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第二课教案(模板2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5 16:09:03
九年级历史第二课教案(模板21篇)
时间:2023-11-25 16:09:03     小编:影墨

教案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和指南。编写教案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这里有一些教学设计的范本,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九年级历史第二课教案篇一

本学期,我将担任九年级四,六班的英语教学工作,作为一直从事中学英语教学的我,虽了解到了一些教学教法,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我深深感觉到教中学英语之难之累,为了能在以后的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特做计划如下:

一、继续认真学习教学理念,积极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

课上必须能够完成。另外自学指导要有效,就必须明确时间,内容,学习方法,达到的标准,考核的方法及要求。后教并不都是老师讲。

但老师讲是有必要的,教师讲的内容都是学生不会的,急需要讲的。且要做到精讲并讲透。本学期经过认真学习,整个教学模式成竹在胸。

所以运用起来比上学期会更得心应手多了。

二、学习教学理念,将认真实行“四清”管理。

三、按照“考改考”的模式认真上好每一节复习课。

首先,老师精心设计好检测题,测试后马上出示答案并了解学情,发现问题,针对问题让学生们更正讨论,学生确实不会的老师要讲清讲透,然后组织学生背记且检查,下一节课又做同类测试题,使学生能够牢固且熟练地掌握所学知识和典型习题。更多的培养优秀生。

四、认真研究教学目标和历年中考试题,把握好中考方向。

认真研究近两年的中考试题,狠抓中考重点,把握中考方向,有的放矢的进行备战中考的练习。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及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应考技巧。从而是学生能够从容应对中考的考验。

五、下学期的计划和努力方向。

九年级历史第二课教案篇二

基础知识: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攻占巴士底狱,《人权宣言》的发表,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建立,雅各宾派的措施,雅各宾派统治的结束,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建立,拿破仑战争。

思想认识:

通过对法国__背景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是历史的必然,从而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通过对巴黎人民三次武装起义推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步入深入事实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史观的教育。

能力培养:

通过引导学生对拿破仑等的功过评价,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引导学生分析拿破仑夺取政权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教学建议。

教学重点:

1.法国__爆发的原因.教材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受阻碍,第三等级反对特权等级,启蒙思想作了思想动员和理论准备,政府财政危机等方面说明法国的专制统治陷入危机,必然爆发革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相比,法国革命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学习这一内容既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又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另外,了解法国__爆发的原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及其评价.

2.拿破仑的对内措施和对外战争的评价。拿破仑的对内措施使法国摆脱困境,巩固并发展了__的成果。早期对外战争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捍卫了__的成果,尤其拿破仑统治和对外战争对整个欧洲影响深远.

教学难点:

难点:拿破仑夺取政权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属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其经济基础是工场手工业。因此资产阶级的力量相对弱小。受到沉重打击的封建势力拼死抵抗,甚至勾结外来势力反扑。在这种力量对比下,资产阶级需要更强有力的人物通过强权来维护其统治,军事__就成为历史的必然。至于谁充当了这个角色则是偶然现象。

重点突破方案: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阅读教材解决。

1.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是什么?

2.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相比较,它们的共性是什么?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前三个自然段。这样使学生的阅读更有针对性,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提示学生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可以从经济、阶级关系、意识形态、财政四个方面思考。适当降低难度,符合初三学生的年龄特点。对第二个问题的分析可以将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几个典型代表放在工场手工业这个大环境中去分析。使学生认识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某种力量的严重阻碍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最重要的原因。落后的封建制度或外来势力的压制已经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最主要的障碍。

难点突破方案:。

拿破仑夺取政权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历史唯物辩证法的重要范畴之一。在当今大综合的形势下。使学生把历史史实和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联系起来,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教师可以先向学生解释什么是必然性和偶然性。必然性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中合乎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则是事物联系和发展中并非确定的东西。然后让学生结合法国__后,法国的国内外环境分析拿破仑夺取政权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教学设计示例。

第18课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重点:法国__爆发的原因是重点。拿破仑的对内措施和对外战争的评价。

难点:拿破仑夺取政权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导入新课】。

用多媒体投影展示拿破仑的头像。拿破仑在军事和政治上暂露头角是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相关内容。

一.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

请问:

1.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是什么?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相比较,它们的共性是什么?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前三个自然段。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帮助整理如下:

1.经济上,法国的资本主义工业比较发达,但受到阻碍。

2.首先是思想上,一些启蒙思想家如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他们批判封建专制制度,提倡"自由"."平等"。

3.法国社会等级森严,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4.波旁王朝统治腐朽,财政出现危机。

资产阶级与特权等级的矛盾实质上反映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所以在革命中充当了,而工人、农民、市民等成为革命的主力军。总之,专制制度在经济、阶级关系、意识形态、财政等方面都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陷入绝境,__的爆发成为必然。

二、__的爆发。

1.导火线--三级会议的召开。

2.革命爆发--攻占巴士底狱(1789.7.14)。

3.《人权宣言》的颁布。

颁布《人权宣言》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的重要贡献。

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出现在《人权宣言》中,说明用法律的形式肯定了这些主张,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和等级制度,维护人权。从反封建角度讲,《人权宣言》有进步性。但我想提醒大家,《人权宣言》是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上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4.建立共和国和处死路易十六。

请大家从土地政策、经济措施、政治措施和军事措施四个方面考虑。

雅各宾派代表中小资产阶级利益,执政机构是国民公会。雅各宾一上台就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请学生阅读教材第90页和第91页的相关部分。雅各宾派的措施稳定了秩序,使农民真正得到了土地,打退了外来干涉。是大规模发展到现在的潮。当然雅各宾派某些过激的措施也导致了矛盾的激化,招致各方面的反对。罗伯斯比尔等人被送上断头台,雅各宾派的统治结束。在这之后,人们希望看到的稳定局面并未出现,局势依然动荡。历史给了拿破仑机遇。

三、拿破仑帝国。

1.政变夺权1799年。

2.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建立。

师:拿破仑是我们熟悉的历史人物,大家说说资产阶级为什么会选中拿破仑?(提示同学:此时资产阶级最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生:(思考、讨论、回答)。

师:资产阶级要建立正常的统治秩序,反封建的思想是必不可少的;为了击退反法同盟,需要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而拿破仑恰恰具备了这些。

1799年11月,在大资产阶级资助下,拿破仑发动政变,夺取政权。担任过第一执政官,终身执政官,1804年称帝,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多媒体投影展示《拿破仑加冕》图片)1804年12月2日在巴黎圣母院举行加冕仪式。在仪式进行过程中,发生了富有戏剧性的场面:当教皇举起皇冠要给拿破仑戴上的时候,拿破仑突然从教皇手中夺过来自己戴上,然后拿起小一点的王冠戴在皇后约瑟芬的头上。他的举动惊呆了在场的所有人。拿破仑的举动是想说明他的皇位不是上帝授予的,而是他自己挣来的。

3.拿破仑的内外政策。

拿破仑对内措施的作用之一就是肯定了反封建的成果,如《民法典》,拿破仑自己为之骄傲:"我真正的光荣并非打了40次胜仗,滑铁卢之战抹去了关于这一切的记忆。但有一样东西是不会被人忘却的,它将永垂不朽--那就是我的民法典。"这部法典对后来许多国家民法典的制订都产生了影响。作用之二,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培养人才,为竞争提供法律规范以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所以拿破仑帝国是资产阶级帝国。

