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教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学习。希望这些教案范文能对广大教师的教学工作有所启发和促进。
范仲淹苏幕遮教案篇一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
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赏析:
这首词别本题作《别恨》或《怀旧》,抒写作者秋天思乡怀人的感情。上片用多彩的画笔绘出绚丽、高远的秋景,意境开阔。“碧叶天,黄叶地”为传诵名句。词的下片表达客思乡愁带给作者的困扰,极其缠绵婉曲。以夜不能寐、楼不能倚、酒不能消解三层刻画,反言愈切。煞拍酒化为泪,消愁之物反酿成悲戚之情,最为警策。前人颇诧异镇边帅臣“亦作此消魂语”。《左庵词话》解释说:“希文宋一代名臣,词笔婉丽乃尔,比之宋广平赋梅花,才人何所不可,不似世之头巾气重,无与风雅也。”此说可谓得之。
范仲淹苏幕遮教案篇二
1.通过诵读技巧的指导,让同学更深切体会作品的情感。
2.通过揣摩词的语言,体会词的意蕴,培养同学的想像力。
二、教学重点。
1.朗读指导。
2.揣摩语言,体会意境,培养想像力。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四、教学设想。
3.对于周邦彦,同学在这以前未接触过,文学文体常识在讲解过程中作简要补充。
五、过程与方法。
1.合作学习,把握词的内容,揣摩词中的意象,体会意境。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余光中的《乡愁》。
思乡,自古以来一直是诗歌表现的主题之一尤其是在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递?于是,远在他乡异地的诗人,常常不禁悲从中来,美丽而忧伤的诗句便汩汩而出,成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继柳永之后“婉约派”的集大成者周邦彦的思乡情中,看他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
(一)诵读初步感知。
请同学结合课下注解自由朗读5分钟,尽量能背诵下来(老师提示朗读要求)。
a、注意句内节拍,联末韵脚;。
b、词大多是参差不齐的长短句组成,缓急要处理好;。
(二)细读理解内容。
然后请同学自由作答,老师稍加点拨。
意象:沉香、鸟雀、荷、初阳。
图画:燎香消暑、鸟雀呼晴、风荷摇曳。
雨后初晴的早晨,明丽的阳光照在翠绿的荷叶上,荷叶上还有昨夜的雨滴在滚动,一颗颗晶莹剔透,在阳光的照射下慢慢被晒干,放眼望去,水面上的荷叶就像玉盘一样圆满,经过雨水的洗涤又那么清新润泽,一片一片在微风中亭亭玉立)。
(三)美读体会情感。
1、全词体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羁旅之苦、思乡之愁。
明确:第三幅风荷(提示周邦彦的家乡在钱塘)。
这三幅图画分别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结合图片让同学自己体会)。
明确:沉闷欢快欣喜。
2、根据朗读指导,同学自己美读。
3、听朗读录音,指出不足。
三、延伸拓展。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四、作业:背诵《苏幕遮》。
五、板书设计:
苏上片:写景(风荷)。
幕见景生情。
遮下片:抒情(思乡)。
范仲淹苏幕遮教案篇三
1、诗歌的开头用碧云、、、,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
2、哪两句诗从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
4、对这首词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描写了秋季的天空廖廓苍茫、大地草木凋零的典型景色。
b、“黯乡魂,追旅思”是说诗人面对秋景更加思念故乡,回首望去一片幽暗,不禁追忆起旅途行程。
c、“夜夜除非”的“除非”两字意为“除此之外,别无可能”。
d、这是古代诗词中借秋景抒发离别之情的.名篇,情虽悲凉哀婉,气却沉雄刚健。
5、“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这首词在景物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
范仲淹苏幕遮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1、体会范仲淹词的阔远之境。
2、把握范仲淹的羁旅乡思之情。
3、鉴赏词中的佳句。
教学重点:
1、理解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2、鉴赏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
教学难点:
全词抒情结构的把握和写景抒情技巧的鉴赏上。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长亭送别》导人。
