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导游词作文600字 导游词创作(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07 09:46:12
最新导游词作文600字 导游词创作(9篇)
时间:2023-03-07 09:46:12     小编:admin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导游词作文600字 导游词创作篇一

唐蕃古道的大致走向为:从陕西西安市出发,过咸阳,沿丝绸之路东段西行,越陇山,经甘肃天水、陇西、临洮至临夏,在炳灵寺或大河家渡黄河,进入青海民和官亭,经古鄯、乐都、西宁、湟源,登日月山,涉倒淌河,到恰卜恰(公主佛堂),然后经切吉草原、大河坝、温泉,花石峡、黄河沿,绕扎陵湖、鄂陵湖,翻巴颜喀拉山,过玉树清水河,西渡通天河,到结古巴塘,溯子曲河上至杂多,沿入藏大道,过当曲,越唐古拉山口、至西藏聂荣、那曲,最后到达拉萨。

千百年来,唐蕃古道作为祖国内地通往西南边陲的大道,象是一条情谊缠绵的纽带,联结着藏汉人民友好团结的感情。这段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朝时,因为早在那时,中原通往青海、西藏的大道就已基本形成。到公元七世纪中期,吐蕃首领松赞干布十分敬慕唐王朝的强大兴盛与中原汉族的灿烂文化,为了加强吐蕃与唐王朝的关系,公元634年,松赞干布派使臣前往大唐国都长安,拜见当时大唐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并请求联姻和好。公元641年,唐太宗派员专人护送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文成公主沿唐蕃古道进藏途中,不仅播下了汉藏友好的种子,也揭开了唐蕃古道历史上非常重要而又影响深远的第一页。之后,公元720xx年,唐中宗景龙三年,应吐蕃之请,唐王朝又将金城公主嫁往吐蕃,从而有成为唐蕃古道上的又一桩盛事。此后,唐朝与吐蕃间使臣不断,贸易往来十分频繁。唐蕃古道迅速兴盛起来,并很快成为一条站驿相连、使臣仆仆、商贾云集的交通大道的。至今在古道经过的许多地方,仍然矗立着人们曾经修建的驿站、城池、村舍和古寺,遗留着人们世代创造的灿烂的文化遗存,传颂着数不清的反映藏汉人民友好往来的动人佳话。

唐蕃古道就是唐朝和吐蕃之间的交通大道,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条非常著名的道路,也是唐代以来中原内地去往青海、西藏乃至尼泊尔、印度等国的必经之路。著名的文成公主远嫁吐蕃王松赞干布走的就是这条大道。它的形成和畅通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公元七世纪初,在祖国中原地区,李世民父子创立李唐王朝。几乎与此同时,吐蕃王国在赞普松赞干布的率领下也迅速崛起,统一了西藏地区的许多部落,建立了强大的奴隶主专制政权,进而向北扩张,最后于公元663年攻灭吐谷浑,从而与唐王朝接界,互为邻壤。唐太宗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松赞干布派使臣前往唐朝首都长安,拜见唐太宗,并请求联姻和好。唐太宗也派出使臣前往吐蕃回访,但未答应联姻。公元640年,松赞干布再次派大相(宰相)禄东赞携带金、白银及其他珠宝数百件,前往长安求婚,唐太宗审时度势,答应将自己的宗室女儿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公元641年,唐太宗派江夏王李道宗作为国舅,专程护送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双方结为甥舅之邦,揭开了唐蕃友好历史的新篇章。在此以后的220xx年中,双方虽然也曾发生过误会、摩擦甚至一时失和的情况,但和睦相处、友好往来却一直是唐蕃双方关系的主流。从吐蕃首次遣使来唐到两个王朝覆灭前夕,有据可查的使者往来就达19多次,可见双方关系的密切和频繁往来的情况。因此可以说这条古道的重大意义绝不仅仅限于道路本身,而在于当时乃至以后的漫长历史岁月里,它起着维系唐蕃甥舅情谊、加深和强化藏汉两大兄弟民族友好的重要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文成公主受父皇之命,带着大批卫队、侍女、工匠、艺人和大量绸缎、典籍、医书、粮食等嫁妆,从长安迤逦西行,经甘肃,到青海,过日月山,经大河坝,到达黄河源头。为了保障公主一路顺风,唐太宗命沿途官府修路架桥,造船制筏,建筑佛堂,开辟通道。松赞干布则亲自率领满朝官员与大队人马迎亲于柏海(即今扎陵湖和鄂陵湖),并在此举行欢迎仪式。然后,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结伴而行,前往逻些完婚。文成公主进藏途中不仅播撒下了汉藏友好的种子,也留下了众多的胜迹与美好的传说。文成公主远嫁吐蕃,不仅揭开了唐蕃古道历史上非常重要而又影响深远的第一页,而且作为唐朝与吐蕃之间的重大事件而载入史册。公元720xx年,即唐中宗景龙三年,应吐蕃之请,唐王朝又将金城公主许配给了赞普赤迭袒赞。金城公主又沿着文成公主进藏的道路嫁往吐蕃,成为唐蕃古道上的又一桩盛事。从文成公主嫁往吐蕃起,唐朝与吐蕃之间使臣不断,贸易往来十分频繁。唐蕃古道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逐渐开辟、迅速兴盛起来,并且很快成为一条站驿相连、使臣仆仆、商贾云集的交通大道的。