1812年不可一世的拿破伦在俄国惨败,之后在反法同盟的步步进逼下,法军节节败退,1814年法兰西第一帝国灭亡。

【巩固小结】。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是工场手工业时期最彻底的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在巴黎人民的推动下,革命走向深入。即便在雅各宾派专政结束后,拿破仑运用他的对内政策和对外战争巩固了法国__的成果。

九年级历史第二课教案篇三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古埃及的代表性的文明成就。

教学难点:分析自然环境对文明产生的影响;理解古代埃及法老与金字塔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希罗多德说过:“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这样多的令人惊异的事物,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这样多的非笔墨所能形容的巨大业绩。”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课:古代埃及。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

(一)古埃及的自然环境——尼罗河。

1.展示国际空间站拍摄地球夜景:尼罗河岸灯火通明。

2.材料展示:古代埃及诗歌《赞美尼罗河》:啊,尼罗河,我赞美你!你从大地涌出,养活着埃及!一旦你的水流减少,人们就停止了呼吸。你用你神秘的方式,带来了肥沃的土壤,让我们歌唱!你滋润了太阳神赋予的土地,养育着所有的人民,让我们在干涸的沙漠里畅饮!你慷慨无私地给予我们所有美好的东西!

3.教师提问:

(1)解释歌词“一旦你的水流减少,人们就停止了呼吸。”。

提示:尼罗河是水源,为人类生存提供条件。

(2)解释歌词“你用你神秘的方式,带来了肥沃的土壤。”

提示:定期泛滥,利于农业发展。

(3)还有什么“美好的东西”?

提示:便于航行。

4.教师小结:尼罗河为人们生存繁衍提供了条件,定期泛滥促进了古埃及农业的发展;而其平缓的河水以及盛行风又提供了便利的航运条件;这些有利条件促进了尼罗河流域的统一。

(二)象形文字。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象形文字字母—英文字母对照表”

2.教师提问:请学生猜测其中几个文字的含义并说说象形文字有怎样的特点?

提示:与事物形状相似。

3.资料链接:纸莎草纸。

古埃及人在距今5000年前发明了纸莎草纸,纸莎草纸的制作材料是纸莎草。它盛产于尼罗河沿岸的水生植物。人们将纸莎草的粗茎切割下来,剥去外皮,将里面柔软又有韧性的茎芯儿切成薄片。再将切成片儿的茎芯横、竖编织或叠放。然后用锤子将两层茎芯儿敲打,直至融合成一张薄纸。融为一体的薄片儿在经过晒干、打磨等工艺处理后,世界上最早的纸就诞生了。

4.教师小结:象形文字是古老的文字之一,是古埃及人民创造的文明成就。

目标导学二:金字塔。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图片。

提示:学生自由回答;金字塔的建造方法后人有几种推想:(1)用一个巨大的杠杆,一段用绳子绑住石块,另一端通过人力将石块吊往上方,然后将石块逐步往上堆砌。(2)用土堆成斜坡,利用木质滚轴将石块拉上去土堆是环绕金字塔螺旋上升。也有人认为,第(2)种方法土堆的清除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而推测开始用土堆,然后用杠杆。也有些人认为,金字塔是由外星人建造的,因为他们觉得古人没有这么高的智慧来建造这么伟大的建筑。

目标导学三:法老的统治。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法老的图片。

2.教师提问:说说古埃及法老的地位是怎样的?

提示:法老作为全国的统治者,集军、政、财、神等大权于一身。在宗教上,他被认为是“神之子”,具有无上的权威。

3.思维延伸:埃及法老们为什么要给自己修筑金字塔?

古埃及人相信“灵魂不死”,修筑豪华的陵墓,以备在冥世间继续生活,同时也是为了宣扬法老至高无上的宗教神权和世俗专制统治的权力。

三、课堂总结。

金字塔外形雄伟壮观,内有许多甬道和墓室相通,还有绘画、雕刻等艺术品,实际上是一座地下宫殿。国王的尸体经防腐处理,制成了干尸,放置在棺木中,这就是“木乃伊”。金字塔是古代埃及人智慧的结晶。

九年级历史第二课教案篇四

教学重点: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

教学难点:如何看待佛教的教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印度这一名称起源于印度河,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最早把印度河以东的广大地区称为印度,后来西方人沿用了这一名称。在我国的《史记》中把印度称为“身毒”,《汉书》中把它称为“天竺”,《大唐西域记》中才把它成为印度。现在印度共和国的印地语的国名为“婆罗多”,起源于古代婆罗多族。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古代印度。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提示:非常准确,就是埃及。

元朝为了巩固它的统治,把全国各族分为四等。而印度的雅利安人。在征服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同的等级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目标导学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提示:印度的等级制度,也叫种姓制度。种姓在印度的梵文中称“瓦尔那”,意为“肤色,品质”;第一等级婆罗门,即僧侣。第二等级刹帝利,包括国王武士和官吏,掌握军政大权。前者是人民的精神生活的统治者,后者是国家的世俗统治者。第三等级是吠舍包括农牧民、手工业者,要向国家纳税,供养前两个等级。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以奴隶为主。随着主产和分工的发展,在种姓之外又出现了大批的不可接触者,即歧视和压迫的贱民,各个等级间职业世袭,互不通婚,界限森严甚至不能共食、共住。

提示:为了维护反动的等级制度,婆婆罗门祭司把等级制蒙上了一层神圣的色彩。统治者利用婆罗门教的说法,目的是为了保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特别是婆罗门的特殊地位。

3.问题思考:它对后来印度的发展会产生哪些不利影响?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联系印度现在的发展,谈出自己的观点。

提示:等级制度渗透到印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阻碍了印度社会的发展、在奴隶制的发展中,等级制度越来越引起人民的不满、婆罗门教日益遭到反对,社会矛盾愈演愈烈在这种形势下产生了佛教。

目标导学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1.教师提问:同学们都看过《西游记》齐天大圣孙悟空辅佐他的师父唐僧到西天取经,实际上就是到印度研究佛经。那么,佛教的创始人是谁?概括一下佛教的教义。

提示: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

佛教教义上要是“众生平等”、“自已修行以求来世”,所有这些在当时充满不平等的奴隶制国家里对于广人的群众是有诱惑力的。但是,佛教宣杨的平等是灵魂上的而不是现实中的,佛教并不反对奴隶制,并且把刹帝利摆在第一位。

提示:佛教主张人民应忍耐、顺从、放弃斗争,所以历代统治阶级便利用佛教宣扬的“众生平等”的假平等,掩盖阶级社会中真正的不平等,从而达到维护剥削制度的目的。后来,阿育王也信了佛教,并把它定为国教。大建佛塔、寺院、也正是在阿育王统治时佛教开始向外传播。

3.资料链接:乔达摩•悉达多。

传说他年轻时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他想,人总是要老、要死,能不老不死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9岁那年,他离别双亲和妻儿,去深山访道经过7年的冥思苦想终于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达到了至高无上的境界;“佛”就是大彻大悟的人—一般专指释迦牟尼。中国寺院的佛殿称大雄宝殿,殿里的大佛就是释迦牟尼。大雄也是尊称,意思是大无畏的勇士。