二、作者简介。
范仲淹(969—1052),字希文,吴县(今属江苏苏州市)人。宋真宗朝进士。庆历三年(1043)七月召拜枢密副使,授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改革,即庆历新政,因守旧派阻挠而未果。次年罢政,自请外任,历知邓州、杭州、青州。卒溢文正。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卓然可观。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词则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有《范文正公集》二十卷,词仅存五首。
三、背景解说。
范仲淹是宋代的政治家,性格刚正坚毅。但这首词写柔情,千回百转。看似矛盾,实际上并不矛盾。尽管是政治家,也有他自己的个人生活,有友谊,有爱情,在作品里反映出来并不奇怪。这首词抒写羁旅乡思之情,题材基本上没有脱离传统上离愁别恨的范围,但是意境的阔大却是这类词所少有。
四、赏析。
(老师布置赏析作业,课上交流点评)参考示例:
(一)上阕写壮丽阔远的秋景,暗透乡思。碧云天,黄叶地两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即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展现出一派长空湛碧、大地澄黄的高远境界,而无写秋景经常出现的衰枫之气。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化用这两句,改为碧云天,黄花地,同样极富画面美与诗意美。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两句,从碧天广野写到遥接天地的秋水。秋色,承上指碧云天、黄叶地。这湛碧的高天、金黄的大地一直向远方伸展,接连着天地尽头的淼淼秋江。江波之上笼罩着一层翠色的寒烟。烟霭本呈白色,但由于上连碧天,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同色而莫辨如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所以说寒烟翠。寒字突出了这翠色的烟霭给予人的秋意感受。这两句境界悠远,与前两句高广的境界互相配合,构成一幅极为寥廓而多彩的秋色图。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傍晚,夕阳映照着远处的山峦,碧色的遥天连接着秋水绿波,妻萎芳草,一直向远处延伸,隐没在斜阳照映不到的天边。这三句进一步将天、地、水通过斜阳、芳草组接在一起,景物自目之所接延伸到想象中的天涯。这里的芳草,虽未必有明确的象喻意义(如黄蓼园谓芳草喻小人,就不免穿凿),但这一意象可引发有关的联想。自从《楚辞?招隐士》写出了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萎妻以后,在诗词中,芳草就往往与乡思别情相联系。这里的芳草,同样是乡思离情的触媒。它遥接天涯,远连故园,更在斜阳之外,使瞩目望乡的客子难以为情,而它却不管人的情绪,所以说它无情。到这里,方由写景隐逗出乡思离情。
整个上片所写的阔远秾丽、毫无衰飒情味的秋景,在文人笔下是少见的,在以悲秋伤春为常调的词中,更属罕见。而悠悠乡思离情,也从芳草天涯的景物描写中暗暗透出,写来毫不着迹。这种由景及情的自然过渡,手法也很高妙。
(二)下阕黯乡魂,追旅思紧承芳草天涯,直接点出乡魂、旅思。乡魂,即思乡的情思,与旅思义近。两句是说自己思乡的'情怀黯然凄怆,羁旅的愁绪重叠相续。上下互文对举,带有强调的意味,而主人公羁泊异乡时间之久与乡思离情之深自现。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九字作一句读。说除非,足见只有这个,别无他计,言外之意是说,好梦作得很少,长夜不能入眠。这就逗出下句:明月楼高休独倚。月明中正可倚楼凝想,但独倚明月照映下的高楼,不免愁怀更甚,不由得发出休独倚的慨叹。从斜阳到明月,显示出时间的推移,而主人公所处的地方依然是那座高楼,足见乡思离愁之深重。楼高独倚点醒上文,暗示前面所写的都是倚楼所见。这样写法,不仅避免了结构与行文的平直,而且使上片的写景与下片的抒情自然地融为一体。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因为夜不能寐,故借酒浇愁,但酒一人愁肠,却都化作了相思之泪,这真是欲遣相思反而更增相思之苦了。结拍这两句,抒情深刻,造语生新。作者另一首《御街行》则翻进一层,说: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写得似更奇警深至,但微有做作态,不及这两句自然。写到这里,郁积的乡思旅愁在外物触发下发展到最高潮,词也就在这难以为怀的情绪中黯然收束。
五、总结。
六、课堂训练。
1范仲淹,字,谥号,苏州人,著有。
2、上片的“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答:起过渡作用。因芳草延伸到极远处而触动别恨,无情正体现了感情的深浓;同时也带出了“情”,由写景转入抒情。
3、下片的“好梦”指什么?为什么说“明月楼高休独倚”?
