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热门2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6 06:57:20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热门21篇)
时间:2023-11-26 06:57:20     小编:ZS文王

教案能够提供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教学素材和教学步骤,以及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依据。教案中的教学资源要多样化,既可以利用教学课件、实验设备,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等手段。以下是一些实用的教学案例分享,供教师们参考探讨。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篇一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激发学生奉献爱心,关心个帮助残疾人。

识字、写字;朗读、背诵诗歌。

生字卡、小黑板,录音带、投影。

4.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送蝈蝈

领 看到 清波

让它替我唱歌 盲婆婆

带 想起 欢乐

课内:抄写字词、组词、扩词。

课外:读背诗歌。

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在我们今天这个社会,人们都很关心残疾人,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难。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讲的是一位小朋友关心一位失明老人是事。

二.提出课题,解题。

三.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会读田字格里的生字。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喜滋滋 邻居 送给 田野 欢乐 童年 清波 替

(3).读通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字词,指名读。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

(3).指名分段读课文。

3.分小节,理清脉络。

(1).这首诗共16行,分成几个小节?每个小节有几行?

(2).看看下面四个小节的意思,对照课文,在括号里填上序号。

( )向盲婆婆表示自己的心意。

( )给盲婆婆送蝈蝈。

( )向盲婆婆说明送蝈蝈的目的。

( )相信会使盲婆婆满意。

(3).指名学生填写。

(4).小结。

(5).分4组读课文,每组读一节。

5.齐读课文

一.精读训练

1.看图。

(1).图上画了什么人?

(3).盲婆婆神情怎样?她的手势、动作说明了什么?

(4).小结图意。

2.分小节学习。

第一节

(1).指名读。

(3).小结。

(4).齐读第一节。

第二节

(1).指名读。

(4).小结,齐读。

第三节

(1).指名读。

(4).出示投影:盲婆婆在田野里。

a.图上的盲婆婆拿着什么?她神情怎么样?她为什么这么开心?

b.在盲婆婆的周围是一片什么地方?有哪些景象?

c.指名自由说说图意。

(5).指名二人分读本节两个字词对称的句子,联系图意,体会一下。

(6).小结。齐读。

第四节

(1). 指名读。

过渡:蝈蝈到底能不能给盲婆婆带来欢乐呢?请看第二句。

(3).第二句说了什么?红领巾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4).指名有感情地读第四节。

(5).小结。

三.总结

这首儿童诗说的是红领巾送蝈蝈给盲婆婆,让盲婆婆得到欢乐,表现了少年儿童对残疾人的爱心。

你们读了,有什么体会?你们也关心残疾人么,可以说说。

一.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

2.学生练读。

3.指名读,师生评议。

二.背诵

1.放录音欣赏。

2.指着板书引背。

3.各人轻声背诵。

4.分组交换背。

5.全班齐背。

三.写字指导

四.作业练习

1.抄写生字词。

2.比一比,再组词。

忘( ) 你( ) 邻( ) 古( )

盲( ) 您( ) 您( ) 郊( )

3.扩词训练。

野( )( )( ) 喜( )( )( )

居( )( )( ) 忘( )( )( )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篇二

指导朗读,背诵,写字。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指导背诵。

录音机。

一、朗读指导。

1、把握朗读感情的基调。

2、教师范读。

3、学生练读。

4、指名读。

二、背诵。

1、放录音欣赏。

2、指着板书引导背诵。

3、各人轻声试背。

4、指名背诵,评议指导。

5、同座二人交替换背,听给一次。

6、全班齐背。

三、写字指导。

1、须按笔顺描红的`生字。

2、其它要描红的生字。

四、作业练习。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篇三

师:“好的。”

生:“是怎样送的?”

师:“不错。”

生:“为什么要送?”

师:“是呀。”

也许是受了老师的鼓励,学生们越发起劲,并挖空心思起来。

生:“盲婆婆收到蝈蝈后,有什么表情?”

师:“你真会动脑筋!”

生:“盲婆婆是否爱动物,爱蝈蝈?”

师:“对呀!”

生:“蝈蝈是怎样唱歌的?”

师:“你预习得真不错!”

生:“盲婆婆有了蝈蝈,心情如何?”

……。

师:“同学们想了解的还真不少,好,下面就带着这些问题听老师读课文。”

为什么“乐呵呵地提回了,喜滋滋地送给了”?

“在我上学的时候,它就替你唱歌”,蝈蝈真的会唱歌吗?

为什么她会看到小溪、清波?

把盲婆婆带回童年,她是不是变小了?

……。

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为什么会不理想呢?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篇四

个人复备栏。

1、学会本课字,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理解词语。课前准备:投影片、生字卡片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提出课题,解题。

三、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喜滋滋邻居送给田野。

欢乐童年往日替。

2、检查自学效果。

3、齐读生字词。

4、各自试读课文。

5、指名读课文。

6、分小节,理清脉落。

看下面四个小节的意思,对照课文,在括号里填上序号。

()向盲婆婆表示自己的心意。

()相信会使盲婆婆满意。

7、齐读课文。

板书设计:练习设计: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二年级语文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本课初备。

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课文。

2、激发学生奉献爱心、关心和帮助残疾人。

重点难点:理解重点词、句。课前准备:投影片教学过程:

一、精读训练。

1、看图。

出示投影片。

(1)图上画了那两个人?

(2)戴红领巾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3)盲婆婆神情怎样?

2、分小节学习。

第一小节。

(1)指名读。

(3)小结。

第二小节。

(!)指名读(板书:让它替我唱歌)。

(2)这一小节有几句话?第一句说了什么?蝈蝈真的会唱歌吗?

(3)小结。

第三小节。

(1)指名读,(板书:领看到清波想起欢乐)。

(2)这一小节有几句话?这句当中的歌声是什么意思?

(3)出示投影片,图上盲婆婆手里拿着什么?她的神情怎么样?

第四小节。

(1)这一小结有几句话?为什么让蝈蝈来替他做事呢?

