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名著读后感(优质2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5 03:22:40
苏菲的世界名著读后感(优质21篇)
时间:2023-11-25 03:22:40     小编:笔尘

读后感是将自己的思考与书中的内容联系起来,形成独立的见解和观点。在写读后感时,可以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和文学技巧,让自己的写作更加生动、有趣和有吸引力。以下是一些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一起探讨和分享。

苏菲的世界名著读后感篇一

“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我的存在又有什么意义?”“天会塌下来吗?”地会陷下去吗?天塌地陷以后,我们该怎么办?童年时代的我们或许思考过这样或类似这样的问题。追问和思考这样的问题时,实际上已经不自觉地与哲学发生了关联。

哲学并不神秘,哲学就在我们身边。人与动物不同的是,动物是本能地活着,人会思考,会在生活实践中用自己思考得来的观念来指导自己的实践和生活。哲学它并不是一座高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思想楼阁,它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影响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惊讶是哲学家的一种情绪。初生婴儿在初见这个世界时,对一切都很好奇,因为这些东西或现象是他从没有见过的,他脑海中从未有过这些概念。好奇心促使他重复地去探索。随着年龄的增加,好奇心也被磨灭得差不多了,对这个世界也开始麻木了。他就会在脑海中形成一个观念,世界本来就是这样的。苹果放置空中会落地。

人们创造哲学最终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而是为了满足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需要。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时,需要遵循客观规律。

书中曾提到过一个关于宇宙的概念。宇宙就像是魔术师从魔术帽中拉出的一只兔子,而我们则生活在毛发底部的人,我们安逸地生活在毛发下,而哲学家则是沿着毛发向上攀爬的人。他们希望攀到高处能窥探到那位魔术师的模样。哲学家开始呼吁底部的人们一起探寻,让他们摆脱那种只会享受的生活。随着苏菲的脚步,我从中看到了一个奇妙的世界,其中少校的小屋给我一种神秘。惊恐,它将我带她入了一个我从未想象的世界。

人的生活应该是有目的、有意义的和经过思考的生活。人们想要生活得有意义、有价值,应该对自己生活在其中的世界和生活本身进行审视和思考。一个有迷惑与惊异的人,每每惭愧于自己的愚昧无知,他们探索哲理的目的是为了摆脱愚昧。

苏菲的世界名著读后感篇二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本好书对一个人的一生有着重大的影响,接下来我将要介绍一本好书,就是《苏菲的世界》。

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个14岁的少女苏菲在一段时间内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就像一个谜团一般在她的眼前展开。当刚刚拿到这本书时,听到看过的同学都在说这本书十分难读懂,于是我便没看这本书。

我们的棱角被现实磨得光滑,我们的思想被自己无情的禁锢,谁还记得,人类的文明,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我们的先辈用自己的智慧和生命堆积出来的?谁还拥有,那无知无畏的探索精神,敢于质疑哪些权威?只有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才会被历史铭记,才会无悔于自己的一生。

但有一次,我在家里闲着无聊,就从书架上拿下来了一本书,就是那本《苏菲的世界》。我随便翻开一页细细的品读起来,顿时我被这本书中的情节吸引住了,觉得越看越有趣。另外,在这其中也有很多的好词比如“花木扶疏,无中生有”……一些我从来没有看到过的词语和许多句子如同这个句子“当天气变暖,积雪融尽时,千千万万的花草树木便陡地自荒枯的大地上生长起来了”。使我非常有画面感,仿佛置身于其中,也在那个氛围中,自己就是其中的主角。同时文章中的一些好词佳句都十分准确,使文章大大增色不少。其中故事里的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描写的十分具体,因为这些句子大多数都采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夸张……修辞手法,这样的写作方式值得我们学习。

《苏菲的世界》这本书让我领略了优美的文字的同时,也让我感受到苏菲的世界就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苏菲的世界》一书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世界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与好奇!

苏菲的世界名著读后感篇三

如果遗产是物质的,那么总有一天会被消耗殆尽。但如果遗产是精神的,那么它不但不会同时光一起流失,而且能被发扬光大。

哲学,作为人类精神的象征,从古至今都披着神圣的面纱。人们只能满怀敬仰之心,却无缘见哲学之庐山真面目。因为它博大精深,融人类千年之史,汇世界百家之言。祖先赐予的精神遗产随着岁月的积淀愈发深不可测。无数哲人前赴后继著书立传,试图为世界展现一幅壮丽雄浑的哲学全景图。可是百家争鸣,丰富了哲学的内涵,却为勾勒全景图又增添了新的难题。于是,千百年来,哲学似雪球般前进、壮大,而人类只得管中窥豹似地欣赏奇峰一角。

我在寻觅,寻觅一种载体、一种形式能令人毫无倦怠之感地穿梭于哲学的长廊之中。我想一部书恐怕难以担此重任,因为记录哲学、见证历史的文献题材作品对于寻常百姓而言,无疑是味同嚼蜡的。但是,有困难才有奇迹,人的智慧与力量在劳作与发展中,常常释放出超常的能量。一位从教多年的作家完全采用侦探小说的构思,却将整部哲学史清晰地、丝丝入扣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它不是来自欧洲哲学的源头希腊,也不是东方龙的传人,更不是好莱坞的天才剧作家。他的家乡在遥远而恬静的北欧——挪威。令人难以置信,在几乎没有任何哲学底蕴的冰天雪地,却诞生了一位伟大的哲学作家。当然还有他那部震颤了哲学界的里程碑式的文学作品。

如果你是一位书迷,那么至此你肯定猜到了。是乔斯坦·贾德带着我们走进《苏菲的世界》探究高深的哲学。作家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年少的苏菲跟随着一封封神秘的来信,不知不觉地开始了她的哲学课。我们也仿佛如苏菲一样沿着历史的足迹浏览历代哲人的精辟论述。而正当我们略显疲惫之时,本书的副线却又使人精神为之一振。我们沿着苏菲的足迹寻找神秘的老师和从未谋面的席德。主线与副线自然交织,浑然天成,足见作家艺术修养之高。但更令我们叹为观止的则是:作家灵活而娴熟的运用浅显生动的语言讲述哲学家的故事、分析哲人的观点、探究哲学的真谛。《苏菲的世界》是将艺术与学术完美结合,通过我们熟悉的载体传达我们陌生的信息。