答:“好梦”指梦中返乡和家人聚会的情事。回应上片所写的景色都是登楼远眺所见,独自登楼会增添怅惘之情,不能消愁。
七、小结。
八、布置课后作业。
范仲淹苏幕遮教案篇五
苏幕遮。
黄叶地,
秋色连波,
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
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1]。
追旅思,[2]。
夜夜除非,
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
化作相思泪。【注释】[1]黯:形容心情忧郁。黯乡魂:用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语。
[2]追:追随,可引申为纠缠。旅思:羁旅之思。
此词抒写乡思旅愁,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尤见深挚。
“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为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所本。
“秋色连波”二句,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的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秋波: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的则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
“山映斜阳”句复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同时,“斜阳”又点出所状者乃是薄幕时分的秋景。
“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芳草”历来也是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之一,如传为蔡邕所作的《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李煜的《清平乐》:“离恨恰如草,更行更远还生”。埋怨“芳草”无情,正见出作者多情、重情。
下片“黯乡魂”二句,径直托出作者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
“夜夜除非”二句是说只有在美好梦境中才能暂时泯却乡愁。“除非”说明舍此别无可能。但天涯孤旅,“好梦”难得,乡愁也就暂时无计可消了。“明月楼高”句顺承上文: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团团,反使他倍感孤独与怅惘,于是发出“休独倚”之叹。
歇拍二句,写作者试图借饮酒来消释胸中块垒,但这一遣愁的努力也归于失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全词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是真情流溢、大笔振迅之作。
范仲淹苏幕遮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1.体会范仲淹词阔远之境。
2.把握范仲淹羁旅乡思之情。
3.鉴赏词中佳句。
教学重点:
1.理解这首词表达思想感情。
2.鉴赏这首词情景交融艺术。
教学难点:
全词抒情结构把握和写景抒情技巧鉴赏上。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长亭送别》导人。
二、作者简介。
范仲淹(969-1052),字希文,吴县(今属江苏苏州市)人。宋真宗朝进士。庆历三年(1043)七月召拜枢密副使,授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改革,即庆历新政,因守旧派阻挠而未果。次年罢政,自请外任,历知邓州、杭州、青州。卒溢文正。他不仅是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卓然可观。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词则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绮靡风气。有《范文正公集》二十卷,词仅存五首。
三、背景解说。
范仲淹是宋代政治家,性格刚正坚毅。但这首词写柔情,千回百转。看似矛盾,实际上并不矛盾。尽管是政治家,也有他自己个人生活,有友谊,有爱情,在作品里反映出来并不奇怪。这首词抒写羁旅乡思之情,题材基本上没有脱离传统上离愁别恨范围,但是意境阔大却是这类词所少有。
四、赏析。
(教师布置赏析作业,课上交流点评)参考示例:。
