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期待上语文课论文大全(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5 08:25:17
如何让学生期待上语文课论文大全(14篇)
时间:2023-11-25 08:25:17     小编:LZ文人

在总结中,我们可以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避免重蹈覆辙。写总结时,我们要避免过多赘述细节,着重归纳和总结核心要点。这些总结范文包含了不同领域的内容,对于我们的学习和工作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如何让学生期待上语文课论文篇一

语文课改,让学生做主(网友来稿)。

梁申勇。

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尚市镇二中梁申勇何平。

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我讲你听,口耳相传,是我国基础教育沿袭已久的教学方式,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有诸多弊端,它无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语文能力不是靠教师讲出来的,而是通过活动,通过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培养出来的。课程改革是一次基础教育的革命,一场非凡的对话,一把迈向成功教育的金钥匙。《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认知规律,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内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的课程改革将打破传统教育原有的单一、教条的教学模式,构建以人为本、百花齐放的新型教学体系;它变沉闷、闭塞的课堂为欢声笑语,使课堂充满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它更注重的是师生的交流、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情感体验,它还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习和做人的品性。

为此,我们成立了课改实验班,在教学中以新的教育理念大胆推进课堂教学创新,在教学模式上只要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敢于试验,甚至可以不受条条框框限制。在备课中做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活用教材,不惟教材、教参。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探索式、小组合作等形式,鼓励学生探究和运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在组织教学中不只是一个提问者,更是一个与学生同步学习的参与者、点拨者。在作文教学中敢于创新,把作文交给学生念,学生评,将班上的学生分成十个学习合作小组,每周安排一至二节课,由小组推荐代表上台念自己的习作,评自己、评别人的作品。通过尝试发现有四大好处:一、避免了抄袭现象;二、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胆量;三、培养了学生分析、赏美的能力;四、教师也从繁重的作文批改中解放出来。

下面我以《一次有益的作文课尝试》为例谈谈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些尝试:

以往作文课都是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作文教学方法,我决定改变一下教学方式,请学生讨论怎样讲一节作文课,并推选一名同学以“留住这片绿色”为话题,说说如何指导同学们写作。

万琳同学站起来了,她模仿我平时讲课的方式,以诗一样的语言展开了序幕:“大海的蓝色,照映到天空,所以天空是蓝色的;小草的绿色感染了生活,所以生活也是绿色的,同学们,你们能用优美的语言来描述你们心中的`绿色生活吗?”同学们感觉新奇,表现活跃,纷纷描述了自己心中的绿色生活画面。

“既然大家都认为你们心中的绿色生活那样美好,你们觉得该做些什么有益的事情去维护这片美好的绿色呢?”

“现在绿色生活离我们越来越远,虽然大家都很重视环境保护,可是还有破坏环境的问题。你们见过哪些破坏环境的事情呢?”

“顺便问一下这位同学,你破坏过环境吗?可要诚实哟!全班同学都看着你呢!你今后打算怎么做?”

“谁还能给我们大家讲讲你曾经见过的或发生在你身边的一些关于环境的问题,可以讲保护环境,也可以讲不保护环境的。”

“接下来,请大家收集一下关于维护绿色生活的标语,以告诫人们不要破坏环境。可以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把小草、大树比喻成能说话的事物,这样能使你的标语更加生动,更加引人入胜。”

“绿色的生活对于我们来说,是多么重要,学了这一课,你的心里一定有很多的想法,那么,请大家把你此时所想的、想说的,以‘留住这片绿色’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万琳同学分步设疑、逐层深入、旁征博引、启发诱导,同学们与她配合默契、发言积极,45分钟到了,万琳同学水到渠成地完成作文结束语。我在一旁惊讶、点头、赞许,她真不简单,比老师讲的还要好。课下调查同学们,十有八九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她语言优美、结构清晰、知识丰富、亲切自然。我给她的评价是:善于启发、准备充分、知识丰富。

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这不正是新课改下的教学要求吗?我原来的打算只是让万琳抛砖引玉,没想到的是,她竟能胜任一个教师角色,独自导演了一堂作文课。她引经据典、滔滔不绝,她联系生活、联系自身,学以致用,融作文教学与德育训练于一体,她只用了十多分钟的时间准备,竟能做得这样好!

丰富多彩的课程改革活动,受到了同学们的极大欢迎,学生李婷更是兴奋不已,拿起笔来以《难忘的一课》为题记下了我平时的一次作文教学实录:

时间匆匆而过带走了我许多的记忆,但那次上语文课的情景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久久难忘。

“元结老先生给那条无人欣赏的小溪起了个名字,我们教学楼附近那么美的一个三角地带至今无名,岂不大煞风景,让我们给它起个名怎么样?”“好”语文老师刚一提议,全班同学就异口同声地表示赞成。

于是,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走出了这个教室小课堂,来到了大自然的怀抱。为了不影响其它班级上课,同学们都一路无语,但心里早就乐开了花。

“同学们,现在让我们给它取名字吧,如果有同学想好了,请写在黑板上。”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大家都争抢着往黑板上写,不一会儿黑板上就挤满了同学们的大作。语文老师拿起黑板擦把那些逊色的欠缺诗意的名字擦掉,只留下了数十个美名。……“现在,我宣布:学校东侧的三角地带正式命名为‘慧心亭’!”语文老师郑重地宣布。终于有一个名字了,尽管有的同学起的名没被选上但仍然欢呼雀跃。“叮铃铃……”下课的铃响了,同学们都轻松地走出教室。

“课堂小世界,生活大舞台”。这次作文活动课既使同学们学到了知识,更使同学们的心灵得到了净化,思想受到了美的陶冶,真希望老师以后多举行这样的活动。

我们不仅在作文课上推行课改,活动课上更是如此。下面以《我的活动我做主---记一次成功的班级演讲活动》为例介绍我们利用课改组织语文活动的情况,大家可以从中窥见到课改教学的艺术魁力:

学校马上就要举行演讲比赛了,万琳同学是学校主持人之一,裴曼和张果同学将代表我班参赛。为确保活动顺利进行,晚上我让她们在班上试演一次。

我指导万琳同学先做准备工作:找几名学同学担任特邀评委,其他同学为临时评委,对演讲同学的表现提出指导性意见,以期在学校大赛中能正常地发挥出水平。试演开始了,掌声中,万琳同学自信地走上讲台,一番充满激情的开篇导语为演讲创设了氛围。接着,第一个参赛选手裴曼同学有点紧张有点慌乱地进行了试讲。梁爽、冯硕、刘晓琼等几个特邀评委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点评,几个临时评委也说出了中肯的意见。主持人一一作了肯定,并请裴曼同学谈谈试讲时的心理感受。班长杨超突然向裴曼提出一个问题:我们是不是欠你的钱?裴曼为之惊讶。“那你的面部表情为啥那样难看?好像我们欠你什么似的?”裴曼恍然大悟:“不好意思,是我太紧张了!”全班同学露出会心的笑容。

随后张果同学兴奋地上场,侃侃而谈,她可是去年的朗诵比赛亚军哩。张果的试讲得到大家的热烈掌声。尽管如此,特邀评委仍不放过挑刺的机会,对她的一些不足之处毫不客气地指出。试讲完毕,主持人结合大家的意见,进行了综合点评,既肯定了两名选手的优点,也说出了她们的不足,并勉励两位选手牢记大家的良言,精心准备,认真训练,力争取得优异成绩,为班级争光。

最后,主持人用一串优美的排比句结束了今晚的试讲比赛。

整项活动老师从始至终一直是旁观者,和同学们一起做了回学生。轮到我发言时,我进行了总结:既充分肯定了她们的表演,又特别表扬了主持人,认为她的导语精彩,串词如珠,驾驭场景有随机应变的能力,也对两位参赛选手提出了一些要求,并以自己的参赛经验指导她们如何准备。

请学生当导演,让学生当演员,我的活动我做主,把教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老师由昔日的导演主角变成了观众,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一个研究者,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其积极性、其主动性、其效果,实在是出人意料啊。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明白教师要相信学生,解放学生,让学生做知识的主人。把“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这正是新课标下闪耀的光辉啊。

后记:

随后举行的学校演讲比赛,两名选手不负众望,取得了优异成绩,主持人万琳同学也有出色的表现,她优美的导词、随机应变的临场能力赢得师生的一片赞誉。

课改实验的开展,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的陈旧模式,课改让学生做主,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如一缕清风拂面,如一弘清泉注入学生的心田。课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燃起了教师从事教研的热情。课改如同一把金钥匙,将打开基础教育这把坚锁。课改恰如一阵春风,正应了那句古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我们沐浴着课改的春风,定会迈向成功教育的彼岸。

