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不仅是一种对书籍的回馈,也是自我理解和认知的过程,有利于个人成长和修养的提升。写一篇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特见解的读后感是我们学习的目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通过阅读这些范文,你可以了解到不同人对同一作品的理解和感受,从而拓宽自己的思路和视野。希望这些范文能够帮助你写出一篇有思想深度和情感共鸣的读后感。
高一的离骚的读后感篇一
苍凉的黄昏下,你独咽断那楚楚南天。千古登临,被玩弄的余晖,散落在历史的深渊,微熏成殷红的一片。
黄昏老去,遗落残阳。沉淀在湘水中的愁怨,被红尘腐蚀的岁月酝酿……。
风不懂,雨亦不懂。
长剑在腰,却无法划破红尘锁链,只撩芦苇,惹清风,为你摇晃苍白的头颅……。
公元前278年壬月初,在这个九毒之首的毒月,苍天一角的眼泪为你稀释了苟且偷生的痛苦,冰彻透骨的湘水,彻底冻结了令尹子兰和靳尚对你的仇视,漫天的流言被楚顷襄王的昏庸冷到了极点。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下下而求索”,你不愿轻易地放弃。楚国的盛强还被你的忠心勾勒着。
你坚持到了最后一刻,却在这湘水中得到了永生的寂寞。
风云不再,历史仍流。你那深爱的楚国山河,早已缤飞、销尽……江山换了,你的心也还随江山变吗?你无法再回答。但千古流韵的《离骚》中,飘逸着你的坚毅与顽强,伟大的爱国情怀似一股风,在华夏血脉中穿游!是的,踏过五千年的风霜雨露,你始终都没有变过!
高一的离骚的读后感篇二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迷上了屈原的诗,因为他的诗歌中总透露出他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读他的诗歌,让我受益匪浅。
最近,读了屈原的《离骚》,让我感受到他沉甸甸的文字里,浸满的是他奔腾不息热血。
“路曼曼其悠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三闾大夫的低吟浅唱又一次穿透历史的迷雾,在寂静的夜里无数次响起。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的日子已永远过去了,为何你还不放弃,依旧支撑着心中不灭的信念?你大可以拂袖驾一匹白马而去,从此隐忧匠心世外桃源,与造化同游,那将会是何等的逍遥与自由!为何你还要一次次苦苦劝谏,徒劳无功,却到头来害了自己,为的是什么?是肩膀上的重任一次又一次的激励和催促吗?是与生俱来的责任感吗?还是青年时的济世之志呢?我只知道“心念楚国,系心怀王”是你肩膀背负的重担。
所以你的名字深深刻在了丹青竹简上,深烙在华夏文明史上,鲜活了千年。
让我们看到了你心中熊熊燃烧的爱国火焰。
你的肩膀上扛着历史的重量,在汨罗江畔,你徘徊了那么久、那么久。
你的肩膀上背着民族的尊严,在我们心中优游,并且永远、永远……。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是你对国家衰亡的悲痛之音。
大丈夫,为了祖国,还是满眼热泪,不会有人嘲笑你,我们只会为你而感到自豪。
虽然无法让楚国兴旺,但你用生命向我们诠释了一切。
你的声声哀吟仍在汨罗江回响,响遏行云,我相信,它永远不会消失,因为这是爱国之情的种子。
你忧国忧民,是天下士人的榜样,你肩负了楚国的存亡,人民的忧苦,是永远的神话。
你肩负了“入世”的梦,你肩负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著,你肩负起了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
你将至情流动成笔下四溢的华彩,你将真我交织成理念奔腾的旋律,你将挚意挥洒成行文流水的文字。
你的爱国之情已融入我们的血液!
品鲁迅之作,感慨万千;读冰心散文,细腻委婉;然而,屈原诗歌,给人留下的却是无限与对祖国的忠诚!端午节是中国人的民族节日,为了纪念屈原而产生。
有人曾说过:初读好书,似遇新友,重读此书,似会旧友。
的确如此,第一眼见到《离骚》二字,就觉得这是一本意味深刻的书籍。
果然,大约一看后,无法真正明白作者想要通过书来表达的情感。
反复斟酌后才略知一二。
宁溘死一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这句是我最难忘的一句。
没有华丽的语言,但却在字里行间充分的透露出作者希望报效祖国,为国家效力的热衷这情,我委屈着自己的心智,压抑着自己的情感,暂且认同把谴责和羞辱一起承担。
是啊,也许屈原那热血沸腾的心我们终生无法亲身体验,可我相信,就如他所说的:我不能和今人志同道合,但却心甘情愿沐浴彭咸的遗辉。
好一幅幽美恬静的水墨画卷,好一种看破世俗,红尘的浩荡之气,好一位用生命来铸成宏伟诗篇的屈原。
