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论文(汇总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12:47:09
初中美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论文(汇总15篇)
时间:2023-11-24 12:47:09     小编:QJ墨客

总结是锻炼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怎样写一篇简洁明了的感谢信?下面是一些总结范文的摘录,供大家借鉴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美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论文篇一

(河南师范大学青少年问题研究中心,河南新乡453007)。

摘要:艺术教育是人文教育的应有内容,艺术教育使受教育者在艺术创作与欣赏中超越现实的羁绊,达到人性与天道的合一。然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失衡和分离是现代社会中的一个特有现象,究其原因在于科学教育中属于人文教育范畴的艺术教育的遮蔽和遗忘。因而,艺术教育的复兴和回归促使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平衡和融合,艺术教育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滥觞。

初中美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论文篇二

[摘要]人文素养关系到艺术类专业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和个人素质认识社会反映社会现象的艺术能力的拓展与深化。

为了提高艺术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英语教学中要转变教学观念,将艺术知识导入到英语教学中;要提升教师自身的情感素养,营造良好看课堂氛围;要加强艺术类英语教学的教师队伍建设。

高等教育艺术学院是我国艺术教育的主要承担者,负有培养我国艺术类人才的重要责任,关系到我国文艺事业的繁荣与发展,也是培养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基础。

对于艺术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不能只依赖于有限的人文教育课程,必须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贯穿于每一门课程中。

大学艺术类英语教学是其中的一部分,我们应在教学中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渗透,使学生不仅具有广博的英语知识,也利于学生高尚的人格、高雅的志趣、和谐健康的心态的培养。

这也是当代大学英语教师应当担负的主要责任。

一艺术类英语教学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学科多样化,大学生的数量在急剧上升,参加艺术类考试的学生队伍也在持续壮大。

目前我们的艺术考试和艺术教育,过分追求专业技巧从而造就出了很多发展不全面的“短腿”人才。

艺术类专业学生从小一直把主要精力和绝大部分时间放在专业的学习上,相对轻视文化课程的学习,而英语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坚持、不断记忆、不断积累的过程,如果不能持之以恒、时间上没有合理分配、没有采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就有可能被落下,最终使学生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

在主观上,艺术类学生们也有强烈的学好英语的愿望,但是具体到行动上却表现为学习效果不佳。

由于在高考以前的教学主要是以应试教育为主,英语教学的中心主要是以提高成绩为主,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忽视艺术类学生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致使他们在英语方面的词汇量较少、英语的听、说、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较弱,不认真研习英语语法,掌握不够准确,模糊不清,应用不灵活。

而且艺术类学生用在英语上的学习时间更是少而又少,使他们的英语学习水平远不及大学英语要求的水平。

进入大学后,由于大部分艺术类学生以前的英语基础较差,更缺乏英语学习的兴趣,完全为了应付考试,自我培养意识淡薄,对英语产生了厌烦的情绪,甚至一些学生不能保证按时上英语课。

没有端正的英语学习态度,没有持之以恒的学习英语的决心和信心,可以说,从心理上就忽视了英语学习。

艺术类学生的这种学习态度使得艺术类学生的个性明显,专业悟性相对较强,但在思想上和行为上比较自由、散漫,不愿受制度约束,因此大多数都不喜爱文化课的学习,更谈不上对自身人文素质的培养。

同时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是一个单纯的老师讲、学生听的过程,过于机械化,模式化。

教师往往注重自我讲授,造成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感到英语枯燥乏味。

英语教师教学任务比较繁重,教育教学不够多样化、层次化。

没有关注艺术类学生的特点,针对他们基础差,没有学习兴趣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在艺术类院校的英语课堂中,缺乏英语教学的师生互动环节,学生与老师的课堂交流不够,学生存在的疑问不能及时的解决,学到的知识也是一知半解。

高等学校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应大大加强人文素养教育。

艺术类的大学生在学好专业的同时更要提高人文素养,培养自身的人文精神,这将有助于自身的全面发展。

实际上,人文精神与艺术是息息相通的。

现今,英语已经成为跨文化交流和沟通的一种通用语言和工具。

要用好这门语言,就要对英语文化、文学以及风俗习惯有基本的了解,还要理解中西方文化在思维方式、心理状态等人文素养方面的差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他国优秀的思想和文化为我所用。

这就使我国艺术类教育必须以培育出国际化的艺术类人才为目标,掌握艺术类专业知识和良好的英语交流能力。

他们对古今中外优秀艺术文化成果知识有相当的理解和体会,能够更好地进行各国优秀艺术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促进我国文化和经济的多层次全面发展。

因此,艺术类英语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更要通过英语教学使学生成为富有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的艺术类人才。

使大学英语教育真正成为艺术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健全人格形成的过程。

英语教学过程不仅使学生获得英语语言的知识和技能,感悟英语语言和深厚的异域文化内涵,并在这种陌生的语言中寻觅到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进而激发了学生们学习英语和文化的兴趣,同时这也更有益于英语教师的英语教学和专业教师深入地进行艺术教育。

通过这些学习不仅使学生能够学到知识,更能增长见识,潜移默化地陶冶性情,拓宽视野,开拓思维,启迪心智,较好地提高人文素养和精神,升华自己的人生境界。

三艺术类英语教学中人文素养渗透的对策。

1转变教学观念,将艺术知识导入到英语教学中。

英语是一门语言的科学与艺术,理性而又感性。

将语言与文化艺术相联系,成为英语教学的辅助知识。

英语教学本身就是语言艺术和人文艺术教育过程。

出色的英语教师力图使教学过程艺术化,努力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使教学过程富有生机和魅力。

即给学生带来语言艺术美的享受,也使得英语教学质量得以提高。

英语教师应分析艺术教学模式,抓住艺术生的心理特点与专长,研究英语教学与艺术专业学习之间的规律性和关联性。

通过艺术知识导入到英语教学即培养了学生文化意识,使文化的规范的教学与语言技能的培养同步进行,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2提升自身情感素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艺术类英语除英语语言本身具有的特点,更有艺术科学潜在的人文特色。

因此,艺术类英语教师要针对教育教学对象适时转变教学观念,加强理论学习,从而在实践中得以合理应用。

注重提高自己的有关艺术专业的知识和修养,其他跨文化领域的文化背景和艺术知识,进而提升自身的专业和教学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营造轻松,平等的课堂气氛。

培养艺术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这样教师才能把艺术类英语教学变成一种英语语言和艺术知识学习相融合的过程,使课堂英语知识与学生所学专业最有效地结合起来,多角度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较高跨文化知识和素质的艺术类人才。

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艺术类学生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运用灵活新颖的教学策略,调动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艺术类学生虽然具有文化课分数低和英语基础薄弱的特点,但他们具有思维活跃,敢于创新的性格特点,使他们在学习的同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创新的源泉和基础。

教师在对艺术类学生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缩短师生间心理距离,信任、关心和尊重学生。

对学生发表的不同见解,教师应采取欣赏的角度去看待并采用不同的形式积极给予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实现学习上的创新,以达到促进英语教学的目的。

3加强艺术类英语教学的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过程实施的主要引导者,也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认为艺术类学生英语基础较差,采用教材简单,忽视艺术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贯穿于英语教学的人文素质的塑造,就会使艺术类英语教学处于比较低等的水平上,所以要建立一支稳定的大学艺术类英语教师队伍,形成教学梯队,加强这支队伍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优秀的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较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尤其艺术类英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是保证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及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根本。

出色的艺术类英语教师是通过长时间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摸索积累而成的,教师要具备实事求是的教学理念和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当面对个性突出,崇尚自我的艺术专业学生,要学会迎接挑战和自我减压,用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待教学和生活中的各种难题,找到最适合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的方法和模式。

从而提高艺术类学生英语教学质量,也更利于艺术类学生整体综合素质和跨文化人才的培养。

培养跨文化高素质的艺术类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艺术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

针对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和英语教学的现状,因材施教,努力提高艺术类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的兴趣,造就具有良好文化艺术素养和优秀品格的艺术人才,这是当前艺术类英语教师的重要任务。

因此,大学艺术类英语教师应从自身出发,提升自身素质,有效的改善教学质量,优化教育教学资源,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出符合当今社会需要的创新型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2]蒋雪非.英语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4).

[3]蒲云玲.大学英语教学人文素养迷失问题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7).

[5]贾红安.浅谈艺术类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新思路[j].学术论坛,2011(6):217.

[7]王婷.论人文素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j].大学英语,2011,8(1).