作者邮箱:383430482@。

如何让学生期待上语文课论文篇二

高中语文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不但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他们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用多种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强调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特别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要在培养和发展学生智力因素的同时,大力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一、创造学生良好的心理氛围。

良好的心理气氛能使学生在高中语文学习中产生创造的欲望和志向,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的时候,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应当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团结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就会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就能畅所欲言,充分发挥想象力。学生大都善于想象,甚至是异想天开,即使学生的有些想象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教师也应该巧妙地把他们引向实际,而不是轻易否定,一棍子打死,甚至嘲笑、讥讽,使学生不敢多想、多说、多做,不敢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做法。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学生在语文课上的一个回答,一个见解,一个讨论,一个好主意,只要新颖,教师都应该加以肯定,因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

自信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一个人的潜力是很大的。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自信心,让浓重的自卑感束缚,那么他们的创新能力就会受到压抑,其个性和创造性就得不到发展,学习成绩很难得到提高。因此,做为一名教师,特别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尽力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始终看到自己的进步”,被一种自立自强的意识所激励,从而进入一种全新的生活境界。

二、巧设疑问。

创新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所以提问是课堂教学常用的手段,问得好,能引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的欲望,从而诱发学生积极的创新思维活动。巧设疑问成为语文老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和必须深入研究的课题。新颖性、发散性、深刻性是设计问题的基本原则。同时,要提倡独立思考,做到“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不迷信老师”。教师要做到“欢迎不懂就问,欢迎发表与教材及教学资料的不同见解,欢迎发表与教师的不同见解;允许说错做错,允许改变观点,允许保留意见”。

三、创新写作。

学生厌学语文的一大原因便是难以应付作文,一到写作便叫苦连天。出现这种现象也是语文教师咎由自取。闭门造车怎能写出新的内容?毫无体验何来感人的情感?作文是语文的半壁江山,也是学生今后在工作中最能派上用场的能力,语文教师不能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怎能算是成功的教育?作文训练如何才能有效?只有创新。首先要创新命题。命题要灵活,要把“范围命题”、“选择命题”、“自由命题”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有选择的余地,有内容可写。其次要创新方式。方式要有趣,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社会,拓展视野,接触生活,贴近生活,开辟学生参与活动、接受和反馈多种信息的渠道,惟有不竭的活动之源,才有不枯的作文之泉。再次要创新评阅,评阅方式要多样。以往都是学生写老师改,打上分数,写几句公式化的'批语发给学生,学生看一下分数就丢一边了,根本起不到再思维再创造的作用。(教学论文)写完一篇作文后,可在全班交流阅读并要求作出修改;每次可选择部分习作面批面改,选出部分佳作展出,甚至帮他们寄到报社杂志社争取发表,以激发兴趣。

高中学生正处于有具体知识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培养激发学习者的创造性思维。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特别是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在组织学生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探究和思考的欲望,善于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解释,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创新。逐步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敢于探索的优良品质。

五、让语文教学脱离讲台。

语文教学的一个显著矛盾是学科内涵极其丰富,但教学课时相对较少;加之语文学科具有适于自学的独特性,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打通“讲台”这个瓶颈,沟通课内外学习环节对语文学习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在“听说”方面,每节课都可抽出五分钟时间用于显示演讲,使学生有机会,有条件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这样一学年下来,每个学生至少有六到八次在大家面前大声演说的机会。同时要求学生做“听说”的有心人,在课堂外加强与别人交流学习,有意识地锻炼“听说”能力,拓展自己的思路,在阅读、写作方面以加大阅读、写作量为突破口,以“读”引“写”,以“写”促“读”。可在家长和学校的支持下建立班级课外图书馆,保证了学生的阅读机会。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拓展写作内容,将更多需要了解的东西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

创新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才会得以体现,否则,创新能力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是引导学生投身社会实践,让学生充分展示语文的创新才能。比如,为了让学生学习一些语文常识,了解作品、作家的情况,引导学生接触网络文学,指导学生运用网络查找文字资料,浏览文学网络,开阔学生的思路和眼界。其次要培养学生认知的新领域,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总是能很快地接受新观念。组织学生从社会上、生活中、家庭中、同学中收集有关的资料,并展开讨论,开一个小型的辩论会,这样在向学生注入新思想、新观念的同时,可以锻炼学生思维辩论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第三是更新学习活动的内容和方式。让学生搜集或自我创造一些散文和诗歌,以此培养学生的写作、鉴赏能力,开展诗歌和散文的朗诵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

面对新课程的挑战,高中语文教师要以转变观念为突破口、以提高自身创新素质为切入点、以变革教法突显创新能力的养成为核心,把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实到语文教学的各个具体环节中,从而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如何让学生期待上语文课论文篇三

在当今语文教学高扬人文性旗帜的背景下,我以为,我们的首要工作便是让孩子在语文课中幸福地成长,使之成为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与巨大的创造力量的人。

营造“梦”的情境。

这是一堂二年级的语文课--《云房子》:片片的“云朵”飘游在“蓝天”上,轻缓的音乐在教室内流淌。教师指着画面,动情地描述着:“这些洁白的云朵多美啊!你们听着琴声,慢慢地闭上眼睛……你们是不是感觉好像飞上了蓝天,坐在洁白的云朵上了呢……”孩子们的脸上写满了兴奋:“我好像已在小鸟们造的云房子里跳舞!”“我已在造好的礼堂里观看精彩的演出了。”……他们一个个沉浸在无限美好的遐想中,忘情地描述着,激动地诵读着,智慧的火花燃烧得如此炽烈。什么力量如此神奇,使得孩子这样忘我地投入?一个重要因素是情境,教师倾心营造的与学生心灵相通的情境。研究表明,恰当的情境刺激有利于孩子的自主体验、想象放飞、个性张扬,能诱发和促使“梦”的发生。毫无疑问,儿童与阅读的文本间存在着必然的或大或小的审美距离。只有当儿童与文本间产生了某种撞击,文本才会展现出无限丰富的意义,儿童也才会从中获得满足。而情境,正是二者联系的纽带。

情境召唤着“梦”,就像种子发芽离不开阳光雨露一样,儿童“梦”的生成也需要一定的外部催化。当情境--这一儿童乐于亲近的胶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心理的形态--呈现面前时,他们内心的潮汐便开始涌动了:小蝌蚪最后找到妈妈了吗--他们关注自己喜欢的角色;桂林的山呀漓江的水--诗情画意让他们心驰神往……儿童置身于情境中,强烈地感受着无形之“力”的作用,情不自禁地关注、向往、投入。就这样,文字材料被激活为生动的场景、形象的画面、动态的世界,孩子们神游其中。他们的心灵在体验,思想在碰撞,精神在对话。由于有了会心的微笑、感动的泪水,原本凝固的语言被充分激活了。

欣赏“梦”的异彩。

儿童是天生的幻想家、诗人,儿童的世界是异想天开的世界。对生活、对文字,他们有着完全迥异于成人的视角。欣赏“我”的“梦”,正是儿童自由成长的心声。就像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个孩子也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着只属于自己的天地。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用统一的标准要求所有的学生,课堂上只能听到一种声音,看到一种答案。智慧的幼芽就在这种“精品化标准化的教育”中淹没了。

因此,欣赏每一个孩子的“梦”,就是要珍视孩子童真的想象世界和精神需求。我们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呵护孩子稚嫩的心灵。要欣赏孩子的“梦”,教师就要拥有一双“儿童的眼睛”。用儿童的眼睛观察,教师就能够与学生的心灵沟通;用儿童的眼睛观察,教师就会重捡久违的纯真、善良,就会微笑着面对这些天然闪光的智慧。我们也就会认同在那千钧一发的时刻所发生的奇迹--小羊得救了(《狼和小羊》);就会觉得乌鸦的聪慧、可爱(《乌鸦喝水》)……于是,每个学生都获得了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宣布只属于“我”的发现的自由。

放飞“梦”的翅膀。

儿童的'内心是最无拘无束的,他们渴望走向原野,走近自然,渴望在广阔的天地间放飞梦想。语文的世界是广袤的,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任你穿越时空,倾心对话。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要彻底打破“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中心”的观念,充分拓展空间,增强活力。

首先,要让孩子“自己说话”。自由宽松的语文课堂才能激起学生智慧的波澜。要允许学生用自己的眼眼观察,用自己的脑袋思考,用自己的嘴巴表达,以获得他们自我的满足。

其次,要让孩子“说自己的话”。我们常常误以为学习就是引导学生去获取课本内的知识,而忽视了开启学生的新视野。其实,我们要经常追问孩子“你是怎么想的”,让他们的自我认识由模糊走向明晰;还要组织孩子们进行交流,让他们在相互的碰撞中得到视野的拓展。

最后,要让儿童回归远离了的生活世界。绚丽多姿的生活有形,有情,有境,这是语文学习的不竭之源,是“梦”的发源地。因而,我们要将学生的视线引向广阔的空间,要为儿童打开更多的认识世界的窗户,以拓宽儿童施展各自才能的天地。蓝天下的“学校”,大自然的“无字书”,也是滋润儿童的甘泉,把孩子带到野外去,用心聆听那风声、泉音、鸟语……让孩子每时每刻都能呼吸到山野吹来的空气。一只蝴蝶翩翩掠过,一朵花蕾悄悄绽开,一缕蓝烟袅袅升起……这都是在向他们悄悄传递着成长的力量,并渐渐地渗入他们的灵魂和血液,使他们逐渐感知语文世界的魅力。

为了高高托举孩子们的“多彩梦”,就让语文课成为学生“梦”的乐园吧!

