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新教育读后感(通用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14:01:11
朱永新新教育读后感(通用20篇)
时间:2023-11-24 14:01:11     小编:ZS文王

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对其中的内容、思想、情感等进行个人感受和理解的一种表达方式,它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用意,我觉得读完这本书后应该写一篇读后感了吧。读后感是展示我们对所读内容的理解和思考能力,我认为读后感对于学习和提升自身素养是很有帮助的。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书中的故事情节和作者的创作技巧,我觉得写读后感是对自己阅读成果的一种总结和分享。读后感是对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评述和思考,通过写读后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记忆和理解所读内容。读后感是一种对读书体验和思考的总结和反思,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领悟书中的道理和思想。读后感是对阅读过程中所体验到的情感和思考的总结和表达,写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读后感是对书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的个人理解和反思,它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和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读后感是对阅读过程中所获得的收获和体验的总结和概括,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反思和改进自己的阅读方法。读后感是对读书所带来的冲击和启示的个人感受和理解,写读后感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书中的价值和意义。写读后感时,我们可以参考其他读者的评论和解读,拓宽自己的思路和观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这些范文内容丰富,观点独到,既有对书中情节和人物的评价,也有对作者的思想和风格的分析,还有对自己的体验和感悟的表达。通过阅读这些范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读后感的写作要求和技巧,也会对不同类型的书籍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希望这些范文能给大家在写读后感时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让我们一起享受读书的乐趣,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

朱永新新教育读后感篇一

如果有人问我新教育是什么,我一定会说新教育是一艘大船,承载着所有教育者的理想。这艘船在滚滚红尘中斩浪而行,不畏任何狂风暴雨。因为这艘船的船长朱永新教授是坚定的知行合一者,船上的舵手们都是坚毅的勇士。他们有着共同的目标,即实现教育的理想,推动每一个孩子生命的健康成长。

每一位站到这艘船上的人,都会坚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潜能、自己的特点,都能够找出适合自己的事业。好的教育,应该让每一个人都能够发现自己,找到自己,成为自己。”作为新教育者,就是要做这样“好的教育”,既成就学生,也成就自己。在平等的心灵沟通中,大家一起合力,找寻真正的教育力量,培养生命良好的生活习惯,“让每一个学生扬起生命的风帆,让每一个老师享受成长的幸福,让每一个父母品尝成功的喜悦”。

每一位站在这艘船上的人,都是幸福的。因为在这里,生命有了精神的归属地,有了蓬勃向上的动力源,有了执着坚强的追寻力,有了共同生活的合作默契,有了真正的公益精神。在这里,空喊口号、形式主义者只会被唾弃,潜心阅读、善于思考者才会被推崇。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如果乘上了这一艘船,就会远离浮躁,亲近专业成长,找到教育智慧的源头,站在新教育集体的肩膀上乘风破浪。

当阅读、思考、写作、实践这四项教育基本功融化到教育者生命的血脉之际,以读带写,以写促思,以思指导实践,读写思行,四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平平凡凡、毫不起眼的生命也会“闪耀出思想的火花”,笔端也会流淌出“文字的精灵”。其生命蜕变成蝶,在教育的百花园里翩翩起舞已经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即将到来的事实。

“自我教育与团队影响”是新教育前行的动力源,“底线+榜样”是新教育的管理秘诀,“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书写教师的生命传奇”、“构筑理想课堂”、“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都是新教育前行的灯塔。行驶在教育的海洋里,新教育这艘船上的每一个人都会“相信种子,相信岁月”,相信“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

在这样的信念下,在这样的行动下,我相信“教师”成为“学生生命中的贵人”不再是传说,读书学习不再是学生的负担,教育必定会焕发出巨大的力量,让孩子成长为一棵棵挺拔的树,溢出一树树的芬芳。

即便现在我们的力量还很微小,但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新教育每年的年会展示、新教育每一次的活动,都是新教育之船前行中留下的深深印迹。

“与谁为伍,你就会成为谁。”我愿所有的教育人都能够站到新教育的船上,乘长风,破万里浪,与新教育人一起驶向教育的理想之地。

朱永新新教育读后感篇二

参与教学工作已经奔向第三个春秋了,可是在教学路上的困惑与迷茫也时长围绕在我的周围,我常常一路走一路思考,也时常向周围的前辈请教,在书中寻找指南针。读完朱永新教授的缔造完美教室,让我意识到培养孩子们的德、美、劳,对于孩子们的智力同等重要而且要刻不容缓地去实践。

刚刚从教的第一年,我时常只能关注到自身与学生本身,很少注意到环境的影响,即使在我已经学过的这些理论知识的同时,我也很难将这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是,总是要多了解,有一些真实的例子可寻,这样才让实践变得简单一些。新的一学年对于我所带的班级也有了自己的想法与实践。有一些事情总要先做起来,才能在不断的试错中有所进步。

今年我没有像以往一样自己给我的班级定一个班名,而是发挥孩子们的主动性,让他们自己给自己一个满意的名字,大家参与的也是特别积极,我们通过班级投票的方式最终选择了“飞鹰班”作为我们班的班名,一开始孩子们觉得鹰袭长空的风景很美,可是后来我给孩子们讲了一些关于小鹰学飞翔的经历,他们也发现任何一件看起来理所当然的事情都有着超乎别人难以想象的努力,他们好像更加喜欢自己班的这个名字了。

我在班级的墙面上也给孩子们贴上了可爱的标语,希望他们能脚踏实地的一点点的努力,同时希望他们学会面对生活中,学习中的一些“拦路虎”的时候也能够不断的坚持,说不定坚持的努力过后,会是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

这一学期,我还加入了每周一首歌的学习,虽然我的五音不全,幸好有新媒体的帮助,我将教室后面的黑板开辟出了一块每周一歌的地盘,让学生们在一周的学习中也能去学一学在课本知识之外的`东西,每次上课当大家注意不集中的时候,当学生们累的时候都能够转化一下孩子们的心情,重新集中注意力,同时也能活跃课堂的氛围。

除此之外,我还在一周培养孩子们的一个小习惯,希望他们慢慢的去学会打扫卫生,养成整理书桌的好习惯,同时我也希望自己能够再多想一些办法,去更好的建设我自己的班集体。

朱永新新教育读后感篇三

这学期开始阅读朱永新老师的《朱永新说教育》一书。最开始接触朱永新老师的作品,是去年读过的,朱永新老师写的一首教育诗《让爱陪教育一起走》:“无数次,我思考教育的真谛。多少回,我探寻教育的源流。三位老人的话语,一直回响在我的心头:夏丏尊说,教育没有爱,就像池塘没有水;冰心说,有了爱,就有了一切;霍懋征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终于明白一个真理——让爱陪教育一起走。”将自己对教育的感悟汇集成诗,这样的题材我过去没大接触过,所以一下子吸引了我。

一、这本书强调了文化的自我创新。在朱永新老师眼中,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新教育实验的源头活水,新教育自觉地把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他们不仅是文化的传授者更是文化的创造者。

朱永新老师强调:要“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深刻理解教育在其传承中应该承担的'特殊使命”。那么,我作为语文老师,研发我的课程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是我进行课程设计的一个重点内筒。无论是好书共读课程、还是二十四节气课程、晨诵午读暮省课程,都要自觉自发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我们常说,教育是百年大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否再度兴盛乃至生生不息,完全有赖于我们今天的努力。为此,我们不仅要有匹夫有责的文化自觉,更要有舍我其谁的教育担当!