三、课堂总结。

古代印度是亚洲南部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公元前2500年左右开始出现奴隶制小国。后来在雅利安人进入古印度后,在公元前3世纪,印度半岛除南端外一度统一。在印度奴隶制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种姓制度),体现了鲜明的阶级性,成为印度奴隶社会的重要特点。随着印度社会经济的发展,婆罗门和其他等级的矛盾激化,在这种形势下产生了佛教,逐渐发展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板书设计。

1.古代印度的自然条件。

2.古代印度的文明历程。

3.种姓制度。

4.佛教的诞生和传播。

九年级历史第二课教案篇五

一、基本情况:

中考即将来临,最后一百天的复习成为关键。当前学生两极分化十分严重,中等生所占比例不大,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热情不高,不求上进。学生基础高低参差不齐,有的基础较牢,成绩较好,对学习热情高;但也有个别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从考试情况来看:优等生占30%,学习发展生占50%。学生面临毕业和升学的双重压力等,致使许多学生产生了厌学心理。在近几年的中考中,历史学科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历史成绩的优劣越来越大地影响到中考总成绩的提高,影响到升学。历史学科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这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过去长期以来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又可以全面提高初中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为了能让学生在中考中取得优异成绩,考取理想学校,我在复习中以《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为指导方向,以教材为根本,突出复习过程和检查评价的落实: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指导和要求。不断变革教学方法,指导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实现我校今年中考既定的总体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教学目标:

1、认真研读《课程标准》《考试说明》,把握历史中考的方向。《课程标准》《考试说明》是历史教学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和准绳,是供复习时使用的主要参考资料。要做好备考复习,首先就必须研读《课程标准》,明确考试的范围要求、内容要求,应该对照教科书,逐个板块、逐个单元、逐个知识点,逐条逐项地落实知识点。

2、仔细研究教材,落实基础知识和主体知识。中考试卷相当数量的题目来源于教材,即便是综合题也是基础知识的加工、组合和拓展,只有讲好、学好、用好教材,发挥教材的优势,挖掘教材潜能,才能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和主体知识是最基本的历史知识,它包括了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线索等。基础和主干知识是载体,是分析问题的依据,是理解、思考问题的依托,是解决问题的工具。为了更有效地记忆、掌握基础和主干知识,教师要教会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和线索,教会学生全面系统地阅读教科书,熟练使用教科书中提供的目录和大事年表,教会学生善于归纳和总结知识之间横向和纵向的联系与对比等。

三、方法措施:

(1)备课。

针对九年级的复习课,我的教学设计尝试以下五步骤:第一步,理清单元阶段特征或专题特征,由学生自主完成本单元基础知识的梳理。第二步,由讨论思考题组成。针对单元重点和近年来中考的试题,教师设计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题目,简单的东西由学生回答即可。疑难点,尤其是热点、预测到的考点问题由老师引导分析、作出解答。这一部分是课堂操作的主体部分.通过分析加深教材或专题知识点的理解,这一部分主要强调的是老师“导”的作用,学生是思维的主体。第三步:巩固练习。学生完成本单元的试题,教师有针对性的讲评,巩固本单元知识的作用.这样通过上面几个环节,“梳理”、“探究”、“训练”三环节完成。第四步是课后反思。对老师来说,本单元有什么不足和遗憾及补救措施可总结一下,对学生来说,本单元有什么缺憾的地方,或者有什么补充,甚至是对教师讲课的建议都可以相互交流。

(2)上课。

高质高效的上课,在课堂上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学习过程交给学生,反对全面讲,讲全面。努力删除教学中的无效环节。随着命题思想的逐渐转变,中考改革探索的不断完善,对一线的九年级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复习课,我们必须要从“细讲”过渡到“精讲”,讲要讲出新东西、新意境;从“演员”过渡到“导演”,充分发挥教师的“导”的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我们要教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要“授之以渔”,而不要“授之以鱼”,重点、难点问题要讲深讲透,把大量的剩余时间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的自主性,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限度的提高自习效率,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

(3)布置作业和训练。

一要科学的布置作业,体现层次性、代表性、典型性、针对性,力求做到举一反三。

让其消化得了,充分落实分层次教学的原则。

(4)认真研究典型试题及评析,了解中考历史试题的特点,把握命题方向。

节,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查漏补缺。引导学生关注命题意图,了解解题方法,找出解题规律。

(5)加强学生解题方法的指导,掌握答题技巧,规范答题语言。

中暴露的问题,归类分析后,进行解题方法的强化训练,提高学生的审题、构思、组织材料、成文的能力。

中考复习的效果最后要反映在答题上。虽然不同试题具有不同的答题方法,但都讲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要用规范的历史语言回答问题。

(6)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复习,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复习方式。

(7)融会贯通,注重中外历史知识的联系。

逐步形成较为整体的历史观来观察历史现象,分析、解决历史问题。

(8)关注重大纪念、社会热点和时政。

比较,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第2/3页。

设计习题时,注意分层次和梯度,

四、复习安排:第一轮:基础知识复习。

1、复习时间:3月—4月上旬。

准和考点要求复习,强化知识点,考点,夯实基础,培养基本技能。

干知识网络。采取“滚动式”复习,依据课本、单元知识考试连前不连后,夯实基础,过好考点关。

第二轮:专题复习。

1、复习时间:204月中旬—5月中旬。

2、复习内容:

专题一、近现代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史。

专题二、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史。

专题三、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革命和改革。

专题四、近代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

专题五、三次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

专题六、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与民族解放运动史。

专题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

专题八、时事热点。

本质性、特征性认识的能力。经过整理知识,系统化知识,形成相互联系的知识,灵活应用课本知识作答。

突破重点、难点,运用知识,检查堵漏知识盲点。

3、复习方法:采取分专题、分知识点复习法,以知识网络为线,专题分块复习和考试。

第三轮:综合复习。

1、复习时间:年5月下旬—中考前。

2、复习内容:注重政史综合综合、适应开卷考试,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生“胸有成竹”,轻松上考场。

九年级历史第二课教案篇六

(1)背景:当今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2)必要性。

a.面临许多全球性问题。

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需要解决许多全球性问题。例如,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这些问题关系整个人类的生存,制约人类的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全球性问题。

b.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必然选择。

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事不关己的态度,相互推诿、逃避责任的行为,将导致问题更加复杂,积重难返,造成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恶化,甚至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错误做法)。采取共同行动,承担共同责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成为各国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必然选择(正确做法)。

2、(从各国角度)各国应怎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怎么做)p24。

(1)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各国要努力扩大利益的交汇点,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

(2)面对全球性挑战,各国应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五个坚持、五个建设”)。

3、中国首倡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现实意义?(是什么)p24。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理念的提出背景/原因)。由中国首倡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充分表达了人类追求和平与发展的愿望,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了宝贵的思路,为人类未来发展提出了具有重要价值的构想,为人类共同美好的未来指明了方向(价值)。这一理念被写入多个联合国决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国际影响)。

4、为什么我们需要关心人类共同命运?(为什么)p24。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需要世界各国的一致行动,而写需要各国人民间的相互信任、守望相互和共同担当。

5、(从人民角度)我们如何关心人类共同命运?(怎么做)p25。

(1)尊重生命价值,关注他人命运。

关怀生命、尊重生命的价值,能够让我们不仅善待自己,而且把关切的目光投向世界,关注他人的命运,把他人看成同我们一样的人,理解他人的痛苦与快乐,看到生命中共同的渴望,增进包容与合作。