如何让学生期待上语文课论文篇四

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里写到“情者文之经,理者文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这里用了个很贴切的比喻,经是织机上的纵线,纬是织机上的横线,织物的长度、宽度都是由纵线决定的,所以“经线”是“主干线”。它形象地说明了作文时“情感”的重要性:文是情的载体,情是文的灵魂,不能作情语又何来感人的好文章?该怎样培养学生正向的情感呢?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对于学生来说第一份所应具备的情感就是对大自然的欣赏与体验。一切美的东西都来源于自然,一切高尚的思想情操也都来源于对自然的感悟。

事实证明:人本是自然蕴育而生,自然也应该放归于自然的沃土中汲取天地精华,取八方甘露,秀四季色彩。

对于学生来说第二份所应具备的情感就是对生活的热爱。具体地说,就是爱生活、爱身边的人。

很多初三学生都认为初三的生活是苦和累。为了引导他们去感悟生活,让学生相信生活是美好的,对一切美好的事物、好的思想心存感激,抒发赞美之情,我布置了一篇作文《我眼中的色彩》,要求他们换个角度去思考,不能写别人都有的体验——苦和累,要认真思考初三生活中的新内涵,要写出有个性的感受。结果学生的感悟生动而有趣:初三生活是多彩的。

爱生活还要爱你身边的人。

对于学生来说第三份所应具备的.情感就是对书本的热爱。我时常对学生们说,书是你们一生的必交的一个朋友,它不仅会背叛你而且还会使你终身受益。

你在阅读中可以看到中国的文字是多么的美,情感是多么真切:朱自清《荷塘月色》、谢大光的《鼎湖山听泉》饱蘸真情的写景,引起读者的审美想象和联想而感人肺腑,使读者身临境而情感升腾;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灌注了作者一泓深情而使读者留恋不已;杜甫《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读者常常是挥泪而诵;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情真意切、泪珠涕零能感动帝王;还有《孔雀东南飞》、《窦娥冤》、普希金的悲剧、郁达夫的喜剧、曹雪芹的《红楼梦》……这些名家名篇之所以脍炙人口,是因为他们有“灵魂和经线”——情感。

为了培养学生爱读书的习惯,让学生与好书为伴,从经典中汲取正向的、真切的情感,我有意识地进行了从课内到课外的迁移。如在学习《鼎湖山听泉》一文时,我就给了学生大量时间朗读课文第8段,要求学生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朗读成诵,要从语言角度当堂讲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并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学生从比喻、排比修辞的角度赏析了“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一句,而且对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作者的感情把握得也很到位。这时,我要求学生做仿写练习,以“听雨(风……)”为内容仿照比喻句造句,进而要求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篇从生活或大自然中感悟哲理的小作文。学生很好地运用了文章里的语言技巧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构思出了一篇篇较为优美的文章:有的从听雨中联想到了陆游,联想到了雨对万物的滋润作用,联想到了感恩;有的从阶砌边的小草身上联想到了顽强的生命力;有了从枯干上的新芽联想到了不屈的信念……而这时,我给学生推荐了季羡林先生的《听雨》,要求学生认真阅读、体会情感。经过课内到课外的迁移,学生的视野开阔了,感悟也广泛了,情感也丰富了。

“改变能改变的”,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我想我们可以尽自己所能培养学生正向的、积极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博爱之心,培养学生爱生活、爱身边的人、爱读书。让学生有意识地不断增加自己情感的厚度,对身边的人多一点热情,对身边的事多一份关心,为美好的幸福的情境开怀大笑,为伤感的痛心的事情痛哭失声。这才是真正的人生!

“情者,文之经。”丰富的、积极的、正向的情感是写作的源泉,是写好作文的根本。语文老师必须在语文课上积极培养学生的这种情感,为学生的写作串好“经线”。

如何让学生期待上语文课论文篇五

在大多数学生的心目中,地理是副科中的副科,因为它不是中考科目,认为学它没用,所以学生和学生家长都不重视,这是学生不喜欢学地理、地理教学成绩难以提高的根本原因所在。要想提高地理教学成绩只靠强迫学生去学,强调地理学科的重要性等,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有时甚至会引起学生反感。本人认为搞好地理教学的关键是要让学生喜欢上地理,要让学生把上地理课作为一种享受。下面本人就结合自己多年来在教学中的感悟,浅谈一下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学生爱上地理课的途径。

一多运用现代化多媒体课教学手段。

地理课不同于其他课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它的景观图片和地图特别多,大多数地理知识就蕴含在地图当中。只有运用多媒体教学才能生动直观地将这些图展现给学生。虽然课本中也有相关图片,学校还配备相关的挂图,但这些图都是静态的,现在的学生接触电视、网络、声像制品等方面的东西很多,对这些静态的图片根本不感兴趣。只有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将动画、声音等因素结合起来的多媒体图片展示,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多媒体课件上课与普通课相比大大节约了板书的时间,可以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来开展课堂活动,进行师生互动。

地理课本中有很多枯燥难记、但又不得不记的重要知识,记忆这些地理知识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初中的课程很多,学生的学习负担很重,而且地理又被大多数学生视为副科不加重视,所以,学生根本不愿花大量时间去记这些地理知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还要不断总结、归纳、创造出各个知识点的高效记忆方法。比如,记忆我国长江的长度6300千米,我教学生用谐音记――流山洞洞;地球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我教学生用谐音加奇特联想法记:想象为了测量地球的平均半径,科学家举行了庐山起义(6371),结果在赤道上全部死完(4万)。地理记忆方法很多,有奇特联想法、谐音法、歌诀法等,经过多年的教学总结,现在初中课本中大多数枯燥难记的地理知识,我都能教学生用快速高效的记忆方法来记。这些快速记忆法记忆知识快,再加上谐音法、奇特联想法等这些记忆方法突破思维常规,构思奇特,学生有一种好奇感、新鲜感,可让学生以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态去学习地理知识,自然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尽量以学生周边的地理事物作为教学实例。

学生对远离他们生活环境的知识感到陌生,但对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和存在于他们身边的事物感到特别亲切,因此在上课时尽可能以学生身边发生的'事例和学生周边的地理事物作为例子,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比如讲海陆变迁内容时,我没有举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这个例子,而是以离我们学校只有几公里远的八朗村发现大量古生物化石作为例子,让学生深刻理解到原来我们当地曾经是汪洋大海,后来因为地壳上升,这里才变为平原。当讲到亚热带季风气候这个内容时,我让学生体会当地夏季气温和降水有什么特点,冬季气温和降水有什么特点。通过学生的亲身体会,使学生更能深刻理解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气候特点。以身边的地理事物作为教学事例,不仅让学生能深刻理解当堂所学的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到了地理能解答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地理之谜,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从而使学生更喜欢学地理。

现代的学生好奇心特别强,喜欢学习新鲜的知识和探究未知的事物,对写在课本上的陈旧知识越来越不感兴趣,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上课时,结合课本内容多举新鲜实例,广泛联系新闻时事。以前我的一个老师就非常喜欢看报纸,上课时他就经常给我们讲那些新闻例子,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学生都喜欢上他的课。后来同事问他为什么那么喜欢看报纸时,他说,我看报就是在备课。

五关心爱护学生。

要想让学生喜欢上你的课,就必须先让学生喜欢上你这个老师。作为教师,为人师表非常重要,教师必须处处做好学生的表率,平时多关心学生,不歧视差生,多帮助困难学生,处处为学生着想。在学生面前,教师不能有私心,必须树立在学生心目中的人格魅力。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只有地理教师对学生怀有诚挚的爱,才能得到学生“爱”的回报,学生也不会再把地理课作为副科来看待了。

