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等重要信息。教案应该具备一定的灵活性,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下是一份优秀教案的具体分析和评价,希望对大家的教学有所启示。
地理教学教案篇一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放风筝吗?不过风筝朋友说了,它有几个字不认得,只要你们帮它认识了这几个字,就可以放风筝了。
二、出示东西南北前后左右男女老少大小多少。
1、自己拼读生字。
2、小组里互帮互学,读谁字音。
三、学写六个字左、右、男、女、多、少。
综合练习。
一、拼一拼,认一认。
1、丁丁和冬冬要去动物园里认识一些朋友,想邀请你们一起去,你们愿意吗?
2、自由拼读音节,比比谁读得好。
3、出示音节卡片,把你喜欢的动物名称读给大家听,并带着大家读一遍。
4、齐读,男女生赛读。
5、小组交流:你还认识哪些动物?你最喜欢哪些动物?
二、看图讲故事。
1、出示挂图,要求认真看图,读读图旁边的字,不认识的拼一下拼音。
2、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
3、同桌互讲故事,互相评议,推选讲得好的同学上台讲故事,评出故事大王,奖给小星星。
三、自检。
1、自由拼读《写字很有用》、《给小鸟安家》。
2、同桌互读,如果你的同桌会读了请奖励他两个大苹果。
地理教学教案篇二
2.东南亚面积最小的岛国。
3.世界上人口稠密国家。
1.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
2.主要经济。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前面通过第一二节的学习,我们对东南亚的位置、居民特点,自然环境及经济状况有了一个整体了解,但各国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呢?今天我们讲东南亚的国家地理。
[指导阅读]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38页《东南亚国家概况》表,使学生对东南亚国家有一概括的认识。
[教师讲授]在上述国家中各国都有自己的特色,尤以新加坡更为突出,本节我们重点分析新加坡。
读《东南亚地形图》。
[提问]新加坡的位置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位于马来半岛南面,把守着马六甲海峡东口,处在太平洋与印度洋的航运要道上。处在赤道附近。)位置特点非常突出。
[读新加坡地图]。
[提问]新加坡领土、人口有什么特点?(新加坡是由新加坡岛及附近一些小岛组成。属世界人口稠密区。)。
[教师补充]新加坡为一城市岛国,面积狭小,约600多平方千米,但人口达到260万,平均每平方千米4000人以上,属人口高度密集区。居民以华人为主,约占四分之三。
2.东南亚面积最小的岛国。
3.世界上人口稠密国家。
上述地理特征对新加坡的经济发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新加坡发展经济的条件。
1.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
[提问]新加坡发展经济有哪些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提示从所在位置、领土、自然资源等方面考虑。
[教师讲授]新加坡国土狭小,自然资源贫乏,境内几乎没有矿藏,又无重要的经济作物。但新加坡的地理位置优越,地处东南亚中心,扼守马六甲海峡咽喉,还是太平洋、印度洋以及亚欧非和澳大利亚之间海、空航线交汇处。加上新加坡沿海水深浪静,暗礁较少,拥有天然良港。新加坡正是从本国具体情况出发,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迅速发展了本国经济,成为东南亚新兴的工业国。
2.主要经济。
新加坡是怎样利用这一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
[阅读思考]新加坡的经济以哪些方面为主?
[教师讲授]新加坡利用位置的优势发展对外贸易和航运业。利用引进的资金、技术及进口原料,发展了许多新兴工业,如炼油、海上钻井平台制造、电子电器等。还积极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优美的城市环境发展了旅游业。
对外贸易、航运、新兴工业、旅游业(板书)。
新加坡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很注意环境保护和城市的美化,并在城市建设中进行合理规划布局。
[阅读课文]第137页“花园城市”。
[提问]新加坡市政建设如何布局的?(可按课本归纳,并配合新加坡城市风光景观图,做简单介绍。故新加坡有“花园城市”之称。)。
[读一读]指定学生朗读第137页“读一读”。
[提问]从上述新加坡经济发展特点中,可以吸取哪些对我们有益的经验?
[教师讲授]只有结合本国具体情况,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才是发展经济的正确方向。我们在发展经济时,一方面要借鉴外国的经验,同时还要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充分发挥其优势,促进经济的发展。
地理教学教案篇三
教学内容:
例1及练习。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发展学生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
一、导入新课:
2.组织学生面向黑板,指一指前、后、左、右。
3.师:“谁认得东、西、南、北方向?你是怎样认识的?”
4.板书课题:东西南北。
二、探究新知:
1.早晨,太阳从哪边升起?引出东。
2.指一指哪边是东?教室的东边有什么?(黑板)。
3.东和西是相对的,那西边是哪边呢?教室的西边有什么?
5.完成书本填空和做一做:
(1)观察例1课件:问:图书馆在操场的东面,体育馆在操场的面。教学楼在操场的()面,大门在操场的()面。
(2)完成“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2.在教室玩“走方向的游戏”。
3.小组讨论:你怎样记住我们学校的东西南北方向?各个方向各有什么?
(第2页,共104页)。
4.小组讨论:你怎样记住我们陶乐的东西南北方向?各个方向各有什么?
5.背儿歌:早晨起床向太阳,前是东,后是西,左是北,右是南。
四、小结。
五、课外作业:认方向。
地理教学教案篇四
(1)重视世界上地理问题突出地区和国家出发,从引导学生关注世界上的热点问题和热点地区出发,选择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半个多世纪里,世界上冲突、战争最频繁的热点地区;(2)围绕西亚之所以成为热点地区的原因,重要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石油资源、匮乏的水资源及宗教文化差异问题逐一铺陈展开,并采取揉和的方法,将本区的气候特征、经济发展、居民特征和国家风俗习惯等内容连带写出;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重点在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地理读图能力以及总结规律、原因分析、信息判断等项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以及人地协调的观念。
知识目标:1.读图说明西亚地区的范围、位置;分析本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掌握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二洋三洲五海之地,东西方交通要道;丝绸之路。
2、明确西亚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及西亚石油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
3、通过读河流图及气候图,分析本区水资源状况,并讨论由此可能产生的地区争端和冲突。
4、通过阅读材料及图片,使学生了解西亚地区的文化差异和宗教矛盾。
能力目标:根据收集到的图片、新闻等一些资料,对中东地区有所了解;通过图片、地图了解三洲五海之地;将收集到的有关中东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一些地理概念。
引导学生关注世界上地理问题突出的热点地区和热点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料观及人地协调观念;明确在各国、各民族关系中,应强调对话而非对抗,呼吁世界和平。
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丰富的石油资源。
西亚重要的石油运输线;
课题导入。
教师提问:西亚地理位置具有什么特点,使其成为东西方势力争夺的热点?讨论并回答。向学生阐明“西亚”概念和名称起源。
引导学生指图说出“三洲五海之地”的含义和具体位置,并指出本区还有哪些重要的海域和咽喉要道。教师应特别指出“里海”与其它四海的不同,并强调“海洋”与“湖泊”以及“内流湖”在概念上的差别。
提问:读图说出“土耳其海峡”与“苏伊士运河”在地理位置上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性?
