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的成功与否往往决定于其实施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在制定方案时,需要研究和借鉴已有的成功经验和最佳实践。方案总结了大家过去一段时间的工作和学习经验,希望对大家的未来发展有所启发。
翠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方案篇一
开课即展示翠鸟标本,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
该课的教学采用了目标教学法,课前定标,质疑导学中达标,总结课文时查标,使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有据可依。
恰当地运用了多种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图画投影展现静态的翠鸟,vcd及电脑动画体现动态的.翠鸟。鲜明的画面,动听的音响,迅速将学生带入教学情境中去,同时又利用文字投影出示重点句段,从而使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迅速结合。使得作者按顺序抓特点来描写翠鸟的教学重难点得以突破。
在该课的教学设计中,不仅注重教给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联系图画及上下文来理解课文的方法,还注重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自读勾划的良好自学习惯,从而保证双基训练能落到实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形象感知,导入新课。
播放关于翠鸟的教学录像,直观形象地认识翠鸟,进而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2、学生互相交流难点字词。
3、分组分段朗读课文。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投影翠鸟,学生自读,思考:这段写翠鸟的什么?(外形)。
2、提示:课文从三个方面描写了翠鸟的外形,是哪三个方面呢?
3、四人小组自学。
4、交流讨论,教师适时点拨。
(1)第一句:写了翠鸟爱停在苇秆上。突出外形特点:“红色的小爪子”。
(2)第二——五句:写翠鸟的颜色。用一个词概括(“鲜艳”)。
重点理解:作者是怎样把翠鸟的颜色鲜艳写具体的?
头上:橄榄色头巾,翠绿色花纹。
背上:浅绿色的外衣。
腹部:赤褐色的衬衫。
联系上文,理解“鲜艳”的意思(形容颜色又鲜明又美丽)。
思考:为什么作者用“头巾”“外衣”“衬衫”来打比方?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感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3)第六句。
学生自读句子,找出能概括本句的词语(小巧玲珑)。
“小巧玲珑”是什么意思?哪些地方能看出它小巧玲珑?
眼:透亮灵活。
嘴:又尖又长。
联系上文理解“小巧玲珑”(形容又小又灵巧精致)。
5、结合板书,小结本段。
6、指导训练朗读。
板书设计:
红色的小爪子。
外形颜色鲜艳头上(头巾)背上(外衣)腹部(衬衫)。
小巧玲珑眼(透亮灵活)嘴(又尖又长)。
一、试背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齐读课文,思考主要写了什么?(翠鸟的活动特点)。
2、学习第二自然段。
自读,理解每句话写了翠鸟活动的特点。
第一句:动作敏捷。
(1)“贴着水面疾飞”说明翠鸟飞得低而快。重点理解“贴”和“疾”。
(2)“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说明翠鸟停得急而轻。在停与飞的对比中感受翠鸟的动作敏捷。
第二句:专心机警。
抓重点词体会,如:“一动不动”“注视”“等待”
通过比较“看着水面”与“注视着水面”而理解“注视”(集中注意力看)。
播放翠鸟飞与停的慢镜头,让学生具体感知。
3、学习第三自然段。
播放翠鸟捉鱼的过程,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这段写了什么?(翠鸟捉鱼的过程)。
提示学生从翠鸟捉鱼的过程中找出翠鸟活动的两个特点。
第1、2句:锐利的眼睛。
抓住“悄悄”“露”“尽管……还是……”体会。并理解“锐利”(尖锐锋利,指感觉灵敏)。
第3、4句:行动迅速敏捷。
勾出捉鱼的动作:“蹬开”“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贴着”“飞走”。从捉鱼过程中体会到(1)翠鸟的动作熟练连贯,不犹豫不落空。(2)动作在一瞬间完成,连机灵的小鱼也没反应过来。可见翠鸟行动迅速敏捷。
“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苇秆为什么摇晃?(翠鸟蹬开苇秆去叼鱼)水波为什么荡漾?(鱼儿被翠鸟叼出水面)。
提示:“摇晃”和“荡漾”的时间都不可能太长,而翠鸟却完成了离开苇秆到叼起小鱼飞走的一连串动作,这说明(翠鸟的迅速敏捷)。这是作者从侧面写出了翠鸟的迅速敏捷。
4、讨论:翠鸟捉鱼的本领与它的外形有什么关系?
启发:(1)翠鸟为什么能停在苇秆上“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因为它有一双能“紧紧抓住苇秆”的小爪子。)(2)翠鸟为什么目光“锐利”,能发现机灵的小鱼?(因为它有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3)翠鸟为什么能在疾飞中叼起水中的小鱼?(因为它有一张“又尖又长”的嘴。)(4)翠鸟的羽毛以绿色为主,这对它悄悄等待捉鱼有什么作用?(与草、树的颜色相近而有掩护的作用,不易被发现。)。
总结:翠鸟捉鱼的本领是由它的外形决定的,并且是由它外形各部分的特点整体发挥作用的结果。
5、结合板书,小结本段。
6、训练朗读。
板书设计:
活动1、迅速敏捷:疾飞。
2、专心机警:注视。
捕鱼1、眼睛锐利:悄悄。
2、行动迅速:蹬、叼、飞。
第三课时。
一、朗读第1——3自然段。
二、指名简要概述已学内容。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在欣赏了翠鸟美丽的外形和捉鱼的精彩表演之后,你会产生什么想法呢?引入学习第一句。
“真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强调“真想”,感受那种非常喜爱、迫不及待的心情。
2、但这种想法可能吗?引入学习第2——6句。
理解“陡峭”,板书“打消想法”。
3、导读:于是,我们只能……。
从“远远地看着”“希望它……多停一会儿”中感受对翠鸟的喜爱。板书“希望”。
4、进行爱鸟、护鸟教育。
思考讨论:假如你有机会接近甚至捉到了翠鸟,你该怎么办?