[8]孙有中.英语教育与人文通识教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艺术类高校英语教学模式现状,从艺术类高校的办学理念、培养模式、教育计划、教育思想的改革来改革英语教学,从内部结构的改造来完善英语教学与职业教育的融合,从多学科之间的资源互补以及职业实践的角度全面搭配来改革英语教学。

关键词:艺术高校;英语教学;职业教育。

1艺术类高校英语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1.1英语教学目标不明确。

袁芳,郑沪娥,赵振东在其撰写的文章中强调了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之间关系的重要性,认为目前我国教育部门在探讨课程体系改革之前必须明确培养目标的定位。

培养目标应根据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而确立,而课程设置又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

周建社,李艳翎通过走访了多所艺术类高校师生、领导,搜集、整理了相关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招生简章及其他相关文件,对比了职业教育之间培养目标的差异,认为目前我国艺术类高校英语教学的培养规格没有完全符合社会对于艺术生职业需求,因此艺术类高校英语教学的培养目标的定位应建立在以市场需求为依据。

很多高校对有关英语教学的专项研究更少,缺乏系统性的改革目标,并没有形成成熟、全面的科学研究体系。

1.2职业教育能力不足。

王斌通过列举国外发达国家职业教学改革的措施,认为知识的获取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是当前我国艺术类高校教学比较欠缺的。

他建议应该重视知识获取能力的培养,比如,加强艺术类学生职业技能的深度和广度;重视职业教育对文献检索知识的掌握,学会检索工具;注重科学研究方法的教学等。

1.3英语教学与职业教育脱节,就业困难。

王琦,许艳丽撰写的《艺术类高校就业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当前艺术类高校就业困难的原因,文章认为要解决当前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应该首先提高职业教育的培养质量;完善施专业教学就业机制以及加强职业指导。

朱春香、徐向农、岳锋利指出当前艺术类院校就业存在期望值过高,就业流向不合理,用人单位与学生供求比例失衡,就业市场不健全等问题。

2.1加强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修养。

教师队伍管理是整个队伍提高的直接行为,管理教师最主要是思想培养,帮助教师树立社会主义新思想,正确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和人生观,加强教师在教书育人上的职业道德修养,保持教师队伍的稳定性。

职业道德是指在工作岗位坚守的素养,如爱岗敬业,爱岗敬业主要是指爱事业、担责任和敬业精神。

在这方面,艺术类高校外语协会和职业及恩呢该培训中心应考核教师,每年组织教师培训,如进行相关的《教师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教育法》等培训,在教学过程中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严禁打骂体罚学员,与学员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2.2扩大英语专业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施行主体范围。

艺术素养培养的`内容是艺术素养培养的灵魂和核心。

以知识体系与学科分类的方法可以将素养培养内容分为艺术素养培养、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国情教育等内容。

这些内容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艺术素养培养的内容体系,对于实现高校艺术素养培养的目标和任务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笔者认为,对于当前学生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应该发挥高校的各种“人力资源”,扩大英语专业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施行主体范围。

除了英语教育理论课的老师以外,英语教师队伍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第二种是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师,虽然说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师不一定有英语教育理论课的教师那样的专业理论知识,但是当网络与英语教育课联系起来的时候,计算机老师的作用就摆到了一个更高的位置,因为他们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他们在向学生传授专门知识的同时,如果能够将学生艺术素养培养联系起来的话,那么就会有利于克服学生艺术素养培养一直处于低水平运作状态。

2.3加强教师语言表达和与学员的沟通能力。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课堂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示范教学还要语言教学,在教学中语言教学起到关键作用,因此,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要较强。

英语教学过程中技术练习与语言讲解是同步的,一个好的教师在教学中能简单、清晰的对动作技术进行讲解分析,学员在学习过程中也易学易懂。

一堂课组织的好不好不仅有关组织能力更多的是教师的语言组织,这堂课学员的氛围高,学员上课积极性强都与教师的语言组织能力有直接关联,加强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必不可少。

教师在上课时面对的主要是学员,教师与学员的沟通必不可少,了解每一个学员的心态是教师教学必须掌握。

教师与学员沟通的好,有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有利于教师的亲和度,有利于每个学员的发展。

教师与学员的沟通,增加了学员与教师的情感交流,促进了感情关心,有利于加强英语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使学员感受服务快乐学习。

2.4建立“外职业、内专业”的管理体系。

艺术类高校教育改革是各个方面的事情,不仅是改革某一方面的而是整个内部的改革。

英语教育作为艺术类职业教育的延伸,管理不完善,预期的教育成果很难实现。

既然是新事物管理上不能靠老式的管理手段进行管理,它不适合现在艺术类职业教育的发展,要在借鉴旧式的管理手段与方法上进行创新,把英语教育和专业教育赋予自己特色的教育路线上来。

跟随时代运用现代科学切实到英语教育中来,把英语教育这一复杂的组织进行科学化,运用现在制度对艺术类学生进行法制化教育,使教育培训管理科学化和法制化。

学习其他高校教学管理经验,总结出适合融合英语教学与专业教育的性方法,建立对外可以专业独立,对内能够贫血兼优的教学目标。

对教育工作者实行严格招聘制度、分工明确制度、考勤迟退制度和优先奖励制度等。

2.5增强情感机制。

艺术类高校英语教学手段多样,在当今高校教育最主要的是情感教育,怎样才能教育出更多优秀的学生,不单单是靠奖学金制度就能留住,很大程度上人的情感比金钱基础更重要,心理学家对人的研究,成功人士不但智商高,更懂的发展情商。

情感是人进行行为的基础,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情感往往影响人的选择方式,这就要请在教学中要重视情感管理。

教师在英语与专业教育中应以工作管理与情感管理相互结合,在情感管理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交流充分显现,教师要与学生建立互信、彼此尊重和关心生活等,学生认可教师的教学和工作态度,教师的情感也会反应给学生,并最终为高校的教育事业服务。

3结语。

综上所述,专家、学者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对艺术类高校英语教学进行了相关研究,提出了各自的观点,为全国艺术类高校英语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可供借鉴的实践经验。

因此,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完善英语教育模式、提高职业教学质量是当前我国艺术类高校英语教学发展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郭晶晶.基于人才市场视域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探索[j].科技与企业.2013(20)。

[2]凌红.论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高职英语教学困境与改革[j].科技与企业.2013(20)。

[3]姚春燕.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创新策略[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19)。

[4]杨岚.人文教育:高职英语教学不可或缺的主题[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0)。

初中美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论文篇三

从初中美术教育的现状,初中美术学科的存在价值,初中学生学习美术的心理特点,初中美术学科的课时设置以及当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等诸方面,对初中美术教育的目的进行了探讨,提出不同于现行《教学大纲》中关于教育目的的观点,认为对初中美术教育应作全面实际的了解,对初中美术教育目的应作科学准确的定位,并设想了一些根据教育目的的调整而改变的方法。

教育目的,或曰教学目的,是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问题,是这些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育目的一旦确定,必将制约、影响着所有教育、教学行为的实施操作。本文论述的是初中美术教育的目的。在论述该目的之前,让我们对初中阶段美术教育的受众进行一番了解。

美术教育的涉及面相当广泛。如以年龄分段,有学前美术教育,小学美术教育,中学美术教育,大学美术教育,直至老年美术教育等等;如以教育场所的不同来区别,则可分为学校美术教育,社会美术教育,家庭美术教育等等。应该承认,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教场所的美术教育目的的定是各不相同。本文涉及的美术教育的受众是:必须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初中的全体学生,年龄在十二岁至十五岁之间,学习形式是以课堂教学的形式进行。

初中美术教育要达到怎么样的目的,九二版《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试用》是如此表述的:“向学生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精神,陶冶高尚情操,培养良好的品德、意志;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美术教育学》又作了如此诠释:美术教育的目的分为一般目的和具体目的,一般目的中包括智育目的,德育目的,美育目的;具体目的则包括:提高学生美术“双基”水平,提高学生美术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美术鉴赏能力。

原因如下:

应该看到,初中美术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正在为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认同。这从近年来国家对有关美术教育的师资培训、设施添置的投入不断加大可得到印证,这也令从事美术教育的教师感到些许的欣慰。但是,在当前的教育制下,无论是社会,还是学校,仍然把应试教育作为首选,语、数、外等应试学科可谓是重中之重,是学生竭尽全力学习的内容。可以断定,此种状况在相当的时间里不会改变。就在这样的大环境中,与考试无关的美术课,被不少人视作“鸡肋”,弃之不能,食之无味。在这些人眼内,所谓美术教育的价值、功用,仅仅还停留在理论的层面,甚至连这样的程度都尚未达到。当然,也有极少数初中学校的极少数班把美术学科作为“特色”,但其办学目的直指升学,其教学目的与正常意义上的初中美术教育目的不可同日而语,此应另当别论。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就在学校美术教育遭遇冷落的同时,整个社会对美的追求却是日甚一日,这种追求已浸润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此冷热相对,形成强烈反差,而初中美术教育就在这样的无奈和夹缝中自得其乐地生存。

面对尴尬境况,要实施、完成《大纲》中提出的如此众多的教育目的,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很难与实际情况合拍。与其泛泛而谈地广提目的,不如实实在在地明确主要方向,增强教与学的可操作性。

现行的教育模式,在西方已延续了数百年,在我国亦有百年以上历史,其间,各门学科的设立,都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具有科学性、合理性,都能体现三学科独特的存在价值。那么,美术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体现在哪里,它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又在哪里?这是决定教育目的的一个重要问题。时至今日,还有不少人认为,美术可以开发人的智力,并可锻炼、培养种种非智力因素。这些人通常会以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巨匠达·芬奇为例,说他既是艺术大师,又在物理、医学方面有所建树;并还会把爱因斯坦擅拉小提琴作为佐证。殊不知,此说已步入误区,其错误就在于忽略了美术学科的特点,用各门学科的共性来取代美术学科的个性。试问,现代学校开设的课程,有哪一门学科不能培养、提高学生的智力?有哪一门学科不需要具备非智力因素。

相信每一位从事初中美术教育实践的教师都有如此经验;绝大多数主课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其美术学习成绩也不错;反之,一些美术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却不一定是全面发展的学生。我们大家还都知道,各级各类美术院校及美术专业每年在招收学生时,其文化考试分数线之低,总能令人瞠目结舌。这种局面的形成已非一年半载,以至于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出现:某学生学习成绩不佳,报考理想学校无望,便在临考之前求助于美术教师,看能否帮忙突击辅导一下,且到美术门类的学校试试,觉得那里是可以投机一把地方。