(2)红领巾说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3)指名朗读,小结。

二、总结。

这首儿童诗说的是红领巾送蝈蝈给盲婆婆,让盲婆婆得到欢乐,表现了少先队员对残疾人的爱心。

板书设计:练习设计: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二年级语文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本课初备。

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指导背诵。课前准备:录音机。教学过程:

一、朗读指导。

1、把握朗读感情的基调。

2、教师范读。

3、学生练读。

4、指名读。

二、背诵。

1、放录音欣赏。

2、指着板书引导背诵。

3、各人轻声试背。

4、指名背诵,评议指导。

5、同座二人交替换背,听给一次。

6、全班齐背。

三、写字指导。

1、须按笔顺描红的生字。

2、其它要描红的生字。

四、作业练习。

教后记。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篇五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激发学生奉献爱心,关心个帮助残疾人。

识字、写字;朗读、背诵诗歌。

生字卡、小黑板,录音带、投影。

4.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送蝈蝈

领 看到 清波

让它替我唱歌 盲婆婆

带 想起 欢乐

课内:抄写字词、组词、扩词。

课外:读背诗歌。

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在我们今天这个社会,人们都很关心残疾人,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难。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讲的是一位小朋友关心一位失明老人是事。

二.提出课题,解题。

三.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会读田字格里的.生字。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喜滋滋 邻居 送给 田野 欢乐 童年 清波 替

(3).读通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字词,指名读。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

(3).指名分段读课文。

3.分小节,理清脉络。

(1).这首诗共16行,分成几个小节?每个小节有几行?

(2).看看下面四个小节的意思,对照课文,在括号里填上序号。

( )向盲婆婆表示自己的心意。

( )给盲婆婆送蝈蝈。

( )向盲婆婆说明送蝈蝈的目的。

( )相信会使盲婆婆满意。

(3).指名学生填写。

(4).小结。

(5).分4组读课文,每组读一节。

5.齐读课文

一.精读训练

1.看图。

(1).图上画了什么人?

(3).盲婆婆神情怎样?她的手势、动作说明了什么?

(4).小结图意。

2.分小节学习。

第一节

(1).指名读。

(3).小结。

(4).齐读第一节。

第二节

(1).指名读。

(4).小结,齐读。

第三节

(1).指名读。

(4).出示投影:盲婆婆在田野里。

a.图上的盲婆婆拿着什么?她神情怎么样?她为什么这么开心?

b.在盲婆婆的周围是一片什么地方?有哪些景象?

c.指名自由说说图意。

(5).指名二人分读本节两个字词对称的句子,联系图意,体会一下。

(6).小结。齐读。

第四节

(1). 指名读。

过渡:蝈蝈到底能不能给盲婆婆带来欢乐呢?请看第二句。

(3).第二句说了什么?红领巾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4).指名有感情地读第四节。

(5).小结。

三.总结

这首儿童诗说的是红领巾送蝈蝈给盲婆婆,让盲婆婆得到欢乐,表现了少年儿童对残疾人的爱心。

你们读了,有什么体会?你们也关心残疾人么,可以说说。

一.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

2.学生练读。

3.指名读,师生评议。

二.背诵

1.放录音欣赏。

2.指着板书引背。

3.各人轻声背诵。

4.分组交换背。

5.全班齐背。

三.写字指导

四.作业练习

1.抄写生字词。

2.比一比,再组词。

忘( ) 你( ) 邻( ) 古( )

盲( ) 您( ) 您( ) 郊( )

3.扩词训练。

野( )( )( ) 喜( )( )( )

居( )( )( ) 忘( )( )( )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篇六

1、认识生字。

2、初读课文。

1、学会本课字,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理解词语。

投影片、生字卡片

1、自学生字词。

(1)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喜滋滋邻居送给田野

欢乐童年往日替

2、检查自学效果。

3、齐读生字词。

4、各自试读课文。

5、指名读课文。

6、分小节,理清脉落。

练习。

看下面四个小节的意思,对照课文,在括号里填上序号。

()

向盲婆婆表示自己的心意。

()相信会使盲婆婆满意。

()给盲婆婆送蝈蝈。

()向盲婆婆说明送蝈蝈的目的。

7、齐读课文。

理解课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课文。

2、激发学生奉献爱心、关心和帮助残疾人。

理解重点词、句。

投影片

1、看图。

出示投影片。

(1)图上画了那两个人?

(2)戴红领巾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3)盲婆婆神情怎样?

2、分小节学习。

第一小节

(1)指名读。

(3)小结。

第二小节

(!)指名读(板书:让它替我唱歌)

(2)这一小节有几句话?第一句说了什么?蝈蝈真的会唱歌吗?

(3)小结。

第三小节

(1)指名读,(板书:领看到清波想起欢乐)

(2)这一小节有几句话?这句当中的歌声是什么意思?

(3)出示投影片,图上盲婆婆手里拿着什么?她的神情怎么样?

第四小节

(1)这一小结有几句话?为什么让蝈蝈来替他做事呢?

(2)红领巾说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3)指名朗读,小结。

这首儿童诗说的`是红领巾送蝈蝈给盲婆婆,让盲婆婆得到欢乐,表现了少先队员对残疾人的爱心。

指导朗读,背诵,写字。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指导背诵。

录音机。

1、把握朗读感情的基调。

2、教师范读。

3、学生练读。

4、指名读。

1、放录音欣赏。

2、指着板书引导背诵。

3、各人轻声试背。

4、指名背诵,评议指导。

5、同座二人交替换背,听给一次。

6、全班齐背。

1、须按笔顺描红的生字。

2、其它要描红的生字。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篇七

理解课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课文。

2、激发学生奉献爱心、关心和帮助残疾人。

理解重点词、句。

投影片。

一、精读训练。

1、看图。

出示投影片。

(1)图上画了那两个人?

(2)戴红领巾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3)盲婆婆神情怎样?

2、分小节学习。

第一小节。

(1)指名读。

(3)小结。

第二小节。

(!)指名读(板书:让它替我唱歌)。

(2)这一小节有几句话?第一句说了什么?蝈蝈真的'会唱歌吗?

(3)小结。

第三小节。

(1)指名读,(板书:领看到清波想起欢乐)。

(2)这一小节有几句话?这句当中的歌声是什么意思?

(3)出示投影片,图上盲婆婆手里拿着什么?她的神情怎么样?

第四小节。

(1)这一小结有几句话?为什么让蝈蝈来替他做事呢?

(2)红领巾说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3)指名朗读,小结。

二、总结。

这首儿童诗说的是红领巾送蝈蝈给盲婆婆,让盲婆婆得到欢乐,表现了少先队员对残疾人的爱心。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篇八

(3)小结图意。

2、分小节学习。

第一小节:(1)指名读。(板书:送蝈蝈)。

(2)这一节说了什么?他为什么这样高兴?他为什么要关心盲婆婆?

