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汇总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6 06:25:53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汇总17篇)
时间:2023-11-26 06:25:53     小编:MJ笔神

教案是一种记录教师教学内容、目标和方法的重要工具。教案的编写要充分考虑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确保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合理评价。教案范文中的设计和组织方式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可以提高我们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篇一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示,增强环保意识。

3、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示,增强环保意识。

【课前准备】。

1、教师: 在小黑板上写出“资料袋”里的内容。

2、学生:自读课文,理解生字词。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资料”,引出课题。

1、出示小黑板,指名重点读“保护母亲河行动”的内容。

2、听了“资料袋”的介绍,你最想说什么?最想问什么?

3、为什么要“行动起来,拯救黄河”呢?我们阅读了《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这篇课文,就一定会明白的,而且也一定会发出同样的呼吁。板书并齐读课题,突出“怎样变化”。

二、围绕提示,自读自学。

1、请大家谈一谈,你准备采用什么方法来读懂这篇课文呢?

师生确定:先读熟课文,再围绕课前“阅读提示”读懂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通读顺,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3、围绕提示,默读自学,圈点批画,教师巡回指导:

三、围绕重点,全班研讨。

注:引导学生围绕提示的思考问题,在全班交流。

1、了解黄河的变化,适时引导学生感悟重点语句,并有感情地朗读重点段,如“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联系第三自然段,边听范读边想象,感悟“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联系第一和第四自然段中的数字并与“摇篮”对比,感悟“忧患”。

2、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要引导学生重点理解“社会原因”,即人的原因,通过图示、图片或课件,感受“恶性循环”之理和“水土流失”之害。再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激起学生的痛惜之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3、畅谈启示可以结合最后一自然段和“资料袋”的内容。先放开学生谈自己受到的启示,再引导学生读科学家“数管齐下”的治黄方案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心声,教师适当补充国家治理黄河的情况。

四、朗读全文,升华情感。

1、教师小结:我们通过读书和交流读懂了这篇课文。同学们,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可是现在却成了一条祸河,成了一把悬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头上的利剑。让我们把我们对黄河母亲的关心,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对人类活动和环境保护之间的深刻认识,对“行动起来,拯救黄河”的强烈愿望,融入到课文的每一句话中,通过我们的深情朗读表现出来吧!(教师的这段介绍应该满怀激qing)。

2、学生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模拟情景,延伸拓展。

1、师:

注:可以引导学生演讲,写调查报告等。并且要及时反馈,把这个活动比较深入地开展下去。

2、全班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写治理黄河的方案。

(教师可以补充相关的资料)。

注:1、2项可以选择一项作为重点深入下去。

六、小结。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篇二

一听录音导入。

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她的名字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条河,她的名字叫黄河。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是亿万中华儿女成长的摇篮。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走近黄河,去看看她的过去、现在、未来吧!(课件)。

二现在的黄河。

1学习第一自然段。

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171页。齐读第一自然段。

(生读)。

2.现在的黄河是什么样的,交流资料。

是呀,一查黄河近两千年来的“表现”,真是让人大吃一惊。你查到黄河怎样变了。哪儿让你大吃一惊了?请同学们交流你所收集到的资料。(学生自由交流,可以下座位)。

文字、图片、网站、书籍、音像(歌曲、黄河决堤)、等。

老师收集到一个音像资料,我想推荐给大家请同学们欣赏。看到这么如此残酷的现实,你想说些什么吗?(生提问,或发表自己的感慨{说为什么会成这样,说黄河的制理})。

3.自学课本,用横线勾画出写黄河变化的原因的地方。

学生自学。(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师巡视。

汇报学习结果。(出示课件:自然原因、人为破坏)。

4.小记者采访:我们该怎样做。

除了这些,你还想到什么想告诉同学们。(环保渗透,教育学生保护环境)。

(找出恶性循环的的流程图、两大原因、泥沙重、能提出什么叫悬河)。

三.过去的现在的黄河。

生讨论交流___汇报。

5.这样数管齐下,让黄河变好的梦想一定能成为现实。她变成什么样了呢?

(生说)你认为黄河会成为什么样?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

(写诗,作文,画画,朗读)。

三结束语。

相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同学们的努力之下,在全中华儿女的努力之下一定会重见笑颜、重放光彩。我们的地球也一定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篇三

今天,我学习了《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这一课,这一篇课文让我感触很大。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黄河在今年来的“表现”。在数万年到数千年前,黄土高原乃至黄河流域,自然条件是很好的,可与今日的江淮流域相媲美。可是,后来黄河变了,它开始变得凶猛残暴起来,折腾的两岸百姓叫苦不迭。黄河原本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而现在却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忧患。据科学家研究,黄河发生变化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秦朝以后,黄土高原气候转寒,暴雨集中。二是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的开垦放牧,使森林毁灭,草原破坏。

科学家们认为黄土高原地区应该坚持以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并让人人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破坏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杀行为。我们要爱护一草一木,而且要多种一些草,花,树木,要有限制地开垦放牧。我们要从小事做起,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只要我们保护好环境,我相信,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便会再一次地成为我们的摇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篇四

设计理念: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一篇阅读课文,它围绕“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讲了四个方面的内容:灾难、摇篮、原因和治理。是教育人们要保护好大自然环境。在设计中,我运用默读,朗读等读书方法,让他们自主学习,质疑探究,促进其思考和理解。这是培养自学能力,语感和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习交流的组织者,学习兴趣的激励者。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的过去和现在,知道黄河变化的原因及其内在的联系,从中受到启示,培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重点语句。

3、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的重点:

了解黄河的变化过程。

教学的难点:

理解造成黄河变化的原因。

教具准备:

图片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1、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她的名字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条河,她的名字叫黄河。

2、你能背诵哪些关于黄河的'诗句吗?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千里黄河此一弯,寒风激浪射潼关。——唐太宗。

过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是亿万中华儿女成长的摇篮,但它又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那么黄河又是怎样由“摇篮”变成“祸河”的呢?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黄河,去看看她是怎么变化的。(板书课题:黄河是怎么变化的)。

二、自读质疑。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提出自己的疑问(学生质疑)。

三、探究交流。

(一)现在老师考考大家:谁能用文中的词来说说。

(1)黄河原来是什么样的?