二、这本书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第二编整整一章的内容,都是介绍了阅读的重要性。

朱老师说:“改变,从阅读开始”。阅读,是一种主动地继承和发展的力量,也可以通过“阅读”绘画作品、雕刻作品、音乐作品,以及阅读不同的人生,进而改变我们自己,改变我们的生活,改变我们的社会,改变我们的世界。

结合这学期开展的读书互动,在对待学困生、激发潜能生、备课上课等方方面面,确实发挥了不小的作用。过去,自己是凭“知觉”来教,而现在,对于存在的表象,结合书中的理论,也有了不同的认识。

阅读,能使我们具有生活的智慧。过去,我们常说,知识就是力量。其实,那些伟大的知识,就藏在那些最伟大的著作之中。伟大的书,本身就拥有伟大的力量,我们只有通过阅读才能拥有这种力量。

当然,最好的阅读,就是师生共读,老师读起来了,但是学生存在落实不到位的情况。在以后的阅读系列活动中,还要结合本班实际,杜绝形式主义,将我们班的阅读“落到实处”。

三、阅读朱永新老师的书,每一个理论基本上都会提供一个佐证。这种佐证不是滥竽充数,而是有充分的逻辑思考和准确的数据支持。

朱永新老师一直用自己的言语和行动去为自己代言,这其实就是实践的力量。再好的理念,最终都要通过实践来检验。从提倡的书香校园的建设到聆听窗外的声音到每日一事,再到缔造完美教室等各项活动来看,每个活动都有丰富的理论支撑,而且时间证明了这些活动的卓有成效。

通过阅读这本书,不仅仅在朱老师的言语中学到了新教育的理念,还在他的行动中明确了为人师表、言行一致这八个字的含义!

朱永新老师在他的书中以通俗的语言阐述了新教育的真谛,并立志做一个教育改革的呼唤者和组织者,以唤起越来越多的教育志同道合者。感谢《朱永新说教育》这一本书,给我带来了方向,点燃了我的教育热情。带着美丽的教育情怀,我将踏上新的征程!

朱永新新教育读后感篇四

首先是这本书的题目吸引了我,既然是小语,那一定很精练,读过果真如此,受益匪浅,朱永新教育小语读后感。

还有读完我感觉我的教育很失败。我的教育里多了知识,少了思想情感。我认为严厉是爱,可是我的严厉有时候没有带给学生爱。书中有很多触动心灵的句子,与大家分享一下。

“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态度”,真的,无论是所谓的基础好的基础差的学生,多年之后可能会忘记老师传授的知识,而如果能时常的传递积极的生活态度,可能会受益终生。我意识到这句话是告诉教育者一种正确的心态,不光是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到幸福和快乐,还有老师自己拥有积极的心态。一直以来,我的批评总是多于赞扬,总是会吝啬自己对孩子们的表扬,而对于一名学生而言,他的快乐源自小伙伴们的嬉戏,源自父母的关爱,更多的时候源自于老师的赞扬和肯定。

老师心中有爱,我们的学生才能在感动中收获着快乐,才会激发着上进,优异的成绩也会在上进中取得。这又应了又一句“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之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这里整理几句我印象还很深刻的几句,“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几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学校中的英雄都是分数英雄,而对于学生的人格成长和德性的养成往往不太重视。”“你的心里没有阳光,你的教育就不会辉煌”,“享受教育,你就多了一些生活的诗意”。

最后我想说“只要不让年轻时美丽的梦想随岁月飘逝,成功总有一天会出现在你的面前。”我意识到要鼓励学生发掘自己的潜能,鼓励孩子去做他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不是把孩子幼小的梦想扼杀在摇篮里,因为我们要有信心,相信孩子们的梦想会指引着他们向前进。

读完本书,发觉我要改变我的错误观念,改变心态,继续努力前行!

朱永新新教育读后感篇五

很久没有乘公交车了,今天,摩托车坏了,我又爬上了久违的5路(中医院——农工商)。由于早上起来的早,睡意还没有散去,于是,一路打起瞌睡起来。

“奶奶,坐这儿!”一阵稚嫩的声音让我清醒了过来。汽车已经开到了狮山路口。上来了一老一少,小的八九岁,扎一条马尾,虽然瘦瘦的,但两只眼睛亮亮的。老的五十来岁,背着书包,粉红的书包被有点驼的背背着,显得有点扎眼。

透过车窗的阳光格外的灿烂,小女孩自顾自地玩起了手影游戏,一会儿是展翅高飞的小鸟,一会儿是晃动脑袋的小狗,笑脸和阳光一样灿烂。手臂上别着三条杠,白衬衫格子裙,一看就知道,那是我们海师附小的。奶奶一直背着书包,坐在旁边的凳子上看着孩子乐呵呵的,也是一脸的灿烂。

汽车到站了,奶奶依旧背着书包,小女孩牵着奶奶的手,蹦蹦跳跳,小辫儿一摇一晃,地上的`那个影子也快乐地一摇一晃。“小姑娘,你几年级了?”看到自己学校的孩子,总有几分亲切感。“二年级。”“哦,奶奶每天送的呀!”“是啊,路远,又不放心一个人走。”奶奶接过话说。奶奶依旧背着书包,一直牵着孩子的手,送到了不能再送的地方。

路途远,奶奶跟着车送孩子,也许让人无话可说,因为现在的路上,汽车摩托车实在太多,交通安全的确很重要,一个二年级的孩子有个人接送,也许还能说得过去。但是每到星期二导护时,我留心了一下,三年级,四年级,甚至五、六年级的学生,由爷爷、奶奶背书包的大有人在,说实话,我很想跟那些爷爷、奶奶说:让孩子自己背书包吧!

背起书包,在阳光下快乐奔跑,这才是属于我们孩子的风景。

朱永新新教育读后感篇六

当我捧起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之梦》,细细地读着、品着、感受着、思索着,感觉特别亲切,那是因为《新教育之梦》有着独特的亲和力。

以往谈到理想,我总觉得理想就是所谓纸上谈兵,夸夸其谈许多美好的东西,而真正能够在现实中美梦成真的却少而又少。而现在读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之梦》却有着新的感受。朱老师的教育理论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的,他在书中所使用的语言是平静而又睿智,他用最明了的语言表达了最深奥的教育理论,在他的作品中,我没有读到成堆成堆的术语,取而代之的是另一个独特的风格:论述、抒情、问答并举,既有逻辑严密的理性语言,又有老百姓习惯于说和听的大白话,还有富有激情的诗句。可以说他的书激起了所有教育人的热情,指引了教育人曾经迷茫的方向,更是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实在令人敬佩。

《新教育之梦》第一章是《理想的德育》,读完以后我深有感触。正如朱永新老师所说的,德育应该是整个教育的灵魂,教育者应该把德育放在至高无上的重要地位。要实现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理想的美育和和理想的劳动技术教育,首先要实现理想的德育。而作为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师,理想的父母,也应该把德育放在第一位。联系现实的教育,我们虽然提倡的是教书育人,但是在应试教育前提下,我们不得不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抓学生的学业成绩上,因而事实上很大程度上育人是服务于教书的。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淡化德育的趋势。正所谓“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分、分、分教师的法宝”,有了好的成绩,你就有了一切。

在这种氛围下,德育被淡化必然的'。然而,世间文化的国际交流日益增多,良莠不齐的网络文化的渗透,部分学生的人格缺失,少年犯罪触目惊心。德育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不能坐视不管啊!否则,培育的人才无异于“病梅”,鲁迅先生的那句“救救孩子”的警言又回荡在我的耳畔。因而,我们必须端正思想,研究对策,把德育工作做好,培养有德行的有良知的人才。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道德是做人的根本一环,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否则,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勿庸置疑,德育为首的指导思想是正确的。对于我们来讲,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真正从思想和行动上重视德育,切实研究好的德育方法。

