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一种思考和梳理的过程,通过它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8、要正确使用各种修辞手法来增强总结的说服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阅读材料,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提高阅读能力。
工商管理改革浅析论文篇一
:企业为了在当今的经济环境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制高点,就离不开一批专业素质扎实而又富有创新精神的工商管理人才,同时也对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我国传统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很难适应社会的需求,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又集中体现在书本外的各种技能、能力和隐性知识的获取和提升上。因此,分析研究我国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思路与具体措施是十分有意义的。
国内高校现有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很难满足社会的需求,这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我们可以从国内外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别上清晰了解到国内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之处。
(一)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空泛且缺乏针对性。
西方高校的工商管理培养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时刻根据社会的需求调整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旨在培养能适应社会需求的专门性人才。相比而言,国内现有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从21世纪初到现在一直没有什么变化,并没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培养目标比较空泛,可操作性不强。同时,国内的工商管理专业缺乏针对性,对不同类型的高校、不同层次学生的培养方案并没有明显差异,没有与学生的知识结构、高校办学特色及高校文化有效结合起来。
(二)学生在课程选择上没有自主性和灵活性。
西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课程选择上有很强的自主性,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层面、兴趣爱好和实际能力选择课程。而国内高校的学生在进入学校时就已经被确定了专业课程,完全被忽略了兴趣爱好和个性差异,毫无自主性。另外,学生在选修课程上的选择也是很少,灵活性很低。这些都导致学生在学习上缺少积极性和自主性。
(三)教学形式比较单一。
国内高校工商管理教学基本上是老师的课堂讲授,基本上没有研讨类教学、实验性教学、实践性教学,学生被灌输的是与社会实践脱节的空洞的理论知识。西方高校的教学则是带有思考、研究和创新意识的教学,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密切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思考,在实践中创新。
(四)课程内容没有与时俱进。
工商管理专业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不断探索前进的学科,并且工商管理课程也应该是随着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的变化而变化。但目前,国内高校工商管理课程中相当大一部分已经开设了七、八年,教材内容也是一成不变,很少有补充更新。而西方高校则会在综合考虑各方面情况的前提下定期对课程内容进行更新和完善,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到更多更有价值的知识。
(五)缺乏对学生的综合培养。
国内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以国家规定的大纲为基准,主要开设理论性主干课程,但是缺乏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相比之下,西方高校则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人际交流和沟通能力、社会实践能力、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一)合理设立工商管理课程模块。
根据课程的选择性可以将工商管理课程划分为必修课程模块和特长课程模块。其中必修课程模块内容包括自然与技术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的课程,还包括与工商管理专业相关的基础课程及核心课程;,特长课程模块则由选修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组成。特长模块的设立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公共课程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某些课程进行深入学习,这克服了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不专和专业纵深方向知识钻研不够深入的缺陷,使学生既有较为宽厚的基础和较全面的管理视野,又具有在工商管理某些领域较为深厚的造诣。
(二)加快建设工商管理特色专业和特色课程。
工商管理是一级学科,涵盖丰富内容。但是目前国内不同高校间工商管理的下属专业的设置没有多大差异性,这导致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没有什么特色。为了打破这种现状,高校需要结合学校自身的特色和社会各行各业的需求开设特色专业和特色课程。
(三)实行“校企合作式”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多边合作的产教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积极为工商管理人才创建专业实际环境,帮助其全面理解和掌握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把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立足点放在学校与社会的结合上。在这种模式中,学生可以置身现代企业,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并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迅速提高自身素质,迅速适应社会要求。
(四)开展多样化教学。
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应该多样化,包括课堂理论讲授、案例教学、校内校外的专业讲座、实验、实践等。高校之间可以形成一种相互学习的模式,即允许并提倡学生到其它高校学习工商管理知识,学习不同学校的教学模式,学习思考问题的方法。同时,高校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尽量多的开设实验课程,因为实验课程能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比如生产质量管理、沙盘模拟实验等等。
(五)突出重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说到底是为了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工商管理人才,因此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要抓住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应变能力、适应能力、人际沟通、协调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具备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才干。
结束语:现有模式下培养的工商管理人才已经很难满足社会的需求,而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具备实践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成为新时代背景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多样化教学方式、“校企合作式”培养以及结合行业开展特色人才的培养等等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缺陷,也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对工商管理个性化人才、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应该在结合自身情况的基础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不断实践和探索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新模式,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工商管理改革浅析论文篇二
工商管理的智能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包括其符合我国保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转的普遍规定,还包括其在社会转变期的特别的时代规定。
本文主要对新时期工商管理的职能进行概述,并对其管理原则和管理方法进行简要的分析。
新时期;工商管理;管理原则;管理方法。
工商管理部门是我国市场经济运行中的重要部门,其主要职能就是行使工商管理职能。
在新时期,我国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工商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管理水平上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
在新时期,为了保证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工商管理部门要提高智能发挥的有效性和效率。
从学科上来看,工商管理是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其内容还主要包括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相关理论。
从功能上来看,新时期工商管理的智能主要是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经营决策。
在新时期下,工商管理部门为了更好的发挥工商管理的职能,就必须掌握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等相关的专业性的知识,在工商管理的过程中,工商部门要综合的运用现代化的工商管理理论和方法解决企业的运营中面临的实际问题。
在新时期,工商管理部门在进行工商管理的时候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角度分析和执行工商管理活动。
在进行工商管理的过程中,工商部门要了解和掌握部门的智能,在工商管理原则的指导下科学的发挥其职能。
(一)实事求是原则。
工商管理部门在进行执法的时候遇到的问题不是简单的问题,很多时候会遇到复杂的问题,一些执法人员在执法的过程中处于某些原因的考虑会回避这些复杂的问题,导致工商管理部门的形象和执法人员的形象找到很大程度的破坏。
在新时期,工商管理部门在执法的时候应该转变原有的执法方法,遇到问题的时候敢于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工商管理部门还应该改进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出现传统的方法不适合新时代问题的现象。
