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一种享受和提升自我的方法,我觉得读书的快乐无穷无尽。如何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让我们一起探索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
北京的说课稿篇一
这节课是本册书第二单元《中西方美术作品比较》的第四课,前三节分别是:人物、花鸟、山水。这节课讲的是中西方宫殿建筑的比较,分别选取北京故宫和巴黎的凡尔赛宫作为代表,了解中西传统宫殿建筑的基本特点和风格差异。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愉快的气氛中掌握中西方宫殿建筑的基本特点和中西方文化观念的不同。培养对建筑艺术的兴趣、主动学习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教学重点:
中西传统宫殿建筑在整体布局方面的不同特点,以及这种特点背后所蕴含的民族历史文化观念。
2、教学难点:
如何使学生对建筑的直观审美与民族历史文化观念结合起来。
3、教法选择:
多媒体教学法,情境创设发,比较法,讲解法,讨论法,提问法,列表法等。
4、学法选择:
比较法,讨论法,列表法等。
1、回顾旧知识:这节课的内容实际上和前面三节课的内容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中西方由于文化的差异,导致的美术作品的差异。
2、导入:用一段视频调动学生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初步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3、分组阅读、讨论,激发学生的求胜心理,激发他们继续学习的热情。
4、注意引导学生阅读重点内容。(列出提纲)。
北京故宫:
(1)中国宫殿建筑群通常采用的布局特点?
(2)中国历代皇宫的基本格局?
(3)前朝三大殿和后宫三大殿?
(4)封建等级观念在屋顶形式、房瓦、墙壁用色方面的体现?
(5)傅熹年考察故宫得出的结论?
(6)太和殿的建筑特点?
巴黎凡尔赛宫:
(1)凡尔赛宫在结构设计上的特点?
(2)镜厅的介绍?
(3)什么是斗拱、柱式、拱券?
根据学生回答找两位同学填写下表:
北京故宫。
凡尔赛宫。
布局特点。
院落式布局。
强调建筑整体的联通。
中轴线。
有
有
基本格局。
前朝后寝。
单体。
主要建筑。
前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后宫三大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
镜厅。
等级观念。
中间是王宫,两边是宫室和政府办公处、剧院等。
建筑材料。
木结构。
石结构。
建筑结构。
斗拱。
梁柱和拱券。
(如果时间允许,加入一些影视小故事,会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结论:
欣赏西方宫殿建筑就像欣赏一件雕塑,面对的是一个独立的完整形体。而中国的宫殿建筑的美,则是通过多个单体建筑之间的烘托对应、庭院之间的流通变化,显露出建筑的总体气势和空间变化。
同学们或许会有疑问:为什么会这样?请听下面的一个小故事:
西汉建国以后,百废待兴,丞相萧何负责建设长乐宫、未央宫。建成以后,汉高祖看后说:“太劳民伤财了。”萧何说:“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显示你的赫赫战功和无比的威势。”
从这个小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出:任何宫殿建筑都是为了显示皇权的威严。
这节课我们比较了中西方的宫殿建筑,了解了他们在布局特点和文化观念上的差异。
北京故宫与巴黎凡尔赛宫。
根据学生回答找两位同学填写下表:
北京故宫。
凡尔赛宫。
布局特点。
院落式布局。
强调建筑整体的联通。
中轴线。
有
有
基本格局。
前朝后寝。
单体。
主要建筑。
前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后宫三大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
镜厅。
等级观念。
中间是王宫,两边是宫室和政府办公处、剧院等。
建筑材料。
木结构。
石结构。
建筑结构。
斗拱。
北京的说课稿篇二
第一单元的教学也基本上完成了。回顾分数乘法这一单元的教学,在备课时一直被如何处理分数乘法意义困惑。后来一想,如果从数学应用的角度来看,学生只要能从具体的实际问题中判断两个数据之间存在相乘的关系就可以了,而这个相乘的关系在本单元有了新的拓展,即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在教学分数和整数相乘时,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基础,引导学生回忆复习整理整数乘法的意义和同分母分数的加法的计算法则。另外科学的学习方法,能提高学习效率,能使学生的智慧得到充分发挥。在教学分数和整数相乘的计算法则时,从学生所熟悉的整数和小数乘法的意义入手,引入分数乘法。
此外本单元在备课之初,师傅就提示自己在教学完分数乘整数和一个数乘分数后要先补充一个课时比较分数加法和分数乘法之间的区别,再进行分数乘法混合运算和简便计算的教学。当时的自己是听的一头雾水,不明白师傅的用意。直到真的开始教学分数乘法混合运算时,才明白了师傅的良苦用心。虽然在师傅的提醒下自己有进行分数加法和乘法的对比教学。但是晚上的作业还是有部分学生计算分数加法时按照分数乘法运算的规则进行计算(按分子和分子相加,分母和分母相加),到这时自己才知道师傅当时为什么要让自己对比分数乘法和加法。看到学生的作业,自己在第二天的分数乘法混合运算时,在课前复习时再次讲解分数乘法和加法的不同。让学生在计算的时候有个比较清楚的认识。虽然这个问题解决了,但是学生在分数乘法混合运算时又遇到了另一个问题,部分学生在计算加乘混合运算时,特别是加法在前面而乘法在后面的问题时,先计算加法而不是先计算乘法,在老师的指点之下才恍然大悟。说明学生对于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不够熟练。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也应着重强调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
本单元的教学,分数乘法解决问题也是一个重点内容。在帮助学生分析题意时,学生如果会画线段图,对于理解题意会有很大的帮助。但可能是由于在五年级时,比较少要求学生画出线段图,根据线段图理解题意。因此当六年级明确要求要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时,学生刚开始时很不习惯,画出的线段图也不能很好的反应题意,对于这一方面,教学时需要再进行加强,因为这对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会有很大提高。而下一单元的教学如果学生能根据题意画出合适的线段图,对正确解答问题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此外,在教学中注重对单位1的理解,重点放在在应用题中找单位1的量以及怎样找的上面先找出问题中的分率句再从分率句中找出单位1,为以后应用题教学作好辅垫。在以后教学前我还要深钻教材,把握好课本的度,向其他教师请教,取长补短。在课堂上多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后多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动态。根据实际情况来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北京的说课稿篇三
《北京亮起来了》这篇课文生动地描绘了美丽的北京城的夜景,北京已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教学这课,要求:
1、认识1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理解“焕然一新、金碧辉煌、从天而降、犹如”等词义,用“犹如”说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感受北京的美丽和日新月异的变化,进一步激发热爱祖国首都的意识和感情。
本课时主要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北京的美丽和日新月异的变化,进一步激发热爱祖国首都的意识和感情。
夜晚的北京是灯的海洋,光的世界,课文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绚丽多姿的夜景,但课文里的很多词语、景色学生很少接触,如何让学生真正走进北京,我的做法是:
1、班上的学生因为条件所限,都没有过北京,我搜集了网上的一些图片及资料做了一个课件,这样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2、从复习以往学过的有关北京方面的课文入手,感受北京的美丽.然后问:北京的夜景美吗?想不想跟着老师一起去欣赏北京的夜景?这样就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提出学习目标,出示学习方法。
4、采取自读自悟及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学习。
5、在小组汇报与展示的过程中,我首先做到教师和学生语言的融合,教师的语言是谈话式的,是平等的对话,把以往的语言,本课学习的语言,加以运用和创造。
6、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如:“照明灯、草坪灯、喷泉灯、礼花灯”,让学生说说在我们这的什么地方看到过,然后用“犹如”想象说话,感悟各式各样的灯汇集成海洋,让北京辉煌、亮丽……也许给孩子们感悟,孩子就能在语文学习找到一片晴空!
北京的说课稿篇四
今天我要说的是西师大版小学语文九年制义务教材第11册第一课《北京的色彩》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这是著名学者型作家陈章武先生的一篇文章。本文独辟蹊径,从“北京的色彩”这个独特的视角描绘了北京的美好,激起我们内心深处的感动。作者观察细致,描写生动,语言优美,适于反复诵读,细细品位。
目标结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5—6年级的阶段目标,结合本组的训练重点以及本课的写作特点,考虑到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达到正确书写、灵活运用。
2、能在读通读懂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文章内容,领悟作者的细致观察,体会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欣赏文章语言文字的美,并积累描写色彩的词语。
3、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从秋色和建筑(也就是自然和人文)两方面,感受北京的美丽,激发学生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
4、本课的教学重点在“色彩”,要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体会北京的特点,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而“学习文章独辟蹊径的写法”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每篇文章都应该选择最适合的教法。《北京的色彩》一文语言清新流畅、生动优美,以独特的视角描绘了北京的美好,文中蕴涵的很多东西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因此,课堂上老师的任何分析讲解都会显得贫乏、无力,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用心灵去体会、去朗读,达到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才能理解体会到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到文章的语言美。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主要采用:自主读悟,合作交流的方法,师生、生生互动,创设实践语言的场景,通过朗读,达到情感上的共鸣,,通过片段练习的尝试,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朗读和欣赏能力,应该让他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从秋色和建筑两方面感受北京的美丽,从而激发他们对北京的热爱。学法:老师指导学生运用“读读、想想、议议”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中通过朗读课文,观察图片,展开联想,充分发挥语言表达、思维、朗读的能力,积累规范语言,感受北京“壮丽而辉煌的色彩”带给我们的震撼,体味作品的语言美。课前准备:师生搜集的北京名胜古迹的图片;《北京欢迎你》的cd等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安排得是否科学合理,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为了圆满完成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出示多媒体课件,在《北京欢迎你》优美的旋律中,一起欣赏课前师生搜集的北京名胜古迹的图片。让我们一起走进北京,去领略她那壮丽而辉煌的色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指导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默读课文,把描写色彩的词句画出来读读写写。
(三)、分析课文,体会理解。
1、找出能概括北京“色彩”的句子,启发学生在首尾段中找出总起句和总结句。总起句:深秋时节的北京城,很快便以她那壮丽而辉煌的色彩,驱除了我的偏见)。总结句:大自然有的,北京都有!