唐蕃古道西段山高路险,气候严酷,至今仍然是人烟稀少的牧业地带。时至今日,在现代条件下,以车马代步,走起来也还是比较艰辛的事情。人们不难想见,当日文成公主进藏、使节商旅往来长途跋涉的困苦情景。

导游词作文600字 导游词创作篇二

欢迎大家来到这!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

呼和浩特是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塞外古城。公元前320xx年,赵武灵王在阴山下筑长城,并设云中郡;郡治故址在今呼和洁特市西南托克托县的古城公社所在地。西汉武帝时,在河套地区兴建了一批军市。今呼和浩特东郊的塔布托村就留有西汉时期的土城遗址。土城为内外两重,外城周边3公里,是座长方形土筑小城,为当时的民居及兵营所在地;内城为官署驻地。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拓拔部在北方兴起,它的早期都城“盛乐”即在今呼和浩待南面60公里的林格尔县境。隋唐时期,呼和浩特一带是突厥人的活动范围。唐太宗贞观年间,唐军于云中大败突厥于白道(今名蜈蚣坝,在呼和浩特市北)。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唐王朝在今呼和浩特周围地区设立了东、中、西3个“受降城”。公元10世纪初,契丹人建立了辽国,在此设天德军及丰州。丰州故址在今呼和浩特东南约20公里的白塔村附近。明隆庆六年(1572),蒙古土默持部领主阿勒坦汗来丰州一带驻牧,不久统一了蒙古各地和漠南地区。

万历九年(1581),阿勒坦汗和他的妻子三娘子在这里正式筑城,城墙用青砖砌成,远望一片青色,“青城”之名由此而来。明王朝赐名为“归化”。此城筑成后不久,阿勒坦汗便去世,其妻三娘子成为这座城市的主宰。三娘子力主与明王朝和睦相处,以致蒙汉两族不用兵革达30年之久。长城沿线的人们为纪念这位草原女杰,将此城称作“三娘子城”。清初,三娘子城被清军焚毁。康熙三十三年(1694),清王朝为彻底打败新疆境内之蒙古准噶尔部队,在原三娘子城外增筑了一道外城,对准噶尔部战争胜利后,距旧城2.5公里处又增建一驻防城即新城,并命名为“绥远城”。清朝末年,将旧城(归化城)和新城(绥远城)合并,称“归绥”。1920xx年,绥远建省,将归绥县城区设为归绥市,作为省会。日寇占领期间,曾改称为“厚和特别市”。1954年,撤消绥远省建制,组建内蒙古自治区,并将“归绥”更名为“呼和浩特”,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

呼和浩特是内蒙古重要的工业城市,也是我国重要的毛纺织工业中心之一,现已成为一个门类比较齐全的综合性工业城市。除传统的民族用品工业、轻纺工业外,制糖、卷烟、乳品、医药、化工、冶金、电力、建筑材料等工业都已形成较大规模。涌现出了仕奇集团、伊利乳业、蒙牛乳业、呼和浩特市卷烟厂等大型企业。近年来,呼和浩特借助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乳业发展迅速,已成为文明遐迩的"乳都"。

呼和浩特市还是内蒙古的教育、科研、文化中心,现有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财经学院、内蒙古医学院等10多所高等院校。呼和浩特市还有中央、内蒙古直属和市属的多家科研机构,学科遍及农、林、畜牧科学、社会科学、草原科学、水利科学等。近年来呼和浩特市文化事业发展迅速,大量文化设施建成并投入使用,市民的精神生活不断丰富。

呼和浩特市( 蒙语为"青色的城市"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处东经110°46′--112°10′,北纬40°51′--41°8′。1949年9月19日,绥远省和平解放。12月9日,绥远省军政委员会归绥市工作团进入归绥。从1954年4月25日起,将"归绥市"改称为"呼和浩特市"。1960年前,呼和浩特市辖新城区、回民区、玉泉区和郊区。1960年,原属乌兰察布盟的土默特旗划归呼和浩特市管辖。1971年,原属乌兰察布盟的托克托县划归呼和浩特市管辖。1995年11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乌兰察布盟的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划归呼和浩特市管辖。1996年5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乌兰察布盟武川县划归呼和浩特市管辖.呼和浩特市现行政区划共辖9个旗县区,20个街道办事处,96个乡镇,412个居委会和1 095个村委会,土地面积17 224千方公里。

导游词作文600字 导游词创作篇三

长春地处松辽平原腹地,土地肥沃,早在4万多年前这里就有了人类,考古学者先后在榆树市和农安县地区发现了早期人类在此生活的遗址。

夏、商、周时期,这里地属肃慎,在进入两汉时期,这里出现了最早的城市——“夫余王城”,而夫余王国则一直持续到西晋,后在公元493年被北方勿吉族所灭,夫余王被驱逐后,逃往高句丽,后高句丽逐渐强盛起来,东晋之后,长春并入高句丽的版图,而夫余故都变成了高句丽的夫余府。

