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文具和学具大班社会教案(汇总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20:04:14
认识文具和学具大班社会教案(汇总16篇)
时间:2023-11-24 20:04:14     小编:笔舞

编写教案需要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目标,确保教学有效。教案的编写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希望这些教案范文能够给大家带来启示和灵感,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认识文具和学具大班社会教案篇一

活动目标:

1.认识学习用品,知道他们的用途。

2.尝试学习整理、摆放文具用品的方法,能有序地摆放物品。

3.逐步学习自己整理文具,增强做一名小学生的愿望。

4.帮助幼儿体验和理解故事内容,尝试讲清简单的事情。

5.幼儿活动时遵守秩序的观念。

活动准备:

1.每人准备一只书包、铅笔盒、书本等。

2.情境表演:《两个小朋友》(小学生自己收拾文具盒的情景,一个会自己收拾,一个不会收拾。)。

活动过程:

1.谈话,书包里有什么。

师(出示书包):小朋友,这是什么啊?(书包)那你们知道书包里有些什么物品?(书、本子、铅笔盒等等)。

2.认识学习用品,并知道它们的用途。

(1)逐一出示书包内的物品:书、铅笔盒、本子、笔、尺、橡皮等用品,让幼儿讨论各种物品的用处。

(2)引导幼儿将这些物品进行归类。

师小结:铅笔、文具盒、书包、三角套尺、卷笔刀、橡皮、彩色铅笔、水笔、签字笔、没有用过的本子等都是文具。

(3)形成学习用品的概念,知道这些都是小学生学习时需要用到的用品。

3.观看情境表演《两个小朋友》,比较两个小学生(小明和小方)的文具有什么不同。

幼儿表演,一个幼儿书包里的文具整理的又快又好,另一个幼儿整理的很乱。

(1)师:两个小朋友的表演你发现了什么?(一个整理的很快,另一个还没整理好)。

(2)为什么会这样的,你觉得应该怎么做?

师小结:大的东西放最下面,有点大的东西放上一层,最小的物品放最上面,整理好后放进书包。)你喜欢小明还是小方?(为什么?)。

(2)师小结:学会自己收拾文具学具很重要。

3.讨论:小朋友我们应该怎样爱护自己的学习用品?

4.幼儿讨论收拾文具的方法,学习将自己书包里的学习用品收拾摆放整齐。

(1)请两至三名幼儿示范收拾文具的方法。如何收拾的好,为什么?收拾的不好,请幼儿指出怎样改正。

(2)幼儿共同操作收拾整理自己的文具和学具。

5.创设“上课,下课”情况,幼儿练习摆放整理学习用具,感知体验收放文具的快乐。

比一比:看谁收得又快又整齐。

活动反思:

教学一开始,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星期天笑笑去文具店买文具,可是文具店里的标价牌上的标价她看不太明白,因此想请同学们帮帮忙。你们愿意吗?你能从这幅图里得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在解读主题图的时候找到小数,发现这些数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数不一样,不是整数元的,有的不到1元。由于大部分学生都有购物的经历,因此他们对于标价所表示的几元几角几分能够很清楚地知道,我及时地抓住这个时机,趁热打铁,研究这些价格的组成部分,让他们小组讨论这些数的共同特点,从而了解小数的意义:当我们不能用整数表示一个数的时候就可以用小数来表示,如5角是1元的一半,不能用1元来表示,我们就可以用0.50元来表示。像0.50、8.00、3.50、16.85、1.06等这些数我们就叫做小数。

巩固练习时我发现有不少学生对于“贰。

认识文具和学具大班社会教案篇二

1、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发现木棉花的特点(形状、花瓣、颜色)。

2、教育幼儿认识木棉花的重要意义。

3、指导幼儿看中国地图,让幼儿认识到广东省在中国地图上的位置。

4、培养幼儿有礼貌、爱劳动的品质。

5、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活动准备】。

1、实物的红色、橙色木棉花各20朵。

2、画有中国地图的a4纸30张,每个幼儿一盒蜡笔。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师:在我们操场升国旗的地方有两棵大树,小朋友,你们知道他们的名字吗?

幼1:不知道。

幼2:木棉花/木棉树。

师:他的名字叫木棉树,那么在他身体上开的花叫什么名字啊?

幼:木棉花。

二、基本部分。

1、把红色的木棉花发到每张桌子上,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发现木棉花的特点。

师:现在,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来看看木棉花长得怎样的。

幼(大多数):红色的、大大的。

幼:五块花瓣,全部木棉花都是有五块的。

师:那么他的花托是什么颜色的?是不是全部木棉花的花托都是一样的颜色?