(2)后来黄河变成什么样了?

(3)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4)怎样才能治理好黄河?

板书:原来——摇篮后来——忧患原因——水土流失治理——管住河沙。

(二)全班交流。

1、谁能找到文中描写黄河原来样子的句子?愿意读读吗?

a:(生读第三自然段)。

师:读了这段话,你的感受是什么?说说你在文字的背后看到了什么?(看到了温暖适宜的气候,看到了美丽的自然风光,看到了人们在这里安居乐业、看到了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

b:生:学习了这部分知识后我觉得课文中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摇篮”指发源地。

c:生:我感受到原来的黄河就象一位美丽温柔的母亲,用自己的乳汁哺育着自己的孩子。

师:说的真好那就让我们怀着对母亲的爱,深情的读这一段。齐读。

(气候温暖,森林茂密;河水清澈,土地肥沃)。

师:美吗?(美)。

a:课文第一自然段列出了黄河泛滥的具体数字(20xx年、1500多次、26次)列数字是常见的说明方法,这不仅仅是一些数字,从这些数字中我仿佛看到了(黄河两岸的人民在洪水中挣扎,看到了他们家破人亡,听到了孩子的哭号)。

b:这些数字的背后分明是黄河泛滥地区人民的血泪。

3、师:20xx年1500多次,改道26次,多么惊人的数字,黄河每次决口改道都会给两岸人民带来巨大的损失,深重的灾难,在这里,作者用了“20xx年、1500次,改道26次”这种列数字的方法让我们具体而深刻地感受到了黄河带给人们的灾难,这些可怕的数字深深地刺痛了我们的心。再来读这段话“黄河在近20xx年……深重的苦难。”

师:不到两千年就泛滥了一千五百多次,不到两年就是一次灾难。人们还没有从第一年的灾难中恢复过来,又面临新的灾难,人们怎能不叫苦不迭呢?母亲河成了祸河,摇篮成了忧患。(板书:祸河)。

4、师:你还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黄河变坏了?

(预设:“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下游河道中。”

师:找得很准确,在这一段文字中作者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列数字),作者列举了很多数字:16亿吨、12亿吨、4亿吨,说明了什么?(具体而形象地说明了泥沙大)。

师:对,唐代刘禹锡也曾用“九曲黄河万里沙“的诗句来说明黄河含沙量大。请男同学一起把这个句子读一遍。

5、师:黄河还发生了哪些变化?(预设:问题就出在这4亿吨……悬河。)。

师:也就是说黄河变成了悬河,那么,什么是悬河呢?(解释:河床高于地面,远远看去就像悬在地上一样,故称悬河。)。

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怎能不让我们心痛。我们不禁要大声问:黄河变成这样,这是为什么?

6、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第六自然段,找出黄河变化的原因。

(板书:自然社会)。

a:生:我认为是人类的破坏造成的,人们“无限制”的开垦,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自然气候我们无法改变,但是我们可以改造自然环境,使它向好的方面发展。但是人祸是不能饶恕的。

b:这种人为的破坏太严重了,4亿吨泥沙,一辆大卡车装4吨。要一亿辆这样的卡车,这些数据触目惊心。

师: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c:因为穷。(指名读第六段最后两句)。

师:你觉得这些人是些什么样的人?

d:愚昧的人,正是这些人为的破坏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再加上天灾造成的水土流失,现在的黄河满目创伤已经无力哺育她的儿女。

师:最后这一句用什么语气读,(伤心、愤怒)谁再读读。指名读。

8、生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师:新中国成立后,科学家们为治理黄河设计了那些方案?

师:同学们有什么好的方案吗?

(这么多方法“数管齐下”“管住泥沙”,相信治理黄河的希望和梦想终将实现)。

师:学习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呢?

生:有欢乐、有忧伤、有自豪、有愤怒,也有自责和反思,更有希望与梦想。

四、环保拓展:争做环保小卫士。

同学们,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有幸福美好的发展前景,才能为子孙后代造福,保护环境,保护母亲河,人人有责。但仅仅靠我们保护环境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我们社会上人人都行动起来,那我们的环境就会焕然一新了,今天我们知道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就让我们为环保出一份力,向社会个各人士发出我们的呼吁。

将自己的呼吁写在卡片上,送给自己的亲朋好友……。

板书设计:

黄河(母亲河)。

过去————摇篮(自然环境好)。

后来————忧患(变化————含沙量,大水灾,改道)。

原因————水土流失(自然:气温转寒,暴雨;保护母亲河。

人为:人口增多,砍伐)保护环境。

治理———管住河沙(牧林为主,保护资源,人人有责。

规划用地,修筑水利)。

教学反思: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是“大自然的启示”。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自然,了解自然,在对自然的观察、了解、发现中受到有益的启示。同时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等思维品质;提高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和默读与自学能力。

因为本课是略读课文,要求学生粗知文章大意,课堂上只要抓住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语的理解不作为要求。课堂上要进一步放手让学生以自学的方式、联系自己查找的资料独立完成“黄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等内容的梳理,充分体现了略读教学在教学方法上的要求,更要放手,要让学生运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