6、齐读。
四、总结全文。
五、指导背诵。
翠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方案篇二
1、认识本课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联系语境理解“清脆、疾飞、锐利”等词的意思。
2、自主学习、潜心会文,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观察、描写的方法,体会用词的贴切、生动,养成积累好词佳句的习惯。
3、静心涵咏,读中悟情,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增强学生保护野生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中表达对翠鸟的喜爱!
通过扣词品句来体会作者描写翠鸟外形和活动特点的句子,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及体会写作方法。
自主感悟、读写结合。
翠鸟挂图、音乐。
1、出示翠鸟停立苇秆的图片,导入: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翠鸟的模样已经留在我们的心中,让我们再一次悄然地想起它。
2、学生配乐诵读第一自然段。
3、预设学生会用动作敏捷,动作迅速、机灵、动作飞快等词来概括。相机板书。
1、导入:这两段话的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这种感觉,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看看什么地方最让我们能感受到翠鸟的动作之快,边默读边圈圈点点、划划写写;教师巡视指导。
2、读后交流有关语句,预设了这样三处:
语句一: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
(1)学生读句子谈感受。
(2)紧扣“疾飞”“一眨眼”深入细致地理解。“疾飞”的“疾”联系语境理解意思,“一眨眼”抓住时间之短,突出翠鸟行动之快。
(3)引:同学们,再细细读读这句话,你将还能发现两处藏得很深的地方。
(4)抓住“贴着”“轻轻地”,导:为什么这里也让你感觉到翠鸟动作很快?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体会翠鸟动作之轻盈。结合学生的体会相机进行朗读训练。
(5)小结提升:是的,作者的`观察多么仔细,用词多么准确啊,让我们再一次朗读这句话,细细体会。
语句二:小鱼悄悄地把头露出水面,吹了个小泡泡,尽管它这样机灵,还是难以脱翠鸟锐利的眼睛。
语句三:翠鸟蹬开苇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只有苇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
(1)导入:同学们,这句话非常美妙,如果你用心读,就会读出一段连续会动的画面。
(2)让学生反复读句子,边读边想象画面。
(3)交流:相信大家都读出了画面。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预计学生会抓住“蹬、飞、叼、贴”等动作以及苇秆和水波的.动影想象开去。结合想象说话,指导入情入境地读书。
(4)对比参读。出示句子:翠鸟蹬开苇秆,飞过去,叼起小鱼,往远处飞走了。同学们,认真读读这两个句子,你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吗?引导学生在对比中领略原句的生动具体,感受表达的贴切。
(5)小结:同学们,这就是抓住特点把句子写具体。
1、过渡:多么惹人喜爱的翠鸟,难怪我们想捉一只来饲养,但听了老渔翁的话,我们又打消了这个念头。
2、出示渔翁的话。请学生自由练读,假如你就是老渔翁,你会怎么说这番话?通过评价促使孩子把话说得亲切、和蔼、又意味深长。
3、引:听了这话,你又有什么想法?(预计孩子会朝爱鸟、护鸟方面说开去。)。
4、顺势而接:是的,爱鸟,就还它们清静的生活,爱鸟,就还它们自由的生活,爱鸟,就让我们——生接读句子“在翠鸟飞来的时候,远远地看着它那美丽的羽毛,希望它在苇杆上多停一会儿”。
1、导:如果每个人都这样善待鸟儿,那么做一只翠鸟该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现在就让我们变成一只只翠鸟吧!请你向更多的人介绍一下自己好吗?你可以从自己的一个或几个方面来介绍,也可以从课文中借用适当的语句!
2、学生自由练写。
3、写后交流。
翠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方案篇三
一、复习巩固。
1.默写生字词。
震荡争执穿梭井然有序。
威严履行灾难忠于职守。
2.上节课内容的复述。
“遇险--自救--牺牲”
“诺曼底”号与“玛丽”号相撞,即将沉没,船长将生死置之度外指挥乘客与船员井然有序的自救,最后自己却壮烈牺牲的事。
二、学习课文。
上节课我们通过理解人物的语言的隐含意思,体会到了爱因斯坦的伟大。今天我们还是通过人物的语言,把语言与特定的语境相结合,感受人物的形象。
1.读课文体会。
(学生读、思考,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2.交流感受。
场景:“船发生了可怕的震荡。顷刻间,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海水猛烈地涌进船舱。”
通过朗读体会情况十分的危急,联系这情景体会船长那终于职守、先人后己的品质。
(2)场景:“大家一窝蜂拥了上去,险些儿把……,乱得不可开交。”
语言描写:
简短有力“洛克机械师在哪儿?”
……。
“奥克勒大副!”
……。
“……奥克勒大副,你的手枪在吗?”
……。
“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通过朗读体会当时混乱的场面,情况的危急。更好的体会到船长的镇定与威严,船长的终于本职他的伟大。)。
(3)场景:救援工作井然有序,船长仍然坚守岗位。
语言:“快救克莱芒!”
“动作在快点!”
……。
(体会船长终于职守,时刻不忘他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三、朗读感受船长的高大形象。
指导朗读最后两小节,语句平缓,语调庄重。
四、小结。
教师读最后一小节提问:
(这句话是对哈尔威船长一生品德的赞颂。面对死亡的威胁,哈尔威船长作出了以身殉职的选择,他终于职守、舍己为人,又一次表现了他的高尚品质。)。
五、作业。
练习与测试。
作者邮箱:gaotian111981@.