(1)同为两大洲界线;(2)土耳其与埃及因此成为地跨两大洲的国家;(3)欧洲通往印度洋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国家的海上道路因苏伊士运河而大大缩短,方便了西方国家向东方的殖民扩张和资源掠夺。如课时允许,还可对苏伊士运河的历史和与埃及经济的关系作补充介绍。
提问:提到西亚就不能不提到石油,而为什么说西亚是世界石油宝库呢?建议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从地图和“活动”课文入手,从空间(分布)和数量(储量、产量、出口量)两方面探求结论。
教学中要注意不同形式地图的作用,如通过读西亚石油分布图,可使学生明确西亚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可对照世界政区图,由学生说出主要的产油国。
教师应由此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也可由此初步探讨单一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形成知识综合思维的意识和能力,并渗透能力和价值观念的培养目标。
可引导学生结合本区地形、气候图,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这些石油国在发现石油前,经济以何为主?(干旱缺水,高原山地为主——灌溉农业及牧业——经济落后贫困)。
(2)石油枯竭后,他们的经济出路又在哪里?(发散讨论)。
1、西亚——地中海和红海沿岸——西殴和北美。
2、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印度流洋——马六甲海峡——日本。
3、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印度流洋——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大西洋——西殴和北美。
2、引导学生分析本区水资源分布特征(分布不均,多国共用),进而分析“为什么说西亚一直在为水而战?”
3、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不依靠战争,西亚各国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水资源匮乏的问题?(建议以沙特阿拉伯的海水淡化工程和以色列的节水农业为例,加深学生对良性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协调人地关系的认识;还可以举从邻近的土耳其等富水国家输水的例子。)。
1、建议以录像、图片资料等直观素材介绍三大宗教文化的差异性。
2、让学生收集有关阿拉伯文化和风俗习惯的资料,在课上相互交流。
3、通过录像,活动——巴勒斯坦问题”,开展以下讨论:
(1)谈谈你对阿以冲突的认识?(或为什么说阿以冲突是西亚问题的核心?)。
(2)你认为世界各国发生矛盾时,应以什么样的态度来解决才是最明智的?
地理教学教案篇五
了解四川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地区差异;了解四川旅游业的发展;了解四川省的交通发展。
2.能力目标。
学会运用地图、资料分析四川省经济发展的优势;培养学生对比、归纳和综合分析等能力。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和终身学习地理知识的愿望。
教学重点。
如何充分发挥当地优势发展地方经济。
教学难点。
学会如何从社会经济的角度描述一个地区。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四川东西差异大,自然灾害频繁。特别是20__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给四川带来了重创,同时也给四川带来了更大的机遇。四川人民在20__年以14.5%的经济增速向全国人民递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四川人民是如何在经济上迅速崛起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崛起的四川”。
[教师活动]。
1.(板书)崛起的四种。
2.用多媒体展示图8.7、8.8、8.9、8.10、8.11.
3.提问:说说自己家乡有哪些特色的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学生活动]回答:
1.……。
2.……。
[教师活动]。
1.更正或补充。
2.(板书)西部的经济强省。
3.家乡人民把四川建设成了我国的西部地区工业总产值最大、工业门类齐全、优势产品较多的省级行政单位。
4.提问:家乡人民发掘了哪些优势条件来发展经济?
[学生活动]回答:
1.……。
2.……。
[教师活动]。
1.更正或补充。
2.(板书)旅游天堂。
3.(转承)“天下山水之观在蜀”。四川的旅游业,地震灾后迅速复苏。20__年,四川人民将旅游业作为灾后重建的优势产业和先导产业,大力实施重振旅游工程,全省累计实现旅游总收入1472.48亿元,同经增长34.8%.
4.说说自己家乡有哪些旅游景点?
[学生活动]回答:
1.……。
2.……。
[教师活动]。
1.补充饮食文化及红色旅游资源等。
2.对旅游资源分类:
自然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
人文旅游资源。
[学生活动]将自己列举的与老师补充的旅游资源分类。
[教师活动]作为学生,在旅游业发展中我们能做些什么?
[学生活动]完成p.105的活动。
[教师活动]。
1.更正或补充。
2.(转承)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交通。由于受盆地地形的影响,昔日的四川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说。但四川地处西南腹地的位置,使四川自古就是西南交通的要冲。在四川人民的努力下,如今的四川,早已天堑变通途,成为大西南的交通枢纽。
[学生活动]完成p.107的活动。
[教师活动]用多媒体展示四川的发展战略,激发学生热爱四川的情感和建设四川的责任感。
[师生小结]。
板书设计。
西部的经济强省。
自然旅游资源。
崛起的四川旅游天堂。
人文旅游资源。
高速发展的现代化交通。
地理教学教案篇六
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
本节课主要是介绍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作为典型案例,说明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通过褶皱山、断块山等实例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向学生介绍内力作用是如何影响它们的形成和变化的。按照“标准”的要求主要是通过实例了解内外力对地表形态影响,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紧密围绕着课文内容中所列举出来的一些实例,如褶皱山的“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等案例,从而要求学生学会分析内外力以及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在前一节课的内容当中学生已经学习过了内力和外力作用,但是对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在形成地表形态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还是知之甚少,对于板块构造学说在初中时学生知道有六大板块的基础。大多数学生外出旅游的机会并不多,很多地质构造没有亲眼见过,或者见过但是不知道其名称以及形成的原因,本节课应该多培养学生探究地理原理的特点。
本节课涉及到比较多的地质构造和地理原理,难度比较大,所以应该利用多媒体设备通过图片和山地的形成过程的`演示过程让学生了解这节课的知识点。还可以通过实验和探究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总结地理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高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褶皱山和断块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掌握褶皱和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并能够绘制褶皱构造的示意图,判断褶皱的基本类型。让通过读图、实验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思考和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难点和重点。
重点:1.山地的类型的判断。
难点: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
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同学们一定见过和听说过许多山脉,如喜马拉雅山、太行山、华山、日本的富士山等,不知大家是否注意过这样一个问题:这些山脉的形成原因是什么?他们的形成原因是否一样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问题。
地理教学教案篇七
1、知识与技能:知道我国的民族构成状况,了解我国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理解我国的少数民族政策和民族分布特点。
2、过程与方法:课上通过小组合作,课下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有关少数民族的服饰、风土人情和文化的图文资料,然后进行整理,开拓视野,了解我们祖国丰富的民族文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我国的民族构成和分布特点及民族政策。
难点: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视频引入(视频内容为多民族舞蹈《大地春晖》),请大家看一段录。
板书:第三节多民族的大家庭。
二、民族构成与数量。
【承转】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到底有多少个民族呢?生(56个)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一段内容回答屏幕上的问题。请生回答。出示答案教师总结:相对于汉族而言,其他的55个民族在人口数量上处于少数,因此,称除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为少数民族。
3人口超过四百万的少数民族有哪些?4人口数量最多的少数民族是?(珞巴族)。
出示图片归纳知识。
三、民族文化。
【承转】师:同学们请你观察一下手上的人民币,除了汉字,还有其他文字吗?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对照一下屏幕上的各族文字,看看人民币上是哪些民族的文字。
学生活动:对照文字。蒙古维吾尔藏族壮族。
【承转】由于地理环境历史传统和宗教信仰的不同各民族在衣食住行节日风俗等生产和生活方面独具特色。让我走进民族村去领略他们的风采。
播放图片。
思考:为什么有的民族喜爱-,有的喜欢赛龙舟?师:出示答案。骑马是北方草原牧区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所需,当地具有良好的-条件,同时,通过-活动能锻炼提高骑马的技能因此盛行-。南方地区气候暖湿,多河湖海湾水域,舟船是当地重要的传统交通工具,因而人们喜欢赛龙舟。
四、民族分布。
请大家读课本19页中国民族分布示意图。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我国各民族的地区分布状况是:汉族遍及全国,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等边疆地区,在这些地区,汉族与各少数民族杂居在一起。我国几乎没有一个县或市的居民是单一民族的。这充分印证了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板书)。
五、中国的民族政策。
【承转】我国的少数民族多分布在边疆地区,那么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我国是如何管理的呢?这就涉及到民族政策问题。请学生读课本,回答我的民族政策。
地理教学教案篇八
1.在全球气候分布图中,准确说出温带的三种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以及相应的气候特征。
2.通过判读不同区域气温、降水统计图,读图获取信息的能力。
3.认识到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气候类型和气候特征,从而树立区域意识。
重点:温带三种气候的.特征。
难点:温带三种气候的成因。
地图法、小组讨论法、情景创设法。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运用多媒体导入法,播放欧洲西部至中国东北地区的航拍视频,并提出提问:视频中自然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进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温带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学生活动】在温带沿海和内部,有不同的气候类型,温带大陆东部为温带季风气候,西部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内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教师活动】那么各种气候又有怎么样的特征呢?