公元668年。唐联手新罗灭掉了高句丽后,渤海人兴起,并建立渤海国,长春便纳入其辖地,为扶余府所辖,府治在今长春市以南。

北宋时期开始,长春之地先后有辽国在此设立了黄龙府(即今农安县),女真族建立金国后,攻破黄龙府,并于公元1140年改黄龙府为济州,这一时期,是长春古代历史上最为繁荣的时期,直到公元1234年,金国被蒙古所灭,蒙古建立元朝之后,将此地作为其游牧之地,属开元路辖。明朝时期,这里先后属于奴尔干都司、兀良哈部、蒙古族王公领地。

之后,这里的满族逐渐兴起,这里的人口皆为八旗编制,后满人入关,建立清王朝,对这里实行封禁政策(即保护皇家围场,保证江北贡品人参、貂皮、东珠、鹿茸等资源、防止各族人民流动迁徒,防止汉人进入开发并保护满族骑射尚武的风俗等);直到其封禁政策废除,毁于公元920xx年的长春古城才得以重新建立,到嘉庆五年(公元1800)为了管理流入此地的汉人,在此设立了“长春厅”,后于光绪十五年升为“长春府”,但此后不久,这里便沦为沙皇俄国的附属地,到日俄战争之后,长春便成了日、俄两个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的分界点,日本在此修建了火车站(今长春火车站)。

民国时期,长春的经济迅速发展,很快就成为这一地区的中心城市,民国政府将长春府改为长春县,可由于军阀林立,不久,长春就成为了军阀张作霖的势力范围。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沦陷,并开始了长达20xx年的伪满国历史,长春因其特殊的地理、经济等各方面的条件,成为了伪满国的国都,表面看来是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在此“登极称帝”,实则是日本军国主义在此掌权,进行殖民统治和掠夺。

1945年,由苏联红军替中国收复了东北失地,并于后不久,就将长春移交给了国民党政府,在1946年4月苏军离开长春回国之后,中央红军和国民党就在此进行了拉锯战,后于1948年10月19日,在驻城国民党军投诚情况下,长春和平解放!

导游词作文600字 导游词创作篇四

长春地处松辽平原腹地,土地肥沃,早在4万多年前这里就有了人类,考古学者先后在榆树市和农安县地区发现了早期人类在此生活的遗址。

夏、商、周时期,这里地属肃慎,在进入两汉时期,这里出现了最早的城市——“夫余王城”,而夫余王国则一直持续到西晋,后在公元493年被北方勿吉族所灭,夫余王被驱逐后,逃往高句丽,后高句丽逐渐强盛起来,东晋之后,长春并入高句丽的版图,而夫余故都变成了高句丽的夫余府。

公元668年。唐联手新罗灭掉了高句丽后,渤海人兴起,并建立渤海国,长春便纳入其辖地,为扶余府所辖,府治在今长春市以南。

北宋时期开始,长春之地先后有辽国在此设立了黄龙府(即今农安县),女真族建立金国后,攻破黄龙府,并于公元1140年改黄龙府为济州,这一时期,是长春古代历史上最为繁荣的时期,直到公元1234年,金国被蒙古所灭,蒙古建立元朝之后,将此地作为其游牧之地,属开元路辖。明朝时期,这里先后属于奴尔干都司、兀良哈部、蒙古族王公领地。

之后,这里的满族逐渐兴起,这里的人口皆为八旗编制,后满人入关,建立清王朝,对这里实行封禁政策(即保护皇家围场,保证江北贡品人参、貂皮、东珠、鹿茸等资源、防止各族人民流动迁徒,防止汉人进入开发并保护满族骑射尚武的风俗等);直到其封禁政策废除,毁于公元920xx年的长春古城才得以重新建立,到嘉庆五年(公元1800)为了管理流入此地的汉人,在此设立了“长春厅”,后于光绪十五年升为“长春府”,但此后不久,这里便沦为沙皇俄国的附属地,到日俄战争之后,长春便成了日、俄两个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的分界点,日本在此修建了火车站(今长春火车站)。

民国时期,长春的经济迅速发展,很快就成为这一地区的中心城市,民国政府将长春府改为长春县,可由于军阀林立,不久,长春就成为了军阀张作霖的势力范围。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沦陷,并开始了长达20xx年的伪满国历史,长春因其特殊的地理、经济等各方面的条件,成为了伪满国的国都,表面看来是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在此“登极称帝”,实则是日本军国主义在此掌权,进行殖民统治和掠夺。

1945年,由苏联红军替中国收复了东北失地,并于后不久,就将长春移交给了国民党政府,在1946年4月苏军离开长春回国之后,中央红军和国民党就在此进行了拉锯战,后于1948年10月19日,在驻城国民党军投诚情况下,长春和平解放!

导游词作文600字 导游词创作篇五

各位游客大家好!

