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的制定需要考虑目标、时间、资源等因素。在制定计划时,要公平、公正地分配资源和工作负载。以下是一些关于制定计划的范文,如果你还不知道如何开始,可以参考一下这些。
一下数学教案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篇一
单元教学内容:
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
单元教学重难点、关键:
1、重点: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2、难点:数100以内数,特别是数到几十九、下一个整十数应该数几十比较困难。
3、关键: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因此教材特别注意讲清数位的意义,使学生在理解数位的意义的基础上掌握读法和写法。了解数位的意义包括知道数位的名称、数位的顺序、每个数位上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初步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
2、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能够熟练地一个一个地和一十一十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懂得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3、了解和掌握个位、十位的数位的概念。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能够正确地、熟练地读、写100以内的数。
4、能够熟练地口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单元课时安排:约6课时。
一下数学教案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篇二
一、神机妙算我能行!
1、口算。
2.4×5=0.9-0.52=3.99×1=0×3.52=12.5×8=。
2、列竖式计算。
42×5.45.6×1.80.25×0.046≈(保留两位小数)。
3500×0.961.08×250.12×0.44≈(精确到十分位)。
3、计算下列各题,怎么简便就怎么算.
0.125×320.78×1013.26×10.7-3.26×0.7。
72×0.81+10.42.5×7.1×456.5×99+56.5。
二、填空题。
1、0.4+0.4+0.4+0.4+0.4写成乘法算式是()。求1.5的十分之八是多少?用乘法表示()。
2、3.64×1.7的积是()位小数,1.16×2.08的积是()位小数。
3、小凯做了几道题,忘记点了小数点,请你帮他点上小数点。
36×2.4=86413×0.25=32514.4×3.98=57312。
4、根据794×98=77812,填出下面各式的得数。
79.4×0.98=()79.4×980=()7.94×0.98=()。
一下数学教案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篇三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如在单元开始安排了学生举行联欢会的情景,装饰的东西有规律排列的,小朋友很有规律围成圈跳舞等等。另外,还注意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有些题目的设计体现了开放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审美观点去找规律。一般来说,一组事物依次不断的重复的排列(至少重复出现了三次)就是有规律的排律。
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字简单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
3、培养和发现数学美的意识。
单元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懂得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并能积极的去发现、探索、创造规律。
单元课时安排:4课时。
一下数学教案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篇四
一、填空:
1、常用的测量物体长度的单位有()、米、()、厘米、()。
2、常用的测量物体质量的单位有()、千克、()。
3、一盒牛奶重500克,()盒牛奶重1千克。
4、小明骑自行车绕操场行一圈是400米,每天早晨骑2圈,他每天早晨行()米;再行()米就是1千米。
5、填一填,算一算:
5厘米=()毫米30分米=()米400厘米=()米。
6000米=()千米7分米=()厘米4千克=()克。
9吨=()千克8000千克=()吨。
37厘米+13厘米=()分米1吨―400千克=()千克。
6、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1)一本数学书的.厚度是5()。
(2)小红的体重约是35()。
(3)一个乒乓球重6()。
(4)一辆卡车载重量是5()。
二、选择:
(1)1千克和1千米比较()。
a、1千克大b、1千米大c、无法比较。
(2)青藏铁路全长()。
a、1956米b、1956千米c、1956分米。
(3)一艘远洋货轮可载货()。
a、3000克b、3000千克c、3000吨。
三、判断:
1、1吨铁比1000千克棉花重。()。
2、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
3、北京到广州的铁路线长约2313米。()。
4、因为4004,所以400米4千米。()。
四、按照要求排排队:
(1)30吨40千克3040千克30吨400千克3004千克。
()()()()。
(2)9米3毫米9米3分米9千米3米9米3厘米。
()()()()。
五、解决问题:
1、一本数学书的厚度为5毫米。8本这样的数学书厚多少厘米?
2、在一辆载重2吨的货车上,装3台重600千克的机器,超载了吗?
3、6头大象重24吨,8头大象重多少吨?
一下数学教案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篇五
2、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4、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能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文试表述。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验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课前准备动物分房图若干;四只动物头像若干;课件。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经验出发,初步体会上下的含义,培养想象能力。
1、看看我们的教室,你发现了什么?