翠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方案篇四
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知道小动物和植物都喜欢小露珠,感受小露珠无私奉献、无怨无悔的品质。
能力训练点:1﹑培养独立朗读课文的能力。2﹑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情感渗透点:
学习小露珠牺牲自己,把美丽奉献给大家的无私品格。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播下情感的种子,鼓励学生去追求美,成为一个具有美好情操的人。
教学重、难点: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认识并学习小露珠牺牲自己,把美丽奉献给大家的无私品格。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小动物头饰。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2、美丽的小露珠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让我们一起去寻找小露珠的足迹吧!
二、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一)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课件出示图画(夜幕降临,小露珠形成)(黎明,小露珠有黄豆粒那么大)指导学生看图。
夜幕降临了,可爱的小露珠出现了。瞧!它越来越大,越来越亮!到黎明的时候,已经有黄豆粒那么大了。课文第1自然段写的就是小露珠形成的过程。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读这一段,看谁能把图上的情景读出来。
2、学生读课文。
3、指名读,齐读,要求把小露珠形成的有关词句读得慢一些。
4、练习用“……越来越……”说话。
(二)、学习课文第2至5自然段。
2、指名回答。
3、出示动画1。
(1)看,小青蛙一蹦一跳地来了!
小青蛙对小露珠说些什么?自己读一读。
(2)指名读,评价,齐读,要求读出友好、赞美的语气。
4、出示动画2。
(1)小蟋蟀爬来了,它又会怎么说?
(2)学生同座位互读互听。
(3)指名读、分组读。
5、出示动画3。
(1)小蝴蝶飞来了,它会怎样和小露珠打招呼呢?
(2)各人默读,再读给大家听一听。
(3)指名读,学生评价。
6、小动物们为什么喜欢小露珠?师板书:闪亮 透明 圆润。
7、四人小组分角色表演这部分内容。你们想不想模仿小动物的语言、动作为大家表演一下。现在请大家戴上头饰,小组合作,分角色表演这部分内容。(小组合作进行表演、抽一组同学上台表演)。
不是,是小动物们都喜欢小露珠。
(三)、指导阅读第六自然段。
1、过渡:是啊,小动物们都喜欢小露珠,除此之外,还有谁也喜欢她呢?(植物)下面就请读一读第六自然段(课件出示第六自然段内容),思考一个问题:植物们为什么也喜欢小露珠?请你在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并用波浪线划出来。
2、植物们为什么喜欢小露珠?(生回答找出的句子)。
(1)有一个词语说明小露珠在霞光中很美(光彩熠熠);(理解光彩熠熠)“熠熠”是形容闪光发亮。指颜色和光泽闪光发亮。这霞光中的小露珠更美了。
(2)装点得格外精神。
指名回答“金黄的向日葵,碧绿的白杨树,紫红的喇叭花,还有数不尽的鲜花嫩草都像俊俏的小姑娘戴上了美丽的珠宝,显得更加生机勃勃。”
这是一个比喻句(把“金黄的向日葵、碧绿的白杨树、紫红的喇叭花、还有数不尽的鲜花嫩草”比作“俊俏的小姑娘”“小露珠”比作“珠宝”)。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作者正是用了打比方的方法,把鲜花嫩草写得更美了,就让咱们美美的读读这句话吧!(生读)。
下面请大家来欣赏几张图片,真实地感受小露珠把植物装点得有多精神。
3、那你觉得小露珠美吗?美在哪里?(对,她把植物装点得格外精神,她把美丽带给了大家)(板书:把美丽带给大家)她的这种美是什么美呢?这叫“心灵美”,(板书:心灵美。这个“美”写得比第一个“美”大 )因为她把美丽带给了大家,她“无私奉献”,这样的美才是真正的美。
4、想一想,你一定行。
看,小草在感谢小露珠。(课件出示画面)师范读。那么大家也把自己当成植物来感谢小露珠吧!
(四)、学习第七自然段。
过渡:可爱的小露珠把美丽带给了大家,她爬着,滚着,笑着。(课件出示画面)在太阳公公的照射下,她自己却又怎样了呢?轻声读读最后一段,读完后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学生自由发言。
1、小露珠遇到了太阳公公散发出来的热量,变成了水蒸气,到天空中去了。(课件出示画面)所以,课文说“渐渐地,太阳公公散发的热量越来越大,小露珠的身子也越来越轻了。她渐渐地变成了水蒸气,向空中飘去。”
2、小露珠就要走了,那些被她滋润、美化了的植物们又会怎么做,怎么说呢?
大家多么希望把快乐天使——小露珠留住啊,你看——(引读)向日葵向她点头,白杨树向她招手;你听——(引读)喇叭花动情地吹奏着乐曲。(齐读)大家多么想把小露珠留住呀。
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当时的场面吗?(依依不舍、依依惜别、恋恋不舍)。
师:现在我们来比赛读一读,看谁能将大家带入依依不舍的场面中。老师先来吧,你们和老师比一比。
交流:主要引导学生从小露珠认为能给别人带来美丽就是最快乐的来讲。
你们体会得多深刻呀!
