哄娃娃......”粑粑草多生长在向阳坡洼,生长时间短又挑剔水分温度,因而每年采捡时间稍瞬即过。立春过后第二个月,刚脱去臃肿冬装的人们无不抓紧闲暇时刻,邀朋唤友带上工具干粮,齐齐奔向春意渐醇的河滩山坡。

经过一冬蓄养,早先干燥蜷曲、枯败萎靡的粑粑草,在春雨滋润下,似乎一夜间变的水灵嫩俏。鹅黄叶片随着气候逐日渐暖继而青翠,披着一身粉绒绒的纱缕,春风里摇摆。于暖洋洋的七色春光中,析出喜人光彩……不知什么时候“哒”的一声,蹦出一簇簇金色小花。这时候,是采捡的最好时机。女人们小心翼翼捡起一株放在手心,看着那颤巍巍的娇弱模样,不由心生怜爱。这略带泥土味的清香,让所嗅之人清幽绕鼻、心脑俱爽,尚未食用已然满心欢喜。

淘洗净的粑粑草,挤去汁水,置金沙石所制石舀里,捣成糊状加入糯米粉、米粉及糖,反复揉捏,成拳头大小球状,上笼蒸熟。食用时拍成圆饼入油锅,煎得两面焦脆,随风四溢的香味立时让人馋涎欲滴!而等候在旁、忍耐已久的娃娃们早已是,挤着吵着拥在油锅边,想要第一个得食。油亮焦脆的草粑粑,忍着烫轻轻咬开一口,一缕淡淡的清香随即在唇齿间弥散,甜脆中夹带糯软的口感不由人食欲大开,欲罢不能。每一次吃这草粑粑,哪一个不是吃得饱嗝连声,可眼睛的余光还停留在油锅里,在给其他人留着的那份上,上下溜梭。

除粑粑草外,春天的味道还蕴含在鲜嫩的土洋参里。

西南绥江的早春,举目眺望了无生机,尚残余铁一般的冷硬,但性急的娃娃和女人们,硬是从阳坡洼新绿萌动的斜坡上、树林中,未耕种的田地里,把春天搜寻了出来。一株株呈环状生长的土洋参,长圆形翠叶簇拥着纤细身子、顶端亮着四五星鲜红小果的主茎,在午时肆意铺洒的万道金线里,用它妖媚的艳丽,蛊惑采挖人的眼和心。于是,她们的脸因喜悦而显得红润,心情进而欢快。采挖的双手须臾,变蹁跹蝴蝶,于草丛中左右翻飞。

采回的土洋参,在开水里略焯三五秒,控干,搁菜油炝辣椒姜末,入蘑菇精和盐,即成一盘佳肴,鲜嫩辣爽。或做一锅刀削面,把洗净的土洋参下到锅里,成就一锅主食,色味俱佳。端一碗漂着土洋参的面片,不忙进口,任清香撩动诱惑、满腔生津之际,轻嚼面片再就汤……顿时,这纯粹干净的鲜味,让每一位食客迷醉,在大自然的无私馈赠里。

西南绥江的春天,每年此刻,跳跃在人们的舌尖!

舌尖上的温情舌尖上的温情散文篇七

优秀作文推荐:看到这个题目,你一定会想是什么美食让我写出这个题目呢?那当然是我爱吃的可乐鸡翅了!

可乐鸡翅是一些大餐厅的“常客”。当然,可乐鸡翅也经常出现在我家的餐桌上。

妈妈中午说:“等一会儿,我做可乐鸡翅给你吃。”我高兴极了。妈妈告诉我,做可乐鸡翅要先把鸡翅用盐腌好。妈妈怕我不懂,叫我跟她进厨房。于是,我就跟着妈妈进厨房了。妈妈边做边说:“我们再下一些酱油在鸡翅上,用手把配料与鸡翅搅匀,放入锅内。用铲子翻炒几分钟后,放入一杯可乐,再用铲子把鸡翅和可乐不停翻炒。过了大约10分钟,等鸡翅变成橙黄色后,便可以上桌了。”

可乐鸡翅终于做好了。可妈妈说要等爸爸回来才能吃。于是,我就用我的鼻子闻了闻可乐鸡翅的香味。那时我的样子,真像一只在帮助警长找犯人的警犬。妈妈看到我这样子,无奈地说:“你这只馋猫,想吃你就吃一个吧!”我赶紧吃起来。哇!真好吃啊!一入口,可乐的味道已经布满了整个空腔;再咬一咬,鸡肉的鲜味喷薄而出,鸡肉白白嫩嫩,可乐酸酸甜甜,简直就是完美。

可乐鸡翅在我的舌尖上舞蹈,我也不介意。因为它太好吃了!

舌尖上的温情舌尖上的温情散文篇八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是诗圣杜甫的名句,它道出了社会的不公:在豪门贵族中,花霍过度,奢华成风,过多的酒肉因腐朽而发出臭味,但在路旁边仍有受冻挨饿而死的人。杜甫的这首诗严峻的批评了其时的社会。

你或许会觉得那是封建社会,公民饱尝压榨才形成的,可是在现代社会中仍存在这样的现象。

每天在全国上下的巨细饭馆以及餐厅中,过多的剩菜剩饭被倒进了垃圾桶,一天糟蹋的粮食便是一个家庭几年的口粮,可是,在某些贫困山区里,人们还在喝着能够数清米粒的稀粥度日。

你或许会说,这是由于国家没有重视到山区,等国家全面重视了,一切都会好的。但你何尝想过,当你糟蹋粮食时,你是否想到了那些啼饥号寒的人们。

据有关人士查询,一座大学里一周被倒掉的饭就相当于一亩地的产值;校园一年糟蹋的电满足一个普通家庭用58年,这些震撼人心的数字绝非虚拟,而是铁的事实。

回想一下,在炎炎酷日之下,农人伯伯面朝黄土,背朝天,用他们的汗水浇灌着麦禾的生长,而咱们站在这富贵的都市中,随心的糟蹋着,糟蹋着他人的汗水。

那咱们又是什么人呢?人人都是封建社会的漆黑,却未曾想到现代富贵背面的黑。

记住在一次春节晚会上,牛莉说过一句话:哪个城里人不是从乡村过来的,乡村人便是城里人的爸妈啊!

是啊!咱们在糟蹋什么?咱们在糟蹋农人伯伯的汗水,是他人的劳动成果;咱们糟蹋的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期望啊!一个奢华成风的民族,注定会走向消亡。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韧力为艰”咱们是时分觉醒了,节省从咱们自己身边的小事开端。

舌尖上的温情舌尖上的温情散文篇九

“《一颗幽默的跳跳糖》到了,到了......姑姑你真好!”我迫不及待的捧着书翻看着,多么期待这本书的精彩故事啊。

拿着这本心爱的书,我每天中午、晚上都抱着她,爱不释手,“姑姑太好看了”,“怎么好看啊?”姑姑面带笑容地问我。“嘻嘻......嘻嘻,就是好看,晚上我说给你听哈”我调皮的做了个鬼脸,撒腿就跑了......