2、根据总分结构,理清课文层次。课文主要是从哪些方面突出北京“壮丽而辉煌的色彩”?(自然风光,人文景观)。
3、作者观察细致,语言优美,重点以第4、5、7自然段为例进行分析。
(1)自读描绘“自然风光“的部分,勾画出自己感兴趣的句子,感悟北京色彩的“壮丽而辉煌”。
(2)本自然段可分为3个层次。第一句是总写句,概括了秋天的树叶带给作者的感觉。第2、3、4句具体描写了在从机场进入市区的路上,作者欣赏到绿色时又惊又喜的感觉。第5、6句用了两个比喻表现了银杏树叶的曼妙。
出示佳句赏析。
a、就在这绿色中间,呈现出我在家乡所看不到的深深浅浅的黄,闪闪烁烁的金,团团簇簇的红。一时辨认不清的乔木、灌木,把千百种奇妙的色彩纷繁而又和谐地展现在我的面前,使我又惊又喜。
(作者惊的是居然在绿色中又呈现出千奇百妙的色彩,一连串aabb式的词语,如“深深浅浅”“闪闪烁烁”“团团簇簇”点缀在句中,语言显得很靓丽;作者喜的是北京的色彩虽纷繁但又十分和谐。
b、随后,我漫游天坛,发现北门内那两排银杏树,满身都停满了黄蝴蝶。秋风一吹,蝴蝶纷纷扬扬飘落地上,待细细一看,却又都变成用黄绢裱制的小扇面,宽边上,还留着一道未曾褪尽的绿镶边呢!(“纷纷扬扬”突出了树叶的轻盈,“黄绢裱制的小扇面”突出了树叶表面的细腻、光滑。表现了作者被“征服”的惊喜。朗读这一自然段,边读边根据内容想象画面。
(3)默读第5自然段,自主探究。
找出本自然段中描绘香山红叶的色彩的词语,读一读,写一写。
本自然段中出现了两处省略号,展开想象,你还能想到哪些颜色?(在想象中让香山红叶的色彩在学生的脑海中更加丰富起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作者所说的被“征服”的原因。)。
(4)有感情的朗读第七自然段,思考、讨论:第1、2句突出了什么?(突出了黑灰色的长城“凝重而又冷峻”朱砂色的故宫“深沉而又威严”)第3、4句突出了什么?(突出了新楼宇和立交桥色彩的“热烈明快”之美。
(5)、我常常把脸孔紧贴在公共汽车的窗玻璃上,不断从街道两旁飞驰的楼群中寻找雪山的洁白,草原的嫩绿,沙漠的金黄,大海的蔚蓝……(加点词语表达了“我”想看到北京色彩的急迫心情)在赏析佳句,想象画面这一部分时,出示这些句子,旨在引导学生有感情的品读课文,把学生带入如诗入画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以形象的画面带动学生的思维,边读边想象北京的色彩,在想象中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紧扣题眼,深化主题。
1、再读勾画出的概括全文的句子,想一想:这样的开头、结尾有什么作用?
2、理解“大自然有的,北京都有”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大纲》指出:“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阅读是作文的基础!所以在课后,除了完成课中习题,我还将安排一个小练笔:学习作者独辟蹊径的写法,细致观察,写一写你喜欢的一处景物,可以只抓住其中一个点来写详细写具体,完成片段。
每个教师都懂得板书就是微型教案。板书集中体现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教学过程,体现教学的特色与特性。本课的板书,以重要词句为点,以文章脉络为线来安排,明确地体现教学目的与教学过程的有机统一,本课教学特性与学生实际的有机统一,始终着眼于“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始终着眼于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生动,学会创新,学习实践,既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又有利于学生个性化见解在教学中发展。
北京的色彩秋林(自然风光)北京之美壮丽而辉煌建筑(人文景观)(色彩纷繁而又和谐)。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以人为本,以学定教”,让学生自主能动的学习,积极的探究体验,在合作中交流,互帮互学,实现生本对话,“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同时穿插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感受、体会、领悟、运用,重视学生的读、说、写,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课堂,教师成为参与者,引导者,甚至是旁观者,真正体现“课程标准”提倡的人文精神。
北京的说课稿篇五
上周五教研组活动中有幸聆听了沈肖肖老师执教的《古老而现代的城市——北京》公开课,这堂课值得回味的地方很多:
1、沈老师的这堂课思路清晰,紧抓标题中的“古老”、“现代”、“首都”三个词而展开教学。从六朝古都引入对北京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进行分析和描述,非常顺利自然,采用大量图片和文字资料依次表现北京的现代和作为首都体现在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这体现了教学程序上“清”,思路清晰,严谨有序。
八年级语文《古老而现代的城市——北京》评课稿。开头由歌曲《北京欢饮您》导入,接着释题,教学“古老”、“现代”、“首都”,小结、板书、巩固练习等环节齐全。作为一个新教师,第一次上公开课,教学游刃有余,自然老练,可显示沈老师的基本功。
教育是一门“遗憾艺术”,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下面针对此课提出两点建议作为交流,以求大家共同进步。
1、新课程理念强调“自主、合作、探究”,而小组合作模式是学本课堂比较常用的模式。其实李老师的这堂课在有些环节如果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可能效果会更佳。如在体现“古老”、“现代”这两个特点时,沈老师收集了大量的文字和图片资料,然后自己一一进行讲述。若是改为让学生阅读和欣赏的同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来自己解决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更生本化。
2、细节成就完美。古语说:大礼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如能注意教学细节,认真对待每个细小的行动(如教学语速、给予充分思考时间等),我们的教学就会更趋完美。
北京的说课稿篇六
1、分析教材:
《2008,北京!》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二课。这篇课文生动地再现了2001年7月13日晚上我国申奥成功的喜讯传到时,北京人民欣喜若狂,聚集到天安门广场热烈庆祝的欢乐场面。全文读后使人心潮澎湃,情绪激昂,是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弘扬奥运精神的佳篇。
2、分析学生:
二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基本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但由于生活经验的不足,不能达到“人”“文”合一的境界。为此,还需在课前通过收集奥运资料这一实践活动,让学生对奥运会有比较多的了解。以期教学本课时在知识,情感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基础。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17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力目标:积累优美词句,体会比喻句的用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情感目标:在朗读中感受申奥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从而达到弘扬奥运精神的目的。
3、教学重难点:由于学生年龄小对奥运了解较少,单单从指导朗读上让学生体会申奥成功时的群情激动比较困难。为此,我通过让学生收集奥运资料和多媒体课件展示,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中的人物进行心灵的碰撞,从而突破了难点,突出了重点。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言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标中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如下几种方法:
1、以读促讲。
语文学习重在朗读感悟。把“读”的训练贯穿在整个教学中,是我主要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范读、个别读、小组读、轮读、男生读、女生读、配乐读等多种方式的朗读,使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理解词句,在读中体会感情。
2、转换角色法。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在教学内容相同的情况下,教学方法生动程度不同,对学生学习的吸引力就不同。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注意变换新颖的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的新鲜感和表现欲,从而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质。由于学生善于模仿,喜欢表现,在朗读中我采用了转换学习角色的方法。如:师生之间角色的转换,学生与学生之间角色的转换,学生与学习内容中角色的转换。这些方法能够唤起学生积极上进的心理,调动学生内在的动因,不断探索知识,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挖掘创新的潜质。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对生活的认知经验,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旨在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乐趣。这样不但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的内容,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更拓展了他们的思维空间,达到知识内化的效果。
4、鼓励评价法。
评价往往都是以表扬、鼓励、欣赏为主,目的是激发学生充分地展示其才能,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其学习积极性。但教师也不能盲目的、简单的给予评价,所以我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采用个性化的评价,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语文的信心。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一定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会产生两个飞跃:一是由“学会”变为“会学”;二是由“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学”。这样,学生主体精神被大大激发,其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做到事半功倍。学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本课时,我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尤其是给学生提朗读要求时,我先要求学生能读正确,再要求他们读流利,最后达到有感情地朗读直至会背诵课文。在展示奥运资料时,我让学生采取互动的学习形式——互相交流。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学会倾听,学会表达。鼓励他们自主学习,自己收集处理信息,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最高境界。
语文课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是我这节课主要的设计理念,这是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同时,我把朗读贯穿于全课中,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积累和运用是新课标强调的又一重要内容。在这个环节中,我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精心设计练习,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1)学生通过倾听,从别人的话语中了解信息,
同时作到补充时不重复。
2)抓重点词语体味、感受,在理解的基础上学。
习概括语言。
3)范读、个别读、齐读、小组读、赛读、引读。
等形式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
4)布置仿写比喻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激趣导入,了解奥运。
2、品味语言,感悟情感。
3、升华情感,开阔视野。
4、内化知识,拓展延伸。
(一)激趣导入,了解奥运。
1、上课伊始,我手拿五环旗问:谁认识这是什么旗?你还知道些什么?通过互相交流奥运信息,以及多媒体的适时补充,孩子们了解了奥运,并产生了对奥运的向往。这样,拉近了学生与社会的距离,从而实现了语文学科和社会学科的整合。
2、接着我向学生介绍了中国申奥的艰难历程。(中国申奥曾走过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早在1908年我国就有人提出申奥的问题。1945年我们第一次正式提出申奥要求,但没有实现。因为申奥不仅是体育的竞争,更是经济、科技、国力的竞争。而当时的中国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讲,都不是别国的对手。1991年我们终于有实力能举办奥运时,却在最后一轮投票中仅以两票之差输给了悉尼,又一次与奥运擦肩而过。1999年我国再一次向奥委会递交了申奥报告,终于2001年7月13日晚22:11分,我们力排巴黎、多伦多、大阪、伊斯坦布尔这4座城市一举成功!获得了2008年第29届夏季奥运会的举办权。百年梦想,终成现实!)这一环节的设计我主要有两个目的。
(1)让学生了解举办奥运的意义即这是体现一个国家国力强盛和经济地位高低的标志。
(2)让学生了解中国申奥的曲折,从而为学习语文,体会人们群情激动做铺垫。
(二)品味语言,感悟情感。
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2008,北京!》是篇非常适合通过朗读来理解语言,体会情感的文章。所以在教学时我以学生朗读为主线,指导学生在交流、倾听、感悟中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受到情感熏陶。在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1、在教学第一段时,我说道:五座城市北京、巴黎、多伦多、大阪、伊斯坦布尔、但最后的胜利都属于我们中国。此时,作为中国人你是一种什么心情?由于学生在前面的教学中对奥运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再加上中国申奥的成功,孩子们自豪,激动之情油然而生。所以“中国赢了!中国赢了!”的宣告声响彻课堂。
2、在学习第三段时,我让学生抓住“北京沸腾了!”这一句子体会人们激动、狂喜的情感。并让学生找出天安门广场人多的词和句,然后紧扣“人山人海”,“四面八方”的人们还是像潮水一般涌来。“许多人”和“欢乐的海洋”等词句指导朗读。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朗读基调,我适时播放了人群沸腾的画面,并以《超越梦想》这首歌曲为学生配乐。在画面和音乐的双重感染下,学生读出了人多、场面大、气氛热烈的气势。同时我还让学生找出描写人们动作的语句。并用“有的……有的……有的……”句式复述内容。如“有的人欢呼着,跳跃着,一次又一次地将满把的鲜花抛向天空;有的人举着旗帜不知疲倦地飞奔着;有的人舞长龙;有的人敲锣鼓。这一练说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熟悉语言,为背诵做准备。在学习本段时我还注重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对修辞手法的领悟。如“沸腾”一词我先用多媒体演示,让学生看水开的样子:热气升腾,上下翻滚。再让他们看人们欣喜万分、奔走相告、振臂欢呼的画面。从而把二者联系起来,达到理解的目的。这一段还出现了两个比喻句“天安门广场早已人山人海,四面八方的人们还是像潮水一般涌来”“天安门广场成了欢乐的海洋。”通过让学生想象画面,体会本喻体的相似之处,从而感受到比喻这一修辞手法法生动形象之妙处。
这段学完之后,我还把这种热烈、喜庆的场面描写转化成词语。如人流涌动、旗帜飞扬、礼花缤纷、锣鼓喧天……从而达到丰富学生语言积累的目的。
3、在教学第四段时,我先让学生想一想,此时此刻是指什么样的时刻,在这样的时刻,人们会有什么样的“千言万语”。通过学生的畅所欲言,孩子们把申奥成功的喜悦也推向了极至。整个课堂情感飞扬,满腔激情喷涌而出。最后我们师生共同把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2008,北京!带着我们对奥运的向往、对奥运的期盼结束了这节课的学习。
(三)升华情感,拓宽视野。
