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更新和改进是教学不断发展的一部分。编写教案前,教师应该对所教授的内容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准备。希望大家能够从这些教案范文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社会的物质性,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积极投身实践与群众实践相结合。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
为了改变因缺水造成的穷困,河南林县人民从1960年开始修建红旗渠。在严重自然灾害时期,修渠民工每人每天只有半公斤粮。民工们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上,逢山凿洞、遇沟架桥。人们形容红旗渠是“劈开太行山”,建成了“人工天河”。民工们在艰苦的条件下建成了“人工天河”的壮举,被世人称颂为红旗渠精神。红旗渠精神是一种什么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条人工天河之所以能够成功开凿主要取决于什么因素?(民工的伟大创造力量。人民群众通过实践创造了历史,社会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是否意味着历史是由所有人创造的?(不是。每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历史的创造,但人们在历史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和大小是不同的。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人们除了包括人民群众,还包括对社会历史起阻碍作用的人们,即反动阶级和反动人物。)。
人民群众是一个群体概念,而不是指某一个具体的人。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不同的内涵。人民群众的主体和稳定的部分是劳动群众,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为什么能够成为历史的创造者?
你知道古今中外有哪些生产工具的发明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吗?(英国纺织工哈格里沃斯夫妇发明了“珍妮纺纱机”,提高了纺纱的效率,使大规模的织布厂得以建立;瓦特改进的蒸汽机广泛应用于轮船、火车,大大便利了世界各地的交往。这些发明者大多都是普通的劳动群众。)这些“利器”还要人来操作,那么是谁来操作这些机器?(劳动群众操作机器,他们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投入到机器操作的生产过程中去。没有劳动群众发明和改进劳动工具,没有劳动群众进行劳动生产,就不会有社会物质财富的积累,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我们可以看出谁是社会物质生产的主体?(广大劳动群众作为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创造了人们吃、穿、住、用、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对社会存在和发展起什么作用?(他们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离骚》、《水浒传》、《聊斋志异》,这些名篇名著的作者分别是谁?(《离骚》的作者是屈原,《水浒传》作者是施耐庵,《聊斋志异》的作者是蒲松龄。)他们创造这些精神财富的灵感和源泉来自于哪里?(来自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离骚》直接取材于远古时代人民群众创作的神话传说,《水浒传》是在民间口头文学基础上加工整理而成的。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设立茶馆,通过群众讲故事来搜集素材。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不仅如此,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什么条件呢?田园诗人陶渊明曾经在车篱旁边吟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陶渊明吟诗作词离不开人民群众,为什么?(没有劳动人民供他吃穿住用,他不但没酒喝,也没饭吃,只能饿死在车篱旁边,哪里还会吟出什么诗句。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我国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早期的印刷方法是把图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统称为“刻版印刷术”。到了北宋年间,“布衣”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使书籍印刷更为经济、方便。毕升在胶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烧硬后便成活字。排版前,先在铁框的铁板上敷一层松脂蜡,活字依次排在上面,加热使蜡稍溶化,以平板压平字面,泥字着在铁板上,可以像雕板一样印刷。毕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不是仅仅是劳动群众创造的物质财富?它是不是精神财富?(毕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对前代印刷技术的改良和创新,凝聚着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因此这些物质成果也是一种精神财富。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总之,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分析: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知识分子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知识分子是人民群众的一部分,知识分子也参与物质财富的创造。精神财富也不只是知识分子创造的,这是因为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陈胜吴广领导的秦末农民大起义、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都是农民起来推翻地主阶级统治的农民革命战争。革命的辉煌成就是广大人民争得的。历史上一切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革命运动,实质上都是人民群众起来推翻旧的社会制度的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曾使中国农民在劳动和分配上都实行绝对的平均主义,“大锅饭”的结果是饭越吃越少,人越过越穷。为了改变这一状况,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冒着坐牢的危险,偷偷摸摸将一些麦田、油菜田承包到自己家里种植,搞起了“包产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在18位农民手中起步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除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外还有哪些伟大的创造?(乡镇企业容纳了百分之五十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还有从1981年开始的农村村民自治,实现了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这些都是基层农民自己创造的。包括基层农民在内的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起到了什么作用?(进入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人民群众仍然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他们所起的作用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二、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战国思想家荀子说:“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人能群”是指什么?(人们能够利用群体的力量征服自然界。我们在改造自然界和社会时不能脱离群体,要依靠群体的力量。)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运用到我们党和国家的实际工作中去就形成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陈毅元帅曾经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在三大战役中,支援前线的民工就有490万,支援的粮食就有40万吨。中国共产党战胜困难、取得成功都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那么为什么群众会支持共产党,会成为共产党的依靠?为什么邱娥国会受到群众发自内心的爱戴?(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才能得到人民的真心拥护。共产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是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的群众观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确立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哲学依据是什么?(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因此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因此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篇二
1、培养幼儿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增强幼儿的劳动观念。
2、引导幼儿学会互相帮助。
活动准备。
1、幼儿叠衣服图一张,幼儿扔衣服图一张。
2、幼儿穿衣图一张,幼儿找衣图一张。
活动过程。
1、出示第一组图,教师根据图意讲故事。
图上两个小朋友在干什么?
你喜欢哪个小朋友?
你为什么喜欢第一个小朋友而不喜欢第二个小朋友?
2、出示第二组土图,教师根据图意讲故事。
第二个小朋友为什么哭呢?
我们小朋友早上来园应该怎么做呢?我们都来教他,帮助他好吗?
3、请一幼儿上来示范叠衣服。
4、教师讲解,教幼儿正确的叠衣方法。
5、开展“大帮小”活动。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1、理解平面向量的坐标的概念;。
2、掌握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3、会根据向量的坐标,判断向量是否共线.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教学难点:向量的坐标表示的理解及运算的准确性.
教学过程。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什么叫平面的一组基底?
平面的基底有多少组?
引入:。
1.平面内建立了直角坐标系,点a可以用什么来。
表示?
2.平面向量是否也有类似的表示呢?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篇四
理解的基础上识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学习,初步形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看待社会现象、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基本矛盾原理的学习,初步形成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能力,对社会历史的总趋势有正确的认识。3、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从社会存在出发理解社会意识,坚持思想领域的问题要到物质领域中去寻找根源,坚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2、尊重社会发展规律,走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这个框题的内容极其抽象,因此,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要举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
引入新课:困惑1:如何导入新课。
修改课件用网络流行词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对于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及其历史现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用不同的理论解读,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利用课本86页材料及设置的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并回答问题。
学生:学生看书找答案。
讲授新课: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利用学案网络热词的发展的材料,解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思考:1网络热词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2网络热词的更迭,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学生:看书、思考、归纳。
板书或ppt: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的解析图。
学生:举手回答。
问题:你能否运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的现代化建设为什么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学生:思考回答。
困惑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包括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二者关系中吗?相对独立性是社会意识的特点,是关系中的一点.
归纳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存才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具有反作用。
二、实践、生产方式、社会存在三者间的关系。
学生:举手回答。
因为人们要进行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衣食住行这个基本问题,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就不得不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人们在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过程中,生成现实的而不是观念中的生产方式。所以说社会存在的最本质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学生阅读课本p89页,归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叙述:我们把握了社会现象的本质,并不等于解开了社会历史之谜。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这种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引起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用上述基本观点认识人类社会,可以看到,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这种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内部的矛盾。
问题:那么,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矛盾是什么?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又是什么?
