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可以通过共享教案来互相学习,提高教学水平。教案应该考虑到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实用性。下面是一些教案的案例分析,希望能为大家解决实际教学中的问题。
李白古诗望天门山教案篇一
本课文是三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古诗,李白的《望天门山》,我略去其中的写字和识字环节,和大家探讨的是如何更好地学习古诗。
我确定本首诗的教学目标是: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感情,热爱祖国河山。
2、能正确朗读、会背诵。
3、感受语言,积累语言。
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法如下:
我把学习由浅入深,板画与古诗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真正领略古诗的风采。
学生该如何有效学习呢,可以概括为。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边读边感悟,感受到的内容用读来表达。
具体该如何操作呢?下面我简介教学流程。
(一)导入(背景导入)。
(二)层层深入展开教学。
(1)读熟扫除障碍。
首先,让学生把诗读正确、流利,扫除生字障碍。
(2)读懂理解诗句意思。
在理解诗句意思时,学生读一句,教师板画一处,诗图结合,诗句的意思全在图中,一目了然。这时再引导学生读诗,这次学生的感受一定和第一次不一样。
师:同学们看这首诗的四行两句,谁能读出不同语气,在学生的朗读中就会体验到第一句中长江的雄浑、辽阔、汹涌。也体验到了第二句中那撒满夕阳的辽阔的长江中,那孤帆一点的`绮丽、洒脱。引导学生用各种形式朗读。
(3)品读感受语言的奇妙。
这是教学的难点,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很高的要求,我觉得这么好的语文素材,这么优秀的文化瑰宝,如果不利用好,太可惜了,但又不能强加给学生。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是这样设计的,我让学生在不同的字下点上重音,然后朗读体会,谈自己的感受。
第一次在断开回来下点重音读过之后,学生谈想法,师出板书:语言美。
这时教师出示搜集的描写祖国山河的古诗,然后学生再把自己搜集的读听。
通过以上层层深入的设计,学生真正触摸到了古诗的脉搏,领略了古文化的妩媚和风采,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李白古诗望天门山教案篇二
1、自读自悟、小组合作,体会诗句含义。
2、背诵和默写《望天门山》。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他体验诗人的感情。
3、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壮丽,感受作者豪迈的情感。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呢?
指定学生起来背一背李白的一些古诗。
2、师: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
学习一首他写的诗——(学生齐读课题)《望天门山》。
设计意图:激趣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读诗乐趣。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
1、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2、检查交流。
(1)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的生字:断楚孤帆亦妆。
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2)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的!
(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3、自读自悟诗意。请大家联系课文中的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1)学生个人读悟。
(2)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3)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4)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学诗歌的能力,独立理解诗歌的意思。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遵循了“注重朗读指导的原则”和“以阅读、记诵为主的原则”)。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2、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诗情。
3、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4、指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自由练背,同桌互相背,多媒体配乐有感情地背。)。
设计意图: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热爱古诗。
四、书写生字,默写古诗。
1、练习写生字“断、楚、孤、帆”。
设计意图:养成天天练、天天写的好习惯。
五、总结全诗,深化感悟。(遵循了“情感教育与情景感悟相结合的原则”)。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走出课文,拓展延伸。
李白古诗望天门山教案篇三
《望天门山》是三年级上册第21课,25岁的李白第一次离开家乡,接着又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学生没有亲身经历很难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在孩子们充分的读熟古诗之后,我边讲解便用简笔画绘制了一幅两山隔江对峙、孤舟日边而来的画面。孩子们对古诗有了理解,当我再次让他们读时,吕嘉惠的举动引起了我的注意。她一边读一边加上动作,“天门中断楚江开”右手使劲向下猛劈,好似长江将天门山猛然劈成东西两半;“碧水东流”右手向前蜿蜒前行,“至此回”手腕回旋,这一动作仿佛让我真的感受到了长江之水滚滚东流,到此回旋的情景。“两岸青山相对出”将两只胳膊高高举起,掌心相对。
“孤帆一片日边来”左胳膊伸直,左手握拳好似一轮红日,右手做小船状从日边缓缓向胸前驶来。这一连串的动作既优美又生动。我让吕嘉惠做老师,我和孩子们一起边读边表演,孩子们不仅理解了古诗,而且很快就能熟读成诵了。看来,千万不能小看了这些小家伙,他们说不定就是我们的老师呢!