(一)上阕写壮丽阔远秋景,暗透乡思。碧云天,黄叶地两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即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展现出一派长空湛碧、大地澄黄高远境界,而无写秋景经常出现衰枫之气。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化用这两句,改为碧云天,黄花地,同样极富画面美与诗意美。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两句,从碧天广野写到遥接天地秋水。秋色,承上指碧云天、黄叶地。这湛碧高天、金黄大地一直向远方伸展,接连着天地尽头淼淼秋江。江波之上笼罩着一层翠色寒烟。烟霭本呈白色,但由于上连碧天,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同色而莫辨如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所以说寒烟翠。寒字突出了这翠色烟霭给予人秋意感受。这两句境界悠远,与前两句高广境界互相配合,构成一幅极为寥廓而多彩秋色图。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傍晚,夕阳映照着远处山峦,碧色遥天连接着秋水绿波,妻萎芳草,一直向远处延伸,隐没在斜阳照映不到天边。这三句进一步将天、地、水通过斜阳、芳草组接在一起,景物自目之所接延伸到想象中天涯。这里芳草,虽未必有明确象喻意义(如黄蓼园谓芳草喻小人,就不免穿凿),但这一意象可引发有关联想。自从《楚辞?招隐士》写出了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萎妻以后,在诗词中,芳草就往往与乡思别情相联系。这里芳草,同样是乡思离情触媒。它遥接天涯,远连故园,更在斜阳之外,使瞩目望乡客子难以为情,而它却不管人情绪,所以说它无情。到这里,方由写景隐逗出乡思离情。
整个上片所写阔远秾丽、毫无衰飒情味秋景,在文人笔下是少见,在以悲秋伤春为常调词中,更属罕见。而悠悠乡思离情,也从芳草天涯景物描写中暗暗透出,写来毫不着迹。这种由景及情自然过渡,手法也很高妙。
(二)下阕黯乡魂,追旅思紧承芳草天涯,直接点出乡魂、旅思。乡魂,即思乡情思,与旅思义近。两句是说自己思乡情怀黯然凄怆,羁旅愁绪重叠相续。上下互文对举,带有强调意味,而主人公羁泊异乡时间之久与乡思离情之深自现。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九字作一句读。说除非,足见只有这个,别无他计,言外之意是说,好梦作得很少,长夜不能入眠。这就逗出下句:明月楼高休独倚。月明中正可倚楼凝想,但独倚明月照映下高楼,不免愁怀更甚,不由得发出休独倚慨叹。从斜阳到明月,显示出时间推移,而主人公所处地方依然是那座高楼,足见乡思离愁之深重。楼高独倚点醒上文,暗示前面所写都是倚楼所见。这样写法,不仅避免了结构与行文平直,而且使上片写景与下片抒情自然地融为一体。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因为夜不能寐,故借酒浇愁,但酒一人愁肠,却都化作了相思之泪,这真是欲遣相思反而更增相思之苦了。结拍这两句,抒情深刻,造语生新。作者另一首《御街行》则翻进一层,说: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写得似更奇警深至,但微有做作态,不及这两句自然。写到这里,郁积乡思旅愁在外物触发下发展到最高潮,词也就在这难以为怀情绪中黯然收束。
五、总结。
六、课堂训练。
1范仲淹,字,谥号,苏州人,著有。
2.上片“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答:起过渡作用。因芳草延伸到极远处而触动别恨,无情正体现了感情深浓;同时也带出了“情”,由写景转入抒情。
3.下片“好梦”指什么?为什么说“明月楼高休独倚”?
答:“好梦”指梦中返乡和家人聚会情事。回应上片所写景色都是登楼远眺所见,独自登楼会增添怅惘之情,不能消愁。
七、小结。
八、布置课后作业。
范仲淹苏幕遮教案篇七
原文: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译文。
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就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就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就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注释。
苏幕遮:词牌名。此调为西域传入的唐教坊曲。宋代词家用此调就是另度新曲。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
赏析。
碧云天,黄叶地:大意就是蓝天白云映衬下的金秋大地,一片金黄。黄叶,落叶。
秋色连波:秋色仿佛与波涛连在一起。
波上寒烟翠:远远望去,水波映着的蓝天翠云青烟。
山映斜阳天接水:夕阳的余晖映射在山上,仿佛与远处的水天相接。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草地延伸到天涯,所到之处比斜阳更遥远。