舌尖上的温情舌尖上的温情散文篇十

说起

情,也许有人去诗词里翻阅,书上说有情人终成眷属,书上还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说起来很美,读起来更是美的透彻。也许翻遍书册,很难找出爱情与吃有太多关联的诗句吧,而我的爱情却在舌尖儿上。

想那些花儿也曾为我开得艳,那是玫瑰花儿呀,哪有女孩儿不喜欢,我渴望已久,连梦里也希望爱我的人儿举着那娇艳的玫瑰来我面前:嫁给我吧,紫烟,献上最美的玫瑰花儿。

多么浪漫多么让人心动呀,我希望着。可是当我的爱情来临时,却没有那梦样的浪漫哦,是那么那么的平常,甚至有点土。

记得那天,他姨又登门了,问几天前提的事想好没有。我就又被老妈数落了无数次的那不堪回首的一次。

老妈看着正在用功读书的我已气从心头起:我说咱们老王家哪辈子没读过书呀,书就那么好看吗?我的紫烟,我的小祖宗,你就收起你的书来吧,也学学针线,也学学家务活,学学做饭洗洗衣。

我用力的将两手捂起耳朵:“听——到——了,我亲爱的`妈妈,我不用您再为我 操 心了,而且您老就放心吧,我刚请书上的仙人算过的,我王紫烟还是能嫁出去的。”

“算过的?还书上的仙人呢,紫烟,你每天捧着那书这书的谁能受得了你,就是嫁得出去,你老妈我还不天天跟着你挨骂呀,女不教母之过,

什么

家务也不会做,人家娶你家里后,不天天骂你才怪。”

“从现在开始学做家务,再不许写什么诗呀什么词呀的,那些是咱们平常百姓家女孩做的吗?今天你就听妈的去他家走走,已经很久了,人家求这人提亲那人说媒的。别提着架子,改改那臭毛病。”

“嗯,知道了,老妈别生气了,我听你的。”

唉,一点点办法也没有,我不是向命运低头,而是向老妈举手投降了。把我刚刚有的灵感全浇灭了。

算了,不写了也不读了,收起书,我就要往外走,老妈又把我叫回:“梳理一下,这样子就去?真是的。”

跟在他姨的身后,我一点也没有精神,想见了他就回绝了他,当面对他表明心迹,再也别求这人提求那人说,有意思吗?懂不懂爱情呀?咋这么老土呀。

坐上公交,又打上出租,转弯抹角的总算来到了他家门前。一推门进去,一眼看见一位身系围裙的男孩,正在忙里忙外的,高高的个头,白净的脸儿,满脸灿烂的微笑。屋子里有很多人,都在看电视的看电视,聊天的聊天。才忽然想起今天是周末,一家人在闲聊,只有这个身系围裙的人里里外外的忙着做饭呢。

我的到来,他姨忙拉系围裙的人说:"鸣儿,人我可给你领来了,这就是紫烟,你说你见过的,你们自己谈吧."屋子里人的人儿听了,都明白了什么似的,一个个从头到脚的细细看着我。

这忙里忙外做饭的人就是我的鸣,我一见到他就把我曾对他一肚子的气给消了,竞情不自禁的问着他:“一家人都在玩,怎么就你一个人在做饭呀?”

“呵呵,我最喜欢做饭,如果你愿意,我可以给你做一辈子饭的。”

鸣闪着一口洁白如玉的牙,笑的很自然很甜,突然就回了我这么一句,我也不知怎么就说了句:“我当然愿意,因为我就怕做饭,我一点也不会。”

“哈哈,我会,我学过厨艺,什么样的菜都会炒,什么样的面食也都会做。”

第一次见到他的面,就在他家吃了他亲自做的饭,那饭菜好香好吃极了。偷偷担心他会不会不喜欢我呀,我那么笨又很懒,好似除了读书也不会做什么呀。

可没想到,第二天鸣就当着我的同事的面,站在我面前举着饭菜说:“紫烟,我来给你送饭来了,快嫁给我吧,我愿意为你做一辈子饭!”

唉,真没办法,还真有不嫌弃我笨嫌我懒的人儿呢,也不知是他的饭已把胃收买,还是一颗心儿被他打动,就嫁给了他。

一直一直就过下来,他总是最关心我的就是吃饭穿衣,每天他换着样给我做各种各样的饭菜,每天他为我洗每一件衣服,帮我搭配穿戴,今天这饭明天那衣。

哈哈,妈妈看到我与鸣

生活

的这样

幸福

,也乐得合不拢嘴:“唉,鸣呀,我们紫烟在家时可是什么也会做的,现在嫁了你什么家务也不做,这可是被你宠坏了。”

“哈哈,妈妈,紫烟很勤的,也很会做家务的,可我不用她,我业余爱好就是喜欢做饭做家务的。我不吸烟不饮酒不搓麻……就剩做家务这点爱好了。”

自从嫁给老公我一下就胖了好多,从前吃饭我自己就愁,这也不想吃那也吃不下,也没有人管我,爱吃不吃随我的便,几乎我就不怎么吃饭,瘦的一风就吹跑了,谁见了我谁都担心我有什么重病呢。

可是自从嫁给鸣,他可不由着我想吃不想吃,而是用他最佳的厨艺来挑战我的胃口,每天一闻到老公炒的菜香我就很有胃口了,要是偶然一顿不想吃,他会再去做,翻着花样给我去做各种饭菜,一回包出水饺来了,一回蒸出米饭来了,一会清蒸鱼,一会清炒虾仁,直到我吃了为止,鸣是决不允许我一顿不吃饭的。

我总开玩笑说:为我做一顿饭不难,难得是为我一辈子饭,而无丝毫怨言。

鸣,他做到了,我真没有想到,我会遇上这样的老公,我已被他惯坏了宠坏了,我的胃也早早被他的饭菜管住了,那颗心儿呢,不用再说了,就唯他所属了。

爱情,舌尖上的爱情,最朴实最恩爱,最后要告诉鸣最喜欢给我做的几道菜,也是我最喜欢吃的:糖醋鲤鱼,外醮里嫩,香甜可口,红烧猪蹄和红烧鸡脚,不仅好吃还都有养颜美容之功效,清汆丸子,山药排骨,焖藕,麻汁黄瓜……嘻嘻,一时还真说不完,不如来家里,请你吃一吃吧。

还有甜甜蜜蜜的抜丝地瓜拔丝山药,水煮鱼,最是那碗过桥米线,一碗热气腾腾的摆在面前,肉和米线均匀的同在碗里,就似那爱情,倾心的去为自己心上人儿着想,你心里有我,我心里有你,相濡以沫疼爱无比,这就是我舌尖上的爱情,平淡无奇,却恩爱甜蜜,来得那般真实,那般美丽。

舌尖上的温情舌尖上的温情散文篇十一

你猜猜现在我在哪儿?我呀,正在去面积77·536平方米的味全品牌体验馆的路上。体验馆坐落于美丽的杭州市下沙经济技术开发区。我们小记者坐着大巴,一路上欢声笑语地来到了味全品牌体验馆。

那里的老师告诉我们,味全品牌体验馆在台湾已经成立60多年了,而且,全国各地的味全体验馆都有20条生产线。好厉害呀!接下来,我们又知道,原来牛奶中的三大明星是:酸奶,活性乳酸菌,无调整鲜奶。

终于,我们要乘“热气球”电梯去“天空”参观啦!太高兴喽!

到达“天空”,我好奇地望来望去,突然,一行字映入了我的眼帘:将奶液加热,杀死细菌。原来,牛奶挤出来是不能直接饮用的呀!我一下子羞红了脸。

活动结束了,我不可思议地想到:时间过得真快啊!以后好想当一个品尝师。谁让味全牛奶这么好喝呢!