(3)小结。

(4)齐读第一小节。

第二小节:(1)指名读。(板书:让它、替我、唱歌)。

(2)这一节有几句话?第一句说了什么?(学生答)。

(4)小结。

(5)齐读第二小节。

第三小节:(1)指名读。(板书:领、看到、想起、欢乐)。

(3)第二句说了什么?句中的“往日”指的是什么时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你()。

邻()。

古()。

盲()。

您()。

郊()。

居()。

2、扩词。

野——()()()()。

喜——()()()()。

童——()()()()。

居——()()()()。

忘——()()()()。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篇九

课文是一首儿童诗,通过记叙我将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的故事,赞扬了少年儿童主动关心、帮助他人的好思想、好行为。全诗紧扣送字,抓住人物的特征,写送的用意和蝈蝈的欢叫,洋溢着童心和意趣,充分展现了儿童美好的心灵世界。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5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的5个只识不写。认识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诗歌内容,教育学生要奉献爱心,主动关心、帮助残疾人。

1、词句的训练,指导朗读和背诵。

2、第三小节的理解。

课文录音、投影片、词卡。

3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

2、释题:蝈蝈是一种身体绿色,能发出清脆声音的昆虫,盲婆婆指失明的老年妇女。

二、初读课文。

1、朗读课文,找出生字。

2、教学生字。

生字读音部首笔画组词笔顺。

3、理解词语。

喜滋滋:欢喜的样子。

邻居:住家接近的人或人家。

田野:有农田的野外地区。

欢乐:欢喜和快乐。

童年:儿童时代。

清波:碧清的水。

4、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三、指导书写。

野:里的最后一笔改为提。

喜:下面的口要比上面的口大些。

替:左上的第四笔是点,第八笔是捺,日稍扁些。

难:又的最后一笔改为点。

四、当堂巩固。

完成《习字册》上的`描红练习。

一、复习回顾。

书空下列字的笔顺,并组词。

盲喜邻替野童难忘。

二、分析理解。

(一)。

1、齐读。

2、我提回蝈蝈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二)。

1、指名读。

2、这是一只怎样的蝈蝈?(美丽,会唱歌)。

蝈蝈真的会唱歌吗?我为什么会这样说?(因为蝈蝈的叫声很动听)。

从第二句你知道平时我是怎样为盲婆婆解闷的吗?哪一个字能体现我对盲婆婆的尊敬?(您)。

(三)。

1、指定小组齐读。

2、歌声指谁的?歌声会领你走进田野是什么意思?(蝈蝈长在田野里,它的叫声会让你联想到田野的景色。)。

盲婆婆能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吗?(不会,但她可以想像,从而看出她心里很高兴。)。

3、出示投影片。

(1)图上描写的是什么景象?(盲婆婆随着蝈蝈的叫声,仿佛来到了田野,看到了小溪的清波,回到了欢乐的童年。)。

(2)从盲婆婆的神情,可以看出什么?(蝈蝈为盲婆婆带来了不少欢乐)。

(3)盲婆婆还会看到什么,想些什么?

(四)。

1、比较2、4小节,(第一句相同,意思不相同,第四节中表示的意思更深。)。

2、夸蝈蝈唱得好听有什么用意?(蝈蝈会为婆婆带来更多的欢乐。)。

3、巩固认识省略句。

三、总结全文。

这首诗通过描写我送蝈蝈给盲婆婆,为盲婆婆送去了许多欢乐的故事,表现了少先队员对残疾人的关心,帮助,这种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四:当堂巩固。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指名朗读课文。

二、指导背诵课文。

1、听课文录音。

2、指名读,引导背。

3、自由练背。

4、同桌互背,教师抽背。

三、当堂巩固。

1、指名背诵课文。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地提回了一只()的蝈蝈,()滋滋地送给了(0家的()婆婆。

(2)、歌声会领您走进(),()小溪流淌的()。歌声会把您带回(),相起往日()的()。

(3)、婆婆,婆婆,这是一只会()的蝈蝈,在我()的时候,就让它(0我给您()。

四、作业。

1、组词。

你()邻()里()居()。

您()领()野()尾()。

2、把词语组成句子写下来。

婆婆一只我绿色送给蝈蝈的。

想起让欢乐婆婆了歌声童年的。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篇十

课文是一首儿童诗,通过记叙“我”将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的故事,赞扬了少年儿童主动关心、帮助他人的好思想、好行为。全诗紧扣“送”字,抓住人物的特征,写“送”的用意和蝈蝈的欢叫,洋溢着童心和意趣,充分展现了儿童美好的心灵世界。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5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的5个只识不写。认识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诗歌内容,教育学生要奉献爱心,主动关心、帮助残疾人。

【教学重点、难点】。

1、词句的训练,指导朗读和背诵。

2、第三小节的理解。

【课前准备】课文录音、投影片、词卡。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

2、释题:蝈蝈是一种身体绿色,能发出清脆声音的昆虫,盲婆婆指失明的老年妇女。

二、初读课文。

1、朗读课文,找出生字。

2、教学生字。

生字读音部首笔画组词笔顺。

3、理解词语。

喜滋滋:欢喜的样子。

邻居:住家接近的人或人家。

田野:有农田的野外地区。

欢乐:欢喜和快乐。

童年:儿童时代。

清波:碧清的水。

4、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三、指导书写。

野:“里”的最后一笔改为提。

喜:下面的口要比上面的口大些。

替:左上的第四笔是点,第八笔是捺,日稍扁些。

难:“又”的最后一笔改为点。

四、当堂巩固。

完成《习字册》上的描红练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书空下列字的笔顺,并组词。

盲喜邻替野童难忘。

二、分析理解。

(一)。

1、齐读。

2、“我”提回蝈蝈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3、“我”送蝈蝈给盲婆婆时的心情又是怎样的?从哪个词可以看出。

(二)。

1、指名读。

2、这是一只怎样的蝈蝈?(美丽,会唱歌)。

蝈蝈真的会唱歌吗?“我”为什么会这样说?(因为蝈蝈的叫声很动听)。

从第二句你知道平时“我”是怎样为盲婆婆解闷的吗?哪一个字能体现“我”对盲婆婆的尊敬?(您)。

(三)。

1、指定小组齐读。

2、“歌声”指谁的?“歌声会领你走进田野”是什么意思?(蝈蝈长在田野里,它的叫声会让你联想到田野的景色。)。

盲婆婆能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吗?(不会,但她可以想像,从而看出她心里很高兴。)。

3、出示投影片。

(1)图上描写的是什么景象?(盲婆婆随着蝈蝈的叫声,仿佛来到了田野,看到了小溪的清波,回到了欢乐的童年。)。

(2)从盲婆婆的神情,可以看出什么?(蝈蝈为盲婆婆带来了不少欢乐)。

(3)盲婆婆还会看到什么,想些什么?