读者仿佛又回到了古希腊,聆听苏格拉底的教诲;犹如置身于中世纪的古堡,见证黎明前的黑暗。我们尽情沐浴文艺复兴的和煦阳光,沉醉于巴洛克的强烈反差艺术氛围之中。忘却了尘世的喧嚣,只觉真理的伟大和艺术的魅力。随后,穿梭于资产阶级革命的硝烟中,体味现代哲学的曙光。面对笛卡儿、史宾诺沙、洛克、休姆、柏克莱等一连串现代哲学的开山鼻祖,我们还来不及抒发心中的崇敬之情,启蒙运动的先驱便闯进了历史的大舞台。飞速发展的工业推动着历史的车轮驶入了崭新的轨道;时代的更替造就了更多的哲学巨人。黑格尔、康德秉承了日耳曼人的理性,也把法兰西人的浪漫发挥到了及至。而后马克思的《资本论》、达尔文的《进化论》、佛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三位伟人、三部巨著掀起了三个领域的革命巨浪,开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先人把一个又一个不解的哲学命题留给了后人,把一部又一部经典的传世佳品赐予我们。哲人用艺术的口吻教导生灵,文人用理性的笔触感染灵魂。我们的祖先在遗留宝贵精神财富的同时,更把弥足珍贵的鉴赏之道传授于世。贾德是继承者,而不是始作者,但《苏菲的世界》的的确确是崭新的世界。那是智慧的世界、梦幻想的世界、敬仰的世界、感叹的世界。贾德使我们有幸一睹哲学之貌,愿他的后人能见哲学的精髓!

苏菲的世界名著读后感篇四

苏菲的世界看过之后第一印象就是“迷”!为什么呢?苏菲的作者乔斯坦贾德是著名的作家,虽然不知道是不是悬念大师,但要是我,我倒是推荐他去写悬念小说。苏菲的世界这本书中有太多的迷解了又开,开了又解,把我搞得晕头转向,但最晕的还不是这个。苏菲的世界整体效果很好,虽然有很多谜,但是连接起来依然是天衣无缝,是一本值得看的好书。

第二感就是乱!一开始的信封变成了后来的面谈,我说在乔斯坦贾德笔下的艾伯特总是那么有空,如果这样,我倒希望他是个正常一点儿的哲学家。本书中有很多情节,以及道理,甚至是惊险刺激的过程等等……因此,我看来看去依然有些地方不太明白,令人费解。可是,这一切又好象是有关系的,一开始的信封,到苏菲去追查真相,最后真相大白,可又出现了席德的爸爸!这一连串的东东表面上乱糟糟的,但其实如果一次性看的话会觉得非常的具有剧场性。

第三呢不用说,就是难。这个“难”不是看书很难,而是书中的一部分内容很难懂。虽然都是些对生活,以及对社会都有关的哲理,但却是以一个哲学家的角度与我们阐述这个过程,从中世纪,再到什么纪元,从一元论到二元论,从古罗马到雅典,处处是哲学道理。我发现全书中动作焦点不是很多,反倒都是些哲学与真理。如果真要把这本书研究透的话,可想而知有多么的艰难啊!但也由此看出,乔斯坦贾德不仅仅作文精通,而且还深知哲理,真是难得一遇的“外国好作家”啊!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整体性很强的书,如果分开来看,并且一个一个情节的来看的话,估计要弄懂顺序十分的困难。整体上来讲《苏菲的世界》我认为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苏菲的世界名著读后感篇五

这是一本关于哲理的书,我开始是被它的名字所吸引,我认为这会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我开始并不知道,这本书是讲些什么的,当我看到第一章,我便知道这是讲哲学,每当我看到一个问题,我也会思考,但往往都是以失败告终。

就比如,第一个问题“你是谁?”我当时的第一个回答就是,我就是我,但苏菲却比我们想的还要多,她还联想到了其他的一些事物。比我们想的还要深入,还有“世界从何而来”“哲学是什么”“奇怪的生物”这些问题把我弄得晕头转向,使我对这本书没有了兴趣,让我接着读下去的是那个寄信胡神秘人,她是谁呢?为什么要寄信给苏菲呢?我继续的往下读,后面的内容并不象前面那样难以解读,而且越往后面读,我就觉得我的四周被金灿灿的阳光照着。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那次雅典之旅。艾伯特的穿越和雅典两千四百年前的样子,使我大吃了一惊,我当时的思想是和苏菲一样的,这是不是在拍电影呀!怎么会有人一下子就回到古代的雅典呢?可能是在做梦,对于雅典之旅,这就像是在讲一个故事,让人通俗易懂。

这本书讲了许多关于哲理的知识,都发生在我们身边,但我们都没有提出疑问,并认真思考过。哲理是一门很复杂又是很简单的一门学问,但这门学问最重要的就是动脑筋和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会认真思考,直到寻找到答案,我们应该学习苏菲那种爱思考,坚持不解的精神。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懂得思考,而且都深入的去探究,那这个世界的知识分子肯定会比现在多得多。《苏菲的世界》带给了我另一种感觉,一种难以解说的感觉,就好像如果你站在宇宙,你就是宇宙中渺小的尘埃,你非常地想去探索,但宇宙太大了,不论你怎么努力,永远都触碰不到它的边缘,既然望不到边,那就让我们更加努力去探索吧!