李白古诗望天门山教案篇四
李白是我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被人们称作“诗仙”。他的诗一方面豪迈狂放,另一方面又不失优雅自然之气。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或为豪放派,或为婉约派,惟有李白能兼而有之两派的精华,而且能自然地将其汇容。单凭这一点,他就可以在诗坛独领风骚。
拿《望天门山》这首诗举例。"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一个"断"字就生动地表现了天门山山势险峻的特点。人们眼前会浮现出一幅画面,在很久以前身高万仞的山神手持一柄大斧,用力向天门山一劈,顿时山石崩飞,一座大山被劈出一条裂缝。而汹涌的楚江水由西向东奔腾而至,一下子将裂缝冲大,形成了现在人们所看到的景象。这是发生在一瞬间的事情,而"断"字就是表示一种急促有力的动作。李白选用这个字真可谓独具匠心。而第二句中的"回"字更是用的精妙绝伦。一泻千里的大江,在人们不注意时突然转头冲了回来。这种气势就如同你抓住了老虎的尾,它立刻回过头向你猛扑过来。你虽然知道情况十分危急,但是身子却已经完全僵住了,无法动弹一下。这种能让你心跳加速的描写,除了李白谁又能写得出呢?后两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出"字赋予了山生命,使它有了动感。人们可以想象两边山崖走向远方的情景。前三句气势恢弘,节奏紧促,而第四句却笔锋一转,一切都仿佛慢了下来,最后定格在一幅画面上:夕阳西下,将要沉入江水中,一片金色的霞光洒向湖面,就在这时有一叶轻舟从远方飘荡过来。作者由动写到静,由紧张写到舒缓,作者就在一紧一缓之间抒发了自己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
"诗仙"的称谓的确是名副其实。李白的诗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他的性格中有仙人的一部分。他的洒脱、高洁使他的诗具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诗是人思想的载体,人又是诗的基础。所以李白在诗歌上的成就,主要是因为他有不同于凡人的性格。也许过去有很多的诗人想去模仿他的诗风,但是却没有一个人的名气能超过他,那时因为他们无法像李白一样作生活中的仙。无论过去、现在或是将来,"诗仙"只有一个,那就是李白。
李白古诗望天门山教案篇五
三、四句是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的青山相对而来。非身临其境者,不能有这样的体会,也不可能写得如此传神。形象地用“孤帆一片”来代表一只船,这“一片孤帆”把天门山点缀得活泼起来,展现了生动优美的意境,使读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门山的壮丽风光。这节课,较大的突破就是要改变了古诗教学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传统做法。课堂上,从学生认识“天、门、山”三个甲骨文字开场,由文字想象引出今天要学的古诗,通过出示甲骨文,引导学生观察字形,不但帮助学生理解了课题,还使学生体会到汉字具有表意的特点。在精读感知部分安排了“三找”:第一次是找描写景物的字词,感受景物的高广、辽远;第二次是找描绘色彩的字词,从“碧”的字形入手,感知色彩的鲜亮,在让学生了解碧在古诗中的应用,丰富古诗积累,除此之外,通过这一环节让孩子们感受画面的温暖昂扬—青山、碧水、红日、白帆;第三次是找表示动作的字词,重点从分析“断、开、回”的字形体会山的雄伟和江的汹涌,之后又抓住“相对出”体会山的动态美。同时,在每个环节感悟之后注重朗读感悟,如齐读、指名读、叠读等。最后拓展链接部分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让学生深入了解李白做此诗时的心情,最后结尾部分有感悟了古诗的吟唱,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节课下来,感觉不足之处还有很多,如缺少老师的范读,整节课还是以老师问学生答为主等,如果再次上这节课,我会先让孩子们反复朗读《望天门山》这首诗,读后,说说感受,再说说自己学会了哪句诗?怎样学会的?在学生理解诗句大意后,我对难点再适当点拨,进行品字品词,强化抓重点字的理解,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李白古诗望天门山教案篇六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
1、天门山:在今安徽当涂西南长江两岸,东名博望山,西名梁山。两山夹江而立,形似天门,故得名。
