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设计(热门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20:28:19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设计(热门19篇)
时间:2023-11-24 20:28:19     小编:薇儿

社会问题是我们在发展中面临的困境,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总结是自我反思的过程,可以促使我们不断进步。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了一些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启发和参考。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设计篇一

本节课的教学先通过计算三角尺的3个内角的度数的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引发“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的猜想,再通过组织操作活动验证猜想,得出结论。

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归纳,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o”。

2、让学生学会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o”这一知识求三角形中一个未知角的度数。

3、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的意识,锻炼动手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三角板,量角器、点子图、自制的三种三角形纸片等。

一、提出猜想:

看了这2个算式你有什么猜想?

二、验证猜想:

1、画、量:在点子图上,分别画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画好后分别量出各个角的度数,再把三个角的度数相加。

老师注意巡视和指导。交流各自加得的结果,说说你的发现。

2、折、拼:学生用自己事先剪好的图形,折一折。

指名介绍折的方法:比如折的是一个锐角三角形,可以先把它上面的一个角折下,顶点和下面的边重合,再分别把左边、右边的角往里折,三个角的顶点要重合。发现:三个角会正好在一直线上,说明它们合起来是一个平角,也就是180度。

继续用该方法折钝角三角形,得到同样的结果。

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白:除了用刚才的方法之外,直角三角形还可以用更简便的方法折;可以直角不动,而把两个锐角折下,正好能拼成一个直角;两个直角的度数和也是180度。

3、撕、拼:可能有个别学生对折的方法感到有困难。那么还可以用撕的方法。

在撕之前要分别在三个角上标好角1、角2和角3。然后撕下三个角,把三个角的一条边、顶点重合,也能清楚地看到三个角合起来就是一个平角——180度。

小结:我们可以用多种方法,得到同样的结果: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o。

4、试一试:

三角形中,角1=75o,角2=39o,角3=()o。

算一算,量一量,结果相同吗?

三、完成想想做做:

1、算出下面每个三角形中未知角的度数。

在交流的时候可以分别学生说说怎么算才更方便。比如第1题,可先算40加60等于100,再用180减100等于80o。第2题则先算180减110等于70,再用70减55更方便。第3题是直角三角形,可不用180去减,而用90减55更好。

指出:在计算的时候,我们可根据具体的数据选择更佳的算法。

然后再分别算一算图上的这三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得出结论:三角形不论大小,它的内角和都是180o。

3、用一张正方形纸折一折,填一填。

4、说理:一个直角三角形中最多有几个直角?为什么?

一个钝角三角形中最多有几个直角?为什么?

1、(第2题)你能连一连吗?

学生独立做,做完后把有疑问的几个选出来交流。

2、在钉子板上分别围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学生围好后,互相检查验证。

3、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

用一张正方形纸,折出四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

让学生动手折一折,在交流的时候用“对角线“来说一说。

5、你能在下面的三角形中分别画一条线段,把它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吗?

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白:画出的线段就是原来三角形的高。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设计篇二

教材第67页例6、“做一做”及教材第69页练习十六第1~3题。

3、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分析推理能力。

一、复习。

1、什么是平角?平角是多少度?

2、计算角的度数。

3、回忆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出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二、新知。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质疑验证结论这样的思维过程,真正整体感知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真正验证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这样的教学,将三角形内角和置于平面图形内角和的大背景中,拓展了三角形内角和的数学知识背景,渗透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有效地避免了新知识的“横空出现”。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1、读学卡的学习目标、任务目标,做到心里有数。

4、验证:

(2)质疑:三角板是特殊的直角三角形,不具有普遍性,不能代表所有三角形。

(3)再证:请按学卡提示,拿出学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师巡视)。

(4)汇报结论(清楚明白的给小组加优秀10分)。

5、结论:修改板书,把“?”去掉,写“是”。

6、追问:把两块三角板拼在一起,拼成的大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说明三角形无论大小它的内角和都是180°(课件演示)。

7、看微课感知“伟大的发现”(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自己所做的和帕斯卡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过程是一样的,从而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创造力。)。

三、知识运用(课件出示练习题,生解答)。

1、填空。

(1)一个三角形,它的两个内角度数之和是110,第三个内角是()、

(2)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是50,则另一个锐角是()。

(4)一个等腰三角形,它的一个底角是50,那么它的顶角是()。

(5)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是60,这个三角形也是()三角形。

2、判断。

(1)一个三角形中最多有两个直角。()。

(3)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不一定是等边三角形。()。

(4)三角形任意两个内角的和都大于第三个内角。()。

(5)直角三角形中的两个锐角的和等于90。()。

四、拓展探究。

根据所学的知识,你能想办法求出四边形、五边形的内角和吗?

1、小组讨论。

2、汇报结果。

3、课件提示帮助理解。

五、自我评价根据学卡要求给自己评出“优”“良好”“合格”。

六、谈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今天我讲了《三角形内角和》这部分内容,学生其实通过不同途径已经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是不是说这节课的重难点就已经突破了,只要学生能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就算是达到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了呢?我想应该好好思考教材背后要传递的东西。

任何规律的发现都要经过一个猜测、验证的过程,不经历这个探究的过程,学生对于这一内容的认识就不深刻,聪明的孩子还会怀疑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吗?。因此这个结论必须由实践操作得出结论。所以最终我把本课定为一个实践探究课。

如何开篇点题,是我这次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怎样才能让学生由已知顺利转向对未知的探求,怎样直接转向研究三个角的“和”的问题呢?因此我只设计了三个简单的问题然学生快速进入主题。

如何验证内角和是180°,是我一直比较纠结的环节。由于小学生的知识背景有限,无法利用证明给予严格的验证。只能通过动手操作、空间想象来让孩子体会,这些都有“实验”的特点,那么就都会有误差,其实都无法严格的证明。但是这节课我们除了要尊重知识的严谨还应该尊重孩子的认知。如果通过剪拼、折叠、想象后,还有的孩子认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值得怀疑的话,这无非也是件好事,说明孩子体会到了这些方法的不严谨,同时对知识有一种尊重,对自己的操作结果充满自信,否则拼个差不多也可以简单的认同了内角和是180°。

本节课的练习的设置也是努力做到有梯度、有趣味、有拓展。从开始的抢答内角和体会三角形内角和跟大小无关、跟形状无关,到已知两个角的度数求第三个角,这些都是巩固。之后的,求拼接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后,得到的图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求被剪开的三角形,形成的新图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这些都是对三角形内角和的一次拓展。让学生的认知发生冲突,提出挑战。

给学生一个平台,她会给你一片精彩。通过动手操作来验证内角和是否是180°,学生最容易出现的就是把3个角剪下来拼一拼,个别人可能会想到折的方法。而这节课上有个小姑娘研究的是直角三角形,她的折法很巧妙,将两个锐角折过来,刚好拼成一个直角,这个直角和原来三角形已有的直角就重叠在了一起,两个直角就180°。虽然我知道这样的方法,但是通过试讲,孩子们没有这样的表现,我就没有奢求什么。但是今天的课堂太丰富多元了。这样的方法都出现了让我觉得特别值得肯定。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还是因为我给了他们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当有了空间,孩子才会施展他们的才华。这是我的一大收获。

前边验证时间过多,到练习时间就有些少,特别是求四边形和六边形内角和时,给的时间过短,学生没有充分思维。

总而言之,这次的公开课,给了我一次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在教案设计时,该怎么样把每一个环节落实到位,怎么样说好每一句话,预设好每一个环节,在教研中听取各位教师的点评,让我有了茅塞顿开的感觉。在此,我衷心感谢数学团队教师对我中肯的评价,感谢他们对我的直言不讳,无私奉献自己的想法,让我在教学中,能够在一个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与学生共同去探讨,去发现,去学习。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设计篇三

教材第67页例6、“做一做”及教材第69页练习十六第1~3题。

1.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

2.能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结论,求三角形中未知角的度数。

3.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分析推理能力。

导学过程。

1、什么是平角?平角是多少度?