4、那,让我们一起来挽留小露珠,请同学们齐读第7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
1、学习了这篇课文后,大家一定有很多话想对小露珠说吧。来,尽情地说吧。
2、同学们,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走进了小露珠的世界,小露珠是那么美丽,它给大地万物带来了蓬勃的朝气和无尽的快乐,希望我们每位小朋友也能像小露珠一样,外表美,心灵更美,给大家带来欢乐。
四、目标检测。
1、在( )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 )的小露珠 ( )的白杨树 ( )的珠宝。
( )的向日葵 ( )的喇叭花 ( )的鲜花。
2、课文内容我了解。
),来体现小露珠的( )美。
五、拓展延伸。
课文学完了,老师这儿有几个作业,你们下课后可以有选择地做一做。
1、写一首赞美小露珠的小诗。
2、观察小露珠的形成过程和消失过程。
3、模仿课文的写法写另一种小动物向小露珠问好的对话,并且配上插图。
4、给小露珠写一封信,代表植物们感谢小露珠。
5、从现在开始,行动起来,把快乐带给别人。
六、板书设计:
小露珠。
闪亮、透明、圆润-----外表美。
把美丽带给大家-----心灵美。
教材简析:
《小露珠》是一篇优美的童话。写了小露珠由形成到消失的过程以及小动物和植物对小露珠的喜爱,表现了小露珠外表美丽,心灵美丽,她在美化、滋润万物的同时蒸发牺牲了自己。赞扬了小露珠无私奉献、无怨无悔的高尚品质。本文融科学知识、优美语言、思想启迪于一体,有利于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语言准确、生动形象,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学情分析及教、学方法:
本班学生活泼可爱,爱唱爱跳,有很强的表现欲。不少学生爱看课外书,尤其喜爱看童话故事,知识面广。他们热爱大自然,平时注意观察周围事物的变化,坚持写日记。班级大部分学生喜爱朗读,有个别学生朗读具有一定的感染力。班级已经形成了读一读、赛一赛的朗读氛围。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以读书训练为经,以语言训练为纬,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饶有兴趣地说、演、评、读,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
翠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方案篇五
教材依据: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16课。
教学目标:
1、读课文,感受蒙古草原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蒙汉的民族情深,激起学生了解西部、热爱西部之情。
2、根据文章的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方法,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
教材分析:这篇文章写的是大作家老舍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感受,辽阔美丽的草原景色、热情好客的内蒙古人民,都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完成整篇文章,首先描绘了一幅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的奇丽的草原美景,接着描写了人们盛大热情的欢迎场面,最后是草原联欢、把酒话别的情形直至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收束全文。全文脉络清晰,行文流畅而且语言优美,既不失纯朴简练的语言风格,又呈现出生动感人的气息。
教学内容:一是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二是在阅读中体会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并积累语言;三是走进西部,通过这一篇课文的学习,引发学生对西部了解的欲望,激起对西部探讨的兴趣。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中,读,是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也是学生必具的语文能力。这篇文章可以说是大作家老舍描写草原的一篇力作。本文语句优美、行文流畅、结构清晰,写作手法独特新颖,是品读入境的好文章。教学中,从读入手,以读贯穿本文教学的始终,体现读中悟、读中想、读中感的设计理念,既读出景美、人美、情更美的草原风貌,又要读出热情友好的蒙古情操。同时“景色美”这一部分内容的阅读,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之一。本课时的教学设计,还应凸显阅读对话教学理念。首先,围绕文本解读核心,精心预设对话话题--“找出自己认为优美的以及表示作者感受的词句,读一读,并说说自己的感受”。其次,让学生充分经历阅读对话教学的三个层次。再次,在阅读对话教学过程中,时时关照学生自我的体验。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蒙古草原的美好风光,初步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2、感悟蒙古人的能歌善舞、热情好客。
教学难点:
具体写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准备:。
1、课前要求学生收集有关草原的资料以及作家老舍的有关情况。
2、有关美丽的草原的风光片和能抒发草原美丽辽阔歌曲。
教学媒体: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老师继续和同学们去那个神奇美丽的地方--草原旅游。请同学用一两个词说说草原给你的印象。(加深学生对草原的印象,激发学习兴趣)。
二、欣赏草原美丽景色。
(一)指名朗读第一段,要求学生按照写草原景色和写作者感受把全段分成两层。
(二)围绕“天涯碧草”这一特点,设计如下思考题,引导学生逐层读议。
1、草原的天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作者看后产生了什么样的心情?
2、天底下草原的景色给作者总的印象是什么?找出有关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
3、找出具体写“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句子,谈谈这种景色怎么美丽?
出示草原的风光图片,指导学生看图欣赏。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教学建立的形象更加完善,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完整性和正确理解语言的能力。同时,通过教师形象的描绘,把学生带到草原如诗如画的境界中,为下一步理解作者的感受作了铺垫。)。
(三)在这种境界中,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受?你是怎样理解的。
(设计意图:设计有一定的难度,这个难度体现在不能直接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而要进行独立思考,思考的依据又离不开课文的词句。这样,学生要读懂这句话就要完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认识过程,不但要读,还要联系上下文想、说。体现了“语言-思维-语言”的学习过程。)。
三、感受草原人的热情好客。
出示四幅图片,在文中找到与图片向对应的文字,读一读。
1、迎客:说说草原人迎客有什么特色?从这些可以看出草原人什么性格?
2、会见:大家语言不通,初次见面,什么能如此亲切?体会民族团结互助。
3、款待:读句子,感受草原人的热情。
4、联欢:用一些词语赞美草原上的姑娘们和小伙子们。(能歌善舞、多才多艺)。
(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场面。要求读出自己的体验和个性的理解。师生评议朗读。)。
6、欣赏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四、品味全篇总结写法。
1.直抒胸臆:
2、场面描写。
五、作业:课外阅读老舍先生的其他作品,和同学交流读书感受。
翠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方案篇六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见,合作学习已经成为《课程标准》提倡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用词准确,文质兼美。作者对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作了非常细致的观察,形象生动的描述了翠鸟羽毛艳丽,小巧玲珑的外形和它捕鱼时灵敏神速的动作。
本课的合作学习是以学生自由结组为基本组织形式,喜欢翠鸟外形美的学生为外形组,分为几个小组;喜欢翠鸟动作敏捷的学生为动作组;还有两方面都喜欢的为综合组。小组成员共同合作学习全文,体现本组学习内容,并未其他组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旨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技巧,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观察,描写的'方法,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2、过程与方法目标:小组合作学习中,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目标: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在互赏互助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教学中我设计了两次小组合作学习:
第一次合作学习的目的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用学过的阅读方法深入研讨自己喜欢的部分,体会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
第二次合作学习是让学生互相置疑,小组间合作学习,对疑难问题进行讨论解决,进一步理解翠鸟特点,突破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在合作中品尝到成功的体验。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第13课《翠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根据自己对翠鸟的外形美和动作敏捷的不同喜好分好了小组,这节课我们按小组深入研究课文。
师:要想在小组里有出色的发言,自己先要有准备,我们先干什么?
