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论文(优秀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5 08:50:20
校园文化论文(优秀18篇)
时间:2023-11-25 08:50:20     小编:LZ文人

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事物的本质,从而更好地应对类似的问题。总结的语言要简洁明了,条理清楚,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以下是健身教练总结的保持健康的的方法和技巧,请大家按部就班。

校园文化论文篇一

(一)育人观念淡薄。

部分青年教师认为教师只要关注课堂就行了,我把该教的内容讲完就行了,至于课后的事与我无关。他们将教书育人割裂开来,对育人方面漠不关心,对学生的思想动态、情感需求不闻不问,缺乏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

(二)注重个人主义,忽略团队合作。

部分青年教师个人综合能力较强,强调个人英雄主义,无论学术科研都喜欢自己单干,不参加集体活动,缺乏集体生活的熏陶,讲究个人主义,团队合作意识淡薄。对集体事务捻轻怕重,强调个人的价值,忽视集体利益。

二、青年教师存在师德问题的原因。

(一)社会多元价值观对青年教师的影响。

社会多种价值观,各种意识形态充实在社会中。讲个人奋斗的同时,过多强调了个人的作用,忽视集体对个人成长的帮助,过分强调个人英雄主义;像雷锋那样只谈奉献,不求索取的人是傻瓜,人活着就是要让自己过得更好,过分计较个人的得失;过分强调物质享受,追求经济利益,忽略理想信念的追求,认为这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只有物质才是实实在在的。青年教师不自觉地会受到这些思想观念,价值观的冲击,使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产生偏差,会在不知不觉中被这些错误思想、错误意识同化,严重地就会削弱教书育人的积极性,责任心。

(二)重视科研学术研究,忽略师德建设。

这些年,衡量院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的关键指标是科研水平。关系到院校的知名度与发展资源竞争,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科研成果等指标成为关注的焦点,而师德建设放在了次要地位。院校也将重点放在了科研经费、科研论文、科研成果上,对教师的师德建设流于形式。对于青年教师也过多地关注学历结构,希望他们多出成果,快出成果,把眼光放在了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上,忽略教师职业素质培养。

(三)缺乏对青年教师师德考评有效机制。

对教师在教学、科研、学术等方面工作都有相应的考评标准,但对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没有建立相应的考评标准。由于缺乏外在的考核机制,青年教师也容易将师德建设放在次要地位,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有考评准则的`方面。

三、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措施。

(一)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一个人前进路上的指路明灯,是同错误思想、错误思潮作斗争的武器。在做规划个人奋斗目标时,应以正确的人生观作为指导。不能只打个人“小算盘”,自觉做到立足本职、扎实工作、不计名利、无私奉献,在推动祖国进步中实现个人价值。个人的荣誉不能只看是否立功受奖、提升进步,要看为集体贡献多少力量,为人民做出多大奉献。人民教师要爱岗敬业,是教师的基本职业素养。青年教师首先要有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自觉抵制错误思想、意识。其次热爱教师的工作,以老教师,骨干教师为榜样,在教学、科研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认真备课,精心施教,悉心辅导,严格考核。关心学生的进步成长,以自己的言行作为学生的表率。最后正确看待荣誉,正确处理分工与配合,竞争与协作的关系,将个人的利益服从集体的利益,将个人的发展与教研室、系、院校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二)建立合理的评价激励机制,内化师德建设。

外部的评价激励机制和内在的动力都是推动发展的两个方面。内在动力是自我价值的追求,内在动力比外部的评价激励机制主动性更强,外部的评价激励机制更直接。要将外部的评价激励机制转化为青年教师内在动力,将师德建设变成青年教师自觉自愿的行为。院校要协调好外部和内在的关系,促进师德持续、健康地发展。院校建立和谐的校园环境,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增加教师职业的荣誉感。树立师德楷模,加深青年教师对师德内涵的理解,增加对教师职业的感情[2],激发青年教师从心里对这个职业的热爱。大力宣传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精神,号召广大青年教师立足岗位,将自己的个人成长成才梦融入到强国梦之中。从制度上完善对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考核标准,有效推动青年教师师德的内化过程。一是以《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标准,细化本校青年教师师德规范,将政治理想信念,思想道德素质,职业素质能力纳入师德规范中[3]。二是建立和完善师德考评制度。把师德建设作为教师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重点考评师德师风,教学态度,专业精神,育人效果,严格奖惩,要确保师德在职务评审、晋级、进修等一票否决制。在教师晋职晋级,评奖立功时,要严格按照师德考核办法,要优先考核师德。三是建立监督机制,定期对教师师德打分,对那些学生反映师德高尚的教师,予以表彰重奖,并号召广大教师向师德高尚的教师学习。对那些屡次被学生反映师德表现差的教师要批评,教育,责令其改正。

人是社会动物,他的思想,行为总是受其所处环境的影响。好的环境和氛围能促进其思想向好的方面转变。对于青年教师来说,院校的校园文化对他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感、行为都有着重要影响。通过组织学术交流、举办论坛,文体活动,学术讨论等校园文化建设,使青年教师对本校的历史,丰富的内涵,办学特色等产生荣誉感和自豪感,增加青年教师对本校的热爱之情,增强凝聚力,将自己和院校看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为院校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做好后勤保障工作,让青年教师无后患之忧。

在青年教师师德建设中要注意不要过于强调教师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的培养,忽视青年教师的实际需求。他们在生活中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当个人无法解决时,也希望得到组织上的帮助,这样才能将自己的精力更多地投入到工作中去。院校要解决好青年教师住房、个人待遇,孩子入学等实际问题,创造好生活环境,不要让青年教师因为生活问题而在工作上分心。院校是个大集体,当青年教师在这个集体中工作、生活时感觉到很温馨,很温暖,自然而然会产生信任感、使命感、归属感,就会将自己作为院校的一份子,将自己的满腔热情投入到教学科研工作中。

校园文化论文篇二

(一)高校档案与校园文化的含义高校档案是指高校从事招生、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学生、学校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载体的历史记录。由此可见,高校档案是以不同载体形式翔实记载高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有关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具有原始性、真实性,以及内容的权威性,饱含丰富的文化信息,具有鲜明的教育功能。校园文化是学校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下,在其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既能体现学校历史传统,又是当代学校全体或部分师生认可的、极具特色的思想意识形式。每个学校都具有各自特色的校园文化,它是学校办学宗旨、教育思想、校风校纪、校容校貌等文化底蕴的体现。校园文化通常表现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几种形式。它们的关系是:物质文化是表象,是校园文化的基础;精神文化是灵魂,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制度文化是规范,是校园文化的保证,行为文化是活动,是校园文化的表征,它们一起影响并制约着整个高校的发展。

(二)高校档案与校园文化的关系高校档案与校园文化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有共性又有差异。

1.高校档案与校园文化的共性。

从本质看,高校档案与校园文化同属社会文化范畴,两者教育方针、教育对象是一致的,都是依托于校园这个大舞台,以育人为本职,以传承大学精神为己任,以开发学生心智,培养高素质人才宗旨,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交融、互相促进。具体地说,高校档案中蕴含的丰富的文化信息资源可以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生动、丰富的素材,抓好高校档案工作可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与完善;而精彩纷呈的校园文化活动又可以为高校档案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丰富高校档案的内涵。

2.高校档案与校园文化的差异。

高校档案与校园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如下几点:

(3)从特征上看,高校档案主要记载学校发展的各种历史信息,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而校园文化则是以现时举办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为表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优良的大学校园文化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创新意识,促进大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高校档案蕴含丰富的文化信息,具有较强的文化教育功能,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充分认识、利用、发挥高校档案的教育功能,在传承和开拓高校传统文化过程中,加强学生的素质养成与能力培养。

1.高校档案是建设大学校园物质文化的重要源泉。

校园物质文化是学校物质环境所构成的一种文化,主要包括校园规划与建筑、校园绿化、楼宇景观命名、学校标识等所体现出来的物质文化形态,是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看得见、摸得着,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可以给置身其中的师生以美的享受。校园物质文化实质是一种硬件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发展起着基础性的支撑作用。高校档案是建设校园物质文化的重要源泉。各高校在建设校园物质文化过程中既要结合时代发展特征,又要充分利用高校档案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对大学校园的规划、楼堂馆所的设计、路亭林廊的布局、景观楼宇的命名,以及校训提炼、校歌谱写等都要赋予它们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得规划科学、设计精心、布局完美、命名艺术,以体现独具特色的高校校园文化。师生置身于学校富有个性、品位与寓意的文化气息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师生的文化品位与人文素养,发挥着熏陶、激励、教育师生的作用。

2.高校档案是建设大学校园制度文化的重要依据。

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内一切制度形态的总和,是规范师生员工道德观念与价值标准的宝贵财富,具有导向、约束和规范性的作用。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通过建章立制形成优良的制度文化是高校实现有效管理、维系学校正常教学、科研、管理秩序的重要手段。高校档案是建设校园制度文化的重要依据。高校档案积累了高校丰富的管理经验,记录了学校具有特色的行为准则,各类档案反映了学校教学、管理、科研等方面鲜明特色,完整再现了学校各项机制形成的全过程。高校档案为学校制度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与借鉴,对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具有很强的约束功能。它所反映的道德观念、价值标准,为学校优良校风、学风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的财富。

3.高校档案是建设大学校园精神文化的重要基础。

校园精神文化是一所学校通过长期的文化建设积淀而形成,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学术风范、价值追求、文化形态和师生共同理想观念。它是学校个性和总体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是学校在各个历史时期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柱,是师生员工奋发拼搏、不断进取的精神动力。高校档案是建设校园精神文化的重要基础。高校档案真实地记录了学校发展的各个阶段和各个方面,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气息,是对校园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它所具有的真实感和历史凝重感是其他宣传教育形式所无法取代的,发挥着独特的教育功能。高校档案部门应结合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利用馆藏资源和现代科学技术逐步将静态无声的“死”档案,开发成形式新颖、易于传播的“活”资源,充分发挥高校档案的教育功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对学校、国家的荣誉感、使命感,激励他们继承学校的光荣传统,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将自己的远大理想和社会实际紧密结合,并能正确看待成败得失与金钱权力,正确处理学业与创业,正确规划人生与职业,为将来实现人生价值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4.高校档案是建设大学校园行为文化的重要指引。

校园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具体表现,是学校师生员工通过实际行动对校园文化的体现和实践。学校师生是行为文化的主体,他们通过自身参与学校教学和管理直接展现师生员工的精神风貌,体现大学精神、价值观和办学理念。高校档案是建设校园行为文化的重要指引。俗话说:身教胜于言传,古往今来,名家大师的道德品质、行为风范,对师生的言行举止、学术风范、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影响力。高校档案部门在协助学校宣传学术道德、教师师德以及各种行为道德规范的过程中,应精心编撰名师传记、学子风采集与知名校友录等,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培育师生正能量,让他们学有榜样,行有方向,遵纪守法、明礼诚信、互助友善、勤俭自强、博学务实、砥砺德行。

高校档案对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作用巨大,高校档案部门应当充分挖掘高校档案的文化底蕴,积极发挥其教育功能,自觉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大格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使高校档案成为校园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支撑。

1.强化服务意识,积极把高校档案工作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轨道。

档案工作者要转变观念,强化主动服务意识,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档案部门要组织业务骨干、大力研究档案资源与校园文化的关系,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充分挖掘、整合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图文并茂、形式多样、富有深厚文化内涵、又具有一定现实意义,能够满足校园文化建设需要的各种档案信息产品。档案部门要通过多种途径与手段,配合校园文化建设的开展,积极宣传学校的特色档案文化,使广大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感受学校档案文化的特色,提升自己的认知与修养。

2.深化档案编研,为高校档案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创造条件。

高校档案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石和重要载体之一,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高校档案部门要立足馆藏,“精收善用”,积极开展档案史料的编撰,加强对档案资源的深度开发,有针对性地对档案史料进行“精、深、细”加工,充分挖掘档案资源中寓含的人文精神,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档案部门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多媒体宣传软件等不断挖掘、展示高校档案的文化历史内涵,创造出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档案精品,营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使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和良好的文化氛围中接受知识和美的熏陶,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新思路。

3.拓宽档案收集范围,提高档案收藏质量,满足校园文化建设日益增长的档案信息需要。

随着高校各项事业的深入发展,档案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日益繁重,传统的档案收集方式、收集范围已经难以满足校园文化建设的需求。档案工作人员要认清形势,树立参与意识,重视重大事件的跟踪,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校各项活动中去,及时、完整地做好各项档案资料的收集工作。档案部门在收集文件材料时,要认真考虑富有人文精神、有助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档案文件,要本着“多方式接收,多渠道征集,多载体接纳”的原则,既要收集反映校园文化的档案信息,又要收集与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活动等相关的文化素材。对于具有本校特色的珍贵史料,档案部门更要加大收集力度,力求完整、准确地将那些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或某些特别意义的实物以及照片、文书等档案一起按规定存放标准陈列于校史室,成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与校史教育的第一课堂。

