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应强调学生的实际需求和个性差异,注重因材施教。编写教案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篇一
1、在理解画面内容的基础上,倾听、学念诗歌。
2、感受“树叶当邮票”的含义,体味诗歌文字所表现的意境美。
3、认读重点字词:邮票、嫩嫩的、秋天、土壤、四季、寄、金黄
认读重点字词,学习朗读诗歌
挂图、音带、大字、诗歌读本人手一册、树叶
一、预备活动
1、师幼互相问候线上活动
看动作猜词。教师将春天在奔跑中的大字卡依次摆放好,请个别幼儿来表演们,其他幼儿猜词,并寻找大字卡,幼儿反复进行。
2、教师发书
二、感知理解活动
1、教师出示树叶若干片,谈话、问题导入
师:小朋友们注意观察教师手中的树叶,你们知道在四季变化中,树叶会有什么变化吗?(幼儿讨论并自由回答,教师注意提醒帮助幼儿使用清楚连贯的语言)我们来学习一首关于树叶的诗歌。
2、教师播放诗歌录音带,幼儿认真倾听,了解诗歌内容
4、集体阅读
(1)教师出示挂图,引导幼儿理解一年四季树叶的变化,春天树叶是什么样的呢?夏天呢?引导幼儿明白树叶会跟着季节的变化一一对应教师随机出示大字卡“邮票、嫩嫩的秋天、金黄等。
(2)为什么说树叶是大自然的邮票?引导幼儿理解不同季节的树叶可以像信一样寄给人们,让幼儿知道哪个季节来临了,各个季节的树叶就是各个季节的标志。
(3)学习动词“寄”,教师重点强调树叶是怎么到小朋友哪里的,学习动词寄并出示相应的.大字卡,引导幼儿理解含义。
(4)教师播放诗歌录音,幼儿一边看挂图一边认真倾听,理解诗歌内容,鼓励幼儿小声跟读,阅读完教师收书。
三、游戏活动
游戏:小小邮递员
四、结束活动
幼儿有序整理自己的物品。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篇二
1.培养速读习惯和能力,积累一些词语。
2.理解并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
3.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
4.了解科普类文章一般结构,学写科普短文。
真正懂得影响物候来临的因素。
了解科普类文章一般结构,学写科普短文。
一、导入新课:
1.学生欣赏视频,说说都看到了什么?
我们看到了消融未尽的冰雪,斜飞的的燕子,如丝绦般的垂柳,艳丽的桃花,接天的莲叶,纷飞的落叶,皑皑白雪……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为之陶醉,又为之留下多少动人篇章。可这些这些富有诗情画意的图景,在科学家和劳动人民的眼里又传达了怎样的信息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索一下这些自然景象中的玄机。
2.出示(板书)课题,简介作者。
二、检查预习,积累词语:(图片显示)。
注意读音:簌簌载途记载连翘萌发草长莺飞销声匿迹孕育。
理解意思:次第销声匿迹衰草连天草长莺飞销声匿迹周而复始。
三、梳理知识:
图示问题:1.标题中的“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本文要说明的是什么?)。
提示:指的是“物候现象”。
那什么是物候现象呢?能从文中找到一些吗?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一下“物候”?
不妨试试扩词法。物,就是指动植物,候,就是指气候,不是天气。可以理解成,动植物的活动变化规律对气候的反映。注意,和人的行为无关。
提示:因为它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作用。
图示问题:3.我们该怎么样观察大自然的语言呢?(物候现象来临受哪些因素影响呢?)。
提示:纬度、经度、高下、古今。
这几个因素的排列顺序可以调换吗?为什么呢?
使学生明确:按照由空间到时间,由主要到次要的顺序。
谁能解释为什么是这样的主要到次要呢?
提示:把下面几种事物按从大到小排序:高山、大海、地球。
图示地球温度带对我国气候的影响,解释纬度应该最主要的,也是最大的;图示海洋对气候的影响;图示山地垂直气候带。物候是和气候有关的科学,气候是和空间联系紧密的,所以时间只能是次要的考虑因素。
能说说为什么会有古今的差异吗?(可以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考虑。)全球变暖(温室效应)。
图示问题: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真正的用途呢?
学生可以读出书中原句,教师简单归纳。
1.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2.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
3.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4.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5.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四、学习语言。
图示问题:1.你们觉得课文的哪些句子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抓住第一段分析。先了解大意,注意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运用。
图示问题:2.这么美的句子应该美美的读出来才更美,谁来读一读?(学生先读,然后老师范读,时间允许可以配乐。)。
提示:从内容上看,写的是四季之景,写景的最佳方式是描写;从位置上看,是文章开头,这样的文句能够吸引读者,把科普知识的平实变得生动活泼。
五、小结全文:(板书)。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我们初步了解了物候和物候学的一些知识,我们来回顾一下整文的的结构:作者先是告诉我们要介绍的“是什么”;接着告诉我们“为什么”要介绍物候和物候学;然后又告诉我们“怎么样”来研究物候,即哪些因素会影响物候;最后告诉大家研究物候到底“有什么用”。大部分科普类的文章都是解决这样几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有什么用(影响)。从一般的现象,逐步引出其中的科学知识。所以我们写这类文章时要注意这几点。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篇三
1、学会本课的2个生字;理解4个新词语的意思。
2、能把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能仿照例句用“只要……就能……”写句子。
3、能背诵课文。
4、能用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阅读课文,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所介绍的科学知识,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背诵课文,用“只要……就能……”写句子。
用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阅读课文。
一、教学目标:
1)会本课的2个生字,理解“准是”等词语的意思;
2)把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朗读和背诵2---6节。
3)能用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阅读课文,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所介绍的科学知识,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
1、揭题激趣范读。
2)师范读课文。
3)学生交流。
2、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自学生字词。
2)读通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3)质疑问难。
4)自学检查。
3、再读课文,学习2---6节。
1)说说这首诗介绍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用“-------”划出,他们都说些什么?
2)学生交流归纳,教师板书。
3)课文是怎样用生动的语言介绍的?选择自己喜欢的一节诗研读、体会。
4)根据交流随机点拨:
第2节: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准是”,用“因为……所以……”说一句话。
第3节:用“因为……所以……”说一句话。
第4节:理解比喻句,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第5节:理解“编队”及比喻句,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第6节:结合插图理解“年轮”。
5)朗读2----6节,尝试背诵。
4、作业。
1)完成《作业本》3、5。
2)收集信息:你平时还观察到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篇四
一、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的2个生字;理解4个新词语的意思。
2、能把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能仿照例句用“只要……就能……”写句子。
3、能背诵课文。
4、能用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阅读课文,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所介绍的科学知识,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用“只要……就能……”写句子。
三、教学难点 :用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阅读课文。
四、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
1)会本课的2个生字,理解“准是”等词语的意思;
2)把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朗读和背诵2---6节。
3)能用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阅读课文,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所介绍的科学知识,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 :
1、揭题激趣范读。
2)师范读课文。
3)学生交流。
2、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自学生字词。
2)读通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3)质疑问难。
4)自学检查。
给多音字注音:假如请假假装弄虚作假病假。
组词:雁()编()逗()。
燕()偏()豆()。
抽读课文,正音。
质疑释疑。
3、再读课文,学习2---6节。
2)学生交流归纳,教师板书。
观察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晴天。
蚂蚁忙着搬家出门要带雨伞。
蝌蚪在水中游泳春天来到人间。
大雁在编队南飞秋天已在眼前。
3)课文是怎样用生动的语言介绍的?选择自己喜欢的一节诗研读、体会。
4)根据交流随机点拨:
第2节: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准是”,用“因为……所以……”说一句话。
第3节:用“因为……所以……”说一句话。
第4节:理解比喻句,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第5节:理解“编队”及比喻句,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第6节:结合插图理解“年轮”。
5)朗读2----6节,尝试背诵。
4、作业 。
1)完成《作业 本》3、5。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
1、理解“假如、视而不见”等词语,仿照例句用“只要……就能……”写句子。
2、学懂1、7节,懂得平时要注意观察大自然的变化并要勤动脑勤思考的道理。
3、背诵课文。
二、教学过程 。
1、复习检查。
1)检查词语:独立完成《作业 本》1。
2)有感情朗读2---6节。
2、学习1、7节。
1)自由朗读,思考:怎样才能发现和看懂大自然的语言呢?