本环节我通过多媒体软件向学生展示了北京奥运会的口号、会徽,奥运吉祥物——福娃,部分奥运场馆图,北京围绕“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所做的努力,以及2008年奥运会我国所取得的辉煌成绩。目的是让学生明白2008年的奥运会是世界历史上最出色的一届奥运会,中国用事实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和实力。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北京申办奥运会后,已经成为一个繁华、时尚,更具现代魅力的大都市。
(四)内化知识、拓展延伸。
学文之后,我让学生做了排序和仿写比喻句两个小练习。目的是积累知识,并达到内化和再创造的效果。同时我还在课件上出示了许多奥运名将夺金的镜头,让学生继续收集有关奥运冠军夺金背后刻苦磨练、成长的故事,从而达到弘扬奥运精神的目的。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文章的主旨,是文章的浓缩。所以我在设计板书上力求简洁,突显文章的重点。同时又符合了儿童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为他们背诵文章奠定了基础。
1908。
1945欢呼着、跳跃着、抛向。
1991100年“沸腾”举着、飞奔着。
1999舞、敲。
2008。
《2008,北京!》这一课讲述的是申奥成功后,北京人民欣喜若狂热烈庆祝的欢乐场景。这对于不了解奥运的二年级学生来说,把握这一课的感情基调成了学习文章最为突出的难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突破这一难点,我通过多媒体展示奥运会会旗、奥运格言、名言、奥运会的由来等一系列有关奥运的知识,拉近了学生与奥运的距离。为学习课文,体会文中人们群情激动做准备。尤其是理解“沸腾”一词没有多媒体课件的帮助,仅靠学生的想象,很难把水开,热气升腾,与热闹非凡的场面联系起来。再就是拓展延伸那部分没有多媒体课件,学生很难直观的看到那些新建的奥运场馆,以及奥运会给北京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总之,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使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提高。相信只要我们在课堂上把信息技术的优势最大化,那我们的课堂必将变得充满活力,生机勃勃。
北京的说课稿篇七
《北京》一课叙述了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一座很大很美的城市。从教材内容看,本文有三大特点:
1、结构严谨。
课文共5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指出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最后一段是全文的总结,抒发了赞美和热爱北京的思想感情。中间2、3、4三段对北京的景物展开了具体的描写,并且都按照方位顺序来介绍。全文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2、选择精炼。
课文选取了三个非常有代表性的事物:
—是北京天安门和天安门广场,这是北京的象征;
二是街道和立交桥,这是北京的市容,反映了北京近年来的建设成就;
三是北京的名胜古迹和公园。通过以上三处景物的描写,突出反映了首都北京的风貌。
本课课文语言清新、简洁、浅显,字里行间洋溢着对首都北京的赞美之情和热爱之情。
《北京》一课是第五册第七单元的第三篇课文。第七单元的阅读训练重点是“阅读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话;要注意写了哪几个方位,每个方位都写了什么。”而本课的第二自然段就是按方位顺序具体介绍了天安门广场及其周围伪建筑。由此,可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课文第二自然段,按方位顺序具体介绍了天安门广场及其周围的建筑物。并且使学生通过本段课文的学习进一步掌握和巩固本单元的阅读训练重点。由于文字的描述是抽象的,加之三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还不是很强,所以要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明确建筑物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是有一定难度的。由此,可以确定本课的难点为:明确建筑物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并能按方位顺序具体介绍天安门广场及其周围的建筑物。
《北京》—课的总教学目标是:
1、学会本课15个生字,理解23个新词的意思。
2、能正确妙写课文中带顿号的句子,认识顿号。
3、能按方位顺序具体介绍天安门广场及其周围的建筑。
4、能正确地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5、了解首都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初步培养学生热爱首都北京的思想感情。
本课的课时安排是两课时。
第一课时:感知全文,讲读课文1、2自然段,学习有关字词。
第二课时:讲读课文3至5自然段,学习有关字词,总结全文。
根据教材特点,单元目标及课时安排,我制定了《北京》第一教时的教学目标,具体如下:
(1、建军星露生字,掌握—个多音字“都”,理解,12个新词的意思。
(2、了解首都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
操作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1、2两段。
(2。能按方位顺序阅读课文第2自然段,介绍天安门广场及其周围的建筑。
情感目标:感受北京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北京的思想感情。
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媒体计算机以其独有的生动的画面、鲜明的色彩、形象的声音及完整的情节,在课堂教学中施展出独特的魅力,对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其效果是酚明显的。根据我以往的教学实践,把多媒体计算机合理运用于语文阅读教学,至少可以在以下四方面发挥辅助作用,而且是其他传统教学媒体所不能替代和超越的:
1、辅助掌握生字;
2、辅助掌握词语;
3、辅助阅读课文,落实重点,突破难点;
多媒体计算机多种优越功能,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良好教学情景,多方面地辅助课堂教学,力争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在短短四十分钟内学得有兴趣,学得有效果,学得有收获。
那么,把多媒体计算机运用于课堂教学,在具体的操作中,如何遵循教学原则、教学规律,发挥其优越功能和辅助作用呢?下面我结合具体的教学过程来谈一谈。
(一)借助cai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一开课,我就让学生一边看大屏幕,一边放录音,同时出示课题,开门见山。然后让学生说一说:“你对北京有哪些了解?”由此,通过多媒体计算机特有的声像效果,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简单的说话训练,活跃课堂气氛,使整堂课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借助cai创设情景,感知全文。
“同学们,大家想去美丽的北京城走一走、看一看吗?”通过简单的导语,让学生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图、文、声三者结合的全文朗读,多层面、多角度地来感知全文,给他们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好像真的去北京参观—样。借此既让学生感知了全文,又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奠定了整堂课的基调。
然后,在预习的基础上,检查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同时让学生提出预习字、词时出现的问题,请计算机帮助解决。
(三)借助cai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课文第二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段,本段的教学是落实本堂课重点教学目标的`载体,也是落实本单元阅读训练重点的载体。下面我就重点来讲讲这一段的教学过程。
首先,教师演示课文第二自然段的朗读。通过演示使学生对本段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的、直观的感知。
接着,运用课件导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这三个导读提示,是紧扣课文内容,针对课文阅读训练重点提出的,可以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初步分析、理解课文内容。在导读的过程中,如教学需要,计算机还可以提示正确的答案。比如在讨论第2题时,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井说一说天安门广场上有哪些雄伟的建筑物,然后用鼠标点击出答案,给学生及时的信息反馈,帮助学生判断、矫正自己思考结果的失误。
如果学生对某一建筑不是十分的了解,想作出进一步的认识,那么也可用鼠标点击、热击,找开视窗,从图片中了解建筑物的外形,从文字介绍了解建筑物的特征,让学生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这样,通过cai课件的导读、演示、帮助、引导学生来阅读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课文,明确天安门广场上的建筑物及其各自的位置,再让学生通过课堂练习进一步地巩固、深化、突出了教学重点。
接下来,出示第二自然段中描写了北面天安门城楼的一段话。请学生找出这段话中表示方位的词语,通过这些词语让学生初步明确城楼、小河、石桥、华表四者之间的位置关系,然后请学生通过cai课件,动手来放;放城楼、石桥、小河、华表的位置,并逐步要求一边操作,一边介绍,按方位的顺序来介绍天安门城楼的景物。
这个环节是本堂课的教学难点,这里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来辅助,可以变抽象为直观,并让学生的手、脑、眼、口都动起来,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加深了印象,突破了难点。
在介绍“北面天安门城楼”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进一步深入,让学生结合广场南面、西面、东面及中央的建筑物再来具体地介绍一下。这既是本堂课的重点,也是本堂课的难点。但是,在前面我们已经有了两个十分扎实的铺垫:其一,是讨论三个导读题,完成课堂作业第5题;其二,是按方位顺序介绍“北面天安门城楼”的说话训练。所以在此,重点的落实,难点的突破,可以说是水到渠成,一气呵成了。相信学生有这一个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能力,当一个出色的小导游。在学生争先恐后、兴致勃勃的介绍中使本堂课达到高潮。
最后,运用课件辅助朗读的功能,指导学生正确、有感情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北京的美丽和雄伟,激发学生热爱北京的思想感情,落实本课的情感目标。
以上是本课的重头戏,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成功地驾驭多媒体计算机,合理地运用cai课件,可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四)借助cai优化练习,达成目标。
这个练习是针对本课重点设计的,它充分运用了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功能,让它来帮助教师完成课堂中反馈这—个重要环节,使学生更快,更有效地获取反馈信息,并能及时矫正错误,从中获得学习的快乐,进一步达成本课教学目标。(以上说教学过程部分都是配合多媒体计算机课件演示进行的)。
综上所述,大家不难发现,多媒体计算机所能提供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吸引力是不言而喻的,它使学生在学习中眼看、耳听、口说、手脑并用,全面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大家也不难发现,把多媒体计算机引入课堂,无疑是教师学的“利器”,具有十分明显的辅助作用和十分巨大的潜力。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开创语文教学新局面,这将是实施素质教育,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第二课时。
北京是一幅多彩的油画,画里盛开着鲜花,飘动着车流和人群,散发着浓郁的现代气息。从这幅画上,我们能读到高耸的大厦,闪烁的霓虹灯,彩虹似的立交桥,许许多多的建设成就。古老的北京,在不停地书写着新的一页,不停地画着新的图画。
第二课时:讲读课文,学习有关字词,总结全文。根据教材特点,单元目标及课时安排,我制定了《北京》第二教时的教学目标,具体如下:
1、教学目标:
1,巩固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3、了解首都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
2、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难点:理解课文。
在课堂教学中能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把多媒体计算机合理运用于语文阅读教学,帮助学生掌握生字;掌握词语;辅助阅读课文,落实重点,突破难点;多媒体计算机多种优越功能,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良好教学情景,多方面地辅助课堂教学,力争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在短短四十分钟内学得有兴趣,学得有效果,学得有收获。
1、借助多媒体创设情景,感知全文。“同学们,大家想去美丽的北京城走一走、看一看吗?”通过简单的导语,让学生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图、文、声三者结合的全文朗读,多层面、多角度地来感知全文,给他们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好像真的去北京参观—样。借此既让学生感知了全文,又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借助多媒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指名读第一段后问:读后知道了什么?强调“美丽”一词读重音,齐读。
3、课文第二自然段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本段的主要内容。并指导朗读好:“又庄严、又美丽”,“又“字读重一点。通过朗读要求读出感情来。接下来,学习第三自然段读后请学生说说:你又知道了什么?出示课件让学生理解“绿树成阴、鲜花盛开“两个词语。第四自然段出示课件让学生体验北京的美读后再讨论“你爱北京吗?为什么?再读第五自然段,并要用一种爱北京的语气来读。
1、是对一些重点的词讲的不够到位,例如:“矗立、庄严、宽阔、绿树成阴、川流不息、高楼大厦”等。
2、在第二自然段中忘了让学生指出天安门、广场、纪念碑,弄清中央、前面、中间的方位。
不断学习新课程的理念,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设计教学方法。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与形式,备课时胸中要有全局,创造性设计教学,创造性的进行教学。
北京的说课稿篇八
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
学生并没有听说过老北京人怎样过春节,所以对本篇课文一定很感兴趣,在本课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本课的教学重点: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本节课我采用了创设情境法、读中感悟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情境导入、共话春节,激发心中兴趣。
上课伊始,我出示了一首老北京过春节的歌谣和北京春节的图片,学生对歌谣一定很感兴趣,以此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继续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重温那京味十足的春节。
2、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
(3)交流汇报。老师板书:腊八---腊月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
(4)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3、入境学文、精度品味。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a、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爆竹的声音,文中哪些地方提到?