总的来说,在新时期,工商管理部门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在问题上敷衍了事和混淆视听,针对具体的问题应该做出具体的分析,避免执法中的千篇一律。
(二)依法行政。
依法行政是工商管理的重要原则。
在实际情况中工商管理部门的依法行政的原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加强普法宣传。
工商管理部门在工作中对个企业加强普法宣传能够使企业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放慢的知识,引导企业在经营活动中自觉的遵守法律;第二,依法加强对企业的教育、监督、查处工作。
工商管理部门在事前、事中和事后加强对企业的教育、监督、查处工作能够让企业对依法经营形成正确认知,还能够树立工商管理人员的威信;第三,培养执法人员的公正性。
执法人员的公正性不经对工商部门职能的发挥有着重要的影响,还对市场经济的稳定运行有着重要的影响。
为了培养执法人员的公正性,工商部门应该严厉打击部门人员违法乱纪的行为。
如果发现有执法人员知法犯法,工商部门应该严格的追究其责任,把这类人员坚决的辞退并交给司法机关处置。
(一)加强对市场经济的监督和管理。
工商部门的主要工作就是监督和管理市场经济。
在新时期,为了更好的进行市场经济的监督和管理,工商部门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严把市场准入关。
在市场准入监督和管理上,工商部门要严格考察市场主体是否具备参与市场竞争的条件,为市场经济的运行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氛围;第二,加大对市场行为的管理力度。
在市场经济监督管理中,工商部门应该严格监督和控制市场行为,推动市场行为向着规范化方向发展;第三,与其他部门结合。
如果只是依靠工商部门一个部门开展市场监督管理,很难时工商部门的职能得到有效的发挥。
因此,工商部门在进行市场监督管理的时候要重视与其他部门的联合,在各部门之间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这样才能使工商部门的工作有效的开展。
(二)优化内部结构。
新时期,工商部门不能继续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工商管理。
而是要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对自身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
在新时期,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新的特点,对工商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了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工商部门要根据新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对内部结构进行调整。
在调整内部结构的过程中,工商部门要结合国家的有关规定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对内部的职能部门进行划分,以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职能,比如为了满足新时期经济发展的要求工商部门要在内部划分出行政许可和审批等部门。
(三)建立信誉管理机制。
信誉环境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
在新时期下,为了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工商部门要在市场管理的过程中建立信誉管理机制,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立一个良好的信誉环境。
信誉是市场经济运行的保障,如果经济市场的运行中没有信誉的支持,就会使经济很难继续运行下去。
工商管理部门建立信誉管理机制能够使社会整体的经济环境有一个良好的信誉保障,使市场经济秩序能够正常稳定的维护下去。
四、结束语。
工商管理部门在维护我国经济市场稳定和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新时期,工商部门要结合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工商管理的手段进行改革和创新,确保新时期的市场经济能够稳定的运行和发展。
[1]李邦熹。新时期工商管理的职能探索[j]。现代交际月刊,(1):71—73。
工商管理改革浅析论文篇三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的现代化发展程度逐渐加深。
制定科学合理的工商管理规划,将多样化的元素融入到企业工商管理内容体系中去,有利于企业现代化改革与发展方向的明确。
企业工商管理工作,是企业营业动作的活动计划,对于企业的人才配置、资源利用等有重要指导作用。
认清企业工商管理的现状,并树立正确的改革方向,才能让企业快速实现自身发展目标。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企业如果不想被淘汰,就必须做好企业的工商管理工作。
工商管理,已经成为教育界的热门专业,企业对于工商管理工作的要求也日益提高。
逐渐规范企业的工商管理工作,让企业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才能解决限制企业发展的问题,使企业的发展道路更加顺畅。
(一)企业的经营方式较为落后。
目前来看,有很多企业管理人员并没有掌握全面的工商管理知识,也没有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思想,直接导致了企业发展速度缓慢问题的出现。
要有长远的发展,企业管理者需要在工商管理方面做出长远的规划,给企业绘制一个未来发展的篮图。
但在实际的工商管理工作中,相关工作人员只利用理论知识制定企业发展计划,利用陈旧的方法去激励员工,这样的工商管理内容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大多数企业具有一样的工商管理模式,一味模仿成功企业的工商管理方式,会让企业发展失去自主性,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二)企业品牌打造强度不足。
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以及国内经济交流的增多,使跨区域合作成为企业拓展自身市场的一种方法。
跨区域合作的增多,给企业的约束力、管理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新的发展背景下,企业管理者需要思考更多问题,像企业管理方式问题、产品结构问题,还要思考企业的品牌打造问题。
我国的多数企业一直停滞于重利润的初级发展阶段,没有重视企业品牌打造问题,影响了企业国内外竞争力的提高。
(三)企业工商管理目标不明。
利润,对于一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直接影响。
然而,一味去追求利润,反而会影响企业自身价值的实现。
市场环境的变化,给企业的工商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企业只追求经济利益是远远不够的,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就需要利用良好的手段去动作企业,配置各类资源。
不能按照科学的规范与制度去指导企业的各项工作,忽视企业文化,自然会影响企业工商管理的效果。
明确企业工商管理工作的改革方向,改变传统的工商管理工作模式,才能让企业的工商管理工作服务于企业的长久发展,给企业发展提供动力。
(一)提高知识管理。
在工商管理中的地位将专业、现代化的企业管理知识应用于企业的工商管理工作中,是实现企业管理目标的重要手段。
促进企业文化的形成,需要企业管理者要自己了解且认可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管理工作中。
只有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企业文化与工商管理工作,才能让企业的向心力大大提高,促进企业的每一位员工都形成企业工商管理意识,有参与企业管理的责任感,从而增加企业的竞争力。
重视知识在企业工商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营造学习型与应用型的企业氛围,才能让工商管理工作的作用更加明显。
(二)重视企业组织结构的改革。
工作推动企业组织结构变革,是企业从传统走向现代化的必要途径。
重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的联系,促进企业产品的升级换代,才能换来企业的长远发展。
在工商管理过程中,优化企业产品生产的方式,对企业的营销模式进行科学改革,都是十分重要的内容。
企业管理人员应当认识到当前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不足,横向明确每一个部分的生产运营责任与义务,纵向建立起每一个层次的密切联系,确定企业管理的层次。
削减那些复杂且无用的部门,建立网状的管理结构,使各个部门、各个层级相互制约。
(三)追求企业发展价值的多样化。
对于一个现代化企业业说,经济利益并不是企业发展的唯一目标。
打造企业品牌,利用企业品牌建立产品体系,向外推出系列化的产品,不仅能够宣传企业的文化,还能让企业在实现自身经济目标的同时,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
一个优秀的企业,不仅能够营利实现运行目标,还能对社会负责。
做好工商管理工作,要将企业品牌的打造纳入到工商管理工作内容体系当中。
工商管理工作者要对市场经济环境进行分析,了解社会大众的需求,找到企业品牌打造的各类元素,构建一个属于企业的个性化模式。
企业有更为丰富的价值追求,才能拓展自身发展的途径,掌握更多主动性生机。
综上所述,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要想实现企业的长久发展,就要提高企业品牌的竞争力。
打造企业品牌,加大企业的社会影响,需要大量工商管理人才的支持。
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直接受到企业工作人员专业性的影响。
重视工商管理工作,明确发展的方向,才能让企业的日常管理水平大大提高。
[1]王睿。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及改革方向探究[j]。中外企业家,10:73。
[2]耿毅。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及改革方向[j]。中外企业家,08:12。
工商管理改革浅析论文篇四
20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规模达到699万,是大学毕业人数最多的一年。
本文结合当前严峻的大学生就业趋势,提出并剖析了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从课程设置改革下手,为破解当前工商管理专业就业难问题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工商管理就业能力课程设置。
1.1课程设置滞后,与经济发展不适应如今的普通中国高等全日制本科院校,对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都做了明确的要求,多数院校都开设企业管理咨询,质量管理,组织行为学,企业经营战略,经营理论与实务,财务管理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管理学原理等专业课,从中可以看到专业课程中,以当今国际或国内实际工商管理事例为基础的管理课程基本没有,有的学校把就业相关的实践知识以零散的形式融入到教学计划当中,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
而且教学中所用的教学用书是外国很久以前的创业教材,不仅脱离中国实际,也没能与时俱进;有的就是国内的教材,里面的内容陈旧,创新思想少,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经济环境,指导性低,实用性差。
1.2理论知识过多,与重实践岗位不符合工商管理作为管理学的重要分支,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它依据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如何运用现代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有效的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