2)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假如、视而不见”等词语的意思。
3)齐声朗读1、7节。
4)背诵。
5)完成《作业 本》4。
3、信息交流,仿写诗句。
2)学生交流,教师板书。
3)研究写法,仿写诗句。
4)学习交流片段。
4、作业 。
1)背诵全文。
2)完成作业 本6。
5、板书。
观察到什么知道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交流随机板书)。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篇五
1、积累词语,并学会运用。
2、整体感知课文,,学会筛选信息并概括要点。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生动优美的特点
学习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学会筛选信息并概括要点。
学习难点: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生动优美的特点
学习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你会读加点的字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
连翘( )翘尾巴( )观测( )道观( )差异( )差遣( )差劲( ) 参差( )播种( ) 耕种( )落叶( )丢三落四( )落枕( )
萌发( 翩然( ) 孕育( ) 簌簌( )销声匿迹( )风雪载途( ) 衰草连天( )
二、指导学习研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认识作者,检查预习情况
1.简介作者
2.检查字词预习,夯实基础。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要求学生读的准确流利,画出自己喜欢的语段。
(四)理清思路
思考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物候学知识的?
(五)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读第1至3自然段,根据下列问题评点课文
1.每个自然段写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文章一开始从丰富的物候现象写起,作者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文中 哪些词语用得既准确又生动?有何作用?(在书上作好评点。)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篇六
由复习学过的文体导入说明文学习。
二、通读全文,概括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后议论回答,然后教师明确:本文给我们介绍了有关物候的知识及研究它的意义。
三、划分结构层次,理解本文说明的条理性。
1.本文围绕着物候这个中心给我们介绍了哪些方面的知识?全文可划分为几部分?
学生讨论,教师指名回答,然后教师归纳总结:本文作者围绕物候这个中心给我们介绍了四个方面的问题,课文因此也可划分为四部分。(略)。
2.再问:以上四个部分的说明采用了什么样的顺序?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课文在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是按照由主到次的说明顺序来安排的,在行文上使用了“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等词语。
教师提示:我们读一部小说,总是先读到前面的“提要”。提要是对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内容全貌做极为简要和概括的说明。有时我们还经常读到摘要。摘要,顾名思义就是对原文的要点进行摘录。写摘要和写提要有相同的地方,即都是抓住要点,写成文章。不同的地方是提要用自己的语言对原作的内容全貌作简要的概括说明,而摘要却是在不损害原作内容的前提下,摘录原作的要点,将原作的主要内容准确地按原作的顺序写出来,不掺进自己的观点和评论,但为使上下文连续,可适当加上一些词语,原文有的句子太长可取其主要成分。
学生写完以后,教师把预先准备好的投影仪展示出来,供学生参考。(略)。
四、总结。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向人们介绍事物本质特点的一种文体。写说明文应按照一定的顺序,使文章有条理性。《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说明文向我们介绍的是物候学的知识,本文从具体、生动的物候景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物候现象的特征、成因和意义。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检查作业。叫学生回答上节课布置的作业。
二、理解本文说明的生动性。
1.请三位同学分别朗读前三段课文。
2.理解题目的含义。问:“大自然的语言”指什么?课文为什么以此为题?
学生讨论,回答。第二段结束时说:“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营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第三段开头又说:“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可见“大自然的语言”是指“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物候现象。作者将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比做大自然的语言,显得形象生动。课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作者是经过一番认真构思的。首先在课文第二段中有“传语”、“暗示”、“唱歌”等词语,将大自然人格化了,生动含蓄地揭示了物候现象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其次,“大自然的语言”概括了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给人以形象生动的印象。说明抽象深奥的物候学知识,从生动丰富的自然现象说起,精彩动人地展示出一幅四季风景图,使人容易对其产生兴趣,也符合人们由表及里认识事物的过程。
学生讨论回答。本段具体描写了“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语言生动、优美、形象,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美妙的四季图。写大地回春,用了拟人手法,“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写燕子归来,用“翩然”形容,给人以轻快敏捷的感受。写秋天植物叶枯落地,用“簌簌”一词,写昆虫用“活跃”和“销声匿迹”对比,令人仿佛置身于肃杀的秋天之中。这些贴切生动的词语或状其具体情态,或概括其总体特征,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受。恰当贴切地解释了“大自然的语言”。
(4)口头作文(略)。
三、学习举例说明。
1.导入:本文在说明事物时除了条理清楚和生动形象以外,还有一个特点是采用了举例说明的方法。举例子可以将一些抽象深奥的事理形象明了地说出来,令人容易明白。请大家将课文中的例子找出来。
学生快速读课文,寻找文中的例子。教师指名回答。然后补充说明。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教师指名回答,然后明确:这样的用语,课文中还有“下面是一个例子”、“如”、“又如”等。也有不用的.如第二段举了“杏花开和布谷鸟来了”三个例子都没有用。
学生讨论、举手回答。明确:举例多少应根据需要而定,容易明白的就不举或只举一个例子;不容易明白的就要举两个乃至更多的例子。本文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举两个例子很有必要。因为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地区冬天温和,这是人所共知的。若依此来推论,春天会来得早,但事实上是春天反而来得迟,且又寒冷。举两个例子说明,才能使人对此确信无疑。
四、总结扩展。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课以后的感受。
2.教师总结。
五、布置作业(略)。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品味本文简洁,准确,生动,科学的语言。
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
掌握说明文的几种说明顺序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趣。
教学课时:两课时。
课前准备:搜集一些农谚。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在生活中,我们人类用语言来交流,那么大自然呢?它也有语言吗?
欣赏图片1 欣赏图片2 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这些现象在告诉人们什么?
