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读后感心得体会(热门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6 01:05:08
弟子规读后感心得体会(热门18篇)
时间:2023-11-26 01:05:08     小编:飞雪

在撰写心得体会时,要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表达的简洁性。在写心得体会时,我们可以运用一些写作技巧,如比喻、夸张等。以下是为了帮助大家提升写作水平而整理的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弟子规读后感心得体会篇一

《弟子规》这本书是少儿诵读的经典之一,我现在已经全部会背诵了,也领悟了意思,例如:道人善,即使善,人知之,愈思勉。他的意思是,称赞别人的美德,也是一种美德;别人听到你这样称赞他,就会愈加勉励自己。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他的意思是,张扬别人的恶行,说别人的坏话,也是一种恶行;一味的痛恨别人,就会招来祸端。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他的意思是,好友之间相互规劝,力尽善行,双方的品德都会有所亏损。我以后还要好好学习《弟子规》,让我的得学和品行还有素养得到提高。

弟子规读后感心得体会篇二

我今天再读《弟子规》的时候,我看见了一句话:“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告诉我们:走路时脚步要从容不迫,站立的姿势要端正;作揖行礼时要把身子深深地弯下,跪拜时要毕恭毕敬。

《弟子规》是我们身边的学问,是学习古圣先贤和为人处世的基本读物。经过精心挑选,他们编辑了这本《弟子规》,作为优秀读物送给了我们。

弟子规读后感心得体会篇三

读了《弟子规》这本书以后,我就爱上了它。因为它讲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孟母断机教子”这个故事里的孟母告诉我们做人做事不能半途而废,读书就像织布一样要脚踏实地才能做得好,随意逃学就像剪断一块布一样前功尽弃。“惜时”故事里的董遇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时间就像金钱,时间就是生命,要抓紧一切的时间努力学习,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我们要在读书的年龄努力读书,发愤图强。“信守诺言”里的赵柔告诉我们不能因为有利可图就抛弃信用。

孝顺、诚实守信、珍惜时间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父母生我养我,为我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心血,因此我们长大后也要孝顺他们。“你培我长大,我伴你变老”爱是永恒不变的。父母年老时,我要多多陪伴在他们身边,让他们有幸福的晚年生活。

有一次我借了同学的一本书回家看,并约定好星期日归还。周日到了,但是那天却下大雨,雨不停地下,我心里可着急了,生怕还不了书给同学。妈妈看见我坐立不安的样子就问:“怎么了?”我把借书的事情告诉了妈妈,妈妈说:“我们做人要诚实守信,答应了别人的事情就要尽力去完成。”听了妈妈的话,我拿起书和雨伞往同学家跑去,最后书按时还给了同学。回到家妈妈虽然看见我衣服裤子湿了,但是却表扬了我,我心里很开心。

这本书还有很多有意的内容吸引我不停地阅读和反思。里面的许多故事都让我记忆深刻。以后我要以这本书作为我做人做事的准则,不断地鞭策自己,努力成为长大后对国家和社会有奉献的人。

弟子规读后感心得体会篇四

弟子规。

》一书构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古代圣贤所创造的启蒙经典,是陪伴孩子成长的最好礼物。今天小编在这分享一些弟子规读后感给大家,欢迎大家阅读!

幸福的一生又匆匆过去,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快乐让末学仿佛回到了童年那么天真,无邪,所有的一切都是那样的纯真,纯善。这使得末学更不敢对自己松懈,更是战战兢兢。要对每一个孩子负责,家庭负责,更要对自己负责。

因为:“童蒙养正圣功也”。幼儿正是长养天性的时期,“先入为主”。他们现在就是一杯清水,一张白纸,给他什么,他就是什么!古人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的一言一行时刻都在影响着孩子们,而我们的言行由思想决定,所以,抉择中最重要的就是“择念”。因此面对孩子的种种问题是,我们需要的是解决,而非指责。“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就像蔡老师说的那样,千万不要意气用事,用自己的一己之见来下定论,不然会后悔莫及。一定要用理智,智慧来进行判断。那么,要想有智慧,就要不断去学习,学习中华圣贤经典智慧,因为它是经过时间验证的,永恒不变的真理和规律,它超越了时间跟空间,古今中外都需要。也只有这样的智慧值得我们用短暂的生命好好去追求和深入,这样,才不会走太多弯路,“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嘛”!

