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论文(热门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5 10:12:13
古代文学论文(热门18篇)
时间:2023-11-25 10:12:13     小编:琉璃

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总结都是我们重要的思考方法,是我们在不断前进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坚持锻炼身体是保持健康和追求美的重要途径。希望这些总结范文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写作的灵感和创意,让我们能更好地写好自己的总结。

古代文学论文篇一

2.论先秦儒家“中和”学说的形成。

3.论先秦两汉时代游戏的文学表现。

4.论先秦青铜器装饰艺术的美学思想。

5.论先秦道家科技伦理思想。

6.论先秦到汉代孔子历史地位的变迁。

7.论先秦孝道观的演变。

8.论先秦两汉诗歌的表演性。

9.论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10.论先秦儒家学习伦理思想。

11.论先秦儒家治国理论的现代应用。

12.论先秦义利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13.论先秦楚乐的审美取向。

14.论先秦民本思想的实质。

15.论《诗经》中的玉文化。

16.论《诗经原始》之解《诗》主张。

17.简论《诗经》中的女性思想。

18.论《诗经·卫风·氓》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接受。

19.论《诗经》中的天命信仰。

古代文学论文篇二

摘要:《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这部作品中塑造了诸多的文学形象,特别是作者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狐女形象,与诸多精、怪形成了类比与对比,丰富了《聊斋》中的形象长廊,又渗入了作者自己的一些追求与盼望,另外狐女追求幸福和高尚品质的精神,又是人类最美好的一面的体现。

关键词:聊斋志异形象塑造狐女。

一、在比较中升华狐女形象。

《聊斋志异》中,作者塑造了诸多神灵险怪的文学形象,这与作者的“志异”的立旨是息息相关的。

读《聊斋志异》我们可以体验到神怪世界的黑暗,并通过他们窥视人类社会的黑暗面,因为往往灵怪世界就是人类社会的模板的再现,所以在《聊斋志异》中有一类作品暴露了当时的黑暗败的政治,鞭挞了为虎为伥、无恶不作的贪官污吏。

例如《促织》、《席方平》、《向果》等。

这类形象诸多是人类社会中的上层社会对普通百姓、士子的压迫,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压迫与局限性,所以在《聊斋》中作者塑造了一系列狐女的反封建压迫形象,这让诸者沉溺于美好人类社会的熏染下,对恶的势力则会更加充满愤懑与批判,这就形成了善恶对比,这种对比一方面是善恶对比,一方面形成了男性社会与女性社会的对比,古代社会充满了对女性的歧视,而在《聊斋志异》中作者一改先前的女性观,让女性恢复了她自身的社会属性,即对美好生活与爱情的追求,她们往往充满了对幸福的渴望与追求,并为了维护爱情而不惜牺牲生命,所以在《聊斋》中数量最多的是爱情故事,这些美好的爱情故事,宛如奔腾向前、一泻千里的长江大河,冲出峡谷,绕过横阻,唱着欢快的青春的歌,向着理想的目标迅跑。

这也让我们看到了《聊斋》作者对美的追求,更在这种对比中让美好形象得以耀眼。

作者在作品中塑造的狐女形象,既完成了对历史文化渊源好的方面的继承,又实现了对不好方面的反拨,同时又与作品中其它诸类形象形成相同意义的对比,即善恶、美丑、雅俗的对比,在意象的比较和历史形象传承的比较中,突显并升华了狐女形象的美好。

二、重彩描绘狐与士子的姻缘与友谊。

由于蒲松龄对狐女形象的反拨,使一系列狐女成为“情”的使者与代言人,她们不仅自身是美好的代言人,而且有着对美好善良的士子的爱情追求,似“才子佳人”类的结合,展开了个性解放的思潮。

古代,文人一直比较受文学作品的青睐,这与作者的文人创作身分有关,他们或仕途无望,或有一定的官职或经历仕途的不畅。

烟花女子的盛行舒缓了他们的压抑,文人对女性的嗜爱,使二者成为了文学作品的主角,并不断上演感人至深的“爱情”,在作品中开始重墨描写士子与烟花女子的关系。

随着狐与女性的紧密关联,由于烟花女子的身分,狐女成为了青妓的比喻,狐女这样也就与士子多了那么一层暧昧的关系,这些题材往往成为传奇、古怪,这样小说的喜爱,文人作者也喜爱把这些人物重彩着墨,用华丽细腻的手笔来描绘两者之间的柔情蜜意,使这些作品得以流芳百世,让人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明末以“反传统”、“尚人欲”、“重个性”为标榜,要求还原人性本来面目的个性解放思潮,对清初的蒲松龄是有影响的,这主要表现在作者《聊斋》中塑造了大批情狐形象。

这些狐女大都有追求爱情的良好愿望。

在《聊斋》这部作品中,这些狐女不管是大家闺秀,还是小家碧玉,都有一颗热爱生活,追求爱情的诚挚的心,在爱情上,她们往往表现出主动性、坚贞性。

夏绀弩先生在《中国古典小说论集》中指出;封建社会里“置酒高会,男女主宾欢聚一堂,觥筹交错,淡笑风生”的事是极不容易的,蒲翁敢于如此大胆描写,正是一种极为可贵的民主思想。

《聊斋志异》中的狐女与士子的关系并非都是男女之间的性爱问题,还有异性之间的友谊关系。

在关系爱情和友谊的差异上,作者不仅置封建礼教和“男女授受不亲”于不顾,而且明显颂扬人与人之间新的关系,这也是社会进步对人思想解放的一个推动。

《娇娜》中狐女娇娜与孔生两者之间便是建立在异性纯真的友谊方面的。

故事有两个精彩片段,一个是在孔生病入膏荒之际,皇甫申请妹妹娇娜为之治疗,孔生却因此喜欢上娇娜,但因娇娜年龄太小,故与松娘结为了夫妇。

第二次是孔生为了救娇娜被雷劈死,后娇娜又用红丸将孔生治活。

后来孔生将娇娜全家接到自己家,但始终同娇娜保持着纯正的友谊关系。

这也使娇娜与孔生的友谊得以锻炼和升华。

让人们看到了人性纯真的一面,作者对男女之间关系的处理,对以往男女之间非性不谈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让人们看到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另一个方面。

《娇娜》的独到之处,在于作者敢于大胆创新,另辟蹊径,突破了许多故事的俗套。

作品中娇娜与孔生彼此救援对方,饱含患难与共的深情厚谊,他们却没有因此产生爱情,结为婚姻,然而又保持着两性之间的“良友”关系。

友情高于性爱,这正是带有新的思想色彩的社会观念。

三、极尽自然与社会的融合。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指出:“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

”在这些花妖狐魅身上,蒲松龄不仅是突出事物的自然属性特征,且把她们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来描写。

作者将这些幻化的形象,置于人类社会错综复杂的关系之中,让各种人物的人性和人情于幻化中得以表现。

这些狐女们不仅具有普通人的形体、外貌和生活经历,而且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和鲜明的个性特征。

蒲松龄笔下的狐女各有各自的生活轨迹,因而也就各自具有不同的性格特点。

这些狐女往往与所居的生活环境相适应,还与各自所居家庭的父母的性格相适应,这些都使狐女的生活更具有生活现实气息,也是她们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关系相融合所具有的人性最美的东西,在《婴宁》中,作者刻画的婴宁生长在穷乡僻壤,与城市社会炯然不同,这也造就了婴宁少受封建妇女教育的感染,也没有受到封建式家庭的管理与束缚,才保持了她那种淳朴、天真、娇憨、自然、乐观的性格,让人们感到一种人性自然属性的一面――人性最美好的东西――纯真。

所以婴宁在作品中总是充满青春的活力,拈花微笑。

孜孜憨笑正是她心无芥蒂,质朴纯真的性格的外化。

综上所述,蒲松龄以其如椽巨笔地塑造了这些勇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而又个性鲜明的狐女形象。

作者写她的聪明、智慧、执着地追求人身自由和个性解放;写她们爱憎分明,对美好的事物和幸福的生活有着热烈的向往;写她们不怕艰险,不畏强暴,甚至不惜牺牲生命去帮助那些遇难的文人贫民。

作者所塑造的狐女形象既有人性美好的一面,又受着社会规范的某些方面某种程度的束缚,更加具有生活的真实性。

古代文学论文篇三

美学的表现形式多样,传统美学主要的传播方式为诗词歌赋,其中蕴含着较为丰富的人物情感和内涵。《诗经》在女性美学的探究中起着重要作用,描写女性的诗篇在总诗篇中占有较大比例。因此,本文针对古代文学《诗经》中渗透的女性美学展开探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分析如下。

一、《诗经》的基本内涵。

《诗经》的主要整理者是孔子,春秋末期,《诗经》成为教师教学的主要教材,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诗经》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国风,第二部分是雅,第三部分是颂,其中雅又有大雅(31首)和小雅(74首)之分,颂又可进一步分为周颂、鲁颂、商颂,主要用作各自朝代祭祀乐歌。作品中不仅颂赞了真善美,而且批判了传统陋习。除此之外,《诗经》记录了商周时期较多的民俗活动、民间传说以及重大事件,其史料价值较高[1]。

二、古代文学《诗经》中女性美学分析。

(一)外在美。

1.容貌美。《诗经》中针对女性容貌展开描写的篇章较少,大多是利用衬托手法对女性容貌进行侧面描写,其中正面描写女性容貌的典范诗篇是《卫风硕人》,描写女性容貌的诗句主要有“肤如凝脂”、“齿如瓠犀”、“美目盼兮”,意思分别是:女性皮肤犹如玉脂、牙齿犹如瓠瓜籽般整齐、眼睛明亮。庄姜夫人被如此比喻之后,其庄重典雅的女性形象被完美彰显。其中《周南桃夭》是对女性容貌进行侧面描写的诗篇,每章诗句都以“桃之夭夭”开头,间接描述了新娘的娇美容貌。

2.形态美。《诗经》中不同诗篇对女性形态美的描述不尽相同,《卫风硕人》用三部分描写庄姜的形态之美,从她的出身、自身资质、出家盛况等方面能够看出古代女性的审美观念,从“硕人其颀”这一诗句中可以看出,古代女性以身材健硕为美。《陈风月出》对女性形态的描述与《卫风硕人》中的描述具有差异性,“舒窈纠兮”、“舒夭绍兮”等诗句描述了女性体态具有轻盈性的特点,古代将优雅窈窕视为女性形态美[2]。

(二)内在美。

1.勤俭持家。《周南葛覃》中“施于中谷”、“维叶萋萋”、“维叶莫莫”、“薄浣我衣”、“归宁父母”等关键诗句的大致意思是:由于新媳妇过于思念父母,为了能够早日回到娘家,仍坚持做好本质工作,积极主动的做着换洗工作。诗中全面塑造了勤劳、孝顺的女性形象。《大雅思齐》中周姜、太姒、大任这三位女性是广大妇女学习的榜样,她们不仅能够在国事上贡献力量,而且能够在家庭中照顾好子女,井然有序的处理家庭内部事务。

2.热爱劳动。《诗经》中较多诗篇的诗名含有“采”字,初中语文课本中学过《采薇》,除此之外还有《采苓》、《采绿》、《采葛》等,这其中有的是药材,有的是食物,还有的是原料和染料。古代妇女用自己勤劳的双手采摘完成后,还有对采摘来的物品进行加工,进而满足实际生活需要。例如,《郑风缁衣》中,主要讲述了妻子为丈夫亲手做衣服一事。又如《魏风葛屦》中,讲述了农村妇女为了维持生计,在忽视丈夫鞋子的情况下,坚持为贵族家庭做鞋和衣服。从中可以看出,在古代,女性劳动美只能在贫困妇女中体现,社会上流人士的女性是不需要劳动的。