2、楚江:流经湖北宜昌县至安徽芜湖一带的长江。因该地古时属于楚国,所以诗人把流经这里的长江叫做楚江。
3、回:转变方向。
4、两岸青山:指博望山和梁山。
5、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好像来自天边。
译文:
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一叶孤舟从太阳旁边飞速飘来。
赏析:
《望天门山》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
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一、二句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三、四句把浑阔茫远的水势,写足了,写活了。
李白古诗望天门山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3、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自制的谱曲的诗句和李白其它山水诗的课件。
2、学生准备:朗读古诗,平时积累一些李白的诗歌。
教学重点:。
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难点:
感悟诗境。
课前谈话:
一、揭题。
老师带你们去游天门山,怎么样?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板书:望天门山。
二、读通诗文,初悟诗意。
1、刚才让老师领略了你们扎实的语文基本功,现在再去过难关,有信心吗?底气不足呀。
会读这首诗吗?自己大声读读。
现在你们是否也想读?你觉得我哪里读得不错,欣赏我的,你可以学习我的,如果你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你就读出你自己的感觉。
男生来读读。女生来读读。全班一起读。
2、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再去读读、找找、划划。
反馈: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3、我还知道你们班画画水平很不错的,来展示一下吧,把这首诗画出来。想要把这首诗画好,该做些什么准备?(读诗、读懂诗的意思)。
生自由作画。
三、想象,领悟诗意。
1、师也画一画,板画天门山。这是——?天门天门,顾名思义就是天上的门,可见——?能用“天门山真什么”来说说吗?(高、俊秀、险……)。
是呀,难怪诗人写到天门山犹如被江水冲击而隔断似的,这么雄伟这么有气势,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哪!
2、师板画江水回旋、向北流。老师画的是什么?(水)怎样的水?(碧水)碧水还可以说什么水?(清清的水、绿绿的水、干净的水……)这样的水流到天门山的时候,由于山势的阻挡,产生回旋,转向北流了(师结合板书加上手势来说)。
现在,你的眼前仿佛浮现出什么画面?你仿佛听到了什么?(水狠狠地、猛烈地撞击岩石,发出哗哗、很响的、震耳欲聋的声音……)大自然的景色真是秀丽神奇!
其实我画的水是一条江,叫什么?(楚江)楚江又叫什么?(长江)在古代,长江在天门山之前的中游流经战国时期的楚国地域,被称为楚江,天门山之后的下游流经吴国地域,被成为吴江。
我画的其实就是诗里的哪几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师神情并茂读这两句诗。你也想读读吗?我们比赛读,你们不先练练吗?指名几位生读,评读,评出优胜者。
3、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山的磅礴,诗里还有写山的吗?(两岸青山相对出)这又是怎样的山呢?(请两位生来表演,为了显示山的高大,可以向上伸手臂并向中间靠拢点,演示山向中间突出的样子)师板画两岸的青山,同时板画孤帆和太阳。
4、看看老师又画了什么?怎样的小船?怎么行驶的?从孤帆你还能联想到什么?(作者在这船上欣赏风景,被美景陶醉了,写下这流传千古的佳作。)。
刚才我画的是哪两句?(两岸青山相对出,一片孤帆日边来。)师做手势范读,生练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
四、诵吟古诗,拓展积累。
1、这么美的诗,能积累下来吗?可以做做动作背。生自由背诵,指名背,齐背。
2、在古代,古人可不像你们这样读诗、背诗,他们是吟诗,吟唱诗歌,也就是把诗歌唱出来。今天我们也来学一学古人,唱一唱诗。课件出示:谱上曲的诗句。
师唱,生跟唱,师生齐做动作唱。
3、知道这么精彩的诗是谁写的吗?对李白你了解多少?