4.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提高高校档案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的效率。

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应用系统建设和信息资源建设等几个方面。信息资源建设是对馆藏档案的数字化和电子文件的采集和接收,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加快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具体的做法有:加快推进档案馆数据库建设,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完成对馆藏各类纸制档案、照片底片档案、录音视频档案和现行文件档案的数字化,逐步实现档案全文信息查询;加强电子文件归档管理;建立档案区域管理网络公开档案信息网络查询利用,实现文件的网上传输和资源共享;有计划地在校园网上载开放档案目录及现行文件全文信息,为师生员工提供网上查询和利用服务,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高效、快捷的档案信息服务。

5.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素质,提升高校档案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的水平。

精彩纷呈的校园文化对高校档案提出越来越严苛的服务要求。加强档案资源的信息整合,既是满足校园文化深度发展的需要,也对高校档案工作者提出越来越高的业务素质要求。目前高校档案队伍整体素质已难以满足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与精彩纷呈的校园文化对档案工作的深度开发要求。提高档案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引进满足现代信息技术与校园文化建设需要的高层次人才,已成为提升档案队伍整体素质的当务之急。高校档案部门既要加大现有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更新其知识结构,提高其业务水平,同时还要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逐步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具有较高专业素质与业务能力的复合型档案人才队伍,使之成为档案开发、服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

校园文化论文篇三

高校学生党支部是党在高校最基层组织,服务型学生党支部能够有力地组织、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的变化,给大学生带来了种种影响,高校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逐渐呈现多元化趋势,面对新形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满足广大学生的文化需求。高校服务型学生党支部,以科学发展观为思想指南,践行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引领着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大学生党员能够继承和发扬大学精神,把握校园先进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带领其他大学生共同建设校园先进文化。大学生党员通过帮助大学生解决多元文化给他们带来的困惑,化解矛盾、凝聚人心,能够使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高校服务型学生党支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高校服务型学生党支部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了解广大学生的所思所想,及时发现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反映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是联系高校党组织与广大学生的桥梁和纽带。服务型学生党支部紧密联系和服务广大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为大学生树立好的榜样,使大学生党员和广大学生能将服务理念内化于心,为校园文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高校服务型学生党支部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服务氛围,塑造服务品牌,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热情,使服务精神成为大学生党员的一种价值选择,并带领其他大学生共建校园文化。在校园服务文化的熏陶下,校园文化的激励作用、规范作用和凝聚作用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才能促进校园其他建设的发展。因此,高校服务型学生党支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对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各项工作协调配合,高校服务学生党支部具有先锋堡垒作用,能有效协调共青团、学生会、社团等学生组织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大学生党员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力军,他们是青年学生中的优秀者,是一些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和策划者,具有良好的组织能力和人格魅力,能够引领广大学生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同时他们也能化解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矛盾,减少利益冲突,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自己、他人和社会,因此,加强高校服务型学生党支部建设对开展好校园文化建设有着积极作用。

二、高校服务型学生党支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的实践途径。

(一)加强学生党支部自身建设,发挥其引领作用。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高校服务型学生党支部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这种作用的发挥,必须加强其自身建设。首先,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思想导向,践行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增强大学生走中国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信心、信念。其次,要加强服务型学生党支部的组织建设,第一,应加强对大学生党员的管理,建立“民主评议党员”、“党员义务服务日”等制度,争强他们的光荣感和责任感;第二,建立学生党员服务责任制和承诺制,确保大学生党员主动联系广大学生,为广大学生服务,努力实现好大学生的根本利益;第三,应建立以广大学生满意为标准的服务评价体系,完善党员奖惩激励机制提升学生党支部的服务质量和学生党员的服务素质。

(二)创新学生党支部活动形式,发挥其桥梁作用。

高校服务型学生党支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的重要载体,通过发挥服务型学生党支部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引领作用,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内容和要求贯彻到学生中去,也能使广大学生乐于接受,拓宽校园文化建设的阵地。高校应以校园文化活动为依托,针对大学生的特点,通过开展各种知识竞赛、时事政策讲座,以及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体育活动等形式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同时,高校学生党支部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根据学生党员所学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积极组织他们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考察调研、爱心奉献等,在社会实践中提升他们的服务能力。通过各种主题教育和服务活动加强党组织与广大学生的联系,树立高校学生党支部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核心地位,把广大学生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更好的发挥服务型学生党支部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三)注重大学生党员的培养,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

校园先进文化建设,需要有学生群体的主动参与,大学生党员是广大学生中的骨干,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对于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做好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工作,坚定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发挥他们在政治上的优势,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提高大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增强他们为广大同学服务的能力和水平,鼓励大学生党员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去感染、帮带身边的普通学生,激发广大学生党员积极、主动地参与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论文篇四

广义上的校园文化是指“学校以广大师生为主体,依据学校办学定位及社会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的一切学校物质形态、组织制度和实践活动的总和。”狭义的校园文化则指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院校领导、教职工共同参与,对全体师生具有广泛感召力、凝聚力与激励作用的一种群体文化。本文中所指校园文化,是指广大高职院校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与自身定位,在长期的教育、教学、管理及社会服务中所积累、秉承、创造并共享的,被广大师生普遍认同的,反映师生共同价值观念和人生追求的一切物质财富、精神成果及其行为方式的总和。

校园文化对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一,凝聚和导向功能。形成强有力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师生员工产生归属感、认同感和荣誉感,提升学校凝聚力。其二,促进和激励功能。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对全体师生产生无形的促进与激励作用,形成一种奋发向上、健康活泼的精神动力。其三,调适和稳定功能。校园文化能够通过凝聚、熏陶等内在影响力创造和谐的精神氛围,给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优质良好的校园环境,将学生的兴趣爱好、活动追求集中于学校内部,有效减少学校安全隐患的出现。其四,辐射和展示功能。高职院校开展科技文化下乡、社区街道志愿者活动等,把校园文化辐射到社会的各方面,为学校提供了展示办学水平的契机,也提高了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其五,继承和发扬功能。高职院校在对校园文化进行建设时应坚持“扬弃”的态度,一方面应该传承优秀的校园文化传统,另一方面也应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变化,使优良的学校传统和办学理念得到继承和发展。

(一)文化底蕴较弱。

一些高职院校是近些年为顺应我国教育发展规律,在原中等专业教育或职业技工教育的基础上升格而成的,已积淀了原教育模式的办学精神,缺乏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经验与深厚的校园文化积淀。还有一些高职院校经历了不同体制、教育类型的重组,办学理念、体制等存在交锋和冲突。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并未形成特色鲜明、学科背景浓郁且被普遍认同的核心文化精神,更缺乏形成的有利土壤。如果忽略了文化的创新与提炼,而只是进行人员和资源的简单整合与重组,所谓的高职校园文化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根本无法发挥文化育人的功效。

(二)主体责任感不强。

校园文化建设要求全校师生积极主动地发挥其主体性功能。现在高职院校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的不合理现象,认为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领导或学工线的事情,与专业教师或行政人员无关,呈现出一种“事不关己”的态度。另外,有部分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不强,每次参加活动都只是固定的某一部分学生,即使偶尔参加也是学校“硬性要求”,都导致了校园文化呈现出很大的无序性与感染性。

(三)重“硬件”轻“软件”

各高职院校为解决扩招带来的巨大的教育资源压力,在硬件建设上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较多,而相对而言软环境的建设力度明显不足,特别是在一些新成立的高职院校和中专改制的高职院校中尤其严重。一些高职院校认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职业文化建设的效果来得太慢,一时半会难见成效,浪费了学校的资源,不来点立竿见影的,比如修楼征地建房扩招等。

(四)活动文化层次偏低。

如今,高职院校中各种活动形式多、涉及面广、时代感强,但过于重视庸俗文化,商业文化占据较大比重,过分追崇非主流文化而脱离了主流文化,偏离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轨道。校园文化活动功利性太强,偏离了教育本位趋向。一份问卷调查显示:26%的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评奖评优”、14%的学生是为了“获得各种荣誉”、60%的学生是为了“提高自身素质”,表明现在大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目标并不单纯,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

(五)模仿程度较高。

每个学校由于其历史背景、学校结构、培养目标不同,其校园文化也应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当前一部分高职院校在推进制度文化、实体文化建设,尤其在促进学校精神的形成中,缺乏创新意理念,未将学校自身的特点与未来发展趋势相结合,形成品牌效应,而是千篇一律的模仿本科学校,最终导致“东施效颦”的结果。高职院校应明确自身定位,充分挖掘与利用合作企业家、优秀校友等的辐射作用,结合学院的优良文化传统,追求学术氛围与实践氛围、职业素养与企业文化的有机交融,充分体现应用性、针对性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原则。

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创新策略探讨。

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前身是中专、职高等,具有不同的创办背景、历史传统、学科设置等、办学阅历,各个学校在发展定位上也应表现出不同的特性。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应主要围绕“职”的特色创新,让学生在充分体现“职”氛围的文化活动中激发热情,得到教育。如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是一所以服务三农为特色的高职院校,学院根据专业发展特色,开展无公害蔬菜义卖活动、美食节活动、专业技能大赛、创业规划大赛等活动,特别党建及学生管理中的“一系一品”申报及评选活动,起到了良好反响,既为学生提高技能、完善品格提供了广阔平台,也提升了学生的专业兴趣与职业素养。

通过将办学理念融入社会实践环节中,潜移默化地将学校精神在学生体验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根植于其价值体系中。通过进企业实践,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更好地把握专业学习和技能提供了方向。学校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倡导进入社区及其他公共场所,为他人提供无偿帮助与服务,如清扫社区、助残活动等,既让大学生体会到了真实的社会生活,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服务与奉献。如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致力于将学校打造成“志愿者之校”,制定志愿服务管理条例,将志愿服务学时状况纳入到学生评奖评优指标之中。全校六个系部在马山敬老院、绍兴市纺博会、绍兴市客运中心、农民工子弟学校等场所建立了长效志愿服务挂牌基地,不仅为社会送去了温暖与服务,更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高职院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养,致力于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做到学正为师,身正为范。学校教师只有凭借娴熟的教学能力、广博的`知识、专业的实践能力以及高度的责任心和良好的个人修养,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作用,潜移默化地感召、影响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动力,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

(二)创新物质文化。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要培养真正可贵的品质,就必须要有健全的教育环境,只有有了正确的教育工作才不会产生堕落的品格。”高校在对校园物质文化进行建构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教育性与创新性的有机结合,要注重整体与部分的把握,既要重点设置,也要全面统筹,力争让物质文化中的各个细节都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作用。

高职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要避免急功近利的思想,既要注重速度,也要注重质量。学校建设规划中的各项基本设施都应承载着校园精神文化、职业文化和制度文化,让物质景观具有浓郁的人文色彩。高职院校在对校门、办公楼、宣传专栏、教学楼等基础设施建设进行设计与规划时,要坚持实用与特色相结合的原则,将文化精神注入到学校每一个角落,不仅让在校的师生感受校园物质文化,也通过人与物质的流动,将特色校园文化带出校门,带向社区、企业,与社会产生交融。

(三)创新制度文化。

所谓创新型制度文化,是指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制度或规范。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制度创新主要包括管理制度的创新与服务制度的创新。

其一,创新管理制度。管理制度创新,即学校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制定科学、规范、操作性较强的独具特色的人事管理、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等规章制度。如重点突出实训专业人员、试验人员的能力职称,制定适应于高职教学的职业资格评聘制度。根据高职学生学习状况、心理发展等方面的特征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校规校纪、竞赛管理办法等,以更好地约束高职学生的言行,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潜能;制定完善的人才管理制度,包括人才引进与培养、培训与进修等,激发教师爱岗敬业、潜心教学的精神;制定规范的校园文化制度,促进校园文化活动活泼有序地开展,增强高职特色校园文化氛围。

第二,创新服务制度。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重在以学生为本。高职院校创新服务制度,营造和谐的职业特色氛围,有利于增添学生专业学习的信心和技能钻研的动力,培养品质优秀、技能过硬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能力、习惯等方面相对于本科生而言有一定的差距,高职院校应根据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积极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学习与钻研的精神与能力。在校园活动上,既要把握特色,又要顾及大多数同学;在教学与实践环节,要根据教学方法的不同而制定合理且操作性强的学习实训评价考核制度;在后勤服务及公寓管理方面,充分考虑“以学生为本”思想,形成和谐氛围。

(四)创新活动文化。

校园活动文化的开展对于培养广大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弘扬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校园活动文化的开展不仅可以陶冶师生情操,还可以促进个体潜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发挥,增强团体凝聚力,促进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

其一,加强社团文化建设。社团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之一,学生在社团活动中不仅能增长文化艺术知识,更能增加他们之间的人际交往,加强相互配合、共同协作的优良品质,增强自身创造力。学校相关部门要在思想和组织等层面保障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既注重思想性和知识性,又注重艺术性,防止消极文化及不良价值观的侵袭。加强对学生社团创办理念、工作思路及方法等的科学指引,引导学生进行勇于实践、自主管理,进而营造具有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开展的课外科技活动要尽量做到活动与专业相结合,在活动中加强学生专业学习深度与兴趣,避免脱离所学专业、不切实际的课外活动。

其二,开展校企文化对接活动。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高职教育必然要面向社会,适应市场。高职院校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也要注重拓宽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路径;开展的活动要注重实效性及校企文化的对接和融合,彰显高职教育特色和企业文化,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在学生活动开展时也可邀请企业知名人士到校担任评委或做专题讲座等。如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致力于与绍兴市诸氏方圆集团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企业免费面向学院学生开设企业经理人培训等活动,不仅强化了学生的企业文化意识,也实现了高职院校办学理念与用人市场的对接。

【参考文献】。

[1]邱伟光,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57.