2、计算角的度数。

3、回忆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出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质疑验证结论这样的思维过程,真正整体感知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真正验证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这样的教学,将三角形内角和置于平面图形内角和的大背景中,拓展了三角形内角和的数学知识背景,渗透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有效地避免了新知识的“横空出现”。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1、读学卡的学习目标、任务目标,做到心里有数。

4、验证:

(1)初证:用一副三角板说明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质疑:三角板是特殊的直角三角形,不具有普遍性,不能代表所有三角形。

(3)再证:请按学卡提示,拿出学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师巡视)。

(4)汇报结论(清楚明白的给小组加优秀10分)。

5、结论:修改板书,把“?”去掉,写“是”。

6、追问:把两块三角板拼在一起,拼成的大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说明三角形无论大小它的内角和都是180°(课件演示)。

7、看微课感知“伟大的发现”(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自己所做的和帕斯卡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过程是一样的,从而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创造力。)。

1、填空。

(1)一个三角形,它的两个内角度数之和是110,第三个内角是().

(2)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是50,则另一个锐角是()。

(3)等边三角形的3个内角都是()。

(4)一个等腰三角形,它的一个底角是50,那么它的顶角是()。

(5)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是60,这个三角形也是()三角形。

2、判断。

(1)一个三角形中最多有两个直角。()。

(2)锐角三角形任意两个内角的和大于90。()。

(3)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不一定是等边三角形。()。

(4)三角形任意两个内角的和都大于第三个内角。()。

(5)直角三角形中的两个锐角的和等于90。()。

根据所学的知识,你能想办法求出四边形、五边形的内角和吗?

1、小组讨论。

2、汇报结果。

3、课件提示帮助理解。

教学反思。

今天我讲了《三角形内角和》这部分内容,学生其实通过不同途径已经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是不是说这节课的重难点就已经突破了,只要学生能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就算是达到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了呢?我想应该好好思考教材背后要传递的东西。

任何规律的发现都要经过一个猜测、验证的过程,不经历这个探究的过程,学生对于这一内容的认识就不深刻,聪明的孩子还会怀疑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吗?。因此这个结论必须由实践操作得出结论。所以最终我把本课定为一个实践探究课。

如何开篇点题,是我这次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怎样才能让学生由已知顺利转向对未知的探求,怎样直接转向研究三个角的“和”的问题呢?因此我只设计了三个简单的问题然学生快速进入主题。

如何验证内角和是180°,是我一直比较纠结的环节。由于小学生的知识背景有限,无法利用证明给予严格的验证。只能通过动手操作、空间想象来让孩子体会,这些都有“实验”的特点,那么就都会有误差,其实都无法严格的证明。但是这节课我们除了要尊重知识的严谨还应该尊重孩子的认知。如果通过剪拼、折叠、想象后,还有的孩子认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值得怀疑的话,这无非也是件好事,说明孩子体会到了这些方法的不严谨,同时对知识有一种尊重,对自己的操作结果充满自信,否则拼个差不多也可以简单的认同了内角和是180°。

本节课的练习的设置也是努力做到有梯度、有趣味、有拓展。从开始的抢答内角和体会三角形内角和跟大小无关、跟形状无关,到已知两个角的度数求第三个角,这些都是巩固。之后的,求拼接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后,得到的图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求被剪开的三角形,形成的新图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这些都是对三角形内角和的一次拓展。让学生的认知发生冲突,提出挑战。

给学生一个平台,她会给你一片精彩。通过动手操作来验证内角和是否是180°,学生最容易出现的就是把3个角剪下来拼一拼,个别人可能会想到折的方法。而这节课上有个小姑娘研究的是直角三角形,她的折法很巧妙,将两个锐角折过来,刚好拼成一个直角,这个直角和原来三角形已有的直角就重叠在了一起,两个直角就180°。虽然我知道这样的方法,但是通过试讲,孩子们没有这样的表现,我就没有奢求什么。但是今天的课堂太丰富多元了。这样的方法都出现了让我觉得特别值得肯定。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还是因为我给了他们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当有了空间,孩子才会施展他们的才华。这是我的一大收获。

前边验证时间过多,到练习时间就有些少,特别是求四边形和六边形内角和时,给的时间过短,学生没有充分思维。

总而言之,这次的公开课,给了我一次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在教案设计时,该怎么样把每一个环节落实到位,怎么样说好每一句话,预设好每一个环节,在教研中听取各位教师的点评,让我有了茅塞顿开的感觉。在此,我衷心感谢数学团队教师对我中肯的评价,感谢他们对我的直言不讳,无私奉献自己的想法,让我在教学中,能够在一个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与学生共同去探讨,去发现,去学习。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设计篇四

遵循由特殊到一般的规律进行探究活动是这节课设计的主要特点之一。学生对三角尺上每个角的度数比较熟悉,就从这里入手。先让学生算出每块三角尺三个内角的和是180°,引发学生的猜想:其它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吗?接着,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任意画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用通过量一量、算一算,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或接近180°(测量误差),再引导学生通过剪拼的方法发现:各类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角。再利用课件演示进一步验证,由此获得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这一系列活动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了“转化”数学思想,为后继学习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最后让学生运用结论解决实际问题,练习的安排上,注意练习层次,共安排三个层次,逐步加深。练习形式具有趣味性,激发了学生主动解题的积极性。第一个练习从知识的直接应用到间接应用,数学信息的出现从比较显现到较为隐藏。这些题检测不同层次的学生是否掌握所学知识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顾及到智力水平发展较慢和中等的同学,第3个练习设计了开放性的练习,在小组内完成。由一个同学出题,其它三个同学回答。先给出三角形两个内角的度数,说出另外一个内角。有唯一的答案。训练多次后,只给出三角形一个内角,说出其它两个内角,答案不唯一,可以得出无数个答案。让学生在游戏中消除疲倦激发兴趣,拓展学生思维。兼顾到智力水平发展较快的同学。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本着“学贵在思,思源于疑”的思想,不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去实验、去发现新知识的奥妙,从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的活动中掌握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1、让学生亲自动手,通过量、剪、拼等活动发现、证实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并会应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动手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并通过动手操作把三角形内角和转化为平角的探究活动,向学生渗透“转化”数学思想。

