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的安排教案(专业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6 04:23:24
星期日的安排教案(专业15篇)
时间:2023-11-26 04:23:24     小编:琉璃

教案是教师为进行教学而编写的一种详细的教学计划。在教案编写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下面是一份精选的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星期日的安排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的计算和统计等数学知识解决旅游活动中的买票问题,依据实际情况选用较优惠的方案,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经历用列举法研究问题的过程,初步探索出买票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在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中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回想周一去珠海珍珠乐园秋游的场景,播放几张秋游的数码相片。

师:我们集体去旅游应考虑什么问题呢?(租车、买门票)。

导入新课:

《买票中的学问》。

长城旅行社推出了a、b两种购票方案。

a方案景园一日游。

大人每人160元小孩每人40元。

b方案景园一日游。

团体票5人以上(含5人)每人100元。

1、指导学生明确a、b两种方案的含义。

2、思考:怎样买票省钱?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学情预测:不一定;a方案对小孩有利,b方案对大人有利;要知道有几个人,几个大人,几个小孩……)。

二、引导探究,发现规律。

第一次探索活动:发现一般规律。

1、列举情况、解决问题。

要是有5人去旅游,有大人也有小孩,有几种情况?

(1个小孩4个大人、2个小孩3个大人,3个小孩2个大人、4个小孩1个大人)教师板书各种情况下的人数。

学生汇报,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各种情况的两种计算过程和所选方案。

2、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师:为什么总人数都是5人,选择优惠的方案却不一样呢?这里面隐藏着什么规律呢?

师:请同学们观察,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小组讨论,学生汇报:小孩多时,选择a方案。

大人多时,选择b方案。

教师出示:如果a方案中大人的票价改为140元,再试试看,发现3个小孩2个大人:3×140+2×40=500100×5=500(2种方案价钱一样)。

再一次调低大人的票价继续计算。

引导学生发现:选择方案时还同2种票价的差额有关系。一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通过计算来比较2种方案的总价格。

三、解释应用,完善认知。

1.学生做p58页的试一试,如果你和你的亲人一起去玩,怎样买票省钱呢?(独立完成)。

汇报交流,捕捉特殊的例子加以引导,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冲突。“大人多时选b方案,小孩多时选a方案”这一规律在一般情况下适用,但有时在特殊情况下不适用。

引导学生说出什么情况下适合选择a+b相结合方案(当大人的人数达到团体票人数的时候)。

2.学生独立完成p60的练一练,指名板演,共同讲评。

四、全课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课堂小结:在考虑怎样买票省钱时,不仅要考虑大人多还是小孩多,还要考虑总人数,更要考虑特殊情况。一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星期日的安排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2)使学生能正确地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2.过程与方法探索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与热情。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理解分数中的剩余问题。

教学学情:

本节课是分数加减法的第三课时,因为前面学习了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以及应用异分母加减的知识,因此,大多数学生对这一类型的加减法已经有了一定的计算能力和计算方法,基于此,在教学中应将加减运算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在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同时,更侧重了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训练,也就是让学生在经历探索运算方法的过程中,体验算法多样化。

设计理念:

1、注重新课程理念的体现,主动让学生参与。

2、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并且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

3、数学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己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教法学法:

根据教材呈现的内容,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出示情境图,鼓励学生分析情境中的数学信息和数量关系,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了解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什么样的条件,进而列出算式。

2、讨论具体的计算方法。教材中呈现了两种计算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主进行计算,再组织讨论和交流算法之间的联系,明白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学会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理解掌握新知识,学会有顺序的观察题、认真审题、分析数量关系、正确计算、概括总结、检查的学习习惯。

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主动探究——解决问题”为基本模式展开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双休日你们都在干什么?你想知道大家都在干什么吗?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课一开始,教师通过本班学生“星期日安排”情景,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为新知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提供探索机会,经历学习过程。

