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一种教学设计方案,可以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进行规划和总结。教案中的教学策略应该多样化,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如果你正在为编写教案而苦恼,不妨参考以下的教案案例。
高一地理必修地域联系教案篇一
化学元素——矿物——矿产。
造岩矿物——岩石。
主要的造岩矿物: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
按成因分为三大类岩石:
岩浆岩:
分为侵入岩(如花岗岩——长石、石英、云母组成)和喷出岩(如玄武岩)。
花岗岩是优良的建材和装饰材料。
沉积岩:由外力作用形成;如石灰岩;形成岩层(其中往往有化石)。
石灰岩是烧石灰和制水泥的重要原料。
变质岩:如大理岩(主要由方解石组成,是优良的建材和装饰材料)。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以及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
内容:
地球岩石圈由一些断裂构造(如海岭、海沟等)分成6大板块p97图4-11。
板块不断运动,板块内部较稳定;。
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带)。
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形成海陆分布、陆地地貌格局。
板块张裂边界(生长界):形成裂谷与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
板块挤压边界(消亡界):常形成山脉。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挤压——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陆陆板块挤压——巨大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是亚欧板块与印度。
洋板块挤压形成。
地壳物质循环的组成、过程及其对地表的影响。
(1)地壳物质循环——自然界四大循环之一(其余为大气环流、水循环、生物循环)。
其组成和过程图示:
外力作用(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沉积岩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
变质岩岩浆。
熔化。
(2)地壳物质循环对地表的影响。
概括:
内外力不断相互作用,地内与地外的能量转化和物质交换,特别是由大气、水、生物界直接参与并起重要作用的地表物质循环,对地表形态有深刻影响,地表岩石的形成、地貌的变化、土壤层的发育与此密切相关。
具体表现:
地质作用: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变化的作用(长期来看以内力为主)。
地质作用分类主要来源作用结果主要表现形式其它。
外力作用太阳辐射使地表趋于平坦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其中风力和流水的作用图要求会识别:p99—p100图)水蚀地貌(水流使沟谷加宽加深;瀑布、峡谷、黄土高原表面沟壑纵横)水积地貌(山麓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及河口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沟谷、风蚀蘑菇、戈壁)风积地貌(沙丘、黄土高原)。
其中地壳运动的结果——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基本形态地貌表现与人类生产关系。
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陆地水体类型。
分类备注。
水循环周期静态水:冰川水、内陆湖泊、深层地下水等动态水:地表水、浅层地下水。
利用程度易利用: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其它。
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以河流为例)。
其中大气降水是陆地水最主要的补给。
注:课本p103的两幅图要会判别各是哪种补给。
补给类型汛期时间影响因素在我国的分布。
雨水雨季(我国为夏秋)雨量东部季风区。
冰川融水夏季气温(冬季断流)西北地区。
河、湖、地下水间有水源互补关系(决定于水位是否更高);自然界水资源不断运动更新和相互循环转化湖泊水和水库可调节河流径流季节和年际变化(如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鄱阳湖和洞庭湖)。
海水温度和盐度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
a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随纬度的变化——p70图3-3。
(图中热量收支因素、盈余区和亏损区所分布的温度带、由盈转亏点所在纬度)。
b表层海温的纬度分布——p71图3-5。
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原因在于热量收支随纬度的变化结果)。
c垂直海温的变化——p70图3-4。
随深度增加而递减(注意图中曲线变化趋势);1000米以下深层海水保持低温状态。
海水盐度。
a海水中盐类物质的质量分数;世界大洋平均盐度为3.5%。
b表层盐度的纬度分布规律——p71图3-5。
由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向两侧高低纬度减少。
原因:赤道略低——赤道多雨,降水多于蒸发;。
副热带最高——副高控制,蒸发大大多于降水。
向高纬减小——温度降低,蒸发弱,降水多于蒸发。
c影响盐度的因素。
降水与蒸发的对比:外海与大洋;从低纬向高纬盐度高低的主要因素。
淡水注入:近岸(河口)。
d红海盐度最高——副热带;淡水注入少。
波罗的海盐度最低——大量淡水注入;降水多于蒸发;。
长江口海域盐度夏低冬高——夏季是长江汛期。
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
主要有波浪、潮汐、洋流三种。
波浪:风浪、海啸等。
潮汐:日月引力下海水周期性涨落现象。
洋流:流向常年较稳定、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洋流的成因和地理意义。
洋流成因。
a大气运动和近地面风带——主要动力;。
如风海流:
信风形成的南北赤道暖流;西风漂流;北印度洋季风环流冬逆夏顺。
b海水密度不均——局部海域洋流的原因。
如密度流:地中海和大西洋之间的表层洋流。
c补偿作用。
如补偿流:秘鲁渔场的上升流。
洋流的地理意义。
a污染物的自净与扩散。
b高低纬度之间热量输送与交换,调节全球的热量分布。
纵向的寒流降温减湿;暖流增温增湿(要会根据海水等温线判断寒暖流—例p90图3-33)。