(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叙述:要把握对社会整体面貌的变化发展,仅仅了解作为社会本质的生产方式的运动变化是不够的,不全面的。为此,还须进一步揭示作为经济基础的生产关系怎样决定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变化,即揭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和矛盾运动。
问题:那么,什么是经济基础?什么是上层建筑呢?二者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学生:阅读课本第89页—90也自主学习。
归纳: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2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
板书: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含义及二者关系。
学生阅读课本第91页虚框材料,
思考:
社会发展是通过什么方式实现的?学生阅读课本,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解决以上两个问题。
板书:
社会的基本矛盾通过阶级斗争和改革解决的。
课堂小结:
总之,人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的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从而推动社会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这一奥秘,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篇五
这一阶段,婴幼儿的思维是依靠感知和动作来完成的。
他们在听、看、玩的过程中,才能进行思维。比如,婴幼儿常常边玩边想,但一旦动作停止,思维活动也就随之停止。
·4岁:从动作思维向形象思维过渡。
3岁后,幼儿的思维就可以依靠头脑中的表象和具体事物的联想展开,他能摆脱具体行动,运用已经知道的、见过的、听过的知识来思考问题。虽然这时动作思维仍占相当大的部分,但形象思维仍占据了很大比例。他的思维活动必须依托一个具体形象来展开。
·5~6岁: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但已经初步出现抽象逻辑思维。
5~6岁时,孩子思维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对事物的理解也发生各种变化。
1、从理解事物个体发展到对事物关系的理解;。
3、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不停留在对事物的简单表面的评价,现在已经开始对事物比较复杂、深刻的评价。
比如,早期孩子在看电视时,便可以说出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这时已经能知道好在哪里,坏在哪里,还会用各种理由来说明他的看法。另外,孩子的思维已经从事物的外表向内部、从局部到全面进行判断和推理,并且逐步正确加深。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篇六
资料。
妈妈再一次说:“你一定有心事,和同学吵架了?”“嗯。”“是怎么回事,想告诉我吗?”“不想。”迪迪说。“那你自己能解决吗?”“可以。”“如果需要我帮忙的话,再告诉我,好吗?”
点评:妈妈并没对迪迪的事在一旁指手画脚,而是暗示迪迪,如需要大人出面解决,妈妈一定会站出来。因为孩子之间的事最好由孩子自己解决,妈妈既信任了迪迪的能力又尊重了他的隐私。这样会让孩子信心百倍,更健康地处理好人际关系。
这位妈妈需要注意的是,因为学龄前孩子一般还没有“隐私”概念,很多时候他回避家长的提问,是因为不知道该怎样表达,所以才选择不说。如果父母能适时引导孩子,可以帮助他们解开成长的困扰。
尊重孩子的想法。
情景三:有次,女儿报名参加小学生图画日记交流比赛,女儿写好后放在桌上,妈妈好奇地看了看,等女儿过来时,妈妈说:“女儿,你有些错字,要不要我告诉你?”女儿竟然说:“不要!”妈妈好奇地问:“为什么?”女儿很沉稳地说:“小学生写错字是常有的事,你改过了,就不是我写的了!”所以这篇日记就这样“原版”送出去了。
点评:不得不佩服这位妈妈让错字原稿寄出的勇气,因为很多时候我们碍于面子,会做一些不合乎情理的事。虽然比赛是完美者获胜,但是比赛也是最真实和真诚的,女儿让妈妈懂得真实的东西才是经得起时间推敲的。
事后,妈妈可引导孩子观察她的作品展出后,老师、同学反映如何,看看其他同学的作品是否也有类似情况。让女儿自己发现她所认为的“小学生写错别字是常有的事”是否正确,用实例帮助她纠正思想偏差。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篇七
第一阶段:自我认知。
(0.5-1岁开始发展)。
包括和自己相关的感知觉范围事件。这一阶段相对简单,因为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比如:
1)名字识别:听到别人叫自己的名字有反应,认识自己的名字,能用自己的名字命名自己等。
2)身体识别:认识自己的身体部位及五官,并能辨别自己和他人身体的区别。
3)家庭成员:和自己相关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不会认错爸妈。
4)物品所属:知道哪些东西是自己的,如自己的衣服,自己的书包,自己的玩具等。并有一定保护意识。
5)性别意识:即对于自己是男孩女孩的性别概念有萌芽意识,并由此产生与性别文化一致的兴趣爱好。
6)人物关系:我的家人,我的朋友,我的同学,我的邻居,乃至我的敌人或者陌生人,都能一一分辨。
第二阶段:自我体验。
(1-2岁开始发展)。
儿童学会行走后,世界由静态变成动态。儿童通过动作行为感知世界。逐渐形成了包括自己身心感受的只属于自己的心理体验。这一阶段从可视变为不可视,由外在变内在。比如:
1)生理体验:饥饿、口渴、尿意、便意、困意、痛觉、生病等。
2)意愿体验:要和不要,喜欢和不喜欢,接受和拒绝,从众多选项中选择自己看中的等。
3)情绪体验:喜怒哀惧惊的本能情绪体验及识别。
4)情感体验:紧张、嫉妒、感动、羞愧、内疚、自豪、憎恨、原谅、幸福等高级情感体验及识别。
5)思维体验:忘记、知道、记得、认识、想、觉得、思考、回忆、想法等与大脑思维相关的过程体验及识别。
第三阶段:自我管理。
(2-3岁开始发展)。
此时,儿童增加了和他人的接触,并在3岁左右,开始进入幼儿园等集体环境。如果这世界中只有我一人,则我可以为所欲为。但我们的生活是由成千上万人组成的集体社会。
如此,我们便不能为所欲为,要为了在集体中生存进行自我管理。
1)停止意识:当他人(最开始是父母)喊停时,我们能够立即停止当前的事情。这对婴幼儿的生存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因为父母以此教会他们什么是危险的,并学会避免危险,更好地生存。
2)延迟等待:能在社交生活中压制自己的欲望,懂得等待,而不是立刻得到。
3)竞争意识:在众多竞争者中,能够自发的为了目标督促自己前进。比如,跑步比赛要争第一名。
4)奖惩意识:不但理解初级奖惩(往往是针对身体本能的),也能理解高级奖惩(他人的口头表扬或批评),并能通过他人制定的规则(什么可以什么不可以)选择自己正确的行为。
5)道德判断:道德意识是由初级和高级奖惩发展而来,即可判断哪些事情是对的,哪些是错的,不但可以判断自己,也可以判断他人。并根据这些规则调整自己的行为,最终达到道德内化的高级形式。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篇八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社会的发展规律,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客观性,决定了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这一趋势是在实践中不断解决社会的基本矛盾实现的。
(2)教学重点。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
(3)教学难点。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4)教学建议。
运用对比方法认识几种社会生活概况;联系社会实际对社会的物质性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加以理解;撰写论文,深入理解某一知识点。
新课导入设计。
进行新课。
导入二。
课件展示三个观点:以往的社会历史理论。
观点一:中国古代:大力推崇孔子之类“圣人”的作用,提出“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观点二: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认为“理性”和“正义”是历史前进的动力,而“理性”和“正义”又是个别天才人物发现的。
观点三:人类历史的发展由天命决定。课件提示:以上观点都是历史唯心主义(唯心史观)。
思考:为什么过去人们在历史观上会陷入唯心主义的错误?(p86页内容)。
小结:人类社会发展是由人们主观意志决定,特别是杰出人物如帝王将相思想决定的,或者是上帝,神等决定的。他们实质都把精神看成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篇九
对于孩子,尊重他们的发展规律比什么都重要,孩子在不同的成长阶段,都有固定的行为,有些行为如“人来疯”、喜欢插嘴等,在大人看来很不可接受,但这些却是孩子们最自然的表现。大人应表示理解,千万别强制改变,把孩子打造得成人化。家长可通过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孩子培养良好人格。
尊重孩子的情绪。
情景一:家里来了很多的客人,到了吃饭时间,大家都动身往门外走。就7岁的女儿站着不动,妈妈上前叫她,她撅着嘴说:“我不去吃,就在家里。”平时女儿是很懂事的,今天怎么了?妈妈耐心地说:“这么多叔叔阿姨等着你,你也去,好吗?”女儿听了,还是不吭声,妈妈又说:“那你为什么不想去,能跟妈妈说说吗?”女儿这才极不情愿地说出了理由。原来,客人中有几位特别喜欢喝酒,一喝就挺长时间,女儿曾经跟他们出去,等他们吃完饭,女儿已经睡着了。妈妈终于知道原因了,于是对女儿说:“其实,你可以吃完饭就回家的,把你的想法说出来,我想爸爸妈妈可以处理好。但是如果你不说出来,而是赌气,爸爸妈妈就会认为你不听话,甚至无理取闹,你知道吗?”女儿点点头,就和大家出去吃饭了。
吃完饭,妈妈和女儿先回家,爸爸留下继续陪客人。
点评:这位妈妈既尊重了女儿的情绪,又为女儿指明了看待事物的另一种方法,帮助女儿从疑惑中走出来,为女儿在今后的成长道路上提供了解决不同问题的方法。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篇十
1.在游戏中知道海绵比其他物品更能吸水。
2.积累初步的测量和比较的经验。
二、活动准备。
1.相同大小的积木、布片、纸片、海绵若干块,相同大小的塑料盆或水桶(装上水)。
2.计时器或闹钟一个、量筒、不干胶若干。
3.数量相等的红黄蓝绿贴卡若干。
三、活动过程。
(一)玩一玩,什么东西最吸水?