老师也找了几首,给同学们欣赏。课件出示:《独坐敬亭山》、《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天门山》。
五、结语。
古诗是我国文化宝库里的一多奇葩,而李白只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星,还有很多诗人和他们的诗歌也很有名,千古流传,等着你们去欣赏,去诵读。
李白古诗望天门山教案篇八
人教版第五册第六单元围绕“壮丽的祖国山河”这个专题编写的,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就选编了这首气势浩大的《望天门山》。《望天门山》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作者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的诗篇。这首诗是李白25岁时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微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的。诗中的第一句写山,写出了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第二句写水,写了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长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第三句写远望天门两山所见的雄姿,第四句则点明“望”的立脚和诗人的淋漓兴会。选编这首诗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古人对祖国山河的描写,在诵读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情境,在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诵读去体验诗情,感悟诗意,领悟诗人对祖国大好山河的喜爱之情。
学情分析。
学生对诗人李白并不陌生,之前就学过他的诗篇《望庐山瀑布》,了解到他这写了大量歌颂祖国山河的诗篇,在理解古诗上,沿用以前理解古诗的方法“增换调补”来理解诗意。由于本班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不均衡,全班40个学生,能把话说清楚完整的有15个左右,而有三四个学生的认识水平还相当于一年级,积累量不多,语言表达不流畅,所以在理解词义句意、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上有很大的困难,所以有教学中帮扶会比较多,老师在课堂中也会更多的关注差异。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让学生能借助汉语拼音学习古诗,认识4个生字,这4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能力目标:
理解词义句意,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难点:体会古诗的意境及特点,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反思:
在备课时,我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与学生一同学习这首诗的:
1.抓关键字词,体会情感。在设计中我抓住诗句中的动态词“开、出、回、来”,体会作者把景写活,在体会中,我善于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想像,每一句诗即是一幅画,引导学生抓好这些关键字词,想像画面读出情感,感悟诗人的喜爱之情。
2.学习生字时,由于是三年级的学生不用像一二年级那样,我适当放手让学生从己有的知识想出识记的办法,注意了低中年级的对接,而且我还运用了字理识字的方法来辅助学生识字,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识记和积累。
3.注意语文课“听说读写练”相结合,实现学生的“双基”训练。在设计中,我将这五要素融入到课堂中。古诗以诵读为主,我在指导读时,则结合自己参加语文朗读培训班时学到的古诗朗读技巧来指导,引导学生朗读古诗时,注意“横看三字尾,竖看起承转合”,教师范读指导,激发学生读古诗的兴趣。
4.在学习过程中,关注差异,培养团结合作的能力。在课堂中,问题简单的给后进生回答,难的,同桌互助,如有自学后两句时,这方面的关注会更突出一些。
在课后,我发现还有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以下三点把握不是很好:
1.教学时间的安排不适当,出现前松后紧的情况,在各个环节的时间分配把握不是很好,这还需不断地改进。
2.在引导学生理解诗句进,方法“增换调补”没有落实到位,出现学生在回答理解诗句时,还是停在按字解释上,只有几个尖子生可以用,这个方法有一定的难度,还需在今后的教学中多使用。
3.在指导朗读时,由于时间的分配不妥,所以在“悟情”环节中,没能更深入地去体会诗人的情感,所以学生在读时,诗人味没读出来。
李白古诗望天门山教案篇九
这是一篇写景的作品,是作者在游览美丽河山时心情大好的情况,写出的一篇名作!其原文如下: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1,天门: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所以叫“天门”。
2,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3,楚江:即长江。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4,开:劈开,断开。
5,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6、回:回漩,回转。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7、两岸青山:分别指博望山和梁山。
8、出:突出,出现。
9、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雄伟的天门山被长江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两岸青山相对耸立着拔地而起,一叶孤舟从太阳旁边飞速飘来。
《望天门山》是李白开元十三年(725)乘船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初次见到天门山有感而发,并没有什么特别用意。
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乐观豪迈的感情。
1,“望”。这是一首江行写景的七绝诗,题为“望天门山”,可见作为描写对象的天门山风光,系诗人舟中放眼而“望”之所得。全诗在“望”字统领下展开,“天门”之山形水色融为一体,雄奇壮伟的景象得到充分的展现。诗人身在船上,眼望两岸青山,有船不动而山在动的错觉,故写出“两岸青山相对出”的佳句,似青山有情,欣然出迎远来的孤帆,颇富情趣。
2,山水互为映衬。诗中的山水是紧密关联,互为映衬的。楚江浩荡,似乎把“天门”冲“开”,而“天门中断”使楚江得以奔腾而出。天门两峰横夹楚江,而楚江激流穿越天门。山依水立,水由山出,山水相连,景象壮观。“碧水东流”为山峰所遏制,故至天门而回旋,山为水开,水为山回,互为制约,又融为了一体。“相对出”的“两岸青山”,与水中的“孤帆一片”,点面结合,动静相衬,构成一幅完整而动人的画面。通览全诗,山形水势,或合说,或分写,或明提,或暗示,密切相关,互映互衬,展现出了极为宏阔壮观的景象。
李白古诗望天门山教案篇十
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出现,一叶孤舟从天地之间慢慢飘来。