舌尖上的温情舌尖上的温情散文篇十二

乡村的冬夜是一首粗犷、豪放的宋词,呼啸的北风漫卷飞舞的雪花,凄厉的寒气浸淫着村庄的角角落落,天地间昏黄黯淡,低矮的房舍抖抖瑟瑟地站立在冰天雪地间,做着春天的美梦。

筑一座泥炉,烧三五段木炭,温一壶陈年老酒,捧读一两卷古书,那是乡村冬夜的极致。然若非文人墨客,这种宁静致远的雅趣是断断享受不到的。不过,独自享受的乐趣还是有的。仍是那座泥炉,还是那三五段木炭,随手找一两块地瓜,或一小捧黄豆,再或一小把玉米粒,那香喷喷诱人的味道立马就氤氲于整座房间。狂风也好,大雪也好,寒气逼人也好,都抵不过这种撩人的香味。在乡村,冬夜烤地瓜、爆玉米花或黄豆,你要是从未享受过,那真是一段缺憾的人生经历。

一袭柔媚的春风飘过,自是冬去春来。草长莺飞,桃红柳绿,大地一派生机盎然。溪头的荠菜花,用清水洗净,热水一过,生拌凉调,或做成精巧别致花样繁多的水饺,味道清新爽口,真是人间的一道美味佳肴。在北方,一场春雨,各种野菜星星点点地从苏醒的泥土中钻出来,灰灰菜,纯菜,苦苦菜,鱼腥草……这些菜啊,对于吃腻了鱼肉的都市人来说,简直就是人间仙品。萌动不久的柳芽,刚刚吐须的毛毛虫,都可以堂而皇之地走上大众餐桌。其实啊,乡村的春天,春天的乡村,就是一道清新可口的菜蔬。

转眼麦苗飘香已过,再后来打包出穗灌浆。悄悄走近麦田,摘三五支麦穗,躲到僻静无人处,双手轻轻一搓,吹掉麦壳,那沁人心脾的清香立马让你陶也醉也。别忘了注意四周,吃新麦,品香甜,只宜“偷”摘“偷”吃,否则,那乐趣情调定会大打折扣。

暑气一到,三五场大雨骤降,乡村的池塘就会满满荡荡,这正是鱼肥蟹黄的时节。随便走出家门,去池塘边,水渠旁,甚或田地里,都可以捕捉到各种类型的鱼儿。草鱼啊,青鱼啊,鲫鱼啊,鲶鱼啊,鲤鱼啊,泥鳅啊,大蟹啊……应有尽有,大点儿的带回家,小一些的尽可放生。这时候的鱼味道鲜美,最好的吃法并不需要太多的工序,洗净,放入水中,加些常用的佐料即可,吃得就是那个鲜啊!其实,吃鱼的味道远不在“吃”,而在于捉的整个过程。看看清水渠内一群儿鱼朝你靠近,屏住呼吸,双手捏紧网绳,待到全部进入,猛提网绳,七八条几乎同样大小的鱼儿尽在网中,狂跳的心全是与生俱来的惊喜。

在北国的乡村,夏天的美味远不止这些,各种瓜类更是让你魂不守舍。甜瓜,菜瓜,西瓜,黄瓜,白瓜……还有更多不知名的瓜……你只需走到田间地头,向瓜棚里的老汉说上三言两语,就可以亲手摘上一只瓜。比如说西瓜吧,急切地打开,红瓤晃眼,清凉四溢,香甜浓烈。这时啊,说实话,再不吃就真有点对不住自己。看瓜的老汉看到你垂涎欲滴的模样,定会翘起大拇指,笑哈哈把种瓜的酸甜苦辣如数家珍般向你细细道来。北方的瓜,雨水少,阳光足,味道甜美十足,这是南方的瓜所无法比拟的。乡村的夏季,是蛙鸣蝉噪的时节,也是一道永远也品咂不完的.美肴。

秋天是成熟的季节,最具风味的瓜果儿纷纷走进农家小园。金黄金黄的玉米成熟了,成块成块的地瓜从泥土里翻出,麻麻点点的花生一串儿一串儿的排放在田间,红艳艳的沉甸甸的高梁穗儿在风中摇曳,饱满丰硕的豆荚儿在夕阳的照耀下闪着不定的光彩,瓜果飘香:这真是一个令人心醉的时节。在僻远的田地间做一个土炉,从不知谁家的庄稼地间摘一把豆,偷两块地瓜,抱回三两穗玉米,收拢一些干柴,几个小朋友围在一起,边看小人书边有滋有味吃这些刚刚出炉的香脆爽口的收获,四十岁以上的有些乡村经历的中年人大都有过类似的回忆。乡村的秋天,其实啊,就是一种遥远的梦幻,那些酸酸甜甜的回忆中总要与美味相牵相连。

舌尖上的温情舌尖上的温情散文篇十三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食品。春节吃饺子也是中国人特有的民间传统。这是一个每年春节期间必须吃的节日...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食品。春节吃饺子也是中国人特有的民间传统。这是每年春节期间必须吃的节日食物。来自遥远地方的人们会一路旅行回到他们的家乡,在冬季节日吃饺子,以表明他们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目的地。

一般来说,大多数人可能会在春节期间回家与亲戚团聚。然而,很少有人因为工作原因不能离开工作。所以没有办法和他的家人团聚。在新年回外婆家的路上,我遇到了这样一个家庭。

一位老太太的女儿是一列火车的售票员,她因为工作不能和家人一起庆祝新年。因此,每年元旦,这位老太太都会去火车站的站台,等着她的女儿给她带来一盒自己做的饺子。碰巧这位老妇人的女儿是我们公共汽车的售票员。

我在睡梦中迷迷糊糊,突然听到一系列急促的脚步声从我耳边传来。我被吵醒了。火车停下后,售票员迫不及待地打开车门。我静静地看着,没有打扰任何人。看到售票员和一位老太太被抱在一起,售票员抽泣着,老太太急忙去看她的红眼睛女儿。站台的光线照射在他们拥抱在一起的身影上,反射出地面上的一个长长的影子。老妇人一边安慰女儿,一边拿出饺子,告诉她趁热吃,但是饺子很快就变冷了。然而,售票员一边看着她狼吞虎咽地吃着食物,一边哭着吃着。当他说它很好吃时,我不禁感到有点痛。

为了服务我们,售票员不能回家过年和吃饺子。他们是多么伟大啊!有时候要花好几年才能见到你的家人。这时,收音机响了,售票员不情愿地向老太太挥手,汽车渐渐远去......

舌尖上的温情舌尖上的温情散文篇十四

清晨醒来,习惯性的拿着手机翻阅,忽然看到榆林一个朋友在朋友圈分享着一碗冒着热气的羊杂碎,我瞬间垂涎欲滴,肚子也饥肠辘辘。看来这视频里的这碗羊杂碎不仅使我觉得是嘴巴的寂寞,更是肚子的需求。可惜我远在千里之外,是吃不上这正宗羊杂碎的。

每个城市都有独特的生活方式。一日之计在于晨,清晨的传统早餐就成为重中之重。都说广东人的一天是从一碗早茶开始,天津人的一天是从狗不理包子开始·······那么榆林人的一天就是从一碗热气腾腾的羊杂碎开始。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榆林羊杂碎的气质和韵味已然深深植根于每个榆林人的血脉之中。我离开故乡榆林已经十多年了,但对故乡童年时的一切却记忆犹新。对于童年的记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但每个人心中总有种难以忘怀的深刻,在我最初的记忆中,那一碗热气腾腾的羊杂碎就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小时候最喜欢的事情就是跟着大人去集市上赶集,不为别的,只为喝一碗一块钱的羊杂碎。每当走进羊杂碎店铺,看着老板将粉条、羊杂等原料按照工序放在锅里,一股特有的羊杂香味就从锅里飘出来。羊杂碎不仅味儿香,而且看相也好,晶莹的洋芋粉条浸在淡红的汤里,一条条褐色的羊血伴着金黄色的油炸土豆条,毛茸茸的毛肚搅和着棕褐色的羊肝,芫荽和葱花的嫩绿配着辣椒油的鲜红,真是让人看了就垂涎三尺。一会功夫老板就端过来,我来不及细细品尝,狼吞虎咽的几分钟功夫就吃完了。童年的时光总是太快,后来我离开了家乡,也就很难吃到正宗的榆林羊杂碎了。

现在我只要回到榆林,下车第一件事就是找一家杂碎店去喝一碗正宗的榆林羊杂碎。到了榆林最好找的店就是羊杂碎店,比在回民街找泡馍店都容易。相传,在元朝年间,成吉思汗徒征西夏,在榆林附近,粮草已经,无奈下,后勤人员把原来屠宰的羊的头、肝、肺等利用起来,用清水洗干净后,然后用刀剁成碎块,烩在一个大锅里放上盐。煮熟以后,因没有葱和调味品,有一个伙头军无意将野地里采来的野香菜洗净切碎放到锅里。这锅汤烩好,经军队里众将官、士卒品尝后,都称赞此汤味道堪称一绝,羊杂碎自此就诞生了。羊杂碎,其实贵在杂和碎,不杂不碎喝起来没滋没味。羊的头、蹄、血、肺、肝、心、肚、肠统统都要,少一样做出来都少味。然后用刀切成式样不同的片、块、丝、条,肚要切的`极细,心肝血肺要搭配匀称。杂碎入锅,文火熬烩,再加粉条、土豆条香菜等佐料,才可以做出正宗的榆林羊杂碎。