以上种种现象从不同的侧面说明:美术学科对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和培养并没有什么超乎寻常的作用,事实上,这也是美术学科的主要价值所在。

据说,在美术专业入学文化考试的分数线问题上曾有过争论,结果大概不了了之。不管怎么说,为了开发大脑的左半球,却导致大脑右半球的萎缩,总是令人遗憾的事。

自有美术教育以来,中外学者在研究美术教育的过程中,不约而同地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儿童在学习绘画的过程中,都会经历从涂鸦期到写实期的转变。研究表明,十三岁到十五岁的少年儿童,由于心理发育的原因,绝大多数人会进入一个被称之为“高原期”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对自己的绘画自惭形秽,不断产生抑制情绪,进而丧失了动手作画的兴趣。这时候,学生对美术作业取的是一种应付的态度,很少有积极的参与,有相当部分的学生甚至不能完成作业,更有极个别学生出现抵触、厌恶的情绪。在教学第一线从事实践工作的教师或多或少都曾遇到这等情况,不少教师经过努力,想改变或者改善这样的局面,但总是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就是违背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规律。规律之所以叫规律,就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违背规律,一定要初中学生完成相当数量的美术作业,特别是绘画作业,非但不能达到目的,相反,只会增加教师和学生彼此的痛苦,得不偿失。顺应规律,才是明智的选择。

根据现行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整个初中阶段从六年级至九年级,四年共有一百四十四节课时可用于美术科目的学习。对应《大纲》规定的各种目的,极其有限的课时愈显微不足道。面对众多教育目的,其他姑且不论,仅“双基”教学而言,几乎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何为基础知识?何为基本技能?“双基”要达到何种程度?《大纲》没有明确界定。从我们所能看到的教材中,都包括有绘画、工艺设计与雕塑三大板块,具体区分,各板块又都包含了大量内容。就以基本技能而言,视觉艺术的不同种类何止数十种。倘若有位精通各种技法的教师,光是将这些技能讲解,演示一遍,一百多课时不知够用否?更惶论让学生“较熟练地”掌握某一种技能了。美术课上,比比皆是的状况往往是学生将教材工具铺陈开来,还没动手涂抹几下,下课铃声已响,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操作的连贯性或多或少地打了折扣。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高。更全面,这是素质教育的初衷,也是现代教育的目标。曾几何时,家长热衷于送孩子参加各类美术学习班,潜意识中或许还希望孩子能出息成美术专门人才。现在,绝大多数人都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不可能、也不需要这么多的专职画家。在物质文明不断发展的今天,社会要求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能培养出具有审美意识和能力的社会成员。哪怕他们画不好一根线条,涂不好一块颜色。

在新的世纪,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等各个领域,必然会越来越多地融入审美的要素,可以这样讲,感受美,鉴赏美,审视美的能力,是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之一。

教育目的的调整当会增强美术教学的可操作性。从审美的角度出发,教学内容应向欣赏部分倾斜,要循序渐进地、系统地向学生介绍有关美的规律的基础知识、在八年级、九年级,可以完整地学习史外美术史,结合欣赏古今中外的经典艺术作品,必将会让学生受益匪浅。

当前的美术评价,过多地看重学生的技能,其实应该淡化技能方面的要求。教育以审美为目的,令美术成绩的评定也有了一个抓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绘画作业不再是评价的唯一依据,考核可以更多地以试卷形式进行。

不可否认的一个问题是,确有一些学生对学习美术有强烈的兴趣。那么,对这些学生美术能力的培养,应该通过美术兴趣小组实施,或通过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等途径进行。

历史进入崭新世纪,时代的发展呼唤着素质教育,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作为基础教育组成部分的美术教育,亦担负着培养全面人才的重任。”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是初中美术教育发挥其价值的基本方式,这就更加要求奋斗在教学第一线的美术教师耐得住寂寞,”但求耕耘,不问收获",不怨天尤人,不妄自菲薄,努力工作,积极探索,为美术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初中美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论文篇四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推进,美术教育同人文教育相融合已得到社会的认同,美术教育不再仅仅作为一种专业技能教育,更是文化教育,通过美术学习,发展学生兴趣和特长,开发学生创造力和潜能,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本文将根据初中美术教育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提出一些简单的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人文教育;美术教育;教育观念。

人文教育是教育的根本所在,而现今的应试教育恰恰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很多学生学到了专业的技能却不懂生活的意义,个性特长和兴趣爱好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因此应注重初中美术教育同人文教育的融合,从小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在培养兴趣特长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什么是人文教育?在人文教育一词被广泛使用的今天,对其内涵的定义依然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这一教育思想。首先,教育是人的教育,人文教育即将教育真正的回归到最基本也是长久以来被人们忽视的“人”的教育上。在强调专业知识教育的今天,人本身的素质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被弱化,因此出现了很多道德品质不过关的专业“人才”。人文教育的本质其实是人性的教育,培养人的人文精神。通过高雅的文化氛围熏陶,使人关注内在的升华和感悟,明是非,辨善恶,塑造高尚的人格,提高精神境界。

2.1教学观念落后:当前初中美术教学观念总体比较落后,主要表现为校方、教师和家长对美术学科的重视不足。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美术课程一直被视为“副科”而被忽视,即使是有天赋的学生,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和教育,如果学生表现出对美术强烈的兴趣和爱好,反而被要求将精力用于数学、语文、外语等主要学科。在初中美术教学阶段,是学生汲取美术基础知识,健全审美观念的关键时期,随着年纪越来越高,接触的时间也越来越少,导致学生没有得到足够的鼓励去培养对美术的学习兴趣,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2.2教师整体水平有限:初中美术教师的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首先,大多数教师缺乏人文教育观念,忽视对学生的文化渗透和审美观念的塑造,不能营造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文化氛围;其次,大多数教师只是单纯的进行课堂讲解,缺乏跟学生的互动,而学生由于基础知识薄弱,欣赏能力有限,往往不能理解教材的内容,加大了学习难度,产生抵触心理;此外在教学方法上,也表现单一,如在临摹练习中,练习对象反反复复缺乏新意,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教师的培训工作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导致教师队伍质量参差不齐,专业素养有限,不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2.3忽视对兴趣的培养:在初中美术教育中,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也是初中美术教育面临的问题之一。一方面由于学校和教师的错误引导和升学的压力,从思想上缺乏对美术的重视,对美术教学存在很大误解,不愿意浪费时间学习,即使教师布置了作业,也没有积极地主动完成,敷衍了事。另一方面,教材的编写上也存在缺陷,学生对欣赏的作品、作者和作品的文化背景缺乏了解,不能理解这些深奥的美术作品的内涵和意义,甚至放弃学习和思考。

初中美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论文篇五

二、技术:人的本质构成。

三、技术与人文的原始关联(一):语言。

四、技术与人文的原始关联(二):时间。

五、技艺与人文:匠心。

人文学科(humanities)字面上自然首先是一种学术分科,以别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但人文学科又不只是一种学术分科dd如果那样的话,它就可以简单地归入社会科学的行列,就像中国目前的学术管理体制所做的那样dd而且首先不是一种学术分科。人文学科首先着眼的是对于“人”的“培养”,是对于“理想的人”、“完全的人”、“最具人性的人”,一句话,“自由的人”的“培养”,这样的人(性)被称为humanitas,对这样的人的培养希腊时代称为paedeia(英文教育学pedagogics和pedagogy一词来源于此)。从paedeia到humanitas再到humanities,其间贯穿的是理想人性的观念,即人的理念。所以,人文学科的精神实质是树立和培育人的理念,至于通过什么途径,学习什么知识内容,还在其次。或者说,学习什么知识内容、通过什么方式来学习,都取决于有什么样的“人的理念”。

如果说“人文学科”的内容取决于“人的理念”,那么“人的理念”又如何规定和选取?一般来说,应该做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是理想的人,看法很多,似乎具有某种相对性和多样性。是否基于不同的人文理念可以造成不同的人文学科呢?如果我们准备把人培养成听话合用的工具,培养成大工业流水线上的`螺丝钉或者有专长和技艺的专家,那么也存在一个相应的人文学科吗?事实当然不是这样。

人文学科具有某种历史的延续性,关于理想人性的概念也存在着历史的继承性。在这里,多样性总是服务于统一性。教养和文化、智慧和德性、理解力和批判力这些一般认同的理想人性,总是与语言的理解和运用、古老文化传统的认同、以及审美能力和理性反思能力的培养联系在一起,语言、文学、艺术、逻辑、历史、哲学总是被看成是人文学科的基本学科。今天,人文学科总是能够相对的与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区分开来。

这同时也意味着,关于人的理念有着历史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在这种连续性和统一性中,希腊人的“自由人”概念贯穿始终。理想的人是自由的人,或者说,“自由”是人之所以为人所最后持守的东西。一切人的价值、尊严、理想、美德,都建立在人的自由之上。

自由。

[1][2][3][4][5][6]。

初中美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论文篇六

3.1强调人文教育观念: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强调人文教育观念,将美术教学同人文教育理念有效融合。如在进行自然景物和动物的素描中,可以让学生进行户外写生,真正的融入到大自然中,增加实践体验环节,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良好的艺术学习氛围,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情感上引导学生关注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活跃思维,使学生慢慢重视美术课程的学习。