4、品读课文、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
(2)认真读第七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么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3)配歌曲《恭喜》朗读课文,体现“除夕真热闹”5回顾全文,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学生学习了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也感受到了老北京春节的热闹和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写法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于是我问学生:从腊八到正月十九将近有一个月的时间,详细说起来恐怕一天一夜也说不完,为什么老舍先生让“腊八、除夕、正月处一、正月十五”给我们留下了这么深刻的印象呢?此处让学生感受老舍先生写作的详略得当,语言的简练。
(略)。
北京的说课稿篇九
这是一首中国气息浓厚的作品,京味儿十足,歌词都是和实际北京生活相关的内容,表现了北京的孩子对自己城市的热爱。歌曲结构为带再现的三段体。
1、通过欣赏感受北京城市的美好风光,民俗文化,增进爱国之情。
2、通过欣赏感受歌曲的京腔京韵,培养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1、聆听音乐,感受歌曲中的“京味”与北京城市的变化。
2、“京味”从何而来?引导孩子从“旋律、歌词儿化音”中去发现、并模唱会成为难点。
(一份供任课教师参考的完整教案)。
一、谈话导入。
从北京奥运会主题开始谈起,引导到感慨北京的变化真大这个话题上。(教师播放2008奥运会开幕式视频。)。
这个环节教师可以做一个事先的准备,收集有关北京的人文古迹与现代文明建筑,师生共同交流。例如:故宫、长城、天安门、水立方、鸟巢等,对于北京城的孩子则可以强调自主交流。
教师简单介绍北京:早在七十万年前,北京周口店地区就出现了原始人群部落“北京人”。而北京建城也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最初见于记载的名字为“蓟”。北京市面积16,807、8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254、2平方公里(中国城市第1名)。北京是有着三千年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北京在历史上曾为五代都城,在从辽朝起的800多年里,建造了许多宏伟壮丽的宫廷建筑,使北京成为我国拥有帝王宫殿、园林、庙坛和陵墓数量最多的城市。传统文化有:庙宇、胡同、四合院、中轴线、城池、京剧、燕京八景等。(教师播放故乡的北京视频。)。
教师总结:祖国的心脏是北京,北京城以其独特的文化与位置名扬海外。今天的音乐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欣赏一首歌曲,名叫《北京的孩子逛北京》。
二、歌曲学习。
1、初听歌曲,引导学生关注歌词。(《北京的孩子逛北京》音频)。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对照歌词再次聆听歌曲,留意歌曲中都唱到了哪些景点和人文?并做好记录。
师生交流。
2、用富有特色的北京话朗读歌词,体会京腔京韵。
这一教学环节设计针对南方教师与学生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可以着重抓住儿化音来进行练习,例如:胡同儿、动物园儿、一份儿等。还可以在学生朗读地基础上加上打击乐器来伴奏,以增强音乐的“动感”。
3、二度欣赏,感受歌曲的旋律变化。
师:请大家再次聆听歌曲,边听边哼唱歌曲的旋律,留意旋律有何特点,跟我们以往听到的儿童歌曲有什么不同之处。
学生演唱、教师伴奏、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歌曲带有着浓郁的“京腔、京韵”的旋律特点,将祖国的国粹“京剧”的音调运用在歌曲的创作上,加上这又是一首描写北京新城的歌曲,更增添了这首歌曲的地域特点与民族性,将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让我们对伟大祖国又有了一份热爱之情!
4、欣赏《北京的孩子逛北京》动画,学唱歌曲。
师:同学们你们能用富有“京味”特色的感觉尝试演唱吗?
三、巩固与拓展。
看歌词,欣赏《故乡是北京》音频。
(歌词)走遍了南北西东,也到过了许多名城。
静静的想一想,我还是最爱我的北京。
不说那,天坛的明月,北海的风。
卢沟桥的狮子,潭柘寺的松。
唱不够那红墙碧瓦的太和殿。
道不尽那十里长街卧彩虹。
只看那紫藤古槐四合院。
便觉的甜丝丝,脆生生,京腔京韵自多情。
不说那高耸的大厦,旋转的厅。
电子街的机房,夜市上的灯。
唱不够那新潮欢涌王府井。
道不尽那名厨佳肴色香浓。
单想那,油条豆浆家常饼。
便勾起细悠悠,密茸茸,甘美芬芳故乡情。
四、课堂小结。
北国风光无限好,音乐作品皆动听!还有更多的音乐作品,我们今后会慢慢学习和欣赏。
北京的说课稿篇十
本着新课程下,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的基本理念,让学生了解有关我国少数民族的一些知识,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演唱,自然地表演,并能通过小组合作,以即兴创作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我设计了《北京有个金太阳》这一节课。
1、教材分析:《古老的北京》是小学艺术第五册第七单元《小小旅行家》的一个课题,本课是第一课时。教材围绕古老的北京。侧重于了解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文化的关联,通过运用演唱、表演、创作等艺术活动,调动学生参与艺术活动的积极性,增强其爱祖国、爱生活、爱美好事物的情感。
2、教学目标:
(1)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了解有关少数民族的知识。
(2)学会歌曲《北京有个金太阳》。
(3)通过小组合作,给歌曲创编歌词,培养学生的合作习惯和创造力。
3、教学重点、难点:根据以上目标,我将创编表演定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为了实现本课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听唱法:《北京有个金太阳》是一首富有童趣的歌曲,旋律简单明快,歌词朗朗上口,因此,我采用听唱法,让学生在听一听、唱一唱等环节中反复感知、强化、不知不觉中自然掌握。
3、探究法:为了让学生创造、表现自然界的音响,通过探究的方法,使学生在“有趣的声音世界”这一环节中创造各类声音,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式和趣味式的学习过程。
4、多媒体展示法:通过利用多媒体课件,丰富学生的视野,获得多种体验。
xxx。
(一)刚开始,我安排了新疆维吾尔族、蒙古族、白族、傣族的图片欣赏和律动《金孔雀》,都是对一、二年级及前面几课少数民族知识和技能的复习、巩固、串连。利用课件进行直观教学,这样同学们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同时也揭示了第七单元的大课题:小小旅行家。
(二)让学生背上旅行包,乘火车到达本次旅行的目的地——西藏。这里我运用了头饰“民族专列”作火车头的活动贯穿,这样学生的兴致马上被激起。
(三)接下来,由我身着藏族服饰,跟随音乐跳起藏族舞蹈,学生立刻被吸引住,由此激发了他们藏族舞学习的欲望。然后让学生学习简单的藏族舞动作,感受藏族人欢乐。让学生穿上长袖上衣,甩一甩长袖,过一把隐。
(四)由舞蹈引出学唱歌曲《北京有个金太阳》,过程很自然。
(五)教学唱歌时,因为是中年级同学,所以要求自然要比低年级高些。要提醒学生及时换气、控制好气息,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由相互倾听歌声,自己去发现演唱中还存在的不足。对歌曲情绪的把握,我采用了教师范唱,通过对比,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来。
(六)我觉得艺术的学习也和其他学习一样,光有兴趣还不行,还需要有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所以接下来这个环节我放眼于立美实践,分小组进行创作歌词,这是富有挑战性的。因为创作的歌词内容不仅要好,而且要跟上旋律把它唱出来,有难度!但我想:这批学生已经学了两年的艺术,本身这点年龄的`学生也很愿意干点富有挑战性的事情。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在艺术课堂上,尽情地、充满自信地表演自己创编的歌词。只要学生肯动脑,在这样的课堂学习氛围中,想像力、创造力、表现力都会由此充分的再现。
(七)通过小结,引导他们热爱西藏,以后去西藏旅游、开发!
总的来说,这堂课的设计是以“新课程标准”为理论指导,渗透了新的理念和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音乐环境中,认识音的强弱,准确表现;用有感情的演唱和肢体语言表现自然界的天气变化;通过创编,培养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获得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的演唱、创新、创作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
北京的说课稿篇十一
今天我向大家介绍的是《神奇的小罗盘》一课。课文写的是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幼年时的故事,反映出他从小就对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喜欢观察、思考和探索的特点。课文的特点是没有说明罗盘里的指针为什么总是指向北方,这样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观察、思考、探索的欲望。
一、学会本课生字和认读生字,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二、通过朗读课文、在角色体验中学习,抓住重点词语,体会文章内涵,明白道理。(以上两点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三、知道爱因斯坦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索、研究,后来成为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激发学生观察、思考的兴趣。(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一、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开展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体验式学习,在角色的转变中实现与文本的对话。
三、以读为本。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阅读、感受、理解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展示实物,给学生时间动手摆弄小罗盘,进而提问,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玩意儿?因为不同于学生平时的玩具,学生可能会说有意思的、好玩的、新奇的。抓住学生答案,引出课题,探讨小罗盘的特点。
在初读课文时,请学生找到有关“奇”的词,奇怪、好奇、新奇、神奇,面对四个近义词,让学生再读文,体会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发现新奇、神奇是在描写小罗盘,奇怪、好奇是描写爱因斯坦感受的。根据板书让学生质疑,小罗盘为什么由新奇转变为神奇?小爱因斯坦为什么会对小罗盘产生好奇心?以“奇”为线,进而体会他喜欢观察、思考和探索的特点。
先请学生找到描写小罗盘新奇(即小罗盘的样子)的句子,指导学生读出新奇的特点。再请三名学生上台模仿爱因斯坦的三次不同动,抓住描写动作的关键词:转一个方向,捧在胸前,身体扭过去,再拉回来,变化各种方式,同时体会小罗盘的变化:红色指针仍旧指向北方;红色指针还是只向北方,那根针始终不肯改变方向。教师课件出现这三句话。使学生通过动作演示体验式学习,句式的对比,体会出仍旧、还是、始终的含义,并训练三次读的感情,体验三次读的层次,训练朗读,体验感情。使学生觉得小罗盘真的神奇。
最后根据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揭示小罗盘的奥秘,引导学生说说面对神奇的小罗盘,自己和爱因斯坦一起从疑问、探究、揭开奥秘的过程体会到了什么,进一步激发学生观察、思考的兴趣。
北京的说课稿篇十二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北京》。这是一篇写景记叙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将北京描绘成一幅多彩的图画,从这幅画里我们能读到庄严美丽的天安门,高大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又宽又长的柏油马路和壮观的立交桥,还有许多名胜古迹、高楼大厦和风景优美的公园。这又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
本课的二、三、四自然段,条理清晰,详略分明地介绍了天安门、立交桥;名胜古迹、公园和高楼大厦。但是由于学生年龄小,大部分孩子还没到过北京,因此,理解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的内容,感受首都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激发学生热爱首都,热爱北京的感情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特别是第四自然段,课文对所提到的名胜古迹、公园、新建的高楼大厦未做详细介绍,因此,要全面地了解北京,对于孩子们来说有难度。为了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扎扎实实地理解语言文字和课文内容,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北京的美丽和巨大变化,有热爱祖国首都的意识和感情。