(三)情感美。

1.被弃之女。《诗经》中描写被弃之女的诗篇较多,其中典范诗篇是《卫风氓》,女主人公对狠心丈夫进行无情揭露,并向旁观者倾自身的婚姻状况。《邶风日月》中主要讲女主人公不理解丈夫的薄情,女性只能被动接受事实,却没有主动摆脱命运的勇气。由此可见,当时女性社会地位的低下,同时,也证明了女性与男性间的依附关系。

2.追爱之女。《诗经》中虽然描述女性追求爱情的诗篇较多,但是不同诗篇中女性表达爱的方式不尽相同,有的较为直接、勇敢,有的较为间接、含蓄。《邶风静女》中,从“爱而不见”、“彤管有炜”等诗句中能够看出,女性在爱情面前是积极主动的,这与以往传统的爱情思想不同,女性为了爱情能够大胆追求。《郑风子衿》中,从“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悠悠我心”等诗句中,能够明显感觉到,诗篇中女主人公的爱情是含蓄、委婉的,本诗采用倒序以及比兴等手法描述女性情感,主人公将心仪对象的衣饰作为思念寄托,等待爱情的过程中主人公的内心澎湃,进而塑造了娇羞、婉约的女子形象[3]。

三、结论。

综上所述,《诗经》中有关女性美学的描述,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探究意义和借鉴意义。《诗经》之所以能够称之为经典文学作品,主要原因是《诗经》来源于现实生活,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对于读者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诗经》篇章中对当时女性的生活状态、体态、外表以及内心情感等进行了细致描述,进而有利于我们掌握当时的社会发展情况以及当地文化内涵。

古代文学论文篇四

2.汉初政论散文研究。

3.梁园文人群体的辞赋创作考论。

4.汉武帝时期辞赋考论。

5.论司马相如赋的现实政治企向。

6.论《史记》中下层人物的描写。

7.论《史记》的叙事艺术。

8.论汉乐府诗的艺术成就。

9.南北朝乐府民歌艺术风格比较。

10.论《古诗十九首》中的人生思考和抒情技巧。

11.论邺下文人的游宴活动与游宴诗创作。

12.论曹植诗歌的整体风格。

13.正始文学与建安文学异同论。

14.论魏晋隐逸之风与魏晋文学。

15.阮籍咏怀诗略论。

16.左思咏史诗略论。

17.试论陶渊明的人格和诗风。

18.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比较研究。

19.试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

古代文学论文篇五

摘要:文章认为用西方现代诠释学理论的观点诠释孔子的《论语》是不适宜的,只有借鉴孔子的智慧和方法对其进行解读是比较理想的:第一,从孔子对当下问题的解答中去理解孔子的思想和智慧,而不是仅仅把握其具体的答案;第二,学习“举一反三”和“下学上达”的方法;第三、历史地看待孔子思想,即不把孔子的思想看作是一贯的;第四,诠释《论语》的目标并不是为了简单的回到孔子的智慧本身,而是以期达到既吸收古代先贤圣哲的智慧,又能够适行于当下的思想性内容。

关键词:《论语》;孔子;诠释;经典。

几乎每个民族都十分注重对自己的经典(canon)进行不间断的诠释,这不仅仅对探寻与承继前代先贤的圣德和智慧,以挣脱当下的困顿;更重要的是传承各具特色的民族精神,并在各自传统中进行人的教化、塑造。

自从诠释理论传入中国后,很多学者都借之以理解《论语》,甚至将以西方现代诠释学理论作为理解《论语》的基础,或者在解读过程中或隐或现地附和诠释学方法。

但西方现代诠释学的方法是否适宜于《论语》的理解?这里将从诠释学的不同路向开始,分析这一问题。

“现代诠释学真正研究的是诠释学三要素――作者原意、文本原义、与读者领悟之意――之间的关系。

”与此相应,西方诠释学理论大致可分为三种路向:作者中心论诠释学;读者中心论诠释学和文本中心论诠释学。

下面分别阐述借它们理解《论语》之得失。

作者中心论诠释学以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为代表,他们认为,文本存在的意义在于表达作者的原意,理解就是要排除读者的一切先入之见,去把握作者的原意。

为此,在传统的语义学和考古学方法之外,“解释者通过把他自己的生命性仿佛试验性地置于历史背景之中,从而可能由此暂时强调和加强某一心理过程,让另一心理过程退后,并从中在自身中引起一种对陌生生命的模仿。

”[2](p90)理解旨在揭示文本背后隐含的作者的生命体验和精神状态,通过对消解读者的个体性和历史性,来重建作者的个体性和历史性,以此正确地理解文本的“原意”。

从以上论述可知,作者中心论诠释学认为文本与作者的思想是一致的,或文本完满表达了作者的思想;如果读者通过语义学或考古学的“客观的”方法,辅以“心理移情”的“主观的”方法,就可以理解文本的“原意”亦即还原作者的思想。

但如果我们以此来直面《论语》时,困难便出现了:《论语》文本是孔子在具体场景中的话语的记录,这些记录又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的记录,在记录中不免加入了记录者本人的话语选择倾向,使得记录形成的话语不会也不能完满地表达孔子的思想和智慧。

因此,旨在分析孔子具体话语的语法学和考古学的方法都将无法窥见孔子的全部思想,甚至会起到的阻碍的反作用;而旨在借助场景还原的方式去体验孔子心理过程的心理学实验方法,所体验到的也仅仅是我们所理解和认识的孔子与弟子们对话的具体情境,以及我们当下以某种方式所感受到的孔子当时的心理状态,仍然无法摆脱当下对话的具体性和有限性,通达孔子的思想和智慧。

从诠释学自身的发展史来看,作者中心论“为了保证理解的客观性,或者说为了保证对文本中的‘作者原意’的把握,几乎完全消解了读者的个性。

在‘作者中心论’的视域中,读者实际上成了‘无个性的’、‘无差别的’抽象存在物。

”[3](p64)实际上,在运用作者中心论来解释《论语》的过程中,情况却恰恰相反,读者以消解个性去理解《论语》的具体话语时,其结果是读者拥有了文本中的“个性”,而这个“个性”又是被有所倾向的记录着的孔子只言片语所限制着、束缚着,进而遮蔽了“无个性”的圣人智慧。

海德格尔开启,并由伽达默尔为代表的读者中心论诠释学认为,理解不是此在的行为方式,而是此在的存在方式;理解不是去追寻文本与作者的“原意”,而是读者依据自身的历史性使文本的意义得以创生和流动。

这样,读者以及读者带有历史性的先入之见就具有了合法性并成为决定文本意义的关键,读者与文本的时间距离就不被看作成是必须被克服的东西,而是理解的一种积极的创造性的可能性。

所以,基于读者历史性的“视界融合”,读者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既是对此在的昭示性理解,也是对文本意义的创生。

但借此理解《论语》,则会出现以下问题:首先,伽达默尔给予读者的历史性以合法根据,但“视界融合”和文本意义的创生仍然是以承认读者能很好地理解传统和文本为前提的,否则,任意性的诠释虽然呈现了读者的历史性和个体性,但却以损害文本思想的`深刻性为代价。

其次,诠释学认为时间距离可以“使得文本逸离了它们赖以形成的那个短暂的情境,在历史中获得了一种普遍的意义,使它们自身所拥有的特殊性上升为普遍性”,[4]这一点对于《论语》来说,也是无法真正实现的,因为《论语》本身就是对短暂情境对话的描述,时间距离的作用仅仅在于:以新的短暂情境代替旧的,而不能从根本上逸离当下性,而这种新的短暂情境的出现,则会造成更加“坏”的结果,即逸离了《论语》对话的当下性,使得具有极小适应性的对话成为了“普遍的”教条,更加遮蔽了孔子的思想和智慧。

再次,在对《论语》的理解中,此在的存在意义不仅不能得以显现,反而会导致此在的没落,因为,读者中心论认为,理解即是存在,读者以自我的历史性对《论语》的解读所得到的是唯我的意义,但这种意义却是基于对《论语》具体话语的自我认同,这种具体话语如果脱离了当下情境且不能上达为智慧的话,则只能起到对自我存在的进一步束缚和遮蔽。

例如《论语·子罕》篇中有一则故事:孔子赞扬弟子仲由说:“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随后孔子便引诗经一句:“不忮不求,何用不臧?”意思是说,不嫉妒、不贪求,为什么不好呢,然而,子路听后便“终身诵之”,孔子便道:“是道也,何足也臧?”批评子路如果一直固执于这一句诗句,却是好不了的。

以利科尔为代表的文本中心论诠释学是西方诠释学发展的第三个路向。

其认为,作者中心论和读者中心论都在作者、文本和读者的关系上偏执一端,因此要在三者之间达成一种协调,对“作者原意”的追求不能放弃,对读者在文本解读中开启的“创生意义”也要予以考虑,利科尔认为,“文本”就是使三者能够协调的中介点。

利科尔把文本界定为“任何由书写所固定下来的任何话语”,并与“作为口语形式出现的话语”区分开来。

读者在理解文中的过程中,既要尊重文本自身的客观性,因为文本是作者表达自己意图的媒介;又要充分发挥读者的主观性,因为脱离了作者语境的文本必然要建立读者的语境才能得到理解。

利科尔通过反思作者中心论和读者中心论诠释学而建立起来的文本中心论诠释学,给解读《论语》的困难性问题提供了很多启发。

从这样的角度看来,对于孔子思想和智慧的通达,似乎只有通过我们可以直接观照到的《论语》文本才可以达到。

古代文学论文篇六

我国在进行中小学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发展同时也对大学教学给与了较多的关注,大学教育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对于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而强化大学专业课程、丰富专业课程教育方式也成为了现今社会大众以及各个高校关注的焦点。中国古代文学作为大学中文专业中比较重要的一门课程对于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以及专业知识掌握起着重要的积极影响。本文基于此针对中国古代文学这门中文专业课程给与良好研究,从古代文学这门课程的教学意义进行着手分析,在此基础上探析该课程的实际教学方法,以期为后续关于中文专业以及文学课程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上的参考依据。

前言。

通常来讲古代文学作为中文专业中的较为重要的一门课程对于中文专业学生的后续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该门专业课程从本质上讲涉及知识领域较为宽泛,不仅涵括史学知识,同时还涵括文学知识,甚至是哲学知识也包含在内。课程从内容上讲可以说是我国上下三千年的文学知识综合体,不仅含有较为丰富的艺术风格同时还含有众多的文学形式。因而可以说该门专业课程对于提高中文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以及艺术修养都具有积极的影响价值。

一、初探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意义。

中国古代文学这门课程的实际教学意义主要是体现在以下三方面:其一能够促进学生对于古代文学发展规律以及实际演变过程和相应的文体发展的有效理解。其二是通过丰富的文学作品以及较多的文学形式进行帮助学生了解古人思想观念以及生活方式状态,更重要的是了解这些文学知识对于后世的实际影响价值。其三是通过对于古代文学的实际学习能够提高学生文学素养以及帮助学生具备崇高的文学情怀,并促进学生将这种文学素养以及文学情怀实际的应用在现实的工作学习中,进而为我国的文学事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探析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实际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之启发式。

对于古代文学这门课程实际教学方法的研究首先要从启发教学展开。具体来讲所谓的启发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在进行古代文学实际教学环节中依据学生学习客观规律以及教学任务最大化的激发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处于主体学习地位,通过正确引导学生进而帮助学生主动解决学习中实际遇到问题的一种教学方式。该种教学方式主要是强调对于学生学习过程的良好启发与引导,通过应用该种教学方式进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文学知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将文学思维给与有效拓展。如果将该种教学方式进行比喻的话,启发教学就是在教师的循序引导启发下让学生自主开启文学的学习大门。例如教师在讲解“《诗经王风》”中可以就“悠悠苍天而此何人哉”这句话向学生进行提问,而之所以专门针对该句话提问的原因在于:对于“何人”的了解是掌握文章思想主题的关键所在[1]。而教师在提出该问题之后可以鼓励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由解读并对在解读之后阐述对“何人”的个人见解。通过这种启发提问进而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解读方向并最终获得文学知识。