读好《离骚》,你会发现,自己整个心灵都受到了净化还有对情感的升华,没错,面对生活,人生的道路,我们都要持有自己的原则,屈原有芳与泽其杂糅兮,唯x质其犹未兮一说,哪么我们又何尝不可有自己的看法与坚持!读好《离骚》虽没有完全理解,但是,我却知道了为何它是一部中国文学史上的奇珍瑰宝它是一部感动人们,激发人们,有强烈艺术魅力的作品。
读了《离骚》的前半部分,心里一直觉得有什么在抖动。
也许,冰冷的文字背后,隐藏的是诗人火热的心。
曾经多少次失去了方向,曾经多少次破灭了梦想。
他毕竟没有被现实击倒。
他不能成为历史上的政治家,就要成为伟大的诗人。
香草美人,讲述着他自己一段段不得志的往事;琼枝玉树,勾勒出他那清瘦的轮廓。
曾经,是那么的踌躇满志。
后来,就只有失意,只有落魄。
一切的一切,违背了他的本意。
愤怒、烦恼、失望,每一个失败者都会经历的心灵痛苦,令他刻骨铭心。
他只有在竹简上、绢帛上写出自己的苦恼,留给后人。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一的离骚的读后感篇三
如余秋雨所说,世上所多者为小人,且令人防不胜防,多少人死在小人“一口一口咬死你”的嘴下。小人从你对他极微小的利益冲突着眼,越害你越不能不害你,直到你死,小人绝不会起“留人一条生路”之想。何况屈原比较出众,枪打出头鸟的规律不会改。
打倒小人的办法只有以毒攻毒,你也去变成小人,看谁做得更狠、更毒、更下流。这办法在屈原身上没用,“宁溘死以流亡”也“不忍为此态”,这就只有一条死路了。
再不然,设法不和小人起利益冲突,退出庙堂隐居山野。问题是屈原就算去国离家,也会“忽观睨夫旧乡”,舍不得走。
所以屈原一定会死。
屈原具有典型的中国文人的性格。这种性格多以悲剧收尾,至少拥有这种性格的人多不快乐,一片污浊他就偏作莲花,春有春恨秋有秋愁,隐居山野时会想“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选上当官了又说“忙日苦多闲日少”,流放了他马上恨“云横秦岭家何在”,离家在外还得“望极天涯不见家”,就算什么都圆满他还得“一向年光有限身”,怨到人生太短上头去了。(真不如拉一天板车回家喝大碗茶不识半个字的好。)他们清高、孤独、敏感,像寄居蟹。他们可以选择壮烈地死去,却不能承受艰辛屈辱的生活。前者是一种理想化的民族精神,是梦化诗化的,而后者才是民族生存强大的基础。试想作为一国最上层最优秀最具希望的知识分子,遇到打击就缩回去“梅妻鹤子”,要不就“士可杀而不可辱”,这叫什么事儿呢?从社会角度看,真是自私脆弱的表现。
所以屈原又不该死。
屈原的死,既是一种精神,更是一个错误。
他的形象是美的;芳泽杂糅时,昭质未亏。“且由他,娥眉谣诼,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
字里行间,手指抚弄那时飞扬的冠带明灭的灯火竖排的书卷清朗的陈词和浩然的长叹,以及冰冷的江水和黎明前最后的黑暗,想最后笑一笑的时候已经泪下。
高一的离骚的读后感篇四
品鲁迅之作,感慨万千;读冰心散文,细腻委婉;然而,屈原诗歌,给人留下的却是无限激情与对祖国的忠诚!
端午节——是中国人的民族节日,为了纪念屈原而产生.
香草美人,讲述着他自己一段段不得志的往事;琼枝玉树,勾勒出他那清瘦的轮廓.
曾经,是那么的踌躇满志.后来,就只有失意,只有落魄.一切的一切,违背了他的本意.愤怒、烦恼、失望,每一个失败者都会经历的心灵痛苦,令他刻骨铭心.他只有在竹简上、绢帛上写出自己的苦恼,留给后人.
刚刚开始的时候,他或许还日思夜想,想着君王有一天会醒悟.然而,时间一天一天过去,他真的绝望了.他无法挽救国家,无法使国家强盛,只有看着国家走向毁灭.
他也不是没有过彷徨的时候.“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既然无法改变,只有选择遗忘.他想尽办法远离这个圈子,然而,他最终回来了.对于他而言,是否能够有所作为倒在其次.重要的是,离开并非是他的本意.在人的心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思想斗争.是否有过急流勇退的想法,是否成功,都不是评价一个人物的关键.信念,才是人心中最强大、也最可怕的力量.而屈原,是一个有信念的人.
他有信念,然而无法成功.失望、痛心,在这个时候达到了极致.徘徊着,只有一束束美丽的香花,可以略减他的痛苦和失落.
换一个角度来想,如果屈原能够顺从一些,或者能够注重一下与那些小人的交往方法,或许就能免于灾难.然而,他根本不是那样的人,做不出那样的事情.他是宁折不弯的人,在他眼中,那不是圆通,而是鬼鬼祟祟、违背原则.他是一个坚定的人,但因为他只注重自己的坚定信念,所以只能一事无成.
既然无法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就只能逃避.在流放的路上,他开始吟诗作赋.每一首诗篇中,都渗透了几许苍凉和悲壮.或许,是现实的失意,为我们带来了一个千古留名的诗人.
