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论文(模板2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22:56:10
初中美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论文(模板21篇)
时间:2023-11-24 22:56:10     小编:琉璃

总结是一种有助于反思并找到改进方法的工具。掌握正确的写作结构是写好文章的基础,下面介绍一下常用的结构类型。一起来看看以下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总结范文,或许能给大家一些启发和帮助。

初中美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论文篇一

作者:吕型伟。

“三个面向”的提出已整整,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的各类教育无论是发展的速度或改革的深度与广度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就,这在世界教育史上是少有的。按目前的发展态势,在不远的将来,中国的教育将同全世界发达国家的教育一样,将实现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育现代化,以脑科学为基础的教育科学化,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开发,人类将进入一个高度发展的历史阶段。

从当前的'情况看,人类未来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德育问题。

过去的20世纪是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骄人业绩而载入史册,同时又是以人类道德的极严重滑坡而令人汗颜,直至目前这一趋势并未得到制止。

道德的基础是人文精神,人类经过漫长的历史阶段,逐渐摆脱了动物的兽性,进入文明时代。但是正如马克思说的,人类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这是人类的悲哀。20世纪大小战争不断,非正常死亡人数达2亿以上,被美国前国务卿布热津斯基称之为“大死亡的世纪”,加上其他物种的被消灭,生态的严重破坏等等都可以从道德上找到说明。这种状况至今并未得到改善。

正当今天我们在这里讨论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的教育前途时,人类四大文明发源地之一两河流域的美索布达米亚文明遗址正在遭受炮火的无情摧毁。美国学者克莱默在其著作《历史始于苏美尔》中列举了人类的文明史有27例第一发源于此。伊拉克不仅是以石油富甲天下,还有文化遗址,可以说每一寸土地下面都可以发现古代文明的见证,其价值是无法用金钱计算的,一旦破坏就永远无法挽回。据西方媒体报道,已有17万件文物从博物馆中被盗走,这是整个人类的损失。大家都会记得当阿富汗的塔利班炸毁巴米扬大佛时,全世界都为之震惊与惋惜,而今天在伊拉克战争中破坏的何止一个巴米扬大佛!

所以当我们在讨论未来教育时,不能仅仅考虑科学的如何发展,网络技术的如何普及,物质文明将如何繁荣,特别是精神科学的发展,人类的无限的潜能与指挥将如何被开发等等充满灿烂光辉的美好前景,还得认真考虑一下人类道德的提升与人文精神的继承与发展。

21世纪的主人今天已在开始陆续踏进校门,坐在课桌旁,在接受我们的教育。

[1][2][3]。

初中美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论文篇二

文化底蕴不够丰厚,历史文化知识贫乏。很多人为了就业只读专业书,应付考试,对经典的中外文学名著少有问津,素质较低,很多人有知识缺文化,有技术缺思想,有动力缺激情。价值取向功利化很严重,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忽视了社会价值的要求,不能经风雨见世面。甚至有些学生目光短浅,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人际关系冷漠,精神世界空虚,难以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只顾自己,自私自利,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心理素质差,碰到压力和挫折难以释怀,缺乏积极乐观的心态,以至于走向自杀的悲哀境地而不能自拔。

二、加强导读活动对提高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

当今知识信息时代,高科技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互联网风靡全球,使得人们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趋于快捷式、浏览式,难以专注和沉静下来攻读经典。另外,功利和娱乐遮住了人文的双眼,忽视了对国语的诵读。但诵读经典,却可开阔眼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这个道理。诵读经典,即可传承文化美德,塑造美好的.心灵,又可增强思辨意识,树立人生楷模,增加进取的动力。

1.做好宣传、教育,营造好爱书、读书的浓郁氛围。通过标语警示人,烘托氛围,如:“培养人文素养,建设书香校园”,“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读书,我快乐,我进步”等;通过展板吸引人,展板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让读者一看便知,深受感染,如:“读书使人滋润”,腹有诗书气自华,千军万马在胸中。“读书使人安宁”,书中自有芳草地,书中自有小溪流。

2.探究高职院校学生阅读倾向和需求。可采用调查问卷、访谈、座谈、网上交流互动等方式进行信息收集。如,你最喜欢读什么书、你选择“好书”的标准是什么、你阅读的主要目的是什么、你最常用的阅读方式是什么、每周能看几本书,等。

3.精选文献资源,做好导读活动。根据调查问卷有的放矢,精选文献资源,做好导读活动。

4.推选诵读的中外经典书目。我们生活在信息的海洋中,却忍受着知识的饥渴。因为网络资源增加了图形、声音、动画、视屏等,很丰富,但精华和糟粕混杂,使读者模糊不清;纸质图书是经过再三沉淀和斟酌的,权威性高,特别是文化经典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适合读者认真阅读后思考消化成为自己的知识,是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最好素材。

四、结语。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初中美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论文篇三

[摘要]人文素养关系到艺术类专业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和个人素质认识社会反映社会现象的艺术能力的拓展与深化。

为了提高艺术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英语教学中要转变教学观念,将艺术知识导入到英语教学中;要提升教师自身的情感素养,营造良好看课堂氛围;要加强艺术类英语教学的教师队伍建设。

高等教育艺术学院是我国艺术教育的主要承担者,负有培养我国艺术类人才的重要责任,关系到我国文艺事业的繁荣与发展,也是培养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基础。

对于艺术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不能只依赖于有限的人文教育课程,必须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贯穿于每一门课程中。

大学艺术类英语教学是其中的一部分,我们应在教学中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渗透,使学生不仅具有广博的英语知识,也利于学生高尚的人格、高雅的志趣、和谐健康的心态的培养。

这也是当代大学英语教师应当担负的主要责任。

一艺术类英语教学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学科多样化,大学生的数量在急剧上升,参加艺术类考试的学生队伍也在持续壮大。

目前我们的艺术考试和艺术教育,过分追求专业技巧从而造就出了很多发展不全面的“短腿”人才。

艺术类专业学生从小一直把主要精力和绝大部分时间放在专业的学习上,相对轻视文化课程的学习,而英语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坚持、不断记忆、不断积累的过程,如果不能持之以恒、时间上没有合理分配、没有采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就有可能被落下,最终使学生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

在主观上,艺术类学生们也有强烈的学好英语的愿望,但是具体到行动上却表现为学习效果不佳。

由于在高考以前的教学主要是以应试教育为主,英语教学的中心主要是以提高成绩为主,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忽视艺术类学生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致使他们在英语方面的词汇量较少、英语的听、说、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较弱,不认真研习英语语法,掌握不够准确,模糊不清,应用不灵活。

而且艺术类学生用在英语上的学习时间更是少而又少,使他们的英语学习水平远不及大学英语要求的水平。

进入大学后,由于大部分艺术类学生以前的英语基础较差,更缺乏英语学习的兴趣,完全为了应付考试,自我培养意识淡薄,对英语产生了厌烦的情绪,甚至一些学生不能保证按时上英语课。

没有端正的英语学习态度,没有持之以恒的学习英语的决心和信心,可以说,从心理上就忽视了英语学习。

艺术类学生的这种学习态度使得艺术类学生的个性明显,专业悟性相对较强,但在思想上和行为上比较自由、散漫,不愿受制度约束,因此大多数都不喜爱文化课的学习,更谈不上对自身人文素质的培养。

同时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是一个单纯的老师讲、学生听的过程,过于机械化,模式化。

教师往往注重自我讲授,造成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感到英语枯燥乏味。

英语教师教学任务比较繁重,教育教学不够多样化、层次化。

没有关注艺术类学生的特点,针对他们基础差,没有学习兴趣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在艺术类院校的英语课堂中,缺乏英语教学的师生互动环节,学生与老师的课堂交流不够,学生存在的疑问不能及时的解决,学到的知识也是一知半解。

高等学校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应大大加强人文素养教育。

艺术类的大学生在学好专业的同时更要提高人文素养,培养自身的人文精神,这将有助于自身的全面发展。

实际上,人文精神与艺术是息息相通的。

现今,英语已经成为跨文化交流和沟通的一种通用语言和工具。

要用好这门语言,就要对英语文化、文学以及风俗习惯有基本的了解,还要理解中西方文化在思维方式、心理状态等人文素养方面的差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他国优秀的思想和文化为我所用。

这就使我国艺术类教育必须以培育出国际化的艺术类人才为目标,掌握艺术类专业知识和良好的英语交流能力。

他们对古今中外优秀艺术文化成果知识有相当的理解和体会,能够更好地进行各国优秀艺术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促进我国文化和经济的多层次全面发展。

因此,艺术类英语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更要通过英语教学使学生成为富有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的艺术类人才。

使大学英语教育真正成为艺术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健全人格形成的过程。

英语教学过程不仅使学生获得英语语言的知识和技能,感悟英语语言和深厚的异域文化内涵,并在这种陌生的语言中寻觅到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进而激发了学生们学习英语和文化的兴趣,同时这也更有益于英语教师的英语教学和专业教师深入地进行艺术教育。

通过这些学习不仅使学生能够学到知识,更能增长见识,潜移默化地陶冶性情,拓宽视野,开拓思维,启迪心智,较好地提高人文素养和精神,升华自己的人生境界。

三艺术类英语教学中人文素养渗透的对策。

1转变教学观念,将艺术知识导入到英语教学中。

英语是一门语言的科学与艺术,理性而又感性。

将语言与文化艺术相联系,成为英语教学的辅助知识。

英语教学本身就是语言艺术和人文艺术教育过程。

出色的英语教师力图使教学过程艺术化,努力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使教学过程富有生机和魅力。

即给学生带来语言艺术美的享受,也使得英语教学质量得以提高。

英语教师应分析艺术教学模式,抓住艺术生的心理特点与专长,研究英语教学与艺术专业学习之间的规律性和关联性。

通过艺术知识导入到英语教学即培养了学生文化意识,使文化的规范的教学与语言技能的培养同步进行,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2提升自身情感素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艺术类英语除英语语言本身具有的特点,更有艺术科学潜在的人文特色。

因此,艺术类英语教师要针对教育教学对象适时转变教学观念,加强理论学习,从而在实践中得以合理应用。

注重提高自己的有关艺术专业的知识和修养,其他跨文化领域的文化背景和艺术知识,进而提升自身的专业和教学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营造轻松,平等的课堂气氛。

培养艺术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这样教师才能把艺术类英语教学变成一种英语语言和艺术知识学习相融合的过程,使课堂英语知识与学生所学专业最有效地结合起来,多角度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较高跨文化知识和素质的艺术类人才。

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艺术类学生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运用灵活新颖的教学策略,调动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艺术类学生虽然具有文化课分数低和英语基础薄弱的特点,但他们具有思维活跃,敢于创新的性格特点,使他们在学习的同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创新的源泉和基础。

教师在对艺术类学生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缩短师生间心理距离,信任、关心和尊重学生。

对学生发表的不同见解,教师应采取欣赏的角度去看待并采用不同的形式积极给予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实现学习上的创新,以达到促进英语教学的目的。

3加强艺术类英语教学的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过程实施的主要引导者,也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认为艺术类学生英语基础较差,采用教材简单,忽视艺术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贯穿于英语教学的人文素质的塑造,就会使艺术类英语教学处于比较低等的水平上,所以要建立一支稳定的大学艺术类英语教师队伍,形成教学梯队,加强这支队伍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优秀的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较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尤其艺术类英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是保证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及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根本。

出色的艺术类英语教师是通过长时间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摸索积累而成的,教师要具备实事求是的教学理念和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当面对个性突出,崇尚自我的艺术专业学生,要学会迎接挑战和自我减压,用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待教学和生活中的各种难题,找到最适合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的方法和模式。

从而提高艺术类学生英语教学质量,也更利于艺术类学生整体综合素质和跨文化人才的培养。

培养跨文化高素质的艺术类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艺术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

针对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和英语教学的现状,因材施教,努力提高艺术类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的兴趣,造就具有良好文化艺术素养和优秀品格的艺术人才,这是当前艺术类英语教师的重要任务。

因此,大学艺术类英语教师应从自身出发,提升自身素质,有效的改善教学质量,优化教育教学资源,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出符合当今社会需要的创新型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2]蒋雪非.英语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4).

[3]蒲云玲.大学英语教学人文素养迷失问题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7).

[5]贾红安.浅谈艺术类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新思路[j].学术论坛,2011(6):217.

[7]王婷.论人文素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j].大学英语,2011,8(1).