2.教学方法之情境式。

对于古代文学这门课程实际教学方法的研究还可以从情境教学展开。具体来讲所谓的情境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在进行古代文学实际教学环节中通过创设一些生动的场景氛围来帮助学生有效的理解文学知识并促进学生实际心理机能获得良好性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而应用该种教学方式一方面能够促进学生对于文学知识的情感感悟,另一方面也能够对学生的实际文学审美进行有效拔高和良好陶冶。例如教师在讲解唐代诗人张若虚的著名诗歌时就可以进行文学情境的有效创设,通过播放“春江花月夜”进而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旋律中感知诗歌内在情感,同时通过动人旋律在大脑中勾勒出诗歌联想画面,而这种身临其境的情感感知则能够促进学生加深对于诗歌的理解[2]。再比如教师在讲解庄子的名作“《逍遥游》”的时候还可以通过利用多媒体制作漫画课件来创设文学情境,学生通过这种漫画课件的形式犹如置身作者的情感世界进而将文学知识更加的形象具体化。总结来讲无论是利用音乐还是多媒体来进行文学情境的实际创设都可以较好的促进学生对于文学知识的有效深层次获取。

3.教学方法之表演式。

对于古代文学这门课程实际教学方法的研究除了上述两种教学方式之外,还可以从表演教学展开。具体来讲所谓的表演教学主要是指通过将学生放置于实际的文学情节演绎中进行促进学生获取文学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而应用该种教学方式则一方面能够促进学生最大化的发挥文学想象,另一方面也能够促进学生不断提高文学创新意识。例如教师在讲解王实甫的名作“《西厢记》”的时候就可以针对文学作品中的不同人物进行角色划分,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通过自身对于该文学作品的实际理解来进行文学表演,而具体的情节设置以及演绎道具都需要学生进行实际准备,而学生在该种文学演绎过程中也会直接加深对于文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将自己的一些文学想法添加其中[3]。再比如教师在讲解“《红楼梦》”的时候同样也可以利用上述表演教学方式来开展实际教学活动。总结来讲通过表演教学能够最大化的提高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知识的有效理解还能最大化提高其创新意识。

三、结论。

综上分析可知我国在进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非常看重文化的良好传承,而作为实现文化良好传承的中文专业则逐渐受到了社会大众的广泛性关注。而作为中文专业中较为重要的古代文学课程而言,良好的教学方式则可以有效的促进该门课程教学实际目标的有效实现,通过利用启发式以及情境式和演讲式、表演式以及研究式这五种教学方法进而真正的促进中文专业学生获得人文素养的有效提高以及专业知识的有效掌握,为其今后良好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古代文学论文篇七

2.试论陶渊明诗歌中的鸟、酒和菊等意象。

3.谢灵运山水诗略论。

4.南朝宫体诗略论。

5.试论《世说新语》刻画人物。

6.唐前女性作家诗文创作论略。

7.略论《诗经》中的民俗描写。

8.风雅颂研究综述。

9.孔子删诗说检讨。

10.《论语》文学性检讨。

11.女娲故事流变探略。

12.中国洪水神话考论。

古代文学论文篇八

地域文化秉承了深厚的文化传统,是在地方发展的历程中经过不断积淀形成的,我们应该把这些当地的文化精品充分地发掘出来,从人文素养培养的角度出发,立足于文化学习的层面进行调查了解。

由于地域文化不是直接的教学内容,对地域文化的利用要围绕教学内容而展开,从几个层面来锻炼学生的能力:

1.地方文化资源的调查。

地方文化资源是个广义的概念,有着丰富的内容,在实践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做有针对性的调查活动,选择适宜古代文学教学的内容进行调查。

地域文化丰富多彩,地方文化古迹则是其中重要的内容。

文化古迹是一座城市、一个地区的名片,也是古代文人足迹留存之地,许多诗词作品都和文化古迹分不开,有些诗词成就了一方名胜古迹,而文化古迹又孕育了诗词。

考察这些文化古迹,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环境与氛围,不再停留于书本文字之间。

从而感受与文本分析不一样的诗词魅力。

其次,地方特色文化也是调查不可或缺的内容。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在自然山水和历史文化积淀共同的孕育下每个地方会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这些文化会显现在城市的各个方面。

如湖南衡阳的大雁文化、南岳文化;广东肇庆的端砚文化、龙母文化,这些地域文化现在往往成为一个城市的宣传名片,成为特色旅游品牌文化,从而具有当代特色。

古代文学实践教学中,让学生调查了解这些特色文化,查找相关资料,调查其在城市各处之运用,让学生感受地方文化的同时,也了解和探寻了古代文学作品在今天之运用和古代文化在当今之显现。

如可组织学生调查了解城市街道命名、楼盘命名、小学校名等等有什么地域特色,学生在调查研究中不但可以进一步了解当地地方文化,也可以接触到古代诗词在今天之运用。

再次,地方民间传说、传统戏曲也是古代文学实践教学不可忽视的内容。

地方民间传说有着浓厚的地域风情,与地方风物、特产、古迹联系在一起,往往成为传奇、小说的母题,折射当地民间信仰。

对他们的搜集宜采取田野调查,故而在实践教学中多布置给学生在寒暑假以自由组织的形式对自己所在地方的民间传说进行搜集整理。

又从表演层面让他们体会到古代戏曲的魅力,这是对书本戏曲文本的有力补充。

并且也有利于地方戏曲的保护和传承。

最后,地方节庆风俗也是古代文学实践教学可以开展的内容。

比较其与传统节庆诗词的异同。

古代文学有着多元并存的地域性特色,古代文学的地域性特色研究也成为学界的热点,那么与之对应的地域文学文献的搜集整理,则是区域文学史的编写与研究之基础。

而这自然也应成为古代文学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

地域文学留存的方式有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以及碑刻文献,传世文献中的地域文学文献搜集,主要让学生到地方图书馆查阅地方志,找出相关地方文学资料,同时让学生利用文献查找知识,使用文学电子软件,用地方特色词汇搜索出地域文学作品。

出土文献的地方特色文献搜集,主要是搜罗整理地方近年来出土文献以及文物古迹、碑刻等留存下来的文学作品。

主要的文体有楹联、诗歌、碑刻、墓志等。

搜集工作可以与文化资源调查共同进行,如组织学生在考察文化古迹、调查地方特色文化与调查地方民间传说、戏曲等时同时进行搜集文学资料,把参观走访时看到的听到的随手记录下来。

在搜集工作完成后,让学生将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所搜集的文学作品汇总,分文体、分内容整理。

这些搜集与整理锻炼了学生动手查找资料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发现的眼睛,让他们感觉到学以致用的成就感。

3.地域文化与文学研究。

古代文学实践教学也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地域文化与文学研究就是基于这样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参与到地域文化与文学的研究中来,培养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毕业论文的写作打下基础。

学生在对地方文化进行课外考察和文献搜集整理中遇到问题,发现问题,教师鼓励学生以此作一个选题,几位同学组成兴趣小组,把相关问题探讨清楚,弄清来龙去脉。

如学生在调查某个古迹时发现在此题咏的古代文人有不少,教师据此鼓励学生探讨古代曾经到过此地的共有多少文人,因何而过此,在此题咏的诗词主题有哪些等等。

这类学习研究无论选题大小,都为地域文化与文学的研究提供相关参考,也让古代文学实践教学从学习深入到研究的领域。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这些选题是学生在课外实践中自己发生疑问而产生的,对学生而言有研究兴趣和动力,故而在完成一些研究后可鼓励学生将大家共同的研究成果汇总,继而可以向开发地方文化研究资料数据库等方向进一步深入。

4.地域文化的宣传与承继。

培养学生文化传承和保护意识,加强和提升其人文底蕴,这也是古代文学实践教学目标之一。

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对地域文化进行宣传,一方面固然提升其人文知识底蕴,另外也在宣传活动中加强其对地域文化的热爱与保护意识,同时也将古典文学知识运用到宣传写作中。

在具体实践教学中,可组织学生课外考察的时候以地域文化为主题进行诗歌创作、古文游记写作等。

同时鼓励学生以此为基础,参加一些社会宣传和服务活动。

二、地域文化与实践教学方式。

实践教学必然不能拘泥于课堂,要走进现实生活。

而地域文化也广泛地存在于课堂之外的生活之中,故而在实践教学的开展方式上二者也可以很好地融合。

1.课外考察。

课外考察是了解、利用、开发地方文化的重要途径。

可以从多方面展开:一是组织参观地方文化古迹,这类考察可以事先做好相关知识准备,如布置学生查阅文物古迹的历史地理资料,检索与此相关的古代文学作品,让学生在外出参观的时候不是走马观花,而是感受其历史人文环境,了解当地的文化背景和人文精神,故而可以在参观完后鼓励学生创作相关的诗词作品。

二是调查搜集地方特色文化,这类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观察当地地域特色,从建筑、街道、饮食各个方面留心其地方特色之所在,在观察与积累中让学生相互沟通交流,共同探讨当地特色文化。

三是走访民间艺人、文化名人,搜集整理地方民间传说、传统戏曲,记录那些还存留在口头的故事、戏曲,对一些演出以图片、录像等形式拍摄记录下来。

总之,课外考察是古代文学实践教学开展的基本方式,是学生了解和感受地域文化的基础,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掌握调查、走访的研究方法。

2.科技创新项目的实施。

现今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已成为我国高校发展最快、潜力最大的一项学生活动,许多高校以学生项目申报、立项和完成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对于许多大一学生而言,在还没有形成系统专业知识的前提下,他们往往选择关注地方社会、地域文化做完选题,因此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的调查了解转化为一个个具体的项目来实施,也不失为一个有效的途径。

古代文学论文篇九

王维是唐代诗坛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一位诗人,他的山水田园诗清新俊逸,尤其是以“空境”为意境的诗作更是诗中佳品。他善于通过对“空山”“空林”的描绘,勾勒出充满禅意、万象空灵的静谧境界,点化出纯明洁净、幽静淡雅、脱尘绝俗的诗歌意境。

关键词。

王维;空山;空林。

不论是陶潜还是孟浩然,历朝历代的诗人们对自然山水美的追求和吟咏一天也没有停止过,乃至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大小谢开创的自然山水诗风,一时间蔚为大观。谢灵运偏重以重拙生涩的笔法,周流上下,对景物作繁复细致的描绘;谢朓则善于以清空简淡之笔,描绘江南秀丽温婉的风光。而受禅宗思想影响颇深的王维在经历仕途坎坷和人生变故之后,内心逐渐归于恬淡、超然,他的山水诗在继承大、小谢的基础上,从诗风到题材又有其自己的创新和发展,尤其是题材方面他以过人的艺术才华描摹过华山的雄伟壮丽、终南山的奇幽广阔,展现了北方山川的绰约丰姿,也刻画过南方水国的柔美温和,蜀中山林的幽深繁茂,以及诗画交融开阔爽朗的大漠风光。

在他之前还没有一个山水诗人能将内容如此丰富、色调如此清丽、心境如此透明、文笔如此清新、构图如此精妙、意境如此飘渺的山水佳作留于笔端,令读者去感受意在言外的隽永风神。在如此众多的笔下风光中,王维对“空境”的描摹可以说达到了通透无碍的地步,尤其是对“空山”“空林”这些意象的捕捉。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自然与艺术媾和,结果乃在实际的人生世相之上,另建一个宇宙”,也就是说“空山”“空林”实质上是王维的另一个精神家园。而对于这种意象神来之笔般的描绘“惟在兴致,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通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尽现一种澄澈空灵的诗境。“空山”“空林”源于禅佛思想,王维把自己对自然山水的审美眼光与宗教思想合二为一,将抽象的禅学概念、禅理、禅意通过具体的外在物质表现传达出来,从而营造出一种灵动、空渺、清新之境。就如清人牟原相所说:“王摩诘诗如初祖达摩过江说法,又如翠竹得风,天然而笑。”王维以“空山”“空林”为意象的诗篇是其才情气质与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完美结合。