历经千年以后,再读他的作品,不知道该做何感想.他是幸运的,他写出的诗篇流传千古;但他又是不幸的,终其一生,他也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
读了楚辞,我最想探索的一个问题,就是幸福是什么样子的?幸福,也许不只是流芳百世、升官发财.幸福,就是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
屈原,就是用这样幻想境界,表现了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他对理想的追求,对爱情的渴望,对自然的钟情,对美人的思慕……都在诗歌中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来,但却显得太过虚拟化,一切都不似是真的,完全的幻想世界。
如果他真的是如此执着,如此坦荡,那为什么又有“投河自尽”的结束篇?他,绝望了吧——想必,除了在这虚拟的幻想世界中徜徉,沐浴在他自建的浪漫世界中自我陶醉,他再无地方释放他自己了。
可怜的人儿啊——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无人理解,无人分享自己对生活的希望,更是无法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
就这样憋着了,沉默着。沉默是金?在屈原身上,我看到了否认,他呐喊过的,只是被压抑了;他呐喊过的,不过被淹没了!最终,他彷徨,他郁闷,就这样,他带着绝望离开人世。
可怜的人儿,我是多么的同情这位伟大的诗人。他诗中的“美人”,我读懂了,似乎就是那君主,那破灭了他的梦的伟大的君主!他多么想得到想要的,多么想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可一切的希望都破灭了。他在心中指责,指责君主的无礼,指责他的庸碌。
《离骚》,冰冷的文字背后,隐藏的是诗人火热的心.
曾经多少次失去了方向,曾经多少次破灭了梦想.他毕竟没有被现实击倒.他不能成为历史上的政治家,就要成为伟大的诗人.
有人曾说过:“初读好书,似遇新友,重读此书,似会旧友.”的确如此,第一眼见到《离骚》二字,就觉得这是一本意味深刻的书籍.果然,大约一看后,无法真正明白作者想要通过书来表达的情感.反复斟酌后才略知一二.
“宁溘死一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这句是我最难忘的一句.没有华丽的语言,但却在字里行间充分的透露出作者希望报效祖国,为国家效力的热衷这情,“我委屈着自己的心智,压抑着自己的情感,暂且认同把谴责和羞辱一起承担.”
是啊,也许屈原那热血沸腾的心我们终生无法亲身体验,可我相信,就如他所说的:“我不能和今人志同道合,但却心甘情愿沐浴彭咸的遗辉.”好一幅幽美恬静的水墨画卷,好一种看破世俗,红尘的浩荡之气,好一位用生命来铸成宏伟诗篇的屈原.
读好《离骚》,你会发现,自己整个心灵都受到了净化还有对情感的升华,没错,面对生活,人生的道路,我们都要持有自己的原则,屈原有“芳与泽其杂糅兮,唯玿质其犹未兮”一说,哪么我们又何尝不可有自己的看法与坚持!
读好《离骚》虽没有完全理解,但是,我却知道了为何它是一部中国文学史上的奇珍瑰宝——它是一部感动人们,激发人们,有强烈艺术魅力的作品.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高一的离骚的读后感篇五
行吟泽畔兰泣露——《离骚》。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离骚》作为《楚辞》的源头,读来总有一种震人心魄的力量。穿过千年历史的帷帐,去触摸那汨罗江畔带露的文字,任蒹葭苍苍结成溯流的兰舟,踏向那久违的圣地。
岁月太长,时光空隔,《楚辞》在流光溢彩的今天已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这样的解读太艰辛,它不是都市丽人们手中的玩物,也不如《孙子兵法》一般可以成为商战的法宝,它是一个孤独而干净的灵魂,期待着那些沐浴而歌的心灵,去完成穿越时空的对话。
太史公在《史记》中写道:“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志洁高雅,萋萋芳华,屈原低吟浅唱,走在楚国的衰亡之路上。
满腹才气,一身抱负,屈原自信地笑了。那喜悦的场景在江边重沓,意气风发的少年才俊们踏上了不归的仕途。当才华遭遇潜存的规则,当傲骨碾成了尘埃与粉末,当真情换就了生存的筹码,还有谁能把憔悴的枯颜赌向那不可挽回的时代。借用了林妹妹的话:“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他走得那样决绝,不给自己任何余地。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是他冥冥中的谶语——执著的信念永不改变——即使是死亡。
屈原溺水,生一世,竟是为了这一瞬。千年的流水载着愁思,江南的湖塘中映出了一个大写的人字。他,生于东西文化的交汇之处,以惊世之才破空而出;他,誓为国学的守望者,开拓着新文化的方向。一部《人间词话》撼天动地。王国维,静安,或者是先生,也是在这样的季节里卧水而眠——不是与一切告别,是灵魂对空明境界的奔赴。
历史反复回旋,汨罗江的诀别,一袭白衣,两身倒影,铸成《离骚》风华绝代。
高一的离骚的读后感篇六
《离骚》,冰冷的文字背后,隐藏的是诗人火热的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离骚。
读后感。
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品鲁迅之作,感慨万千;读冰心。
散文。
细腻委婉;然而屈原诗歌给人留下的却是无限激情与对祖国的忠诚!
端午节——是中国人的民族节日,为了纪念屈原而产生.
香草美人,讲述着他自己一段段不得志的往事;琼枝玉树,勾勒出他那清瘦的轮廓.
曾经,是那么的踌躇满志.后来,就只有失意,只有落魄.一切的一切,违背了他的本意.愤怒、烦恼、失望,每一个失败者都会经历的心灵痛苦,令他刻骨铭心.他只有在竹简上、绢帛上写出自己的苦恼,留给后人.
刚刚开始的时候,他或许还日思夜想,想着君王有一天会醒悟.然而,时间一天一天过去,他真的绝望了.他无法挽救国家,无法使国家强盛,只有看着国家走向毁灭.