3.2加强教师队伍培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高中美术教师整体水平。初中美术教师应注意培养自身的人文素质,树立人文教学观念,丰富自身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同时传达给学生,给学生积极正面的引导和教育,培养学生对美术学科的热爱。在教学方法上,重视对学生素质修养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在基础知识教学中,强调学生思想感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积极引导,开拓学生视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教材内容的欣赏上,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安排难度适中的欣赏内容,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自主学习,对难度较大的美术作品,应对文化背景、创作环境、创作意图和表达的思想进行详细的分析解读,并鼓励学生在课后运用互联网搜集更多信息,进行深入了解。

3.3重视美术教育投入:学校应平衡升学率和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在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注重学生兴趣和特长的引导教育。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和深化,教育理念的更新势在必行,增加美术教育的投入是未来优化初中教育体系的必然途径。在初中美术教育中,应注重结合课外、校外教学,与国际教育接轨,充分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如增加学校图书馆美术学习资料,开设美术长廊或展馆,展示大师美术作品和优秀的学生作品,还可以同地方的美术机构合作组织大型的集体活动,给学生更加丰富的、多样化的学习体验。

3.4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改变学生对美术课程的错误认识,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如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演示大家喜闻乐见的优质节目或动画,引入课程或作为作业布置,都是不错的选择。也可以将课程学习同实际生活相结合,如观看画展、进行户外写生和生活体验等,使学生真正的爱上美术学科。此外,由于美术本身就具有人文属性,还可以同其他学科进行联合教学,如音乐、历史、文学文化等,实现人文教育的目标,如在学习色彩知识时,可以增加趣味的游戏,如联想描写色彩的成语或诗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结束语美术教育在初中教育体系中,一直处于被忽视的地位,虽然数学、语文等科目作为教育目标的重点课程,但是并不能因此而忽略美术课程的学习,相反,通过美术教育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缓解学习的精神压力,更有利于学生对“主科”的学习。因此,应促进初中美术教育同人文教育的结合,使美术教育真正的发挥塑造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初中美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论文篇七

论文摘要:新课程标准在确认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同时,首次强调了语文学科对人文精神由单一性(工具性)向双重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转变。昭示了语文教学对人文精神回归的呼唤,还语文以应有的面目,给语文以应有的地位。

人文素养可以这样理解:学习者通过长期学习文学、艺术、哲学等人文学科的知识而获得的精神上、思想上的修养积淀。它包括人文知识的修养和人文精神的修养。人文知识的修养是通过学习各种人文学科而获得的文学修养、艺术审美修养、哲学理论修养等,人文精神的修养是在获得人文知识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审美观等。语文学科丰富的人文内涵决定了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也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形成较强的语文能力、崇高的道德情操、坚定的理想信念、良好的行为习惯、合作的团队意识、健全的人格魅力等。

一、珍视新教材,挖掘教材人文素养的内涵。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精神,新版初中语文教材的课文内容将视角广泛地投向家庭、社会,关注亲情、友情等真情,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感悟种种人生哲理。面对初中语文教材的这一改编,我们教师应主动去挖掘课文的人文内涵,由原来的“课堂指导者”变为“课堂促进者”,让语文课成为“大语文”的舞台,洋溢着文学的气息。以初中语文七年级为例,七年级的第一单元所选择的课文均属于叙事文章,文章中蕴涵着很多深刻的人生哲理。第一课《在山的那边》是告诉学生:要有目标、坚持不懈地去追求,最后一定可以看见“大海”。这一课对于我们山里的孩子更是有着重大的意义,从小生活在山里的他们,也特别向往着走出山沟沟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这对于鼓舞他们认真学习起着重大的作用。《走一步,再走一步》则告诉了孩子们:不要看着远处的目标感到畏惧,我们要着眼于眼前,克服现在的困难,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走,最后成功永远属于我们,使学生的意志品质得到了熏陶。相信只要肯去挖掘教材,认真分析,就能很好地利用教材中的人文素养去感染学生。

二、深入学习,简单考试。

深入的学习,简单的考试,它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既指教师的教,又指学生的.学。中学语文,老师有本事深教,学生有能力深学,考试却大可不必故弄玄虚,煞有介事地模仿数理化学科搞标准化语文深考。恰恰相反,这时正要看你语文老师有没有胆略敢不敢浅考。语文近期学什么就考什么,很深广的内容,教师分阶段明确限定范围,学生即可就感到浅显了。对一些较难的综合性语文考卷,未尝不可以开卷考试,再深的试题,一开卷相对也就浅显了。就机智就鲜活就有趣就收获了,依然就可持续发展了。显然这不仅是有无胆略敢不敢浅考的观念问题,而是关涉到有无能耐会不会浅考的技能问题。或以比较浅显的方式考了较深的内容,学生掌握了较深的内容或以比较浅显的内容考了较高的技能,学生具有了较强的运用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有些老师过分强调了学生的自得,依赖于学生的自我领会,还有一些老师错误地理解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让学生放任自流,漫无边际地发挥;老师放弃了应有的言传,而安于散漫性、随意性的教学现状,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语文方法的方法指导,对语文教改中出现的新思维新理论、新方法、新形式不屑一顾。这是老师思维僵化的表现。

三、优化课堂教学手段,深化人文素养的深度。

古人云:“文以载道”,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其语言文字、文学作品中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材料。“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眼中的庐山瀑布是那样壮美;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彰显的正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不屈意志;赤壁之战、草船借箭,闪耀的正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惊人智慧……如何将这些材料中的人文素养加以深化,除了阅读理解之外,借助其他艺术手段也可为我们的语文课堂增添色彩。毕竟,文学作品的艺术享受如果只凭口舌传达,未免太过抽象,但如果借助音乐(录音)、网络图片、多媒体教学等直观艺术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观功能就会有更好的效果。如《孔雀东南飞》所表现的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表现对封建社会的憎恨与小提琴名曲《化蝶》又是多么相近。文学作品与其他艺术形式本来就是相通的。语文教师应该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充实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多的吸引学生关注的目光,加深学生对教材中人文素养的理解和吸收。

四、精心塑造人文素养品行。

身正为师,学高为范。语文教师一方面要坚持身教重于言教,要善于将教材中提倡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见诸行动,体现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使课外做的与课堂讲的相一致,为学生树立好榜样,当好示范。另一方面,要努力引导学生躬行实践,自觉做中华民族和世界先进人文精神的传人。既要尊老爱幼,扶贫助弱,伸张正义,又要要求学生关心同学,乐于助人,明辨是非;既要自强不息,发奋有为,也要要求学生刻苦学习,知难而进,拼搏进取。同时要教育学生爱护环境,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讲道德,重信誉,发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热爱党、热爱祖国,做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的人。若能长此以往坚持不懈地精心疏导,言传身教,那么,在传统文化精神的潜移默化中,在优秀人物榜样力量的激励下,在教师本人师德及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学生的人文品行是可以逐步培养塑造出来的。

总之,语文教学离不开培养人这个目标,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注意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把语言知识训练和人文素养教育和谐统一起来,这样的教学才能鲜活,才能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孙瑞明,辛成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研究与实践[j].小学语文教育,2008,(10).

[2]吴友智.教育:彰显学生“解放的智慧”[j].教书育人,2007,(6).。

[4]李镇西.共享:课堂师生关系新境界[j].课程教材教法,2009,(11).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初中美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论文篇八

评判一部作品的质量不仅仅看其基本功底如何,更加注重的是对作品的内涵、人文思想、人生意义评定;对于一个人的认定也同样会更加偏向于这个人的个人涵养、文化修养、思想境界、人生观念、价值观念的考究。因而,摄影教育中除了要对个人基本功、摄影技巧方法的重视外,还应该将精神更多地投入到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上,注重于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有助于高校生形成独特的个人魅力,实现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创作出更多的具有人文意义的作品。

2.1高校摄影教育中所存在的缺陷分析。

首先,高校摄影教育课程一般都是对图片的分析、对拍摄经过的讲解、对拍摄内容的描述、对拍摄技巧的解析这样的过程,俗称教育模式相对固定的经验式教育,很难达到摄影教育的真实需求[2]。这样的'教育模式对于高校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严重不足,严重影响他们创新、创作能力。其次,高校摄影作品评判中则会掺杂些许功利性的因素在内,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这部作品在市场上的空间如何,能不能创造出可观的利益等,高校生在接受这样的教育中或多或少会受到一些影响,同时为了自己的作品能够通过院校的审核,获得院校的认可,也不经意间会加入一些功利性的因素在作品当中[3]。最后,由于一些院校只注重全面性的教育教学,忽略了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怠慢了学生个人性格培养与创新、创造能力的养成[4],也使得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伦理观、历史观、审美观等存在一定缺陷,不利于高校生的正常发展。

首先,在对摄影技巧的教育中,高校生需要掌握各种或基本或高等的拍摄技巧、图像选择、光线选择与处理、作品修饰等手法,了解的知识也要相对广泛得多,这些技巧、方法的掌握与知识的了解,正是丰富他们的人文素养、审美观念、创新创作能力、思维拓展等综合素质的体现。其次,在教育教学当中,通过不断地鉴赏、欣赏并解析各种著名作品,逐渐地加强了高校生自身的美学素养,有助于审美情操的培养、思考能力的提升。同时开拓他们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有助于他们的创作创新[5]。最后,摄影也并非一帆风顺,在摄影过程中遇到各种问题导致摄影的进度变得缓慢甚至是停滞,需要摄影者自己去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不断地积累摄影生活的来解决这些问题。同样作品的问世也有失败的,被不认可的,摄影者就需要坦然地面对失败,总结经验,为下次的成功作品打基础。这样不但培养他们面对困境的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细心耐心、不屈不挠的性格。