(如北大西洋暖流对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影响;。
澳大利亚西海岸和秘鲁太平洋沿岸荒漠成因)。
c形成大渔场。
寒暖流交汇:如纽芬兰渔场和日本的北海道渔场(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交汇)。
上升流:秘鲁渔场。
d航海。
高一地理必修地域联系教案篇二
[导入新课]同学们!前两节我们从自然方面看了我国的区域划分和各区的差异。现在让我们从经济方面来看一看我国的区域划分又是怎样的?让我们来比较一下它和从自然方面划分有何不同,它们之间的联系又是什么?好,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开始本节内容的学习。
[板书]1.3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
一、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
[提问]请同学回答一下我国三大自然区是如何划分的?(可找同学回答,也可同学们集体回答)。
[承转]对。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主要以自然因素为依据,在我国,气候和地貌是决定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两个基本因素。那么经济地带的划分依据是什么呢?是依照各省级行政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来划分的。
[板书]划分依据:各省级行政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东部(12个省市区);中部(9个省区);西部(10个省市区)。
[活动]取出教学挂图《中国的三个经济地带》。
[总结]首先我们来看一看他们的不同之处:1、划分依据不同。(前面已说)2、界线不同,自然区的界线是与自然因素有关的,而经济区是以省级行政区界限划分的。3、范围不同,东部和中部经济区的区域大致和东部季风区重合(其中中部包括西北干旱半旱区的一部分),西部经济区包括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大部分和整个青藏高寒区。
[板书]二、三个地带的经济差异。
[叙述]三个经济地带在许多方面都有差别,其中比较突出的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
[板书]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1)gdp:是一个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它通常代表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2)三区比较:
东部中部西部。
最发达较发达较落后。
2、经济发展速度:(它可以反映一个地区国民经济的发展潜力)。
东部中部西部。
最快较东部慢西部较慢。
[叙述]同学们可看图1.10三个地带gdp的增长并回答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同在一个国家,不同区域会有差别呢?而且差别可能还很大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看一看地带性差异的影响因素。
[板书]三、地带性差异的影响因素。
[叙述]我们讲了三大自然区的的各区特点,由于气候和地貌的不同,使得对农业、工业和其他产业受到和大的影响。如青藏铁路的修建要比其他地区就要困难,农业更是显而易见了,东部农业发达,中西部农业发展水平就不很高了。区位上,东部临海,具有开放和便利的海运。中西部距海较远,长期处于闭塞状态。
[板书]1、自然因素。
(1)自然条件:气候、地貌、土壤、水文等。
(2)地理区位:是否临海、交通区位等。
[叙述]我们看了自然因素对地带性差异的影响,下面我们看一看社会和经济原因。
[板书]2、社会和经济原因。
[叙述]请同学们看课本p11的内容,然后我们总结一下。
[板书总结](1)历史原因:使社会经济基础不同;。
(2)人的思想观念:东部较开放;。
(3)产业结构:东部较优;。
(4)政治原因:我国改革开放是从沿海开始的。
[总结]同学们本节我们就讲完了。但留给我们思考的内容却是纷繁复杂的,需要我们多读书,多思考才能使我们学的知识更扎实,进一步达到学以致用。现留一个思考题请同学们思考,讨论。问题:如何理解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先富共富"重要理论?(提示:请从地理学角度加以思考)。
高一地理必修地域联系教案篇三
1、文化的分类: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又可分为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文化的核心。
2、中国文化区:
文化区。
服饰。
饮食。
民居。
习俗或艺术。
自然环境条件。
东北黑土文化区。
棉袄。
杂粮。
泥草房、火炕、火墙。
二人转。
气候寒冷、
温带森林草原广布。
华北平原文化区。
棉袄。
面食。
四合院、平房。
京剧、评剧。
温带季风气候、平原。
黄土高原文化区。
面食、肉食。
窑洞。
秦腔、信天游。
温带季风气候、
地表沟壑纵横。
内蒙古草原文化区。
蒙古袍。
肉食、奶食。
蒙古包。
那达慕节、马头琴。
温带干旱、半干旱草原广布。
荒漠-绿洲文化区。
艳丽的服饰。
肉食、奶食。
阿以旺。
民族歌舞具有西域特色。
温带荒漠,以雪山、戈壁、绿洲为主。
江南水乡文化区。
丝绸。
大米、鱼类。
白墙黑檐楼房。
江南丝竹、越剧。
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湿润,平原丘陵为主,水乡泽国。
四川盆地文化区。
麻辣口味。
吊脚楼。
川剧、摆龙门阵。
亚热带季风气候,多山地,所以湿度大云雾多。紫色土较肥沃。
青藏高原文化区。
藏袍。
青稞、酥油茶。
石砌碉房。
五体投地的宗教礼拜。
海拔高气温低、辐射强温差大。
华南马祖文化区。
米饭、热带水果。
崇拜海神,华侨多。
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沿海。
云贵高原文化区。
酒、茶。
傣族竹楼、侗族鼓楼。
多样化的民族服饰和歌舞。
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地形崎岖,自然环境复杂多样。
3、世界文化圈。
文化圈。
宗教。
饮食。
宗教建筑。
艺术。
西欧文化圈。
基督教、天主教。
面包、牛奶(刀叉)。
基督教堂。
/
东欧文化圈。
东正教。
面包。
东正教堂。
芭蕾舞。
东亚文化圈。
佛教。
大米(筷子)。
寺庙。
/
东南亚文化圈。
多元文化。
吴哥窟、婆罗浮屠。
/
南亚文化圈。
多种宗教混杂。
泰姬陵。
印度舞蹈、纱丽。
非洲文化圈。
原始宗教。
/
/
粗犷的歌舞。
拉丁美洲文化圈。
天主教。
/
墨西哥金字塔。
拉丁舞、狂欢节。
伊斯兰文化圈。
伊斯兰教。
/
清真寺。
/
太平洋文化圈。
原始宗教、基督教。
鱼
/
热情奔放土风歌舞。