请幼儿将相同大小的积木、布片、纸片、海绵分别放入装有水的盆中,自由探索,看看什么东西最吸水。
(二)玩玩海绵。
1.捏一捏海绵,有什么感觉?把海绵放进水里,再拿起来,你发现了什么?(海绵会吸水)。
2.挤一挤,又发现了什么?(水被挤出来了)。
3.引导幼儿探索用海绵吸水、挤水的过程。
(三)运水接力赛。
1.教师示范讲述游戏规则:和你的朋友一起用海绵将水盆中的水运到场地另一端的盆子里,当计时器响起时,大家停止运水,比比哪一组运的水最多。游戏中幼儿无需刻意排队运水,游戏开始前强调安全规则,要求幼儿按规定方向行进运水。
2.运水游戏:幼儿分成人数相等的四组(红、黄、蓝、绿组),手臂上分别戴上颜色标识,教师将计时器定时三至五分钟。游戏开始,幼儿用海绵运水,计时器响起时,游戏停止。
(四)量一量,哪一组运水量最多?
1.引导幼儿认识量筒,知道刻度的大小代表水的数量的多少。
2.教师将幼儿运过来的水倒入不同标记的量筒中,引导幼儿观察、比较,看看哪个组运的水最多。
游戏重复两次。
活动延伸:找一找,海绵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篇十一
教学目标:
1、能知道竹子中空的特点。
2、乐意帮助他人,体验助人为乐的愉快心情。
3、在活动中能与同伴合作运水。
教学准备:
1、水桶四只、水勺两个。
2、竖着切开的一米长竹段八段。
3、大熊猫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大熊猫遇难。
1、师:小朋友们,老师刚收到了大熊猫的求救信,他们遇到了大麻烦,他们住的'竹林里没有水了该怎么办?我们快来帮他们想想办法。
2、幼儿发表自己的看法,师幼共同探讨办法是否可行。
4、竹子运水。
5、幼儿尝试用竹子运水!
二、帮助大熊猫。
1、师:这个办法真好,现在我们就去帮助大熊猫吧!
2、把幼儿带到操场进行活动,教师把幼儿分成两队,幼儿讨论谁来接水管,谁来接水。
3、运水游戏。
三、庆祝。
1.师:现在大熊猫又有水喝了,他们非常的高兴,很谢谢小朋友,我们帮助了他们,
你们开心吗?那我们一起来跳舞庆祝一下吧!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篇十二
唯物史观的产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它使人们对社会历史发展的看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它的产生并不是横空出世,而是与当时资本主义的形成、发展,与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反抗、批判,与人们对未来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息息相关的。由于资本主义的形成发展过程始终伴随着残暴和丑陋,使得资本主义社会从诞生之日起,就激起人们尤其是工人阶级对它的反抗,导致当时不少学者或思想家对其暴露出来的社会弊端进行分析和批判,以求探索一个通往更进步社会的理论基础和现实途径,从而为唯物史观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
(一)资本主义内部的矛盾冲突日趋激烈。
16世纪到17世纪,西欧资本主义通过手工工场、圈地运动和海外殖民扩张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经过17到18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西欧的主要国家确立起来。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英国首先从纺织业开始了工业革命,随着蒸汽机的发明和采用,工业革命进一步扩展到化学、冶金、机器制造等部门。工业革命完成了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向使用机器生产的资本主义工厂制度的过渡。到19世纪中叶,英国的工业革命基本完成。在这期间及此后,法国、德国、美国等国家也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差不多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尤其是生产力的发展使“从事创造蒸汽机的人们也没有料到,他们所造成的工具,比其他任何东西都更会使全世界的社会状况革命化”,“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2]277.资本主义最初发展的3,伴随生产力极速发展,是如影相随的残酷和血腥,不仅体现在对外殖民扩张和掠夺中的野蛮和暴力,而且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也出现了诸多矛盾和冲突。
从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最直接的后果,就是造成简单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一部分手工业者富裕起来,逐渐成为资本家;大部分手工业者却越来越贫困,最终沦落为受剥削、受压迫的雇佣工人。被迫受雇于工场主的工人生活境况非常悲惨,“城市中居住条件和卫生条件极端恶劣,建筑简陋,浓烟密布,拥挤不堪。有的工人找不到栖身之所,寄寓于地下室中,甚至夫妻儿孙几辈挤在十至十二平方尺的屋里。当时英国是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贫民窟。伤寒、霍乱和肺结核成为工人间流行的疾病,成年工寿命缩短,童工大批夭折”.恩格斯对这样的阶级状况做了分析:“新生的工业能够这样成长起来,只是因为它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工具,用工厂代替了作坊,从而把中等阶级中的劳动分子变成工人无产者,把从前的大商人变成了厂主;它排挤了小资产阶级,并把居民间的一切差别化为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对立。”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西欧国家内部除了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之间、工业资产阶级和大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比较尖锐之外,农民、工人同新兴的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也很尖锐,而且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后者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二)无产阶级反抗资本主义的斗争此起彼伏。
到了19世纪初,工人们不仅反抗资本家的残酷剥削,还提出了改革选举制度、取消禁止工人结社的法令等政治要求。
1825年7月英国爆发了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836年和1847年又先后爆发了波及欧洲各国的经济危机,这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
1825年以来的周期性经济危机,不仅给无产阶级造成了更为深重的灾难,而且使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暴露得更加充分,使得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也更加激烈和尖锐。
19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英国、法国和德国的阶级斗争“在实践方面和理论方面采取了日益鲜明和带有威胁性的形式。”[5]2131831年11月,法国里昂丝织工人和其他手工业者为抗议厂商破坏订货合同、拒绝增加工人工资而宣布罢工,高呼“工作不能生活,毋宁战斗而死”的口号。
1834年4月,里昂工人为了抗议政府逮捕工人互助会的领袖和颁布禁止工人集会结社的法令,又举行了第二次武装起义,明确提出了“建立民主共和国”的口号,使起义具有了鲜明的政治性质。
19世纪30到40年代英国无产阶级发动的“宪章运动”是一场全国性的争取政治权利的运动。在这次运动中,英国“伦敦工人协会”于1838年公布了《人民宪章》的请愿书,掀起了第一次宪章运动的高潮;1840年的经济危机,使大批工人失业,而农业歉收又导致了全国性饥荒,引发了第二次宪章运动。同年成立的宪章协会,提出了争取普选权,废除贫民法、限制工作日、实行政教分离等政治诉求。
1847年经济危机和1848年欧洲革命,引发了第三次宪章运动,在这次运动中人们主张:劳动是一切财富的唯一来源,劳动者对自己的劳动成果应享有优先权,人民则是权力的唯一来源。虽然后来宪章运动失败了,但宪章运动的旗帜曾吸引了成百万的工人和劳动群众参加政治斗争,特别是奋起反对资产阶级的整个无产阶级,并向资产阶级政权进攻,组织了第一个独立的工人政党,是“世界上第一次广泛的、真正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6].1844年6月,德国爆发了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工人唱着当时流行在社会底层的《血腥的屠杀》,愤怒地控诉了工厂主和包买商贪婪残忍的欲望和罪行,发出了反对私有制社会的呼声,发动了对资本家的暴力斗争,捣毁工厂和企业主的住宅,销毁账簿和财产契据,明确把斗争的矛头对准了私有制,并和镇压起义的军队展开了搏斗。马克思指出,德国西里西亚起义“毫不含糊地、尖锐地、直截了当地、威风凛凛地厉声宣布,它反对私有制社会。西里西亚起义一开始就恰好做到了法国和英国工人在起义结束时才做到的事,那就是意识到无产阶级的本质”[7]483.他又进一步高度评价:“法国和英国的工人起义没有一次像西里西亚织工起义那样具有如此的理论性和自觉性。”[7]483到了19世纪中期,“由于欧洲许多国家的社会经济情况进到了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阶段,生产力、阶级斗争和科学均发展到了历史上未有过的水平,工业无产阶级成为历史发展的最伟大的动力,因而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资本主义大工业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深刻而迅速地改变了社会物质生产方式、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物质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支配作用越来越明朗,阶级斗争和物质利益的关系也越来越凸显,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越来越暴露,无产阶级对资本主义反抗的不断升级,为人们预测历史发展的方向提供了客观依据,使揭示社会形态的发展和更替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成为可能。
(三)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同台激荡。
社会主义思想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出现和发展而产生的,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批判基础之上的,虽然不同的社会主义思潮对资本主义批判的程度不同,但基本点大体上一致,即不仅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而且把产生这些弊端的根源指向了私有制。
1、封建社会主义思潮。封建社会主义思潮。
是没落贵族的思想,他们在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被资产阶级一次又一次的击败后,也打起了社会主义的旗号,说些同情工人阶级贫困的话,写些讽刺和抨击资产阶级统治的文章,在英国以“青年英国”组织为代表,在法国以拥护波旁王朝的正统派为代表。它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是僧侣社会主义,或称为基督教社会主义,其企图是把社会主义基督化,把基督教教义中反对一般私有制、要求摆脱尘世的剥削和压迫以实现平等当作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以此笼络无产阶级,达到恢复封建统治和僧侣特权的目的,1产阶级的心,但是它由于完全不能理解现代历史的进程而总是令人感到可笑“[2]295.