生:先把课文读熟,
师:光读不行,还要有读书方法,我们学习过哪些读书方法?
生说学过的读书方法。
师:那是不是不是本组的学习内容我们就不读了呢?
生:不是。
师:对,还要学,要给对方提出问题,想办法难倒他们。
1、选一名代表作记录员记录大家的发言。
2、选一名发言员代表大家发言。
3、还要有一名同学集中大家的问题向对方组提问。
4、其他同学补充。
课文哪些地方体现翠鸟外形美与动作敏捷?各小组汇报。其他小组补充。
1、每小组置疑员向对方组置疑。
2、各小组针对难点问题进行合作讨论。
3、组际间交流解答问题。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积累自己喜欢的词句。
2、把你知道的有关翠鸟的知识制作成知识卡片。
3、以“我最喜欢的鸟”或“保护鸟类”为题写一篇作文。
翠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方案篇七
1、学习作者、抓特点观察,描写的方法,体会用词的贴切、生动,养成积累好词好句的习惯。
2、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增强爱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其中,课文写翠鸟外形特点和捕鱼的一、二、三自然段是本科的教学重点,翠鸟的外形特点和翠鸟的捕鱼本领之间的关系是教学的难点。
多媒体可见。
一、检查复习第一自然段。
1、回顾主要内容。2、指名背诵。
二、学习第二、三两个自然段。
1、学生自学。(出示自学提示)。
2、小组交流。
3、师生议答。
(1)作者是怎样描写翠鸟活动的?
让学生找出相关句子,体会相关的动词。
“贴”——低,动作轻盈。
“疾飞”,“眨眼”——很快并且轻盈。
(2)作者有是怎样具体描写翠鸟捕鱼的?
a、理解“悄悄的”“露”“吹”体会小鱼的机灵。
b、理解“难以逃脱”“锐利”“尽情……还是….”等词语,让学生体会到稳重写小鱼c、理解第三句》(描写捕鱼时)齐读句子: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让学生出补语时的动词。理解、体会翠鸟补语动作的熟练连贯,迅速敏捷。出示翠鸟补语的动化,让学生描述。
d、理解第四句(捕鱼后)“摇晃”“荡漾”——捕鱼迅速敏捷,眨眼之间。
(3)出示问题;翠鸟捕鱼的本领和他的外行有什么关系?
4、有感情地朗读二、三两个自然段。
1、自由读,:西*我们的梁为什么发红?
2、教师小结:保护鸟。
3、我们为什么希望翠鸟在苇秆撒谎功能多听一会儿?
4、有感情的朗读。
收集各种鸟儿的资料,课后开展评会。
背诵课文。
翠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方案篇八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抓特点观察,描写的方法,体会用词的贴切、生动,养成积累好词好句的习惯。
2、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增强爱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其中,课文写翠鸟外形特点和捕鱼的一、二、三自然段是本科的教学重点,翠鸟的外形特点和翠鸟的捕鱼本领之间的关系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可见。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第一自然段。
1、回顾主要内容。2、指名背诵。
二、学习第二、三两个自然段。
1、学生自学。(出示自学提示)。
2、小组交流。
3、师生议答。
(1)作者是怎样描写翠鸟活动的?
让学生找出相关句子,体会相关的动词。
“贴”——低,动作轻盈。
“疾飞”,“眨眼”——很快并且轻盈。
(2)作者有是怎样具体描写翠鸟捕鱼的?
a、理解“悄悄的”“露”“吹”体会小鱼的机灵。
b、理解“难以逃脱”“锐利”“尽情……还是….”等词语,让学生体会到稳重写小鱼c、理解第三句》(描写捕鱼时)齐读句子: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让学生出补语时的动词。理解、体会翠鸟补语动作的熟练连贯,迅速敏捷。出示翠鸟补语的动化,让学生描述。
d、理解第四句(捕鱼后)“摇晃”“荡漾”——捕鱼迅速敏捷,眨眼之间。
(3)出示问题;翠鸟捕鱼的本领和他的外行有什么关系?
4、有感情地朗读二、三两个自然段。
三、学习四五自然段。
1、自由读,:西*我们的梁为什么发红?
2、教师小结:保护鸟。
3、我们为什么希望翠鸟在苇秆撒谎功能多听一会儿?
4、有感情的朗读。
四、质疑问难。
五、拓展:收集各种鸟儿的资料,课后开展评会。
六、作业:背诵课文。
翠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方案篇九
本文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全文有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写凤凰花开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到了,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这有五句话,具体生动地写了泼水节的欢乐场面,第一、二句写人们做的准备,第三、四句写泼水的场面,第五句点出了泼水的象征意义,第三自然段略写了泼水节的其他活动。其中第二自然断是重点段落。
在教学中觉得以下几点处理得较为满意。
一、交给方法,自主学习。
《新课标》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创造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的新型关系。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的平台,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为此,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紧扣“欢乐”,让学生边读边想,从哪句话感受到人民泼水很快乐的。把它找出多读几遍。随后交流句子,说说从句中的哪些词语体会到欢乐。交给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例如学生从第三句:开始泼水了,大家互相追赶,你拿瓢往我衣领里灌,我端盆向你身子上泼。体会到欢乐。我就跟着学生的发言,相机出示该句内容,让大家一起读读。然后请学生想一想,哪些词让你体会到人们的欢乐?然后和学生一起品词,感情朗读。整个过程老师始终是跟着学生在学。
二、创设情境,体验情感。
针对低年级儿童形象思维占主导,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课上注意给学生创设情境,发挥想象,朗读感悟。如抓住“提、端、滴、撒”这些动作,让学生读读做做,学生兴趣十足,感悟到文章用词的精当,感受泼水的快乐。当学生对泼水的场面有了一定的画面基础后,我饶有兴趣地问:假如我们就在泼水地现场,你会把水泼向哪些人?祝福他们什么?这可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发言踊跃,祝福的语言让人感动。
三、训练语言,丰富积累。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离开了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语文教学也就彻底地偏离了轨道。因此,语文教学要紧紧凭借教材这个“例子”,为学生搭建语言实践的平台,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从而升华他们的人文内涵。
以后要多学习,勤思考。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翠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方案篇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其特点与翠鸟的捉鱼本领有什么关系。抓住描写翠鸟外形和活动特点的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
读懂总分段式的段落,知道分述句是如何把总起句写具体的。
情感目标:
初步知道翠鸟的这些特点是为了适应生存环境而渐渐形成的。
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总分段式的段落,知道分述句是如何把总起句写具体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通过昨天的学习,你已知道了些什么?