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诗人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中断,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的险峻:楚江开,不令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描绘出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碧字明写江水之色,暗写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腾回旋,更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山势走向。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相对二字用得巧妙,使两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结尾一句更是神来之笔,一轮红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个画面明丽光艳,层次分明,从而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画卷展现出来。
李白古诗望天门山教案篇十一
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诗人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中断”,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的险峻:“楚江开”,不令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描绘出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碧”字明写江水之色,暗写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腾回旋,更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山势走向。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相对”二字用得巧妙,使两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结尾一句更是神来之笔,一轮红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个画面明丽光艳,层次分明,从而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画卷展现出来。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
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豪迈、奔放、自由洒脱、无拘无束。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隋朝末年,迁徙到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楚河州之托可马克市),李白即诞生于此。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后世将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他的诗歌总体风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它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
1、天门山:在今安徽当涂西南长江两岸,东名博望山,西名梁山。两山夹江而立,形似天门,故得名。
2、楚江:流经湖北宜昌县至安徽芜湖一带的长江。因该地古时属于楚国,所以诗人把流经这里的长江叫做楚江。
3、回:转变方向。
4、两岸青山:指博望山和梁山。
5、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好像来自天边。
译文:
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
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
一叶孤舟从太阳旁边飞速飘来。
赏析:
《望天门山》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
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一、二句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三、四句把浑阔茫远的水势,写足了,写活了。
李白名字的由来:传说李白生下来以后,父母宴请亲朋好友表示祝贺。席间,父母请大人给孩子取名字,可是取了许多都不满意。光阴似箭,他已经7岁,他父亲觉得不能再拖延了。有一天,父亲想试试儿子的文采,对妻子和儿子说:“我想作一首绝句,但只写上两句:‘春日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它先来。’下面两句想不出来了,请你们母子二人各续一句吧。”李白的母亲说:“火烧杏林红霞落。”儿子说:“李花怒放一树白。”父亲听后,突然心里一动:这句诗开头正是李家的姓,最后一个“白”字很有凌云之气,何不将“白”字作为儿子的名字呢?李白从此得名。
李白古诗望天门山教案篇十二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2.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读懂诗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
诗歌美的意境。
读懂诗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我也非常喜欢,因为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自古以来,优美诗作就浩如烟海。据我了解,同学们已经背诵了不少的古诗了,谁愿意把你最喜欢的一首诗背给老师听一听?(3、4名同学,及时评价)。
同学们背的诗真不少,看来都非常善于积累。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诗,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板书:李白)对于李白,同学们并不陌生,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李白呢?(指名说)。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望天门山》(齐读)。
1.自读。
大家喜欢这首诗吗?那就赶快自己读一读吧,注意读准字音,待会儿老师检查,看谁读得好。
2.检查读。
刚才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大家注意听他字音读准了没有。
大家觉得他读得怎么样?指名点评。
谁还想读给大家听?师点评。
为了把古诗读得更好,老师建议大家再来读古诗。合作理解诗意,再来读古诗,相信大家会读得更出色。(个人自学开始)。
现在,小组交流一下你的学习收获。
同学们交流的非常认真,下面我们就谈一谈,你从这首诗中体会到了什么样的美景呢?
1.天门山。
你们知道天门山在哪里吗?为什么叫天门山呢?
(出示天门山图片)。
你们看,这就是天门山,你们觉得天门山怎么样?
雄伟险峻的东、西梁山分别矗立在长江两岸,两山隔江相对,犹如天然的江上巨门,浩瀚的长江水从中间挤开一条通道,奔腾前行。
2.学习前两句诗。
此时,作者李白看到了这壮观的景象,不由得吟出了前两句诗。
(1)谁来读一读前两句?
(2)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种情景?
真是山水相依,你冲我挡。
(3)从这两句我们可以体会出江水怎么样?
(汹涌的江水录像)。
你们看,汹涌的江水正奔流而下,多有气势啊!
(4)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指名读,生点评优点或缺点。
(5)学生练习,再指名读,女生读、男生读、齐读。
3.学习后两句。
诗人是在船上看到的:两岸青山------相对出。
(2)“相对出“什么意思?青山为什么能出来呢?