2、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思潮。在资本主义已经发展的时期,形成了一个新的小资产阶级,它摇摆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并作为资产阶级社会的补充部分不断地重新组成,他们用小资产阶级和小农的尺度批判资产阶级制度,站在小资产阶级的立场替工人说话,形成了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法国的西斯蒙第是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典型代表,他们非常透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矛盾,确凿地”证明了机器和分工的破坏作用、资本和地产的积聚、生产过剩、危机、小资产者和小农的必然没落、无产阶级的贫困、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财富分配的极不平均、各民族之间的毁灭性的工业战争,以及旧风尚、旧家庭关系和旧民族性的解体“[2]297-298,但他们的目的只是为了恢复旧的所有制和旧的社会关系。由于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是建立在唯心史观基础之上的,当顽强的历史事实把自我欺骗的一切醉梦驱散的时候,这种社会主义就成为了一种”怯懦的悲叹“.
还有一种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他们也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想要消除社会的弊病,但他们的出发点只是为了保障资本主义社会的生存,而不是根本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德国的比埃尔・约瑟夫・蒲鲁东就是一个典型代表,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矛盾和斗争”只存在于他的固定观念和现实运动之间“,认为社会矛盾的解决纯属思维的任务,企图建立一个超出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自由“社会。然而,他并没有超出资产阶级的视野,”他们全都希望有竞争而没有竞争的悲惨后果。他们全都希望有一种不可能的事情,即希望有资产阶级生活的条件而没有这些条件的必然后果“[9],这是一种反对的矛盾的幻想,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3、所谓”真正的社会主义“思潮。几乎在马克思恩格斯开始提出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同一时期,也就是从1844年开始,所谓”真正的社会主义“思潮就像瘟疫一样在德国传播开来。这一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莫泽斯・赫斯、卡尔・格律恩以及海尔曼・克利盖,这些人多半是小资产阶级的思想家、作家和记者。他们自命为共产主义者,把自己的学说定义为”真正的社会主义“或”德国的社会主义科学“.在这一时期,尽管德国在政治上处于封建专制制度的统治之下,但资本主义有了较大的发展,而作为德国社会基础的小生产者日益破产并陷入了贫困的境地。在他们的学说中,就反映了破产的小生产者悲观绝望和对资本主义发展胆战心惊的心理,即”把社会主义的要求同政治运动对立起来,用诅咒异端邪说的传统办法诅咒自由主义,诅咒代议制国家,诅咒资产阶级的竞争、资产阶级的新闻出版自由、资产阶级的法、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并且向人民群众大肆宣扬,说什么在这个资产阶级运动中,人民群众非但一无所得,反而会失去一切“,认为这个阶级”从资产阶级的工业统治和政治统治那里等候着无可幸免的灭亡,这一方面是由于资本的积累,另一方面是由于革命无产阶级的兴起“[2]299-300,保存这个阶级就是保存德国的现存制度。实际上,”真正的社会主义“只不过是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反动的人性论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混合物,用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和人类之爱来代替共产主义,它发展到最后,就被彻底扔到了历史的垃圾堆里。
4、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期,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以及资产阶级统治的建立,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日益暴露,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日益明显,劳动群众的苦难和斗争引起了资产阶级知识界中一些先进分子的同情,他们开始思考和探索劳动群众贫困的原因,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制度所表现的弊病,同时尝试设计消除这些弊病和建设新的理想社会的方案。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是19世纪初伟大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他们看到了”阶级的对立,以及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本身中的瓦解因素的作用“[2]303,他们抨击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部基础,即私有制,愤怒地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贫富对立和种种罪恶,断言资本主义制度是一种极其不合理、充满危机的制度。但另一方面,”这个时候,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间的对立还很不发展“[10],近代无产阶级还在形成之中,尚不能进行独立的政治行动,他们对资产阶级的反抗是处于自发斗争的阶段,没有显示出创造新社会的强大力量,所以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看不到它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也不可能看到无产阶级解放的物质条件,于是他们就去探求某种社会科学、社会规律,以便创造这些条件“.