黯乡魂:心神因怀念故乡而悲伤。黯,黯然,形容心情忧郁,悲伤。
追旅思:撇不开羁旅的愁思。追,紧随,可引申为纠缠。旅思,旅途中的愁苦。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每天夜里,只有做返回故乡的好梦才得以安睡。夜夜除非,即“除非夜夜”的倒装。按本文意应作“除非夜夜好梦留人睡”。
这首《苏幕遮》,《全宋词》题为“怀旧”,可以窥见词的命意。
这首词的主要特点在于能以沉郁雄健之笔力抒写低回宛转的愁思,声情并茂,意境宏深,与一般婉约派的词风确乎有所不同。清人谭献誉之为“大笔振迅”之作(《谭评词辨》),实属确有见地的公允评价。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直接使用这首词的起首两句,衍为曲子,竟成千古绝唱。
上片描写秋景:湛湛蓝天,嵌缀朵朵湛青的碧云;茫茫大地,铺满片片枯萎的黄叶。无边的秋色绵延伸展,融汇进流动不已的江水;浩渺波光的江面,笼罩着寒意凄清的烟雾,一片空濛,一派青翠。山峰,映照着落日的余辉;天宇,连接着大江的流水。无情的芳草啊,无边无际,绵延伸展,直到那连落日余辉都照射不到的遥遥无际的远方。
这幅巨景,物象典型,境界宏大,空灵气象,画笔难描,因而不同凡响。更妙在内蕴个性,中藏巧用。“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范晞文《对床夜语》)。眼前的秋景触发心中的忧思,于就是“物皆动我之情怀”;同时,心中的忧思情化眼前的秋景,于就是,“物皆著我之色彩”。如此内外交感,始能物我相谐。秋景之凄清衰飒,与忧思的寥落悲怆完全合拍;秋景之寥廓苍茫,则与忧思的怅惆无际若合符节;而秋景之绵延不绝,又与忧思之悠悠无穷息息相通。所以“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遁情”(宋邵雍《诗画吟》)。这里,明明从天、地、江、山层层铺写,暗暗为思乡怀旧步步垫底,直到把“芳草无情”推向极顶高峰,形成情感聚焦之点。芳草怀远,兴寄离愁,本已司空见惯,但本词凭词人内在的“丹诚”,借“无情”衬出有情,“化景物为情思”,因而“别有一番滋味”。
下片直抒离愁:望家乡,渺不可见;怀故旧,黯然神伤;羁旅愁思,追逐而来,离乡愈久,乡思愈深。除非每天晚上,作看回乡好梦,才可以得到安慰,睡得安稳。但这却不可能,愁思难解,企盼更切,从夕阳西下一直望到明月当空,望来望去,依然形单影只,莫要再倚楼眺望。忧从中来,更增惆怅,“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愁情之浓岂就是杜康所能排解。“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意新语工,设想奇特,比“愁更愁”更为形象生动。
如此抒情,妙在跳掷腾挪,跌宕多变。望而思,思而梦,梦无寐,寐而倚,倚而独,独而愁,愁而酒,酒而泪。一步一个转折,一转一次深化;虽然多方,终于无法排解。愁思之浓,跃然纸上。其连绵不绝、充盈天地之状,与景物描写融洽无间,构成深邃沉挚、完美融彻的艺术境界。
范仲淹苏幕遮教案篇八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译文。
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赏析。
《苏幕遮》是一首地道的思乡曲,也就是写乡愁的。
我们先看这首词上片的前四句:“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这几句说天上漂浮着碧蓝的流云,地下铺满了金黄的落叶,浓重的秋色融入到江水之中,江面上雾气氤氲,透出阵阵寒意。这四句选取了碧云、黄叶、秋色、寒烟四个意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深秋季节的景色。作者这样写想表达什么呢?作者没有明说,只有一个“寒”字,这个“寒”字透露出作者满眼的秋色都渗透着的悲凉,但是作者为什么要渲染秋意的悲凉呢?写秋意的寒凉想表达什么呢?仍然没有明确写出来。
元人王实甫的《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中,崔莺莺送别张生进京赶考时唱的第一支曲子,就是“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化用了范仲淹这首词的前两句的原文,通过莺莺的嘴,描绘了一幅深秋送别的秋景图。这幅画面,对烘托崔莺莺送别张生时的恋恋不舍之情,起了很大的作用。王实甫只是将叶改为花,黄花当然是特指菊花,再加上南飞的大雁和经霜变红的秋叶,让秋意显得更浓更重。从此我们可以看出来,范仲淹以碧云、黄叶这些意象描写秋景的套路对后人影响很大。
上片的后三句:“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是接着前四句继续写秋景,不同的是和前四句的写景相比,后三句的视野更远了,也就是他看的更远的地方,这三句写的是什么?远山遥遥,斜阳映衬着远山,江水滔滔,天边与江水连成一片,无情的芳草一直延续到斜阳之外。和前三句的意象相比,这三句写远景时,在碧云、黄叶、寒烟之外,又加上了远山、斜阳、芳草三个意象。