(船随着激流前行,诗人望着人前方迎面的天门山扑入眼帘,又向后移去,好像是出来迎接自己一样。感觉不是船在动,而是青山在逐渐靠近自己。)。
(3)生活中你有这种感受吗?(行驶的车辆)。
诗人用词多么精妙啊,一个“出”字把山给写活了。
(4)这青山仿佛是要出来迎接自己一样,诗人的心情怎样呢?
(高兴、激动、自豪)。
那你就是李白,请你读出诗人的这种心情。指名读。
(5)李白在高大的天门山面前,丝毫没有感到自己的渺小,自己虽从遥远的天边来,却有这青山专程相迎,这又是多么豪迈呀!
让我们齐读后两句。
诗中这么几个字,我们却品味欣赏了这么久,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诗歌中藏着的美,并从内心产生一种震撼,一种敬畏,这就是诗的魅力。
4.再读悟情。
(1)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再把诗读一读,看看诗中都描绘了哪些色彩鲜明的景物?(板书:青山碧水白帆红日)。
同学们都有一双慧眼,你们看,青的山、绿的水、白白的帆、红红的太阳,构成了一幅多么精美的图画呀!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板书: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3)请同学们带着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满腔的爱一起朗诵。
评价:非常有感情,体现出了长江流经天门上时的壮观景象。
1.下面就让我们走近长江,去领略一下它的风采。
(播放《再说长江》的片段)。
解说: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在这个世界上已经生活了千千万万个春秋了,可她还是这样年轻,这样清秀,充满着青春的活力。
你们看,这两岸陡壁耸立,直插云天,浩瀚的长江水只好紧束腰身,使出浑身力气,从两山之间挤出一条弯弯的水路,奔腾汹涌,勇往直前。她是那么百折不挠,锐不可当。有人说长江像一幅展不尽的山水画;也有人说长江是一条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长廊;依我看,长江倒更像一部辉煌的交响乐!你们听,由江流组成的主旋律多么高亢、多么雄壮!
2.我听到了同学们的惊叹,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3.同学们说得非常好,看到这惊心动魄的江山胜景,我和你们的感受一样,难怪当年的李白看到后诗兴大发,写下这如此不同凡响的《望天门山》,连清代的乾隆皇帝都称赞这首诗:“词调高华,言尽意不尽。”
1.同学们,这么好的一首诗,你们想不想背下来?试试看。
谁愿意上前面背给大家听?(配乐)。
2.你们都能背下来吗?
请同学们站起来,面向听课的老师,让我们用激情的朗诵把诗中的情传送给在座的每一位老师。
同学们朗诵的非常精彩,让我感受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李白一生热爱大自然,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因此,也写下了大量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诗,你们想一想,我们曾学过李白的哪一首诗也是抒发了这种感情?(《望庐山瀑布》)同学们记得可真清楚。
这首诗通过描绘庐山瀑布的壮美景象,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江山真是美如画,历代诗人都为之陶醉,并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像这种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不仅李白写过,其他诗人也有很多,请你们回去后继续搜集背诵,我们开一个“赞美祖国诵诗会”!
板书:
望天门山。
青山碧水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白帆红日。
李白古诗望天门山教案篇十三
李白(7-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古诗望天门山教案篇十四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古诗,感悟理解古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3、通过古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课前准备:
1、老师准备:自制的谱曲的古诗句和李白其它山水古诗的课件。
2、学生准备:朗读古古诗,平时积累一些李白的古诗歌。
教学重点:
情感朗读,感悟古诗境。
教学难点:
感悟古诗境。
课前谈话:
一、揭题。
老师带你们去游天门山,怎么样?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古诗,板书:望天门山。
二、读通古诗文,初悟古诗意。
1、刚才让老师领略了你们扎实的语文基本功,现在再去过难关,有信心吗?底气不足呀。
会读这首古诗吗?自己大声读读。
现在你们是否也想读?你觉得我哪里读得不错,欣赏我的,你可以学习我的,如果你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你就读出你自己的感觉。
男生来读读。女生来读读。全班一起读。
2、有人说:一首古诗就是一首古诗,一首古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古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再去读读、找找、划划。
反馈: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3、我还知道你们班画画水平很不错的,来展示一下吧,把这首古诗画出来。想要把这首古诗画好,该做些什么准备?(读古诗、读懂古诗的意思)。
生自由作画。
三、想象,领悟古诗意。
1、师也画一画,板画天门山。这是——?天门天门,顾名思义就是天上的门,可见——?能用“天门山真什么”来说说吗?(高、俊秀、险……)。
是呀,难怪古诗人写到天门山犹如被江水冲击而隔断似的,这么雄伟这么有气势,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哪!