[2]刘建立.高校创新型校园文化建构研究[d],.

[3]罗群英.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探索[j].青年探索,(3).

[4]张劲.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和实施路径[d],2010.

校园文化论文篇五

摘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思政德育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本文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建设校园物质文化、优化高校制度管理、培育党风校风四个方面,为进一步发挥高校校园育人功效提供建议。

关键词:校园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高校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成长和提高全员素质为目标,由全校师生员工在生产、教学、科研各领域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成果。

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

本文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制度建设以及党风校风建设这几方面途径着手,探讨如何营造全方位的和谐校园文化氛围,以期有助于引导师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身理想、信念、行动和价值观的指导。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适应新时期社会的发展,促进高质量大学育人教育以及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要求。

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内涵丰富的文化载体,推动大学生的自主教育及自觉发展,主要体现在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行为方式及价值取向等方面。

而24字高度凝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为社会提供了统一遵守的价值准则,能对青年大学生的政治信仰、人生观、价值观等价值选择起到指导与规范作用,帮助青年大学生自觉抵制网络上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端正正确的价值取向,引导大学生将其作为日常在校学习生活的基本准则。

高校主要从校纪校规及校风学风这两种载体来规范大学生的生活学习规范。

校纪校规以显性的文字载体集中规范了高校教育的目标及准则,通过强制性的约束力来限定大学生的行为框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着校园文化建设发展的方向,成为其纲领和核心灵魂,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融合,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更好地发挥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推动作用,最终实现知行的统一。

2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发挥环境育人功效。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高校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创建干净整洁、积极能动的教育环境,才能调动一切有利因素与教育资源进行核心价值观的宣传。

首先,应借鉴国外高校通过校园建筑体现、升华价值理念的校园文化建设经验。

建筑是充分、得体地与环境交流的最好载体。

高校在校园规划建设之初,便应树立构建人文生态校园、自然亲近校园的理念,明确教学区、科研区及生活区等合理的功能分区,通过营建文化氛围浓厚的校园环境,发挥高校建筑有别于其他建筑的文化底蕴,实现师生、校园、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

其次,应发挥校园环境的宣传功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领全局。

高校可充分利用校内公共区域、各类宣传橱窗、广播站、led电子显示屏及横幅等多种手段,宣传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图文并茂的宣传画和宣传标语,以具化、形象的方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润物无声”的教育,推进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知行合一。

同时,应在高校校园的环境设计中注重校史校训、办学宗旨以及名师校友的载体建设,让广大师生更深入地了解办学传统与教育理念,深入体会到爱与美以及人文关怀价值观。

3优化高校制度管理,发挥制度引导作用。

完善校园制度文化建设要从优化高校管理体制和项目制度两方面着手,营造健康向上、团结拼搏的舆论文化氛围,激励师生的求实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及爱国精神,推动文明风尚、和谐校园的形成。

校园文化论文篇六

摘要:通过建立“三个课堂”的模式,高校思政教育可以实现思政理论课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融合,因此有必要探寻“三个课堂”的建立实践策略和教育价值。

关键词:思政理论课;校园文化;建设与融合。

一、高校思政理论课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融合的必要性。

帮助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认识世情、国情与党的基本理论、认识社会与人生,从而最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校园文化建设则是通过开展系列有主题有意义的活动丰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娱乐学生的身心、陶冶其性情、潜移其品性、培养其情操、塑造其灵魂。

因此,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功能,无论在物质的和精神的层面,都要具有导向、激励、陶冶和凝聚的德育功能,有利于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和形成。

思政课与校园文化在德育功能上的一致性,决定了这两方面工作融合的必要性,两项工作不能各自为政,两个队伍也不能互不往来,二者必须相辅相成。

使得思政理论课突破有限的课时规定,有机地融合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效果。

二、高校思政理论课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融合的机制。

既然思政课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两种工作不能分割,那么就要探索能使得二者融合的有效机制。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在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基础上,探索出了一条有效地融合机制,即:构建“三个课堂”实现思政理论课程活动化、校园文化活动课程化。

“第一课堂”,即教室内的思政课堂,是指按照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有规定计划课时的必修课教学。

主要是指在学校的范围内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第三课堂”,即学校外的思政课堂,是广阔的社会大课堂,是校外各类校园文化教育活动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第二、第三课堂是隐性的,不列入教学计划规定的课时之内,是由学校学生管理队伍组织,思政教师协助参与完成的。

“第一课堂”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开展各类文化教育活动的指导思想和灵魂。

“三个课堂”的共性是通过活动设计大大增加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让学生在各种有组织、有步骤、有计划的活动中感悟理论,辨析理论、掌握理论、应用理论。

三、滁州职院思政“三个课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策略与价值分析。

(一)“第一课堂”实践策略与价值分析。

首先,实现思政理论教学与校园文化教育在内容上的融合。

如高校廉政文化教育内容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安排专门的章节讲解廉政文化;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中,把廉政文化建设与党的建设理论结合讲授。

校园文化主题融入课堂教学,即实现了思政理论课教学目标,又实现了校园文化的建设目标。

其次,实现思政理论教学与校园文化教育在形式上的融合。

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规定课时的第一课堂中,结合教学目标设计系列发展任务,这些任务皆以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开展,分别为:大学生活计划书,职业生涯规划书,爱国主题演讲会、人生价值主题ppt制作与演示、道德小品表演或道德现状调查、辩论赛、创业计划书、模拟法庭观后感、给父母的一封成长汇报信等。

改革考核形式,加强学生学习的过程管理,完成十项任务的成绩汇总即课程最终成绩。

课堂教学活动化,极大地活化了教学内容,避免了老师上课一言堂,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考核方式的改革对于端正学风也有一定促进作用。

(二)“第二课堂”的实践策略。

一、创造条件开设人文素质选修课。

已连续多年开设《中国传统文化》,《创新思维训练》《哲学与人生》《社交与礼仪》《佛教与人生智慧》、《生活中的法律常识》等课程,学生选修热情高涨,教学评价颇高,为大学生人文修养的提高和繁荣校园文化发挥重要作用。

二、承担学生业余党校与“青马工程”的授课工作,这些教学都极大地拓展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空间,提高了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社会和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也使实践教学学生覆盖面不断提高。

三、协助团委联合管理各种学生社团和学生组织。

每个思政老师结合自己的特长与爱好联系2-3个社团作为指导老师,为社团发展出谋划策、把握方向、提供智力支持,思政部参与的社团主要有志愿者协会、学生报刊社团、求是学社、明德学社、环保协会、心理协会、职业发展协会、创业协会等。

四、协助团委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等。

比如,院团委举办的十五届大专辩论赛,都是由思政部协助的,从制定辩题,到评委打分,到比赛点评清一色思政部老师,辩题与思政理论教学目标结合起来,同时辩论中的闪光点也在课堂上深度分析,使这一活动真正成为课堂的有效延伸。

五、协助学生处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滁州职院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在学生处,而教育主要力量在思政部,共有八名专兼职思政教师获得国家心理咨询师证书,这些教师在心理学课程授课、心理咨询、心理筛查等方面承担主要任务。

(三)“第三课堂”的实践策略。

一是思政理论课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

比如,开辟了滁州市城市规划馆作为校外课堂,分批次的带学生参观,以滁州市为窗口,了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与改革开放的意义。

开辟了来安县新安镇北门社区思政理论课教学社会实践基地,向同学们介绍基层民主政治制度的发展;开辟琅琊山铜矿企业基地和农村村委会思政课社会实践基地,作为了解企业与农村发展的窗口。

二是思政部广泛参与团委组织的各种校外社会实践活动。

如重大纪念日、节假日、双休日,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企业、公益劳动、参观考察、社会调查和志愿者活动。

比如,参与了以“追寻革命先烈足迹”为主题的清明祭扫烈士墓活动;以“争做合格公民,建设美好家园”为主题的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以“城市文明我出力”为主题的交通文明劝导周活动;以“铭记历史,珍惜生活”为主题的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参观活动;以“人人献出一点爱”为主题的看望孤寡老人和孤儿活动;以“扶困济贫、互帮互助”为主题的困难学生募捐活动;以”知党情、跟党走”为主题的党史宣讲活动等等。

这些社会实践活动则奠定了大学生关注社会、奉献社会的科学人生信念。

(四)“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价值分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主要是指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目的而开展的、学生亲身体验的实践活动。

学生处与院团委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机构,这两个部门与思政部在教育职能上有交叉重叠部分,为此,加强三个部门之间的合作,在提高教学实效性上有两方面意义:第一,思政课教师参与社团管理与学生德育活动组织,是实现思政课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帮助学生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培养理论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拓展了实践教学的时空。

第二,思政治课教师队伍与学校党团组织工作者和辅导员队伍相结合,有利于教师队伍的能力素质互补,提高队伍整体教学实力,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有现实感和针对性,达到最大限度的育人效果。

“三个课堂”教育实践证明,思政理论课只有与校园文化有机融合,才能避免思政理论课的空洞与说教,才能把理论上活、上实;校园文化只有与思政理论课有机融合,才能避免校园文化建设成为杂乱无章的活动堆积,才能把活动组织的富有文化氛围和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蒋玉艳.文化多元化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02).

[2]关朋.论传统文化与90后大学生思政工作的融合[j]佳木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6).

[3]肖竺.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创新高职思政教育模式[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09).