老师还讲到,思想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行为决定着一个人的习惯,习惯会形成一个人的性格,性格改变着一个人的命运。所以,小到个人,大到国家,社会,要想解决问题和冲突,根本就在思想。每个人从小就懂得感恩利他的话,我想,整个社会必然是和谐圆满的了。

反观之,现在的社会人人都自私自利,损人利己,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为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折手段。其根源还是被欲望所迁。“欲令智迷”,欲望是个无底洞,是无止境的。我们要教孩子长德行而非欲望。

厚德方能载物,大学里说:“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只有之所先后,才能则近道已。

第一次拜读《弟子规》一书,是在单位工作时间,当时现场给每人都发了这本金色的小书,当时拿到手上,我先看到的却是书上写着的“新课标小学语文阅读丛书”,我和同事谈笑道:“小学生读本,是要带回家给孩子看的么?……”直到一个休息日,出于无聊,我随手拿起这本小书看了起来。但渐渐才发现它——《弟子规》的内容是如此精彩。

其次就是第二篇“出则弟”也是告诉我们在外面的时候要尊师重长,要学礼、懂礼。还有“谨”、“信”、“泛众爱”、“亲仁”、余力学文“一共八篇,每一篇都有它诠释的意义,组成了这本小小的金色小书,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道德系统,读完这《弟子规》我不再笑它是小学生读本,它将是我做人的准则,也是我们当代人都应该细细品读的一本好书,通过它,你会发现自己习以为常或者自己认为都是对的言行,原来都是这样或那样的存在着。

在古时,《弟子规》是蒙学的课本,也许让我们现代人也读《弟子规》并不难,但是需要我们努力的是,能将《弟子规》实践到我们的当代现实生活中,一直传承下去!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而构成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古代圣贤所创造的启蒙经典。自从读了《弟子规》后,我深有感触。

“弟子规,圣人训,守孝弟,次谨信”,这几句话的意思是: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爱自己的兄弟姐妹,其次一切言行中,要谨慎,要讲信用。在《弟子规》众多经典名句当中,这几句是我最喜欢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虽然做到了孝敬父母,尊重长辈,但是,却没有做到友爱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次,妈妈买了一些零食回来,妹妹正在做作业,并不知道有吃的,于是,我自个儿痛痛快快的吃了一顿。结果,妹妹做完作业后看到一包包空零食袋,号啕大哭,我还不以为然,昂着头,兴高采烈地玩电脑去了。还有一次,我和表弟在旱冰场滑旱冰,表弟不小心摔倒了,手脱了臼,大哭大嚷着要回去。我无可奈何,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旱冰场。在回家的路上,我不停的责骂表弟,说他是懦夫、毛毛虫等弱不禁风、经受不了风雨的事物。现在想起这些事来,我真是觉得无地自容、羞愧不已。

“融四岁,能让梨,弟与长,宜先知”,我们中华民族就有许多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的人,就拿孔融来说吧:孔融在四岁时,家人买梨给他治疮,可孔融觉得自己应该关爱关心自己的人,便将大梨让给了别人,自己只吃最小的梨。以后我也要像孔融学习,更加关爱自己的兄弟姐妹,处处想到他们,有好的东西时与他们共同分享,而他们有困难时,我也要主动伸出援助之手,,当他们烦恼时,也要为他们排忧解难,和他们共同开心,共同忧伤,团结互助。

今后,我一定会做到“首孝弟,次谨信”,与亲人共处一片蓝天,互相关爱帮助。而《弟子规》也将陪伴我走过以后的人生!