2.温带大陆东西岸的气候的特征。
【教师活动】以地理学习兴趣小组为单位,结合课本中各种气候的统计资料图,总结各气候类型的特征。
【学生展示】分组分别展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气温高,降水多;冬季气温在零度以下,降水少。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不冷夏季不热,降水比较均匀。
【教师讲解】强调读图方法,总结气候特征:温带季风气候的特征是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特征是常年温和湿润。
3.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征。
【教师活动】同桌合作探究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区内部,各地因距离海洋远近和降水多少的不同,自然景观的差异。
【师生总结】在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区内部,各地因距离海洋远近和降水多少的不同,自然景观差异显著。通常,随着降水量由多到少的变化,依次呈现温带森林、温带森林草原、温带草原、温带半荒漠和温带荒漠景观。又因为该气候区南北纬度跨度大,在北半球大陆靠近寒带的温带范围内,形成了典型的针叶林景观。
环节三:巩固。
【教师活动】询问同学们:从我国新疆一路向东到东北地区,景观如何变化?
【学生活动】从我国新疆到东北地区景观的变化依次是荒漠、草原、森林。
【教师总结】从我国新疆到东北地区由于水分条件逐渐改善,所以景观呈现出由荒漠、草原到森林的变化。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作业:比较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异同。
地理教学教案篇九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情境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3、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会在图上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能简单的用四个方向描述行走路线。
一、儿歌铺垫,引出新课。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上节课学习的儿歌吗?
读了这首儿歌,你们能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你们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吗?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会看简单的路线图)。
二.在生活情境中,探索、体验新知。
1、出示主题图:
2、请你观察这幅图,看看能不能找到四个方向。并且说说你是从那里找到的。
3、请同学汇报一下找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方法。
4、学生讨论各种不同方法后,教师讲解地图上通常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引导学生按地图的记录方式,重新自己的记录,
5、说一说街区内各建筑物的位置,并提出相应的问题。
你还能想出什么问题,问问你的同桌,看看他的回答是否正确。
小组汇报讨论过程。
地理教学教案篇十
1、认识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认识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发展变化,学会动态地认识人地关系。
3、培养读图分析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关系的能力。
认识在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因素的变化。
2课时。
(第1课时)。
阅读[探索]材料,思考问题:
1、墙壁厚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这个案例说明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有何影响?
(欧洲传统民居墙壁厚度自西向东逐渐增大,主要是由于气候变化引起的。欧洲处于中高纬度,冬季寒冷,冬季气温自西向东递减,在没有普遍使用保温材料的时代,只能依靠增加墙壁厚度来防寒。这体现了区域地理环境对民居建筑的影响,说明了人类活动与区域地理环境关系密切。)。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体有哪些影响呢?
(在认识这种影响前首先认识两个概念:1、地理环境: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环境,包括自然和人文环境。2、区域地理环境:一定区域内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总和。)。
——区域地理环境是一成不变的吗?
(区域地理环境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上,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人类依赖于自然环境而生存,所以区域地理环境的发展与变化对人类的发展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也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可分为两大方面,即陆地地理环境与海洋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于各时期人地关系不同,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不同,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影响这一时期人类活动的主要环境因素是什么?(气候、地形、动植物分布)。
——这一时期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在哪些区域?(少数气候温暖湿润、动植物资源丰盛的地区)。
——这一时期的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如何?(人类依赖自然、崇拜自然)。
——影响农业生产的地理环境因素有哪些呢?(地形、土壤、水源、气候、生产力)。
——读图1-2-3早期农业主要起源地区,回答:人类早期农业起源地区有哪些地区?这些地区具有哪些相近的地理特征?(平坦的地形、肥沃的土壤、便利的河水灌溉、适宜的'气温、充足的日照,这些条件是农业社会发展的自然基础。因此,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大河流域冲积平原、三角洲、盆地,成为世界农业文明的发祥地。)。
——这一时期,影响工业生产的主要环境因素又有哪些呢?(能源资源、金属资源、交通状况等。)。
(因此,在有丰富自然资源与有利的自然条件空间组合紧密的地区,往往形成重要的工业区。)。
——世界上这样的工业区有哪些?(英国南部地区、美国东北部、德国鲁尔区等传统工业区。)。
——是否只有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才能形成工业区呢?(不是,为什么?)。
(例如:日本借助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海运,摆脱了对矿产资源的地域依赖性,形成了太平洋沿岸的工业带。主要的五个工业区:京滨(东京与横滨)、名古屋、阪神(大阪与神户)、濑户内海(福山与广岛)、北九洲。主要的工业部门:钢铁、机械制造、汽车、造船、石油化工、电子电器等。)。
——是否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就一定能形成工业区呢?(不是,为什么?)。
(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如果一个区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环境条件较差,那么这一区域的良性发展也较难实现。如我国西部很多地区自然资源很丰富,但经济发展水平却很低,这与西部的地理环境较差有着很大的关系。)。
(这个时期新技术兴起,并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各方面,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整体下降,环境质量对社会的影响上升。)。
——环境质量对高新技术产业有何影响?(1、优越的环境可以提高新技术产品的质量;2、优越的环境可以吸引科技人员定居,提高科研效率,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效应。)。
——世界著名的高新技术产业区有哪些?(如:美国硅谷、德国南部、日本九州等。)。
——海洋对人类活动的价值体现在哪几个方面?(海上交通、海洋资源渔业、矿产、能源、空间等)。
——在不同历史时期,海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有何差异?