1、活动一:学生独立感知问题情景,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

学生观察(“星期日的安排”情景图)师:你观察到了什么?通过引导学生得出一个具体的“星期日的安排”,通过星期日三种形式的安排,引出了问题。然后围绕提出的“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展开讨论和交流,使问题得到解决,这样既让学生经历了一个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2、活动二:引导参与,探究怎样列出算式。

师:同学们,如果要计算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怎么列算式呢?现在就来试一试怎样列出算式。

全班交流。教师适时提醒把全班学生看作整体“1”,并作为总数进入运算。围绕总数“1”的问题进行交流,教师归纳小结,明确算式的算理。

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本题涉及的是分数中的剩余问题,其理解比整数要困难得多,首先把教学重点放在算式的讨论与交流上。分数问题中,单位“1”的确定是非常关键的知识点,也是课堂教学中应重点确定的问题,因此,适时为学生提醒单位“1”是本节课突破难点的关键点。

3、活动三:自主探索,具体的运算过程。

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爱好,任意选择一道算式,试一试如何计算。

(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师:谁来汇报自己探索的过程?

学生通过计算、比较、讨论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进一步掌握计算方法。这样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去学习计算方法,知道了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联系和区别,在轻松活泼的课堂学习过程中对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有利于学生们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三、实践运用,内化新知。

1、计算(出示2道算式,先由学生独立计算,个别学生板演,然后全班交流,在交流时要注意运算顺序)。

2、解决实际问题(出示练一练第70页的`第4题)。

四、总结。

师:今天大家都学会了那些数学知识?

学会总结学习所得,是数学课的一项必要的技能训练项目,此处要有意识将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基本方法归纳出来,即:

1、同级运算,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2、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3、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等于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4、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再加减。

星期日的安排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进一步体会分数加减法的意义。

2、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3、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4、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双休日你们都在干什么事情呢?

生:有的去书城看书、有的看电视、有的去公园玩。

生:非常想知道。

二、创设探索环境,探究学习过程。

1、读题审题,感知需要解决的问题。

师:请大家观察图片,找一找条件问题。

2、引导思考,探究怎么样列出计算算式。

师:同学们,我们要计算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的几分之几,怎么列出算式呢?现在我们一起来试试看吧。

学生独立思考,自我探究。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合作。

师:谁能说说你们的探索结果呢?

生:1-3/8-1/61-(3/8+1/6)1-1/6-3/81-(1/6+3/8)等。

全班探讨,围绕着总数1的问题老师归纳,明确算式的算理。

师:我们把全班学生人数看作整体1,减去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就能求出剩下几分之几。

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大家一起来探索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3、自主探究运算的过程。

生:算式一样,有加法也有减法,里面的数不一样,以前是整数或者小数,现在是分数。

师:那么你们能不能运用以前学习的计算方法,自己选择一道算一算怎么样?

学生独立思考计算,自我探索。

在独立思考得基础上,小组交流合作探讨。

师:请哪位同学来说说你自己的计算过程?

师:刚才很多同学都说出了自己的计算过程,我们通过计算可以知道,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有小括号的必须先算小括号里面的运算,没有小括号的必须从左往右依次运算。

学生小组进一步探讨,全班交流。进一步明确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和算理。

三、实践运用,练习巩固。

1、看图列式计算。

请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题,全班交流,在计算过程中要强调运算顺序。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独立完成6页第2题,可引导学生画图分析解答,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3、灵活解决其他的题目。(具体看自己学生状态而定)。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大家一起通过学习掌握了那些知识呢?

五、作业。

教材第6页第3题。

星期日的安排教案篇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受牧民幸福的生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通过朗读感受牧民幸福的生活。

难点。

通过朗读感受牧民幸福的生活。

理解作者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课件教具。

准备。

分课时。

第1课时。

教学时间。

教学任务。

学案部分。

教案部分。

一、进入情境。

通过背景材料,初步感受牧区孩子的生活。

二、自读感悟。

1、自读诗歌,读通诗歌,

2、读诗后完成练习。

a读准下列词语:

哈萨克魁梧驭着吐出来鞭梢伊犁。

b、说一说这些词语是什么意思。

哈萨克冬不拉。

c、这首诗一共有()个小节,可以分成()部分。

第()小节写的是:

第()小节写的是:

第()小节写的是:

d、这首诗的主人公是一个。

这首诗的题目是《马背小学》,读了诗,我知道了马背小学指的是。

一、课前参与。

了解牧区的生活:出示背景材料。

二、课上研讨。

1、自读诗歌,读通诗歌。

2、自学生字词。

3、了解诗歌主要内容。

学案部分。

教案部分。

三、集体交流:

1、集体互助学习,交流自己的初读收获。

3、大声地把诗歌读给大学听。

2、我还知道了什么?

四、品读诗歌:

1、和同桌一块读一读这首诗,比一比,谁回答得问题更准确。

a品读第一部分,思考:牧区的孩子过着怎样的生活?他们生活得幸福吗?

带着这种的感情来读一读描写牧区孩子生活的小节。

b、品读第二部分,思考:小作者都有怎样的幻想?

从这些幻想中你知道了他们对未来的美好生活有怎样的向往呢?

五、小结。

六、小练笔。

写一首小诗,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童年印象最深刻的“学校”

指导朗读诗歌。

还知道了什么,指的是学生把诗歌内容的了解,不要求标准答案,只要说出自己从诗中获取的信息即可。

从幻想的内容,归纳到对生活的向往:美好,富足,现代化。

三、课后延伸。

提示:1、这里的学校指的是童年印象最深刻的,让你感受到快乐,和学会生活的地方,而不专指学习知识的学校。

2、可以写一写你在这里的快乐生活。

星期日的安排教案篇五

(1)让学生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2)使学生能正确地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2.过程与方法探索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与热情。

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

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理解分数中的剩余问题。

本节课是分数加减法的第三课时,因为前面学习了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以及应用异分母加减的知识,因此,大多数学生对这一类型的加减法已经有了一定的计算能力和计算方法,基于此,在教学中应将加减运算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在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同时,更侧重了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训练,也就是让学生在经历探索运算方法的过程中,体验算法多样化。

1、注重新课程理念的体现,主动让学生参与。

2、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并且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

3、数学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己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根据教材呈现的内容,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出示情境图,鼓励学生分析情境中的数学信息和数量关系,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了解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什么样的条件,进而列出算式。

2、讨论具体的计算方法。教材中呈现了两种计算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主进行计算,再组织讨论和交流算法之间的联系,明白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学会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理解掌握新知识,学会有顺序的观察题、认真审题、分析数量关系、正确计算、概括总结、检查的学习习惯。

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主动探究——解决问题”为基本模式展开的。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双休日你们都在干什么?你想知道大家都在干什么吗?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课一开始,教师通过本班学生“星期日安排”情景,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为新知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提供探索机会,经历学习过程。

1、活动一:学生独立感知问题情景,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

学生观察(“星期日的安排”情景图)师:你观察到了什么?通过引导学生得出一个具体的“星期日的安排”,通过星期日三种形式的安排,引出了问题。然后围绕提出的“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展开讨论和交流,使问题得到解决,这样既让学生经历了一个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2、活动二:引导参与,探究怎样列出算式。

师:同学们,如果要计算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怎么列算式呢?现在就来试一试怎样列出算式。

全班交流。教师适时提醒把全班学生看作整体“1”,并作为总数进入运算。围绕总数“1”的问题进行交流,教师归纳小结,明确算式的算理。

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本题涉及的是分数中的剩余问题,其理解比整数要困难得多,首先把教学重点放在算式的讨论与交流上。分数问题中,单位“1”的确定是非常关键的知识点,也是课堂教学中应重点确定的问题,因此,适时为学生提醒单位“1”是本节课突破难点的关键点。

3、活动三:自主探索,具体的运算过程。

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爱好,任意选择一道算式,试一试如何计算。

(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师:谁来汇报自己探索的过程?