作为教育者,我们都知道,抽象的道德戒律光靠说教是不能深入人的心灵的,是不能为人所掌握的。教育应该存在于活生生的生活中,在学生与学生的交往中,在学生与教师们的交往中德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朱永新老师提出,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在自然的活动中养成学生的德性,让学生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我们不能让学生整天仅仅忙于上课和做作业,应该多给学生交流和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学生会学会如何与人交往,如何面对挫折,如何处理冲突,而这些道德不是靠简单的说教就能奏效的。德育的最高境界,就是使学生自觉地创造真善美之人格。

在《新教育之梦》一书中,朱永新老师强调,理想的德育应该是:在自然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德性,用高尚的道德行为的生动的实例来充实它,从感性的角度让学生感受和领悟道德准则;通过读书来净化学生的心灵,把道德的体验、感悟升华为道德的理性层次,上升到一种自觉的境界;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某方面的才艺,在美的氛围中推进善的教育;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树立起心目中的英雄,用英雄的高尚德行感化学生,内化为学生的道德修养;科学合理地设置循序渐进的德育目标,形成层次递进不断完善的德育目标体系;重视师生间心灵的沟通,对学生偶然的错误和闪失,不求全责备,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对待,让学生很自信地把优点放大,把一些不良的品行自觉地消除;帮助学生养成一种自我教育的习惯,使学生在陶冶情操,磨砺意志的过程中形成“不教自教”的自律习惯;在全社会形成“做人为本”的共识,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合力。道德的教育不需要苍白无力的说教,也不需要刻意的追求,它应该在润物细无声中进行,如果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能从这些方面把握德育的实质,理想的德育之梦已离我们不远了。

读完《新教育之梦》,我有了更多的思考。作为新世纪的教师,我们应该不断创新,勇于探索,心中充满爱,向我们心中理想的教育迈进。

朱永新新教育读后感篇七

朱永新先生近些年积极推进新教育,有很多思考和实践行动,他倡导用写作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与他人进行对话和交流,他自己更是身体力行,著作等身。为便于大家了解他的教育思想的精华,朱永新将自己这些年发表的教育观点、箴言汇聚起来,编辑成了《朱永新教育小语》一书。如果你想快速了解朱永新的教育主张,这本书倒是非常适合的;对于那些想深入研究朱永新的教育思想的人来说,这本书也可以作为索引来使用。

这本教育小语,从教育的作用、教育的目的、师生的阅读、教师的作用、校长的作用、童年的价值、家庭教育、成功的意义、生命的意义等九个方面,汇编了300多条朱永新的教育箴言。这里摘选其中的一小部分,也顺便谈一些自己的读后感。

新教育实验,是由朱永新发起的一个民间教育改革行动。一个以教师发展为起点,以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朱永新强调,新教育的五大基本理念是:1、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2、无限相信教师与学生的潜力;3、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4、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4、注重个性发展,建设特色学校。

要通过新教育实验,努力实现四大转变: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改变教育的科研范式。

新教育的十大行动是: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筑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

正好上个月读了位于美国科罗拉多州的杰弗森郡的一所特别的公立学校――开明学校的教育故事,让我感觉到在基础教育领域,让孩子收获幸福的教育是完全有可能的。列夫・托尔斯泰在他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中有一句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朱永新所倡导的新教育实验,无论是教育理念还是行动方案,都与开明学校有异曲同工之处。这让我相信,如果相关的实验学校,能够按照新教育实验所要求的去实践,一定会让学校的师生过上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

但有一点我是坚信的,只要学校愿意去实验,愿意去改变,哪怕只选择了其中的一小部分去探索,就一定会给学校带来变化和生机。这样的学校,可能暂时还达不到新教育实验校的标准,但慢慢地,就会向这个标准靠拢。空想无用,实干兴校。

二、阅读的习惯。

有一句话,最能代表朱永新的阅读观: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朱永新认为,学校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一所学校一旦解决了这个问题,主要的教育任务就基本完成了。如果在十多年的基础教育历程中,一个孩子没有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这样的教育一定是失败的。

阅读的重要性,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在许多重要的国际教育质量测量项目中,阅读素养都是测量的重点。为什么大家如此看重阅读?是因为一个具备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人,就是一个具有终身学习本领的人,在知识爆炸、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自学的本领,拥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才能够在这个世界中生存。大量国际教育测量的结果也表明,一个学生的阅读习惯与他的学业成绩之间有着明显的正相关。即使从功利的角度看,阅读习惯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

要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家长和教师的引领示范非常重要。朱永新认为:把孩子简单丢进书的海洋里,不会游泳的孩子很可能被淹没。在激发孩子阅读兴趣的同时,如何为他们进入阅读的世界作好准备,如何帮助他们掌握阅读的技巧,和为他们选择图书一样重要。

家长和教师的示范作用,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自己要坚持读书。在父母和家长都喜欢读书的环境里,孩子是很容易爱上阅读的;二是要倡导师生共读、亲子共读。朱永新认为,共读这一行为“从科学上说,就是用最温暖、最温馨、最不着痕迹的办法,让孩子掌握‘阅读’这种人生最重要的学习武器。”孩子和成人通常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里,大家共读一本书,实际上就是在两个世界之间架设交流沟通的桥梁,就是“创造并拥有共同的语言与密码”。这无论对孩子还是成人,都是非常重要的。

很多人都知道阅读的重要性,但总是感到自己很忙,找不出时间来阅读。对此,朱永新说:读书如饮食,“没有时间”只是借口。当读书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时,当我们把阅读作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事情时,总可以找到读书的时间。

教育术语的背后,常隐含着教育的价值判断和教育的观念。有的时候,我们自己口头所讲的事情,内心并不一定认同。比如说很多教师和家长将教科书和教辅资料以外的书籍称之为“课外书”,并对孩子读“课外书”有很多的限制。朱永新认为:仅从“课外书”这个概念,就可见学校往往是最顽固地拒绝“读书”的场所。

只有在观念上真正认同了一件事情,才会在行动上体现出来。阅读也是如此。

三、教师的定位。

有人将教师比喻成园丁,朱永新认为这样的比喻并不恰当。园丁每天辛苦地浇灌、修剪,为的是整个花园的美观,以及带给自己感官的愉悦和工作的成就感。但在整个过程中,花无法影响园丁。教育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互相作用的过程,教师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学生对教师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教师自己本身就应该是一朵美丽的花。

有人将教师比喻为春蚕,朱永新认为这样的比喻并不恰当。首先春蚕只在春天里生长,而教师的生命在每一个季节里;其次春蚕最终“作茧自缚”,这样的结果太过凄凉,教师的生命始终是鲜活的,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在发展自己。

有人将教师比喻为蜡烛,朱永新认为这样的比喻并不恰当。把教师看成是点燃自己照亮别人的红烛,是把学生发展的前提建立在牺牲教师的基础上的。教师是一盏长明灯,在温暖孩子的心灵,为孩子指引道路的同时,也照亮着自己,激励着自己奋力前行。

朱永新认为:教师与学生是一门硬币的两面,是两面一体:没有教师,学生的学习无从谈起;没有学生,教师的存在失去意义。教育中遭遇的所有问题,既是学生的生命难题,也是教师面临的生命难题。