今天我们将去参观西安城墙、钟楼和鼓楼。很荣幸能为大家服务。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古城堡就是明西安城墙,是明初在唐长安皇城的基础上建筑起来的。它是我国中世纪后期历史上最著名的城垣之一,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军事城堡防御设施。

西安作为千年古都,历代曾多次修筑城墙。它们多数被历史的尘埃掩埋。我们现在看到的城墙可追溯到隋代。公元1369年,明王朝大将徐达从山西进入陕西,将原来的奉天路改为西安,意为“西方长治久安”。拉开了明在西安修筑城墙的序幕。历时8年修筑完的城墙外形是一座长方形。城墙高15米,顶宽12—14米,底宽16—18米,周长13.9公里。最底层用黄土与石灰、糯米汁拌合而成,干燥之后,异常坚固。

西安古城墙包括护城河、吊桥、闸楼、箭楼、正楼、角楼、敌楼、女儿墙、垛口等一系列军事设施。好了,现在让我们亲自来感受这座科学、严密、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城墙最外围是护城河,也叫“城壕”,是城墙的第一道防线。它可以阻滞敌人进攻,甚至可以利用有利地形把敌人趁机消灭。环绕西安城墙的护城河宽20米,跨过护城河就是城门,而连接护城河与城门的唯一通道就是吊桥。平时,守城士兵听从晨钟暮鼓的指挥,早晨降下吊桥,开启城门;晚上升起吊桥,断绝交通。一旦发生战争,吊桥升起,城门紧闭,城门就成为坚固封闭的战斗堡垒。

城门是城防体系的重点,也是薄弱点。平时,它是出入城市的通道。战争时,又是攻守双方争夺的首要目标。因此,明代十分重视完善城门防御设施。尤其值得注意的一大技术突破是采用了券拱式城门,以防止敌人火攻。明西安城的城门非常坚固,门扇用厚达16厘米的木板制成,一扇城门用木材2.8立方米,门扇上下横匝着铁条加固,每两道铁条的间隔处,钉有180枚铁蘑菇针。整个门扇上共有1800枚铁蘑菇针。这样就挤密了门扇的木材,增加了门扇刚度,使箭矢无法射入。

为了提高城门防御的保险系数,城门实际上由三重组成,即:闸楼、箭楼和主楼。闸楼在最外,它的作用是升降吊桥。兼用来打更。敌人攻入闸楼城门,好似进入瓮内,会受到来自四面居高临下的攻击,因此楼下这一空间也叫“瓮城”。箭楼在正中,正面和两侧都有窗户,供射箭用。箭楼与箭楼之间用围墙连接起来的也叫“瓮城”,可屯兵。正楼在最里,正楼上面的城楼是城门的主体建筑,是主将镇守指挥所在。城墙外侧,每隔120米有一个突出于城墙主体之外的敌台,俗称“马面”。整个城墙上共有“马面”98座,“马面”上面的建筑叫敌楼,两个敌台之间相距120米,而它的一面为60米,为“一箭之遥”。这样的布局便于从侧面射杀攻城的敌人。因此,古人有评论说:“有城无台,亦如无城,是城所以卫人,台又所以卫城也。”。城墙上外侧有矮雉,又称“垛墙”,上有垛口和方孔,可供射箭和嘹望。内侧的矮墙称为“女儿墙”,是为了防止士兵行走时坠入墙下。在西安城墙四角各有一座城楼叫“角楼”。在箭楼与正楼形成的瓮城中,有通向城头的马道,便于战马上下。战争期间,这里是调兵遣将的咽喉要道,必须保证畅通无阻。因此守卫异常严格。

随着岁月的变迁,现在我们可以看到西安城墙的长乐门、安定门、朱雀门、含光门、玉祥门等等,这些名称的来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城沉浮衰兴。明西安城墙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好了,西安城墙就参观到这里,我们将继续带大家去参观钟鼓楼。

钟楼和鼓楼是古代中国城市的特有建筑。钟与鼓本是中国最早出现的打击乐器,有3020__年以上的历史。最初作为礼器和乐器。大约自春秋时期,开始用于军事指挥。古代中国城市兼有军事城堡性质,除城市四周构筑城墙,挖掘城壕,设置吊桥外,与之配套的还有在城市中心修筑钟鼓楼作为指挥中枢。平时以晨钟暮鼓报告时辰,定时启闭吊桥,紧急状态时用以报警戒严,指挥城防。这种严密的城市防御系统在明代发展到顶峰。西安是明代西北军政重镇,它的钟楼和鼓楼无论从建筑规模、历史价值或艺术价值各方面衡量,都居全国同类建筑之冠。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建筑就是钟楼,位于西安市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它建于明洪武十七年,最初位于西大街的迎祥观,随着城市中心的东移,到了明神宗万历20__年,将钟楼来了个整体拆迁,迁至今址。

钟楼呈典型明代建筑艺术风格,楼高36米,重檐斗拱,华丽庄严。由基座,楼身和楼顶三部分组成。基座是正方形,全部用青砖砌成。楼身为正方形木质结构,外面以回廊环绕,里面为二层楼,楼内有木梯盘旋而上。楼内上下两层正方形大厅里,陈列着明代以来各种名贵瓷器及红楠木家具,四面门上布满浮雕画,风格厚朴生动。楼顶为四角攒尖结构,上面覆盖着碧绿色的琉璃瓦,顶端大圆顶高5米,金光闪闪,辉煌灿烂。

钟楼的西北角上陈列着一口明代铁钟,重5吨,钟边铸有八卦图案。它比钟楼早先悬挂的铜钟小得多。钟楼原先悬挂的巨钟是唐代景云年间铸造的“景云钟”。现在这口钟收藏于西安碑林。据说,钟楼从迎祥观迁到今址后,虽然楼的式样大小并没有改变,但景云钟却怎也敲不响了。没有办法,只有另换。为了将景云钟移到新建的钟楼上,当年在西大街西段搭起一座斜桥,利用桥面斜坡把景云钟运到了钟楼上。据说“桥梓口”也因此而得名。