他也不是没有过彷徨的时候.“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既然无法改变,只有选择遗忘.他想尽办法远离这个圈子,然而,他最终回来了.对于他而言,是否能够有所作为倒在其次.重要的是,离开并非是他的本意.在人的心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思想斗争.是否有过急流勇退的想法,是否成功,都不是评价一个人物的关键.信念,才是人心中最强大、也最可怕的力量.而屈原,是一个有信念的人.
他有信念,然而无法成功.失望、痛心,在这个时候达到了极致.徘徊着,只有一束束美丽的香花,可以略减他的痛苦和失落.
换一个角度来想,如果屈原能够顺从一些,或者能够注重一下与那些小人的交往方法,或许就能免于灾难.然而,他根本不是那样的人,做不出那样的事情.他是宁折不弯的人,在他眼中,那不是圆通,而是鬼鬼祟祟、违背原则.他是一个坚定的人,但因为他只注重自己的坚定信念,所以只能一事无成.
既然无法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就只能逃避.在流放的路上,他开始吟诗作赋.每一首诗篇中,都渗透了几许苍凉和悲壮.或许,是现实的失意,为我们带来了一个千古留名的诗人.
历经千年以后,再读他的作品,不知道该做何感想.他是幸运的,他写出的诗篇流传千古;但他又是不幸的,终其一生,他也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
读了楚辞,我最想探索的一个问题,就是幸福是什么样子的?幸福,也许不只是流芳百世、升官发财.幸福,就是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
屈原,就是用这样幻想境界,表现了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他对理想的追求,对爱情的渴望,对自然的钟情,对美人的思慕……都在诗歌中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来,但却显得太过虚拟化,一切都不似是真的,完全的幻想世界。
如果他真的是如此执着,如此坦荡,那为什么又有“投河自尽”的结束篇?他,绝望了吧——想必,除了在这虚拟的幻想世界中徜徉,沐浴在他自建的浪漫世界中自我陶醉,他再无地方释放他自己了。
可怜的人儿啊——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无人理解,无人分享自己对生活的希望,更是无法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
就这样憋着了,沉默着。沉默是金?在屈原身上,我看到了否认,他呐喊过的,只是被压抑了;他呐喊过的,不过被淹没了!最终,他彷徨,他郁闷,就这样,他带着绝望离开人世。
可怜的人儿,我是多么的同情这位伟大的诗人。他诗中的“美人”,我读懂了,似乎就是那君主,那破灭了他的梦的伟大的君主!他多么想得到想要的,多么想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可一切的希望都破灭了。他在心中指责,指责君主的无礼,指责他的庸碌。
《离骚》,冰冷的文字背后,隐藏的是诗人火热的心.
曾经多少次失去了方向,曾经多少次破灭了梦想.他毕竟没有被现实击倒.他不能成为历史上的政治家,就要成为伟大的诗人.
有人曾说过:“初读好书,似遇新友,重读此书,似会旧友.”的确如此,第一眼见到《离骚》二字,就觉得这是一本意味深刻的书籍.果然,大约一看后,无法真正明白作者想要通过书来表达的情感.反复斟酌后才略知一二.
“宁溘死一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这句是我最难忘的一句.没有华丽的语言,但却在字里行间充分的透露出作者希望报效祖国,为国家效力的热衷这情,“我委屈着自己的心智,压抑着自己的情感,暂且认同把谴责和羞辱一起承担.”
是啊,也许屈原那热血沸腾的心我们终生无法亲身体验,可我相信,就如他所说的:“我不能和今人志同道合,但却心甘情愿沐浴彭咸的遗辉.”好一幅幽美恬静的水墨画卷,好一种看破世俗,红尘的浩荡之气,好一位用生命来铸成宏伟诗篇的屈原.
读好《离骚》,你会发现,自己整个心灵都受到了净化还有对情感的升华,没错,面对生活,人生的道路,我们都要持有自己的原则,屈原有“芳与泽其杂糅兮,唯玿质其犹未兮”一说,哪么我们又何尝不可有自己的看法与坚持!
读好《离骚》虽没有完全理解,但是,我却知道了为何它是一部中国文学史上的奇珍瑰宝——它是一部感动人们,激发人们,有强烈艺术魅力的作品.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高一的离骚的读后感篇七
《离骚》文中体现了屈原爱国爱民的炽烈感情。读完离骚,你会写哪些感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离骚的读后感,请大家参阅!