由于国内的摄影教育起步相对较晚,加之多媒体与网络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使得国内的高校摄影教育发展迅猛,各大高校纷纷开设摄影教学课程。但是国内高校摄影教育过程中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最为突出的就是虽然高校摄影教育中包含有对个人人文素养的培养,但是力度还是不够,而且还不够全面[6]。为了能够使摄影教育顺应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求,跟上世界艺术教育的脚步,也就需要科学的课程设置作为重要保证。

3.1摄影历史文化与著作鉴赏课程必不可少。

通过对摄影、文化、艺术历史和发展的了解,对历史作品的研读,使得高校生不但要明白每一种技艺、手法甚至是发明的由来,还要知晓其对这些历史的发展所作的贡献,懂得对艺术本质的追求,对摄影不变的初心以及对文化的不懈坚持。从了解的过程当中,认知摄影、文化、艺术之间相互包容、相互融合的关系,理清摄影教学中包含的其他人文素养。而著作鉴赏不但要让高校生学习在著作当中所使用的高超技巧和扎实的功底,还要让他们能够细致认真地了解著作背后所隐含的文化、背景、内涵、哲理等等,拓宽他们的眼界,通过对作者作品形成过程的了解,学习其完成作品时所体现的精神,形成属于自己对摄影以及人文素养培养的独特见解,再在老师的技术技巧教学下,以自己独有的风格和别具一格的创造力创作出属于自己的具有价值意义的摄影作品来。这样注重于人文素养教育的学生所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算作具有内涵以及应有的价值意义。

3.2摄影点评与良好作品收藏课程相继开展。

摄影点评不单单要对名作进行自己认知的点评与判定,还要对周边他人以及自己的作品进行理性、认真、合理的点评。还需要将别人对同一件作品以及自己的作品的点评与自己相比较,取长补短,逐渐地形成中肯、合理、具有自己特点并有见地的评判点评标准。当有了合适的评判标准后,自己的作品也就相应地会在无形当中向之靠拢,使得自己的作品不仅具有基础功底,还具备深刻内涵,体现深远价值。而收藏课程的开展则是进一步在摄影教育中培养高校生人文素养,收藏自己认为值得收藏的作品,对一部作品的内涵以及价值的判定,锻炼他们的评判能力。点评与收藏课程同时进行,相辅相成,不但培养一个人在摄影方面的基本能力和人文素养,还能进一步加深他对摄影、摄影作品的认知,形成属于自己的较为准确的价值观,在教育课本知识的同时更是巩固了人文素养方面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孙宇龙.摄影教育在“互联网+”时代的变革研究[j].现代电影技术,(2).

[2]周婷.数字化时代下高校摄影教育改革的探索[j].艺术教育,(9).

[3]陈英文.数字媒体艺术时代高校大学生摄影教育新探索[j].艺术教育,2016(5).

[4]田灿.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方式与学生摄影技能的培养思考[j].大众文艺,2016(11).

[5]鲍许峰.艺术类高校的摄影教育应该坚持摄影作为艺术的“理想主义殿堂”使命[j].课程教育研究,(47).

[6]刘丽华,劳业辛.美院框架下摄影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以广州美术学院摄影专业为例[j].美术学报,(1).

初中美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论文篇九

美术鉴赏课将我带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带到了一个我以前从未涉足过的领域,带到了艺术的殿堂,我可以说出那些美丽的作品的故事,它让我发现原来世界是这么美,原来一个人的思想可以这样表达,原来先代们是那么的智慧。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美术鉴赏活动能帮助我们在欣赏、鉴别与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

绘画是造型艺术中最主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指运用线条、色彩和形体等艺术语言,通过造型、设色和构图等艺术手段,在二维空间(即平面)里塑造出静态的视觉形象,以表达作者审美感受的艺术形式。

就像梵高的艺术是伟大的然而在他生前并未得到社会的承认。他作品中所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其强烈的个性和在形式上的独特追求远远走在代的前面的确难以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他以环境来抓住对象他重新改变现实,以达到实实在在的真实,促成了表现主义的诞生,在人们对他的误解最深的时候,正是他对自己的创作最有信心的时候。因此才留下了永远的艺术著作。他直接影响了法国的野兽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以至于20世纪初出现的抒情抽象肖像。《向日葵》就是在阳光明媚灿烂的法国南部所作的。画家像闪烁着熊熊的火焰满怀炽热的激情令运动感的仿佛旋转不停的笔触是那样粗厚有力色彩的对比也是单纯强烈的。然而在这种粗厚和单纯中却又充满了智慧和灵气。观者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感应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薄而出无不跃跃欲试共同融入到凡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

总之梵高笔下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我更爱看窗外那一片向日葵,爱看她们在阳光下开出灿烂的笑容。我不敢展示真正的我,我也不知道真实的我是什么样。在向日葵面前,我有一种自信的感觉,展示着那个成功、全新的我;我在看见向日葵时,心里总有种暖洋洋的感觉。我看见梵高背着画夹,在向日葵丛中专心致志地画着那幅热情奔放的向日葵。我看着向日葵明朗的脸,眼睛一亮。我对梵高喊道:“你必须面对自我,绝不能逃避。不管这有多么困难,需要多大勇气!”其实这句话不仅是对梵高说的,也是对我说的。虽然梵高已经成为过去,而我却可以改变。我要感谢的不仅是那扇窗,更要感谢窗外精彩世界为我带来的美好遐想。

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建筑体系之一,有7000年以上有实物可考的历史。3000年前已形成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以封闭的院落为基本的群体布置方式的独特风格。它的发展从未中断,并对朝鲜、日本和东南亚各地的建筑有重要影响。它从陕西半坡遗址发掘的方形或圆形浅穴式房屋发展到现在,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修建在崇山峻岭之上、蜿蜒万里的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建于隋代的河北赵县的安济桥,在科学技术同艺术的完美结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桥梁科学的前列;现存的高达67.1米的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是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北京明、清两代的故宫,则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规模建筑群。至于我国的古典园林,它的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它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这一系列现存的技术高超、艺术精湛、风格独特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像一部部石刻的史书,让我们重温着祖国的历史文化,激发起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同时它也是一种可供人观赏的艺术,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我国古代的建筑艺术也是美术鉴赏的重要对象。

中国建筑体系是以木结构为特色的独立的建筑艺术,在城市规划、建筑组群、单体建筑以及材料、结构等方面的艺术处理均取得辉煌的成就。传统建筑中的各种屋顶造型、飞檐翼角、斗拱彩画、朱柱金顶、内外装修门及园林景物等,充分体现出中国建筑艺术的纯熟和感染力。七千年前河姆渡文化中即有榫卯和企口做法。

半坡村已有前堂后室之分。商殷时已出现高大宫室。西周时已使用砖瓦并有四合院布局。春秋战国时期更有建筑图传世。京邑台榭宫室内外梁柱、斗供上均作装饰,墙壁上饰以壁画。秦汉时期木构建筑日趋成熟,建筑宏伟壮观,装饰丰富,舒展优美,出现了阿房宫、未央宫等庞大的建筑组群。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寺、佛塔迅速发展,形式多样,屋脊出现了鸱吻饰件。隋唐时期建筑采用琉璃瓦,更是富丽堂皇,当时所建的南禅寺大殿、佛光寺大殿迄今犹存,举世瞩目。五代、两宋都市建筑兴盛,商业繁荣,豪华的酒楼、商店各有飞阁栏槛,风格秀丽,明清时代的宫殿苑囿和私家园林保存至今者尚多,建筑亦较宋代华丽繁琐、威严自在。近现代中国建筑艺术则在继承优秀传统相吸收当今世上建筑艺术长处的实践中,不断发展,有所创新。

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成就令世界各国人民叹为观止,取决与它那独特的结构。在我们来看一看古代建筑的特点。下面是我们从网上和图书馆查阅收集来的关于古代建筑的信息。

如前所述,建筑不仅仅是技术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中国古代建筑经过长时期的努力,同时吸收了中国其他传统艺术,特别是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造型艺术的特点,创造了丰富多采的艺术形象,并在这方面形成了不少特点。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伟大的中华民族,文明传承了几千。中国建筑,一个代表着中华民族的辉煌成就的标志,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伴随着对劳动人民的深深敬佩。我们的研究接近尾声了,古代建筑的艺术成就,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让我们期待中国的明天更美好。

美术鉴赏课更好的培养我们,提高我们的素质,最根本地是提升了我们的精神境界。美术鉴赏的最终意义,就在于使大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自身得到美化。美术鉴赏有益于我们灵魂的雕铸和人格的完善艺术教育注重开发和挖掘人自身的潜能,并致力于培养人的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意识,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品味和生活质量,从而不断提升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完善。

人的全面发展,正如恩格斯所认为的那样,包括智力、体力、思想、道德、意志、信念、情感等各方面,全面发展是一专多能的素质型发展。鉴于此,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已经日益融入时代的潮流之中,倍受人们的重视与关注。大学生美术鉴赏作为美育的一种手段,在促进大学生灵魂雕铸和人格完善的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满足大学生的审美需要,提高和培养审美能力,在美术鉴赏课上,通过大量地、广泛地鉴赏优秀艺术作品,就会逐渐具有和提高感受美、理解美的能力了。这里不单单是提高我们的鉴赏水平问题而是如何发展我们的价值取向问题。提高我们对美术意义的认识,培养我们正确的审美理想,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提高了我们的精神境界。