幼:绿色,全部木棉花的花托都是绿色的。

师:小朋友,你们猜一猜,木棉花是否只有一种颜色。

幼1:是。

幼2:我看有一棵不是红色的。

师:对。世界上的.木棉花有两种颜色,一种是红艳艳的,一种是橙色的。小朋友看一看,红色和橙色的木棉花,除了颜色以外,是不是都是一样的。

幼:是。都是有五块花瓣,花托都是绿色的。

2、教育幼儿认识木棉户的重要意义,指导幼儿看明白广东省在中国地图上的位置。

幼1:不知道。

幼2:木棉花。

师:小朋友,广东省的省花是木棉花,木棉花是很重要的,他代表我们广东省,所以我们要做文明的好孩子,要保护好木棉花,爱护我们的国家。

师:你们知道广东省在中国地图上的什么位置吗?

幼:不知道。

师:小朋友,请看黑板(黑板贴着一张全开纸,上面画着中国地图)。

师:小朋友,请猜一猜。这是什么?

幼1:不知道。

幼2:中国地图。

师:这是中国地图,他看起来好像什么的形状啊?

幼:公鸡。

师:对。我们的广东省就在“鸡的小脚”那里,小朋友,请你们用手指指着广东省让我看一看,我看看小朋友找到没有。

师:小朋友都很聪明,你们还记得,广东省的省花是什么吗?

幼:木棉花。

3、发给小朋友一张用铅笔画有中国图形的a4纸,引导幼儿使用大头笔描出中国地图的形状。

师:对了。现在我请小朋友用大头笔(快思www。heibanzhijia。com)把我画的中国地图描出来。

三、结束部分。

师:现在,请小朋友,用你喜欢的颜色,把“广东省”涂上颜色。

师:既然木棉花是广东省的省花,我们就花一朵木棉花送给我们的广东省,好吗?

幼:好。

师:请把你的纸翻到背面,我们一起来画木棉花。(指导幼儿画木棉花的图案,并让他们涂上喜欢的颜色(红色、橙色))。

师:小朋友请你们把你自己画的“中国地图、广东省和木棉花”带回家给你爸爸妈妈看一看,并可以考一考她们“广东省的省是什么?看看你的爸爸妈妈是不是比你聪明。”

【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认识中国的国花。

活动反思:

这一天,阳光普照,秋高气爽,桂花飘香。中心幼儿园大班小朋友准时出发远足敬老院,一路上,孩子们两两拉手,排着整齐的队伍向着目的地前进。他们象一群出笼的小鸟,非常的兴奋,不时指点着路旁的东西。活动结束后,给我的印象很深,听我一一道来。

首先,在幼儿的安全上。在活动前,我先踩点,查看路况,计算路程,了解这些情况后,在年级组内先讨论,怎么走?然后大家出发,参观路上必须走过一个十字路口。我们手牵手、拉着前面小朋友的衣服,想老鼠衔这尾巴,一个跟着一个,不掉队、不争抢,保证了孩子的安全。每位老师也在积累经验,知道以后过马路的方法。从这里也反映老师牢记安全,心系孩子。让孩子的活动,家长放心。

其次,参观田野。孩子门到了田野,新奇的世界呈现在面前,如何把有限的时间尽可能的利用。在参观中,充分电动孩子的主体性,让孩子去发现、探索、解决,他们居然想到:让老师抱着能看到柿子、摘柿子;让老师去拔水稻,每人一粒稻子,剥开来看个究竟,怎么后来就变成米呢?还在议论毛豆、黄豆,知道毛豆成熟变黄,就是黄豆。当看到山芋时,我引导他们挖山芋。蔡文杰、缪涛小朋友在蒋老师的指导下挖起了山芋。你看:小手还真能干,揪掉了山芋藤,就用双手刨起了地。在刨地中,我发现他们一边刨一边拉,终于挖了出来,在活动中,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孩子成为探索的源泉。

最后,我们在敬老院进行了慰问演出。孩子们一个个进行了表演,有唱歌、诗朗诵、舞蹈、韵律活动、打击乐等,还为爷爷、奶奶自制了礼物,高兴得爷爷、奶奶合不拢嘴,我们还去那些起不了床的爷爷、奶奶身边慰问,送礼物归他们,让他们也感受重阳节的温暖。