弟子规读后感心得体会篇五

昨天我跟妈妈吵了一天的架,晚上妈妈还是帮我铺被,妈妈对我说你应该学一学《弟子规》。

说实话关于《弟子规》,我只知道《弟子规》这三个字,内容根本就不知道。今天,我读了一遍,真真的是没有做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这十二字我反思了很久。我很惭愧,读了的书,百善孝为先,最基本的东西我没学会。我没做到。我的社会经历几乎为零,我不懂人情世故。昨天妈妈教我,可是我没听,反而跟妈妈吵起来了,吵得很激烈。事后我跟我小妹说,小妹说妈妈在教,你还不懂,你这样早就被开除了。我做到的是父母教,勿敬听。

因为做错了事,妈妈批评了我,我还是觉得我是对的,不认错,跟妈妈据理力争。我做到的是,父母责,勿顺承。伤人一句三冬寒,我冲妈妈说了很多伤人的话,妈妈还是会主动说话,缓解气氛。今天早上,妈妈说,因为我是你妈,我还是会跟你说话,会管你。

这十二字,我应该学会,必须做到。百善孝为先,我要做一个善良的人。

弟子规读后感心得体会篇六

《弟子规》是根据《三字经》编写的。其包含了《孝经》《礼》等传统思想,特别是在行动方面做了规范。其中的礼仪规范是做人的根本。就比如大树,只有根扎得牢,树才会长得茂盛。做人,只有将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来,一个拥有谦虚恭敬仁慈博爱的心的人,才会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以下是我阅读后的点滴体会。

所谓“弟子”就是学生,活到老,学到老,做圣人的学生。“规”是什么意思?就是规范、道理,做人应尽的道理,做人应尽的规范。“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地去学习、去感悟,就会明白许多的道理,为人处世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有了做人的准绳,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在过去孩童都懂得的道理,我们现代人又有几人能知晓呢?“长者先,幼者后”,有好吃的长辈先尝。所以,在我们的人生理念中,长辈就是太阳,我们是星星,永远围绕着太阳转。

本来这本书是作为儿童启蒙读物的,大约和《三字经》的效用差不多。可是,我们现在的人,普遍缺乏这种教育,所以现在学习这本经典也是恰当的。特别是当今,社会伦理失纲,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吁重新定位我们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关怀,创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学习经典也就显得尤其必要。

我想,一个人活着就要讲点道德,有点品位,这才赢得别人的赏识。而《弟子规》中所讲的道理,正是教人伦理纲常的最基本的常识。今后,我还会深入内心地反复读诵《弟子规》,从中学会做人处事的道理,并提高自己的修养。

弟子规读后感心得体会篇七

近来这些天读了《弟子规》,感触良多。《弟子规》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承载了古人先贤对于人在社会中为人处事的标准:孝顺、友悌、严谨、诚信、爱心、仁义和好学。我从身边的实际出发,写下了这篇读后感。

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是对弟子规的总述。

入则孝,这是弟子规对我们的第一个要求。百善孝为先,行孝是为人子的本分。圣贤教导我们,要从内心深爱、感恩我们的父母,因为对我们恩德最大的,莫过于自己的父母,怀胎的辛劳,生育、教育的付出。父母的恩德,我们一生都无法报的了。对于我们这种长期出门在外的打工仔,虽然不能呆在父母身边以尽孝道,但我们可以尽自己的努力,替父母分担一些,多打电话回家和爸爸妈妈聊聊天就是对他们最基本的孝道。

出则悌,是圣贤教导我们,首先要友爱兄弟姐妹,多照顾帮助兄弟姐妹,对长辈要尊敬,其次出外要友爱朋友以及一切和我们身边相处的人。出门在外,朋友是必不可少的。我们要多团结朋友,多关心身边的人。就像现在我们酒店一样,大家聚在一起上班,这是一种缘分,大家都是出门在外,都不容易,我们要互相帮助,相互团结。大家应该团结一致,共同把工作做好。同时作为下属,我们对我们的上司、领导要尊敬,见面要主动让行、打招呼,处处要谦虚礼让,要恭敬礼貌,见到长辈要恭敬问候。这是我们能否在一个公司、集体站稳脚跟,有所发展的基本条件。我们必须要做到,而且要做到最好。