每当看见羊杂碎,我嘴巴就格外的寂寞,肚子就极其的需要。对于大多数榆林人来说,羊杂碎是一种情怀,是一种灵魂的燃料、更是生活的延续。在天寒地冻的时节,睡在窑洞里榆林人,心中早已埋下一颗念想的种子,第二天一早来上一碗滚滚的羊杂碎,会觉得整个世界都在变得更美好。一碗热气腾腾的羊杂碎,我舌尖上的味蕾,包含着榆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市井气息和数年的传承延续。

舌尖上的温情舌尖上的温情散文篇十五

从山野地粗咧咧的风中,我一路走来。城市到乡村,乡村到城市。我像一只风筝,那一根线牢牢地攥在娘的手中,无论我走的多远,飞的多高,都难以脱离那份飘着腊八粥香的民间。

也许,在地图上你只是偌大国土上的一个句点,辽南,我却要耗尽一生去爱你。

多少年前梦想成为一个城里人,张家祖祖辈辈皆是农民,到了我们这一代就发生了变化。弟弟大学毕业后首先把户口变成了某城某街道几号楼的居民。前不久,我也搬进了新楼。快节奏的城市生活,没了村庄里赶着老牛慢悠悠放牧耕田的闲适。日子和工作成了一碗素食面,简洁方便。总是脚不沾地的以奔跑的姿势活着,故乡的青山秀水还有美味佳肴只能压缩在母亲一次次送来的大包小裹中。

于是,在很多个周末,打点行装坐车返回老家,一头扎进母亲煎煎炒炒的氛围里不肯归去。

我们北部山区群岚叠叠,庄子里有人家养着绒山羊。多者几百头,少的也有几十头。这种羊体型不大,有爬山攀岩的本领,肉质细腻,因为食草又有攀山跃岭的本事,所以它的肉感极佳。绒山羊汤是辽南一带乃至东北三省极负盛名的特色小吃。

每一个来辽南观光旅游或者经商的外地客儿不喝上一大海碗羊汤,不大块大块地吃羊肉等于虚度此行。

就是辽南乡土人物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时绒山羊汤都是宴席上必不可少的风景。

羊要选一头一岁大的,牙口不老也不嫩的杀了。在一铁锅沸腾的热水中烀熟了,但不能太烂,太烂了没嚼头。最好是不烂也不硬,这火候一定得掌握好,不是每个人能调理到位。偏在我家乡老街上,有一个叫“春暖”的羊汤馆,那里的厨师做的拿手,大凡在老街歇脚的外地人均会慕名而来,稳稳当当坐下,喝上一碗绒山羊汤。那汤是要放上香菜姜末味素还有醋。如果是冬天的节气,这里的生意格外火爆。农事暂时搁浅的父老乡亲一个个随着集口的当儿,笑吟吟地前来。

人未到,“春暖”羊汤馆的老板娘“一枝花”,就一脸阳光地迎了出来,大哥大姐叔伯姨姨,响当当地叫着,那温暖似三级小风刮来,你不喝都不行。心情舒畅了,喝一碗还想喝第二碗。不仅仅是羊汤的味道,更是当地的一份人文关怀。

这些年,城市逼进乡村,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土地在减少,封山育林的措施一出台,大部分绒山羊项目被砍掉了,没处放牧。原先老街有好几家羊汤馆,如今只剩下“春暖”一家,生意还算可以。

不过,到城里安家落户的年轻后生大喜那日必回老家大操大办,绒山羊是主打菜肴。就有东家将整头羊放在院子里支起的大铁锅里烀熟,喝汤。大冷的天,村里人最得意这一口。七老八少的围着大铁锅你舀一碗我舀一碗,哧流哧流喝,喝得浑身是汗,嘴角流油。那大块的骨头连带着肉你一块我一块啃着,没有了斯文。别说这下里巴人,就是城里那些穿着体面开着私家车来旅游的人碰到这场面也是撒了膀子地吃。

我回老家总要给父亲带些羊肉杂水羊血嘱咐母亲熬汤喝,我之前也喝羊汤,放点辣子,后来就有一回去姨夫家遇到他挥刀宰羊时那羊痛苦的哀鸣和求生的泪水,当姨夫不忍心杀它时,这只羊居然前腿跪地叩谢姨夫,那一瞬我发誓今生不再吃羊肉。不是我善良就能延续它的生命,而是起码我维护了良知的天秤不再倾斜。从那以后我拒绝吃羊肉,不管它有多么美味。

事实上母亲即是我的故乡,无论是精神还是肉体,不必用眼睛触摸,只要一踏进村庄的土地我就能在一朵花身上闻到母亲的乳香。

一年四季三百六十五天,母亲将岁月捻进馒头里,盛入菜肴中一一让我们品尝。

端午的粽子腊八的粥这些都是全国性的吃日,只是我故乡的杀年猪这一样就欢实了整个冬天。

男人打工的脚步一踏进回老家的门槛,家里的向阳花便张罗着将圈里的猪喂肥了。豆饼苞米什么的管够它吃,如伺候娃子一样精心。一天四遍喂着,夜里起来再支着手电筒给一瓢泡好的黄豆吃。这么着猪就肥壮起来,可这样逼近死亡的日子,猪也是有预感:不愿意吃食,眼睛呆呆地望着主人。女人呢?心情是微妙而又复杂的。千瓢水万瓢糠养大了猪,舍不得它挨那一刀,又巴巴着老亲旧邻远方的儿女飞回老巢吃上一顿猪肉。

有关杀猪的题材泛滥于网络的各大网站,我自己也写过两篇,一篇是小说,一篇是散文。而不同的地域有着不一样的吃法。有的地方将猪血扔掉了,杀猪那天不大块吃肉,只炒几样小菜喝喝酒。我们故乡灌血肠是杀猪那天的压轴菜。

这血肠的做法也是一个师傅一个铃。我在家做姑娘时,家里杀猪邀请的屠夫是我本家的侄子,他灌血肠先打十几个笨鸡蛋,调料和别的师傅差不多,不过这鸡蛋增加了血肠的亮度。熟了,从锅里捞出来放在案板上切,一片一片的'阳光下那血肠还闪着光泽,着实的惹你流口水。刚出锅呢,我本家的大侄子管我叫大姑姑的切一片就放嘴里吃,吧唧吧唧还有响,他这么一带动,吃客们都将筷子伸向了那盘血肠。一家一头三百到五百斤的猪的血肠一顿吃完,加上给亲戚们稍带点也就所剩无几。

苦了女人等七大姑八大姨都吃得饱嗝连天提溜着打包好的往屋外走,桌子上的饭菜凉了不说,杯盘狼藉。女人吃到嘴里的也就几块肉,到了我这一辈儿的女人,就没有步母亲的后尘,最后才上桌。吃饭时把肉啊菜的端到桌子上,几个帮衬的女人还有孩子坐在另一张桌子上,就开始吃吃喝喝。只是心疼着母亲,今年杀猪那晌母亲也是最后吃的饭,那肉血肠都没了热乎气。即使是吃,老还是安看那假牙怎么也不得劲儿。心就酸了,泪就不争气的流了。为母亲那代女人,更为自己平时没有好好地陪陪母亲。

来到城市,参加过几次文学方面的颁奖大会,宴席自然丰富,却怎么吃也吃不出家乡菜的味道。就愈发地眷恋母亲做的菜,哪怕是一盘凉拌白菜,萝卜丝儿也能吃出暖暖的亲情和乡情。

不管你多富有,也无论你身处多繁华,任何闹市以及灯红酒绿的地方都无法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只有故乡,故乡连那一缕炊烟都是美丽的,我们更迷恋的是这里的民风民情以及地地道道的特色菜,故乡一直驻扎在我们的舌尖上。

舌尖上的温情舌尖上的温情散文篇十六

还没进门,一股香气扑鼻而来,使劲地吸一口气,那香气直往鼻孔里钻,你看,每一个小汤包都小巧玲珑,长得矮矮的、胖胖的,成锥形坐在深深的笼子里。在那锥形顶端,有十几条褶子均匀分布,当中还有一个小而深的“洞”,好似一个个迷你小火山,即将爆发;又好似一个个倒着的陀螺,自由地旋转着……肥嘟嘟的小汤包,在笼子里,等待我筷子的光临呢!