(词语的理解、翠鸟的外形……)。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读懂总分结构的段落。
1、自读第二然段。
(1)给句子标上序号。(2)在自己读懂的地方打上“”,有问题的地方打上“”。
2、交流汇报。
(1)学习总分结构的段落。
(2)翠鸟的颜色非常鲜艳。
(3)课文是怎样描写翠鸟的颜色鲜艳的?
(4)小结:像这样的段落是按总起后分述的方法写的,就叫总分段式。
(5)学习“阅读提示”懂得方法。
(7)“橄榄绿、翠绿色、浅绿色、赤褐色”都是表示颜色的词。
(8)看板书背诵,口头做《作业本》第六题。
(9)学到这儿,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三、学习。
三、四自然段。
导入:我知道同学们已经喜欢上了翠鸟,那你们喜欢当一回翠鸟吗?
我先给你一段时间的准备。资料就是课文的三、四自然段。
1、学生读课文。
2、交流汇报。
(敏捷、灵活)。
你的理由是什么?
学习句子:
(1)翠鸟爱贴着水面疾飞。一眨眼,它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
(2)它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等待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
(3)有时,小鱼刚刚隐约可见,翠鸟就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刹那间,叼起一条小鱼,贴着水面飞走了。
停在苇秆上,一动不动,等待小鱼露出头,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
3、有感情的朗读。
3、4自然段。
4、读了这两个自然段,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1)翠鸟捉鱼的本领和它的外形有什么关系?
翠鸟它一动不动是因为它有一双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秆;翠鸟能发现小鱼是因为它有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翠鸟能叼走小鱼是因为它有一张又尖又长的嘴;翠鸟之所以能贴着水面疾飞是因为它小巧玲珑。
(2)写小鱼的机灵是为了说明翠鸟的敏捷、灵活。
四、课后小结。
1.通过学习翠鸟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什么?翠鸟不仅外形美,而且有本领。(会捕鱼会隐蔽保护自己)。
2.在这节课上还学会怎样读懂总分结构的段落。
翠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方案篇十一
师:同学们预习的这么好了,不知道课文读得怎么样,我们来检查一下,为了把课文读得更有把握,给我们大家,包括听课的老师一个惊喜,我们还是再练习一遍吧,自己读自己的。开始。
生:自由读全文。
师:我认真看了同学们的表情,听了同学们的声音,从你们的表情和声音,我看出来了,你们把这篇文章读熟了,而且还很喜欢读。谁来读第一自然段?我来叫一个不举手,不敢看我的。
(指着一位没举手的说)你来,你为什么不举手啊?
生:我怕读不好。
师:哦,怕读不好?怕不怕我?
生:怕。
生:怕。
生:敢。
师:大声点。
生:敢!(全班学生热烈鼓掌)。
师:好!自发地鼓掌了,真好!请你读。
生读,但是读不好。
师:噢,还真有些害怕呀,坐下读,好吗?你坐下来读,应该能读好一点的!
学生坐下读了一句。
师:坐下读,果然好多了,大家再给他一点掌声(掌声),好,继续读。
生读毕。
师:嗯!真不错!读错的句子也改过来了。(学生再次鼓掌)。
师:谁还想来读读这个句子?这回请个举手的`。
一女生读。
师:嗯!真好!声音好听,又读得流利,表情也很好,可惜大家看不见。从她的读中,可以看出她喜欢这一节。
谁还愿意读读这一节?超过她?
一男生读。
师:啊,你读得太好了!一个比一个好啊!我都不敢读了。(生发出惊讶地感叹)真不敢读了,谁还敢来读?(全班学生纷纷举手)。
一男生读。
师:你读得太好了,表情比声音更好!你把对翠鸟的喜爱都放在脸上了,真好!现在让我们都把对翠鸟的喜爱放在脸上,读!只要我们把这一段读好了,记住了,以后你写小动物就有办法了。
生:自由读。
教后反思:
语文课堂教学常常忽视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课堂教学不仅要在内容上反映生活,更要注意从学生思想、感情愿望的角度理解生活。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自我追求的心向,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给学生创设和营造自我感悟的条件和空间。
一、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
以朗读贯穿全课,对语言的感知、理解、积累充分注意读的引导调动学生的读书积极性。“谁还能超过他?”“谁觉得自己读得比他他读得还好?以激励为主调动学生的读书积极性。让学生在读得想像,在读中赏美。同时在积累运用中发展思维力,提高美的鉴赏能力。
二、虚拟情境,理解重难点。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习的素材,创设一个虚拟的情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体验、感受和理解知识的重难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创设了一个现场采访的过程,让学生乐于参与,敢于发表自己的风见解,拓展学生思维的时间、空间,调动了学生多方面智力潜能,改变了教师单向提问、分析、讲解的局面。让学生用儿童的眼睛看世界,用儿童的心去体验世界,把认识与创造美的追求与体验统一起来,这样有利于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提高。
翠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方案篇十二
一、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上节课所学词语。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喜爱鸟类,喜爱大自然的感情,并升华为护鸟的情感。
二、重难点。
三、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那么,小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翠鸟的特点:外貌、捕鱼、住处。
一、整体感知、认识翠鸟。
1.学生自学,感受翠鸟外形美。
(1)谁找到翠鸟外形的句子了,读给全班听一听。学生读,师出示幻灯片。
(2)作者是通过哪些事物来描写翠鸟外形的?
