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初中化学溶解度说课稿(通用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13:06:06
2023年初中化学溶解度说课稿(通用20篇)
时间:2023-11-24 13:06:06     小编:琴心月

总结能够帮助我们创造个人学习的独特方式和方法。总结要突出主题和亮点,重点突出自己在学习和工作中的成果和收获。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关于总结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初中化学溶解度说课稿篇一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特点和作用。

《离子》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的第四单元课题三。本课题包括核外电子的排布和离子的形成两部分内容,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离子的形成是本课题的核心,是初中化学课程中要求达到了解水平的基础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为学生从微观的角度探究宏观物质变化的奥秘打开一扇窗口;为学生后面学习酸碱盐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认识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从而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探究宏观物质变化的能力。

(2)学习方法与过程:学习“探究、交流”的学习方式。能在特定情景下,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探究的学习精神;唤起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初步了解物质构成的奥秘,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物质的微粒性”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离子的形成。

(2)教学难点:离子的表示。

(3)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方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动画,模拟微观变化,帮助学生认识离子的形成过程和学会离子的符号表示。这样,不但能顺利突破本节课的难点,也促进了学生微观想象能力的发展。

二、教法与学法:

1、学生情况分析。

初三的学生有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在课堂上他们厌倦教师的单独说教灌输,希望教师能创设便于他们自主学习的环境,给他们自我表现的机会。所以本节课我设置了许多活动:比如,“我会答、“我会写”、“讨论与交流”等。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整节课的学习中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在探索中学会学习。

2、教学方法。

依据新课程教育理念及本节课的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情况,我对本节课的教学采取了如下方法:利用课件优势,充分展示nacl的形成过程,从而了解离子的形成,认识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3、学法指导。

在第三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许多物质是由原子、分子构成的,本课题介绍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另一种粒子。由于本课题的知识形成较抽象,所以在教学中,一是成立学习小组,互帮互学;二是通过“创设情景、探究新知”等形式,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从而形成“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

4、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将抽象的微观粒子生动形象地显现出来,有利于培养学生微观想象能力。

三、教学程序: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学生情况的分析,我确定通过以下五个教学步骤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一)知识回顾、情境引入。

1、知识回顾:“离子的形成”是本课题的核心,是教学的重点。由于初中学生的知识和思维水平的限制,我在教学中先通过复习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展示课件,抽生回答。)使学生意识到元素的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有着密切的关系。

然后我是这样引入新课的: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一般少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趋向达到相对稳定结构;而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一般多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也趋向达到相对稳定结构。那么,当他们得失电子后,结果会怎样呢?本节课我们就以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为例来探究离子的形成。

2、创设情景:当钠原子和氯原子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它们是如何得失电子的?氯化钠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切入,形成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

3、讨论交流:全班分为八个小组,短暂讨论交流。(这一环节充分尊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避免了教师的“填鸭式”教学。)。

4、漫画导入:投影教材第79页插图4—10和钠原子与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最外层电子数目,从微观上分析得失电子趋势。

(设计目的:充分利用漫画效果,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分析氯原子和钠原子得失电子的趋势,使学生在有趣、轻松的氛围中接受难懂的知识,激发其学习兴趣。)。

(二)引导观察、启发探究。

环节1、离子的定义:动画展示钠原子、氯原子得失电子后的结构示意图,并提问:钠原子和氯原子得失电子后带电荷吗?学生经历观察并发现它们都带电荷,从而很自然地引出离子的定义。

(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启发分析和诱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新知,使定义的引出水到渠成。)。

环节2、离子的分类:在学生已经得出钠离子和氯离子都带电荷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比较它们所带电荷有什么不同。交流发现:钠离子带正电荷而氯离子带负电荷,从而得出阳离子和阴离子的概念。

(在轻松的氛围中接受抽象的分类思想,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环节3、离子的表示:通过分析离子是原子得失电子而形成,让学生很自然地接受离子符号的书写就是在原子的基础上标明所带电荷。这样可以轻松突破离子符号的书写这一难点,也为介绍离子符号的意义作好铺垫。当然离子符号的书写还要结合后面的化合价反复训练才能落实。

环节4、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整合学科之间的知识,提出问题:带异种。

电荷的两种微粒之间会产生什么作用力?展示nacl的形成课件,使学生认识到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通过课件展示,使学生始终都处于“创造性”积极思维中,强化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三)联想整合、形成体系。

1、展示课件原子和离子的关系,让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然后教师评价归纳。(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在讨论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训练分析、归纳、表达的能力。)。

2、到现在为止,物质构成的奥秘已初步形成体系。结合问题:“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哪些?(此时提出问题,学生有话可说。通过新旧知识的对比和归纳,让知识更加系统,有利于学生很快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和离子构成的含义;同时也使学生对化学学习,尤其是微观领域的学习产生了渴望之情。)。

(四)学用结合、展示个性。

1、我会答:原子失去电子后,就带上(正)电荷,成为(阳)离子;原子得到电子后,就带上(负)电荷,成为(阴)离子。当阳离子和阴离子相互作用形成化合物时,整个化合物就(不显)电性。

2、我会写:写出下列离子符号:带一个单位正电荷的钠离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镁离子;带两个单位负电荷的硫离子。

(设计目的:第1题,主要是对离子的形成进行检测,第2题,熟悉离子符号的书写。对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奖励,奖励的形式是发放“小礼包”,“小礼包”内写着本节课的知识点,让学生当堂打开“小礼包”宣读知识点,给学生一点点神秘,再一次激发学生的兴奋点。既是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是对本课题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进行了检测,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达到了教学高潮。)。

(五)小结交流、布置作业。

1、小结交流:我把这个环节设计为(1)过程小结、(2)知识小结两个步骤,让学生交流学习心得、小结本节课的知识。

2、布置作业:完成基础训练。

四、教学评价。

本节课始终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基本原则,以“情境教学、问题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师生的双边情感交流,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微观思想方法的建立,学习心理、品质的优化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五、板书设计。

离子。

一、离子的形成。

二、离子和原子的关系。

1、离子的定义。

2、离子的分类。

三、构成物质的微粒。

3、离子的表示方法和符号的意义。

4、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初中化学溶解度说课稿篇二

《化学式与化合价》是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题4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述了化学式、化合价和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三部分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元素以及一些物质化学式的写法,这位过渡到本课题起到了铺垫作用。为之后学习第五章《化学方程式》的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本节课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九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化学式的涵义;知道一些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能用化学是表示某些物质的组成,并能利用化合价求化学式;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含义,并能利用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来计算物质的组成;能看懂某些标签或说明书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和含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讨论交流,活动探究,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化学,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1、了解化学式,知道元素、原子团的化合价。

2、用化学是表示某些物质的组成,利用化合价求化学式。

3、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含义,并会应用解决问题。

二、说学情。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对元素的概念和物质的微观构成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对数字的基本运算能力有一定的把握,这为化学式的有关知识学习打下了基础。但学生在化学学科中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强烈的好奇心,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教学过程中多采用直观方法指导学生学习。

三、说教法。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采用谈话法与讲解法。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面向全体,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问不同难度的问题,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

四、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本节课内容,我将本节课的学法确定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前面学过的一些物质的化学式引入:元素可以用元素符号来表示,那么我们前面学习的氧气、二氧化碳这些由元素组成的各种单质和化合物怎样来表示呢?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的沉思,期待录找理由和证明过程。在实际情况下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二)新授。

1、化学式的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课本81页相关内容,对于化学式的定义有一个初步认识。然后以h2o为例,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该化学式的意义,教师进行指导并及时指出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并讲解,得出化学式的定义及其意义。

讲解结束后,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化学式前面的数字与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意义是否相同?为什么?并组织学生讨论符号h、2h、h2、2h2各具有什么意义?在学生有初步认知的基础上,我进行归纳总结:化学式前面的数字与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意义不同,因为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个数,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含该元素的原子个数。

在此基础上,通过多媒体呈现练习题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练习过程中,学生会出现一些错误,针对这些错误我进行指导并归纳总结,从而引出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2、化学式的学习。

学生学习了化学式,为化学价的学习做好了铺垫。实验测知,化合物均有固定的组成,及形成化合物的元素有固定的原子个数比,如不是这个数目之比,就不能形成稳定的化合物。在化学上,就用“化合价”来表示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引导学生看课本83页表4-6“一些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针对表格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讨论,问题如下:

(1)化合价有几种?是哪几种?(让学生明白元素化合价有下负之分)。

(3)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多少?

(4)在单质分子里,元素的化合价为多少?