3、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特征。本课是安排在学习三角形的概念及分类之后进行的,它是学生以后学习多边形的内角和及解决其它实际问题的基础。学生在掌握知识方面: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分类,比较熟悉平角等有关知识;能力方面:经过三年多的学习,已具备了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习惯。

因此,教材很重视知识的探索与发现,安排了一系列的实验操作活动。教材呈现教学内容时,不但重视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注意留给学生充分进行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为教师灵活组织教学提供了清晰的思路。概念的形成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通过量、算、拼等活动,让学生探索、实验、发现、讨论交流、推理归纳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让学生经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

多媒体课件、学具。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什么是三角形,谁能说出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生1: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生2:三角形有三个角,……。

师:请看屏幕(课件演示三条线段围成三角形的过程)。

师:三条线段围成三角形后,在三角形内形成了三个角,(课件分别闪烁三个角及的弧线),我们把三角形里面的这三个角分别叫做三角形的内角。(这里,有必要向学生直观介绍“内角”。)。

(二)设疑,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心理。

师:请同学们帮老师画一个三角形,能做到吗?(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

生:能。

师:请听要求,画一个有两个内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开始。(设置矛盾,使学生在矛盾中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

师:有谁画出来啦?

生1:不能画。

生2:只能画两个直角。

生3:只能画长方形。

师(课件演示):是不是画成这个样子了?哦,只能画两个直角。

师:问题出现在哪儿呢?这一定有什么奥秘?想不想知道?

生:想。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

(揭示矛盾,巧妙引入新知的探究)。

师:请看屏幕。(播放课件)熟悉这副三角板吗?请拿出形状与这块一样的三角板,并同桌互相指一指各个角的度数。(课件闪动其中的一块三角板)。

生:90°、60°、30°。(课件演示:由三角板抽象出三角形)。

师:也就是这个三角形各角的度数。它们的和怎样?

生:是180°。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90°+60°+30°=180°。

师:对,把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合起来就叫三角形的内角和。

师:(课件演示另一块三角板的各角的度数。)这个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

生:90°+45°+45°=180°。

师:从刚才两个三角形内角和的计算中,你发现什么?

生2:这两个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并且是特殊的三角形。

1、猜一猜。

师:猜一猜其它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同桌互相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1:180°。

生2:不一定。

……。

(1)小组合作、进行探究。

师: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究竟是不是180°,你能用什么办法来证明,使别人相信呢?

生:可以先量出每个内角的度数,再加起来。

师:哦,也就是测量计算,是吗?那就请四人小组共同研究吧!

师:每个小组都有不同类型的三角形。每种类型的三角形都需要验证,先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很快完成这个任务。(课前每个小组都发有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指导学生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合理分工,提高效率。)。

(2)小组汇报结果。

师:请各小组汇报探究结果。

生1:180°。

生2:175°。

生3:182°。

师:没有得到统一的结果。这个办法不能使人很信服,怎么办?还有其它办法吗?

生1:有。

生2:用拼合的办法,就是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放在一起,可以拼成一个平角。

师:怎样才能把三个内角放在一起呢?

生:把它们剪下来放在一起。

1、用拼合的方法验证。

师:很好,请用不同的三角形来验证。

师:小组内完成,仍然先分工怎样才能很快完成任务,开始吧。

2、汇报验证结果。

师:先验证锐角三角形,我们得出什么结论?

生1:锐角三角形的内角拼在一起是一个平角,所以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3、课件演示验证结果。

师:请看屏幕,老师也来验证一下,是不是跟你们得到的结果一样?(播放课件)。

师: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怎样的结论?

师:为什么用测量计算的方法不能得到统一的结果呢?

生1:量的不准。

生2:有的量角器有误差。

师:对,这就是测量的误差。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设计篇五

本节微课视频是苏教版数学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78~79页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角的概念、角的分类和角的测量;认识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有三个顶点、三条边和三个角。这些已经构成学生进一步学习的认知基础。《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学生在学习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时,通过测量三角尺三个角的度数,知道三角尺三个角加起来的和是180度,再加上课前的预习,大部分的学生已经能得出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只不过他们不清楚其中的道理,只是机械性的记忆。因此,本节课的重点不是结论,而是验证结论的过程。教材组织学生对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三角形的内角和进行探索,通过转化、推理、比较、操作和验证,总结概括出“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的规律,从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推理能力。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转化、观察和比较等活动探索发现并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的规律,并且能利用这一结论解决求三角形中未知角的度数等实际问题。

2、通过折一折、拼一拼和剪一剪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联想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体验验证结论的过程与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通过操作的过程获得发现规律的喜悦,获得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难点:对不同验证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过程。

(一)质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交流:不同三角尺的内角和都是一样的吗?三角尺的内角和有什么特征?

提问:三角尺的形状是什么三角形?三角尺的内角和是180度,我们还可以说成是什么?(得出结论: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你有什么办法验证这一结论呢?(动手操作,寻找答案)。

方法一:拿出不同的直角三角形,分别测量三个内角的度数,再求和。(提示存在误差,但三个内角的和都在180度左右)。

方法二:用两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由于长方形的四个内角和是360度,因此能得出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是180度。

(二)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出示三个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引导: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了,由此我们联想到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有可能是180度。

提问:你有什么办法来验证这一猜想呢?

拿出事先从课本第113页剪下来的3个三角形,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发现规律。

方法一:可以像上面那样先测量每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再计算出它们的和,看看能发现什么规律。学生测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引导:测量时要尽量做到准确,测量是存在误差的,对于测量的不准的同学要重新测定和确认,计算出它们的和,发现其中的规律。

方法二:既然是求三角形的内角和,我们就可以想办法把三角形的3个内角拼在一起,看看拼成了什么角。那怎样才能把3个内角拼在一起呢?我们可以将三角形中的3个内角撕下来,再拼在一起,会发现拼成了一个平角,是180度。

方法三: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撕下来,虽然能将他们拼在一起,但是原有的三角形被破坏了。因此,我们还可以通过折一折的方法,把三个内角折过来拼在一起,同样会发现拼成一个平角,是180度。

方法四:将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分别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利用直角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进行推理。180+180=360度,360-90-90=180度。

(三)归纳――获得结论。

交流:回顾以上3个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探索过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总结:通过测量计算、拼一拼和折一折的方法,我们可以消除心中的问号,肯定得说出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这一结论。

(四)拓展――巩固练习。

1、将一个大三角形剪成两个小三角形,每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2、在一个三角形中,根据两个内角的度数,求第三个内角的度数?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设计篇六

1、探索与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角度,会求出第三个角度。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促进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的好习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兴趣。

重点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会应用三角形的内角和解决实际问题;难点是探索性质的过程。

《三角形内角和》属于空间与图形的范畴,是在学生已经接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和三角形的分类相关知识后对三角形的进一步研究,探索三个内角的和。教材中安排了学生对不同形状的、大小的三角形进行进行度量,运用折叠、拼凑等方法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扩充了学生认识图形的一般规律从直观感性的认识到具体的性质探索,更加深入的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课件,提出两个两个疑问:

1、两个大小不一样的两个三角形的对话我比你大,所以我的内角和比你大,是这样的吗?