(2)要知道所学习的那个区域在什么地方?这就要充分利用地球仪和地图,知道所学上述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和空间联系。
(4)要了解所学地理事物带来的影响。是有利,还是不利。
此外。学习地理,既要了解课本中的内容,学会阅读、使用、绘制地理图表等技能,还要留心观察自然和社会,看一看当地的地理环境的面貌,以及人们在当地是怎样活动的。观察时,要动脑筋想一想,多问几个为什么。
除了这些之外,还要多阅读地理书籍、报刊、观看电视节目和收听广播中有关地理的内容,从电脑网络上获取有关地理的信息,这些都能丰富我们的地理知识、锻炼我们的才智,使我们更好地学习地理!
高一地理必修地域联系教案篇四
地壳物质循环需要的时间很漫长,往往需要几十万年,有的要经过几亿年,远远超出了人类历史的长度。从这个意义上说,岩石和矿产是不可再生的;因此,我们要提倡保护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
地壳的物质循环一刻也不停地进行着,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地表形态,只是地壳的物质循环一段时期内留在地表的痕迹而已。因此,在自然界中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地壳的演化。
高一地理必修地域联系教案篇五
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21世纪祖国建设的接班人。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地理课是高中学生必修和选修的课程。学习高中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观察和理解整个世界,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适应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
1、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自然地理基础知识。
2、培养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地理思维能力,以及地理探究能力;能够独立和与人合作,运用地理科学观念、知识和技能,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
三、本学期教学任务。
高一地理必修地域联系教案篇六
2、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大气分层气温随高度变化气流状况其它特征与人类关系。
对流层越高越低对流占3/4大气质量;水汽和尘埃;各纬度层高不一致天气现象。
平流层越高越高平流高空飞行;存在臭氧层。
高层大气存在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太阳活动干扰短波通讯。
3、大气的受热过程。
(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
(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
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
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
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
4、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
(2)大气运动形式:
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图示及说明);举例:城郊风;海陆风;季风主要原因。
热力环流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
水平气压差。
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大气水平运动(风):
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压差(或水平气压梯度力)。
影响风的三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表磨擦力。
注意北半球实际地表气压场中的某点风向的画法。
5、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1)无自转,地表均匀--单圈环流(热力环流)。
(2)自转,地表均匀--三圈环流。
地表形成7压6风:纬向分布的理想模式(带状)。
各气压带的干湿状况(低压湿;高压干)。
各风带的风向及干湿状况(信风一般较干;西风较湿)。
极锋:60度附近,由盛行西风和极地东风相遇形成。
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南北移动而移动。
(4)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实际地表状况(块状)。
最重要的影响:海陆热力差。
表现(大气活动中心):
北半球7月(夏季):亚欧大陆-亚洲低压;太平洋上高压。
北半球1月(冬季):亚欧大陆-亚洲高压;太平洋上低压。
(5)季风环流(重视图示)。
概念理解:是全球性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东亚季风最典型。
季风的成因:
主因--海陆热力差(可解释东亚的冬夏季风;南亚的冬季风)。
南亚夏季风的成因--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过赤道右偏成西南风(或概括说: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季风的影响:季风的共性特点:雨热同期;降水量季节变化大,易有旱涝灾。
东亚的两种季风气候及各自分布区(以秦淮一线为界);各自气候特点。
--温带季风气候:秦淮以北季风区;冬干冷;夏湿热。
--亚热带季风气候:秦淮以南季风区;冬温和少雨;夏湿热。
--东亚两种季风气候的冬夏季风风向相同,成因相同。
--注意季风区城市工业布局中大气污染企业的分布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
--东亚、南亚和东南亚的季风气候区和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气候区。
6、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是对大气环流作用的总结。
(1)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促进了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与水汽的交换;。
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