工商管理就业方向上的岗位都是以实际操作为主的岗位,比如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
但在课程安排上并没有安排与岗位实践操作相配套的课程体系,要么是只讲解课本案例,要么就干脆不安排任何有关的课程与培训,而是完全偏向理论学习,缺乏足够的培养实践环节。
这使得在教学模式上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素质的培养,让学生在找工作过程当中,出现眼高手低或者所学与实际相脱离的现象。
1.3就业指向不明,与课程体系联系不紧密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工商管理是冲着管理这两个字来的,一毕业就想着能去公司企业担任管理职位,而不愿意从基层做起,对就业期望值偏高。
这方面也是由于工商管理课程在设置上偏重于管理知识,以及管理身份的灌输与培训,造成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眼高手低,创新能力不足。
在课程设置上缺乏就业指导、就业培训等与学生就业相关联的内容,由此带来的就是学生在毕业之后找不到自身定位,使学生们认为从基层开始做起,就是与本专业相脱离,形成错误的就业观念,而一些管理岗位要求从业人员需要几年的岗位工作经验,可学生在学校里面又学不到实际知识,无法从事管理工作,于是就有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心理。
2.1社会实践课程要相对独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应以实用性、应用性为特征,要根据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设置多种类型的实习实践活动,突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操作,实践创新的能力。
专业实践课程的设置应根据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导向,以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合理合情的建立与时代相接轨、循序渐进的实践课程体系。
要能有对实践中所学到的操作和应用固化、分析、分类。
总结和提高的效果。
有条件的还应设置校外课堂,提供现场教学,让学生做到亲身经历、亲手操作,提高实际上岗操作经验。
2.2构建“理论+操作”课程相结合体系在课程设置上,按照就业能力与知识结构相接合的模式,将相关学科与课程内容进行重组,有针对性的设置相应课程。
构建“理论+操作”课程体系模式,不仅有助于减少轻理论重实践的知识结构,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在理论课程设置上,不仅要安排计算机、英语、法律等基础性的学科,还要安排像管理学基础、会计学原理、经济学、统计学等理论性强的课程,培养学生工商管理学知识结构,为以后发展打好基础。
在操作课程设置上,同时要安排像大学生就业指导、模拟就业、就业教育项目活动课程等与就业相关的课程,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独立解决问题能力与思考习惯,以便能在日益激烈的就业环境中能够顺利脱颖而出。
2.3以比赛和活动为中心,推广新课程教学模式新课程模式是指以比赛和活动为中心的课程设置模式,它指以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为动力,把比赛机制纳入到教学模式或教学计划当中,让学生在比赛中学习,在比赛中提高,实现以赛帮练,以赛促评的目的。
比如设立就业规划计划大赛,或创新就业训练计划等新颖的比赛活动。
但是不能仅仅只停留在就业竞赛、活动这个层次,还应该建立相关的激励和长效机制,比如给予参加竞赛或活动的学生一定学分奖励,或把在竞赛中优秀的学生推介到企业中进行实习,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就业的综合素质能力,还能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
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急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而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如何在这急剧变化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保持较高的就业率,其关键在于如何有效的提升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高等院校应根据市场及就业形式的变化,及时进行课程设置的改革,可以有效地做到课程设置与市场接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从而实现就业率的提高。
[1]彭樟林、姚卫华。基于就业能力核心的课程体系的构建[j]。前沿,(15)。
[2]陈嘉川。怎样提升就业能力[n]。中国教育报,20xx—09—24。
[3]周萍。从课程体系假设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1)。
[4]秦远建、房海鹏。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研究[j]。中国水运,(4)。
[5]祝笑微、吴思斌、鲁曙明。工商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工商管理改革浅析论文篇五
运营管理课程是工商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着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教学内容未体现专业特色等诸多问题。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改革十分迫切。
本文在总结教学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有效的解决方案。
运营管理作为企业经营的三项基本职能之一,在企业经营中有着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地位。
科学的运营管理能够使资源获得有效利用、使企业降低成本和提高竞争力。
良好运营管理能力更是企业管理人才必备的能力。
因此,各大高校将运营管理课程作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核心课程。
作为一门综合性的管理专业课程,运营管理的目的在于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掌握现代企业运营管理的理念、技能和方法,并能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有效、柔性和快速反应的管理。
但是由于运营管理课程理论内容较多且不易理解,很多高校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也提不起兴趣。
想要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真正学到知识,运营管理教学方法的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2.1教学内容没有体现学校特色或专业特色。
目前国内不少高校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都存在与其他学校雷同,不具竞争力等问题。
究其根本原因是高校在设置课程内容时大同小异,只涉及一般的管理理论,没有融入学校特色或专业特色,运营管理课程亦是如此。
例如,航运特色院校的运营管理没有涉及航运类企业的运营管理问题;外贸特色院校的运营管理没有涉及外贸性质企业的运营管理问题。
这使得很多企业常常抱怨招聘的人才在能力方面并没有很大差别,更没有竞争优势可言。
2.2理论教学没有与实践教学接轨。
运营管理课程的实践性相当强。
但是在很多高校的教学中一直存在重理论轻实务的问题。
而且学生也缺乏对企业生产与运作管理的感性认识,难以理解运营管理的一些基本理论。
[1]因此,只靠纯理论教学的方法会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无法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2.3案例教学效果不佳。
目前多数高校的运营管理课程主要通过案例分析与讨论来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但是很多时候这样的案例讨论效果并不理想。
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好的教学案例少。
引用的这些案例要么是国外教材案例,要么案例和课程理论的联系程度不大,有些重要理论更是鲜有案例出现。
另一方面,教师主导式的案例教学是教师以讲解案例为主,缺乏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教师对案例的分析也不够透彻,使得不少学生觉得案例讲和不讲没有多大差别。
2.4教师对运营管理理论的理解不深刻。
运营管理是一门实践性相当强的课程,需要的是双师型教师,也就是既具备理论教学素质,也应具备实践经验的教师。
[2]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将直接影响运营管理课程的教学质量。
但从目前来看,大多数高校运营管理课程教师的师资水平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
这些教师大多没有实践经验,对知识的讲解只停留在理论层面。
且由于缺乏实战经验,有些教师自己对一些理论也是一知半解,更没有办法给学生讲解透彻。
3.1加强实践教学,丰富教学方式。
运营管理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学好该课程,丰富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除了授课中常用的多媒体视频和案例讨论的教学方法,企业参观、企业实训、沙盘模拟、模拟诊断、角色扮演等方法都是效果非常好的实践教学方法。
这些方法灵活多样,既能加深学生对理论认识,也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
3.2编写优秀案例,提高教学效果。
在运营管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但良好的案例教学的前提是准备优秀的案例。
因此,组织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共同来合作编写案例,以丰富课堂案例内容,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注意这样一些问题:案例长短应当适合;编写或准备的案例必须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理论;为学生准备一些案例相关的互动问题或者互动游戏,增加课堂气氛;加强教师自身对案例的理解和分析。
3.3教学内容体现学校特色或专业特色。
在教学内容上,除了合理分配各章节教学时间外,还应该适当的根据学校特色或专业特色,针对性地增加特定类型企业的运营管理内容。
例如航运类院校应结合自身航运优势,突出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在讲课过程当中教师应该适当引入航运类企业或者港口类企业运营管理方面的内容,介绍这类性质的企业与一般企业在运营管理方面的区别,并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讨论。
3.4增加教师企业挂职锻炼的机会。
运营管理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将直接影响课程的教学质量。
而目前大多高校运营管理的教师群体普遍没有实践经验,师资水平远不能满足教学需求。
因此,提高师资队伍质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当务之急。
21世纪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
运营管理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整个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只有通过教学改革,丰富教学方式,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联系起来,体现教学特色,避免专业教育趋同,才有利于培养出更多高素质有竞争力的人才。
工商管理改革浅析论文篇六