校园文化论文篇七

高校档案是指高校在自身的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历史意义的各种文字、图表等不同形式、不同载体的历史记录。校园文化是高校在自身办学过程中形成的校园物质文化与校园精神文化的综合,更主要的意义在于精神文化层面,是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多形成的办学目标、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特色等高度性、集中性的概述,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所在、精神引领。档案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既有联系有互相区别。它们的共性在于:

1.性质相同,两者都是高校在自身办学过程中形成的重要财富,对学校的办学发展、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2.目的一致,两者都是为了培养人、教育人、塑造人,为了学生的成才发展,为了校园的和谐稳定。两者的区别在于高校档案记录的是学校的历史,是已经发生的事情,并且档案是以静止的状态记录了校园文化的建设发展。校园文化建设却是高校正在发生的、即将发生的,一种动态的文化传播方式。也可以说档案像个老者,静静的诉说过往,校园文化却是发展中青年,他在不断地蓬勃发展,改变历史。

高校档案首先具有文化性,高校档案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产品。高校档案真实记录了高校发展、壮大的全过程,充实记录了全校师生员工团结奋斗、努力拼搏的感人事迹,包含了高校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实践、服务地方的过程中产生的重要的知识信息,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财富,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不仅是校园文化的保存者,更是校园文化进一步发展创造的推动者。基于这点高校档案的文化属性表明高校档案有积极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条件,更有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就如大家所知,高校档案是高校历史的见证、是高校发展的重要保证,更是高校创新的不竭源泉,但现实状况就是高校档案的应有地位还没有得到重视,高校档案大多数时候也只是放在档案馆的`一盒盒卷宗,高校档案的知识性、文化性、传承性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掘。为了充分发挥高校档案的重要作用,为了充分显示高校档案在高校发展中的重大作用,高校档案必须要积极转变发展方式,积极投入到红红火火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去,让高校档案真正焕发第二春。

随着国家对档案工作的越来越重视,各级部门对档案资源开发意识的增强,档案管理人员改变传统观念,积极投身到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浪潮中。档案人员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管理的档案资源是一个巨大的宝库,通过充分挖掘档案资源,发现其中很多隐含的有关校园文化建设的有用信息,通过分析整理,给公众呈现一些与众不同的优秀档案资源、优秀档案文化,改变大众对档案工作的传统看法,也增加对档案知识的了解。在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工作中,档案人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二)利用学校档案积极做好校园文化的创新作用。

档案忠实记录了学校的发展历史,是高校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文化在学习中传承,又在大家不断的创造中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校档案作为巨人的肩膀可以给校园文化不断创新发展的源泉。在档案与文化的关系上,学者冯惠玲指出,“档案是文化创新的基础。这不仅表现在人们可以从档案中吸取历史文化的精髓,作用于社会意识形态,形成新的文化价值判断,也表现为人类可以在借鉴已有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创新新的文化。”因此校园文化工作要创新,就必须依托学校档案的支持。档案管理人员要深刻认识到这一点,看到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加大对档案资料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校园文化。

(三)利用高校档案激励大学生坚定信念。

高校档案是学校发展历史的忠实记录,档案凝聚着全校几代人共同的奋斗经历和不懈追求,凝聚着学校艰苦办学的历史和坚持创业的精神,这对于高校来讲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大学生通过宣传教育、通过实地了解,能产生一种强烈的自豪感和归属感,相信自己通过努力也能达到前辈们所取得的成绩,有一种很强的示范效应,使学生始终能保持一种昂扬的斗志和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这对建设整个学校的优良学风校风意义重大,也为推动整个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进一步加大档案征集范围。

随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如火如荼,在高校档案的征集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一步加大相关档案的征集范围。例如校友档案征集、优秀教师档案征集、学校社团档案的征集等。因此档案工作要注意收集这方面的档案,重点是社团的成立、社团的成员、社团开展的活动、活动图片、活动影像。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资料将会对整个校园文化建设大有裨益。

校园文化论文篇八

摘要:校园文化建设渗透于学校的、科研、管理、生活及各种校园活动等方面,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学校和谐发展的重要载体。和谐的校园文化,能使师生的人格得到了塑造,个性得到了发展,精神境界得到了升华。本文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方面入手构建校园文化,以期营造师生共同的美好的精神家园。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校园文化建设包括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

一、打造完善的校园环境,构建校园物质文化。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环境教育力量对学校全体成员,特别是对学生,能产生巨大的心理效应,对学生养成良好行为规范起到潜移默化、寓教于景的作用。校园物质文化,能使学生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受到熏陶、暗示、感染。

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将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将有助于陶冶师生的情操,有助于净化师生的美好心灵;校园绿化、室内布置、校园卫生、教学硬件的构置、摆放等,能使师生员工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校园的画廊、报栏、橱窗、黑板等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英雄模范的画像、科学家、音乐家的名言,无不启迪智慧,催人奋进。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要体现教育性、艺术性。优美、完善的环境有利于学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激发灵感、启迪智慧,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学校应注重环境文化的发展,为校园环境赋予一定的文化色彩和教育意识,增强环境育人的功能。学校要用美的环境教育学生热爱学校,用富有艺术气息的景致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

二、形成优良的校园风气,构建校园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具体体现在办学理念、校风、教风、学风和学校人际关系上。

1、办学理念。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办学的出发点和最高理想。学校的办学理念体现的是学校的办学之道,教学之道,求学之道,管理之道,是师生实现自己人生价值,追求卓越,走向成功之道。学校的办学理念要充分体现本校的办学思想,学校的一切工作最终结果要让每一个在这里工作和学习的师生对自己充满希望、对生活充满希望、对未来充满希望,最大限度地挖掘出自身潜能。

2、校风建设。校风是学校全体师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精神状态和作风。优良的校风是学校的一面旗帜,激励着教师为人师表,辛勤育人,同时也鞭策着学生勤奋学习,积极向上。

3、教风建设。教风是一所学校教师长期积累和形成的教学风格,是教师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水平、教育理论、技能等素质的综合表现。学校要倡导严谨治教、敬业爱生的教风。为培养良好的教风,学校需花大力气创造各种条件,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4、学风建设。学风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治学精神、治学态度的集中体现。为树立勤学好问、刻苦钻研的学风,学校要经常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优良学风像校风、教风一样,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生人格品质的发展和完善,对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5、人际关系建设。在校园内建立起尊重、信任、友好、民主、团结、合作、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不仅能有效地缓解工作、学习压力,还能使师生在工作学习上心情愉快、心态平和,身体健康,而且有利于良好集体的形成和学校各项工作开展。

一所学校的优良校园风气一经形成,便可以振奋人的精神,激励人的斗志,规范人的行为,使每个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及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学风格,领导的工作作风都出现良性循环。

完善健全的校园规范,构建校园制度文化。

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了师生的行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才能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

创造适合学生自主发展的`教育环境,是学校管理的最终目标。可以通过学校的规范化管理,为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奠基,让每个学生有乐观的心态,健康的体魄。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基,使学生学会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探究能力、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提高学生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为学生做社会有用的人奠基,使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做人;学会劳动、学会生存;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它体现了一所学校的校风。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处在社会文化的前沿,既承担着育人的重要职责,也承担着引领社会文化的重要任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学校只有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不断积淀、不断创新,营造适合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才能拥有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舒维霖.浅谈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思路[j].教育理论与实践.-11。

[2]张宝志,侯宝宁.如何推进校园文化建设[j].中外企业家.-34。

校园文化论文篇九

[摘要]雷锋精神代表了中国传统优良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思想,是先进文化的代表。

高校校园文化是传播中国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

因此,把雷锋精神同高校校园文化相结合,有助于高校师生德育、美育以及全面发展。

以高校校园文化、雷锋精神的内涵入手,重点分析了两者的互动关系,最后探讨如何用雷锋精神构建高校校园文化。

[关键词]校园文化;学雷锋活动;互动关系;途径。

党的十八大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校园文化是文化强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雷锋精神注入校园文化无疑可激发校园文化的生机与活力,提升校园文化的内涵与品质,增强校园文化在大学生价值导向中的正能量。

因此,只有厘清高校校园文化和学雷锋活动的内涵,研究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学雷锋活动的互动关系,才能更好地将雷锋精神运用于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雷锋精神在学校教育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正面作用。

关于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学术界目前没有统一的界定。

但总结起来,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高校校园文化是指大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的文化;第二种观点认为,高校校园文化是指大学生生活中的精神文化部分,而不包括诸如物质、制度等方面的文化部分;第三种观点认为,高校校园文化囊括了大学校园里的一切,包括各种物质、精神、制度等表现形式。

本文对高校校园文化的界定更倾向于第三种观点,即认为高校校园文化是在大学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里,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或师生与学校之间通过互动而产生的一切包括物质、精神和制度表现形式的总和。

由此界定可以看出,高校校园文化诞生的环境是在大学校园,参与主体是高校师生,表现形式包括物质、精神和制度等。

(二)学雷锋活动的内涵。

雷锋精神体现了平凡个体的强大生命力,它蕴藏着一种自我超越、舍身成仁的伟大品质,它不仅吸收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髓,也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

归纳起来,学雷锋活动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雷锋践行了一生的行为准则,他像一轮温暖的太阳,给身边的人带去光和热。

从他的日记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助人为乐的事迹数不胜数:为探亲大姐买车票,替腿脚不便的大娘扛包裹,向灾区难民捐赠节约下来的零钱,帮忙照顾烈士的母亲……在雷锋看来,服务别人也就是服务自己,他人快乐了自己也快乐,他总是把别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却常常忽略了自己。

正是这样一位大公无私、乐于助人的平凡人,在数十年如一日地辛勤奉献中活出了非凡的意义和价值。

2.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

雷锋就像一枚“螺丝钉”一样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他清楚地知道,一枚螺丝钉的力量很渺小,但是许许多多的螺丝钉就可以组成一台大机器,每一颗螺丝钉只有坚守好自己的位置,永不生锈,那么整个大机器也才能够正常地运转。

因此,不管什么艰苦的工作,雷锋都毫无怨言,只要是党和人民需要他,他都愿意在平凡的岗位上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3.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种不断进取、敢为人先的精神品质。

在默默工作、无私奉献的同时,雷锋也注重不断学习和创新。

他在日记中提到,工作很忙,时间很紧,但只要你愿意学习,总会挤出时间。

人如果不通过学习来提高和丰富自己,那么就会很容易陷入落后和平庸。

正是这股子学习的劲,雷锋学习了前沿的科学技术,学会了骑车驾驶和骑车修理。

4.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

雷锋一直坚持践行我党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反对浪费和奢靡。

他细心地收集了生活中别人用过的铁丝、牙膏皮、破手套……等到用得上的时候,他就将这些“废品”变成“宝”。

他的衣服、裤子和袜子的补丁一层又一层,只为能节约下一些钱为社会主义搞建设。

正是每一个像雷锋一样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个体,才铸就了我们社会主义社会这样伟大的集体。

(一)校园文化活动是学雷锋活动的平台和载体。

雷锋精神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代表,也是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因此,在培育社会主义未来接班人的高校校园,也应该积极弘扬和学习雷锋精神。

高校校园文化为学习雷锋精神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具体来说,可以把学习雷锋融入校园文化活动的各个环节,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向高校师生输送雷锋精神的价值观,于无形中规范和影响高校师生的日常行为。

(二)学雷锋活动是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校园文化的作用就是提高高校师生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而雷锋精神就正好有这些积极的育人作用,因此学习雷锋活动是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体而言,雷锋精神给高校校园文化带来的积极作用有以下五个方面:

1.雷锋精神的陶冶作用。

上文已经谈到,雷锋精神的内涵十分丰富。

如果将雷锋精神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之中,这有利于高校师生直接学习和体验雷锋的精神价值,进而影响和陶冶自己的情操。

雷锋精神通过校园文化这样一种载体,实现了一种价值渗透,于潜移默化中教导了师生,提高了他们的素质,强化了他们的内心,使他们在思想上和党保持一致,坚定自己忠于党和社会主义的信念。

2.雷锋精神的导向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雷锋时刻用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因此把雷锋精神融入高校校园文化,也就是把雷锋作为高校师生行为准则的标杆,激励师生像雷锋学习,时刻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把雷锋精神作为自己的价值导向和追求。

这样一来,师生的行为准则就不再是空洞的条例,而是变成了具体鲜活的学习典型,有助于高校师生道德素质的提高。

3.雷锋精神的凝聚作用。

雷锋精神的出发点是以集体利益为首,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坚持对党和社会主义忠诚。

因此,将高校校园文化同雷锋精神结合,就是号召高校师生要凝聚在一起,把集体利益放在前,个人利益放在后,大家齐心协力,共同为集体建设添砖加瓦,做出自己的贡献。

4.雷锋精神的教育作用。

雷锋精神以一种感性力量的存在,在高校校园内影响和教育着广大师生。

在当今社会背景下,只有努力把雷锋精神和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才能营造出更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才能在思想、道德和美的鉴赏力等方面教育广大师生,也才能促进广大师生追求和学习美好的事物,得到灵魂的洗礼和精神的升华。

5.雷锋精神的规范作用。

一方面,雷锋精神激励着高校广大师生不断向前、为集体利益而奋斗;另一方面,雷锋精神也约束着广大师生不能做有损于集体或他人利益的行为。

雷锋精神的这种规范作用虽然不具有强制性,但是却积极营造了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氛围,强化了师生的精神支撑,使之用自律方式来规范和要求自己。

三、用雷锋精神构建高校校园文化的途径。

雷锋精神使高校校园文化内容更加丰富,高校校园文化使雷锋精神得以深入人心,两者相互促进,相互依存。

因此,如何更好地将雷锋精神与高校校园文化相融合成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下文将从高校校园文化的物质层面、精神层面以及制度层面探讨这个问题。

高校校园物质文化指的是围绕着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实体文化,物质文化是有形的文化,如校园海报、校园报刊、校园广播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校园物质文化的形式也在不断变迁和丰富,学生对高校校园物质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因此,高校校园物质文化的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

无论如何,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创新的基础前提必须是有助于大学生素质的发展和提高。

如为了提高雷锋精神对大学生群体的吸引力,将雷锋故事与时下流行的'手机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相结合,用一种有趣的媒介形式传播雷锋精神,弘扬时代主旋律,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从宏观层面看,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引领着一所高校的基本走向,从微观层面看它往往体现在对师生思想方面的影响和塑造,精神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灵魂所在。