通过这次活动,充分体现了社会即学校的陶行知思想,让孩子在实践中获得知识,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掌握知识,获得经验,把幼儿作为活动中的主体,在活动中得以体现。

认识文具和学具大班社会教案篇三

活动目标:

让幼儿初步感知空气的特性:看不见、摸不着;到处都有;空气能流动。

材料准备:

透明塑料袋若干个、积木玩具、每人一组图标和一张记录卡、铅笔、牙签、小棍等。

活动过程:

一、出示塑料袋,引出空气,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1、今天,老师给小朋友请来了一些小客人(出示塑料袋),提问:它有什么用呀?(装东西用)。

2、老师演示用袋子装苹果或玩具,让幼儿说出瘪袋子变鼓,并透过袋子可以看到里面装的东西是什么。

3、老师变魔术:不装东西,也能让袋子变鼓(装空气,不要让幼儿看见)。

4、幼儿尝试变魔术:不装东西,让袋子变鼓。提问:什么原因?袋子里装的是什么?(引出”空气“这个概念)。

二、幼儿用塑料袋捉空气,证明空气到处都有。

1、幼儿在教室里捉到了空气,猜一猜,在幼儿园什么地方还有空气,你能捉住它吗。

幼儿边说,教师边展示图标贴在黑板上。”教案来自:屈;老师教;案网。“(如果幼儿说园以外地方,教师可引导幼儿下次去那些地方试试)。

2、幼儿拿着袋子去图标所代表的地方去捉空气,捉到后把图标贴在记录纸上,从而验证空气到处都有。

3、幼儿按图标逐一实验后,把幼儿的`记录卡展示在黑板上,进行小结。

这个空气朋友真淘气,它到处都藏,可是小朋友们可聪明了,把它们从水房、厕所、楼道……都找出来了,空气到处都有,有的小朋友还说在公园里,在家里等许多地方都有空气,那小朋友回家以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找一找,看看能不能把空气朋友找到。

三、证明空气是流动的。

我们的好朋友空气说:”小朋友真聪明,我藏哪你们都能把我找到,你们把我装在袋子里,我可闷得慌了,我想出去亲亲你们的小脸蛋,还想和你们做游戏。小朋友想想,你们不把袋子口打开,怎样才能让我(空气)流出来亲亲你们呀?"(让幼儿先猜用什么办法)。

提示:用准备好的牙签、铅笔、小棍等帮忙,在袋子上扎个眼,然后把眼对准脸,就可以感觉到空气流出来了。

四、联系生活。

1、在生活中,小朋友见过什么东西开始是瘪的,后来充上空气,就变鼓了?(皮球、充气玩具、轮胎等)。

2、教师给瘪皮球打气。

3、幼儿到户外玩吹气球的游戏。

教学反思。

这次活动的内容实际是很抽象的,如何能让幼儿理解是个难点。根据幼儿年龄的特点,我设计了一个以幼儿动手操作为核心的活动过程。让幼儿在玩中学,在一个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感知了空气的特点及作用。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幼儿既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也增强了自信心。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认识文具和学具大班社会教案篇四

废纸盒一只,泡沫纸和橡皮筋若干,彩色纸,安全型大头针,数字卡,记号笔。

制作方法:

1.用彩色纸包装纸盒。

2.用泡沫纸剪成若干个圆形,用记号笔在上面写上数字。

3.用安全型大头针将这些圆形泡沫纸固定在纸盒上。

4.在纸盒的左下角贴上一张数字卡(如图一)。

5.另准备饮料瓶瓶盖,并用记号笔写上数字和算术符号,供幼儿列式用。

玩法:

1.用橡皮筋套住2至3枚大头针,使圆形上的数字相加等于左下角的数字,数字卡可根据需要变换。

2.根据围套住的几个数字、数字卡上的数字列算式。

各色泡沫纸,彩色回形针,数字卡片,房子形状的记录纸。

制作方法:

1.用绿色和棕色泡沫纸制作若干棵小树,再用其他色纸剪出不同的.水果,分别贴在小树上。

2.用打孔机在小树两边下方和数字卡片上下打小孔。

玩法:

1.幼儿根据水果树上的水果数量,按照数的组成规律找出相应卡片,用回形针串挂在果树两边,直到所有的分解方法挂完为止(如图2)。

2.将所有分解方法记录在小房子里(如图3)。

制作方法:

1.在纸盒内贴一张卡纸做底板,再将彩色纸剪成的小圆形整齐地贴在底板上做棋盘。

2.将小瓶子装饰成小兵,分红蓝两色。

玩法:

两人一组,各拿一种颜色的"小兵"。游戏开始,两人轮流投骰子,将所得点子相加或相减(投骰子前两人约定用加法还是用减法),如:3+3=6或6-3=3。谁先报出得数即可将一"小兵"放入棋盘中,以小兵占得的空格多为胜(如图4)。

活动目标。

1、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2、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数学活动对于小朋友来说是个很愉快的课程,因为整节活动中游戏的时间多,而且小朋友动手操作的机会比较多,但是要让孩子们能真正的理解这节教学活动的内容,并做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却不是那么容易。

认识文具和学具大班社会教案篇五

1、认识学习用品,知道他们的用途。

2、尝试学习整理、摆放文具用品的方法,能有序地摆放物品。

3、逐步学习自己整理文具,增强做一名小学生的愿望。

活动准备。

1、每人准备一只书包、铅笔盒、书本等。

2、情境表演:《两个小朋友》(小学生自己收拾文具的情景,一个会自己收拾,一个不会收拾)。

活动过程。

1、认识学习用品,并知道它们的用途。

——逐一出示书包、书、铅笔盒、本子、笔、尺、橡皮等用品,并讨论它们的用处。

——形成学习用品的概念,知道这些都是小学生学习时需要用到的用品。

2、观看情景表演《两个小朋友》,比较两个小学生的文具有什么不同。

——小结:学会自己收拾文具学具很重要。

3、讨论:怎样爱护自己的学习用品?如何将书包望的用品摆放整齐呢?

4、幼儿讨论收拾文具的方法,学习将自己书包里的学习用品收拾摆放整齐。

——请一幼儿示范收拾文具的方法。

——幼儿共同操作收拾整理自己的文具和学具。

5、创设“上课,下课”情况,幼儿练习摆放整理学习用具,感知体验收放文具的快乐。

——比一比:看谁收得又快又整齐。

认识文具和学具大班社会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1.以生活中有关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理解其相对性。

3.能用左、右描述物体位置关系。

4.让幼儿认识左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谈话:

听说小朋友的歌唱得可好听了,给老师们唱一首歌吧。学生唱《左手和右手》。

二、认识左右。

2.找找身体上的左右提问: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有着很多像左手和右手一样的好朋友,看一看自己的身体,你能找出像这样的一左一右的好朋友吗?(能)请你一边找一边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学生活动,寻找身体上的左右。

提问:“谁愿意和大家说一说你身体上的一左一右的好朋友?老师建议,他说到哪儿,咱们也就指到哪儿行吗?”生汇报寻找结果,边说边指,其余的同学也跟着指一指。

讲述: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找到了这么多一左一右的好朋友,连老师都佩服你们了。现在我要看看你们身体上的这些伙伴配合如何,咱们做个“听口令,帮动作”的游戏。

3.游戏:听口令做动作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左手拍左肩,右手拍右肩右手摸右耳,左手摸左耳右手拍左腿,左手拍右腿。