(1)航海技术落后阶段:障碍、疆界、海域不被重视。
(2)航海技术发达阶段:交通通道、人口与城市向沿海集中,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渐超过内陆原有经济中心地区。目前,世界上人口200万以上的城市有一半分布在沿海地带。西欧、日本、美国东海岸和西海岸是世界上经济最活跃的区域。
(3)海洋开发技术进步阶段:海洋资源开发的领域大为扩展,海洋权益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解决海洋权益纷争的法律依据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解读图1-2-10上海港的集装箱码头)。
(集装箱:货物运输中专供周转使用的大型金属容器。使用集装箱,可直接在发货人的仓库装货,并运送到收货人的仓库卸货,中途换车船时不必从箱中取出换装,减少货物搬运次数,节省了时间,节省了包装材料和费用,有利于实现杂件货物的机械化和自动化运输,是交通运输专业化的表现。)。
(解读图1-2-12海底石油和锰结核的分布)。
(石油: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区,以西北太平洋、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几内亚湾、东北大西洋沿岸。锰结核:分布于深海底部大洋中,以太平洋的锰结核蕴藏量最丰富,占了全球总量的一半以上。)。
(解读阅读材料:领海和大陆架)。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领海:每一个国家有权确定其领海的宽度,直至按照本公约规定的从基线量起不超过12海里(1海里=1.852千米)的界限为止。领海海域是沿海各国领土的一部分。大陆架:沿海国大陆架包括其领海以外依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外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大陆架的自然资源包括“海床和底土的矿物和其他非生物资源,以及属于定居种的生物,即在可捕捞阶段在海床上或者海床上不能移动或者其躯体须与海床或者底土保持接触才能移动的生物。中国在1958年9月4日关于领海的声明中宣布领海宽度为12海里。中国的大陆架最宽处达400海里。东海2/3的海底是中国陆地向海洋延伸的大陆架。)。
——岛屿对人类的价值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岛屿本身具有的自然资源、港口、旅游景观资源、周围海域的归属权等)。
——在不同历史阶段,岛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有何差异呢?
(1)工业化前:经济发展水平低;岛上居民、文化、技术传入;旅游地。
(2)工业化后:利用港口发展经济(如日本、英国);利用海洋旅游景观资源发展旅游业;获取专属经济区权益。
例如:“冲之鸟”是太平洋上的一处珊瑚礁,地处我国台湾省东南部“冲之鸟”,从前在涨潮时可有5块岩石露出水面,但由于海水长年冲蚀,现在在涨潮时只有北露岩和东露岩两块岩石勉强露在海面之上。
“冲之鸟岛”高约1米,由直径仅为数米的两块岩石组成,日本政府担心该“岛”被海浪侵蚀,特意在两块岩石上浇铸水泥,以保证可按日方一贯主张,以此岛为中心划定半径为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海域。日本政府为了防止“冲之鸟”的消失,从1988年开始花费近500亿日元,以铁制设施及水泥等防护工事将“冲之鸟”加固加高,并设置了气象观测装置,造成“岛”被使用的景象,但是目前无人驻守。日本如此煞费苦心地保持“冲之鸟”的存在,并坚持其为“岛屿”的用意非常明显。因为,如果“冲之鸟”是岩礁,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121条的规定,岩礁不具备主张专属经济区的条件(那么日本在资源开发与海洋调查的主权范围仅限于其周围的40平方公里);如果“冲之鸟”是岛屿的话,那么以此为圆心的方圆200海里内(约43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日本全部专属经济区面积的10%,比日本陆地面积还要大)都将成为日本的专属经济区。
案例研究:地理环境与种植业、畜牧业的分化。
——本案例说明了什么问题(现象)?(地理环境的不同导致人类生产活动方式的差异)。
地理教学教案篇十一
(一)在图8-39上指出其首都及主要城市的地理位置,指出其领士组成的阿拉斯加州、夏威夷州和本上部分。
(二)结合美国国旗图案设计上的变化,利用不同时期的美国地图,探讨美国领土的扩张情况。
(三)运用地图和资料,了解美国农业发展的有利自然条件和突出自然灾害。
(四)运用地图和资料,比较美国传统工业与新兴工业的基本特点。
(五)举例说明美国在工业化和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方面的经验与教训,并作简单分析。
(六)根据资料和地图,说明美国人口和种族方面的基本概况以及华人与华侨对该国科技与文化发展的贡献。
(七)根据资料和地图,说明美国主要城市及交通运输特点。
地理教学教案篇十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并会区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方位知识解决问题;
3、能结合具体的环境描绘物体所在方位,能观察简单的地图和线路图;
4、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能够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三个方向。
(二)技能目标:
1、学生经历在现实的情景中确定和区分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过程,能正确地辨别这四个方向。学会在给定的条件下确定平面图上的方向;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2、通过现实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情感目标:
1、通过感受数学与现实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2、通过活动体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学以致用的意识,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通过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或举行集体活动,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团队意识;
4、尊重学生的选择,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1、认识并会区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能够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三个方向。
3、能结合具体的环境描绘物体所在方位,能观察简单的地图和线路图;
教学难点:
1、在具体的环境中确定方向,并理解在具体的环境中确定方向和在图上确定方向的区别;
2、理解物体间位置的相对性,并学会根据不同的参照物确定同一个物体的位置;
3、认识简单的平面图。
教具准备:本单元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们看,谁来了?可爱的太阳宝宝从遥远的山岗徐徐升起,》。此时,小明正站在学校的操场上做早操哪。
问:请看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自己看图。同桌交流。请人汇报。(当学生说到小明面向东方的时候,问为什么,让每个学生都清楚不管在什么地方,太阳都是从东方升起来的。)。
二、认识现实生活中的东南西北(情感体验,初识方向)。
1、做一做让学生面向太阳升起的方向站好。
师:你能说说自己的前面是什么方向吗?你的后面、左面、右面各是什么方向?自己先指一指、说一说,再跟身旁的小朋友说说。揭示课题:东和西是一组相对的方向,南和北也是一组相对的方向。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
2、比一比师:小朋友们,我们来做个小游戏,好不好?老师指方向,小朋友们说,比一比谁的反应快。反过来,老师说方向,小朋友们指。
3、选一选师:今天,我们教室里有几个学习小队?我们四个学习小队分别坐在不同的位置。老师这儿有几个好听的名字,你能帮自己的小队选一个好听的名字吗?(出示东方队、西方队、南方队、北方队四个名字)都选好了吗?来,各个小队介绍一下自己。
三、交流信息,辨别方向。
4、演一演师:小朋友们现在和老师一起表现《认识东南西北》这首歌好吗?太阳升起是东方,太阳落山是西方,早晨迎着太阳左手是北方,早晨迎着太阳右手是南方。
四、游戏活动,找方向。
2、师:谁来介绍一下自己的房间?