学生通过计算、比较、讨论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进一步掌握计算方法。这样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去学习计算方法,知道了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联系和区别,在轻松活泼的课堂学习过程中对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有利于学生们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三、实践运用,内化新知。

1、计算(出示2道算式,先由学生独立计算,个别学生板演,然后全班交流,在交流时要注意运算顺序)。

2、解决实际问题(出示练一练第70页的第4题)。

四、总结。

师:今天大家都学会了那些数学知识?

学会总结学习所得,是数学课的一项必要的技能训练项目,此处要有意识将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基本方法归纳出来,即:

1、同级运算,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2、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3、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等于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4、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再加减。

星期日的安排教案篇六

1、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68的内容星期日的安排。

2、教材内容所处的地位:本单元教学异分母加、减法以及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这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以及认识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本单元知识既是分数加、减运算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以后进一步学习分数乘、除法以及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重要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进一步体会分数加减法的意义。

2、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3、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4、培养学生合作交流与耐心倾听的意识,体会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三、说学情。

本节课是分数加减法的第三课时,因为前面学习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以及应用异分母加减的知识,因此,大多数学生对这一类型的加减法已经有了一定的计算能力和计算方法,基于此,在教学中应将加减运算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在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同时,更侧重了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训练,也就是让学生在经历探索运算方法的过程中,体验算法多样化。

四、设计理念。

1、注重新课程理念的体现,主动让学生参与。

2、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并且让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收获。

3、数学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己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五、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教材呈现的内容,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出示情境图,鼓励学生分析情境中的数学信息和数量关系,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了解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什么样的条件,进而列出算式。

2、讨论具体的计算方法。教材中呈现了两种计算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主进行计算,再组织讨论和交流算法之间的联系,明白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学会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理解掌握新知识,学会有顺序的观察题、认真审题、分析数量关系、正确计算、概括总结、检查的学习习惯。

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主动探究解决问题为基本模式展开的。

六、教学流程及设计说明(共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双休日你们都在干什么?双休日你们都在干什么?你想知道大家都在干什么吗?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课一开始,教师通过本班学生星期日安排情景,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为新知的学习作好铺垫。

第二个环节:提供探索机会,经历学习过程。

出示课件(星期日的安排情景图)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你观察到了什么?通过多媒体出示一个具体的星期日的安排,通过星期日三种形式的安排,引出了问题。然后围绕提出的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展开讨论和交流,使问题得到解决,这样既让学生经历了一个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2、活动二:引导参与,探究怎样列出算式。

师:同学们,如果要计算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怎么列算式呢?现在就来试一试怎样列出算式。

全班交流。教师适时提醒把全班学生看作整体1,并作为总数进入运算。围绕总数1的问题进行交流,教师归纳小结,明确算式的算理。

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本题涉及的是分数中的剩余问题,其理解比整数要困难得多,首先把教学重点放在算式的讨论与交流上。分数问题中,单位1的确定是非常关键的知识点,也是课堂教学中应重点确定的问题,因此,适时为学生提醒单位1是本节课突破难点的关键点。

3、活动三:自主探索,具体的运算过程。

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爱好,任意选择一道算式,试一试如何计算。

(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师:谁来汇报自己探索的过程?

学生通过计算、比较、讨论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进一步掌握计算方法。这样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去学习计算方法,知道了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联系和区别,在轻松活泼的课堂学习过程中对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有利于学生们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第三个环节:实践运用,内化新知。

1、计算(出示2道算式,先由学生独立计算,个别学生扮演,然后全班交流,在交流时要注意运算顺序)。

2、解决实际问题(机动)(出示练一练第70页的第4题)。

第四环节:总结。

师:今天大家都学会了那些数学知识?

生1:我学会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生2:我学会用多种方法计算。

学会总结学习所得,是数学课的一项必要的技能训练项目,此处要有意识将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基本方法归纳出来,即:1、同级运算,从左到右依次计算;2、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3、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等于减去这两个数的和;4、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再加减。

七、板书设计及说明.