2、师板画江水回旋、向北流。老师画的是什么?(水)怎样的水?(碧水)碧水还可以说什么水?(清清的水、绿绿的水、干净的水……)这样的水流到天门山的时候,由于山势的阻挡,产生回旋,转向北流了(师结合板书加上手势来说)。
现在,你的眼前仿佛浮现出什么画面?你仿佛听到了什么?(水狠狠地、猛烈地撞击岩石,发出哗哗、很响的、震耳欲聋的声音……)大自然的景色真是秀丽神奇!
其实我画的水是一条江,叫什么?(楚江)楚江又叫什么?(长江)在古代,长江在天门山之前的中游流经战国时期的楚国地域,被称为楚江,天门山之后的下游流经吴国地域,被成为吴江。
我画的其实就是古诗里的哪几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师神情并茂读这两句古诗。你也想读读吗?我们比赛读,你们不先练练吗?指名几位生读,评读,评出优胜者。
3、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山的磅礴,古诗里还有写山的吗?(两岸青山相对出)这又是怎样的山呢?(请两位生来表演,为了显示山的高大,可以向上伸手臂并向中间靠拢点,演示山向中间突出的样子)师板画两岸的青山,同时板画孤帆和太阳。
4、看看老师又画了什么?怎样的小船?怎么行驶的?从孤帆你还能联想到什么?(作者在这船上欣赏风景,被美景陶醉了,写下这流传千古的佳作。)。
刚才我画的是哪两句?(两岸青山相对出,一片孤帆日边来。)师做手势范读,生练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
古古诗是我国文化宝库里的一多奇葩,而李白只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星,还有很多古诗人和他们的古诗歌也很有名,千古流传,等着你们去欣赏,去诵读。
四、诵吟古古诗,拓展积累。
1、这么美的古诗,能积累下来吗?可以做做动作背。生自由背诵,指名背,齐背。
2、在古代,古人可不像你们这样读古诗、背古诗,他们是吟古诗,吟唱古诗歌,也就是把古诗歌唱出来。今天我们也来学一学古人,唱一唱古诗。课件出示:谱上曲的古诗句。
师唱,生跟唱,师生齐做动作唱。
3、知道这么精彩的古诗是谁写的吗?对李白你了解多少?
老师也找了几首,给同学们欣赏。课件出示:《独坐敬亭山》、《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天门山》。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李白古诗望天门山教案篇十五
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诗人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中断”,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的险峻:“楚江开”,不令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描绘出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碧”字明写江水之色,暗写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腾回旋,更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山势走向。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相对”二字用得巧妙,使两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结尾一句更是神来之笔,一轮红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个画面明丽光艳,层次分明,从而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画卷展现出来。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
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豪迈、奔放、自由洒脱、无拘无束。
作者简介:
后世将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他的诗歌总体风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它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
李白古诗望天门山教案篇十六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浩然奔流到这里折回。
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江面上一叶孤舟像从日边驶来。
李白这首诗,用碧水、青山、帆影、红日等绚丽多彩的物象,与诗人心中的断、开、出、来等意象,表现了雄伟壮丽的江山景观。全诗四句,每句都是一个特写镜头。
在这幅壮丽的山水画中,山显得多么灵秀,水显得多么矫健,帆又显得多么潇洒。在这景色的背后,反映了诗人的气宇、感情和风貌。我们可以从字里行间体会到诗人的心情是愉快的,充满青春活力,对前途无限向往。
李白古诗望天门山教案篇十七
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