3、学生说出教室里的东南西北方都有什么?
4、指一指、说一说你的东、南、西、北各是谁?
五、巩固练习。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东、南、西、北,现在魏老师想考考你们:
1、如果你面向北,那么,你的后面是___;你的左面是___;你的右面是___。
2、说一说:你家的东面、西面、南面、北面各有什么?
六、情感沟通,畅谈收获。
今天,我们玩得很开心,也学到了很多的知识。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自己表现得怎么样?还有什么问题?家庭作业:想办法弄清自己房间的东南西北,再给父母说说是怎样布置的。
地理教学教案篇十三
明确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
能根据图分析本区的气候特点和自然景观由东向西变化规律。
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西北地区的开发。
自主合作探究。
读课本p14和图5—25回答:
1、地理位置:西北地区是指位于中国___、___、___、___以北的地区。
2、范围:西北地区包括___、____、____、____、省市自治区。
3、面积:面积约占全国的_____。
4、人口:人口约占全国的_____。
5、民族:_____族约占全区的三分之二,少数民族有____、____、____、____等。
读图5—25归纳:
主要地形区:高原:_______盆地:_______、_______、山地:_____、______。
地形特点:以_____和_____为主,位于我国第二级阶梯,东部以高原为主,西部山地与盆地相间分布。
xq的轮廓特征_________。
读西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
主要气候类型:大部分属于________气候。太阳辐射强,气温冷热变化剧烈。
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西北地区年降水量多在_____毫米以下,并呈现出_________逐渐减少的趋势。
成因:1、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
自然景观由东向西大致呈现出由____向____、____的变化。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河流:本区河流稀少,多为_____河,_____是我国最长的.内流河。
耐旱植物:______。
本区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_______。
灌溉农业:xq古老的引水工程_________。
农业区:____平原、____平原(黄河水),被誉为“塞上江南”河西走廊(祁冰雪融水)。
议一议:在天山山麓,河西走廊、河套平原以及塔里木盆地和准格尔盆地的边缘,为什么分布着较多的绿洲?农田、村镇、城市多沿河或山麓水源成点状或带状分布。
”和“中国主要金属矿产分布”图,列举西北的矿产。
白云鄂博的____金昌的____鄂尔多斯的能源矿产,克拉玛依和南疆的_____石嘴山的无烟煤,伊敏河和霍林河的褐煤等。
拓展提升,学以致用。
地理教学教案篇十四
(对照书54页图简单介绍资本主义的发展史。)。
欧洲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早的大洲,目前经济发展水平仍居各大洲首位。
(指导学生读统计图。)。
欧洲西部各国工业部门齐全。
农业不占重要地位,但生产水平高,种植业和畜牧业结合较好。
(简单介绍,结合幻灯让学生了解)。
法国、英国、荷兰、丹麦等国有发达的农牧业。
利用书55页阅读材料了解欧洲部分国家的特色产业。
瑞士——钟表。
瑞典——造船、汽车、机器制造业。
丹麦——畜产品“欧洲的牧场和食品库”
挪威——水产品。
板书二、繁荣的旅游业。
1
2
挪威——陡峻幽深的峡湾,午夜的太阳。
瑞士——“世界公园”的称号、冰雪皑皑的山峰、世界表都伯尔尼。
西班牙——阳光灿烂的海滩、精彩的斗牛表演。
法国——田园风光、“艺术之都”巴黎、埃菲尔铁塔、罗浮宫、巴黎圣母院。
意大利——“水城”威尼斯、“千年古都”罗马、庞贝古城、狂欢节。
奥地利——“音乐之都”维也纳德国——慕尼黑的啤酒节。
(四)小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五)作业:
地理教学教案篇十五
教科书第58—59页《东南西北》。
1、学生能根据生活经验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3、学生能在实践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
根据生活经验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培养辨认方向的意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一、故事导入。
小朋友,你们喜欢听故事吗?
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有一天,贪玩的机灵狗跑到森林去玩,不知不觉地,它越走越远,天色渐渐暗下来了。该往哪里走呢?机灵狗迷失了方向,它很害怕,而且笑笑和淘气一定也很着急了。到了晚上,星星出来玩了。这时候机灵狗突然发现了北斗七星。于是它很快地分辨出方向,找到了回家的路了。今天我们就来学西东南西北这一课(板书:东南西北)。
二、探索新知。
1、正确分辨四个方向。
学生独立思考:太阳从哪个方向升起来,从哪个方向落下?
(从东边升起来,从西边落下。)。
2、分辨“南”和“北”。(由东起顺时针指,分别是东南西北)。
小组交流自己辨别方向的`方法,随后全班交流。
3、实地辨别方向。
(1)今天天气特别好,咱们一起到操场去找找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学生4人为1组来到操场。
(2)说一说东南西北各在哪个方向,有什么建筑物,你是怎么辨别的呢?
(小组讨论、交流、记录)。
4、游戏----“你说我来做”
如:教师说面向东,全体学生按要求完成。
5、回忆:学校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各有哪些景物?
独立完成:绘制学校平面图。要求: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的。
三、知识拓展,激发兴趣。
(1)指南针能帮助我们辨认方向,指南针是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发明的。
(2)我会看树叶辨认方向,树叶茂密的一面是南面。
(3)要是在大森林里,你可以看年轮辨认方向。
(4)看太阳也能辨认方向。早晨,太阳总是从东方升起。
2、你可真了不起,这么难学到的知识你都会了。能告诉大家,你怎么知道这种方法的吗?你是从哪儿获得这些知识的?(我是看书知道的。)。
看书能让我们获得知识,我们都应该与书成为好朋友。
四、巩固练习。
1、实地观察教室的门、窗,各在哪一面?自己面向哪一面看黑板?