本篇文章的教学,虽然有成功之处,但也存在许多不足。在教学中,虽然给学生了自主学习的时间,但仍然不敢放手,不能随机应变,老是想把学生拉到自己设计好的线路上来。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又是让人难以预料的,所以课堂上会出现教学思路混乱,一个问题重复讲的现象。课文内容的学习始终离不开词句,只有抓住了关键的词语,深入体会,才能更深层次的理解文章内涵,本节课的教学中虽然也注意了,但只是“蜻蜓点水”,如在教学黄河是一条祸河时,只抓住了一些数字,而没有抓住“决口”“改道”等词语,在讲解悬河时,虽然用了课件,但没给学生讲清楚,学生自然也就体会不到它的危害性。语文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内容,还要让学生弄清作者用什么方法写的,本节课教学忽略了这一问题。

语文教学既要立足文本,又要超越文本,语文就在生活当中。本节课的教学不足之处很多,成功之处甚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多像别人请教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语文课上,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章,教给学生恰当的学习方法,恰当地运用媒体资源,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综合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篇五

教学目的:

1、朗读课文,认识8个生字。

2、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示,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3、搜集黄河资料,激发学生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

1、学生查字典理解词语,查找与黄河有关的资料。

2、课件,教学资源(两段视频)。

教学过程:

一、听录音导入。

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她的名字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条河,她的名字叫黄河。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是亿万中华儿女成长的摇篮。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走近黄河,去看看她的过去、现在、未来吧!(课件)。

二、现在的黄河。

1、学习第一自然段。

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171页。齐读第一自然段。

(生读)。

是呀,一查黄河近两千年来的“表现”,真是让人大吃一惊。你查到黄河怎样变了。哪儿让你大吃一惊了?请同学们交流你所收集到的资料。(学生自由交流,可以下座位)。

文字、图片、网站、书籍、音像(歌曲、黄河决堤)、等。

老师收集到一个音像资料,我想推荐给大家请同学们欣赏。看到这么如此残酷的现实,你想说些什么吗?(生提问,或发表自己的感慨{说为什么会成这样,说黄河的制理})。

3、自学课本,用横线勾画出写黄河变化的原因的地方。

学生自学。(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师巡视。

汇报学习结果。(出示课件:自然原因、人为破坏)。

4、小记者采访:我们该怎样做。

除了这些,你还想到什么想告诉同学们。(环保渗透,教育学生保护环境)。

(找出恶性循环的的流程图、两大原因、泥沙重、能提出什么叫悬河)。

三、过去的现在的黄河。

生讨论交流___汇报。

2、这样数管齐下,让黄河变好的梦想一定能成为现实。她变成什么样了呢?

(生说)你认为黄河会成为什么样?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

(写诗,作文,画画,朗读)。

四、结束语。

相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同学们的努力之下,在全中华儿女的努力之下一定会重见笑颜、重放光彩。我们的地球也一定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篇六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介绍了黄河变化的过程、变化的原因及其治理的方案,告诉人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一.教学目的:

1、了解黄河变化的原因和演变的过程,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增强环保意识,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2、弄清课文为一些难懂的词语。

3、学习课文,懂得作者是怎么样积累材料的。

4、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课前准备:

出示黄河流域示意图。

三、教学课时: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预习”部分。

1、黄河是我国第几条大河?

2、我们的祖先什么时候就生活在黄河流域?

3、后来黄河有没有变?变成什么样子?

二、提示课题。

2、解题。

三、初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

四、学习分段,根据段意。

第一段:讲近,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第二段:讲数千年前,黄河气候温暖,土地肥沃,是我们祖先生息繁衍的地方。

第三段:讲由于黄土高原气候的变化和人类对自然的破坏,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黄河改道。

第四段:讲科学家设计治理黄河方案,使黄河逐渐变好。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人们把黄河比作什么?

(中华民族的摇篮)。

2、可是,近200来,黄河的表现为什么叫人大吃一惊?

3、课文是怎样说明这个问题的'?

4、小结:这一段先从正面指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接着从反面来说明黄河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使人印象更加深刻。

六、课堂作业。

1、抄写新词。

2、预习课后作业第1、2题。

第二课时。

一、讲读课文第二段。

1、这一段讲了什么?

2、第二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为什么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课文是怎么样描写的?

二、讲读第三段。

1、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忧患是什么意思?

2、黄河造成灾难的原因是什么?

(含沙量大,泥沙沉积,河床升高,成为悬河,容易决口,形成水灾。)。

3、造成黄河含沙量大的原因又是什么?

4、理解“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

小结:这一段讲黄河变坏的原因:大自然本身变化造成的;人类破坏造成的。

5、有感情朗读这一段。

三、讲读第四段。

1、读最后一段。

2、面对日趋严重的问题,科学家们想出了哪些办法?

(关键是把泥沙管住,不能让它随心所欲地流进黄河。)。

3、科学家设计了什么样的方案?

(1)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

(2)保护好森林资源、尽快恢复植被;。

(3)合理地规划利用土地;。

(4)大量修筑水利工程。

4、这些方案有什么好处?