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2)几类重要气候的成因:
地中海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附近;全年湿热,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
三种季风气候:(见以上分析)。
7、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锋面系统。
锋面类别图示符号表示过境前天气过境时天气降水位置举例。
冷锋暖气团控制:晴;气压低阴天、下雨、刮风、降温锋后冬寒潮;夏我国北方暴雨。
暖锋冷气团控制:晴;气压高连续性降水锋前。
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
气压:高低压。
气流:气旋和反气旋。
图:会判断;会画风向。
中心气压水平气流方向垂直气流方向中心天气状况举例其它影响。
气旋低北逆南顺向上阴雨亚洲低压沿槽线形成锋面。
反气旋高南顺北逆向下晴亚洲高压。
锋面气旋(重要!)。
要求:图上每一个天气系统的识别;。
不同地点所受天气系统的控制及出现的天气现象。
8、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8-1气候因子分析。
地理位置。
a纬度位置:决定太阳辐射——气候差异的最基本原因——决定热量或气温。
b海陆位置:
例如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温差小,湿度较大;大陆性反之。
大陆东岸季风气候形成是由于海陆之间的热力性质的差异。
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带)。
特点:双重性质——各纬度、海陆之间水热交换;直接控制某地气候特点(水热状况)。
下垫面(地表状况);最近地面大气直接热源与水源。
其它影响气候的因素:人类活动、洋流(寒流降温减湿;暖流增温增湿)。
8-2气候类型。
气候特点(会判断气温降水图;会描述)。
气候要素:气温、降水。
以温定带——月均温在15度以上,为热带气候。
月均温最低在0-15度,为亚热带气候。
月均温最低在0以下,温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外)。
以水定型——热带气候分为四种: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全年干旱;。
热带季风气候:旱雨两季。
热带草原气候:旱雨两季。
——亚热带气候分为两种:
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冬雨夏干。
——温带气候分为三种:
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少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湿润。
气候成因。
季风气候成因:三种季风气候。
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气候:
地中海气候(副高和西风);热带草原气候(信风和赤道低压)。
单一气压带和风带控制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压);温带海洋性气候(西风)。
气候分布。
大陆东岸气候:三种季风气候。
大陆西岸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大陆内部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9、地球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酸雨等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现象产生原因污染物危害对策。
高一地理必修地域联系教案篇七
1、了解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依据,掌握各地带的位置和范围;了解三个地带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等方面的差异;了解地带性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
2、理解地带性经济差异是自然、社会和经济等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培养学生综合、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高一地理必修地域联系教案篇八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结合实例分析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及区位特征。
3、培养学生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和把获得的有用信息、结论加以表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自主探究法。
2、读图分析、讨论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增强学生对城市发展的参与意识。
城市的地域形态;城市地域结构特点;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城市地域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自制图表等。
2课时。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世界近50%的人口居住、生活在城市。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城市的规模在不断地扩大,新的城市在不断涌现,这就是城市化。在第二章中我们一起来探讨城市以及城市化。
板书:第一节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
城市形态。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8页图2、1,注意观察比较三幅图中城市的形态,想想城市外部形态之所以不同和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看图)。
总结:成都是团块状是因为在平原上;兰州沿着黄河谷地延伸呈条带状;重庆地处长江和嘉陵江的交汇处,又是丘陵地区,地形崎岖不平,呈分散状。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城市形态收地形、水系和交通线路的影响。
过渡:城市的形态差异不仅表现在外部形态的不同,在城市的内部,不同的土地有不同的利用方式,形成城市的不同功能分区,从而形成不同城市内部不同的空间结构。
板书: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城市中的土地有那些主要的利用方式?