很久很久以前,听说他很著名。
没有相片,但却名扬四海。
有一天,他到了一条江边,过了一会儿,就永远消失在江中。
后来,就有了端午。
一切顺其而至。
历史长河中太多的人,他真的算是不精明了。
自古昏君无数,可臣子因为昏君而自尽的,屈指可数。
除了屈原,掰着指头也可以数出来。
我想屈指可数并不是为他造的,但也不乏有联系。
他永远是那么浪漫,死也死得欲仙,引起了巨大反响。
人们说他是忠臣,然仅靠听说,哪怕记载也并不一定真实。
但他却不可小看。
屈原会永远在人们心中,只要还有端午,大人们总会讲屈原的故事,代代相传,他的地位甚至如一个天神。
他的离开也许是对的,自己解脱了,留下美名传万世,其实很值得。
若他不跳江,就没有了端午,没有了粽子,没有了赛龙舟,人们生活会更无聊。
现在的人过端午,大都不再想起屈原,只是习惯而已,但这个人的魅力永存。
屈原的作品我只看过《离骚》,也只是课本上的,我并不深知屈原究竟怎样一个人。
但我能确定的是他的离开留下的是美丽。
美丽的神话,美丽的诗,无论何时提起,也不会有伤感。
两千多年前,他不认识我,我也不认识他;两千多年后,他依旧不认识我,可我却认识了他。
虽然他已不在,虽然历史有假,但我仍愿相信他是个忠臣,才貌双全。
死了的人也许无悔,活着的人更不能后悔。
读《离骚》已没有当年的豪气,但却能读一个人的心。
如果上辈子我认识你,我也会赞同你的离去,不过一死而已,总好过昏迷不醒。
我会送你离开,先生遇昏君,不可预料,不佐此人也罢,留得清白在人间!
屈原,请你在天堂一定要幸福,才不枉费你一世辛苦,再冤也不叫苦,错不用抱歉来弥补,至少能成全你的追逐。
才值得你对自己残酷,看你好模糊,若有来生,愿你遇明主,走好人生路!
读了《离骚》的前半部分,心里一直觉得有什么在抖动.也许,冰冷的文字背后,隐藏的是诗人火热的心.
《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通过极其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采取铺张描叙的写法,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诗中又大量运用 “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意识品性、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前者如“郁邑而傺兮”,后者如“聊逍遥以相羊”, 等等.这就形成了《离骚》的诗句在错落中见整齐,在整齐中又富于变化的特点,读来节奏谐和,音调抑扬,具有一种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
同时,《离骚》又大量运用楚地的方言词汇,如“汩”、“搴”、“莽”、 “冯”、“羌”、“诼”、“傺”、“阊阖”等,并常将状词冠于句首,带有浓厚的南国情调和地方特色.
与它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它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光照千古的绝 唱,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迅曾赞之为“逸响伟辞,卓绝一世”(《汉文学史纲要》),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宋代著名史学家、词人宋祁说:“《离骚》为词赋之祖,后人为之,如至方不能加矩,至圆不能过规.”这就是说,《离骚》不仅开辟了一个广阔的文学领域,而且是中国诗赋方面永远不可企及的典范.
《离骚》作于楚怀王二十四、五年(前305、前304)屈原被放汉北后的两三年中.汉北其地即汉水在郢都以东折而东流一段的北面,现今天门、应城、京山、云梦县地,即汉北云梦.
怀王十六年屈原因草拟宪令、主张变法和主张联齐抗秦,被内外反对力量合伙陷害,而去左徒之职.后来楚国接连在丹阳、蓝田大败于秦,才将屈原招回朝廷,任命其出使齐国.至怀王二十四年秦楚合婚,二十五年秦楚盟于黄棘,秦归还楚国上庸之地,屈原被放汉北.
汉北其地西北距楚故都鄢郢(今宜城)不远.《离骚》当是屈原到鄢郢拜谒了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后所写.诗开头追述楚之远祖及屈氏太祖,末尾言“临睨旧乡”而不忍离去,中间又写到灵氛占卜、巫咸降神等情节,都和这个特定的创作环境有关.
《离骚》是一首充满激情的政治抒情诗,是一首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杰作.诗中的一些片断情节反映着当时的历史事实(如“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伤灵脩之数化”即指怀王在政治外交上和对屈原态度上的几次反覆).
但表现上完全采用了浪漫主义的方法:不仅运用了神话、传说材料,也大量运用了比兴手法,以花草、禽鸟寄托情意,“以情为里,以物为表,抑郁沉怨”(刘师培《论文杂记》).而诗人采用的比喻象征中对喻体的调遣,又基于传统文化的底蕴,因而总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
由于诗人无比的忧愤和难以压抑的激情,全诗如大河之奔流,浩浩荡荡,不见端绪.但是,细心玩味,无论诗情意境的设想,还是外部结构,都体现了诗人不凡的艺术匠心.
在人间是“众皆竞进以贪婪”,找不到同志,到天上求女也同样一事无成.这同《聊斋志异》中《席方平》篇写阴间的作用有些相似.只是《席方平》中主人公是经过由人到鬼的变化才到另一个世界,而《离骚》中则是自由来往于天地之间.
瑰丽的.其意境之美、之壮、之悲,是前无古人的.特别地,诗人用了龙马的形象,作为由人间到天界,由天界到人间的工具.《尚书中候》佚文中说,帝尧继位,“龙马衔甲”.
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动物龙的原型之一即是神化的骏马.《周礼》中说“马八尺以上为龙”,《吕氏春秋》说“马之美者,青龙之匹,遗风之乘”.在人间为马,一升空即为龙.
本来只是地面与高空之分,而由于神骏变化所起的暗示作用,则高空便成了天界.诗人借助自己由人间到天上,由天上到人间的情节变化,形成了这首长诗内部结构上的大开大阖.诗中所写片断的情节只是作为情感的载体,用以外化思想的斗争与情绪变化.然而这些情节却十分有效地避免了长篇抒情诗易流于空泛的弊病.
以及惨遭失败后的情绪变化.这是他的思想处于最激烈的动荡之时的真实流露.从“女媭之婵嫒兮,申申其詈予”至“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为第二部分.