2、学生独立完成“黑猫警长指挥交通”游戏题。
要求:用箭头表示要走的方向。
五、小结。
数学知识能够帮助我们辨认方向,使我们不会迷路。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关于“东南西北”方向的知识,大家课后还可以继续学习、交流。
地理教学教案篇十六
1.知道我国民族的构成状况,正确区分民族和少数民族的差异,认识到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2.了解我国一些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3.理解我国的少数民族政策,树立各少数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正确观点。
4.读图并总结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
地理教学教案篇十七
通过阅读各类地图,使学生初步了解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等基本知识。
通过绘图、计算、比较以及用地图设计线路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具备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图的能力,如会运用比例尺在地图上量算两地之间的距离,在地图上辨别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确定旅行路线等,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图的空间概念。。
通过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乡土教育,环境教育,增添热爱家乡的情感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第一节着重阐述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这是阅读地图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今后的全部的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反复应用。但这部分内容较枯燥,学生不容易直接接受,在开始教学之前,要设计如何导入。
由于学生在小学过平面图的知识,本章一开头从一张动物园导游图引入,目的是引起学生读图的兴趣,了解"什么是地图"以及"地图的重要性"(其他的学生熟悉的图也可以,笔者此次采用的是所在学校的校园图),目的是通过探索身边熟悉事物,激发学生求知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迅速进入教师设计的问题情景。
比例尺部分的教学重点是关于比例尺计算公式的进一步引申和应用。
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通过阅读地图册上的三幅地图,学会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法:文字式、数字式和直线式。
第二个层次,比例尺的应用,通过"做一做"应用比例尺可以量算两地间的实地距离,用比例尺公式可以做换算:
(1)一直已知图上距离和实地距离,求比例尺。
(2)已知比例尺和实地距离,求图上距离。
(3)已知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求实地距离。
第三层次,比例尺的大小,通过对相同图幅的"北京市地图"和"中国地图"关于两幅图范围的大小、所表示的地理事物的详略程度、比例尺大小的比较,得出:
(1)如何辨别地图比例尺的大小:即分子为1,分母愈大,比例尺愈小;分母愈大,比例尺愈小。
(2)地图比例尺的大小与表示的地区范围大小和内容详略的关系:即地图表示的`地区范围愈小,反映的内容愈详细,则选用的比例尺愈大。三个层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总是觉得有事可做。
关于地图上的方向的教学,重点在于训练学生在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技能。教材首先明确了地图上有三种定向方法,它们是:一般定向方法:无指向标的无经纬网的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指向标定向方法: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指示北方。经纬网定向方法:有经纬网的地图,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其中经纬网定向方法最为精确,是今后学习地理课和实际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因此,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首先要确定图上的经线是东经还是西经,纬线是南纬还是北纬。根据第一章所学经度、纬度的划分方法,让学生认识并总结在方格状或圆弧形(以南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上,经纬度递变的规律。这一部分教学可通过典型实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节内容设计3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学习地图上的比例尺,第二课时,主要学习地图上的方向,第三课时学习地图上的图例和注记和一些实践活动。
活动的设计的原则是通过设计一些活动,准备一些材料,帮助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学到的知识,具体的有创造性的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同时创造一个既有个性学习,又能互相帮助、合作学习的氛围。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得以发挥。
关于地图比例尺的教学,直接用校园平面图导入,因为是学生身边熟悉事物,学生感觉即亲切又好奇,找自己班级的教室,实地测量自己教室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对平面图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兴趣,自然的进入了比例尺的教学。教室长和宽测量出来以后,让学生运用小学所学平面图的知识,计算一下图上的1厘米代表了实际的几米?把教室的各种图形画在纸上,并算一算缩小后画在纸上的距离是教室实际距离多少分之一,这就是所画教室平面图时的比例尺。引出比例尺的概念及公式。
然后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分析地图比例尺概念所孕含的三个层次。
第一步:先自己阅读关于地图比例尺部分的教材,找出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法,然后引导学生看看地图册上的地图。用三种方式表示出来。
第二步:利用课文中的"做一做"指导学生量算图上直线距离,运用比例尺换算成两地实地距离。提高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步:比例尺大小的比较,这是比例尺教学的难点。突破的方式是认真分析比例尺的公式----一个分式,比较教材"做一做"中的三个比例尺,让学生用学过的数学概念来判断分式的比值,确定比例尺的大小。最后结合读图,可得出比例尺大小和范围、内容详略的关系。
关于地图上的方向的教学,从校园平面图中教室的具体方位和路线,引入地图的方向的判断。运用计算机课件使知识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地出现在学生面前。首先使学生明确三种定向方法,举出用每一种的例子。例如城市交通旅游地图(北京),教师提问某一地名所在位置(如颐和园)学生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则,作出回答,要求详细用到地面的八个方向,即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对于有指向标的地图,通过阅读校园平面图和教材中的某村平面图,使学生能够根据指向标指示的方向判断方向。
"有经纬网的地图"这一部分教学可通过典型实例分析,在学中练,在练中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首先用简图的形式用计算机课件复习第一章所学经度、纬度的划分方法,然后用教材中方格状或圆弧形(以南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地图,让学生认识并总结经纬度递变的规律。
图例和注记的教学,主要是训练学生使用图例和注记。可以采取先让学生阅读p19有关内容,然后打开地图册,找出图中用图例表示的地理事物。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比例尺的计算公式和直线比例尺。
阅读、分析地图的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比例尺大小的判断。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请大家一起计算:?算一算缩小后画在纸上的距离是教室实际距离多少分之一,也就是计算一下图上的1厘米代表了实际的几米?这个数值就是比例尺。引出比例尺的概念及公式。
用公式表示就是:
(板书)第二章地图,第一节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1.比例尺。
(提问)比例尺有几种表示呢?
(学生活动)请阅读16带框的黑体字"地图上的比例尺"用文字表示?用数字写出来?直线式?(由学生回答)。
打开地图册,任选三幅图,请三位同学,分别用文字式、数字式和直线式表示比例尺。
(板书)文字式、数字式、直线式。
(提问)比例尺有什么用呢?
(学生活动)完成p16"做一做"。
(小结)根据比例尺,在地图上量出两地的距离,可换算两地的实际距离。
(提问)如何辨别比例尺的大小呢?
地理教学教案篇十八
1.使学生掌握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的位置范围和主要特征。
2.进一步培养学生查阅分层设色地形图及分析、运用中国地形图的能力。
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的位置、范围及主要特征。
1.中国地形图(分层设色挂图)。
2,绘有“四大高原”边界的空白轮廓图(板图或投影)。
3.新疆“三山夹两盆”地形示意图(板图或投影)。
本节教学安排1.5课时(四年制2课时)。第一课时讲完“四大高原”,后面半个(或1个)课时讲完“四大盆地”。
“比较法”讲述和讨论。
(新课引入)。
[挂图]挂好“中国地形”挂图。
[提问]同学们知道,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请注意观察地形图,说出我国西部和东部各以什么地形为主?(学生回答,教师重复强调西部以高山、高原、盆地为主;东部以丘陵平原为主。)。
(讲授新课)。
[查阅地图]请同学们在地图册中的中国地形图上找出四大高原的位置。
[板书]第三节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
一、四大高原。
[指图讲述]让我们在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上一一找到四大高原。(以下讲述教师应注意放慢节奏,指图要准确,以便学生边听讲边在地图册上查找有关地名。下面划横线的高原名称由学生齐声答出。)。
位于我国西南部,面积占全国四分之一,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世界最高的高原是青藏高原。
位于我国北部,东起大兴安岭,西至祁连山麓,海拔一般在1000米左右的高原是内蒙古高原。
西起祁连山脉东端,东到太行山麓,北面大约以古长城为界与内蒙古高原为邻,南到秦岭的高原是黄土高原。
主要位于云南省东部和贵州省大部分,地势明显表现为西高东低,海拔从20xx米下降到1000米的高原是云贵高原。
[展示图片]出示绘有四大高原边界的空白轮廓中国地图。分别请四位同学上讲台指图说出四大高原的位置,教师纠正。
[讨论]请同学们阅读“四大高原”一段课文及有关插图,分别介绍四大高原的特征。(在读书读图之后,组织学生发言讨论。教师应加强引导,提醒学生读有关插图及彩图,并可简要解释黄土高原上的黄土来历、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后果、喀斯特地形的成因和得名等)。
[板书]。
l、青藏高原——雪山连绵“世界屋脊”
2.内蒙古高原——一望无际地势平坦。
3.黄土高原—一黄土覆盖千沟万壑。
4.云贵高原——地面崎岖喀斯特地形典型。
[练习]完成课文中的“做一做”:把四大高原与它们各自的地形特点用直线连结起来。
[板书]二、四大盆地。
[讲述]请同学们在分层设色中国地形图上找到天山山脉,看天山南北分别是什么地形。(学生回答)。
[[提问]人们谈到新疆地形时,常有“三山夹两盆”的说法。请同学们阅读图3·13,说出“三山”和“两盆”的名称。(学生回答,教师纠正或肯定)。
[展示图片]“三山夹两盆”示意图。
[讲述]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都位于西北内陆,周围高山环抱,内部比较平坦,有成片的沙漠和戈壁。
[提问]说出塔里木盆地中我国最大的沙漠名称和它的形成原因。(学生依据课本回答,教师强调“地处内陆”和“地形封闭”两点)。
[讲述]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周围高山上有很厚的冰川、积雪。当天暖的时候,冰雪消融,山麓地带有了水就可以长草、植树、种庄稼。在黄色的沙漠区,这种有水源灌溉的地方叫做“绿洲”。历史上,天山和昆仑山的山麓地带就是“丝绸之路”上沟通亚欧大陆的一段“绿色通道”。
[提问]1.为什么盆地边缘的高山山麓地带会有绿洲分布?水源是从哪里来的?