在此基础上,组织两个活动。活动一: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化合价记忆比赛,看谁记得多,记得准,评出“记忆之星”;活动二:让学生编写能帮助记忆的的化合价韵语、歌谣。活动结束后,展示同学们的化合价韵语、歌谣或快板。通过活动,可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及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把握。

在学习了一些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之后,应用化合价来推求实际存在的化合物的化学式。通过学生小组讨论练习的方式完成此部分知识的学习。练习如下: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的原则,已知氧元素为-2价,计算二氧化硫(so2)中硫的化合价和三氧化二砷(as2o3)中砷元素的化合价。练习结束之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名称,一般读作某化某,如:nacl读作氯化钠。有时还要读出化学式中各种元素的原子个数,如:co2读作二氧化碳。

3、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引导学生复习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了解相对分子质量跟相对原子质量一样,也是相对质量。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发学生讨论,从而引出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相关内容。由于计算比较简单,启发学生自己学习,并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纠正错误。

在有关相对分子质量计算教学完成之后,可让学生传看几种商品(如医药、化学试剂、洗涤剂、食品等)的标签或说明书,教给学生如何查看它们的成分、含量或纯度,并适当讲解化学试剂按纯度分级的情况。

(三)课堂小结。

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认识。知识性的内容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化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化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四)布置作业。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

1、基础习题:完成课本章节后练习题。

2、拓展作业:到实验室查看化学药品的标签,了解药品的成分,以及所含杂质的种类和数量,并对其中三种药品的有关情况做记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初中化学溶解度说课稿篇三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叫张锋旺,来自尉氏县南曹乡中心学校。我说课的题目是新课程标准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第六章第三节第二课时的内容:溶解度。下面我从以下五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的设计。

溶解度在整个第六章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它是在学习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之后,来探讨固体物质在一定量溶剂里溶解性的大小,起到呈上,又为下节学习结晶做好铺垫。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上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液,本课题将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限度问题。学生学起来不会感到吃力,还是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同时,在利用数据研究问题的同时,使学生从中能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用科学严谨的态度去学习和研究问题。

结合新课标、本节课的特点,学生的认知能力。我确立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学会绘制并使用溶解度曲线图;。

3、知道温度、压强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溶解度概念的探究使学生进一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2、对溶解度曲线图绘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达到学以致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学习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实验数据,进一步提高在实验探究中控制实验变量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固体溶解度曲线图的应用;影响气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溶解度的概念。

经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学生已掌握饱和溶液、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学习溶解度知识难度不大。但是初中生的自我管理和调控能力还不够,学习过程中仍需要教师的管理和引导。据本节课的特点,结合教法与学生的实际,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基础上,采用交流讨论、归纳应用的方法进行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思维,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因此做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练习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是上好本节课的关键。

教学方法的选择,既要考虑教师的教,也要考虑学生的学;即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也注重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我采用目标导学法、引导启示法、归纳总结法进行教学。

1、目标导学法: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学功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索问题的欲望,并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

2、引导启发法:层层展开,步步深入,引导学生逐步探究,发现归纳,使学生领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究过程。

3、归纳总结法:对于溶解度的概念和溶解度曲线图应用,可以通过阅读、学生间交流讨论,总结。此过程有助于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

(一)、引入新课。

上课时我首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谁能说出二者的转换方法?”学生七嘴八舌的抢着回答。问:“实验证明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那些?”学生会说与溶质、溶剂有关,还跟温度有关(打开课件)问:“怎样来描述物质溶解性的强弱呢?大家不妨讨论一下。”引导学生:物质溶解性是难于直接测定的,能否用一个可测的物理量来表示一种很难测定的物质的性质?用溶解“最大量”来表示物质溶解性的大小,就是一个可供选择的办法。这个溶解“最大量”就是这节我们学习的溶解度。接着展示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探讨何为溶解度。

(二)、讲授新课。

1、固体物质溶解度:

播放课件:展示三张图片,图片1质量相同的溶剂,一个温度为10℃,一个温度为40℃,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的nacl和kno3。问:能不能比较它们的溶解性大小?学生:不能。问:为什么呢?引导学生得出:应该在同一温度下。图片2温度相同,质量不同的溶剂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的nacl和kno3。问:能不能比较它们的溶解性大小?学生:不能。问:为什么呢?引导学生得出:应该在一定溶剂中。图片3溶剂质量相同,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的nacl和kno3。问:能不能比较它们的溶解性大小?学生:不能。问:为什么呢?引导学生得出:应该达到饱和状态。得出物质溶解性的大小应定温度、定溶剂的量,定状态。学生阅读教材168页内容,(播放课件打出溶解度的定义)注重指出“三个条件”。问:你能理解这样规定的意义吗?学生思考讨论会得出:只有做出以上规定用溶解度来表示物质的溶解性才有意义。

学生讨论:20℃时kno3溶解度为31、6g,这句话的含义?学生分组讨论得出:在20c时,该物质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的质量为31、6克。或说:在20c时,该物质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1、6克。

(播放课件)让学生简单了解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为了加深学生对溶解度的理解,我设计了下面的练习。

反馈练习:

1、某物质在20℃时溶解度为21、5g,其含义是什么?

2、我来当法官:

(2)、在20℃100溶液中含有溶质23g则该物质的溶解度为23g;。

(4)、在20℃时在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nacl36、5g则nacl在20℃时的溶解度为36、5g。

分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总结(1)(2)(3)句的错误之处。对表现好的小组大家鼓。

掌激励。

问:“同一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怎样表示这种变化关系,最直观、形象,又便于应用呢?”学生思考引出溶解度曲线图。

2、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图:

我们用纵坐标表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根据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可以画出某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请同学们认真观看:通过绘制观察nacl溶解度曲线,你能得到什么信息?(播放课件)学生自己领悟绘制的方法。“学生自己阅读教材169页6——10表格kno3的溶解度并将图6——15完成,看谁做得又对又好,小组内展评。”

让学生阅读教材169页图16、17几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由学生相互交流总结出曲线所表示的信息。

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及意义:

(播放课件)请同学们看图a、b点表示的含义,学生讨论得出:曲线上的点即a点表示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溶液为饱和溶液;b点(交点)表示这两种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相同。

为了增强对溶解度曲线的应用,达到学以致用。然后播放课件中的两题学生交流讨论当堂完成。教师巡视点评。

3、气体物质溶解度:

2:给水加热时我们为何可以看到水中出现气泡?

4、留下问题:

能否将溶解的溶质从溶液中取出来?怎样将溶质从溶液中取出来?这是下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结晶。

(三)、(由学生自己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还有那些疑惑?

为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我又设计了三个达标测试。目的检测学生对溶解度曲线图的应用。由学生同时动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而后统一答案。

(四)、达标测试:

1、(20xx)右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中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

问题:

(1)t1℃时,b物质的溶解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g。

(2)将t2℃时,a、b的饱和溶液分别升温到t3℃,a溶液的溶质。

质量分数______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b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假设升温过程中水的质量没有变化)。

2、(20xx)右图是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30℃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g。

(2)50℃时,将40g该物质加入到l00g水中,搅拌后得到的。

是(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3、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汽水,饮料大多数是碳酸饮料,其中溶有二氧化碳气体,打开汽水瓶盖时,汽水会自动喷出来,这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有关。喝了汽水后,常常会打嗝,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还与有关。

(五)、作业:教材170页观察与思考,173页4题、5题。

溶解度。

1、固体物质溶解度: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注意:条件:一定温度。

标准:100克溶剂。

状态:饱和状态。

2、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1)、绘制方法;(2)、曲线图表示的意义。

3、气体物质溶解度:

影响因素:当温度一定时、气体溶解度一般随压强增大而增大,压强减小而减小。当压强一定时、气体溶解度一般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温度降低而增大。

这是我设计的板书,这样设计条理清晰,简单明了,能突出要点,便于学生记忆。这是我对这节课的设计,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初中化学溶解度说课稿篇四

《化学式与化合价》是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题4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述了化学式、化合价和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三部分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元素以及一些物质化学式的写法,这位过渡到本课题起到了铺垫作用。为之后学习第五章《化学方程式》的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本节课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九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化学式的涵义;知道一些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能用化学是表示某些物质的组成,并能利用化合价求化学式;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含义,并能利用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来计算物质的组成;能看懂某些标签或说明书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和含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讨论交流,活动探究,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化学,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感情。

1.了解化学式,知道元素、原子团的化合价。

2.用化学是表示某些物质的组成,利用化合价求化学式。

3.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含义,并会应用解决问题。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对元素的概念和物质的微观构成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对数字的基本运算能力有一定的把握,这为化学式的有关知识学习打下了基础。但学生在化学学科中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强烈的好奇心,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教学过程中多采用直观方法指导学生学习。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采用谈话法与讲解法。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面向全体,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问不同难度的问题,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本节课内容,我将本节课的学法确定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由前面学过的一些物质的化学式引入:元素可以用元素符号来表示,那么我们前面学习的氧气、二氧化碳这些由元素组成的各种单质和化合物怎样来表示呢?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的沉思,期待录找理由和证明过程。在实际情况下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1、化学式的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课本81页相关内容,对于化学式的定义有一个初步认识。然后以h2o为例,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该化学式的意义,教师进行指导并及时指出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并讲解,得出化学式的定义及其意义。

讲解结束后,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化学式前面的数字与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意义是否相同?为什么?并组织学生讨论符号h、2h、h2、2h2各具有什么意义?在学生有初步认知的基础上,我进行归纳总结:化学式前面的数字与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意义不同,因为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个数,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含该元素的原子个数。

在此基础上,通过多媒体呈现练习题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练习过程中,学生会出现一些错误,针对这些错误我进行指导并归纳总结,从而引出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2、化学式的学习。

学生学习了化学式,为化学价的学习做好了铺垫。实验测知,化合物均有固定的组成,及形成化合物的元素有固定的原子个数比,如不是这个数目之比,就不能形成稳定的化合物。在化学上,就用“化合价”来表示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引导学生看课本83页表4-6“一些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针对表格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讨论,问题如下:

(1)化合价有几种?是哪几种?(让学生明白元素化合价有下负之分)。

(3)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多少?

(4)在单质分子里,元素的化合价为多少?