(四)。

1、比较2、4小节,(第一句相同,意思不相同,第四节中表示的意思更深。)。

2、夸蝈蝈唱得好听有什么用意?(蝈蝈会为婆婆带来更多的欢乐。)。

3、巩固认识“……”省略句。

三、总结全文。

这首诗通过描写“我”送蝈蝈给盲婆婆,为盲婆婆送去了许多欢乐的故事,表现了少先队员对残疾人的关心,帮助,这种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四:当堂巩固。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指名朗读课文。

二、指导背诵课文。

1、听课文录音。

2、指名读,引导背。

3、自由练背。

4、同桌互背,教师抽背。

三、当堂巩固。

1、指名背诵课文。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地提回了一只的蝈蝈,滋滋地送给了(0家的婆婆。

(2)、歌声会领您走进,小溪流淌的。歌声会把您带回,相起往日的。

(3)、婆婆,婆婆,这是一只会的蝈蝈,在我的时候,就让它(0我给您。

四、作业 。

1、组词。

你邻里居。

您领野尾。

2、把词语组成句子写下来。

婆婆一只我绿色送给蝈蝈的。

想起让欢乐婆婆了歌声童年的。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篇十一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一个新偏旁,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激发学生奉 献爱心,关心和帮助盲人。

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背诵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关心、帮助他人。

投影片、词卡、小黑板。

两课时

小朋友,在今天的社会,人们都非常关心残疾人,帮助他们解决难处。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讲的是一位小朋友关心一位失明老人的事。

1、学生字“ 盲 ”,学生书空。

2、齐读课题。

3、解释“盲婆婆”,“蝈蝈”的意思。

1、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画出生字,读一读。

2、出示小黑板:读生字词。(指明读、齐读、开火车读)

3、自读课文,分小节。

4、指名读、分组比赛读、齐读。

5、看下面四小节意思,对照课文,在括号里填上序号。(出示小黑板)

( )向盲婆婆表示自己的心意。

( )相信会使盲婆婆满意。

( )给盲婆婆送蝈蝈 。

( )向盲婆婆说明送蝈蝈的目的。

6、指名到黑板上填写。

7、小结。

1、分析字形。

“野 ” 里字旁。

“替”上下结构。教师范写。

“喜 ”教师边示范边讲述。

2、同样方法学习其它的字。

1、指导看图。

出示投影片:

(1)图上画了哪些人?

(2)系红领巾的小朋友在做什么?他的表情怎么样?他拿什么?

(3)小结图意。

2、分小节学习。

第一小节:

(1)指名读。(板书:送蝈蝈)

(2)这一节说了什么?他为什么这样高兴?他为什么要关心盲婆婆?

(3)小结。

(4)齐读第一小节。

第二小节:

(1)指名读。(板书:让它、替我、唱歌)

(2)这一节有几句话?第一句说了什么?(学生答)

(3)第二句说了什么?对盲婆婆称“您”而不是“你”表达了什么意思?

“红领巾”爱“蝈蝈”,但他更爱谁?

(4)小结。

(5)齐读第二小节。

第三小节:

(1)指名读。(板书:领、看到、想起、欢乐)

(2)这一节有几句话?第一句说了什么?这句中的'“歌声”指什么?

(3)第二句说了什么?句中的“往日”指的是什么时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4)出示投影片:《盲婆婆在田野里》。

盲婆婆艘手里拿着什么?她的神情怎么样?她为什么这样开心?

她在什么地方?有哪些景象?

(5)小结。

(6)齐读第三小节。

第四小节:

(1)指名读。

(2)按以上学习方法学习这小节。

(3)学生自学。

(4)检查自学效果。指名说这节写了什么?

(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这节。

(6)小结。

1、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忘 ( ) 你( ) 邻 ( ) 古( )

盲 ( ) 您( ) 郊 ( ) 居( )

2、扩 词。

野——( )( )( )( )

喜——( ) ( )( )( )

童——( )( )( )( )

居——( )( )( )( )

忘——( )( ) ( ) ( )

4、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送蝈蝈

领 看到 清波

让它替我唱歌 盲婆婆

带 想起 欢乐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篇十二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一个新偏旁,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激发学生奉献爱心,关心和帮助盲人。

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背诵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关心、帮助他人。

投影片、词卡、小黑板。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在今天的社会,人们都非常关心残疾人,帮助他们解决难处。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讲的是一位小朋友关心一位失明老人的事。

二、板课题,解题。

1、学生字“盲”,学生书空。

2、齐读课题。

三、初读指导。

1、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画出生字,读一读。

2、出示小黑板:读生字词。(指明读、齐读、开火车读)。

3、自读课文,分小节。

4、指名读、分组比赛读、齐读。

5、看下面四小节意思,对照课文,在括号里填上序号。

(出示小黑板)。

向盲婆婆表示自己的心意。

相信会使盲婆婆满意。

6、指名到黑板上填写。

7、小结。

四、指导写生字。

1、分析字形。“野”里字旁。“替”上下结构。教师范写。“喜”教师边示范边讲述。

2、同样方法学习其它的字。

五、描红练习。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

二、学习课文。

1、指导看图。

出示投影片:

(1)图上画了哪些人?

(2)系红领巾的小朋友在做什么?他的表情怎么样?他拿什么?

(3)小结图意。

2、分小节学习。

第一小节:

(1)指名读。(板书:送蝈蝈)。

(2)这一节说了什么?他为什么这样高兴?他为什么要关心盲婆婆?