六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废除一言堂,精讲多练,避免学生的学习厌倦感。

一成不变的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一节课由教师一包到底,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感。教师必须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教师要敢于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相信学生的探究能力,放心引导学生去学习和探究。学生通过教师引导、自主学习和探究、课堂练习,角色在不断转换,思维活动方式也在不断变换,从而避免了因思维活动单一产生的厌倦感。只有避免了厌倦感,学生才不会失去学习地理的兴趣。

多数学生都不喜欢学地理,把它作为“副科”,这是一个事实,但只要地理老师肯开动脑h,努力探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一定会让学生喜欢上地理。有这样一句话:“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如何让学生期待上语文课论文篇六

常听教师抱怨: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像话了,你讲你的,他讲他的,。一些家长也常说:孩子只喜欢哪一科,对某一科不感兴趣。部分学生也因为下节课将是某老师的课而唉声叹气,或者逃学。其实,不管是老师、家长的抱怨,还是学生的厌学情绪,都有一个相同的症结:那就是学生不喜欢这位老师的课。因为不喜欢而厌烦你的课,因为不喜欢而露出偏科的端倪。那么,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课呢?关于这一点,我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淡淡一点粗浅的看法:做到五“忌”。

一、忌太死课堂“一道菜”

要想让学生喜欢你的课,首先必须让他们先喜欢你。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情绪去面对学习。学生会因为喜欢一位老师而喜欢一门功课,同样,也可能因为讨厌一位老师而讨厌学习。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就拿我们现在的研讨会来说,如果上面的发言人演讲精彩,大家还会给点面子,反之,如果内容无聊透顶,大家现在一定在想:还不如回房去打麻将。所以,一个被学生喜欢的教师,其教育效果总是超出一般教师。作为一名教师,当你的学生喜欢你,喜欢上你的课,喜欢听你的话,那么你的教学也就成功了一半。如果学生对你反感,即使你把课设计得再漂亮,他们也会不屑一顾的。但是,如何让学生喜欢你,这也是一门学问。如果每天每餐给你吃同一口味的菜,你会怎样?不用说,定会看到就倒胃口。同样的道理,如果每天的课堂都按照一个模式走,学生也一定会倒胃口。所以,我的课堂提倡“多变”。切忌课堂“一道菜”。

二、忌文本死,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课堂充满魅力的方法很多,我认为最为持久的是教师必须善于发掘语文教材本身的魅力。语文教材与其它课教材相比,有其特殊的魅力,语文课本中每篇课文都是经过精选的,而每一篇好文章,总是以它的美好而真挚的情感来打动读者,从而激发读者心灵深处闪光的东西,使读者的感情受到共鸣而得以升华,变得更加纯洁、高尚。如果教师在教学时既能讲清文章的理、又能讲出文章的情,即挖掘出文章的魅力所在,充分把握教材中的这些情感因素,用美好的情感来教育学生,就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反之,授课内容枯燥,教学方法单一,没有将本学科内在的魅力展示给学生,久而久之使学生失去了学习这一门课程的兴趣。失去了兴趣,自然注意涣散,我行我素,干起了别的事――课堂自然也就“乱”了。又对文本驾驭不好;不能拓展知识面,知识面窄;不能挖掘教材的深意;不能变化着形式去理解文本主旨;不会结合文本,变化课堂去适应学生,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长而久远,学生就会不喜欢你,进而不喜欢你的课。总之,要想让语文课吸引学生,教师就必须结合自己的个人风格,采用多种方法,让语文课堂更生动、活跃、形象,真正做到让语文课堂洋溢着人文色彩。

三、忌忽视“角落里的孩子”

语文教材中的佳作感染力强,容易吸引学生,为什么学生会感到语文课枯燥无味呢?其中还有一个原因在于教师的课堂语言。(教学论文)首先,教师的语言要讲求“精”。这个课堂用语的“精”,包括语言上精炼,讲授上的'精当,知识上的精要。语言上的精炼,就是在课堂上不说空话,不讲套话和闲话,用经过精心设计、反复提炼的课堂语言,变深奥为浅易,用准确简约的话语,讲述有较大容量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反复修改教案,越精炼越好,在课堂表达时要注意恰如其分,这就是讲授上要精当,在设计教学语言时,要能抓住精华,突出重点。

其次,教师的语言要有“变化”。高明的教师能从文章的具体特点出发,寻求恰当的教学形式和采用恰当的教学语言,力求做到因文而异,灵活多样。对不同教材用不同的语言表达,避开千篇一律的模式,而采用多样化的语言风格。

最后,教师的语言要注重“启发”。想方设法“用语言把人们的心灵点亮”,如可以设计课文的导入语,用激疑问难的启发性问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加以引导,打开学生的思维门户,特别注意引导角落里的学生。

人是平等的,即使是那些天赋不高的孩子也应该爱到同等的重视。教育家孙云晓说过:教育的目的是让每个孩子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技巧,最大限度地培养和发展孩子的自信心,因材施教,使每个孩子将来都能在社会上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作为教师,教学中要注意创造一些机会让这些角落里的孩子都体验到成功,有信心去学你所教的学科。

四、忌占用学生的休息时间。

记得一次参加培训学习,某授课老师下课后仍继续讲,老师们开始发牢骚,而授课教师仍滔滔不绝,全然不顾。与我同桌的一位老师说:以后上课我决不占用学生的课间,那是他们的时间。该老师指着周围说:“你看谁在听啊!”听了这位老师的话,我也有同感,作为大人,都不乐意被人占用时间,更何况是孩子。

五、忌作业多而繁、

我曾错误地认为:语文作业比数学好安排,即使是没上新课,有很多可抄的东西,相同的东西今天抄了,明天还再抄,反正天天有抄的。结果,学生的字变潦草了,作业质量明显下降。可能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一到周一,作业本收不齐,作业的质量低于平时,于是老师们会埋怨学生的懒惰。其实,在这时老师可否对自己布置的作业进行反思,你的作业安排科学合理吗?一到周末,有老师的作业就比平时多,并告诫学生,两天的时间,只要合理安排是能够做完的。殊不知,老师可曾想到,这可是周末呀!紧张学习一周,谁不想放松一下,长此以往,学生几呼变成机器人了,难怪他们会在作文中奢望有个星期八。他们没有自己可支配的时间,对你所教的学科自然产生厌烦的情绪。很多孩子因为对老师的好恶往往迁移到所学课程的态度。所以,我们老师应该用自己的人格魅力,用自己的教学策略去打动学生,让他们接受你,爱上你,爱上你的课。

总之,善待每一个学生,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师生双方才会有愉快的情感体验,一个教师,只有当他受到学生喜爱时,他的课才会被学生接受,才能真正实现自己最大的价值。

如何让学生期待上语文课论文篇七

情感教育最重要的一点是引导学生进入情感的情境之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引导呢?首先对渲染人物形象,触动学生的感情。比如说,在教授《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我问学生你们看到马克思肖像后你的感受是什么,其中有的学生说是他睿智的眼神。我将睿智这个词语与文章相联系,并简要讲述了马克思这一生的巨大贡献。将革命先烈的肖像和他的一生的巨大贡献结合在一起,学生油然会进入对马克思崇拜的感情意境中,在这种感情之下来学习这篇文章,使得教学在这种氛围之中进行,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思想水平和语文能力。其次,加强吟诵朗读,激发学生感情。

在诗歌以及抒情性散文学习中可以采用,能够引发学生的情感。再次,在作品讲述中引导学生情感。

对于包含小说在内叙事作品采取这种方式可以有效使学生进入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情感世界之中,这也是需要精湛的语言将人物形象和当时的画面重现,在氛围和情境上进行营造。

二、面向全体,尊重差异,消除情感障碍。

学生与学生之间都是不同的,有自身不同的特点。在一般情况之下,成绩优秀的学生在课堂上比较积极,经常得到教师的表扬,但是作为语文教师不能偏重某个学生,应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他们的差别。语文教学中自身的特点的原因,学生的成绩也是差别很大。它的主要原因是:语文学习本身的问题;对学生提出的不符合他们的学习要求及任务;教师在教学方式上把握不对;学生自身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不对等。所以,语文教师要在语言学习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需要安排好课堂教学以及教学活动,以达到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的目的。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方法提高语文学习困难学生对语文的热爱,并制定出适合他们的学习计划及要求。在学习任务安排上相对降低对他们的要求,让他们有时间去准备,勇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放大对他们小小进步的表扬,引导教授他们好的学习方法和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别,在语文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那么就要降低对其学习要求,引导他们学习困难的原因在于努力不够,并为他们多提供一些增加它们信心的体验。只有对学习方法正确有效使用,才能够提高成绩,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更能激发对语文学习的热爱。