(2)将理论同实际行动相结合。

我们要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同实际行动联系起来,既要放眼全球,关注世界的发展,关注人类的命运,又要心系祖国,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6、关心人类共同命运应该具备的方法和能力?(是什么)p26。

关心人类命运,不仅要有关注国际事务的意识,而且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培养相应的能力。

(1)学习本国文化,积极参与不同文化的对话、交流活动。

(2)在对外交流中,积极表达代表本国立场的观点和主张,态度坚定而温和。

(3)努力学好外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了解相关国家的历史和文化。

(4)了解外国人的礼仪习惯、交往方式、思维特点,交往时遵循相关的行为规范。

(5)对生态环境、多样文化并存、和平与发展等方面的国际问题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形成对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的积极态度。

九年级历史第二课教案篇七

(1)从历史上看: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对和平的生活习以为常。但回顾历史,战争让人类付出了惨痛代价,给人类带来了难以忘却的伤痛。

(2)从二战上看:

a.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全球性战争,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场浩劫(性质和影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以巨大民族牺牲支撑起了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也得到了国际社会广泛支持(中国所作贡献)。正是在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奋战下,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终才取得胜利(结果)。

b.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饱受战争之苦的各国人民看到战火导致的满目疮痍、生灵涂炭,看到人们在战争中失去家园、流离失所,也看到核武器的使用所带来的毁灭性后果,深深感受到和平发展的可贵。(影响和启示)。

2、维护世界和平的表现?(是什么)p18。

(1)方式:当今世界,人们越来越致力于以和平谈判代替武力解决争端。

(2)新的探索:成立联合国,不断建立健全维护和平的机制;派驻维和部队;签署核不扩散条约……人类运用多种方式维护和平,为实现和平不断进行新的探索。

3、当今世界面临的和平形势?(是什么)p18。

(1)世界上维护和平的力量不断壮大,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2)世界整体上维持和平的态势,但战争的阴影从未远离。

(3)局部战争与冲突从未间断,霸权主义、民族问题、宗教冲突、领土争端和恐怖主义等威胁和平的种.种因素依然存在。其中,恐怖主义日益成为威胁世界和平的重要因素。恐怖主义违背人类的道义和规则,严重威胁普通民众的生命安全,造成社会动荡不安,与世界人民追求和平的愿望背道而驰。

4、如何理解“维护世界和平需要每个人的努力”?(是什么)p19。

驱散战争的阴影、维护世界和平需要每个人的努力。在这个世界上,有无数人在默默地守卫和平,让我们拥有安宁的生活(为什么)。我们要看到和平之不易,珍惜今天的和平,积极表达爱好和平的愿望,主动承担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贡献(怎么做)。(维护世界和平不仅是政府和国际组织的责任,还需要每个人的努力。)。

5、当今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发展课题?(是什么)p19。

消除贫困,让人们都过上幸福的生活,平等和有尊严地在健康的环境中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经济),与自然和谐共生(环境),建设和平、公正、包容的社会(社会),是当今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发展课题。(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关键词:经济、环境和社会)。

6、为什么要消除贫困?(为什么)p20。

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仍然存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差距仍然很大(现状)。频发的战争、恶劣的自然环境、落后的教育等诸多因素使许多国家仍然难以摆脱贫困(产生因素)。由此衍生的饥饿、疾病、社会动荡等一系列问题,阻碍着人类的发展(衍生问题)。

7、为消除贫困、促进发展,世界各国应怎么做?(怎么做)p21。

(1)设立减贫目标:人类社会对于消除贫困、促进发展的追求没有止境,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设立了递进式的减贫目标。

(2)探索发展途径:各国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索消除贫困的有效途径,为促进整个世界的发展而努力。

(3)采取积极行动:面对问题,世界各国积极行动,为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改善教育和医疗卫生条件,促进可持续发展共同努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九年级历史第二课教案篇八

指导学生阅读本目以及第5页“自由阅读卡?从罂粟到毒品”,讨论回答问题:

1、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

(为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原料而侵华,为牟取暴利而走私鸦片。)。

2.英国走私鸦片对中国造成哪些危害?

(a.白银外流,造成清政府财政危机;b.银价上涨,造成“银贵钱贱”,加重农民负担;c.腐蚀统治机构,清政府更加腐败;d.毒害中国人民身心健康,削弱军队战斗力。)。

3.面对着鸦片的危害,林则徐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严厉禁烟)收到什么效果?(将缴获的230多万斤鸦片销毁在虎门,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表现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4、林则徐处理鸦片是烧毁它们吗?(不是)为什么?(因为烧鸦片会产生大量毒烟,造成人们“被动吸毒”,所以才利用生石灰与海水化合反应产生的高温来熔化鸦片,避免污染。)。

小结、过渡:林则徐虎门销烟打击了鸦片贩子的嚣张气焰,挫败了英国用鸦片打开中国大门的美梦。他们就悍然发动侵略战争,用大炮轰开中国的大门。

二、中英《南京条约》。

学生阅读本目,思考回答:

1、这场战争是否因林则徐禁烟而引起?(不是。因为打开中国市场是英国政府的既定政策,他们要保护肮脏的烟片贸易,推行殖民扩张政策,什么手段都耍得出来。即使没有林则徐的禁烟,他们也要用大炮说话的。德国军事学家克劳塞维茨说过:“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马克思也说过:“英国用大炮强迫中国接受一种名叫鸦片的麻醉剂”,因此,这场战争被称作“鸦片战争”。)。

2、这场战争的结局如何?(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定《南京条约》。)。

3、根据课本第5页“练一练”:结合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请你分析一下,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割让香港岛使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巨额赔款,增加了人民负担;开放五口通商和协定关税,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结果,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师讲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涵义:“半封建”指原有的封建经济已被破坏,有了一定成分的资本主义经济形式,但仍保持着封建剥削制度。“半殖民地”指当时形式上独立,但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受帝国主义压迫和控制的国家。

4、根据课本第5页“活动与探究1”:中国为什么会在鸦片战争中失败?

中国和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几乎是同时产生的,但是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封建专制主义的严重阻碍,始终处于萌芽状态。而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欧洲社会的一系列活动和运动都在促进它的成长。经过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的成功,资本主义的生产力迅猛发展起来,欧洲的资本主义长成了参天大树。而英国这时已成为号称“世界工场”和“日不落帝国”的资本主义“老大”。它与清政府相比,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拥有明显的优势。“落后就要挨打”是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深刻的历史教训。

5、小表演活动: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仪式上双方代表的对话(可自由发挥)。

巩固小结。

1、指导学生根据“知识网络”,进行“接龙复习”,并完成第3页“自我测评”。

2、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5页“练一练”。

3、提醒学生预习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九年级历史第二课教案篇九

基础知识了解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能力训练。

过程方法探索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中英《南京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运用史料指导学生阅读插图、资料、自由阅读卡,从中获取与本课相关的史识。

情感、

态度。

教学重点中国从主权独立、领土完整、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虎门销烟和南京条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组织学生回顾初一学习情况,联系新学期课改趋势,修订课堂评价办法,并落实到位。

2、指导学生阅读第1页“导入框”。

九年级历史第二课教案篇十

3、主要内容:a、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b、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4、会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5、意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从此以后,我国历史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二、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从农村开始,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在中央指导下,农村逐步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积极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因地制宜地发展乡镇企业。