1、王维诗歌中的典型意象之“空山”

王维笔下的“空山”意象丰富多彩,让读者不禁赞美叹赏,空山禅意深远,让人内心产生无限的憧憬与向往,笔者将他笔下的“空山”分为以下三类:

1.1、纯明洁净之空山。

《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是一首描写雨后空山景致的诗篇,整首诗用词炼字细腻清爽,令人回味无穷。诗人提笔便落下“空山”二字,自然使人联想到死寂空无的山穹,可是让人意外的是诗人笔下的空山,非但不空反而意趣横生,丰富多彩,尽展一片纯明洁净之态。雨后空山清新如洗,花草夹杂着泥土和微雨的气息,带给人无比清新凉爽的感觉。皎洁的明月高挂在稀疏的松林间,淙淙的泉水在山涧的山石上跳跃翻转,带给人和谐的动态美感。诗人用短短四句就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纯明洁净的雨后空山风景图。而后四句通过浣女归家、渔舟返航等生活细节再次描摹了一幅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再如《山中》“山路元无雨,空翠湿衣人”。诗人行走在空翠的山中,虽然没有下雨,但依旧能够感受到山色的空明洁净,因为山中的树木苍翠欲滴,带给人浓浓的水气感,彷佛自己已然置身于一片洁净空明的翠雾之中,身心被水气滋润淘洗得纤尘不染。另有一首《送梓州李使君》中也同样描绘了雨后空山万象如洗的清新图景,“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空净山壑一夜小雨过后,树梢上的雨露淅淅沥沥滴落下来,清透中闪着光亮。

1.2、幽静淡雅之空山。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首小诗描写的是一个静谧的春山良夜,全诗抒写了心与身的闲静和空寂,重在写静。诗人在春山中落脚享受着难得的闲适和宁静,因为环境清幽寂静,更因为内心宁静,诗人才能在这空旷的山涧中感觉到桂花的飘落,而能够给我们嗅觉带来享受的桂花香无疑为整个春夜抹上了一层淡雅之色。在这里我们可以隐约看到禅宗思想的影子,《六祖坛经》中曾记载“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其所要传达的思想实质是:世界上万事万物本来就是空无一物的,真正空的应该是人们的内心,只有内心保持宁静,没有执念、没有妄念,才能做到处变不惊,从容应对万事万物,才能发现世间的美好,才能倾听自己的心声。这首诗的三、四句构思极其巧妙,用明月破云而出惊醒山中栖鸟来侧面烘托春山之幽静。再如《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冬雪之夜,大雪满山,周围万籁俱寂,一片素洁一片淡雅,雪花轻灵地飘舞而下,尽情地装扮点缀着雪后空山。再看《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山穹退去苍冷变得青翠可爱,潺潺的流水打破这即使临风依旧可以听到蝉鸣的幽静空山,虽写深秋之景却无半点苍凉之意,反而带给人一种高雅清淡的文人情怀。

1.3、深邃幽绝之空山。

《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是辋川很有名的一处幽静的景致,古时文人墨客都曾对鹿柴有过描摹吟咏,但只有王维笔下的鹿柴能给人一份深邃幽绝、离世旷远的象征意味。在空旷悠远的秋山里,分明可以听见若断若续、若有若无的说话声,可是说话的人在什么地方,谁也没看见。诗的前两句很自然地营造了一种幽绝神秘的氛围;而诗的后两句写鹿柴人迹罕至,加上有深林密树的遮挡,平日连阳光都很难投射进来,因而形成了厚厚的青苔,由此可以看出这座空山之深邃。还有王维的《过香积寺》:“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寺庙总是带给人庄严神圣的感觉,读者的视野可以通过想象去穿越那一座座深邃的庙宇庙檐,而钟声入古寺恰恰又营造了一种无限幽绝的氛围。同样的诗境同样的诗风在他《归嵩山作》中也有体现:“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虽然对嵩山的景致并没有细细描写,但“迢递”二字揭示了嵩山高远的山势,因此可以想见嵩山空旷高远林木茂盛幽密是参禅悟道的绝好去处。总之,王维笔下的空山时而清新如洗,时而雅致无声,时而神秘深邃,既展示了高洁爽朗的精神世界,又流露了恬淡优雅的诗人心性。他对于空山的描摹没有丝毫刻意的雕饰,可谓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空山不空”是他以空山为意境的诗歌最大的特征。

2、王维诗歌中的典型意象之“空林”

“空山”是王维笔下的熟客,王维对空山的描摹信手拈来,细致入微,而山中常有林木为伴,它作为点缀衬托空山的一部分,同样也在王维笔下熠熠生辉。其诗作中的“空林”实质上是他表达归隐山林之心的最直接最核心的意象,笔者把它归成以下三类:

2.1、空林之寂,体悟人世冷漠。

《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诗文开头就以“独坐”二字营造了一个孤寂凄清的环境,诗人独自坐在深暗悠远的竹林里,没有人可以诉说,也没有人可以倾听,只能以弹琴鸣曲来排解胸中无限的苦闷。身处这重重幽暗的竹林深处,没有人知道“我”的存在,我无依无靠孤独寂寞,只有那知情知意的一轮明月,透过稀稀疏疏的竹影洒落在“我”身上,带来慰藉和安抚。明月本是一自然物,是不通人情、不晓人性的,这看似无情的景物偏偏带来了有情有义的安抚,暗自增添了一丝人情味,这种写法反倒将世态炎凉、人情冷漠衬托得更加明显。类似这种以空林之寂反衬人世冷漠的诗篇还有很多,诸如《早秋山中作》:“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这是诗人归隐之后的真实生活:一个人独处在这空寂的山中,以前的门庭若市早已不再,现在留下的只有一扇木门,而且常年没有人来叩响它,让人身处其中不免感受到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再如《山居即事》中王维也有相似的描写:“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幽空松林,鸟雀还巢,访客稀少,令人寂寞孤独。

2.2、空林之蒙,参透人生无常。

《积雨辋川庄作》:“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这首诗描绘了连日阴雨后农庄水雾弥漫空蒙飘渺的积雨图景以及诗人自己的日常生活。诗人平日在山中“习静”禅定打坐去领悟世界空幻的本质。而此诗中的“朝槿”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一个意象,它是夏秋之交开的一种花,因为这种花朝开暮落所以古人经常以此象征人生无常。我们联系王维的仕途经历就不难推测出此时他的心情心境,“人生无常”这四个字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的印证。其实,自从王维隐居之后,其内心对于人生无常的感慨在其他诗作中也可偶见一二。如《孟城坳》:“新家孟城坳,古木余衰柳。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孟城坳是初唐诗人宋之问的别墅,王维在此重建别墅时,宋之问的别墅早已荒芜,只剩下成片的古木衰柳。这首诗在今昔的时光交错之下,传达出诗人一种难以释怀的茫然情绪,别墅昔日的繁华不再,今日“我”为宋之问悲哀,将来谁又会为“我”悲哀呢?人生世事难料,今盛昔衰没有定数,自己将来又安身何处呢?诗人对人生无常的这份悲慨,对身心无所安置的这份茫然正是王维后期心境的真实写照,这种心境在《辛夷坞》“纷纷开且落”一句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其实人生就好比盛开的辛夷花,有美丽的绽放必定有归于尘土的败落,世事无常,没有永恒之态。

2.3、空林之悠,抒发隐士情怀。

《早秋山中作》:“无才不敢累明时,思向东西守故篱。不厌尚平婚嫁早,却嫌陶令去官迟。”这首诗是王维在政治上郁郁不得志之时创作的,表达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首句便以“无才”自称,因为自己无才不敢拖累盛明贤德的君主,还是解甲归田,回归自然山水吧!接着又举出了尚平和陶潜归隐的典故,表明他迫切归隐山林的决心,但更多的应该是对这种闲云野鹤生活的享受和对隐士生活的热爱。王维晚年喜欢徜徉于山水清音中,喜欢过隐士般的生活,这在他的作品《酬张少府》中也深有体现:“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晚年的王维在禅宗的指引下潜心悟道,远离尘世,寄心寄身于空旷悠然的山林间,过着隐士般自在的生活[5]。而《终南别业》中一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更是尽显道家自然悠闲之态:诗人在山间闲行,走到山涧溪水的尽头,眼前似乎无路可行,于是索性坐下身来,看天边的白云漂浮而起,一切都是那样放松自然。山间的流水白云引发了诗人无尽的兴致,这种自在洒脱正是道家自然而然、一切顺其自然的精神旨趣。总之,王维诗歌中的“空林”常常用寂寞的情感烘托出世态炎凉,以朦胧的笔法领悟到世事无常,借悠然的情怀表达出归隐的决心,这实质上也是一种超乎常人的人生体验和生命感悟。

王维笔下的“空山”“空林”虽然只是其诗“空境”的一部分,却好似一幅灵动有生机有活力的山水风光图,让人总能从图中发掘山水清音中的空灵之美,明净而纯洁;能从图中感受空寂山林中的优雅之美,静谧而恬淡;能从图中体会意在言外的神秘之美,深邃而幽绝;更加能够从图中看到唐朝社会的真实之美,令人向往憧憬,为之动容。王维的诗往往带着生命的脉动,他将自己的诗心置于花鸟山水中,一丝一缕化为绕指柔,目光所到便会开出圣洁的莲花。

参考文献。

[1]刘宁.王维孟浩然诗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郭英德,郭常宝.中国古代文学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3]张立文.佛学与中国文化-“空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

[4]姜光斗.论王维对闲静空寂意境的描绘[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

[5]李会诗.最风流醉唐诗[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1.

古代文学论文篇十

王维是唐代诗坛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一位诗人,他的山水田园诗清新俊逸,尤其是以“空境”为意境的诗作更是诗中佳品。他善于通过对“空山”“空林”的描绘,勾勒出充满禅意、万象空灵的静谧境界,点化出纯明洁净、幽静淡雅、脱尘绝俗的诗歌意境。

王维;空山;空林。

不论是陶潜还是孟浩然,历朝历代的诗人们对自然山水美的追求和吟咏一天也没有停止过,乃至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大小谢开创的自然山水诗风,一时间蔚为大观。谢灵运偏重以重拙生涩的笔法,周流上下,对景物作繁复细致的描绘;谢朓则善于以清空简淡之笔,描绘江南秀丽温婉的风光。而受禅宗思想影响颇深的王维在经历仕途坎坷和人生变故之后,内心逐渐归于恬淡、超然,他的山水诗在继承大、小谢的基础上,从诗风到题材又有其自己的`创新和发展,尤其是题材方面他以过人的艺术才华描摹过华山的雄伟壮丽、终南山的奇幽广阔,展现了北方山川的绰约丰姿,也刻画过南方水国的柔美温和,蜀中山林的幽深繁茂,以及诗画交融开阔爽朗的大漠风光。

在他之前还没有一个山水诗人能将内容如此丰富、色调如此清丽、心境如此透明、文笔如此清新、构图如此精妙、意境如此飘渺的山水佳作留于笔端,令读者去感受意在言外的隽永风神。在如此众多的笔下风光中,王维对“空境”的描摹可以说达到了通透无碍的地步,尤其是对“空山”“空林”这些意象的捕捉。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自然与艺术媾和,结果乃在实际的人生世相之上,另建一个宇宙”,也就是说“空山”“空林”实质上是王维的另一个精神家园。而对于这种意象神来之笔般的描绘“惟在兴致,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通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尽现一种澄澈空灵的诗境。“空山”“空林”源于禅佛思想,王维把自己对自然山水的审美眼光与宗教思想合二为一,将抽象的禅学概念、禅理、禅意通过具体的外在物质表现传达出来,从而营造出一种灵动、空渺、清新之境。就如清人牟原相所说:“王摩诘诗如初祖达摩过江说法,又如翠竹得风,天然而笑。”王维以“空山”“空林”为意象的诗篇是其才情气质与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完美结合。