在此基础上,组织两个活动。活动一: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化合价记忆比赛,看谁记得多,记得准,评出“记忆之星”;活动二:让学生编写能帮助记忆的的化合价韵语、歌谣。活动结束后,展示同学们的化合价韵语、歌谣或快板。通过活动,可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及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把握。

在学习了一些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之后,应用化合价来推求实际存在的化合物的化学式。通过学生小组讨论练习的方式完成此部分知识的学习。练习如下: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的原则,已知氧元素为-2价,计算二氧化硫(so2)中硫的化合价和三氧化二砷(as2o3)中砷元素的化合价。练习结束之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名称,一般读作某化某,如:nacl读作氯化钠。有时还要读出化学式中各种元素的原子个数,如:co2读作二氧化碳。

3.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引导学生复习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了解相对分子质量跟相对原子质量一样,也是相对质量。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发学生讨论,从而引出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相关内容。由于计算比较简单,启发学生自己学习,并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纠正错误。

在有关相对分子质量计算教学完成之后,可让学生传看几种商品(如医药、化学试剂、洗涤剂、食品等)的标签或说明书,教给学生如何查看它们的成分、含量或纯度,并适当讲解化学试剂按纯度分级的情况。

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认识。知识性的内容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化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化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

1、基础习题:完成课本章节后练习题。

2、拓展作业:到实验室查看化学药品的标签,了解药品的成分,以及所含杂质的种类和数量,并对其中三种药品的有关情况做记录。

初中化学溶解度说课稿篇五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制初中化学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本节教材分成: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和氧气的用途三部分。这三部分应以氧气的性质为中心,因为物质的用途主要决定于物质的性质。氧气是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中系统地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并逐步使学生学会掌握物质(单质和化合物)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为以后探索别的物质如氢气、二氧化碳等做铺垫,教给学生认识物质性质的程序。

基础知识目标:

1、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氧气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2、理解化合反应的概念,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

思想教育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懂得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用途又体现性质的辨证关系。

基本能力目标:

科学方法。

情感目标:

1、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

2、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获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化合反应的概念。

难点:通过实验来探究氧气化学性质及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

演示实验: [实验2-2]至[实验2-5]

1、探究式实验教学法 该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是:设疑—观察(实验)—思考—总结—应用。根据目标设疑,引导学生动手实验,体验实验的过程。教给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得出科学结论的学习方法。

2、互动式教学法 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抢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3、知识竞赛法 这符合初中生争强好胜、集体感和荣誉感强的特点。在抢答竞赛中,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高,有利于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应用。

4、质疑释疑 通过质疑释疑,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探索精神。

初中化学溶解度说课稿篇六

我说课的题目是新课程标准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第六章第三节第二课时的内容:溶解度。下面我从以下五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的设计。

溶解度在整个第六章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它是在学习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之后,来探讨固体物质在一定量溶剂里溶解性的大小,起到呈上,又为下节学习结晶做好铺垫。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上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液,本课题将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限度问题。学生学起来不会感到吃力,还是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同时,在利用数据研究问题的同时,使学生从中能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用科学严谨的态度去学习和研究问题。

结合新课标、本节课的特点,学生的认知能力。我确立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学会绘制并使用溶解度曲线图;

3、知道温度、压强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溶解度概念的探究使学生进一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2、对溶解度曲线图绘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达到学以致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学习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实验数据,进一步提高在实验探究中控制实验变量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固体溶解度曲线图的应用;影响气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溶解度的概念。

经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学生已掌握饱和溶液、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学习溶解度知识难度不大。但是初中生的自我管理和调控能力还不够,学习过程中仍需要教师的管理和引导。据本节课的特点,结合教法与学生的实际,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基础上,采用交流讨论、归纳应用的方法进行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思维,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因此做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练习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是上好本节课的关键。

教学方法的选择,既要考虑教师的教,也要考虑学生的学;即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也注重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我采用目标导学法、引导启示法、归纳总结法进行教学。

1、目标导学法: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学功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索问题的欲望,并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

2、引导启发法:层层展开,步步深入,引导学生逐步探究,发现归纳,使学生领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究过程。

3、归纳总结法:对于溶解度的概念和溶解度曲线图应用,可以通过阅读、学生间交流讨论,总结。此过程有助于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

上课时我首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谁能说出二者的转换方法?”学生七嘴八舌的抢着回答。问:“实验证明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那些?”学生会说与溶质、溶剂有关,还跟温度有关(打开课件)问:“怎样来描述物质溶解性的强弱呢?大家不妨讨论一下。”引导学生:物质溶解性是难于直接测定的,能否用一个可测的物理量来表示一种很难测定的物质的性质?用溶解“最大量”来表示物质溶解性的大小,就是一个可供选择的办法。这个溶解“最大量”就是这节我们学习的溶解度。接着展示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探讨何为溶解度。

1、固体物质溶解度:

播放课件:展示三张图片,图片1质量相同的溶剂,一个温度为10℃,一个温度为40℃,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的nacl和kno3。问:能不能比较它们的溶解性大小?学生:不能。问:为什么呢?引导学生得出:应该在同一温度下。图片2温度相同,质量不同的溶剂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的nacl和kno3。问:能不能比较它们的溶解性大小?学生:不能。问:为什么呢?引导学生得出:应该在一定溶剂中。图片3溶剂质量相同,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的nacl和kno3。问:能不能比较它们的溶解性大小?学生:不能。问:为什么呢?引导学生得出:应该达到饱和状态。得出物质溶解性的大小应定温度、定溶剂的量,定状态。学生阅读教材168页内容,(播放课件打出溶解度的定义)注重指出“三个条件”。问:你能理解这样规定的意义吗?学生思考讨论会得出:只有做出以上规定用溶解度来表示物质的溶解性才有意义。

学生讨论:20℃时kno3溶解度为31.6g,这句话的含义?学生分组讨论得出:在20c时,该物质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的质量为31.6克。或说:在20c时,该物质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1.6克。

(播放课件)让学生简单了解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为了加深学生对溶解度的理解,我设计了下面的练习。

反馈练习:

1、某物质在20℃时溶解度为21.5g,其含义是什么?

2、我来当法官:

(2)、在20℃100溶液中含有溶质23g则该物质的溶解度为23g;

(4)、在20℃时在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nacl36.5g则nacl在20℃时的溶解度为36.5g。

分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总结(1)(2)(3)句的错误之处。对表现好的小组大家鼓掌激励。

问:“同一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怎样表示这种变化关系,最直观、形象,又便于应用呢?”学生思考引出溶解度曲线图。

2、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图:

我们用纵坐标表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根据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可以画出某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请同学们认真观看:通过绘制观察nacl溶解度曲线,你能得到什么信息?(播放课件)学生自己领悟绘制的方法。“学生自己阅读教材169页6——10表格kno3的溶解度并将图6——15完成,看谁做得又对又好,小组内展评。”

让学生阅读教材169页图16、17几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由学生相互交流总结出曲线所表示的信息。

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及意义:

(播放课件)请同学们看图a、b点表示的含义,学生讨论得出:曲线上的点即a点表示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溶液为饱和溶液;b点(交点)表示这两种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相同。

为了增强对溶解度曲线的应用,达到学以致用。然后播放课件中的两题学生交流讨论当堂完成。教师巡视点评。

3、气体物质溶解度:

介绍气体溶解度的概念,(播放课件)在压强为101kpa,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着重指出它们是体积关系没有单位。然后说:大家想一想0℃时,氧气的溶解度为0.049的含义是什么?学生会立即回答:在0℃,氧气压强为101kpa时,1体积水最多能溶解0.049体积氧气。追问:生活中有这些现象,打开可乐饮料瓶盖会冒泡;喝过可乐后会打嗝。谁能解释是什么原因?学生思考讨论引导学生得出气体溶解度的特点:当温度一定时气体溶解度一般随压强增大而增大,随压强的减少而减少;当压强一定时,气体溶解度一般随温度升高而减少,随温度降低而增大。然后学生小组抢答:

1:打开健力宝瓶盖时我们为何会看到有气体冒出?

2:给水加热时我们为何可以看到水中出现气泡?

4、留下问题:

能否将溶解的溶质从溶液中取出来?怎样将溶质从溶液中取出来?这是下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结晶。

为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我又设计了三个达标测试。目的检测学生对溶解度曲线图的应用。由学生同时动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而后统一答案。

1、(20xx)右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中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

问题:

(1)t1℃时,b物质的溶解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g。

(2)将t2℃时,a、b的饱和溶液分别升温到t3℃,a溶液的溶质。

质量分数______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b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假设升温过程中水的质量没有变化)。

2、(20xx)右图是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30℃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g。

(2)50℃时,将40g该物质加入到l00g水中,搅拌后得到的。

是(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3、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汽水,饮料大多数是碳酸饮料,其中溶有二氧化碳气体,打开汽水瓶盖时,汽水会自动喷出来,这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有关。喝了汽水后,常常会打嗝,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还与有关。

溶解度。

1、固体物质溶解度: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注意:条件:一定温度。

标准:100克溶剂。

状态:饱和状态。

2、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

(1)、绘制方法;

(2)、曲线图表示的意义。

3、气体物质溶解度:

影响因素:当温度一定时、气体溶解度一般随压强增大而增大,压强减小而减小。当压强一定时、气体溶解度一般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温度降低而增大。

初中化学溶解度说课稿篇七

3.2溶液中教参注明是3课时,我们基本上是这样来分配这几块内容的:

1、物质的溶解性及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2、物质的溶解度;

3、物质从溶液中析出及溶液的组成和溶质质量分数。而第二课时物质的溶解度也是这一节的重点和难点,并且课堂教学的容量比较大,无论是老教材还是新教材上的流程都很清晰,我的教学方法也不是最灵活。所以借此机会和各位老师交流一下,来突破自己的瓶颈问题。

首先我谈谈自己对教材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本节教材有三个主要内容:溶解度的含义,溶解度与易溶、可溶、微溶、难溶的关系,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即溶解度曲线的知识。后面还有一部分关于利用溶解度计算的内容我们是放在下一课时讲的。这三部分的主体都是溶解度,是学生对溶解认识的一个跨越,是从能溶不能溶到能溶多少的一个由性到量的跨越,我们授课时由浅及深,从溶解度的引入到剖析理解溶解度的含义,而溶解度与易溶、可溶、微溶、难溶的关系,其实是对溶解度引入的意义的一个巩固,让同学们更清楚“度”的重要性。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是我沿用以前的说法,教材中只是提到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情况,2句话。气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还通过一个曲线显示气体溶解度受压强影响的情况。以教材的思路看,它提供了简洁的内容和流程,是想我们引导学生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索得出一些规律。然而我们知道有些重要的概念性的知识不是我们说一遍或是学生写一遍就能理解的。为了加深学生对溶解度的理解我们还要加入一些内容来辅助教学主体内容。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溶解度含义。

(2)知道并能使用溶解度曲线。

(3)掌握固体、气体的溶解度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

(1)在区分物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于水的过程中,体验比较的方法。

(2)在总结物质溶解度的变化过程中,运用图表的方法。

(3)培养自学、阅读、查找有关数据的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绝对和相对的辨证关系。