为了达成以上的教学目标,遵照阅读规律和儿童的认知规律,也本着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原则,我准备采用“图文结合法”教学。“图文结合法”即通过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再通过图片的辅助和对课文言语的细读入境界入角色,让学生直观、准确地感受祖国首都北京的美丽和伟大,同时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中重点词语。
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一下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
在学习新课之前,我将上节课积累的四字词语再现,通过指名读、齐读,为学习新课扫清障碍。
(二)整体感知。
师范读课文,生说听后感受引出北京是个美丽的城市,那么北京哪里最吸引你?品读下文。
(三)、品读文本,进入文本的情境。。
由于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浅显易懂,加上二年级学生在以前的字、词、句训练中,已有了初步的理解能力,所以我要求学生朗读这一自然段的过程中理解该段内容。我主要根据学生的汇报相继指导课文第2、3、4自然段。在学习中注重朗读和感悟北京的美丽。
1、品读第二自然段。(美在天安门)。
(1)利用课件展示天安门和天安门广场的画面,看图体会天安门在北京城的中心地段,她的美丽和庄严。在这里我简介天安门的历史,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他们见过的庄严的场面,比如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奥运会上奏起国歌,升起五星红旗的时候,都很庄严,这样学生和“庄严”交上了朋友。
(2)庄严的不仅是天安门还有人民英雄纪念碑,他矗立在广场中间。矗立一词比较抽象,我将在利用图片展示高耸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让学生观察,通过图片猜测“矗立”的意思。
(3)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感情朗读:是呀,北京的天安门是美的,那庄严的城楼,那高耸的纪念碑,那宽阔的广场,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让我们用朗读来表达对北京天安门的热爱和赞美吧。
2、品读第三自然段。(美在柏油马路、美在立交桥)。
(1)、利用课件和插图展示北京交通的发达,环境的优美,结合画面认识“立交桥”、“图案”等词,体会“绿地毯”、“川流不息”等字词的意思。
(2)、说话训练:
(四)共享背诵的喜悦。
我用提示性的方法帮助学生背诵。
在这一步的阅读教学时,我是变教师的“指令性”为学生的“选择性”,努力营造一种“我想读,我要读”的氛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选择,在选择中学会判断,始终保持着那份“读”的热情和渴望,通过读书感受语言的魅力,提升阅读的乐趣。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引领背诵的方法,促使背诵指导有的放矢。
(五)、拓展练习,升华情感。
学到这里,北京在学生心中已有一定的印象,我在这个环节设计一个说话写话训练,要学生用一句话来赞美北京。
(六)、小结课文,设计作业。
其实,北京还美在有很多名胜古迹、公园等等,你们下课后可以再去搜集一些这方面的资料,下节课请你来当一回小导游,给我们介绍美丽的北京。
1、遵循语文教学的原则。从整体—部分—整体。如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听老师范课文然后用一个词或一个句子来描述自己眼中的“北京”。当学生初知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后,我再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边读边找文中写到了北京的哪些地方美丽?当学生找出北京这些具有代表性的美丽地方后,我再引导学生学习文中是怎样来把这些美丽的地方写具体的。最后让学生回顾全文,感受北京的美,从心底发出赞叹:北京真美呀!我们爱北京!我们爱祖国的首都!就这样遵循从整体-部分-再回归整体的教学原则,也遵循了低年级学生对事物认识、了解的认知规律。同时也让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情感的深化水到渠成。
2、能抓住文中重点词句进行感悟理解文本。我在执教本课时,重点引导安门广场是北京的标志,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不仅有悠久的历史,而且有恢弘的气魄。它是中华民族一路成长的见证。集历史氛围与现代气息于一身。北京的天安门广场很宽阔,可是它到底有多大?北京还有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纪念碑”,可是这纪念碑的作用等都不清楚。我想对于这些光凭老师的解说和学生的读悟是很难让学生真切感受其内涵的。我便充分利用信息资源,通过播放万众瞩目下的天安门升旗仪式让学生了解天安门的“庄严”;把天安门广场与我们的学校作比较,让学生感受其大;展示雄伟高大的“纪念碑”并让学生知道其作用。让学生对其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后,再让学生去读文,这样自然用情于文中。不需要生硬的指导,学生就会饱含深情地读出对北京的赞美与热爱。在此后的景点学习中,我采用了放手让学生读悟去理解课文。这样不拘一格,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但是教学确实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没有绝对的完美。当然对于我来说,遗憾就会更多。首先是教学中有些难理解的词语点的不是很透;其次是作为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该把说写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亲身感悟的同时,由说到写,哪怕只写一句话,让孩子在听、说、读、写中培养多方面的语文能力。
总之,我认为这节课是一节真实、平实的课,虽然不尽完美,但一定能让学生学有所获。
北京的说课稿篇十三
1、本课是浙教版《美术》九年级十八册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我国建筑艺术有着辉煌的成就,以其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位置,而传统民居是中国建筑体系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学参考书中对本节内容划分了三大方面:一是介绍中国古民居的建筑模式、外观造型和艺术价值、文化内涵。二是介绍中国古民居的主要建筑构件、装饰手法等。三是以古民居为切入点,介绍所延伸的艺术创作活动,欣赏各种表现形式,包括名家名作、工艺设计和学生作品,体会古民居的美。
对教材的应用及教学内容的调整。
但我认为这种划分和内容的安排并不是最理想的。这种教学内容的安排有些想面面俱到,但在实际的四十五分钟教学中很难完成。面面俱到反而因为无法完成成为蜻蜓点水似的学了一些皮毛。所以我对内容做了一些调整:先从一个民居样式入手,按照一定环节逐步细致的把这种民居样式和学生一起了解清楚,同时把这种欣赏建筑的方式方法教给学生,后面一节课,让学生自己选择一个喜欢的民居样式自己探究欣赏,然后拿到课堂上与其他同学一起讨论。最后一节课准备让学生选择一种艺术表现手法表现自己喜欢的民居建筑。
所以,本节课在教学安排上,选择了我国典型的也是具有代表性北京四合院作为学习民居建筑的切入点,通过对北京四合院布局、四合院的门、建筑物的构建、庭院布置的分析学习,并从自然、人文环境的角度,从宏观到微观,从大到小,由外而内,从真实到抽象等各个角度去欣赏,使学生了解北京四合院的的艺术风格,理解中华民族这一宝贵遗产价值之所在。并体验中国古民居的独特魅力:布局美、装饰美、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以及其中所蕴含的人文思想。最后结合目前城市建设、商业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古民居进行保护和利用。
2、教学对象分析。
首先初中学生空间概念不很强,其次是有许多学生没有见过北京四合院。“仅凭老师一张嘴,任你天花乱坠”的讲析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所以,只有凭借直观的画面,形成感性认识,然后才能达到目的。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动眼、动脑、动手、动口,从而突破空间想象困难,明确四合院的建筑特色和文化内涵。
3、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建筑艺术中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风格的古民居有所了解和认识。
(2)使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传统民居北京四合院的基本特征、文化内涵以及重要价值,提高视觉感受能力。通过对古民居的欣赏和评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步理解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道理,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3)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建筑艺术的欣赏方法,讨论、评述北京四合院的艺术表现形式和人文内涵。
难点:在欣赏北京四合院同时,涉及中国建筑史,掌握有关历史知识、文化背景、地域特点等。
二、说教法。
从实际出发,遵循知识传授与能力发展相结合,形象感知与逻辑思维相结合,性情陶冶与知识拓展相结合以及学生本位的原则确定本课的教法:
1、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兴趣。
2、强调学生的主动观察和分析。
3、设计问题,引发思考,步步深入地把学生引入到四合院的文化中来。
三、说教学步骤。
(一)、导入。
(说明:以情感和人文性导入,引起学生共鸣和好奇心)。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家,我想问问同学们你们爱家吗?
学生回答。
老师继续追问:哪什么是家呢?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老师总结:家在不同人的心中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天真的小孩子会说:家就是爸爸妈妈;漂泊在外的游子又会说:家是一个温暖的港湾。但是我们在甲骨文的书写当中发现“家”首先是一座房子。
(展示图片,家字的甲骨文书写)。
教师:为什么中国人的“家”首先会是一座房子呢?
学生可以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我们常说“安居乐业”,居所在中国人的心中占有很重要位置。那么古人的家是不是和我们现代人的家是一样呢。
学生回答:不是。
教师:那就让我们一起去寻访古人的房子,走进他们的家里去看看。今天我们先到北京看看非常具有京味儿特色的北京四合院。
(二)、先看一段北京四合院的录像,然后请学生谈谈初识四合院的感受。
(设计说明:通过录像,使学生对四合院有一个初步认识,消除陌生感)。
(三)、深入了解四合院布局特点。
1、出示四合院的平面图,让学生分析四合院的布局特征。
2、教师和学生互动分析:
(1)、四面围合。
教师提问:为什么会要围合,提示从环境角度和心理角度分析。
学生答:
1、北方冬天寒冷,风沙大。四面围合是为了使院子更加暖和;
2、围合院子还可以保持安静,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3、心理上感觉更加安全,有一种家的温馨感。
(2)、方正对称布局。
教师继续提问:这种布局给你有什么感觉?
学生回答:井井有条,方正规则,很有秩序感。
老师提问:这种感觉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思维样式,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
学生回答:理性的。
教师总结:让我们一起想想中国最重要的文化——儒教文化,在儒教文化中我们常听到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思维习惯正体现了儒家的思维习惯。
(四)、四合院的居住特点。
(1)、教师提问:请同学们在四合院的住宅中找找你认为居住环境最好的房子。
学生:中轴线上居中的北房。
老师:为什么?
学生:采光好,冬暖夏凉。
老师:假如让你来安排家人的居住,你会把这间房子给谁住?
学生:给爸爸妈妈。
老师:让我们为这个同学的安排鼓掌,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美德?
学生:这是孝的美德。
老师:我们为什么要孝敬父母呢?
学生:因为父母含辛茹苦的养育了我们。
学生:兄弟和睦。
老师:很好,但还不完整。我们中国有个词是说老人最喜欢的场景就是:儿孙绕膝。如何常能看到儿孙绕膝呢?一家人住在一起是最好的办法。同学们看看这么大的四合院就是为了满足一大家人的需要。他与我们现在的居住方式不太一样。但是一家人在一起难免会发生矛盾,如何解决呢?例如兄弟妯娌发生矛盾。
学生:找父母解决。
老师:很好,父母对子女是公平的,况且前面我们还提到孝的文化,孩子们该听父母的话,我们常在孝的后面还坠着一个字“顺”,孩子不能“忤逆”父母,所以中国的“孝”中不光是一种情感还是一种家长制的权利。
(设计说明:强调民居建筑的人文性和文化内涵,不浮于表面)。
(五)、四合院的门。
教师:刚才我们在讲四合院的布局中说到四合院对成布局。但在四合院中并不是所有的建筑物都符合这个规律,请同学们找找,四合院的那个建筑物不属于对称布局的。
学生:大门。
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从这些图片中的四合院门看出什么不同来。
学生:看到了贫富的差距。
学生:看到了等级。
教师:很好,中国古代有一个词与门有关,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学生:门当户对。
学生:是权力。
教师:很好,在封建社会中这种等级依据的是权力的高低,它能体现主人的身份,社会地位。介绍一张图片,看看清朝对各阶级门的规定。所以四合院的门是很讲究的,人们常把它比作主人的'脸面。
教师出示四合院门的图片,让学生分析这个门有哪些物件构成。
学生:门墩儿、门首、门钉等等。
教师:再出示一张图片。让学生猜猜看:它是干什么用的。
学生回答。
教师指明:这是拴马的石桩。那为什么会用猴子的形象呢?