传播雷锋精神的目的就是为了在理想信念、意志品德等方面深层次地引导大学生。

因此,在实践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相关活动时,要不断把时代最前沿的思想和内涵与雷锋精神相结合,赋予其新的含义。

如过去的雷锋精神包括助人为乐、义务劳动等内涵,结合新时代的时代背景,雷锋精神也可以向互助帮扶、心理服务等领域扩展。

只有这样,雷锋精神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以一种易于被当代大学师生接受的形式影响着广大师生,指导着他们的学习、工作和成长。

高校校园制度文化体现在维持学校得以正常运行的规章制度及体制等方面,它是学校师生和谐工作生活的基础和保障,同时也规范和约束着师生的行为举止,维持着学校良好的风气。

制度文化的实施力度比较强,因此把雷锋精神同高校制度文化相结合,一方面体现了雷锋精神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雷锋精神在高校校园的传播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在把雷锋精神与高校制度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要找好契机和结合点,制定出来的学习雷锋精神相关制度要规范化和人性化。

只有做到了规范化和人性化,制定出来的学习雷锋精神相关制度才能喜闻乐见,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四、结语。

雷锋精神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因此,把雷锋精神引入高校校园文化,不仅可以陶冶高校广大师生的情操、鼓励他们向善向上、在思想和行动上教育规范他们,而且能增强广大师生的凝聚力,使得他们在完善自我的同时,也时刻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共同为塑造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努力和奋斗。

[本文系2013年度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3skp07)]。

校园文化论文篇十

[摘要]高校图书馆是高校文化信息最集中的地方,其凭借着自身的功能和优势在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起到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此主要从图书馆丰富的文献资源、优美的自然环境、浓郁的文化氛围及馆员优质、专业的服务几个方面阐述了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校园文化。

人们常用“四点一线”来描述当代大学生的单调生活,所谓的四点即教室、食堂、寝室、图书馆。可见,图书馆在当代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高校图书馆与校园文化蕴含着一种天然的联系,教师备课、学生学习、学校科研课题的开展等都离不开图书馆的技术支持,研究高校图书馆和校园文化的关系,不仅有利于推动图书馆自身的建设,还能对高校教学、科研的顺利开展起到有益的作用。

“校园文化”一词最早源自1986年上海的大学生在竞选学生会干部时的演讲用语。当时仅指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后被众多的高校扩展和演绎,一直以来对其概念的说法也众说纷纭。笔者所理解的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是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兴起和高等学校的诞生而出现的,指的是发生在高等院校校园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空间,逐渐形成的一种为广大师生所遵从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及行为准则。

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是一个学校发展的灵魂,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图书馆是文献资源信息的集散地,为学生提供各种信息服务,是高校校园文化形成的物质基础之一。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图书馆以其丰富的馆藏和先进的信息技术吸引着广大师生。特别是近些年,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料日益多样化,不仅拥有纸质文献,还有影音文献,知识性、趣味性和思想性的不断升级使得高校图书馆成为师生们获得信息的最佳去处。图书馆优越的阅读和学习氛围也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起到了环境育人的教育作用。

(一)高校图书馆丰富的文献资源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同时又具有历史的延续性、现实的跟进性,因而它能够较全面地支持和服务于不同类型的校园文化。

1.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对校园认知文化的影响。

认知文化即智力文化。对于大学生而言,专业素质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首先有赖于课堂专业知识的学习,但是要将其融会贯通并做到学以致用就必须通过阅读更多的文献资源来加深对课堂教学的理解、巩固、拓展和延伸。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仅靠课堂掌握某一专业的知识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社会需要更多的是跨学科、跨专业、跨门类的“通才”式的人才。培养“通才”式的人才,除了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利用好有限的课时外,主要依靠图书馆提供尽可能全面、丰富的文献资源,全面、丰富的文献资源是高校发展认知文化的必要前提。

2.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对校园价值文化的影响。

价值文化是指人们在理想、道德、信仰等方面所追求的一种精神文化,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一方面渴求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也急需心灵的滋润及情操的陶冶,教师的教书育人、职工的服务育人对他们的价值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学生自发、主动地吸取思想和灵魂的营养更为重要。对于许多大学生而言,在校期间,他们很大一部分课余时间是在图书馆度过的,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无疑在他们的理想、道德、人格的形成中起着重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3.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对校园审美文化的影响。审美文化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地创造美和接受美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人工而非自然的审美活动。大学里的审美文化主要包括学生的各种课外活动,如歌咏比赛、体育竞技、演讲辩论等,通过这些活动不但能够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还能提高他们的胆识和反映能力,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图书馆不仅收藏着综合性的工具书,也收藏着各种类型的专业性工具书,包括美的艺术、民俗艺术、历史文化艺术、文学艺术等。这众多的审美文化资源包罗万象,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审美文化,促使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及艺术创造力得到有力的提升,是校园文化活动中审美文化得以生动丰富的开展的有力支撑。

(二)高校图书馆优美的自然环境及浓郁的文化氛围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如果说城市的公共图书馆是一个城市文化形象的主要标志之一,那么高校图书馆则是一所大学形象和品位的象征之一。庄重自然的建筑风格、清新幽雅的学习环境、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使得高校图书馆成为高校校园中最绚丽的一道文化景观,是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1.高校图书馆优美的自然环境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曾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时环境也创造人。”这说明环境对人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现代高校图书馆的设计充分凸显了人文精神的设计理念,建筑造型优美,功能分区合理,各种设施一应俱全,展览厅、学术报告厅、备课室、自习室等为教师、学生及学者之间的探讨和交流提供了空间;悬挂的各种名言警句,摆放的各式花草树木、石雕都在向读者传达着一种精神,表达着一种理念,使学生的心灵不断地受到熏陶和教化。2.高校图书馆浓郁的文化氛围在校园建设中的作用。图书馆环境幽雅,馆藏资源丰富,走进图书馆如同进入知识的海洋,置身其中,我们会感受到自身知识的贫乏,从而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大家坐在一起屏声静气、潜心研究,浓烈的学习氛围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每一个人。这种场效应生长着灵感,生长着智慧,也生长着文化的创造精神和意识,是任何的课堂和课外活动都不能取代的。高校图书馆除了为广大的师生提供查询及学习的场地外,还经常通过宣传栏、馆办刊物、图书馆主页等渠道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如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在主页上就开设了“书讯与荐购”栏,及时向读者提供新书、好书,还建设了“网上精品课程”导航库,为广大师生免费提供国内外的优秀课程学习。另外,馆里还经常邀请校内外专家为大学生们举办各门知识专题讲座,针对他们在平时的学习阅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校的校园文化氛围得到了极大的活跃。

(三)高校图书馆优质、专业的服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高校图书馆是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因此,我国的高校图书馆大都拥有一批专业、高效的图书馆管理人员、以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为例,馆中本科以上人员占88.4%,中高级职称人员占74.8%。高素质的人员结构不仅能够保证学校图书馆工作的顺利开展,而且良好的服务形象还在潜移默化中感染了读者,从而对校园文化的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图书馆人员所具备的专业能力也推动了学校各项科研工作的成功发展。另外,图书馆的管理水平代表着一个学校的管理水平,直接反映着一所高等学府的形象。图书馆健全的管理制度也是和谐、有序地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保证。学校图书馆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现在拥有一套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操作规程,在读者服务、岗位考核、人事管理、财务管理、行政后勤等方面均有章可循,并在制度管理的基础之上实施人性化管理。综上所述,高校图书馆凭借着自身的独特优势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充分发挥图书馆的积极作用,推动校园文化朝着健康蓬勃、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曹廷华.高校图书馆与校园文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

[6]王鹤静.高校图书馆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xx.

校园文化论文篇十一

摘要:从本质上讲,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原本就具有统一性。近年来,随着民办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发展,校园文化已经成为民办高校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本文通过阐述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当前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中存在的问题,以钟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提出了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互动。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飞速发展。随着高等教育内涵建设的不断推进,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已经成为高校教学管理与人才培养创新的重要灵魂。[1]目前民办高校已经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中心工作,并且将其视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从而通过文化引领达到育人的目的,对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更新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然,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某种意义上也推动了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创新发展,其中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为优秀的校园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导向支持和理论基础,促使两者之间的互动形成良性发展。所以,加强新形势下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互动研究,是当前高等教育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基于全人教育的视角下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相互影响、互荣共生,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反过来思想政治教育也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两者已经成为民办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随着高校教育的快速发展,很多民办高校在办学过程中,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和加强德育教育来打造学校的办学特色。因此,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两者在教育实践中相互促进。一方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通过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充实学生的第二课堂。[2]另一方面优秀的校园文化不仅能够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有利于校园文化的导向和教育的功能拓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效性的有效提高。2.思想政治教育促进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民办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指导,另一方面面对现代社会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要求学生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而且还要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坚持正确的意识形态,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有知识、有文化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另外,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加强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而且还能够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创造出更多的优秀教学研究成果,推动校园文化健康发展。

二、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实现途径。

教育部〔20xx〕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规定:“在目前高等教育中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在教育实践中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并且体现社会主义特点和时代特征”。加强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发展,不仅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本文以南京钟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主要从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四个方面进行探讨,从实践的角度提出了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途径。

2.完善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机制科学健全的机制是民办高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这不仅是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而且也是对学校老师和学生外在行为的一种约束。因此民办高校需要结合现代大学生的特点,从顶层设计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通过不断完善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机制,不断加强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创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定期举办职业技能节和文化艺术节等活动,从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3.优化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环境良好的物质基础和精神环境是推动民办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良性互动的重要因素,其中优化两者互动的环境主要表现在两点,一是优化外部环境的保障互动需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二是优化内部校园环境是提高互动发挥作用的有效机率。学院在办学过程中,在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地方政府的帮助协调下,广大教职员工全员参与,重视学校环境建设,积极开展丰富的主题教育,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形成了人文气息浓郁的大学校园,实现了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4.加强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队伍建设随着民办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内涵建设的不断深入,建立一支业务精、素质高和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是实现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互动的重要环节。因为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发展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发展中的重点工作之一,所以学院在制定互动人才选拔方案时,首先应考虑具有一定的校园文化建设或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然后在综合素质高、组织能力强的教师队伍中进行选拔,建立一支优秀的互动人才队伍。所以,加强有序的互动教师队伍建设是推动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重要保障。

总之,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存在紧密的互动关系,两者在互动原则、机制、环境以及队伍建设方面可以进一步优化,通过以钟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加强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全方位研究,对于推动我国民办高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校园文化论文篇十二

校园文化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性文化活动。习**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作为学校的“隐形课堂”,校园文化活动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高质量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不仅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凝聚力和集体感,也有利于学生品质的形成、人格的完善、能力的培养,因此如何有效组织和开展校园文化活动非常重要。

一、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功能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青年学生是富有创造力和个性化的群体,良好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为学生个性自由发展提供实践平台。多样化的校园活动结合培养正确人生观、高度责任感、集体荣誉感、敏锐观察力、健康心理品质、高尚道德修养,有利于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获得丰富情绪体验和主题思想教育,使他们心情放松、朝气蓬勃、勇于展现、敢于拼搏、身心健康地成长发展。同时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开展需要周密计划和认真落实,为学生提高自身创新能力、组织能力、社会能力、表达能力等提供了途径,从而在学习活动主题教育的过程中增强综合素质能力,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和组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平台和空间。

(二)有利于推动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

校园文化活动是学校学生素质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实践载体,组织开展文化活动要与学校素质育人内容进行有机融合。高校素质教育包括:知识素质、思想素质、心理素质、道德修养、意志品质、文明习惯等内容,积极鼓励和推动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和提高。通过多样化文化活动调动专业老师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注重开展素质教育,不仅是21世纪时代发展对加强素质教育的诉求,也是打破传统教育模式开创素质教育新局面的重要途径。高校在设计和开展文化活动时要将德育的功能作为活动的基础,校园文化活动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多元化平台,对于推动素质教育有效落实和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有利于营造高校文化氛围的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包括了高校物质、高校精神和高校制度的建设,优质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推动校园文化的建设,营造积极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树立完整的校园文化形象。校园文化是一所高校发展的灵魂,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提高文明素质、凝聚学校人心、增进师生情谊、展示学校形象。校园文化氛围不仅对学校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升、学习视野的拓宽具有深远的意义,也对学校师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并激励师生进行不断的反思和不断的超越,始终保持校园文化的生机与魅力。