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日期

3、《中国建筑史》梁思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4、《西方美术史》李春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

初中美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论文篇十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美术教育的素描教学探讨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美术教育是我国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客观需要。而素描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绘画、设计能力的重要基础。在初中开展美术素描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力、造型能力、表现力、创造力及审美力。但是在我国的美术素描教学中,却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死板,严重的制约着学生思维的培养。

1.课程内容较为死板

初中素描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奠定学生的美术基础,为培养美术人才做准备。但是很多教师却没有真正认识到初中素描教学的重要性,对素描的概念也模糊。在课程的安排上存在较大的局限性,教学内容千篇一律,没有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设置。在初中素描教学中,教师所安排的素描的内容基本上都是一些规则的集合体,或者是一些石膏人、石膏像等,大多数上课方式都是以学生模仿为主,丝毫没有发挥其想象力。

2.教学观念较为落后

思想是行动的重要指导,只有正确的教学理念才能上好课,只有教学理念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够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受传统的应试教育影响,我国的初中素描教学方式也一直都没有跳出过去的思维,还是教师先画,然后在画的过程中进行技巧的讲解,并且总是追求细节上的相似性,这样一来反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想象力也无法得到发挥,变成了模仿的工具,从而失去了创作的能力。

3.学生的潜质没有得到挖掘

任何学科的老师所起到的作用都应该是一个引导的作用,美术素描教学也一样。在初中阶段,学生的美术思维正处于一个待开发的阶段,可塑性较强,存在较大的潜力。但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美术老师认为美术教学不是初中教学的重点,因此在素描教学中总是应付了事,很少能够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建立一套完整的素描教学体系,来对学生进行素描训练,挖掘学生的美术潜质。

初中阶段是学生思维比较活跃的阶段,初中美术素描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基础的素描技巧,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力。笔者根据相关的教学经验总结以下几点:

1.要使学生树立整体与局部结合的观察意识

初中的素描教学所教授的都是一些基础的知识和技能,但是一定不能忘记学生思维的培养。整体的观察方法是素描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观察是作画的重要环节之一,观察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作品的质量。但是,也不能放弃对局部的观察,教师应该不断地指导学生在整体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细致的局部观察,要细致地了解构图、形体、比例和结构各方面之间的关系,这样,学生的素描技能以及综合素质才能不断提高。

2.注意学生素描方向的引导

素描主要训练的是学生的基本绘画技能,在素描教学中,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素描的方向,处理好素描过程中图画明暗关系的对比,形体和结构之间的关系、图形的比例关系、图形的空间几何关系以及线线组合关系等。对于明暗关系的把握,主要要把握的就是黑白灰三种颜色之间的关系、远近的虚实关系、物体投影与物体本身的关系。在图形形体结构的处理上则要把握形体与结构的不同,一般而言,形体主要是指物体的外部性状,而结构则主要是物体的局部构造关系。而在图形的比例关系上所要掌握的就是外形大小的比例、颜色深浅的比例情况等。空间关系是一个比较难理解的概念,它不仅包括物体本身各个面之间的空间关系,同时也包括物体与周围事物之间的空间关系。至于线条的组合关系则比较好把握,线条的组合是构成平面图形的重要基础,通过一定量的积累,学生很容易学会。

3.注意学生思维的发散

在初中阶段,虽然美术素描教学最直接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绘画技巧,但是还要注意学生思维的发散,以培养优秀的美术人才为主要目标,重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边吃边看的艺术》这一课的教学课程中,教学的主要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因此,教师应根据课程要求,注意引导学生联想与吃相关的饮食用具中所蕴含的文化,鼓励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思考,然后让学生通过联想设计相关的作品。

综上所述,我们了解到,素描是绘画的重要基础,也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初中美术素描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基础的绘画技能。但是,也不能忽视学生整体绘画思维能力的培养。本文主要对当前初中素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并对初中素描教学策略进行了阐述,希望能够为相关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初中美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论文篇十一

摘要:长期以来,职业院校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专业技能型人才。但是和重点高中、普通大学相比,职业院校的学生知识面较窄,职业和人文素养不强,这种现状与职业院校重技能培养而轻人文教育有着直接关系。为了培养出兼具核心职业技能和核心职业素养的“双核型”人才,学校应将人文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融合。本文主要分析了现阶段职业院校教育中人文教育与技能教育的现状,探讨如何将人文教育与技能教育相融合,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提出新的方式和方法。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指出:“示范院校的高楼大厦代表不了职业教育的质量水平。只有当这些身穿蓝色工作服的年轻一代下班后,穿上西服、系上领带去休闲,懂得欣赏名曲、名诗与名画了,才真正做到职业教育的脱胎换骨。”讲话揭示了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薄弱环节和技能型人才的素质“短板”。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高素养成为现代技能型人才新的内涵和特征,职业院校要摒弃传统的“教与学”,要人文教育与技能教育两手抓,将两者有效融合,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学生。

一、职业人文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的关系。

很多人片面地看待职业技能教育,将其等同于专业技能教育,将职业人文教育简单等同于通常意义上的人文知识教育。其实职业院校的职业人文教育更侧重于提升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即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技能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共性是都以职业为基础,主要目的都是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这两者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上,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良好的人文教育能够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忠诚度以及敬业精神,具备这些良好职业素养的学生更能端正学习职业技能的态度,做到紧跟技术革新,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而人文教育中的职业核心能力与技能教育中的心智技能,均涵盖了在工作中的理解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等内容,因此这二者具有相关性和相通性。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技能型人才的认识,一直停留在单纯的技术熟练、动手能力强的层面上。当今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标准在不断提高,除了对技能的要求提高外,用人单位也十分注重员工的创新、责任、合作、执行等素养。职业院校的前途和命运与职业人文素养教育息息相关。所以职业学校要将职业人文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有机结合,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职业院校培养学生的质量。

二、职业人文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融合的现状。

职业技能教育与职业人文教育在培养学生上是同等重要的,二者均不可缺失。如果只是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教育,那么势必会出现学生普遍缺乏职业素养的现象,学生的发展空间一定受限;如果重人文教育而轻职业技能教育,那么学生难以熟练掌握职业技能,胜任不了工作要求,甚至会导致生产安全事故。从实际的教育情况看,我国大多数职业院校更重视职业技能的培训,忽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有些院校虽然开设了职业规划、礼仪、美术音乐赏析等文化基础课程,但是教师只是照本宣科,沉闷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对学生职业素养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效果大打折扣。造成职业院校人文教育与技能教育相分离现状的原因如下。

1.社会因素。

在市场经济导向下,用人单位更注重技能型人才。企业招聘时,一般比较看重应聘者的学历、是否有相关的技能证书,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并不关注。此外,职业技能水平是可以通过相关的考核做出测量和评价的,但是在短时间内没有办法考核一个人的人文素质。招聘单位为了企业效益的最大化,也不可能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去考核应聘者的人文素质。

2.教学因素。

现阶段我国很多职业院校教师的人文意识淡薄,缺乏将职业技能教育与职业人文教育相结合的意识。学校开设的人文教育课时远远少于专业技能课时,而职业院校的学生文化课水平不高,基础较为薄弱,对自身人文素质培养的意识不强。

1.建立职业人文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重新定位教育目标。职业院校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要兼顾人文教育,加强学生职业道德以及价值观的教育,从而实现技能教育与素养教育的紧密融合。

学校可以进行课程设置的改革,开设人文必修课、选修课和第二课堂实践课。同时,将人文教育渗透进专业技能课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认知。

3.加强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互动。

学校可以搭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平台,引进企业文化中适用学校的成分,使校园文化更加符合企业要求,贴近市场实际。

初中美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论文篇十二

:在当前建筑行业迅速发展的前提下,建筑设计水平不断提升,并且融入了大量的美术元素,提升了建筑工程的实用性和审美性。因此,本文针对建筑设计的工艺美术设计展开论述。

:建筑设计;美术设计;应用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筑工程设计水平不断提升,实现艺术设计与施工技术的完美结合,促进建筑工艺美术设计的发展。但是工艺美术思想在建筑设计应用果过程中,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建筑设计水平不高,无法充分工艺美术设计的重要作用,影响到建筑设计的长远发展。因此,本文首选分析了建筑设计中工艺美术设计的内容和作用,接着针对建筑工艺美术设计思想的实际应用展开论述。

在传统的建筑设计理念中,主要以总结设计经验为主,随着现代化建筑设计理念的发展,充分考虑建筑内部的创造性因素,逐渐形成的新的发展格局,丰富了当前建设计的表现手段和方法。下面就针对建筑设计过程中的工艺美术设计展开论述。第一,在当前建筑行业迅速发展的前提下,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建筑设计技术的发展,对建筑造型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其中工艺美术成为我国建筑设计非常重要的设计内容,并且形成了稳定的艺术形态。作为设计师,要结合建筑的性质和特点,不断创新设计理念,提升建筑设计的艺术水平。第二,在建筑行业现代化和规范化发展的前提下,传统的设计艺术为当前建筑设计提供丰富的素材,需要设计师处理好的施工技术与设计艺术之间的关系,不断创新设工艺美术设计思想在当前建筑设计理念中的创新应用,提升建筑设计的审美价值和经济价值。