学生回答。
教师补充:在《西游记》中我们都知道孙悟空曾经在天上当过弼马温,管过马。现在把它用在这里拴马是不是形象,这也是一种典型的中国式幽默。
(设计说明:这个教学设计,一是调解教学的气氛,更轻松一些;二是通过这个细节时学生潜移默化的认识到四合院的每一个地方都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
(六)、四合院的影壁。
教师:走进四合院的大门,迎面你就会看见一块很有特色的墙壁,这块墙壁有什么用呢?
学生:遮蔽视线,加强家的私密性。
学生:可能具有迷信色彩。
学生:寓意吉祥如意。
(七)、四合院的垂花门。
学生:女孩子。
教师:我们看看四合院的二门有什么特点?
学生:装饰复杂,华丽。
教师:很好,装饰华丽的二门,与周围青砖灰瓦的四合院建筑在色彩上有了一种对比。形成华丽与朴实对比。
(八)、四合院的内景。
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欣赏内院景色,请同学评价内院景色美不美?并分析美在哪里?
学生:不仅有建筑,庭院里还有不少花卉树木等植物。
教师:很好,一座庭院里如果缺少了这些植物你们觉得如何?
学生:肯定要失色很多。
教师:这说明了中国人的建筑中注重什么?
学生:人与自然的和谐。
教师:很好,在中国古代把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叫做——天人合一。
教师:除了庭院的这种美之外,还有哪些美?
学生:颜色之美,灰色的墙与红色廊柱,门,青绿色的彩绘。
(九)、四合院的细节欣赏。
教师:走进四合院后你可以看到四合院的内景,这里面的一砖一瓦一栋一梁都是尽心制作的(展示图片,让学生欣赏)。
教师出示几张绘有蝙蝠,鹿等图案的彩梁让学生分析为什么会画这些东西。
学生:寓意吉祥。
教师:通过这些细节,你觉得中国人对世俗生活的态度是什么,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学生:积极的。
教师:这种对待世俗生活的态度如果我们来和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印度的佛教文化比较一下就会发现之间的差别。西方基督教文化宣扬今生是为进入天堂“服务的”,人生的目的是在死去之后进入天国,对“生”的态度是持否定的。
(十)、四合院在当代的境遇。
教师:今天我们一起去寻访了北京四合院,在游览的过程中我们体验到了四合院的文化,四合院的魅力。但是北京四合院在当代现实生活中却面临着被拆掉命运。对于这个问题我想听听同学们的看法。
学生自由发言争论。
教师总结:北京四合院是北京典型的民居样式,人们一提到北京就会想起北京的四合院,它是这座千年古都的标志。一座四合院承载了一个家庭的历史记忆,一个城市的四合院承载了一座城市的记忆。如果我们把这些民居都拆掉的话,北京该是一个陌生的北京了,它失掉了特色,而特色是不该被抹杀的。这种四合院的建筑不仅是一座建筑,其实也代表了中国人对家的观念,处世的态度,我们的国家实际上就是一座超大型的四合院,当年秦始皇在边境线上修筑长城的时候他就把中国围城一座四合院,一个家。
(十一)、课后延伸。
请同学们到网上去查查资料了解国外(比如欧美国家)是如何对待古建筑的,他们用什么样的办法在保护古建筑。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北京的说课稿篇十四
众所周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是学校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我校参加了小学语文“四结合”教改试验的研究,成立了专门的课题组。两年来,对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语文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作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为教育教学注入了勃勃生机,开创了语文课堂新局面。
今天,我要说的是一堂典型的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阅读教学的课例。
一、说教材。
《北京》一课叙述了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一座很大很美的城市。从教材内容看,本文有三大特点:
1.结构严谨。
课文共5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指出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最后一段是全文的总结,抒发了赞美和热爱北京的思想感情。中间2、3、4三段对北京的景物展开了具体的描写,并且都按照方位顺序来介绍。全文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2.选择精炼。
课文选取了三个非常有代表性的事物:—是北京天安门和天安门广场,这是北京的象征;二是街道和立交桥,这是北京的市容,反映了北京近年来的建设成就;三是北京的名胜古迹和公园。通过以上三处景物的描写,突出反映了首都北京的风貌。
本课课文语言清新、简洁、浅显,字里行间洋溢着对首都北京的赞美之情和热爱之情。
《北京》一课是第五册第七单元的第三篇课文。第七单元的阅读训练重点是“阅读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话;要注意写了哪几个方位,每个方位都写了什么。”而本课的第二自然段就是按方位顺序具体介绍了天安门广场及其周围伪建筑。由此,可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课文第二自然段,按方位顺序具体介绍了天安门广场及其周围的建筑物。并且使学生通过本段课文的学习进一步掌握和巩固本单元的阅读训练重点。由于文字的描述是抽象的,加之三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还不是很强,所以要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明确建筑物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是有一定难度的。由此,可以确定本课的`难点为:明确建筑物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并能按方位顺序具体介绍天安门广场及其周围的建筑物。
二、说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5个生字,理解23个新词的意思。
2.能正确妙写课文中带顿号的句子,认识顿号。
3.能按方位顺序具体介绍天安门广场及其周围的建筑。
4.能正确地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5.了解首都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初步培养学生热爱首都北京的思想感情。
本课的课时安排是两课时。
第一课时:感知全文,讲读课文1、2自然段,学习有关字词。
第二课时:讲读课文3至5自然段,学习有关字词,总结全文。
根据教材特点,单元目标及课时安排,我制定了《北京》第一教时的教学目标,具体如下:
(1.建军星露生字,掌握—个多音字“都”,理解,12个新词的意思。
(2.了解首都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
操作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1、2两段。
(2.能按方位顺序阅读课文第2自然段,介绍天安门广场及其周围的建筑。
情感目标:感受北京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北京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法。
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媒体计算机以其独有的生动的画面、鲜明的色彩、形象的声音及完整的情节,在课堂教学中施展出独特的魅力,对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其效果是酚明显的。根据我以往的教学实践,把多媒体计算机合理运用于语文阅读教学,至少可以在以下四方面发挥辅助作用,而且是其他传统教学媒体所不能替代和超越的:
1.辅助掌握生字;
2.辅助掌握词语;
3.辅助阅读课文,落实重点,突破难点;
多媒体计算机多种优越功能,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良好教学情景,多方面地辅助课堂教学,力争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在短短四十分钟内学得有兴趣,学得有效果,学得有收获。
那么,把多媒体计算机运用于课堂教学,在具体的操作中,如何遵循教学原则、教学规律,发挥其优越功能和辅助作用呢?下面我结合具体的教学过程来谈一谈。
四、说教程。
(一)借助cai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一开课,我就让学生一边看大屏幕,一边放录音,同时出示课题,开门见山。然后让学生说一说:“你对北京有哪些了解?”由此,通过多媒体计算机特有的声像效果,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简单的说话训练,活跃课堂气氛,使整堂课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借助cai创设情景,感知全文。
“同学们,大家想去美丽的北京城走一走、看一看吗?”通过简单的导语,让学生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图、文、声三者结合的全文朗读,多层面、多角度地来感知全文,给他们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好像真的去北京参观—样。借此既让学生感知了全文,又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奠定了整堂课的基调。
然后,在预习的基础上,检查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同时让学生提出预习字、词时出现的问题,请计算机帮助解决。
(三)借助cai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课文第二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段,本段的教学是落实本堂课重点教学目标的载体,也是落实本单元阅读训练重点的载体。下面我就重点来讲讲这一段的教学过程。
首先,教师演示课文第二自然段的朗读。通过演示使学生对本段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的、直观的感知。
接着,运用课件导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这三个导读提示,是紧扣课文内容,针对课文阅读训练重点提出的,可以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初步分析、理解课文内容。在导读的过程中,如教学需要,计算机还可以提示正确的答案。比如在讨论第2题时,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井说一说天安门广场上有哪些雄伟的建筑物,然后用鼠标点击出答案,给学生及时的信息反馈,帮助学生判断、矫正自己思考结果的失误。
如果学生对某一建筑不是十分的了解,想作出进一步的认识,那么也可用鼠标点击、热击,找开视窗,从图片中了解建筑物的外形,从文字介绍了解建筑物的特征,让学生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这样,通过cai课件的导读、演示、帮助、引导学生来阅读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课文,明确天安门广场上的建筑物及其各自的位置,再让学生通过课堂练习进一步地巩固、深化、突出了教学重点。
接下来,出示第二自然段中描写了北面天安门城楼的一段话。请学生找出这段话中表示方位的词语,通过这些词语让学生初步明确城楼、小河、石桥、华表四者之间的位置关系,然后请学生通过cai课件,动手来放;放城楼、石桥、小河、华表的位置,并逐步要求一边操作,一边介绍,按方位的顺序来介绍天安门城楼的景物。
这个环节是本堂课的教学难点,这里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来辅助,可以变抽象为直观,并让学生的手、脑、眼、口都动起来,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加深了印象,突破了难点。
在介绍“北面天安门城楼”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进一步深入,让学生结合广场南面、西面、东面及中央的建筑物再来具体地介绍一下。这既是本堂课的重点,也是本堂课的难点。但是,在前面我们已经有了两个十分扎实的铺垫:其一,是讨论三个导读题,完成课堂作业第5题;其二,是按方位顺序介绍“北面天安门城楼”的说话训练。所以在此,重点的落实,难点的突破,可以说是水到渠成,一气呵成了。相信学生有这一个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能力,当一个出色的小导游。在学生争先恐后、兴致勃勃的介绍中使本堂课达到高潮。
最后,运用课件辅助朗读的功能,指导学生正确、有感情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北京的美丽和雄伟,激发学生热爱北京的思想感情,落实本课的情感目标。
以上是本课的重头戏,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成功地驾驭多媒体计算机,合理地运用cai课件,可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四)借助cai优化练习,达成目标。
这个练习是针对本课重点设计的,它充分运用了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功能,让它来帮助教师完成课堂中反馈这—个重要环节,使学生更快,更有效地获取反馈信息,并能及时矫正错误,从中获得学习的快乐,进一步达成本课教学目标。(以上说教学过程部分都是配合多媒体计算机课件演示进行的)。
综上所述,大家不难发现,多媒体计算机所能提供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吸引力是不言而喻的,它使学生在学习中眼看、耳听、口说、手脑并用,全面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大家也不难发现,把多媒体计算机引入课堂,无疑是教师学的“利器”,具有十分明显的辅助作用和十分巨大的潜力。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开创语文教学新局面,这将是实施素质教育,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北京的说课稿篇十五
各位老师:
一、说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首都北京夜晚的美丽景色。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通过观看图片,增强对北京的热爱之情。
(我是依据课程标准改革的精神,以及实验的要求,确定了本课的教养、教育和发展目标。)。
2、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首都北京夜晚的美丽景色,增强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
(我是依据实验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结合本课教材的特点,通过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积累词语,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字的兴趣和增强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
3、学习准备。
(1)教师:制作课件。
(2)学生:正确朗读课文。
(我是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而准备学具的)。
二、教法和学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配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具体、生动的画面,使学生通过形象感受来理解课文,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法,民主交流等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知识,教学过程中,创设愉悦和谐的情感氛围,充分发挥以学生的主体,老师为指导的作用,成功地达成教学目标。
四、课堂教学设计。
一开始上课,我就用充满激情的导语创设优美的情境,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这样的设计活跃课堂气氛,适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为了使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依据课改教材的特点,配合学生本身的年龄特点,主要采取了直观、朗读、形象的程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知识,用奔放、激情满怀的声音,表现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主要分五大环节:
1、引题激趣。
整节课,我们用去北京旅游展开课堂教学,由于学生们对去旅游很感兴趣,就认真去学习课文,这样的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适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2、学习课文。