二、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主要流程。

(一)校园活动的主题教育和方案设计。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在确定主题和实施过程中应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明确活动开展应遵循的教育目的和基本设计原则,校园文化活动不应流于形式,而应把教育育人和管理育人等思想政治教育思想贯彻其中,重视文化活动的教育功能,科学设计和安排内容丰富、形式新颖、主题鲜明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文化活动,使学生在其中自觉自愿接受教育。好的活动策划方案是活动有效开展的基础,校园文化活动主题、形式、基本程序都需要在设计方案中体现。活动设计主要注意从思路创新、主题创新、模式创新、资源获取方式创新四个方面进行,集思广益策划活动方案,了解学生的兴趣点,把握学生发展需求,并及时召开活动设计交流会议,讨论活动可行性、实用性、影响性。在确认活动可行性后,初拟文化活动方案并上报领导批准。

(二)校园活动的前期准备和有序开展。

待文化活动设计方案经过审批后,需要更加详细地考虑活动各方面的细节,比如活动需要的场地、物力、人力等等,活动负责人要从活动组织人员、参加活动老师、参加活动学生三个方面细致考虑细节,形成相应的活动注意事项文档,同时发给各个部门讨论并对具体分配做详细说明,避免细节问题的遗漏。为更好发挥文化活动的效果,需要做好前期宣传工作,前期宣传工作应该在活动开展及时举行,充分发挥网络平台从多方面进行宣传,通过宣传海报、横幅标语、学校网站、qq群、微信推送等渠道进行前期宣传。协助活动开展的学生干部在前期宣传过程中应负起责任,有针对性组织更多的同学参与到活动中。文化活动正式开展前,相关人员应提前到场准备,落实相关场地和道具的准备情况,确保所有用到的道具设备齐全。提前根据“活动方案”做好相应准备工作,组织参加同学有序入场,对来宾做好接待工作,尽量给学生和来宾一种归属感。活动开展过程中所有负责人员应随时待命,随时准备处理好突发事件。活动结束后,组织好学生和嘉宾有序离场并收拾好现场道具设备。

(三)校园活动的新闻报道和及时总结。

文化活动结束的`同时应尽快做好相应的新闻报道,如投稿相关网站、广播台、微信平台、校报校刊等,提高活动宣传效果扩大活动影响力,注意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即时性、广泛性。在活动结束后应对活动进行及时总结,分析开展活动过程中的细节、活动的质量、活动过程的事项、欠缺的地方、哪方面取得了成效等,总结出优缺点,形成活动文档,与大家讨论交流,并可以作为下次活动的参考。要做好相关文件的归档工作,以供日后查找和参考,归档内容应当包括策划文档、细节文档、预算清单、通知、报名表、活动方案、前期报道、后期报道、活动总结、结算清单等等,并归入相应的系列活动档案当中,推动类似校园文化活动的常态化和可持续化开展。

三、高校文化活动的建设建议和优化策略。

(一)培养文化品牌,提升校园文化活动内涵建设。

在信息化发展新阶段,新兴信息传播手段的异军突起和不断扩大,对校园文化氛围和校园活动开展产生很大影响,培养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对于提升校园文化活动内涵建设、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意识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注重培养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应将校园文化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无形转变为品牌建设的有形,打造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品牌,既有利于对大学无形资源和有形资源进行整合使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益,也有利于推进校园文化活动项目的运行开展。同时也要树立师生共建校园文化活动品牌的意识,培养师生对校园文化活动品牌的认同感,充分挖掘师生积极性和主人翁精神,广泛发动师生积极参与到文化品牌的培育和建设中,在师生共同的促进下逐步推进校园文化活动向品牌化发展,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内涵和深度,形成文化活动独特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品格。

(二)注重形式创新,坚持校园文化活动与时俱进。

坚持校园文化活动与时俱进和形式创新,在活动目标切实可行的前提下,不断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充分发挥信息化手段的有效促进作用,与时俱进开发校园活动网络信息平台,丰富网络文化活动形式。关注发掘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热点内容,开展有吸引力容易接受的活动形式,加强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的引导教育,扩大校园文化活动的关注度和影响力。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主的群体性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应激发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勇于突破和创新,发挥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充满未知性的他们不满足于简单的、乏味的、传统的活动形式,而是希望自己动脑筋想办法,培养创新精神,创造崭新的活动形式和文化价值以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求。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意义在于师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重视素质精神、探索校园文化、自我管理教育,在开展文化活动中发挥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

(三)提高价值导向,健全校园文化活动规范管理。

在积极践行文化活动育人的目标下,文化活动主题要符合文化历史传承和时代创新要求,牢固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校园文化活动目标与学校育人培养工作相融合,激发专业教师指导校园文化活动的热情,充分调动校内各部门的积极性,推动各部门协同配合的活动机制,以达到实践活动育人功能最大化发挥。完善校园文化活动各项规范管理是保证校园文化活动发挥育人功能的前提和保障,建立健全校园文化活动的常态化和规范化,有助于体现文化活动推广性、积极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围绕育人工作目标和正确价值导向,制订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项目策划以及对应的具体措施和规范制度,完善校园文化活动经验的及时总结以及对应的评价体系和反馈机制等,各项管理制度的健全完善将为优化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开展和育人功能提供支撑和保障。

参考文献:

[6]张楠,孔春雷,唐茜.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组织现状分析[j].新西部(理论版),2017,(19):118+124.

[7]谭诚.如何组织和开展好校园文化活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01):110.

校园文化论文篇十三

校园文化建设能够体现一所学校的独特精神风貌,它是一所学校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创造并积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作为重要的环境教育力量,对师生在理想追求、发展目标、价值取向、行为习惯等方面起着积极的引导和激励作用。优秀的校园文化能够孕育出优秀的学校教育,本土的校园文化又彰显着自己的个性与特长,滋养着本土的孩童。

学校作为育人的场所,校园文化的建设应该遵循人的发展规律。但是,有很多学校失去了自身应遵循的原则,致使校园文化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重特色建设,轻历史传承。

没有调查好学校的历史底蕴,没有对历史传承的重视,缺乏明确的校训、校徽、校歌等。

(二)重活动形式,轻活动内容。

许多学校定期举办一些特定的校园活动,这种固定的模式,致使校园文化活动仅仅成为学校的例行公事,对活动的内容和意义等缺乏重视。

(三)办学理念脱离时代潮流。

办学理念大都是“强化管理、以人为本”等空洞的理论,千篇一律,有的口号过于宽泛致使办学思想呈现空洞,缺乏与时代潮流的应有联系。

(四)管理手段过于简单。

日常管理重视自身利益和管理得失,从而呈现出信息传递单一状态,缺乏应有的沟通和互动现象。

(五)重表面,轻内涵。

注重校园文化环境的改造,对校园文化意境却没有给予足够的注意,这样使校园文化建设仅仅停留在外表上的华丽,却没有丰富的内涵。校园文化的确立缺乏本土文化的母根,缺乏文化实施的载体,缺乏文化的灵动性。于是,校园文化就成了一篇文章、一张画、一座雕塑、一面文化墙等。

(六)无完整的体系。

校园文化的实施、渗透、评价、展示缺乏一个完整的体系和循序渐进的过程。

二、从本土资源入手构建校园文化。

针对校园文化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通过近十年“发掘本土文化资源,构建特色校园文化”的研究,找到一条“从本土资源入手,构建校园文化”的有效途径。其策略是:寻母根―明主题―搭载体―建机制―实渗透―展成果。

(一)寻母根,底蕴深。

母根就是校园文化的根源,他和学校教育教学有着密切的文化渊源。比如当地地名的由来、校名的由来,当地历史文化背景、历史文人、名人的传颂,历史经典故事等。

柏果小学文化母根――银杏树。因柏果公社有两棵高大的柏果树(学名“银杏树”)而得名,用地名校名作为校园文化。

古溪小学的文化母根――云龙书院。由建校历史文化背景引入云龙精神,作为校园文化。

(二)明主题,理念新。

根据校园文化的`母根,了解他们的文化渊源与内涵,文化的主题确定就有根有据了。

宝龙小学根据校名、本土资源――黄桷树,挖掘它的品质,提出“黄桷文化”,确立“颂黄桷韵、宝贝成龙”的文化主题,确立相得益彰的校风、校训等。

(三)搭载体,显灵性。

载体是校园文化的实施体,载体的合理建构会让有根的文化有依托、有渗透,让本土的文化彰显灵动性,细化到学校的管理,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果。

(四)实渗透,活载体。

校园文化要让载体的内涵更丰富,实体更饱满,外延更绵长。

1、校徽设计。

宝龙小学校徽:六片黄桷叶组成一个风轮图,像转动的齿轮,传递着学校和谐发展、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2、校园吉祥物的设计。

柏果小学用银杏叶构成一个活泼可爱的银杏娃。宝龙小学用黄桷叶做成灵动可爱的宝宝和贝贝。

3、外墙及楼道的设计。

宝龙小学教学楼外墙以校训、校风、教风、学风为主题展示。教学楼的每层楼以黄桷树的花叶果为背景确定的一个文化主题。即第一层是学会劳动,第二层是学会做人,第三层是学会学习,第四层是学会生存,厨房和操场是学会健体。廊道墙体和楼道垂吊文化内容丰富,有名言警句、寓言故事、学习方法、漫画集锦等,宝贝们漫步其间,文化熏醉其心境。

(1)班名设计极具个性化特色。

柏果小学以银杏的生长过程对各年级班牌分别命名并阐释。幼儿园――银杏园(朵朵花儿放光彩,满园春风扑面来);一年级――银杏芽(嫩绿勃发生命,奋斗彰显卓越);还有银杏苗、银杏蕾、银杏花、银杏果。班级门牌平面图由银杏娃和银杏叶组成,每递增一个年级就增加一张不同颜色的叶片。

宝龙小学以黄桷树品质对各年级班牌命名并诠释。有勇敢宝贝、活力宝贝、热情宝贝等。

(2)教室内设计独特。

每班张贴评价标准,展示孩子的“成长足迹栏”。班级展示盾牌。根据班级名,延伸其内涵和外延,围绕做相关的知识图片展板等。

(五)建机制,促发展。

1、建立评价体系。

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安全、健康教育等工作有机融入载体中,构建成一个系统的评价体系,这是学校理论教育和实体活动的指南。

2、建立评价和激励机制。

理论教育和实体活动相结合,建立班级评价、校级评价、期总评价三级评价机制。

(六)实渗透,展风采。

宝龙小学每月由一位领导根据评价标准落实渗透一个学会,进行理论教育与实体相结合的系列活动。搭建的实体活动有:经典诵读活动、手工制作、科技比赛、体育竞技、安全生存等,给师生创建一个展示风采的平台。

(七)展成果,明未来。

本土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实施活动会让师生在理论中得到升华,在实体活动中得到历练,并能清晰地记载在成长簿上,并得以表彰和展示。

学校成果展示台是师生成长的激励台,也是校园文化的聚焦点,它可以让我们看到师生的成长,看到校园的发展,看到自己的闪光点,从而有一种蓬勃的力量推动我们永远向前。

我们在探索“发掘本土资源,构建特色校园文化”的研究中,觉得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撑,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校园物质文化的每一个实体,以及各实体之间结构的关系,无不反映了某种教育价值观。

校园文化论文篇十四

今天,我要给大家聊聊美化校园的话题。我想现在可能会有一些同学在想,美化校园?我们的校园不是很美吗?你看校园里:操场上干干净净无纸屑,四周围绿树草皮话烂漫,楼房整齐一排排,同学们穿红着绿好漂亮,外面还有绿水青山来拥抱,谁敢说我们的校园不美啊?可是今天,老师要实话实说:我们的校园里还有美中的不足,还存在着“丑”的东西。

那么这个“丑”到底藏在哪里呢?我说这个“丑”就藏在一些同学的嘴巴里。前些天,我路过教室门口,竟听到有同学在相互传唱这样的一首打油诗:(什么)读书苦啊,读书累,读书还要缴学费,不如参加—社—会,有吃有喝有地位。

下面还有更难听的,我也不好意思给大家再背下去了。当时,我心情沉重地回到了办公室,跟老师聊起这样的事情。老师们在生气之余告诉我,前些时候还流传过这样一个顺口溜:一年级是小偷二年级是贼,三年级的美女没人追,四年级的帅哥排成对,五年级的情书满天飞,六年级的鸳鸯成双对。

这是什么话?是怎样的人编造的?其编造的目的又在哪里呢?同学们对这样的一些问题思考过吗?昨天,老师对这些问题,思考了一个晚上,现在我的回答是很肯定的,对于第一个问题——这是些什么话?我说是瞎话瞎讲,以为根本没有这个事实,纯属胡编乱造。第二个问题——是些怎样的人胡编乱造的?我的回答是:是一些胸无大志,不愿学习,只贪图眼前舒服与享受的,又别有用心的人编造的。他们的别有用心又再哪里呢?——他们学坏了,还想让更多的人也跟着学坏。打个比方,他们已经落水了,快要淹死了,还想多找几个人下水陪他们一起淹死,这就是他们的目的。所以,同学们一定要小心啊!