一个理想的教师,应善于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生活中有一些人为什么丧失了激情?因为他发现不了自己的可爱之处和伟大之处。一个人永远不会超越他追求的目标,同样,一个人也永远不会超过对自己的评价。

真正的教师,应该让自己和学生在跨越重重困难以及怀疑之后,仍然能够建立起对于世界、对于人类、对于自我、对于存在的根本信任乃至于信念。这种信任、信念乃至于信仰,是成为一名教师的基石。

四、家庭的责任。

人的生存能力,是有模仿力、规划力、诠释力来组成的。每一个孩子,都是在模仿成人的过程中逐渐成长起来的。朱永新告诫所有的家长:孩子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观察家,也是世界上最杰出的模仿家。进行家庭教育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父母让孩子去做的事情,最好父母自己要去做;父母希望孩子成为什么,父母最好先成为什么。他还说:为人父母,一定程度上就是选择了一种限制自己的榜样的生活。为孩子做出表率,比再动听的说教都有效。真正懂教育的父母懂得为了孩子应作出一定牺牲,放弃那些不良的个人爱好。

随着每个家庭出生人口数量的减少,孩子在家长的地位越来越高,父母乃至祖父母这一辈子几个人甘愿做行星,围绕在孩子这个太阳的周围,帮孩子做这做那,只要孩子高兴即可。朱永新提醒这些家长,如果你真正爱孩子,就应该学会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要学会放手让孩子和学生承担必要的劳作。从某种意义上说,剥夺了孩子和学生的'劳动权利就等于使他们丧失了成长的机会。

还有一些家庭,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会走向另一个极端,把孩子看作是自己的附庸,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根据自己设想的模样来塑造孩子,约束孩子。结果导致亲子关系紧张,甚至还会出现令人扼腕的后果。朱永新提醒家长,孩子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体,要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待他。父母的主要职责在于发现孩子身上独特的东西,然后加以培养、使之壮大并完善。

家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责任人,但家庭教育往往又是最容易出错误的地方。用朱永新先生的话来说:没有接受过系统教育科学训练的父母,正如没领到驾驶执照的司机一样,匆匆上路,必定会产生不良的后果。据说,国家正准备对家庭教育立法,如果真的如此,并尽快颁布实施,相信对孩子们的成长和发展会起到很好的作用的。

虽说是“小语”,但信息量还是非常大的。欲了解更多的内容,可以找来本书一读。

朱永新新教育读后感篇八

朱永新在《新教育之梦》之梦中说道:"应该交给学生自警,自诚,自励等自我教育的方法,使学生在陶冶情操,磨砺意志的过程中形成不教之教的自律习惯。"联想起自己平时和孩子们一起学习生活的历程,我深深感受到:"确实应该让孩子们在自我激励中成长!"。

每一个人都渴望成功,可获得成功必然要有一个努力奋斗的过程。作为教育者我们首先要让孩子明白这个过程是一个期待成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人的耐心,需要人的经营。作为家长和老师,应该让孩子根据自身情况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看到成功的价值所在,给孩子奋斗的动力。然后让孩子掌握熟悉实施这一计划所需要的,所处的环境,将目标更加细致化,并将总目标分成一个又一个的小目标,使这一计划的实施呈现出阶段性,让他们更加明白取得成功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要取得最终的.成功是需要不断努力的!接着,我们就应该放手让孩子去掌握自己的世界,让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自我指导能力,让他们更加具有独立性,这样,就更容易让奋斗过程当中所取得的每一个小小的成功成为前进路上的加油站。同时,家长和老师也应当参与到这一奋斗过程当中来,不时地鼓励与指正,让孩子少走弯路,一同和孩子期待成功,用教育者的热情去感染孩子。

朱永新说:"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在自然的活动中养成学生的德性,让学生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做为老师和家长应该时时给孩子提供各种各样的机会,让他们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去体验,在一次又一次的自我激励中去感受成功所带来的快乐,从而感受到学习和生活所带来的快乐,让孩子们更加热爱学习,热爱生活。这使我想起我的一个学生。这个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得很好,但作文的能力一直在班上处于中等水平,而且他作文时最大的毛病就是不精益求精,从不修改。在我组织的一次基地活动当中,我有意识地参加了他们那一组的活动,并在活动的过程当中,我有意识地创设了各种情境,并引导他们在活动中细细观察,体验。回到学校后,我又指导他们写一篇有关这次活动的作文。因为有东西可写,这次作文他写得很长,我及时地表扬了他。在他心情愉快时我不失时机地给他提出了修改意见,他很乐意地接受了,并当场修改。这次作文我给予了他高度的评价,在作文讲评时我又特意将他作文中的优秀片段制作成课件在全班赏析。从那以后,我发现这个孩子每次作文都很认真,多次主动要求给他的作文提出修改意见。就这样,他的作文水平提高得特别快,在省级作文比赛中还获得了二等奖。从他的进步中我们不难看出给孩子提供机会取得成功对于孩子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一次次成功的体验。这就警醒了我们每一位教育者:应当做有心人,为孩子们提供,创造更多机会,让孩子们的"心田"中也留下我们辛苦耕耘的足迹。

朱永新新教育读后感篇九

寒假期间拜读了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受益匪浅,给我感触最深的是新教育的“四大改变”和“十大行动”。

现在的教育存在一些弊端,比如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在繁重的课业负担下孩子们失去了本该属于他们的那份纯真与快乐;老师也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中筋疲力尽。而新教育旗帜鲜明的反对那种以牺牲学生的当下幸福为代价,追求所谓“未来的幸福”的理论。新教育努力通过自己的理念与行动,让教师和学生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享受教育的诗意,享受智慧的快乐,感受到教育是幸福的。

新教育最明显的,可检验的成果为“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改变学生的生存方式”、“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改变教育科研范式”,即“四大改变”这四大改变的目标就是让教师和学生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作为一名教师应该自己感受到教是幸福的,才能感染和影响孩子们,让他们也感受到教育是幸福的,学习是快乐的。所以我们应该转变和快速成长,通过我们的'成长带动孩子们的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学校可以什么都没有,只要有了为学生和教师精神成长而准备的图书,那就是学校”。“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筑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堂”、“家校合作共建”.即新教育的十大行动。行动就有收获,这些行动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通过听、说、读、写来实施。

读完《新教育》我觉得,教育不仅是学生知识的增长和进步,教育也不是枯燥和乏味的,而教育是幸福的。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在各个方面的能力都要提升,才能在教学中让自己和学生感受到教育是幸福的。

朱永新新教育读后感篇十

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作者以轻松、流畅的笔调从“人文科学、现实生活、教育实践”等几个方面,对理想中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进行了极为深刻的阐述;以科学的态度对教师、校长、学校、学生、父母五种教育角色作了细致的分析和描绘。以诚恳的口吻对各种教育角色加以定位,并提出相应的要求。用心读完后,掩卷遐思,不禁心潮澎湃,我领悟到了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存在哪些不足,应该怎样改进与提高,下面仅从几点加以交流:

读完此书,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德育的重要性,也认识到了自己在以往德育教育中存在的不足,比如德育,德育目标过大,没有持之以恒,导致德育工作,所以在以后的德育工作中我争取做到以下几点:

1、将德育目标细化、生活化。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及日常出现问题,制定班规、班训。比如说:在上课时,要认真听讲、不气老师、乐于帮助同学,回到家里帮父母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教育孩子要学会谦让等等,用好我们的德育教材,让德育不再是空中楼阁,将德育落实到实处。

2、让学生与书本为乐。

建设班级图书角,建立“书香班级”,让学生坚持读书,让学生养成热爱读书的习惯,从书中的心灵的慰藉,从书中到生活,从中净化自己的心灵,通过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不教之教”的教学培养。