工商管理教学中案例教育与知识转换本应是统一的,两者是相辅相成共同影响的,但在实际教学中,两者的结合并不紧密,这就使得高校培养的工商管理人才实践能力较弱,面对较为棘手的商业问题不知该如何处理,这不符合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本文结合案例教学法应用的困境与知识转换的难点,对当前工商管理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再此基础上提出了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策略,目的是提高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总综合素质,使高校培养的人才能有更大的发展舞台。
复合型应用人才是当前社会上紧缺的工商管理人才,各企业对这一类型的高端专业人才都是“求贤若渴”,但各高校培养出来的工商管理人才却往往很难达到社会需求的层次,这与其实践经验不足、知识应用技巧积累不足有很大关系。
案例教学法是知识在实践中应用的综合体现,通过案例教学学生能够成功的将知识转换成能力,这种教学方法对提高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有重大意义,问题是这种教学方法的应用还不成熟,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践和研究。
1.1案例教学法应用的困境。
工商管理教学中案例的使用非常频繁,案例素材也非常丰富,但是案例教学应用的效果却差强人意,原因是在教学中不能有效的将案例转换为知识、将知识转换为能力。
首先,工商管理教学的案例选择不科学,例如,案例太过陈旧,不能反映出当前市场环境中的企业管理、产品营销等等现状。
又如,案例选择太“虚假”,加工的不符合实际,无法真实的反应商务管理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案例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学生在教学参与中积累的工商管理知识的应用经验太少,知识的实践应用经验依然不足。
其次,工商管理教学中案例分析、案例讨论过程学生的参与太过被动,例如,案例教学中的分组讨论环节,基本都是老师设定好问题,然后以提问的方式带动整个教学的进程,很少有学生自动的站出来提问或回答问。
这一状态影响了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学生在教学参与中始终处于一个被动状态,他们不愿意主动的思考,不愿意用心的听讲,有时会偶尔关心一下答案,而问题的答案对学生而言只是答案,他们无法将答案升华为自己知识应用的实践经验或从中体会到知识应用的技巧,这就是工商管理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应用的一大困境,阻碍了这一教学方法的发展和优化。
再次,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模式很被动,在案例教学当中,从案例准备、问题设计到问题讨论、回答、总结,好像老师始终是“主角”,如果离开了老师,这一个个教学环节就无法继续,可见学生在教学中的被动性。
加之案例教学应用缺少创新,老师已习惯“独当一面”,学生的教学参与水平只能停留在“旁听”、“粉丝”的层次,难以向知识应用的中心环节进步,这样学生对于知识的应用就会模糊,知识应用能力的提高可谓难上加难。
1.2案例教学法应用中知识转换的难点。
工商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法应用中知识转换的难点一样可从三个方面分析,第一,学生的知识转换意识不强,缺少知识转换的能力。
例如,在案例分析中,他们难以深入情景的去体会事件的发生、经过和结果,好像在听别人的故事。
也造成了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结果,那么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的实践能力就难以提高,他们的职业能力就难以满足社会需求。
导致课堂教学效率差,老师没有经历管学生能不能学习知识的应用,能不能将知识转换成能力,因此导致了案例教学中知识转换不足。
导致在案例教学中知识的转换不足,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可以说每一个工商管理案例都是一个多学科知识综合应用的代表,单从中提炼出“专业”来讲授,就会破坏案例发生的情景,不能使学生身临其境的体会商务活动中知识的应用技巧,亦不能很好的积累商务管理的实践经验,那么学生所学到的就是“纸上谈兵”,知识若不能转换成能力,那么知识的学习到头来就是无用。
2.1创新案例教学,重视知识的转换。
市场营销可谓难上加难,因此传统的营销方式可谓已经“黔驴技穷”,但社会实践中还有很多成功的案例,挖掘这些案例将其应用到课堂上,也可结合一些营销失败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商业活动中决定成败的时代因素。
一方面,新的案例结合失败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新鲜感,使其愿意主动的参与教学,探究知识的应用,例如,在同一种情况下,相同的问题分析思路怎么会一个成功了、一个失败了,这问题出在哪?学生的这种好奇心有利于他们将知识转换成能力,促进了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提高。
另一方面,新的案例不仅与社会工商活动紧密结合,而且也是老师考虑问题的角度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教学中,老师会主动的培养学生知识转换的能力,希望学生能够用学习的知识结合案例分析来解释商业现象,这种教学模式促进了工商管理专业实用型人才的培养。
2.2提高学生主动性,注重案例教学当中知识转换的引导和启发。
学生教学参与的主动性可以从多方面培养,人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对教学参赛浓厚兴趣,他们自然会主动的参与学习;又如,增强课堂活力,用良好的教学参与启发影响学生积极参与等,但不论那一种做法,都要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要“以生为本”考虑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积极的引导、启发学生将知识转换成能力。
例如,设计真是的案例情景,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体会案例中商业活动的知识应用,从而更好的掌握知识应用的技巧,积累知识应用的实践能力,不断的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其在未来的岗位上有更突出的贡献。
2.3应用先进科技,拓展教学边缘领域。
先进科技的应用能够更真实、更客观、更全面的展示案例,且增加了案例的素材,例如多媒体的应用,用多媒体演绎案例,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模拟真实的商务活动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真实的感受到商务活动的每个细节,认真的、科学的把握知识的应用技巧,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这就是知识转换的成功。
又如,互联网的应用,老师在课后发现了好的案例,可通过互联网与学生交流,布置案例教学需查询的资料,使学生向老师一样的认真“备课”,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也会积极的思考老师的提问,在课堂互动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没有想到的问题提出来和大家分享,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学生的课堂教学参与能力,使工商管理教学中知识转换的效率有了明显提高。
总之,案例教学法容纳了丰富的商业管理实践经验、知识应用技巧等,在教学中,老师可以尝试分组分析案例,不同的组可以针对同一个研究课题研究不一样的案例,这样有效的开拓了学生的眼界,使其思考问题更深、更远,对提高学生的知识转换能力有积极意义,还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其成为复合型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提高了高校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使学校能为社输送更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工商管理改革浅析论文篇七
摘要:会计的国际化问题是我国会计界研究的重要课题。我国的会计准则距离国际会计准则及其国际惯例尚有较大差距,只有认真分析影响会计国际化进程的因素,建立一套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会计规范体系,才能实现会计国际化,保证我国的会计事业稳步健康发展。
关键词:世贸组织会计准则国际惯例规范体系发展对策。
一、影响会计国际化的因素分析。
会计国际化是为满足国际经济发展的需要,客观上要求世界各国在制定会计政策和处理会计事务中,逐步采用国际通行的会计准则,以达到国际间会计行为的沟通、协调、规范和统一。会计国际化是世界各国为了参与国际经济贸易和进入国际资本市场而把本国会计准则逐步转化为国际会计准则的过程。会计国际化的实质就是会计准则的国际化,会计国际化的结果形成了国际会计准则,这也是我国会计理论界与实务界所提到的与国际准则接轨的真实涵义。会计国际化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一是沟通阶段,即通过与世界各国进行交流,比较各会计准则的异同,加强对国际会计准则的学习与了解;二是协调阶段,即探求本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异同,消除不必要的分歧,尽量减少与国际会计准则等方面的差异,以增强会计信息的国际可比性和有效性;三是规范和统一阶段,即实行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同的`会计准则,使本国会计融入国际行列。
影响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的因素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资本市场的全球化。目前,资本市场愈益向全球化发展。主要表现在跨国上市的增多、跨国兼并增多、跨国交易所联盟。二是跨国公司的发展。跨国公司要求有一个统一的会计准则、统一的报表,供公司决策之用。三是解决国与国之间贸易纠纷的需要。国与国之间的贸易纠纷需要通过仲裁来解决,仲裁的焦点往往是如何对倾销进行界定,界定的一个基本准绳在于是否低于成本销售。四是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区域经济合作要求各国在统计宏观经济数据时必须采取统一的计算基础,以增强不同国家数据的可比性。五是亚洲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大大加快了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进程。缺乏透明度、会计准则和会计师水平不高对经济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是深远的。
二、会计准则国际化的现状。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是由来自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德国、日本、墨西哥、荷兰、英国和爱尔兰以及美国的会计职业团体于1973年发起成立的。它一直致力于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其基本目标是:为了公共利益,制定并公布在编制成为审计对象的财务报表时应遵守的会计准则,并推动这些准则在全世界范围内被接受和遵守;为改进和协调与财务报表揭示有关的会计准则和程序而付出最大努力。经过了近30年的努力,iasc在促进国际会计准则在全世界范围的认可和实施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国际会计准则得到了大多数国家准则制定机构的密切关注,并在越来越多国家的会计准则中得以体现。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主动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表,并在会计选择方面逐步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国际会计准则得到了全世界大多数证券交易所的承认。5月欧洲委员会宣布,到所有欧盟的上市公司必须使用国际会计准则,在亚太地区,大多数国家也支持iasc.