(防止水土流失,达到根治黄河的目的。)。

四、总结全文。

2、学习这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要保护环境增强环保意识,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五、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册。

[板书设计]。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篇七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长河。干流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24万平方公里。也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每年都有4亿吨泥沙淤积在河床中,致使河床每年平均增高10厘米,极易造成水灾。为什么黄河有这么多的沙子呢?我迷惑不解的翻到了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这篇课文。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黄河变化的过程,变化的原因及其治理的方案,告诉人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黄河在数千年到数万年前自然条件是很好的,可是人们为了吃上饭就开垦荒地,越多垦荒,泥沙也就越来越多。

读了这篇文章,我觉得应该多种树,不能让水土流失,也应该保护这条伟大的母亲河!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篇八

这是一篇说明文体裁的独立阅读课文,也是中年级学生新接触的一种新的写作体裁。

课初,我让学生读课题,围绕课题提问。学生说出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然后我引导学生总结“变化”:变化前是什么样的?变化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而变化?带着这三个问题我让学生自读课文。给学生充分地阅读时间后学生马上找到变化前被称作是“摇篮”,变化后是祸河,引起变化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泥沙地大量流失。课文理解到这已经很好了,但我没有就此停止,而是让学生再去细细读文:课文中例举了很多的数目字,请同学们关注到这些数目字,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通过读书,学生发现:黄河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深重的——近2000年间竟决口1500多次,改道26次,真是让两岸百姓叫苦不迭;黄河如果不治理,它的危险性极大——4亿吨泥沙沉积在下游河道里,河床高出两岸农田3-4米,有的甚至高出10米;土壤被严重的侵蚀——每年每平方公里就有4000吨宝贵的土壤被侵蚀,相当于一年破坏耕地550万亩。又利用课件,观看图片,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黄河发生的巨大变化,这一系列的数字,图片资料都表明:治理黄河势在必行。在讲“治理措施”时,除了专家的治理方案,还让学生说说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本篇文章的教学,虽然有成功之处,但也存在许多不足。在教学中,虽然给学生了自主学习的时间,但仍然不敢放手,不能随机应变,老是想把学生拉到自己设计好的线路上来。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又是让人难以预料的,所以课堂上会出现教学思路混乱,一个问题重复讲的现象。课文内容的学习始终离不开词句,只有抓住了关键的词语,深入体会,才能更深层次的理解文章内涵,本节课的教学中虽然也注意了,但只是“蜻蜓点水”,如在教学黄河是一条祸河时,只抓住了一些数字,而没有抓住“决口”“改道”等词语,在讲解悬河时,虽然用了课件,但没给学生讲清楚,学生自然也就体会不到它的危害性。语文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内容,还要让学生弄清作者用什么方法写的,本节课教学忽略了这一问题。

语文教学既要立足文本,又要超越文本,语文就在生活当中。本节课的教学不足之处很多,成功之处甚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多像别人请教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语文课上,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章,教给学生恰当的学习方法,恰当地运用媒体资源,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综合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篇九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示,增强环保意识。

3、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

1、教师准备关于黄河及黄土高原的课件。设计形象介绍“流域、河道、悬河、河段、河床”的课件。

2、教师准备小黑板,上面写有“资料袋”内容。

3、学生自读课文,查字词典理解“生息繁衍、叫苦不迭、随心所欲、数管齐下”等词语。

1、播放课件:江水涛涛、奔腾不息的黄河;森林茂密、土地肥沃的黄河流域;暴雨频频、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

(音乐――由舒缓到严肃、高亢)

2、观看了这段关于黄河的片子,你最想说什么?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大家读了这个题目,有什么疑问提出来呢?

4、指导方法:这节课我们就围绕大家提出的重点问题来阅读课文,解决疑问。

读思结合,圈点勾画

1、自由朗读课文,读通读顺,并认读生字词。教师适当检查。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默读、轻声读、跳读),边读边思考问题,在书巾圈点勾画,还可以在语句、段落旁批注自己的感受。教师巡回指导,表扬善于学习的同学,耐心辅导学习吃力的学生。

3、选择自己乐意交流的伙伴,相互交流。

由学生或小组代表自主向全班汇报读懂的'问题,教师引导全班同学针对重点问题充力发表意见,抓住重点语段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当交流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时,可引导学生采用对比的方式感悟黄河由“摇篮”变成“祸河”,适时出示课件,形象介绍什么是“流域、河道、悬河、河段、河床”,抓住数字体会黄河之“祸”,感受黄河之祸的严重性,谈出忧患之情。

无限制地开垦放牧农作物大量减产

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土壤肥力显著下降

当讨论科学家设计的治理黄河的方案时,可紧扣“数管齐下”归纳要点,适当补充有关黄河治理的情况。

联系“资料袋”,畅叙感受

读读课文及课后“资料袋”,以一分钟即兴演讲的方式畅谈从课文中得到的启示。鼓励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及本地河流湖泊的状况畅谈感受。

1、学生小结学习方法与收获。如学习本文,主要是采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阅读的。

2、布置学生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为治理黄河出出主意,在“展示台”进行交流。地处黄土高原地区的师生,可结合本文的学习和国家、地方的有关政策、措施(如“退耕还林”“计划生育”、为治黄移民等),开展向家长、亲友、邻居进行宣传的课外实践活动。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篇十

1.认识本课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3.学习课文,懂得要自觉地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

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从中受到启发。

1

一、谈话导入: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长河,我们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黄河流域了。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可后来黄河变了。那么,它是怎么变化的呢?读了课文题目,你想知道什么?(怎样变化,变化原因,怎么治理。)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查字典理解释:摇篮、悬河、生息繁衍、忧患、植被、水土流失。

3.黄河是怎么变化的?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科学家的治理方案是什么?

4.黄河的变化给人类的教训是什么?你从中受到了哪些启发?