钟楼内西墙上嵌刻有《钟楼歌》和《钟楼记》碑刻。《钟楼歌》是当年修建钟楼的陕西巡抚龚懋贤在解职赴京时登楼所赋。诗中对钟楼做了热情的赞颂。《钟楼记》是督修过钟楼的巡抚张楷所作,详细记述了钟楼的身世。在钟楼的门上有木刻浮雕故事画共64幅,其中有木兰从军、嫦娥奔月、柳毅传书、八仙过海等等。建国后,西安市人民政府又对钟楼进行了三次大规模修葺,使这座古建筑又焕发了昔日的风采。

与钟楼遥遥相对的是鼓楼,楼底门洞为南北向,北通北院门,南达西大街。鼓楼建于明洪武十三年,与钟楼是姊妹楼。在鼓楼的第一层北面有一面巨鼓,与钟楼上的晨钟形成暮鼓,所以称为鼓楼。楼体呈长方形,基座的门洞高与宽均为6米,洞深38米。鼓楼建筑为重檐歇山式,琉璃瓦覆顶,重檐三滴水。楼分上、下两层。南北檐下各有一块匾,南为清乾隆皇帝御笔刻书:“文武盛地”,北为咸宁县书生李允宽书写“声闻于天”。在鼓楼的外檐都饰有斗拱,四面有回廊。天花板上油漆彩绘云形图案,古色古香,十分美丽。钟鼓楼交相辉映,使古城西安更加美丽壮观。

好了,钟鼓楼的参观到这里就结束了。谢谢大家!

导游词作文600字 导游词创作篇六

长沙历史距今约15—20万年以前,长沙有人类的活动。约公元公元前2520xx年,长沙新石器时代进入龙山文化阶段。传说始祖炎帝和黄帝都曾来过长沙。 长沙,夏代属古三苗之地;到商、周时代,三苗国消失了,但三苗后裔仍然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这时长沙属“扬越”(又叫“荆蛮”),史称“扬越之地”。《逸周书?王会》记载,周初营建雒邑告成,各方诸侯来贺,贡物中有“长沙鳖”一种,这是“长沙”一名见于史籍的最早记载。春秋末期,楚国(荆楚)的势力进入长沙。

战国中期,楚国实行变法,国力强盛,对南展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湖南全境纳入了楚国版图,长沙成为楚国南部的军事重镇,楚国在长沙建立了城邑。 秦国灭掉楚国,在原楚江南之地设立“长沙郡”,长沙为秦代36郡之一。从秦代开始,长沙开始纳入中国统一的政治版图。公元前220xx年封西汉王朝开国功臣吴芮为长沙王,以原秦朝的长沙郡建长沙国,将湘县改名临湘县,临湘县驻所作为国都,也标志着湖南历史上出现了第一个诸侯国,长沙成为王国都城。公元8年,王莽篡位自立为帝建“新朝”,长沙国改名“填蛮郡”,国都临湘改名“抚睦县”。

公元20xx年(建武二年),刘秀遥封西汉末代长沙王刘舜之子刘兴为长沙王,复建长沙国,以控制洞庭以南的局势。三国时期,220xx年孙权夺取长沙至279年西晋灭吴,长沙属于孙吴之地。257年,长沙东部为衡东郡(治所翻县,今衡阳市)。265年,长沙郡的安成县(今属江西省)和豫章、庐陵两郡几县设立安成郡,长沙郡瞎地进一步缩小。280年(太康十年),晋武帝封其第六子司马×为长沙王,以郡为国。

西晋初期,长沙郡仍隶属荆州。589年(陈祯明三年|隋开皇九年正月),隋军渡过长江,攻克建康。隋炀帝时,潭州又改为长沙郡。620xx年,唐王朝在长沙设立潭州总管府,620xx年总管府改为都督府。五代十国时期,此时的湖湘地区出现了一个由马殷建立的楚国。963年宋朝占领长沙。南宋初建炎四年正月,金兵攻陷长沙,屠城而去。南宋中后期,长沙时局相对稳定,有重臣名将刘镐、张孝祥、辛弃疾、周必大、真德秀、魏了翁、向士壁、汪立信、文天祥、李芾等任职长沙。清军入关后,明将何腾蛟总督湖广、四川、云贵军务,驻节长沙。云集湖南并肩抗击南下清兵。

后何腾蛟兵败被俘,严词拒降,绝食七日后被杀。直至清顺治四年,长沙才归入清朝。李锦、李来亨等率部转入四川继续抗清。 清咸丰二年(1852),太平军领袖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石达开等率军攻打长沙,因长沙城垣高厚久攻未下。光绪二十九年(1903),清政府根据《中日通商行船续约》第十款规定,开放长沙为通商口岸。1898年2月21日,由谭嗣同、皮锡瑞、唐才常等人在长沙发起成立维新派政治团体“南学会”。谭嗣同、皮锡瑞任学会会长,长沙设总会,各县设分会。戊戌政变后解散。由谭嗣同等发起,于1897年10月在长沙创办时务学堂。教学内容包括经、史、诸子和西方的政治法律与自然科学。戊戌政变后改为求是书院。1920xx年2月15日华兴会成立在长沙成立。黄兴为会长,宋教仁、刘揆一为副会长。