2、再看,你的上面有什么?
3、想像:如果再往上看,再往上,穿透屋顶,穿透这栋楼房,你的上面还会有什么?
4、再看,你的下面是什么?继续往下想,你的下面还会有什么呢?
5、揭示课题: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感受“上、下“。
二、创设情境,理解上下,初步培养空间观念。
1、创设情境(1),初步体会上下位置关系。
b:看它们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谁能完整的说一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2、创设情境(2),初步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a:大家说得好,小松鼠也想来听一听(cai)显示。
b:观察:你还能用“上”或者“下”来说说它们现在的位置吗?先跟你的同伴说说看。
c:再观察小松鼠的位置:说“小松鼠在上面”对吗?
“小松鼠在下面“对吗?,那怎样才能完整地用上和下来说小松鼠的位置呢?
小结:看来,比的参照物不同,小松鼠的上下位置也不同。
3、创设情境(3),进一步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b:现在,你又发现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呢?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比一比,谁问得好,谁答得好。
小结:看来,位置变,上下关系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三、创设活动,加深理解,促进情感体验。
1、摆一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1)听口令摆一摆。
(2)同桌合作摆一摆,说一说。
2、找一找。在生活中体会上下的位置关系。
(1)全体起立,从教室中,你能发现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2)你也在教室里,你还能用上下来说你在教室中的位置吗?
四、分层活动,巩固理解、增强应用意识。
1、出示北师大教材的第58页的练一练图,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
2、出示北师大教材的第59页的第3题。让学生自由的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3、确定位置,培养简单的推理能力。
小红住在小英楼上,
小英住在小兰的楼上。
谁在最上面?谁在最下面?
一下数学教案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篇六
一、填空。
1、与4相邻的两个数是和。
2、10前面第2个数是,6后面第3个数是。
3、7前面的一个数是,后面的一个数是。
4、10和8中间的`一个数是。
5、比6大比10小的数有、、。
二、写数。
1、按规律填数。
25。
985。
2、把4,10,3,0,6,2,8,5中小于6的数写在下面。
只要大家脚踏实地的复习、一定能够提高数学应用能力!希望提供的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模拟题,能帮助大家迅速提高数学成绩!
一下数学教案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篇七
单元教材分析:100以内的加减法是生活中常用的数学知识,是生活数学的最好体现,它的学习对学生学习多位数加减法以及乘除法的基础,同时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心算。因此这一单元的教学是全册的重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对以后的计算的正确和迅速程度产生直接影响,不仅有利于学生在用数学中进一步领会加减法的含义,而且还可以为今后发现和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本单元的计算按难易程度分三段编排: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各节中教学内容的编排大体分为三个层次:一、以实际情境提供计算题,并呈现多种计算方法,二、让学生动手操作理解和掌握算法,第三、脱离直观手段,让学生思考算法,算出得数。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提出有关计算问题,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教学过程中,由动手操作,观察、交流依靠动手和实物思考到脱离实物思考,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有利于促进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教学中以具体事物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动手操作促进学生理解知识,利用小组合作交流与独立思考的方法内化知识,促进思维的发展。
单元教学要求:
1、使学生会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2、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3、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计算,培养学习兴趣和计算意识。
单元教学重、难点:
(1)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教学是本单元的重点。
(2)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计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难点。
单元课时安排:
1、整十数加、减整十数………………………3课时。
2、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4课时。
3、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6课时。
4、整理和复习…………………………………2课时。
一下数学教案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篇八
1、熟练掌握一、二级运算单列式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
2、培养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1、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发现并总结概括出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主题图练习本。
冬天你最喜欢什么运动?(堆雪人、打雪仗、滑冰、滑雪)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认识有关滑冰场情况。(出示“冰雪天地”主题图)让学生认真观察图。
根据主题图和提示提出问题。
1、肯定学生的积极表现,引导学生回顾和本节内容相关的旧知识。
2、出示信息,多媒体展示问题。
a:师:根据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下午有多少人?
生:滑雪场一共有多少人?
师:你能有什么解决办法?