同学们以上说的都是大自然特有的语言。这语言到处都有,睁开眼都能发现。请同学们谈谈自己了解的大自然语言。
像这些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现象,古代的劳动人们称为“物候现象”。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聆听她们的语言。
新课讲授:
一. 察言观色:学生介绍竺可桢,教师补充。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8年获哈佛大学地学系博士学位。回国后先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成为我国近代气象学和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1936 年起,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在贵州的穷乡僻壤,他将浙大从一所地方性大学办成了全国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写下了耀眼的篇章。1949年10月,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二.狼吞虎咽:快速朗读课文,(1)标出难读,难记的字,词。(2)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上讲台板书】。
三.畅所欲言:你从课文中获得哪些信息?在文中找出,并概括。
自由交流:(补充)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1.2.3段)。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第4.5段)。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第6.7.8.9.10)。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第11.12段)。
四.细嚼慢咽:朗读1段,品味语言。
找出这一个自然段,你最喜欢哪些好词,好句,说说理由。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四.摩拳檫掌:欣赏四季图片(春,夏,秋,冬)选任一季节,用生动,美丽的文字把眼前的美景描绘出来。
五作业:.曲不离口,朗读并背诵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初试牛刀,同学朗读上一堂课的小短文,并做评价。
无论是桃红柳绿的春日还是冰天封地的冬夜,都是大自然的现象。那么学习大自然的语言对我们人类有什么作用呢?它们又是由什么来决定的呢?今天我们继续来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新课讲授:
(抓住关键词: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明确: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或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的逻辑顺序。
(2)作者主要用什么说明方法来分别说明这些因素的影响?
明确:举例子。(找出并分析)例如: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比北京要早开20天。说明了纬度对物候的影响。但有时为了使说明对象更透彻,可以举更多的例子。
(3)第10段中,“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可否删去?为什么?
(探讨),例如:第一段末:“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准确地说明了存在四季分明的地方。
二,抛砖引玉,《大林寺桃花》。
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
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三,七嘴八舌,质疑问难三步曲:
第一步,默读课文,找出疑难地方,标出。
第二步,四人一组讨论问题。
第三步,每组提出“杀手锏”(本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讨论。
沙尘暴,海啸。
附:作业设计 备课资料 诗歌中的物候知识。
所有图片来自。
spring 。
autumn 。
swallar 。
shachenbao 。
beiguofengguang 。
hainan /article/uploadfiles/200511/。
xinjiang 。
tianshan 。
shiyuechangchen 。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篇八
1.了解物候学的内容、意义、规律和发展前景等有关知识,培养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2.学习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的一般规律来安排文章顺序的方法。
3.掌握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4.读准翘衰落观差等多音字。
5.学习说明语言的准确、生动和恰当地运用对偶、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要点难点。
要点:
1.说明要抓住事物的特征。
2.说明要富有条理性。
3.掌握运用事例说明问题的方法。
4.说明的语言准确、鲜明、生动。
5.恰当地运用对偶、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难点:
本文的逻辑顺序及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写作背景。
编者根据《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改写,不介绍时代背景。
作者简介。
编者根据《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改写,不介绍作者。
另见资料。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3段)。
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
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第四部分(11段12段)。
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另见资料。
主题思想。
文章把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从具体、生动的物候景象说起,条理分明的说明了物候现象的特征、成因和意义。
另见资料。
写作特点。
新颖别致,引人入胜的标题。
把大自然拟人化,用大自然的语言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形象地说明了认识物候现象、研究物候现象的重要性。
眉目清晰,自然精巧的结构。
文章从描绘大自然的现象开始,自然而不雕琢地提出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紧接着介绍物候学的用途。说明它对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再深入一步分析物候现象来临的复杂的情况和原因。最后进一步阐述了物候学研究的多方面的意义,展示了这门新兴学科的光辉前景。
从一年四季的自然现象说起,对介绍物候知识起了很好作用。
1.从人们熟悉的自然现象说起,可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介绍物候知识,将物候知识说得亲切通俗易懂。
2.以生动的丰富的自然现象说起,有如展示一幅四季风景图,精采动人,使人对物候知识发生兴趣。
3.以四季为序写自然现象,显示了物候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显示物候现象是有期规律性的。
另见资料。
作业练习。
理解·分析。
一指出下边几个问题的答案应该从哪些段中寻找,把段的序号填到括号里。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性?()。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现象有什么意义?()。
三决定物候现象来临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揣摩·运用。
五理解下列句子的意思,回答问题。
1.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能将赶快种谷子后面的句号改成分号吗?为什么?)。
2.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10年平均同1921年到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7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9天。就是说,春天提前9天。
(前者和后者各指什么?)。
六运用下边的词语,复述课文中关于四季的描述。
苏醒次第萌发孕育。
差异推移灵敏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
积累·联想。
七阅读下边一段文字,然后说明本地的气候有哪些特征。要举出实际例子,分作几个方面说明。
八、词汇·多义词、同义词、反义词。
语言中每个词都有一定的意义。有的词只表示一个意义,叫单义词。有的词表示几个互相联系的意义,叫多义词。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多义词。例如宽就有以下几种意义:
1.马路很宽:横的距离大(跟窄相对)。
2.听了他的一席话,心就宽了一半:放宽,使松缓。
3.对他要从宽处理:不严厉,不苛求。
4.生活水平提高了,手头比过去宽多了:宽裕、宽绰。
一个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有一个是最初的常用的基本义。通过基本义的比喻用法而逐步固定下来的新义,是比喻义。例如帽子的基本义是戴在头上保暖、防雨,遮日光或做装饰的用品,后来用它比喻罪名和坏的名义,例如说对同志乱扣帽子是不对的,这里的帽子就是它的比喻义。
语言中还有许多同义词或反义词。同义词是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例如母亲和妈妈,晓得和知道,诞辰和生日等,词的意义完全相同。有些词的意义是相近的。例如:
有些词表示的意义或者相反,或者相对,这样的词叫做反义词。例如:
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
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
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
早春跟晚春也不同。
经度的所以发生影响,是离海洋远近的关系。
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对于多义词,要了解它有哪些意义,阅读的时候,可以根据上下文来推断用的是哪个意义;写作的时候,要注意所用的多义词表示的意义是不是正确的表达了要说的意思。对于同义词和反义词,阅读的时候,他仔细辨析它们的确切含义,就能准确的认识事物的细微差别或矛盾对立的特点;写作的时候,审慎的运用它们,就能准确、鲜明的表情达意。
(一)将下列各组语句中黑体的词所表示的意义写在句后的括号里。
1.到了秋天,果实成熟()。
他显得很成熟()。
2.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他目光温和,话语亲切()。
3.杏花开了()。
北风吹,雪花飘()。
评弹这朵花()。
戳穿他的花招()。
他挂了两次花()。
(二)给下边每个词配上一个同义词。
炎热渐渐丰富养育灵敏侵害。
(三)指出下边物候谚语中的反义词。
1.小暑热得透,大暑凉飕飕。
2.干净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干净年。
3.冷得早,暖得早。
4.早蚯闻蝉叫,晚蚯迎雨场。
(四)给下边每个词填上一个反义词。
开放容易归来综合复杂短促。
答案。
一、这一题意在引导学生理解说明文的条理性。要使学生懂得,即使是并列的几个方面,也不能任意堆砌,也要以一定的标准理清条理,依一定的顺序一一说下去。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由空间到时间的条理性来安排说明顺序的。
这样安排言之有序,很有条理,表明四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不同,有主有次,不能等量齐观。
二、例子举多举少是有讲究的。这一题引导学生揣摩一下什么地方要多举例子,什么地方可以少举例子,懂得容易明白的地方举一个例子就可以了,不容易明白的地方,就要多举两个例子。阅读时很可能忽略了这一点,本题也可以启发学生阅读要仔细。
举两例是必要的。近海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如果依次类推想当然,就会误以为春天也一定来得早,一定温暖,但是事实上春天反而寒冷,举两个例子加以说明,才能使人确信无疑。
三、第1题揣摩一个分号和一个句号的用法,有助于区分这两种标点的用法,有助于对句子的理解,有助于培养仔细阅读的习惯。
第2题要求明了者的指代作用,阅读时要弄清楚这类代词指代上文什么内容,写作时要学习使用这类代词,使行文简洁一些。
1.不能。因为杏花、桃花二者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再则,前一句说的是春季的物候,后一句说的是夏季的物候。第三,前后两句句型也不相同。
2.前者指1741到1750年10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后者指1921年到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
四、这一题实质上就是给出段落大意后要求划分段落,理清层次,学习本文的条理性。
只要抓住各部分关键性语句,答题并不困难。如第一部分这样两句: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第二部分这样一句: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第三部分开头一句: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第四部分这样一句: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
可以启发学生,推而广之,分析结构,划分段落,可以看看每一部分回答了一个什么问题,从哪一段到哪一段是围绕这一问题说的。自己作文则可以根据一个中心,将一个大问题分析成为几个小问题,依一定的条理给几个小问题安排个次序,每一部分围绕一个小问题来写,就容易做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13)。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性?(4、5)。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610)。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1112)。
五、这篇说明文的标题和开头很有文学性,形象生动。本题引导学生领会怎样把说明文写得生动有趣些,怎样把标题和开头写得更能吸引人。
思考这个题目,对于提高理解分析能力,是一次锻炼。要理解得确切,分析得细致并不容易。解题指导可与讲读第一、二段结合起来,要设计一些低难度的小问题循循善诱,例如:
你读了第一、二两段,感觉怎样?