故向他陈辞便显得“虚”;但诗人又设想是在其葬处苍梧之地,故又有些“实”).然后是巡行天上.入天宫而不能,便上下求女,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的努力挣扎与不断追求的顽强精神.
显示出更为明确的流向.诗的第一部分用接近于现实主义的手法展现了诗人所处的环境和自己的历程.而后两部分则以色彩缤纷、波谲云诡的描写把读者带入一个幻想的境界.
常常展现出无比广阔、无比神奇的场面.如果只有第一部分,虽然不能不说是一首饱含血泪的杰作,但还不能成为像目前这样的浪漫主义的不朽之作;而如只有后两部分而没有第一部分,那么诗的政治思想的底蕴就会薄一些,其主题之表现也不会像现在这样既含蓄,又明确;既朦胧,又深刻.
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陈辞一段可见).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
高一的离骚的读后感篇八
从青铜铭文到汉代书简,由篆刻到碑拓。我深爱着可以称为一卷繁华的《离骚》。它灵动,能够飘进人们的脑中,呈现出浩瀚的长流;它消瘦,全篇写就可以收入一卷之中,展露其丰蕴的星空。它如美酒醇香,如花香沁人。每每读罢,都会赠你一卷繁华,让你如沐春风。
当渐沉的暮色爬上屈大夫紧皱的眉头,红霞中却只能透出悲寂。明明是一个夏日的夜晚,为何从诗的这一篇章里读出了秋的影像。于是“制芰荷以为衣,集芙蓉以为裳”,可仍然不能拂去萦绕在心头的烦躁。风声猎猎,心也仿佛将被撕裂。“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身畔是郁郁青青的岸芷汀兰,屈大夫那孤独清高的背影,伫立其中。从诗句流入了我的血液,一瞬间途经了四肢百骸,直击了灵魂的那种沉痛,是屈大夫的祖国河山所不知道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奉献,像甘甜的泉水,给人以清凉的感觉。屈大夫那颤颤巍巍的手,执笔在竹简上舞动,千年以后,《离骚》如庄周化蝶一般变成瑰丽。只是“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形容枯槁的屈大夫,今夜是不是又隐没在这一卷《离骚》的那块高地,独自悲痛。
又是一个黄昏,绕过《离骚》的湖畔,波光粼粼,莲塘里轻歌曼舞的,是朵朵鲜绿的诗句。其实,屈大夫也曾是风流倜傥的,有如他笔下的名花香草,傲岸高洁的品质注定他要受人诬陷,“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备受排挤的他将根深深扎入文学创作的土壤,于是枯萎的生命伸出了一枝枝,长出了一叶叶,枝繁叶茂。“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凝聚着忧国血泪和远大抱负的文字,给了屈大夫动力,让他与坚守品行融为一体。阅读《离骚》,吟诵《离骚》,我看到了一个浪漫的屈原。待到采撷附着晨露的花朵,屈大夫的衣裳不经意沾染了荷香,无论是年少时的风光,还是及暮时的悲凉,屈大夫始终是一个浪漫的人。
穿过迷雾层云,我走过《离骚》的无人巷陌,遇见了躞蹀着的屈原。这时的他已不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诗人,心忧天下。他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史官,激浊扬清;是“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的勇士,斗志昂扬;是“亦于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英雄,大义凌然。然后以身殉国,自沉汨罗江,壮哉慨哉!这只有阅过了《离骚》,读懂了《离骚》,才能懂得屈大夫长存于天地间的浩然正气,不随时光流逝而泯灭的伟大品格。
可流金的文字最终沉入历史长川的河底,外表被淘洗的朴实无华,《离骚》缄默着,有如屈大夫当初面对整个楚国江河日下的寒彻心扉。但《离骚》仍像一株凌寒独自开的冬梅,傲立着。其实繁华丛中的一卷《离骚》,盛放着自由、友善、爱国……它让屈大夫的精魂苏醒,让历史鲜活,也潜移默化地陶冶着我们。而在这个被言情武打的书籍胁迫的当下;在这个手机阅读深入人心,浅阅读盛行的当下;在这个光怪陆离,物欲横流的当下。仍记得浮沉于人世的另一端,不染纤尘的《离骚》,仍坚守着一份初心,仍热爱深层阅读的我们,是多么可珍。像隔着时空,与屈大夫相识相知,同样是固守本真。
《离骚》是屈大夫千年前的深情告白,经历年岁风雨的洗礼,辗转了整个历史的角落,以一种质朴自然的样子缓缓讲述着令人为之掬一把热泪的故事。阅读屈原,阅读《离骚》,阅读书籍,就是在阅读一种伟大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而这种精神将激励着一代代人奋力前行!读《离骚》,在悲喜中寻找;读一卷繁华,做最好的自己!