2.新疆修筑的公路线大多绕经盆地的'边缘,这是什么原因?(教师提示学生也从水源、绿洲分布等方面考虑)。
[讲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青海省境内的柴达木盆地,与前面两个盆地既有相同点又有明显的差别。
[提问]请同学们读“中国地形图”,参考p33图3·15说说这些相同点与不同点。(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点出以上三个盆地均处内陆,内部都较平坦,有沙漠、戈壁;不同的是它们的海拔,柴达木盆地海拔3000米左右,位于地势第一阶梯,而前两个盆地位于地势第二阶梯。)。
[板书]3.柴达木盆地——内陆高原盆地,多沙漠戈壁。
[讲述]位于四川省东部,被山岭、高原环绕的四川盆地内部,与前三个盆地有明显的不同。
[提问]请说出四川盆地内部地形特点(学生回答,教师指出以上三个盆地内部较平坦而四川盆地内部低山丘陵起伏,仅成都平原较平坦)。
[板书]4.四川盆地——内部低山丘陵起伏,成都平原较为平坦。
[讲述]四大盆地各有特色,请同学们用比较法学习、记忆。
[练习]1.四大盆地名称,在图上指出它们的位置,说出它们分别在地势的哪级阶梯上。
2.哪个盆地海拔最高?哪个盆地面积最大?哪些盆地位于内陆?
3.成都平原在哪个盆地中?塔克拉玛干沙漠在哪个盆地中?
4.哪个盆地中有世界最大的流动沙漠?哪个盆地东部多沼泽、盐湖?
(布置作业)选做复习题2。
【板书设计】。
第三节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
一、四大高原。
1.青藏高原——雪山连绵“世界屋脊”
2.内蒙古高原——一望无际地势平坦。
3.黄土高原——黄土覆盖千沟万壑。
4.云贵高原——地面崎岖喀斯特地形典型。
二、四大盆地。
地理教学教案篇十九
地理学科比较接近现实生活,那么导入可以用亲身经历直接带入概念现象。
(1)现象原理讲解、流程解析。
以图表等较为形象的方式讲解出该原理的内容或运作流程。并根据图表现象等引导学生理解该原理或现象或是相关影响。
通过已知现象,引导学生列举相同或相似现象。并指导学生用所学原理对应现象影响。
简单以习题来练习,并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我们今天这节课了解了某个现象,通过这个现象学习了某个原理或影响。
布置预习或者复习任务。
介绍某一地点的特色风俗或其他你熟知的事情直接导入,今天我们就走进这个地区或国家,亲身体验感受该地区的.生活。
(1)分析自然人文因素。
首先,今天我们要来了解的地区位于哪里?它的气候如何?地形如何?
主要的人口是谁,有哪些城市?请学生们来根据自己的理解或是教材介绍回答。
(2)根据上一部分进行区位因素分析。
那为什么这个城市或地区会有这样的工业或者人口呢?带着问题引导学生一同分析,最后得出该地会有这种人文现象的因素。
(3)引导运用,延伸类比我国。
把已经得出的因素类比我国与之相同的地区,得出我国这个地区与之前所学的地区的同异点。
地理教学教案篇二十
1、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
3、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自主学习,分析法、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沟谷和河谷的演变关系。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河流地貌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理解事物是发展的,发展既有内部条件,也有外部条件。
1、河流的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河流侵蚀的不同类型。
[新课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以山岳地貌为例,学习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在外力作用中,流水是一种最强大而普遍的作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板书)。
[教师精讲]。
师:河流所形成的地貌,是我们在自然界中所见到的最常见的地貌种类之一。请看下面两幅图片。
(出示图片“三峡地貌”“崇明岛”)。
师:以上两幅图片都是河流地貌,但它们的成因相同吗?