第一段对于物候现象的介绍有什么特点?
物候现象的变化同什么有关?
课文从一年四季的自然现象说起,对介绍物候知识有如下作用:
3.以四季为序写自然现象,显示了物候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显示物候现象是有其规律性的。
采用大自然的语言这个说法,将大自然拟人化了,将物候现象说得生动而有情趣,也含蓄的说明了物候对于农事安排的重要意义。
六、口头复述是用自己的话重复出读物内容的一种口头表达形式,一种说话训练方式。根据复述要求的不同,可分为详细复述、概要复述、创造性复述。这一题属于详细复述,是一种接近原材料的最基本的复述形式,必须用自己的语言严格按照原材料的内容和顺序,原原本本的述说。
复述不是背诵,要用自己的话来说,这一题又要求用进11个词语,这就要重新组织语言,在句式上,对原文进行某些调整,把书面语化为口语,使之适合口语表达的需要。这种复述练习,既具有模仿性,又要求创造性,对于积累语汇,培养语感,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都很有益处。
指导这次复述宜与精讲精读第一段结合起来,有关词语的含义和用法要理解透彻,先要熟读,再行复述。
七、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有两个。
(一)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我国是世界上著名的季风气候区,多数地方受季风影响,季节变化明显,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温润,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一个地方一年内最热月份与最冷月份平均气温之差,叫做气温年较差。与世界上同纬度地区的平均气温相比,夏季我国许多地区气温偏高,冬季我国气温普遍偏低,大部分地区气温年较差比较大。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集中在夏季,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较大,而且气温年较差也比较大,这些都是大陆性季风气候的显著特征。
(二)气候复杂多样。我国有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这是气候复杂多样的标志。又因为有许多海拔很高的山岭和高原,更增加了气候的多样性。例如,在热带、亚热带的山地,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降低、呈现中温带、寒温带的景色。干旱荒漠地区的高山上,草木茂盛,呈现湿润、半湿润地区的景色。高大的青藏高原,则是非常特殊的高原气候。
这一题训练学生有条理的说明事物和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要说得有条理,就要根据阅读材料列好提纲;要举出实际例子,就要事前收集一些资料。
这里提供一个参考提纲。
(三)气温。
1温度带。
2气温年较差。
冬季气温。
夏季气温。
(四)雨量。
1全年雨量。
2降水量的季节变化。
3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八、
八(一)。
1.植物的果实等完全长成。
这里是身心发展到相当完善程度的意思。
2.(气候)不冷不热。
不严厉、不粗暴,使人感到亲切。
3.种子植物的有性生殖器官。
形状象花朵的东西。
比喻事业的精华。
虚伪的、用来迷惑人的。
作战时受的外伤。
(二)。
炎热(暑热或酷热)渐渐(慢慢)。
丰富(丰硕)养育(抚养)。
灵敏(灵活或灵巧)侵害(危害)。
(三)。
1.热凉。
2.干净邋遢。
3.冷暖。
4.早晚。
(四)。
开放(封闭)容易(困难)。
归来(出去)综合(分析)。
复杂(简单)短促(漫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篇九
能用语言来表达自己所见的色彩
1.仔细观察,用较完整、具体的语言表述所见的色彩。
2.能发现并欣赏周围生活中的美。
组织形式
集体
教学
准备
儿童经验基础
幼儿能说出几种常见的色彩
幼儿活动材料
过程与策略
一、以提问引出课题
二、翻看幼儿活动材料。
1.教师和幼儿一起翻看幼儿活动材料,观察画面中的事物。
2.观察画面一,并提问。
3.观察画面二,并提问。
4.观察画面三,并提问。
5.观察画面四,并提问,教师引导幼儿发现不同。
6.教师进行总结。
三、寻找大自然的色彩。
1.教师带来幼儿来到幼儿园内寻找“美丽的东西”。
2.鼓励幼儿敏锐地发现美的'事物。
3.引导幼儿体验发现的乐趣。
4.引导幼儿互相交流自己的成果
有效语言设计
一、你能想象世界都是灰色、黑色、白色会是什么样子?
2.在田野里,你看到了哪些颜色的花?
3.你看到了哪些水果?
4.你发现鹦鹉幼儿哪几种颜色?
5.你在海底世界看到了什么?
6.你能用自己的眼睛发现身边的颜色吗?
环境辅助
给幼儿人手一本幼儿活动材料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篇十
1、品味本文简洁,准确,生动,科学的语言。
2、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重点)。
3、掌握说明文的几种说明顺序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重点)。
4、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并体会说明的条理性。(难点)。
5、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趣。
1课时。
搜集一些农谚。
导入新课。
方式一:(提问式)在生活中,我们人类用语言来交流,那么大自然呢?它也有语言吗?