前拍拍,后拍拍,左拍拍,右拍拍,上拍拍,下拍拍。

左脚跳两下,右脚跳两下左手叉腰,左手举起来,向左弯弯腰。

右手叉腰,右手举起来,向右弯弯腰。

4.各种方位介绍同座位。

提问:你能用左边右边来说一句话吗?可以说说这间课室的摆设。

5.理解位置的相对性。

(1)介绍文具的位置。

先自由说文具的位置,再体交流。

(2)提问:谁来说一说铅笔的摆放位置。引导:为什么铅笔一会儿在左边,一会儿又在右边?(对于尺子来说铅笔在它的左边,对于笔盒来说铅笔在它的右边)。

(3)设疑:第二个是什么文具?是尺子还是笔盒?同学们可以讨论讨论。请双方代表上台辩论,明确物体的位置是从右数还是从左数。

过渡:同学们用左右为我们介绍了蓝猫商店的文具,大家说的很好。下面咱们来轻松轻松。

1.学生齐唱《健康歌》。

2.喜欢这首歌的同学请举右手(学生举手),老师也非常喜欢(师举起右手),我举的是右手吗?有不同意见吗?为什么?明确:站立的方向不同,因此左右也就不同。

3.同座位的同学握手,再次验证左右的相对性。

小百科:方位:方向位置。东、南、西、北为基本方位;东北、东南等为中间方位。在出生星座表中,两个星球对角的距离称为方位。

认识文具和学具大班社会教案篇七

1.启发幼儿回忆介绍一些城市的名胜古迹及土特产。

2.激发幼儿初步的爱国情感,知道我国有很美、很大、很好玩的地方。

活动准备。

1.大大小小的风景图片若干套。

2.名胜古迹及土特产(实物)若干,相关名胜古迹与土特产的介绍卡片。

活动过程。

(一)引发兴趣。

节日里小朋友和爸爸妈妈一起去过许多地方旅游,也收集了许多旅游地著名景点的照片,带来了许多的土特产。老师知道你们一定很想告诉其他朋友,今天我们就做做“小导游”的.游戏,你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向大家介绍我们中国有哪些好玩的地方和好吃的土特产。

(二)分组操作。

1.“小小展览会”――将所有带来的土特产布置出来,标明出处,幼儿介绍。

2.“小小导游”――介绍环境中收集布置的地图、名胜古迹的图片。

3.“听一听、找一找”――听录音圈出相应的名胜古迹和土特产。

4.你会玩吗?玩法:

(1)掷子一个,小动物玩具若干只,纸上标好1~5的数字及代表的城市名称。

(2)“掷到几”就拿该城市的风景图片或土特产名称。拿对了纯汉字卡片,可得到小动物玩具两个,而拿对了图片,只可得小动物玩具一个。最后看谁得的小动物和玩具最多。

5.“请你连一连”――将景点、土特产与相应的汉字连起来。

6.“旅游日记”――运用书写、绘画、填空等各种孩子喜欢的方法进行记录。

7.“旅游手册”――根据“手册”上的图文提示书写相应汉字。

(三)分享交流。

介绍自己玩过的地方和各地名胜古迹的特征,引发探索收集其他旅游点的兴趣。

活动建议。

1.教师、家长、幼儿一起收集资料,标上相关汉字介绍,可以结合环境(布置信息栏),让幼儿自然感受。

2.先认识一些较熟悉的城市(北京、上海、杭州、苏州、无锡),随后再扩展到其他的城市。

3.材料投放要考虑幼儿的不同层次:可以是图文并茂,也可以是单纯的图片或汉字。

4.交流可以增加情节性和趣味性,激发幼儿表达的愿望。

活动反思。

作为一个引导者,能从不同的角度激发幼儿的积极性,扩展他们的思维,鼓励幼儿用不同的方式表现自己。活动设计新颖,具有创新特点。

认识文具和学具大班社会教案篇八

活动目标:

1、了解邮局及工作人员的工作特点。

2、学习有重点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倾听同伴的介绍。

活动准备:

1、拍摄邮局的照片并制作成多媒体。

2、制作的邮筒一个。

活动预设过程:

1、回忆交流,提问问题:

——“上次我们在大马路上看到了邮筒,也知道了邮筒里的信都要拿到邮局去,然后由邮递员去送信的,对吗?那小朋友们去过邮局吗?你们到邮局去干什么呢?”

2、出示图片,梳理对邮局的认识。

师生共同讨论自己对邮局的认识:

——“邮局的标志性颜色是什么?”(颜色)。

“邮局的标志是怎么样的呀?”

“邮局有哪些功能呢?”(可以寄信、寄包裹、存钱、取钱、打电话、订报纸杂志、带收煤气、电话、自来水费等。)。

“看一下照片,邮局里都有些什么呢?”(有邮箱、有称、有电脑、有桌子等)。

“图片上的这个人在干什么?”(寄包裹)。

“为什么这里有个称啊?称是用来干什么的呢?”

“这里的人们在干吗?”(储蓄业务)。

3、了解邮局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

“这张照片上工作人员在干什么?”(办理包裹业务)。

“这张照片上的叔叔在干什么?”(办理快递业务)。

“那这个阿姨又在做什么呢?”(办理储蓄业务)。

原来啊,邮局的.叔叔阿姨们都有各自的工作岗位,做的事情都是不。一样的。

认识文具和学具大班社会教案篇九

活动目标:

1、复习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会用算式列题。

2、通过活动知道10以内数的灵活运算。

3、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4、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用幼儿和老师共同收集的文具布置:小小文具超市。

2、幼儿每人一份钱。(钱的数目从5~10)、每组一个塑料框。

3、计算用的纸和笔。

4、有关“文具”的文字卡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超市买文具。

1、教师:“再过不久,我们小朋友即将读小学一年级,上学时需要文具今天,请小朋友到”文具小超市“买你们需要的文具。”

2、每位小朋友从塑料框那那一份钱,请你用手中的钱去买文具,要求文具的总价格就是你手中的钱的数字。

3、幼儿根据各自不同的数字购买文具,并用算式列出所购买的文具式题。

4、请个别幼儿说说:我买了……文具,算题……。

二、讨论:哪些文具是一年级所必须准备的?