其实,这一课时给我们的感觉就是都是重点,对学生来说都是难点,而对考试来说没有什么太难的,基本上就是关于溶解度曲线的运用的题目。然而就教学的延续性来说,这一课时在培养学生的一些能力上有比较大的帮助。如过程与方法的目标(2)在总结物质溶解度的变化的过程中运用图表的方法,其实岂止是溶解度的变化,以后的质量及质量分数的变化、ph的变化等等都可以用图表的方法,所以我们更重在一些分析过程而非结果的运用。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感悟绝对与相对的辩证关系这一条只能说是拉上来的,我觉得理科的教学也就是国外的科学的教学中有太多的点都能够让学生深刻的感悟到绝对与相对的辩证关系。其实我个人觉得影响事物变化的因素包括内因和外因,而内因是不能或不易改变的,能够改变是外因这一点也是渗透在这一目标中的,但是我不知道如何正确表达所以没有写出来。

1、新课导入。

复习提问什么是物质的溶解性,如何比较几种物质的溶解性。同学们利用上节课内容回答,并举例说明。然后请同学找出方法的不足之处,加以完善,由此引出溶解度这样一个概念来表示物质的溶解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体会举一反三的过程,完成旧知到新知的过渡。

2、新课讲解。

不同物质在相同条件下溶解性不同,同种物质在不同条件下溶解能力也不同。介绍溶解度是衡量溶解能力的尺子。即把大家讨论的各个因素溶入溶解度的概念中。然后剖析各个要点,一定温度、100g溶剂、饱和溶液(是一个点,代表物质在溶剂中溶解的最大量)、溶解度实质是一定条件下溶质的质量(此处与溶解度本身的含义有一定出入,但是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溶解度)、单位、符号。告诉学生溶解度就是某温度下,某物质在100g溶剂(通常是水)里最多能溶解的克数。然后用两个例子来说明一下,如20℃,食盐的溶解度是36g/100g水的含义。提问反之,20℃时,硝酸钾在100g水里溶解了31.6g就达到饱和状态意味着告诉我们20℃硝酸钾的溶解度。巩固练习,将课本77页表格中各种物质的溶解度的含义说出来,有些同学会漏说温度或是水的质量,或是遗漏单位,同学间加以纠正以巩固溶解度的各个因素。反复练习以加深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增加练习简单的计算物质某温度时的溶解度,如20℃时某物质在50g水中溶解了20g就不能再溶解了,它的溶解度是多少。通过不断的.递进的小练习将难点溶解。

提问:我们之前经常提到的某物质可溶于水等,如果两种物质都是可溶于水的,它们的溶解度是否是一样的呢?通过阅读课本77页最后一段,回答老师的问题。然后请同学们把易溶、可溶、微溶、难溶用数轴表示,以加深理解。并根据表中数据判断它们各属于什么情况。向学生介绍溶解的绝对性和不溶解的相对性。通过让学生感悟辩证关系的同时纠正我们日常的一些不够规范的说法。

一定温度下,一种物质有一个溶解度的值,那么某种物质在各个温度下的溶解度该如何测得呢?学生讨论发言。化学上也常用一些坐标图表的方法把实验测得的数据显示出来,介绍溶解度曲线,由学生完成78页思考与练习。比较氢氧化钙和硝酸钾的溶解度。比较时指出不同物质比较溶解度应在同温下。通过观察硝酸钾和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曲线,得出硝酸钾和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情况。结合79页图观察一些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完成思考与讨论,并得出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规律。再请学生通过看79页图完成一些小练习来体会溶解度曲线的用途:如在溶解度曲线上找到1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找到硝酸钾溶解度为110g/100g水时的温度、说出两条曲线交点的含义或是从曲线图上能够读到的信息等。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图表坐标的方法来处理数据,并运用运用图表获取有用信息。

介绍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除了温度还有压强。如何影响用大家熟悉的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雪碧汽水为例讲解。对于气体而言,饱和溶液的判断是有些抽象的,例如河水中氧气的溶解情况,有时我会运用夏天雷雨前鱼儿会跳出水面的例子。这个例子能够让学生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化学知识很好的结合起来,当然应该还是有个别学生不容易理解,那需要我们额外的讲解。

3、归纳小结。

让学生自己说出本节课学到的溶解度的知识的一些要点。

4、巩固练习。

通过一些小的题目加强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初中化学溶解度说课稿篇八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的6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制取氧气》。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2总括语。

为了处理好教育学的关系,突出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仅要做到精讲精练,还有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开拓学生思维。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由被动学习,转变为积极的探索发现式学习,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六个环节加以设计和说明。

3教材分析。

教材是进行教学评判的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首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主要介绍了制取氧气的方法,为后面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学习打下基础。

4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制定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知道二氧化锰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实验,逐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感受到实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产生对化学学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5学情分析。

合理把握好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节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初三的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有较强的好胜心,因此我会通过小组pk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便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6教学教法。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传授到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够快速提升学习效率。本节课我将采用的教法为讲授法,实验法等。引导学生使用自主学习法和合作探究法来进行学习。

7教学过程。

充分的学情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合理制定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而教学活动的精彩开展则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环节。本节课我将从以下4个环节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导入。

良好的导入就像磁石一样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目光,能够让学生快速地融入到课堂中。本节课我将以试讲的方式来进行导入:同学们好,上课。在上课之前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多媒体上的这个视频,我们看看视频中讲了什么样的内容呢?视频播放结束了,哪位同学愿意说一说他都看到了什么呢?好,就请最后一排靠墙的男同学来回答一下吧。请坐,他告诉我们呢,看到了潜水运动员和登山爱好者都在使用氧气罐来维持正常呼吸。观察得很认真。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我们的呼吸离不开氧气,它非常重要,那同学们知道如何制取这么重要的气体吗?老师看到大家的脸上充满了疑惑,没关系,我们一起来走进化学实验室,开始今天的学习吧。

通过这样的方式导入,可以将生活和学习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新授。

其次我会给学生三分钟的时间,自主阅读教材。并找出制取氧气的方法,学生给出的答案是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和加热氯酸钾制氧气。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专注力。接下来,我会先进行实验的演示,把少量高锰酸钾装入试管中,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用带有导管的塞子,塞紧试管加热试管,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并引导学生回答出放棉花的作用,是为了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通过我的演示可以减少学生在后面亲自动手实验时出现不必要的错误,也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观察能力。接着我会将全班分为10个小组,前后桌4人为一小组,学生在组内进行亲手操作。与此同时我会走下讲台,及时的指导学生顺利完成实验,提醒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注意安全,学生可以通过亲手操作感受到化学的神奇和实验成功的喜悦。紧接着我会进行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实验。拿两个试管,一个只有过氧化氢溶液,另一个在里面加入了二氧化锰,分别用带有的木条放到试管口,学生通过观察不难发现,木条在接触到放有二氧化锰的试管处迅速熄灭,知道用这种方法可以检验氧气是否集满。我也会补充相关内容,如二氧化锰可以加这个化学反应,它叫做催化剂。学生通过实验对比和记录,从而归纳出实验的步骤,并能够深刻理解催化剂的作用。最后我会提出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工业中是否可以使用这种办法来制取氧气?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相联系。

小结。

在课堂快要结束时,我会通过提问学生的方式,来总结本堂课的知识,起到巩固的作用。

作业。

作业环节,我会请学生查阅,是否所有的催化剂都能够加快化学反应,下节课分享。

8板书设计。

最后是我的板书设计,好的板书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我的板书简单明了,直观易懂,是一节课内容的浓缩,我会在黑板中央的正上方写上本节课的题目,黑板正中央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黑板右下方写上本节课的作业,这样的板书清晰地展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以及教学逻辑,可以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考官的耐心倾听。

初中化学溶解度说课稿篇九

我说课的题目是新课程标准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第六章第三节第二课时的内容:溶解度。下面我从以下五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的设计。

一、教材内容:

溶解度在整个第六章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它是在学习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之后,来探讨固体物质在一定量溶剂里溶解性的大小,起到呈上,又为下节学习结晶做好铺垫。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上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液,本课题将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限度问题。学生学起来不会感到吃力,还是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同时,在利用数据研究问题的同时,使学生从中能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用科学严谨的态度去学习和研究问题。

结合新课标、本节课的特点,学生的认知能力。我确立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学会绘制并使用溶解度曲线图;

3、知道温度、压强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溶解度概念的探究使学生进一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2、对溶解度曲线图绘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达到学以致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学习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实验数据,进一步提高在实验探究中控制实验变量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固体溶解度曲线图的应用;影响气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溶解度的概念。

二、学情与学法分析:

经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学生已掌握饱和溶液、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学习溶解度知识难度不大。但是初中生的自我管理和调控能力还不够,学习过程中仍需要教师的管理和引导。据本节课的特点,结合教法与学生的实际,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基础上,采用交流讨论、归纳应用的方法进行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思维,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因此做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练习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是上好本节课的关键。

三、教法分析:

教学方法的选择,既要考虑教师的教,也要考虑学生的学;即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也注重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我采用目标导学法、引导启示法、归纳总结法进行教学。

1、目标导学法: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学功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索问题的欲望,并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

2、引导启发法:层层展开,步步深入,引导学生逐步探究,发现归纳,使学生领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究过程。

3、归纳总结法:对于溶解度的概念和溶解度曲线图应用,可以通过阅读、学生间交流讨论,总结。此过程有助于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上课时我首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谁能说出二者的转换方法?”学生七嘴八舌的抢着回答。问:“实验证明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那些?”学生会说与溶质、溶剂有关,还跟温度有关(打开课件)问:“怎样来描述物质溶解性的强弱呢?大家不妨讨论一下。”引导学生:物质溶解性是难于直接测定的,能否用一个可测的物理量来表示一种很难测定的物质的性质?用溶解“最大量”来表示物质溶解性的大小,就是一个可供选择的办法。这个溶解“最大量”就是这节我们学习的溶解度。接着展示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探讨何为溶解度。

(二)、讲授新课。

1、固体物质溶解度:

播放课件:展示三张图片,图片1质量相同的溶剂,一个温度为10℃,一个温度为40℃,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的nacl和kno3。问:能不能比较它们的溶解性大小?学生:不能。问:为什么呢?引导学生得出:应该在同一温度下。图片2温度相同,质量不同的溶剂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的nacl和kno3。问:能不能比较它们的溶解性大小?学生:不能。问:为什么呢?引导学生得出:应该在一定溶剂中。图片3溶剂质量相同,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的nacl和kno3。问:能不能比较它们的溶解性大小?学生:不能。问:为什么呢?引导学生得出:应该达到饱和状态。得出物质溶解性的大小应定温度、定溶剂的量,定状态。学生阅读教材168页内容,(播放课件打出溶解度的定义)注重指出“三个条件”。问:你能理解这样规定的意义吗?学生思考讨论会得出:只有做出以上规定用溶解度来表示物质的溶解性才有意义。

学生讨论:20℃时kno3溶解度为31.6g,这句话的含义?学生分组讨论得出:在20c时,该物质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的质量为31.6克。或说:在20c时,该物质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1.6克。

(播放课件)让学生简单了解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为了加深学生对溶解度的理解,我设计了下面的练习。

反馈练习:

1、某物质在20℃时溶解度为21.5g,其含义是什么?