师:引导学生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b: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鼓励学生独立列算式,然后求解,师生共同总结。
d:请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然后相互讨论。
e:强调算式的多样化,帮助学生理解。例如:问题二中算式987÷3表示6天总共接待的人数,再乘以6表示6天总共接待的人数,他们的现实意义是相同的,所以两种算法都是正确的。
3、结运算规律,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4、请学生做书中的小练习。
1、检查学生练习情况,请同学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再做适当补充。
2、教师进一步强调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请学生反思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并谈谈收获和体会。
3、布置思考题及课后作业。
思考题:
如果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法,应如何计算?
练习一第1、2、5题。
课题:一、二级混合运算。
教材第6、7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的第5、6、7题。
1、使学生初步掌握较典型的两级混合运算的灵活算法。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
3、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1、级运算由高到低。
2、理解两边高级、中间低级的混合运算的灵活算法。
1、媒体演示复习题。
请四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2、冬天你最喜欢什么运动?
1、学习例3。
(1)多媒体出示例3的挂图。
(2)学生分组讨论,在组内交流获取的信息,小组汇报。
(4)这道题应怎么列式解答呢?在小组内说一说。
(5)放开让学生独立解答。
2、提问: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小组讨论并交流。
学生可能会提出:买3张成人票,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
学生独立列综合算式解答,并说出计算顺序。
3、较这个算式与例题算式有什么不同?
1、完成教材第7页的“做一做”。
2、完成练习一中的第5题。
今天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练习一第6、7题。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
雪天地”游玩。购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算法一:24+24+24÷2算法二:24×2+24÷2。
规律: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用小括号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策略。
2.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的习惯。
难重点:四则运算顺序。
教具:挂图。
1、师准备扑克牌,带领学生玩“算24点”游戏,分组竞。
教师抽出四张牌,根据扑克牌上四个数用加减乘除把它列为得数为24为胜。
2、有24个苹果,每6个苹果装一盒,需要几个盒子?
1.出示挂图及例4(板书后)。
2.分析题中数量关系,从问题入手,先要求什么,再求什么……的思路独立思考。
3.交流解题思路(引导说出第2种解法)。
4.如何把上式列成一个算式呢?(板书后)。
问:每步算式表示的意义。
对含有小括号的运算,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练习p11做一做。
3.出示例5。(板书后)。
请生在书上的算式里标出运算顺序号。两名学生板演,同桌互评后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师问:观察两小题有什么相同地方?有什么不同地方?两题结果为什么不一样?
最后,同桌互相说一说每小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
师:给出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以小组合作形式总结四则运算顺序。
师整理板书四则运算顺序。(板书后)。
4.练习p12做一做1、2题。
5.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1.42+6×(12–4)=。
2.42+6×12–4=。
总结四则运算。
1、掌握0在四则运算的特性。
2、理解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
3、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和概括能力。
1、通过归纳分析总结0在四面八方则运算中的特性。
2、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四则运算的特征。
1、通过学习进一步对在生活中的意义以及0在运算中的作用。
2、掌握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
3、理解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
4、教具准备。
5、教学过程。
1、出示口算卡片。
0+50=0×135=0÷12=。
学生口算后两题时可能有些困难,教师可以结合前两道已学过的含有0的加减法算式来对乘除法算式中含有的0的算法进行归纳。
“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了任何一个数加0或0加任何一个数和0减任何数或任何数减0,它们所得的结果都是原来的那个数而不是0,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有关0的运算和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呢?它们的结果又是多少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进入今天的学习。”
教师:“这个问题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会进行探讨。”同时并夸讲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好。
2、说出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
你知道哪些有关0的运算?
(1)小组合作交流并举例。
(2)全班交流。
老师结合学生的概括,整理出板书内容。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例5+0=5。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5-5=0。
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0×5=0。
0除以任何数都得00÷5=0。
(1)老师提出问题:如果用0作除数结果会怎样?