1、继续注重培养孩子能力。

《教育参考》2001年第4期的评论员写下了这样一席话:“教育是人灵魂的教育,而外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活动关注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的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这当是对理想智育之月的最好注释。一直不喜欢让学生死记硬背,不喜欢这种方法来提高孩子的成绩,不喜欢给孩子施加压力,而是不断地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锻炼孩子的能力,虽然,这样可能暂时成绩,但绝会为孩子今后的德育学习奠定坚实的智力和能力基础。

2、在课堂教学中,我要学会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与学生共同探讨,平等对话,尽量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个孩子都有学习的成功感。“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用成功激励孩子获得更大的成功”。发现每个孩子的特长,让他们有自己的个性。正如先生所说的那样:“教育没有情趣,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成功的教师,不但应该满怀激情,要有创造力,有责任感,我想最重要的是对教育事业的爱,有自己的教育理想。未来的教育教应该投入全身心的力量去爱学生、爱教育。只有爱,才能赢得爱,你爱教育事业,教育事业也会爱你,你才能获得事业上的乐趣。你爱学生,学生也才会爱你,也才会让你去和他们交往中忘记了外面的世界,忘记了生活的烦恼。

朱永新新教育读后感篇十一

《新教育之梦》是朱永新市长写的一本反映他教育理念的一篇教学著作。文章中讲到了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劳动技术教育、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师、理想的校长、理想的学生、理想的父母十大方面的内容,可以说内容含盖面很广,讲到了教育的各个方面。看了这些方面,让我觉得这些真是一个个美丽的梦。

开始,我感到这些梦也只不过梦,它是理想中的,我们一般是无法实现的。但是再读时,让我感受到,即使是梦,作为一名教师也应该有这样的梦,只有有了梦,才有实现的可能,假如连自己的梦都没有,那么永远也不可能达到梦想中的目的。就比如说,假如人类没有登上月亮的梦,那么人类就根本不可能登上月球一样。所以,我们“不仅要把理想播在学生的心中,更要把理想珍藏在自己的梦中。”特别是“理想的教师”这一部分读了以后,深有感触,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地挑战自我的教师。理想的教师,以内灌溉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重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这是一个美好的理想,我应该不断向这个目标努力。

朱永新新教育读后感篇十二

在假期里我细细品味了由当代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朱永新所著的《新教育》这本书。什么是新教育实验?我觉得它大致反映了新教育实验对教育的一种理解和追求,特别是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句话更是一种美好的理想。

阅读完这本书后让我深深的感受到新教育就是“行教育”,新教育一开始就自觉地把“行动”二字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新教育的六大行动,虽然不是新教育的全部内涵,但是,由于这些行动相对是我们现在的教育所缺少的东西,所以显得很迫切,很重要。新教育认为:教育是唤醒,每一个生命都是一粒神奇的种子,蕴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而阅读能够唤醒这种蕴藏着的美好与神奇。新教育重读书,重感悟,重意境,它提出读书,是孩子们净化灵魂、升华人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读书应该成为孩子的一种生活方式,这让我深深地意识到阅读是有多么的重要。

新教育实验的六大行动,第一个行动便是营造书香校园,那么什么才是书香校园?其实我的理解是“书声琅琅,翰墨飘香。”就是通过创设浓郁的阅读氛围,整合丰富的阅读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让阅读成为师生最日常的生活方式,像你每天吃饭、睡觉,看电视一样,最日常的生活方式,进而推动书香校园的形成。

在我们的学校,每天清晨,孩子们与黎明共舞,用20分钟左右的时间诵读诗歌,领略优美的母语,有感情地朗读一段或一篇文章;中午,我们要用美丽的童书滋润童年,学校安排20分钟的读书时间,让孩子读他们喜欢的儿童读物;暮醒的时候,老师和学生利用晚上时间自己写点东西,学生可以写读书记录卡,老师可以向学生家长写一封信或发个短信,甚至写个教育小故事。这些事虽然比较简单,但是如果长期坚持下去会比较难。但我想坚持下去,那将会是自己人生中一笔不小的精神财富。在教室里,我给孩子们创造了一个很好的阅读氛围,在教室醒目的位置“今天你阅读了吗?”“让书成为我们的朋友”等警句时刻提醒着孩子们阅读。这学期,我和孩子们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共同地阅读了《特别的女生撒哈拉》,当我看到孩子们手捧新书,酣畅淋漓地阅读时,我顿悟了:新教育之旅的确心走起来很艰难,但是这条路值得我们走下去,我们也一定要走下去。

新教育实验的六大行动中提到师生共写随笔。包括师生一起来写班级的趣事,写学校的活动,写师生的情谊,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能够共同成长,这就达到了共写的目的。书中,朱永新老师提到了孔子,的确“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没有思考的教育永远是不成熟的教育,永远是不可能持续发展的教育。一个人很可能是教了一年书,重复了三十年,重复了一辈子。但是,一个善于思考的老师,教了一年,就是一年,教了两年,就认真教了两年,他认真教了五年,就很可能成为一个非常出色的教师,而成就这个年轻人的必定就是读书和写作,因为真的就是“阅读滋养底气,思考带来灵气,实践造就名气”。另外,我的学生已经写了三年日记了,我觉得写日记是个好习惯,可以培养孩子的写作能力,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意志能力,当然,还可以让孩子练就一手好字。

书中提到了新教育实验的榜样教师,常丽华老师。每一天早上常老师的新教育都是用一首诗开始的,有孩子过生日都是用一首诗送给他,而且她把的名字嵌在诗歌里面。每天中午孩子们都会共读《老鼠阿贝漂流记》,06年9月21号她写了一张便签,其中的默默数言便把爸爸妈妈们也带进了读书的世界。这样一天又一天,五年时间常老师和班里的孩子共读了524本书,有人曾说新教育开100本书太多了,但是对我们常老师这个班级又是太少太少了。如果有人问:新教育到底能不能提高学生成绩?我会斩钉截铁地告诉他:新教育不能提高成绩早就被抛弃了。常老师五年时间所有的课都是全校第一,她还被评为新教育十佳教师。她说过:“孩子们走向哪里我不知道,但我会尽我的全力带他们走想走的路。心平气和不抱怨,我像一个农夫,静静的抵挡风雨,侍弄自己的农田,过一种完整的教育生活。”常老师是我们年轻教师的榜样,我们也要想她那样与孩子一起读书,一起成长,这才是作为教师最大的幸福。

新教育不但是梦想,更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只要有行动就会有收获,在新教育下,老师们要把自己的根深深地扎在教室里,扎在学生的心坎里,努力让自己“开出一朵生命的花”。为了祖国的花朵有新的教育环境,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

朱永新新教育读后感篇十三

学校给我们发了一本书——朱永新的《新教育》。到家以后,我却一直把它放在一边,其间睡觉前也偶尔翻动过两次,但是很快就不再理它了。在开学上班之间我又重新拿起了这本书,当我读了前三章后,我的收获还是非常多的。我了解了什么是新教育;新教育的四种精神;了解了新教育的学理基础;还了解了新教育的四大改变。让我感到这确实是一本可读性很强、很实用的书。