古人说:“言为心声”,就是说,一个人的语言直接反映了他的思想。有人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说,语言是心灵的一面镜子,什么样的语言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果想做一个文明的学生,首先应该从学会说文明的语言开始。

让我们行动起来,自觉地抵制这些不文明语言的传播。让我们行动起来,人人都来自觉地使用文明礼貌语言。

让我们人人都来用美丽的语言,给我们的校园再添一份美吧!

校园文化论文篇十五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进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初中校园文化建设在我国义务教育进程中显得日趋重要,大家看看下面的初中校园文化论文。

摘要:各级教育部门及学校都在为校园文化建设寻方问药,但初中校园文化建设的难题依然层出不穷。本文旨在通过对初中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及其所存在的难题进行分析,并结合自身学校管理经验提出破解对策。

关键词:初中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性难题对策。

一、前言。

笔者在乡村中学工作多年,常会听到生性淳朴的学生家长这样说:“我们就希望娃儿在学校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能让他学得做人的道理”。作为校长的我也总在思考,怎样来定义家长口中所说的“好的学习环境”呢!后来终于找到了一个确切的词来形容―校园文化,虽然该词由来已久,但是真正被在意又有几何呢?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有一句名言:“一生的生活是否幸福、平安、吉祥,则要看他的处世为人是否道德无亏,能否作社会的表率。因此,修身的教育,也成为他的学校工作的主要部分”。其实,校园文化建设就是修身教育的一部分。在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的当下,校园文化的建设已不约而同的成为学校管理的重点,不管是义务教育阶段、中等教育阶段还是高等教育阶段,校园文化都是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的初中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仍要面临诸多“症结”,这些“症结”有待我们去挖掘、去破解。

二、初中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难题及解决对策。

(一)初中校园文化建设的两个“重要性”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一流的学校靠文化管理,二流的学校靠制度管理,三流的学校靠权力管理”,可见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从初中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角度入手,笔者认为初中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主要表现为两点。

1、初中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素质教育理念的贯彻。

素质教育理念要求实现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而校园文化的构建恰好能够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一是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性、自尊心和自豪感,从而塑造健康的人格;二是有条有理的校园文化能够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形成尚雅的道德情操;三是校园文化中的文体活动能够塑造学生健康的身体素质和丰富的审美素养,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四是校园文化是学校集体的结晶,对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及合作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初中生年龄大概在12至16岁之间,正值身心发育和成长的关键时期,接受能力强、求知欲望高,教育的可塑性强,不仅对学科知识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而且对人文思想和文化观念的吸收效果也很可观,是其文化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而校园文化在形式上具有直观性、在内容上具有多样性,非常贴近初中生的身心特点,能够恰如其分的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对生活在学校期间的青少年学生而言,影响并伴随着他们价值观的形成,而且校园文化的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学科教育所无法代替的。

1、思想认识不到位。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讲,是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在校园文化建设的道路上,校方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全面认识是极为关键的,但在实际情况中却有部分学校由于认识的不到位而荒废了校园文化的构建。一方面,对校园文化的内涵认识不清。主要表现:一是把校园文化局限于学生、教师和校园之间,认为学生和教师的教与学就是校园文化的全部;二是对校园文化的作用理解不够深,认为校园文化只是用来丰富一下师生的课余生活,对校园文化的意义及建设把握得不够系统与科学。

2、建设重心不平衡。

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部分,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载体,精神文化是物质文化的内涵,建设物质文化只是建设精神文化的一种手段,而精神文化的建设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建设的重量应该是平衡,但在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实中,重心失衡、顾此失彼的现象极为突出。

3、地方特色不突出。

笔者曾借出差与交流学习之机考察过云南省内的许多初中学校,发现各文化活动颇有千校一律的趋势,本土特色不是很明显。虽然说文化建设是有共性的,但是因为地方民族文化习俗及文化底蕴的不同,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也不至于是一种复制粘贴的模式。可惜的是,当前许多学校还不懂得发现与运用自身的特点和地方的文化特色与发展趋势,在校园文化构建过程中偏向大众化,没有显示出鲜明的个性,更糟糕的是在构建的过程中忽视自身实际,盲目追赶时髦,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化底蕴,反而弄得“不三不四”。

(三)破解初中校园文化建设“症结”的“药方”

1、更新观念,深入理解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应该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相辅相成的建设过程。一方面,要确立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主导地位。因为校园文化的根本价值在于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实现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是以精神为主导的文化教育方式,其核心就是精神文化。

三、结语。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校园文化是一种塑造健康人格,培养智美人性的重要手段。初中学校作为文化育人最基本的教育基地,必须认清自身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难题,寻找破解之策,营造一个适合青少年发展、促进青少年成长的校园文化氛围,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垫石铺路,为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大有作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激流勇进。

参考文献:

[1]孙越.陶行知学校管理思想与实践及其当代启示[d].陕西师范大学,2012.

[2]钱丽;李新;李向玲.云南少数民族影视资源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创新[j].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第1期.

校园文化论文篇十六

首先校园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思想政治教育虽是意识形态领域的范畴,必须立足于现实,依托人、物、社会环境才能得以开展,而校园文化客观地创造了一种育人的环境和氛围,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肥沃的土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互为指导和促进作用。我国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主要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的价值导向,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以此为核心,与地区和学校特色相结合,积极开展以此为中心的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不仅要传承和创造文化,而且要体现出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属性和原则,因此就教育内容及导向上来说思想政治教育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思想基础和理论指导。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身心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大学生在高校学习生活期间主要侵染在学校营造的文化氛围中,因此积极健康正确的校园文化建设能够对学生成长起到引导和促进作用,促使学生避免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形成正确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

(一)主流意识形态受到冲击。

由于当今社会发展呈现全球化、一体化发展态势,社会思想也趋于多元化,我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意识形态也受到了冲击,尤其是西方国家对我国青年大学生进行资产阶级人生观、价值观、民主观方面的渗透,其利用留学、电影、媒体、商品等生活化的渠道,将资本主义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逐渐向青年学生推广,极大的动摇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

校园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两个方面,两个方面应该相得益彰、互为依托。但近年来各大高校一味的建高楼修大厦,校园规划和楼宇建设渐趋世俗和庸俗化,以追求在全国“高大全最”为目标,却忽略了校园文化的人文素养的建设,这不但影响了高校的形象,也对师生的思想风貌的形成造成不良影响。师生中形成了一切以利益为衡量标准,功利化、实用化倾向加剧。受当前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校园文化活动也一味逢迎学生的娱乐心态,思考性、艺术性的活动不能引起学生兴趣,并且校园活动往往与商业活动相结合,已失去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和道德情操的作用。

(三)网络科技时代的负面影响。

科技发展带来的各种新科技产品应运而生。现代的大学生几乎人手一部手机,但在大学校园里,手机除了为大学生提供了便捷的服务之外,也带来了很多不良影响。教室里、宿舍里时时处处看到大学生“低头一族”,学生所有的关注点都在手机上,用手机除了看电影、玩游戏、聊天之外,几乎没有任何其他用途。同时,由于校园内互联网接入条件的改善,为大学生提供了强大的资料和信息服务。但是职业院校学生有效利用网络查阅资料进行学习的凤毛麟角,更多的是游戏娱乐,而且网络和手机散布不良信息非常迅速,学生很容易受到蛊惑和煽动,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方式、政治观念、价值取向等。

校园文化是新时期职业院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在规划校园文化建设时应当充分考虑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职业教育的育人目标和新疆地方特色,进一步增强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一)始终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指导思想。

青少年聚集的高校历来都是我国思想动态的风向标,青年崇尚的价值观念和政治思想都将对我国发展带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职业院校总体面对的学生在整体素养和客观理性看待事物上有所欠缺,因此职业院校更应该时刻秉承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阐述和诠释我国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让学生在校熏染主流意识形态,在外实践核心价值体系,真正实现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从而帮助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看待事物,传承我国优秀文化传统,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在学生团体活动和主题教育中,可以以学生喜欢的方式去表达主题,寓教于乐,让学生自发的去思考和践行,认识到我国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自觉地抵制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侵蚀和民族分裂分子、宗教极端势力的渗透。

(二)始终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内涵建设共同发展。

校园文化既要坚持物质文化建设,让学生得到直观感受,也要坚持文化内涵建设,避免空洞浮华、形式主义的校园环境。当今高校不良风气盛行,也影响到了职业院校的发展,因此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要物质建设和精神内涵同时兼顾,也应该注重职业教育的特点,贯穿职业道德素养的培育,也要注重新疆地方特色和学校自身的追求,切忌盲目跟风、铺张浪费。同时,物质文化建设具有延续性和适应性,应该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时刻结合社会变化和学生发展适时地进行调整,但是还要注重文化内涵的一脉相承,时刻体现学校的校风、学风、教风,不断提升校园文化的层次。

(三)始终不断创新校园精神文化活动形式。

精神文化建设不同于物质文化建设,它不是可以直观体验到,需要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得以实现,因此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应该通过何种方式表现给学生就显得尤其重要。一直以来,职业院校党团组织始终是活动的积极组织者,活动内容和形式也较固定,但是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兴趣和触动点已经发生了变化,活动内容和形式就必须跟随教育对象的特点有效开展。首先,要认真研究职业院校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学生愿意接受的方式选择有效的形式将教育内容进行传达;其次,内容的选择上应该与时俱进,不应该老调重弹,学生没有新鲜感,自然也不会有感知上的刺激,认可的程度会相对降低;另外,精神活动的组织者也可以多元化,可以结合实际情况组织进行,让与学生更接近更熟悉的教师或学生工作和去策划实施,学生的参与度会比较高,接受程度也会提升。最后,要积极发现好的典型,树立典范,让学生去模仿和学习,以榜样和偶像的力量感召学生传承优秀的精神文化。

(四)始终利用好学生喜闻乐见的媒介和载体。

手机、电脑是学生普遍拥有并且喜欢依赖的科技产品,微信、qq、微博、论坛等是学生交流沟通、发表个人观点和意见的媒介,这已经是趋势,我们既然认识到了这一现象,也应该毫不避讳的利用好这些媒介。传统的教育载体应该继续巩固和加强,但是新兴的媒介的作用也不应该忽视,高校应该率先占领这个领域,让大量积极向健康的教育内容以崭新的面貌呈现给学生,通过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逐步形成网上信息传播的良好风气,要规范管理、积极引导,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在今天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知识经济化、文化多元化的世界大背景下,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极大的变化。而此时在职业院校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职业院校在教授职业技能、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更应该充实校园文化内涵,切实加强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校园文化建设,寓教于乐,使之更具活力和效率。

校园文化论文篇十七

校园文化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性文化活动。习**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作为学校的“隐形课堂”,校园文化活动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高质量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不仅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凝聚力和集体感,也有利于学生品质的形成、人格的完善、能力的培养,因此如何有效组织和开展校园文化活动非常重要。

一、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功能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青年学生是富有创造力和个性化的群体,良好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为学生个性自由发展提供实践平台。多样化的校园活动结合培养正确人生观、高度责任感、集体荣誉感、敏锐观察力、健康心理品质、高尚道德修养,有利于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获得丰富情绪体验和主题思想教育,使他们心情放松、朝气蓬勃、勇于展现、敢于拼搏、身心健康地成长发展。同时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开展需要周密计划和认真落实,为学生提高自身创新能力、组织能力、社会能力、表达能力等提供了途径,从而在学习活动主题教育的过程中增强综合素质能力,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和组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平台和空间。

(二)有利于推动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

校园文化活动是学校学生素质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实践载体,组织开展文化活动要与学校素质育人内容进行有机融合。高校素质教育包括:知识素质、思想素质、心理素质、道德修养、意志品质、文明习惯等内容,积极鼓励和推动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和提高。通过多样化文化活动调动专业老师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注重开展素质教育,不仅是21世纪时代发展对加强素质教育的诉求,也是打破传统教育模式开创素质教育新局面的重要途径。高校在设计和开展文化活动时要将德育的功能作为活动的基础,校园文化活动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多元化平台,对于推动素质教育有效落实和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有利于营造高校文化氛围的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包括了高校物质、高校精神和高校制度的建设,优质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推动校园文化的建设,营造积极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树立完整的校园文化形象。校园文化是一所高校发展的灵魂,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提高文明素质、凝聚学校人心、增进师生情谊、展示学校形象。校园文化氛围不仅对学校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升、学习视野的拓宽具有深远的意义,也对学校师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并激励师生进行不断的反思和不断的超越,始终保持校园文化的生机与魅力。