星期日的安排教案篇七

人人有一件星期日的衣服,与平常那六天穿得不同。我的星期日衣服是旧布鞋、牛仔裤、烂衬衫与丈夫穿剩的一件破背心。

那是我的星期日衣服,脚踏车是星期日节比碰着有太阳的星期日,中午起来,洗一把脸,便会发觉,原来这样才要做人,原来做人毕竟有做人的趣味,原来生存有生存的意义。

星期日便是这样,星期日是美丽的星期日,星期日是可爱的。

可以仰望青天,可以放风筝,可以踏草地,这都是星斯日。

星期一到星期六只有()一些自以为是的老板、或是上司;只有一些西装笔挺,窄领带、大袖口钮的俗物。

星期日是灵魂苏醒的日子,回复本身了,很小很纯真的椽子,只是吃只是睡,或是脚踏车、草地。如果没有这个星期日分成七片的自己完全被发售了,对不起爸妈。留下一片,保存点儿良心,对自己好,对人也好。

全靠星期回了。

小时候半夜醒来,如果想起第二天是星期日,那会接下来在得特别甜、特别香的,由此可知这礼拜天,是何等漂亮。

现在星期天并不等于休息,现在的星期日等于太多的东西。等明年春天,如果没有什么人反对,可以拿星期日做一天“稀僻”。

摘自《看云的夜晚》湖南文艺出版社。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星期日的安排教案篇八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需要运用分数计算的方法来解决的问题,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教师除了落实知识技能的教学目标外,更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独立计算、比较、讨论中,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体会到数学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课一开始,教师通过本班学生星期日安排情景,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

2、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主动探究解决问题为基本模式展开的。教师不仅让学生在这个自主学习的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感悟、发展,而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的。根据这一理念,教师在教学中紧紧围绕学生的心理,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实际出发,让他们通过独立计算、观察、交流、讨论,从直观到抽象,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例如具体的运算过程,教师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如何机械地记忆,而是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计算方法中感悟,分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通过让学生独立计算、比较、讨论,亲身体验到各种各样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在交流中吸取其他同学的好方法。

星期日的安排教案篇九

中秋节的日期是9月27日星期天,农历八月十五。

20中秋节放假安排:年的中秋节正逢新历9月27号周日那天,由此2015年中秋节放假时间为:9月26日(星期六)、9月27日中秋节(星期天,法定节假日),共两天。

中秋为何只放2天假?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2015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一些网友对中秋放假安排表示“看不懂”,认为9月27日本来就是周日,中秋节只放周六和周日2天假,何谈中秋节放假?实际上,中秋节的那1天假期是在国庆假期中补休的。

按规定,如果假日适逢周六、周日,应当在工作日补假。去年的放假调借方案为,假日逢周六、周日时,在周一补休。但2015年的中秋节和国庆节相邻很近,如果在周一补休,即9月28日补休放假,则会出现先休3天再上2天班再放假的“折腾”或者国庆假期后连上9天班的情况。

2015年的放假安排将中秋节和国庆节假期作了综合考虑,将中秋那一天假期挪到国庆假期中补休。这样,国庆假期从10月1日至7日,共7天,然后10月8日和9日正常上班,接下来这个周末只需周六的10月10日上班,10月11日这个周日可以休息1天。

相关阅读:

中秋节象征:亲人的团圆、丰收、富足。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又称月夕、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

中秋节代表物:月亮、月饼、艾蒿、茱萸、灯谜、花灯。

星期日的安排教案篇十

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今天讲的题目是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节的内容“星期日的安排”。

本节主要教学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这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同分母和异分母分数加、减以及认识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节知识既是分数加、减运算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以后进一步学习分数乘、除法以及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重要基础。

1、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2)使学生能正确地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2、过程与方法探索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与热情。

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

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理解分数中的剩余问题。

本节课是分数加减法的第三课时,因为前面学习了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以及应用异分母加减的知识,因此,大多数学生对这一类型的加减法已经有了一定的计算能力和计算方法,基于此,在教学中应将加减运算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在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同时,更侧重了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训练,也就是让学生在经历探索运算方法的过程中,体验算法多样化。