(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主要有商业区、工业区和住宅区。无明确的界线)。
3、什么是集聚效应?
4、城市分布最广泛的功能区是那种?(住宅区)。
5、随着城市的发展,住宅区出现怎样的分化?不同等级的住宅区有什么差异?
6、商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的什么位置?为什么?(交通便利的市中心和街角等位置)。
7、中心商务区有什么特点?它和一般的商业区有什么不同?
8、读图2、5,说说常州市的工业分布特点。为什么有这样的特点?(沿着铁路和公路分布,这样分布可以方便运输,降低运输费用)。
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城市形态的差异。城市不仅有一定的形态,其内部还因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城市地域结构。
1、概念:
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称为城市地域结构。
2、三种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结构模式(了解)。
(若时间允许,本部分可以采取学生课上阅读的形式进行)。
1、不同的城市具有不同的城市地域结构特点—即城市内部各功能区的空间组合不同。
2、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经济因素——主要因素。
对城市来讲——城市土地有限,不同地段租金不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付出租金最高的经济活动才可能得到相应的地段。而不同的经济活动类型其付租能力(或愿意付出的租金)又不同。直接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二个方面:
i、交通便捷程度。一般来说,交通便捷程度越好,土地价格或租金就越高。
ii、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如下面表格及相应的坐标图示)。
(本部分采取学生分析教材图2、8,完成相应问题,教师进行总结归纳的方式进行)。
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工业用地用地要求占地少,要求最大程度的接近消费群体占地多,要求方便上下班,又要方便购物工业生产占地较大,地租占成本的比例很高受距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因而位于距市中心最近的a区,在a区商业支付的租金最高较小。因而位于距市中心较近的b区,介于商业区和住宅区之间较小。在距市中心最远c区只有工业出的租金最高过渡:在实际生活中,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并非完全按照这一经济规律呈现,而是更具复杂性。这说明除了经济因素外,还有很多其他因素在起作用,请大家结合你的认识、图2、9和案例1:纽约市的少数民族区谈谈你的看法。
(2)其他因素。
i、收入——形成不同级别住宅区的常见原因。
有能力支付昂贵租金和选择最佳居住环境的人,其居住地往往形成高级住宅区。
ii、知名度——城市内某些地区在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具有很高的声誉,这往往会吸引更多新的住宅或商场建在该处,以提高其知名度。
iii、种族聚居区的形成——在有些城市的某一区域内,如果某个种族或宗教团体占优势,就可能形成种族聚居区。如纽约市的唐人街、哈林区、小意大利区等。
iv历史因素——城市的建筑物和街道设计可以维持久远,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的功能分区有着深远的影响。
3、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关键:处理好居住区和工业区之间的关系。
居住区和其他工作地点之间应有:
1、便捷的交通联系(为了方便职工的上下班)。
2、排放废气和废水的工厂应布置在居住区的下风向和河流的下游地带的远郊区。
3、卫生防护带。
课堂总结:略。
高一地理必修地域联系教案篇九
在上节内容中,我们已经对宇宙中的地球进行了初步学习,为学习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奠定了基础。“万物生长靠太阳”,在本节内容中,我们要学习与地球以及人类生存、生活密切相关的恒星——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由此,我们才能继续学习下面几节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有关的内容。所以,本节内容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1.在初中对区域地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太阳辐射的分布已经略有了解,在此基础上要引导学生从原理上理解影响太阳辐射强弱的因素,并总结太阳辐射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2.对于太阳活动的认识,学生刚刚接触,因此比较陌生,所以学生需要一个认识学习的过程。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结合实例,认识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2.结合太阳外部结构说出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以及特征。
3.简述太阳活动对地球的主要影响,并能用实例加以分析和说明。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结合图片、资料和生活体验提出问题,认真思考,与同学共同探究,寻求结论。培养分析问题、总结归纳问题的能力。
2.通过阅读课本中出现的地理空间分布图,掌握读图分析并总结地理规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养成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现象,从生活中发生的地理现象去学习、分析的习惯。