武昌起义后,湖南革命党人首先响应。1920xx年10月22日焦达峰、陈作新等率新军革命士兵和会党举义,占领长沙城。1920xx年5月21日,国民党何键所部第35军第33团团长许克祥在长沙发动叛乱,袭击湖南省工会、农会及各革命组织,捕杀共产党员和工农群众100余人。21日电报代日韵目是“马”字,故这一事件称“马日事变”。1930年8月在浏阳永和由红军第一、第三两军团组成,朱德任总司令,毛泽东任总政治委员,亦称“中央红军”或“红一方面军”。 1949年8月5日,驻守长沙的国民党高级将领程潜、陈明仁起义,长沙和平解放。长沙市人民政府成立。

导游词作文600字 导游词创作篇七

各位游客大家好!

今天我们将去参观西安城墙、钟楼和鼓楼。很荣幸能为大家服务。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古城堡就是明西安城墙,是明初在唐长安皇城的基础上建筑起来的。它是我国中世纪后期历史上最著名的城垣之一,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军事城堡防御设施。

西安作为千年古都,历代曾多次修筑城墙。它们多数被历史的尘埃掩埋。我们现在看到的城墙可追溯到隋代。公元1369年,明王朝大将徐达从山西进入陕西,将原来的奉天路改为西安,意为“西方长治久安”。拉开了明在西安修筑城墙的序幕。历时8年修筑完的城墙外形是一座长方形。城墙高15米,顶宽12—14米,底宽16—18米,周长13.9公里。最底层用黄土与石灰、糯米汁拌合而成,干燥之后,异常坚固。

西安古城墙包括护城河、吊桥、闸楼、箭楼、正楼、角楼、敌楼、女儿墙、垛口等一系列军事设施。好了,现在让我们亲自来感受这座科学、严密、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城墙最外围是护城河,也叫“城壕”,是城墙的第一道防线。它可以阻滞敌人进攻,甚至可以利用有利地形把敌人趁机消灭。环绕西安城墙的护城河宽20米,跨过护城河就是城门,而连接护城河与城门的唯一通道就是吊桥。平时,守城士兵听从晨钟暮鼓的指挥,早晨降下吊桥,开启城门;晚上升起吊桥,断绝交通。一旦发生战争,吊桥升起,城门紧闭,城门就成为坚固封闭的战斗堡垒。

城门是城防体系的重点,也是薄弱点。平时,它是出入城市的通道。战争时,又是攻守双方争夺的首要目标。因此,明代十分重视完善城门防御设施。尤其值得注意的一大技术突破是采用了券拱式城门,以防止敌人火攻。明西安城的城门非常坚固,门扇用厚达16厘米的木板制成,一扇城门用木材2.8立方米,门扇上下横匝着铁条加固,每两道铁条的间隔处,钉有180枚铁蘑菇针。整个门扇上共有1800枚铁蘑菇针。这样就挤密了门扇的木材,增加了门扇刚度,使箭矢无法射入。

为了提高城门防御的保险系数,城门实际上由三重组成,即:闸楼、箭楼和主楼。闸楼在最外,它的作用是升降吊桥。兼用来打更。敌人攻入闸楼城门,好似进入瓮内,会受到来自四面居高临下的攻击,因此楼下这一空间也叫“瓮城”。箭楼在正中,正面和两侧都有窗户,供射箭用。箭楼与箭楼之间用围墙连接起来的也叫“瓮城”,可屯兵。正楼在最里,正楼上面的城楼是城门的主体建筑,是主将镇守指挥所在。城墙外侧,每隔120米有一个突出于城墙主体之外的敌台,俗称“马面”。整个城墙上共有“马面”98座,“马面”上面的建筑叫敌楼,两个敌台之间相距120米,而它的一面为60米,为“一箭之遥”。这样的布局便于从侧面射杀攻城的敌人。因此,古人有评论说:“有城无台,亦如无城,是城所以卫人,台又所以卫城也。”。城墙上外侧有矮雉,又称“垛墙”,上有垛口和方孔,可供射箭和嘹望。内侧的矮墙称为“女儿墙”,是为了防止士兵行走时坠入墙下。在西安城墙四角各有一座城楼叫“角楼”。在箭楼与正楼形成的瓮城中,有通向城头的马道,便于战马上下。战争期间,这里是调兵遣将的咽喉要道,必须保证畅通无阻。因此守卫异常严格。

随着岁月的变迁,现在我们可以看到西安城墙的长乐门、安定门、朱雀门、含光门、玉祥门等等,这些名称的来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城沉浮衰兴。明西安城墙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好了,西安城墙就参观到这里,我们将继续带大家去参观钟鼓楼。

钟楼和鼓楼是古代中国城市的特有建筑。钟与鼓本是中国最早出现的打击乐器,有3020__年以上的历史。最初作为礼器和乐器。大约自春秋时期,开始用于军事指挥。古代中国城市兼有军事城堡性质,除城市四周构筑城墙,挖掘城壕,设置吊桥外,与之配套的还有在城市中心修筑钟鼓楼作为指挥中枢。平时以晨钟暮鼓报告时辰,定时启闭吊桥,紧急状态时用以报警戒严,指挥城防。这种严密的城市防御系统在明代发展到顶峰。西安是明代西北军政重镇,它的钟楼和鼓楼无论从建筑规模、历史价值或艺术价值各方面衡量,都居全国同类建筑之冠。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建筑就是钟楼,位于西安市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它建于明洪武十七年,最初位于西大街的迎祥观,随着城市中心的东移,到了明神宗万历20__年,将钟楼来了个整体拆迁,迁至今址。