苏菲的世界名著读后感篇六

我只明白,看这本书之前,我从没思考过。可能不只是我,几乎每个人都把这个世界想得太过理所当然——因为我们早已熟悉这个世界。世界的多姿多彩,仿佛与我们无关。就如作者用的比喻,宇宙就好像魔术师从帽子中拉出的一只兔子,而我们人类则是兔子毛皮深处的寄生虫。我们都在兔子的毛皮深处舒服的躺着,对魔术师的秘密毫无兴趣。仅有哲学家,不停的顺着兔子的细毛向上攀爬,想探究魔术师的秘密。

这本《苏菲的世界》,带着主人公苏菲爬回兔毛尖端的同时,引领读者进入了哲学殿堂。让我学会用自我的方式去理解:哲学是什么?我想,可能,哲学就是认识自我,不一样的自我。

合上这本书,回忆起带给我感触最深的“我思故我在”。或许,我们活着的世界也只是造物主写的一本小说罢了,连我们是否真正存在都需要证明。笛卡尔说过:“我思考,所以我存在。如果我不存在,那么我不思考。如果我思考,那么人生就意味着虚无缥缈。”他认为,我们应当要怀疑一切,但不能怀疑“怀疑”这件事本身。这种观点,让我觉得与“庄周梦蝶”相类似。到底是周公做梦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周公?在处于“毛皮深处”的人看来,一个人在醒时的所见所感是真实的;梦境是幻觉,是不真实的。虽然,“醒”是一种境界,“梦”是另一种境界,二者是不相同的;庄周是庄周,蝴蝶是蝴蝶,二者也是不相同的。可是,这样的一个思考,却让我犯迷糊,让我感到了一种“人生如梦”的人生态度。

苏菲的世界名著读后感篇七

本书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不落俗套、新颖地以一个曲折离奇的故事揭示西方哲学史的发展历程。故事是这样开始的:14岁的少女苏菲在某天放学回家后发现了神秘的一封信,从思考信中提到的“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的问题开始,在一个神秘导师(艾伯特)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之后,艾伯特陆续向苏菲娓娓道来:从古希腊自然派哲学,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到人性被神化的中世纪,到人性复苏的文艺复兴时期的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到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再到黑格尔的辩证法,康德的人本主义,最终到现代以人为中心的存在主义观点,各种学派、各种学说让人应接不暇,实际上这却是作者借艾伯特之口把这一切展现在读者眼前。

本书的另一个奇妙之处在于,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这些信虽是寄给她,却是写给一个与她同一天生日的、似乎是不存在的女孩――席德。更出奇的是,艾伯特不停地给苏菲讲课,却发现他们所做的一切似乎是席德的父亲艾勃特少校的“特意”安排,或者说他们是活在少校的意识当中。他们的谈话和举动被少校安排好后写进一本叫《苏菲的世界》的书,作为生日礼物送给她的女儿。故事的结尾,艾伯特与苏菲试图逃出少校的思想控制并且成功。

席德与少校,苏菲与艾伯特,这两对人物,时虚时真,让人有一种糊涂的感觉,真实与虚幻二者难以分开,留给读者无限思考。

读后感。

本书最大的一个特色是作者用了“书中有书”、环环嵌套的写法。本书要讲的哲学内容全部通过艾伯特给苏菲的书信(后期是谈话)呈现的,而这一切恰好是记录在少校写给女儿作为生日礼物的书中,但是,不要忘记,所有这一切一切最终却只是作者意识的反映写在书上罢了。书中的人物是那么真实的存在,却又是活在别人的意识当中,两对人物,或真或假,究竟谁才是真实世界的客观存在,谁是意识形态的思维反映呢?既然苏菲与艾伯特可以是少校意识中虚构的两个人物,谁又能否认少校不是别人意识当中的虚幻人物呢?或者这才是作者写本文的真正意图,这就符合本书开头提出了两个问题――我是谁?世界从哪里来?也就引发我们对哲学终极问题的思考――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相信很多人看过电影《盗梦空间》。电影在最后留给大家一个悬念。科布(男主角)在“回到现实”与儿女团聚之后,用陀螺测试是否还在梦境中,电影突然结束,到底是在现实,还是梦境呢。这跟《苏菲的世界》的结尾很相像,苏菲与艾伯特最终似乎是逃出了少校的意识,但说不定又闯入了另一个人的意识当中,或者说,由始到终,他z包括少校和席德都是活在第五个人的意识当中呢(至少他们都是作者虚构的)?所有的一切作者并无明示,耐人寻味,引人深思。

苏菲的世界名著读后感篇八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很好的哲学启蒙书,它用通俗的语言来讲述从柏拉图以前一直到二十世纪的整部世界哲学史。小说部分类似于侦探小说,是现代版的爱丽丝梦游仙境(作家南方朔语)会让读者产生兴趣,丝毫不觉得枯燥厌烦。

大家都认为世界上有善良和邪恶,而那些神话、电影、戏剧、演义都在极力地宣誓“邪恶是永远战胜不了正义(善良)的”、“正义(善良)必胜”等等,,渐渐地人们也被这些看法所“感染”了,认为好人就是代表正义(善良),坏人就是代表邪恶,我也是这样想的;可是当我看完书中第三章后,我的看法就变了。

我跟着苏菲的步伐,深深地思考,发现原来这个世界上并没有至善至恶,而这些善恶都是取决于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如果大多数人认为某种事物是好的,那么这种事物就会被推崇为善的代表,反之就会被人们唾弃为恶的代表。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思想也会发生变化,任何事物无论是至善还是至恶,似乎都不是真实的,所以我认为世界上并没有至善至恶。

……

说实话,哲学实在是一个太大的课题,让人不得不去不断地深思,而我就好比一个刚刚步入哲学这个金色殿堂的小孩子,世界太大,而我太小,我就如那布满夜空的星尘,但是,我相信,我总有一天也会成长起来,也会沿着哲学的阶梯,一步步地爬到最高处,去仔细地审视哲学这个大世界的!