拿起筷子,小心翼翼地夹起一个,嘿,这小家伙可真沉哩!举起它,对着灯光一照,仔细一看,哟!隐约可以看到肉馅呢;再摇一摇,还可以感受到肉汁慢慢地在晃动哩!

轻轻地夹起一个小汤包,慢慢地送到嘴边,温柔地在小汤包的外皮上,咬一小口,那浓郁的汤汁与鲜嫩的肉馅显露出来。轻轻地去吮吸包中的汤汁,每一滴都是那么的鲜美,而且油而不腻,咸中带甜,使舌头上的每个细胞都充满了活力,口腔里也溢满了香味,而那肉馅更是又嫩又香,富有弹性,嚼劲十足,入肚后,唇齿留香,真是应了那句“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后喝汤,才能品尝到小汤包的‘鲜味道’”。

舌尖上的温情舌尖上的温情散文篇十七

出门三五里,一处一乡风。意思是说,各地的风气民俗差异很大,可能隔几里路,民风民俗就有不同。

你就拿长阳、五峰、宜都来说,三地相邻,但乡风习俗就有很大的差异,仅肉糕而言,长阳、五峰是少数民族土家族聚集地,土家人喜好猪肉糕,而宜都偏好鱼肉糕。

是的,肉糕,是我们土家人最喜爱的美食,就像怕辣的人难以称为四川人一样,不吃肉糕的人,恐怕也很难被看成土家人了。

肉糕,常见于酒席上,那会儿生活条件不好,要办酒桌的话肉量要的大,而肥肉吃的人又少,所以就有人发明了肉糕,将肥肉打成泥,再加上淀粉和各种调味品打成糕状,放入蒸笼里,表层涮上蛋液,蒸熟后切成片,再做成扣碗,像极了肉片,而且吃起来又不腻,还挺体面,所以是酒席上常见的菜。

土家所用的调味料较为齐全,特别是辣味调料,可与川菜媲美。土家人口味上嗜酸喜辣,一般农户家都有泡、腌菜坛子十多个,常年装有稀广椒、榨广椒、泡菜等多种酸辣味小菜。

肉糕是用猪肉末加面粉调和大火蒸出来的块状物(三角形,片状居多),然后在肉糕快好的时候在表面加上一层搅拌好的蛋黄,蒸上一会即可出锅。

十碗八扣的第一份头子碗以肉糕为主,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照顾到所有人,辅料没有像以前那样固定为粉条黄花,而是有所变化,有肉丝青椒的,有粉条黄花的,也有其他的各种各样的,总之灵活多变,同时也给这份头子碗增加了许多魅力和文化。

肉糕,我们土家山寨最负盛名的美食。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楚王嗜鱼成性,但又时常因鱼刺卡喉咙而恼火,许多厨师因此而成了刀下鬼。后来,有一麻城厨师在剖鱼时意外发现鱼刺很容易和鱼肉分离开来,于是把分离出来的鱼肉和猪肉混合,配上佐料剁成泥,蒸成块型。楚王食之,惊喜不已。肉糕从此问世,而且名声大震。从那时起,厨师告老还乡把技艺传流到民间后,人们把肉糕捧为“天子宴席”的佼佼者,在土家,肉糕是最重要的待客佳肴。人们是把大宴宾客称作“吃肉糕”的,就可以想象到肉糕对于我们的重要性。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那时穷,平常如果不是有红白喜事,需要大宴宾客,是吃不上肉糕的。只有过年的时候,再穷的家庭,也要做上一些肉糕。肉糕对于过去的土家人来说,是衡量家庭底子好薄,是衡量你为人是否厚道的重要标准。前者很好理解,家里富,肉糕当然做得多些。对于后者,是因为肉糕是我们土家人待客必备佳肴,质量是否好,煮得是否可口,都能够折射出一个家庭是否热情待客的态度和境界。

那时候大集体,所有农村家里都很穷,到年关节期间家里总要准备好肉糕,但是,妈妈只允许我们小孩子们每人吃一小块,说是要留着过年或招待客人。尽管现在早已年过花甲,但儿时过年的情景已和肉糕一起,深深地刻在了脑海中。

曾记得,在我们老家那里有个习俗,正月里拜年,初一是拜同村或者一般朋友的,可以不煮肉糕吃。可是到了初二初三一直到元宵节,来家里拜年的都是家里客人中的贵客,开年一上门,第一件事就是为客人煮上一碗肉糕。

那个拜年第一碗肉糕的煮法,用料是极考究的。首先是肉糕要切得薄薄的,如果家境不好,肉糕做的质量不高,就切不到那种薄薄的水平。然后是煮肉糕的汤料,那可是上好的鸡汤,炖的厚厚一层黄油的样子。还有就是,肉糕煮熟出锅的时候,还必须在上面搭上梢子。就是选择上好的瘦肉配上黄花、小葱之类做成梢子,盖在肉糕上。待客的主妇用圆盆,掇上桌子,请客人品尝。肉糕香、鸡汤鲜、小葱绿,尝着肉糕,就是和主人一起分享上一年的丰收的快乐,憧憬着来年好收成的希望。

人老了,陈芝麻烂谷子的往事,总是在我脑海倒腾着,肉糕的香味也时常撞击着我的鼻孔,那种诱人的滋味勾引起我对母亲的回忆,回忆之中我又身不由己地回到了那个年月,母亲打肉糕的情景涌上了我的心头:

每到腊月二十三,全村几乎家家都会传出“咚咚”剁案声。听到这声音,就会兴奋不已,早早地守候在灶台前,等着肉糕出锅。

只见母亲准备好豆腐、鸡蛋清、苕粉、瘦肉和肥肉、佐料等,将剁好的猪肉沫与豆腐、苕粉参合在一起,揉碎,成沫;再加佐料,再揉,直至成糊,倒进蒸笼,在蒸之前,再用鸡蛋黄撒洒,这可是个技术活儿哦!鸡蛋黄撒满整个蒸格表面。再在表面随意撒洒一些红色的汁液,原来是用红纸撕碎后浸泡后的水。

等到肉糕即将蒸熟,揭开蒸笼,将搅拌好的蛋黄均匀涂在肉糕上。10分钟后,一笼黄松松的肉糕热气腾腾出锅了。迫不及待的几个小馋鬼忍不住端起碗筷,争先品尝,我捻起一块放入口中,只觉鲜美滑软。

舌尖上的温情舌尖上的温情散文篇十八

对于美味的食物,我们与生俱来都有一种不可言说的嗜好和无法抵御的诱惑。过年,是普天下炎黄子孙一场集体的狂欢典礼,是人们用一年的辛勤耕作换来得浓浓年味,也是一年中最惬意和最快活的时光。