生:成因不同。三峡是长江切割巫山而形成的,是河流的侵蚀地貌;崇明岛是长江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堆积而成,是河流的堆积地貌。
师:分析得很正确!这两种地貌都是外力作用--流水作用的结果,只不过它们是在不同的条件下形成的地貌,让我们首先来认识河流侵蚀地貌。
(板书)(一)河流侵蚀地貌。
师:河水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带走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河流的侵蚀主要有三种类型,由于它们对地表的侵蚀方向不同,因而对河谷形态的影响也不同。这三种类型是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
(播放录像“虎跳峡”或出示图片)。
生:(讨论后回答)强大的流水作用会侵蚀岩石,使岩石向着河流的上游方向逐渐消退,这是溯源侵蚀。
生:“v”字形。
师:对!虎跳峡处于长江的上游,在长江的发育过程中处于较晚的时期,也就是河流发育的初期,河谷的集水面积较小。
(出示图片“长江三峡”)。
李白的诗《朝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生:三峡横断面呈“u”形,属于“下蚀”。
师:很好!三峡的成因是地壳运动导致构造裂隙,水流顺构造裂隙强烈侵蚀、下切而形成的,它使河床加深,河谷向纵深方向发展。
材料:荆江是长江自中国湖北省枝江至湖南省岳阳县城陵矶段的别称。全长420千米,而直线距离仅约185千米。河道曲折之程度,不仅在我国而且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因此,素有“九曲回肠”之称。每逢汛期,从上游汹涌而至的洪水在这里左冲右突,两岸堤防险象环生。据史载,新中国成立以前的450年间,荆州江河堤防溃口186次,平均不到3年一次。
生:(讨论后回答)因为荆江河段特别弯曲,所以水流不畅,容易溃堤。
生:属于侧蚀。它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
师:不错。我们已经了解了河流的三种侵蚀方向及其对河谷地貌的影响,那么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呢?即陆地上本没有河流,那么河流又是如何形成的呢?阅读课文并思考讨论。
(出示图片“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面貌”)。
生:河谷是由沟谷发育而来的。沟谷流水水量大、流速快,下蚀和溯源侵蚀作用很强,从而使沟谷不断加深和延长。当沟谷深及地下含水层时,地下水开始汇入沟谷。如果沟谷获得了稳定的地下水补给,沟谷就逐渐演变成了河谷。
师:很好!发育初期的河谷的集水面积比较小,横剖面呈“v”字形。“v”字形河谷形成后,河流的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用加强。请看下图并思考讨论:图中a、b两点哪里更适于建河运码头,说明理由。
生:b点。a点是凸岸,水流缓慢,泥沙堆积;b点是凹岸,水流速度快,侵蚀作用强烈,因此水深较深,适合做码头。
生:出现连续的河湾。河湾不断向两侧扩展,最终将河谷展宽,并在河谷内堆积大量泥沙。
生:成熟期的河谷比较宽,横剖面呈槽形。
(p84活动)。
(学生阅读材料,教师出示张家界有关图片)。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
张家界的澧水源头、娄水上游、茅岩河段是典型的流水侵蚀地貌,河谷之所以多隘谷、峡谷,是由于地壳上升,溪流向下切割作用强烈,来不及将河流拓宽,从而使河谷形成隘谷、峡谷。河的谷底极窄成线形,河流两岸壁立千仞,河谷中间滩多水急。
师:从张家界的河谷地貌形成过程可以知道,虽然河谷地貌是外力作用的结果,但张家界特殊而秀险的河谷地貌也离不开地壳的抬升作用。
(活动探究)。
课后让学生自己到网上寻找一些冰川、风等外力作用而形成的地貌景观图片,试着描述它们的特点并推测其形成过程。
完成地理填充图册。
地理教学教案篇二十一
1、使学生正确说出哈萨克斯坦的自然环境特征,主要矿产资源和主要工业部门。
2、使学生正确认识地理环境对农业的影响,以及资源对工业分布的影响。
3、使学生认识到工农业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读图等培养学生发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通过对地理各要素的综合分析,树立学生普遍联系的思维观点。
2、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充分合理地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当地经济,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济观。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了解哈萨克斯坦独特的内陆自然景观和别具一格的风土人情。
读图分析法、讨论综合法。
(一)重点。
哈萨克斯坦深居内陆的自然环境决定其工农业分布与特点。
(二)难点。
哈萨克斯坦的工农业分布及其特征。
(三)解决办法。
通过读图、填图资料分析,分组探讨加以解决。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哈萨克斯坦民俗录像带。
2、投影仪、“哈萨克斯坦地形”幻灯片、“哈萨克斯坦政区”图、“哈萨克斯坦农业分布和矿分布”图、“哈萨克斯坦的草原、荒漠景观”图片、地图册。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读图、填图。
2、讨论、综合分析。
3、竞赛。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生正确说出哈萨克斯坦的自然环境特征,主要矿产资源和主要工业部门。
(2)学生正确认识地理环境对农业的影响,以及资源对工业分布的影响。
(3)学生认识到工农业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
2、能力目标。
通过读图等培养学生发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3、德育目标。
通过对地理各要素的综合分析,让学生树立普遍联系的思维观点;树立因地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当地经济,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经济观。
(二)整体感知。
哈萨克斯坦是中亚最大的国家,也是世界最大的内陆国,它的自然条件和环境以及经济活动都与它深居内陆的位置和干旱的自然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全球13个地区中惟一一个深居内陆的区——中亚,中亚的国家都是内陆国,其中最大的一个是哈萨克斯坦,它也是全球最大的内陆国家。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哈萨克斯坦的情况。
1、世界最大的内陆国。
读图11.7,要求:
(1)找出哈萨克斯坦四周相邻的国家和“海”。(从北部开始,顺时针依次为:俄罗斯、中国、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里海。)。
(2)找出哈萨克斯坦境内的几条河流,说出哪些是内流河?哪些是外流河?外流河发源于哪里?下游注入何处?(内流河:乌拉尔河、锡尔河、伊犁河;外流河:额尔齐斯河,发源于尔泰山,注入咯拉海,这是境内惟一一条外流河。)。
哈萨克斯坦深居亚洲内陆,河网稀少,水源不足,除额尔齐斯河外,均为内流河,无直接通向大洋的港口。面积27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最大的内陆国,也是中亚各国中最大的国家。
2、地势西低东高,境内绝大部分是平原。
“哈萨克斯坦地形”图,找到里海沿岸平原、图兰平原、哈萨克丘陵、阿尔泰山和天山。
哈萨克斯坦的地形地势有何特点?
(略)。
哈萨克斯坦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地势西低东高。境内大部分为平原。西部为海沿岸平原和图兰平原;中部为丘陵,如哈萨克丘陵;东部为山地,主要是阿尔泰山和天山。
3、以温带沙漠、温带草原性气候为主。
图11、5,“卡萨林斯克各月气温与降水量分配”图。
以卡萨林斯克为代表的哈萨克斯坦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大,降水稀少,大部分地区在200毫米以下,以温带沙漠、温带草原性气候为主,植被以分布在草原、荒漠的为主。
打出“哈萨克斯坦的草原、荒漠景观”图片。
4、资源和经济:草原、耕地广阔,矿产资源丰富,能源、采矿、种植、放牧为其主要产业部门。
图11、6,“哈萨克斯坦农业分布和矿产分布”图。
(1)谷物、小麦区主要分布在哪里?为什么?(北部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有额尔齐斯河和乌拉尔河流过。)。
(2)谷物、小麦区为什么不分布在图兰平原一带?(图兰平原是中亚最炎热干燥和缺水的地区。)。
(3)那为什么南部是棉花、水稻的主要分布区?(有锡尔河流过,灌溉方便。)。
(4)荒漠畜牧区和灌溉农业区分布在何处?山地畜牧区呢?(南部广大地区,此地借助乌拉尔河、锡尔河、伊犁河和额尔齐斯一卡拉干达运河进行灌溉;山地畜牧区分布在东部山地地区。)。
(5)哈萨克斯坦有哪些主要矿产资源?(铁、煤、石油、铜、铅、锌、锰、铝。)。
哈萨克斯坦草原、耕地广阔,小麦、棉花、畜产品自给有余。矿产资源丰富,煤、石油储量和产量都很多,能源充足。铁矿、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也占重要地位,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国家。煤炭、钢铁、石油开采与加工、有色金属开采与冶炼、非金属矿产开采、种植业与以养羊为主的畜牧业是其主要产业部门。
5、重要城市。
原首都阿拉木图是全国最大的城市,人口130万,是哈萨克斯坦的经济、交通中心。首都阿斯塔纳位于阿拉木图西北,人口约30万。
八、板书设计。
*第2节哈萨克斯坦。
1、世界最大的内陆国。
2、地势西低东高,境内绝大部分是平原。
3、以温带沙漠、温带草原性气候为主。
5、重要城市。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710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