三、解答疑问:

1.黄河的变化:数千年到数万年前,黄土高原乃至黄河流域自然条件很好。我们的`祖先在这里生息繁衍,后来黄河变得凶猛暴烈起来,经常决口、改道,给两岸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

2.黄河变化的原因:一是黄土高原气候的变化和黄土本身结构松散;二是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

两方面原因的关系:自然条件的变化导致水土流失,使得农作物减产;而农作物减产,人类就会多开垦荒地;开垦越多,水土流失就越严重,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3.治理方案:

(1)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

(2)保护好森林资源,尽快恢复植被。

(3)合理规划利用土地。

(4)大量修筑水利工程。

四、小结:

通过自学,我们知道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因为这里曾经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可随着时间的变化,黄河发生了变化,给两岸人民带来了灾难。自然环境的变化,造成水土流失和农作物减产,而人口的增长,使得人们更多地开发荒地,水土流失就更加严重了。为了治理黄河,科学家制定了许多方案,保护森林、恢复植被、兴修水利、合理利用土地,黄河变好一定会成为现实。

五、板书设计

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变化前:森林茂密,土地肥沃。(母亲河)

黄河流域

变化后:凶猛暴烈,经常决口。

(忧患)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篇十一

(一)创设情境导入  ,提出读写要求。

1、播放影像资料,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观看影像资料后,指名回答课文主要内容。

教师板书:灾难摇篮原因治理。

2、复习电子文稿制作方法,提出读写要求。

指名回答电子文稿的制作方法,教师相机投影:

一、筛选、下载资料;

二、整理、编辑资料;

三、完成并存盘;

四、展示、介绍电子文稿。

然后教师提出读写要求,要求学生选定主题后,在与电子资料库的对话中阅读、筛选有关资料,进行资料重组,制作出一个图文并茂、声形并茂的电子文稿,实现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

(二)检索阅读资料,协商制作文稿。

1、分组选择主题,自主查阅,筛选资料;

2、分组协商讨论,进行探究学习;

3、教师监控学习过程,开展个别化教学;

4、分组完成电子文稿的制作。

(三)分组汇报展示,指导评议修改。

1、学生分组汇报,展示电子文稿;

(四)引导学生总结,升华学习体会。

总结本课的收获,并希望学生对电脑的学习,为读写一体化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教学设计思想: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已不可回避地面临着挑战与变革,就我们的阅读与写作而言,其变革更为巨大。当代信息技术所导致的阅读方式变革突出表现在: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从单纯的阅读文字发展到多媒体电子读物;在同电子资料对话中的高效率检索式阅读。

对传统写作方式和写作教育的挑战突出表现为:从手写走向键盘输入、鼠标输入、扫描输入、语音输入;图文并茂,声形并茂的多媒体写作方式;超文本结构的构思与写作;在与电子资料库对话中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

为顺应时代的发展,我们的教育教学从教学模式到师生关系到教学手段和组织形式都必然进行一系列的变革。为此,我们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一些大胆的探索。《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课的活动课教学就是我们这种实验探索中的一次尝试。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一篇阅读课文,介绍了黄河变化的原因,教育人们要保护好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处罚。课文围绕“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讲了四个方面的内容:灾难、摇篮、原因和治理。课文就黄河变化的前因、后果及相关知识点到即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意犹未尽。因此,我们抓住学生余兴未了这一时机,将课堂教学的内容向课外、向校外、向社会这个广阔的天地延伸、拓展,同时为了充分体现信息技术时代阅读写作方式的开放、灵活、高效等特点,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语文实践活动:制作了一个存有黄河视点、防汛、水文源头、治理黄河和黄河风情等内容的,包括文本、音频、视频、静画等多种形式的电子资料库,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认识水平,我主要选用“自学探究”式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从中学会方法、获取信息资料,在与电子资料库的对话过程中,通过快速检索资料,学习面对未来信息社会中大量的信息,能够迅速检索、筛选处理信息所需要的信息资料,使学生充分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整个教学过程 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习交流的组织者,学习兴趣的激励者。

开课时,我就提出了读写一体要求——自主检索阅读资料,完成一个图文并茂的有声有色的电子文稿。有了这个富于创造性的学习任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给激发出来了,我抓住时机指导学生理清课文的框架,引导学生围绕主题自主构建读写框架,再打开资料库,逐段进入学习资源、小学部、语文、四年级、黄河,然后通过“关键字检索”窗口输入关键词语,如“黄河”、“泥沙”等,几秒种后,电脑就在通读资料库中所有信息的基础上,筛选出相关资料,供你阅读。各小组再根据各自的选题,抓住联系,利用键盘、鼠标输入等方法协作完成一个图文并茂的电子文稿,虽然文稿内容主要是由资料库中下载的文字,图片或者是影音资料组合成的,但其文本结构是前所未有的,因而属于学生们的“创作”成果,这种读者与资料库之间的人机对话,显然是信息社会中一种极其重要的阅读——写作能力。

各组再选派代表介绍并展示各自的电子文稿,每组介绍、演示完毕,其他同学提出修改、完善意见,修改完,再把各小组的电子文稿组合成一篇完整的图文并茂的文稿。

这样的教学设计,实质上就是在尝试将信息技术课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篇十二

《》是九义教材小学语文第九册的选读课文,是一篇检测学生阅读、写作能力的学习材料。

课文先写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的苦难,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但它又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接着,从黄河含沙量的现状,分析黄河变化的原因;最后写科学家设计治理黄河的方案。告诉人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2.教学重点。

了解黄河变化的过程、原因及治理的方案.