这三个意象中我们特别要讲讲芳草。首先,作者将秋草写成了芳草,一般来说诗人都是把春草写成芳草,最有名的例子就是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方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白居易的这首诗用远芳代表春草。这就是用芳来代表春草的明证。
但是范仲淹这首词,却以芳草来指秋草,词人在写芳草之时,特意在它后面还加了两个字“无情”,“芳草无情”,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斜阳已经在天边,几乎是望不见了,但是在斜阳之外还有一望无际的芳草,词人的.故乡更在芳草之外的遥远之处,因此,词人以“无情”两个字怨恨芳草,客观地讲,这是一种无理之怨,故乡遥远望不可及远不可及,干芳草何事啊?作者只是用这种无理之怨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非常切非常深罢了。
这种写法,深受《楚辞·淮南小山》的《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影响,《招隐士》写的是春草一望无际,和白居易那首诗是一个意思,因为只有春草才会连绵不绝,越长越旺。当然《招隐士》开启了中国诗歌以春草表达相思、愁思的一个先河,但是在继承《招隐士》的写法,用春草表达怨恨时,我个人认为,李煜的《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更生”写得更好,更恰切。因为春草有旺盛的生命力,越长越旺,虽然它不断的延伸,但是这个不断的延伸更显出来春草的生命力。但是这首词写的不是春草,写的是秋草,而且用芳草替代了秋草,但是在表情达意上,应当和春草没有太大区别。
上片的写景是视线由近至远,直到芳草之外,上片的用笔似乎是纯粹的景语,但是芳草无情一句,透露出词人在景语中实际上已经包含了乡愁的感情。
下片的前四句:“黯乡愁,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点出乡愁让人的心情黯然失色。乡愁其实就是一种别离,只不过是和故乡的分别。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写别离之苦的名句,莫过于南朝作家江淹的《别赋》开篇的两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我们这首词下片开始用的这个“黯乡愁”就是用了江淹的前两句的典故,就说乡愁让自己黯然销魂。“追旅思”中的旅思,是旅途中的愁思,前面再加一个追,表明旅途中的愁思,一直在追着自己,缠绕着自己,压迫着自己,让自己无法解脱,除非是夜夜梦到故乡的好梦才能留住自己好好入睡。
末尾三句:“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巧妙的点出词人是在明月之夜,站在高楼之上眺望远方,但是这种眺望给他带来的是无穷无尽的乡愁。到这里,作者已经无法抑制自己的悲痛,乡愁终于化为泪水夺眶而出。词人以“明月楼高休独倚”,告诫自己不要在月光下独自登楼。似乎,是月光下独登高楼才导致的词人强烈的乡愁。
这一句写乡愁有三个诱因:明月,高楼,独身一人。明月的确是诱发乡愁的重要诱因。李白的静夜思中间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就是因明月诱发乡愁的最经典的例证。高楼,也是诱发乡愁的重要因素。山当然也是高的,但山有群峰为伴,草木相依。唯有高楼孤绝无依,而且生寒。寒让人感到悲凉,比如说苏轼的《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高楼的寒意让人倍感凄凉。当然独自登楼是第三大诱因,如果有意中人相伴,登楼赏月是一种雅兴,让人流连忘返。词人独自登楼,感受到的是寒意阑珊,乡愁阵阵。这首词既有明月高楼,又是独自登楼,三大诱因齐备,当然更容易诱发作者的乡愁。最终,被乡愁折磨的词人只好借助于酒,希望醉酒可以麻醉自己,暂时忘掉乡愁,但是“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仍然是无法摆脱乡愁的困扰,反倒是相思之泪夺眶而出,所有的努力都是白费功夫,都是徒劳无益,全词就在作者的万般无奈中收结了。
作者。
范仲淹苏幕遮教案篇九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醉。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苏幕遮:词牌名。此调为西域传入的唐教坊曲。宋代词家用此调是另度新曲。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
碧云天,黄叶地:大意是蓝天白云映衬下的金秋大地,一片金黄。黄叶,落叶。
秋色连波:秋色仿佛与波涛连在一起。
波上寒烟翠:远远望去,水波映着的蓝天翠云青烟。
山映斜阳天接水:夕阳的余晖映射在山上,仿佛与远处的水天相接。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草地延伸到天涯,所到之处比斜阳更遥远。