二、初建模型,实际验证自己的猜想。

在第一步的基础上学生自然想到要量出三角形每个角的度数就能够求出三角形的内角和,从而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与三角形的大小和形状没有关系都接近180度。这时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每人用量角器量出一种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并计算出它们的总和是多少?把小组的测量结果和讨论结果记录下来以便全班进行交流。

内角和。

锐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

三、再建模型,彻底的得出正确的结论。

因为在上一环节学生已经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大约都是或接近180度。因为我们在测量时由于测量人不同、测量工具不同可能产生一些误差。有的同学难免可能猜想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180度呢?我们继续研究和探索。除了测量外我们是否可以利用我们手中的三角形通过拼一拼、折一折、画一画的方法来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呢?教师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去动手操作,对有困难和有疑问的同学进行提示和指导。然后让学生到前面演示验证的方法,教师借助多媒体进行演示。

四、应用新知,巩固练习。

1、算一算,对于不同形状的三角形给出其中的两个角求第三个角的度数。(1小题属于基本练习)。

2、试一试,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其中的一个角求另一个角的度数。

3、想一想,已知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如何算出它的两个底角;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的度数求三角形的顶角。

五、拓展与延伸。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设计篇七

教学内容:

教材第67页例6、“做一做”及教材第69页练习十六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

3、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分析推理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

导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是平角?平角是多少度?

2、计算角的度数。

3、回忆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出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二、新知。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质疑验证结论这样的思维过程,真正整体感知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真正验证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这样的教学,将三角形内角和置于平面图形内角和的大背景中,拓展了三角形内角和的数学知识背景,渗透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有效地避免了新知识的“横空出现”。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1、读学卡的学习目标、任务目标,做到心里有数。

4、验证:

(1)初证:用一副三角板说明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质疑:三角板是特殊的直角三角形,不具有普遍性,不能代表所有三角形。

(3)再证:请按学卡提示,拿出学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师巡视)。

(4)汇报结论(清楚明白的给小组加优秀10分)。

5、结论:修改板书,把“?”去掉,写“是”。

6、追问:把两块三角板拼在一起,拼成的大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说明三角形无论大小它的内角和都是180°(课件演示)。

7、看微课感知“伟大的发现”(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自己所做的和帕斯卡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过程是一样的,从而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创造力。)。

三、知识运用(课件出示练习题,生解答)。

1、填空。

(2)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是50,则另一个锐角是()。

(4)一个等腰三角形,它的一个底角是50,那么它的顶角是()。

(5)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是60,这个三角形也是()三角形。

2、判断。

(1)一个三角形中最多有两个直角。()。

(3)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不一定是等边三角形。()。

(5)直角三角形中的两个锐角的和等于90。()。

四、拓展探究。

根据所学的知识,你能想办法求出四边形、五边形的内角和吗?

1、小组讨论。2、汇报结果。3、课件提示帮助理解。

五、自我评价根据学卡要求给自己评出“优”“良好”“合格”。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设计篇八

1.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并能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解决生活中常见的问题。

2.让学生经历量一量、折一折、拼一拼等动手操作的过程。通过观察、 判断、 交流和推理探索用多种方法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互动交流、合作探究的能力和习惯,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并能运用它解决生活中常见的问题。

通过多种方法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

课件。四组教学用三角板。铅笔。大帆布兜子。固体胶。剪刀。筷子若干。

一、激趣导入,提炼学习方法

1.课程开始,教师耳朵上别着一根铅笔,肩背大帆布兜子,里面装着一个量角器和几把缺了直角的三角板,手拿一张不规则的白纸,以一位老木匠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然后自述:“你们好,我是一个有三十多年工作经验的老木匠了。我收了三个徒弟,他们已经从师学艺三年了,今天我想让他们下山挣钱,可又不放心,想出几道题考验考验他们,又不知我的题合不合适,大家想不想先当一会我的徒弟试试这几道题呢?”

2.继续以老木匠的身份说:前几天我造了一架柁,徒弟们能不能用我手中的工具验证一下横木和立柱是不是成直角的。

3.选择工具,总结方法。

让选择不同工具的同学用自己的方法验证。教师随机板书:量一量、拼一拼、折一折。

师:你们真是爱动脑筋的好徒弟,那么请听好师傅的第二个问题。

4.导入新课。

图中有很多三角形,不论什么样的三角形都有三个角,这三个角就叫做三角形的内角,徒弟们能不能用学过的方法或者你喜欢的方法求一求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是多少?(板书课题:三角形的内角和)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新知

1.分组活动,探索新知

根据学生的选择把学生分成三组,分别采用量一量、折一折和拼一拼的方法探索新知。

量一量组同学发给以下几种学具:

折一折组同学发给上面的三角形一组。

拼一拼组同学发给上面的三角形一组、剪刀一把还有下面这样的白纸一张。

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教师要走近学生,与他们共同交流探讨,在学生有困难的时候要适当给予引导。

2.多方互动,交流新知

师:请我的大徒弟(量一量组)的同学先来汇报你们的研究成果。

(1)首先要求学生说一说你们小组是怎样进行探究的。

(2)说出你们组的探究结果怎样。(在此过程中教师不能急于纠正学生不正确的结论,因为这是知识的形成过程。)

(3)请学生说说通过探究活动你们组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师:大徒弟就是大徒弟,汇报的真不错。二徒弟(折一折组)你们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

引导这一组从探究的过程和结论与同学、老师交流。

师:别看小徒弟(拼一拼组)这么小,方法可能是最好的。快来把你们的方法给大家汇报汇报。

同样引导这一组从探究的过程和结论与同学、老师交流。

3.思想碰撞,夯实新知

师:三个徒弟你们能说说谁的方法最好吗?

学生都会说自己的方法最好,再让其他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此时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交流。(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出量一量的方法可能由于量的不够准确,所以结果可能比180 大一些,或小一些。而其他两种方法没有改变角的大小,所以他们的是正确的。)

师:不论你量的怎样认真都会有不准确的地方,这就叫误差。而其他两组同学的方法更准确。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180 。(板书: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

四、走进生活,提升运用能力

1.出示课前那架柁标出它的顶角是120 ,求它的一个底角是多少度?

2.给你三根木条,能做出一个有两个直角的三角形吗?

五、总结

六、拓展新知,课外延伸

师: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你们下山后还要继续探索,所以我要把我毕生都没有完成的任务交给你们去研究。

大屏幕出示:

能用你今天学过的知识和方法探索一下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吗?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设计篇九

(一)知识与技能: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及其简单应用,让学生探索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量算、撕拼、折拼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探究、归纳、概括、反思等能力和初步的空间想象力,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训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渗透转化迁移思想,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勇气和严谨科学的精神,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2、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从实验中得到的现象,经过简单的推理证明以后可以成为我们的一般公理,初步感受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过程。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一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并且能应用。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画三角形。

2、画有两个直角的三角形。

二、探究新知。

60°+30°+90°=180°。

45°+45°+90°=180°。

1、小组合作完成。

2、汇报。

第一种:通过度量完成。

第二种:通过撕拼或者折拼完成。

第三类:通过长方形推算得出。

其他类。

3、小结:

(课件演示)刚才同学们用量、折、剪、拼、计算、推理等这么多巧妙的方法得出,无论是什么样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你们真不错,让我们带着自豪的语气大声地读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知识升华:

三、实践检验。

2、老师不小心把墨水倒在了三角形上,你知道它的度数吗?