2.通过探究太阳辐射、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树立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观点。
3.正确认识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和发展观。
【重点】。
1.太阳能量的来源,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2.通过读图,分析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3.了解太阳的外部大气结构与太阳活动的类型,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难点】。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讲授法、读图法、对比分析法。
高一地理必修地域联系教案篇十
2与自然环境的联系最为密切: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和矿业(石油在地质历史时期生成)其开采活动受石油矿藏状况和运输条件的限制。
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较少的是工业生产(由于需降低省成本,劳动密集型产业都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与地理环境条件关系不大的是商业和服务业(主要面向消费人群) 3 p52
4生产协作类型:某种产品生产过程中多道工序之间的联系(布匹的生产) 相对独立的零部件厂的生产联系(汽车生产)
1农业区位因素 一自然因素p60
1光照:影响因素(纬度、海拔、气候)——年辐射量;对农业的影响(农作物的地域分布)
2热量:活动积温(指标):对农业的影响(产量、种类、耕作制度、栽培方法)
3土地:接近水源、城郊土地(城郊农业,高效农业)、土地类型、土地肥力
4地形;坡度与高度
5水源
1市场:影响产品价格,农业类型与规模
2绿色农业:特征(无污染、无公害)和核心(绿色)及根本途径(更新传统观念、依靠技术进步、降低生产成本、注重生态经营) 3农业专业化与综合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7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种植和牧羊业(混合型)
8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降水丰富的地区,非洲的埃及和尼日利亚、南欧的部分地区、美国密西西比河下游地区和南美洲北部。
9我国的水田(平地水田、梯田水田)和旱地(平地旱地、坡地旱地)p66
高一地理必修地域联系教案篇十一
1.了解四种主要地质灾害(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和滑坡)的成因及危害;。
2.了解地质灾害的关联性,理解监测防御地质灾害的重要性;。
3.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质灾害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了解关于地质灾害方面的科学研究的进展。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能正确评价地质灾害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2.增强学生面临地质灾害时的应变能力;。
3.读图获取信息能力。
情感目标。
强化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使学生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和防灾、减灾意识。
教学建议。
关于地质灾害防御的教材分析。
教材最后讲述地质灾害的防御。教材中讲了三方面的问题,其核心为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减轻灾害的基本途径。对第一点和第三点比较好理解。在防灾、抗灾、减灾的诸多领域中,首先需要对地球系统的整体性有更多的认识,寻找各种自然灾害发生的规律及其灾害间的相互联系,这一切都要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一些具体的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的设计和实施,也要有科学技术的支持。对第二点则可以作进一步的解释。加强灾害管理法制建设和健全减灾规划管理制度是灾害管理的重要方面。国家要制定减灾总体规划,各有关部门、各级政府在其指导下要建立切实可行的减灾规划;要制定各级政府重大灾害的应急行动计划,用于指导政府、有关部门、厂矿企业及居民在重大灾害发生后做出紧急反应,协调行动,减轻灾害损失。有了这些法规和措施,减灾工作才有可能纳入法制的轨道,一旦灾害发生,就可以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我国在长期的减灾实践中形成了由政府内灾害管理职能部门、辅助救灾部门、救灾决策指挥机构和临时性协调机构所构成的灾害管理组织体系。在重大灾害发生地区,各级政府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各有关部门分工协作,接受救灾决策指挥机构的领导,实行岗位责任制。我们在有关灾害的报道中可以看到,凡遇到地震等重大灾害,当地政府首长都要亲临现场,指挥抗灾减灾工作,正体现了这种灾害管理组织体系。
关于地质灾害关联性的教材分析。
在前面分别讲述地质灾害的基础上,本课从各地质灾害之间的关系上进一步做了分析。这段内容在以往的高中地理教材中是没有的,它从一个比较新的角度说明了地质灾害就其个体而言,有着偶然性和地域的限制,但从总体上看,它们之间以及与其他自然因素之间,有着明显的相关性。这种动态的观点、联系的观点不仅对深入分析地质灾害的成灾原因是必要的,而且符合教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的要求。
教材通过具体例子介绍了地质灾害三方面的关联性。第一方面说明了同一地域地质灾害生成的关联性。第二方面说明了一次地质灾害中原发灾害和诱发灾害的成灾关联性,教材例子中提出的由地震诱发的其他灾害,不局限于地质灾害,这更说明了灾害之间的联系十分广泛。第三方面说明了人类活动与灾害的关联性。现在由于人类活动而引发或诱发地质灾害的事件越来越多。有资料表明,全世界的滑坡灾害中,70%以上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关。
关于主要地质灾害的教材分析。