在初读课文前,老师先提问:“你认为怎样才能把课文读好?如果在读课文时,你遇到不懂的字,你会怎么办?”通过启发式的提问,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方法。初读课文时,让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老师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使学生在无压力的情景中,较好地完成熟读课文的教学任务。(这是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课堂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原则的要求设计的。)。
在学习文段过程中,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文段进行学习,我采用了先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然后指导学生总结学法,运用学法自读自悟,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通过自制课件,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来读课文,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学得开心,学得投入。(这是根据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方法来设计教学的,这个环节能充分展示学生的表演才华,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师生间的亲和力。)。
4、在课外活动中,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给家长或小伙伴听,以及把收集的资料向小伙伴说说。以此来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家乡的变化,同时更好的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和动手动脑的能力。
5、总结全文。
总结课文时,利用多媒体,播放新旧家乡建筑物等方面的图片,给学生一些与课文相关的知识,以促进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知识的拓展。
板书设计:12、北京亮起来了。
北京亮起来了(爱)明亮辉煌。
设计板书意图:
1、这样板书简洁扼要,它清晰地展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课文的精华,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同时,又以形式的美感吸引了学生,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审美情趣。
北京的说课稿篇十六
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已经认识直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又为平行四边形的教学作准备,也是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基础之一。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及潜在的学习状态,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认识平行线。教学难点是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基于对教材的理解,考虑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使学生联系生活情景,体验直线的相交与不相交关系,认识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能判断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
2、使学生能根据直线平行的意义,画出平行线;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掌握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步骤和方法,能正确地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3、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形成平行线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初步了解生活里的平行现象,产生学习图形位置关系的兴趣。
这节课我是这样教学的;
在课的开始,我先用多媒体课件动态地呈现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体育场。出示体育场中的直跑道1路灯2两条交叉的小路3山羊4等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图中有哪些可以看作是直的线。接着从图片中动态地抽象出几组直线。让学生观察每组的两条直线,提出一个问题,根据每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你能把他们分成几组?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观察、讨论、交流。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我也加入到小组中,倾听学生的各种不同的想法。在小组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组织全班同学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怎样想的?学生可能出现各种不同的答案,有的认为分成两组,(路灯和小路的是交叉的,跑道和山羊是不相交的)有的认为分成三组,(跑道、山羊分别分成两组,路灯和小路分为一组),对于学生的不同的答案,我不急于评判,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哪一种分法正确?找出能说服别人的理由。在生生之间的对话中,使学生认识到第四组的两条直线也是相交的,同时对不相交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认识的也较为深刻。在此基础上,我指出象第一组这样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说说什么样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行的含义。再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看作平行的例子,使学生进一步感知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丰富平行的表象。接着,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自由判断,指名说判断的理由。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对生活中的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初步感知,到对每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分类,概括平行的含义,到找生活中平行的例子,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逐步建立平行的表象,对平行线的认识逐步清晰。
在教学画平行线时,我先让学生借助一些材料和直尺,想办法画一组平行线。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画。学生可能出现各种不同的画法,(可能有的是对的,也可能有的是错的)让不同画法的同学展示自己的画法。然后让学生进行评价交流:你认为哪些画法是规范的,哪些画法是不规范的?说出能证明自己的理由。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交流,学生通过对各种不同的基础性资源的交流中,进一步感受平行的特点,感受画平行线应使两条直线间的距离保持不变。在此基础上,让画法规范的同学演示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完成作业纸上的练习,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和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学生独立画,组内互查画的是否规范,交流各自画法。这样,学生经过自由尝试画平行线,通过对各种画法的交流、评价,逐步概括出较规范的画法,在此基础上,按要求画平行线,进一步提高学生画平行线的能力。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平行线的特征,深化概念的理解,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我设计了以下练习:
首先,想想做做第2题拿出课前发的长方形的纸,按要求对折两次,再打开,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想办法证明你的发现是否正确。学生独立操作,在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然后组织全班交流:说说你有什么发现?你是怎样证明的?使学生在操作、猜测、讨论、交流中了解长方形对边是相互平行的,长方形对边之间平行的线段都是相等的。
接着,我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让学生说说各有几组平行线段,使学生感受不同图形的特点,深化对这些图形的认识。
最后,我出示想想做做第5题让学生找出互相平行的线段,在全班交流。
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平行线的认识,同时进一步体验平移的特征。临近课尾,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说说自己的收获,并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谈谈自己还想解决哪些问题,从而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促进学生学习的发展。
北京的说课稿篇十七
《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每一个中国的公民都应该了解首都的基本状况。
北京还是一个特大城市,教材通过对北京的介绍,使学生掌握了解一个城市的基本方法和思路。本节是中国区域地理省级区域的开始,也是代表,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城市区域学习的方法才能更好地学习后面的内容,并且可以自学其他教材中没有介绍的区域。
学生对于北京的这个城市,都已经有了多多少少的认识,对于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也有了初步的掌握,初二的学生已经学会了使用计算机网络搜集资料,基于此,我将让学生课前搜集材料,自学读图、探究、讨论,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强调,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并且注意提升和点拨学生的思路和学习方法。
知识与技能:运用地图说出北京的位置、范围,并对北京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利用资料说出首都北京的城市职能、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建设的成就,从而了解北京未来的发展方向。
过程与方法:引领学生充分利用手中材料,读图、分析、归纳、总结‘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众多的名胜古迹和发达的现代化进程,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主人翁责任感。
教学重点:北京市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城市职能。
教学难点:对北京地理位置的评价。
北京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重点难点的突破:充分利用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学习,通过地图、资料、视频等多种辅助资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启发式讲述法、引导交流合作等。
自学读图、探究、讨论。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体现教学的创新,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本课设计为四个环节。
为了避免一开课就是老师说学生听的沉闷气氛,我在课前先播放《奥运会吉祥物的`宣传片》,开课后用问题导入,如:在动画片里你看到了什么?第29界奥运会将在哪里举行?这样一问一答,学生的思路就被我带到了学习的轨道上,开始了北京之旅。
在出示课题时,为了渲染气氛,我同时播放中央电视台节目插花的视频,让学生对北京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本环节我先利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指导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小组探究学习北京的位置。在学生探究前指出北京作为首都,除了和其他区域一样有海陆位置外,还有其自身的战略位置和经济位置。
在学生探究时出示北京在世界中的位置图、北京地形图、中国温度带和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图。
在学生汇报时,用问题引导学生了解北京的地形、河流、气候等自然条件,并强调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使学生理解新中国定都北京的原因。
接下来进入北京职能的学习,为了让学生了解北京具有这些职能的条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如在了解北京是文化中心时,我列举若干项文化的内容,让学生任选一项介绍,在学生介绍时我适时地穿插一些小活动,如在介绍音乐方面时,学生可能会提到京韵大鼓和国粹京剧,可让学生试唱两句。
还穿插一些视频和音乐,让学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并用,同时这一活动又检查了学生课前搜集整理资料的情况。
在了解北京是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时,我出示配以《故乡是北京》背景音乐的北京名胜古迹的图片,让学生看一看、听一听,比一比,看谁认得多,再选择他们熟悉的一处作以简单的介绍,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在强调有哪些名胜古迹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提出故宫面临的压力,让学生出谋划策。
在了解北京现代化进程时,我先播放一组北京现代化建筑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和前面的图片风格有什么不同,然后跟学生强调把北京建设成为既具有古典特色、又富有时代气息的现代化大都市才是北京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用一句话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再让学生运用分析北京的方法分析描述家乡哈尔滨的位置、职能、历史和现代化进程。在学生汇报时穿插京哈铁路火车提速的新闻,从而说明城市交通的发展,进而将写一篇以《我的家乡——哈尔滨》为主题的短文作为课后作业。
让学生说说作为新世纪的主人,我们应该为奥运会和09年在哈尔滨举行的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做点什么?最后在奥运会会歌声中,用激励性的语言结束全课。
以上是我对《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这一课的设计,还很不成熟,恳请各位老师予以指正。
北京的说课稿篇十八
一、说教材。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北京》。这是一篇写景记叙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将北京描绘成一幅多彩的图画,从这幅画里我们能读到庄严美丽的天安门,高大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又宽又长的柏油马路和壮观的立交桥,还有许多名胜古迹、高楼大厦和风景优美的公园。这又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
本课的二、三、四自然段,条理清晰,详略分明地介绍了天安门、立交桥;名胜古迹、公园和高楼大厦。但是由于学生年龄小,大部分孩子还没到过北京,因此,理解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的内容,感受首都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激发学生热爱首都,热爱北京的感情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特别是第四自然段,课文对所提到的名胜古迹、公园、新建的高楼大厦未做详细介绍,因此,要全面地了解北京,对于孩子们来说有难度。为了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扎扎实实地理解语言文字和课文内容,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北京的美丽和巨大变化,有热爱祖国首都的意识和感情。