苏菲的世界名著读后感篇九

十四岁的少女苏菲如同我一般,每当我思考,就宛如进入了苏菲的世界,哲学的世界。这是一本最易懂的哲学启蒙书,但我真正的进入它却费了不少的周折。我开始用哲学的眼光审视世界,发现身边的哲学无处不在。

小鸟有没有思想,我想,我不是鸟,自是不知其是否所思。优雅的旋律传入耳中,一种对哲学的思考,在电影的潜移默化中,悄悄展开。

影片用奇幻的手法穿插着一些传奇人物的历史故事及其思想,苏菲的一次次探索,从启蒙到进化,引领着我们进入了一个神奇,理性而又充满魅力的哲学世界。

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我们,又将是为何而存在?一个个问题,不仅仅只是引导着苏菲,还让我们发出了深深的震撼,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是那样的难以回答,正如电影中所说的,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对于饥饿的人来说,是食物;对于寒冷的人来说,是温暖;对于痛苦的人来说,是幸福。

存在的意义,怕是没有人能理解。就犹如世间万物一样,世界为何存在?其意义又是什么?这个问题,从来就没有标准答案,恐怕是连提出这些答案的人,也不知道自己是否正确吧。

我们迷茫,并不是因为年轻,而是因为,我们不懂得这个世界。一个人的成长,就是对外面世界的探索,对内心世界的创造,每个人都在不断成长,直到死亡。人有多大成就,并不是他做了什么事,而在于他是否洞悉了世界的本质,创造的内心世界是否有价值。

苏菲的世界名著读后感篇十

假期,老师推荐了一些书,它是我选择的其中一本。一看书名,大家可能以为它是一本故事书或传记。不,它是一本哲学书。自然,它的作者是一名哲学家,哲学家写哲学书不足为奇。刚开始,我也是这个想法,翻开后,我有了不同的感受。

主人公是14岁的少女苏菲,她不断的接到一个哲学家的神秘来信,把她的思想与生活彻底扰乱。随着哲学学习的深入,苏菲开始思索,开始解开一个个谜团,最终成功解开谜团并使用哲学来生活。

作者用的这个书名不仅仅是写主人公苏菲,而是所有的我们,这个世界是个哲学的世界、智慧的世界、梦想于成长的世界。这个世界,可以把主人公换成所有人,这个世界,更可以迷上我们所有人。

这应该是为什么它的销量超过4500万,且翻译过64种语言的原因—因为它可以针对任何人,任何事,且全世界人都需要自己的世界。

苏菲的世界名著读后感篇十一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经常出现在推荐给初中生阅读书单里的一本哲学入门书,说来惭愧,最近我才全本细细读完。终于下次推荐书单的时候可以理直气壮地推荐这本书了。

这本书概括起来其实相当简单,就是一个老师给一个小女孩讲哲学史的一个故事。老实说,故事真不怎么出彩,要是想说这样的故事能冲淡哲学思考带来的头疼,那真的是夸张了。但是通俗易懂的语言和苏格拉底式问答法的推进,还是让很多晦涩的概念清晰了不少。这是一本必须全部读完才完整的书,必将它是一本哲学史,而哲学的很多问题其实是贴合时代思考的。因此,看到最后才感觉会最接近现在我们思考的很多问题。

一直好奇对于孩子而言这本书的阅读感受。初中时代的阅读体验,现在回想起来最值得羡慕的还是有两点,一个是无比充裕的时间,一个是读各类“闲书”的政治正确,这两点无疑都非常适合阅读哲学需要的心情。

而作为一个可悲的社畜,读哲学也许是要偷偷读的。毕竟它不是《高效能认识的七个习惯》也不是《刻意练习》,它只是一个无关紧要的日常兴趣,甚至不值得在朋友圈分享。

它不单无法帮你或者你的老板赚到一百万,同时还会让你有点怀疑人生,比如说下面这段是当时看完之后写下的第一感想:

“感慨自己是如此的渺小之下,不断想的是——真实究竟是什么?向外看世界会有多大,向内看内心能有多深?这些问题都在极大的展开,不断的展开再展开,我在中间,感受一种来自崇高的美感。此时此刻里面有多少个瞬间在一刹那过去,上一刹那和这一刹那的我有多少的不同,我只能确定我在思考。

而这一切对于最后的那个我自己去决定的意义又意味着什么?是一瞬间的灵光?还是潜意识里面飘落的一颗尘埃?一段精彩的又或者枯燥的旅途?存在先于本质吗?生存还是毁灭,又为了什么生存?也许最后会觉得,那个意义就是不断思考本身吧,思考关于美也好,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也好。所以这是算是献给每一个爱智慧的人的一份礼物吗?至少这一刻,我享受这份礼物。”

现在仔细一看,大概没有什么书像哲学类的书籍,不单不一定能帮你解决些什么问题,还留下一大堆问题。就像《钟鼓楼》里面那句经典的歌词“是谁出的题这么的难,到处全都是正确答案”。

但其实哲学又是一道比人生里面所有的其他题加起来都有意义的一道题,高于文科探寻的美,也高于理科探寻的这个世界的真相,在所有题目的尽头。

就像一场考试,前面的题你辛辛苦苦的完成了,发现最后一道题如果你答错了有可能整张卷子直接得零分一样。因此有三种面对这一道题的态度。

第一种就是忽视它,先把前面的题做好就是了,最后再面对这道题;第二种就是先做这道题结果被这道题绕进去了,结果前面的题做的一塌糊涂;第三种是有点像面对语文考试作文的态度,我先看了题,然后我一边做前面的题一边思考这道题,也许前面的题的某些点还能帮助我解开这道题。

日常花点时间去看点哲学,这可以说就是我对第三种答案的一个选择吧。

其实在成年人的世界里面,意义往往是越简单越好的,比如说,当所有的意义都是物质,经济的效率就会很高,又比如说赋予一个崇高的价值,那政治效率就会给很高。看得多,想得多,问题太多,有时还真未必是一件绝对的好事呢。

这本书的读后感实在不好写,探讨的都是很本质的问题,但结论想来还是可以有几个的——

1.不断思考是一件最有趣的事情,对这个世界的好奇是支撑做很多事情的意义,另外一个就是让这个世界更美好一些吧。

2.“所有的事情本身是没有意义的,意义是自己去赋予的”,现在看来是最贴合这个时代的,自己最认同的。

3.即使我们不能改变世界,我们也要善待自己,毕竟我们就是世界本身。

至于这本书更多的阅读感悟,至少在读的时候是零零散散圈划了不少,最后能记得多少还真说不准,只能说一路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是美好的。归纳为四个点好了——苏菲是个好学生,艾伯特是个好老师,哲学很有趣,这是本好书。