三、利用多媒体,激发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各种各样的媒体可以将自身具备的构图、色彩和音乐方面的美将课文中的因素以直观形象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使得文字的描述更加地鲜明而集中,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感觉器官感受文章的诗意,使得原本枯燥乏味的讲述变动形象化,加深了学生的印象,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和学生情感,整个课堂充满了趣味性。能够使学生将学习中遇到的重难点加以突破,更好地悟到课文传递的'情感宗旨。

如教学《沁园春・雪》时,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为配合这首词的内容,我寻找了十幅贴合词意的画面并把它们制成幻灯片,同时配以这首词的课文录音,并把画面和录音链接起来播放。借助多媒体特有的构图美、色彩美和声情并茂的朗读,把词中各种美的因素直观地再现出来,从而使作品中的文字描述变得更鲜明、强烈。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意境中,随着课文的讲解,时而生发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时而为历代帝王的文治欠缺而惋惜。

四、结语。

总之,忽视情感教育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只有充分认识到培养健康完善的情感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切实地把它落实到语文教学工作之中,我们的教育才能培养出真正具有高素质的一代人才,我们的社会才能不断走向文明。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将有利于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思想健康、感情丰富的未来栋梁之材,同时也有助于我们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宋晔。人文精神与情感教育[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2)。

[2]张洁,代兴国。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0(05)。

如何让学生期待上语文课论文篇八

1.培养幼儿理解语音和概括、表达语音的能力,使之形成良好的听的习惯与说话的积极性。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幼儿通过对某些儿童文学作品的听、看、讲述、讨论等增强儿童的理解能力;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相关话题、看图讲述、情景表演、木偶剧、小话剧等,使幼儿之间、师生之间有交往、讨论、合作的机会,激发说话的勇气、兴趣,增强幼儿口语表达的自信心,提高其表达能力。

2.加强学前幼儿的阅读活动,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使之能按顺序观察画面,理解画面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并能有条理地表述。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幼儿一定的读书技能,如:按页码翻书,横排版与竖排版的阅读顺序,翻页的注意事项等等。幼儿园、学前班要配备一定数量适合幼儿看的图书,合理设置图书角,并由幼儿讨论制定图书角的读书规则。教师应经常参与幼儿的读书活动。

3.方言地区要有针对性地解决方言对学习普通话的干扰。幼儿教师要坚持说普通话,要根据当地方言中对学拼音的干扰因素,如n、l不分,平舌音与翘舌音不分等,编一些针对性强的绕口令、儿歌,使儿童能辨别其发音的差别。同时,教师应强化听普通话的环境,如播放普通话故事、诗歌的录音带,收听普通话广播,收看电视等。另一方面要做家长工作,使之配合,培养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坚持使用普通话。

4.培养幼儿观察、分析、比较和分类的能力。可采取有计划地观察图片、实物,或根据各地区具体的条件,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发现事物的异同,以促进儿童进入汉字学习后对汉字识记及辨析的能力。

5.发展幼儿的空间知觉、方位知觉能力。教师可组织多种形式活泼、发展幼儿空间及方位知觉的游戏,让幼儿在活动中分辨上、下、左、右。可利用小学一年级识字教学中出现的“田字格”、“四线格”,让幼儿在格内构图,或设计游戏,做判定方位的练习。

6.加强幼儿手的小肌肉协调性的训练,培养正确的执笔姿势。通过绘画活动,提高幼儿划线条的流畅性,提高对手的控制能力和手眼协调的能力;还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幼儿自我服务和为集体服务的劳动,锻炼他们小手的灵活性,也可专门设计一些手眼协调的操作活动和书面练习。总之,是写前的准备,而不是提前写汉字。

如何让学生期待上语文课论文篇九

摘要: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极大地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动力。对提高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关键词:激发兴趣自主学习增强内动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枯燥的学习过程变为趣味活动,使学生参与其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挖掘学生的潜能,对提高教学效果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讲《二氧化碳》这节课时,我用一则小故事引入新课:意大利有一个神秘的“杀狗洞”,如果人牵着狗进入此洞中,狗就会晕倒,甚至死亡,而人却安然无恙;若人弯腰去救狗,人也会晕倒。这是为什么呢?问题提出后,我故意不做声,环视教室里每一位同学,同学们有的窃窃私语,有的锁眉冥想,当他们把视线都转向我时,我便微笑着说:“学完这节课的知识后,大家就会揭开这个谜底。”学生们听后立即兴奋起来,对新知识的渴求溢于言表,于是在教育学之间架起例一座桥梁……通过我的讲解,学生们把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这一重要性质跟神秘的“杀狗洞”有机地联系起来,谜底揭开了,新知识得到了很好的消化。

在讲《物质的溶解》时,我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情况,如做饭菜时,不小心把油、盐、糖、面都沾到衣服上,请同学们帮助想想办法,同学们脱口而出“洗呀!”“用什么洗?”“用水洗!”“好,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物质的溶液。”这一节课,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懂得了除去衣服上污渍的方法,学会了悬浊液、乳浊液、溶液等知识。

在讲《氢氧化钠的性质》时,我变魔术般地出示一朵白色的花,(用酚酞试液浸过),再向上面喷洒一种无色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学生们很惊奇地发现:白色的`小花变红了!我望着一双双好奇的眼睛问:为什么变红了呢?然后,我在花上面喷洒另一种无色溶液(稀盐酸),红色的小花又变成了白色,学生的好奇心更加强烈了,我对同学们说:“别急,学完本节课你们就明白了。”这样让理论和实际更好的结合起来,给予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相关知识也能掌握得更加牢固。

在学生有充分兴趣的基础上,我鼓励他们拓宽视野,分析问题要独立思考,敢于发表个人见解,不要说错话,即使出现不正确的意见,也要首先肯定敢于发表意见就是积极学习的表现,然后对不正确的意见进行分析,指出错误出现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出现这样的错误,怎样避免出现这样的错误。决不能进行讽刺、挖苦,要表现出极大的宽容。在化学实验中支持他们充分讨论,自己动手,大胆创新。

总之,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钻研教材教法,充分地了解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尊重学生的人格,对每个学生都寄予热情和希望。对于一时掉了队的学生,要付出更多的关爱和耐心,要全面分析,注重他们的各方面表现。充分肯定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教师要成为他们最好的知心朋友,热情地关心他们,鼓励他们,让他们树立起信心,感觉到“我能行!”教师的责任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发挥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爱学、会学,最大限度地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将来学好更多的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成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

如何让学生期待上语文课论文篇十

(一)多模仿。模仿英语教学磁带中比较好的发音;模仿英语新闻中播音员的发音。当然,这些工作需要家长或老师的帮助和配合。

(二)多朗读。既要大声地又要清晰地朗读。既要朗读课本上的句子,又要朗读英语读物。既要朗读与自己年龄相近的中国版本英文读物,又要朗读外国原版的英文读物。

(三)多背诵。对于有利于提高英语口语的方法、知识要背诵,对于英语口语中常用的文字材料也要背诵,一些典型的英语习语也要背诵。

(四)多观看。既要看中国的、也要看外国的vcd、cd或英文电影。看电影是弥补英语环境不足的好方法,能够学到地道的英语口语,还能培养良好的英语语感。

(五)常坚持。要想练好英语口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尽量做到每天听、看或读英语,每日不少于20分钟。

(六)善总结。即使小学生,也应该勤于动脑,总结和分析那些方法是适合自己的最佳方法,那些知识是自己该掌握的。同时,建立字的“句子库”。只有这样,小学生才能更好地学好英语口语。

如何让学生期待上语文课论文篇十一

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第六中学(733300)。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一文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意思是说,能够感化人心的事物,没有比情先的,没有比言早的,没有比声近的,没有比义深的。

由此观之,情为感人之首要因素。语文教学也是如此,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激发学生的情感,笔者认为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创设情境,未成曲调先有“情”

语文课教学之初,教师可用模型、标本、图片、幻灯、音乐、诗歌、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心弦为之所动,情感为之所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

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录像带,诸如花坞春晓、桃红李白等春景,从而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或放一曲《春天在哪里》的录音,创造意境,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

2巧设悬念,欲“情”故纵。

教师在让学生接触课文之前,可先自己复述课文情节,在关键处停下来,让学生去猜测情节会如何发展,人物的命运会怎样。通过这样巧设悬念,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增。