谨,我们要时时刻刻关照自己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这会帮助我们免掉许多坏的习惯,并逐步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圣人们告诉我们这个“谨”,就是让我们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要时刻保持严谨的态度。在酒店的工作上要做到对待工作认真严谨,要小心行事,在做工作时先想想该怎么做,怎样做才不会犯错误。俗话说的好:先思而后行。要做到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位顾客,做到让每一位顾客满意。在生活上也一样,同样要保持严谨的态度。自己的起居饮食要有规律,对自己的日常行为多进行检点,逐渐改掉自己的不良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争取做个优秀员工。

信。俗话说的:人无信则不立。一个没有信用的人很难在社会立足。在现在这个普遍没有信用的社会,我们要立志做圣贤,做他人的榜样,去掉以往的虚伪、不诚实,以诚实守信,仁义道德来处世,来感化周围的人。在生活中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要言而有信,言而必行,与他人坦诚相处。

泛爱众,其实就是前面说到了的要与他人和睦相处,团结一致。在现实生活中处处以恭敬、谦卑为原则,做到不自私自利。不去巴结富人,不看不起穷人,以平等心待人接物。同时在工作生活过程中,不说人是非,不揭人短处,要尊重同事朋友。我要努力学会去从真心里爱别人。我要不断历事炼心、不断努力。仁慈、悲悯一切众生,是圣人、菩萨的境界,我要从弟子规的基础开始,从做一个标准的好人开始,立志向、学圣贤,做菩萨。尽可能的去帮助别人,关心别人,让我们这个集体更加团结、和谐。打造优秀集体,从我做起。

弟子规读后感心得体会篇八

前几天,我们班主任程老师让同学们阅读、背诵《弟子规》,并且要求我们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这不,我马上就运用上了。

昨天晚上,已经十点多了,爸爸依然津津有味的看着电视里精彩的节目,我就对他说:“爸爸,天太晚了,您也该休息了吧!”爸爸笑咪咪的说:“一会儿,再看十分钟。”十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但是老爸还是坐在沙发上稳如泰山,一点想关电视的意思也没有。我正要跟老爸发脾气,突然想到《弟子规》里的一句话,“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于是,我就小声地说:“爸爸,天太晚了,不及时睡觉会对身体不好的。”老爸看了看我,对我笑着说:“好吧!这就关机。”说着,爸爸就关掉了电视……还有一次我也用到了《弟子规》。

那天晚上临睡前,妈妈让我自己去洗脚,我正想说不想洗的时候,又让我想起《弟子规》里一句,“父母命,行勿懒。”我就对妈妈说“好吧!我马上去洗脚。”妈妈还夸我真懂事!

通过学习《弟子规》,我感觉好处真多呀!以后我会每天坚持阅读、背诵《弟子规》。

弟子规读后感心得体会篇九

今天是星期六,作业都写完了,闲着没事顺手拿了弟子规看,一翻开就看到:

亲所好,力为具。

亲所恶,谨为去。

我不太明白这是什么意思,看到下面有注解,我急急忙忙的朝下方看,哦!原来是这个意思:爸爸、妈妈喜欢的一切,应该尽自己的能力来为爸爸妈妈准备好;爸爸、妈妈所不喜欢的,应该谨慎地替爸爸妈妈除去。

是啊,我们应该报答爸爸、妈妈,他们做的一切都是为我们好。爸爸、妈妈养育了我们,我们应该跟他们说声谢谢!

弟子规读后感心得体会篇十

转眼间女儿已长有三岁,上了幼儿园。忽一日回家,传达老师的要求:家长陪同诵读经典。我在记忆的深处搜寻了好几遍,终于忆起似乎有这么一本书,好一会儿翻箱倒柜后,《弟子规》那本金色的小书,静静地躺在了我们的面前。从此,我们开始和这本小小的书结缘了。

我很好奇在众多的古典书籍中,老师为何选择这本做为孩子的启蒙读物。与女儿一起诵读一段时间之后,终于明白其中的道理。《弟子规》总叙中写道:“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总叙告诉我们做为一个人,首先应做到的就是孝顺父母。