高一的离骚的读后感篇九
小时候,不读屈原的诗,但不会不知道他的。
读了《离骚》的前半部分,心里一直觉得有什么在抖动。也许,冰冷的文字背后,隐藏的是诗人火热的心。
曾经多少次失去了方向,曾经多少次破灭了梦想。他毕竟没有被现实击倒。他不能成为历史上的政治家,就要成为伟大的诗人。
香草美人,讲述着他自己一段段不得志的往事;琼枝玉树,勾勒出他那清瘦的轮廓。
曾经,是那么的踌躇满志。后来,就只有失意,只有落魄。一切的一切,违背了他的本意。愤怒、烦恼、失望,每一个失败者都会经历的心灵痛苦,令他刻骨铭心。他只有在竹简上、绢帛上写出自己的苦恼,留给后人。
刚刚开始的时候,他或许还日思夜想,想着君王有一天会醒悟。然而,时间一天一天过去,他真的绝望了。他无法挽救国家,无法使国家强盛,只有看着国家走向毁灭。
他也不是没有过彷徨的时候。“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既然无法改变,只有选择遗忘。他想尽办法远离这个圈子,然而,他最终回来了。对于他而言,是否能够有所作为倒在其次。重要的是,离开并非是他的本意。在人的心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思想斗争。是否有过急流勇退的想法,是否成功,都不是评价一个人物的关键。信念,才是人心中最强大、也最可怕的力量。而屈原,是一个有信念的人。
他有信念,然而无法成功。失望、痛心,在这个时候达到了极致。徘徊着,只有一束束美丽的香花,可以略减他的痛苦和失落。
换一个角度来想,如果屈原能够顺从一些,或者能够注重一下与那些小人的交往,或许就能免于灾难。然而,他根本不是那样的人,做不出那样的事情。他是宁折不弯的人,在他眼中,那不是圆通,而是鬼鬼祟祟、违背原则。他是一个坚定的`人,但因为他只注重自己的坚定信念,所以只能一事无成。
既然无法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就只能逃避。在流放的路上,他开始吟诗作赋。每一首诗篇中,都渗透了几许苍凉和悲壮。或许,是现实的失意,为我们带来了一个千古留名的诗人。
历经千年以后,再读他的作品,不知道该做何感想。他是幸运的,他写出的诗篇流传千古;但他又是不幸的,终其一生,他也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
读了楚辞,我最想探索的一个问题,就是幸福是什么样子的?幸福,也许不只是流芳百世、升官发财。幸福,就是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
高一的离骚的读后感篇十
离骚,中国历史上最瑰丽的抒情长诗,作者屈原用他在幻想空间中奇丽独特的思想,印刻出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尚品质。
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诗人身上流淌着的古帝颛顼高阳的赤子热血。全诗感慨出自己的生平不凡、才华横溢,却不受楚怀王之重用,悲愤之情使他作下此诗。批判楚怀王昏庸多变,贵族仗势欺人。可他的心如荷花,出淤泥而不染,卓清涟而不妖,身处乱世仍一片冰心在玉壶,冰雪心智从未因损毁。他后悔步入官场,宁愿退隐清幽宁静之乡野,用白芷青兰衬托出了他的尚丽情操。屈原身处的环境皆是奸臣恶势,红尘世间纷扰多,忧愁烦恼如行云流水般聚集,这便是生活五味杂陈。从古至今,为了皇权官位耗尽心力,却终已两败具伤而终,可他们从不放弃梦魇中贪婪荒谬的欲念,反成傀儡,他们却浑然不知大千世界,万物之灵的美轮美奂。
看看历代,哪届皇朝不如那残酷无情的海,就和这个社会一样,海水的肆虐猖狂何曾怜悯你一丝一毫,他们庞大却吝啬到不愿施舍任何机遇。古今中外,无论何地,渺小之人,手无缚鸡之力之人,文文懦懦循规蹈矩之人……总会被折磨摧残的容颜尽毁,体无完肤。用浮华的装饰润色自己的外表,它却仍然无动于衷,只有自己的强大才能使它永恒地包容下你。一个又一个人在社会强大的负荷下,崩溃,忧悒,成为一枚一枚空虚的棋子,任人摆布,宰割。如青烟般的薄雾在世间萦绕,人们却纠结着权利利益的战争,而头破血流,却也在所不惜。恰恰事事黑白颠倒,只顾自作乐,对黎民的生死置之不理,看成轻于鸿毛之性命,楚怀王终败也。屈原对国之一片丹心,无人晓之,奸臣踏之,心以绝之,终究投江自尽,了结残生。朝廷之上,官场阿谀奉承的套路便已成为生存之路,只有与其同流合污才方可获一线生机。这些在屈原的心中早己清楚明了,却偏偏逆而行之,只为留下清誉。
岁寒,方知松柏之后凋也。真是此理!