[8]孙有中.英语教育与人文通识教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艺术类高校英语教学模式现状,从艺术类高校的办学理念、培养模式、教育计划、教育思想的改革来改革英语教学,从内部结构的改造来完善英语教学与职业教育的融合,从多学科之间的资源互补以及职业实践的角度全面搭配来改革英语教学。

关键词:艺术高校;英语教学;职业教育。

1艺术类高校英语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1.1英语教学目标不明确。

袁芳,郑沪娥,赵振东在其撰写的文章中强调了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之间关系的重要性,认为目前我国教育部门在探讨课程体系改革之前必须明确培养目标的定位。

培养目标应根据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而确立,而课程设置又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

周建社,李艳翎通过走访了多所艺术类高校师生、领导,搜集、整理了相关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招生简章及其他相关文件,对比了职业教育之间培养目标的差异,认为目前我国艺术类高校英语教学的培养规格没有完全符合社会对于艺术生职业需求,因此艺术类高校英语教学的培养目标的定位应建立在以市场需求为依据。

很多高校对有关英语教学的专项研究更少,缺乏系统性的改革目标,并没有形成成熟、全面的科学研究体系。

1.2职业教育能力不足。

王斌通过列举国外发达国家职业教学改革的措施,认为知识的获取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是当前我国艺术类高校教学比较欠缺的。

他建议应该重视知识获取能力的培养,比如,加强艺术类学生职业技能的深度和广度;重视职业教育对文献检索知识的掌握,学会检索工具;注重科学研究方法的教学等。

1.3英语教学与职业教育脱节,就业困难。

王琦,许艳丽撰写的《艺术类高校就业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当前艺术类高校就业困难的原因,文章认为要解决当前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应该首先提高职业教育的培养质量;完善施专业教学就业机制以及加强职业指导。

朱春香、徐向农、岳锋利指出当前艺术类院校就业存在期望值过高,就业流向不合理,用人单位与学生供求比例失衡,就业市场不健全等问题。

2.1加强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修养。

教师队伍管理是整个队伍提高的直接行为,管理教师最主要是思想培养,帮助教师树立社会主义新思想,正确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和人生观,加强教师在教书育人上的职业道德修养,保持教师队伍的稳定性。

职业道德是指在工作岗位坚守的素养,如爱岗敬业,爱岗敬业主要是指爱事业、担责任和敬业精神。

在这方面,艺术类高校外语协会和职业及恩呢该培训中心应考核教师,每年组织教师培训,如进行相关的《教师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教育法》等培训,在教学过程中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严禁打骂体罚学员,与学员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2.2扩大英语专业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施行主体范围。

艺术素养培养的`内容是艺术素养培养的灵魂和核心。

以知识体系与学科分类的方法可以将素养培养内容分为艺术素养培养、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国情教育等内容。

这些内容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艺术素养培养的内容体系,对于实现高校艺术素养培养的目标和任务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笔者认为,对于当前学生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应该发挥高校的各种“人力资源”,扩大英语专业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施行主体范围。

除了英语教育理论课的老师以外,英语教师队伍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第二种是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师,虽然说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师不一定有英语教育理论课的教师那样的专业理论知识,但是当网络与英语教育课联系起来的时候,计算机老师的作用就摆到了一个更高的位置,因为他们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他们在向学生传授专门知识的同时,如果能够将学生艺术素养培养联系起来的话,那么就会有利于克服学生艺术素养培养一直处于低水平运作状态。

2.3加强教师语言表达和与学员的沟通能力。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课堂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示范教学还要语言教学,在教学中语言教学起到关键作用,因此,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要较强。

英语教学过程中技术练习与语言讲解是同步的,一个好的教师在教学中能简单、清晰的对动作技术进行讲解分析,学员在学习过程中也易学易懂。

一堂课组织的好不好不仅有关组织能力更多的是教师的语言组织,这堂课学员的氛围高,学员上课积极性强都与教师的语言组织能力有直接关联,加强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必不可少。

教师在上课时面对的主要是学员,教师与学员的沟通必不可少,了解每一个学员的心态是教师教学必须掌握。

教师与学员沟通的好,有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有利于教师的亲和度,有利于每个学员的发展。

教师与学员的沟通,增加了学员与教师的情感交流,促进了感情关心,有利于加强英语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使学员感受服务快乐学习。

2.4建立“外职业、内专业”的管理体系。

艺术类高校教育改革是各个方面的事情,不仅是改革某一方面的而是整个内部的改革。

英语教育作为艺术类职业教育的延伸,管理不完善,预期的教育成果很难实现。

既然是新事物管理上不能靠老式的管理手段进行管理,它不适合现在艺术类职业教育的发展,要在借鉴旧式的管理手段与方法上进行创新,把英语教育和专业教育赋予自己特色的教育路线上来。

跟随时代运用现代科学切实到英语教育中来,把英语教育这一复杂的组织进行科学化,运用现在制度对艺术类学生进行法制化教育,使教育培训管理科学化和法制化。

学习其他高校教学管理经验,总结出适合融合英语教学与专业教育的性方法,建立对外可以专业独立,对内能够贫血兼优的教学目标。

对教育工作者实行严格招聘制度、分工明确制度、考勤迟退制度和优先奖励制度等。

2.5增强情感机制。

艺术类高校英语教学手段多样,在当今高校教育最主要的是情感教育,怎样才能教育出更多优秀的学生,不单单是靠奖学金制度就能留住,很大程度上人的情感比金钱基础更重要,心理学家对人的研究,成功人士不但智商高,更懂的发展情商。

情感是人进行行为的基础,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情感往往影响人的选择方式,这就要请在教学中要重视情感管理。

教师在英语与专业教育中应以工作管理与情感管理相互结合,在情感管理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交流充分显现,教师要与学生建立互信、彼此尊重和关心生活等,学生认可教师的教学和工作态度,教师的情感也会反应给学生,并最终为高校的教育事业服务。

3结语。

综上所述,专家、学者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对艺术类高校英语教学进行了相关研究,提出了各自的观点,为全国艺术类高校英语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可供借鉴的实践经验。

因此,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完善英语教育模式、提高职业教学质量是当前我国艺术类高校英语教学发展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郭晶晶.基于人才市场视域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探索[j].科技与企业.2013(20)。

[2]凌红.论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高职英语教学困境与改革[j].科技与企业.2013(20)。

[3]姚春燕.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创新策略[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19)。

[4]杨岚.人文教育:高职英语教学不可或缺的主题[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0)。

初中美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论文篇四

3.1强调人文教育观念: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强调人文教育观念,将美术教学同人文教育理念有效融合。如在进行自然景物和动物的素描中,可以让学生进行户外写生,真正的融入到大自然中,增加实践体验环节,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良好的艺术学习氛围,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情感上引导学生关注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活跃思维,使学生慢慢重视美术课程的学习。

3.2加强教师队伍培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高中美术教师整体水平。初中美术教师应注意培养自身的人文素质,树立人文教学观念,丰富自身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同时传达给学生,给学生积极正面的引导和教育,培养学生对美术学科的热爱。在教学方法上,重视对学生素质修养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在基础知识教学中,强调学生思想感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积极引导,开拓学生视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教材内容的欣赏上,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安排难度适中的欣赏内容,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自主学习,对难度较大的美术作品,应对文化背景、创作环境、创作意图和表达的思想进行详细的分析解读,并鼓励学生在课后运用互联网搜集更多信息,进行深入了解。

3.3重视美术教育投入:学校应平衡升学率和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在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注重学生兴趣和特长的引导教育。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和深化,教育理念的更新势在必行,增加美术教育的投入是未来优化初中教育体系的必然途径。在初中美术教育中,应注重结合课外、校外教学,与国际教育接轨,充分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如增加学校图书馆美术学习资料,开设美术长廊或展馆,展示大师美术作品和优秀的学生作品,还可以同地方的美术机构合作组织大型的集体活动,给学生更加丰富的、多样化的学习体验。

3.4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改变学生对美术课程的错误认识,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如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演示大家喜闻乐见的优质节目或动画,引入课程或作为作业布置,都是不错的选择。也可以将课程学习同实际生活相结合,如观看画展、进行户外写生和生活体验等,使学生真正的爱上美术学科。此外,由于美术本身就具有人文属性,还可以同其他学科进行联合教学,如音乐、历史、文学文化等,实现人文教育的目标,如在学习色彩知识时,可以增加趣味的游戏,如联想描写色彩的成语或诗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结束语美术教育在初中教育体系中,一直处于被忽视的地位,虽然数学、语文等科目作为教育目标的重点课程,但是并不能因此而忽略美术课程的学习,相反,通过美术教育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缓解学习的精神压力,更有利于学生对“主科”的学习。因此,应促进初中美术教育同人文教育的结合,使美术教育真正的发挥塑造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初中美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论文篇五

摘要:自从教育产生之后,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在当前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发展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社会的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是越来越高,需要培养出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本文将从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可能性方面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措施。

对于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本身的理解,有很多的探讨在尝试以一种文化的角度分析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其中将科学教育分为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等层面。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之间能否有效联合,也是当前需要充分认识的,需要利用一种同化或者是顺应的眼光来理解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本身,两者之间的联合并不是一种单纯的科学教育或者是人文教育,而是在分裂之后重新组合在一起的一种新的教育。

人文教育注重的是传授人文知识,加强人文建设,注重以培养人文精神为目标,将人类优秀的文化知识内化成学生基本的品质,使学生能够具备较高的道德水准、正确的价值准则和鲜明的个性等,是对人内在精神和品质的教育。科学教育是对科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科学思维方法的教育,使学生能够形成一定的科学素养,具备科学精神,能够利用理性的眼光观察一切问题,突出科学素质,注重科学素质中的科学精神。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初中美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论文篇六

从初中美术教育的现状,初中美术学科的存在价值,初中学生学习美术的心理特点,初中美术学科的课时设置以及当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等诸方面,对初中美术教育的目的进行了探讨,提出不同于现行《教学大纲》中关于教育目的的观点,认为对初中美术教育应作全面实际的了解,对初中美术教育目的应作科学准确的定位,并设想了一些根据教育目的的调整而改变的方法。

教育目的,或曰教学目的,是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问题,是这些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育目的一旦确定,必将制约、影响着所有教育、教学行为的实施操作。本文论述的是初中美术教育的目的。在论述该目的之前,让我们对初中阶段美术教育的受众进行一番了解。

美术教育的涉及面相当广泛。如以年龄分段,有学前美术教育,小学美术教育,中学美术教育,大学美术教育,直至老年美术教育等等;如以教育场所的不同来区别,则可分为学校美术教育,社会美术教育,家庭美术教育等等。应该承认,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教场所的美术教育目的的定是各不相同。本文涉及的美术教育的受众是:必须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初中的全体学生,年龄在十二岁至十五岁之间,学习形式是以课堂教学的形式进行。

初中美术教育要达到怎么样的目的,九二版《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试用》是如此表述的:“向学生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精神,陶冶高尚情操,培养良好的品德、意志;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美术教育学》又作了如此诠释:美术教育的目的分为一般目的和具体目的,一般目的中包括智育目的,德育目的,美育目的;具体目的则包括:提高学生美术“双基”水平,提高学生美术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美术鉴赏能力。

原因如下:

应该看到,初中美术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正在为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认同。这从近年来国家对有关美术教育的师资培训、设施添置的投入不断加大可得到印证,这也令从事美术教育的教师感到些许的欣慰。但是,在当前的教育制下,无论是社会,还是学校,仍然把应试教育作为首选,语、数、外等应试学科可谓是重中之重,是学生竭尽全力学习的内容。可以断定,此种状况在相当的时间里不会改变。就在这样的大环境中,与考试无关的美术课,被不少人视作“鸡肋”,弃之不能,食之无味。在这些人眼内,所谓美术教育的价值、功用,仅仅还停留在理论的层面,甚至连这样的程度都尚未达到。当然,也有极少数初中学校的极少数班把美术学科作为“特色”,但其办学目的直指升学,其教学目的与正常意义上的初中美术教育目的不可同日而语,此应另当别论。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就在学校美术教育遭遇冷落的同时,整个社会对美的追求却是日甚一日,这种追求已浸润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此冷热相对,形成强烈反差,而初中美术教育就在这样的无奈和夹缝中自得其乐地生存。

面对尴尬境况,要实施、完成《大纲》中提出的如此众多的教育目的,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很难与实际情况合拍。与其泛泛而谈地广提目的,不如实实在在地明确主要方向,增强教与学的可操作性。

现行的教育模式,在西方已延续了数百年,在我国亦有百年以上历史,其间,各门学科的设立,都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具有科学性、合理性,都能体现三学科独特的存在价值。那么,美术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体现在哪里,它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又在哪里?这是决定教育目的的一个重要问题。时至今日,还有不少人认为,美术可以开发人的智力,并可锻炼、培养种种非智力因素。这些人通常会以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巨匠达·芬奇为例,说他既是艺术大师,又在物理、医学方面有所建树;并还会把爱因斯坦擅拉小提琴作为佐证。殊不知,此说已步入误区,其错误就在于忽略了美术学科的特点,用各门学科的共性来取代美术学科的个性。试问,现代学校开设的课程,有哪一门学科不能培养、提高学生的智力?有哪一门学科不需要具备非智力因素。

相信每一位从事初中美术教育实践的教师都有如此经验;绝大多数主课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其美术学习成绩也不错;反之,一些美术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却不一定是全面发展的学生。我们大家还都知道,各级各类美术院校及美术专业每年在招收学生时,其文化考试分数线之低,总能令人瞠目结舌。这种局面的形成已非一年半载,以至于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出现:某学生学习成绩不佳,报考理想学校无望,便在临考之前求助于美术教师,看能否帮忙突击辅导一下,且到美术门类的学校试试,觉得那里是可以投机一把地方。