1、注重新课程理念的体现,主动让学生参与。

2、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并且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

3、数学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己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根据教材呈现的内容,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出示情境图,鼓励学生分析情境中的数学信息和数量关系,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了解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什么样的条件,进而列出算式。

2、讨论具体的计算方法。教材中呈现了两种计算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主进行计算,再组织讨论和交流算法之间的联系,明白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学会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理解掌握新知识,学会有顺序的观察题、认真审题、分析数量关系、正确计算、概括总结、检查的学习习惯。

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主动探究——解决问题”为基本模式展开的。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双休日你们都在干什么?你想知道大家都在干什么吗?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课一开始,教师通过本班学生“星期日安排”情景,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为新知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提供探索机会,经历学习过程。

1、活动一:学生独立感知问题情景,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

学生观察(“星期日的安排”情景图)师:你观察到了什么?通过引导学生得出一个具体的“星期日的安排”,通过星期日三种形式的安排,引出了问题。然后围绕提出的“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展开讨论和交流,使问题得到解决,这样既让学生经历了一个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2、活动二:引导参与,探究怎样列出算式。

师:同学们,如果要计算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怎么列算式呢?现在就来试一试怎样列出算式。

全班交流。教师适时提醒把全班学生看作整体“1”,并作为总数进入运算。围绕总数“1”的'问题进行交流,教师归纳小结,明确算式的算理。

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本题涉及的是分数中的剩余问题,其理解比整数要困难得多,首先把教学重点放在算式的讨论与交流上。分数问题中,单位“1”的确定是非常关键的知识点,也是课堂教学中应重点确定的问题,因此,适时为学生提醒单位“1”是本节课突破难点的关键点。

3、活动三:自主探索,具体的运算过程。

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爱好,任意选择一道算式,试一试如何计算。

(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师:谁来汇报自己探索的过程?

学生通过计算、比较、讨论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进一步掌握计算方法。这样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去学习计算方法,知道了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联系和区别,在轻松活泼的课堂学习过程中对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有利于学生们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三、实践运用,内化新知。

1、计算(出示2道算式,先由学生独立计算,个别学生板演,然后全班交流,在交流时要注意运算顺序。)。

2、解决实际问题(出示练一练第70页的第4题)。

四、总结。

师:今天大家都学会了那些数学知识?

学会总结学习所得,是数学课的一项必要的技能训练项目,此处要有意识将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基本方法归纳出来,即:

1、同级运算,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2、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3、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等于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4、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再加减。

星期日的安排教案篇十一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小节课本第5——6页。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借助直观图,了解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加减加法的运算律对分数同样适用。

2、会根据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与运算律正确进行分数的有关计算。

3、能解决简单的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进一步体会分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教学难点: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理解分数中的`剩余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双休日你们都在干什么?揭示课题并板书:星期日的安排。

二、探索新知。

1、活动一:学生独立感知问题情景,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

出示课件:男女生星期日活动安排表。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能体出什么数学问题?

2、活动二:你能画图表示出这些信息吗?

3、引导参与,探究怎样列出算式?

师:同学们,如果要计算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怎么列算式呢?分别写出男生和女生的算式。

(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围绕总数“1”的问题进行交流,教师归纳小结,明确算式的算理。

师:把全班学生看作整体“1”,并作为总数进入运算。

今天这一节课就要来探索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4、活动三:自主探索,具体的运算过程。

具体运算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星期日的安排教案篇十二

《星期日的安排》这节课通过多媒体出示一个具体的“星期日的安排”,通过星期日三种形式的安排,引出了问题,因为经常会遇到一些需要运用分数计算的方法来解决的问题,然后围绕提出的“留在家中的男、女同学占全班男、女同学的几分之几?”展开讨论和交流,使问题得到解决,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主动探究――解决问题”为基本模式展开的。学生在这个自主学习的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表现自我,同时也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小遗憾。

1、自身语言性引导不够准确,使学生的理解有所分歧。继续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以准确而简练的语言教给学生正确的知识。