1、王维诗歌中的典型意象之“空山”

王维笔下的“空山”意象丰富多彩,让读者不禁赞美叹赏,空山禅意深远,让人内心产生无限的憧憬与向往,笔者将他笔下的“空山”分为以下三类:

1.1、纯明洁净之空山。

《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是一首描写雨后空山景致的诗篇,整首诗用词炼字细腻清爽,令人回味无穷。诗人提笔便落下“空山”二字,自然使人联想到死寂空无的山穹,可是让人意外的是诗人笔下的空山,非但不空反而意趣横生,丰富多彩,尽展一片纯明洁净之态。雨后空山清新如洗,花草夹杂着泥土和微雨的气息,带给人无比清新凉爽的感觉。皎洁的明月高挂在稀疏的松林间,淙淙的泉水在山涧的山石上跳跃翻转,带给人和谐的动态美感。诗人用短短四句就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纯明洁净的雨后空山风景图。而后四句通过浣女归家、渔舟返航等生活细节再次描摹了一幅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再如《山中》“山路元无雨,空翠湿衣人”。诗人行走在空翠的山中,虽然没有下雨,但依旧能够感受到山色的空明洁净,因为山中的树木苍翠欲滴,带给人浓浓的水气感,彷佛自己已然置身于一片洁净空明的翠雾之中,身心被水气滋润淘洗得纤尘不染。另有一首《送梓州李使君》中也同样描绘了雨后空山万象如洗的清新图景,“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空净山壑一夜小雨过后,树梢上的雨露淅淅沥沥滴落下来,清透中闪着光亮。

1.2、幽静淡雅之空山。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首小诗描写的是一个静谧的春山良夜,全诗抒写了心与身的闲静和空寂,重在写静。诗人在春山中落脚享受着难得的闲适和宁静,因为环境清幽寂静,更因为内心宁静,诗人才能在这空旷的山涧中感觉到桂花的飘落,而能够给我们嗅觉带来享受的桂花香无疑为整个春夜抹上了一层淡雅之色。在这里我们可以隐约看到禅宗思想的影子,《六祖坛经》中曾记载“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其所要传达的思想实质是:世界上万事万物本来就是空无一物的,真正空的应该是人们的内心,只有内心保持宁静,没有执念、没有妄念,才能做到处变不惊,从容应对万事万物,才能发现世间的美好,才能倾听自己的心声。这首诗的三、四句构思极其巧妙,用明月破云而出惊醒山中栖鸟来侧面烘托春山之幽静。再如《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冬雪之夜,大雪满山,周围万籁俱寂,一片素洁一片淡雅,雪花轻灵地飘舞而下,尽情地装扮点缀着雪后空山。再看《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山穹退去苍冷变得青翠可爱,潺潺的流水打破这即使临风依旧可以听到蝉鸣的幽静空山,虽写深秋之景却无半点苍凉之意,反而带给人一种高雅清淡的文人情怀。

1.3、深邃幽绝之空山。

《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是辋川很有名的一处幽静的景致,古时文人墨客都曾对鹿柴有过描摹吟咏,但只有王维笔下的鹿柴能给人一份深邃幽绝、离世旷远的象征意味。在空旷悠远的秋山里,分明可以听见若断若续、若有若无的说话声,可是说话的人在什么地方,谁也没看见。诗的前两句很自然地营造了一种幽绝神秘的氛围;而诗的后两句写鹿柴人迹罕至,加上有深林密树的遮挡,平日连阳光都很难投射进来,因而形成了厚厚的青苔,由此可以看出这座空山之深邃。还有王维的《过香积寺》:“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寺庙总是带给人庄严神圣的感觉,读者的视野可以通过想象去穿越那一座座深邃的庙宇庙檐,而钟声入古寺恰恰又营造了一种无限幽绝的氛围。同样的诗境同样的诗风在他《归嵩山作》中也有体现:“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虽然对嵩山的景致并没有细细描写,但“迢递”二字揭示了嵩山高远的山势,因此可以想见嵩山空旷高远林木茂盛幽密是参禅悟道的绝好去处。总之,王维笔下的空山时而清新如洗,时而雅致无声,时而神秘深邃,既展示了高洁爽朗的精神世界,又流露了恬淡优雅的诗人心性。他对于空山的描摹没有丝毫刻意的雕饰,可谓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空山不空”是他以空山为意境的诗歌最大的特征。

2、王维诗歌中的典型意象之“空林”

“空山”是王维笔下的熟客,王维对空山的描摹信手拈来,细致入微,而山中常有林木为伴,它作为点缀衬托空山的一部分,同样也在王维笔下熠熠生辉。其诗作中的“空林”实质上是他表达归隐山林之心的最直接最核心的意象,笔者把它归成以下三类:

2.1、空林之寂,体悟人世冷漠。

《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诗文开头就以“独坐”二字营造了一个孤寂凄清的环境,诗人独自坐在深暗悠远的竹林里,没有人可以诉说,也没有人可以倾听,只能以弹琴鸣曲来排解胸中无限的苦闷。身处这重重幽暗的竹林深处,没有人知道“我”的存在,我无依无靠孤独寂寞,只有那知情知意的一轮明月,透过稀稀疏疏的竹影洒落在“我”身上,带来慰藉和安抚。明月本是一自然物,是不通人情、不晓人性的,这看似无情的景物偏偏带来了有情有义的安抚,暗自增添了一丝人情味,这种写法反倒将世态炎凉、人情冷漠衬托得更加明显。类似这种以空林之寂反衬人世冷漠的诗篇还有很多,诸如《早秋山中作》:“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这是诗人归隐之后的真实生活:一个人独处在这空寂的山中,以前的门庭若市早已不再,现在留下的只有一扇木门,而且常年没有人来叩响它,让人身处其中不免感受到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再如《山居即事》中王维也有相似的描写:“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幽空松林,鸟雀还巢,访客稀少,令人寂寞孤独。

2.2、空林之蒙,参透人生无常。

《积雨辋川庄作》:“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这首诗描绘了连日阴雨后农庄水雾弥漫空蒙飘渺的积雨图景以及诗人自己的日常生活。诗人平日在山中“习静”禅定打坐去领悟世界空幻的本质。而此诗中的“朝槿”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一个意象,它是夏秋之交开的一种花,因为这种花朝开暮落所以古人经常以此象征人生无常。我们联系王维的仕途经历就不难推测出此时他的心情心境,“人生无常”这四个字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的印证。其实,自从王维隐居之后,其内心对于人生无常的感慨在其他诗作中也可偶见一二。如《孟城坳》:“新家孟城坳,古木余衰柳。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孟城坳是初唐诗人宋之问的别墅,王维在此重建别墅时,宋之问的别墅早已荒芜,只剩下成片的古木衰柳。这首诗在今昔的时光交错之下,传达出诗人一种难以释怀的茫然情绪,别墅昔日的繁华不再,今日“我”为宋之问悲哀,将来谁又会为“我”悲哀呢?人生世事难料,今盛昔衰没有定数,自己将来又安身何处呢?诗人对人生无常的这份悲慨,对身心无所安置的这份茫然正是王维后期心境的真实写照,这种心境在《辛夷坞》“纷纷开且落”一句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其实人生就好比盛开的辛夷花,有美丽的绽放必定有归于尘土的败落,世事无常,没有永恒之态。

2.3、空林之悠,抒发隐士情怀。

《早秋山中作》:“无才不敢累明时,思向东西守故篱。不厌尚平婚嫁早,却嫌陶令去官迟。”这首诗是王维在政治上郁郁不得志之时创作的,表达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首句便以“无才”自称,因为自己无才不敢拖累盛明贤德的君主,还是解甲归田,回归自然山水吧!接着又举出了尚平和陶潜归隐的典故,表明他迫切归隐山林的决心,但更多的应该是对这种闲云野鹤生活的享受和对隐士生活的热爱。王维晚年喜欢徜徉于山水清音中,喜欢过隐士般的生活,这在他的作品《酬张少府》中也深有体现:“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晚年的王维在禅宗的指引下潜心悟道,远离尘世,寄心寄身于空旷悠然的山林间,过着隐士般自在的生活[5]。而《终南别业》中一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更是尽显道家自然悠闲之态:诗人在山间闲行,走到山涧溪水的尽头,眼前似乎无路可行,于是索性坐下身来,看天边的白云漂浮而起,一切都是那样放松自然。山间的流水白云引发了诗人无尽的兴致,这种自在洒脱正是道家自然而然、一切顺其自然的精神旨趣。总之,王维诗歌中的“空林”常常用寂寞的情感烘托出世态炎凉,以朦胧的笔法领悟到世事无常,借悠然的情怀表达出归隐的决心,这实质上也是一种超乎常人的人生体验和生命感悟。

王维笔下的“空山”“空林”虽然只是其诗“空境”的一部分,却好似一幅灵动有生机有活力的山水风光图,让人总能从图中发掘山水清音中的空灵之美,明净而纯洁;能从图中感受空寂山林中的优雅之美,静谧而恬淡;能从图中体会意在言外的神秘之美,深邃而幽绝;更加能够从图中看到唐朝社会的真实之美,令人向往憧憬,为之动容。王维的诗往往带着生命的脉动,他将自己的诗心置于花鸟山水中,一丝一缕化为绕指柔,目光所到便会开出圣洁的莲花。

[1]刘宁。王维孟浩然诗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2]郭英德,郭常宝。中国古代文学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3]张立文。佛学与中国文化-“空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姜光斗。论王维对闲静空寂意境的描绘[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1)。

[5]李会诗。最风流醉唐诗[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1.

古代文学论文篇十一

在漫长的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已经具备一定的范畴理论。中国古代文学无疑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最为宝贵的财富。

“桥”是架在水上或空中以便通行的建筑,是跨越障碍的工具,其最基本的作用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

“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论特有的一个重要理论,即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意象的运用,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言不尽意”的遗憾,明晰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成功地建构了中国古代文学特有的含蓄、凝练、朦胧的意境美。

“桥”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意象之一,在各种文学体式中经常出现,运用非常广泛。

《诗经·大雅·大明》写周武王之母太姒来归的情景:周文王亲自迎亲于渭水,渭水无车,于是立即“造舟为梁”,以通亲好,显示了周文王对太姒的真挚感情和遇事果断的魄力。

“造舟为梁,不显其光”,[1](p100)可以说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的最早的咏桥诗句,开中国古代文学桥意象的先河。

桥意象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有着丰富的内涵,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四类情况进行解析。

一、构成画境的元件。

桥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首要内涵就是通过展现桥的实用性和外在美,在文学作品中形成以桥为点睛之笔的优美画面,给读者以强有力的视觉冲击。

刘禹锡《竹枝》:“江上春来新雨晴,瀼西春水縠纹生。

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2](p108)就很好的写出了桥的实用价值。

桥是连接两岸的纽带,是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桥上春雨、桥下江水、桥边新柳、桥上川流不息的人流,共同构成一幅以桥为中心充满生机的小村初春图,表现出作者愉悦的心情。

乔吉《(双调)水仙子·吴江垂虹桥》:“飞来千丈玉蜈蚣,横驾三天白螮蝀,凿开万窍黄云洞。

看星低落镜中,月华明秋影玲珑。

赑屭金环重,狻猊石柱雄,铁锁囚龙。

”[3](p620)写出垂虹桥的雏高大长、装饰精美,反映了当时桥梁建筑的水平之高,让读者于千百年后仍然可以在想象中领略此桥的壮美。

诗歌在描写桥外在美的同时,往往也能借助桥的建成历史体现出桥所在地的悠久历史。

张籍《成都曲》:“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

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4](p4290)万里桥是处于成都繁华闹市的一座著名的桥,桥之得名据刘光祖《万里桥记》有两种说法:“罗城南门外笮桥之东,七星桥之一,曰长星桥者,古今相传,孔明于此桥送吴使张温,曰:‘此水下至扬州万里。