他们只是从头脑中创造这些幻想的条件,”社会的活动要由他们个人的发明活动来代替“[2]303.因此,当历史越发展,他们的主张就越脱离现实,而他们的信徒就越堕落到反动的或保守的社会主义中去了。
与封建社会主义等反动社会主义思潮不同,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观已经带有一些唯物主义的萌芽和辩证法的因素。他们提出了关于社会发展是有规律性的思想,圣西门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按规律向前发展的过程,每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的出现都是过去全部历史的必然结果和自然延续,明确把资本主义社会叫做”过渡时代“;傅立叶在他设想的社会发展图表中,把整个社会运动描述为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并指出每个历史阶段都会有上升时期和下降时期,每一个社会都包含着前一个社会制度的残余和后一个社会制度的萌芽,资本主义社会只不过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暂时阶段。此外,他们还试图通过经济因素来说明历史的发展。另外,他们对未来社会的描述也有不少积极的结论,如圣西门主张用有计划的生产来代替生产的无政府状态,重视劳动。欧文还提出了消灭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的思想萌芽等等。总之,十九世纪初的三大社会主义空想家试图论证人类社会是有规律的发展过程,设想实现废除私有制的资本主义和雇佣劳动制度,建立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生产、尊重劳动、消除剥削和贫富对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未来理想社会,但由于脱离了当时的社会实际而成为悬而未决的空想。各种社会主义思潮的涌现,促使唯物史观创始人对社会主义思想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导致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诞生,从而科学地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马克思在《莱茵报》工作期间,写了很多政论文章。特别是同省议会就关于出版自由的辩论、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同奥格斯堡《总汇报》关于共产主义的论战,就摩塞尔地区葡萄酒农贫困的原因同莱茵省省长的论战,他坚决维护劳动群众的利益,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了普鲁士国家和专制制度的反动本质。通过这些斗争,马克思越来越接近被剥削、被压迫群众的实际物质利益,也就越接近唯物史观和共产主义。
同时,他还对当时的各种社会主义思潮以及英国、法国社会主义者关于建立移民区的实际经验进行了研究。这些斗争和研究,使马克思逐渐认识到,”在善良的‘前进’愿望大大超出实际知识的当时,在《莱茵报》上可以听到法国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带着微弱哲学色彩的回声。
我曾表示反对这种肤浅言论,但是……坦率承认,我以往的研究还不容许我对法兰西思潮的内容本身妄加评判。“[5]82退出《莱茵报》之后,马克思在巴黎旅居了一年多,在这期间,他对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做了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并批判地吸收空想社会主义思想。认为真正科学的社会主义学说,不再意味着凭空设想一种尽可能完善的社会理想,而是应当立足于现实社会,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使社会主义同革命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我们就不是以空论家的姿态,手中拿了一套现成的新原理向世界喝道:真理在这里,向它跪拜吧!我们是从世界本身的原理中为世界阐发新原理“[7]418.这个新的原理就是要向世界说明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和规律,向世界说明资本主义为什么必然被社会主义代替。这个新的原理之一就是唯物史观。
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着作中,对唯物史观的经典阐释,主要集中在《共产党宣言・1883年德文版序言》和1859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之中,其他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资本论》等着作中也都有所涉及。
(一)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在马克思主义之前,关于社会生活是否存在客观规律、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什么这些问题并没有得到科学的解答。只有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对资本主义社会做了深入的考察,总结了无产阶级运动的历史经验,批判地吸收了前人的优秀思想成果,在社会生活中找到了真实客观的联系,指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谓自然历史过程,是指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有规律的发展过程,社会规律是客观的、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过程。
唯物史观表明,社会的`历史本质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历史,是社会基本矛盾合乎规律的运动过程。生产方式的变化首先是生产力的提高,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进步,劳动者的劳动技能熟练程度也不断提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形成新的高度的生产力,随着新的生产力的获得,旧的生产关系从适应到不适应再到成为新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这时人们就要改变生产关系,社会革命的时代就要来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引起整个上层建筑的变革,使全部社会关系、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形态都发生相应的改变。
人类自产生以来的全部历史,就是一部生产发展、生产方式依次更替、阶级斗争的历史,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人类社会在其自身矛盾的推动下,不断地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自我否定过程。因此,”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12]唯物史观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各个社会形态发展的分析,指出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最终指向没有阶级对立的共产主义社会,科学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的桥梁。
(二)揭示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最经典的看法集中体现在《共产党宣言》中,在这篇历史文献中,马克思恩格斯从唯物史观,即历史发展的角度论证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指出其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一定要冲破旧的、过时的生产关系的束缚,他们写道:”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力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几十年来的工业和商业的历史,只不过是现代生产力反抗现代生产关系、反抗作为资产阶级及其统治的存在条件的所有制关系的历史……生产力已经强大到这种关系所不能适应的地步,它已经受到这种关系的阻碍;而它一着手克服这种障碍,就使整个资产阶级社会陷入混乱,就使资产阶级所有制的存在受到威胁。
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太狭窄,再也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2]277所以”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2]284.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说得更清楚了:”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5]269生产资料使用、生产过程和产品的社会化要求整个社会生产要统一管理、计划经营,在全社会进行有计划的生产,而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又处于无政府状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来越高,随着私有制的规模越来越大,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越来越突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开始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不断发展必然导致经济危机以及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和斗争。早期资本主义的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因为”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的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13].一方面是资本主义生产在追逐剩余价值的贪欲和竞争的刺激下不顾一切地盲目扩大;另一方面却是广大劳动群众的消费能力受到严重制约,没有足够的支付能力去购买这些商品。于是,生产与消费之间、生产与市场之间严重不相适应的经济危机就发生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表现在阶级关系上,就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的根本对立,马克思主义主张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并对社会主义进行改造,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不同,是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因为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因此,要正确认识某一社会的性质,就要了解这个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的生产方式,而生产方式的性质和特征是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决定的。资本主义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不可克服的,是资本主义一切矛盾和危机的根源,要从根本上改造资本主义,就必须在生产资料上用公有制代替私有制,即”在实行全部生产资料公有制(先是单个国家实行)的基础上组织生产“[14].恩格斯更是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任务,不如说仅仅在于把生产资料转交给生产者公共占有。“[15]社会主义的基本社会特征在于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在这个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从生产和国民经济管理方面克服资本主义无政府状态的弊端,”通过有计划地利用和进一步发展一切社会成员的现有的巨大生产力,在人人都必须劳动的条件下,人人也都将同等地、愈益丰富地得到生活资料、享受资料、发展和表现一切体力和智力所需的资料“[16],从而实现人类真正的平等和自由。
(三)指出了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马克思致约・魏德迈的信中指出(1852年3月5日于伦敦):”……至于讲到我,无论是发现现代社会中有阶级存在或发现各阶级间的斗争,都不是我的功劳。在我以前很久,资产阶级的历史学家就已叙述过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也已对各个经济作过经济上的分析。我的新贡献就是证明了下列几点:
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对如何实现社会主义道路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对于无产阶级革命,他们认为只能首先在西方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生,并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将”同时发生“、”同时胜利“的理论。然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实际发展进程远非如此,为此,马克思晚年提出了俄国等东方国家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这个”卡夫丁峡谷“的新理论,列宁根据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提出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一国胜利“论,实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和专政道路的新突破。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面临着重大的挑战。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产业工人的数量减少,传统生产资料占有形式发生了深刻变化,阶级矛盾似乎得到了缓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无产阶级的暴力革命似乎难以实现,这使得唯物史观要论证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代替这一历史过程变得更加复杂。
三、唯物史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时代挑战。
20世纪3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大危机爆发之后,为了挽救经济大萧条的颓势,各种经济改革方案纷纷出台,其中主张国家干预的凯恩斯主义和罗斯福新政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理论和实践,伴随着资本主义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进入21世纪,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复杂多变,在社会主义运动整体处于低潮的世界格局下,如何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如何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如何预测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这是对唯物史观的时代挑战。
马克思主义创建唯物史观的历史背景是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历史时期,即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历史时期;到了20世纪初的垄断资本主义历史时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历史时期,”现实的个人、活动和物质生活条件“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马尔库塞指出,到了后现代社会”现代技术削弱了爱欲的同时加强了性欲,使性自由获得市场价值,造成虚假的幸福意识,成为贩卖压迫的工具“,”工业社会不但压抑了人的爱欲,而且使人驯服、被动、无创造性。这样的人都患有‘不幸中的欣快症,他们在潜抑状态获得一种虚假的满足,在本真的痛苦状态中体验到非本真的愉悦,自得其乐地成为巴甫洛夫实验中的狗,被动地接受条件反射和催眠术的指令“[18].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给出了最低的生活保障,为社会底层人员提供大量的社会救济,在物质生活上已能满足基本需要的后工业社会中,意识形态的宣传制造出”强迫消费“和”虚假的需要“,资产阶级已经不再通过填充现实的和未来的市场来提高利润,而是通过制造消费来压抑人的解放,人处于被灌输和受操纵的地位,而不能自由地决定真正的需要。既然人的精神生活受到了”非本真的愉悦“的压抑,那么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是否也要考虑进去?人除了具备物质生产方式之外,还有大量的精神生产方式,比如文艺作品、影视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乐器的制作和生产等等,随着人们基本生存需要的满足,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其对社会发展的进程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关于唯物史观的物质力量问题,按唯物史观的原理,无产阶级是实现社会主义,实行无产阶级专政过渡到共产主义的物质力量,但到了后现代社会,法兰克福学派尤其是马尔库塞认为,由于受现代工业文明与大众文化的控制与摧残,过去生活在社会最底层无产阶级已经丧失了主体地位,渐渐失去了对现实生活否定的力量,他们依附于这个社会机制和企业,身处于异化之中却并未感到痛苦,工人阶级的革命立场日益减弱,已经与资本主义”一体化“了,那么改造社会的希望在哪里呢?马尔库塞寄希望于社会底层,认为未来革命的主体是由流浪汉、局外人、少数民族、失业者组成,他在1969年写的《论解放》中引用本杰明的话说:”唯有那些无希望的人,我们才被赐予希望。“但同时他又寄希望于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提出了”少数精英统治“论,和阿多诺一样,希望在艺术中寻找革命原则,认为艺术脱离于商业、工业和赢利活动,具有反抗现实、自觉超越异化的形态,能唤醒人们对被压抑状态的认识,激励人们起来反抗。这里,随着后现代社会阶级关系出现的新特征,对无产阶级革命提出了新的时代挑战。
一方面,唯物史观包含了绝对真理,唯物史观为我们指明的方向是正确的,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社会主义也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另一方面,唯物史观是相对真理,它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理论系统,唯物史观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要结合19世纪以后一百多年的实际情况,做出进一步的探讨和思考。
参考文献: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60.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296.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11.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8]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00.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39.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98.