苏菲的世界名著读后感篇十二

都说《苏菲的世界》是一本普及的哲学读物,一本写给大众的哲学史。这个假期,我有幸读完了这本书,感受颇多。

作家总是要尽力让自己的笔下的人物鲜活真实,然而《苏菲的世界》的作者乔斯坦却没有刻意如此,他只是让我们读到了一个真实如你我的苏菲,经历了许多谜一般的事情,随着哲学家艾伯特的出现进入了哲学的世界。在作品的中途作者又突然提示,这无数谜一样的原因不是苏菲,而是席德父亲假想出的人物。残忍的是,作者还要苏菲自己知道这个事实,知道自己是一个虚幻。更别出心裁的是,乔斯坦竟让苏菲与艾伯特去反抗那个主宰他们命运的席德父亲,而且最终逃脱,来到了永恒之地,甚至影响了席德父亲的那个世界。

是的,《苏菲的世界》不仅是一本普及的哲学读物,还是一位普通的哲学教师对哲学终极问题的思索。《苏菲的世界》原着副标题虽是“一本关于哲学的小说”,我却认为它真正的主题乃是“存在与虚无”。

这是一个绝妙的影射。人类本是平凡如苏菲一样的生活着,并没必要思索存在或是虚无。然而不同于其他动物的本能——爱智慧,让人转向哲学,思索自身的存在,沿着这条路越走越远,直到惊惶地发现竟毫无办法证明自身的存在,发现这一切都是虚无。

这正是整个西方哲学的映射。“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苏菲接到的这两个问题,是早在三千年前,就被希腊先哲固执地提出,他们不甘心仅仅只活在这个世界中,他们偏要去认知,思索这世界的本原,证明真实的存在。从泰勒斯到普罗泰格拉,从苏格拉到亚里士多德,他们为他们提出的问题奋斗终生,甚至不惜生命的代价。他们将他们的事业命名为“爱智慧”,不是“智慧”而是“爱智慧”,便是意味着也许他们的问题永远无法真正解决。但对于智慧的热爱让人成其为人,让哲学家成其为哲学家。千百年来,关于存在的思索在一代代哲学家中延续,即使未找到答案,却也从未断绝。面对这些对于人类太过于沉重的问题,我们曾求助于上帝。如是,可以认为自己站在宇宙的中心,生来就是其他物种的统治者,但这一切终归幻灭。我们也求助于理性,如是,便可以认为我们拥有独一无二的天赋,动物所没有的理性,但终究无法忽视太多的非理性因素。非理性主义与虚无主义渐渐滋生。因为人类日渐发展,却也日显无助。人类争取着自由,但却突然发现自己被孤零零地抛到这世界上,没有上帝,甚至没有任何永恒的存在之物可以依靠。我们自由了?也许。但,我们没有任何选择地不面对自身的自由,我们最终,同样没有任何选择就必须失去所有的自由。这自由轻到无法承受。存在?抑或是虚无?人类前所未有的惶惑,甚至是痛苦。无论是在弗洛姆的《逃避》自由还是萨特的《存在与虚无》中,我都能或多或少地读出这种无奈。如果,如果人类不曾想过这些不必思考的问题,我们就不会有这样的痛苦,但,如果那样,我们,也就不是人类。爱智慧是我们的本性,来自智慧的痛苦是我们的宿命。

《苏菲的世界》中,我能读到这种悲哀、压抑与无奈。苏菲是席德父亲笔下的人物,席德父亲又是作者笔下的人物,那我们呢?我们以为自己每天真真切切地生活着,然而也许,我们不过是另一个作家笔下的人物,我们没有自由的意志,那个作家就是我们命运的主宰,我们的上帝,理性不能。是的,无人能够证明,以为是存在的东西也许不过是虚无,虚无,一切皆无,没有任何东西是坚实而又可以确定的。

《苏菲的世界》中,我却也能读到一种顽强,一种带着悲剧色彩震撼人心的顽强。当苏菲和艾伯特知道了自己是虚幻的人物,他们没有选择逃避,而是选择了反抗。而最终,他们虽然未能使自己成为真实存在的人物,却逃出了小说的本身,作为虚幻的人物来到了“”永恒之境。

是的,也许哲学的所有终极问题,都永远不会有完美的答案,但正是对他们的思考,让人类,与众不同,如哈姆莱特的著名台词:“存在抑或虚无?这是个问题。”而目的,则是自我,是希腊德尔菲神庙上那句如带魔力的铭文“认识你自己!”

苏菲的世界名著读后感篇十三

这些天我一直在看《苏菲的世界》,看那些在时空中闪现的.哲人们是如何解析生命和世界的意义的。“苏菲”这个名字有“智慧”的意思。那么,《苏菲的世界》,也就是“智慧的世界”。

哲学,便是能够让人变得更加智慧的学说。

在我13岁的时候我买下了这本书,没有想到,一看就是四年,看了三遍。说它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真的一点都不为过。“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两个问题在我心中时时萦绕,排解不开。世界仿佛是重新出现在我的面前,而我是刚刚在那只“大兔子”的皮毛中抬起头,准备端详宇宙中这位“魔术师”——“生命最初的意义”——的脸。我并不确定我会知道什么,我也不确定我会发现什么,可是我知道,过程有时候比结果更重要。于是我开始追随艾伯特和苏菲的脚步,展开了这场在哲学世界里的游历。十四岁的少女苏菲看见镜子里的自己疯狂地眨眼,于是她走进了哲学的世界。笛卡尔说:“cogito,ergosum(我思故我在)。”这个少女也在一些神秘信件的带领下开始在哲学这个世界中徜徉着,思索着。世界起源的纱幕一层层被掀开,但是新的疑团却又接踵而来。席德,苏菲,艾伯特;席德佳,苏菲亚,大艾伯特;树林中无人的上校的小木屋,祖母从吉普赛妇人那里买来的一面“魔镜”……每件事物都是线索,每件事物也都是新的谜团。苏菲边走边想,一个个新的哲学天地展现在她的面前。事情的真相,原来竟是如此……果真是我思故我在。苏格拉底,柏拉图,亚理斯多德,中世纪,文艺复兴,浪漫主义,弗洛伊德……一千年,两千年,一个世纪,两个世纪,一种思想,另一种思想都在这本书里被引述伸展得恰到好处。