3、数学日记。

四、评价树。

你对自己的评价。

结束语:

数学是一棵大树,三角形只是它的一片叶子;

生活是一棵大树,数学只是它的一片叶子,

让我们欣赏着、享受着三角形为生活添得美!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设计篇十

《三角形内角和》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的概念及特征之后进行的,它是掌握多边形内角和及其他实际问题的基础,因此,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一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教材首先出示了两个三角形比内角和这一情境,让学生通过测量、折叠、拼凑等方法,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教材还安排了试一试,练一练的内容。已知三角形两个内角的度数,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设计篇十一

一、说课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节----《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

二、教材分析:

在这一环节我要阐述四方面的内容:

1、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学好它有助于学生理解三角形内角之间的关系,教材呈现教学内容时,安排了一系列的实验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探索,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2、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知道了三角形的概念、分类,熟悉了各角的特点,掌握了量角的方法。也可能有部分学生知道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结论。

3、教学目标:

a、让学生亲自动手,发现,证实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并能初步运用这一性质解决有一些实际问题。

b、在经历“观察、测量、撕拼、折叠”的验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合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4、教学重难点:

经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一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

5、教学难点:

让学生用不同方法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三、教学准备:

在备课过程中,我阅读了农远光盘中多位名师的教学案例来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并收集了农远光盘中的多媒体课件,用课件适时播放。

四、教法分析

为了使教学目标得以落实,谈谈本课的教法和学法。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获得数学经验;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我采用了趣味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合作探究法和直观演示法。

五、学法分析

在学法指导上,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六:教学流程:

(一)猜迷激趣,复习旧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开课我出示了一则谜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形状是似座山,稳定性能坚。三竿首尾连,学问不简单。(打一平面图形)

由谜底又得出了一个对三角形你们有哪些了解的问题,唤醒学生头脑中有关三角形的知识,同时很自然引出对“三角形内角和”一词的讲解,为后面的探索奠定基础。

(二)创设情境,巧引新知(课件出示)

(三)验证猜想,主动探究。

本环节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一个重要过程。我有目的、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你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身边的学具想办法验证你的猜想吗?”学生思考片刻后,我出示学习提纲:

a、先独立思考,你想怎样验证?

b、再小组合作探究,运用多种方法验证。

c、最后汇报,展示你的验证方法。

1.量角求和

这个验证方法应是全班同学都能想到的,因此,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小组活动的形式。让小组成员在练习本上任意地画几个三角形进行测量并记录。学生通过画、量、算,最后发现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都是180度。

2.拼角求和

通过讨论,有的小组可能会想到把三个角撕开,再拼在一起,刚好拼成了一个平角,由于学生在以前学过平角是180度,很快就发现这三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为了让全班学生能够真切,清晰地看到撕拼的过程,我利用了多媒体课件进行了演示。(课件出示)课件播放后学生一目了然,攻克了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

3.折角求和

有的小组还可能想到把三个角折在一起,也刚好形成一个平角。但如何折才能够使三个内角刚好组成平角呢?这一验证方法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

在学生展示完验证方法后,我又让每位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再去验证刚才的发现。最后归纳出结论: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

(四)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数学离不开练习。本节课我把图像、动画等引入课件,使练习的内容具有简单的背景与情节,使学生对解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设计了四个层次的练习:有序而多样。

1)基本练习:让学生通过这一习题,掌握求未知角的一般方法。

2)实践运用:这一习题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数学能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真切体验到学的是有价值的数学。

3)巩固提高:使学生了解在间接条件下求未知角的方法。

4)拓展延伸。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中辅助线的桥梁作用,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一个重要数学思想―――转化,为以后学习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全课小结完善新知

1、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2、你有什么收获?

通过学生谈这节课的收获,对所学知识和学习方法进行系统的整理归纳。

(六)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内角和

量角撕拼折角拼图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六、说效果预测:

本课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测量、撕拼、折叠等实验活动,得到的不仅是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也使学生学到了怎么由已知探究未知的思维方式与方法,培养了他们主动探索的精神。促进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达到预想的教学目的。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索中成长!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设计篇十二

一、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往往只重视对结论的记忆和模仿,而这节课老师把学生的学习定位在自主建构知识的.基础上,建立了“猜想——验证——归纳——运用”的教学模式。

二、培养学生勇于猜想,大胆创新的精神。

教学中赵老师遵循的基本教学原则是激励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先创设猜角的游戏情景,让学生对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度数关系产生好奇,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三、为学生提供了大量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选择;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探索;给学生一片空间,让学生自己飞翔.”这正是课堂教学改革中学生的主体性的表现。所以在这节课中赵老师树立了数学教学为学生服务,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机会,通过想办法求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核心问题,引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究.这样学生的潜能的以激活,思维展开了想象,能力得以发展.

四、给学生一个开放探究的学习空间.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所以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一个问题解决完后又引发出新的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使数学课堂充满挑战.所以课堂上老师没有因学生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而罢休,然后用一个大的三角形剪成两个小的,用两个小的拼成大的内角和延伸,使学生悟出规律,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在课后向更高的学习目标继续探索,一追求更大的成功。

一堂好课不应是自始至终的高潮和精彩,也不必是高科技现代教育技术的集中展示。一堂好课不是看它的热闹程度,而在于学生从中得到了什么,它留给人们的应是思考、启示和回味。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设计篇十三

教学内容:。

教材第67页例6、“做一做”及教材第69页练习十六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

2.能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结论,求三角形中未知角的度数。

3.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分析推理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

导学过程。

1、什么是平角?平角是多少度?

2、计算角的度数。

3、回忆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出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质疑验证结论这样的思维过程,真正整体感知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真正验证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这样的教学,将三角形内角和置于平面图形内角和的大背景中,拓展了三角形内角和的数学知识背景,渗透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有效地避免了新知识的“横空出现”。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1、读学卡的学习目标、任务目标,做到心里有数。

4、验证:

(1)初证:用一副三角板说明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质疑:三角板是特殊的直角三角形,不具有普遍性,不能代表所有三角形。

(3)再证:请按学卡提示,拿出学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师巡视)。

(4)汇报结论(清楚明白的给小组加优秀10分)。

5、结论:修改板书,把“?”去掉,写“是”。

6、追问:把两块三角板拼在一起,拼成的大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说明三角形无论大小它的内角和都是180°(课件演示)。

7、看微课感知“伟大的发现”(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自己所做的和帕斯卡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过程是一样的,从而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创造力。)。

1、填空。

(1)一个三角形,它的两个内角度数之和是110,第三个内角是().

(2)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是50,则另一个锐角是()。

(4)一个等腰三角形,它的一个底角是50,那么它的顶角是()。

(5)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是60,这个三角形也是()三角形。

2、判断。

(1)一个三角形中最多有两个直角。()。

(3)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不一定是等边三角形。()。

(4)三角形任意两个内角的和都大于第三个内角。()。

(5)直角三角形中的两个锐角的和等于90。()。

根据所学的知识,你能想办法求出四边形、五边形的内角和吗?