2、我来当法官:

(2)、在20℃100溶液中含有溶质23g则该物质的溶解度为23g;

(4)、在20℃时在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nacl36.5g则nacl在20℃时的溶解度为36.5g。

分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总结(1)(2)(3)句的错误之处。对表现好的小组大家鼓掌激励。

问:“同一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怎样表示这种变化关系,最直观、形象,又便于应用呢?”学生思考引出溶解度曲线图。

2、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图:

我们用纵坐标表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根据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可以画出某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请同学们认真观看:通过绘制观察nacl溶解度曲线,你能得到什么信息?(播放课件)学生自己领悟绘制的方法。“学生自己阅读教材169页6——10表格kno3的溶解度并将图6——15完成,看谁做得又对又好,小组内展评。”

让学生阅读教材169页图16、17几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由学生相互交流总结出曲线所表示的信息。

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及意义:

(播放课件)请同学们看图a、b点表示的含义,学生讨论得出:曲线上的点即a点表示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溶液为饱和溶液;b点(交点)表示这两种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相同。

为了增强对溶解度曲线的应用,达到学以致用。然后播放课件中的两题学生交流讨论当堂完成。教师巡视点评。

3、气体物质溶解度:

介绍气体溶解度的概念,(播放课件)在压强为101kpa,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着重指出它们是体积关系没有单位。然后说:大家想一想0℃时,氧气的溶解度为0.049的含义是什么?学生会立即回答:在0℃,氧气压强为101kpa时,1体积水最多能溶解0.049体积氧气。追问:生活中有这些现象,打开可乐饮料瓶盖会冒泡;喝过可乐后会打嗝。谁能解释是什么原因?学生思考讨论引导学生得出气体溶解度的特点:当温度一定时气体溶解度一般随压强增大而增大,随压强的减少而减少;当压强一定时,气体溶解度一般随温度升高而减少,随温度降低而增大。然后学生小组抢答:

1:打开健力宝瓶盖时我们为何会看到有气体冒出?

2:给水加热时我们为何可以看到水中出现气泡?

4、留下问题:

能否将溶解的溶质从溶液中取出来?怎样将溶质从溶液中取出来?这是下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结晶。

(三)、(由学生自己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还有那些疑惑?

为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我又设计了三个达标测试。目的检测学生对溶解度曲线图的应用。由学生同时动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而后统一答案。

(四)、达标测试:

1、(20xx)右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中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

问题:

(1)t1℃时,b物质的溶解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g。

(2)将t2℃时,a、b的饱和溶液分别升温到t3℃,a溶液的溶质。

质量分数______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b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假设升温过程中水的质量没有变化)。

2、(20xx)右图是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30℃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g。

(2)50℃时,将40g该物质加入到l00g水中,搅拌后得到的。

是(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3、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汽水,饮料大多数是碳酸饮料,其中溶有二氧化碳气体,打开汽水瓶盖时,汽水会自动喷出来,这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有关。喝了汽水后,常常会打嗝,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还与有关。

(五)、作业:教材170页观察与思考,173页4题、5题。

五、板书设计:

溶解度。

1、固体物质溶解度: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注意:条件:一定温度。

标准:100克溶剂。

状态:饱和状态。

2、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

(1)、绘制方法;

(2)、曲线图表示的意义。

3、气体物质溶解度:

影响因素:当温度一定时、气体溶解度一般随压强增大而增大,压强减小而减小。当压强一定时、气体溶解度一般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温度降低而增大。

初中化学溶解度说课稿篇十

课文的特点和地位:甲烷是最简单的有机物,也是学生们接触的第一种烷烃,对学生来讲能否学好这一节的内容将直接影响以后有机化学的学习。本节重视与初中化学的衔接,不仅重视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而且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科学态度,以及训练他们的科学方法。

教学目标:

1、巩固学生在初中化学中的已学知识点。比如它的燃烧反应和一些主要的用途。

2、在巩固旧知识点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甲烷的分子结构,着重介绍它的正四面体型结构。

3、在学生初步了解甲烷的正四面体型结构基础上,联系它的结构和得失电子情况讲述它主要的化学性质(氧化反应,取代反应,受热反应)等。

4、着重强调甲烷的取代反应。

5、注重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采取各种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地思维,帮助学生进行理解甲烷的分子结构和由分子结构决定的化学性质。

教法分析:讲演结合、自学引导、对比教学、学生互动,

学生现状分析:大纲中只要求学生了解甲烷的结构式。但结构式只表示出了甲烷分子中各原子的结构方式,而不能真实地反映出甲烷分子的立体结构,学生将会产生甲烷分子是平面型分子的错误认识---而对分子的立体结构的认识有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有机分子结构的了解,并最终影响他们对有机物分子化学性质的`了解和学习。因此,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让学生在三维空间中对有机物分子有个真正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其化学性质。

教学过程分析:

1、由于学生有关物质结构方面知识的局限性,因此教材在介绍甲烷分子的结构时,从甲烷分子的组成引入。首先通过学生对物质组成知识的回忆,再结合碳的核外电子排布和共价键的知识,逐步给出甲烷分子的结构式,然后再利用甲烷分子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介绍甲烷分子的立体结构。使学生在复习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

(学生互动):请学生总结甲烷的分子结构的特点。并能预示由甲烷的分子结构特点所决定的甲烷的化学性质。

初中化学溶解度说课稿篇十一

初中化学第三章“水氢”的内容可划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水和氢气,第二部分为原子结构知识的扩展。对于第一部分而言,教材第一节以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为题,讨论了水与工农业生产等的紧密关系,在学生了解了水污染产生的严重后果和防止水源污染的重要意义之后,就应该对水作进一步认识,但教材只讲了水的物理性质和水的组成,把水的化学性质分散到以后的其他章节中去,而把本节重点放在分析水的组成。教材的编排还注重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本节是在学习了原子、分子、元素、单质、化合物等概念基础上编排的,因此,通过本节的学习,巩固和加深了这些知识。通过实验现象引出的氢气,又为学习氢气的性质作出铺垫。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a、使学生了解水的物理性质;b、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使学生认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了解水的化学式;c、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子、原子等概念及相互关系,并可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2)能力目标:a、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b、培养学生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探究能力。

(3)德育目标:a、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无限可分性教育,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b、通过观看有关水资源和水的污染的录像,增强环保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电解水的实验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确定组成水的成分元素。

(2)教学难点: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电解水,即从宏观现象转向微观分析。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过程如下:

1。以问题导入新课,简洁明了在讲授新课前,通过计算机展示出两个联系实际的问题,然后进入新课。

2。归纳出水的物理性质。展示一杯水,培养学生从观察中发现问题,学生结合教材探究出水的物理性质。

3。分析实验现象,探究水的组成,进行微观解释(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课件展示出一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引出水的组成这个重要知识点。因此,作好演示实验尤其关键(展示实验),书第48页,这是未改进的演示实验,实验效果不直观,效果不好;这是改进后的实验,使实验效果更清晰、更直观,更便于学生主动根据实验进行探究。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出水的电解产物——氧气和氢气,然后学生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也很容易探究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水属于化合物,重点知识得以解决。

(展示课件)分析了水的组成后,接着展示电解水的微观解释图片,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从讨论中发现,问题得到解决,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难点也得以突破。

4。课堂练习巩固,达标检测。

5。观看录相:有关水资源及其污染。

本节课坚持“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辨证统一”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则,采用演示教学法、课件展示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诸方法之长,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组织,并体现以下特点: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重点改进了演示实验,利用实物投影将实验投在屏幕上,将实验加以放大,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包括实验装置、步骤、现象都展现在每一个学生眼前,使实验效果更清晰、更直观,让每个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突出了重点。

2。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通过课件展示出一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如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水属于哪类物质?水分子是由什么构成的?),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分析,最后探究得出结论。自制电解水的微观解释图片,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化枯燥为生动,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学生也为其形式之新颖,从而产生乐学情绪,激发了他们以探究为特征的求知欲望。

3。加大教学密度: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做到高密度的学习知识,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利用文字闪动,图象移动,颜色变换的手段,不仅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也更好。为了增强学生对水的分布和水的污染的感性认识,课上选择一段“有关水资源和水污染”的录像,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4。优化教学过程:计算机以其独特的功能创造良好的思维情景,培养探究能力,发展智力,教师、计算机、学生形成一个有机的组合。通过计算机不仅能学懂、学会、学活、学精,而且能促使学生乐学、善学、勤学、活学,师生共同进入教与学的'自觉状态和最佳状态,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

总之,我在设计本课教学程序时,力求符合探究学习的三个特征:(1)学习者由问题或设计任务出发;(2)学习者通过观察、假设、实验等探究活动提出自己的解释;(3)学习者通过表达和交流,检验或修正自己的解释。

初中化学溶解度说课稿篇十二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是联系质量守恒定律和进行化学计算的“中介”,学生要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要依据质量守恒定律,而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又是进行化学计算的基础。化学方程式是继元素符号、化学式之后又学习的一种化学用语。从本节开始,以后所学的化学反应均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会写化学方程式显的尤为重要。

2、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结合教材和课标,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a、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知道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循的原则。

b、掌握化学方程式书写的步骤,初步学会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2)能力目标:

通过对具体的化学反应的讨论、分析和解决,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3)情感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难点: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本节课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让学生在“想一想、猜一猜、试一试、练一练、议一议、做一做”的教学流程中不知不觉获取新知识。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主动探索为主,教师的引导、点拨为辅。并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教会学生如何学,是教师的职责,是培养能力的关键。本节课应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让他们自己去观察、讨论、分析,培养其自主能力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这样做增加了学生参与机会,增强了参与意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产生一种成功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第一步:想一想(温故知新)。

生:变小。遵守质量守恒定律。"cropbottom="44398f"/。

师:这个化学方程式表明了什么?