以上种种现象从不同的侧面说明:美术学科对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和培养并没有什么超乎寻常的作用,事实上,这也是美术学科的主要价值所在。

据说,在美术专业入学文化考试的分数线问题上曾有过争论,结果大概不了了之。不管怎么说,为了开发大脑的左半球,却导致大脑右半球的萎缩,总是令人遗憾的事。

自有美术教育以来,中外学者在研究美术教育的过程中,不约而同地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儿童在学习绘画的过程中,都会经历从涂鸦期到写实期的转变。研究表明,十三岁到十五岁的少年儿童,由于心理发育的原因,绝大多数人会进入一个被称之为“高原期”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对自己的绘画自惭形秽,不断产生抑制情绪,进而丧失了动手作画的兴趣。这时候,学生对美术作业取的是一种应付的态度,很少有积极的参与,有相当部分的学生甚至不能完成作业,更有极个别学生出现抵触、厌恶的情绪。在教学第一线从事实践工作的教师或多或少都曾遇到这等情况,不少教师经过努力,想改变或者改善这样的局面,但总是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就是违背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规律。规律之所以叫规律,就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违背规律,一定要初中学生完成相当数量的美术作业,特别是绘画作业,非但不能达到目的,相反,只会增加教师和学生彼此的痛苦,得不偿失。顺应规律,才是明智的选择。

根据现行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整个初中阶段从六年级至九年级,四年共有一百四十四节课时可用于美术科目的学习。对应《大纲》规定的各种目的,极其有限的课时愈显微不足道。面对众多教育目的,其他姑且不论,仅“双基”教学而言,几乎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何为基础知识?何为基本技能?“双基”要达到何种程度?《大纲》没有明确界定。从我们所能看到的教材中,都包括有绘画、工艺设计与雕塑三大板块,具体区分,各板块又都包含了大量内容。就以基本技能而言,视觉艺术的不同种类何止数十种。倘若有位精通各种技法的教师,光是将这些技能讲解,演示一遍,一百多课时不知够用否?更惶论让学生“较熟练地”掌握某一种技能了。美术课上,比比皆是的状况往往是学生将教材工具铺陈开来,还没动手涂抹几下,下课铃声已响,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操作的连贯性或多或少地打了折扣。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高。更全面,这是素质教育的初衷,也是现代教育的目标。曾几何时,家长热衷于送孩子参加各类美术学习班,潜意识中或许还希望孩子能出息成美术专门人才。现在,绝大多数人都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不可能、也不需要这么多的专职画家。在物质文明不断发展的今天,社会要求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能培养出具有审美意识和能力的社会成员。哪怕他们画不好一根线条,涂不好一块颜色。

在新的世纪,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等各个领域,必然会越来越多地融入审美的要素,可以这样讲,感受美,鉴赏美,审视美的能力,是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之一。

教育目的的调整当会增强美术教学的可操作性。从审美的角度出发,教学内容应向欣赏部分倾斜,要循序渐进地、系统地向学生介绍有关美的规律的基础知识、在八年级、九年级,可以完整地学习史外美术史,结合欣赏古今中外的经典艺术作品,必将会让学生受益匪浅。

当前的美术评价,过多地看重学生的技能,其实应该淡化技能方面的要求。教育以审美为目的,令美术成绩的评定也有了一个抓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绘画作业不再是评价的唯一依据,考核可以更多地以试卷形式进行。

不可否认的一个问题是,确有一些学生对学习美术有强烈的兴趣。那么,对这些学生美术能力的培养,应该通过美术兴趣小组实施,或通过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等途径进行。

历史进入崭新世纪,时代的发展呼唤着素质教育,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作为基础教育组成部分的美术教育,亦担负着培养全面人才的重任。”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是初中美术教育发挥其价值的基本方式,这就更加要求奋斗在教学第一线的美术教师耐得住寂寞,”但求耕耘,不问收获",不怨天尤人,不妄自菲薄,努力工作,积极探索,为美术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初中美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论文篇七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推进,美术教育同人文教育相融合已得到社会的认同,美术教育不再仅仅作为一种专业技能教育,更是文化教育,通过美术学习,发展学生兴趣和特长,开发学生创造力和潜能,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本文将根据初中美术教育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提出一些简单的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人文教育;美术教育;教育观念。

人文教育是教育的根本所在,而现今的应试教育恰恰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很多学生学到了专业的技能却不懂生活的意义,个性特长和兴趣爱好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因此应注重初中美术教育同人文教育的融合,从小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在培养兴趣特长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什么是人文教育?在人文教育一词被广泛使用的今天,对其内涵的定义依然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这一教育思想。首先,教育是人的教育,人文教育即将教育真正的回归到最基本也是长久以来被人们忽视的“人”的教育上。在强调专业知识教育的今天,人本身的素质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被弱化,因此出现了很多道德品质不过关的专业“人才”。人文教育的本质其实是人性的教育,培养人的人文精神。通过高雅的文化氛围熏陶,使人关注内在的升华和感悟,明是非,辨善恶,塑造高尚的人格,提高精神境界。

2.1教学观念落后:当前初中美术教学观念总体比较落后,主要表现为校方、教师和家长对美术学科的重视不足。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美术课程一直被视为“副科”而被忽视,即使是有天赋的学生,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和教育,如果学生表现出对美术强烈的兴趣和爱好,反而被要求将精力用于数学、语文、外语等主要学科。在初中美术教学阶段,是学生汲取美术基础知识,健全审美观念的关键时期,随着年纪越来越高,接触的时间也越来越少,导致学生没有得到足够的鼓励去培养对美术的学习兴趣,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2.2教师整体水平有限:初中美术教师的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首先,大多数教师缺乏人文教育观念,忽视对学生的文化渗透和审美观念的塑造,不能营造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文化氛围;其次,大多数教师只是单纯的进行课堂讲解,缺乏跟学生的互动,而学生由于基础知识薄弱,欣赏能力有限,往往不能理解教材的内容,加大了学习难度,产生抵触心理;此外在教学方法上,也表现单一,如在临摹练习中,练习对象反反复复缺乏新意,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教师的培训工作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导致教师队伍质量参差不齐,专业素养有限,不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2.3忽视对兴趣的培养:在初中美术教育中,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也是初中美术教育面临的问题之一。一方面由于学校和教师的错误引导和升学的压力,从思想上缺乏对美术的重视,对美术教学存在很大误解,不愿意浪费时间学习,即使教师布置了作业,也没有积极地主动完成,敷衍了事。另一方面,教材的编写上也存在缺陷,学生对欣赏的作品、作者和作品的文化背景缺乏了解,不能理解这些深奥的美术作品的内涵和意义,甚至放弃学习和思考。

初中美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论文篇八

摘要:当今社会的高速发展,使得高分低能的人才逐渐被淘汰,因此,基于这一教育背景,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融合人文教育。从人类发展的趋势来看,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是必然的,因此学校教育要适应社会需要,积极培养高素质、高水平人才,从而促进科学发展。主要探讨了高中地理教学与人文教育融合的策略。

关键词:人文教育;高中地理;融合策略。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但就我国社会的人文精神及其价值现状来看,其中存在严重的缺失问题。归根究底在于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步扩大,使得国内民众受各国思潮影响,造成价值观动摇、道德缺失等,进而引发巨大的矛盾冲突,并导致人们逐渐形成金钱或物质至上的错误价值观。因此,基于这种情况,各界学者普遍指出在教育教学阶段,要加强学科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重要意义。

关注人文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不难发现,当前人地关系非常紧张,自然环境更是遭到严重破坏,还有各种资源短缺等问题屡见不鲜,以至于人类社会发展受到阻碍。同时也表明人文精神缺失,是制约社会发展等的主要原因。因此,人地关系的合理管理,人文精神及其素质的培养,是现阶段最重要的任务,对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而要想提高人文素质,就需要从学生阶段着手。地理知识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地理教师既要重视地理教学,又要积极渗透人文教育,引导学生从思想观念上认识到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重要性,进而自觉自主地爱护、保护环境,并通过人文精神引导,树立正确的发展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充分提高其整体素质。同时人文精神作用的发挥,可以促进社会、人地的和谐发展。另外,引导学生构建人文精神,可以加深其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提高其地理应用能力和学习兴趣,从而显著提高教学效率。

二、高中地理教学与人文教育融合的策略。

1.激发兴趣,增强科学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高中地理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探究精神和观察力的培养。比如,在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教学中,可设置如下情节:二战前德国人向本部上报盟军登录的消息,然而本部并未给出指示,盟军最终顺利登录,这其中有什么原因呢?通过该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参与讨论,不但可以培养其探究精神,更能增强其创造性意识与思维。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只有产生疑问才能开动脑筋解决问题,进而不断推动科学发展。由此可见,教师还要重视学生质疑习惯的培养。如海地扩张说、大陆漂移说等,均是建立在质疑基础之上,再结合具体海底岩石和陆地形状所创立的,就以其中的“大陆漂移说”来说,它的创立是维格根据海岸线吻合现象提出的。总之,要实现学生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的培养与激发,可通过强化逆向思维,积极训练其求异思维,组织实践活动等,使学生恍然大悟,踊跃表述自己的见解。

2.结合实际,培养实践能力。

高中地理教学实质上就是理论知识的教学,其教学内容单调枯燥,对学生毫无吸引力,难以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因此,要实现高效地理教学,关键是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更何况当前的地理课程考试,对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运用人文地理综合知识的能力也非常重视。比如,我国的酸雨为什么以硫酸性为主,通过对已学知识的积极分析,学生很快得出结论:我国以煤炭为主要能源,而煤炭排放的二氧化硫气体只要与水结合,就会形成硫酸性酸雨。针对这个结论教师可以进一步深化,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条件进行化学实验,从而在实践中证实结论。另外,地理教学中还要注意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运用正确方法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并将地理理论转化为能力。总之,人文精神培养必须立足实际,做到实事求是,通过增强其动手实践能力,有效结合理论与实践。同时实践也是学生深刻认识环保的重要性以及建立和谐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之一。

3.构建科学地域观念。

地理最鲜明的特征即地域性,特别是人文地理中人类的任何活动,都具有非常典型的区域化特点,因此,地理文化之间的差异非常巨大。地理教师在教学中要强调人文地理知识教学,引导学生尊重不同的民族文化,并树立起多元化、多样性的区域及地域文化意识。世界文化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各个民族的生活习惯、地域文化均不同,而文化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地域差异。因此,让学生尊重多样化的世界文化,也是对各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在高中地理人文主义精神教学中,必须让学生理解和意识到不同区域文化发展的差异及其多样性的重要作用,使其积极构建科学地域观,为提高地理学习效率奠定基础。基于以上分析可知,高中地理教师必须自觉更新教育理念,根据地理课程的教学特征,立足于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走进地理课程,同时还要注意将书本内容延伸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对学生而言学习地理知识,其根本目的是为了适应未来的生活,并更好地认识现实世界,因此,这就需要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开展教学。

参考文献:

[1]杜志忠.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人文教育融合性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

[2]赵仁静.高中地理教学中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基本策略[j].江苏教育研究,2006(6).

[3]毛永琼,郝友春.对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趣味性的思考.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2014(4).