工艺美术在实际建筑应用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因此,为了满足当前建筑工程多功能的需要,设计师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要在充分理解工艺美术设计内涵基础上,真正融合到实际建筑设计中,从而提升建筑设计的艺术水平,这就需要设计师具备良好的创新思想,明确设计标准。第一,设计师要具备丰富的审美文化,促进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完美结合,同时要融入具体的形象思维、发散思维以及逆向思维,处理好建筑建设与周围环境的完美结合,建立完善的建筑艺术形象,体现工艺美术的艺术美,从而推动的建筑工程行业的向前发展。第二,在进行建筑工艺美术设计过程中,所有内容不是单独存在的,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需要设计师结合实际情况吗,体现形象事物的深刻意义和人文精神,从而满足建筑工程建设的要求和标准。第三,为了提升建筑工程设计的艺术性,需要增加额外的设计元素,对原有的设计思路进行创新,充分运用工艺美术的配色设计,保证最终设计效果的简单大方和和谐统一,增强人们对建筑的心理归属和心理认知。因此,在当前设计过程中,设计师要重视工艺美术设计的创新,真正体现城市规划发展的特点,丰富建筑工艺美术的内涵。

在当前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前提下,极大地带动了当前建设设计行业的发展,人们对建筑美观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其中工艺美术设计理念的影响,提升设计人员的设计水平,对当前工艺美术设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第一,增加建筑设计产品的科技含量。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提下,极大地丰富了当前建筑工艺美术设计的内涵,保证了建筑设计的质量,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第二,大大提升当前建筑设计水平。通过对传统设计思想和思路的改造,推动了当前工艺美术设计思想的创新,从而提升设计师的设计水平,从而融入了更多的经典元素,促进了当前建筑设计行业的迅速发展。

就目前而言,工艺美术设计理念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设计理念不断规范,因此,为了满足当前建筑设计的要求,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要创新设计,不断提升建筑设计水平。第一,工艺美术设计思想特征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通过建筑物传达出设计的重要意义和内涵,同时设计人员要不断融入其他的建筑元素,充分处理建筑色彩和图形之间的关系,选择科学合理的造型方式,形成重要的视觉语言,体现出设计人员的情感。第二,建筑设计人员要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学习当前的工艺美术设计艺术内涵,从而丰富自己的构思方法和设计技巧,在广泛借鉴国外先进设计理念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从而提升自身设计师的水平,提升建筑工程的灵性与魅力,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第三,在当前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前提下,中国设计师要吸取中国传统设计理念的精髓,采用当前先进的设计技术和数字化信息技术,从而满足人们对现代建筑的审美需要。因此,设计人员要大胆构思,在处理好空间与形体设计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把建筑设计成艺术品,从而提升建筑设计水平,推动我国现代设计的长远发展。综上所述,在进行现代建筑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要结合建筑发展的特点,不断总结经验,对工艺美术设计理念进行创新,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建筑设计水平,满足实际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1]董峻岩,李克超,邢越男,谭腾龙。现代建筑设计构想中工艺美术设计思想的创新思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30):235.

[3]刘博。建筑设计中的工艺美术设计应用分析[j].科技与企业,2016,(06):181.

初中美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论文篇十三

初中美术教育旨在激发学生艺术兴趣,帮助学生挖掘艺术潜能,发现自己,成就自己。剪纸作为一门中国传统艺术,是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的一门重要民间美术课程。

【学情分析】。

本节课为本学期剪纸课的第四课时。在前几课时中,学生已初步认知了剪纸的基本知识和三瓣花、五瓣花等剪纸的剪刻方法,基本掌握了剪纸的折法和画法。在此基础上,本课除了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和已有经验探究四瓣花剪纸和八瓣花剪纸的折法和画法,还希望学生能够创新纹样设计,培养形象思维,剪刻出独一无二的、有创意的剪纸作品。

【教学目标】。

1.观察、讨论剪纸作品,总结四瓣花剪纸的折法和画法。

2.通过动手实践,掌握四瓣花剪纸和八瓣花剪纸的剪刻技法。

3.创新纹样设计,培养形象思维,加深学生对剪纸艺术的喜爱。

【教学重点】。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探究四瓣花剪纸的折法和画法。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创意,设计独特的剪纸纹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讲述: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几件剪纸作品,大家觉得它们漂不漂亮?(生:漂亮!)我们看到,这几幅作品中,有我们已经学习过的三瓣花剪纸、五瓣花剪纸等,而这一幅是四瓣花剪纸(出示作品),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学习四瓣花剪纸以及由此延伸的八瓣花剪纸。

【设计意图】由学生身边熟悉的同学作为切入点,能够让学生更快、更自然地进入课堂情境。同时,运用榜样的力量,能鼓励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发展愿望。

教师衔接:说到目前所学习的折叠剪纸,我们知道折法是非常关键的一步。那么,四瓣花剪纸的折法是怎样的呢?接下来让我们通过小组的力量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欣赏探究。

结合以往学习三瓣花、五瓣花的经验,观察下面的作品,小组合作探讨四瓣花剪纸的折法。

(一)讨论(学生边折边讨论)。

教师提问:那个小组派代表上台来展示你们的折法?

(二)学生上台展示。

【设计意图】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和已有经验,由他们自己讨论、探究发现折法,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同时鼓励探索多种不同的方法,发散学生思维。

教师衔接: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四瓣花剪纸的折法。那么在解决了它的.折法后,“画”又是重要的一步。下面让我们通过一个游戏来解决画法问题!现在我们把班上的三列同学分为红、黄、蓝三队,让我们来看看哪队同学的表现更棒吧!

三、游戏――巧夺先机。

根据完整的四瓣花剪纸作品,尝试画出剪刻之前的画稿。

游戏规则:。

1.各队在3分钟内按照画“半个图案”达成四瓣花的方案还原画稿;。

2.画稿要尽可能规范;。

4.按画完且画对的先后,队伍分别获得5分、3分、1分,画错不得分。

(1)比拼过程;(2)教师评价。

【设计意图】学生在3分钟的紧张、刺激的游戏时间里通过团队协作将已剪刻完成后的四瓣花剪纸还原回剪刻之前的纹样,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四瓣花剪纸制作过程中的折法和画法等各个环节,同时通过这种“根据一个图形画出另一个图形”的练习,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四、画稿比比看。

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出不少于2种的有创意的四瓣花剪纸纹样,展示在黑板上。

要求:。

1.纹样新颖、别致、有创意,具有可实施性;。

2.画稿需把去除部分和留下的部分标注清楚;。

3.展示同学高效展示,非展示同学尝试把小组讨论的纹样剪刻出来。

(1)讨论;(2)展示;(3)点评:剪刻成功与否、美观程度、创意性等方面。

【设计意图】课堂进行到这一环节,学生对于四瓣花剪纸的制作过程已经有了一定认识和理解,此环节旨在使学生在掌握方法后更加灵活、自由地创作更多有特色的四瓣花剪纸纹样,使学生得以充分展现创意和想法。

教师衔接:现在黑板上已经画满了同学充满创意的四瓣花剪纸纹样,看来同学们对于四瓣花剪纸已经掌握得相当不错了。那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思考一个问题。

五、动动脑。

八瓣花剪纸的折法和画法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此环节在于启发学生通过已经习得的四瓣花剪纸,以此类推地发现八瓣花剪纸的方法。以此来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举一反三,在学习一种方法后能够通过自己的进一步思考获得更多收获。

教师衔接:通过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跃跃欲试了。现在,就让我们动起手来吧!

六、展示。

【设计意图】给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激发他们的自信心,鼓励创造。

教师衔接:刚刚我们一起欣赏了同学们充满创意的作品,非常棒!老师也带来一些充满创意的剪纸作品与同学们分享。

七、创意剪纸欣赏(ppt图片链接展示)。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当中运用到剪纸元素的事物,启发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剪纸艺术也可以为生活增添魅力。生活广大,创意无限。

老师很高兴今天与大家共同学习了四瓣花剪纸和八瓣花剪纸,同学们让我看到了你们的一双双巧手和无限创意。就让我们在今后的生活当中,把思考当作一种习惯,让创意成为一样必不可少的调味剂,相信生活会更美好!

初中美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论文篇十四

21世纪,人类进入信息社会、学习化社会,为适应知识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体育教育的价值取向、功能定位、内容和发展时空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体育教育也呈现以学生为主体发展的趋势,体育教育与艺术、人文和信息技术相整合的趋势,注重能力培养的趋势,与多学科综合的趋势。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以“学科整合”为抓手,为加快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步伐,使信息技术更好的融入体育教学,那么,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有效地融合,就成为了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

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融合是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超越不同知识体系,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体育课程内容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兴教学方法。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融合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体育课程,应用于教学,它有利于突破体育传统教育观念,促进素质教育的开展,它丰富了体育教师课堂教育手段,有利于突破体育教学重难点,提高教学效率,激发教与学主体的创造性,促使师生信息化水平提高,有利于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融合,有利于突破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使得教师对教材的选择,不再局限于自己喜欢的、擅长的内容,这样就可以使得体育教师能够全面积极的发展、锻炼学生。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现代化技术下的教育方法,手段生动活泼、新颖多样,克服了过去老师边示范、边讲解的体育教学模式;影视、录像、vcd等视听媒体载有活动的带感情色彩的教学信息,能够直接以鲜明、直观生动的画面和明快简练的语言传送给学生。篮球战术教学中,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可以组织学生看录像,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战术配合上,分析篮球进攻防守战术、队员跑动路线、传球时机等,使得学生对篮球战术有个大致印象。进行理论讲解时候,我们可以采用“nba”篮球游戏软件,在竞赛规则允许的条件下随意设置比赛环境,可以毫不费力地将基本战术配合一一表现出来。伴随着有声有色的动画场面和软件强大的“3d”比赛录像功能,学生能表现出极高的兴致。