如教学《孔乙己》、《变色龙》这一类课文时,教师可采用这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情感。

3质疑设问,启迪“情”思。

教师在导入新课后,可针对所讲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集中,积极地期待着问题的解决。这样导入新课,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感,增强讲课的吸引力。

4巧讲故事,感染激“情”

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教授新课,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兴趣。同时,授新课前,花极短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

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可先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给学生讲讲长妈妈所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再讲讲阿长本人的故事,这样,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

5多措并举,入“情”入理。

语文教学可通过“入画――入情――入理”这样的环节,环环相扣,多措并举,引人入胜。入画,即以画导入,让学生进入画面情境之中;入情,即由入画将学生导入课文情境之中;入理,即让学生由情明理,认识到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6抛砖引玉,联系生“情”

把相似的东西联系起来,是唤起学生情感的好办法。如教学《济南的冬天》可让学生回忆故乡冬天的景色;教学《春》时,可让学生回忆过去与好友踏春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和当时的惬意心情。这样,学生能触类旁通,深刻地体会课文的情感。

7重锤敲击,力奏“情”弦。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抓住文中一些渗透着作者浓厚感情的重点词句浓墨重彩地加以导读点拨。这样,就能使学生一下子领悟到文中所包含的情感,全身心的沉浸于文章所渲染的意蕴情景之中。

8故留空白,余“情”绕梁。

中国古代的绘画作品常常留下空白,让欣赏者去驰骋想象,进行再创作活动。语文教学亦可借鉴这一手段,故留空白,让学生去体验课文情感。如教学《最后一课》时,教师可不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而让学生重读课文,结合课后练习、预习提示及有关资料,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归纳主题思想。

“书卷多情似故人”,只要我们为师者做个有心人,心中有情,眼中有爱,目中有人,就一定慧眼识真情,就一定能够“吹尽黄沙始见金”,从文章中发掘出让学生如沐春风般的情愫,并且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的情感沐浴和熏陶,奏写一曲和谐亮丽的教育乐章!

如何让学生期待上语文课论文篇十二

摘要:创新思维是指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探索性、创作性的思维方式。而语文课例由于其学科特点,具备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条件。创新思维方式的培养,需要语文教师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极创设氛围,诱发学生创新兴趣、引导学生大胆求异,主动探索。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语文课例;创新;思维;培养。

一、语文教学适宜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首先,语文课例的传授媒介决定了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沃土。语文,顾名思义,即指中国的语言文字和文学,而我们通过学习语文课文,以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散文等体裁的文学作品为依托,进而向学生传授字、词、句、段乃至读、写等知识技能。文学作品,正是作者的创作,是作者思维的充分体现,具有鲜明的个性,因此,它可以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学的过程中去思考、去理解、去再现、甚至再创作,而这,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沃土。

其次,语文学科丰富的知识底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力保证。我国是最早创造文字的文明古国之一,文化宝藏丰富、文字底蕴深厚,几千年的文学创作给后人留下大量的文学财产,字、词、句的妙用及丰富的内涵,给了学者更多思索的空间。语文教学中,古诗文的理解,固然能造就学生很多创新的思想,现当代的文学作品,同样能产生很多富有创意的见解。

第三、语文课例中的写作训练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具体体现。,是语文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也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具体运用,是学生个体的创作。写作,是在生活原型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创造的过程,这一过程,正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具体体现,具有创新思维的学生,往往能写出立意新颖、个性鲜明、内容充实的文章,反之,则只能写出泛泛而谈、空洞无物的作品。

作为一名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在我的教学过程中,经过不断的摸索和实践,我将语文课例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的基本形式归纳如下:

第一、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多种理解,开拓发散性创新思维。

例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课,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经过泛读——理解——渐悟(顿悟)——共鸣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中,渐悟(顿悟)是学生创新思维最活跃的阶段,是创新思维开始,而此时,教师的引导也是最为有效的。因此,在《再别康桥》这首诗中,我将引导学生去感悟诗意作为切入点,在对作品的理解中,由课后《问题讨论与实践》三:“体味其中选取哪些意象来表达他对康桥的深深依恋?”这一问题的引导,大部分同学都认为《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对康桥的怀念,寄托了作者深深的春恋之情。这时,有一调皮捣蛋的学生大声的说:“他变态的。”引起一片起哄,我没有责怪他,反而请他告诉我:为什么会这样理解?该学生认为,诗中字里行间透着一股诡异的暧昧(能用这样字眼让我颇为惊讶)。这使我想起现代一些徐志摩研究者的观点,即认为《再别康桥》是徐志摩人格中某种歧恋情结的体现。该生的理解不正是与此观点有相似之处吗?于是,我告诉同学们文学作品的理解是多元的,并非要求按一定模式去理解,不同思路不同人物不同环境都可能有不同的理解,正如莎士比亚所说的:“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你能感悟到作品的意境,领悟到作品的内涵,就达到学习的目的。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作多种理解,有利于开拓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初级阶段。

第二、利用文章的“不完美”,充分发挥学生想象空间。

很多文章,作者为了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给予读者更多的思考。往往给文章留下一个不那么完美的结局,而这则正好可以被语文教师所利用,作为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大胆创新的大好良机。例如:《项链》一课,我就曾进行过情境创设,在一班,我提出的问题是:如果玛蒂尔德在舞会上没有丢掉那挂项链,会怎么样?问题一经提出,如一石击起千层浪,即刻引起一片喧哗,同学们思维踊跃,充分发挥想象力,让自己的思维自由地驰骋,各种各样的结局接踵而来,以下是部份同学设想的结局:

1玛蒂尔德在舞会上出尽了风头后,傍上了部长,成了小蜜。

2玛蒂尔德认识到舞会上的荣耀犹如过眼云烟,一去不复返,决心做个循规蹈矩、安于现状的贤妻。

3玛蒂尔德在舞会上结识了很多男宾,越来越看路瓦栽不顺眼,终于与他离婚。

4玛蒂尔德一夜风光,留恋不尽,为了过上她梦想的生活,不惜出卖肉体,沦为娼妓。

诸如此类,许多文章我们都可通过这种方法,引导学生去想象、创新,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想象是创新的基础。

第三、引导学生多作逆向思维,培养学生辩证创新思维。

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多善于作顺向思维,不善于逆向思维,在学数字、物理等理科课程时,逆向思维运用较多,如代数或立体几何的证明题,经常有时正面论证证明不出来,就反过来论证,往往可以取得成功,学语文也一样,学生的理解不要拘泥于一种模式或一种思维,多方面多方向交叉思维,往往更有利于学生全面地理解课文,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逆思维去考虑问题,解决问题,如《鸿门宴》中沛公这一人物形象,这一人物形象非常饱满,既不是那种“高大全”的英雄形象,也不是一脸奸贼像的坏蛋形象,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既是英雄,也是袅雄的人物,那么,在分析人物时,我既引导学生看到其胆大心细,雄滔武略,善待属下,善于用人的一面,同时,也引导学生看到其人格中的另一面,如狡猾、残忍(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等性格特点。这样,从多角度多方向去理解作品,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更全面,同时,经常性地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也使学生的思维方式更为灵活,更有利于促进创新思维的培养。

第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教给探究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重点是培养学生提出有效问题的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鉴赏评价的能力。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是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的关键。语文教学应以“启”“导”为主,充分尊重和保护学生创造的火花,给予学生更多想象和思考的空间。应从单向型的教学模式向网络辐射型的教学模式转变。保持这种网络辐教学课型必须经常的更换创新,应蕴涵科学化、个性化的教育理念。应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诱发创新兴趣。

第六、不断研究课例,总结反思教学得失。

研究课例内容,评估创新思维培养的教学效果,同时,对学生学习成效的检测,不是通过考试获得,而是通过整个教学过程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来评估。

总而言之,语文课例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良好途径,语文的课例教学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不过,课例研究还有待不断探索和实践。

参考书目:

[1]杜草甬,叶圣陶论语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

[2]秦训刚、蒋红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3]刘永康、翟启明,中学语文教学论,。

[4]金振邦,文章解读的理论与方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如何让学生期待上语文课论文篇十三

现在我们课堂中还存在着一部分学生不会听或不听的现象。不会听指的是孩子注意力漂浮不定,专注的目标会经常转移。不听指的是心不在焉,做白日梦,或者说思想开小差。其实我们经常说的注意力不集中是前者。我们需要一些措施和方法去训练。而后者其实是注意错放,将注意力放在不应该放的地方。这需要我们老师家长用心去纠正。

我找了一些听觉注意训练的方法,有兴趣的家长可以看看。

听觉注意训练:

(1)数字听觉训练.