方式二:从图片导入,从图片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像这些草木荣枯,春华秋实的现象,古代的劳动人们称为“物候现象”。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聆听她们的语言。
新课讲授。
一、察言观色:学生介绍竺可桢,教师补充。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8年获哈佛大学地学系博士学位。回国后先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成为我国近代气象学和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1936年起,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在贵州的穷乡僻壤,他将浙大从一所地方性大学办成了全国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写下了耀眼的篇章。1949年10月,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二、狼吞虎咽。
快速朗读课文:
1、标出难读,难记的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上讲台板书。
三、畅所欲言。
你从课文中获得哪些信息?在文中找出,并概括。
自由交流:(补充)。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1、2、3段)。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第4、5段)。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第6、7、8、9、10)。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第11、12段)。
四、细嚼慢咽。
朗读1段,品味语言。
找出这一个自然段,你最喜欢哪些好词,好句,说说理由。
五、摩拳檫掌。
欣赏四季图片(春,夏,秋,冬)选任一季节,用生动,美丽的文字把眼前的美景描绘出来。
六、作业。
曲不离口,朗读并背诵第一自然段。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篇十一
1、了解物候学的内容、意义、规律和发展前景等有关知识,培养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2、学习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的一般规律来安排文章顺序的方法。
3、掌握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4、读准“翘”“衰”“落”“观”“差”等多音字。
5、学习说明语言的准确、生动和恰当地运用对偶、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要点:
1、说明要抓住事物的特征。
2、说明要富有条理性。
3、掌握运用事例说明问题的方法。
4、说明的语言准确、鲜明、生动。
5、恰当地运用对偶、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难点:
本文的逻辑顺序及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新颖别致,引人入胜的标题。
把大自然拟人化,用“大自然的语言”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形象地说明了认识物候现象、研究物候现象的重要性。
眉目清晰,自然精巧的结构。
文章从描绘大自然的现象开始,自然而不雕琢地提出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紧接着介绍物候学的用途。说明它对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再深入一步分析物候现象来临的复杂的情况和原因。最后进一步阐述了物候学研究的多方面的意义,展示了这门新兴学科的光辉前景。
从一年四季的自然现象说起,对介绍物候知识起了很好作用。
1、从人们熟悉的自然现象说起,可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介绍物候知识,将物候知识说得亲切通俗易懂。
2、以生动的丰富的自然现象说起,有如展示一幅四季风景图,精采动人,使人对物候知识发生兴趣。
3、以四季为序写自然现象,显示了物候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显示物候现象是有期规律性的。
一指出下边几个问题的答案应该从哪些段中寻找,把段的序号填到括号里。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性?()。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现象有什么意义?()。
三决定物候现象来临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揣摩·运用。
五理解下列句子的意思,回答问题。
1、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能将“赶快种谷子”后面的句号改成分号吗?为什么?)。
2、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10年平均同1921年到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7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9天。就是说,春天提前9天。
(“前者”和“后者”各指什么?)。
六运用下边的词语,复述课文中关于四季的描述。
苏醒次第萌发孕育。
差异推移灵敏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
积累·联想。
七阅读下边一段文字,然后说明本地的气候有哪些特征。要举出实际例子,分作几个方面说明。
八、词汇·多义词、同义词、反义词。
语言中每个词都有一定的意义。有的词只表示一个意义,叫单义词。有的词表示几个互相联系的意义,叫多义词。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多义词。例如“宽”就有以下几种意义:
1、马路很宽:横的距离大(跟“窄”相对)。
2、听了他的一席话,心就宽了一半:放宽,使松缓。
3、对他要从宽处理:不严厉,不苛求。
4、生活水平提高了,手头比过去宽多了:宽裕、宽绰。
一个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有一个是最初的常用的基本义。通过基本义的比喻用法而逐步固定下来的新义,是比喻义。例如“帽子”的基本义是“戴在头上保暖、防雨,遮日光或做装饰的用品”,后来用它比喻“罪名和坏的名义”,例如说“对同志乱扣帽子是不对的”,这里的“帽子”就是它的比喻义。
语言中还有许多同义词或反义词。同义词是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例如“母亲”和“妈妈”,“晓得”和“知道”,“诞辰”和“生日”等,词的意义完全相同。有些词的意义是相近的。例如: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篇十二
1、体验诗歌中人和自然的情感。
2、学习诗歌,理解诗歌中的美。
3、能合作并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课件、彩笔、四种颜色的卡纸。
(一)直接语言导入:你们知道吗?不光是我们人会说话,大自然也会说话,而且大自然的话到处都是,不信?我们一起来看!(出示flash课件1)。
(二)配乐欣赏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白云飘得高高,告诉我们什么呢?
2、瞧!谁出来了?(蚂蚁)它们在干什么呢?
蚂蚁往高处搬家,这是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3、这是什么呀?(大树桩)上面有什么?对!每一个圆圈就是一个年轮,大树桩告诉我们有几圈年轮就代表它几岁了!
4、教师小结:大自然的语言多奇妙啊!我们只要认真观察就能够发现。
(三)用图谱完整学习诗歌。
(四)分组合作朗诵诗歌。
大自然的话别以为人才会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这语言到处都有,仔细观察就能发现。
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晴天,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蚂蚁往高处搬家,出门要带雨伞,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树桩上有一道道圈圈,一圈就是一年,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不爱学习的人听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听不见。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篇十三
1、品味本文简洁,准确,生动,科学的语言。
2、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
3、掌握说明文的几种说明顺序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朗读,小组讨论,教师启发。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趣。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1、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2、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一些农谚。
在生活中,我们人类用语言来交流,那么大自然呢?它也有语言吗?
欣赏图片1欣赏图片2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这些现象在告诉人们什么?
同学们以上说的都是大自然特有的语言。这语言到处都有,睁开眼都能发现。请同学们谈谈自己了解的大自然语言。
像这些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现象,古代的劳动人们称为“物候现象”。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聆听她们的语言。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8年获哈佛大学地学系博士学位。回国后先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成为我国近代气象学和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1936年起,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在贵州的穷乡僻壤,他将浙大从一所地方性大学办成了全国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写下了耀眼的篇章。1949年10月,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2、你从课文中获得哪些信息?在文中找出,并概括。
自由交流:(补充)。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1.2.3段)。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第4.5段)。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第6.7.8.9.10)。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第11.12段)。
找出这一个自然段,你最喜欢哪些好词,好句,说说理由。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六、课堂小结:欣赏四季图片(春,夏,秋,冬)选任一季节,用生动,美丽的文字把眼前的美景描绘出来。
七、布置作业:
a(学优生):朗读并背诵第一自然段。
b:(中等生):识记说明文知识。
c:(后三分之一学生):字词小卷。
反思:
板书:
导入新课:初试牛刀,同学朗读上一堂课的小短文,并做评价。
无论是桃红柳绿的春日还是冰天封地的冬夜,都是大自然的现象。那么学习大自然的语言对我们人类有什么作用呢?它们又是由什么来决定的呢?今天我们继续来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朗读6-10段,思考:
(抓住关键词: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明确: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或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的逻辑顺序。
(2)作者主要用什么说明方法来分别说明这些因素的影响?
明确:举例子。(找出并分析)例如: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比北京要早开20天。说明了纬度对物候的影响。但有时为了使说明对象更透彻,可以举更多的例子。
(3)第10段中,“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可否删去?为什么?