高一的离骚的读后感篇十一
《离骚》是屈原的文化作品,长约2400字,这首具有浓浓的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是屈原作品中最具代表性、思想性、艺术性的佳作。其所以用离骚为诗名,司马迁说,离骚即离忧。东汉大诗人王逸说,它含有离别忧愁的意思,因此后人常用骚赋代指屈原的作品。
《离骚》大约可分十二章,依次从追求家世、姓名由来,历数上古君主为政得失,申述自己远大的政治理想和政治斗争中遭受到的迫害,以及对社会政治黑暗的揭露和批判,对幻想中美政理念的阐述等等。此文写于何时,司马迁用“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八个字加以说明,即屈原放逐到江北时,他是在内心充满着爱国激情和忧国忧民情况下写成的。
从整个诗体上看,又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诗人对往事的回顾,主要述写了家世出身、政治抱负、忠而被疏后的痛苦和坚持理想的执着追求;第二部分,以女媭之劝和远行为契机,写下了自己先后经历过的重华之证,帝阍之拒,求女之败,描绘了个人一生不懈追求美政理想的艰辛及理想破灭后的残酷现实;第三部分,抒写了诗人在艰苦的环境中没有放弃的精神,他曾问卜求巫,并听二者建议,决计远行时对故国乡土的强烈眷恋,不忍离开的矛盾心理,以对比或对物述说的方式,表述自己对政治改新的要求和追求美政的执着。通过哀君主之昏庸,怒党人之卑劣,而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及坚持正义不与奸邪同流合污的坚定立场和九死未诲的斗争精神,故后人评曰:“可与日月争光也”。
一首《离骚》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渗透力,读了此文,我深有感触的是:
1、它的浪漫主义的色彩。此诗把神话的传说、历史人物、自然现象揉合于一体,特别是那些诗人南访重华,饮马咸池,上叩帝阍,下求佚女,驰天空游仙境的描述,为读者勾勒出一部神秘、奇妙、狂放、孤愤的另一世界,使人读后意想深深,耳目一新。
2、诗中运用香草、美人的象征对比方法,表现了他异与浑浊世俗的高洁,以追求才貌兼备的女子,表达他对理想君主的`渴望;以铲除恶草,表述对奸邪小人的痛恨,形成了独特的诗文创作新体,在古诗体列上独树一帜。
3、开拓了诗体的新体。屈原以前的旧体多整齐划一,四言五言一直沿续着。楚赋则不同,语句字数参差不一,自由多变,突破了传统模式,以六言为主,间以五六七八字不等,偶而也有三字,且句中句尾多用“兮、之、乎”等虚字,读之大有高上低下错落之美和一唱三叹的韵味。
4、抒情和叙事的结合,幻想与现实的交织。诗中还大量引用楚地方言,大有双章叠韵的特征,使作品带着楚国人气豪放、豪气和不拘礼法的楚风。
两千多年来中国诗词的不断变化,与屈原诗体与楚赋有着密切的关系,汉代后七言诗的发展与出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继承屈原文化发展而成。屈原不仅是战国时代楚国的政治家,他又是我国第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不仅为我国诗歌创作开拓一个新纪元,他又是楚辞的代表者,奠基人,受到了中外文化界的关注。1953年,屈原以诗人身份同波兰的天文学家哥白尼、法国文学家拉伯雷、古巴作家何塞·马蒂一道成为世界和平理事会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
高一的离骚的读后感篇十二
心里,总觉得很不舒服。
可是,在我们读完,也翻译完课文之后,在老师给我们讲有关屈原的政治背景的时候,我被他的人格说深深的震撼了!
他刚刚开始,政治上很成功,可是楚怀王听信了小人的谗言,所以将屈原贬职了。记得老师好像说《离骚》就是他在被贬时创作的。老师还向我们推荐了他的另一首词(诗?),叫《渔父》,打算哪天拜读一下。
在屈原以前,他们这些人都是不讲究效忠于自己的祖国的。包括很著名的孔子,都会四处云游宣传自己的政治报复。只有屈原,就算楚怀王不重用他,就算他人都排挤陷害他,他依旧对楚国忠心耿耿!
还有他的艺术成就。他是浪漫主义的开端,创造了楚辞体(也就是骚体),还开创了个人创作(以前像诗经都是没有作者的)。更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也就出了这么一个屈原吧!
高一的离骚的读后感篇十三
《离骚》作为长篇巨制,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关于它的内容层次,历来也有各种各样的分法。大致说来全诗分九部分:
第一部分:叙述诗人家世出身,生辰名字,以及自已如何积极自修,锻炼品质和才能。第二部分:诗人在实现自已政治理想的过程中遭遇到的挫折。
第三部分:在诗人的政治生涯中遭遇挫折之后,不退缩不气馁,兴办教育为国家培养人才,但在“众皆竞进以贪婪”的环境中,群芳芜秽了——这是诗人遭遇到第二次挫折,但诗人自已依旧积极自修,依照彭咸的遗教去做。
第四部分:由于诗人的特立独行,立即引起世间庸人的馋毁,从而使诗人再一次遭遇挫折,诗人陷入孤独绝望的境地。但诗人依旧矢志不屈,甘愿“伏清白以死直”,也不愿意屈服认同世俗:“背绳墨以追曲”。
第五部分:遭遇苦难挫折,陷入孤独绝望境地的诗人内心深处进一步展开矛盾、彷徨、苦闷与追求理想,以及灵魂搏斗的过程,最终坚定自已的道德情操和政治理想。第六部分:由于女媭的劝诫,诗人不得已来到重华面前,向他陈述自已的观点,期冀引起同情共鸣。
第七部分:诗人在重华面前阐述了自已的“举贤授能”的政治主张后,引出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充分表达诗人不被世人理解的强烈感情。第八部分:诗人听了巫咸的话,最后决定离开楚国。这一部分把诗人复杂的矛盾心理,万千思绪,都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
第九部分:诗人在接受灵氛、巫咸的劝告,决定离开楚国远游,最后终不忍离开的经过。这是诗人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展开的最后一次幻想。全诗最后是尾声,以当时的楚国名曲《乱》作结。反映了诗人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感情,表现了诗人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司马迁评论《离骚》说:“屈原虽流放,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又引刘安《离骚传》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史记·屈原列传》)基本上道出了《离骚》作为政治抒情诗的精神实质和不朽价值。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721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