初中美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论文篇九

二、技术:人的本质构成。

三、技术与人文的原始关联(一):语言。

四、技术与人文的原始关联(二):时间。

五、技艺与人文:匠心。

人文学科(humanities)字面上自然首先是一种学术分科,以别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但人文学科又不只是一种学术分科dd如果那样的话,它就可以简单地归入社会科学的行列,就像中国目前的学术管理体制所做的那样dd而且首先不是一种学术分科。人文学科首先着眼的是对于“人”的“培养”,是对于“理想的人”、“完全的人”、“最具人性的人”,一句话,“自由的人”的“培养”,这样的人(性)被称为humanitas,对这样的人的培养希腊时代称为paedeia(英文教育学pedagogics和pedagogy一词来源于此)。从paedeia到humanitas再到humanities,其间贯穿的是理想人性的观念,即人的理念。所以,人文学科的精神实质是树立和培育人的理念,至于通过什么途径,学习什么知识内容,还在其次。或者说,学习什么知识内容、通过什么方式来学习,都取决于有什么样的“人的理念”。

如果说“人文学科”的内容取决于“人的理念”,那么“人的理念”又如何规定和选取?一般来说,应该做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是理想的人,看法很多,似乎具有某种相对性和多样性。是否基于不同的人文理念可以造成不同的人文学科呢?如果我们准备把人培养成听话合用的工具,培养成大工业流水线上的`螺丝钉或者有专长和技艺的专家,那么也存在一个相应的人文学科吗?事实当然不是这样。

人文学科具有某种历史的延续性,关于理想人性的概念也存在着历史的继承性。在这里,多样性总是服务于统一性。教养和文化、智慧和德性、理解力和批判力这些一般认同的理想人性,总是与语言的理解和运用、古老文化传统的认同、以及审美能力和理性反思能力的培养联系在一起,语言、文学、艺术、逻辑、历史、哲学总是被看成是人文学科的基本学科。今天,人文学科总是能够相对的与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区分开来。

这同时也意味着,关于人的理念有着历史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在这种连续性和统一性中,希腊人的“自由人”概念贯穿始终。理想的人是自由的人,或者说,“自由”是人之所以为人所最后持守的东西。一切人的价值、尊严、理想、美德,都建立在人的自由之上。

自由。

[1][2][3][4][5][6]。

初中美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论文篇十

教育在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其重要性愈发凸显,教育的内容以及教育方法也在与时俱进。与此同时,社会上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高校中开展人文素养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将成为高校教育模式培养上的必经之路。本文基于社会对于高素质职业人才的需求,重点从高职院校中人文素养教育和职业教育课程结合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并给出了课程设置和教学上的合理化建议。

在实施人文素养教育和职业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技巧是实现预期目标的关键环节,教师将各种教学技巧渗透、应用到人文素养教育和职业教育教学的导向阶段、导学阶段、导练阶段以及升华阶段中去。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了教育技巧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而且教育学及教育心理学都研究表明,教育技巧是作为一名合格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教育素养。人文素养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对于教师来说,则需要具备更高水平的教育技巧和技能,才能适应当下信息时代对学生进行更加有效地教育教学。教师需要能创造性地正确处理各种复杂情况和突发教学问题,使人文素养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教学结果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教育模式的发展历程来看,现代教学模式是由传统教学模式发展而来。适应了当代教育需要的现代教学模式不断与时俱进,衍生出了很多新型教学方法,人文素养教育与职业教育教学在近两年的教学实践活动中脱颖而出,充分体现出了现代教学模式的优越性。当代教育背景下,不仅仅是帮助学生达到某种成绩上的提高,更是帮助高职院校学生今后走向社会的个人素质的养成。将人文素养教育与职业教育教学相结合,促进信息教学向知识、技能和态度教学的转化,来实现打造高素质职业人这一终极目标。

1.人文素养教育授课呆板,学生兴趣不高。现代化的教学技术能展示的信息量大,突破了以往教师在黑板上板书的格局,不仅降低了教师的书写量,而且给学生带来了良好的试听效果。鉴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年龄、经历特征,使其对于具有束缚性的教学有所排除。加上高职院校教师在人文素养教育授课过程中人员众多,教师不能很好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那么如何吸引其注意力就显得非常重要。现高职院校学生其未来的走向不再是学校,而是社会,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更能刺激学生眼球,提升学生兴趣。就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来看,基本以文科领域教学为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以单纯的讲授为主,缺少灵活性,显得课堂没有活力,而在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职业教育上,又缺少和人文素养教育的集合,不能使学生切身感受到职业教育和素养教育结合的重要性,对学生未来职业规划没有起到促进作用。

2.人文素养教育趋向文学化教学,与职业教育连接性少。正如上文说到的,人文素养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在人文领域对学生进行素养教育,属于文科范畴;而职业教育属于社会领域的学科,尽管在学科教育上看起来二者没有明显交集,但是,事实上人文素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打造学生成为高素质、高道德的优秀人才,避免其进入社会后受到不良文化和习气影响,改变本质,为社会所谴责甚至是遭到法律的惩罚。当下高职院校开展人文素养教育和职业教育,主要授课老师为本校语文教师,缺少在人文素养和职业教育知识掌握扎实的专业教师。因此,在讲授过程中,往往会受到教师个人思维影响,而文科类教师普遍在讲授中更愿意讲授文学方面的素养锻炼,实质上和职业教育之间差距较大,脱离了开授课程的初衷。

3.缺少与学生实际沟通,互动性不强。传统的人文素养教学和职业教育是以书本、课堂和教师为发展中心的,不能任学生自由的发展,而是在一定程度上由教师强硬地把书本上的知识进行单一的讲解,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抑制了学生对于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性认识,甚至有的学生丧失了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对于生活在传统人文素养教学的师生来讲,师生间的互动是薄弱的,教师作为课堂上强势的一方会用其多年的传统思想影响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上感觉枯燥无味,自然使学生在理解和学习职业教育和人素养教育重要性上有所欠缺。

1.充分调动学生兴趣,创建良好课堂氛围。教师要想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实现人文素养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有效教学,就应该让学生在现有的知识平台的基础上进行自主的探讨与研究,让学生把人文素养教育和职业教育融汇贯通。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所以除了理论知识的传授,同时也应该向学生传达学习课程的'重要性,重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对今后职业道路的帮助。因此,我们应注重教师的发展,以其自身的发展作为有效教学的基本要求和基本保障。

2.明确人文素养涵盖方向,进行多元化教育。人文素养教育和职业教育课堂的建立提倡的是学生们的自主探究和和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即在教师讲授关于人文素养提升和职业素养对学生未来发展重要性认识上,学生要结合自身,明确自身存在的问题,并以此来增加学生的科学素养。我们知道人文素养教育和职业教育课程是由课上理论知识的传授和职业思维建立共同促成的。教师应该对课上的教学与学生做的职业思维和走向作出正确的判断,判断这种教学方法的效果如何,对学生是否有效,而不能只追求形式上的满足,如果不能就应该变换另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的需要。另外,教师还需要培养学生对于人文素养教育和职业教育学科的兴趣。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运用学生对人文素养教育和职业教育学科的兴趣制定与之相符的教学策略,从而调动起学生对于学习人文素养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动力,培养学生关于自身职业素养思维能力。综上所述,随着社会进步,现代教育模式必然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如何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教育需求,更好地培养我国更多高素质的优秀职业人才,高校中对于学生个人素质的培养教学显得至关重要。不仅是学生个人素质的培养,教师在教授学生过程中,也应不断提升自身掌握的人文素质及职业素质,在完善自身的同时,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培养。因此,高职院校中创立人文素养教育和职业教育结合,不仅可以发挥教师的有效性作用,更可以满足学生今后的职业方向,为社会打造优质的高素养职业人。

参考文献:

[2]石菲菲.高等职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

初中美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论文篇十一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两个重要方面。1959年,英国著名学者c。p。斯诺在剑桥大学演讲中提出,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由于科学家与人文学者在教育背景、学科训练、研究对象以及所使用的方法和工具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他们关于文化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判断经常处于相互对立的位置,并且还相互鄙视、甚至不屑于去尝试理解对方的立场。这一现象被称为“斯诺命题”。斯诺认为两种文化的分裂必然会妨碍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

一、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概念。

科学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各种科学成果与财富的总和,大致可划分为物质、规范、精神三个基本层次。物质文化是指科学文化的物质,主要是科学能够被人类所利用其改造世界的物质成果。科学的规范文化是科学文化的服务中介,包括科学的伦理规范、科学的法律规范和科学的政治、组织规范。科学的精神文化主要是指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方式。科学文化是关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它所追求的目标主要是研究、认识与掌握客观事物及其本质与规律的,是求真,研究“是什么”的问题。

人文文化是人类对自身精神世界的探索、体认和追求的结晶,它关注对象是“人”,而人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统强烈的情感、意志等非理性是人作为社会存在物的特征。人文文化活动充分体现人的主体性,侧重于人类生存意义、方式与价值的关怀与维护;其文化体系的主体内容是人文学科知识体系及体现人的道德情操、理想信念、价值理性、精神境界的价值观念体系。人文文化是关于精神世界的,它所追求的目标主要是满足人的精神世界的需要,满足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终极关怀,是求善,研究这个世界“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实质是真与善的交融。李政道博士曾深刻指出二者的关系:科学与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个面。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和普遍性。科学文化的本质是求真,但是科学文化本身并不能保证科技发展的方向是正确的,造福于人类和社会,引导这一发展方向的是人文文化。人文文化本身也不能保证其发展的基础一定是正确的,一定能造福于人类和社会,保证这一基础正确的是科学文化。因此我们可以说,人文文化是科学文化的导向,科学文化是人文文化的基础,两种文化之间有着一定的融合性。

二、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融合的依据及时代意义。

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融合的脚步不断前进,在相互融合中共同发展,相互交织,彼此促进。我们既可以找到两种文化融合的依据,也可以看到其时代意义。

(一)两种文化融合的依据。

首先,在理论层面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讲到:世界上的每一个事物或现象都同其他事物或现象相互联系着,没有绝对孤立的东西。任何事物的存在和运动都在于它内部结构要素之间的某种特定的联系及其运动,都在于它同周围其他事物的一定联系、相互作用及其变化。离开了联系便没有事物的存在和运动。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这是二者存在联系最有力的理论依据。事物间的相互联系才能产生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在全球化大的时代背景下,推动的不仅仅是国内外的合作与共进,对于国内社会来说,更是各个领域和各种文化的交融互补,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联系更加紧密,两者都不可孤立的存在,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来讲,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共同推动着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丰富人们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

其次,在历史层面,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曾实现了黄金般的联姻。文艺复兴运动,解放了被神学禁锢的思想,通过理性主义恢复了人的尊严,既为科学也为人文的发展开拓了道路。在这一时期所产生的许多科学、文学巨匠身上,充分体现了人文与科学的融合。爱因斯坦曾说过:“马赫曾经以其历史的、批判的著作,对我们这一代自然科学家起过巨大的影响”正是在马赫的哲学思想影响下,他创立了相对论。牛顿是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家,同时也是哲学家。著名画家达?芬奇,同时也是一位以医学和生物学著称的科学家。这些例子证明当时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融合之深。

再次,在现实层面,越来越需要各种力量链接交错发挥合力来更好的推动整个人类和谐发展,就两种文化而言,它们是彼此需要和相互渗透的。第一,两种文化彼此需要。人文文化需要科学文化,为了克服传统思维的随意性、模糊性,必须将科学的思维方式纳入人文文化中,以增加人文知识的确实性和实在感。同时,科学文化也需要人文文化。科学技术本身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贻害人类。科学技术这把钥匙,既可以开启天堂之门,也可以开启地狱之门。科学的健康发展需要人文关怀,科学要被赋予道德力量才能保证科学的善。现代社会的发展,遭遇了一系列综合性问题如生态、环境等。对这些问题的研究,迫切需要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密切结合,相互协作,开展跨学科的综合研究。第二,两种文化相互渗透。科学文化向人文文化的渗透表现为:科学的方法被应用于研究人文现象,人文文化领域也力图运用科学研究的方法。人文文化向科学文化的渗透表现为:科学日益唤醒其内在的人性觉悟,在科学的视野中越来越重视科学活动及其成就对于人类的利弊功过,从而将科学的兴衰与人类的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克隆技术的发展无疑是科技的又一次强劲的飞跃,与此同时也会引发一些伦理和社会问题。在现代医学中,不仅从生理上分析人体的病状,而且从心理上寻找病因,在治疗手段上综合运用科学手段和人文手段。

(二)两种文化融合的时代意义。

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融合具有理论和现实上的双重意义。从理论上看,使得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达成了某种和谐统一。对世界的认识及其成就,不仅从科学出发,判别其对错,更要看其能否符合人的“需要”使得现在社会发展曰益走向“真理论”与“价值论”的有机统一,这是两种文化融合在理论上最为深刻的意义。从实践上看,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促进了社会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随着“全球问题”的出现,可持续发展日益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这表明,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要实现这一发展,不仅要依赖物质基础还要注意发展过程中人文价值追求。因此,两种文化的融合可以使人类在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同时,热切关注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等问题,从而为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注重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对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快速健康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我们重视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传承人文文化,营造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文化氛围,推动社会向富裕、文明、科学、民主的方向发展。

三、促进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融合的措施。

科学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必要手段。在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道路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科学的负面影响也层出不穷,使人类生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科学的发展呼唤人文关怀,同样人文的发展也离不开科学的支持。从某种程度上说,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彼此间存在的差异,使得两种文化的互补及其相互整合显得更加必要。所以,如何促使两种文化融合,对于人们更加清晰的认识两种文化的互补作用,以及促进人和社会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一)更新观念,认清两种文化的交融点。

要整合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关系,实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统一和融合,首先就应该从更新观念入手,努力改变人们或者只重视科学文化,或者只重视人文文化的偏激态度,尤其重要的是使自然科学家与人文社会科学家之间进一步沟通。试想,如果作为科学文化主体的自然科学家和作为人文文化主体的人文社会科学家之间都不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沟通和交流,从何谈起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统一和融合?研究两种文化科学家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对于两种文化的融合起着前导性作用,只有通过加强自然科学家与人文社会科学家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提倡自然科学家应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人文社会科学家应掌握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才能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统一和融合打好基础,共同促进两种文化的进_步融合。

(二)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利用两者融合的契合点。

科学文化的弘扬恢复了理性,人文文化的倡导树立了人的尊严,在这种大背景下,作为中国特色的科学文化要形成融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于一体的现代科学文化,并以人文文化来引导科学文化的健康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统一和融合的可能性就在于两者都是富含人性的。显而易见,人文文化因其关注人、重视人的价值而被认为富含人性。科学文化作为一种一种人的活动,终究是为人类的发展进步服务的。如此,我们也能清晰地体察到科学技术的人性因素及其价值意蕴。进一步分析,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统一和融合的可能性不仅在于两者都富含人性,也在于它们对人性的理解都有自己的贡献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在对人性的理解上都有各自的贡献,也都有自己的缺陷,两者统一和融合的目的就在于达成人性的完满实现。