钟楼呈典型明代建筑艺术风格,楼高36米,重檐斗拱,华丽庄严。由基座,楼身和楼顶三部分组成。基座是正方形,全部用青砖砌成。楼身为正方形木质结构,外面以回廊环绕,里面为二层楼,楼内有木梯盘旋而上。楼内上下两层正方形大厅里,陈列着明代以来各种名贵瓷器及红楠木家具,四面门上布满浮雕画,风格厚朴生动。楼顶为四角攒尖结构,上面覆盖着碧绿色的琉璃瓦,顶端大圆顶高5米,金光闪闪,辉煌灿烂。

钟楼的西北角上陈列着一口明代铁钟,重5吨,钟边铸有八卦图案。它比钟楼早先悬挂的铜钟小得多。钟楼原先悬挂的巨钟是唐代景云年间铸造的“景云钟”。现在这口钟收藏于西安碑林。据说,钟楼从迎祥观迁到今址后,虽然楼的式样大小并没有改变,但景云钟却怎也敲不响了。没有办法,只有另换。为了将景云钟移到新建的钟楼上,当年在西大街西段搭起一座斜桥,利用桥面斜坡把景云钟运到了钟楼上。据说“桥梓口”也因此而得名。

钟楼内西墙上嵌刻有《钟楼歌》和《钟楼记》碑刻。《钟楼歌》是当年修建钟楼的陕西巡抚龚懋贤在解职赴京时登楼所赋。诗中对钟楼做了热情的赞颂。《钟楼记》是督修过钟楼的巡抚张楷所作,详细记述了钟楼的身世。在钟楼的门上有木刻浮雕故事画共64幅,其中有木兰从军、嫦娥奔月、柳毅传书、八仙过海等等。建国后,西安市人民政府又对钟楼进行了三次大规模修葺,使这座古建筑又焕发了昔日的风采。

与钟楼遥遥相对的是鼓楼,楼底门洞为南北向,北通北院门,南达西大街。鼓楼建于明洪武十三年,与钟楼是姊妹楼。在鼓楼的第一层北面有一面巨鼓,与钟楼上的晨钟形成暮鼓,所以称为鼓楼。楼体呈长方形,基座的门洞高与宽均为6米,洞深38米。鼓楼建筑为重檐歇山式,琉璃瓦覆顶,重檐三滴水。楼分上、下两层。南北檐下各有一块匾,南为清乾隆皇帝御笔刻书:“文武盛地”,北为咸宁县书生李允宽书写“声闻于天”。在鼓楼的外檐都饰有斗拱,四面有回廊。天花板上油漆彩绘云形图案,古色古香,十分美丽。钟鼓楼交相辉映,使古城西安更加美丽壮观。

好了,钟鼓楼的参观到这里就结束了。谢谢大家!

导游词作文600字 导游词创作篇八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南京拥有着6000多年文明史、近2620xx年建城史和近520xx年建都史,是中国四大古都,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也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跨度最长的古都,跨度长约1820xx年。长期是中国南方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拥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遗存,其文物保护单位数量之多、门类之全、跨越时间之长,位居全国前列。

历史上南京既受益又罹祸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度不凡的风水佳境,过去曾多次遭受兵燹之灾,但亦屡屡从瓦砾荒烟中重整繁华。南京是中国古代都城的重要代表,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历史上曾有十二个朝代定都或迁都于南京,故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

在中原被异族所占领,汉民族即将遭受灭顶之灾时,通常汉民族都会选择南京休养生息,立志北伐,恢复华夏。大明、民国二次北伐成功;东晋、萧梁、刘宋三番北伐功败垂成。南宋初立,群臣皆议以建康为都以显匡复中原之图,惜宋高宗无意北伐而定行在于杭州,但迫于舆论仍定金陵为行都。即使太平天国以南京为都,亦以驱除异族统治为动员基础和合法性。故而南京被视为汉族的复兴之地,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和价值,深远的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故朱偰先生在比较了长安、洛阳、金陵、燕京四大古都后,言"此四都之中,文学之昌盛,人物之俊彦,山川之灵秀,气象之宏伟,以及与民族患难相共,休戚相关之密切,尤以金陵为最。"

尝以为中国古都,历史悠久,古迹众多,文物制度,照耀千古者,长安、洛阳而外,厥推金陵。北京虽为辽、金以来帝王之都,然史迹不过千年,非若金陵建都之远在南北朝以前也。他若汴京、临安,一开都于五代,继于北宋;一肇建于吴越,偏安于南宋,其为时较短,而历史遗迹,亦不若长安、洛阳、金陵、北京之众。而此四都之中,文学之昌盛,人物之俊彦,山川之灵秀,气象之宏伟,以及与民族患难与共、休戚相关之密切,尤以金陵为最。--《金陵古迹图考·序》……论者每谓金陵形势,偏于东南,都其地者,往往为南北对峙之局,不足以控制全国,统一宇内。故三山驻师,终鼎足割据之势。五马渡江,开南朝偏安之局。