3.教学难点。

根据小组研究主题,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制作电子文稿。

信息的浪潮席卷全球,人类不可避免的走进以网络技术为特征的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技术已悄然向网络教学过渡。根据网络教学及学科特点,结合单元教学目标、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让学生了解黄河变化的过程,明确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科学治理黄河的方案。

能力目标:通过信息技术课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引导学生自主协作学习,在获取、过滤、分析、处理、重组信息的过程中实现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

情感目标:通过电子简报的制作,让学生充分体验网络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通过组织学生讨论黄河发生变化给人类的教训和学习课文后受到的启发,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渗透科学的自然观,激发学生热爱母亲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情景导入法:通过播放黄河的美丽风光及黄河洪水泛滥的片断对比,引出课题。

任务驱动法:通过呈现任务的方式明确学习目标。

演示法:通过地上悬河形成过程的演示,加深对黄河变化过程的理解。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网上交流,调动全体学生参与。

四、说学法。

协作式学习方法: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在机房座位安排上,三个人一组,好中差结合,便于交流合作,协作学习。

探究性学习方法:提出要求,由学生采用探究性学习方法,自己设计、解决,从而达到复习巩固、拓展延伸的目的。

讨论、总结学习法:通过讨论、总结归纳和思考练习,让学生对已有的知识活学活用,自己创作出新颖别致的电子文稿。

本教学设计,尝试将语文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课程进行整合。由于条件的限制,该课只能在模拟网络环境下进行,以多媒体计算机和局域网为学习工具,以网络为重要的信息来源。因此,需要在互联网上下载有关黄河内容,制作成一个包括文本、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的微型网站。网站结构示意图如下:

1.情景导入初读课文。

首先,指导学生进入网站主页。主页以动态的形式展示黄河及黄河流域的图片,同时配以气势磅礴的《黄河大合唱》的背景音乐,使学生对黄河产生直观的印象、美的感受。并通过滚动字幕介绍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我们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黄河流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激发学生对黄河的热爱。当学生还沉浸在黄河的美丽风光时,再出现一组黄河洪水泛滥,引出黄河变了,它是怎样变的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带着疑问,点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理清文章条理,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2.精读课文加深理解。

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以任务驱动为教学的出发点,让学生进入学习辅导区。学生根据学习的内容和要求、自己的学习能力,有步骤地、有选择地自主学习。抓住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破坏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杀行为等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欣赏视频、动画,聆听音频信息、查看文本材料,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呈现任务拓展延伸。

课文就黄河变化的前因、后果及相关知识点到即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意犹未尽。因此,我们应抓住学生余兴未了这一有利时机将教材的内容向课外延伸、拓展,充分利用校园网、国际互联网提供的丰富的教学资源,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对信息进行检索、筛选和处理,培养学生自主协作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提出以下读写要求:

(1)阅读课文后,写出自己学习后的真实感受和学习后不能解决的问题,在讨论区发表。

(2)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主题作为研究方向,与其他同学交流,并成立一个学习小组。

(3)根据研究主题,自主查阅学习资源库中的资料,完成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电子文稿。

这组富于创造性的学习任务,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出来了。教师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辅助学生分组自选主题,自主构建读写框架。

4.筛选整理制作文稿。

根据自主构建的读写框架,指导学生进入网站的学习资源库,自由选择学习方式:或通过文本、音频、视频等信息资料的目录进行检索,或欣赏视频资料,或聆听音频信息,或输入关键字进行模糊查找筛选一系列相同主题的文本、音频、视频资料进行阅读。资料收集完毕,学习课文写作方法,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通过小组的协作交流,把收集的资料整合在一起,共同制作图文并茂的电子简报。

学生在分组协商制作文稿时,教师则通过主控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实施监控,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辅导,实现个别教学。这不仅培养了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充分发展。这样,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通过人机对话,提高了阅读写作能力。

5.成果展示作品评价。

展示评价作品,是知识的汇集、共享过程,学生的获得远远超过个人所能及的知识,是信息的深度加工。把学生完成的作品放在作品展示区展示,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学生作品的评价,可采取小组自评,师生点评的方式。在评价过程中,肯定成绩的同时应对不足之处加以补充,以便围绕主题重组材料,修改文稿结构、语句、版面设计等。

6.延伸课外网上交流。

浓厚的学习兴趣,高昂的学习激情,不能因课堂教学的结束而中止,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我还在微型网站上设计了一个讨论站点,组织学生进行网上交流,调动全体学生参与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保护母亲河、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等专题讨论。

变化过程。

变化原因治理方案。

水土流失摇篮合理规划。

人为破坏祸河修筑水利。

保护母亲河保护大自然。

通过以上的板书设计,我们可以理出文章的脉络:科学家从黄河变化的过程、原因中,寻找出治理黄河的方案;中华民族的摇篮因为水土的流失、人为的破坏变成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祸河通过合理规划、兴修水利,黄河变好的梦想一定能成为现实。由此激发学生保护母亲河、保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网络环境下,语文学科阅读写作教学发生的变化表现为:教师由知识的传授着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学习过程的引导者、交流讨论的组织者;传统的阅读与写作各自为政的局面转变为在与网络对话中初步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读写一体化;教学模式由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转变为具有明显互联网时代特征的网络教学防止两个极端:一是教师只顾对着电脑讲,忽略学生动手动脑,使网络教学流于形式;二是放任自流,会导致语文课成为上网课。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篇十三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的过去和现在,知道黄河变化的原因及其内在的联系,从中受到启示,培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2、认识8个生字,理解“摇篮”“生息繁衍”“忧患”“植被”“水土流失”到等词语的意思。

3、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的重点:了解黄河的变化过程。

教学的难点:理解造成黄河变化的原因。

一、揭示课题。

1  板书“河”,生齐读。有水的地方就有生命,河流哺育了人类。中华民族灿烂的五千年文明也源自一条大河,它被成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你们知道是哪条河吗?(生答)板书:“黄河”请同学们充分有感情的朗读这个词。

(生答:原来、后来、原因)教师板书。

二精读课文感悟内容。

1出示:像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呢?