总体而言,人类生存和发展要面临和处理两层关系,即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前者需要人文文化的导引,后者需要科学文化的支撑。从这种意义上说,人类是在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共同推动下前进和发展的。因此,把坚持以人为本当作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融合的最佳契合点,正是因为以人为本既是建设人文文化的价值指导原则,也是建设科学文化的价值指导原则。

世界各国的发展历史证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其中,良好的公民素质无疑是最重要和最具潜力的因素。因此,我们必须从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提高公民素质的重要意义。当然,提高公民素质最重要的就是从教育抓起,尤其是学校教育,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努力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提高科学素养,让现代科学文化的理念渗透到大众文化的方方面面,融化到全体社会成员的素质之中;另一方面,又要大力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坚持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我国推进和谐文化和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性课题。从学校教育角度来说,关键在于加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兼顾学习。科学教人如何做事,人文教人如何做人,这样才使得学校能够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既会做事又会做人的德才兼备人才。

初中美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论文篇十二

(河南师范大学青少年问题研究中心,河南新乡453007)。

摘要:艺术教育是人文教育的应有内容,艺术教育使受教育者在艺术创作与欣赏中超越现实的羁绊,达到人性与天道的合一。然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失衡和分离是现代社会中的一个特有现象,究其原因在于科学教育中属于人文教育范畴的艺术教育的遮蔽和遗忘。因而,艺术教育的复兴和回归促使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平衡和融合,艺术教育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滥觞。

初中美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论文篇十三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不断发展,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作为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现和传承地域文化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是人民生活文化的真实反映,在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蕴含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内容,在中国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了推动作用。为了进一步发挥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积极作用,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基本概念,然后给出了促进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生命力的合理化建议。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现代创新生命力。

伴随着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传统工艺美术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是受到很多客观因素的影响,比如文化发展中存在的变迁现象、技术革命等对中国的传统工艺美术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传统工艺美术要想得到传承,就应该结合中国当前发展的现状,尤其是结合当前经济发展的水平,结合当前中国文化的发展趋势,同时吸取国外传统工艺美术发展经验,不断地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实现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长久健康持续发展。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广泛上指的是中国手工业发展中将艺术融入到手工业发展中,形成的具有时代性的传统非物质文化,即所谓的将审美和实用结合在一起。传统工艺美术最大的特点是手工艺性较强并且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品种繁多,受到中国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广泛喜爱。在中国古代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可谓是达到了巅峰,其中典型的代表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中就融合了很多的传统工艺美术的内容,从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中能够看出中国历史的发展,及其时代特点。

同时,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产品作为一种商品,在中国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了推动的作用,为我国人民带了很大的经济财富,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在整个的发展过程中坚持的是体现工艺自然的美,真实的美,质朴的美。

但是,随着大机器时代的到来,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工艺发展速度明显不如工业发展程度,同时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传承发展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再加上人们片面地追求工艺美术中的经济效益部分,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的生命力和创新整体表现不佳。对此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采取合理化的措施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提高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生命力,创新传统工艺美术,不断地为中国工艺美术融入新鲜的血液,实现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和健康发展。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是中国民间手工工艺和美术结合长期发展的产物,蕴含了丰富的民间艺术和智慧,不论是经济价值还是技术价值和文化价值都很高,对此应该正确认识传统工艺美术的重要价值,重视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和发展。传统工艺美术的相关管理部门应制定相关的保护措施,针对传统工艺美术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制定科学的应对措施,同时对市场进行调研,根据市场发展的需要,创新传统工艺美术发展规划。政府应该给予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鼓励中国传统工艺美术行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

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工业的不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逐渐地朝着现代工业的方向发展,在当前的环境下,传统工艺美术要想得到传承和发展就必须同现代工业相结合,搞好传统工艺美术和现代工业之间的关系,利用现代工业发展的优势弥补传统工艺美术发展较慢的不足。这样不但能够实现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现代工业的发展中也融入了传统工艺美术中的优势,能够提高现代工业的发展水平,实现传统工艺美术和现代工业的共同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

随着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应该同信息技术相结合,通过创建信息平台,完善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体系和服务体系,制造中国工艺美术发展点。如创建一批具有传统工艺特色的批发市场,同时国家的教育教学部门应该开设相关传统工艺美术课程,提高下一代对传统工艺美术的认识,培养下一代传统工艺美术观念,从而充分地引导和推动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在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和继承中,始终要坚持人才第一的基本原则,正确认识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国传统工艺美术队伍尚不健全,对此应该加大对工艺美术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力度,做到结构合理。同时教育部门加大对传统工艺美术老师的培养力度,通过有效的政策刺激推动教师队伍的发展,增加该专业方向老师的工资待遇。同时相关的部门应该对传统工艺美术方面的创业进行扶持,进行资金支持,并给予一定的鼓励,刺激传统工艺美术的健康稳定发展。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和传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想提高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生命力和创新首先要正确认识其在社会发展中发挥出的积极的作用,提高全民对传统工艺美术发展的认识,通过建设社会服务平台,完善工艺美术社会服务体系,搞好传统工艺美术和现代工业之间的联系,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力度,壮大传统工艺美术队伍等,从而全面提高传统工艺美术的生命力。同时我们应该借鉴国外传统工艺美术发展传承的成功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事业壮大,促进其健康稳定发展。

[1]刘伟,曾明。略论我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取向[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1).

[2]黄辉全。文化创意――传统工艺美术产业发展的新引擎[j].中国集体经济,2011(02).

[3]张健。关于传统工艺美术现代性转换的几点思考[j].设计艺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09(01).

[4]李裕杰。传统工艺美术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作用[j].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4).

[5]常冬刚。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室内装饰[j].科技信息,2010(20).

[6]百工坊:传统工艺美术的殿堂[j].科技潮。2006(12).

[7]王睿。传统工艺美术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作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4(18).

[8]刘剑利,王永华。基于rmp分析的传统工艺美术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08).

初中美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论文篇十四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美术教育的素描教学探讨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美术教育是我国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客观需要。而素描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绘画、设计能力的重要基础。在初中开展美术素描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力、造型能力、表现力、创造力及审美力。但是在我国的美术素描教学中,却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死板,严重的制约着学生思维的培养。

1.课程内容较为死板

初中素描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奠定学生的美术基础,为培养美术人才做准备。但是很多教师却没有真正认识到初中素描教学的重要性,对素描的概念也模糊。在课程的安排上存在较大的局限性,教学内容千篇一律,没有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设置。在初中素描教学中,教师所安排的素描的内容基本上都是一些规则的集合体,或者是一些石膏人、石膏像等,大多数上课方式都是以学生模仿为主,丝毫没有发挥其想象力。

2.教学观念较为落后

思想是行动的重要指导,只有正确的教学理念才能上好课,只有教学理念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够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受传统的应试教育影响,我国的初中素描教学方式也一直都没有跳出过去的思维,还是教师先画,然后在画的过程中进行技巧的讲解,并且总是追求细节上的相似性,这样一来反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想象力也无法得到发挥,变成了模仿的工具,从而失去了创作的能力。

3.学生的潜质没有得到挖掘

任何学科的老师所起到的作用都应该是一个引导的作用,美术素描教学也一样。在初中阶段,学生的美术思维正处于一个待开发的阶段,可塑性较强,存在较大的潜力。但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美术老师认为美术教学不是初中教学的重点,因此在素描教学中总是应付了事,很少能够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建立一套完整的素描教学体系,来对学生进行素描训练,挖掘学生的美术潜质。

初中阶段是学生思维比较活跃的阶段,初中美术素描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基础的素描技巧,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力。笔者根据相关的教学经验总结以下几点:

1.要使学生树立整体与局部结合的观察意识

初中的素描教学所教授的都是一些基础的知识和技能,但是一定不能忘记学生思维的培养。整体的观察方法是素描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观察是作画的重要环节之一,观察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作品的质量。但是,也不能放弃对局部的观察,教师应该不断地指导学生在整体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细致的局部观察,要细致地了解构图、形体、比例和结构各方面之间的关系,这样,学生的素描技能以及综合素质才能不断提高。

2.注意学生素描方向的引导

素描主要训练的是学生的基本绘画技能,在素描教学中,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素描的方向,处理好素描过程中图画明暗关系的对比,形体和结构之间的关系、图形的比例关系、图形的空间几何关系以及线线组合关系等。对于明暗关系的把握,主要要把握的就是黑白灰三种颜色之间的关系、远近的虚实关系、物体投影与物体本身的关系。在图形形体结构的处理上则要把握形体与结构的不同,一般而言,形体主要是指物体的外部性状,而结构则主要是物体的局部构造关系。而在图形的比例关系上所要掌握的就是外形大小的比例、颜色深浅的比例情况等。空间关系是一个比较难理解的概念,它不仅包括物体本身各个面之间的空间关系,同时也包括物体与周围事物之间的空间关系。至于线条的组合关系则比较好把握,线条的组合是构成平面图形的重要基础,通过一定量的积累,学生很容易学会。

3.注意学生思维的发散

在初中阶段,虽然美术素描教学最直接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绘画技巧,但是还要注意学生思维的发散,以培养优秀的美术人才为主要目标,重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边吃边看的艺术》这一课的教学课程中,教学的主要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因此,教师应根据课程要求,注意引导学生联想与吃相关的饮食用具中所蕴含的文化,鼓励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思考,然后让学生通过联想设计相关的作品。

综上所述,我们了解到,素描是绘画的重要基础,也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初中美术素描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基础的绘画技能。但是,也不能忽视学生整体绘画思维能力的培养。本文主要对当前初中素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并对初中素描教学策略进行了阐述,希望能够为相关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初中美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论文篇十五

初中美术教育旨在激发学生艺术兴趣,帮助学生挖掘艺术潜能,发现自己,成就自己。剪纸作为一门中国传统艺术,是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的一门重要民间美术课程。

【学情分析】。

本节课为本学期剪纸课的第四课时。在前几课时中,学生已初步认知了剪纸的基本知识和三瓣花、五瓣花等剪纸的剪刻方法,基本掌握了剪纸的折法和画法。在此基础上,本课除了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和已有经验探究四瓣花剪纸和八瓣花剪纸的折法和画法,还希望学生能够创新纹样设计,培养形象思维,剪刻出独一无二的、有创意的剪纸作品。

【教学目标】。

1.观察、讨论剪纸作品,总结四瓣花剪纸的折法和画法。

2.通过动手实践,掌握四瓣花剪纸和八瓣花剪纸的剪刻技法。

3.创新纹样设计,培养形象思维,加深学生对剪纸艺术的喜爱。

【教学重点】。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探究四瓣花剪纸的折法和画法。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创意,设计独特的剪纸纹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讲述: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几件剪纸作品,大家觉得它们漂不漂亮?(生:漂亮!)我们看到,这几幅作品中,有我们已经学习过的三瓣花剪纸、五瓣花剪纸等,而这一幅是四瓣花剪纸(出示作品),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学习四瓣花剪纸以及由此延伸的八瓣花剪纸。

【设计意图】由学生身边熟悉的同学作为切入点,能够让学生更快、更自然地进入课堂情境。同时,运用榜样的力量,能鼓励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发展愿望。

教师衔接:说到目前所学习的折叠剪纸,我们知道折法是非常关键的一步。那么,四瓣花剪纸的折法是怎样的呢?接下来让我们通过小组的力量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欣赏探究。

结合以往学习三瓣花、五瓣花的经验,观察下面的作品,小组合作探讨四瓣花剪纸的折法。

(一)讨论(学生边折边讨论)。

教师提问:那个小组派代表上台来展示你们的折法?

(二)学生上台展示。

【设计意图】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和已有经验,由他们自己讨论、探究发现折法,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同时鼓励探索多种不同的方法,发散学生思维。

教师衔接: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四瓣花剪纸的折法。那么在解决了它的.折法后,“画”又是重要的一步。下面让我们通过一个游戏来解决画法问题!现在我们把班上的三列同学分为红、黄、蓝三队,让我们来看看哪队同学的表现更棒吧!