1、小组讨论。2、汇报结果。3、课件提示帮助理解。

教学反思。

今天我讲了《三角形内角和》这部分内容,学生其实通过不同途径已经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是不是说这节课的重难点就已经突破了,只要学生能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就算是达到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了呢?我想应该好好思考教材背后要传递的东西。

任何规律的发现都要经过一个猜测、验证的过程,不经历这个探究的过程,学生对于这一内容的认识就不深刻,聪明的孩子还会怀疑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吗?。因此这个结论必须由实践操作得出结论。所以最终我把本课定为一个实践探究课。

如何开篇点题,是我这次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怎样才能让学生由已知顺利转向对未知的探求,怎样直接转向研究三个角的“和”的问题呢?因此我只设计了三个简单的问题然学生快速进入主题。

如何验证内角和是180°,是我一直比较纠结的环节。由于小学生的知识背景有限,无法利用证明给予严格的验证。只能通过动手操作、空间想象来让孩子体会,这些都有“实验”的特点,那么就都会有误差,其实都无法严格的证明。但是这节课我们除了要尊重知识的严谨还应该尊重孩子的认知。如果通过剪拼、折叠、想象后,还有的孩子认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值得怀疑的话,这无非也是件好事,说明孩子体会到了这些方法的不严谨,同时对知识有一种尊重,对自己的操作结果充满自信,否则拼个差不多也可以简单的认同了内角和是180°。

本节课的练习的设置也是努力做到有梯度、有趣味、有拓展。从开始的抢答内角和体会三角形内角和跟大小无关、跟形状无关,到已知两个角的度数求第三个角,这些都是巩固。之后的,求拼接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后,得到的图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求被剪开的三角形,形成的新图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这些都是对三角形内角和的一次拓展。让学生的认知发生冲突,提出挑战。

给学生一个平台,她会给你一片精彩。通过动手操作来验证内角和是否是180°,学生最容易出现的就是把3个角剪下来拼一拼,个别人可能会想到折的方法。而这节课上有个小姑娘研究的是直角三角形,她的折法很巧妙,将两个锐角折过来,刚好拼成一个直角,这个直角和原来三角形已有的直角就重叠在了一起,两个直角就180°。虽然我知道这样的方法,但是通过试讲,孩子们没有这样的表现,我就没有奢求什么。但是今天的课堂太丰富多元了。这样的方法都出现了让我觉得特别值得肯定。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还是因为我给了他们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当有了空间,孩子才会施展他们的才华。这是我的一大收获。

前边验证时间过多,到练习时间就有些少,特别是求四边形和六边形内角和时,给的时间过短,学生没有充分思维。

总而言之,这次的公开课,给了我一次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在教案设计时,该怎么样把每一个环节落实到位,怎么样说好每一句话,预设好每一个环节,在教研中听取各位教师的点评,让我有了茅塞顿开的感觉。在此,我衷心感谢数学团队教师对我中肯的评价,感谢他们对我的直言不讳,无私奉献自己的想法,让我在教学中,能够在一个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与学生共同去探讨,去发现,去学习。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设计篇十四

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推论:

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

推论:

(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来两个内角的和。

(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注:在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等边对等角;大角对大边;大边对大角。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设计篇十五

课程标准这样描述: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分析教材内容,在上学期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角的`分类及度量的知识。在本课之前,学生又研究了三角形的特性、三边间的关系及三角形的分类等知识。积累了一些有关三角形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可以在比较抽象的水平上进一步认识三角形,探索新知。教材中安排了学生对不同形状的、大小的三角形进行度量,再运用拼、折、剪等方法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学好它有助于学生理解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间的关系,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图形内角和的基础,同时为初中进一步论证做好准备。

课前我对学情进行了分析:

1、学生在学习本课前已经掌握了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的度数,认识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及其分类,由于学生的数学知识、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角度有一定的差异,因此比较容易出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2、已经有不少学生知道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的结论,但是很可能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通过对课程标准的认识,以及内容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这样的学习目标:

1、通过量、拼、折、剪等方法探索和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并会应用这一规律解决实际的问题。

2、通过研究直角三角形进而研究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初步认识、理解由特殊到一般的逻辑思辨方法。

针对这一目标的完成,我设计了一下评价方式:

1、交流式评价:通过师生、生生对话交流,在交流中对学生进行评价。

2、表现性评价:通过小组讨论表现、学生回答问题情况,适当对学生进行点拨。

1、通过3个练习题(1、做一做。2、说一说.3、拼一拼、想一想。)。

检测学习目标1的掌握情况。

2、通过小组、同桌合作、汇报,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本节课所蕴含的学习方法,检测学习目标2的掌握情况。

教具准备:课件、3个直角三角形,2个锐角三角形、2个钝角三角形、一张表格。

学具准备:三角板、量角器。

这节课的教学我通过一下四个环节完成。

1、观察猜测,引入新知;

2、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3、巩固新知,拓展应用;

4、总结评价、延伸知识。

第一环节,观察猜测,引入新知。

由图形引入,让学生指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发现在这些三角形中最大的内角是钝角。问:想看钝角三角形72变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演示:

(1)钝角变小,另外两个角怎样变?

(2)钝角变大,另外两个角怎样变?

(3)钝角变大、变大、变大再变大,还能再大吗?发现再大就成平角了。平角多少度?这时把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加起来,和可能多少呢?猜测:180度。

第二环节,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先让学生观察一副三角板的内角和,发现都是180度,和猜测是一样的,是不是所有的直角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呢?课件出示一些直角三角形,让学生用手中的工具验证你的猜测。

四人小组合作,拿出学具袋里三个红色的直角三角形和表格,用不同的方法验证猜测。学生可以“量一量”,也可以“剪一剪”,还可以“折一折”。汇报时要让学生说一说方法,同时在课件上展示。

这个环节引导学生通过量、拼、推理等实践操作活动,自主探究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通过这些过程使学生明白:探究问题有不同的方法、途径,并且方法之间可以互为验证,达到结论的统一,从而使学生明白获得探究问题的方法比获得结论更为重要。

课件出示将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问:你能利用我们刚才学到的知识来研究它们的内角和吗?动手试一试,可以同桌讨论。(学生操作,汇报,课件演示)让学生模仿老师操作说理。由此得到了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度。我们就可以说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这是三角形的一个特性。

这样引导学生通过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来推导出锐角和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使学生初步掌握由特殊到一般的逻辑思辨方法。

第三环节、巩固新知,拓展应用。

用三角形的这一特性来解决一些问题。

1、基本练习。

通过做一做和说一说这两个练习来强化学生认知。

2、拓展练习。

拼一拼、想一想。

(1)两个三角形拼成大三角形,说出大三角形的内角和。

(2)一个三角形去掉一部分。

引导学生发现,无论三角形的形状或大小如何改变,内角和都是180度,看来三角形的内角和度数和他的大小形状都无关。

(3)再把这个三角形剪去一部分剪成一个四边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4)如果变成五边形,你还能求出他的度数吗?