孝悌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幼时读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总会想象出在孟郊将要千里赶考前,深夜的油灯下,头发花白的孟母正凝神为儿子缝补着衣裳,一针又一针,把对儿子无限的爱都缝进了衣裳里。

长大后渐渐明白,我的母亲何尝不是“孟母”,深深地爱着她的儿。儿时的我是一个从不与母亲分离的小家雀儿,母亲走到哪儿,我都拉着她的衣角,躲在她的身影里。长大后,离母亲越来越远,开始是求学,而后是工作。离家越远,母亲的爱,感受越深。每次回家,母亲总能变戏法似的弄出一大桌子我爱吃的菜,席间再一次次的把菜夹到我的碗里,碗里的菜堆得似小山;母亲好像每次都积攒了说不完的话,聊聊亲戚们的生活,说说地里的庄稼……时间就这样温馨而美好的流逝,母亲就像幼时的我粘着她一样,一直守在我身边,看着我睡下,帮我拉一拉被子,蹑手蹑脚地灭了灯,带着满足的笑关上了门。

“养儿才知父母恩”,真是一点不假。从女儿呱呱坠地那刻起,我也荣升为人母,顿时感到肩上的担子沉重。每一夜每一次的哺乳,换尿片,洗澡,穿衣,直至修剪指甲……再到一粥一饭,一言一语,哪一样都得放在心上;到了小女儿降生,事情更是成倍的增加。每每累得抓狂的时候,总会想到:要干沉重的农活,要做无尽的家务的母亲,还成功的养育了我们三兄妹,那得多累啊!“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亲的爱,母亲对我无微不的至关心,我如何能报答一二呀!

《弟子规》,让我更深刻的体会到了母爱,让我更加懂得了孝顺父母的重要;感恩《弟子规》,让我找到了教育孩子的良方,找到了传续爱的妙法。和女儿一起诵读《弟子规》,我想在她小小的心灵,种下爱的种子:让她学会爱父母,爱家人,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我相信有一颗善良仁慈心的女儿,一定会孝顺父母,努力学习,有益于社会,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为爱而读,让爱传续,我们将继续!

弟子规读后感心得体会篇十一

“弟子规,圣人训,首条弟……”校园里不时传来朗朗书声,随着读书声,李毓秀的《弟子规》也来了。它的书香弥漫了整个校园,低年级背着,中年级读着,高年级理解着。全校每人都有着一本集孔孟等圣贤的道德教育之大成——《弟子规》。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中国启蒙教材,作者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文章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格守的守则规范。

《入则孝》是《弟子规》里一个重要的部分,“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父母有事交代,应立刻动身去做。父母教导,应恭敬聆听,父母责备教诫时,应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不使父母生气。我们要学习黄香,十分孝顺父亲。平时生活起居,要保持正常有规律,不要任意改变,以免父母忧虑。纵然是小事,也不能任性,擅自作主,而不向父母禀告。我们不能损为人儿女的本分,因此惹父母担心,是不孝的行为。如有私藏,品德就不完美,父母会伤心。

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是每个人第二个“身份证”,在日常行为中,是诚信和信用的综合表现: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果,一方九鼎,一诺千金。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守信作为基本的公民道德规范,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的一道重要的底线,成为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一块基石。

诚信,可以引来发家致富。哲人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诗人的“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民间的“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言而无信,行之不远”,都极言诚信的重要,几千年来,“一诺千金”的佳话不绝于史,广为流传。开口说话,诚信为先,答应他人的事情应尽力做好,而不能用花言巧语或欺骗。华盛顿与樱花树是个流传为广的故事,华盛顿小时砍倒了棵父亲的樱花树,他勇敢地承认,并得到了父亲的谅解。

弟子规读后感心得体会篇十二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每天早晨,学校里面都会传出阵阵悠扬的读书声。每当听见这读书声,我都会沉浸在其中,从内心怜听其中的道理。