黯乡魂:心神因怀念故乡而悲伤。黯,黯然,形容心情忧郁,悲伤。
追旅思:撇不开羁旅的愁思。追,紧随,可引申为纠缠。旅思,旅途中的愁苦。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每天夜里,只有做返回故乡的好梦才得以安睡。夜夜除非,即“除非夜夜”的`倒装。按本文意应作“除非夜夜好梦留人睡”。
这首《苏幕遮》,《全宋词》题为“怀旧”,可以窥见词的命意。
这首词的主要特点就是在于能以沉郁雄健之笔力抒写低回宛转的愁思,声情并茂,意境宏深,与一般婉约派的词风确乎有所不同。清人谭献誉之为“大笔振迅”之作(《谭评词辨》),实属确有见地的公允评价。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直接使用这首词的起首两句,衍为曲子,竟成千古绝唱。
上片中描写的秋景:湛湛蓝天,嵌缀朵朵湛青的碧云;茫茫大地,铺满片片枯萎的黄叶。无边的秋色绵延伸展,融汇进流动不已的江水;浩渺波光的江面,笼罩着寒意凄清的烟雾,一片空濛,一派青翠。山峰,映照着落日的余辉;天宇,连接着大江的流水。无情的芳草啊,无边无际,绵延伸展,直到那连落日余辉都照射不到的遥遥无际的远方。
这幅巨景,物象典型,境界宏大,空灵气象,画笔难描,因而不同凡响。更妙在内蕴个性,中藏巧用。“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范晞文《对床夜语》)。眼前的秋景触发心中的忧思,于是“物皆动我之情怀”;同时,心中的忧思情化眼前的秋景,于是,“物皆著我之色彩”。如此内外交感,始能物我相谐。
秋景的凄清衰飒,与忧思的寥落悲怆完全合拍;秋景之寥廓苍茫,则与忧思的怅惆无际若合符节;而秋景之绵延不绝,又与忧思之悠悠无穷息息相通。所以就把“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遁情”(宋邵雍《诗画吟》)。这里,明明从天、地、江、山层层铺写,暗暗为思乡怀旧步步垫底,直到把“芳草无情”推向极顶高峰,形成情感聚焦之点。
芳草怀远,兴寄离愁,本已司空见惯,但本词凭词人内在的“丹诚”,借“无情”衬出有情,“化景物为情思”,因而“别有一番滋味”。
下片则是直抒离愁:望家乡,渺不可见;怀故旧,黯然神伤;羁旅愁思,追逐而来,离乡愈久,乡思愈深。除非每天晚上,作看回乡好梦,才可以得到安慰,睡得安稳。但这却不可能,愁思难解,企盼更切,从夕阳西下一直望到明月当空,望来望去,依然形单影只,莫要再倚楼眺望。忧从中来,更增惆怅,“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愁情之浓岂是杜康所能排解。“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意新语工,设想奇特,比“愁更愁”更为形象生动。
如此抒情,妙在跳掷腾挪,跌宕多变。望而思,思而梦,梦无寐,寐而倚,倚而独,独而愁,愁而酒,酒而泪。一步一个转折,一转一次深化;虽然多方自我安慰,终于无法排解。愁思之浓,跃然纸上。其连绵不绝、充盈天地之状,与景物描写融洽无间,构成深邃沉挚、完美融彻的艺术境界。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
范仲淹苏幕遮教案篇十
1.本词作者是___________。本词是他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词的上阕写_______________,突出一个___字;下阕写_____________,突出一个______字。全词笔力雄健,感情沉郁。
2.默写下片:
3.请写出描写秋景色彩鲜艳浓烈、烟雾迷蒙的自然景象的句子,并摘列出色彩词语。
色彩词语:
4.写出以家乡渺远衬托出思乡之情浓的句子:
【拓展练习】。
试将本词上片改写成写景片段。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1.本曲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___________家。山坡羊是___________。
2.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3.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4.默写填空:
峰峦如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望西都,____________。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百姓苦;亡,____________。
6.仔细品味“聚”和“怒”两字,谈谈这两个字运用得好,好在什么地方?会使人产生怎样的联想。
【拓展练习】。
拓展阅读,回答下面问题: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1、从诗文的描写来看作者身处什么环境?
2、作者当时正做太守,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性格?