实则金陵一隅,实中国民族思想之策源地。《世说》所谓“过江诸人,暇日辄至新亭,周觊曰:风景不殊,举目有河山之异;王导曰:当共戮力王室,何至作楚囚对泣耶?”其民族意识之浓厚,可以想象。自后明祖奠都金陵,以伐胡元,终成一统之业;太平天国虽未成功,然亦以金陵相号召;近者如辛亥革命,国军北伐,皆莫不以南京为策源地。金陵之于中国,亦犹frankfurt a.m.之于德,orleans之于法,moscow之于俄;虽未必尽为全国中心,然有事之秋,登高一呼,天下响应。此郑成功之所以海道千里,直薄金陵,恸哭孝陵,以图恢复也。况时移势异,古今未必尽同;昔日中原群雄角逐之场,关中沃野千里天府之国,今皆化为贫瘠,全国财赋之汇,趋于东南,经济重心,厥在江浙。

长安形势虽佳,终不过位列陪都而已。至于北京,固为千馀年来帝王之都,且与东北边防,关系尤重,然形格势禁,殊难恢复首都地位。诚能以金陵为国都,长安为西京,北平为北京,番禺为南京,励精图治,不遑宁处,据龙蟠虎踞之雄,依负山带江之胜,则中兴我民族,发扬我国光,其在兹乎!--《金陵古迹图考·金陵之形势》南京为中国古都,在北京之前,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中之大都市,诚难觅此佳境也。南京将来之发达,未可限量也。天下山川形势,雄伟壮丽,可为京都者,莫逾金陵,至若地势宽厚,关塞险固,总扼中原之夷旷者,又莫过燕蓟。虽云长安有崤函之固,洛邑为天下之中,要之帝王都会,为亿万年太平悠久之基,莫金陵、燕蓟者也。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

南京城的气魄,无与伦比,深深铭刻着南北交战的宏大的悲剧性体验。--《五城记--南京》我第一次来南京,就寻寻觅觅,走过了太多古迹。我去寻找乌衣巷、朱雀桥、我走过胭脂井想起张丽华,秦淮烟波那么多的故事,紫金山下看看滚滚长江淘尽千古英雄……我们生活在南京这个地方,受到的文化濡染涤荡还少吗?这座城市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悲情的城市,它也是真正的繁盛帝王都。中国前一千年的历史你看西安,后一千年的历史看南京。所以,真正看懂西安和南京,中国历史中的血脉沧桑变化也就都了解了。

导游词作文600字 导游词创作篇九

长春地处松辽平原腹地,土地肥沃,早在4万多年前这里就有了人类,考古学者先后在榆树市和农安县地区发现了早期人类在此生活的遗址。

夏、商、周时期,这里地属肃慎,在进入两汉时期,这里出现了最早的城市——“夫余王城”,而夫余王国则一直持续到西晋,后在公元493年被北方勿吉族所灭,夫余王被驱逐后,逃往高句丽,后高句丽逐渐强盛起来,东晋之后,长春并入高句丽的版图,而夫余故都变成了高句丽的夫余府。

公元668年。唐联手新罗灭掉了高句丽后,渤海人兴起,并建立渤海国,长春便纳入其辖地,为扶余府所辖,府治在今长春市以南。

北宋时期开始,长春之地先后有辽国在此设立了黄龙府(即今农安县),女真族建立金国后,攻破黄龙府,并于公元1140年改黄龙府为济州,这一时期,是长春古代历史上最为繁荣的时期,直到公元1234年,金国被蒙古所灭,蒙古建立元朝之后,将此地作为其游牧之地,属开元路辖。明朝时期,这里先后属于奴尔干都司、兀良哈部、蒙古族王公领地。

之后,这里的满族逐渐兴起,这里的人口皆为八旗编制,后满人入关,建立清王朝,对这里实行封禁政策(即保护皇家围场,保证江北贡品人参、貂皮、东珠、鹿茸等资源、防止各族人民流动迁徒,防止汉人进入开发并保护满族骑射尚武的风俗等);直到其封禁政策废除,毁于公元926年的长春古城才得以重新建立,到嘉庆五年(公元1800)为了管理流入此地的汉人,在此设立了“长春厅”,后于光绪十五年升为“长春府”,但此后不久,这里便沦为沙皇俄国的附属地,到日俄战争之后,长春便成了日、俄两个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的分界点,日本在此修建了火车站(今长春火车站)。

民国时期,长春的经济迅速发展,很快就成为这一地区的中心城市,民国政府将长春府改为长春县,可由于军阀林立,不久,长春就成为了军阀张作霖的势力范围。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沦陷,并开始了长达14年的伪满国历史,长春因其特殊的地理、经济等各方面的条件,成为了伪满国的国都,表面看来是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在此“登极称帝”,实则是日本军国主义在此掌权,进行殖民统治和掠夺。

1945年,由苏联红军替中国收复了东北失地,并于后不久,就将长春移交给了国民党政府,在1946年4月苏军离开长春回国之后,中央红军和国民党就在此进行了拉锯战,后于1948年10月19日,在驻城国民党军投诚情况下,长春和平解放!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9414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