板书:5÷0=□0÷0=□。
(2)引发思考。
(3)小组交流。
(4)举例说明观点。
观点1:如果被除数不等于0,如5÷0,它的高商不论等于几,与除数0相乘后的结果都不等于5。
观点2:我们来讨论“0÷0”,它结果是多少呢?可能有的同学认为“0÷0=0”。也有的同学认为“0÷0=1”(相同数相除,商是1)。实际上“0÷0”的商无论等于什么数,商和除数的积都来等于0,也就是说“0÷0”的结果有无数个。
观点3:根据上面同学的分析,我认为如果0作除数,要么没有确定的结果,要么有无数结果,没有研究价值和意义,因此0不能作除数。
(1)教师让学生先明确题意。
(2)分组探究。
(3)交流反馈。
0+8=22+17×0=0+7+7=。
3300÷25=1320×500÷250。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想一想应注意什么问题。
一下数学教案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篇九
40×5=720÷8=8×50=88÷4=。
120÷3=6×90=6300÷7=9×700=。
84÷2=150÷3=270÷9=93÷3=。
7×600=14×6=12×8=180÷2=。
400÷2=48÷4=99÷9=15×5=。
二、填空。
1、39÷3读作(),商是()。
2、16×5读作(),积是()。
3、80里面有()个十,900里面有()个百。
4、5000里面有()个千,也可看作()个百。
5、4乘70再减去28得()。
6、3个40相加得(),60是2的()倍,60的2倍是()。
7、因为4×9=36,所以40×9=()。
8、计算16×7时,可以这样想:10×7=(),6×7=(),
()+()=()。
9、计算36÷3时,可以这样想:30÷3=(),6÷3=(),
()+()=()。
10、小华看一本书时3天看了60页,那么他每天看()页,照这样计算,他9天共看了()页。
三、脱式计算。
=
=
3、列式计算。
1、3个900相加是多少?2、比35的3倍多28的'数是多少?
4、小明的爷爷、爸爸的体重各是多少?
5、(1)还剩多少页没看?
(2)剩下的书,要在4天内看完,平均每天看多少页?
一下数学教案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篇十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解决求表面积和体积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同伴之间进行合作交流,乐于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的实际问题。
观察、操作中进一步巩固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每组准备6个同样大小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小盒,投影。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一节我们对第四单元的内容进行练习。
1、师:什么是物体的表面积?
抽生回答。
2、师:在实际生活中,有时不一定要求出长方体和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和。要结合具体情况分析,才能正确解决问题。
(2)求做长方体排气管道,需要多少材料,是求长方体的几个面的面积和?
3、师:什么是物体的体积?什么是物体的容积?体积和容积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1)求长方体菜窖挖出多少土,是求这个长方体的什么?
(2)挖出的'这些土能垫多长、多宽、多高的领操台,是求这个领操台的什么?
4、如果求火车的一节车厢能装多少吨煤,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5、动手实践。
(1)以小组为单位,拿出准备好的6个同样的小盒子,设计一个包装盒。
设计的包装盒要美观、大方、实用。
尽可能地节省材料。
列式计算出你设计的包装盒用多少纸板。
列式计算出你设计的包装盒的容积是多少。
(2)汇报交流。
1、练习四第1题:求图形的体积可以让学生独立计算。交流时教师要关注学生出现的一些问题。
2、练习四第3题:让学生应用体积单位的进率、单位换算等知识来判断。
3、练习四第4题,填上适当的体积单位。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判断填上适当的单位,进一步感受体积单位的实际意义,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交流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比画一下。
4、练习四第5题:通过计算可以让学生说说计算方法,体会虽然结果相同,但表面积和体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并可以结合实物指一指、说一说。
5、练习四第7题:使学生理解两个图形所占的空间就是这两个图形的体积。
6、练习四第8题:注意要把4厘米化为0、04米。
答案:45×28×0、04=50、4(立方米)。
50、4÷1、5=33、6(车)。
考虑实际情况,需要34车。
学习了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和体会?有什么提高?