0-9十个数字,任选6位数(如806147)三组,以1秒钟两个数字的速度报给孩子听,听完后,令他立即照样回报(口头也可,书面也可).次序不乱,一字不错,连续通过后即报7位数三组.连续通过后,报8位数三组,9位数三组,10位数三组等.第一次孩子能顺利回报到几位数第几组,算是初测水平,坚持每天训练.

(2)词的听觉训练。

先用实词(两个字组成,如大田、高山、青草等,训练的词义不要相近,随着训练的继续,孩子不仅注意了词,而且能把不相关的词之间用意义联系起来.这样孩子注意力提高了,联想能力也提高了)3个或4个词开始,连续通过三级后,即报6个、7个、8个,方法同上.

(3)语句改错听觉训练.

视孩子文化程度深浅,选择语句的难易(如低幼孩子可用:小兔子长尾巴、短耳朵,爬到树上吃树叶)先让孩子听后进行改错。

(4)数数法。

从3开始数,隔3就数,如:3、6、9……数到300;从300开始,隔三就数,数到3.也可以从其他数字开始数,记下时间,看多少时间数完。看看是不是快于前一次。

(5)阅读训练。

家长和孩子各拿一本相同的书,选一篇文章让孩子大声朗读,家长记下孩子读错的地方;再让孩子重头开始读,看看读书时间是否加快,错误减少。

家长也可找一些锻炼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的图文,比如走迷宫,找异同,比大小,比长短之类的书。

为了让孩子在训练过程中不会感到缺乏动力,枯燥乏味,可以设定一定的奖惩措施,比方比赛的方式,如果孩子表现好了,则给与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二、读的能力的培养。

朗读是大部分孩子的薄弱点。每一篇课文的学习目标里都有这么一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完全达到这个目标的孩子并不多。一部分孩子还没有养成预习的好习惯。因此在课堂初读的时候容易读断句、破句。有感情的朗读这个目标可以通过以下的训练方法来落实。

1.教孩子阅读方法。

1.精读。即逐字逐句精研细读。2.略读。即翻看读物,首先要看序言、目录、开头、结尾。然后从头到尾地浏览,力求迅速地从全局把握读物的脉络和主旨,明确主要内容。3.速读。即不发音,不辨读,不转视线,用尽量少的时间获取更多的信息,并能正确理解文章。4.跳读。即不通读,有所舍弃,择其所需而读。5.批注阅读。即在阅读过程中边读边批注。让孩子掌握各种不同的读书方法,可让他们尽可能多地了解不同的信息。

2.帮孩子起步阅读,家长要以身作则,讲求方法。

如果家长有阅读的习惯,孩子成长中耳濡目染,自然就会形成阅读习惯。

(1)用故事吊孩子的胃口。

小学阶段的孩子,听觉的接受能力比视觉强,很多东西自己读不太懂,但听别人讲就能理解。因此,家长多给孩子读故事对孩子大有裨益,如家长每晚睡前给孩子读一个故事,引起孩子的兴趣,只要坚持一段时间后,就会发现收获不小。

(2)让孩子选购自己喜欢的图书。

孩子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之后,会有一股购书的欲望,而且往往喜欢自己选购。作为家长,应尽量满足他的要求,大胆让孩子自己选购,因为孩子对自己选购的书总是乐意翻看,甚至爱不释手。这是激发孩子阅读。

当然,在让孩子自由选购图书的时候,父母也要帮他筛选,毕竟,孩子还不是真正懂得如何正确选择书籍。如有些书很贵,但内容却很贫乏,不值得买,这时候父母的口气可以坚决一点,让孩子懂得没有价值的东西就应该舍弃。如是孩子还恋恋不舍,就给他一点时间在书店翻看完那本书。这样既尊重了孩子的愿望,又保护了他的阅读欲。

(3)陪读。

对于孩子喜欢的书,家长可以放开让他自己去读;但对于一些他不太感兴趣而又有用的书,家长可尝试陪读。如教材配套的同步阅读是提高孩子阅读能力的好读物,但孩子对此的阅读兴趣可能不太大。对此,家长可紧跟教材的内容,每周陪孩子阅读一定的篇数,帮助孩子理解阅读材料,并要求孩子回答课后的问题,久而久之,孩子便会养成坚持阅读的习惯。

此外,建议家长准备《百科全书》、《十万个为什么》等科普读物,遇到孩子有不懂的问题,可与孩子一起查阅资料,或是佯装自己有不懂的问题,让孩子主动去查阅资料并告知。

3.引导中要注意的两点问题。

(1)莫让长篇大论吓退孩子的兴趣。

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来施以方法,来开启孩子的阅读兴趣。一般而言,小学生阅读的作品,宜以短篇为主,其中要多配图。让孩子经常看着图画去想象、叙述。

(2)别让孩子接触不健康的漫画。

因为动漫图多字少,符合小学生阅读的心理倾向:有趣且不用太动脑筋。尤其日本漫画书,有的书中充斥着暴力等不健康的内容,对孩子的身心发育十分不利。所以,在孩子阅读的起步阶段,家长应尽量避免让孩子过多地接触不健康的漫画,而是更多的利用一些传统的童话、寓言类书籍,宣扬真善美的漫画来启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三、说的能力的培养。

也就是指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这里我建议将说训练和阅读相结合。取一本有意思的书亲子共读。在以上读的方法的基础上,家长可以采取以下的方法来培养。

1.抓好朗读和背诵。

我们常常看到朗读能力强的孩子口头表达能力强,因此,家长应重视孩子朗读能力的培。

养。平时给孩子示范,指导,帮助其在朗读时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能随着故事情节的起伏和人物的感情变化而变化。力求有声有色。

背诵是朗读的继续和熟读的必然结果。背诵能够帮助孩子记住一些优美的文字和语句,有助于在生活中运用。

2.表演课本剧。

我们的教材中情节生动课文比较多,针对这一特点,家长可以挑一些故事性较强的课文,跟孩子一起编成课本剧分角色表演。这样不但能够锻炼孩子的口语,而且可以充分发展了孩子的表演才能,而且使孩子更近一步理解了课文内容,很重要的一点还可以达到亲子同乐的目的。

3.积累好词佳句。

家长在家的时候注重引导孩子积累和运用课文中的好词佳句。在说话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如果孩子在说话过程中能运用上课学过的词句,家长要及时的表扬,鼓励孩子学以致用。

家长可以在朗读一段短文后,要求孩子抓住要点,按原文的思路说内容,并把内容说完整,把文中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培养了孩子的听话能力,记忆力和说话能力。

5.以书本中的插图为内容,培养孩子说话能力。

家长可以以书本插图为内容引导孩子观察,使孩子走进图中,成为“画中人”,同时用相关的问题激起孩子说话的兴趣。如:春天来了的插图,引导孩子观察:图画上都有什么?孩子回答:美丽的桃花、青青的枝条、小蜜蜂、蝴蝶、几个放风筝的孩子……接着让孩子说一说春天都有什么景象,最后让孩子说一说自己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只要既了解了春天的变化,又培养了说话的能力。

利用插图训练学生说话,分三步进行:

看:引导孩子观察图画,从画面的景象特征判断事物发生的时间、地点、了解画面反映的主要内容。

想:引导启发,精心设计一些问题,让孩子借助问题进行观察和想象,从而理解书本中的内容。

说:用普通话把观察和想象到的事物用完整、连贯的话正确的表达出来。用温州话也可以。

四、写的能力的培养。

这里说的写的能力首先强调的事写字卫生。也就是写字时候头要正,肩膀要平,足安。人歪着写字,肯定写不好。而且对视力和脊椎的发育也不好。平时在家,家长一定要监督孩子的写字姿势。家长还可以趁暑假带孩子去参加些练字的培训班,但是要在孩子感兴趣的基础上,不要强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家长可以抓住一些字的特点,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讲解,切忌教法千篇一律、生硬死板。这里有些方法供家长参考:

1、象形字“舟”、“火”、“山”等的时候,家长如果用简笔画图形和文字对比的形式呈现给孩子,对孩子来说,会比单纯地听讲解要感兴趣得多,并快速掌握相关文字知识。

2、对一些“叠罗汉”似的字,像“晶”、“森”、“鑫”、“淼”等,家长可以让孩子自己举例,说得越多越好。

五、思维能力的培养。

孩子都是喜欢玩具的,但是到了小学后,我们家长担心玩具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所以大多不让孩子玩玩具了。其实不然,玩一些开发智力的玩具还是可以的。比方说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可以给孩子买一些拼装玩具,或一些简单玩具的零部件让孩子自己动手组装。对于现有玩具进行拆卸,虽然可能组装不回来有些可惜,但是为了孩子还是值得的。