二、说教法。
为了达成以上的教学目标,遵照阅读规律和儿童的认知规律,也本着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原则,我准备采用“图文结合法”教学。“图文结合法”即通过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再通过图片的辅助和对课文言语的细读入境界入角色,让学生直观、准确地感受祖国首都北京的美丽和伟大,同时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中重点词语。
三、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一下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
在学习新课之前,我将上节课积累的四字词语再现,通过指名读、齐读,为学习新课扫清障碍。
(二)整体感知。
师范读课文,生说听后感受引出北京是个美丽的城市,那么北京哪里最吸引你?品读下文。
(三)、品读文本,进入文本的情境。。
由于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浅显易懂,加上二年级学生在以前的字、词、句训练中,已有了初步的理解能力,所以我要求学生朗读这一自然段的过程中理解该段内容。我主要根据学生的'汇报相继指导课文第2、3、4自然段。在学习中注重朗读和感悟北京的美丽。
1、品读第二自然段。(美在天安门)。
(1)利用课件展示天安门和天安门广场的画面,看图体会天安门在北京城的中心地段,她的美丽和庄严。在这里我简介天安门的历史,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他们见过的庄严的场面,比如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奥运会上奏起国歌,升起五星红旗的时候,都很庄严,这样学生和“庄严”交上了朋友。
(2)庄严的不仅是天安门还有人民英雄纪念碑,他矗立在广场中间。矗立一词比较抽象,我将在利用图片展示高耸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让学生观察,通过图片猜测“矗立”的意思。
(3)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感情朗读:是呀,北京的天安门是美的,那庄严的城楼,那高耸的纪念碑,那宽阔的广场,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让我们用朗读来表达对北京天安门的热爱和赞美吧。
2、品读第三自然段。(美在柏油马路、美在立交桥)。
(1)、利用课件和插图展示北京交通的发达,环境的优美,结合画面认识“立交桥”、“图案”等词,体会“绿地毯”、“川流不息”等字词的意思。
(2)、说话训练:
(四)共享背诵的喜悦。
我用提示性的方法帮助学生背诵。
在这一步的阅读教学时,我是变教师的“指令性”为学生的“选择性”,努力营造一种“我想读,我要读”的氛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选择,在选择中学会判断,始终保持着那份“读”的热情和渴望,通过读书感受语言的魅力,提升阅读的乐趣。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引领背诵的方法,促使背诵指导有的放矢。
(五)、拓展练习,升华情感。
学到这里,北京在学生心中已有一定的印象,我在这个环节设计一个说话写话训练,要学生用一句话来赞美北京。
(六)、小结课文,设计作业。
其实,北京还美在有很多名胜古迹、公园等等,你们下课后可以再去搜集一些这方面的资料,下节课请你来当一回小导游,给我们介绍美丽的北京。
四、说教后反思:在本次教学中,我认为自己做到了以下几点:
1、遵循语文教学的原则。从整体—部分—整体。如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听老师范课文然后用一个词或一个句子来描述自己眼中的“北京”。当学生初知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后,我再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边读边找文中写到了北京的哪些地方美丽?当学生找出北京这些具有代表性的美丽地方后,我再引导学生学习文中是怎样来把这些美丽的地方写具体的。最后让学生回顾全文,感受北京的美,从心底发出赞叹:北京真美呀!我们爱北京!我们爱祖国的首都!就这样遵循从整体-部分-再回归整体的教学原则,也遵循了低年级学生对事物认识、了解的认知规律。同时也让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情感的深化水到渠成。
2、能抓住文中重点词句进行感悟理解文本。我在执教本课时,重点引导安门广场是北京的标志,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不仅有悠久的历史,而且有恢弘的气魄。它是中华民族一路成长的见证。集历史氛围与现代气息于一身。北京的天安门广场很宽阔,可是它到底有多大?北京还有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纪念碑”,可是这纪念碑的作用等都不清楚。我想对于这些光凭老师的解说和学生的读悟是很难让学生真切感受其内涵的。我便充分利用信息资源,通过播放万众瞩目下的天安门升旗仪式让学生了解天安门的“庄严”;把天安门广场与我们的学校作比较,让学生感受其大;展示雄伟高大的“纪念碑”并让学生知道其作用。让学生对其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后,再让学生去读文,这样自然用情于文中。不需要生硬的指导,学生就会饱含深情地读出对北京的赞美与热爱。在此后的景点学习中,我采用了放手让学生读悟去理解课文。这样不拘一格,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但是教学确实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没有绝对的完美。当然对于我来说,遗憾就会更多。首先是教学中有些难理解的词语点的不是很透;其次是作为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该把说写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亲身感悟的同时,由说到写,哪怕只写一句话,让孩子在听、说、读、写中培养多方面的语文能力。
总之,我认为这节课是一节真实、平实的课,虽然不尽完美,但一定能让学生学有所获。
北京的说课稿篇十九
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6《北京的春节》。下面我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反思”这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课《北京的春节》,本篇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一直到正月十九春节结束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
在本课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进一步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的气氛。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课文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学习重、难点: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老北京春节浓浓的年味。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按一定的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说学生】。
【说教法与学法】。
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结合三段五环节的教学设计理念,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第一环节:快乐导入。
二)第二环节:自主构建。
在这个环节我又设计了复习测评和自主探究两个环节。
复习测评:是对上节课的知识做一个简单的复习巩固。
自主探究:我是根据咱们的导学案向孩子们展示了这节课的知识点,为了更好的完成落实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定了3个探究点,前2个探究点是让孩子们结合课前预习和收集的资料先自学,目的在与充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第三个探究点是让孩子们找出课文中描写小孩子过春节的部分读一读,再联系实际,说说你是怎样过春节的,我认为是对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一个培养。
三)第三环节:互助互动。
此环节要求孩子们能结合对课文内容,理解表达有自己的心得,并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我在课前先培训组长,让他们了解这堂课的整体设计、目标要求,如何组织小组讨论,讨论哪些重要问题,这个环节可以说是对教学目标的一个落实,在这个环节为了跳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采用了小组竞赛的方法展开,自我感觉还是有一定的效果的。深入探讨详写片段,从而感受民俗,体会表达方法为了让学生学习的更加有效,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在深入了解北京春节习俗的同时,感受过节的热闹氛围,我们也感受到了老舍语言的魅力。
四)第四环节:展评答疑。
此环节要求:通过组内展示和班内展示,陈述自己的意见,组间辩论,教师适时点拨。
我加了一个拓展说说你还知道哪些中国的传统节日?以此来激发学生对中国的传统节日的热爱。
五)第五环节:分层达标:
环节要求:对应目标,迁移运用。由模仿到创造,完成教师设计的“形成性”作业,到主动运用于读写实践,语文生活延伸。
六)第六环节:谈收获。
七)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这节课结束后我们的作业小练笔学习文章的目的就是更好地帮助自己提高习作水平,所以,在本课的结尾我安排了一个小练笔:
北京的说课稿篇二十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二年级下册第14课《北京亮起来了》。
教材分析:
本课图文结合,描绘了我国首都北京那灯光灿烂迷人的夜景,展示了北京这座文化古城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大变化,表达了作者对首都北京的热爱、赞美之情。
教学方法:
1、利用图片展示法,来引导学生对难度较大的词语的理解,弥补他们生活经验的不足。
2、运用阅读赏析法,让学生找到自己最喜欢的景点和句子,并进行交流展示,有重点的来阅读赏鉴。
3、通过层次背诵法,让学生自由读--看图读--填空试背--背诵,降低难度,以便好的掌握课文。
教学目标:
我执教的是第一课时,我将教学目标设为以下三点: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辉煌”两个字,积累优美的词句。
2、理解“焕然一新、金碧辉煌、犹如”等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首都北京夜晚的美丽景色和日新月异的变化。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难点:
结合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设为:指导识记生字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设为:结合课文重点语句感受北京夜晚的美丽景色,并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它是一座闻名世界的古都,也是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一篇描写北京的课文,让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北京的风光。我们就来学习第14课《北京亮起来了》请同学们齐读课题。板书课题。
听教师读一下《北京亮起来了》和同学们读得有什么不一样?对亮应该重读,下面让我们再读一遍。
二、初读课文识记字词。
1、接着进入我的第二大环节,初读课文、识记字词。配乐听老师范读课文,边听边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
2、让我们来进入识字大闯关,看看谁是我们班的识字大王。
第一关:请你读出带有拼音的'词语。这里我会重点关注学生对“烁”“绚”“幢”的读音。
3、同学们第一关这么轻松的闯过,让我们进入第二关,去掉拼音你还能读出它们吗?
4、下面进入第三关,你是怎么记住这些生字的?请大家互相交流一下。这里我会引导学生说出用加一加、换一换、偏旁归类等这些识字方法并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组词造句练习。如“幕”字:老师这里有一个字谜,你能猜出他是什么字吗?“太阳落在草丛中一块大布遮起来”就是“幕”字。
5、在学生熟练掌握生字后,指导学生学写生字“辉”、“煌”。
(1)出示本节课要求写的生字,让孩子们孩子们仔细观察:“辉煌”这两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哪些笔画容易写错?“辉”字左边“光”字变竖弯钩为“竖提”、“煌”二字左边的火字旁捺变为点。书空这两个字。
(2)老师范写。
(3)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4)同桌互评。
三、接下来进入第三环节:图文对照,朗读感悟。
1、课件出示:每当夜幕降临,北京就亮起来了。整个北京城变成了灯的海洋、光的世界。(齐读)同学们本段中哪个词语能概括出北京夜晚的特点?板书:灯的海洋、光的世界。
指导读好“整个”、
2、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一找文中描写了北京哪几个地方的夜景?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长安街、环形路、商业街、故宫。
(二)学习第二自然:长安街附近。
到了北京,大家最想去哪里游览?--天安门。
好,那我们就到天安门附近的长安街去看看。下面就让我们先来欣赏长安街美丽的景色吧!课件出示。请同学们在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写长安街夜景的词语。同学们找的真准确。(点课件)。
1、看:这是夜晚中的天安门城楼。他在灯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华丽、光彩夺目。(课件出示)让我们以赞美的语气读出来吧。
2、再来看看广场四周,一幢幢高大的建筑物在彩灯的勾画下显出他们雄伟的轮廓。同学们:什么是勾画,瞧,这样用线条描画出物体的轮廓这就是勾画。高大建筑物的轮廓在彩灯的勾画下显得更加雄伟让我们以欣赏的语气读出来吧!师范读。
根据学生回答,知道这段讲解了长安街、天安门城楼和广场周围的夜景,结合图片有重点的讲解“川流不息”“金碧辉煌”、“华灯高照”、“勾画”等词语的含义,利用多种方式朗读词语和词语所在句子,如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最后各个句子合成一段,再来美美地读,并利用重点词语填空的方式来引背,直至能够全段背诵。
3、小结“同学们长安街亮起来了,整个长安街变成了灯的海洋、光的世界。让我们大声读出这一段吧。(课件出示)。
(三)学习三到五自然段。
读3-5自然段。选出最喜欢的一个地方好好读一读,说一说美在哪里。请试着用这样的句式来与大家分享:我最喜欢,那里有、根据学生交流,分别点出以下重点。
1、第三自然段,道路上。
(1)喜欢这里的同学齐读。
(2)”犹如“是什么意思?你能用”犹如“说句话吗?
(3)图片展示”照明灯、草坪灯、喷泉灯、礼花灯“,装点着--美丽的北京。使整个北京变成了--灯的海洋,光的世界。
(4)齐读。
2、第四自然段,王府井西单商业街。
(1)根据学生的回答,图片展示”明亮的橱窗,绚丽多彩的广告,五光十色的霓虹灯“。
(2)师:(出示图片)王府井大街和西单商业街具有悠久的历史。50年代这里充满了杂七杂八的小摊小贩。现在经过改造和整治这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说,王府井、西单商业街--焕然一新。
(3)出示图片引背,那里有……有……还有……变成了--”不夜城“。
3、第五自然段:故宫。
(1)点出”她“,拟人,作者对故宫的热爱。
(2)文中有一对反义词,你能找出来吗?--”古老“和”年轻“,怎么理解?
(3)创设情境:当夜晚来临了,经历了一天风尘洗礼的故宫此刻就静静地矗立在那里,灯儿一盏盏地亮了,快看,此刻的她简直就象水晶宫了--齐读。
4、第六自然段,总结。
(回顾板书)我们游览了长安街附近、道路上、王府井西单商业街和故宫的夜景,见证了北京的确是灯的海洋,光的世界。最后我们不禁要感叹--学生齐读最后一段。
第三个环节:课后积累。
作者怎么把北京城写得这么美呢?是因为他用了许多优美的词语,比如说:
夜幕降临、华灯高照、川流不息、灯光闪烁。
金碧辉煌、光彩夺目、焕然一新、绚丽多彩。
银光闪闪(引导学生积累优美的词语)。
(意图:让学生积累优美词语,落实了教学目标3)。
第四个环节:拓展延伸。
针对第三个环节孩子们积累的优美词语,如果孩子们能用这些词写我们的开发区就更棒了,出示课件,采用填空式补充帮助孩子写**的美景。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板书设计:
北京亮起来了。
长安街。
灯的海洋环形路明亮。
光的世界商业街辉煌。
故宫。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665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