瓜籽、花生和糖果,是我孩提时代对过年最期盼、最甜蜜的记忆和最具标志性的道具。当初的瓜籽、花生和糖果远没有现在品种丰盛,品牌多样,口味多元,包装考究,价格高昂。瓜籽和花生都是当地人私人作坊小批量炒制,流动销售,没有商标,没有包装,没有生产日期,价格自然也很便宜,大约四五毛钱一斤。那时候,有几分零花钱就可以买点瓜籽或花生解解馋,如今回想起来仍感觉是一段多么美好的时光。而且,在乡村的腊月和春节期间,小孩子走家串户,都能得到主人家赏赐的瓜籽、花生和糖果,让农耕文明沿袭的甜蜜和喜庆祖祖辈辈地传承和分享着。尽管,糖果只有普通的水果糖,没有现在的奶糖、花生糖、夹心糖等。往往,一颗糖有时要分几次享用,每次幸福地舔一舔,让甜味在唇齿间回味,然后用糖纸包起来以备下次再享用。等糖果完全在唇齿间融化后,还要拿起糖纸舔一舔,不让一丝一毫的甜味浪费……这些难忘的记忆,对现在的孩子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可事实上就曾经存在和发生在我们身边。

进入腊月后,家家户户辛辛苦苦养了快一年的生猪也该出栏了,大多会赶在腊月二十左右屠宰,留下猪头、猪蹄、猪肝、猪肺、猪心和小肠、大肠等自家过年用,大部分的猪肉都要拿到市场上去变卖换钱,来购置各类年货。杀猪当天,虽然眼睁睁看着自家的猪被活活宰杀,心里有些许的伤感,可想着一家老小就可以大快朵颐地饱餐一顿渴望已久的大餐,即时仅嗅到空气中弥漫的久闻的香喷喷的肉味,便会暂时忘记了杀猪那血腥、惊魂的一幕。

猪肉卖掉换了钱回来,除了买瓜籽、花生和糖果外,做父母的都会想方设法为我们准备过年的新衣,购置和操办过年所需的基本年货。由于当时农村每家的兄弟姐妹普遍较多,而且农作物产量普遍偏低,食物和食品供给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左邻右舍两三家拿出平日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些许黄豆,联合起来自己动手做豆腐,然后按黄豆比例重新分配豆腐数量,仅有的几斤豆腐一直要吃到正月十五前后。同时,家家户户都要赶在除夕之前,准备好过年吃的白面馒头、花馍,以及油炸蔬菜丸、红薯丸、年糕、豆腐等,这些都是只有在春节才能的享用的美味,也是我孩提时代的最爱。

腊月二十六、七,家家户户将里里外外的卫生彻底清扫一遍,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年的到来。此时,所有过年的各项准备工作也都基本就绪,下来就是一家老少,团团圆圆,舒舒心心,快快乐乐地过年啰。除夕这一天,各家各户到处张灯结彩,门上贴上红对联和门神,屋檐下挂上红灯笼,家里的墙上贴上年画,格子窗子贴上窗花,床上换了洗涤干净的被褥……从里到外,窗明几净,亮亮堂堂,处处洋溢着辞旧迎新的喜气和热闹。一家老少其乐融融,围着桌子唠唠家常,诉说着过去一年的开心事和种种不如意,谈论着对新一年的美好憧憬和梦想,然后,乐滋滋地吃上一碗象征长长久久的肉臊子捞面,与过去的一年告别。晚上,小孩子与伙伴们拿着花炮四处乱串找乐趣。大人们则一边看电视,一边开始准备大年初一的主食——饺子,饺子里包上面额不等的硬币。据长辈说,谁吃到包有硬币的饺子越多,谁这一年的财运和福气就比较旺。结果很容易发生小孩子为了尽可能多地吃到硬币,而不惜用筷子将刚煮出来的饺子叉得体无完肤。看似普通的一顿饺子,却从此拉开了过年的帷幕。整个正月里,人们都沉醉于衣食无忧的单纯和快乐之中,尽享劳动创造的成果,沉醉于人间最普通的天伦之乐之中。

年味,来源于周围环境带给我们的节日氛围,食物带给我们的味觉刺激,亲情带给我们的精神愉悦的综合享受。只可惜,物质的丰富,文化的多元,通讯的便捷,不但没能让年味和亲情更浓,也没让人感到更幸福和满足,反而让传统的年味渐行渐远,只留下缺吃少穿的孩提时代,有关过年的一些美食、美味的点滴酸涩记忆萦绕心头,久久地挥之不去。这是现代人面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一次抉择,是精神信仰遭遇物质诱惑的一次嬗变,更是一种传统文化与时代潮流的碰撞。

舌尖上的温情舌尖上的温情散文篇十九

我的家乡——张家港市凤凰镇,虽然不如湘西凤凰有名,但与湘西的凤凰一样,古朴、美好。悠久的历史,蕴育了深厚的美食文化。

二月二,凤凰乡间人人都要吃“撑腰糕”。为什么要吃“撑腰糕”?老人们说,二月二,天气暖和了,意味着农民们又要开始新一年的辛苦劳作了。吃了糕,把腰撑得直直的,就有力气劳动了。这天,家家都要忙碌地在土灶上蒸糕,按照各自的喜好,有纯白糕、黄糖糕、赤豆糕等等。讲究些的人家就做“西施糕”:糯米粉先要用细密的筛子筛过,放入糖,用水调和成干糊状,然后放锅上蒸熟,捣粘,再中间放进豆沙,面上铺上红绿果脯丝,再蒸一次,熟后切成菱形块状。传说范蠡辞别越王勾践,与西施一起,在河阳山下以牧读为业,教习乡人做糕点,因为做出的糕晶莹光亮,配上红红绿绿的果脯丝,与粉面桃腮的西施极为相似,所以乡人们称这糕为“西施糕”。“西施糕”糯软、韧滑,水乡人的精巧灵动在“西施糕”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立夏那天,母亲总会一大早送来一碗草头面衣。面衣是家乡人最常吃的一种面食。但草头面衣只有在立夏的这天才端上餐桌。草头也是家乡常见的一种蔬菜。草头与面粉相遇,草头的清香便在油煎的过程中得于充分发挥。母亲送来的时候,那面衣上的油星还在闪闪发亮。老人们说,立夏这天吃了草头面衣,就不会“忌夏”了。这天,香气充溢在空气中,暖暖亲情,就在这香香的面衣里。

麦收时节,正是做酱的时候。把新麦磨成的面粉拌匀,切块,煮熟,放在自制的“藤条”里让它们自然发霉。到一定时候,取出霉糕,开始下酱。一天又一天,淡黄色的酱汁在烈日的灼烤下逐渐变成了深褐色。酱熟了。夏天瓜儿丰富,生瓜、黄瓜、香瓜甚至西瓜皮都可做成酱瓜。爽脆香甜的酱瓜,是夏季最清爽的佐粥小菜。酱还可做成酱炖肉、酱炖毛豆。酱香、肉香、豆香,把一个个平常的日子渲染得鲜香四溢。

绵软、爽滑的蒸团,让六月廿四的乡村笼在腾腾的雾气中。这天,亲戚们总要汇聚到事先定好的某一家,一起动手做蒸团。天蒙蒙亮,这家的主人便早早地起身,把预先浸好的米淘净,在石磨上悠悠地磨。磨好的米浆灌入棉布袋子,搁空在木桶上,用重物压上,等米浆里的水份慢慢渗干,便可以开始做团子了。大家分工协作,切肉、烫菜、和米粉、椿豆子。用石磨磨出的米粉软糯柔韧,做出的团子特别滑爽,小巧精致地排在蒸笼里。欢声笑语中,亲情也在层层团捏中越来越紧密。团子排满了几大蒸笼,便放在地锅上隔水旺火清蒸。因为是清蒸,高温锁住了肉汁天然的鲜,咬上一口,浓浓的汤汁流过舌尖,回味无穷。那豆沙,因为是纯手工石臼捣制,有着一种最质朴的豆香。

夏末初秋,乡间的芦稷是最美丽的植物。它们一根根隔着相同的间距,在地边站成一排或几排,高挑挺拔,亭亭玉立,青翠欲滴的叶片,仿佛水袖一般,在风中阿娜轻舞。穗儿“秀”了,便是最甜的'时候。这时挥镰砍下,那芦稷汁便是最清爽甘甜的纯天然饮料。朋友、邻居来串门的时候,主人家就会拿出芦稷来招待。这时,大家一边撕皮、吮吸,一边聊着家常里短,那淳朴的乡情,也随芦稷汁一起浓浓地滋润着人们的味蕾。