(3)小结。

(4)齐读第一小节。

第二小节:

(1)指名读。(板书:让它、替我、唱歌)。

(2)这一节有几句话?第一句说了什么?(学生答)。

(4)小结。

(5)齐读第二小节。

第三小节:

(1)指名读。(板书:领、看到、想起、欢乐)。

(3)第二句说了什么?句中的“往日”指的是什么时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5)小结。

(6)齐读第三小节。

第四小节:

(1)指名读。

(2)按以上学习方法学习这小节。

(3)学生自学。

(4)检查自学效果。指名说这节写了什么?

(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这节。

(6)小结。

三、总结。

四、指导朗读。

五、指导背诵。

六、作业设计。

1、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忘()盲()。

你()您()。

邻()郊()。

古()居()。

2、扩词。

野——()()()()。

喜——()()()()。

童——()()()()。

居——()()()()。

忘——()()()()。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篇十三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书写本课9个生字。

课时划分:两课时。

课前准备:课件 回家闭上眼睛去做一些事情。

第一课时。

基础性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提高性目标: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从题入手。

3、说体会。

二、初读课文。

2.交流,检查。生字词。

邻居 绿色 替 您 领 童年难忘 喜滋滋。

(2)有哪些读音需要提醒大家吗?

(3)重点区分“邻和领”

(4)下面,小朋友就把读得不熟练的多读几遍,看谁记得牢,读得准。

3.读通课文。

4、反馈学情。及时评价。

5、现在你有没有找到答案了,盲婆婆为什么这么开心呢?

三、学习生字:

((2)指名四人分段读,其他人注意倾听。

指导写字:

婆:上下结构,两部分略扁,横画要长。

绿:左窄右宽,又半部分不能写成“水”

领、邻:左半部分“令”的捺变成点)。

作业设计:

a:会在田字格中书写,会默写这5个生字。

b: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基础性目标: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提高性目标:

能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能根据课文,用“歌声会  ,看到。歌声会  ,听到。”的句式想象写话。

(2)又是怎么送的呢?(出示喜滋滋)。

(3)为什么要送给盲婆婆蝈蝈呢?蝈蝈真的能给盲婆婆带来快乐吗?

相信读完诗歌后小朋友就会明白了。

完成目标一、二。

(一)学习第一小节,感受送蝈蝈的快乐:

出示完整的图一。

师述:看图,说说小男孩送出蝈蝈时,他的心情怎么呢?

2.看书上是怎样用诗的语言来描述这幅场景的呢?自由地去读读这一自段。

3.指读。

交流:小男孩带来的是一只什么样的蝈蝈呢?(绿色、会唱歌、可爱……)。

(ppt出示蝈蝈图片,点击蝈蝈叫)。

蝈蝈披着一身翠绿的外衣,非常可爱,还会唱歌呢,多有趣呀!

4.这么可爱的蝈蝈你们舍得送人吗?说说你的理由。

就让我们一起来快乐地读读这些词语吧。

(ppt出示:笑眯眯 笑哈哈 笑嘻嘻 喜洋洋 乐呵呵)。

(二)学习第2-4小节,潜心会文。

请位小朋友来读一读。

1.让我们读一读书上的话。(自由读、指名读)。

2.这一个“您”,表示非常尊敬。谁再来试试?

第3小节。

3.盲婆婆也想起了许多美好的事情。她小时候都会有哪些欢乐呢?

4.听着蝈蝈动听的歌声,婆婆还会来到哪些地方呢?想一想,能试着填填吗?

第4小节。

2.这里有六个点,(ppt点:省略号变黄)老师不明白,谁知道?

3.这“咯咯”是什么呢?盛满的是我对婆婆的关心。

4.师范读。

全文小结: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是呀,只要我们奉献出一点爱,快乐的人将会更多,世界将更加美好。

指导写字:

童:观察,什么笔画最多?书写时有什么注意点呢?哪横长,哪横短。

难:右边四横之间的距离要均等。

作业设计:

a.完成补充习题第四项。

b.用“歌声会  ,。歌声会  ,听到。”的句式想象写话。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篇十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会到文中主人公的一颗爱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难点:用“歌声会------,歌声会--------”想象说话。

教具准备: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揭题体验。

1、揭示课题 。

解题 ----送给----的----。

2、复习词语。

3、体验盲人生活的困难。

谈话:老师让同学们回家后体会一下眼睛看不见的感觉,做了吗?

叙述:小朋友才蒙了一会儿时间,就这里出错,那里出错,很难.可是有一位老婆婆,她眼睛长期看不到光明。

出示练习:盲婆婆,孤零零地住在小屋里,看不到_______________,她感到_______________。

过渡:她觉得自己一个人非常孤独。她看不到红红的太阳,她看不到花草树木,她感到难过。可是今天,盲婆婆怎么样?(出示图片)。

二、精读课文。

1、第一小节。

你知道盲婆婆为什么这么高兴吗?请读一读第一小节再告诉老师。

学生朗读第一节。

回答问题,板书:送蝈蝈。

提问:(1)这是一只什么样的蝈蝈?说说自己对蝈蝈的了解、喜爱(出示蝈蝈图)。

(2)盲婆婆是课文中小朋友的?你们家的邻居是谁?

(3)小男孩喜欢它吗?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用笔画出词语。

指导朗读,抓住这两个词语你也美滋滋的读一读第一节。

2、第二小节。

提问:我为什么要把它送给了盲婆婆?强调“您”字,看出小男孩对盲婆婆的尊敬。

指名读(出示幻灯片)。

平时小朋友不上学时,他都会为盲婆婆做些什么呢?(唱歌、扫地、谈话。)。

过渡:小朋友在上学的时候心里还惦记着盲婆婆,希望他的蝈蝈能替我给婆婆唱歌,帮婆婆带来欢乐。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齐读。

3、第三小节。

(出示插图二盲婆婆手捧蝈蝈,大背景是广阔的田野)。

提问:蝈蝈唱着歌,盲婆婆听着、听着、歌声把她带到了哪些地方呢?

出示第3小节。

师范读。

指名回答。

提问:田野里有什么?理解“清波”、“领”。

盲婆婆怎么会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

理解词语“往日”,(看图)你的童年有什么难忘的欢乐的事情吗?

指名说。

(一名学生朗读第三节,其余学生评议。)(配乐朗读)。

读的好的配乐读。

提问:小朋友,你知道歌声还会把婆婆带到什么地方呢?照着书上的句子能试着说说吗?出示说话训练题:歌声会--------,歌声会---------。

过渡:听了小朋友说的,老师多么希望盲婆婆的眼睛突然恢复了光明,真正地享受到歌声带给她的欢乐生活。让我们一起再读一遍第三小节,把对盲婆婆的祝愿之情读出来。

4、第四小节。

提问:这里有六个点,老师不明白,谁知道?