’后因以名。

或曰:‘费祎聘吴,孔明送之至此,曰:‘万里之道,从此始也。

’”[5](p307)可见万里桥的名称由来已久。

此处桥意象与锦江、烟波、荔枝等意象共同再现了成都优美的自然环境,繁荣的社会经济,表现出成都风物人情、市井繁华的景况和百姓安宁富足的生活状况,同时万里桥的悠久历史反衬出成都悠久的历史。

桥意象在此类作品中是作者突出描写的一个景物,是作品勾勒画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构成作品画面和丰富意蕴起着重要作用。

再如杜荀鹤《送人游吴》:“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

”[4](p7925)也成功地运用了桥意象,只“小桥多”三个字便把苏州,这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城市的特点惟妙惟肖地描摹了出来。

白朴的《越调·天净沙·春》:“春山暖日和风,阑杆楼阁帘栊。

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3](p242)就是把桥作为春天诸多景物之一来写的,桥与其它景物共同构成了明媚的春意图。

杜牧《阿房宫赋》描写阿房宫中桥的壮美说:“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

”[6](p362)其中的“复道”,正是一种架在空中的复桥,也是把桥作为整个画面中的一个特景来描写的一个实例。

二、感伤情怀的艺术载体。

桥的建筑功能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这便决定了桥作为意象必然与人的感情波澜紧紧相连。

桥作为感伤意象来表现作者情感的作品很多,具体来看,桥意象所表达的作者的感伤情绪又可以分为不同类型。

(一)表现离别、相思、旅途的感伤。

描写离别感伤的作品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唐代大诗人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4](p5982)相传“二十四桥”为隋朝所建,隋炀帝月夜曾同宫女二十四人吹箫于此,故名。

“二十四桥”在此诗中应当代表着如诗如画的扬州城。

月夜依旧,二十四桥依旧,扬州城依旧,但诗人却与朋友韩绰身处两地,相思而不得相见相聚。

全诗看似写自然美景,实则以美景衬托思念之情,更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深深的惆怅。

“东望山阴何处是。

往来一万三千里。

写得家书空满纸。

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

寄语红桥桥下水。

扁舟何日寻兄弟。

行遍天涯真老亦。

愁无寐。

鬓丝几缕茶烟里。

”[7](p1592)陆游的这首《渔家傲》词也是借助桥意象,表达对堂兄仲高的怀念,表现离别的感伤和忧愁。

借助桥意象来表达相思之情的多体现在词中。

如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锁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7](p506)写对一女子的倾慕之情。

凌波美女,罗袜生尘,轻盈的仪态惹人爱恋,但终究翩然远去。

词人的怅然之情油然而生,佳人不在,青春年华中最美好的时光该与谁共度?月光下的小桥流水该同谁徜徉?悲凉沉痛之情溢于言表。

冯延巳《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2](p363)小桥流水凝眉处,桥意象鲜明地体现出作者难遣的心怀。

远离家乡,行进在旅途中的匆匆过客,或客居他乡的游子,在旅途或异乡看到桥,往往会勾起浓浓的乡愁。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8](p155)这首《商山早行》是温庭筠著名的写景抒情诗。

全诗紧扣“早行”二字,颈联选取鸡鸣、残月、茅店、寒霜、板桥等景物,生动鲜明地刻画了一幅立体的荒山早行图。

凄清寂寞的环境,有力地烘托出出行的艰辛,衬托出思乡的深切。

特别是“人迹板桥霜”一句,写板桥白霜上留下的行人足迹,很耐人寻味联想。

马致远《越调·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p242)与温庭筠《商山早行》不同的是,小桥、流水不是荒凉、凄苦的意象的代表,而是以小桥流水的温馨生活来反衬枯藤、老树、黄昏、乌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的凄凉,鲜明的对比,让漂泊的游子到了思乡断肠的地步。

郑光祖《蟾宫曲·梦中作》:“敝裘尘土压征鞍,鞭倦袅芦花。

弓箭萧萧,一径入烟霞。

动羁怀,西风禾黍,秋水蒹葭。

千点万点,老树寒鸦,三行两行,写长空历历,雁落平沙。

曲岸西边,近水湾鱼网纶竿钓,断桥东壁,傍溪山竹篱茅舍人家。

古代文学论文篇十二

古代文学一般包括欧洲古代文学和中国古代文学。欧洲古代文学又包括古希腊文学和罗马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按时间分类,包括先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唐宋文学,元明清文学。

摘要:在科学技术和数字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

我国优秀的古代文学经典早已经不仅仅局限在书本上,

更多的古代文学经典在当前的科学技术的支持下化作屏幕上的影视形象,

实现了古代文学经典多形式、多渠道的传播。

工业革命以后,

社会和科技在飞速进步,

传播方式的变化日新月异,

尤其是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

有了数字化技术、多媒体视频技术等的支持,

有越来越多的古代文学经典将得到改编,

与影视改编欣欣向荣相反的是,

以往传统的以书本、戏曲等传统方式的传承、传播渠道门庭冷落、门可罗雀。

过去以书本为主体的纸质传播当中,

人们需要花时间和心思去揣摩文学经典里蕴涵的深刻内涵,

方式比较单一、缺少趣味性等,

于是,

在科技条件的支持下,

有越来越多的古代文学经典被改编翻拍成影视剧。

与传统的书本相比,

影视剧的翻拍和改编能够改变过去单一、枯燥的阅读方式,

影视翻拍和改编除了融入文学内容之外,

更多的以视频、图片、声音等吸引大众的眼球[1]。

我国的古代文学作品种类繁多,

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

这些古代文学经典是我国历史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社会背景下,

这些经典一直处在起伏和动荡当中,

同时,

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又能够产生不同的文学经典。

这些经典文化中所蕴含的深意和内涵远非是一部影视剧所能够阐述的,

尤其是文学经典中所蕴含的价值。

基本上可以说是众所周知了,

其中都包含了特定时期的社会环境、政治情况、经济条件和文化背景,

一旦有名人作家创作了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之后,

就会深受后辈的尊崇和模仿,

同时也引来批评家的推出或者批判,

有人对文学作品大加赞扬,

就会有人对其大肆贬低,

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向来都是褒贬共有的。

而一部文学作品能否成为经典,

还与该作品创作之时及其往后的社会风气、人们的审美心理、价值追求等具有密切的关系,

当然,

不可否认的是,

这其中还夹杂着些许的运气与机缘[2]。

文学经典具有显著的相对恒定性的特点,

正因为是经典,

所以才能够唤起读者反复的阅读和揣摩,

文学经典必然是能够引起人们反复阅读,

并能够给我们带来深刻影响的作品。

俗话说“各花入各眼”,

通常情况下都不太可能对其品质进行一个较为完整的总结和解读,

所以,

对于一部古代文学作品是否能够成为经典,

向来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

对于一部文学作品能够被奉为经典,

只有能够满足绝大多数人需求的作品、符合绝大多数人审美和价值追求的作品,

才有可能成为经典[3]。

由于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

使得影视改编的可实践性变得愈加广泛起来,

影视的改编除了广泛性之外,

同样还具有多样性、多渠道等特点,

由不同的编剧、导演等去改编,

文学经典的改编方式和改编观念各不相同,

因此,

也没有办法去精确的界定“改编”这一概念和定义。

每个人对“改编”这一词的认识和理解不同,

所以理论界至今也没办法给“改编”冠以一个清晰明确的定义。

对于电影改编,

美国一位著名的电影理论学家认为小说和文学作品只是影视作品众多素材中的一个,

而非有机体,

经过电影的改编丰富以后,

会出现一个与小说不一样的、全新的一个完整艺作品[4]。

这是美国一位电影理论学家的观点,

或许另外一位理论学家,

就不是这么认为了。

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

有了互联网、多媒体等高科技的支持,

能够显著缩短古代文学经典被影视改编后的传播时间,

使得古代文学经典的传播渠道更加丰富多样,

影视改编后的传播速度也由此加快,

也因此激发了更多影视改编古代文学经典的热情和创作欲望。

在如今快餐时代中,

以年轻人为主的大众普遍选择通过网络搜寻和观看影视剧,

这样观看影视剧的方式省时省力,

还能不用出门,

简直就是懒癌症患者的福音。

经过影视改编后,

这些古代文学经典不用再和以往一样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埋头苦读,

反而能够通过影视改编获得视觉和听觉上的双重享受。

同时,

网络平台的快速发展也为古代文学经典题材的发挥提供了巨大的拓展空间,

网络平台的开放性很好的迎合了当今青年向往冲破束缚和自由的心理。

总结虽然影视改编能够视为是古代文学经典的一种传播方式,

且这种传播方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具有一定的可取之处,

同时必然也有很多不足和缺陷,

这意味着文学经典的影视改编这条路上存在巨大的风险。

我们知道任何一部文学作品一旦进入另一种艺术形式,

以另一个方式呈现在大家面前,

同时也为受众提供了一次全新的审美体验。

自古以来,

只要是成为经典的文学作品,

每一部都被烙印上当时的社会背景,

也带有非常强烈的作家个人的鲜明特点,

与这些文学经典一样,

经过影视改编后,

这些文学经典自然也被烙印上了这个时代的特定因素,

也带有创作者、导演、编剧等创作主体的观点和见解,

所以,

如果单纯从影视作品对原著的还原度来对影视作品进行片面评论的话,

也毫无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娟:古代文学经典与影视改编[d].山东师范大学,.

[2]曹文慧:论中国当代新生代小说的影视改编[d].山东师范大学,.

[3]赵宏丽: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的数字影视媒介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4]相彬:浅析当代影视中的戏曲名著改编[d].中国海洋大学,2011.

作者:赵红单位:遵义师范学院。

【二】谈中国古代文学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

摘要:中国古代文学在高校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时期,中国古代文学教育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古代文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分析中国古代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推动中国古代文学教育健康发展。

中国古代文学教育是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研究领域非常广阔,是一门很成熟的研究学科。

但该学科在课程的教学研究方面很滞后,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当前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教育改革对推动高等院校古代文学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提高高等院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产生积极影响。

(一)有助于优化高校文学教育实效。

前期,高校进行了一系列古代文学教育的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偏重于教学手段方面的改革,对课程理念、课程内容缺乏研究,对课程设置的目标不够明确,没有实质性的推动古代文学教育改革的发展。

新时期推动高校文学教育改革对推动课程教学、研究具有重要作用,对培养古代文学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二)有助于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日益加剧,未来综合国力的竞争对高等教育质量提出新的要求。

中国古代文学教育改革有助于推动高等教育改革,从课程设计、课程教学方法、课程目标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助于增强高等课程竞争力,提高教学效率。

(三)有助于传承中国古代文化。

中国古代文学蕴含深刻的人生体验、哲学智慧和具有天然的教化功能。

为了提升社会整体道德水平和国民修养,当今社会需要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文化熏陶。

因为它承载着中华优秀古代文化和民族精神,有着开启民智和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的作用。

可惜之前这门课程没能发挥其在国民教育中的应有作用,而随着社会不文明行为的增加,课程也需要由知识教育变为道德教育与综合素质教育。

二、当前中国古代文学教育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重教学方法、手段,缺乏改革理念和目标。

当前中国古代文学教育改革偏重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的改革,对中国文学教学理念研究不够。

虽然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的改革,在一定程度可以丰富课堂,提高课堂的活跃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长期使用这一教学方法和手段,或者经常性的变化教学手段和方法,势必会让学生产生厌倦情绪,不利于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标。