练习四第2、6、9、10题、实践活动。
练习四。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第8题45×28×0、04=50、4(立方米)。
50、4÷1、5=33、6(车)。
考虑实际情况,需要34车。
(根据学生练习情况调整板书内容)。
一下数学教案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篇十一
1、使学生认识算盘,知道用三指拨珠的方法,初步学会在算盘上拨出四位数。
2、通过在算盘上拨珠记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结合算盘的认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认识算盘,掌握算盘上记数的方法。
2、三指分工协作的拨珠方法。
1课时
一、复习旧知。
1、在计数器上指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
2、读出下面各数。
38 380000 380 3800000 308 3080000
3、看计数器上的数读出来。(师演示)
二、揭示课题。
1、前面我们学过了用计数器数数和记数的方法,数数和记数除了可以用计数器外,还有一种比较方便的工具,那就是算盘。
2、算盘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简便计算工具,它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还比较广泛。
3、你想认识算盘吗?你想了解有关算盘的哪些知识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算盘的认识”。(板书课题:算盘的认识)
三、教学新课。
1、认识算盘各部分的名称和定位。
教师边讲解边板书算盘各部分的名称。
(2)在算盘上记数时,要在算盘上选一档作个记号,定作个位。向左数第二档是十位,第三档是百位。
教师边说边在算盘上贴出“个”、“十”、“百”,同时让学生也在自己的算盘上写上“个”、“十”、“百”。
(3)教师接着说明:算珠都靠框时,表示算盘上没有拨上数。记数时要拨珠靠梁。一个下珠表示1,一个上珠表示5、空档表示0。
2、教学在算盘上记数时,注意结合1至9各数的特点,说明三指分工的拨珠方法。
(1)在算盘上拨上1~9各数。
拨上1、2、3、4时,用拇指拨下珠靠梁;拨上5时,一般不用五个下珠表示,而用一个上珠表示,用中指拨一个上珠靠梁;拨上6、7、8、9时,用拇指和中指同时拨珠靠梁。
(2)在算盘上拨去1~9各数。
拨去1、2、3、4都用食指,拨去5用中指,拨去6、7、8、9用中指和食指同时拨。
(3)小结三指分工的拨珠方法:
拇指——把下珠向上拨;中指——把上珠向上拨或向下拨;食指——把下珠向下拨。
3、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读题。
(2)让学生在算盘上找到个位、十位、百位所在的位置,并告诉学生,拨数时也要从高位拨起。
(3)学生试拨17、56、180、309和400这几个数,教师针对出现的错误给予具体指导和帮助。
(4)小结拨数方法:定好位后,从高位起,一位一位地拨,0用空档表示。
四、课堂练习
提问: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算盘有了哪些新的认识?(结合本节课内容提示学生小结。)
(2)拨珠时,三指分工的方法是怎样的?
五、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
计数器、算盘、第七册课本及教师用书。
六、自我问答
这节课我主要根据小学生生性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从谈话引入“算盘的认识”,接着让学生通过自学不仅认识算盘各部分的名称,学会拨数,同时让同桌之间相互说数和拨数,加深他们对算盘的认识和使用。在学生相互说数、拨数的教学活动中,我发现动手操作的活动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交流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学生的自信心,而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下数学教案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篇十二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减法的含义。
2、初步学习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
3、培养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初步学习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
1、初步学习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加减法的含义。
小棒和圆片。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蓝天白云,天气清凉,在美丽的大森林里,小蜗牛举行了一场精彩的表演。你们想看吗?(生答)现在老师就带小朋友一起来欣赏小蜗牛的“跳伞表演”(指向黑板课题:跳伞表演)。请看大屏幕。
(出示:从美丽的大森林伸展到蓝蓝的天空,再到陆续飞落的降落伞)。
二、探究解题策略。
1、学生仔细观察图,提取数学信息。
3.学生汇报:看到了大森林里在举行跳伞表演;天上有红色降落伞、黄色降落伞和蓝色的降落伞在比赛;红色降落伞有14个、黄色降落伞有6个,蓝色降落伞有7个。(师板书:蜗牛的数目)。
4.学生根据刚才说到的数学信息跟同桌提个不一样的数学问题。
5.学生汇报所提问题并尝试解答。
生1:红色降落伞和蓝色降落伞一共有多少个?)。
生2:红色降落伞比黄色降落伞多几个?
同学们观察得真认真,能提出这么多的问题。
4、刚才同学提出了“红色降落伞比黄色降落伞多几个?”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类问题。
三、学生操作,探索新知。
1、请同学们拿出小棒和圆片,先摆14个红色的圆表示红色降落伞的个数,再摆6个黄色圆片表示黄色降落伞的个数。注意两种颜色一一对应后,多出的部分就是红色降落伞比黄色降落伞多的个数。
教师巡视、指导。
点名汇报。(红色降落伞比黄色降落伞多8个)。
根据所摆学具列出算式。板书:14-6=8让学生说出14、6、8表示的意思。
2、请同学们打开课本p10,把一些信息填上。
3、学生试完成的“蓝色降落伞比红色降落伞少几个?”,教师评价学生。
4、这节课通过学习“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知道用减法计算。
四、巩固练习。(出示)。
完成试一试第1、2题,点名回答,学生评价。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得怎么样,有什么收获?