三、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开放了上海、天津、广州等一批沿海城市,还成立海南省、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现在,开放地区由沿海向内地发展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四、新中国的伟大成就。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反对民族歧视和压迫。政府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全国已建立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2、“一国两制”和香港、澳门回归。

(1)70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解决台湾问题创造了条件。

(2)7月1日,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在香港设立特别行政区。沦为英国殖民统治一百多年的香港,终于回到祖国怀抱。

(3)12月20日,中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澳门也回到祖国的怀抱。

3、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和缅甸时,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由于中国在解决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了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1972年,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九年级历史第二课教案篇十一

初三是新课改,新教材和老教材相比,在知识的处理上,有许多不同的地方,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备课,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度挖掘教材,钻研教材,深刻领会新课改的精髓,以便能更好的适应会考的灵活多变性。

2、认真、全面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尤其是初三的历史。面对初中日益灵活的历史会考,备课是一定要深度挖掘教材,全面吃透教材,灵活传授教材,对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要精打细算,认真设计好课堂的没一个环节。备好教材的同时,还一定要备好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备课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这个时期学生的心理,充分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

3、狠抓课堂效率,注重知识的落实。

4、充分利用课外辅导,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初中生对于知识多数是死记硬背,不求甚解,这就更要求我们要不断的在他们面前提醒,重复,也就是说我们要加大检查力度,使学生的脑子里始终都装着历史.将各班分成兴趣小组,选出小组长,由小组长负责提问,教师利用自习时间进行抽查.。

5、加强与同一班级其他任课教师的联系。

初三的学生由于学习压力较大,情绪比较容易波动。对此,我们应和其他任课教师联系,时刻掌握着每个学生的状况,并且及时的对症下药,争取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6、教学进度。

4月复习中国历史1---3册。

5月复习中国历史4册、世界历、下册。

6月总复习及迎接毕业回考。

九年级历史第二课教案篇十二

因为是毕业班,为了使中考总复习能提前进行,赢取更多更宝贵的复习时间,教学进度会大大加快,计划今期将世界历史上、下册全授完。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学期历史学科的学习,培养学生了解世界的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比较中国与其它各国的差异,以此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材分析。

上册教材共分八个单元,上册24课,下册共五单元,合计25课,结合历年中考要求,重点为近代史以后的内容。每课的内容多,知识点多,且容易混淆,要记忆的图形也多,教师要教会学生理解,方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三、指导思想。

本学期将根据学校工作精神,以全面贯彻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指导,以课改内容为样板,以考试改革为突破口,加强常规教学的研究力度,切实深化初三历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历史课的教学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对世界有更深刻的了解,本学期主要学习世界历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本学期的要求及力争达到的目标及措施:

1、深化对《历史教学大纲》及现行教材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抓好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率,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积极运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多媒体,网络等进行辅助性教学。

2、认真、积极参加市、县教育局组织的各种教学进修活动,以充实自己的业务水平,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3、按学校要求完成教学论文一篇。

4、具体中贯彻“全面性、系统性、准确性、综合性、科学性、巩固性”的原则。要做到精讲精练,概念清楚明白,条理清楚,重点突出,难点讲清,切实做到落实“三基”,打好基础,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

5、抓好后进生的个别辅导工作,从端正其学习态度,积极参与课堂的读、思、练活动,使其成绩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

6、深入研究和领会毕业考试中各种题型的特点,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练习。如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重在抓他们的思维分析能,学习较困难者重点让其掌握考纲所要达到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做到毕业考能顺利通过。

7、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积极探索教学形式和途径的多样化,充分利用人文景观和历史遗迹,丰富历史课堂内容。

8、以问题教学为抓手,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智能的核心是思维,思维的起点是问题,如何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是本学期课堂教学中沿着重要研究的.方向。每一堂课提出的问题必须从教学目标的分类开始,由浅入深,思维有易到难,从思维的广度、深度到灵活度螺旋上升。

五、教学进度。

九年级历史第二课教案篇十三

(1)开始的标志:1640年,议会重新召开。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原因:封建专制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

(3)1649年,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英国成立了共和国,克伦威尔掌握了政权,担任“护国主”

(4)结束: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其他不满国王专制统治的人士发动宫廷政变,x制统治。

(5)《权利法案》目的:为限制国王的权利,时间:1689年,机构:英国议会。意义:《权利法案》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英国建立起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

(6)意义:见课本。

考点二、美国的诞生。

(1)独立战争的起因: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

(2)过程:1775年4月。来克星顿的枪声,标志着北美独立战争的开始。5月,北美召开大陆会议,决定组建军队同英国军队战斗,华盛顿被任命为总司令。

(3)1776年7月4日(时间),大陆会议(机构)发表了《独立宣言》,宣告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独立(意义)。

(4)1777年,在萨拉托加战役中,美军打败英军,迫使英军五千多人投降。萨拉托加大捷是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1783年,英国存认美国独立。

(5)1787年,美国制定了宪法,确立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规定总统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

(6)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使美国赢得了独立。这场战争同时具有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了推动作用。(影响)。

考点三、法国x拿破仑帝国。

(1)原因:封建专制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开始标志:攻占巴士底狱: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发动起义,攻占了关押政治犯的巴士底狱,掀起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

(2)制宪会议通过了《人权宣言》,宣称人们生来自由,权利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体现了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的思想。法国x意义:见课本。

(3)1792年,法国废除了君主制度,建立了共和国——历称为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4)1799年,法国将军拿破仑发动政变,夺取了政权。18,拿破仑加冕称皇帝,建立帝国——历称法兰西第一帝国。在位期间,拿破仑对内巩固资产阶级统治,颁布了《法典》;对外打击反法同盟,扩大法国的疆域,控制了欧洲很多地方。

(5)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既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也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

考点四、工业革命。

1、英国(最早)开始的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时间),工业革命是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的,18世纪六七十年代,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相继问世,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3、蒸汽机的出现推动了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美国人首先造出了蒸汽机作动力的轮船。英国工程师史蒂芬孙利用蒸汽机发明了火车机车。

4、工业革命的影响:见课本。

考点五、殖民统治和抗争。

1、黑奴贸易:在美洲,欧洲殖民者强占印第安人土地种植甘蔗、棉花和烟草等作物,需要大量劳动力。由于当地印第安人遭到屠杀和奴役人数锐减,无法为种植园提供足够的劳动力,于是殖民者从非洲大量购买黑人,当作奴隶使用。欧洲一些人看到黑奴贸易有利可图,纷纷加入罪恶的黑奴贸易行列。

2、在贩卖黑奴的过程中,英国人后来居上,奴隶贩子大发横财,许多奴隶贩子赚到钱回国后投资工商业,成为资本家。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来。

4、玻利瓦尔:19世纪初,西属拉美殖民地人民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18起,玻利瓦尔率领起义军,从北向南,横扫南美大陆上的西班牙军队,解放了西班牙在南美洲的殖民地。玻利瓦尔后来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5、印度的章西女王。

考点六、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英国的宪章运动: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工人掀起了一场规模宏大,持续时间长久的宪章运动,工人们要求取得普选权,第一次政治性群众性的运动。

2、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1844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巴黎相会,共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为获得自己的解放而斗争。