《弟子规》是清朝康熙年间李毓秀所写。《弟子规》这本书,是以孝为本,教人为人处世,懂得感恩,谦卑礼让,做个君子之人。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和大家相处时要平等友爱,并且亲近有仁品德的人,向他学习。古人说,百善孝为先。如最简单的孔融让梨的故事;再如孟子的“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郊《游子吟》中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都是古人在孝礼仁义中很好的体现。

《弟子规》使我受益匪浅,让我改变了以前的一些观点。我记得我在读幼儿园时,家里就有《弟子规》绘本了,妈妈就常常教我读《弟子规》,当时我只能一字一句地跟着妈妈读,虽可以从头背到一半内容,但都还不太明白其中深奥的道理。随着我渐渐长大,我慢慢明白了《弟子规》一些做人处事的道理。但我还是会做一些有违《弟子规》的行为。做错了事,父母教诲时,不虚心接受,使父母亲生气、伤心。到了后来,我懂得了《弟子规》的精髓,也知道了应该尊敬长辈,同时也应该尊师长和团结同学。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在弟子规里面,还讲了要诚信为本,我想这也是父亲给我起名的初衷,诚实守信是做人立身之根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比如王安石在《商鞅》中所写的“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在这里比喻诚信比金钱更贵重;《礼记·中庸》中“惟天下之至诚,为能化”。意思是只有天下最真诚的心才能感化人。

这些都是古人对诚信的坚持,因此,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我们从小就要做—个诚实守信的人。

现在经常把《弟子规》运用到生活学习中。每当父母教诲我时,我就会想:“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也会领悟到“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的道理;每当看见有别的同学去拿别人的文具时,我就会说:“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每当我学习不刻苦想偷懒时,就会提醒自己“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如果现在不努力刻苦学习,长大了出来社会工作就来不及努力了。

除了以上这些,《弟子规》中的很多内容也是很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如“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这些都可以很好地运用到学习上。只要认真去体会,一定能悟出其中蕴藏的许多道理!

《弟子规》既是我的启蒙老师,也是我今后学习生活中的一盏指路明灯。

弟子规读后感心得体会篇十三

一年级开始,我们班同学冼哲贤的姑姑给我们每人捐赠一本书,叫《弟子规》,从那以后我们的莫老师每天都要求我们朗读《弟子规》。

弟子就是学生,规就叫规范。《弟子规》总共有67页,我们现在学到了34页“泛爱众”,“谨”里面说了:如果是无意中做了错事,那就叫“错”,如果是故意去做的,那就叫“恶”。如果错了还不改,还要极力掩饰,那就是错上加错。我爸爸经常说:“有了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有错还不改。”

我们的《弟子规》分八个不同的部分,分别是:总叙、入则孝、出则弟、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这八个部分,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以及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一年级的时候我虽然背得流利,不过总是很慢,但现在我不仅背得快,还流利。当我读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的时候,我不禁想起了自己,那一次,我正在沙发上津津有味地看电视,在看《超兽武装》,妈妈就叫我去擦桌子,我说:“等一下,等一下,我马上就去擦桌子,再等一下就播完了!”

可是我过了很久,我仍然坐在那里无动于衷,妈妈再三催促了好几次,我才懒洋洋的坐了起来,还满脸不高兴,现在想起来还有一点惭愧呢!

还有一次,星期天的时候,我去普罗旺斯表演拉丁舞,我一直觉得那件衣服很难看,而且紧,又不舒服,于是我一直大声抗议,妈妈说:“能穿就行了,干嘛那么挑剔呢?”我转念一想:“《弟子规》上面说“衣贵洁,不贵华”,意思是穿的衣服在于整洁大方,而不在于华丽。”想到这里,我终于不再挑剔了!

《弟子规》就像一面镜子,使我看到了我生活中的缺点和不足,也知道了莫老师让我们读《弟子规》的用意了,因为它可以教我们怎样学习,怎样生活,怎样做人!《弟子规》真是一本好书!我喜欢!