[11]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548.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443.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92.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37.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548.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篇十三
这节课的内容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部分,与之前的辩证唯物主义知识有联系也有区别。有了以前的知识作为铺垫,知识理解的相对难度较小,所以在新课的设计中,主要思路是,对比旧知识,体会新知识,形成新体系。
1、在导入环节上,采取的是复习导入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包括哪些,从而引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部分,其中历史唯物主义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就是第四单元的内容,包括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在了解了本单元的主要内容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后,开始进入本单元的第一框《社会发展的规律》。
2、在教学目标的实现上,能够基本实现,但是也存在目标不明确、不扎实的问题。比如,关于上层建筑的介绍,以为学生在初中学过,就忽视这方面的讲解,学生对于上层建筑的.理解上不明确,不能分辨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另外对于上层建筑与生产力的关系,没有仔细探究,并不是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就能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而是只有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样的顺序很不合理,学生不能及时反映,并且由于没有先认识概念,所以导致学生对关系的理解也不是很好,在课堂练习中就反映出来,不能区分二者。
4、在对学生的引导上,不够耐心。文科普通班的学生基础较差,所以在对学生提出问题后,学生需要一定的思考空间,而自己在教学上有些心急,还未等学生反映回答,就自己说出了答案,这样的问题则是无效的,没有真正起到引导学生的目的,这样的环节也是无效的。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篇十四
初次读《雪儿》,读第一段时,让我想起了赵传的那首《我是一只小小鸟》:我是一只小小、小小鸟,想要飞却飞也不高……这不正是我的真实写照吗?腿跌伤了,因为爸爸妈妈工作忙,空荡荡的家里只有我自己一个人度过那漫长的冬天,那时的我就像是一只关在笼子里的小鸟,渴望春天的到来,渴望到外面的天空去自由飞翔!
父母又怎能不知晓儿女的渴望呢?于是,爸爸给我带回了一只受了伤的白鸽,希望它能陪伴在自己的孩子身旁,和孩子一起玩,一起聊天,让孩子不再感到孤独。这里,也体现了爸爸有一颗善良的心灵,我和爸爸一起给白鸽洗澡、敷药,还给它起了一个好听名字:雪儿。雪儿,多么圣洁的名字啊,它是那么纯,那么美,不忍让人去破坏它所带来的意境!就像那辽阔的、湛蓝透亮的天空上飘着的朵朵白云,于是,我们一起到阳台上去看蓝天,去看蓝天上那飘飘悠悠的白云……这里用了省略号,激发我们想像,他们还看了什么呢?我想,也许还去看了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吧。阳台的空间毕竟狭小,他们渴望有更大的空间去自由飞翔,他们的志向该是何等的高远啊!
多么让人喜爱的雪儿啊,它长得美,名字美,意志更美!它们不怕任何艰难险阻,能够飞趣千山万水,忠实地为人们传递信息,从爸爸的话里,我们认识了一只不怕困难,意志坚强,忠诚的'信鸽,而这更是我们人类应该具备的优良品质啊。其实,爸爸还是在教我怎样做人!这是一个用心良苦的爸爸啊!
读罢此文,我在想,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一只怎样的信鸽,一个怎样的爸爸啊?
再读课文。
(以下是自己的浅见,期待您的观点!)。
一:教什么?
1、学会爱。
2、教会孩子用自己的真情实感记事。
本单元都是记事的文章,通过记事来体现人物的情感或突出一个主题,这是小学阶段的主流习作。如何整合运用,我想这是我们老师所要进行深思的?特别是对我们这些没有经验的年轻老师来说,针对课文进行习作套路的教学是很有必要的。可惜的是,直到现在我也没能攻克。
二:怎样教?
以读带悟,各抒己见。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老师的思维并不能强加于学生。这篇课文,学生就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解读:人与动物;父母对儿女的爱;雪儿的品质等等。因此,在教学中,除了要就雪儿这一主线进行教学外,要通过各种形式的读,特别是静心体会读,让学生悟出一些道理。还可以通过课后习题4一并进行感悟,让学生各抒己见。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篇十五
这次的社会活动《遵守时间》是非常贴近大班幼儿的实际生活的,本活动制定了3个目标:1.了解遵守时间的具体表现,体会遵守时间的重要性。2.知道遵守时间是尊重别人的一种表现。3.愿意做一个遵守时间的人。对于这三个活动目标,我进行了学习和分析。这三个目标在三个层次上设计了幼儿的学习任务。第一个目标,要求幼儿了解遵守时间的具体表现。让幼儿对遵守时间有一个感性的了解。第二个目标,在第一个目标的基础上上升了一个层次,从幼儿自身的角度,知道遵守时间是尊重人的一个品德。第三个目标在情感上进行激发和引导,让幼儿愿意成为一个遵守时间的人。
在活动的环节上我也紧扣这三个活动目标设计:第一环节通过故事《拜师》让幼儿了解一位遵守时间、做个守信用的人应该怎么表现。第二环节,联系幼儿一日生活实际,用现实的照片,让幼儿了解每天在幼儿园的生活是需要按照时间来进行的。通过两个ppt,使幼儿从两个角度来了解幼儿园生活是大家的共同生活,知道每件事情需要按时完成,并且知道遵守时间的必要性。第三环节,开拓幼儿的思维,幼儿开动脑筋想出遵守时间的好方法。为了增加现实效果,我特意安排了一个计时记录的环节。要求:幼儿在三分钟的时间内,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在音乐结束时就要回到原来的座位上。这样的一个小要求,让幼儿体验了怎样做一个遵守时间的人。最后把幼儿记录的遵守时间的方法,在大黑板上汇总、交流。并引导幼儿从现在起就要做个遵守时间的人。
从幼儿的活动情况看,幼儿活动中的参与也程度也比较好,但是如果能在融入一些课外的小例子缓冲到教案里,应该还会更有利些。通过本次的活动,我也获得了很多的有益的经验,但是通过这次的活动评价我也获得了很多受益匪浅的知识。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篇十六
教学案(新人教必修4)。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逐步确立唯物主义历史观。
【重点和难点】。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学习过程】 【导学设计】。
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86页虚框,分析其中的相关问题。
2、材料一:党的xx届三中全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我国当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关键环节和突出矛盾,对当前我国农村改革发展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指出了农村改革仍然是我国改革的关键环节,农村农业发展仍然是我国发展的战略基础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材料二:1978年启动的改革开放是我国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有人称这次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次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
(1)请分析材料一包括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3.党的xx大报告提出: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1)你能从材料中看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基本矛盾是什么吗?
(2)这种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怎样实现的?