像另一个爱丽丝漫游仙境一样,如梦如幻,却又无比真实。在这个缺乏梦境缺乏哲学的时代,我在这本书里找到了他们两者之间最完美的统一。有时候我会想起自己走过的路,其实生命真的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地方,可是由于自己已经“习惯”这样生活,也就不曾明了宇宙的浩瀚和生命的伟大。有位哲学家说过,每个孩子都是哲学家。我想,那是因为孩子都没有失去对这个世界所抱有的最初的好奇心。如果一个人对自己为何会存在这个世界上而不感到惊奇,这将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情呵!其实我没有什么把握能够真正透彻地了解世界和生命最初的意义和起源,可是我想,身为一个活着的人,就应该对自己的生命和自己生活的环境负责。如何负责呢?最起码,我们要知道自己究竟该如何生活才是最好的。我们不能如此无所谓地生活着,像一具没有灵魂的躯体。可是,生命的意义和世界的起源是一个太大的课题了,我只是一个刚刚开始打量哲学这个金色殿堂的小孩。

世界太大,而我太小,我没有办法以自己如此微弱如此渺小的生命去探究和断定这么浩瀚这么伟大的世界。可是我知道,终有一天,我可以站在世界的顶端,仔细审视与我平等的“魔术师”。

苏菲的世界名著读后感篇十四

就这个看似比较简单的问题,却是比较基本的问题,我们穷尽一生,追求是是什么?很多时候不就是想了解自己,了解这个世界,想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么?有时候,我们很多心理问题是因为我们不了解自己造成的,我们妄图和别人攀比,却不了解自己,我们用觉得自己什么都可以做到,做好,事实却告诉你,你根本做不到。我们了解自己,才不会那么痛苦。

为什么选择一个十四岁的苏菲呢?为什么当一个优秀的哲学家最重要的条件是好奇心么?就我看来,太小的孩子,虽然有好奇心,却没有足够的探索研究能力,思维还不足以应付这种哲学问题,也很难去寻找答案。好奇心,意味着主动去思考,主动去探索,因为对这个世界已经习以为常了,我们就很难像孩子一样,提出各种各样的质疑,问题,即使有孩子提出问题,要不是不耐烦地随口一说,或者是责骂,孩子的创造性,好奇心就这样被扼杀了。

“赫拉克里特斯说:“所有事物都是流动的。”每一件事物都在不停变化、移动,没有任何事物是静止不变的。”我小学的时候,思考过类似的问题,即使是同一棵树的叶子,同一批出厂的产品,也有不同,至于为什么不同,我没有考虑那么多。

赫拉克里特斯指出,世间的事物都是相对的。

苏菲的世界名著读后感篇十五

唤醒内心深处对生命的感悟,每封信都有每封信的故事。

14岁的少女苏菲接二连三地收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的各种意义像谜团一样在她眼前展开。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导下,苏菲开始思索,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事实与真相总是那么的令人难以理解。

在这本书中,最令我陷入思索的就是《柏拉图》这一章,柏拉图关心的是永恒不变的食物与“真理”,也关心与人类道德及社会发生的事。柏拉图同时认为,灵魂栖居在躯体内之前,然而一旦灵魂在某一个躯体内醒来它便忘了完美的理性。

《苏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它将唤醒人类内心深处对生命的理解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渴望!

苏菲的世界名著读后感篇十六

这本书是写给15岁的孩子们看的。我今年才看到,嗯,所以我今年15岁。

这本书有两条线,一条线介绍了从古希腊自然派哲学到战后存在主义哲学的漫长的西方哲学史历史进程,一条线讲述了少校为了给女儿过生日,通过写作创造出苏菲这个人物以及她的故事后,将苏菲的故事装订成册作为生日礼物送给女儿,但他笔下的苏菲却产生了自我意识,从书中逃离的奇妙故事。

这两条线的交织和互相推进,使得这漫长的哲学课也变得生动有趣。对于孩子们来讲,在窥探苏菲的秘密的过程中,顺便了解了整个西方哲学史,是一举两得的阅读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轻松愉快。所以这本书的科普价值很受世界各国推崇,比如德国这个哲学家的国度,就毫不吝啬的给了这本书很多高级别的文学奖。

像我这种非哲学专业的门外汉,虽然二十年后才读这本书,读完也收获很多,一点儿也不觉得此书幼稚—而且我读了好久呢,因为信息量太大,没办法一目十行。

回想我学生时代,那时候我就很喜欢哲学,初中和高中的暑假我都会买一堆哲学书自发性的学习,但缺人指点,因此学的也很不成体系。不过我通过这本《苏菲的世界》捋了一遍西方哲学史后,发现自己除了英国经验主义哲学没深入接触过以外,其他学派从冷门到热门都自学过了,给自己鼓个掌。

然而哲学和我研究生读的文学一样,都是在这个功利社会中受人冷落的学问。文学的地位甚至比哲学还高一些。哲学已经很过时了,就像拉丁语一样,早在一百多年前,哲学的时代就已过去,现在的哲学只剩落日余晖,靠反射往日的辉煌苟延残喘。

借用熊逸老师在“得到”《哲学的尴尬与〈时髦的废话〉序言》的所说的:

原本属于哲学范畴的研究被细分到其他各学科里。比如,以前哲学研究的“我们从哪里来”的问题,现在在遗传学家手里,以前哲学研究的“宇宙的本源是什么”的问题,现在在物理学家手里,即便是那些偏于文科的哲学内容,也被语言学、逻辑学、政治学、心理学瓜分掉了。