3、《共产党宣言》: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为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共产党宣言》分析了阶级斗争在阶级历史中的作用,揭示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

4、巴黎公社:1870年,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资产阶级政府对外屈膝投降,对内镇压人民。1871年3月,巴黎人民起义,赶走了资产阶级政府,选举产生了自己的政权——巴黎公社。资产阶级不甘心于自己的失败,对巴黎公社发动进攻。5月21日——5月28日,公社战士同敌人展开激烈的战斗,牺牲了成千上万的战士,这就是历的“五月流血周”。

5、巴黎公社的意义: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公社战士在强大敌人面前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永远激烈着后人。

6、《国际歌》作者:是公社领导人欧仁鲍狄埃作词,工人狄盖特作曲。

考点七、美国的南北战争。

1、战争爆发的原因:美国独立以后,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和南方种植园经济都发展起来。南方种植园使用了大量奴隶。两种制度水火不容。19世纪中期,围绕着奴隶制度废存问题,南北矛盾再也无法调合。

1861年3月,林肯就任美国总统,成为南北战争的导火线。1861.4南方军队挑起内战,南北战争爆发。

2、《解放黑人奴隶宣言》。1862年9月,林肯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规定从1863年元旦起,废除叛乱各州的奴隶制,并允许奴隶作为自由人参加北方军队。

意义:《宣言》的发表,提高了人民群众和黑人奴隶的革命热情,战争形势开始有利于北方。(转折点)。

1865年,南北战争以北方的胜利告终,美国的统一最终得到维护。

3、南北战争结束不久,林肯遇刺身亡。林肯为维护国家统一和解放黑人奴隶作出了重大贡献,成为美国历的总统。

4、南北战争的影响:南北战争是美国历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经过这场战争,美国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考点八、俄国废除农奴制。

1、废除农奴制法令的主要内容: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法令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

2、农奴制改革的历史作用:1861年改革,是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次改革虽然留下大量封建残余,但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近代重大转折点。

考点九、日本明治维新。

1、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1869年,明治天皇实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主要内容: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努力发展教育。这些改革是在明治车年进行的,因此被称为“明治维新”。

考点十、第二次工业革命。

1、“电气时代”的到来:19世纪70年代,电力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领域。由于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电力的应用日益广泛。电力逐渐取代蒸汽,成为工厂机器的主要动力,人类历史进入了“电气时代”。电力也被广泛地应用于生活领域。众多的家用电器产品,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在电力技术的发展方面美国和德国走在其他国家的前面。

2、爱迪生发明电灯泡:美国科学家爱迪生在历经数百次失败后,于1879年研制成功耐用碳丝灯泡,为世界带来了光明。

3、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卡尔本茨设计出内燃机。1885年,本茨试制汽车成功。汽车的大量使用,增强了人们的生产能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加强了人与人之间交流。

4、20世纪初,人们造出飞艇。1903年12月,美国莱特兄弟经过不断努力,终于制成飞机,并试飞成功。飞机今天已经成为人们便利、快捷的空中交通工具。

5、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影响:见课本。

1、课本要反复翻看,做到滚瓜烂熟。所有的知识具体位置都心中有数。

2、自己整理大事年表,把学习过的时间事件,按顺序一一整理出来,自己做的印象最深也最实用。也可以只整理重要事件。或者整理自己没记住的,这个整理不是一次性的,每一次总会有很多时间你已经记住了,整理的内容会逐渐减少,你的成就感也越来越高。

3、注意学习历史要纵向联系,就是时间。横向联系,就是课本的排列。空间联系,就是地理位置,地区、国家、城市。

4、做选择题:审题最关键。审题时注意否定选择题,选出答案后再看一下问题明确让你选的是“错误的,不对的或不是”等,这些字眼一定要看清。选择题错的太多会影响你的总分。尽量不失分。基础知识要牢靠。

5、做填空题要求书写工整,正确,不能有错别字。

(一)抓教材,抓障碍,夯实基础。

(二)重归纳,抓专题,提升能力。

第二阶段历史复习绝不是第一阶段复习的简单压缩,而是一个知识点综合、巩固、完善和提高的过程,换句话说,第二阶段复习时立足于第一阶段复习的更高层次的复习。在这一阶段的复习里,我们要完成各部分知识的条理、归纳、糅合,使各部分知识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力求达到基础知识重点化,重点知识网络化,网络知识题型化,题型设计生活化;要以历史思想、方法为主线,以学生的综合训练为主体,减少重复,突出重点,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在历史的应用方面,注意历史知识与生活热点的联系,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融合,同时穿插专题复习(如图表信息专题、对外关系专题、国家政策专题、社会生活专题、探索性专题等),另外向学生渗透题型设计生活化的意识,以此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多巩固,精训练,树立信心。

第三阶段复习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冲刺阶段。在这一阶段复习中,我们要抓住知识、能力的深化和巩固,复习资料的组织以中考题及模拟题为主,不宜过多但要精选,争取选用回扣教材,查漏补缺的模拟题进行强化训练。同时,由于考前的学习较为紧张,往往有部分学生易焦虑、浮躁,导致学习效率下降,在此阶段还应注意教育学生对自己的心态及时作出调整,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我们还要教会学生一些必备的应试技巧和方法,使学生有足够的自信,以最佳的心态从容地面对考中考。因为第三阶段主要是进行检验复习,所以在本阶段要教会学生用“尝试回忆记忆法”把前两段复习过的内容想出来,强化记忆。回忆一旦进行不下去,立即看书或笔记,接续回忆线索。在回忆的基础上,自选一到两套回扣教材、查漏补缺的模拟试题,严格按考场要求进行自考,巩固记忆效果,进入考试状态。

九年级历史第二课教案篇十四

【课程标准】知道春秋争霸的史实。

【教学目标】。

[识记与理解]:识记春秋的年代与特点、春秋五霸、晋文公与楚庄王称霸,吴越争霸的史实,理解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及各霸主成就霸业的共同原因。[能力与方法]:通过讲解、阅读教材、归纳比较的方法,学习本课的历史,培养提高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分封制的崩溃导致春秋争霸,学习齐桓公的胸襟与用人、容人之量,认识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意义,认识霸主成功的共同原因在于改革而国强。

【教学重、难点】重点: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春秋争霸的原因则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导入新课:复习分封制的权利与义务而导入。回忆,为学习打下基础。

二、春秋五霸。

1、东周的建立:西周结束,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并说明东周包括整个春秋时期和战国。

2、春秋的特点:讲解特点:一是王权的衰落(原因、表现及影响),二是诸候争霸。指导阅读“引文“。

3、春秋五霸:学生勾在书上,并在地图上找出这些诸候国在地图上相应的地方。本部分内容理论性强、学生缺乏必要的直观材料来帮助理解,所以要求学生认真听讲,阅读教材,并且落实在书上。

这说明了什么变化?反映了当时历史的什么特点?

三、齐桓公首霸。

1、看地图。“读读”:说的是什么人?与齐桓公称霸有何关系?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有何感想。

4、有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后,是如何成为霸主的呢?学生看书解决。

训练识读历史地图。

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对学生进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教育的渗透。

培养综合概括能力。

四、晋楚争霸。

阅读,找出“晋文公与楚庄王能够称霸,分别与哪次重要的战役直接相关?第一次战役,我们可以用哪些成语来说明呢?哪些成语与楚庄王称霸有关。简略处理。

学生阅读教材找成语,文史结合学习历史。

体现什么智慧?