生:1、表明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2、表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

师: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遵循哪两个原则?

生:一是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二是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生:遵守了书写的两个原则。各物质化学式及反应条件符合事实,等号左右两边c和o原子总个数相等。

设计意图:通过想一想,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为新授知识做好铺垫。通过想一想,把问题做为教学的出发点,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激情,从而引出----如何写化学方程式。

第二步:猜一猜(观察猜想)。

(多媒体显示):教材p96图片。

师:猜一猜,第一幅图片揭示了一个化学反应是什么?左右平衡了吗?

生:没有。

师:这个式子左右两边h、o原子总个数相等吗?遵守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了吗?

生:氧原子个数不相等。违背了质量守恒定律。

师:猜一猜,第二幅图片左右平衡了吗?用一个什么化学方程式把它表示出来?

生:左右平衡了。

师:第二幅图中的平衡,是怎样从第一幅图中的不平衡变化来的?什么叫配平?

生:将第一幅图中的h2o的前面配2,h2的前面配2。加在一起就配平了。在化学方程式两边的化学式前边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叫配平。

设计意图:从图片上形象直观的告诉学生,h2和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如何配平的?学生很轻松的就接触到本节课的难点-----化学方程式的配平。为我们下一步突破教学难点埋下伏笔。

第三步:试一试(自主探索)。

请同学们找出这个化学方程式的错误有那些?

生1:生成物可能不对,应该是p2o5。

生2:没有反应条件。

生3:若生成物为p2o5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师:上述的化学方程式应该怎样改正?写化学方程式有那些步骤?

(学生们热烈的讨论,找错误)。

点燃。

生1:

4p+5o2====2p2o5。

生2:第一步,将磷、氧气的化学式写在左边。p2o5的化学式写在右边。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画一条短线。第二步,配平:因为左边有两个氧原子,右边有五个氧原子,两数的最小公倍数10,所以在o2前面配上5,在p2o5前面配上2。式子右边的磷原子个数是4,左边磷原子个数是1,因此要在p的前面配上4。第三步,标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把短线改成等号。

师:化学反应的信息是否都反应在化学方程式中了呢?

演示: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下的实验,有气体生成。

生:没有。

师:能不能在化学方程式中表示出这一信息?

生:在氧气的化学示后面用向上的箭头表示。

师:演示氢氧化钠与硫酸铜的反应,有沉淀产生。怎样在化学方程式中表示这一信息?

生齐答:在氢氧化铜的化学式后边加一个向下的箭头。

师:是不是见气体和固体就加箭头呢?请你们看书自找答案。

设计意图:强化理解、巩固练习。让学生们自主的去探索化学方程式的配平。使学生在尝试中知道化学方程式书写的步骤。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第四步:练一练(讲练结合)。

(多媒体显示)。

1、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是否正确,如不正确,为什么?

点燃。

点燃。

(1)fe+o2====feo2(2)fe+o2====fe3o4。

2、试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铝在氧气中燃烧。

(2)铁在氧气中燃烧。

(3)水通电分解。

(4)一氧化碳(co)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设计意图:学生动手独立完成,教师来回查看。帮助学生指点、纠正。反馈学生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上还存在什么问题。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本节重点。

第五步:议一议(小结提高)。

1、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是什么?

2、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

3、写化学方程式时应注意什么?

(多媒体显示):

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口诀):

左写反应物,右写生成物。

写好化学式,记得要配平。

短线改等号,条件需注明。

气体和沉淀,箭头要分清。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本节所学知识,师生共同小结。让学生体会要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第六步:做一做(课节巩固)。

1、教材p98:1题、3题、4题。

2、根据信息写化学方程式。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通过学生的做,反馈学生存在的问,下次上课时予以纠正。布置相应的针对性训练题。

初中化学溶解度说课稿篇十三

化学作为一门学科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社会的发展促使化学不断的发展,化学的发展又推动着人类社会前进的脚步。因而,要积极挖掘生活中的化学,让学生体会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关系,进而产生研究的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本课充分体现了这一点,通过学生猜想、亲自动手实验、观察、最终得出结论。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发生过程,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培养。而且本节课通过多媒体的辅助增大了课堂容量,整个教学过程以最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个性形成为目标。

(一)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四年制初中化学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本章本册以至初中化学的重点内容,氧气是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中系统地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也是通过实验验证气体性质的开始,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本节教材分三部分: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和氧气的用途。这三部分应以氧气的性质为中心,尤其的它化学性质,因为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用途。本节课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使学生逐步学会掌握物质(单质和化合物)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为以后探索别的物质如氢气、二氧化碳等做铺垫,从而使学生掌握认识物质性质的程序。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氧气物理性质和一些主要用途,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并了解有关的实验现象及操作步骤。理解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使他们逐步学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极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进而使学生感悟和理解氧气的性质。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讨论,初步学会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并用化学语言进行表述。通过对氧气用途的了解,进一步感受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获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1、氧气的化学性质2、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概念的建立。

难点:通过实验来探究氧气化学性质及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由于本节课在教材中地位的重要性,在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取了边实验,边观察,边探究的方法,组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教师参与到学生当中,指导、答疑,师生之间不停的进行"信息"交流,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尽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本节课是通过实验探究来获取新知识,为了实验能顺利的进行,在课前指导学生进行必要的预习,课堂上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得新知。在实验中真正体会了进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能更好的掌握知识的本质和获取知识的方法。

(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新课:

化学这一学科的特点就决定了化学与生活实际是密切相关的。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理念,我采用了"神州五号"升空的电脑动画演示来引入课题。让学生通过生动直观的动画演示,充分体会到"神州五号"升空时的壮观和对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了解。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时机。让学生表达此时的想法和心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很快能融入本节课的学习和研究中。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想法和所提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产生了如此大的推动力,使巨大的火箭能够飞向太空呢?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本课,真正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能让学生体会到化学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密切。从而为学习本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逐层深入、讲述新课。

得出结论:(多媒体展示氧气的用途图片)教师适时的设疑,是什么性质决定氧气有如此重要的用途呢?(学生思考)进入本节课的研究中。

1、氧气的物理性质。

:研究物理性质通常从那几个方面出发?学生回答,教师通过展示一瓶氧气让学生进行观察,提出问题:(1)在通常情况下氧气的色、态、味?(2)氧气和空气的密度值,你从中得到什么结论?(3)鱼儿在水中能自由生活,为什么?市场上卖鱼的,为什么过一段时间要向池里舀一些水或通一会空气?(4)如果条件改变氧气的状态发生变化,固态氧、液态氧是什么颜色?学生进行思考,再通过观看氧气的物理性质(三态变化的图片)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思考分析、讨论,学生能归纳出氧气的物理性质。

2、氧气的化学性质:

这部分内容既是本节重点又是难点,这部分我主要采用探究性实验学习的模式进行教学。由于学生刚开始学习化学,学习物质的性质,刚开始接触化学实验,所以,讲课时我注意引导学生想到(或观察到),这些物质在空气(或纯氧)中预热(或点燃)前并不跟氧气发生反应;点燃后再观察它在空气中能否持续燃烧,以及燃烧时的现象;继而观察它们在纯氧中燃烧现象,最后才是对生成物的检验。以上这一系列有目的的思维性观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训练学生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有效之路。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并有程序地教给学生操作实验的技巧、注意事项、燃烧现象的语言描述及文字表达式。

木炭、石蜡在空气中燃烧学生比较熟悉,为了更好的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我对教材顺序进行了调整,将、放在一起,采用学生分组实验的方法进行:提出问题(1)(2)再提供给学生仪器和药品,并用多媒体展示问题及注意实验注意事项。学生实验、观察、汇报现象、得出结论。然后我再通过播放木炭、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的图片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识。使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并填入表格中。学生分组实验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得新知。

硫在氧气中燃烧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这两个实验有它的特殊性(硫点燃的时候污染空气,铁丝不容易被点燃),因此我采用师生合作的方法完成,学生汇报现象是再播放燃烧时的图片,使实验再次呈现,加深学生的记忆。

:硫在氧气中燃烧。

我采用教师先演示学生观察,然后提出问题的方法(多媒体展示):

问题:(1)、(2):铁在氧气中燃烧。

问题:(多媒体展示)。

(2)将铁丝绕成螺旋状并系一根火柴会怎样?集气瓶底放少量的水和细纱起什么作用?