地质灾害的种类很多,例如地震、地裂缝、构造断裂、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等。从课时容量考虑,我们选择讲述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四种地质灾害。教材对这四种灾害的表述方法基本相同:一讲成灾原因;二讲灾害本身的一些基本知识,如“地震”一段介绍了震级,“火山”一段介绍了火山的类型;三讲危害,这是教材的重点内容。教材中虽然没有总结地质灾害的基本特点,但是通过对每种灾害的讲述可以归纳出来,即地质灾害具有分布广泛,危害大、伤亡多,突发性强等基本特点。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滑坡和泥石流虽然诱发的原因不同,但主导因素都是斜坡重力作用,分布的地区也基本相同,为了减少重复,教材把这两者放在一起讲述。
关于四类主要地质灾害的教法建议。
本节主要介绍了地震、火山喷发、滑坡和泥石流四类地质灾害。考虑到学生一般很少直接接触到这几类灾害现象,因此,应该尽量使用多媒体的视频、音频、图片等素材让学生获得最初的感性认识。教师应注意在教学中把握各类灾害的成因、危害,但也不能忽视对基础知识的教学。
在理解地质灾害的发生原因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总结这些灾害在空间的分布有和特点,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为什么那些地区会有这些地质灾害的发生,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地质灾害大部分都不是人类行为造成的(例如大部分的地震都是构造地震),而是地球运动过程中的自然现象,有其自身的发生规律。我们生活在地球上,这是无法回避的。但我们可以加强对这些灾害的研究,并积极防御,减少由于人为原因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在介绍火山喷发产生的灾害时,应该引导学生从正负两方面来考虑。即火山是强烈地质作用的表现,火山既摧毁了旧的土地,也创造了新的土地,火山活动的研究是了解地球内部运动规律的窗口。许多火山本身就是十分独特的旅游景点。
高一地理必修地域联系教案篇十二
地壳是自然地理环境中众多要素的基本载体。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前提。地壳的物质组成主要为矿物与岩石,地壳物质的运动,构成了大大小小的物质循环过程,其中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地质循环。
1.了解矿物的定义及分类,能正确识别常见的矿物。
2.观察岩石标本,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
3.运用示意图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
4.结合实际,理解地质循环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5.通过对不对矿物、岩石的对比,初步学会对常见岩石的识别方法。
6.通过对常见矿物和岩石的简易识别,了解矿物的基本特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
7.通过填绘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和想像能力。
1.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
2.地壳的物质循环。
1.正确识别常见的矿物。
2.地壳的物质循环。
教师:矿物、岩石标本、瓷板、多媒体课件学生:采集岩石标本。
讲解法;图表对比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
引起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就是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那么自然环境中的物质是怎样运动的?能量又是如何进行交换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课程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板书、图片、幻灯片并讲解)。
(一)矿物(板书并讲解结合用表格形式讲解)。
1、矿产的概念(板书并讲解)。
2、矿产的基本存在形式(板书并讲解)。
3、矿物的硬度等级。
4、矿产的形成。
地壳中的矿物很少单独存在,它们常常按一定的规律聚集在一起,形成岩石。
(二)岩石(板书并讲解)。
1、岩石的概念(板书并讲解)。
2、地球上主要的岩石类型、成因及主要特征(用表格形式讲解)。
研究表明,我们生活的地球已走过了她46亿年的漫长历史。在这46亿年中,她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其中规律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地质循环。
二、地壳的物质循环(板书并讲解)。
(一)地质循环(板书并讲解)。
(二)岩石的转化(板书并讲解结合幻灯片讲授)。
岩浆岩沉积岩。
上变变风化。
升熔质侵蚀。
冷融作搬运。
凝沉积。
岩浆变质岩。
熔融作用。
特别讲授:化石的地质意义。
地壳物质循环需要的时间很漫长,往往需要几十万年,有的要经过几亿年,远远超出了人类历史的长度。从这个意义上说,岩石和矿产是不可再生的;因此,我们要提倡保护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
地壳的物质循环一刻也不停地进行着,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地表形态,只是地壳的物质循环一段时期内留在地表的痕迹而已。因此,在自然界中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地壳的演化。
高一地理必修地域联系教案篇十三
1、了解日本的轮廓图。
2、了解日本的地理特征,掌握其地形、气候、河流、矿产,并分析其特点与成因。
3、了解日本的农业发展条件、主要的农作物及出口的农产品,并能运用高中地理知识与原理进行解释。
4、分析归纳日本的工业与城市发展的有利条件,工业分布的特点等。譬如以日本临海型工业布局为例。
5、运用高中地理知识分析日本的人口分布、民族构成、人口迁移、城市化进程特点。
二、本讲重点、难点。
重点:日本的地理特征。
难点:1、日本的农业和工业发展的条件。