五、吴越争霸。

1、阖闾是如何成为霸主的?它采取了哪些措施?

学生阅读教材,整理出答案来,互相补充。

六、小结:学生小结本课的内容。

问:你发现这些霸主能够称霸的共同原因是什么?请你联系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谈谈你的看法。

训练学生综合历史的能力学习历史,联系古今。

七、学习与探究:学习活动:讲故事,说成语。

【教学后记】。

九年级历史第二课教案篇十五

一学期来,感觉劳累着、付出着,同时也充实着、收获着。

一、成绩。

1、教学方面。

在教学上,尽管教材较熟,但还是坚持每节提前和认真备课,深知课长备常新。喜欢给学生传授新的思想和方法,在教学设计上力求新颖和有效。学生比较喜欢学习历史,成绩可以,学生对我的课堂评价也不错。

2、班级方面。

班级管理上,全心付出。为学生不辞辛劳,爱学生无怨无悔。班级成绩和班级量化都在年级名列前茅,最让我高兴的是,学生和我的感情很好,我感觉这是我最大的收获。

3、教研方面。

参与的省课程资源开发被定为远程研修学习中必修项目,在参与制作中,我的表现得到了我们组的一致表扬,尽管当时很辛苦,但我们的努力给全省历史教育和教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名师送课和同课异构中,我的课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学习。另外,有两篇文章在阳谷教育刊物上发表,尽管层次很低,但毕竟得到了承认。

二、不足。

1、教学方面。

管理学生上,要求不够严格,甚至是松懈,造成了很多差生。

2、班级方面。

对部分学生的关心不够,感觉老师冷落了他们;对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过问少,导致一些活动效果没达到最好。

3、教研方面。

没做到每节课认真反思课堂及及时总结,没有坚持记录下教学中闪现的某种灵感,没有真正做到教学和研究很好的结合起来。

打算。

1、教学方面。

课堂上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严格要求。

2、班级方面。

多给学生爱。

3、教研方面。

九年级历史第二课教案篇十六

1、掌握美国“冷战”政策的含义、实质及表现。

2、分清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通过分析这三个阶段的特点及典型事件,培养学生全面、正确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课学习,真切感受到美苏争霸给世界和平带来的严重影响,认识到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教学重难点。

重点:美国的“冷战”政策及其表现。

难点:美苏争霸政策变化的实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两幅图片:雅尔塔会议三巨头,二战中美苏士兵亲切拥抱。)。

(教师引导)同学们,刚才展示的这两幅图片,使我们不由地联想到第二次世界大战。面对共同的敌人,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联合起来,最终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彻底胜利。由此,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团结就是力量,合作才能共嬴。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刚刚散去,又有一片愁云笼上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的心头。请看,这是当时两个大国的领导人的话语:

(课件展示)。

“美国今天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它更强大了。……这意味着,我们拥有这样的力量,就得挑起领导的担子并承担责任”

——杜鲁门(1946年)。

(教师引导)这两位人物一位是美国的总统,一位是苏联的最高领导人,他们口出此言,用意何在,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走进第七单元第14课——《冷战中的对峙》。

(课件展示课题)第14课冷战中的对峙。

学习新课:

[一]两极格局的形成。

(学生自主学习)。

1.什么是“冷战”政策?“冷战”政策形成的标志是什么?美国为什么要推行冷战政策?

2.完成下列表格,掌握美国推行“冷战”政策在三个方面的表现及苏联的应对措施。

资本主义阵营(美)社会主义阵营(苏)。

政治情报局。

经济经互会。

军事。

(二)合作探究。

(课件展示)。

材料一:1947年,杜鲁门在国会演说,宣称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的使命,以“防止共产主义的渗入。”

材料二:1948年到1950年,共有16个国家接受了美国130多亿美元的援助,90%是赠予,10%是贷款,帮助西欧和土耳其度过难关。因此,丘吉尔称此计划是:“人类历史上最慷慨的举动。”

材料三:《北大西洋公约》第五条规定:“对欧洲或北美一个或几个缔约国的武装进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

请回答:

1)以上材料可概括为哪个国家的什么政策?

2)此政策的含义和本质分别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一,这种政策以何事件为开始标志?

4)材料二中所说的“此计划”是指什么计划,美国给予西欧大量援助目的是什么?

5)材料三,这是什么组织的规定?此组织的成立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老师及时订正。)。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既让学生对冷战政策的含义及表现有清楚的认识,又做到了学以致用,可谓一箭双雕。)。

[二]两极格局的对峙。

(学生自主学习)。

(课件展示)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五六十年代,______在争霸中占据优势。(古巴导弹危机,美国经济繁荣、苏联改革失败)。

第二阶段:70年代,_____处于优势(占领阿富汗),美国转攻为守(越南战争,美国由于石油价格问题,导致出现经济危机)。

第三阶段:80年代,两国实行相对____战略。(美国债务加重,苏联改革失败)。

结束:1991年底,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结束(冷战结束)。

(二)合作探究。

三个阶段美苏互有攻守,他们的外交政策在每个阶段都有所变化,下面请前三组的同学面对面两人一组,北边的同学是美国的代表,南边的同学是苏联的代表,第四、五小组的同学是中国的代表,请在我的叙述过程中用掰手腕的方式来展示两国争霸的特点,我请咱们的小记者随机进行采访,看各位对两国对外政策产生的变化有怎样的理解。

首先,第一阶段。

(学生表现出美国掰过苏联的样式。)。

小记者随机采访苏联方面: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教师课件展示总结)。

第二阶段。

(学生表现出相反的样式。)。

小记者随机采访美国方面:

(向美国总统尼克松)。

(学生回答)。

(教师课件展示总结)。

第三阶段。

(学生们表现出势均力敌的样式。)。

小记者随机采访美苏两国方面:

(向苏联民众)。

(学生回答)。

(向美国民众)。

(学生回答)。

(教师课件展示总结)。

两极格局结束。

小记者现场采访。

(向中国民众)。

世界风云变幻莫测,国际局势动荡不安。美苏争霸互有攻守,各有所得。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美苏争霸此消彼长。

(中国民众1)你认为美苏争霸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中国民众2)你认为美苏争霸政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中国民众3)你认为美苏争霸的实质是什么?

(教师课件展示总结)。

(中国民众4)面对全球的这种形势,中国应该做些什么?

(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的情绪达到高潮。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大家认识到了美苏争霸不仅影响了世界和平,而且影响到世界的局势。从而也深刻地认识到了美苏竞争,归要结底是实力的竞争。从而清醒地认识到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性。)。

九年级历史第二课教案篇十七

能力目标综合理解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内容等。

[教学重点]洋务运动的概况。

[教学难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学习方法]。

1、学生阅读课文、插图、资料等内容,根据教师的提问在书上划出或标注答案。解决自主学习中的导学问题。

2、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没有解决的问题。

3、整理导学案,记忆重点问题。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快速浏览课本并解答下列问题,解答的同时要划在课本上,并尽量记住。)。

1、战争后,清政府中一些握有实权的官僚主张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机器设备与科学技术,兴办___________,这些人被称为___________。

6、标志了洋务运动彻底破产的事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共同提高)。

2、结合现实,谈谈洋务运动的哪些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今天借鉴和吸取?