其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第一辑第三节《四大改变》中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这一点。文中写了新教育实验的开展给两个孩子带来的巨大变化。一个是胡量。这是一个最讨厌作文,不写作文的孩子,就是一个这样的孩子,在新接班老师的鼓励下跑到教育在线网站上开了一个专题贴,一年后这个讨厌作文的孩子竟出版了一本书《胡量日记选》;另一个孩子是陆楚雅,父亲在她一年级时因公去世,因为失去了父亲,孩子很孤僻。老师把她带到了教育在线网上,于是她开始了每天的阅读和写作,孩子现在已经五年级了,写了数百篇日记和文章,成为一个快乐而健康的孩子。在这里我品味到了教育的幸福。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新教育实验认为,儿童的学习不应当只是为“将来的工作和生活作准备”,教育本该是生活的基本方式。儿童今天在学校里所接受的教育,在为将来的人生和社会理想服务的同时,本身就应该是幸福的生活。我想,这既是对教育终极意义的思考与追求,也是对当下畸形教育提出疗治的愿望与计划。在素质教育成为越来越多人共识的同时,学生的童年和青春却是充满失败、没有美好的梦想,许多学生已经失去了凝望世界的明眸,失去了追求理想的冲动,失去了淳朴的情怀和感恩之心……新教育实验提出“教育幸福”,首先针对的就是这些脱离人性、摧残童心的畸形教育而言的。

身为教师,和许多同行一样,我们都在自己心中播撒无数的梦想,再把这些梦想交付给自己的学生,可惜孩子们的理想一次次埋没在不理想的考试中,一次次埋没在稍有创新的举动就招来批评指责中。学生成了一部部学习的机器,分数成了学生唯一的荣耀和耻辱,学生的身心受到严重损害,读了这一章,使我看到素质教育的希望。是朱永新教授思之所至,情之所在,文之所需的话语让我领悟了理想的教育应该“以人为本,超越知识”,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这也是我在今后工作中要努力的方向。

朱永新新教育读后感篇十四

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丛书》一书中提出要重建学科教学价值观,拓展学科丰富的育人价值,指出“在教学设计时,首先要认真地分析本学科对于学生而言独特的发展价值,而不是首先把握这节课教学的知识重点与难点”。“每个学科对学生的发展价值,除了一个领域的知识以外,从更深的层次看,至少还可以为学生认识、阐述、感受、体悟、改变这个自己生活在其中并与其不断互动着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和形成、实现自己的意愿,提供不同的路径和独特的视角,发现的方法和思维的策略,特有的运算符号和逻辑;提供一种惟有在这个学科的学习中才可能获得的经历和体验;提升独特的学科美的发现、欣赏和表达能力。惟有如此,学生的精神世界的发展才能从不同的学科教学中获得多方面的滋养,在发展对外部世界的感受、体验、认识、欣赏、改变、创造能力的同时,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生命世界,体验丰富的学习人生,满足生命的成长需要。”

叶澜教授这些观点,有助于我们认识人文地理的教学价值,人文地理教学的价值就在于让学生用地理的独特视角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人类活动有更丰富的认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很多教师对教育价值的选择还停留在“传授知识”上,学生并未对人文地理中所描述的人类活动及社会现象形成深刻而丰富的认识。上学期听了“城市化”一节课就存在这样的问题。这节课主要内容是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现象及城市问题。为了说明问题,有必要对这节课主要教学过程作简单的描述。

在“郊区化和逆城市化”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先用示意图的方式让学生理解郊区化与逆城市化的含义,接着提问:“为什么中心城区的人口会迁移到郊区去?”“因为中心城区空气环境较差,交通拥挤,房价太高等造成的”“还因为郊区环境好”,教师肯定了两位学生的回答后,再次强调郊区化的表现。然后又以同样的教学方式进行“逆城市化”教学。

在“城市问题”部分的教学中,教师用景观图片的方式罗列出空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交通问题、住房问题、就业问题等城市问题,然后让学生讨论:“为身边的城市问题献计献策”,学生提出一些诸如“少扔垃圾多种树”“多乘坐公共交通”等对策。

这样的教学场景在人文地理教学还是比较常见的,学生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作一些简单的交流,“植树造林”这样的答案可能在小学时就已经耳熟能详了。

那么如何让学生用地理的独特视角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人类活动产生更丰富的认识呢?

首先,在人文教学中要结合案例进行教学。这节课的主题与城市有关,上海是全国最大的城市,也是世界性的大城市,应该以上海为案例,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主题开展教学,比如,对于郊区化的问题,教师可以呈现近几年上海城市人口分布的数据变化表,让分析上海城市化已进入哪一阶段,并进一步分析为什么出现郊区化,郊区化有什么积极的意义。对于城市问题,教师也可以聚集一些上海出现的主要问题如交通、环境等,深究其原因,然后再让学生提出合理措施。

其次,人文地理中的一些人类活动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教师要将其视为丰富的课程资源加以利用,培养学生以多维视角分析问题。比如对于为什么中心城区的人口迁到郊区这一问题,就涉及了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大、城市市政建设、郊区交通条件、环境条件改善等多方面的因素。当学生的回答出现同质化时,教师要从思路上予以引导。再如,郊区化对于促进上海这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有着积极的意义。这些都需要教师进一步去挖掘。

这节课的价值决不仅仅是让学生理解什么是郊区化、什么是逆城市化,城市问题有哪些,而是将这些知识融在“如何让我们所居住的城市——上海进一步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这才是叶澜教授所倡导的对学科丰富育人价值的拓展。

朱永新新教育读后感篇十五

在领悟社会转型与学校教育转型的背景下,“新基础教育”呼唤着一种富有生命活力的、健康的个体的出现。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出于每个人生命深处的呼唤与需要。正是由于回到了任何人都具有的“生命”这一原点上,“新基础教育”理论及其实践所面对的就不仅仅是少数人,而是拥有生命、向往生命发展的所有的人。“新基础教育”的召唤力正来自于此。它追求一种健康向上、积极达观的生命态度与精神状态,追求一种坚实的探究性的生命成长过程,追求一种自我寻求发展资源、积极实践、综合互动的复杂的思维方式,追求一种主动的生存方式。

“新基础教育”是相信生命的力量的,是相信学校教育的力量的。生命有着内在的力量,无论在何种情境下,有生命活力的人不会缺少希望、不会缺少信心、不会缺少力量。而学校教育,能够给生命以力量、给生命以阳光。

“新基础教育”追求着学生的生命成长。一个个新生的、充满绿意的生命,在全面的、全程性的学校教育改革过程中获得成长,这是“新基础教育”的一贯追求。

“新基础教育”关注着教师的生命成长。“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与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和生命价值的体现。”这句话,已经成为打动众多教师的一句名言。也许,这句话的亲和力与感召力,正来自于它对教师生命质量的深切关注。

随着时代的变化,教学的观点与理论、方法与手段也在不断更新,教师也要学习。教育不是把现成的东西像商品一样,放在你手里,你接过来,就学会了。知识的学习不是一个简单的传递的过程,它需要发生一个主体的转换。两个主体之间通过互动实现知识的一种转换,由外在的转化成内在的,成为构成学生头脑里的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做教育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研究,不断地探索,不断地重新认识。教育事业对喜欢挑战的人不会满足,当然光喜欢挑战还不够,还要热爱人、喜欢人。如果你对人没有兴趣,对别人不愿付出,你就别当教师。