对于长期不重视教学理念和目标的研究,不利于学生找到认同感,学习的目标意义不明确,在学习古代文学课程上,没有目的性,对学习程度界定模糊,取得的效果鉴定不明确,都不利于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重实训技能培养,缺乏相应的实训手段。

随着大学古代文学教育改革的深入,对中国古代文学教育课时相应减少,更多的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训技能,很多高校在对学生考核评价时偏重于课程实训,高校古代文学教育由理论为主,转变为实践教学,给学生增加了相应的实践学时。

高校普遍认识到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不清楚如何进行实践教学,应用什么样的手段去开展实践教学。

很多高校会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去引导学生学习,通过观看影片的方式来完成实践教学任务,虽然教学方式有所变化,但是取得的教学效果仍然不够理想,对中国古代文学教育长期发展,对提高高等院校学生的实践技能仍显不足。

(三)重文学作品学习,缺乏国学经典创作。

中国古代文学教育课程内容设置主要是中国几千年以来的文学作品,这类作品一般是历史传唱,文学色彩浓厚,且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具有显著的教育意义。

这类作品得到了高等院校的重视,在安排课程时对于课时的安排就相对多一些,研究力量也强一些,各高校也纷纷成立专门的国学院,开展国学教育,开始重视国学经典诵读。

高等院校在开展课程评价,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时,在国学教育、研究方面的比重更加偏重一些,平时就要求大学生要开展国学阅读主题活动,列出必读科目,将平时的表现和最终考核结果综合进行评价,在一定程度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一些学生的阅读主动性不强,疲于应付的思想还存在,笔记报告流于形式,取得的效果不明显。

古代文学论文篇十三

摘要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包含了众多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这门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继承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更有利于铸就学生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古代文学传统文化爱国美德审美人格。

古代文学是我国高校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开设的主干课程之一,此课程包含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一系列重要的作家、作品以及各种文学流派、文学思潮等内容,信息量极为丰富。

同时,古代文学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包含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具有极高的人文价值。

学习古代文学课程,有助于提升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古代文学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上的功用。

1学习古代文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爱国主义思想与民族自豪感。

中国的传统文化向来以儒家思想为中心,教育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自古以来,无数先民都以承担社会责任为己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古代的知识分子在任何时间都不忘此教诲。

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豪感已经在炎黄子孙的心中早已扎根,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共同意识,也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而如今,爱国主义思想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

我们中华民族正是因为有这种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才让我们的国家在世界历史长河里屹立不倒。

尤其是当我们国家遇到民族危难之际,这种爱国意识便会大放异彩。

而事实上,在我们古代文学史上便留下了大量的爱国主义优秀诗篇,每当读到这些作品,我们都会为之感动。

当读到屈原的《离骚》中“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些诗句时,我们不禁为他悲天悯人的博大胸怀而动容。

古代文学论文篇十四

作为世界文明古国的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研究和应用曾经是世界领先的,不少有关天文的记载成为现代天文学研究的珍贵资料。

但是,在我们现今的基础教育中,天文学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21世纪将是人类着眼太空的时代,世界科技飞速发展,人类开始开发宇宙太空。

地球的能源在不断地耗尽,新的能源也许要向太空寻找,太阳能当然是最直接的。

当地球上的环境不再适合人类的生存时,新的居住地肯定也只能是其他的星球。

我们在宇宙中是否孤独?为了适应世界航天事业发展的时代需要,加强素质教育,普及天文知识是一项重要内容,特别是在文理分开的大学教育中,文科学生对于基础科学的识了解得不够全面。

同时,由于人们对天文发现的广泛兴趣,天文学在教育和科普领域也起着十分独特的作用。

同时天文学的发展对人类也有巨大的意义。

天文学是人类认识宇宙的科学,是近代科学革命的摇篮,是推动人类进步的源泉之一。

早在远古时期,随着人们对日月经天、斗转星移、昼夜更替、寒来暑往等自然现象观测和认识的逐渐深化,在中国、巴比伦、埃及和希腊等文明古国,天文学便开始萌芽、发展了。

中国在公元前13世纪甚至更早就建立了天文台,中国有着世界上历时最长、保存最完整的丰富的天象记录,有不断革新的精确历法,有见地深刻的宇宙论,还有融合高水平机械技术的天文仪器。

所有这些,都是世界天文学发展史乃至整个人类文明史上的宝贵财富。

在望远镜用于天文观测400周年的今天,天文学迎来了它的黄金时期。

望远镜为人类带来了层出不穷的重大天文发现,极大地增强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能力。

回顾天文学的发展及其对人类的意义是适时和恰当的,也是对即将落幕的国际天文年的最好总结和纪念。

天文学对于人类文明进步与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天文观测对重大科学理论的建立提供依据和进行正确性检验;另一方面在对地球、生命及其在宇宙中的`地位的认识过程中,新的天文观测发现逐渐地、不断地深刻改变着整个人类的宇宙观。

新的天文观测和发现必将并继续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整个人类的宇宙观,不断加深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这种在理性指导下的实践活动体现了现代的科学探索精神,也必将为人类认识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带来无穷的益处。

宇宙空间,天体宇宙的结构和发展,都是天文学这门学科所研究的对象。

其中天体的构造性质和运行规律是天文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天文学研究的过程当中,天文学家主要通过观测天体发射到地球的辐射,发现并且比较准确地测量它们所在的位置。

从而根据它们的位置来探索它们的运动规律,对他们身体上所存在的物质进行物理性质、化学组成、内部结构能量来源、演化规律的研究,天体物理学的研究历史非常古老,可以说,自从人类文明史诞生以来,天文学也就随之诞生。

谈到天文学研究的意义,那么大家最关心的当然是天文学的研究对我们生活的实际意义,一方面天文学研究影响着我们人类的自然观,就拿古代的天文学家观测太阳月球和其他一些天体及天象来说,这些观测帮助人们确定了时间方向和历法这些方便人们日常生活的研究成果。

这些研究成果是天体测量学的开端,人类观测天体,记录天象已经有了五六千年的悠久历史。

在人类早期的文明史当中,天文学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埃及的金字塔,欧洲的巨石阵在史前都是非常著名的天文观测地点,到现在仍然是闻名海外的天文学观测遗址。

许多天文学家可能正是意识到了天文学研究对人类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因此才出现了像哥白尼的日心说,康德和拉普拉斯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等等一系列天文学领域的重要理论。

这些理论不仅奠定了之后的天文学家对天体的观测以及研究,而且还推动了近现代天文学研究的提前到来。

牛顿力学,核能的发现也是天文学研究当中非常重要的成果。

这些都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在现代天文学研究当中,天文学家对高能天体物理,致密星和宇宙演化的研究,从一定程度上极大地推动了现代科学的不断发展,天文学家对太阳和太阳系天体的研究包括有地球和人造卫星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在航天、测地、通讯导航等部门当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其实天文学研究最早起源于人类时令的获得和占卜活动,往往要经历观测,理论,再到观测的三个必经的发展途径,通过这三个途径把我们的视野伸展到宇宙的最深处。

同时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天文学的研究对象也从太阳系发展到太阳系以外的整个宇宙,同时天体测量学、天体力学、天体物理学这三大分支学科构成了现代天文学的研究方法体系。

而光学天文学、射电天文学、空间天文学这几个分支学科则成为了天文学观测的必要手段,如果要对天文学研究的意义进行进一步的说明,那必定离不开天文学研究的各个对象层次,包括有行星层次和恒星层次,星系层次等等。

这些星体层次的研究帮助我们能够进一步地了解宇宙,从而能够使我们未来的生活越来越好。

古代文学论文篇十五

南北神话发展考索。

论后羿形象的发展演变。

《山海经》艺术形象的原型意义。

先秦史籍中所保留的神话材料研究。

简论颛顼时代宗教文化的特点。

《楚辞》与《庄子》神话研究。

论青鸟意象的文化意义及其对后代诗歌的影响。

《诗经》产生时代及其地域考。

论《诗经·国风》风格的地域特点。

论郑卫之音的风格形成及其特点。

论颂诗的史学价值。

古代文学论文篇十六

5)心能转腕,手能转笔,书字便如人意。北宋.黄庭坚《论书》。

8)意须从本领中来。本领精熟,则心意自能变化。清.冯班《钝吟书要》。

11)意则应言而新,手随意运,笔与手会,故意得谐称。唐.张彦远《法书要录》。

13)书虽重法,然意乃法之所授命也。清.刘熙载《艺概》。

18)未书之前,定志以帅其气,将书之际,氧气以充其志。明.项穆《书法雅言》。

20)敏思藏于胸中,巧态发于毫锬。南朝.瘐肩吾《书品》。

古代文学论文篇十七

桥是架在水上或空中以便通行的建筑,是跨越障碍的工具,其最基本的作用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论特有的一个重要理论,即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意象的运用,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言不尽意的遗憾,明晰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成功地建构了中国古代文学特有的含蓄、凝练、朦胧的意境美。桥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意象之一,在各种文学体式中经常出现,运用非常广泛。

《诗经大雅大明》写周武王之母太姒来归的情景:周文王亲自迎亲于渭水,渭水无车,于是立即造舟为梁,以通亲好,显示了周文王对太姒的真挚感情和遇事果断的魄力。造舟为梁,不显其光,[1](p100)可以说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的最早的咏桥诗句,开中国古代文学桥意象的先河。桥意象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有着丰富的内涵,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四类情况进行解析。

一、构成画境的元件。

桥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首要内涵就是通过展现桥的实用性和外在美,在文学作品中形成以桥为点睛之笔的优美画面,给读者以强有力的视觉冲击。

刘禹锡《竹枝》:江上春来新雨晴,瀼西春水縠纹生。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2](p108)就很好的写出了桥的实用价值。桥是连接两岸的纽带,是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桥上春雨、桥下江水、桥边新柳、桥上川流不息的人流,共同构成一幅以桥为中心充满生机的小村初春图,表现出作者愉悦的心情。乔吉《(双调)水仙子吴江垂虹桥》:飞来千丈玉蜈蚣,横驾三天白螮蝀,凿开万窍黄云洞。看星低落镜中,月华明秋影玲珑。赑屭金环重,狻猊石柱雄,铁锁囚龙。[3](p620)写出垂虹桥的雏高大长、装饰精美,反映了当时桥梁建筑的水平之高,让读者于千百年后仍然可以在想象中领略此桥的壮美。

诗歌在描写桥外在美的同时,往往也能借助桥的建成历史体现出桥所在地的悠久历史。张籍《成都曲》: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4](p4290)万里桥是处于成都繁华闹市的一座著名的桥,桥之得名据刘光祖《万里桥记》有两种说法:罗城南门外笮桥之东,七星桥之一,曰长星桥者,古今相传,孔明于此桥送吴使张温,曰:此水下至扬州万里。后因以名。或曰:费祎聘吴,孔明送之至此,曰:万里之道,从此始也。[5](p307)可见万里桥的名称由来已久。此处桥意象与锦江、烟波、荔枝等意象共同再现了成都优美的自然环境,繁荣的社会经济,表现出成都风物人情、市井繁华的景况和百姓安宁富足的生活状况,同时万里桥的悠久历史反衬出成都悠久的历史。

桥意象在此类作品中是作者突出描写的一个景物,是作品勾勒画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构成作品画面和丰富意蕴起着重要作用。再如杜荀鹤《送人游吴》: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4](p7925)也成功地运用了桥意象,只小桥多三个字便把苏州,这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城市的特点惟妙惟肖地描摹了出来。白朴的《越调天净沙春》:春山暖日和风,阑杆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3](p242)就是把桥作为春天诸多景物之一来写的,桥与其它景物共同构成了明媚的春意图。杜牧《阿房宫赋》描写阿房宫中桥的壮美说: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6](p362)其中的复道,正是一种架在空中的复桥,也是把桥作为整个画面中的一个特景来描写的一个实例。