共同讨论后,教师演示,通过观察学生可以得出现象和结论。

总结结论:反应条件(点燃)和物质浓度对化学反应有影响。

氧气的化学性质,由学生根据物质在空气、氧气中燃烧的现象的比较,小组讨论,学生能够得出: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点燃或加热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同时放出大量的热。,使学生懂得: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用途又体现性质的辨证关系。

最后通过对氧气化学性质的四个文字表达式对比分析,让学生归纳出初中阶段要有氧参加的反应就是氧化反应。在通过碳、硫、磷、铁与氧气反应的特点——多变一,得出化合反应的概念。进而强调它是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之一。从而,使学生从逻辑上分清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是从两个不同的侧面描述反应类型的方法。经过讨论,再归纳概念,学生容易接受,突破了难点。

(三)巩固练习: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我设计了巩固练习,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运用巩固能力。由于多媒体的采用,增加了课堂的容量,使学生能够充分的检验本节课的收获和掌握的程度,并能够得到训练和强化,使知识和技能也能够得到发展。

(四)反思与体会:由学生先谈对本节课的认识体会和收获,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获得了哪些方面的发展。对本节课还存在哪些疑惑,思考。学生相互补充。师生共同评价。教师点拨升华。

初中化学溶解度说课稿篇十四

(一)、教材简析(简要说明本说课的内容来自哪一学科、哪一册书、哪一章节)。

(二)、本说课内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所处地位和作用。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目标。

按照《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为贯彻实施《****教学法》,结合校学生实际学情确立如下三维目标:

(或者这样衔接:根据教学大纲和本节教材的特点,我设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或者这样衔接:依据教改的精神、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难点***********是本节课的难点。

3、确立依据。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我觉得,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或这样衔接:教学方法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这一基本原理,我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本节课我通过启发学生发现问题。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取启发-掌握式教学方法并充分发挥电脑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

(二)、教学手段。

(三)、教学媒体的运用。

(根据教学内容和采取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做到授之于渔)。

(一)、学习方法。

(二)、能力培养。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结合化学新教材的编写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如下尝试:

(或者这样衔接:依照教材的安排和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在教学中应以让学生掌握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常见反应为主,不宜把问题向纵深引申。我对本节课的安排如下:)。

(或者这样衔接:教与学有机结合而对立统一。良好的教学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体现,教师必须善于驾驭教法,指导学法,完成教学目标,从而使学生愉快地、顺利地、认真地、科学地接受知识。

本节课教学设计、意图如下:)。

(一)、新课导入。

(二)、新知识的学习。

(三)、检测训练。

(四)、总结巩固。

(板书设计时要体现出程序性、概括性、指导性、艺术性)。

说课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不能搞一刀切。应因材、因时、因地、因人(学生、教师)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说课方式和方法,提高说课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初中化学溶解度说课稿篇十五

1.教材中介绍了氯化钠、碳酸钠,硫酸铜三种重要的盐,主要意图是为了密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教材还在相应的位置穿插讲授了结晶水、结晶水合物,结晶水合物式量的计算,风化,潮解及碳酸根离子的鉴别等,这些也都是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常识性知识和技能。学习了本节常见的盐,构建并完善了初中阶段关于各类典型化合物知识的结构体系,对常见的酸碱盐有了明确的认识,为第六节具体学习盐的分类,命名,性质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2.有关食盐用途方面,日常生活中的食用和医用生理盐水等都是学生比较熟知的,因此可把重点放在它的工业用途上。通过nacl的存在,储量,组成成分,都可以说明它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以用来制造钠和钠的化合物。如naoh,na2so4、na2co3,还可以制氯气等。尤其应该着重讲一讲,盐和食盐是不同的。有的人认为盐和食盐一样,是盐就能食用,误将工业盐(如nano2)用于烹调,这是很危险的。

上都是利用它的碱性。在计算na2co310h2o式量时,指出“”不是数学上的乘号,而是表示碳酸钠晶体是含有一定量结晶水。

4.教材介绍了硫酸铜在农业生产中的用途很大,学生记忆它的俗名是有实践意义的,它有毒,农业上用作杀菌剂,制波尔多液,教学中可作适当简介。

5.教材中还安排了一个讨论三个实验,增加了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的肖像及其杰出贡献的介绍,安排了适当内容及家庭小实验,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对学生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能满足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弹性教学的需要,同时,也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1.为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避免直接给出结论,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学习方法获得结论,在获得知识结论的过程中,达到能力素质提高的目的。

2.根据教育心理学原理,结合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愉悦感。为此,在本节的教学过程中,加强了实物。实验演示等直观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感到学习过程的新鲜感。注重德育渗透,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注重语言表情和师生间的讨论,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和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最终达到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愉悦的目的。

初中化学溶解度说课稿篇十六

从教材体系上看,《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这个课题是继上一单元里所学的元素符号,化学式等知识的延伸和扩展,并与元素符号、化学式构成了九年级化学三个重要的化学用语。它在本单元中是联系质量守恒定律和进行化学计算的“中介”,是进行化学计算的基础,也是整个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前提和保证,更是解决化学问题的有力武器。

2、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结合教材和课标,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讨论,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学习应用化学知识和化学工具的习惯和能力;通过游戏与练习,增强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巩固和掌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九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化学,特别对于化学实验有浓厚的兴趣,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初步具备了简单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所以对于氧气的制取会更加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观念,本节课采用了复习,归纳,阅读,讲解,讨论及当堂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这些现代教学媒体和实验教学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上课前,我会用ppt向学生展示几张人类在特殊环境下的工作图片,然后提问:在这类特殊环境下,人们是怎样呼吸的?如果在实验室,我们又会怎样制取氧气?层层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进行探讨。然后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习的水的电解,给予学生一个正确的思考方向。

我会向学生系统的说明实验室制取气体应该遵循的方法步骤。

化锰,并且根据对二氧化锰的后期处理,发现催化剂的存在,并且定义,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让学生根据催化剂的性质,举出生活中常见的催化剂,我会适当引导,把生活和化学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化学,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强烈兴趣。四科学探究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15分钟)。

实验步骤(多媒体课件演示),根据演示的实验,学生能准确选择实验仪器。(对于一些实验的注意事项,我会正确引导,让学生从这些方面去考虑)。

初中化学溶解度说课稿篇十七

开场白:各位评委好,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题目是《元素》,下面开始我的说课,根据新课标理论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设计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几个方面进行说明,首先说一下我对教材的认识。

《元素》是新人教版教材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3。本节课分为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个部分。本节课是化学的“工具性”课程,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是以后学习化学的重要理论知识和工具。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和原子,原子的结构,本节课是对前面知识的一个延伸和后续,而且是学习以后离子,化学式和化合价的重要基础。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过渡:这是对教材的认识,下面说一下本班学生的情况。

对于初中九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已经初步形成,在课堂上不喜欢老师的单纯灌输讲解,希望老师创建他们自主学习的环境,让他们展示自己的创造性和才能。本节课中我多数设置讨论、看图归纳总结,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

过渡:结合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氢、碳、氧、氮等与人类密切的元素;记住并能正确书写一些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2、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元素概念的建构,学会从一类事物中抽象出共同特征,从而获取概念的能力;

2、通过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学会运用对比的方法分析问题,认识事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元素符号的学习,初步形成“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化学思维方式。

过渡:下面我再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

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书写及含义;能用元素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难点】

对元素概念的理解和元素符号的含义。

过渡: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好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习事半功倍,下面谈一下我的教学方法。

为了增强学生对分子、原子等抽象粒子的理解能力,我采用了如下几种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讨论法、表格总结法等。并通过使用投影展示,将知识体现的更加具体形象。

过渡:下面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这节课我准备分为四个环节进行,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巩固提高,小结作业,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下面我详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通过提出疑问:缺钙会引起骨质疏松症,那么大家知道生活中有哪些补钙的物质吗?

教师通过投影展示几种常见的补钙食品(或药物)。提出疑问几种食品名称中的“钙”、“锌”指的是什么?(分子,原子,还是……?)通过生活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并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新课教学

1、建构元素概念,并区分元素与原子的概念

教师提出疑问:那么什么是元素呢?运用投影展示两组物质:

从组成上分析每组物质的共同点,学生讨论交流,得出规律,得出“决定元素种类的是原子中的质子数”的结论。最后教师总结:元素是质子数(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是用来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的,只论种类,不论个数。这样的设计,从知识上,是为学生建构元素的概念奠定基础;从能力上,是为了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氧气、铁、硫酸铜,讲解物质从微观上来说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粒子构成的;从宏观上来说是由元素组成的。并建构物质的组成(或构成)的关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物质组成与构成的关系。培养学生思考、理解能力。

2、形成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不变的化学观念,并认识元素的分类

教师通过投影展示:两个化学反应方程式比较反应物与生成物相比较,分子、原子、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学生分析、讨论得出: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元素种类不变;分子种类发生变化。培养学生发现规律,并总结提炼规律的能力。

3、认识身边物质中的元素

教师组织活动学生看教材图2—8,将构成地壳成分元素的质量分数做一些常识性介绍,并简单向学生说明地壳中各种元素的质量分数是怎样测定的。学生观看图片、了解、讨论认识到地壳中含量较多的几种元素:氧、硅、铝、铁。

教师总结:地壳中含有元素按含量排列:氧硅铝铁钙钠钾镁。(养闺女贴给哪家美)元素化学性质与核外电子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数目有关。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4、元素符号的书写及元素符号的含义

教师讲解(投影教材p61图3—19)一个不懂汉语的外国学生走进了我们的实验室,看着试剂瓶上的标签的情景。引出“元素符号”。创设学习情境,帮助学生认识体会学习元素符号的必要性。

提出问题(投影教材p62表3—4)请同学观察一些常见元素的元素符号,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教师讲解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则。并投影规范的元素符号的书写格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图文并茂,将抽象的规则形象化,有利于学生记忆书写规则,并养成良好的规范书写习惯。

5、认识元素周期表

教师讲解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是由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科学家把它们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把它们科学有序地排列起来,这样就得到了元素周期表。投影介绍门捷列夫。提问仔细观察元素周期表,发现规律。

教师总结:元素周期表的工具性。元素周期表共有7横行,18纵列,每个横行叫做一个周期,每个纵列叫做一个主族,按核电子数递增顺序进行,对于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用不同颜色标注。进一步学习元素周期表,体会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