【巩固提升】。
【学习过程】 【导学设计】。
一、选择题。
l,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的, 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a、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 b、实践 生产活动。
c、社会存在 生产活动d、意识 社会存在。
大报告中出现了“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票决制”、“文化软实力”等一系列新名词,彰显了执政党的活力和生命力,这些新名词的出现说明了( )。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
d、物质和意识是互相依赖的。
3.1978年世界上第一例“试管婴儿”在英国出生,整个世界争论不休,“不合伦理”的诅咒声一度铺天盖地。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试管婴儿”已经是很正常的事。人们观念的变化说明了( )。
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4.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哲学角度来说,这是因为( )。
a.传统的思想意识不可能在短期内消失。
b.精神能够决定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
c.只有先进的思想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反作用。
d.正确的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5.在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不尊重知识和人才的现象与好逸恶劳、贪图享乐、不珍惜劳动成果、挥霍浪费的现象还时有发生,这主要说明了( )。
a.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社会意识促进社会的发展d.社会存在具有客观物质性。
6.我国原有政府管理过多过滥,在一定程度上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行政许可法》进一步规范政府职权以更好地发挥为市场经济服务的职能。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这体现了( )。
a.政府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
c.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7.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舶社会。”这句话说明( )。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
b.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对生产力起促进或阻碍作用。
c.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d.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
8.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认识,错误的是( )。
a.仍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b.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c..这一矛盾要通过改革来解决。
d.这一矛盾要通过阶级斗争来解决。
二、非选择题。
9.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循守旧的意识、闭关自守的意识、平均主义“大锅饭”的意识、不尊重知识和人才的意识等,已经受到很大的冲击。与此同时,人们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律意识和开拓进取精神大大加强了。而这样的意识又鼓舞、傲励着人们奋发向上,知难而进,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同时也应该清楚地看到,市场活动中出现和存在的东西,并非都是积极的、健康的、合理的。对于错误的、丑恶的东西必须给以抵制、批评和纠正,不能漠然视之,更不能任其泛滥,让它们去腐蚀人们的思想和灵魂。
材料反映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什么道理?结合材料中的事实,谈谈你对这些问题的认识。
10.某校高二、一班召开“我看农村改革30周年”主题班会,以下是两位同学的发言。
同学甲:改革开放30年来,从家庭承包经营为核心的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和以农村税费改革为核心的国民收入分配关系改革,到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乡镇机构改革和农村义务教育改革,这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农村改革的道路和方向是正确的。
同学乙:我国的农村改革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比如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农民增收困难、城乡差距较大等,中国的农村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
运用社会发展规律的有关知识,分析上述两位同学的发言。
【知识点拨】。
在社会历史观领域,存在着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这面种根本对立的观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体现。其中对二者谁决定谁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对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标准。
(1)人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地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从而推动社会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总趋势:由低级向高级,是前进的、上升的,过程是曲折的。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与其他事物的发展一样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2)实现方式:在实践中不断解决基本矛盾实现的。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是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解决的。矛盾具有特殊性,在阶级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不同,有对抗和非对抗性矛盾的区别,,因此,解决方法不同。
【学习反思】。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篇十七
我说课的课题是《社会发展的规律》今天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法与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六方面对本框教学进行说明。
《社会发展的规律》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第4册,《生活与哲学》第4单元第11课的第1框的内容。
本节课的这部分内容,是本单元的第一框,主要讲授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社会的基本矛盾、以及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通过社会发展的总趋势的学习,分析说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该框是学习好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对学生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以及下一框的学习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按照新课标教学目标,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掌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以及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3、情感与价值观的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能从社会存在出发理解社会意识,坚持思想领域的问题要到物质领域中去寻找根源,坚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并且让学生能主动尊重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去实践,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本着高二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于如何使学生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规律。对哲学上实践的概念,社会的基本矛盾以及延伸出来的理论在理解上需要学生拥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并且正确理解以上知识点对下一阶段的学习以及树立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也很重要,因此我把它作为本框的重点和难点。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我们知道,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创新教育的精神和我们政治学科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指导思,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我在采用讲授法的基础上准备配合运用情景设置,提问,集体讨论,活动探究等教学方法,并结合运用我本人所擅长的多媒体道具,根据所创设的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挖掘他们的知识潜能。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创造学生自主参与,合作交流的机会,真正实现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分析归纳、自主探究、总结反思等。这些方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让学生多动脑、多观察、多思考、多交流、多分析让学生在自己的思维的活跃中领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1、课题引入:我设计以提问哲学到底是什么?的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设计典型事例,通过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的形式,并得出其实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2、讲授新课:(35分钟)通过教材第一目的讲解,让学生明白,生活和学习中有许多蕴涵哲学道理的故事,表明哲学并不神秘总结并过渡:生活也离不开哲学,哲学可以是我正确看待自然、人生、和社会的发展,从而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和改造世界。整个过程将伴随着多媒体影像资料和生生对话讨论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3、课堂反馈,知识迁移。
最后对本科课进行小结,巩固重点难点,将本课的哲学知识迁移到与生活相关的例子,实现对知识的升华以及学生的再次创新;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重点和难点,为下一框学习做好准备。
4、板书设计我采用直观板书的方法,对本课的知识网络在多媒体上进行展示。尽可能的简洁,清晰。使学生对知识框架一目了然,帮助学生构建本课的知识结构。
5、布置作业我会留适当的自测题及教学案例让同学们做课后练习和思考,检验学生对本课重点的掌握以及对难点的理解。并及时反馈。对学生在理解中仍有困难的知识点,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予以疏导。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和构想,因为我本人到现在仍没有更多的教学经验,设计上仍有很多不足之处,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也感谢各位老师的批评指正我的说课完毕,谢谢老师。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篇十八
理解的基础上识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学习,初步形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看待社会现象、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基本矛盾原理的学习,初步形成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能力,对社会历史的总趋势有正确的认识。
3、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从社会存在出发理解社会意识,坚持思想领域的问题要到物质领域中去寻找根源,坚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
2、尊重社会发展规律,走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这个框题的内容极其抽象,因此,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要举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
1课时。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
引入新课:困惑1:如何导入新课?
修改课件用网络流行词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对于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及其历史现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用不同的理论解读,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利用课本86页材料及设置的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并回答问题。
学生:学生看书找答案。
讲授新课:
利用学案网络热词的发展的材料,解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思考:
1、网络热词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2、网络热词的更迭,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学生:看书、思考、归纳。
板书或ppt: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的解析图。
学生:举手回答。
问题:你能否运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的现代化建设为什么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学生:思考回答。
归纳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具有反作用。
学生:举手回答。
因为人们要进行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衣食住行这个基本问题,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就不得不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人们在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过程中,生成现实的而不是观念中的生产方式。所以说社会存在的最本质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学生阅读课本p89页,归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叙述:我们把握了社会现象的本质,并不等于解开了社会历史之谜。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这种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引起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用上述基本观点认识人类社会,可以看到,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这种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内部的矛盾。
问题:那么,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矛盾是什么?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又是什么?