三、游戏――巧夺先机。

根据完整的四瓣花剪纸作品,尝试画出剪刻之前的画稿。

游戏规则:。

1.各队在3分钟内按照画“半个图案”达成四瓣花的方案还原画稿;。

2.画稿要尽可能规范;。

4.按画完且画对的先后,队伍分别获得5分、3分、1分,画错不得分。

(1)比拼过程;(2)教师评价。

【设计意图】学生在3分钟的紧张、刺激的游戏时间里通过团队协作将已剪刻完成后的四瓣花剪纸还原回剪刻之前的纹样,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四瓣花剪纸制作过程中的折法和画法等各个环节,同时通过这种“根据一个图形画出另一个图形”的练习,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四、画稿比比看。

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出不少于2种的有创意的四瓣花剪纸纹样,展示在黑板上。

要求:。

1.纹样新颖、别致、有创意,具有可实施性;。

2.画稿需把去除部分和留下的部分标注清楚;。

3.展示同学高效展示,非展示同学尝试把小组讨论的纹样剪刻出来。

(1)讨论;(2)展示;(3)点评:剪刻成功与否、美观程度、创意性等方面。

【设计意图】课堂进行到这一环节,学生对于四瓣花剪纸的制作过程已经有了一定认识和理解,此环节旨在使学生在掌握方法后更加灵活、自由地创作更多有特色的四瓣花剪纸纹样,使学生得以充分展现创意和想法。

教师衔接:现在黑板上已经画满了同学充满创意的四瓣花剪纸纹样,看来同学们对于四瓣花剪纸已经掌握得相当不错了。那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思考一个问题。

五、动动脑。

八瓣花剪纸的折法和画法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此环节在于启发学生通过已经习得的四瓣花剪纸,以此类推地发现八瓣花剪纸的方法。以此来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举一反三,在学习一种方法后能够通过自己的进一步思考获得更多收获。

教师衔接:通过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跃跃欲试了。现在,就让我们动起手来吧!

六、展示。

【设计意图】给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激发他们的自信心,鼓励创造。

教师衔接:刚刚我们一起欣赏了同学们充满创意的作品,非常棒!老师也带来一些充满创意的剪纸作品与同学们分享。

七、创意剪纸欣赏(ppt图片链接展示)。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当中运用到剪纸元素的事物,启发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剪纸艺术也可以为生活增添魅力。生活广大,创意无限。

老师很高兴今天与大家共同学习了四瓣花剪纸和八瓣花剪纸,同学们让我看到了你们的一双双巧手和无限创意。就让我们在今后的生活当中,把思考当作一种习惯,让创意成为一样必不可少的调味剂,相信生活会更美好!

初中美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论文篇十六

:在当前建筑行业迅速发展的前提下,建筑设计水平不断提升,并且融入了大量的美术元素,提升了建筑工程的实用性和审美性。因此,本文针对建筑设计的工艺美术设计展开论述。

:建筑设计;美术设计;应用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筑工程设计水平不断提升,实现艺术设计与施工技术的完美结合,促进建筑工艺美术设计的发展。但是工艺美术思想在建筑设计应用果过程中,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建筑设计水平不高,无法充分工艺美术设计的重要作用,影响到建筑设计的长远发展。因此,本文首选分析了建筑设计中工艺美术设计的内容和作用,接着针对建筑工艺美术设计思想的实际应用展开论述。

在传统的建筑设计理念中,主要以总结设计经验为主,随着现代化建筑设计理念的发展,充分考虑建筑内部的创造性因素,逐渐形成的新的发展格局,丰富了当前建设计的表现手段和方法。下面就针对建筑设计过程中的工艺美术设计展开论述。第一,在当前建筑行业迅速发展的前提下,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建筑设计技术的发展,对建筑造型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其中工艺美术成为我国建筑设计非常重要的设计内容,并且形成了稳定的艺术形态。作为设计师,要结合建筑的性质和特点,不断创新设计理念,提升建筑设计的艺术水平。第二,在建筑行业现代化和规范化发展的前提下,传统的设计艺术为当前建筑设计提供丰富的素材,需要设计师处理好的施工技术与设计艺术之间的关系,不断创新设工艺美术设计思想在当前建筑设计理念中的创新应用,提升建筑设计的审美价值和经济价值。

工艺美术在实际建筑应用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因此,为了满足当前建筑工程多功能的需要,设计师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要在充分理解工艺美术设计内涵基础上,真正融合到实际建筑设计中,从而提升建筑设计的艺术水平,这就需要设计师具备良好的创新思想,明确设计标准。第一,设计师要具备丰富的审美文化,促进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完美结合,同时要融入具体的形象思维、发散思维以及逆向思维,处理好建筑建设与周围环境的完美结合,建立完善的建筑艺术形象,体现工艺美术的艺术美,从而推动的建筑工程行业的向前发展。第二,在进行建筑工艺美术设计过程中,所有内容不是单独存在的,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需要设计师结合实际情况吗,体现形象事物的深刻意义和人文精神,从而满足建筑工程建设的要求和标准。第三,为了提升建筑工程设计的艺术性,需要增加额外的设计元素,对原有的设计思路进行创新,充分运用工艺美术的配色设计,保证最终设计效果的简单大方和和谐统一,增强人们对建筑的心理归属和心理认知。因此,在当前设计过程中,设计师要重视工艺美术设计的创新,真正体现城市规划发展的特点,丰富建筑工艺美术的内涵。

在当前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前提下,极大地带动了当前建设设计行业的发展,人们对建筑美观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其中工艺美术设计理念的影响,提升设计人员的设计水平,对当前工艺美术设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第一,增加建筑设计产品的科技含量。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提下,极大地丰富了当前建筑工艺美术设计的内涵,保证了建筑设计的质量,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第二,大大提升当前建筑设计水平。通过对传统设计思想和思路的改造,推动了当前工艺美术设计思想的创新,从而提升设计师的设计水平,从而融入了更多的经典元素,促进了当前建筑设计行业的迅速发展。

就目前而言,工艺美术设计理念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设计理念不断规范,因此,为了满足当前建筑设计的要求,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要创新设计,不断提升建筑设计水平。第一,工艺美术设计思想特征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通过建筑物传达出设计的重要意义和内涵,同时设计人员要不断融入其他的建筑元素,充分处理建筑色彩和图形之间的关系,选择科学合理的造型方式,形成重要的视觉语言,体现出设计人员的情感。第二,建筑设计人员要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学习当前的工艺美术设计艺术内涵,从而丰富自己的构思方法和设计技巧,在广泛借鉴国外先进设计理念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从而提升自身设计师的水平,提升建筑工程的灵性与魅力,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第三,在当前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前提下,中国设计师要吸取中国传统设计理念的精髓,采用当前先进的设计技术和数字化信息技术,从而满足人们对现代建筑的审美需要。因此,设计人员要大胆构思,在处理好空间与形体设计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把建筑设计成艺术品,从而提升建筑设计水平,推动我国现代设计的长远发展。综上所述,在进行现代建筑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要结合建筑发展的特点,不断总结经验,对工艺美术设计理念进行创新,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建筑设计水平,满足实际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1]董峻岩,李克超,邢越男,谭腾龙。现代建筑设计构想中工艺美术设计思想的创新思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30):235.

[3]刘博。建筑设计中的工艺美术设计应用分析[j].科技与企业,2016,(06):181.

初中美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论文篇十七

摘要:长期以来,职业院校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专业技能型人才。但是和重点高中、普通大学相比,职业院校的学生知识面较窄,职业和人文素养不强,这种现状与职业院校重技能培养而轻人文教育有着直接关系。为了培养出兼具核心职业技能和核心职业素养的“双核型”人才,学校应将人文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融合。本文主要分析了现阶段职业院校教育中人文教育与技能教育的现状,探讨如何将人文教育与技能教育相融合,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提出新的方式和方法。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指出:“示范院校的高楼大厦代表不了职业教育的质量水平。只有当这些身穿蓝色工作服的年轻一代下班后,穿上西服、系上领带去休闲,懂得欣赏名曲、名诗与名画了,才真正做到职业教育的脱胎换骨。”讲话揭示了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薄弱环节和技能型人才的素质“短板”。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高素养成为现代技能型人才新的内涵和特征,职业院校要摒弃传统的“教与学”,要人文教育与技能教育两手抓,将两者有效融合,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学生。

一、职业人文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的关系。

很多人片面地看待职业技能教育,将其等同于专业技能教育,将职业人文教育简单等同于通常意义上的人文知识教育。其实职业院校的职业人文教育更侧重于提升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即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技能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共性是都以职业为基础,主要目的都是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这两者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上,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良好的人文教育能够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忠诚度以及敬业精神,具备这些良好职业素养的学生更能端正学习职业技能的态度,做到紧跟技术革新,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而人文教育中的职业核心能力与技能教育中的心智技能,均涵盖了在工作中的理解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等内容,因此这二者具有相关性和相通性。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技能型人才的认识,一直停留在单纯的技术熟练、动手能力强的层面上。当今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标准在不断提高,除了对技能的要求提高外,用人单位也十分注重员工的创新、责任、合作、执行等素养。职业院校的前途和命运与职业人文素养教育息息相关。所以职业学校要将职业人文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有机结合,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职业院校培养学生的质量。

二、职业人文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融合的现状。

职业技能教育与职业人文教育在培养学生上是同等重要的,二者均不可缺失。如果只是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教育,那么势必会出现学生普遍缺乏职业素养的现象,学生的发展空间一定受限;如果重人文教育而轻职业技能教育,那么学生难以熟练掌握职业技能,胜任不了工作要求,甚至会导致生产安全事故。从实际的教育情况看,我国大多数职业院校更重视职业技能的培训,忽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有些院校虽然开设了职业规划、礼仪、美术音乐赏析等文化基础课程,但是教师只是照本宣科,沉闷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对学生职业素养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效果大打折扣。造成职业院校人文教育与技能教育相分离现状的原因如下。

1.社会因素。

在市场经济导向下,用人单位更注重技能型人才。企业招聘时,一般比较看重应聘者的学历、是否有相关的技能证书,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并不关注。此外,职业技能水平是可以通过相关的考核做出测量和评价的,但是在短时间内没有办法考核一个人的人文素质。招聘单位为了企业效益的最大化,也不可能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去考核应聘者的人文素质。

2.教学因素。

现阶段我国很多职业院校教师的人文意识淡薄,缺乏将职业技能教育与职业人文教育相结合的意识。学校开设的人文教育课时远远少于专业技能课时,而职业院校的学生文化课水平不高,基础较为薄弱,对自身人文素质培养的意识不强。

1.建立职业人文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重新定位教育目标。职业院校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要兼顾人文教育,加强学生职业道德以及价值观的教育,从而实现技能教育与素养教育的紧密融合。

学校可以进行课程设置的改革,开设人文必修课、选修课和第二课堂实践课。同时,将人文教育渗透进专业技能课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认知。

3.加强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互动。

学校可以搭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平台,引进企业文化中适用学校的成分,使校园文化更加符合企业要求,贴近市场实际。

初中美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论文篇十八

摘要:现代教育技术不等于现代远程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了现代信息技术并不就是现代远程教育。本文通过对上海电视大学近年来远程教育实践的回顾和剖析,探讨现代信息技术与远程教育的规律和需求相融合的必要性、渐进性和实用方案。

关键字:现代远程教育,新型教学模式,远程学习支持服务系统。

现代远程教育作为知识经济和信息革命时代的新型教育方式,近年来得到全社会的充分重视和长足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支撑下的现代远程教育不再仅仅是一种成人教育培训的教学手段,而且正在进入各种教育领域:校园教育、校外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等等,与这一教育模式一起到来的将是一系列教育制度、教育观念、教育方式的变革。然而,在这样一个现代信息技术大显身手的特定领域,技术如何与教育融合,为教育服务,推动教育的变革,筑建起现代远程教育的架构,还有大量的难题和工作需要我们去探索、去实践、去创造。

上海电视大学自秋季起,在以开放式学历教育为主的教学中全面展开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探索和实践,以寻求适用的现代远程教学模式,满足日益扩大的开放教育的需求。总结和分析两年的实践,并与国内外远程教育的经验进行比较研究,将有助于实现我们的目标。

上海电视大学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的背景。

u教育需求。

上海电视大学创办于1960年,1966年因“文革”停办,1978年复办。自创办以来,主要面向上海地区的成人学历教育,以大专层次为主。至,共计培养大专以上毕业生7万余人。图1显示了历年毕业人数的变化趋势,其中至的数据是根据目前在校人数和统计毕业率计算的预测数据。继恢复高考后形成的80年代学习高峰后,90年代上海经济发展所引发的第二次学习潮已经初见端倪。

每当社会需求大幅度增长的时候,必将促进新的教育模式的诞生和发展。80年代的教育需求促进了全国广播电视大学的发展,并催生了自学视听、自学考试等新的教育模式,得以将需求高峰实现为教育高峰。然而,基于当时的经济及技术环境,80年代的远程教学手段基本沿用传统模式。在世纪之交的教育热潮中应运而生的成人本科教育、注册视听、开放式招生等新型办学模式,必须与现代信息技术紧密结合,才能适应目前经济、技术环境下的教育需求。

基于对上海地区人才状况和需求的分析预测,上海电视大学于秋季起在上海地区开设开放办学的“专升本”金融专业,第一年即招生2000余人。第二年起开设开放办学的专科专业,入学人数大幅度增长,招生专业逐年增加。应社会需求,自98年开办起每年春、秋两季招生,目前在校的开放办学学生20000余人。

图1:上海电视大学历年毕业人数和办学模式。

表1:上海电视大学开放办学规模的发展。

学年本科专业专科专业入学人数10200032800020005917000。

u地区信息化环境。

自90年代以来,上海地区的经济和技术环境经历了令人瞩目的巨大变化,并将迎来信息技术及建设的更大飞跃,城市信息港的建设已被列为上海重大建设工程的一号工程,便是明证。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的技术条件无疑已经具备。