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理解、消化、新的知识,能够灵活的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在此基础上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和“分割”思想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和推理等各方面的能力。

第四环节、总结评价、延伸知识。

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收获或感受,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拓展升华。

猜测(180度)。

验证:测量、撕拼、折叠结论。

我的板书简明扼要,体现了本节课的重点,而且是对本节课学习方法的一个回顾。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设计篇十六

在整个教学设计上谢老师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理念,将教学思路拟定为“谈话激趣设疑导入——猜想——验证{自主探究}——巩固内化——拓展延伸”,努力构建探索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善用激趣设疑导入: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和鼓励。刚开始上课,谢老师用选王大会设悬念,三种类型的角在激烈的争执,到的谁的内角和大呢?这样,在很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愿望和兴趣,而且也很自然地揭示了课题。

2、巧用猜想:学生有了探索的愿望和兴趣,可是不能没有目标的去探索,那样只会事倍功半,甚至没有结果,这时谢老师就提到到底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180度呢,我们总不能口说无凭吧?使后边的探索和验证活动有了明确的目标。

3、善用验证{自主探索}:学生形成统一的猜想{即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后,谢老师就把课堂大量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开展有针对性的数学探究活动{即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否是180度?},在活动中,把放和引有机的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从不同的途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但让每个学生自主参与验证活动,而且使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分析、推理和想象活动过程中解决问题,发展空间观念和论证推理能力。具体过程为:量一量——拼一拼——看一看。

4、善于引导巩固内化:俗话说的好:“熟能生巧”。数学离不开练习,要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一定要通过练习。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也要通过一定的思考练习,课程标准提倡练习的有效性。对此,谢老师非常注意将数学的思考融入不同层次的练习之中,很好的发挥练习的作用,如第一关牛刀小试:给出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度,学生求第三个角,从中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关过关斩将:让学生判断有两个小三角形拼成的三角形的内角和的度数,使学生在图形变化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从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这些练习设计目的明确,针对性强,使学生不但巩固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数学思维得到不断的发展。

5、有一定的拓展创新:数学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抽象性。而学生学习内容的呈现是从简单到复杂,思维方式是从具体到抽象的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前面学习的知识往往是后面进一步学习的基础。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可以先让学生学会对知识的迁移。本课最后,谢老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学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后,你知道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吗?这道题通过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迁移就可以完成,既能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又能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总之,本节课教学活动中谢老师充分体现以下特点: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思维为主线的思想;充分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练习体现了层次性,知识技能得于落实和发展。是一节非常成功的课。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设计篇十七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撕拼、折叠等探索活动,使学生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的度数是180?

2、已知三角形两个角的度数,会求第三个角的度数。

3、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动脑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学具准备:

教材与学生。

教材创设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情境,通过对大小两个三角形内角和的大小比较来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教材为了得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结论安排了两个活动,通过学生测量,折叠,撕拼来找到答案。

学生在已有的会用量角器来度量一个角的度数的基础上,会首先想到这种方法。但测量的误差会导致测量不同,因此,学生会想到采取其他更好的办法,通过亲手实践,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学生各抒己见。

师;刚才我们观察三角形哪个内角和大,同学们有两种不同的猜想,可以肯定,必定有错下面我们来测量验证。

(1)以小组为单位请同学们拿出量角器,量一量,算一算图中大小两个三角形内角和度数,并做好记录,记录每个内角的度数。

(2)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由小组汇报测出结果(三角形内角和)。

(4)师小结:我们通过测量发现,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测出结果接近180。

(一)组内探索:

(1)以小组为单位探索更好的办法。

(2)以小组为单位边展示边汇报探索的过程与发现的结果。

(有的小组想不出来,可以安排小组和小组之间进行交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践发现结果,在探索中发现问题,在讨论中解决问题,是学生学习到良好的学习方法)。

(3)把你没有想到的方法动手做一次。

(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证明过程)。

(4)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教师进行操作演示。

(二)教师演示。

撕拼法1。教师取出三角形教具,把三个角撕下来,拼在一起,如图所示。

2.师:这三个内角放在一起你有什么发现?

生:发现三个内角拼成一个平角。

师:平角是多少度呢?说明什么?

生:180?说明三个内角和刚好等于180。

师:这种方法是不是适用各种三角形呢?

进行实验后,结果发现同样存在这一规律,三角形三个内角和是180。

折叠法:师:刚才我们通过测量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接近180,那是因为测量的不那么精确,所以说“接近”,又通过撕拼方法发现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刚好拼成一个平角,进一步说明三个内角和是180,现在再来演示另一种实验,再次证明我们的发现。

你们也来试一试好吗?

在学生完成这一实践后肯定这一发现。

四。巩固练习,知识升华。

1.完成课本第28页的“试一试”第三题。

2.想一想:钝角三角形最多有几个钝角?为什么?

3.有一个四边形,你能不用量角器而算出它的四个内角和吗?

试一试,看谁算得快。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计算过程?

生:它们的内角和都是180度。

[回答可能有二]:

(一种全部说是:)。

师:请问,你们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认为?

生:……。

师:看来,大家是通过这两个三角形猜想的,是吗?想不想验证一下你们的猜想,(生:想)好,咱们一起走进三角形王国,一起去研究它们内角和的秘密吧!(师在课题“内角和”下面划上横线,打上问号)。

(一种有一部分同学说是,有一部分同学说不是:)。

师:看来,大家的意见不一致,想不想验证一下你们的猜想,(生:想)好,咱们一起走进三角形王国,一起去研究它们内角和的秘密吧!(师在课题“内角和”下面划上横线,打上问号)。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师:老师看你们有答案了,哪位同学愿意说一说你的奇思妙想?

生:我准备用量的方法。

师:然后呢?

生:然后把它们三个内角的度数相加起来,就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

师:说的真不错,还有没有其它的方法?

生:我是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拼在一起(师鼓励:你的想法很有创意,等一会儿用你的行动来验证你的猜想吧!)。

生:……。

(如生一时想不到,师可引导:他是把三个内角的度数相加在一起,我们能不能想办法把三个内角放在一起进行观察,看看能不能发现些什么呢?)。

师:好啦,老师相信咱们班的同学个个都是小数学家,一定能找出更多的方法的,请你们在研究之前,也像老师一样,在三个内角上编上序号,角一、角二、角三,现在就请同学们对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等各种类型的三角形进行研究,看看它们的内角和各有什么特点。咱们比一比,看一看,哪个小组的方法多,方法好!

开始吧!(学生研究,师巡回指导)预设时间:5分钟。

师:老师看各小组已经研究好了,哪位同学愿意上来交流一下?

师:请你告诉大家,你是怎么研究的,最后发现了什么结果?

(预设:如果第一类同学说的是量的方法)。

师:你是用什么来研究的?

生:量角器。

师:那请你说一下你度量的结果好吗?

(生汇报度量结果)。

生:180度。

师:那到底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180度呢?还有哪位同学有其它的方法进行验证吗?