弟子规读后感心得体会篇十四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上下五千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而古人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曾子就曾经说过这么一句经典的话:“吾日之者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是否守信。学业是否时常复习?曾子说的很有道理,每天反省自己,就是在自我督促,使自己的学业大有进步,也会拥有更多朋友。我就有过这样的经历。

再如《弟子规》中说:“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生无变。”出门要告诉父母一声,回来要通报一声,以免父母挂念,平时居住的地方要固定,选定的职业或志向要努力完成,不要轻易改变。以前我去哪里玩,都不告诉父母,回来的时候也不声不响的。自从我知道了这句话后,决心改变这个坏毛病,做一个让父母放心的好孩子。

“对饮食勿抉择,食适可,勿过则”。对于食物,不要挑食,也不要偏食,偏食会营养不良。吃东西要适可而止,不要过量,过量会损伤脾胃。我有一个姐姐,她吃饭十分挑食,这个不吃,那个不吃,倒是天天笑零食离不开她的嘴。每天不是吃可乐鸡翅,就是吃方便面或西红柿,从来不见她吃过一口青菜。一到冬天感冒发烧天天伴她左右,身体也十分虚弱。虽然她是我的姐姐,比我大一岁,但是我俩走在大街上,大家都认为我是姐姐,她是妹妹。因为我比个子高,身体也比她结实。我一定要把《弟子规》这本书推荐给我的姐姐看,让她和我一样健康成长。

对于《弟子规》我每读一句,都会找出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足。啊!《弟子规》真是我的良师益友,和它朝夕相处,我就会作为一个既懂事又快乐的人。

其实,古人还留下许多千古绝句,如“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像这样的句子,还有很多很多。我也从中受益匪浅,如从“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中,我学会了听取别人的意见。从“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我懂得了友情的份量。“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明白了,趁我们年轻的时候,要多多努力学习,将来,当我们回首往事时,就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多读经典,能对身心有益,对古人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不是更能提高我们的修养吗?让我们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吧!

弟子规读后感心得体会篇十五

弟子规是国学启蒙经典,也是对小学生启蒙教育中养成良好习惯的熏陶,学习最重要的事情不光是刻苦勤奋的付出,还需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阅读弟子规,从中获取国学素养和思想,大有裨益。

一直想阅读弟子规,但总是不得空闲,今天我阅读了《弟子规》中的“谨而信,泛爱众”这一句,特别有感触,谨而信告诉我们不仅在做事的时候要谨慎一些,不能麻痹大意,让我们学会从细节着手,把事情做得更加完美,而且还要懂得诚信,诚信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我们从小就要学会做一个诚信的人,这是优秀的传统美德。

平时,我们也常说中国人缺乏信仰,也成为了一个社会话题,的确,我们对国学和传统文化的不重视导致了这个结果,因此复兴国学是多么重要。而“泛爱众”就是告诉我们要有博爱之心,可见,缺失信仰只是我们没有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罢了,并不是自古至今就如此。因此,我们要学会关爱同学,推己及人,让自己具有博爱之心,爱自己,也爱他人,做一个有爱心的学生。

读弟子规,就是要传承和学习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汲取精华,剔除糟粕,让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加富强,社会更加和谐美好,因为:少年强,则国强。可见,阅读弟子规不仅是为了学习,更是对国家的复兴有积极的意义。

在这里,我推荐每个人都阅读弟子规,尤其是处于启蒙阶段的小学生,领悟国学的奥义,为复兴国学文化做出一份贡献!

弟子规读后感心得体会篇十六

我经常听说《弟子规》是封建糟粕,不要给小孩子读。我小时候其实也没有读过这本书,今天趁着周末空闲,我找到这本书来读了一下。

一看到这本书,就为这个短短的文章所吸引。全文基本上采用的是说教的形式,比如其中说:“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就是要告诉孩子们,要尊重父母,爱惜父母。

在现在我们教育小孩子,一般比较推崇西方的教育方法,很少用我们自己的祖先留下的方法。小孩子的教育有多重要,相信现在每个家长都应该知道。

首先,《弟子规》的原名叫做《训蒙文》作者是一个清朝的秀才,后来因为各种原因被改成了《弟子规》。这本书的目的是启蒙养正。里面确实有很多内容对现在小孩子有不利的因素,甚至有人说这本书对后来的中国走向衰弱也多了一份“贡献”。