如何让学生期待上语文课论文篇十四

摘要:激发和设置课堂教学的兴奋点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捷径。本文介绍了激发课堂教学兴奋点的几种方法。

关键词:激发;兴奋点;提高;效率。

学生爱听相声、看小品,欣赏武打言情的影视片,沉迷于网络游戏,原因是什么?姑且不论具体作品的格调如何,就其吸引力来说,此类艺术形式有一个共同的突出特点:兴奋点多。著名剧作家陈汉元说:“90分钟的好电影应该有27个兴奋点……一些海外的电视剧先不说其思想如何,但它在50分钟内必定有很多兴奋点,使人愿意看下去。”这话启发我们猛醒:课堂教学也应如此。教学实践也正是这样:兴奋点多,学生注意力集中,感受深刻,认知记忆效率高,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什么叫兴奋点,为什么要设置兴奋点,设置多少兴奋点,怎样设置兴奋点,兴奋点设置的契机是什么,则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了。

一、设置兴奋点的作用。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奋是脑神经在外部或内部刺激下激发的较活跃的神经系统,它和抑制一样是大脑皮层的两种基本神经活动之一。大脑皮层某一部位处于兴奋状态,其他部位则处于抑制状态;没有抑制就没有兴奋,没有兴奋也就没有抑制。二者可以互相转化。心理学还告诉我们,兴奋有激起、上升、高潮、分化、消退等阶段。

课堂教学的兴奋,主要表现为视听觉的兴奋,以及由视听觉神经传导引起的认识和记忆等中枢神经的兴奋,课堂教学的兴奋主要强调高潮和高潮的持续,以及有消退(抑制)后的再次激发,所以刺激不仅要强,而且要以多的刺激来不断强化。

心理学还告诉我们,兴奋的表现多种多样,注意是主要表现之一,它有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之分。所谓有意注意就是对我们的需要有间接关系的但却本来并不能吸引我们对事物的注意,这是用意志控制的注意;无意注意则是对我们的'需要有直接关系的能吸引我们对事物的注意,无需意志控制。二者也可以互相转化。在课堂教学中,目的性、实用性明确的信息量大的信息能引起有意注意,学生愿意学习与他们的需要有间接关系的语法和数理化等;信息量大的与学生的需要有直接关系的信息能引起无意注意,学生会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如唱歌、听故事、欣赏文学艺术等。所以,传授语文知识和培养听说读写技能以及多种艺术形式并用的课堂教学会使两种注意转化、渗透得几乎没有痕迹。

那么,兴奋所激发的注意的稳定性怎么样?不长,一般“稳定8至10秒”;“人的高度注意最长可维持20分钟(指成年人)。”根据教学实践的测定,未成年的中学生的高度注意,初中生平均最长可维持15分钟,通常维持5分钟左右。至此,我们可以比较有根据地提出课堂教学兴奋点的数目了,即一节课45分钟要有10到15个,平均每个4.5至3分钟,甚至更多,覆盖整节课。

二、设置兴奋点的方法。

设置兴奋点的方法多种多样,以下九种是常用而有效的:

1.基调培养。

所谓兴奋基调是指一节课的兴奋类型和高度。有的课文是义正言辞的辛辣而幽默的基调,有的是缠绵悱恻、情深意重的抒情基调等,类型要定准。至于兴奋高度要视教学需要、刺激内容和教师素质而定。教师定准基调,调控好高度,就能培养出恰当的兴奋情绪感染学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定的氛围中高效地学习。一本语文教科书内容可谓丰富多样,教师除了应针对不同文章、不同题材、不同课型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外,还应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一种适合教材内容的气氛或基调,把每节课都上得生动有趣,引导学生自然地进入课文佳境,这样完成教学要求就顺利多了。如教朱自清的《春》,可利用录音、录像等电教手段来创设春意盎然的氛围;而在学习鲁迅的《孔乙己》一文时,学生若不能进入时代背景当中,就很难理解作者描写的这个在封建制度下穷愁潦倒、迂腐不悔的旧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的深邃思想性。

2.语言激发。

教学语言要清晰、适中、悦耳。要清晰,就要叼住字头,撑开字腹,收准字尾;字字圆润,个个饱满,听到语音感知语义在同一瞬间完成,学生理解无滞后现象。要适中,就要快慢适度,每分钟200字,让学生思维的理解、思辨、储存速度和语流速度基本同步。要适中,还要不高不低。要悦耳,就要学一点共鸣,至少增加胸音,使声音立起来,避免口腔音的干枯。清晰、适中、悦耳的语音是美声的语音,有表现力,能引起注意,保持一定的兴奋高度,能使其他的激发兴奋的方法迅速“涨潮”。

3.朗读动情。

声情并茂的朗读对于激发兴奋很有效。无论初步感知的初读,还是知识分析后的综读,都是激发兴奋的有效手段。不过,初读虽也能激发兴奋,但不一定强,肤浅、朦胧甚至错误的领悟也较常见,如果运用评点式的范读,则不仅激发强的兴奋,还能正确引导。

4.旁逸吸引。

旁逸是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文学、史学、典故、珍闻、科技成果、艺术、故事、笑话、时政等的介绍或对课文的评价。这种旁逸最能激发兴奋。旁逸的结果常常是学生兴奋异常,兴高采烈,趣味大增,记得牢,学得快。不过,要紧扣课文,收放自如,用时少,收效大。

5.点拨授技。

学生由于思想水平不高,知识、经验不足,对课文肤浅的、朦胧的、错误的甚至荒谬的理解是普遍存在的,教师就要指点迷津、巧加点拨,学生茅塞顿开之时,兴奋定然骤升。兴奋应有诸多的实质性基础,掌握一定的技能并能运用它灵验地完成学习任务,克服学习困难。学生凭借养成的技能去解决阅读问题,就会产生会者不难的愉悦感,保持高度的兴奋。

6.情境感染。

创设情境是激发兴奋点、提高教学效率的好方法。叶老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教者也要“胸有境”,这样就能“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利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材内容,促使他们心理机能的全面和谐发展。”这种教法的最高层次应该是培养学生具有一种真境的还原力,以自己的思想水平、知识、经验创造一种“我”的意境,以积极的态度参与艺术形象的创造,在兴奋中领悟到更多的东西。

7.师生移情。

教师应有丰富的、高雅的、切合特定诗文内涵的准确的感情和表达这种感情的技艺,如朗读、歌唱、绘画和表演等,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具有这种感情的技艺,如阅读客体(诗文)和阅读主体(学生)在情感上、认知上交流融汇、认同共鸣,在多方面的兴奋中提高学习效率。

8.提问刺激。

提问是重要的教法之一,目的是使学生达到一定的认知目标。要力戒为问而问,力戒随意性,戒滥、戒杂、戒突然袭击,要精,要高,要讲究技巧,要带启发性。由于学生在感知、记忆、想象、思维方面的差异性,加上不同的个性、志向、爱好,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面向全体,帮助各个层次的学生学好语文。因为同一种教学手段,同一种学习环境和教学氛围,不会使所有学生都在最佳状态下学习,所以我们的教学深度必须兼顾好中差生,激发不同层次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刀有刃,针有尖,对好学生应是激,激疑顿悟,豁然开朗;对中等学生则是推,推其奋起追赶;对差生要托,帮助他们增强自信心,排除障碍。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可一题多问,直问与曲问相结合。这样,既能激励优生不断进取,又使中等生也有机会接触有一定难度的题目,而这对差生也是一种积极影响,使学生在问和答中激发兴奋,在兴奋中提高。

9.训练保持。

训练是养成听、说、读、写能力的必要方法。教师的训练,一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兴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二要讲解一些听说读写的正确方法,纠正毛病;三要做一些示范。此外,还要有针对性、实用性、新异性,并据此编制一套训练计划,让学生在兴奋中训练,在训练中兴奋。

参考文献:

[1]张述祖,沈德立.基础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

[2]韦志成.试论语文课情境教学的基本特征[j].中学语文教学,1993(8).

[3]谢绥东.语文教师是教练,不是导演[j].中学语文教学,1994(2).

abstract:motivatingandsettingexcitementsinclassroomteachingistheshortcutofimprovingchineseclassroomteachingeffect.thispaperintroducessomemethodsofmotivatingexcitementsinclassroomteaching.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87202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