在四季中芳香了每一天生活的,要数凤凰豆腐了。纯手工制作,已有数百年历史的凤凰豆腐,是凤凰人的最爱。一块小小的凤凰豆腐,要经过浸泡、打浆、煮浆、点卤等七个步骤。烧制正宗的凤凰豆腐,除了用凤凰豆腐作原材料,还要用凤凰桃园鸡的鸡汤配上十几种作料长时间的熬煮。一碗凤凰豆腐,让多少人淹没在这醇香的乡愁里。

年年岁岁,凤凰人,将他们对生活的感恩和聪慧融进美食中,象山歌一样,世代传承。

舌尖上的温情舌尖上的温情散文篇二十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和民族众多,各地的自然条件和人们的饮食习惯有很大差别,罗田在这方面当然也有自己的特点,但这些特点究竟是什么,叫一个老罗田人来回答,恐怕一时之间也不容易说准确、说全面。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我就试着来聊一聊,倘若没有抓住重点,不能很好的反映罗田的特色,欢迎大家来争鸣。

我觉得倘若要了解罗田人饮食的普遍特点,还是得去乡村,在县城的餐馆里吃饭,是不大可能看出什么实质来的。因为在我们这个相对偏僻的地方,它的消费主体是当地人,县城实际上是个时尚前沿,这些人最乐意尝试的不是本地的口味,而是随风飘来的外面的新花样,这样一来,最能代表本乡本土的东西就容易沦为配角甚至被忽略。也就是说,我觉得罗田饮食的最大特点应该从乡土中去总结---去看它乡土的食材、乡土的烹调方式与技法以及乡土的用餐氛围。

罗田的位置不南不北,森林覆盖率高,动物种类丰富。在罗田的农贸市场上,很容易买到地道的野味,山上的野猪、野鸡、野羊、野兔,以及水里的各种野生和家养的鱼类,都应有尽有;而处于华中、大别山核心区域的`地形和气候变化也比较大,北方的旱地作物和南方的水稻在这里都得到了广泛种植,且区别于大都市的是,各种可供食用的野生植物种类也特别多,从它们的根到茎、叶、花、果,都可以被加工为极好的食材。再者,从历史上来说,罗田许多人群的先祖都是以家族为单位从邻近的外省迁来的,比如我自己这一支周姓,就是明初迁自江西吉安,因而我们的食性就很杂。而在灾荒之年和经济困难时期,罗田人更是依据地利开发出了很多特别的食品,这些食品即使在罗田,现在也是稀罕物了,比如观音豆腐,尝试它们其实也是咀嚼罗田人曾经的苦难。

现在,罗田的农村人也在努力改造厨房,电力和煤气得到了广泛使用,有些烹调和饮食传统也在开始缓慢失去。从罗田乡村出来的人,会特别怀念老家铁锅铁罐煮的锅巴饭,它干焦、令人舒爽的米饭香气在城市基本是闻不到的。自己水塘和山间河溪里的鱼,更是特别适合煮汤,像牛奶一样浓、一样白的汤汁,根本无需添加任何人工佐料,它的甜鲜,有最真实的质感。随随便便从自家鸡埘里摸出几个鸡蛋,就可以给客人端上一盘黄酥酥的炒鸡蛋或者一碗蛋丝,不说吃,光看看颜色,你就忍不住馋涎欲滴了。若在冬春季,香喷喷的甜米酒煮鸡蛋就是待客的起首方式了。不要小看农村人火炉上头悬挂着的黑乎乎的腊肉,洗净切开,摊开的花朵一样,肉红得那么匀净纯粹,你一样会忍不住要直接伸手拈起来塞进嘴里的。外地人来到罗田,罗田的餐馆会向他们推荐板栗炖鸡,如果它用的是本地的鲜嫩板栗和真正的土鸡,他们的钱绝对花得值。

逢婚丧嫁娶,以前罗田农村人办酒席,讲究利用山珍。本地豆粉或者甘薯粉蒸制的肉糕、红枣等起席,汤菜与干菜、荤菜与素菜、甜菜与咸菜间出,以同样蒸制的、大碗的、连皮带瘦的肥肉为高潮。席上的素菜,常常采用自家平日自产、积累、准备好的山菇、木耳、黄花、竹笋、百合、红豆等等,荤菜却常常以家养的肥猪为主,头尾、猪膀、猪血、猪肘、心肺,每一样都可以是一道菜。大型酒席的饭菜在屋内是置办不下来的,这样,主家常常在户外架起帐篷,临时搭起一排土灶,请上邻居家的主妇,各司水火油盐、煎煮烹炸,真是热闹非凡,酒席还未开张,大吃大喝的气氛已经空前高涨了。现在,大型酒宴待客没有用本地的老米酒或者谷酒的,其实,本地乡民自酿的米酒桂花香才是正宗土味,它会让人不知不觉在无可比拟的植物的甜香中醉倒。

其实,外地人要体验罗田的味道,选择在县城富丽堂皇的餐厅吃饭基本就与真实的罗田风味失之交臂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县城周边的农家乐就迅速兴起了,有些餐馆也改造成“吊锅城”,他们的思路是一样的,就是把城市的便利和乡村的原汁原味结合起来,也有做得很出色、很成功的,也有画虎不成的。那些成功者需要依托、选择或者创造合适的外部环境,也需要有良好稳定的食材供应商和地道的烹调技艺,否则,不仅地方风味发挥不出来,还直接降低了用餐的档次。毫无疑问,这些地方的主要食客还是本地的权贵,长期的酒肉喂养着,他们有着相当挑剔的胃口。他们到这里来则主要是蒙蒙外地的傻冒大款,并给自己换换口味的,所以,他们要的是身心的轻松舒适,绿水青山、安宁静谧的环境有助于清醒自己的头脑、解除别人的戒备。如果不是成群结队、蜂涌来去的外地游客,我认为他们最好还是随便捡一家干净清爽点的普通农户去食宿。

归根结蒂,最能代表罗田饮食特色的,还是原汁原汤的乡土味--本色、朴实、真诚、田园、亲和。虽然它主要是靠舌头来品尝,但更重要的,却是它可以让你的身心全方位的感觉到自在与安逸。毕竟,每一个城市人都是某种意义上的外乡人,而他们每个人也都有着不同程度的乡愁或者故乡情结,时不时需要一点厚重的乡土气息来抚慰。

舌尖上的温情舌尖上的温情散文篇二十一

一月葱,二月韭。昨夜一场春雨,菜园里那块韭菜像涂了一层明油,绿莹莹,水嫩嫩的招人喜爱。“夜雨剪春韭”,此情正应了杜甫的诗句。

我喜欢吃韭菜,对“春菜第一美食”的春韭更是情有独钟。早春的韭菜,经过了霜雪的洗礼,叶不宽,身不肥,根部紫红,凝重碧绿,醇香馥郁。无论是焯水凉拌,还是炒鸡蛋、包饺子、烙盒子、做春卷,都香味怡人,可口爽心!