我国在推进会计准则国际化、提高财务信息质量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已于20开始实施。证监会也颁布了一系列信息披露的规范,加强了信息披露监管。我国的会计法规与核算体系已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为基本大法,以会计准则作为基本业务规范,以会计制度规范作为具体核算行为的一个成熟的会计监管体系。由于我国的会计制度设计从一开始就重视与国际接轨,故目前与国际准则规定相比,在大的框架上差别是不大的,但我们与国际通行的会计准则间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再加公司经营环境不良、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注册会计师质量不高、政府监管不到位等方面的原因,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仍难以真实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是严重的,主要表现在: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在优化资源配置、引导投资者理性投资上的作用很不理想,不少上市公司高估利润和资产,隐瞒损失和负债,导致虚盈实亏,形成市场泡沫,绩优股沦落为垃圾股的事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也为市场的发展埋下了隐患;国外投资者对我国公司提供的财务信息持有怀疑的态度,影响了投资信心;境外投资者不认可我国公司的财务资料;不真实的财务数据导致了企业微观经济管理和政府宏观经济管理决策失误,间接经济损失不可估量;一些国内公司因财务资料不符合国际标准等原因而在国际反倾销诉讼中败诉,可能会因此蒙受更大的损失;加入世贸组织后,将有更多的境外企业进入我国,甚至直接在国内证券市场上市,会计准则的差异无疑将影响它们在我国开展正常的经济活动。
三、加快会计国际化进程的对策。
1.健全会计管理体制,实现执业会计国际化。建立与国际惯例相同的会计确认标准、计量、记录方法和报告体系等,保证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能够满足国际经贸往来和国际资本市场的需要,使会计组织管理体制与人员管理体制逐渐向国际会计管理体制靠拢。
2.实现会计政策国际化。认真检查有关的财税政策与制度,在制定会计法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过程中,在内容、结构体系、制定方法和程序等方面逐渐向国际会计政策靠拢。会计准则与税收法规分离是会计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当前,尤其需要健全和完善有关的财税政策与制度,制定充分合理的损失准备和税前抵扣制度,及时消化不良资产。
3.建立并完善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规范体系。目前我国会计的直接规范体系包括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三个层次。虽然我国已经制定并发布了若干项具体会计准则,但大部分仅限于上市公司应用,其内容与国际会计准则仍有一定差异,不利于国际间企业经营状况的比较分析,也不利于来华投资合作的外方了解中方合作伙伴的经营状况。我国原有的分行业会计制度的存在,又使不同行业的企业可以按不同的制度来提供会计信息(新颂布《企业会计制度》暂在股份有限公司范围内执行),这与wto要求遵守共同的游戏规则、实行国际间的公平竞争的基本原则不相适应。因此,我国必须按照国际惯例,尽快建立统一的以会计准则为核心内容的会计规范体系。
工商管理改革浅析论文篇八
毕业论文是整个学习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教学环节,加强管理,对顺利完成毕业论文写作、提高论文成绩、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实际操作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摘要: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是高职教育建筑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有很强的实践性。
文章主要针对该课程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创新教学方法作了一些探讨,认为在教学中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应注重实践教学和过程考核方式的多样性等,这样,才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技能。
关键词:建设工程招投标;合同管理;教学方法;改革。
当前,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教学手段单一、不重视实践教学、考核形式单一等,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亟待改革。
一、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的实践性很强,涉及到诸如工程造价和技术、工程法律等,对学生和教师都有较高的要求。
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手段单一,学生积极性不高。
当前,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教学主要还是传统的以“讲授法”为主,教师一味地讲,学生一味地听,学生主要出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很难被调动起来,学生缺少参与、体验的机会,师生之间也缺少互动。
课堂气氛比较沉闷,有的学生甚至呼呼大睡。
这种“一言堂”的独角戏的教学方法必须得到改革,否则教学目标无法实现,教学效果不可能令人满意,师生关系也不会融洽。
2、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
当前,建筑专业课程设置的教学学时分配上占主要部分的是理论教学,实践学时分配少之又少。
全面系统地掌握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有关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学会如何将书上的理论知识很好地应用于实际业务中。
3、考试形式单一。
也反映出不出学生的真实学习效果。
二、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师要在该课程的实际教学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设计出合理、科学的实践教学环节,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在实践教学多样性方面进行大胆的研究和创新。
1、案例教学。
该课程可以结合现有的工程实例,采用案例教学法。
以学生为主体,来探讨经典案例的实施,可以采用动启发和开放式的方法,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能力。
教师在应用该方法时一定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如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最后要对学生的探讨成果进行归纳、拓展和升华。
这种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颠覆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模式。
案例教学法能科学地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技术服务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体现教学内容的职业性、综合性和实践性。
教师主导下的学生分组讨论,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性及求知欲。
既让学生学会了专业基本技能,又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实现了传统教育的澶变。
2、开放式教学。
教师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来加深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应组织学生参观建设工程交易中心,观摩实景的招标会议。
学校要加强校企合作和实施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邀请相关专业领域的企业专家、工程师等来学校做讲座,以他们的亲身经历来讲述理论知识,必然会给学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在设计课程教学内容时,可以邀请以工学结合为突破,邀请相关企业共同参与,突出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
3、加强课程实践教学。
要结合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的特点,优化教学手段,注重能力培养。
提升专业培养计划的科学性,合理分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学时和学分,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易于接受理论知识。
教师在实施项目教学法时,应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尝试让学生协助老师完成科研项目的部分工作,这样既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还可以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
要注重校企合作,校企共建实习基地,建立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建设“生产与教学合一型”的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开展实习和见习活动提供方便,为培养人才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打造良好的实践教学平台。
4、改革考核方式,适应职业资格考试。
为了让学生适应建筑类执业资格考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采集、运用全国监理工程师、建造师和造价工程师等执业资格考试中的典型案例,要把自己的教学内容和这些考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学内容与这类考试的要求相一致,让学生在参加工作后能够顺利通过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各类执业资格考试。
三、结束语。
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是建筑工程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建筑业需求的迅猛增长,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愈发重要。
当前,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教学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有相关人员的共同努力,才能不断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效果,才能为社会输送既具备优秀的招投标能力,又能很好地驾驭合同管理的复合型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2]蒋先智.试论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的教学创新[j].经营管理者,2014(07):347.