1、每组小朋友把买来的,文具都集中在一起,大家看一看,这些文具是不是一年级小学生必须准备的。

2、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讨论,并能做出适当调整,鼓励幼儿把重复或者不需要的文具放回超市,并重新拿回一些大家认为必须的.的文具。

3、集体讨论。

三、请个别小组展示所购买的文具。

1、请大家看看,哪些文具是一年级小学生必须准备的?

2、除了这些还有什么文具是一年级小学生必须准备的?

4、师生共同总结。

师:除了这些,你们还知道有哪些文具是一年级必备的吗?请幼儿说说。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形式比较新颖,同时又比较贴近幼儿的生活,幼儿比较喜欢,所以幼儿学习的兴趣较浓。老师先复习10以内数的加减,既巩固所学习的知识又为下面的问题做铺垫,这样过渡很自然。学习就是为生活服务的,让幼儿从小知道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拿钱到超市买文具就是很好的体现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本次活动的不足之处是:没有考虑到能力弱的幼儿,在去买文具的环节,直接把简单的数字给他们,这样他们会更加自信些。这点以后要多加注意。

认识文具和学具大班社会教案篇十

1、了解邮局及工作人员的工作特点。

2、学习有重点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倾听同伴的介绍。

1、拍摄邮局的照片并制作成多媒体。

2、制作的邮筒一个。

1、回忆交流,提问问题:

——“上次我们在大马路上看到了邮筒,也知道了邮筒里的信都要拿到邮局去,然后由邮递员去送信的,对吗?那小朋友们去过邮局吗?你们到邮局去干什么呢?”

2、出示图片,梳理对邮局的认识。

师生共同讨论自己对邮局的认识:

——“邮局的标志性颜色是什么?”(颜色)。

“邮局的标志是怎么样的`呀?”

“邮局有哪些功能呢?”(可以寄信、寄包裹、存钱、取钱、打电话、订报纸杂志、带收煤气、电话、自来水费等。)。

“看一下照片,邮局里都有些什么呢?”(有邮箱、有称、有电脑、有桌子等)。

“图片上的这个人在干什么?”(寄包裹)。

“为什么这里有个称啊?称是用来干什么的呢?”

“这里的人们在干吗?”(储蓄业务)。

3、了解邮局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

“这张照片上工作人员在干什么?”(办理包裹业务)。

“这张照片上的叔叔在干什么?”(办理快递业务)。

“那这个阿姨又在做什么呢?”(办理储蓄业务)。

原来啊,邮局的叔叔阿姨们都有各自的工作岗位,做的事情都是不。一样的。

认识文具和学具大班社会教案篇十一

1.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维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2.说出邮票的基本特征。

1.搜索有关邮票的`图书、图片、集邮册。

2.每人一个放大镜,一张邮票。

1.请幼儿讲述自己喜欢的一张邮票。

2.让幼儿用放大镜观察,看邮票上有什么?代表什么?

如:写有“中国邮政”“china”是中国“100分”表示金额费用。

3.鼓励幼儿找出与别人不同的问题,发现邮票上的秘密。如t代表特种邮票;j代表纪念邮票;“1900”代表发行年代。

5.让幼儿互相欣赏邮票,能说出各种邮票的区别。

在观察邮票时,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兴趣,引导其观察、思考,发现问题并合力解决问题,而不是教师强加给幼儿。

让幼儿自己设计邮票。

认识文具和学具大班社会教案篇十二

活动目标:

1、认识学习用品,知道他们的用途。

2、尝试学习整理、摆放文具用品的方法,能有序地摆放物品。

3、逐步学习自己整理文具,增强做一名小学生的愿望。

4、能学会用轮流的方式谈话,体会与同伴交流、讨论的乐趣。

5、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每人准备一只书包、铅笔盒、书本等。

2、情境表演:《两个小朋友》(小学生自己收拾文具盒的情景,一个会自己收拾,一个不会收拾。)活动过程:

1、谈话,书包里有什么。

师(出示书包):小朋友,这是什么啊?(书包)那你们知道书包里有些什么物品?(书、本子、铅笔盒等等)。

2、认识学习用品,并知道它们的用途。

(1)逐一出示书包内的物品:书、铅笔盒、本子、笔、尺、橡皮等用品,让幼儿讨论各种物品的用处。

(2)引导幼儿将这些物品进行归类。

师小结:铅笔、文具盒、书包、三角套尺、卷笔刀、橡皮、彩色铅笔、水笔、签字笔、没有用过的本子等都是文具。

(3)形成学习用品的概念,知道这些都是小学生学习时需要用到的用品。

3、观看情境表演《两个小朋友》,比较两个小学生(小明和小方)的文具有什么不同。

幼儿表演,一个幼儿书包里的文具整理的又快又好,另一个幼儿整理的很乱。

师小结:大的东西放最下面,有点大的东西放上一层,最小的物品放最上面,整理好后放进书包。)你喜欢小明还是小方?(为什么?)(2)师小结:学会自己收拾文具学具很重要。

3、讨论:小朋友我们应该怎样爱护自己的学习用品?

4、幼儿讨论收拾文具的方法,学习将自己书包里的学习用品收拾摆放整齐。

(1)请两至三名幼儿示范收拾文具的方法。如何收拾的好,为什么?收拾的不好,请幼儿指出怎样改正。

(2)幼儿共同操作收拾整理自己的文具和学具。

5、创设“上课,下课”情况,幼儿练习摆放整理学习用具,感知体验收放文具的`快乐。

比一比:看谁收得又快又整齐。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过程,教师为幼儿搭建了自由探索的舞台,让幼儿自己探索,尝试,思考,教师只是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我们首先要有清晰的思路,对整个活动做合理的安排,做到每次操作要求明确,并能为后一次的操作奠定基础。活动层次要清晰,做到层层深入。

认识文具和学具大班社会教案篇十三

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认识地球大班社会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通过活动了解环境污染,并逐渐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2.能用连贯的语言表述自己的见解;。

3.能积极地参与活动。

4.幼儿可以用完整的普通话进行交流。

5.引导幼儿快乐的参与游戏,认真遵守游戏规则。

教学课件《认识地球》。

(一)导入:

猜谜语导入活动。(地球)。

(二)播放幻灯片,认识地球的外形及特点。

今天我想请你们看一看这些图,想一想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地球上哪些地方是美的?”

“你们去过哪些地方也是很美的?”

请幼儿讲述对地球的认识及自己见到美的东西。

(三)了解地球正在遭受的种种危害。

1.请幼儿来说说地球上的哪些地方生病了。

2.出示头饰,

讲述“我是一个生病的地球爷爷,最近几年,我身上的病越来越多了,我的空气中有许多的细菌,使空气受到污染,我的海水、湖水都变了颜色,不再是蓝蓝的大海,清洁的河流,我的森林变得光秃秃了,有的树叶也长不出来了,鸟儿没有了自己的家,唉,我真难过呀!”

(四)寻找为地球爷爷治病的方法(出示生病的地球挂图)。

我们有什么方法可以让地球爷爷的病好起来?

幼儿分两组进行比赛。

“每个人想一种,最好和前面的小朋友说得不一样,你们每说一种,老师就拿掉一块被污染的地球,看哪一组的小朋友为地球爷爷治好的病多。”

(五)活动延伸。

教学应当来源于生活,还原于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还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怎样做到教师少动,学生多动;教师引导,学生实践;这是我设计“地球和地球仪”这一节时一直思考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地球和地球仪”一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确立课堂教学的设计理念;以学生为主体,设计符合学生的实践活动;贴近学生生活,挖掘学生身边的教学素材。这节课没有沿袭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的教学方式。而是采取学生探究活动、小组合作及教师启发性教学,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初步建立经纬网的空间概念,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合作中培养分工协作的意识。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成为学生学习交往和合作的过程,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得到极大的提高。需要改进的地方有:1、习题选择要与时俱进;2、问题衔接过渡要自然;3、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认识文具和学具大班社会教案篇十四

1、了解邮局及工作人员的工作特点。

2、学习有重点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倾听同伴的介绍。

1、拍摄邮局的照片并制作成多媒体。

2、制作的邮筒一个。

1、回忆交流,提问问题:

——“上次我们在大马路上看到了邮筒,也知道了邮筒里的信都要拿到邮局去,然后由邮递员去送信的,对吗?那小朋友们去过邮局吗?你们到邮局去干什么呢?”