范仲淹苏幕遮教案篇十一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译文】。
碧蓝的天空飘着屡屡白云,金黄的树叶铺满大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注释。
1.黯乡魂:黯,沮丧愁苦;黯乡魂指思乡之苦另人黯然销魂。黯乡魂,化用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2.追旅思:追,追缠不休。旅思,羁旅的愁思。
3.夜夜除非,即“除非夜夜”的倒装。按本文意应作“除非夜夜好梦留人睡”。这里是节拍上的停顿。
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泪。
【赏析】。
范仲淹是宋朝一代名臣,他在政治和军事上叱咤风云的同时,也不失其风雅之度。此词言辞婉丽,深情绵邈。内容写羁旅思乡之感。题材一般,但写法别致。上阕写景,气象阔大,意境深远,视点由上及下,由近到远。
自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之后,”芳草“往往与离情密不可分,它的季节特征反而在其次。
上阕皆为景语,仅”无情“二字点出愁绪,犹是对景而言,不露痕迹。
下阕直揭主旨,因”芳草无情“导入离愁和相思。
”追“字尤显愁情缠绵之形。
此词以大景写哀情,别有悲壮之气。清代张惠言、黄蓼园据词中个别意象,认为此词非为思家,实借秋色苍茫,隐抒其忧国之意。
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云:“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即由此词点染而成。
上阕起首两句点明节令,从高低两个角度描绘出廖廓苍茫、衰飒零落的秋景。三、四两句,从碧天广野写到遥接天地的.秋水。秋色,承上指碧云天、黄叶地。这湛碧的高天、金黄的大地一直向远方伸展,连接着天地尽头的淼淼秋江。江波之上,笼罩着一层翠色的寒烟。烟霭本呈白色,但由于上连碧天,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同色而莫辨,如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所以说“天接水”。“寒”字突出了这翠色的烟霭给予人的秋意感受。这两句境界悠远,与前两句高广的境界互相配合,构成一幅极为寥廓而多彩的秋色图。
上阕结尾三句进一步将天、地、山、水通过斜阳、芳草组接一起,景物自目之所接延伸到想象中的天涯。这三句写景中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着一“情”字,更为上阕的写景转为下阕的抒情作了有力的渲染和铺垫。
过片紧承芳草天涯,直接点出“乡魂”、“旅思”。乡魂,即思乡的情思,与“旅思”意近。两句是说自己思乡的情怀黯然凄怆,羁旅的愁绪重叠相续。上下互文对举,带有强调的意味,而主人公羁泊异乡时间之久与乡思离情之深自见。
下阕三、四两句,表面上看去,好像是说乡思旅愁也有消除的时候,实际上是说它们无时无刻不横梗心头。如此写来,使词的造语奇特,表情达意更为深切婉曲。“明月”句写夜间因思旅愁而不能入睡,尽管月光皎洁,高楼上夜景很美,也不能去观赏,因为独自一人倚栏眺望,更会增添怅惘之情。
结拍两句,写因为夜不能寐,故借酒浇愁,但酒一入愁肠,却都化作了相思之泪,欲遣相思反而更增相思之苦了。这两句,抒情深刻,造语生新而又自然。写到这里,郁积的乡思旅愁外物触发下发展到最高潮,词至此黯然而止。
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本是词中常见的结构和情景结合方式。这首词的特殊性于丽景与柔情的统一,即阔远之境、秾丽之景与深挚之情的统一。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词却反其道而行之,景色写得阔远而秾丽。它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过来衬托了离情的可伤,另一方面又使下阕所抒之情显得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
范仲淹苏幕遮教案篇十二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释]。
1.芳草:芬芳的青草。
2.黯:心情悲伤。
3.旅思:旅中愁怀。
[评析]。
范仲淹的总体风格是豪放悲凉,但本词却写得极为婉约。在许多人心目中,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形象已深深扎下了根。然而,范仲淹也会有乡魂、旅思、愁肠、相思泪、这是人之常情,并无损于范文正公的人格品质。而且正是由于范仲淹坦荡的.胸怀与气质,才使这首词虽然在主题上只是重复一般的乡愁,却能沉挚而不颓靡,在述说柔情的同时,给人以意境开阔的新鲜感受。此词写羁旅相思之情。上片写人对景怀思,开篇大处落笔,“碧云天,黄叶地”,以六个字写尽秋色。下片尽写相思,直接点出“乡愁”、“旅思”,表达对家园的思念。
上片渲染暮秋景色,“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以宏阔的笔势扩展了长天、大地、连波构架清秋的高远背景,而将碧云、黄叶、翠烟三个细节意象填充其间,点染、交融成一幅色彩绚丽、江波奔涌的澄明、空灵的秋色图。一句一景、自天而地。自波而烟,层层推进,意象缠绵。“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因芳草连接远处的家乡而道出思乡之情,实为隽语。这首词将乡思旅愁写得淋漓尽致,深切婉曲,耐人寻味。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604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