九年级历史第二课教案篇十八

2、古代巴比伦与汉谟拉比法典。

3、古代印度与种姓制度。

能力目标。

1、能够通过对金字塔建筑历史的思考与探索,从而形成独立思考,得出结论的能力。

2、能够通过对汉谟拉比法典内容的分析,提高辩证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亚非文明的了解,认识到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从而树立正确的国际意识。

九年级历史第二课教案篇十九

教学目标与要求:。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掌握根据实际问题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复习旧知,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经历二次函数概念的探索过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加深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与信心.

教学重点: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由实际问题确定函数解析式。

课前准备:导学案,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活动一复习旧知引出课题。

1.我们已经学习了那些函数?它们的图像是什么?

2.出示图片(课件):打篮球,拱桥,喷泉,跳绳等。

3.引出课题:喷水池喷出的水,河上。

路线都会形成一条曲线,这些曲线。

是否能用函数关系式来表示?它们。

的形状是怎样画出来的?现在我们。

开始探讨新一章的内容-----二次函。

数,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什么样的。

函数是二次函数(板书课题:二次。

函数)。

1.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知识,并交流。

2.学生观察图片。

复习旧知,为类比、探究二次函数的概念做好铺垫。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九年级历史第二课教案篇二十

1、知识与能力:

知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主要内容;

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体会人民当家作主的喜悦心情,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了解的具体过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集新中国成立的史料,学会收集和处理历史住处的方法,课前指导学生收集有关国旗、国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成等小故事,以渲染课堂气氛,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更进一步地了解我们的祖国,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国家的强盛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

重点:

《共同纲领》起到了国家临时宪法的作用。

难点:

国旗、国歌等国家标志的象征意义;

人民政协的作用和职权。

【导入新课】。

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在全国取得胜利之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为建立新中国而进行的准备工作,开国大典有盛况,以及新中国建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继续进军西北、中南、西南地区,的概况,本课内容有三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开国大典”、“西藏和平解放”。三部分内容按时间顺序排列,展现了建国前后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

【新课探究】。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1、会议召开的历史条件。

(1)军事上,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胜利后,人民解放军基本上消灭了的主力,并以秋风扫落叶之势追歼残敌,中国大陆领土大部分已解放。(2)政治上,统治区人民反对独裁统治的爱国运动空前高涨,反动政权丧失民心。(3)组织上,共产党本着建立新民主主义联合政府的一贯主张,积极筹备新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为建立新中国作重要的准备工作。

总之,会议召开的背景是:

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会议目的,就是为新中国的建立做筹备工作。

2、会议的召开。

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毛泽东主持大会并致开幕词。

3、会议的主要内容。

(1)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会议决定,新中国的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北平为首都,改名北京,采用公历纪年,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五星红旗为国旗,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3)会议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等6人为副主席。

4、地位。

《共同纲领》展示了一幅宏伟的建设蓝图,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在宪法制订前具有临时宪法作用。(要说明纲领之所以具有国家临时宪法的作用是因为它规定了:

新中国的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各方面的基本政策。)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全国性组织形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体制的组织形式,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政协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在中国的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5、阅读提示:

会议召开当时由于人民解放战争尚在进行中,反动仍盘踞在部分地区,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普选的条件还不成熟,因此,政协会议代行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请同学们参阅第4页“政协会议会场”的相片,说明会场是设在北平中南海的怀仁堂,强调会议召开牵动着中国亿万人民的心和国际舆论的关注,因为这个庄严的会议将为新中国政权的建立作出重要的贡献。

6、讨论拓展。

旧政协与新政协的区别:

(1)时间:

分别于1946年、1949年召开;

(2)地点:

分别在重庆、北平;

(3)结果:

旧政协确定了和平建国方针,但不久撕毁协议,挑起内战;

新政协圆满完成了筹备组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光荣历史使命,胜利闭幕。

九年级历史第二课教案篇二十一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领土台湾,沙俄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的简况。掌握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雅克萨之战和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等史实。为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奠定基础。

通过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有关台湾、黑龙江流域方面的知识进行回忆、梳理,培养学生纵向归纳、综合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本课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政府抗击沙俄侵略斗争的内容,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斗争都是维护我国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正义斗争;中华民族各族人民有着坚决反抗外敌侵略的光荣传统;郑成功是我国历的民族英雄。从而激发学生继承民族英雄的爱国主义传统,培养为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和民族利益英勇斗争的精神。

【教材分析】。

郑成功收复台湾是本课的重点。

雅克萨之战和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是本课的又一重点。雅克萨之战是在沙俄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进行疯狂的领土扩张的形势下,中-民为维护领土主权而进行的一场正义的自卫战争。战争的胜利,粉碎了沙俄妄图继续鲸吞我国领土的阴谋,迫使其通过谈判的方式,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同中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中俄《尼布楚条约》既是本课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第一,学生对中俄东段边界的具体界线难于掌握。第二,对中国让步(图中所示让出尼布楚)与平等协商的关系难于理解。

【教学过程】。

导入:联系学过的知识,想一想,为什么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早在三国时期,孙权就曾派将军卫温等率万人多名官兵,乘船到达夷洲(今台湾)。

元朝政府设立澎湖巡检司,加强了对琉球(今台湾)的管辖。

明末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

清朝设立台湾府管理台湾。

一、郑成功收复台湾。

1、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台湾(1624年)。

2、郑成功收复台湾(1662年)。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入台湾,后来逐渐占领了整个台湾岛。1661年,郑成功率舰队抵台,在当地人民支持下,打败了荷兰殖民者。第二年初,荷兰殖民者签字投降,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斗争,在我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具有突出的地位。

3、清朝设置台湾府(1684年)。

二、雅克萨之战。

1、沙俄侵占雅克萨和尼布楚。

2、雅克萨之战。

3、中俄《尼布楚条约》(1689年)。

(1)《尼布楚条约》是中俄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

(2)意义: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叶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平等基础上谈判,划定了中俄东段边界。沙俄同意把侵入雅克萨的军队撤回本国,清朝同意把尼布楚一带原属中国的地方让给-。在准备谈判过程中,康熙帝曾指示中国的代表坚持收回包括尼布楚在内的被沙俄侵占的全部中国领土,说:“尼布潮(楚)、雅克萨、黑龙江上下及通此江之一河一溪,皆我所属之地,不可少弃之于鄂罗斯。”(《清圣祖实录》)由于当时出现了蒙古噶尔丹的严重威胁,康熙帝希望与沙俄迅速缔结和约,又指示可以把尼布楚让给-。清军在雅克萨之战中取得胜利,迫使沙俄政府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两国边界问题。这并不等于说《尼布楚条约》是中国用武力强加给-的不平等条约。因为第一,它是双方通过平等谈判,中国作了让步才签订的;第二,当时在沙俄占领的尼布楚城下谈判,根本不存在中国武力的威胁;第三,条约的内容基本上反映了两国政府的主张,并符合双方的利益。

分析:雅克萨之战是在沙俄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进行疯狂的领土扩张的形势下,中-民为维护领土主权而进行的一场正义的自卫战争。战争的胜利,粉碎了沙俄妄图继续鲸吞我国领土的阴谋,迫使其通过谈判的方式,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同中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三、课堂小结(略)。

四:作业:课后作业。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99260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