但是我们也不能以偏概全,我们现在读的《弟子规》是经过修订的,已经去除了很多不好的东西。所以,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可以引导孩子的正确的世界观有一点用。一个人为人处世毕竟要尊崇一定的原则,孩子可以解放天性,但是不能任其自由发展。为人父母在教育小孩的时候也应该注意。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中华文化已经发展的非常成熟,许多优秀的东西已经吸引了世界。教育的重要性可想而知,但是我们面对孩子教育问题时要特别重视。学习好的东西永远没有错。

弟子规读后感心得体会篇十七

《弟子规·千家诗》是一本将《弟子规》与《千家诗》编合在一起的国学书籍,其中包含《弟子规》部分经典语句的解读分析以及《千家诗》中诗歌的赏析。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整本书中“孝悌、谨信、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的观念,为学生制定了行为规范。《千家诗》是明清两朝带有启迪性质的格律诗选本,所选诗歌大多是唐宋时期的名家名篇,包含“七绝、七律、五绝、五律”四卷。

这本书《弟子规》部分对于提升人的品德修养、普及礼仪常识很有帮助,《千家诗》部分则给人以韵律、精神上的审美愉悦。

《千家诗》部分中,有几首诗让我随诗文游览了四季变换、西湖美景。

如南宋诗僧志南的《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首诗写了诗人驾舟游春的情景。本为春雨,却以烂漫的“杏花雨”代替,本为春风,却以柔情的“杨柳风”代替,细雨沾襟、清风拂面的春之美感从诗句中一下了迸发了出来。又如唐末高骈的《山亭夏日》“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这首描写夏日风光的七言绝句,首句看似平平无华,仔细品味,却又不得不停留在“阴浓”二字感叹诗人的深意。阴浓,不光是树叶茂盛以至树荫浓郁,更给人夏天烈日当空,全被遮挡在树叶之外的感觉。将波光滟潋的池塘水面比喻成水晶帘,更因帘动而骤觉微风,闻得一院的花香,夏日虽酷烈,却因这微风、清香而使人觉得舒爽、心醉。真想前往这千年多前的山亭当中度过苦夏呀!再如宋朝刘翰的《立秋》“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玉屏空,夜空如洗,玉色空明。这秋夜的天空,这皎洁的月光,美如玉色屏风。这秋意何处寻觅?落满台阶的梧桐叶映着月光,原来就在眼前、身边。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首南宋林升的《题临安邸》政治意味或许多过景色描写,但只一句“山外青山楼外楼”便将西湖的山水楼台青山叠翠、楼宇繁华的样貌展现在世人面前。再加上重读了为人们所熟知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真不禁让人对西湖心生向往之意。

弟子规读后感心得体会篇十八

在《弟子规》这本书中,我又结识了很多新朋友,有讲信用的宋濂、有孝敬父母的王祥、有尊敬师长的孔子、还有为他人着想的孙叔敖……从他们身上,我又得到了许多知识。下面就让我来给大家讲一个孙叔敖杀蛇的小故事吧。

孙叔敖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国相,他从小就非常勇敢,心怀民众。

小的时候,有一次孙叔敖到外面游玩,突然他看见一条两头蛇,他很害怕,刚转身想跑时,又心想如果这两头蛇去害别人怎么办?于是他就拿砖头把那两头蛇砸死了并把蛇给埋了,然后才哭着回家。

回家后母亲问他哭的原因,孙叔敖回答说,我听说,见了两头蛇的人一定会死,刚才我见了它我肯定会死的。母亲又问蛇现在在哪儿?孙叔敖又说,我害怕别人又见到这条蛇,已经把它杀了并埋了。他的母亲说:“好孩子,你这是替别人做好事,上天会给你福气保佑你的。”

等到孙叔敖当了楚国的国相,他还没开始治国,但是楚国人就已经相信他是一个仁义的人了。

读了孙叔敖杀蛇这个小故事,我想赞扬一下孙叔敖:孙叔敖,你真是一个善良,为他人着想的好孩子呀!我要向你学习。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12628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