传统的文化不把孩子当做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存在,而总是把孩子看做管的对象、哄的对象。其实孩子也有很多可以让成人深思的东西。成人没有孩子的心态,他不会去理解孩子,去尊重孩子。他总是用他的眼光、他的标准去看待孩子、去要求孩子。正因为这样去看待孩子,所以会把跟孩子打交道的人也看成是最卑微的。因为孩子卑微,所以你也卑微。这样一种社会的认识、文化的积淀折射到教育中来,逐渐变成许多教师自认的一种角色定位。有些教师教完了一次、两次、三次,以后他就认为我是老教师了,就把自己定位在是一个讲课的人,他也做得没味道。教师这个职业就这样去魅了。所以,要使教师职业呈现出她原本就有的魅力和丰富性,在我看来,重要的是要重建教师角色的形象,重新认识教育的真谛及当代教育的使命和特征。惟有如此,才会看到当今教师的生活充满着挑战,教育是创造人的精神生命的事业。谁说教师的生活就是不断地重复了?恰恰相反,其实每天每节课都是师生在课堂中.共同创生的。教师要有不断自我更新的意识和能力。惟有如此,才能胜任在变化着的社会中当一个称职的教师,才能在促使学生发展的同时,使教师自己的职业生命也在发展。只有一个不但对社会有价值,而且让从事该职业的人也能感受到工作中创造的欢乐和自我发展价值的职业,才会成为最有内在魅力的职业。

朱永新新教育读后感篇十六

读后感这个暑假,我看完了《新爱的教育》这本书,这本书的前一段是作者的自家故事和作者的自身感受和体验。写了他们一家在20世纪80年代这段时间危险和清苦的日子,而他们一家却在这段时间,生下了一位名叫叶茂的孩子。而作者和这位孩子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

后一段是作者推荐的一段励志故事,这些故事里有许多深刻的道理,对人十分有益。童年一定要快乐,因为童年是人生的起步,儿童是祖国的花朵,童年不快乐,人的一生都不会快乐,所以,有一个阳光的童年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事情。作者笔下的叶茂的童年就是阳光的,他的奶奶,也就是作者本人,经常和他玩,和他打成一片,玩得不亦乐乎。他有时问奶奶:为什么别的小朋友和奶奶都不怎么说话不怎么亲,而叶茂好象和奶奶特别亲,感觉好象奶奶是叶茂的一个特别好的玩伴一样,整天在一起玩那学习那特别开心。

我对叶茂十分有同感,我很小的时候外公外婆也是这么开心地陪我玩,陪我闹。他们抱着我陪我在乡下看麻雀,看兔子,看绵羊野牛,看鹿群在树林里奔跑跳跃。都是他们陪着我。直到外公生了病,躺在床上还要开刀做手术,等做完手术后,他就再也不能陪我看东看西的了。

我读了这本书,我的感悟很深,相信别的看过这本书的朋友。感悟一定也很深吧。希望大家看看这一本书,相信这会对你有好处的。

朱永新新教育读后感篇十七

《新教育》把教师的发展看作是学校发展的起点,一切为了教师,为了一切教师,为了教师的一切!让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共同成长,让教师和学生共同享受教育的幸福。学校管理最最灵魂最最核心的东西就是用教师的专业发展带动学校的发展,影响学生的成长。如果没有教师的成长,则永远不会有学生的成长,如果没有教师的快乐,那就永远不会有学生的快乐。我都不快乐,我会让你快乐吗?如果教师他不能充满激情地去拥抱他的教育生活,那么何谈教育幸福?何谈学生的快乐呢?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

我用心读完后,掩卷遐思,不禁心潮澎湃,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这位教育大师知识的渊博,对教育至真的感悟与至纯的挚爱,他对新教育理想追求的高瞻远瞩,令我油然而生敬意。我强烈的感觉到,这新教育之梦,并不遥远,就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中,这梦定能成真!

书中朱永新先生提到“新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作为一个普通的教师,一直在思索怎样做一位合格的教师。读完这本书,我领悟到了教师应该具备的以下几方面素质:

读朱永新先生的《新教育》时,无时你不感觉到愉悦与冲动,让你感觉到你不是在读书,而是在聆听一位充满激情富有诗意的大师在演讲,大师用他诗一般的语言和激情感染着每一位读者。作为教师,我们用肢体与语言向学生传递知识和文明,如果我们没有激情,我们就无法感染学生,我们就无法调动学生,生动课堂,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主客体的角色就得不到很好转换,课堂教学就很难成效。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新教育应该是“爱的教育”。其实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何尝不是为学生的点滴进步而骄傲,何尝不是为了学生的进步而高兴,每一位教师都愿意把每一个学生当自己的孩子一样来爱!可是现实却是:高考的指挥棒让我们的家长和老师都蒙蔽了双眼,甚至学生自己都错误的以为:只要成绩好,一好遮百丑!这样,我们的教育便不再是“爱的教育”而是“分数的教育”。

这样必然造就所有人在教育这个问题上急功近利,只看分数,而忽略了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忽略了学生的品德教育,忽略了学生作为社会人的这一基本属性特征。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必然是病态的和不完整的。新教育的实践活动就是要改变这一教育问题,让老师们重新关注心灵,重新建构课堂。所以作为一个物理老师我在以后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更多的加强物理学史、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教育,注重利用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意保护孩子们的自尊心,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物理的信心!总之,“怀着一颗赤子之心走到孩子们的中间去。”

要胜任新课改需要,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知识结构。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知识结构,使我们很容易驾驭课堂,采用多渠道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技巧来丰富课堂,调动和感染学生;另外,扎实的基础,使我们很容易接受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年轻的我应该好好把握每一天,思考每一天教学中的得与失,做一个实实在在地教书的人。我希望自己也能如本书中说的那样“当我们的学生离开校园的时候,带走的不应该只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

朱永新新教育读后感篇十八

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这是一直以来,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提醒我们青年教师在工作之余需要不断进行自我充电学习。只有读书,才能拥有源头活水;只有读书,我们才能生成新的智慧。

新教育来了,犹如晴空的响雷挟万钧之势来到了郏县,也来到了我们的三立学校,听报告、读书、写感想成了新教育老师的一种标志,我们学校的老师每人发一本朱永新的新教育,闲暇之余捧起了心中的梦想细细入味。

这本书读完后,我最大的变化是心潮澎湃,面对着新的一轮的教学,又有了一股子大干一场的劲头。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个孩子都是那么的可爱,每一节课都有收获,每一次与孩子的交流都是那么的开心。当然也有课上得不理想,孩子调皮捣蛋、不认真学习的时候,但那时的自己总有更多的耐心,面对挫折的勇气和跌倒了爬起来的力量。

教育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其崇高建立于对每一颗稚嫩生命的呵护和关爱,对每一份生命尊严和质量的扶植,对每一颗纯洁心灵的理解和尊重。当教育被世俗的功利污染时,许多学校的课桌有了,精神没了,楼房高了思想矮了,纯粹、人文、博爱,这些教育的本真被滚滚红尘淹没了,新教育就是教育的本质,是应该被还原的教育梦想。

走自己的教育之路,圆自己的教育之梦。

朱永新新教育读后感篇十九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而习惯培养恰恰是新教育的每月一事教育活动之一。“新教育从这儿出发,新教育从这儿起航”,让我们以行动的召唤,让来访者努力加入新教育实施言之中。作为新教育的践行者,我们没有理由不为之高呼,没有理由不加入新教育实验。只有行动,才有收获,只要努力,总会遇到生命的庆典。

新教育要加大校园文化建设,营建书香校园。让全体师生在浸满书香的校园文化之中不断前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精神文化建设,而精神文化的灵魂就是要设计能体现学校特点的校训、校风,以充分显示学校办学思想和校园文化特色。