2、肢体语言使用甚少,面部表情过于单一。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善于使用肢体语言传达信息,当学生回答对问题时,给学生一个赞许的微笑。

3、没有掌握好时间,有点拖堂。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学习,学习新的教学理念;仔细备课,挖掘教材,进一步把握重点和难点;多听课,学习其他教师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进一步加强课堂组织能力、课堂应变能力。

星期日的安排教案篇十三

1、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68的内容星期日的安排。

2、教材内容所处的地位:本单元教学异分母加、减法以及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这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以及认识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本单元知识既是分数加、减运算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以后进一步学习分数乘、除法以及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重要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进一步体会分数加减法的意义。

2、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3、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4、培养学生合作交流与耐心倾听的意识,体会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三、说学情。

本节课是分数加减法的第三课时,因为前面学习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以及应用异分母加减的知识,因此,大多数学生对这一类型的加减法已经有了一定的计算能力和计算方法,基于此,在教学中应将加减运算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在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同时,更侧重了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训练,也就是让学生在经历探索运算方法的过程中,体验算法多样化。

四、设计理念。

1、注重新课程理念的体现,主动让学生参与。

2、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并且让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收获。

3、数学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己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五、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教材呈现的内容,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出示情境图,鼓励学生分析情境中的数学信息和数量关系,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了解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什么样的条件,进而列出算式。

2、讨论具体的计算方法。教材中呈现了两种计算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主进行计算,再组织讨论和交流算法之间的联系,明白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学会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理解掌握新知识,学会有顺序的观察题、认真审题、分析数量关系、正确计算、概括总结、检查的学习习惯。

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主动探究解决问题为基本模式展开的。

六、教学流程及设计说明(共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双休日你们都在干什么?双休日你们都在干什么?你想知道大家都在干什么吗?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课一开始,教师通过本班学生星期日安排情景,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为新知的学习作好铺垫。

第二个环节:提供探索机会,经历学习过程。

1、活动一:学生独立感知问题情景,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

出示课件(星期日的安排情景图)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你观察到了什么?通过多媒体出示一个具体的星期日的安排,通过星期日三种形式的安排,引出了问题。然后围绕提出的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展开讨论和交流,使问题得到解决,这样既让学生经历了一个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2、活动二:引导参与,探究怎样列出算式。

师:同学们,如果要计算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怎么列算式呢?现在就来试一试怎样列出算式。

全班交流。教师适时提醒把全班学生看作整体1,并作为总数进入运算。围绕总数1的问题进行交流,教师归纳小结,明确算式的算理。

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本题涉及的是分数中的剩余问题,其理解比整数要困难得多,首先把教学重点放在算式的讨论与交流上。分数问题中,单位1的确定是非常关键的知识点,也是课堂教学中应重点确定的问题,因此,适时为学生提醒单位1是本节课突破难点的关键点。

3、活动三:自主探索,具体的运算过程。

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爱好,任意选择一道算式,试一试如何计算。

(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师:谁来汇报自己探索的过程?

学生通过计算、比较、讨论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进一步掌握计算方法。这样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去学习计算方法,知道了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联系和区别,在轻松活泼的课堂学习过程中对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有利于学生们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第三个环节:实践运用,内化新知。

1、计算(出示2道算式,先由学生独立计算,个别学生扮演,然后全班交流,在交流时要注意运算顺序)。

2、解决实际问题(机动)(出示练一练第70页的第4题)。

第四环节:总结。

师:今天大家都学会了那些数学知识?