(1)理解摇篮的意思。

(2)是怎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呢?

b自读第五自然段,感悟:用了数字说明方法来说明黄河含沙量大。理解“悬河”的意思:河床高于地面,远远看去就像悬在地上一样,故称悬河。唐代诗人刘禹锡曾用这样的诗句来说明黄河含沙量大:“九曲黄河万里沙”

过渡:哺育了我们祖先的黄河为什么后来变成了祸河呢?我们继续学习。

2自读第六自然段,找到黄河变化的原因。

(1)有人认为黄河的变化变化是自然造成的,也有人说是人类的破坏造成的。你怎么看这两个原因?这两个原因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板书:天灾人祸)。

(3)最后这一句用什么语气读?

3许多曾经辉煌灿烂的大河文明由于人为的破坏而今已经衰败,曾经高高屹立的巴比伦城已经荡然无存,我们决不能让黄河也这样,我们应该怎么办?自读第七自然段,归纳治理黄河有以下同种方案:

1、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

2、保护好森林资源、尽快恢复植被。

3、合理地规划利用土地。

4、大量修筑水利工程。

这些方案可以防止水土流失,达到根治黄河的目的。这么多方法,课文中用了一个词“数管齐下”其中都围绕着治黄的关键“管住泥沙”。

三整体读课文感悟。

学习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呢?我们能为黄河做些什么?

板书:           原来——摇篮。

后来——忧患。

原因——水土流失。

治理——管住泥沙。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篇十四

以前,我只知道黄河的凶猛暴烈。自从学了《》这篇课文后,我才知道:“早在数千年到数万年前,黄土高原乃至黄河流域,自然条件是很好的。那儿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因此我们的祖先才选择这里生息繁衍。”可为什么到了现在黄河却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一大祸害呢?其中,除了自然原因外,我们人类的破坏是造成黄河变化的另一主要原因。由于人类无限制地开垦放牧,使森林毁灭,草原破坏,绿色植被遭到严重毁坏。因此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每年,黄河流域每平方公里就有四千吨宝贵的土壤被侵蚀掉,相当于一年被破坏耕地五百五十万亩。”

我大吃一惊:“哇噻!五百五十万亩到底有多大呀?如果这种情况一直继续下去,许多年后,我们的国家会变成什么样的呢?我们的后代该到哪儿去居住呢?”

说到黄河,我就想到自己的家乡。记得爷爷告诉过我,在他们小的时候,山上密密麻麻的都是树,密得连人都挤不过去。可是现在,村子周围的山上都是光秃秃的,连一棵象样的树木都找不到了。遇到多雨的时候,山上到处滑坡,泥石把人们的菜地填平了,把绿油油的禾苗淹埋了,把家乡的马路也堵塞了。泥水还把路面冲得坑坑洼洼,人坐在汽车上就象坐在花轿上一样,一颠一跛的,容易晕车的人,非把肚子里的'东西吐光不可。再看看那河水,一片浑黄,长年下来,真不知道带走了家乡多少肥沃的土地。怪不得人们的庄稼是越种越差呢!

亲爱的乡亲们,请你们别再上山滥砍乱伐了!现在,你们虽然得到了一些小小的利益,但是,你们将来失去的或许就会是最美丽的家园!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篇十五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一篇阅读课文,它围绕“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讲了四个方面的内容:灾难、摇篮、原因和治理。是教育人们要保护好大自然环境。在设计中,主要以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为主,并辅助以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习交流的组织者,学习兴趣的激励者。

1、掌握本课生字。

2、了解黄河的变化,变化原因及治理黄河的办法。

3、通过自主学习,质疑讨论。

4、懂得黄河变化给人类带来的教训,树立环保意识。

1、了解黄河的变化,变化原因及治理黄河的办法。

2、懂得黄河变化给人类带来的教训,树立环保意识。

一课时。

1.师:同学们,有一条大河号称中国第二大河,它从我们百良穿过,谁知道是哪一条河?(黄河)相信可能有很多同学都见过吧?那谁能说说你见到的黄河是什么样的?(学生发言)师:那老师告诉你们,黄河以前可不是这样的,它是一条很美的河,那我们今天看到的为什么却是这样一条河,现在咱们就来学习黄河变化的情况,相信我们能找到答案的。

3.齐读课题。

1.自读课文,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检查生字的认读.(利用卡片指名读或”小老师”带读的方式”)。

2、后来黄河变成什么样了?

4、怎样才能治理好黄河?

(一)学习1—3自然段。

2.师归纳填表格:

过去——摇篮: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

(1)汇报含沙量,大水灾,改道的数字。

(2)通过这些数字了解黄河的变化及其危害性;明白用了什么手法?(列数字)。

4.指名读,齐读3自然段(指导用”向往,赞美,热爱”的语气朗读)。

(二)学习4—6自然段。

2.通过汇报,师填表格:

如今————忧患的原因:自然:气温转寒,暴雨;人为:人口增多,砍伐。

3.齐读4—6段(指导读出”忧心”)。

(三)学习最后一自然段。

1.指名说说科学家们治理黄河的办法.

2.师板书填表:

治理:牧林为主保护资源规划用地修筑水利。

3.齐读最后一段(指导学生带着期待和信心朗读)。

4.齐声朗读整篇课文.

师总结:一定要保护森林资源,保护绿色的植被,保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合理规划利用土地,还要大量修筑水利工程,以防水土流失.

2、你读了这篇文章后想说些什么,又想做些什么?

人们要保护好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我们要树立环抱意识等等。

3.结合生活实际交流体会环保的措施.