4、有了蝈蝈,盲婆婆是多么的快乐。齐读全诗。

四、小结明理。

5月19日,全国助残日,在你身边有没有残疾人?你为他们做了什么事情呢?

让我们用实际行动,为身边的人献出爱心,加入到爱心助残的行列中!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篇十五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激发学生奉献爱心,关心个帮助残疾人。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朗读、背诵诗歌。

教具学具准备:生字卡、小黑板,录音带、投影。

主要板书安排:

4.

送蝈蝈                       。

领              看到    清波。

让它替我唱歌         盲婆婆          。

带              想起   欢乐 。

作业 设计:

课内:抄写字词、组词、扩词。

课外:读背诗歌。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二.提出课题,解题。

三.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会读田字格里的生字。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喜滋滋 邻居 送给 田野 欢乐 童年 清波 替。

(3).读通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字词,指名读。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

(3).指名分段读课文。

3.分小节,理清脉络。

(1).这首诗共16行,分成几个小节?每个小节有几行?

(2).看看下面四个小节的意思,对照课文,在括号里填上序号。

( )向盲婆婆表示自己的心意。

( )相信会使盲婆婆满意。

(3).指名学生填写。

(4).小结。

(5).分4组读课文,每组读一节。

1.齐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精读训练。

1.看图。

(1).图上画了什么人?

(3).盲婆婆神情怎样?她的手势、动作说明了什么?

(4).小结图意。

2.分小节学习。

第一节。

(1).指名读。

(3).小结。

(4).齐读第一节。

第二节。

(1).指名读。

(4).小结,齐读。

第三节。

(1).指名读。

(4).出示投影:盲婆婆在田野里。

a.图上的盲婆婆拿着什么?她神情怎么样?她为什么这么开心?

b.在盲婆婆的周围是一片什么地方?有哪些景象?

c.指名自由说说图意。

(5).指名二人分读本节两个字词对称的句子,联系图意,体会一下。

(6).小结。齐读。

第四节。

(1).指名读。

过渡:蝈蝈到底能不能给盲婆婆带来欢乐呢?请看第二句。

(3).第二句说了什么?"红领巾"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4).指名有感情地读第四节。

(5).小结。

三.总结。

这首儿童诗说的是"红领巾"送蝈蝈给盲婆婆,让盲婆婆得到欢乐,表现了少年儿童对残疾人的爱心。

你们读了,有什么体会?你们也关心残疾人么,可以说说。

第三课时。

一.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

2.学生练读。

3.指名读,师生评议。

二.背诵。

1.放录音欣赏。

2.指着板书引背。

3.各人轻声背诵。

4.分组交换背。

5.全班齐背。

三.写字指导。

四.作业 练习。

1.抄写生字词。

2.比一比,再组词。

忘( ) 你( ) 邻( ) 古( )。

盲( ) 您( ) 您( ) 郊( )。

3.扩词训练。

野( )( )( ) 喜( )( )( )。

居( )( )()忘()()()。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篇十六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一个新偏旁,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激发学生奉 献爱心,关心和帮助盲人。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

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关心、帮助他人。

教具准备:

投影片、词卡、小黑板。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小朋友,在今天的社会,人们都非常关心残疾人,帮助他们解决难处。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讲的是一位小朋友关心一位失明老人的事。

二、板课题,解题。

1、学生字“ 盲 ”,学生书空。

2、齐读课题。

三、初读指导。

1、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画出生字,读一读。

2、出示小黑板:读生字词。(指明读、齐读、开火车读)。

3、自读课文,分小节。

4、指名读、分组比赛读、齐读。

5、看下面四小节意思,对照课文,在括号里填上序号。(出示小黑板)。

( )向盲婆婆表示自己的心意。

( )相信会使盲婆婆满意。

6、指名到黑板上填写。

7、小结。

四、指导写生字。

1、分析字形。

“野 ” 里字旁。

“替”上下结构。教师范写。

“喜 ”教师边示范边讲述。

2、同样方法学习其它的字。

五、描红练习。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

二、学习课文。

1、指导看图。

出示投影片:

(1)图上画了哪些人?

(2)系红领巾的小朋友在做什么?他的表情怎么样?他拿什么?

(3)小结图意。

2、分小节学习。

第一小节:

(1)指名读。(板书:送蝈蝈)。

(2)这一节说了什么?他为什么这样高兴?他为什么要关心盲婆婆?

(3)小结。

(4)齐读第一小节。

第二小节:

(1)指名读。(板书:让它、替我、唱歌)。

(2)这一节有几句话?第一句说了什么?(学生答)。

(3)第二句说了什么?对盲婆婆称“您”而不是“你”表达了什么意思?

“红领巾”爱“蝈蝈”,但他更爱谁?

(4)小结。

(5)齐读第二小节。

第三小节:

(1)指名读。(板书:领、看到、想起、欢乐)。

(2)这一节有几句话?第一句说了什么?这句中的“歌声”指什么?

“歌声会领你走 进田野”是什么意思?明明知道盲婆婆看不见,

为什么要说她会看到小溪 的清波呢?

(3)第二句说了什么?句中的“往日”指的是什么时间?这句话是什么 。

意思?

(4)出示投影片:《盲婆婆在田野里》。

盲婆婆艘手里拿着什么?她的神情怎么样?她为什么这样开心?

她在什么地方?有哪些景象?

(5)小结。

(6)齐读第三小节。

第四小节:

(1)指名读。

(2)按以上学习方法学习这小节。

(3)学生自学。

(4)检查自学效果。指名说这节写了什么?

(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这节。

(6)小结。

三、总结。

四、指导朗读。

五、指导背诵。

六、作业 设计。

1、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忘 ( ) 你( ) 邻 ( ) 古( )。

盲 ( ) 您( ) 郊 ( ) 居( )。

2、扩 词。

野——( )( )( )( )。

喜——( ) ( )( )( )。

童——( )( )( )( )。

居——( )( )( )( )。

忘——( )( ) ( ) ( )。

板书设计 :

领 看到 清波。

让它替我唱歌 盲婆婆。

带 想起 欢乐。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篇十七

课时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体悟,激起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他人、尊老帮残的美好意愿。

教具准备:课件、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一)引出“蝈蝈”

1、引出蝈蝈,出示蝈蝈的图片(课件),小朋友,你知道这是什么吗?