小时候,家里虽然清贫,但母亲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虽说“养猪为过年,养鸡为的零花钱”,但整个春天,坛子里还封着过年时母亲腌制的腊肉,篮子里有母亲攒下的鸡蛋。这些平日里舍不得吃的东西,外婆和舅舅来时就会动用。所以每隔一段时间,我就会提醒母亲“外婆好久没来了”。母亲总笑着摸摸我的头,让我去把外婆接来。

外婆来了,母亲让我到园子里割些韭菜择好。母亲从坛子里取一块腊肉,切丁剁碎,在油锅里一炝,和韭菜一起拌馅。母亲擀好饺子皮,我和外婆一起包饺子。外婆老掉牙的故事并不吸引人,倒是腊肉和韭菜散发的浓香,刺激着我的味蕾,搅动了我肚子里的馋虫。

外婆往灶膛里添柴,母亲在灶台上忙活,我眼巴巴地盯着锅里。饺子从锅底浮起,在开水里翻腾,我的心也跟着跳跃。

一碗热气腾腾的水饺,馋得人口水直流。一口咬下半个饺子,满嘴流油,清香四溢,真爽!外婆怜惜地看着我,从她碗里夹几个饺子给我。外婆说她吃不完,让我帮着吃。我吃得头上冒汗,小肚子胀鼓鼓的,打着饱嗝玩去了。

妻也爱吃韭菜。母亲过世后,我和妻在学校的空地上翻了一块菜地,也种上了韭菜。课余时间,在菜地里活动活动筋骨。菜地绿意盈盈,心中便有些小小的满足。

“一畦春雨足,翠发剪还生。”春暖花开的时候,韭菜剪了又长。这时韭菜成了我们餐桌上的一道常菜。

妻最拿手的是韭菜炒鸡蛋。初春的早韭,农家的土鸡蛋,炒出的鸡蛋黄亮亮的,韭菜绿生生的,看着都嘴馋。入口鲜美,蛋香韭香,浓郁绵长。

韭菜鸡蛋粑,也是妻常做的一道菜。将洗净的韭菜切成寸长,撒点盐,调好鸡蛋,就可以下锅了。韭菜鸡蛋在油锅里滋滋作响,不多时,一盘黄中泛绿的鸡蛋粑,香气扑鼻,让人胃口大开。

妻做得最精致的.要数韭菜春卷。新鲜的韭菜和粉条剁碎做馅,调上五香粉、盐、香油。擀一整块薄面皮,将韭菜粉条馅均匀摊上,由里向外,卷成蛇状。入锅一蒸,整个厨房溢满韭菜的清香。出锅的春卷切成段,整齐地码在洁净的盘中,浇上蒜泥酱醋,色鲜味美,回味无穷!

韭菜多时,妻找几个瓶子腌制起来。喝粥的时候,一碟咸韭菜,也别有一番风味。

踩着晨露,沐着春风。镰刀贴着泥土,轻轻一割,手中一把沾着水珠的春韭,散发出阵阵清香。“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穿越时空,与诗人“一举累十觞”,醉在韭香中,该是何等的美事啊!

(二)三月三,地菜煮鸡蛋。

“老公,今天回家,带一把地菜回来,明天是三月三,我要地菜煮鸡蛋!”习惯记阳历的我,若不是老婆的电话,根本不知道今天是阴历几月初几,更不会想起地菜煮鸡蛋的事。

提起地菜,对于农村长大的我来说格外亲切。小时候,生活条件艰苦,除了过年过节,很难吃到肉。平常的日子,能吃上鸡蛋,就算“开荤”了。

那时,我总盼着家里来客。因为客人来了,母亲就会想法子弄几碗好菜,我也可以跟着沾光。

春暖花开的时候,外婆常来走动。老远看见外婆小脚莲步移来,我便飞快地跑过去迎着。外婆的手帕里,总能变戏法似的翻出几颗糖果或者小点心。

若是外婆来得突然,家里没准备什么好菜,母亲就让我去挑地菜。那时候房前屋后、田间地头长满野菜,用不了多长时间,我就能挑到一小篓地菜。母亲把地菜择好洗净,就到灶膛上忙去了。我依着外婆,听那些老掉牙的故事。

不一会功夫,母亲从厨房端出几碗菜。炒地菜、地菜蛋饺、地菜春卷、地菜鸡蛋汤——简直是一桌地菜宴!

当然,我也很盼“三月三”。因为这天母亲就会用地菜煮鸡蛋我们吃。按母亲的说法,三月三,吃了地菜煮鸡蛋,头不痛,腿不酸。

三月三这天,母亲早早地从地里挑回一大把带花的地菜,洗干净后煮上十几个鸡蛋,待我们吃早饭时端上桌子。我不喜欢吃鸡蛋白,专挑蛋黄吃。母亲说她爱吃蛋白,我不喜欢的鸡蛋白都“孝敬”母亲了,而母亲不爱吃的蛋黄,自然由我代劳。

父亲过世后,我们家的生活一下子艰难起来。为了供我读书,母亲把鸡蛋都攒下来卖钱,凑我的学费,就连三月三都舍不得煮鸡蛋,我也渐渐忘记了“三月三地菜煮鸡蛋”的习俗了。

女儿三岁那年春天,我们一家三口到学校后面的山丘上放风筝,妻看见几个妇女满地里寻地菜。听说三月三吃了地菜煮的鸡蛋一年就不会犯头痛病。妻一下子来精神了,拉着我四处找地菜。回家后,妻又买了红枣、鸡蛋,和洗干净的地菜一起加盐、姜煮好。揭开锅盖,一股清香溢出,馋得人口水直流!

妻将一碗鸡蛋端到桌上。望着清汤绿水里的鸡蛋,女儿好奇地瞪大眼睛。妻高兴地剥开一枚鸡蛋给女儿吃,女儿刚吃了一口,就赶紧吐了出来。原来,女儿讨厌生姜的味道。我试着剥掉蛋白,让女儿尝尝蛋黄。女儿小心翼翼地尝了一口,满意地吃了起来。我让她把蛋白给我吃,她嘟着小嘴问:“爸爸喜欢吃蛋白?”

我说:“对呀,女儿喜欢吃蛋黄,爸爸喜欢吃蛋白,我们是黄金搭档!”

女儿咯咯的笑声,甜到了我的心底。

从此以后,每年三月初三,妻总会做一碗地菜煮鸡蛋。

去年三月三,妻还不适应女儿离开我们去读大学的日子,心像被掏空了似的,一下子没有着落,整天提不起精神,自然也忘了三月三地菜煮鸡蛋的事情。

见妻这样,我想法哄她出门。周末放假的时候,我拉她去学跳舞。几周下来妻学会了几个广场舞,渐渐喜欢上这种既可以锻炼身体,又可以与人交流的健身方式。

原以为孩子不在家,妻肯定不会再在三月三煮鸡蛋了,没想到她又记这事了。

按照妻的要求,我扯了一把地菜回家。煮鸡蛋的时候,我悄悄问妻:“孩子不在家,还煮鸡蛋做什么?”

“我们健康了,女儿在外读书才能安心啊!”妻回过头来对我说。提起女儿,妻一脸牵挂,“你给女儿打个电话,让她到街上买几个地菜煮的鸡蛋吃吧!”

按照妻的吩咐,我拨通了女儿的手机。我想,作为爱的传承,三月三,地菜煮鸡蛋的习俗,不能让孩子忘了!

舌尖上的温情舌尖上的温情散文篇二十二

说起童年时的美食,那可是三天三夜都讲不完,其中最让我难忘的是那碗妈妈做的凉面。

夏日,太阳照着大地,室外的温度已经达到38度左右,家里虽然开了空调凉快些,可我也丝毫不想吃热乎乎的饭菜。妈妈也表示同感,我脑洞大开,对妈妈说:“妈,我们不吃热的,吃一点冷的。家里有面,今晚我们做凉面吃,行吗?”妈妈听了,连连点头。

开始做凉面了,我站在厨房的一角,静静地望着忙碌的妈妈。只见妈妈先烧了一大锅水,抄起一把面条往锅里放,盖上锅盖。过了一会儿,锅里就传来“咕嘟咕嘟”的声音。妈妈掀起锅盖,一团白雾飘了出来。面条熟了,妈妈把面条捞起,放在一个装满冷水的大碗里冷却。在等面条冷却的时间里,妈妈又切了几片番茄,将黄瓜和萝卜切丝,放在碗里备用。20分钟过去了,妈妈把面条从冷水中捞出放进碗中,又倒了点酱油、醋、麻油,加些盐,再把刚刚切好的配菜摆上去,最后再撒上点白芝麻。哇,这配色,这香味,我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像饿虎一样吃起来,面条入口爽滑、咸香,简直是这夏日中的绝世美味!

我永远都忘不掉妈妈做的凉面,也忘不掉这炎炎夏日里的一碗清凉。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60130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