(探讨),例如:第一段末:“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准确地说明了存在四季分明的地方。
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
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质疑问难三步曲:
第一步,默读课文,找出疑难地方,标出。
第二步,四人一组讨论问题。
第三步,每组提出“杀手锏”(本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讨论。
b:(中等生):完成练习册。
c:(后三分之一学生):整理笔记。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篇十四
1、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第一课时)。
2、学会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第二课时)。
1、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2、学会运用中心句概括文章内容要点。
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本节教学设想与要点:本文为说明文,但文章开头二段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既引人入胜又使人联想,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是生动说明语言的典型段落。因此,本课教学着力点为品味本文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并安排课内的练笔,力求一课一得。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复习知识,导入新课:
1、我们学过许多诗句,都有明显季节特征,请写出描写“春夏秋冬”的诗句。参考:
春天——几处早莺争暧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夏天——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秋天——晴空一鹤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冬天——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也可以从第六单元的课文中找出一些)。
其中“早莺争暧树”、“新燕啄春泥”都是大自然以它独特的'语言和我们交流,只要认真倾听,你就能听懂“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课题。(出示课题)。
二.学习课文第1、2段——品味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1、默读1-2段,思考问题。
出示问题:
1、阅读第1段作者在写四季时抓住了各季节哪些特点?试说一说。
2、研读第1自然段。
(1)你觉得哪些词语准确生动地写出了季节特点?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子说一说。
请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参考:
a.“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态;
b.“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
c.“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
d.“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肃杀;
e.“载”,即充满,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3、研读第2自然段。
(1)学生齐读第2段。
提问:课文中写道:“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句话:也可以改作:“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大自然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唱了,也好像大自然在催促要赶快割麦插禾。”
(2)这两句话你更喜欢哪句,为什么?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参考:
(1)认为第一句好,运用拟人、引用的修辞方法句子形式有变化,活泼。
(2)认为第二句好,采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方法。整齐美。
4、品读题目特点。
我们这篇课文,介绍的就是物候学知识,为什么不用“简介物候学”,“物候学与农业生产”作标题,而用“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而另两个则显得呆板、乏味。
三、课堂练笔:二选一。
(1)从下边词语中任选五个写一段话。
萌发次第翩然孕育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
(2)仿写诗歌。
别以为人才说话,
这语言到处都有,
睁开眼就能发现。
蝌蚪在水中游泳,
不就像黑色的“逗点”?
春天已到人间。
大雁集队南飞,
不就“省略号”一串?
秋天已在眼前。
四、布置课后预习:阅读3-12段,用一句概括各段内容,并想想作者在介绍时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五、板书设计:
用词生动传神:翩然、簌簌等。
生动形象:句子生动形象:比喻、拟人、引用。
标题新颖传神:比喻、拟人。
六、教学反思。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篇十五
蒲江县实验外国语小学任春凤。
教材分析:
《大自然的语言》是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观察与发现》里的一篇主体课文,是一首知识性的小诗,它从一些最为常见的自然现象入手,以诗歌的形式,用富有童趣的文笔向学生介绍了大自然的几种语言,让学生了解一些大自然的现象,展示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孩子们在接触本文时会很容易被这首小诗简洁的文风、活泼的文字所吸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读懂诗歌内容,知道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过程与方法:读中感悟,体会大自然语言的神奇。
情感态度价值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领略大自然语言的妙不可言。
教学难点:
学生对大自然的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有些句子较难理解。
课前准备:
1、课件。
2、查找有关“三叶虫”化石、“喜马拉雅山脉”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欣赏四季美景。
现在是春暖花开的季节,自然界的一切都显示出无限的魅力,请孩子们跟老师一起去欣赏几个画面。出示课件(四季)。
2、揭示课题。
看了这些画面你想说什么?
是呀,大自然多么美丽多么神奇呀!它包罗万象、丰富多彩,每一处景物,每一种动物,每一种植物都是属于大自然的,都是大自然的代言人。孩子们,别以为人才会说话,大自然也有自己的语言呢,刚才你们说的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板书:大自然的语言)。
3、质疑课题。
二、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诗配画朗读课文。
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去听一听大自然的语言,认真听,仔细看,你听懂了什么?(诗配画范读)。
2、全班交流。你听懂了什么?
3、自由轻声地读这首小诗,想办法读准字音。
孩子们听懂了这么多东西,很了不起!如果我们再去把这首小首多读几遍,你会读懂更多的东西。
4、试着用“大自然用_________,告诉我们_________”的句式和同桌说一说自己读懂的内容。
5、谁愿来说给大家听一听?根据学生的回答,师适机板书:简笔画(略)。
三、精读课文,重点品评。
1、学生自由读自己最喜欢的小节,体会大自然语言的神奇。
孩子们读懂的大自然的语言真多呀,在大自然这么多的语言中,你最喜欢哪一种语言呢?你最喜欢哪一种语言就去读哪一小节,边读边想你为什么喜欢它。(学生自由读自己喜欢的小节)。
2、全班交流,重点品读。
以第四小节为例指导学生朗读。
(2)你来读一读。
(3)你为什么喜欢?
出示课件:反问句: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
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蝌蚪在水中游泳,就像黑色的“逗点”。”但是在这里却不这么说,而是用反问的语气,我们一起来试着读一下反问的语气。
(4)蝌蚪就像我们学过的逗号一样,这多神奇呀!这么活泼的小蝌蚪代表了一种大自然的语言,春天来到人间,又是多么让人欣喜。自己悄悄练习读一下,能不能把这些神奇,欣喜的感觉找到。谁想来试一试?全班读。
(5)谁愿意再来读一读你喜欢的大自然的语言,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
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丰富多彩!现在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大自然的语言吧!随着美妙的音乐朗读这些神奇的语言。
四、拓展延伸、仿写练笔。
2、欣赏画面,感受大自然语言的神奇。
3、欣赏老师创作的小诗,指导仿写。
多美呀!多神奇呀!现在老师不禁诗兴大发,想写一首小诗。可是我们应该怎么写呢?孩子们先一起观察一下课文,看看课文中是不是每一个小节的写法都是一样的?你发现了什么?通过观察我们知道了大自然的语言有很多,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把它写出来。
下面老师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了一首小诗,你们想不想欣赏我写的小诗?你们听着。展示诗。
你愿不愿意像老师一样也用你喜欢的方式写一写你收集到的大自然的语言。我们先用一小节写出一种大自然的语言。大家拿出纸笔来,写一写吧。
5、写好的孩子有感情地读一读自己写的小诗。
6、全班交流。
7、现在请下面的孩子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中间的部份就请台上的孩子按顺序读自己写的小诗。配乐朗读。你们听听,我们班的孩子共同创作了一首小诗呢,孩子们都成小诗人了。
五、总结课文、提出希望。
你们写得多好呀!你们都是会观察、爱学习、勤思考的孩子,才会懂得这么多大自然的语言。
老师希望你们这样坚持下去,和大自然对话,成为大自然的好朋友,去发现更多大自然的秘密。
板书设计:
白云(图)晴。
蚂蚁(图)雨。
蝌蚪(图)春学习。
年轮(图)年龄思考。
鱼鳞(图)年龄。
三叶虫化石(图)汪洋。
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教材中,要加大学生识字量、丰富学生知识,使学生积累更多语言,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时,重点应放在多读多背,多积累,而不过多分析课文,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适当地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意思就可以了。
《大自然的语言》是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观察与发现》里的一篇主体课文,是一首知识性的小诗,它从一些最为常见的自然现象入手,以诗歌的形式,用富有童趣的文笔向学生介绍了大自然的几种语言,让学生了解一些大自然的现象,展示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孩子们在接触本文时会很容易被这首小诗简洁的文风、活泼的文字所吸引。本课教学过程我是按照"激趣导入、揭示课题;粗读课文,整体感知;精读课文,重点品评;拓展延伸、仿写练笔;总结课文,提出希望"这个思路设计的。本节课主要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1、引导学习,求自主。