学生a:对于多少的题目我会做了。
学生b:我学会了“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可以用减法计算。
学生c:数学和我们的生活有密切关系。
学生d:两数相差用减法计算。
板书设计:
跳伞表演。
(解决减法问题)。
红色:14个黄色:6个蓝色:7个。
14-6=8(个)14-7=7(个)。
一下数学教案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篇十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实际长度的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
2、使学生能用毫米作单位估计、测量物体或线段的长度,以及用毫米作单位画线。
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
教学难点:建立1毫米实际长度的概念。
教学准备:直尺、一元硬币、大头针、铅笔芯、正方形纸片、长方形纸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用实物投影仪出示两条同样长的垂直相交的线段。
让学生猜一猜:图中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
师:你有什么好方法确定吗?(学生:用尺量)。
2、师:老师这儿有两把尺,你量量看。
师:量得准吗?你有没有什么好建议?(学生:用我们自己的尺量)。
(依据新课程中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来设计这一环节。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尝试解决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自然地提出了细化测量单位的要求。真正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这一教学理念。)。
3、师:请你把自己的尺拿上来量一量,是厘米带()小格。
指名到前面量,并报出测量结果:都是9厘米带3小格。
师阐述:原来两条线段一样长。这说明光靠眼睛看是不行的,还要动手量一量。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感知1毫米。
师:看来同学们的尺作用真大。观察自己的直尺,它和老师的两把尺有什么不同?
全班讨论交流:老师的尺格子很大,而我们的尺有很多的小格子,能量得很准。
师:直尺上每1厘米之间都有很多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板书:1毫米)指名到投影仪下找一找1毫米,其他同学在自己的尺上也找一找。(全班交流:学生说出自己找到的1毫米)。
师:你能用一个字来说出1毫米的特点吗?(学生自由说1毫米的特点)。
2、探索1厘米=10毫米。
(2)请学生任意选直尺上的相邻的两个数字即1厘米中间数一数有几毫米,可以用笔尖指着数。(学生自由数)。
集体交流,根据交流发现规律。
师:你发现了什么?(学生:1厘米中有10毫米)。
课件出示:1厘米=10毫米。
师:把你的发现悄悄告诉同桌。
3、找一找,画一画。
师:你能在直尺上找到20毫米吗?指名到前面找一找。
师:你还能在哪儿找到20毫米?
学生在尺上找出不同区域的20毫米,如4厘米到6厘米,8厘米到10厘米。
师:你能找到40毫米吗?指名上前找。
师:很好!你能画一条40毫米的线段吗?
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下画,其余同学观察画法。
师:请同学们画一条33毫米长的线段。
学生画好后,互相检查,选几个画得比较规范的进行展览。
4、量一量,读一读。
(1)课件出示回形针图片,
师:你能读出回形针的长是多少毫米吗?
生:27毫米。
师:你是怎么看出尺上是27毫米的?
生:是2厘米带7小格。
(2)课件出示铁钉图,
师:你能读出铁钉的长是多少毫米吗?
生:39毫米。
师:你是怎么看出尺上是39毫米的?
生:是3厘米带9小格。
师:你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40毫米少了1格就是39毫米。
师:你的观察方法真独特,值得我们学习。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量一量长方形、正方形纸片每条边的长度。集体交流,指名到前面量。
2、估一估。
师:请你估计一下自己的拇指宽多少毫米。
学生大胆估计后,指名到前面量一量,看谁估计得最接近。
3、两人合作测量信封中的物品(大头针、铅笔芯、一元硬币),并填写资料卡。
(1)先估计每一个要测量的数据,并填在表中。
(3)然后两人合作测量,完成数据表。
估一估量一量。
数学书的厚度()毫米()毫米。
大头针的长度()毫米()毫米。
铅笔芯的长度()毫米()毫米。
一元硬币的厚度()毫米()毫米。
集体交流后,提问:一元硬币的厚度你是怎么量的?(学生到投影仪下汇报测量方法并演示)。
4、联系生活,巩固新知。
课件出示题目:
(1)小鸣的身高是12米。
(2)豆豆的铅笔长16毫米。
(3)毛毛一下子能跳14厘米。
(4)欢欢的牙刷长15分米。
(5)匆匆数学本上的日期格长4厘米。
(6)我们的新教学大楼高11分米。
指名口答,改正题目中不恰当的长度单位。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今天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本领?你有哪些收获,你能在生活中应用这些本领吗?