2、日本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国家地理中的新加坡,我们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了解的呢?(地理特征,包括地形、气候、河流以及资源等;工农业发展的特点及其原因)。
日本(板书)。
【引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世界国家地理中的日本,还是跟上节课一样从以上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自然地理特征(板书)。
1、地形(板书)。
【读图】请大家把地图册翻到日本这一页,找到分层设色地形图。指导学生一边看图一边思考下面的问题。
【提问】根据地形图,来总结一下日本的地形状况?(以山地丘陵为主,中间高,四周低,沿海地带分布着狭小的平原。由四个小岛组成: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由此总结出其地形构成:)。
2、气候(板书)。
【提问】根据它的海陆位置(日本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24°n-46°n))我们来分析一下它的气候特征(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季温和,降水较多;夏季凉爽,降水丰富,原因:四周环海,受海洋影响大,沿岸有强大的日本暖流)。
3、河流(板书)。
【提问】继续看图,看河流的数量,流向及其长短并分析其原因(短小且水流湍急,原因:降水多,山地多,国土狭小)。
4、资源分布(板书)。
林-多山地,降水丰富;地热能-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板块的消亡边界,火山地震活动频繁;风能-处于季风气候区)。
二、农业(板书)。
【提问】通过前面农业区位因素的学习,大家应该知道从哪些方面去分析一个国家的农业状况(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政策,农业生产技术,工业基础,劳动力,地价水平)引导学生利用之前所学知识分析具体实例,便提问边进行补充,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然后得出如下结论。板书:
种植业:平原狭小,人多地少,稻米单产高,可自给。
措施:小型农机具;发展水利;合理施用化肥;培育良种等。
渔业发达:远洋、近海捕捞和近海养殖发达。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交汇,于此,形成的北海道渔场。
其他:丘陵种果蔬,但仍需大量进口。
主要农作物:水稻。
进口农产品:小麦、玉米、蔬菜和水果等。
三、工业。
【读图】指导学生阅读日本工业分布图,并思考一下问题。
1、根据所学知识如何分析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状况(板书)。
科技等;其他社会因素)。
2、日本有哪些重要的工业部门?(板书)。
(钢铁、汽车、造船、电子、化学、纺织)。
3、日本发展工业的优势与劣势分别有哪些?(板书)。
(优势:国土狭小,国内市场狭小,矿产资源贫乏;劣势:劳动力充足,文化素质高,科技雄厚,海岸曲折,多优良港湾)。
4、日本的工业分布区主要分布在哪里,为什么?(板书)。
(主要分布在:濑户内海沿岸和太平洋沿岸的狭长地带。原因:这些地区多优良港湾,交通便利,利于进口原料和燃料,出口工业产品)。
【引导】解决了以上几个问题后,我们能不能总结一下日本经济发展的特点呢?
5、日本经济发展的特点(板书)。
(从国外进口大量的原料和燃料,然后依靠科学技术和充足的劳动资源,对进口原料进行加工,制成工业品大量出口,形成了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经济。缺陷:工业产品依赖国际市场销售;工业原料严重缺乏;依靠国际市场进口)。
四、日本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板书)。
【引导】读课本内容,通过小组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1、人口数量与人口密度。
人口多,密度大。
原因:日本国土面积狭小。
2、人口问题。
老龄化严重。
(2)日本的人口出。
生率一直在下降。
3、人口分布。
太平洋沿岸平原。
原因:地形多山地,平原面积狭小,多集中在沿海地区,所以人口和工业也多集中在这一地区。
高一地理必修地域联系教案篇十四
(1)解释宇宙的概念和宇宙的特点。
(2)了解宇宙的主要组成物质、天体及其类型。
(3)掌握天体的'系统结构,以及地球在天体系统中的位置。
(4)理解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
本节内容是学习本单元知识的基础,也是同学认识地球宇宙环境的重要内容。其中天体和天体系统结构是本节的重点,是认识宇宙的组成和运动变化的基本内容,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问题]什么是宇宙。
[问题]宇宙中的物质通称为。有哪些类型如何区别它们。
恒星。
行星。
卫星。
星云。
流星。
彗星。
[问题]宇宙中各种天体之间有何运动关系。
将天体系统层次用简图表示:
[问题]读太阳系模式图和九大行星数据完成。
(1)在示意图中标注九大行星名称、小行星的位置。
(2)注意九大行星的公转和自转的方向及轨道,参比公转和自转的周期。
(3)按结构把九大行星划分为类地、巨、远日行星,它们各有哪些。
[问题]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但又不同于太阳系中其它的行星,为什么。
(根据地球在太阳系中位置和九大行星的数据资料,分析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问题]在地球以外的天体上是否有生命存在。
(收集关于ufo、人类对宇宙的探索资料,批驳一些伪科学言论)。
[问题]人类如何好好保护自己的家园——-地球。
(省会考纲要)。
1.什么是天体:
2.用简表区别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3.日地的平均距离是:
4.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
说明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062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