二、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主要流程。

(一)校园活动的主题教育和方案设计。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在确定主题和实施过程中应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明确活动开展应遵循的教育目的和基本设计原则,校园文化活动不应流于形式,而应把教育育人和管理育人等思想政治教育思想贯彻其中,重视文化活动的教育功能,科学设计和安排内容丰富、形式新颖、主题鲜明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文化活动,使学生在其中自觉自愿接受教育。好的活动策划方案是活动有效开展的基础,校园文化活动主题、形式、基本程序都需要在设计方案中体现。活动设计主要注意从思路创新、主题创新、模式创新、资源获取方式创新四个方面进行,集思广益策划活动方案,了解学生的兴趣点,把握学生发展需求,并及时召开活动设计交流会议,讨论活动可行性、实用性、影响性。在确认活动可行性后,初拟文化活动方案并上报领导批准。

(二)校园活动的前期准备和有序开展。

待文化活动设计方案经过审批后,需要更加详细地考虑活动各方面的细节,比如活动需要的场地、物力、人力等等,活动负责人要从活动组织人员、参加活动老师、参加活动学生三个方面细致考虑细节,形成相应的活动注意事项文档,同时发给各个部门讨论并对具体分配做详细说明,避免细节问题的遗漏。为更好发挥文化活动的效果,需要做好前期宣传工作,前期宣传工作应该在活动开展及时举行,充分发挥网络平台从多方面进行宣传,通过宣传海报、横幅标语、学校网站、qq群、微信推送等渠道进行前期宣传。协助活动开展的学生干部在前期宣传过程中应负起责任,有针对性组织更多的同学参与到活动中。文化活动正式开展前,相关人员应提前到场准备,落实相关场地和道具的准备情况,确保所有用到的道具设备齐全。提前根据“活动方案”做好相应准备工作,组织参加同学有序入场,对来宾做好接待工作,尽量给学生和来宾一种归属感。活动开展过程中所有负责人员应随时待命,随时准备处理好突发事件。活动结束后,组织好学生和嘉宾有序离场并收拾好现场道具设备。

(三)校园活动的新闻报道和及时总结。

文化活动结束的`同时应尽快做好相应的新闻报道,如投稿相关网站、广播台、微信平台、校报校刊等,提高活动宣传效果扩大活动影响力,注意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即时性、广泛性。在活动结束后应对活动进行及时总结,分析开展活动过程中的细节、活动的质量、活动过程的事项、欠缺的地方、哪方面取得了成效等,总结出优缺点,形成活动文档,与大家讨论交流,并可以作为下次活动的参考。要做好相关文件的归档工作,以供日后查找和参考,归档内容应当包括策划文档、细节文档、预算清单、通知、报名表、活动方案、前期报道、后期报道、活动总结、结算清单等等,并归入相应的系列活动档案当中,推动类似校园文化活动的常态化和可持续化开展。

三、高校文化活动的建设建议和优化策略。

(一)培养文化品牌,提升校园文化活动内涵建设。

在信息化发展新阶段,新兴信息传播手段的异军突起和不断扩大,对校园文化氛围和校园活动开展产生很大影响,培养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对于提升校园文化活动内涵建设、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意识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注重培养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应将校园文化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无形转变为品牌建设的有形,打造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品牌,既有利于对大学无形资源和有形资源进行整合使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益,也有利于推进校园文化活动项目的运行开展。同时也要树立师生共建校园文化活动品牌的意识,培养师生对校园文化活动品牌的认同感,充分挖掘师生积极性和主人翁精神,广泛发动师生积极参与到文化品牌的培育和建设中,在师生共同的促进下逐步推进校园文化活动向品牌化发展,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内涵和深度,形成文化活动独特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品格。

(二)注重形式创新,坚持校园文化活动与时俱进。

坚持校园文化活动与时俱进和形式创新,在活动目标切实可行的前提下,不断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充分发挥信息化手段的有效促进作用,与时俱进开发校园活动网络信息平台,丰富网络文化活动形式。关注发掘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热点内容,开展有吸引力容易接受的活动形式,加强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的引导教育,扩大校园文化活动的关注度和影响力。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主的群体性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应激发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勇于突破和创新,发挥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充满未知性的他们不满足于简单的、乏味的、传统的活动形式,而是希望自己动脑筋想办法,培养创新精神,创造崭新的活动形式和文化价值以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求。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意义在于师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重视素质精神、探索校园文化、自我管理教育,在开展文化活动中发挥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

(三)提高价值导向,健全校园文化活动规范管理。

在积极践行文化活动育人的目标下,文化活动主题要符合文化历史传承和时代创新要求,牢固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校园文化活动目标与学校育人培养工作相融合,激发专业教师指导校园文化活动的热情,充分调动校内各部门的积极性,推动各部门协同配合的活动机制,以达到实践活动育人功能最大化发挥。完善校园文化活动各项规范管理是保证校园文化活动发挥育人功能的前提和保障,建立健全校园文化活动的常态化和规范化,有助于体现文化活动推广性、积极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围绕育人工作目标和正确价值导向,制订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项目策划以及对应的具体措施和规范制度,完善校园文化活动经验的及时总结以及对应的评价体系和反馈机制等,各项管理制度的健全完善将为优化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开展和育人功能提供支撑和保障。

参考文献:

[6]张楠,孔春雷,唐茜.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组织现状分析[j].新西部(理论版),,(19):118+124.

[7]谭诚.如何组织和开展好校园文化活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01):110.

校园文化论文篇十八

1.1军歌承载着我国军队从发展至壮大的历程。

比如:工农红军刚刚创建时期,《十送红军》《工农兵联合起来》等歌曲,唱出了人民群众对工农兵的热爱和战士们乐观的、勇往直前的精神。在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军歌》《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歌》等歌曲,充分表露了每一位中华儿女真实的情感,至今歌唱时都向人们再现了抗日战争时的历史画卷。在新中国成立后,《打靶归来》《我是一个兵》《人民海军向前进》等歌曲,唱出了军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共产党的精神风貌。

1.2军歌展示了我国军人的优良传统。

在漫长、艰苦的革命斗争中,我们的军队形成了一切服从党指挥、坚决听从党的话等好传统,如《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首歌不但体现了人民军队的性质和宗旨,也是我国军队获得发展和壮大的保证,并向广大人民群众展示了军人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使我们的军队深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军歌是培育和凝聚军人战斗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起到鼓舞人民军队斗志的作用。如《八路军进行曲》我们的军队正是高唱着它,谱写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的胜利乐章。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高唱着“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的歌曲踏上朝鲜土地,并取得抗美援朝的胜利,靠的就是这种敢打必胜的坚强信心。

1.3军歌体现了人民对祖国、对党、对军人的爱。

《当兵就要当红军》《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解放区的天》《党啊!亲爱的妈妈》《东方红》等等,这些歌曲唱出了人民的心声,它们一直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由衷喜爱。同样,《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我的祖国》《共和国之恋》《歌唱祖国》等等,这些为每个中国人非常熟悉的歌曲,唱出了人民对军队、对祖国的一片深情。许多年来,不论是在中国大地,还是在海外他乡,只要听到了这些歌曲,唱起这些歌曲都会让人激情澎湃、热血沸腾。因为他们代表的是人民与祖国血脉相连的精神情结。今天,伴随着军队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一批又一批跟随时代节拍诞生的军旅歌曲,再次以铿锵的旋律唱响军营,并迅速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根据以上军歌的各种特征、意义和作用,结合中职学校准军事化管理的特征,应提倡唱响军歌、学好军歌。

2军歌唱响中职校园的基本形式。

2.1将军歌引入课堂。

在课堂上可加入军歌学唱模块、爱国歌曲学唱模块。但在流行歌曲泛滥的时代,军歌似乎已经远离当代的学生,他们更喜爱暧昧、另类的通俗歌曲,不喜欢这类军旅歌曲,面对这个状况需要教师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利用晚自习播放军旅题材电视剧或电影,根据这些影视题材的主题曲和插曲选择出易于让学生学唱的歌曲,这样的歌曲由于学生熟悉剧情,能很快的去主动接受。如《士兵突击》中的插曲《有一个道理不用讲》,学生会学的很快,而且很喜欢。还可选择一些有故事、有背景的军旅歌曲,通过这些背后的故事引导学生投入感情,从而喜欢上这首歌。如《黄河大合唱》中的《保卫黄河》等经典曲目,带领学生回顾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可选择一些旋律经典、能琅琅上口的部队歌曲,让学生更容易演唱,演唱中更容易找到自信。如《军中姐妹》《我是一个兵》《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等。同时每首军歌教师都要详细的查找它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正确的鉴赏观。

2.2学校定期举行合唱比赛。

每隔一年学校都可举办军歌与爱国歌曲的合唱比赛,以此来加强班主任和学生对军旅歌曲的重视,通过这样的方式也可调动学生与老师参与的积极性,增加班级的凝聚力、荣誉感。如笔者所带学生于举办的“唱响团歌跟党走”合唱比赛,其中学生有选唱《一二三四》《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举办的“展团队风采,铸班级辉煌”合唱比赛,学生曾选唱《听妈妈讲过去的故事》《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打靶归来》等。举办的“爱我中华”合唱比赛,学生们也会选唱《团结就是力量》《我们走在大路上》等著名合唱歌曲。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在为自己班级的成绩而努力,挑选适合本班演唱的歌曲,认真排练,积极想各种创新的表演方法。当然每个集体中都有比较另类的学生,这就需要班主任去做工作,使这个集体更团结,达到最终的效果和目的'。

2.3将军歌加入学生的日常活动。

除了举行比赛,学校还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其他活动,比如:在学生日常的拓展活动、集会活动中,学生都可以演唱军歌,不仅活跃气氛,更是增强团结力、凝聚力,增强学生气势的最佳办法。

3.1培养学生军人般的气质和坚强的意志。

一个人的气质是在生活中经过点点滴滴磨练培养出来的。刚入校时,不少中职学生学习没有目标,没有压力,没有动力,纪律散漫拖沓。新来的住校孩子们叠不好被子,不太适应集体生活,做不好班级卫生,不重视班级的集体荣誉,不懂得主动团结同学,缺少了点高中学生的朝气与活力。在适应学校管理,结合军事题材的影视欣赏及军歌学唱过程中,让学生们慢慢地在思想行为上有所改变:知道什么是准时守纪;学会怎样叠整齐的军被,怎么与宿舍的室友和睦相处;学会怎样尊敬师长,见到老师会主动问好;学会团结同学,当同学有困难时会主动的帮助;学会孝敬父母,懂得感恩;懂得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家乡这些积极向上的思考和行为方式,通过对军歌的学唱和赏析,都会在学生精神领域里起到引领的作用,使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不仅有枯燥、严谨的管理条例,还有抒情、柔和、刚强、坚毅等不同内容和风格的歌曲来表达心声,抒发情感。军歌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更能理解和体会军人的精神和气质,从而达到提高自身修养的目的。

3.2提升学生的德育情操。

音乐教育是通过培养对声音、旋律的审美而进行的感觉教育,以欣赏、歌唱等方式来增进学生对音乐美的认识、理解,从中渗透德育,使学生在主观情感上得到审美体验、心灵净化。军旅歌曲固有的特征会培养学生的热爱祖国的热情,积极进取的上进精神,团结一致的协作意识,维护集体荣誉的责任感。在校内他们是尊敬师长、热爱学习的好学生,在企业他们是遵纪守法、吃苦耐劳、积极创新的好员工,这是中职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之一。校园文化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仅从精神文化角度就有较广泛内容。教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主导因素,学生是校园文化的主体和根基,培养和管理出好的学生是我们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提高学生素质,办出教学特色,这是中职学校办学理念之一。作为中职音乐教师,应在严谨的教学管理条例的贯彻中中融入活泼、亮丽的元素,学唱军歌正是校园文化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每当校园里的课堂内外响起整齐、嘹亮、充满朝气的军歌,不仅学生精神气十足,而且教师也会充满精力。学生是学校的品牌,代表着学校的形象与成果,培养出有组织、有纪律、有坚强意志、能吃苦耐劳的学生,把他们输送到企业集团,是学校的荣誉,也是学校文化的体现。为了丰富中职学校的校园文化,更为了中职学校的明天,我们要主动创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在我们的校园里,不仅仅到处有朗朗读书声,还有激昂嘹亮的军歌声,那样将是更为丰富多彩的一片天地。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87882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