学习了这篇课文后大家都知道了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及科学家治理黄河的办法。那么我相信,黄河变回我们可爱的母亲河的愿望一定会实现的,我们一定要记住:保护环境,保护母亲河人人有责。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篇十六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一篇选读课文,课文介绍了黄河变化的过程,变化的原因及其治理方案,告诫人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课文先写了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的苦难,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但它又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接着,从黄河含沙量的现状分析黄河变化的原因;最后写科学家设计了治理黄河的方案。

教材中编选本篇选读课文的意图一是适当增加学生的课内阅读量,为学生阅读的自我检测提供材料,二是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综合选读课文的特点和本篇课文内容实际,以及本册重点训练项目“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各方面原因,我将本课安排一课时教学,教学目标定位为:1、训练与检测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识字学词;基本读懂课文;阅读的速度;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2、受到保护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教学目标的制定体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整合。教学重点确定为:引导学生基本读懂课文;教学难点确定为:基本理解科学家设计的治理黄河的方案。

设计理念: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基于这一理念,我在教学本课时主要运用“导放结合,自学为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学习,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垫定基础。

本课教学,我以“导与学”课题研究的思想为指导,教学中,运用“导放结合,自学为主”的方法指导学生独立阅读文本,探究问题,感悟思想内容,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一)巧妙地“导”

教学中要做到导而有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要吃透教材,根据“放”的怦,根据学情需要进行适度的点拨、引导,着眼于理解的难度,知识的关键处,情感的共鸣处,把握“导”的时机,这样才能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更深的境地。

1、创设情境,设疑导学

开始上课时,我先让学生谈一谈对黄河的印象,谈完之后设疑:“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却被人们称作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这是为什么呢?”学生便带着这一问题饶有兴致地展开阅读,感知内容。

2、疑难处适时引导

教学中,学生可能会在理解“黄土高原……可与今日的江淮流域比美”一句时,多数人将该句中的“美”误解为“风景优美”的意思。我便可适时引导学生读读课文,让他们联系上下文去理解这个词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读文后,很快便能得出答案:“美”指的是前文中所提到的“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

(二)大胆地“放”。

新课标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体验。”本课的中心环节,我先向学生展示自学提纲:

1、说一说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

2、黄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归纳出两方面原因)

3、科学家设计治理黄河的方案是什么(三项内容)?要求学生先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找出答案所在的段落,然后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探究问题,最后全班反馈,师生共同评议大家的学习情况。在学生独立阅读,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只在问题的疑难处稍作提示与点拨。真正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新课标语),肯定了阅读中应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内容。更由于本课的课型特点,突出强调了学生的独立阅读,所以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采用“独立阅读,自我检测”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活动。如在导入新课之后,我便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通课文,初步感知内容,然后以抽读词语的形式对他们的阅读效果进行检测。又如在学生感知课文内容之后,我让他们根据教师设计的自学提纲,展开独立阅读活动,然后以全班反馈,师生评议的方式检测他们的阅读效果。这样,学生在阅读实践与自我检测的过程中,锻炼了能力,发展了思维。

(一)、设境揭题,明确学法。

1、揭题。我先让学生谈谈对黄河的印象,然后质疑:“这么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却被人们称作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这是为什么呢?”

2、明确学法。告诉学生这节课仍采用“独立阅读,自我检测”为主要学习方式,训练和检测大家的阅读能力。

(二)、读通课文,感知内容。

1、引导学生自由读文,读通课文,感知内容。

2、检测学生的自学情况。(抽读生词)

(三)、独立阅读,自我检测。

1、展示提纲,引导学生阅读。

自学提纲:一、黄河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二、黄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归纳出两点原因)三、科学家设计治理黄河的方案是什么?(三项内容)

2、全班反馈,检测自学情况。(师生评议,比一比谁的自学效果好)

同时指导板书:

变 化:美——灾

原 因:自然 人为

治理方案:

一、牧林为主

二、保护森林 恢复植被

三、明白道理

(四)拓展延伸,谈谈感想。

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及身边的环境问题谈谈读后的感想。

(五)总结全文。

(简单回顾本课主要内容,号召大家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把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建设成人类最美丽的家园。)

(六)、实践作业:

调查我们身边的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想一想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有何治理办法。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篇十七

2、一分钟自我展示:推荐名言,讲故事。

3、有水的地方就有生命,河流哺育了人类。中华民族灿烂的五千年文明也源自一条大河。(板书:“黄河”)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篇写黄河的课文,(板书并齐读课题)

1、课文朗读,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说说课文写了什么?(指名朗读)

2、标出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勾出生字。

3、探究问题:黄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引起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4、下面我们就以课文中这两方面的内容为主题,采用小组合作研究的方式来学习研究。大家可以先从你感兴趣的角度确定研究的主题。

(1)黄河原来是什么样的?

(2)后来黄河变成什么样了?

(3)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5、指定小组汇报,其他组补充。

2、生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3、新中国成立后,科学家们为治理黄河设计了那些方案?

4、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你还想到了哪些治理方案?

一堂《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让我们看到了黄河的过去和现在,我们的情感也随之跌宕起伏,有欢乐、有忧伤、有自豪、有愤怒,也有自责和反思,更有希望与梦想。让我们再静静的看看壮丽的黄河,让我们和母亲河一起跳动。

探阅:继续了解母亲河,关注母亲河。

学生自主积累

学生轮流展示

跟教师书空课题

学生自由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课文。

学生再次自读课文,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生字,并为它组词。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自由认记生字。

请学生起来说说自己记了哪个生字?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

分组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开展合作学习。

画出相关语段,进一步朗读讨论。

先读出相关语段,再交流自己的想法。

1.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摇篮”指发源地。

2.“黄河在近2000年……苦难”,母亲河成了祸河,摇篮成了忧患。

3.“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下游河道中。”4亿吨……悬河。

原因:我认为是人类的破坏造成的,人们“无限制”的开垦,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自然气候我们无法改变,但是我们可以改造自然环境,使它向好的方面发展。但是人祸是不能饶恕的。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17363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