二、感伤情怀的艺术载体。

桥的建筑功能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这便决定了桥作为意象必然与人的感情波澜紧紧相连。桥作为感伤意象来表现作者情感的作品很多,具体来看,桥意象所表达的作者的感伤情绪又可以分为不同类型。

(一)表现离别、相思、旅途的感伤。

描写离别感伤的作品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唐代大诗人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4](p5982)相传二十四桥为隋朝所建,隋炀帝月夜曾同宫女二十四人吹箫于此,故名。二十四桥在此诗中应当代表着如诗如画的扬州城。月夜依旧,二十四桥依旧,扬州城依旧,但诗人却与朋友韩绰身处两地,相思而不得相见相聚。全诗看似写自然美景,实则以美景衬托思念之情,更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深深的惆怅。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寄语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行遍天涯真老亦。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7](p1592)陆游的这首《渔家傲》词也是借助桥意象,表达对堂兄仲高的怀念,表现离别的.感伤和忧愁。

借助桥意象来表达相思之情的多体现在词中。如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锁窗朱户,只有春知处。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7](p506)写对一女子的倾慕之情。凌波美女,罗袜生尘,轻盈的仪态惹人爱恋,但终究翩然远去。词人的怅然之情油然而生,佳人不在,青春年华中最美好的时光该与谁共度月光下的小桥流水该同谁徜徉悲凉沉痛之情溢于言表。

冯延巳《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2](p363)小桥流水凝眉处,桥意象鲜明地体现出作者难遣的心怀。

远离家乡,行进在旅途中的匆匆过客,或客居他乡的游子,在旅途或异乡看到桥,往往会勾起浓浓的乡愁。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8](p155)这首《商山早行》是温庭筠著名的写景抒情诗。全诗紧扣早行二字,颈联选取鸡鸣、残月、茅店、寒霜、板桥等景物,生动鲜明地刻画了一幅立体的荒山早行图。凄清寂寞的环境,有力地烘托出出行的艰辛,衬托出思乡的深切。特别是人迹板桥霜一句,写板桥白霜上留下的行人足迹,很耐人寻味联想。

马致远《越调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3](p242)与温庭筠《商山早行》不同的是,小桥、流水不是荒凉、凄苦的意象的代表,而是以小桥流水的温馨生活来反衬枯藤、老树、黄昏、乌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的凄凉,鲜明的对比,让漂泊的游子到了思乡断肠的地步。郑光祖《蟾宫曲梦中作》:敝裘尘土压征鞍,鞭倦袅芦花。弓箭萧萧,一径入烟霞。动羁怀,西风禾黍,秋水蒹葭。千点万点,老树寒鸦,三行两行,写长空历历,雁落平沙。曲岸西边,近水湾鱼网纶竿钓,断桥东壁,傍溪山竹篱茅舍人家。见满山满谷,红叶黄花。正是凄凉时候,离人又在天涯;[3](p463)黄镇成的《东阳道上》:山谷苍烟薄,穿林白日斜。崖崩迂客路,木落见人家。野碓喧春水,山桥枕浅沙。前村乌桕熟,疑是早梅花。[9](p1804)也属于用桥意象表达乡愁的作品。

(二)抒发沧海桑田的历史感伤。

桥在生活中的基本作用使桥有可能成为不可替代的交通要道或商贾云集的繁华之地,因此历史上便留下了许多名桥。随着朝代的更替,这些名桥中的一部分便成为见证历史兴亡的遗迹,常常被用来抒发作者沧海桑田的感慨或表达作者的亡国之痛。唐代李益《洛桥》:金谷园中柳,春来似舞腰。那堪好风景,独上洛阳桥。[4](p3223)洛桥,又称上洛桥,大唐盛世时,阳春时节,这里是达官显贵云集游春的繁华胜地。诗人春日独上洛阳桥,眺望金谷园,只见柳条在春风中摆动,婀娜多姿,仿佛一群苗条的女子在翩翩起舞,和昔日春色繁荣的好风景毫无两样。但是安史之乱后,东都洛阳已无往日盛况。彼时,只有诗人孤零零地站在往昔繁华的洛阳桥上遐想感伤。洛桥在此诗中不仅是历史兴亡的见证,也是诗人抒发好景不常、繁华消歇的历史盛衰感慨的寄托物。

又如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4](4117)朱雀桥是秦淮河上的一座历史名桥,东晋咸康二年所建,当时掌权士族王、谢两家所居住的乌衣巷距此不远。昔日车马喧嚣、衣冠往来的朱雀桥如今笼罩在惨淡的斜阳余晖之中。王、谢两家早已化为尘土。此诗虽然通篇写景,不着一字议论,却将沧海桑田的感慨抒发得淋漓尽致。

此类作品中的桥也是历史的活化石。它经历了曾经的繁荣,见证了朝代的兴亡更迭。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4](p2254)咸阳桥,本名便桥,在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南,横跨渭河,是唐代长安城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太平盛世,咸阳桥是域外商贾通往长安城的主要通道之一,也是丝绸之路的通道之一,代表着气势辉煌的大唐雄风。安史之乱时,咸阳桥却成了万千百姓蜂拥逃难的唯一通道。杜甫在诗中表达了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深层次意义的今昔对比强烈地表达了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不满与批评。

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10](p147)州桥,也叫汉桥,在汴京宣德门和朱雀门之间,横跨汴河,其南北大街是当年北宋皇帝銮驾行经的御道。六军,指是宋朝官军。老百姓站立于曾经的御道上泣不成声地询问使者,大宋的官军什么时候才能收复河山诗歌强烈地表达了中原沦陷区人民身心遭受蹂躏的痛苦以及盼望光复的强烈心情,也隐晦地表达了作者对当权统治者偏安苟活心态的批评和痛恨。

三、通往理想境界的艺术符号。

众所周知,中国文学自诞生伊始就以想象、抒情见长,于是文学作品中就诞生了许多想象中的事物用以寄托人们的某种情感。以桥意象为例,发展到后来,文学作品中所描述的桥也出现了想象和虚构,不一定都是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存在的桥,比如表达爱情主题、通往彼岸世界的神仙桥、鬼蜮桥均属于想象虚构的范畴。

除了表现天然的画境美、悲戚的感伤和历史的慨叹之外,桥意象在古代文学中也是有情男女的爱情纽带。与前三者不同的是,表现爱情的桥意象经历了一个从现实到想象的过程,最终幻化为人们理想中完美爱情的象征。

家喻户晓的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与许仙、牛郎与织女都与桥有关系。牛郎织女的鹊桥从诞生伊始就是想象的产物,表达了人们对被外力强行拆散的有情人无尽的祝福和相信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坚定信念。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七夕近几年甚至被国人誉为中国人的情人节,不难看出以鹊桥为媒介的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已成为恋人心中无怨无悔的爱情典范。秦观《鹊桥仙七夕》: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朝朝暮暮。[7](p459)则以翻新的主题,优美的意境,动人的情景,把这则凄美的鹊桥爱情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致,沁人心脾。

民间传说中发生早陕西蓝田的蓝桥会演绎的也是一个与桥有关的凄美感人的爱情故事。青梅竹马的韦郎保和贾玉珍被迫分离,后有幸重逢却无缘相守。韦郎保抱柱守信,被洪水淹死,贾玉珍以死殉情。自清代至今,以蓝桥会为底本的戏剧、电影层出不穷,这些剧目虽然讲述的情节有繁有简,但中心都是表达至死不渝的爱情观,蓝桥也幻化为坚贞爱情的灵魂,以至于后来翻译过来的外国经典爱情故事也以蓝桥冠名来体现爱情的浪漫凄美,如著名的《魂断蓝桥》。

受封建思想影响,古人相信人的灵魂会在死后另一个世界,或天庭或地狱,于是也就出现了想象中通往天庭或者地狱的神仙桥和鬼蜮桥。

相传武夷山的幔亭峰,是神话故事中武夷君宴请乡人的所在,也就是幔亭招宴的所在地。传说宴会的当天,仙乐悠扬,祥云缭绕,仙人们通过空中虹桥驾临人间。虹桥意象出现在文学作品里也就成了代指仙人们降临和人们通往极乐世界的途径,充满奇诡神秘色彩。朱熹《九曲棹歌》:一曲溪边上钓船,幔亭峰影蘸晴川。虹桥一断无消息,万壑千岩锁翠烟。[11](p323)吟咏的就是有关虹桥的仙境故事。

卢照邻《还京赠别》:风月清江夜,山水白云朝。万里同为客,三秋契不凋。戏凫分断岸,归骑别高标。一去仙桥道,还望锦城遥。[4](p525)仙桥即指通往仙境的桥。刘长卿《送少微上人游天台》:有桥人不到,独往更迢迢。乞食山家少,寻钟野路遥。松门风自扫,瀑布雪难消。秋夜闻清梵,余音逐海潮。[4](p1482-1483)孟浩然《舟中晓望》: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坐看霞色晚,疑是赤城标。[4](p1652)都写到了天台山的石桥。这里的天台山石桥同样指连接人间和神仙天堂的神仙桥,寄托着人们渴望灵魂皈依极乐的理想。

封建迷信认为作恶的人死后,其鬼魂要被压到阴曹地府去受惩罚。地府前有一道桥叫奈何桥,也叫望乡桥,鬼魂一旦过这道鬼蜮桥就进入了阴曹地府,等待着他的将是无限的刑罚。奈何桥也是人通往彼岸世界的纽带,与神仙桥不同是,不是通往极乐,而是通往极苦。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桥意象由来已久,含义丰富多彩。到了今天,现当代文学对桥意象的运用仍然可见,例如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窗口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12](p40)即运用到了桥意象,足见桥意象对中国文学影响之深。

参考文献:

[1]周振甫.诗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xx.

[2]张璋、黄畲.全唐五代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3]隋树森.全元散曲[m].北京:中华书局。

[4]曹寅、彭定求等.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5]诸葛亮.诸葛亮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5.

[6]杜牧.杜牧集[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xx.

[7]唐圭璋.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1965.

[8]曾益.《温飞卿诗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9]顾嗣立.元诗选[m].北京:中华书局,1987.

[10]范成大.范石湖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1]张海鸥.宋名家诗导读[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xx.

[12]卞之琳.卞之琳诗集雕虫经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古代文学论文篇十八

1.天文学让人类知道天地运行规律,四季时分的终始,时间的尺度得以碓立,我们的行为亦有了更好的'规律。天文学亦是人类自然崇拜中的最高神化目标。天文学更被用以发展占星学,令古代天文学蒙上了一点神祕主义的气氛。

2.对于古代中国来说,天文学除了上述的各项外,亦显示了中国文化和其他人一样,有把道德外在化的倾向。但中国人对「天」的观念仅在于作为道德的化身。中国虽然在传统中也有迷信,但我们不认为上天是会控制一切的,结果仍在我们手中。中国人,无论是星相家、堪舆师等,都一直认为他们所预测的并非不可改变,先天的因素是可以由后天修改的。

3令我们努力自力更生,形成中国人勤奋向上、强调内省的性格,亦使我们把大自然看成朋友。由于天道只是一套外在的客观规则,所以人们只有和天地合作共处,才能安身,对中国这个农耕民族来说,平稳的生活是很重要的。天地是人的合作对象,而不是征服对象。

这是一种符合环保的想法,是以虽然中国亦有破坏环境的时候但大多的中国人均是敬畏天命、爱惜大地的。中国的自然环境亦大多能保存至近代。若然能将此与中国与自然为友的态度配合,当有助于推行环保。

4.最后,是古中国天文学知识本身。除了赤道坐标系统外,中国古化天文学中还有不少值得他人学习参考的。例如农历的二十四节气系统,属世界所仅有,其对农业的用途,从通用公历的今天,中国人仍同用农历,可见一斑。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绝对有理由相信,中国天文学当对世界农业及其他若干事业有很大的用处。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89945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