学生回答,师课件出示词语或句子(板书:爪子--背上羽毛--腹部羽毛--眼睛--嘴)。
(3)师:在描写爪子、羽毛、眼睛和嘴时,作者也是有详有略的,重点在写翠鸟的什么?(羽毛。)出示描写羽毛颜色的句子。
师:课文按什么顺序介绍翠鸟身上羽毛的颜色的?(先总说翠鸟的“颜色非常鲜艳”,再一步步从上到下就头部、背部、腹部分别具体介绍羽毛如何鲜艳。)出示幻灯片,对比句子。
(4)那同学们喜欢翠鸟吗?让我们带着这种喜爱的心情,用喜爱的语气读一读第一自然段吧!
过渡:翠鸟不仅长得美,它还有一绝招大家知道是什么?(捕鱼)文中哪几段是写翠鸟捕鱼的呢?1.出示自学提示:
(1)哪些句子是写翠鸟等鱼?哪些句子是写翠鸟捉鱼?
“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才见它飞起,一眨眼,它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课件出示)师:“贴”字说明了什么?什么是“疾飞”?翠鸟在“疾飞”中,又能“轻轻地停在苇秆上”说明了什么?疾飞”是指飞得很快的意思。这句话充分表现出翠鸟行动迅速而敏捷的特点。这里一是讲翠鸟飞得低而快。
表现了翠鸟行动迅速而敏捷的特点。翠鸟在“疾飞”中,眨眼间“轻轻地停在”细软的苇秆上。体现出了停得急而轻的特点。
“一动不动”“注视”“等待”这些词语表现了翠鸟捉鱼时另一个特点是等待小鱼时非常专注。出示句子:
翠鸟叫声清脆,爱在水面上飞。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
师:这两组句子你更喜欢哪一个呢?为什么?
“鸣声清脆”比叫声清脆更合适,虽然“鸣声”和“叫声”都可以指鸟叫,但是前者更为准确,同时还含有感情色彩。“爱在水面疾飞”比“爱在水面飞”更能准确、生动的体现出翠鸟动作轻盈、迅捷的特点。
过渡:翠鸟在等鱼的时候是如此的专注,那他捕鱼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呢?捉鱼过程:
小鱼悄悄地把头露出水面,吹了个小泡泡。尽管它这样机灵,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
师:课文先说小鱼非常“机灵”,再说“还是难以逃脱”。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这说明翠鸟的目光锐利极了,课文中的“锐利”指翠鸟的感觉非常灵敏。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
一连串的动作,都是在一瞬间进行的,甚至连机灵的小鱼都没有反应过来。说明翠鸟捉鱼的动作熟练、连贯、毫不犹豫。出示句子:
翠鸟离开苇秆,很快地飞过去。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师:对比句子,你更喜欢哪一个?答:“蹬开”比“离开”更加具体,将翠鸟离开苇秆时的动作、神态、速度生动的描绘了出来,“像箭一样飞过去”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它将翠鸟飞走的速度和神态进行了形象的表达。
讨论:(1)翠鸟为什么能停在苇秆上“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因为它有一双能“紧紧抓住苇秆”的小爪子。)(2)翠鸟为什么目光“锐利”,能发现机灵的小鱼?(因为它有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3)翠鸟为什么能在疾飞中叼起水中的小鱼?(因为它有一张“又尖又长”的嘴。)(4)翠鸟为什么能贴着水面低飞?(那是因为它“小巧玲珑”。)。
所以说,翠鸟能够快速敏捷的捉住小鱼,与他的体形是分不开的。
过渡:同学们,看着这小巧玲珑、动作敏捷的翠鸟,你们有什么想法吗?(饲养一只)。
思考:我们的脸为什么发红?我们打消了这个念头,这个念头指什么?(生齐读老渔翁的话。)。
“我们”为什么希望翠鸟在苇秆上多停一会儿?(1)读课文最后一句话。(2)希望多停一会儿,是为了多看几眼。“远远地看着”,是因为知道翠鸟机警,怕惊走它。这里反映了“我们”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我们再来看几张图片,(出示杀害鸟儿的图片)在我们身边却有很多鸟儿被捕杀贩卖,甚至被端上餐桌,这就是人类针对鸟类的杀戮!
是的!行动起来吧,不要让我们看到的仅仅是鸟类的标本!”
四、课外延伸。
出示各种鸟类图片,用自己语言进行描述。
同学们,3月20日是全国爱鸟日,以“我喜欢的鸟”为主题,向大家介绍自己所了解的鸟的外形、活动特点、生活习性,以及怎样保护鸟类的常识。
翠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方案篇十三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见,合作学习已经成为《课程标准》提倡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用词准确,文质兼美。作者对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作了非常细致的观察,形象生动的描述了翠鸟羽毛艳丽,小巧玲珑的外形和它捕鱼时灵敏神速的动作。
本课的合作学习是以学生自由结组为基本组织形式,喜欢翠鸟外形美的学生为外形组,分为几个小组;喜欢翠鸟动作敏捷的学生为动作组;还有两方面都喜欢的为综合组。小组成员共同合作学习全文,体现本组学习内容,并未其他组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旨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技巧,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观察,描写的方法,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2、过程与方法目标:小组合作学习中,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目标: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在互赏互助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本课合作学习设计:
教学中我设计了两次小组合作学习:
第一次合作学习的目的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用学过的.阅读方法深入研讨自己喜欢的部分,体会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
第二次合作学习是让学生互相置疑,小组间合作学习,对疑难问题进行讨论解决,进一步理解翠鸟特点,突破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在合作中品尝到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第13课《翠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根据自己对翠鸟的外形美和动作敏捷的不同喜好分好了小组,这节课我们按小组深入研究课文。
二、指导学习。
师:要想在小组里有出色的发言,自己先要有准备,我们先干什么?