但是,上海信息化环境尚处于“厚积”过程中,这也是无疑的。因此,认真分析我们所处的环境,是构建一个实用、有效的本地区现代远程教育框架的前提。

地区内通信条件:目前的上海城域网基本是窄带的(小于1m带宽),地区内各网络的互连尚未完全整合。家庭上网则通过isdn或普通电话线路拨号接入,带宽在33.6~64k之间。isdn通信已在包括郊区在内的范围中全面推广,宽带城域网正在建设中。光纤化工程、“三网合一”工程及其他整合措施将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使上海地区较快地进入宽带时代;adsl、有线电视电缆双向化将成为家庭用户宽带入网的主要途径。

internet建设进程:近年来上海的icp在量和质上都有显著提高,涌现出一批知名度较大的网站,随之而来的是“网民”数量的增加和公众对internet的进一步了解。但是企业上网尚未普及,电子商务刚刚起步,网上实用的和及时的信息不多,使得internet在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公众生活中尚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值得注意的有以下三点:第一,首先接受internet的群体与远程教育对象有一定的重合度。第二,it企业充分意识到现代远程教育是信息技术的用武之地,是信息道路拓宽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资源,开始积极参与远程教育,在观念和策略上有较大的突破。第三,金融、证券等少数行业的内部网络化和信息化得到率先发展,办公自动化在大多数管理部门已经推广,但总体处于单机阶段。

it普及教育的开展:上海地区自1994年以来由市政府倡导、组织的市民计算机应用能力普及教育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是地区信息化建设迅速发展的社会基础。至19底,累计231万人次参加了市民计算机应用能力统一考试,其中134万人次获各级证书。随着上海信息化建设的全面展开,这一学习热潮逐渐发展为全方位的it普及教育,新项目不断推出,各行业纷纷制定行业it培训目标。it普及教育推动了个人电脑的普及,促进了家庭上网的增长。

u前期探索和技术准备。

上海电视大学自创办以来,特别是1978年复办以来,逐渐建成了一个覆盖上海城郊、渗入各骨干行业的教学网络。这个网络包括36个教学点,行政独立,但在专业设置、招生规划、教学计划及实施过程、考核评估等教育工作上受市电大的统一领导。二十多年的运作,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远教管理体制,造就了一支比较成熟的远教管理队伍。

表2:上海电大系统教学网络。

教学点类型直属教学点区县教学点行业教学点教学点数量32112。

目前上海电视大学在常规招生的本、专科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模式为:自学+电视教学+面授辅导,由于电视教学资源的易于滞后和质量不尽如人意,以及对学生的自学缺乏有效的支持和引导,近年来有向面授为主方向发展的趋势。时间空间限制的矛盾日益突出,招生规模扩大所带来的对教师的压力也逐渐增大。

现行的教学管理模式是上述教学模式的支撑,其要点为:统一大纲、统一教材、统一考核;集中教学研究,分散教学辅导。由此可见教学网络在实现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

上海电视大学自底起进行电大系统的信息化建设。3月建成市电大校园网,在校内逐步推行办公网络化,逐步完成了电大系统内教学管理信息传输的网络化,并开始通过web网站向学生提供教学管理信息服务。97年5月,引入视频会议技术,在试点教学点之间进行各种不同类型的`交互教学试验。同时,以较大的投入建设了cd-rom多媒体课件开发、制作系统,研制了若干课程的计算机辅助学习软件。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使用这些新的信息技术,使我们比较深入地了解现有技术和教育相融的程度,及需要改造之处。

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和技术准备,上海电视大学自98年秋季起,在首届招生的开放办学金融专业(专升本)的教学中全面尝试一种新型的远程教学模式,在现有的教学网络基础上建设远程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我们的目标是:为学生所接受,达到现行教学模式的教学质量,并在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共享优秀教师资源、更适合个性化学习等方面发挥现代远程教育的优势。

u探索新型教学模式。

基于地区信息化环境、现行的教学模式、现有的远教资源、师生的教学及学习方式,我们试行的新型教学模式的核心思想是:多种媒体发挥各自优势的综合使用。以四种不同媒体的教材,支持学生的自学;通过六种交互手段,为学生提供教学辅导。仍然使用传统的各种教学手段,但应在当前技术环境下,根据现代远程教学的特点和组合使用其它媒体的需要,进行改造。综合使用多种教学媒体,不是技术的堆砌,而是在分析媒体特点和教学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组合,这样不但充分发挥了媒体的各自优势,而且发挥了综合优势。

图2:上海电视大学探索中的远程教学模式。

精心编写适合远程学习的印刷教材。远程教育中使用的印刷教材应不同于校园式教育使用的教材,应更注重对学习的引导效果、更适合于独立学习,这些应在形式和内容上得到体现。

让学生共享精彩的课堂教学。每门课程的主讲教师应是该领域的专家,并有良好的课堂教学能力。学校将主讲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环境中的教学过程摄录下来,通过电大系统远程教学专用宽带网络及internet,向学生提供视频点播服务。学生不受任何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只要接入internet,就能按需选择学习内容,接受该课程领域中的优秀教师的授课。上海电视大学于99年10月起采用这一方式,目前向学生提供的vod资源达350多小时,除了开放办学的专业课程外,也用于大量面向社会的继续教育课程。

发挥web快速响应的优势。web上的导学资源不应该是印刷教材或cd-rom课件的网络版,web的优势在于它的快速响应能力,可以最快的速度推出新的课程,或对传统课程补充新的内容。好教师每一次讲课都是不同的,每个好教师的讲课也都是不同的。那么,web就是教师的网上课堂,学生到这个课堂来,每次都想接受一堂最新内容的、个性化的授课,而不是在教材和课件中也能得到的不变的内容。因此,上海电视大学的网上课堂设计为与教学进度同步的动态发布模式,要求教师按进度陆续发布导学材料,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过程中掌握的学生状态及时地调整后继的学习指导。

以cd-rom作为网上学习的后备方式。由于在目前的信息化条件下,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有足够的上网学习机会,学生的上网学习能力也有差异,cd-rom除了用于部分课程的多媒体辅助学习课件外,更多地作为网上学习的后备方式和辅助手段发挥作用。新生入学时,每人得到一张“远程学习入门光盘”,内容包含:远程学习方式的介绍、上网操作教学视频录象、上网操作辅助学习课件、上网学习所需软件、第1至4周的网上导学内容。这张光盘将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远程学习方式的适应过程。在整个学习期间,学生每学期进入复习考试阶段时,将得到一张“远程学习辅助光盘”,内容包含:本学期全部课程的网上导学内容、复习课视频录象、专业领域最新参考资料。作为网上学习的后备方式和辅助手段,cd-rom发挥了很大作用。

个别交互和群体交互并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传统的方式,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电话、语音信箱、电子邮件,都能实现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个别交互;而bbs和网上聊天室则提供小组式的讨论,实现群体交互。上海电视大学为开放办学学生设立专用电子邮件服务器,每个学生有独立的电子邮件帐号。组织好网上小组讨论,则是对主持教师的一个挑战。

实时交互和非实时交互并重。语音信箱、电子邮件及bbs实现的是非实时的交流,电话和聊天室实现了实时的交流,而最真实的远程交互是双向视频交互,即将视频会议技术引入远程教育,可以进行两点或多点之间的实时视频、音频、数据的交互。各种交互手段互补,是远程教育各个不同环节的需要。鉴于目前大多数课堂教学尚未采取讨论式教学,交互的需求主要产生在学生消化学习内容的过程中,因此主要提供各种非实时的交互方式,学生随时可用,并在一定的期限内得到教师的回答。每门课程在一个学期内安排3至4次的实时交互,利用网上聊天室进行。双向视频交互则用于期末的复习答疑,学生能直接得到课程主持教师的指导,解疑答惑。

表3:新旧教学模式的比较。

u建设远程学习支持服务系统。

在上述教学模式下,学生一方面分散进行远程学习,一方面就近选择教学点接受面授辅导和双向视频远程辅导。为了保证每个学生有足够的上网学习机会,教学点还必须为学生提供远程学习的环境。上海电大系统以较大的投入建设各教学点的远程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统一规划,并作为开展开放办学的必要条件。

多功能阅览室。为学生提供进行个别化远程学习的各种手段,每周开放30小时以上。要求配置10台以上可以独立接入internet或市电大校园网的远程学习终端,具有声音输出,可以使用cd-rom,安装流式视频播放软件和电子教案播放软件。对新入学的学生,教学点的远程学习环境为他们提供了掌握远程学习方法的机会。

多功能远程教学教室。要求配置大屏幕投影仪、桌面视频会议系统、学生发言系统、多媒体教学电脑。双向视频远程辅导课及面授辅导课均在这里进行,视频会议采用isdn拨号通信,多点广播式。有两种规格的远程教室:教学中心的教室和教学点的教室。教学中心的远程教学教室要求更完备的教学演示设备,如实物投影仪、智能化电子白板等,并配有摄像录像系统和视频压缩编码服务器,以便将课堂教学课程制作成视频点播资源。

建设宽带教学专用网络。随着远程教学中的视频传输需求的出现,对电大教学网络的带宽要求越来越高。99年下半年,上海电视大学在上海电信系统的大力支持下开始建设电大系统宽带教学专用网络。部分教学点就近接入电信atm光纤网络,构成远程教学虚拟专用网。宽带远教专用网投入运行以来,大大改善了电大教学点之间的网络通信环境,改善了宽带教学点学生的远程学习效果,也为进一步采用新的视频远教技术创造了条件。

初中美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论文篇十九

论文摘要:新课程标准在确认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同时,首次强调了语文学科对人文精神由单一性(工具性)向双重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转变。昭示了语文教学对人文精神回归的呼唤,还语文以应有的面目,给语文以应有的地位。

人文素养可以这样理解:学习者通过长期学习文学、艺术、哲学等人文学科的知识而获得的精神上、思想上的修养积淀。它包括人文知识的修养和人文精神的修养。人文知识的修养是通过学习各种人文学科而获得的文学修养、艺术审美修养、哲学理论修养等,人文精神的修养是在获得人文知识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审美观等。语文学科丰富的人文内涵决定了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也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形成较强的语文能力、崇高的道德情操、坚定的理想信念、良好的行为习惯、合作的团队意识、健全的人格魅力等。

一、珍视新教材,挖掘教材人文素养的内涵。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精神,新版初中语文教材的课文内容将视角广泛地投向家庭、社会,关注亲情、友情等真情,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感悟种种人生哲理。面对初中语文教材的这一改编,我们教师应主动去挖掘课文的人文内涵,由原来的“课堂指导者”变为“课堂促进者”,让语文课成为“大语文”的舞台,洋溢着文学的气息。以初中语文七年级为例,七年级的第一单元所选择的课文均属于叙事文章,文章中蕴涵着很多深刻的人生哲理。第一课《在山的那边》是告诉学生:要有目标、坚持不懈地去追求,最后一定可以看见“大海”。这一课对于我们山里的孩子更是有着重大的意义,从小生活在山里的他们,也特别向往着走出山沟沟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这对于鼓舞他们认真学习起着重大的作用。《走一步,再走一步》则告诉了孩子们:不要看着远处的目标感到畏惧,我们要着眼于眼前,克服现在的困难,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走,最后成功永远属于我们,使学生的意志品质得到了熏陶。相信只要肯去挖掘教材,认真分析,就能很好地利用教材中的人文素养去感染学生。

二、深入学习,简单考试。

深入的学习,简单的考试,它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既指教师的教,又指学生的.学。中学语文,老师有本事深教,学生有能力深学,考试却大可不必故弄玄虚,煞有介事地模仿数理化学科搞标准化语文深考。恰恰相反,这时正要看你语文老师有没有胆略敢不敢浅考。语文近期学什么就考什么,很深广的内容,教师分阶段明确限定范围,学生即可就感到浅显了。对一些较难的综合性语文考卷,未尝不可以开卷考试,再深的试题,一开卷相对也就浅显了。就机智就鲜活就有趣就收获了,依然就可持续发展了。显然这不仅是有无胆略敢不敢浅考的观念问题,而是关涉到有无能耐会不会浅考的技能问题。或以比较浅显的方式考了较深的内容,学生掌握了较深的内容或以比较浅显的内容考了较高的技能,学生具有了较强的运用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有些老师过分强调了学生的自得,依赖于学生的自我领会,还有一些老师错误地理解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让学生放任自流,漫无边际地发挥;老师放弃了应有的言传,而安于散漫性、随意性的教学现状,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语文方法的方法指导,对语文教改中出现的新思维新理论、新方法、新形式不屑一顾。这是老师思维僵化的表现。

三、优化课堂教学手段,深化人文素养的深度。

古人云:“文以载道”,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其语言文字、文学作品中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材料。“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眼中的庐山瀑布是那样壮美;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彰显的正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不屈意志;赤壁之战、草船借箭,闪耀的正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惊人智慧……如何将这些材料中的人文素养加以深化,除了阅读理解之外,借助其他艺术手段也可为我们的语文课堂增添色彩。毕竟,文学作品的艺术享受如果只凭口舌传达,未免太过抽象,但如果借助音乐(录音)、网络图片、多媒体教学等直观艺术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观功能就会有更好的效果。如《孔雀东南飞》所表现的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表现对封建社会的憎恨与小提琴名曲《化蝶》又是多么相近。文学作品与其他艺术形式本来就是相通的。语文教师应该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充实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多的吸引学生关注的目光,加深学生对教材中人文素养的理解和吸收。

四、精心塑造人文素养品行。

身正为师,学高为范。语文教师一方面要坚持身教重于言教,要善于将教材中提倡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见诸行动,体现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使课外做的与课堂讲的相一致,为学生树立好榜样,当好示范。另一方面,要努力引导学生躬行实践,自觉做中华民族和世界先进人文精神的传人。既要尊老爱幼,扶贫助弱,伸张正义,又要要求学生关心同学,乐于助人,明辨是非;既要自强不息,发奋有为,也要要求学生刻苦学习,知难而进,拼搏进取。同时要教育学生爱护环境,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讲道德,重信誉,发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热爱党、热爱祖国,做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的人。若能长此以往坚持不懈地精心疏导,言传身教,那么,在传统文化精神的潜移默化中,在优秀人物榜样力量的激励下,在教师本人师德及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学生的人文品行是可以逐步培养塑造出来的。

总之,语文教学离不开培养人这个目标,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注意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把语言知识训练和人文素养教育和谐统一起来,这样的教学才能鲜活,才能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孙瑞明,辛成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研究与实践[j].小学语文教育,2008,(10).