生:我是先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剪掉以后粘在一起,然后在量出它们三个角组成的度数。

师:他演示的真好,你们听明白了吗?李老师把他的过程给大家在大屏幕上演示一下。

(师边讲解边点击flash:把三角形按照三个内角撕成三块,先把角一放在右边,再把角二放在左边,最后把角三调个头,插在角一角二的中间,这样它们三个内角就形成了一个大角,角一的这条边,角二这条边看起来在一条直线上,那到底是不是在一条直线上呢,我们一起用直尺来量一下,师演示后问学生:是不是在一条直线上,那这个大角是个什么角呢?通过刚才拼的过程,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们还用了折的方法(生介绍方法)。

师:你们听明白了吗?李老师把他的过程给大家在大屏幕上演示一下。

(师边讲解边点击flash:先找到两条边的中点,把它连起来,把角一沿着中间的这条线向对边对折,再把角二向里对折,使它的顶点与角一对齐,最后把角三也用同样的方法对折,这样它们三个内角就形成了一个大角,这个大角是个什么角呢?)。

生:是个平角。180度。

师:请这位同学来说给大家听听吧!

生:我把两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长方形,因为长方形里面有四个直角,所以它的内角和是360度,那么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180度。

生1:量的不准。

生2:有的量角器有误差。

师:对,这就是测量的误差,如果测量仪器再精密一些,我们的方法再准确一些,那么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也将是180度。

师:把你们伟大的发现读一读吧!

(三)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师:请看老师手上的这两个三角形,左边这个内角和是多少度?(生:180度)右边呢(生:也是180度)。

师:现在老师把它们拼在一起,这个大三角形的内角和又是多少度呢?

(生答后师引导归纳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与形状大小无关,组成的大三角形的内角和依然是180度。)。

师:刚才我们在讨论学习三角形知识的时候,三角形中的两个好朋友却争执了起来,想知道怎么回事吗?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课件,课件内容:一个大一些的直角三角形说:“我的个头比你大,我的内角和一定比你大”。另一个稍小的锐角三角形说:“是这样吗”?)。

师:到底谁说的对呢?今天我们就用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来为它们解决解决吧!

师:好,请看大屏幕!

(出示基础练习)在一个三角形中角一是140度,角三是25度,求角二的度数。

生答后,师提问:你是怎样想的?

生陈述后,师鼓励:说的真好!

出示自行车、等边三角形的路标牌、告诉顶角求底角的房顶、直角三角形的电线杆架进行练习。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三角形的内角和,你有哪些收获呢?

师:嗯,真不错,你们知道吗?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是法国著名的数学家帕斯卡在1635年他12岁时独自发现的,今天凭着同学们的聪明智慧也研究出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老师相信在你们的勤奋学习和刻苦钻研下,你们就是下一个“帕斯卡”!

师:好,下课!同学们再见!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设计篇十八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四节的内容,“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本课教学内容不算多,学生只需要翻看课本就会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但是陈丽老师并没有让学生这样做。“数学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数学活动的过程”。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要求我们“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独立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参与者与创造者,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在教学中,陈老师力求探究,将教学思路拟定为“创设情境,激趣引题——自主合作,探究新知——交流释疑,归纳总结——拓展应用,反思升华”四个环节,努力构建探究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课一开始,陈老师创设了一个实践操作的活动情境:让学生画一个含有两个直角的三角形。很显然三角形是画不出来的,学生同样也不知道画不出来。简单的活动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产生了问题:是不是三角形的角有些什么秘密呢?这样,在很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愿望和兴趣,而且也很自然地揭示了课题。

在教学中,陈老师巧妙运用“猜想、验证”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学生大胆猜想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让学生对问题形成了统一的认识,使后边的探索和验证活动有了明确的目标。这个时候,陈老师就把课堂大量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在学生交流探究设想和打算采用的方法后,放手让每个同学自主参与验证活动,在经历观察、操作、分析、推理和想象活动过程中解决问题,同时发展空间观念和论证推理能力。验证的具体过程为:量角求和——撕角拼一拼——折角拼一拼。拼角的方法具有一般性,结论的形成不缺乏科学性。这个环节的设计更重要的是变“听数学”为“做数学”,让学生在“做中学”。

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交流中消除疑惑,获得新知。这节课生与生、生与师的交流不仅仅停留在知识的层面上,陈老师还引导学生对获得知识所用的方法进行了总结,加强了学法指导。

课程标准提倡练习的'有效性。本节课的练习设计陈老师非常注意将数学的思考融入不同层次的练习之中,很好的发挥练习的作用。两个小三角形拼成一个较大的三角形互动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后面的练习设计从图形到文字,由一般到特殊;“开心一刻”更是把学生带到无穷的学习乐趣之中。这些练习设计目的明确,针对性强,使学生不但巩固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数学思维得到不断的发展。

两点建议:

2、学生的猜想结果都是180°,这时老师是否可以反问:你们是怎样知道的?便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更流畅的进入下一个环节。

总之,我个人认为陈老师对“四步教学法”模式的把握是成功的,学生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学习是自主的,是活动的,也是快乐的。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设计篇十九

一堂好课不应是自始至终的高潮和精彩,也不必是高科技现代教育技术的集中展示。一堂好课不是看它的热闹程度,而在于学生从中得到了什么,它留给人们的应是思考、启示和回味。2月19日上午,在沈家门第一小学,我有幸聆听了赵斌娜老师执教的《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这就是一堂好课。

赵老师营造了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既关注了学生的个人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又注重了学生的个体感悟,强调情感体验的过程。确立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调动了积极性,又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互相激励,取长补短,能团结协作,最终形成了相应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刻苦钻研,事实求是的态度。

教学过程是一堂课关键中的关键,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数学活动应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活动。教师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本节课有操作活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应用活动三个方面,下面我重点谈谈操作活动。

1、在实践材料上下了工夫。

操作实践的材料是精心选择的,老师为学生准备了用卡纸制作的形状、大小、颜色不同的三角形各几个,这样学生在操作时候,便于选择、测量、拼摆、观察、思考问题,而且这些三角形颜色醒目、比较大,学生应用起来很得手,操作的材料和学生的动手实践配合恰当。

2、找准时机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本节课安排了两次操作活动:一是在得出三角形内角和规律前进行实践操作,促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探究新知识;二是在初步得出规律之后,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来验证新知识。帮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第一次出现内角和偏差的原因是测量误差造成的。给学生提供的这两次动手实践的机会,不仅提高了操作的效果,更重要的使“听数学”变为“做数学”。促使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深刻的体验,从中感悟和理解到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了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

3、把实践操作和数学思维结合起来。

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获得的认识是一种感性的认识,是外在的直观的印象。在本节课中赵老师在学生实践操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动手实践和数学思维结合起来,先让学生思考出可以用量、撕和拼的方法来推导三角形内角和的度数,接着引导学生说出量的方法,最后让学生实际测量。采取边说边操作,边讨论边操作的方式,让手、脑、口并用,在操作和直观教学的基础上及时对三角形内角和规律进行抽象概括。做到边动手,边思考。同时学生获得了一种数学思想和方法,学会了解决一些类似的一系列的问题,提高了实践动手的有效性。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75238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