守望新教育,让梦想成真。旧教育就像一个圆,不过它引领我们向内看,过于注重分数,所以看到空间能越来越狭窄;新教育也像一个圆,不过她引领我们往外看,注重孩子自身的发展,所以,我们会看到一个广袤的世界,一个意境深远的未知宇宙。新教育是一项细致而长久的工程。需要通过一代人去影响另一代人,不能急于求成,不能固步自封,一定要学会等待,一定要耐得住寂寞。儿童就像花儿一样,需要慢慢培育,精心付出,静待花开。

新教育让我们懂得了“教无定法”的道理,这是历史的传承与扬弃。新教育不求什么高深理论,不求无懈可击的理论体系,而是强调:行动起来,在实践中思考,在实践中成长,在实践中成就自我,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此,学校把走进新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优先地位,把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科研兴师作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学校注重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促使自己逐步由“经验型”向“科研型”,由“教书匠”向“专家型”转化。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创新,在反思中发展,多思多益,常思常新。在这个过程中,使教师逐步具备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形成创造性的见解,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和研究的主人。

作为一名乡村小学校长,我开始在新教育的大道上行走,如饥似渴的阅读新教育理论。新教育要求学生要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造。整洁的校园环境,不仅是学生学习的良好场所,而且从侧面折射出学生爱护自身学习环境的程度。学校作为育人的主要场所,良好的人文条件是必不可少的。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激发学生自主参与校园文化建设,锻炼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教学上确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各类信息的能力,充分展示学生的才华,促进学生自律、自强、诚信、创新。“自律、自强”是学生做事的基础;诚信是学生做人的前提;“创新”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先决条件。

守望新教育,让老师们、同学们一起行走,共叙“每月一事”。学校德育工作从养成好习惯,培育好品德开始。学校德育处成立了德育特色研究领导小组,按照每月计划,推行每月一事,开展德育讲堂,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习惯。例如:三月份确立了“文明礼仪月”系列活动,四月份确立了“红歌传唱,唱响未来”等专题每月一事活动。活动具体从一日生活常规入手,抓实常规,抓实管理。少先大队分别开展了“红领巾在行动”、“古镇文明小导游”、“特色书香班级评比”等等。以缔造完美教室为抓手,实现“缔造完美教室,共建理想家园”双提升,让新教育落实到学生行动之中。学校还积极开展了“优雅班级”、“优雅好少年”系列评比活动,让每一间教室成为师生共同生活的精神家园。尹艳平老师的“太阳花”班、杨阳老师的“心梦班”等“完美教室”里师生们共同创造着“幸福晨诵”、“亲子共读、共写读书笔记”、“亲子合作读书分享会”等系列活动。在班级文化共建中学会合作、体验成长的快乐。尹艳平老师的“太阳花”班,老师和学生一起开展“阅读存折”系列活动,和孩子们一起体验成长的快乐和幸福。学生陆雨蒙说:“老师就像妈妈一样,和我们一起生活,一起读书,和老师们在一起真好!”。尹艳平老师的“走进新教育整本书阅读比赛”在新沂市乡村教育家演讲年会中荣获一等奖,她也迅速成为乡村教育家阅读团队主持人,从一名乡村教师迅速成长为新沂市乡村教育家骨干教师。

新教育是实现乡村教育快速成长的一条主要路径。良好的育人环境体现的是对和谐美的追求,在美的环境中培养人格和提升境界。学校布置了画廊,各班教室门前有班风、班训,教室内设制小书架、阅读平台,有阅读建议、名人名言等,浓郁书香氛围的校园,学生会被读书的气氛所感染,产生读书的激情,萌生读书的欲望,让教师、学生通过阅读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从书籍中得到心灵的慰藉,从书籍中寻找生活的榜样,从书籍中荡涤自己的心灵,从书籍中享受教与学的乐趣。学校积极开展读书竞赛活动,通过黑板报、手抄报、征文、演讲、故事比赛等以及读书主题活动,促进读书活动不断深入开展,为学生提供展示课外阅读成果的机会,促进读书活动不断深入开展。通过每天一次五分钟的课外阅读自由演讲,每天午间20分钟“诵读经典”主题系列活动,每周一次的班级读书活动和每月一次的年级组主题读书活动,为学生精神生命的成长提供自我展示的机会。一是“营造书香校园”“缔造完美教室”,为师生输送丰富养料。二是“构筑理想课堂”,为师生的生命成长书写传奇。三是以学校德育项目融合“推行每月一事”、“家校合作共建”,让家长参与到活动中来。在亲子共读分享会上,学生家长刘昌先生代表发言,同时提出了家校共建的可行性建议,他当场给我校捐赠图书100余册,希望孩子们快乐阅读、快乐成长,受到了与会家长们的一致好评。

新教育强调:“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学校从实际出发给孩子搭建成长的舞台创建《青溪文学社》,设立《青溪文学》报。在学校建立学生阅读实验群,对优秀学生作品,及时给与发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学校长期坚持将阅读教学纳入日常教育之中,追寻新教育,播下成功的种子,收获明天的希望,静待花开。

新教育就像一株婷婷玉立的荷,出淤泥而不染。新教育渐入“清水出芙蓉”教育佳境,越走越美,越走越幸福。而高考高升学率等是对新教育的额外奖赏,是对成功教育的回报。新教育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是教育之爱,永恒之爱。放开手,孩子会越走越远,走向更大的成功。

是的,每一个努力过的日子都不曾辜负。相信新教育,她是种子,在风的作用下,传遍大江南北,神州大地;相信新教育,她是播种机,时刻在耕耘;相信新教育,她是宣言书,她用她深厚宽广的无私的爱,向世人宣示着她的爱的理念。

我们坚信只要我们以人为本,深入探索,充分发挥学校资源优势,就能在特色活动创建中,形成自己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一种事业,教育是理想化的追求,教育充满了诗意,充满了灵性!面对教育事业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将把农村小学特色化建设、规范化建设持久、深入的发展,创建农村理想化乐园。相信教师,相信学生,相信家长。守望新教育,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有谁能够抗拒?守望新教育,和新教育同行,真好。

朱永新新教育读后感篇二十

我读了新教育之后,深深地被里面的四大精神所感动,它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追寻理想的执着精神,也可以称之为“理想主义”;

第二、深入现场的田野精神,也可以称之为“田野意识”;

第三、共同生活的合作精神,也可以称之为“合作精神”;

第四、悲天悯人的公益精神,也可以称之为“公益情怀”。

这四个方面是新教育实验目前所追求的质朴精神。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分别从这四个方面详细的介绍了这四种精神,并用大量的事实证明这些精神存在的必要性。在读了这篇文章后,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种精神即“深入现场的田野精神”。文中提到:当下有三种人即官人、学人、农人。(官人,就是做官的人。学人,学者,做研究的人。农人,在田间耕作的人。)朱教授说,新教育如果只有官人和学人,永远不能成功,新教育需要农人,需要把两条腿深深扎到泥巴里的人,需要每天深入课堂与孩子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的人。我觉得这个非常重要。现在有些特级教师总喜欢到处讲学、开讲座,但很少有静下心来读书思考,缺少与学生交流的实际经验,缺少的就是这种田野精神。有一句话说的好:你只有做得精彩,才能写得精彩。

老师写随笔、写论文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感受,他不像作家写文章,需要华丽的词藻,夸张的语气。他还指出:真正教育史上最后写下来的,大部分都是行动家,或者说,他们都是学问家加行动家。所以,新教育必须要有强烈的田野意识,关起门来做研究,高谈阔论来做研究,最后是做不出名堂的。

所以,作为新教育人,我们一定要沉下心来,用宁静的心认真地思考每天的教育生活,要学会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这种田野精神才是最重要的。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64512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