但在功利的社会里,研读哲学对个人来讲也还是有些用处的。它可以让你在各种生活境遇中保持一种“抽离感”,有助于在遇到各种不顺的时候能保持较为良好的心态(毕竟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对吧?),这点儿其实很重要。有些人碰到有些坎儿,翻不过去,气出毛病,花钱治病,全家受累。读点儿哲学,想想我们都是宇宙大爆炸后飘落的一些些星尘,想想庄周梦蝶,焉知谁在梦中,想想哲学世界之高远与人生之渺小,再回头看很多生活中让人心浮气躁的小事情,就会超脱许多。不过都是星尘而已。所以哲学家们普遍长寿,比如康德,那个年代活到了75岁,堪比当今时代活到150岁。

苏菲的世界名著读后感篇十七

事实上,我们就是那只从帽子里被拉出来的小白兔。我们与小白兔之间唯一不同的是:小白兔并不明白它本身参与了一场魔术表演。而我们则相反。我们觉得自己是某种神秘事物的一部分,我们想了解其中的奥秘。

p.s.关于小兔子,最好将它比作整个宇宙,而我们人类则是寄居在兔子皮毛深处的微生虫。不过哲学家总是试图沿着兔子的细皮往上爬,以便将魔术师看个清楚。

赏析。

这本书最大的优点还在于,它并不如别的哲学书一般排列松散,抑或说无味,而是丝丝入扣,环环相结,一波三折。哲学是包罗万象的,所以许多书都以一个一个的事例来分析,而这本书,则把它们都串了起来,成为了一个个建立在小片断上的更大故事,没有缺失了小说的趣味性。

苏菲的世界名著读后感篇十八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菲的世界》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菲的世界》第一遍终于读完了,读得较慢,因为关于哲学,比较烧脑,并且每天和一本散文类的书搭配看,搭配的两本散文书早读完了,也亏后来搭配的《沈从文经典作品选》大开本,耐读,还剩有几十页,终是熬过了《苏菲的世界》。

除了读时的脑洞大开,过后却并没有太多的印象,有点惭愧。所做的比喻,印象深刻的是关于世界就像魔术师从他的帽子里拉出的一只白兔,而我们多数人都是那些窝在舒适柔软的兔毛深处,不愿爬出、得过且过的人;再就是“地球是航行在宇宙中燃烧的太阳四周的一艘大船。而我们每一个人则是满载基因航行过生命的一条小船。”

印象较深的金句:

“我不会听任你变得和其他人一样没有感觉、无动于衷。我希望你有一个好奇、充满求知欲的心灵。”

“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无所知。”

“唯有平衡、节制,人才能过着快乐和谐的生活。”

“我们的本质原来也和梦一般,短短的一生就在睡梦中度过……”

“不能汲取三千年历史经验的人没有未来可言”

“尊重每一个人的本身,而不要将他当成达到某种外在目的的手段。”

所有提到的哲学家,记住的有:德谟克利斯特,他提出了原子理论,还有关于‘灵魂原子’的说法,令人印象深刻;希波克拉底,他的‘医学伦理’,他要求学生宣读的誓言,我觉得让如今的医生来宣誓,也是合适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三位师生关系的继承和发展,也有个印象,得益于学校里学的知识的积累,知道这三个人;笛卡尔,以前只知道他是一个数学家,坐标系,笛卡尔定理,原来他也是个哲学家,‘我思故我在’竟是他提出的;之后的康德、黑格尔,只是知道是哲学家;达尔文,只知道是进化论的提出者,不知道也是个哲学家;马克思、恩格斯,这些因为国家的制度,在小时候的政治里就学过他们的思想。哦,还记得一个休姆,但是他的哲学思想不知道主张什么了。其他的那么多的哲学家,连名字也记不起来了。

正如作者所说:“这不是一个读一次就可以的故事”,我也需要再来读,再来读。

苏菲的世界名著读后感篇十九

前后用了八天的时间结束了这部哲学入门级读物《苏菲的世界》。暂且不说我是否学到了什么,但至少给我一些启发。

之所以选择《苏》陪我度过这段艰难的时光,一是为了让自己的思维忙碌起来,可以稍稍抽离琐碎的日常做一些有价值的思考;另一方面人在身心脆弱的时候应该更容易感悟到生活中的哲理。因此,作为一个从未系统的了解过西方哲学史的哲学小白,趁着卧床静养的这段时间认真的啃下这块骨头。

费解是哲学类书籍的共性,但是这本书并不算枯燥,毕竟只是一本入门级读物。同时作者构思精巧,以小说的形式把你带入整个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和15岁的小姑娘苏菲一起看那些时空中闪现的哲人是如何解析生命和世界的存在。ps:做笔记很重要,否则很多章节要不断的回看才能明白。

本书借艾伯特老师之口,向读者介绍了由古至今在不同社会背景下提出了不同哲学理念的西方哲学家们。从古代的苏格拉底、中世纪的奥古斯汀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培根、再到启蒙运动时期的孟德斯鸠……显然,历史在不断的发展,社会在不断的进步,人类文明正在迈向更多的理性与自由。到目前为止,哲学家仍无法明确回答关于“存在”的问题,但是正因为他们在不断的追寻这些问题的根本答案时,会发现许多其他问题有了更清楚明确的解决方法。科学,研究,科技等都是哲学思考所带来的副产品。因此,这也是哲学存在的意义。我思故我在。

故事的结尾是一个可爱的浪漫主义反讽,谜中谜,局中局!就像诺瓦里斯所说“人世变成了一场梦,而梦境成了现实”。何必要去计较梦境与现实,人生最大的乐趣就在于它的未知性,既来之则安之,我们存在的意义就是要创造自己的人生,这是使命,不管你是活在梦境还是现实…….