2、测量生活中的小物体并以毫米为单位记录下数据。
一下数学教案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篇十四
掌握没有括号的加、减混合或乘、除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能在问题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归纳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概括出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算式的运算顺序,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多媒体课件。
口算。
25+7512×416+4+2325×4×2。
回忆我们以前学习的运算顺序,说说你知道些什么?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让学生通过复习,回忆以前学习的运算顺序都是从左往右进行计算的规则,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用多媒体展示主题图,说说图中描绘的是哪儿?人们都在做什么?
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怎么解决?
设计意图:四则混合运算应该是用来记录情境问题的步骤或解题计划的,是情境问题的另一种表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是数字化的情境问题,所以从情境图入手是再合适不过了。
只有加、减法的运算顺序学习。
师:这道题的已知条件是什么?每个条件是什么意思?
(学生思考并交流的同时,多媒体课件展示已知条件及其意义)。
师:求“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该怎样列式计算?
(学生列式计算并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
全班交流。
方法1:分步列式。
28+85=113(人)。
方法2:列综合算式。
师:谁能说说,在这个综合算式中,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交流,展示计算过程)。
2.做一做:说说各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师:上面各题算式的运算顺序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小结得出: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法、减法运算,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设计意图: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便于学生依托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比较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3.只有乘、除法的运算顺序学习。
师:“照这样计算”表示什么?
师:想想,怎样列出算式?在小组中说说你的算式的解题思路?
(学生列式计算并在小组中交流各自的解题思路)。
全班交流。
987÷3×66÷3×987。
(根据学生的交流展示两种解题思路的算式,并以多媒体展示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两道算式的解题思路)。
师:说说综合算式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设计意图:注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这对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4.做一做:一箱12瓶橙汁48元,芳芳要买3瓶,需要付多少钱?
(学生独立完成。如果开始只能列出分步算式,就依据分步算式列出综合算式,并引导学生今后尽量采用综合算式;如果有人列出综合算式,就让学生说说运算顺序并注意递等式计算的格式。)。
师:这几道题的运算顺序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小结得出: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乘法、除法运算,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设计意图:教学中选择解决实际问题,是为了避免将四则混合运算题视为单纯的计算问题,产生数学与日常生活无关的错觉,造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找不到使用四则混合运算帮助解题的例子。
根据下面的分步算式,把它们改写成综合算式。
200÷4=5050×3=150。
28×2=5656÷7=8。
判断并改错。
=75=2。
设计意图:让学生独立思考、辨析,完成练习,加强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之间的联系,要求学生说明原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养成认真完成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师:归纳一下,今天所学的算式有什么特点?它们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时,都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师:对于今天的学习,你们感觉如何?
一下数学教案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篇十五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2页至第4页例1、例2。
1.通过生活情境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在东、南、西、北中,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3、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会在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一、儿歌铺垫,引出新课。
同学们,你们会背有关东、南、西、北方向的儿歌吗?
学生背儿歌:
早晨起来,面向太阳。
前面是东,后面是西,
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读了这首儿歌,你们能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二.在生活情境中,探索、体验新知。
1、以4人小组为单位,根据儿歌让学生在学校操场上辨认东、南、西、北方向。
2、生观察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什么建筑物?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然后把看到的主要的景物记录下来,并标明方向。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注物体。
4、学生讨论各种不同方法后,教师讲解地图上通常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引导学生按地图的记录方式,重新整理自己的记录,完成校园示意图。再结合示意图用“东、南、西、北”说一说各种景物所在的位置。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说一说教室里东、南、西、北各有什么?
2、用东、南、西、北这些词语说一说你座位周围同学所在的方向。
3、你说我做。
5人一组,1人指挥,4人做动作。(1人指挥站中间,4人听指挥站4个方向。)。
4、合作完成教科书练习一的第2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694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