新课程实施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这种能力的培养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这节课上,在识记生字、朗读课文及理解课文时,我都放手让学生自己选择方法,发现规律,鼓励同学间互相合作、互相补充,建立师生间、生生间课堂立体结构,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2、熟读成诵,求感悟。
读书是一个民族进步的阶梯,积累是文学创造的源泉。因而课堂上要注意多读书。课堂上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找好朋友读、同桌读、自读、齐读、分小节读、开火车读等)多次朗读,以此提高学生读的技巧,让学生充分感悟语言。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满足了他们的表现欲望,使他们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3、信息技术,求激趣。
本节课还有一个出色的亮点:即电教媒体的使用。大家都知道,学生年龄小,其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直觉地对色彩、图像、动画、故事等感兴趣,本节课所设计的课件,正符合学生的这些特点。课件集色彩斑澜的图片,生动有趣的动画,优美动听的音乐等于一体,为学生营造了图文并茂,动静相融的教学情形。这一切直接刺激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使学生始终处于亢奋状态,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从许多细节中可以看出:如课开始欣赏四季美景,一开课就把学生引入美丽神奇的大自然中。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当请学生欣赏动画后,提出“你知道了什么?”时,课堂上小手如林,真正达到“课伊始,趣味生”的效果。
又如课堂进行到一半左右时,这个时段正是孩子们学习疲乏,处于注意焕散的阶段,再结合学生的提问,不失时机地展示了小蝌蚪在水里游,水中的大鱼,“三叶虫”化石等几幅图,丰富的画面如磁铁般牢牢地吸引学生,学生的精神为之一振,真正做到了“课进行,趣盎然。”
还有如在全文结束后,又利用课件展示了几幅自己搜集的大自然的几种现象,配上优美的音乐欣赏大自然的语言,再次唤起了学生的热情,大家纷纷展示了自己搜集的大自然奇妙的语言,整个课堂被推向了高潮,达到了“课结束,趣犹存”的效果。
4、延伸课本,求拓展。
课程目标的总目标中提到:要使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中组织学生汇报交流自己观察到的大自然的现象,并写成小诗,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养成勤于观察的习惯。
上了这节课后,虽然有这样那样的客观原因,使教学效果不够理想,但归根结底原因在我身上。反思自己,首先,我在平时没有重视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和分析,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认识不够充分,没有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其次,我临场应变能力不够强,没有灵活运用教案,没有发挥好教师的示范作用,遇到临时出现的特殊情况不能有很好的办法来应对。
有很多教育专家认为“没有缺点的课堂不是真正的课堂”。不管这一堂课的设计和教学怎么样,只要我从中悟到一些东西,让自己在教学中成长了,同时由于我的成长也给孩子们的学习带来成长,就是我最大的成功。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篇十六
温度带这一专业名词是地理课上才教的,怎样才能把这一专业名词变得让幼儿理解呢?这是我设计本次活动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热带、温带、寒带最大的差别就是温度了,所以我通过这三个地方人们着装的多少就能很快找到切入点,利用图片让幼儿自己观察人们衣服的多少得出这些地方温度的不同:有的热、有的温暖、有的寒冷。再从温度的不同引出这些地方与太阳远近的关系,让幼儿自己探索离太阳近的地方温度怎么样,离太阳远的地方温度怎么样?最后再通过动手操作判断这些地方离太阳的远近程度有什么不同才导致了温度的差异,引出热带、温带、寒带这三个名词。整个活动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符合幼儿的兴趣和能力范围,适合幼儿探索。
1、认知目标:知道同一时间不同地方的气温不一样,初步认识热带、温带、寒带。
2、能力目标:能用连线的方法比较两个事物的直线距离。
3、情感目标:体验探索活动带来的快乐。
重点:知道各地气温差异与离太阳的远近有关,初步了解热带、温带、寒带。
难点:能用连线的方法比较两地的距离。
ppt课件,操作材料。
(二)初步探讨同一时间不同地方温度差异的原因。
1、出示课件,引出此时不同地方气温差的现状。
教师ppt出示两张图片:北极人的图片、非洲热带地区人们的图片。
教师:仔细观察这两张图片,你发现那里的气温怎么样?猜猜他们现在是什么季节?
2、初步讨论二个地方气温差异的原因。
教师:其实这两个地方和我们这一样是春天,那为什么这个地方这么热,这个地方那么冷,而我们这比较温暖呢?(教师边说边将这二张图片摆在黑板上)
3、幼儿自由发表观点。
(三)通过操作大胆猜想三张图片在地图上的位置。
1、教师出示有三座房子标记的地球平面图。
教师:这三位小朋友分别住在图上的三个地方,猜一猜他们分别住在哪里?请你把他们送回家。
2、幼儿分组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操作材料已经过塑封处理,每张图片的背后贴有双面胶,方便粘贴。)
3、展示幼儿的操作成果并请幼儿陈述理由。
4、教师示范正确的操作,并请幼儿调整自己的操作。
(四)操作探索同一时间不同地方温度差异的原因。
1、谈话引出气温和太阳远近有关
教师:是什么让我们的地球保持温暖?(太阳)教师出示太阳图片。
教师:哦,原来太阳能使我们保持温暖。如果想要热一点,我可以怎么办?如果想要冷一点,可以怎么办?(引导幼儿说出离太阳近就热,离太阳远就冷)
2、探索操作方法。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篇十七
1.了解物候学问,丰富学生的科学学问。
2.整体感知课文,能根据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
3.理清文章的说明依次,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
4.激发学生酷爱科学探究科学奇妙的志趣,培育他们注意视察、讲究实证的科学看法。
理清课文的说明依次,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1.理清确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依次,并探究这样支配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2课时。
一、导语设计。
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了五篇说明文,它们都属于事物说明文。
这个单元我们起先学习说明文的另一种类型,即事理说明文。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漂亮的图画。我们为什么会知道这几幅图片的季节呢?是大自然告知我们的。今日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学问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我国闻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先生。
二、详细环节。
1.了解作者竺可桢。(参考学生资料《名师测控》)。
2.多媒体声屏显示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并解决生字词。
3.老师提示须要积累的词语,并用多媒体显示,学生读并积累。
4.学生按要求快速精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确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探讨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学生筛选信息,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
学生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
利用物候来探讨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简单驾驭,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支配播种日期;
支配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开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5.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依次。
(1)选几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评价。
明确:
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其次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第三部分(6~10段)说明确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探讨物候学的`意义。
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其次部分对此作详细阐释,第三部分是其次部分的进一步深化,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全文采纳逻辑依次,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学问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篇十八
《大自然的语言》以诗歌的形式亲切、富有童趣的文笔向学生介绍了大自然的三种语言,让学生了解一些大自然的现象,初步感知大自然的美妙,激发儿童对大自然的兴趣。低年级的讲读课文区别于中高年级,本课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朗读训练,朗读是低年级的重点,拿出充足的时间指导学生朗读。
2、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重视自读感悟,运用启发性教学原则。
根据课文的特点和结合学生年龄特征,本课的教学要求是:
1、掌握课文生字,知道课文中的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2、看懂图意,理解课文,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3、感知大自然的美妙神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学生对大自然的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有些句子较难理解。
1、出示生词(语言)谁能把生字读一读?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点?(都有两个“口”)说明和什么有关呢?(嘴巴、说话)。
2、cai课件展示公鸡打鸣、黄叶纷纷往下落、乌云漫天电光闪,说说都告诉我们什么?引入课题: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课题)大自然的语言还有哪些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书,去发现吧!