2、板书“蝈蝈”,第二个学生跟着书空。

3、说说蝈蝈:这是一只怎么样的蝈蝈呀?

(二)引出“婆婆”

1、出示婆婆图片(课件)看,这是一位——。

2、板书婆婆,指导写法。在课文纸上写一写婆婆。

(三)引出“盲”

1、小朋友,仔细看图,这位婆婆双眼看不见东西,是一位盲婆婆(板书“盲”。)。

2、教学盲。

(四)引出“送给”

1、小朋友,我们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我们的眼睛可以看到……?

4、幸好,这位盲婆婆有一位好邻居(课件插图和词语“邻居”):

(1)、读好这个词。(2)、理解邻居。

(五)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诗歌,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一)自由读文。

1、拿起课文纸,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读顺,比比谁读的次数多。

(二)分小节读课文,纠正生字新词的读音。

第一小节:乐呵呵、喜滋滋。

1、指名读第一小节。

2、生字新词正音:乐呵呵、喜滋滋。

第二小节:替。

1、指名读第二小节。

2、生字新词正音:替。

第三小节:领、带。

1、替老师请一位读书很棒的小朋友来读第三小节。

2、两个难读的词组正音:流淌的清波 难忘的欢乐。

3、把这两个词组放回句子中再读这一小节。

4、生字新词正音:领。

5、领和邻两个生字比较异同。

5、领是什么意思呢?请轻轻读一读第三小节,找到意思和他相近的字?(带)。

6、在这里,领就是带的意思,这两个字合到一起就是“带领”,也就是带的意思。

(出示:邻居、领、带、带领)。

第四小节:(齐读),

第四小节全班齐读。

(三)男女生赛读:

我们男女生配合读一读,男生读一三小节,女生读二四小节。

三、精读课文,感受小男孩的爱心。

(一)学习第一小节。

1、出示图片,引出乐呵呵、喜滋滋。

2、我们来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形式一样,都表示高兴)。

3、表示高兴的,这种形式的词语你还知道有哪些呢?

4、带着高兴的心情读一读第一小节。

(二)学习课文第二小节。

1、瞧,一进门,小男孩就喊:出示第二小节(齐读),

2、指导读好两个婆婆。

3、小男孩这么开心,是因为这是一只——(生接读)。

4、小男孩会为婆婆唱什么歌呢?除了唱歌,我还会怎样陪伴盲婆婆呢?

5、理解替。

6、指导读好这一段。谁来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盲婆婆?

(三)学习第四小节。

1、读正确这句话。出示:您听,它唱得多好,咯咯,咯咯,咯咯------。

2、唱好蝈蝈之歌(唱出高低快慢)。

(四)学习第三小节。

一、感悟田野的美。

蝈蝈动人的歌声把盲婆婆带到了一个美妙的世界,出示第三小节。指名读。

1、这悦耳的歌声把婆婆带到了——看到了什么?这是一条怎样的小溪啊?

2、多美呀!谁来美美的读一读1、2两句?

3、走过这条小溪,婆婆还看到了什么?

4、歌声还会把盲婆婆带到哪里,让她听到什么,闻到什么?可以选一个说一说。

5、同学们,此时,盲婆婆的世界还会是一片黑暗吗?那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二、感悟童年的快乐时光。

2、多么快乐的童年时光啊!我们就把婆婆心中的欢乐读出来吧!

3、齐读、背诵第三小节(配乐)。

(五)、读全文。

多动听的歌声!多快乐的画面!让我们把全诗连起来读一次。

四、总结。

小男孩送给了盲婆婆蝈蝈,仅仅就送了一只蝈蝈吗?他送给盲婆婆的还有什么?(总结:板书画完整)。帮助他人,快乐你我。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篇十八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字,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3、激发学生奉献爱心、关心和帮助残疾人。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理解词语。

教学时间:2。

第一课时。

一、背诵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导入新课。

1、背古诗。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现代诗歌,这首诗歌也描写了一个可爱的孩子。

二、提出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齐读。

2、认读“盲”,学习“婆”字。理解“婆婆”——妈妈的妈妈;年纪大的妇女,也称婆婆。

三、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不破词,读得不流畅的词语再读一遍。

(2)检查生字词自学效果——生词和课后习题中的词。(指读、开火车读,齐读巩固。)。

2、听读课文,给以示范。

3、各自试读课文,不添字漏字。

4、课文有几小节?分节指名读。

5、齐读课文。

四、教学生字及作业。

1、指读。比较“邻”和“领”。

2、指导写部分生字。绿、居、童、难。

3、学生练字、巩固。

课外:

抄写生词。

组词:领  难  同。

邻  准  童。

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听写生词。

二、阅读诗歌,抓住词语体会学习。

第一小节。

1、引读第一小节。

2、读书不光要读通顺,更要边读边思考,要会发现句子中重要的词语。自由读,看有什么发现?(1、学生可能会找出喜滋滋、乐呵呵。通过读发现词的形式,比较乐——乐呵呵,喜——喜滋滋,通过读明白两个词意思的接近。2、可能发现“捉回”“送给”,读中体会捉回的喜、爱,送出的爱心。)。

(这两个词表示什么意思?读的时候要用什么样的语气和神情?你能把它读好吗? 指名读两个词,齐读。)。

(把这两个词放入句子中,带着高兴的心情把句子读好。齐读。)。

第二小节。

1、看图。戴红领巾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4、这一节有几句话?第一句话说了什么?蝈蝈真的会唱歌吗?

小朋友说它会唱歌,说明什么?

5、指读第二句。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6、齐读第二节。

7、小结。小朋友爱蝈蝈,更爱盲婆婆。

第三小节。

1、指名读。

3、引读。歌声把盲婆婆领进田野,她仿佛看到——。

歌声把盲婆婆带回童年,她不由想起——。

想想:蝈蝈的歌声会让婆婆想起哪些童年难忘的欢乐?

4、齐读。

第四小节。

1、轻声读。这一小节有几句话?

2、请两名学生读这两句话,这两句话意思一样吗?