摘要:高校是当前社会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参与对象,并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的经济建设步伐也随之不断加快。
为了与时下的社会经济发展保持在同步状态,实现高校内部经济合同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高校的管理人员一直在加强校内各项设施的完善工作,并按照社会经济的发展动向制定学校的建设目标。
本文就以法治视域下高校经济合同管理为研究论题,针对当下高校经济合同的管理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析。
关键词:法治视域;高校经济;合同管理。
传统的高校管理总是以教书育人为教学目标,通过学校对人才的培养推动当下社会的进步。
然而,在如今的网络化的背景下,信息遍布于网络的各个角落,这也预示着传统的高校管理显然已经不符合当下高校建设发展的要求。
要想促进学校的发展,必须立足于现代社会经济的'基础之上,并积极的参与到社会经济活动中来。
尤其是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高校参与的社会经济活动日渐增多,并且表现的日渐活跃。
高校经济合同管理是确保高校经营顺利、安全的有效保障,同时也是高校参与市场经济的重要途径。
因此,加强高校经济合同管理是确保高校运行安全的重要保障。
1法治视域下高校经济合同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1.1法治视域下高校经济合同管理的现状。
高校经济合同管理的含义是高校对自身作为合同一方当事人,按照合同上的规定,履行相应义务行为的总称。
在高校履行的众多合同内容中,订立、变更、解除、终止是高校经济合同管理的内容,而监督、审查、控制则是高校经济合同管理的手段措施。
工商管理改革浅析论文篇九
论文摘要:高等职业院校高等数学是重要的基础学科,也是多个专业的基础课,现在各种学科尤其是理工科的发展需要数学学科建设,高等数学作为一个传统学科,必然有其历史留下的弊端,尤其是在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通过课程改革就能迎刃而解。高等数学的课程改革主要以工学结合为导向,实践应用为突破口,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岗位实践能力。
高等数学对学生后继课程的学习和思维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美中不足的是,许多年以来,落后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根本无法满足各学科发展和工程技术实践对数学的要求,而这些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实施与数学教育是分不开的。为了实现培养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目标,提高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操作能力等素质能力的培养,对数学教育进行改革已经成为十分紧迫的问题。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必须改革现有的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开设的高等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对学生今后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从教材的选择上看,目前国内的高等数学教材千篇一律,改动的地方少而又少,有些理论和观点甚至是几十年前的,因此这样的教材没有跟上时代的要求,没有与时俱进,不能及时掌握和了解数学的最新动态。理论过时还在沿用。这样学生掌握不到最新的知识,因此学起来非常被动。另外,从学校的教学改革上,数学的教学内容和计划课时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常年都是一样的东西,知识的陈旧,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进而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教学模式是采用什么培养目标和手段教学。尤其是培养目标决定了教学模式。培养目标中的岗位培养目标是这几年新提出来的。就是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所具备的能力。岗位能力的培养这些年一直是热点问题,也是各高校非常重视的问题。例如可以采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即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工学结合是结合工作的学习,是将知识学习、能力训练、工作经历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教育模式。即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这里的工与学是相关联的,“工”是手段,“学”是目的。周济部长曾指出:“推进工学结合、勤工俭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思路,已经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突出问题。职业教育战线要提高认识,积极探索,大胆实践,逐步将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到工学结合、勤工俭学的路子上来,与产业部门和企业一道,共同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互利共赢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把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阶段。”随着高校的规模不断扩大和专业课相比较而言,基础学科越来越不受到重视,学生数学水平的差异越来越大,造成同一个老师讲课,同一个教室听课,有的学生意犹未尽,有的学生不尽如意。另一方面,由于工作量增大,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工作效率低下等原因,造成教师大量时间反复忙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这种局面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效果。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可以在实际教学中采取多项目教学模式,把高等数学分为两个项目:基础项目和专业实践项目。基础项目教学内容的设定是以保证满足各专业对数学的要求为依据,讲授的是最基本的内容。专业实践项目应是由从事高等数学教学的教师确定,同时参考其他系的专业教师意见针对不同的专业设置不同的项目。比如,工民建专业,需要多开设一些和识图、画图相关的数学知识,工程造价专业侧重于计算类的数学知识。这样,数学水平不一样的学生可以选择学习基础项目或专业实践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和专业的情况来选择学习的内容做到有的放矢,和专业、毕业岗位联系紧密。开设高等数学这门课的目的就可以实现。
近年来,我们的高等数学教学一直徘徊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传统的教学手段相对滞后,一本书一只粉笔加一块黑板,而且教师一言堂,以自我为中心,在黑板上不断进行演练和计算,忽视学生的感受,本来高等数学就有些枯燥,极易造成学生不愿听讲,这种方法更不利于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和创新的培养。而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使用新的教学方法是当务之急。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改善我们的数学教学方法。
3.1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要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设计、数学模型的教学、数学竞赛,增加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运用计算机软件和多媒体投影设备,可以让数学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克服枯燥无味的缺点,加深学生对数学的领悟能力。这里尤其指出的是数学建模大赛。它的创立为全国大学生学习高等数学提供了前进的方向。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竞赛宗旨是:创新意识,团队精神,重在参与,公平竞争。
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是全国高校规模最大的课外科技活动之一。该竞赛每年9月(一般在中旬某个周末的星期五至下周星期一共3天,72小时)举行,竞赛面向全国大专院校的学生,不分专业。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是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共同主办的面向全国大学生的群众性科技活动,目的在于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和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鼓励广大学生踊跃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开拓知识面,培养创造精神及合作意识,推动大学数学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数学建模大赛已成为现代高等数学教学不可忽视的手段。
3.2大力开展实践教学。
以前我们认为高等数学和中小学数学一样,就是大量做题,离不开书本,我们恰恰忽视了社会实践的作用,学习数学知识的最终目的和其他学科一样是学会应用,在实践中培养数学意识。需要教师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去。让学生接触社会,接触问题,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例如,数控技术专业的学生,在专业实习的过程中,首先,结合数学基本的知识,应用autocad绘图软件,进行绘制图形,然后,进行加工计算然后固定毛坯材料。
总之,高等数学的改革终究是为了一个目的,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岗位认知能力和操作能力,这是一个系统工程,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马怀远.数学价值的多面性与高职数学教学改革[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
[2]杨骞,涂荣豹.数学教育的价值与数学教育改革[j].学科教育,(2).
工商管理改革浅析论文篇十
负责矿井下各种电气设备、保护系统、季节性试验和日常试验以及井下保护接地系统的摇测工作,对于出现的问题应及时提出处理意见。加强井下供电系统及各种保护装置的维护和管理,建立井下电气设备定期检修、试验制度。经常保持设备性能良好,对井下供电设备保护整定不合格、甩保护、保护装置损坏的.,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严肃处理。此外,用电设备检修制度落实到位。在用电设备的使用中,严格执行用电设备“四检制”和订单检修制度,将“订单式”检修由综采和机掘单位推广至全矿井上下各设备使用单位,做好大型用电设备和井下电气设备的安全监控运行管理。实行用电设备编码管理,确保全矿井安全装备的可靠运行。
狠抓安全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
首先要大力开展员工安全普及培训及安全专项培训。经常性地开展安全有奖问答、五安全技能演练、安全主题演讲、安全知识竞赛、安全书画展览、安全活动大签名等活动,特别是根据不同工种、不同岗位进行“人人都是通风员”知识和《岗位工作技术标准》系统培训,并通过查、看、听、问、议、考等方式对操作规程、安全控制指标等进行考核。员工须经培训合格后才能上岗,在企业形成了“人人重视安全”的良好氛围。其次每月定期或不定期对管理人员、安监员、各岗位工种人员进行抽考。对在考试、竞赛、比武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对不合格的员工停班学习,直到合格才能上岗。最后积极开展“反松懈、反三违、反事故”主题教育,对照“人人都是通风员”安全工作体系,领导层、管理层、操作层人人查思想、摆问题、定措施,实现干部员工“思想零隐患”。此外,还要充分发挥井口广播、职工培训室、班前30min、井口长廊“四个阵地”的作用,采用“一问一答、一天一讲、一月一考”等形式,对干部、员工进行安全理念和安全知识的普及,让安全理念入脑、入心,引导员工在思想深处真正树立起“安全高于一切,一切服务安全”的理念,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飞跃。总之,为了做好煤矿机电设备的安全管理与维护工作,企业一定要制订机电设备安全管理和设备维护制度,只有制度完善、管理到位、责任到位,才能保障机电设备的正常运转,也才能确保煤炭生产的顺利进行。此外,将安全贯穿于企业安全生产全过程,使安全制度化、科学化、常态化,形成“人人懂安全”、“人人要安全”“、人人会安全”的良好氛围,助推企业的安全发展。企业的经济效益也会因此而得到显著提高。
工商管理改革浅析论文篇十一