2、出示图片,梳理对邮局的认识。

师生共同讨论自己对邮局的认识:

——“邮局的标志性颜色是什么?”(颜色)。

“邮局的标志是怎么样的呀?”

“邮局有哪些功能呢?”(可以寄信、寄包裹、存钱、取钱、打电话、订报纸杂志、带收煤气、电话、自来水费等。)。

“看一下照片,邮局里都有些什么呢?”(有邮箱、有称、有电脑、有桌子等)。

“图片上的.这个人在干什么?”(寄包裹)。

“为什么这里有个称啊?称是用来干什么的呢?”

“这里的人们在干吗?”(储蓄业务)。

3、了解邮局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

“这张照片上工作人员在干什么?”(办理包裹业务)。

“这张照片上的叔叔在干什么?”(办理快递业务)。

“那这个阿姨又在做什么呢?”(办理储蓄业务)。

原来啊,邮局的叔叔阿姨们都有各自的工作岗位,做的事情都是不一样的。

了解邮局的特点和邮局与人们生活的关系,难点是掌握寄信的步骤,在综合活动中提高阅读能力和语言能力。

认识文具和学具大班社会教案篇十五

1、认识学习用品,知道他们的用途。

2、尝试学习整理、摆放文具用品的方法,能有序地摆放物品。

3、逐步学习自己整理文具,增强做一名小学生的愿望。

1、每人准备一只书包、铅笔盒、书本等。

2、情境表演:《两个小朋友》(小学生自己收拾文具的情景,一个会自己收拾,一个不会收拾)。

1、认识学习用品,并知道它们的用途。

——逐一出示书包、书、铅笔盒、本子、笔、尺、橡皮等用品,并讨论它们的用处。

——形成学习用品的概念,知道这些都是小学生学习时需要用到的用品。

2、观看情景表演《两个小朋友》,比较两个小学生的文具有什么不同。

——小结:学会自己收拾文具学具很重要。

3、讨论:怎样爱护自己的学习用品?如何将书包望的用品摆放整齐呢?

4、幼儿讨论收拾文具的方法,学习将自己书包里的学习用品收拾摆放整齐。

——请一幼儿示范收拾文具的方法。

——幼儿共同操作收拾整理自己的文具和学具。

5、创设“上课,下课”情况,幼儿练习摆放整理学习用具,感知体验收放文具的快乐。

——比一比:看谁收得又快又整齐。

认识文具和学具大班社会教案篇十六

作为一名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认识蒙古族》大班社会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以往认识少数民族只是通过图片向幼儿介绍,幼儿感到很枯燥,学习积极性不高,为此根据幼儿的学习兴趣,设计了本堂教学活动,让幼儿看看,认认,讲讲,跳跳中,学习认识蒙古族。

1、引导幼儿认识蒙古族的名称,居住地,服饰特点及生活习惯。

2、知道蒙古人也是中国人,萌发幼儿对少数民族的`情感。

3、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4、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5、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1、了解蒙古人的生活习惯及服饰特点。

2、区分蒙古人和汉族人的服饰。

1、男,女蒙古族服饰各一套,录音机和磁带(友谊舞曲和蒙古族舞曲)。

2、幼儿学会跳(友谊舞)。

一、开始部分:

师:今天班级来了两名远方的小客人,你们猜猜他们是谁?请两位穿有蒙古族服饰的幼儿边听音乐边跳舞来到幼儿面前。

2、让幼儿猜一猜他们是那个少数民族的小朋友?然后两位小朋友自我介绍:我是蒙古族的小朋友。

二、基本部分:

1、认识蒙古族的居住地,知道他们是中国人,是少数民族。

教师小结:各民族朋友是一家。

请幼儿分别比较汉族小朋友和蒙古族小朋友的服饰有什么不同,从中了解蒙古族服饰的特点。

请幼儿跟蒙古族小朋友齐跳《我也骑马巡逻去》,使幼儿知道蒙古族人能歌善舞,会摔跤,骑马,射箭等。

三、结束部分:

幼儿听音乐《友谊舞》和两位蒙古族小朋友边唱边表演,表示各族人民是一家,相亲相爱不分离。

1、观看电视录像或图片,继续向幼儿介绍蒙古族的生活。

2、请幼儿绘画各民族小朋友的画像,通过画像进一步区分各族小朋友的服饰不同。

本堂活动设计,打破了以往只是教师讲幼儿听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起幼儿自己看,认,讲,跳等,让幼儿在欢乐的气氛中学习认识蒙古族,从中了解少数民族是一家。达到本活动的目标。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74552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