3、分男女生读这两句话,体会不同。

4、巩固认识“……”省略句。 。

三、朗读全文。这首儿童诗写的是“红领巾”送蝈蝈给盲婆婆,让盲婆婆得到了欢乐,表现了少先队员对残疾人的爱心。让我们把这首诗背出来,把这个孩子的形象留在心中。

四、背诵。

1、各人轻声背诵。

2、指着板书引背。

3、全班齐背。

五、作业练习。

1、补充习题。

2、把词语组成句子写下来。

婆婆 一只 我 绿色 送给 蝈蝈 的。

课外:

1、背诵。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呵呵地( )了一只( )的蝈蝈,喜滋滋地( )了( )家的盲婆婆。

(2)( )会( )走进田野,小溪流淌的。( )会把您带回,想起往日忘的。

(3)婆婆,婆婆,这是一只会的蝈蝈,在我的时候,就让它我给您。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篇十九

教学内容:

1、认识生字。

2、初读课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字,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词语。

教学准备:

投影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提出课题,解题。

三、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喜滋滋邻居送给田野。

欢乐童年往日替。

2、检查自学效果。

3、齐读生字词。

4、各自试读课文。

5、指名读课文。

6、分小节,理清脉落。

练习。

看下面四个小节的意思,对照课文,在括号里填上序号。

向盲婆婆表示自己的心意。

()相信会使盲婆婆满意。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篇二十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第三册的一篇课文。它是一首叙事诗。通过记叙“我”将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的故事,表现了当代少年儿童关心他人的好思想、好行为,褒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全诗共4小节。一小节讲“我高兴的将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二、三小节讲述了“我”送蝈蝈的用意:在我上学的时候让它替“我”给婆婆唱歌,充分展示儿童的美好心灵。第四小节讲蝈蝈的清脆动听,余音“咯咯”,寓有深意。诗文主题鲜明集中,人物形象生动,语言浅显明快,富有儿童情趣。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学会本课10个生字,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激发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帮助残疾人的美好意愿。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朗读课文,知道尊敬老人帮助残疾人。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朗读磁带、挂图、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你们知道每年的5月19日是什么日子吗?(全国助残日)这一天,各地要开展各种活动,弘扬爱心,更好的关心残疾人。今天我们学习的一篇课文,讲的就是一位小朋友关心失明老人的事。

齐读课题。

二、解题。

1、学生质疑。

2、自读课文自己找答案。

三、自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画出不认识和不理解的字词。

(2)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

2、小组合作学习。

要求:小组长带领学习生字,讨论课文讲了件什么事情?

3、检查小组学习情况。

(1)回答问题:课文讲了件什么事情?

(2)指明认读生字,组词,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记这个字。

(3)分析字形。

四、学生对生字进行描红。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

1、开火车认读。

2、2、指明读。

3、3、读词语(利用多媒体出示依次词语,生认读)。

二、感受盲人的生活。

1、请学生两次拿橡皮。第一次睁着眼睛,第二次闭上眼睛。

2、谈自己两次拿橡皮有什么不同,有和感受。

师:是呀,如果眼睛看不到了,会给生活和学习带来很多不方便。那你想到过那些盲人吗?他们一直生活在黑暗中,看不到蓝天白云,看不到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他们的生活因黑暗变得孤独寂寞,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关于盲婆婆的诗歌。

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想课文讲了什么事情?

四、精读训练。

(一)多媒体展示蝈蝈,请学生观察。

师:小朋友都说蝈蝈可爱,课文里的小朋友也很喜欢它,可他却把蝈蝈送给了盲婆婆,那他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呢,请你读读第一小节。

1、指导读第一段。

2、通过乐呵呵、喜滋滋读出喜悦的心情。

3、小朋友把蝈蝈送给了婆婆为什么还那么高兴?(说明他很有爱心)。

4、指名读---评价-----再读。

(二)指导学习第三小节。

1、师:小朋友送蝈蝈给婆婆会说些什么呢?指名读这一段(多媒体出示次段)。

2、蝈蝈会唱歌吗?为什么说它会唱歌?(因为叫声好听,像唱歌)。

3、“替”什么意思?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小朋友常去看婆婆给她唱歌聊天,帮她消除寂寞)。

4、谁来做这个有爱心的孩子读读这一段?指导读此段。

(三)指导学习第四小节。

1、“瞧,婆婆手捧蝈蝈听的多入神啊,她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

2、引导学生读出婆婆欢乐的心情。

3、歌声除了把婆婆带到田野还会把她带到那里呢?(多媒体出示四幅图)。

用“歌声会…..歌声会……”说话,(学生也可自由发挥想象来说,图只是给学生一些提示)。

(四)学习第四小节。

“你们说的真棒,看来这只蝈蝈可真不简单,给婆婆带来这么多换了,咱门再听听他又说什么了?”

1、指明读这一小节。

2、指导读好最后一行的3个“咯咯”,要由重到轻,读出余音未尽的样子,好像要把这个故事记在心中。

五、各种方式练读。

1、请学生自读课文。

2、出示与课文内容一致的动画片,请学生为动画片配音。

3、配乐朗诵。

五、拓展练习。

如果你是盲婆婆的邻居或者你遇到残疾人你会怎么做?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篇二十一

生:现在是茉莉花开的季节,我要带她来我们学校闻一闻茉莉花的香味。

师:多细心的孩子呀!虽然,盲婆婆看不到茉莉花美丽的外形,但是茉莉花的香味也能让她陶醉。

生:昨天我妈妈发了一箱苹果,我要挑两个最大的送给婆婆。

师:多有孝心的孩子呀,把老师讲的《孔融让梨》的故事牢牢记在心里了。

生:我要和我的奶奶每天抽空去和她聊天。

师:你真是个周到的孩子,有了你和你奶奶的陪伴婆婆一定不会在孤单了。

生:我妈妈会织毛衣的,我要让妈妈给婆婆织一件毛衣。

师:你们的那件毛衣,会让婆婆感受到你们对她的浓浓的爱。

……。

师:让我们捧起书本,一起来感受小作者对婆婆的关爱吧,一起做一个关爱别人的小朋友!

此时此刻,孩子们读得特别投入,从他们的表情中,从他们的眼神中我明白了他们真正理解这份爱了。我这样设计比教师直接总结的要好。在很多时候,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教师适时指导一下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相反,如果教师一味地要求学生理解文中所包含的内在含义而忽视了学生的一个接受过程,只能是事倍功半。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18272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