生1:我学会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生2:我学会用多种方法计算。

学会总结学习所得,是数学课的一项必要的技能训练项目,此处要有意识将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基本方法归纳出来,即:

1、同级运算,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2、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3、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等于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4、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再加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星期日的安排教案篇十四

从本节课的设想到实践体会很多,最深切的是: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需要运用分数计算的方法来解决的问题,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教师除了落实知识技能的教学目标外,更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独立计算、比较、讨论中,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体会到数学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多媒体出示一个具体的“星期日的安排”,通过星期日三种形式的安排,引出了问题。然后围绕提出的“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展开讨论和交流,使问题得到解决,这样既让学生经历了一个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新课程认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而不是机械地告诉学生。如分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通过让学生独立计算、比较、讨论,亲身体验到各种各样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在交流中吸取其他同学的好方法。

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主动探究――解决问题”为基本模式展开的。我不仅让学生在这个自主学习的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感悟、发展,而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的`。”根据这一理念,我在教学中紧紧围绕学生的心理,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实际出发,让他们通过独立计算、观察、交流、讨论,从直观到抽象,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例如具体的运算过程,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如何机械地记忆,而是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计算方法中感悟,分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通过让学生独立计算、比较、讨论,亲身体验到各种各样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在交流中吸取其他同学的好方法。

星期日的安排教案篇十五

情感与态度:愿意听从家人的意见,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暑假计划,乐于安排好自己的暑假生活。

行为与习惯:学会对自己的学习、生活进行总结,在生活中养成持之以恒的习惯。知识与技能:懂得放暑假的意义,能够在成人的指导下合理安排自己的暑假生活。过程与方法:学习记录自己的成长进步的方法,体验自己在生活学习中的收获,初步学会安排自己的生活。

教学重点。

学习记录自己的成长进步,从而懂得做事情应该持之以恒。

教学难点。

懂得放暑假的意义,能够在成人的指导下合理安排自己的暑假生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完成话题“我的暑假计划”的教材内容。第2课时完成话题“大家出主意”的教材内容。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活动一学订暑假作息时间表。

2.提问:暑假是一个比较长的假期,对这个假期你有什么美好的愿望呢?

3.提问:在暑假里,制定一个比较可行的计划是很重要的,我们一起来讨论怎样制定暑假的作息时间表。

(1)[播放课件:作息时间表]。

(2)讨论:暑假期间,每天要做哪些事?

(3)提问:每天要做的事情很多,怎样安排时间才合理?

(4)提问:制定一个作息时间表,对我们的暑假生活有什么好处呢?

(6)小结: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作息时间表。那么,我们在暑假中,要按照作息时间表来安排暑假生活,过一个愉快的暑假。

活动二过一个有意义的暑假。

提问:暑假生活是我们向往的,怎样让我们的暑假生活过得更有意义呢?

(1)[播放动画:这样过暑假]。

(2)讨论:怎样让我们的暑假生活过得更有意义呢?

(3)小结:在暑假里,我们要合理安排时间,学玩结合,过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暑假。

我的暑假计划过有意义的暑假生活。

第2课时。

活动一解决暑假中的问题。

提问:我们一起学习制定暑假计划,以往放长假的时候,你们都遇到过什么问题啊?

(1)提问:遇到的这些问题,你们都是怎样解决的?

(2)追问:有没有当时没有解决好的事情,带来什么问题呢?

2.过渡:在假期中,每个人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那么怎样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过一个有意义的暑假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1)[播放动画:暑假里的烦恼]。

(2)讨论:如果我们遇到这些问题,应该怎样解决?你有什么好办法?

过渡:暑假中,除了在家中生活、学习,我们还会有很多安排。

(1)提问:暑假中我们经常会走亲访友,你们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2)提问:你们都去过哪里,在那里过得怎样,有什么愉快的事情?

2.提问:当我们外出走亲访友时,我们应该怎样安排暑假生活呢?

(1)[出示图片:去外地过暑假]。

(1)小组讨论:你有什么适合自己的方式能够记录下自己的暑假生活?

(2)小结:我们可以用记日记、画日记画、拍照片等方式记录暑假生活,给我们自己留下美好的回忆。很快就要放暑假了,希望大家不要忘记这件事,记录好自己的暑假生活,开学后我们还可以一起展览。

3.总结:暑假里,有机会外出旅游或串串亲戚,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对自己的成长非常有益。但是,也要注意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做到张弛有度,劳逸结合,希望大家都能够过一个愉快有意义的暑假。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14064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