关于哲学:科学给了我们知识,只有哲学赋予人智慧。

苏菲的世界名著读后感篇二十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哲学启蒙书,她用深入浅出的文字想我们每个读者展示了哲学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从苏菲在信箱中取出的一封写着:“你是谁?”的信开始,在艾伯特的指点下,苏菲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她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认识包括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古登堡的印刷机……涉及艺术、科学、建筑、数学等许多方面。至于近现代,艾伯特的“哲学函授课”包含了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乃至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看这样一部作品,让我看到了全人类的文明。在苏菲的所到之处,到处都凝结着文明的精华。看过之后,我已经不仅仅是学到了一些东西,更重要的是心灵的震撼。

我原本以为哲学是一门不切实际的学问,但当我读完全书后才发现哲学其实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哲学是“关于天底下每个人都关心的一些问题的学科”。哲学所要解决的都是还没有科学方法可以证明的问题——诸如善与恶、美与丑、生与死、秩序与自由等。我认为哲学不是科学,因为它没有什么精确的公式来计算、来衡量。哲学是对未知事物或不确切认识的事物的假设性解释,是追求真理的开路先锋。在我们的这个世界,仅有科学而无哲学,仅有事实而无洞察力和价值观,是不能使我们免于浩劫和绝望的。科学给予我们知识,然而只有哲学才给予我们智慧。

这是一本很好的哲学入门书,它和其他大部头的令人伤脑筋的哲学书不同,读它更像是读一本侦探小说,让人不自觉地跟随着苏菲去思考,去探讨一个个哲学问题,去拜访一位位哲学家,了解他们,走进他们的世界。这本书的内容广,但并不紊乱,书中内容分成许多章节,每节题目都点出了该章节内容的中心,或深藏或巧露;而每一节内容都会阐述几个问题。这样的分节使人读后更容易消化,也更容易理解。

千百年来,不管是什么时代的人,什么民族的人都在追寻着相同的问题,就像是“人是谁”“世界从何而来”,正是因为人们的好奇心,才有了哲学。遗憾的是,现在人们的好奇心却因为习惯而递减。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渐渐接受了这个世界,并把这一切都当成了理所当然,我们的好奇心也就被压抑住了,从这个角度说,我们对世界的好奇心以及对发现问题的敏锐甚至比不上小孩。但是哲学家之所以与众不同,就是他们从不会习惯这个世界。对于他们来说,这个世界一直都有一些不合理,甚至有些复杂难解、神秘莫测,他们就像是孩子一样打量着这个世界,所以他们才能提出那些深奥的问题,所以他们才能被人称为智者。我也在反省自己,是不是已经失去了好奇心,是不是要用一种新的眼光去打量这个世界,就算不能做到像孩童那样,起码也要做到遇事多要想几个为什么。

心里面想的还有很多,但不知道怎么来更加明白的表达,也许只有我们自己亲身读了此书后才能和我一样感受到《苏菲的世界》带给我们的震撼!

在上学期间就经常听到《苏菲的世界》,跑了几次图书馆都一落而空。这么抢手的书,难怪会这么热,尽管不知道这书是关于什么方面的内容,但还是想一睹它的庐山真面目。

碰巧,在入住华农宿舍期间,我刚好看到的堂妹的书架上有这本书……。

《苏菲的世界》可以说是一本哲学启蒙书,她用深入浅出的文字想我们每个读者展示了哲学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这本书记述了一个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神秘的信,——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苏菲每天都会收到这种神秘的信,她在信中的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走进了哲学,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拂络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与此同时,苏菲仍不断接受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前展开了。苏菲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和后天所积累的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找到答案。

《苏菲的世界》无疑给我们中国的很多不畅销的哲学著作敲了钟,或者是指明了路。很多研究哲学的学者自身都认为“哲学”就应该是生涩的、非一般人可以理解的高深理论,并以自己能用艰涩的语言描绘为荣。

哲学所要解决的都是还没有科学方法可以证明的问题——诸如善与恶、美与丑、生与死、秩序与自由等。我认为哲学不是科学,因为它没有什么精确的公式来计算、来衡量。哲学是对未知事物或不确切认识的事物的假设性解释,是追求真理的开路先锋。在我们的这个世界,仅有科学而无哲学,仅有事实而无洞察力和价值观,是不能使我们免于浩劫和绝望的。科学给予我们知识,然而只有哲学才给予我们智慧。

资料。

文中的苏菲她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致使她走上了通往解开世界谜团和哲学的大门。并且,苏菲她还具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这一点是十分值得我们学习的。只有有了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我们才有机会去做好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苏菲的世界名著读后感篇二十一

如果遗产是物质的话,那么总有一天会被消耗殆尽。但如果遗产是精神的话,那么它不但不会同时光一起流失,而且能被发扬光大。

哲学,作为人类精神的象征,从古至今都披着神圣的面纱。人们只能满怀敬仰之心,却无缘见哲学之庐山真面目。因为它博大精深,融人类千年之史,汇世界百家之言。祖先赐予的精神遗产随着岁月的积淀愈发深不可测。无数哲人前赴后继著书立传,试图为世界展现一幅壮丽雄浑的哲学全景图。可是百家争鸣,丰富了哲学的内涵,却为勾勒全景图又增添了新的难题。于是,千百年来,哲学似雪球般前进、壮大,而人类只得管中窥豹似地欣赏奇峰一角。

我在寻觅,寻觅一种载体、一种形式能令人毫无倦怠之感地穿梭于哲学的长廊之中。我想一部书恐怕难以担此重任,因为记录哲学、见证历史的文献题材作品对于寻常百姓而言,无疑是味同嚼蜡的。但是,有困难才有奇迹,人的智慧与力量在劳作与发展中,常常释放出超常的能量。一位从教多年的作家完全采用侦探小说的构思,却将整部哲学史清晰地、丝丝入扣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它不是来自欧洲哲学的源头希腊,也不是东方龙的传人,更不是好莱坞的天才剧作家。他的家乡在遥远而恬静的北欧――挪威。令人难以置信,在几乎没有任何哲学底蕴的冰天雪地,却诞生了一位伟大的哲学作家。当然还有他那部震颤了哲学界的里程碑式的文学作品。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79978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