生:先把课文读熟,
师:光读不行,还要有读书方法,我们学习过哪些读书方法?
生说学过的读书方法。
师:那是不是不是本组的学习内容我们就不读了呢?
生:不是。
师:对,还要学,要给对方提出问题,想办法难倒他们。
三、合作学习。
出示合作分工:
1、选一名代表作记录员记录大家的发言。
2、选一名发言员代表大家发言。
3、还要有一名同学集中大家的问题向对方组提问。
4、其他同学补充。
四、汇报交流:
课文哪些地方体现翠鸟外形美与动作敏捷?各小组汇报。其他小组补充。
五、互相置疑(第二次合作学习)。
1、每小组置疑员向对方组置疑。
2、各小组针对难点问题进行合作讨论。
3、组际间交流解答问题。
六、自读四五自然段说说自己的感受。
七、作业(自选一题):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积累自己喜欢的词句。
2、把你知道的有关翠鸟的知识制作成知识卡片。
3、以“我最喜欢的鸟”或“保护鸟类”为题写一篇作文。
翠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方案篇十四
作者对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作了非常细致的观察,形象、生动地描述了翠鸟羽毛艳丽的外形和它捉鱼时灵敏、神速的动作。在老渔翁的启发下,“我”体会到喜爱翠鸟应该把它当作朋友,打消了捉翠鸟饲养的念头。
1、理解翠鸟的外形和习性特点。
2、学习掌握按一定顺序描写动物特点的方法。【教学重难点】。
1、课文写翠鸟外形特点和捉鱼的第一、二、三自然段。
一、了解文本,提出问题。
(一)提问题:
1、同学们,你们都喜欢鸟吗?都喜欢哪些鸟?为什么?
4、看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
(二)炼问题。
1、翠鸟的外形?
2、翠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和习性?
让我们走进文本,更好的去了解一下作者笔下的翠鸟。
二、走进文本,分析问题。
(一)探问题。
1、观察图片:用自己的话描述翠鸟的外形。
2、默读第一自然段,(1)作者是怎样描写翠鸟的外形的?
(2)作者描写的顺序是什么?(爪子、羽毛、嘴)。
(5)夸一夸:这真是一只()的翠鸟。
(6)阅读训练中感悟写法,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课文是按由上到下的顺序写的。先写爪子,再写羽毛,最后写眼睛和嘴。写羽毛又是依照先总述后分述的方法,按由上而下的顺序先写头部,再写背部,后写腹部。
(二)辩问题。
(1)现在请同学们默读第二三段,划出描写翠鸟捕鱼的动作画下来,可以做一下批注。
小鱼悄悄地把头露出水面,吹了个小泡泡。尽管它这样机灵,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
师:是呀,这么机灵的小鱼都逃不过翠鸟——(锐利)的眼睛。
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
师: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翠鸟行动敏捷?为什么?找出描写翠鸟行动敏捷的词语:疾飞、贴着、轻轻地停、蹬开、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出示:翠鸟离开桅杆,很快地飞过去。
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
指导朗读:读一读比较一下,这两个句子你更喜欢哪个?
师:在这里巧妙地运用比喻句让我们更形象得感受到了翠鸟的速度之快。除了比喻,还有哪里不同(蹬字有力度,能够感受翠鸟的速度之快)。
师:同学们体会的真好,谁能把第二句来读一读?谁再来试一试,我觉得他的速度只是一般快。
(3)指导朗读:翠鸟可真是捕鱼能手啊,连老师都佩服!让我们拿起书一起再来品味一下翠鸟那敏捷的动作吧,齐读二三段。
(三)解问题。
2、文章表达了对翠鸟的什么情感?你是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
听了你们的交流,小作者的脸也红了,他也打消了饲养翠鸟的想法,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愿意读文中最后一段话的同学请站起来。
教师小结:多么善良而又真诚的孩子啊,翠鸟们收到你们的话语特别开心,看:他们正在桅杆上看着大家呢!
三、走出文本,解决问题。
1、理:讨论:翠鸟捉鱼的本领与它的外形有什么关系?
启发:(1)翠鸟为什么能停在苇秆上“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因为它有一双能“紧紧抓住苇秆”的小爪子。)(2)翠鸟为什么目光“锐利”,能发现机灵的小鱼?(因为它有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3)翠鸟为什么能在疾飞中叼起水中的小鱼?(因为它有一张“又尖又长”的嘴。)(4)翠鸟的羽毛以绿色为主,这对它悄悄等待捉鱼有什么作用?(与草、树的颜色相近而有掩护的作用,不易被发现。
3、延:同学们,3月20日是全国爱鸟日,以“我喜欢的鸟”为主题,向大家介绍自己所了解的鸟的外形、活动特点、生活习性,以及怎样保护鸟类的常识。板书设计:
5翠鸟。
外形:爪子。
(红色)羽毛。
(漂亮)眼睛。
(透亮灵活)。
嘴
(尖、长)。
活动:
等鱼。
一动不动。
注视。
捉鱼。
蹬
飞
叼
钻住处:石壁上。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159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