展示接近学生生活的自然现象揭示课题,使深奥的自然现象变得接近,容易理解。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看拼音把每个字读准,特别是生字的音,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句诗读通。
2、交流生字读音情况:指名说说哪些生字在读的时候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并领读。
3、交流通读句子的情况:把你认为读得最通顺的一节读给大家听听,结合交流情况重点指导以下三句。
(1)你如果钓到大鱼,鱼鳞上有一个个圈圈。(注意轻声音节)。
(2)古老的“三叶虫”化石,镶嵌在喜马拉雅山巅。(注意名称连读)。
(3)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啊”变音读n音)。
(4)正确流利的读诗句,并说说从诗中你又了解到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用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提醒大家读生字的时候注意什么,读得最好的一节读给大家听,这种方式尊重学生的意个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互动交流、点拨指导。(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进行教学)。
(第二小节)。
这时学生兴趣高涨,急不可待想读书。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展示,让:“逗点”瞬间变为富有生命的小蝌蚪,展现了春天一派生机,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从而又理解了课文,内化了语言。
(3)自由练读、指名朗读、结合点评。
(第三小节)。
(2)学生练读、指名朗读。
(第四节)。
第四节主要讲的是三叶虫化石,告诉我们喜马拉雅山曾是汪洋一片,这种漫长的地壳演变,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教师生动的讲解相结合,让学生对地壳的演变有感性认识,从而达到产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1)指名试读,说说这一节告诉我们大自然的什么语言?
教师结合课件讲解“三叶虫”理解“镶嵌”,简单介绍“喜马拉雅山”。
(3)指名试读、点评指导。
教师在引导学生反复读的过程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捂,在读中培养语感,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了独立思考,体会感情。
(1)赛读:把三小节连起来练读,比比看谁读得好。
(2)其实大自然的语言到处都有,它们千奇百怪,妙不可言,只有仔细观察才能发现。齐读第一小节和最后两节诗。
(3)拓展:你还知道大自然能告诉我们什么?说给大家听听。回家也可以查找有关大自然中还有哪些语言。
好的语文教学,应该是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本课教学意在引起学生对大自然感兴趣,激发学生查找资料的愿望。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篇十九
1、认识本课“鳞、嵌、撒”3个生字,会正确书写“睁、晴、蚂、蚁、搬、泳、逗、雁、略、钓、汪、撒”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背诵。
3、引导学生将生活与课文内容结合起来,了解大自然的语言。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朗读诗歌,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诗歌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积极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课前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走进图书王国、走进网上世界,进行活动,寻找大自然的语言,如:春、夏、秋、冬的语言,晴天、雨天的语言,地震的语言,或其它语言,以及一些谚语。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教师先板书“大自然”,指名学生读。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对大自然的了解。
2、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大自然中神奇的自然景观,多姿多彩的花草树木,调皮可爱的鸟兽虫鱼……给学生以整体感知大自然的美妙神奇。
3、师:看过之后,你最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学生畅所欲言。)。
4、师:美丽神奇的大自然多么令人神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吧!
5、完成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诗,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问同学、查字典等。
2、用课件出示文中的生词,指明读,开火车读。
3、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如:“鱼鳞”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或图片加以理解;
如:“嵌在”、“撒在”等词语可以结合诗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或让学生根据词语的不同进行造句的训练。
(学生有可能会提出其它不明白的词语,比如:山巅、汪洋、漂砾、妙不可言等,“山巅”可以看图片;“汪洋”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漂砾“则由教师读有关的资料;“妙不可言”可以结合诗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
4、检查读文情况:
教师指名学生按小节读课文,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读完课文后,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感觉,什么样的印象或是什么样的看法。(你知道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2、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印象或看法。
3、引导学生抓住自己观点的支撑点,即文中语言文字的品位与理解。(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交流,也可以读书中的句子)。
a:天上的白云是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飘得高,明天准是个晴天;
b:地上的蚂蚁是大自然的语言,蚂蚁搬家,出门要带雨伞;
c:小蝌蚪一出现,春天就来到了人间;
d:大雁往南飞,就证明秋天就在眼前;(在理解第4、5小节时,让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f:鱼身上的鱼鳞一圈就是一岁,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g:“三叶虫”化石嵌在喜马拉雅山巅,可以告诉我们这里曾经是汪洋的大海;
h:大自然把一块“漂砾”撒在江南的庐山,告诉大家这儿有过寒冷的冰川;
i:人有语言,大自然也有语言;大自然的语言妙不可言,不爱学习的人从来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
学生读文交流的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直观理解“逗点”“年轮”“鱼鳞”“三叶虫”“漂砾”,唤起学生对已有生活经验的回忆,理解大自然的语言。不仅让学生明白这种现象,理解词句的意思,感受句子的内容,还能令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对大自然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朗读,就能够读出真情实感,水到渠成。并引导学生理解“妙不可言”的意思。从而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规律,激发学生观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师可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随机的板书:
白云高飘——晴天。
蚂蚁搬家——要下雨。
(学生用自己的话理解,做一个爱学习、细心观察的人)。
5、整体回顾全文,美读中品位始终所蕴涵的情感。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识字:对于本课出现的生字,要求学生尽量自学,识记。读准“撒、鳞、嵌、略”几字的读音。
2、指导书写时,让学生注意观察“搬”“撒”的字形结构,注意各部分的书写比例。“钓”字右半边是“勺”,不要写成“勾”。“雁”半包围结构,注意里面的写法。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让学生搜集更多的有关大自然的语言,最好能用诗歌的形式说一说写一写。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篇二十
品味本文简洁,准确,生动,科学的语言。
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
掌握说明文的几种说明顺序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趣。
搜集一些农谚。
欣赏图片1 欣赏图片2 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这些现象在告诉人们什么?
同学们以上说的都是大自然特有的语言。这语言到处都有,睁开眼都能发现。请同学们谈谈自己了解的大自然语言。
像这些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现象,古代的劳动人们称为“物候现象”。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聆听她们的语言。
学生介绍竺可桢,教师补充。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8年获哈佛大学地学系博士学位。
回国后先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成为我国近代气象学和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1936 年起,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在贵州的穷乡僻壤,他将浙大从一所地方性大学办成了全国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写下了耀眼的篇章。1949年10月,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快速朗读课文。
(1)标出难读,难记的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
你从课文中获得哪些信息?在文中找出,并概括。
自由交流:(补充)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1.2.3段)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第4.5段)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第6.7.8.9.10)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第11.12段)
朗读1段,品味语言。
找出这一个自然段,你最喜欢哪些好词,好句,说说理由。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欣赏四季图片(春,夏,秋,冬)选任一季节,用生动,美丽的文字把眼前的美景描绘出来。
.曲不离口,朗读并背诵第一自然段。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703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