第三环节:巩固提高

通过习题练习巩固理论知识。

第四环节:小结作业

归纳总结并填写“原子和元素比较表”,体会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初中化学溶解度说课稿篇十八

本节课的课标是以海洋资源为明线,知识构建为暗线,但始终贯穿了一条方法线:即混合物的分离方法。

本节课是对前面课时所学原理的应用,利用溶解度、溶解度曲线、结晶等知识的生长点,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粗盐提纯的原理,也将第一节《海洋化学资源》、第二节《海水“晒盐”》的知识建构体系更加系统化;同时,本节所学知识和研究方法将为本单元的探究活动“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的学习做好准备,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另外,本实验也对溶解、过滤操作起到很好的复习巩固作用,帮助学生总结学习过的混合物的分离方法的同时并提升出一般思路,将以观念为本的教学体现出来。

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对海水晒盐的方法已经有所了解,同时,学生已经了解了蒸发、过滤等分离混合物的原理,这些都为本节课的教学奠定了基础,所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不仅做到资源共享,而且做到智慧共享,不断完善孩子们的想法,并渗透从混合物中提纯和分离物质的思想和方法。

1、通过分析海水晒盐的方法及海水中的离子,了解粗盐的成分,通过了解粗盐不能直接利用到生产生活当中,使学生理解粗盐提纯的意义。

2、通过去除粗盐中杂质问题的解决,归纳出混合物分离的方法并提升总结出分离混合物的一般思路,由于学生提炼整合知识的水平不高,我认为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3、根据生活经验和本节学习,学生能彼此交流食盐的用途。重点体现了“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通过比较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知道体现了元素的守恒观,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建立化学的学科观念。

1.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2.遵循知识的发展规律。

3.以问题情景驱动科学探究活动。

教法:主要是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等活动过程,师生双方相互配合,相互了解,这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体验学习化学的快乐,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学法:(1)实验探究法。从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方案,使学生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这节课的内容与食盐有关,如何做到教师善导,学生易入?我让学生从回忆海水晒盐的原理开始,目的之一是让学生明确“蒸发”这种分离混合物的的原理。其二是让学生明确此法得到的盐是含有杂质的粗盐。而粗盐在生产生活中的利用价值不高,由此使学生明确“粗盐提纯”的意义。知道本节课的主要学习任务。

【第二环节:学习之旅】”

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将粗盐提纯为精盐。要解决这个任务我将学生始终置身于情境中,将学习的过程变为一个旅程,我设置了三个板块:发现之旅、探索之旅、应用之旅。

板块一:发现之旅。

要除去粗盐中的杂质首先必须知道杂质是什么?所以,我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晒盐的方法”及“海水中的离子”的有关图片,使学生明确粗盐中既有不溶性的泥沙又有可溶性氯化钙、氯化镁、硫酸钠等杂质。此活动的另一个目的是培养学生通过识图获得信息的能力。明确探索之旅的任务。

板块二:探索之旅。

任务一、除去不溶性的泥沙。

要完成此任务,我先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出实验方案,然后交流方案,交流的过程中主要思考以下问题1、除去粗盐中不溶性杂质的实验步骤是什么?2、除去泥沙的操作是什么?你的依据是什么?据此,使学生明确“过滤”分离混合物的原理。接下来再让学生思考过滤需要哪些仪器?操作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然后让学生构思出装置图。以此完成了旧知识的复习。为后面到实验室中去做好准备。3、过滤后的液体为什么用蒸发结晶而不用降温结晶?据此,加深对“蒸发”这种分离混合物的理解。并启发学生思考:蒸发过程中需要哪些仪器?注意哪些问题?最后和学生一起总结从海水中得到粗盐,是第一次结晶,而从粗盐中得到食盐是第二次结晶,这种提纯粗盐的方法就是重结晶法。并用图片呈现重结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目的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任务二、除去粗盐中的可溶性杂质。

这里我让学生先自读课本68页多识一点,然后讨论以下问题:

1、加入的试剂有哪些?作用分别是什么?为什么是过量的?

2、除去粗盐中的可溶性杂质的方法是什么?

3、能否将氯化钡换成硝酸钡?为什么?

完成以上三个问题的讨论交流后让学生写出反应过程中涉及到的反应方程式。再思考总结化学方法除杂质的原则,然后再结合前面两个板块的研究总结出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思想和方法。使思想得到升华。

板块三、应用之旅。

食盐的用途。

首先让学生思考制得的食盐有什么用途?学生畅所欲言,再此我再以信息冲浪的形式给学生加以补充氯化钠对身体的作用,以及工业用途和农业用途等,在此我特意让学生写出几种物质的化学式,让学生分析体现了怎样的化学观念?个别学生如果没分析出来,我就让他们看看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元素种类,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体现了元素的守恒观。

为了解教学目标达成情况,设计了一组富有梯度的习题,用到了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并且采用竞赛抢答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最后让学生进行思维碰撞交流收获,构建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重点是让学生明白化学是一门认识物质,改造物质,应用物质的学科。

作业的设计的目的是通过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初中化学溶解度说课稿篇十九

(1)了解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状况。

(2)知道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和危害。

(3)了解保护水资源,开发水资源方法。

2、过程和方法:

(1)学习利用身边的报刊、网络等资源获取信息。

(2)学习利用数字和图表来获取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形成正确、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

(2)体验学习化学的乐趣,增强社会责任感。

通过第二单元的学习,学生对身边的化学物质“空气”有了初步的了解,接着学生又认识了另一种身边的化学物质“水”,并学习了水的组成,性质及净化,最后展开“爱护水资源”这样一个社会课题,不仅符合学生认知特点,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各方面能力。本课题主要介绍两部分内容:一是水资源概况、二是水资源的保护。水资源的保护是从节约用水和防治水体污染两个角度介绍的,这两个问题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也是这节课的重点所在。

九年级学生由于刚刚接触化学,分析、归纳、概括能力相对薄弱。我所教授的学生为合肥市市区的学生,由于合肥市近年来并未出现严重缺水现象,学生大多没有时间到郊外观察和实际考察水污染情况,对于淡水危机和水污染问题,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不具备,所以如何让学生感受淡水危机和水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后果,如何解决水体污染问题,就是本堂课的难点所在。

教学流程中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在本课中我是这样运用多媒体手段,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的)。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我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了一段视频新闻,让学生了解到表面上我们过着用水无忧的生活,实际上水危机现象早已存在。此处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的.视频新闻,让学生感到真实可信。

在本课中我将学科中的书本知识尽可能的“增删调并”。比如,我增加了海水淡化问题、节约用水的标志、水体富营养化等内容。我将节水、护水、开发水资源等内容进行了调并。这样做,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也更符合学科书本知识内在的逻辑结构,这些是我这节课的亮点,也是我的匠心所在。

对于水污染,在本课中,我播放了一段视频新闻,还展示了多张水污染危害的图片。通过这些,学生的内心受到了强大的触动,巨大的震撼,面对黄河在流泪、淮河在哭泣、长江在受罪等情景,学生从内心发出呐喊:“不能再污染水了。”如果此处不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而仅仅用传统的讲授法、讨论法是没有办法让学生有着直观感受的。多媒体技术解决了本课题的难点,起到了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效果。

通过九寨沟如诗如画的美景,与先前水污染进行了鲜明的对比,拨动了学生的心弦,让学生感受到只有山美、水美,人才能更美。

在本节课中,我运用了读书指导法、讲授法、练习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我们知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高清晰度的讲授,热烈地讨论、认真地阅读、适当地练习,多种教学方法的恰当组合,使得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1、学生学会关注生活、关注健康。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地向学生提供了感性经验。

3、由于多媒体资源的缺乏,不能完全满足个性化学生的需求。

初中化学溶解度说课稿篇二十

镁和铝这一节在整个章节中最为基础,也是考试中的重点。金属镁和铝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有着广泛的用途,所以学好这一节,对中学化学的学习,酸,碱知识点的巩固,有着很大的帮助。

依据考试大纲,教材大纲,我设定了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镁,铝的物理性质及原子结构比较。

(2)掌握金属镁,铝的化学性质,掌握化学性质与它们原子结构之间的联系。

(3)掌握铝的`几类重要化合物及其制备,用途。

(4)复盐。明矾的成分,物理化学性质及用途。

(5)与铝及其化合物两性有关的计算和图像分析。

(6)合金及其特点(定义、熔点等)。

2,能力目标。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能力,比较思维能力,归纳分析能力。

3,思维目标。

使学生懂得事物之间是辨证统一的思想。

1,重点。

(1)镁,铝的化学性质——镁和铝的最外层电子数目较少,易失去电子而表现出较强的还原性。同时由于镁的原子半径略大于铝的原子半径,所以镁的还原性略强于铝。

(2)铝的特性——铝单质在常温下遇浓硫酸,浓硝酸钝化。铝既能与酸反应又能和强碱进行反应。

(3)三氧化铝,氢氧化铝的两性——既可与酸、又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性质。

2.难点。

铝的特性及氢氧化铝的两性。

3.疑点。

(2)对氧化铝、氢氧化铝两性的理解。

为完成以上教学目标,我设置了以下教学程序:

1.联系实验问题,引入新课。

先将铝和氢氧化钠反应,在将铝和盐酸反应,让同学们观察实验,再联系初中所学的,金属只能和酸反应,但未提到金属和碱进行反应,从而引出两性金属铝。有了这一引入,学生的情绪就会被调动起来,引起学生的求知欲。

2.新授课的教学方法。

通过学生阅读自学,老师演示实验来探究引导学生学习镁,铝的化学性质。

(2)新旧知识联系,总结出镁铝和氧气,其他非金属氧化物等的反应。

(4)对于氧化铝,氢氧化铝的两性,可以在做实验的基础上分析出反应过程并书写化学方程式,同时引导学生从理论上予以解释。

3.巩固练习。

4.师生共建网络。

5.学生自评。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62905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