2.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观念,统一规范技术动作,突出技术动作的重点和难点。

体育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并能在此基础之上,灵活的运用和创造新的运动技能。教师要上好体育课,必须做好正确标准的示范,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技术动作概念。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运用现代网络视听媒体,把世界优秀运动员的先进规范技术,介绍给学生,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完整的技术动作概念,较好地掌握技术动作。我们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中图形和动画的移动、旋转、定格、慢速播放、闪烁、色彩变化、配以同步解说等手段来表达教学内容,增强教学效果;这样就能够帮助学生来看清楚每一瞬间动作的技术细节,更快、更全的建立动作表象,突出了对重点和难点动作的掌握,提高了教学效果,缩短了教学过程。例如在技术动作讲解示范过程中利用图形的移动、旋转、定格来演示运动的轨迹,动作过程及身体各部位的空间位置。例如,“倒挂金钩”的空中动作,教师如果动作示范,一般在瞬间就完成,而且动作异常复杂,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以其鲜明的图象,生动的画面,灵活多变的动画及音乐效果来优化教学过程中,就是一种新型的教学辅助手段。

3.分析正误动作对比,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动作质量。

使用信息技术分析和研究动作技术,将运动员和优秀运动员标准化动作进行对照分析,发掘运动员动作技术不足之处,帮助教练员、运动员改进和提高技术动作。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把学生的运动技术录像或图片和优秀运动员的技术录像或图片通过多媒体技术处理和加工放在一起进行对照分析,找出学生动作的差异与不足,帮助学生改进动作。这一技术以往运动队应用较多,应用于体育教学对身体本体感觉较差、不能很好感觉自身动作的.学生尤为有效。例如,在操场教学中,我们先用摄像机,摄下运动员或学生体操动作,再把这些动作录像输入计算机里就能够知道运动员或学生运动轨迹,与同样条件下优秀运动技术进行比较,为运动员训练中改进动作提供依据。

4.改变学习方式。

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处理,体育教材变得形象、直观、易懂,加上多媒體自身操作简单易行和广泛普及,特别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可以按照学习者的要求,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程序、重现次数等各方面都可提供自由选择、自主控制的条件,它大大的提高了教学内容的重现力和自主性,有利于学生或者教师自学,无师自通,有利于因材施教和个别化教学。

5.动作创新。

我们可以运用计算机研究运动员的基本动作,设计出该运动员高、难、新的创新动作。例如,在体操教学中,我们先把运动员基本动作用摄像机摄下来输入计算机相应的软件中进行研究,得出该运动员动作速度、加速度、角速度、绝对速度等数据,再根据这些数据科学地、合理地设计出运动员高、难、新的创新动作。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可以提供大量文字和图象信息、处理信息能力既快又准,在健美操、武术、艺术体操等体育项目的动作创编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大量有关的图文资料以不同文件形式输入计算机内存储起来,在备课中可随时查询和筛选,以利于套路不断更新以及动作分解、组合、修改等。

总之,“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融合”是当前体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一种以工具的形式与体育课程融合,使学生能够以现代科学技术进行自主的学习,而且只有当学生能够利用工具帮助自己及时地从外界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并应用这些信息的时候,才能适应当前提出的终身教育,适应当前飞速发展、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才可以说信息技术融合于体育课程是有效的。

初中美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论文篇十五

1.1.1利用与发现计算机教材中的人文观念,联系实际生活发掘人文精神。任何一门科学的产生发展都离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所以任何学科教材内容中,都包含着人文精神的内涵,高校教师能否从书本中发现这些人文精神内涵,让它与本学科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而且在本课教学内容中能顺其自然的传授下去,能否在讲课过程中将人文精神渗透到课堂中去做到“润物细无声”。这个才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所在。例如在《计算机基础》这门课中,“存储程序控制理论”是计算机体系结构的精髓所在,把计算机之父——约翰冯诺依曼在数学和计算机方面的巨大贡献和他对科学的探索精神贯穿于存储程序控制理论教学内容的讲解中,既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又可以熏陶大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的执着追求精神。因此,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结合课程进入课堂教学是计算机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基础。

1.1.2在实践性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协同合作的团队精神。现如今重大科学难题都需要依赖多学科的共同协作才能攻关完成。所以在当代社会中,不仅需要当代大学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而且更要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所以计算机实践教学设置就是培养团队精神的理想选择。在高校计算机实践课程中不但要培养大学生们的个人动手能力,更要加强培养同学之间的团队协作能力。

1.1.3因材施教结合时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在计算机发展概论教学中,把中国研制的“曙光”、“银河”、“深腾”、“神威”等一批超级计算机内容纳入到课程里来,让学生们知道了解现代中国在超级计算机领域的发展情况和研究态势,进一步提升大学生们的民族荣誉感。在讲“操作系统”课程中,通过讲解中国计算机产业发展的现状,对比如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差距,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建立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奋发读书的理念。

1.1.4加强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人文”本身不仅仅是知识体系,也是一种精神体系。在自然科学领域,创新是其最重要的体现。创新为国家的兴旺发达提供了不竭的动力,创新也是一个民族成长、进步的源泉。所以,在实践课教学中应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去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创新中的实践成果课堂中向同学展示,可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1.2计算机网络课程中的人文教育的影响。

1.2.1奉献精神。在计算机网络中,网络的本质就是资源共享。网民应当共同遵循的原则是:在互相免费的前提下,所有的子网可以获取他人的数据信息,一切计算机及子网也要无偿为网络提供资源。因此,奉献精神也成为了网络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导向。

1.2.2自主精神。如果说传统的价值观是一种具有依赖性的价值观,那么网络价值观就是一种自主型的价值观。因为网络是本着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目的建立的,因此在进行网络课程时要让学生明确自己需要做什么、怎么做、如何做,“自己对自己负责”、“自己对自己进行管理”、“自己为自己做主”。由依赖到独立的蜕变,使人的潜能和主体能动性得到提升。

1.2.3平等意识和权利意识。在网络中,阶级、权力、阶层甚至民族、地理位置、都会失去意义,这也使得它享有更多的特权,每个网民都是一个中心,人与人之间趋于平等,不再有等级制度。个人平等及权利意识的加强,有利于健全的人格和独立的个性的发展,同时,也提高道德主体的创造性。

1.2.4民主、自由精神。网络的核心是自由性、开放性。在网络的虚拟社会里,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发言权,能够自由地进行选择,自由地表达思想。因此计算机网络为人们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自由、民主意识得到了全方位的锤炼和提升,这是伦理道德、主体能动性、创造性获得张扬的重要标准。

1.2.5创新意识、开放思想和创造精神提高了现代人破解自然和自身的能力。现在社会所具备的创新意识、开放思想和创造精神,体现出了人类的生命自由和自信精神。网络化的物质能量和精神价值在于,它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明演化与现代人的全面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不仅创造了知识经济的辉煌成就,而且加快了现代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推动了全人类社会文明的进程,使得人类的精神追求与生存需要获得了现实化的满足,赋予了现代伦理道德全新的内涵,计算机使社会学在高科技的支持下获得新生和变革。

2计算机教学中提高人文教育培养的方法。

能否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如何将其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的教学中去,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的关键因素就是教师自身的素质,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渗透人文精神是实现教育人文化的'重要途径。这就需要教师们不断的提高人文素养,完善自身人格,升华道德境界,在平时生活和工作中坚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的去影响学生,改造学生。目前,在高校中绝大部分教师有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理工科类教师尤为突出,怎样才能使教师在注重科研的同时,加强教学质量,是当前高校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2.1提高各学科教师自身人文素质。

第一要从思想上认识教育的本质,教育是要培养人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既包括专业素质,也包括人文素质。所以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应该如何学习技能,同时也要教学生学会怎样做人,如何做事。只有做到这样,教师才能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2.2坚持教书育人,注重言传身教。

学生们的人文素质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不断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教育工作者很长时间的努力,不能急功近利。课堂中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多开展案例式、研讨式等启发式教学。同时还要提高讲课内容的艺术性,让学生每一次听课都是一种享受。

2.3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能力。

教师的知识水平和人文素质影响到学生的成长、职业的定位以及今后的发展。许多高校的教师,没有经过专业的教学方法训练,仅通过一定的岗前培训,就由往日的理工科院校学生变成了大学教师。虽然他们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但他们缺乏一定的教学经验、教学技能。教师是一门对综合素质要求非常高的职业,既需要教师积累深厚的专业知识,又需要教师有一定的教育教学技能。因此,要采取积极措施加强教师的队伍建设,采取更多形式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拓宽教师的视野,增加人文素质积累,也可将人文素养能力纳入教师的业务考核中去,促使教师自觉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3结束语。

计算机教育与人文思想融合容易为高校教育者所忽视,在沿袭传统填鸭式的教育以后我们发现教育结果事倍功半。学生人文素质能力的培养,不但是让大学生能够认识历史,了解传统文化,更主要的是激发受教育者对自我价值的努力实现,对真善美的不断追求的精神激励。而高校计算机教学中的要求大学生完成每一步计算机操作,探索全新的实践操作方法,追求最后的正确的实验结果,这正符合人的自主、自由、探索、创新等精神,与人们不断追求真善美的价值理想的人文精神相符合,让大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人格,构建有序、和谐、向上的社会体系。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62344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