(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怎样决定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变化,即揭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和矛盾运动。
问题:那么,什么是经济基础?什么是上层建筑呢?二者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学生:阅读课本第89页—90也自主学习。
归纳:
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2、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
板书: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含义及二者关系。
学生阅读课本第91页虚框材料,思考: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什么?社会发展是通过什么方式实现的?学生阅读课本,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解决以上两个问题。
板书: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的基本矛盾通过阶级斗争和改革解决的。
课堂小结:总之,人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的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从而推动社会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这一奥秘,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展示:本节知识结构解析图板书设计: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旧的社会历史论的局限性。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4)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基础。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社会力状况的规律。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目标检测: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我国之所以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因为:
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b、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c、社会历史是由人们的思想意识决定的。
d、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课外作业:
教学反思:新课改中强调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实际。因此在讲课中我设计了三条线:学生线、知识线、情景线。我在教学的过程中,有一点值得去思考:就是如何才能够把复杂的知识讲简单。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篇十九
点拨:(1)这是一列从小到大排列的数,从第二项起,每一项减去他前面的数差都是7,差都相等,是等差数列。
(2)这是一列从小到大排列的数,前一项减去后一项的差都是2,是等差数列。
解:(1)等差数列,公差是7。
(2)等差数列,公差是2。
说明:无论是前一项减去后一项,还是后一项减去前一项,只要是按同一顺序相减,差都相等的数列就叫等差数列。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篇二十
一年来,经过不断的培训学习和钻研摸索,我对灵动课堂教学有了更深的理解,日常教学生活中一边实践,一边改进,也经常与组内教师交流探讨,相互学习。我们积极进行小组建设,加强对学生的培训。每天总会出现这样那样不同的情形。预期的内容讲不完是常有的事,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不如意也是常有的事情。小组交流时那些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明显占有优势,而那些不善表达的同学只是被动的听,甚至在嘈杂的讨论声中一无所获。在汇报时这些同学几乎成了摆设。一开始轮到他们组汇报时,这些同学自动放弃机会不参与。后来规定必须全员参与时,他们只是完成读题,读指定的段落这些任务。在质疑补充环节中,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知识层次还达不到要求,所以一方面质疑补充的深度不够,另一方面被质疑方缺乏判断的能力,不能正确的反驳,甚至别人说错了,也不能坚守自己的意见,还笑容满面的对质疑者说:谢谢你,我接受你的意见。在灵动课堂开展的过程中,各式各样的困惑、矛盾不断出现,各种的牢骚、抱怨也经常出现,这样的课堂模式到底适不适应小学阶段的学生,内心充满了困惑。每日总在不断的反思、改进。再反思、再改进,希望有朝一日孩子们能达到灵动课堂的效果。我的内心充满了期待。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篇二十一
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能力目标】。
1、通过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辨证关系的学习,初步形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看待社会现象、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社会基本矛盾原理的学习,初步形成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能力,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有正确的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从社会存在出发理解社会意识,坚持思想领域的问题要到物质领域中去寻找根源,坚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
2、尊重社会发展规律,走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重点】。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难点】。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
环节一:课堂导入。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视频电影片段《流浪地球》:“太阳、地球运动规律”,由大自然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引出社会发展也是有规律的。讲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大部分,引入历史唯物主义话题。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在自然观上是唯物的,在历史观上也是唯物的;人们在自然观上很容易坚持唯物主义寻找到规律,但是在历史观上很容易陷入唯心主义的陷阱,寻找不到规律,从而导入新课,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运动都是有规律的,并且板书《社会发展的规律》。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
教师给学生三分钟时间,自由阅读教材,把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同时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社会存在是指构成社会的一切存在,包括个体、社会组织、社会活动、各种财产等;社会意识是指大群体特有的人类对世界和自身的态度和信念的总和。包括哲学、政治、经济、法律、宗教、道德、艺术、科学、生态、宇航及日常生活等观点。
2、二者的关系。
教师先用多媒体出示案例一《计划生育政策变迁》:计划生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即按人口政策有计划的生育。1982年9月被定为基本国策,同年12月写入宪法。主要内容及目的是: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从而有计划地控制人口。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自制订以来,对中国的人口问题和发展问题的积极作用不可忽视。到21世纪初,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又做出了一些调整。由于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第一批独生子女已经到达适婚年龄,在许多地区,特别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计划生育政策有一定程度的放松。
学生在观看案例的时候思考我国生育政策为什么会不断发生变化,时间3分钟。
学生观看后回答,教师总结得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方法论上面要求我们从社会存在出发想问题、办事情。
接着教师用多媒体出示案例二:在科技不够发达的古时候,人们面对天体运动总是会出现一些惶恐,每当日食发生的时候,人们总会联想到不吉利的事件会发生,于是惶惶不可终日;但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这是天体运动的正常表现,之所以会发生日食现象是由于太阳、月亮、地球处于同一直线之上,于是人们走出家门欣赏这一美景。学生同桌间为单位讨论:针对同一事件人们之所以会有不同表现的原因。
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错误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篇二十二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一般来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侧重社会的经济领域,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侧重社会的政治、法律及意识形态等领域。
生产力是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是: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就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就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构成一定社会的基础;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制、组织和设施,在阶级社会主要指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二.扩展资料。
生产力的进化能够决定生产关系的进化的根本原因,生产关系的进化也能决定生产力的进化的根本原因,这2个问题本质相同:它们之间是100%不可分割的平等的对立统一的基本关系;生产力的进化与实践必然改造即进化人之间的基本关系即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进化必然让人类认识到基本矛盾的科学地位。
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社会关系、所有制、社会科学本质,这些问题本质相同,它们是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全面说明社会科学本质,代表了人类对社会科学本质的认识过程。
也就是说,一切描述社会科学本质的词,它们的本质都是相同的。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全面的认识社会科学本质,试图科学认识社会科学本质;它们既代表了人类对社会科学本质的具体认识过程,又代表了人类社会科学本质进化史过程中具体产生的事物,它们的最终目标都是服务于社会科学本质的。
三.政治笔记内容要包括:
第一:老师对课本上落后于社会现实的知识进行的更正补充。如党在政治、经济理论上的新突破、社会现实的新变化。
第二:自己在预习时难以理解的问题。这种问题因人而异。预习时的难点也是听课时的重点,把预习遇到的疑难问题记在笔记中,复习时多加思考,可使知识掌握得更加巩固。
第三:老师讲课时推导知识的思路和过程。从中我们可以学到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
第四: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共同整理总结的知识体系和对易混淆知识进行的对比。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篇二十三
解答:
生产力包括三个简单要素:劳动者的劳动,即劳动者生产物质资料有目的的活动;劳动资料,即人们用来加工劳动对象生产物质产品所需要的一切物质条件,其中主要是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即人们劳动加工的对象。而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是这三个要素的有机结合过程,所以也可以认为生产或劳动过程的三要素也是上述三要素。
2、标题: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内容:这两对概念有什么区别?
解答:
第一、划分的标准和依据不同。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区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是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转移和价值周转方式上的不同。清楚了划分标准,就容易判断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劳动力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所以剩余价值生产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可变资本,是它(劳动力)使得价值发生增值。而流动资本是一次性投入生产,并且一次全部收回其价值,比如原材料、劳动力、燃料等,而固定资本是逐渐转移,逐渐收回的,比如机器、厂房、设备等。第二、划分的内容不同。不变资本的实物形式包括全部生产资料,可变资本的实物形式是劳动力;而固定资本的实物形式只包括生产资料中的劳动资料,流动资本的实物形式既包括生产资料中的劳动对象,也包括劳动力。这就是说,固定资本是不变资本的一部分,可变资本则是流动资本的一部分。第三、划分的目的和意义不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是为了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并据此进一步分析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则是为了揭示它们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并进而揭示资本周转速度对于预付资本量和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内容:请老师分析一下这道题应该怎么做:社会发展规律的特点是()。
解答:社会规律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没有人的创造性活动,就没有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自然规律无论人类活动是否参与,都在起作用,而社会规律存在于人们的实践活动之中。所以不能说“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4、标题:什么是自然观。
内容:请老师帮我解释一下自然观还有历史观,辩证法,形而上学如何区分。
解答:自然观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唯心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精神或上帝的产物。历史观历史观又称“社会历史观”。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世界观与历史观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由于对历史观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辩证法关于对立统一、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哲学学说。指一种逻辑论证的形式。现在用于包括思维、自然和历史三个领域中的一种哲学进化的概念,也用来指和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关于辩证法,有三大规律,这是黑格尔在《逻辑学》中首先阐述出来的,恩格斯则将它从《逻辑学》中总结和提炼出来,从而使辩证法的规律变得更加清晰了。但这说起来就比较复杂了。考研政治当中的辩证法主要讲的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本源、灵魂和根本理论基础。形而上学取自《易经》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用最简单的语言来描述就是:一是指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二是指研究单凭直觉(超经验)来判断事物的哲学。有时也指研究哲学的本体论。
快速通道:各省市研招单位招生简章专题。
教育首页|热点|考研|公务员|论坛|博客|校花清华女生传统成人礼・14岁女生疑受老师辱骂自杀同桌曾劝她”要熬住“。
・职业资格证书泛滥困扰考证族:1人手握10个证。
・武汉大学试水政学分权走向学者治学教授治教。
・大学最容易丢失18样东西让所有应聘者无语的考官更多。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703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