摘要:工商管理专业旨在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直接反映学生分析和解决复杂环境下工商管理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以及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已引起社会和学校的关注。文章以某高校为例,发现工商管理专业硕士毕业论文在类型应用性、方法科学性、内容创新性和格式规范性等方面存在质量问题,反映出学生投入、教师指导、课程设置和学校监控等方面的不足,需要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师指导和监督检查等方面加强教学改革。
偏应用型的工商管理专业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分析和解决复杂环境下工商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而毕业论文是锻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工商管理知识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衡量创新创业教育、职业规划教育和专业论文写作等个性化教学模块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理应受到重视并被高质量地完成。然而,近年来随着工商管理专业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粗制滥造甚至抄袭剽窃等毕业论文质量问题已引起学校和社会的关注,并一度引起工商管理本科生是否有必要撰写毕业论文的争议。因此,通过调查分析工商管理硕士毕业论文的问题及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措施,对于提升论文质量乃至学生专业素质将有所裨益。
求有所差异,分精英型、大众型和技能型。新常态下我国社会经济转型的步伐加快,工商管理人才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特征,工商管理专业需要科学定位和特色办学,主动适应创新驱动等国家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人才。
硕士毕业论文是学士学位授予的必需条件。工商管理作为文科专业,学生绝大多数时间在进行理论学习,实践运用环节主要集中在企业经营模拟、企业生产实践、会计全真模拟、创新创业实践、假期社会调查和毕业实习等环节,参与的学生范围和时间、投入的精力、分析的系统性等方面相对有限。毕业论文的撰写可使学生对工商领域内的某一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思考,并运用专业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无疑是学以致用的重要途径。工商管理硕士毕业论文在其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最终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及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要求强化对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的管理。鉴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应用性,除传统学位论文外,毕业论文还可采用案例研究报告、企业(项目)策划方案和社会调查报告等应用型研究报告形式。
我们调查了某高校20xx—20xx年工商管理专业的750篇硕士毕业论文,并通过访谈调查了部分学生和教师,结合教学实践,发现工商管理硕士毕业论文有以下突出问题。
(一)应用性研究报告欠缺。
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可以分为传统型学位论文和应用型研究报告两种类型。20xx—20xx年该校传统型学位论文占比分别为73.7%、67.5%、69.2%、62.8%和63.2%,应用型研究报告分别为26.3%、32.5%、30.8%、37.2%和36.8%。虽传统型学位论文的占比略有下降,应用型研究报告占比略有上升,但传统型学位论文占比远高于应用型研究报告,这与工商管理应用型专业的性质相悖,工商管理硕士毕业论文类型的应用性问题未引起高校、教师和学生的足够重视,未得到明显改善。
(二)实证研究较少。
学位论文研究方法主要有規范研究、案例研究、调。
查研究和实证研究等。在被调查的论文中,采用案例研究方法的论文达406篇(占54.1%),其次是调查研究方法(占27.5%)(见表1)。学生采用案例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方法是值得鼓励的,但调查发现,多数学生调研工作较为肤浅,缺乏科学性。比如,大多学生只是粗略调查案例公司的总体概况,对公司内部具体的运营模式、管理结构没有做深入细致的调查剖析。工商管理专业的研究倾向是学习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式,提倡使用实证研究方法,然而在学生实际的毕业论文写作中,却很少有人(约占1.5%)使用实证研究方法。
(三)内容缺少创新。
访谈时发现,绝大部分学生都不否认自己在撰写毕业论文时有复制他人文献的行为。其中,近半数学生承认自己的论文大部分是抄袭的,其余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论文是对他人研究成果的整合。抄袭必然缺乏创新,缺乏自己的分析思考,缺少对所学知识的整理与运用,而这与工商管理毕业论文撰写的初衷是相悖的。就所调查的论文来看,学生大多从管理学中比较宏观的方面,如战略管理、营销管理等角度写作,很少就其中某个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缺乏创新之处。
(四)格式不够规范。
(一)学生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
不少学生不重视毕业论文的撰写。调查发现,学校在对毕业生进行毕业论文动员时,到会的人数一般占毕业生总数的2/3。按照相关安排去做的`学生的比例较低,许多学生对学校布置的毕业论文的写作要求、程序和进度,采取应付或敷衍的态度。由于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普及,研究工商管理问题的文章随处可见,因此工商管理专业本科论文抄袭现象严重,缺乏创新性。找工作也挤压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时间[2],有些学生甚至在很短的时间内拼凑毕业论文。
(二)教师指导不足。
大多数高校在毕业论文的指导上都采取导师制,这一点是值得提倡的。但是由于我国高校长年扩招,很多学校一个导师需要指导七八个,甚至更多的学生。如果对每位学生都很细致地指导,需要耗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调查发现,在指导时间上,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指导时间不足,约有10%的学生认为指导时间严重不足,个别学生甚至认为自己的教师对论文指导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只有少部分学生认为教师的指导是充足且有耐心的。虽然毕业论文的写作最终要靠学生自己完成,但是这并不能够否认教师指导在学生论文写作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教师的指导投入有待加强。
(三)专业课程设置不科学。
要么课程的开设由于缺乏应有设施和师资条件而流于形式,使得这些课程的教学大多仍采用传统的“满堂灌”方式,学生在查阅文献以及阅读外文文献时遇到障碍,不利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
(四)论文质量监控不到位。
近年来不少高校都建立论文质量监控制度,包括课题申请、开题、中期考核、评阅、预答辩和答辩等论文全过程控制程序,论文重复率检测制度,评阅教师和指导教师相互牵制制度,学生教育系统评教制度甚至教学督导制度,但制度形成后面临的是实施问题,没有执行机制的制度是不完整的,而制度执行效率也取决于制度执行的成本效益构成,过于复杂的制度因其执行成本过高而导致执行效率受损,对论文内容、答辩程序等方面的监控不严[3]。调查发现,大部分教师认为本科论文涉及的表格过多,指导教师忙于应付,实际指导论文的时间被压缩,为减少麻烦而放任学生答辩全部一次通过;过半数学生认为答辩等程序只是流于形式,最后都会通过,甚至在答辩前都已经知道答辩的问题,论文质量的监控不到位。
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推进毕业论文教学改革,对于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文字表达和处理能力以及提高论文质量至关重要,重点在于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师指导和质量监控的改革。
(一)合理设置专业课程,构建能力主导型课程体系。
力图对学生论文写作产生正确的导向;二是增加文献检索课程,培养学生的情报素质,包括搜索、获取、整理、吸收、引用、应用有关的科研信息的能力;三是增加常规统计软件和数据库的教学,让学生初步掌握实证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四是开设专业英语课,系统学习外语教学科研方法,从根本上纠正印象型、感觉型、单维性思维模式,提高专业英语素质,有能力阅读外文文献;五是开设商务沟通、中小企业创业管理等实用性课程,并把西方先进的管理理论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六是开设职业规划和创新创业类课程,并注重提高该类课程的质量,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4];七是加强专项训练,面向学生的专业课程,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高能力的专项训练,让学生真正把知识变为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改革教学方式,注重创新思维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在日常教学方面,教师教育思想的更新和教育观念的转变对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创新型管理人才至关重要,只有创新型教师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所以,教师要从知识传授者角色调整为学习组织者、合作者、开发者、引导者,成为一个卓越的课堂引领者。以理论讲授为主的工商管理本科教学方式不被学生认可,而且从实际效果来看也是差强人意。因循守旧的传统式教学方式无法适应现代工商管理的要求,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在现有教学模式基础之上,进行大胆创新,转变传统的以“满堂灌”为主的教学模式。通过角色模拟教学、体验式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等方式,增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主观感受,从中形成认知和领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方法和技能。有研究发现,包括吉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多所国内知名高校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安排的实践环节所占比重偏低,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5]。为此,深化校企合作,学校和企业基于对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共同目的,优势资源要素协调互补[6],以校企协同的方式强化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应用能力。
(三)推行本科生导师制,通过工作底稿加强论文指导。
应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并控制每位教师指导学生的数量,确保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指导学生,鼓励教师组织学生参与自己的课题研究,让学生从中选取自己感兴趣并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教师要重视论文指导,在论文的撰写、修改、定稿过程中,要适时与学生交流。为了便于记录教师指导和加强考核,可设计并运用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底稿。工作底稿是汇集一定期间调查搜集的资料,为取得一定数据而进行调整、试算和分析的一种表式。它用在毕业论文写作中是学生和教师就论文咨询和指导相关问题进行沟通与交流的一种媒介,也是有关论文创作和指导的一种考核工具。
(四)实行末位淘汰制,加强毕业论文的监督控制。
答辩环节采用末位淘汰制有利于提高工商管理硕士毕业论文质量。在答辩中,每个组按答辩成绩排名次,排名靠后的若干个学生被淘汰,需要参加第二次答辩;在二次答辩中,成绩排名靠后的若干个学生的论文,需经集体讨论是否能最终通过答辩,如若集体讨论确实认为不合格的则不予通过,学生需要重新撰写论文并在1年后参加答辩。这将加大学生按质按量完成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并认真撰写毕业论文的压力。一些学校现采用论文评阅系统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评阅打分,公开毕业论文的评审工作,方便学校对毕业论文进行抽评,使得毕业论文的评审工作更加公平公正,促使教师加强指导和学生认真撰写。
参考文献:
[2]田春生.目前我国高校硕士毕业论文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4).