[2]吴友智.教育:彰显学生“解放的智慧”[j].教书育人,2007,(6).。

[4]李镇西.共享:课堂师生关系新境界[j].课程教材教法,2009,(11).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初中美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论文篇二十

在教学领域,教师不再依赖传统的说讲方式,而是拓展到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甚至是上传网上微视频课程和mooc课,此种课程改革方式的实施虽然提高了学习效率,增强了教学效果,但是由于经验不足,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因此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性探究是有必要的。

贯彻课程改革新概念初中物理是高中物理和大学物理学习的基础,是对学生进入物理世界的启蒙,一个好的开端能够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为实现教学的与时俱进,在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这一宽阔的平台,使得学生在学习极具抽象性的物理知识时,能够通过网络技术将其具象化。与此同时,教学平台如mooc的建设使授课不再仅仅局限于课堂和课上时间,并且能实现互动,从而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方便师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的学习时间更加自由。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加盟彻底贯彻了课程改革的新概念,对教学模式的创新具有模范作用[1]。开创物理教学新模式多媒体教学与网络平台的综合应用开创了新的物理教学模式,即“情境―探究―演示―讨论”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借用多媒体来讲述相关的知识,创造合理的情境,然后提出问题或者让学生自行提出问题来引发其思考并鼓励其自行寻找答案,即建立学生自我探究过程;再者是以虚拟实验或者是实验课堂为平台来帮助其演示或模拟实验来验证想法,最后在教学论坛上各抒己见,开动他们的想象力,以加深对知识理解的广度和深度。

应用普及力度差我国当前贫富差距、城乡差距比较悬殊,这就造成信息技术应用普及力度差。信息技术的应用是以互联网为平台的,尤其是微视频课程和慕课,经济落后地区教学设施配备落后,无法为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提供支持。另外,基于信息技术融合物理教学模式刚刚起步,效果不是很显著,因此吸引力较小。信息技术物理教学不凸显信息技术物理教学不凸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制作的有关物理问题的课件并没有抓住物理学习的本质,大多数是依靠纯文本的文字叙述与大量的配图;二是多媒体在物理教学中作用单一,仅仅起辅助作用,忽略了双向交流即教学平台的作用,且授课模式没做大的改动,仍然是单纯的“听―讲”模式。此种教学方式的改进收效甚微,只能说是教学改革的雏形,因此。教学改革这项任务任重而道远[2]。网络课程质量不达标教学改革带给教师和学生一个全新的世界,新奇的事物总是能勾起人们的兴趣,网络课程同样如此。但是由于是首次尝试且标准模糊,这就造成很多网络课程不达标问题的出现,主要表现有画面不清晰,授课声音中包含众多杂音,课程水平一般般,个别视频字幕与声音不符也就是时间轴制作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观看者的听课质量,降低了学习效率。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初中物理教学课堂中,将事先做好的课件通过多媒体教学展示出来,课件中为便于学生更形象地了解所学知识,需要从网站上下载一些与之相关的图片或是视频。在上课时,通过语言讲解、图片视频了解、动画仿真等方式进行课堂内容的展示,能够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相关知识,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还活跃了课堂气氛[3]。例如:在讲解能量转化率的知识时,可以用简单动画模拟热机工作时能量转化的过程;在讲解能量转化的知识时,举例三峡水力发电站的能量转化是由水的机械能和动能驱动发电机组转动,从而由发电机组运动的动能转化为电能的原理时,在课件里配以发电机组工作的图片或视频来帮助学生理解,不仅将本节知识讲解全面,更拓展了学生的课外知识,激发其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难点,增进课堂效果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融合的教学方式在突破教学难点、增进课堂效果方面效果显著。下面以改革前与改革后的对比来说明。如在讲解导线中电荷的运动时,由于现实的`限制,无法将这一现象具象出来,因此改革前只能靠教师引导学生来想象,个人想象的差距可能会导致理解错误。但是现在这一运动模型完全可以依靠简单动画展现出来,从而突破现实的限制,避免了理解错误的出现,便于学生有效地学习,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在讲解分子热运动时,同样在课堂上无法做到用电子显微镜来观测分子的无规则热运动,但是信息技术的运用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师可以播放实验室中用显微镜观测分子热运动的视频来帮助学生理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节约时间。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大量调查指出,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的融合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前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差,遇到不懂的问题,只能通过教师来答疑解惑,并且传统的授课无法实现课程录制,讲授的课程只能听一遍,错过后就无法再听到此堂课,从而使学生必须做到认真听讲,不利于学生自由安排时间。如今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运用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其信息的丰富性以及获取信息的高速性乃至权威网站的信息可靠性都促使学生自主去获取相关信息。另外,mooc平台以及微视频的制作上传使得学生可以重复听课程知识并能在教学平台上交流问题,此时往往一种问题可以有不同角度的答案,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4]。提高物理实验效率在物理实验方面,现实中往往面临一些诸如实验安全、实验指导以及实验时间等问题的限制。然而在课程改革后,借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教师能够通过视频的方式将完整的实验过程录制下来并在课堂上播放,从而减少实验演示时间并能及时发现问题改正过来,借用互联网技术,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实验资料如资料参考、实验全程视频、问题讨论放在物理教学平台上,方便学生学习参考,从而提高物理实验的实验效率。

5结语。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融合信息技术有着划时代的意义,此种教学方式必将得到广泛应用。因此,推广和改进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甚至是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是目前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只有将方便的信息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甚至是学习中,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才能有效贯彻教学理念,新时代才会人才辈出,社会才能发展得更快速,在困难面前才能更有信心和把握去克服它。

初中美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论文篇二十一

1.1.1利用与发现计算机教材中的人文观念,联系实际生活发掘人文精神。任何一门科学的产生发展都离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所以任何学科教材内容中,都包含着人文精神的内涵,高校教师能否从书本中发现这些人文精神内涵,让它与本学科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而且在本课教学内容中能顺其自然的传授下去,能否在讲课过程中将人文精神渗透到课堂中去做到“润物细无声”。这个才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所在。例如在《计算机基础》这门课中,“存储程序控制理论”是计算机体系结构的精髓所在,把计算机之父——约翰冯诺依曼在数学和计算机方面的巨大贡献和他对科学的探索精神贯穿于存储程序控制理论教学内容的讲解中,既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又可以熏陶大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的执着追求精神。因此,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结合课程进入课堂教学是计算机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基础。

1.1.2在实践性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协同合作的团队精神。现如今重大科学难题都需要依赖多学科的共同协作才能攻关完成。所以在当代社会中,不仅需要当代大学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而且更要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所以计算机实践教学设置就是培养团队精神的理想选择。在高校计算机实践课程中不但要培养大学生们的个人动手能力,更要加强培养同学之间的团队协作能力。

1.1.3因材施教结合时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在计算机发展概论教学中,把中国研制的“曙光”、“银河”、“深腾”、“神威”等一批超级计算机内容纳入到课程里来,让学生们知道了解现代中国在超级计算机领域的发展情况和研究态势,进一步提升大学生们的民族荣誉感。在讲“操作系统”课程中,通过讲解中国计算机产业发展的现状,对比如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差距,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建立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奋发读书的理念。

1.1.4加强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人文”本身不仅仅是知识体系,也是一种精神体系。在自然科学领域,创新是其最重要的体现。创新为国家的兴旺发达提供了不竭的动力,创新也是一个民族成长、进步的源泉。所以,在实践课教学中应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去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创新中的实践成果课堂中向同学展示,可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1.2计算机网络课程中的人文教育的影响。

1.2.1奉献精神。在计算机网络中,网络的本质就是资源共享。网民应当共同遵循的原则是:在互相免费的前提下,所有的子网可以获取他人的数据信息,一切计算机及子网也要无偿为网络提供资源。因此,奉献精神也成为了网络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导向。

1.2.2自主精神。如果说传统的价值观是一种具有依赖性的价值观,那么网络价值观就是一种自主型的价值观。因为网络是本着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目的建立的,因此在进行网络课程时要让学生明确自己需要做什么、怎么做、如何做,“自己对自己负责”、“自己对自己进行管理”、“自己为自己做主”。由依赖到独立的蜕变,使人的潜能和主体能动性得到提升。

1.2.3平等意识和权利意识。在网络中,阶级、权力、阶层甚至民族、地理位置、都会失去意义,这也使得它享有更多的特权,每个网民都是一个中心,人与人之间趋于平等,不再有等级制度。个人平等及权利意识的加强,有利于健全的人格和独立的个性的发展,同时,也提高道德主体的创造性。

1.2.4民主、自由精神。网络的核心是自由性、开放性。在网络的虚拟社会里,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发言权,能够自由地进行选择,自由地表达思想。因此计算机网络为人们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自由、民主意识得到了全方位的锤炼和提升,这是伦理道德、主体能动性、创造性获得张扬的重要标准。

1.2.5创新意识、开放思想和创造精神提高了现代人破解自然和自身的能力。现在社会所具备的创新意识、开放思想和创造精神,体现出了人类的生命自由和自信精神。网络化的物质能量和精神价值在于,它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明演化与现代人的全面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不仅创造了知识经济的辉煌成就,而且加快了现代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推动了全人类社会文明的进程,使得人类的精神追求与生存需要获得了现实化的满足,赋予了现代伦理道德全新的内涵,计算机使社会学在高科技的支持下获得新生和变革。

2计算机教学中提高人文教育培养的方法。

能否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如何将其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的教学中去,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的关键因素就是教师自身的素质,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渗透人文精神是实现教育人文化的'重要途径。这就需要教师们不断的提高人文素养,完善自身人格,升华道德境界,在平时生活和工作中坚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的去影响学生,改造学生。目前,在高校中绝大部分教师有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理工科类教师尤为突出,怎样才能使教师在注重科研的同时,加强教学质量,是当前高校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2.1提高各学科教师自身人文素质。

第一要从思想上认识教育的本质,教育是要培养人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既包括专业素质,也包括人文素质。所以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应该如何学习技能,同时也要教学生学会怎样做人,如何做事。只有做到这样,教师才能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2.2坚持教书育人,注重言传身教。

学生们的人文素质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不断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教育工作者很长时间的努力,不能急功近利。课堂中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多开展案例式、研讨式等启发式教学。同时还要提高讲课内容的艺术性,让学生每一次听课都是一种享受。

2.3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能力。

教师的知识水平和人文素质影响到学生的成长、职业的定位以及今后的发展。许多高校的教师,没有经过专业的教学方法训练,仅通过一定的岗前培训,就由往日的理工科院校学生变成了大学教师。虽然他们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但他们缺乏一定的教学经验、教学技能。教师是一门对综合素质要求非常高的职业,既需要教师积累深厚的专业知识,又需要教师有一定的教育教学技能。因此,要采取积极措施加强教师的队伍建设,采取更多形式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拓宽教师的视野,增加人文素质积累,也可将人文素养能力纳入教师的业务考核中去,促使教师自觉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3结束语。

计算机教育与人文思想融合容易为高校教育者所忽视,在沿袭传统填鸭式的教育以后我们发现教育结果事倍功半。学生人文素质能力的培养,不但是让大学生能够认识历史,了解传统文化,更主要的是激发受教育者对自我价值的努力实现,对真善美的不断追求的精神激励。而高校计算机教学中的要求大学生完成每一步计算机操作,探索全新的实践操作方法,追求最后的正确的实验结果,这正符合人的自主、自由、探索、创新等精神,与人们不断追求真善美的价值理想的人文精神相符合,让大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人格,构建有序、和谐、向上的社会体系。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79236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