中断:指东西两山之间被水隔开。
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开:开掘;开通。
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回:转变方向,改变方向。
两岸青山:指博望山和梁山。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好像来自天边。
李白古诗望天门山教案篇十八
1能有感情地朗读《望天门山》,并能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古诗的意思,体验诗句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3能正确书写“断、楚、孤、帆”四个生字。
1体验诗句中所描绘的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的景色。
2学会四个生字。
1体验诗句中所描绘的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的景色。
2能体会到“相对出、楚江开、至此回、日边来”中的动词用的精到之处,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
课件多媒体。
一、揭题,板题。
1同学们知道这两首古诗是谁写的吗?(李白)出示幻灯片,李白是我国唐朝的爱国大诗人,他很有才华,爱游览祖国的山山水水,今天我们学习他25岁,游天门山写的诗《望天门山》,(出示幻灯片),同学们读课题两遍,板题。
2诗题怎么不写看天门山,而写望天门山?(在很远的地方看)。
二、学诗。
过渡句:同学们真会理解字词,接下来请同学们翻开课本,听李老师读古诗,找出古诗中的四个字朋友。
1在我们来认认,记记这四个生字朋友。依次出示幻灯片:楚、断、孤、帆。
2请同学们把生字朋友送回古诗中,大家一起来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3同学们读的非常准确,古人作诗讲究有板有眼,有韵律。所以我们读诗也要读出节奏,读出韵律,请同学们朗读古诗,注意读出节奏。(出示幻灯片)。
5谁找到了,告诉我们,(请同学读出来)(出示幻灯片,简单的解说一下,江南、江北),我们知道了天门山的地理位置,了解了天门山是个有山有水的地方,就跟着大诗人李白坐上小船去游天门山吧!
请同学四人小组合作读古诗,读完古诗,边看图,边交流讨论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6大部分同学讨论好了,请同学来说说,诗中写了哪些景物?(出示插图)(天门山、长江水、孤帆、太阳)。
天门山是怎么样的?(高、断开了)适时板书:画出高高的、断开了的天门山。
天门山是怎么断开的?(被楚江水冲开了)楚江就是长江。此时此刻,你的头脑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奔腾的长江水把天门山从中间冲断开了。分成东西两座山)适时板书:画出长江水,并写上断、开)。
长江水这么厉害,有这么大的本领,你从这厉害的水中看出了什么气势?(波澜壮阔的气势)。
哪句诗写出了这样的气势,请三位同学读出来。(适当表扬,听你读诗,我好象看到的汹涌的长江水,仿佛听见了江水澎湃的声音。)。
听你们读诗,我的眼前映入了这样的画面:天门山被长江水从中间断开,分成东西两座山。这两座山让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向东流去了吗?(没有,江水留到这里,被天门山挡住了,转变了方向)。
为什么会改变方向?水流不是很有气势吗?(大山也非常厉害,非常雄伟,硬是挡住了东去的江水,产生回旋,让她转变了方向。)。
这时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碧绿的长江水向东流到天门山,被挡住了,转了个弯,向北流去)。
碧绿的长江水向东流到天门山,转了个弯,向北流去,可想而知,天门山多么雄伟!(适时画出江水)。
哪句诗写出了这么雄伟的天门山?(请三位同学读)适时板书回,表扬:听你读,我感觉到了天门山的雄伟,仿佛看到了雄伟的天门山。
你想象的画面真生动,说明作者李白坐在(船上)。
李白的小船从哪里来呢?(从太阳那边驶来)画出:太阳、小船。板书:来。
坐着小船从太阳那边驶过来,又感觉青山在欢。
迎自己,这时作者的心情怎样?(高兴、快乐)。
谁来读读这两句,带着高兴的心情读!(老师听出来了,你的心情很快乐,你读得真高兴,听你读,李老师仿佛看到了两岸青山迎面而来,一只小船从太阳那边瓢过来的画面。
三、升华感情。
1看着这么美的画面,这么豪迈的诗句,我觉得单用嘴巴读不够,我想边表演边读,可以吗?(师表演读,师生一起表演读)。
2有人说一首诗是一幅会动画,也有人说一首诗是一段扣人心弦的乐曲,现在我们就来看动画,配乐朗读。(你最喜欢读哪句,为什么)。
四拓展。
读的真动听,老师都让天门山的美景迷住了,我们的大诗人李白也被天门山的美景迷住了,他还写了一首《天门山》,李老师带来了和大家一起分享。师生齐读《天门山》。
五、我们的祖国还有非常多美丽的山山水水,也还有很多的爱国诗人留下了壮丽的诗篇,等着你们去欣赏,去诵读。
六、布置作业。
背诵古诗。
收集李白的其他诗歌。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138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