[3]孙玉华,彭文钊.俄语本科生、研究生毕业论文撰写与指导:问题与对策[j].中国俄语教学,,(2).
[4]罗锋,黄丽.地方高校创业创新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商业经济,,(20).
[5]蒋贵凰,张欣瑞.国内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比较研究[j].大学教育,2014,(7).
[6]杨洁,何燕子.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探讨——基于校企协同的视角[j].科技经济市场,2013,(11).
工商管理改革浅析论文篇十二
面对媒体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21世纪的广播电视编导应该是厚基础、高层次,有业务前瞻能力、创新精神和娴熟操作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因此,高校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必须基于当前的社会现实,并顺应时代的发展。那么,在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积极探索和创新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不容忽视,它将直接影响到学科的可持续发展与人才的培养质量,甚至关乎到今后我国传媒行业的发展前景。
2主要创新内容。
2.1培养目标定位的创新。
依据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媒体运行的实际需求,提出以专业教育为基础,实践能力为中心,一专多能为目标的“1+8”人才培养模式。所谓“1+8”人才培养模式,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就业质量为出发点,加强学校与传媒机构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紧密对接,着力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即1个应用型专业对接行业内8个重点工作岗位的人才培养,力求通过四年的专业学习与实践能力训练,分阶段、渐进式培养学生从事传媒行业的多种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够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地完成传媒机构的工作,具体涉及摄像、影视剧编创、专题片创作、节目策划、新闻采编、导播、后期制作以及节目总体编排等8项工作,力争做到专业技能培养核心化、职业素质培养具体化、创新能力培养专业化。
2.2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
1)创新授课方式。传统授课方式为先灌输理论,后进行实践,这不单禁锢了学生思维的创新性,还阻碍了学习兴趣的培养。所以授课方式必须要创新,既要激发学生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产生浓厚的兴趣,又要提高学生自主创新的实践能力。在专业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导入品牌意识,培育优质示范课程,待成熟之后推荐为高一级别的精品课程,并分批次培育形成梯队,力争在一个教学周期内将本专业的主干课程全部打造成有影响力的精品课程。同时,通过精品课程建设,自主培养一批教学骨干以切实提高专业整体教学水平。另外,在部分实践性较强的单元中,可采取翻转课堂教学试验,让课堂和教师的角色发生变化,通过学生事先的自行学习,使课堂变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的场所,从而达到因材施教、强化实践的教学效果。
2)注重教材甄选。传媒行业的飞速发展,促使知识更新的速度随之加快。这亦导致传统教材的内容业已满足不了学生实践学习的需求。所以,对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也须注重教材的甄选。在选择的过程中,要从教材创新的层面进行判别,比如实用性、趣味性、时效性等,同时教材涵盖的内容也要范围宽广,既符合时代潮流和创新要求,又关联行业未来的发展走向。换句话说,教材的选用必须能够引领学生走在传媒行业的最前沿。
3)实训方案设计的创新。针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训方案的设计,首先应确定设计思想―――强化实践教学,凸显就业需求,以培养实践能力为重点,将实训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其中,将实训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顾名思义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双轨并行,用理论指导实训操作,以实训推动理论学习。在执行时,应紧紧围绕8项业务能力进行训练,遵循自浅入深、由内而外、从单人界面升级至联合协作的基本原则,逐步落实该专业通用的实训教学模块、硬件设施配置标准和联合实训操作流程。具体实施方案包括:
1)建成标准配置的校园实验电视台,以此为依托,创建仿真岗位体系,合理分配实训学时和学分,形成目标控制、量化分解、测评跟踪的循序模式。
2)确立全程实训内容的设计主线,即围绕8个重点专业技能打造全部课程,把具体的实训项目量化设计到每一门课程中,打破纯理论教学为主的模式。
3)因人制宜,根据学生的特点划分出不同的专业走向,并有指向性的开设两到三门独立的实践课程,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诉求。
4)将毕业论文调整为毕业设计,鼓励学生作品选题与形式的多样化,提倡用作品进行毕业答辩,同时须结合作品编创完成导演阐述。
3结论。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自成立以来,一直为大众媒体培养、输送行业人才。近年来,随着媒介产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公众需求多样化的转变,以及学生对于自身发展的需要,使社会对高等学校广电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这一新形势,高校作为优质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更应该不断创新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努力培养出能在广电系统和文化部门从事媒体工作的专门人才,以更好地适应当下及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有力推动我国传媒行业和广播电视编导学科的发展更上一层楼。
工商管理改革浅析论文篇十三
随着我国广播电视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逐渐明确,对广播电视行业的人才需求也越来越专业化,用人企业根据自己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人才、组建专业队伍。我国广播电视行业正处于宏观和微观交错的格局中,更需要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精通多门专业知识,掌握多项专业技能,掌握广播电视制作、创新广播电视节目以及其他专业学科知识,并熟练运用到工作中。
2.1构建开放式实验室、
打破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带领学生走近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更新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实验内容,增加实验教学课时,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验时间,让每个学生动手操作,以学生为主体,自己设计实验项目并完成,在开放式的实验教学下,学生从前期的策划、拍摄到后期的电视编辑可以在课下时间进行,一方面使实验设备充分发挥其作用,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培养优秀的广播电视编导人才提供了保障。
2.2增加实验教学实践。
广播电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真正结合,充分利用校园电视广播平台,我国很多高校已经设立广播、电视台,增加高校的宣传力度,而这一平台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提供了实践机会,校园广播电视节目的信息采集、编排、录制、编辑、播出都需学生进行,这种环境下,可以使学生走进真实的广播电视录制环境中,进行自主实践,是将理论知识融于实践的良好渠道。
教师的能力对学生教育有重要影响,作为学生校园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个角色,只有提升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素质,才能带给学生积极的学习和生活态度。教师与学生的相处时间较多,教师应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提高心理素质,让学生把教师作为自己的榜样,无形中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素质。广播电视各大院校进行扩招,学生数量每年在不断增加,对专业教师人员也有了更高要求,因此,教师要不断创新实验教学模式,强化实验教学目的,最大程度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注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质量。
3结语。
我国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编导工作在广播电视行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传统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验教学应作出创新和改革,在实验教学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丰富实验教学模式,校方增加引进实验设备,打造开放式的实验教学模式,提高教学人员的专业知识和心理素质,培养专业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的复合型编导人才,促进我国广播电视行业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工商管理改革浅析论文篇十四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对精神层面也有了更高的追求,广播电视近几年得到了很大发展,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给人们带来了很多乐趣。在新形势下,对广播电视工作人员有了更高要求,其中,广播电视编导人员起着重要作用,因而需要改革教学方式,专注培养广播电视编导、策划、创作、制作等方面的专业理论和知识技能,打造广播电视艺术科学的高级专业人才。
电视广播行业发展迅速,随之出现了缺少高素质人才等现象,结合我国电视广播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高等广播电视院校对实验教学做出相应改革,使学生成人具备较高的政治水平、理论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电视广播行业注入新鲜血液。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实验教学很重要,是提高学生专业素质教育的有效渠道,作为一门新兴专业,应结合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索,找到适合广播电视行业发展的实验教学模式。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689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