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一种眼光范文(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6 07:25:06
换一种眼光范文(17篇)
时间:2023-11-26 07:25:06     小编:曼珠

建筑总结是对建筑工程实施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以提高建筑质量和安全性。怎样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成为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每个范文都有其独特之处,我们可以从中挑选适合自己风格和需要的写作素材。

换一种眼光篇一

1.从一首寓言诗中鸟世界存在的互相鄙视的怪圈入手展开论述。

2.由鸟及人、以鸟喻人,用”鸟的怪圈“类比人生社会中存在的怪圈。

很多人惯于标榜自己是”辩证唯物主义者“,却同时在不知不觉中犯着”形而上学“的错误。每一种鸟都”敏锐“地发现了别人的”污点",而对别人所发现的自己的污点浑然不觉,乃是一种常识性的错误。

所以我们应该换一种眼光去看待我们常见的事情,也许会得到不一样的效果。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换一种眼光篇二

曾抱怨绵绵不绝,淅淅沥沥的春雨,却忘记了窗外萌生的小草,含苞的桃花,忘记了“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深深”;曾咒骂热浪滚滚,高温难耐的夏炎,却忘记了曾经泡过的'花茶,打过的水漂,忘记了“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曾感伤斑驳萧索,满地凄凉的秋景,却忘记了窗前静立的菊影,随风起伏的禾浪,忘记了“睡起秋风无觅处,满地梧叶月明中”;曾叹息莽莽苍苍,晶莹闪烁的冬雪,却忘记了堆过的雪人,写下的诗行,忘记了“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生活中必定会有太多的不如意,学会换一种眼光,生活才会多彩;学习中会有很多的难点和不懂,学会换一种眼光,学习才会更有干劲。

换一种眼光篇三

关于这个问题,我还一直弄不太懂。我的一位好朋友青,最近因为脸上长了痘痘,鼻子上又长了黑头,再加上眼睛下面的那两个眼袋,着实把原先那个皮肤白净的形象给毁了。人们见到她,都避而远之,认为她长得太丑了,污染了他们的眼睛。更有甚者还当面嘲笑她、侮辱她。走到哪儿,似乎都有人在用异样的眼光看着她,她感到十分的自卑。“世界之大,竟无我的立身之处?”她觉得自己的存在就是一种多余。

换一种眼光篇四

人们发现三四岁的'孩子不喜欢呆在商场里。这让人很不解:商场里五颜六色的小玩意儿为什么不能吸引小孩子呢?很多专家进行分析,都无法解释,但有一位儿童心理学家轻而易举地解答了这个问题。他的方法是蹲下来,处在和儿童同样的高度环视四周,结果看到的都是大人的腿。这位儿童心理学家找到了别人找不到的答案,他并不局限于他所谙熟的儿童心理学,而是换了个角度看问题。歌德说:“你要我指点四周风景,首先你要爬上屋顶。”在我看来,无论是爬上屋顶还是蹲在地上,都是突破了以往的局限性,处在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事物。当我们置身于某个事件当中时,往往很难着清楚事物的本质,只有超越了先前的境界或是事过境迁之后、才能将事物着清。(初中作文)。

换一种眼光篇五

读过这样一则故事:两人结伴走在沙漠中,天气十分燥热,两个都拿出剩下的半瓶水,其中一人说:“只剩下半瓶水了!”另一个人说:“竟然还有半瓶水!”同样的半瓶水,两个人却有不同的看法。故事最后,只有一个人走出了这片沙漠。它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换一种眼光,便会柳暗花明。

这样的事例令我深思。在我做题时,总是毫无头绪,执着于一种方法,未曾想过用另一种方法解决问题;在我听见父母的唠叨与老师的批评时,总是一味的去抱怨,未曾想过父母与老师对我的期望与付出;在我发现世人的冷漠时,看见的总是社会的复杂和不公平,未曾记起社会上更多的善良人士与光明。原来,换一种眼光,世界便大有不同。

我试着换一种眼光来看待身边的人和事。我发现,数学题竟变得容易许多;我感动,父母对我的关怀那么无微不至;我看到,公车上的人为孕妇、老人纷纷让座……换一种眼光,我所处的世界是这样精彩。

让我们换一种角度看事看人,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新的感悟……。

人们常常为这类事情困惑。鸟类终究不懂得“懦夫”与“勇士”、“好高骛远”与“脚踏实地”的区别,人类却懂得;于是,凡事便总要问“谁比谁好?谁又不如谁?究竟谁赢了?究竟谁是最差的?”遗憾的是,这类问题常常很难找到答案。我于是要说:“来!换一种眼光。”

很多人惯于标榜自己是“辩证唯物主义者”,却同时在不知不觉中犯着“形而上学”的错误。每一种鸟都“敏锐”地发现了别人的“污点”,而对别人所发现的自己的污点浑然不觉,乃是因为它们无一例外地犯了片面看事物的错误,忘记?quot;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古训,这是其一;其二,百灵会唱歌,苍鹰飞得很高,这些都是客观事实,而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立场、角度上却会做出截然不同的评价。好比苍鹰,喜鹊觉得它”好高骛远“,也许苍鹰自己,或者许多别的人,恰恰以为这是勇气与力量的体现。

如果换一种眼光呢?以喜鹊为例,假如它换一种思维方式思考一下:我这种生活是不是有些”失节“呢?苍鹰飞得高的勇气和力量我有没有呢?这样情况便不同了:怪圈被打破,鸟类将成为由各个富有个性的个体完善融合而成的整体。

以鸟喻人,人们在复杂的社会中奔波,每天接触着形形色色的人与事。如果我们不换换眼光,而总是以某种思维定势来评判谁是谁非,在看别人和看自己时下意识地采取两种标准,那么,就会严重影响我们对自身、对别人及对社会的正确认识。再美的世界,也就只能是雾里看花,甚至连花也不像了。

所以,让我们学会换一种眼光看世界,不以偏概全,也不以主观否定客观。这样,鸟类的怪圈才不会再出现在人间,我们才能在对主、客观清醒认识的基础上更好地改造世界,建设美好的`生活。

换个角度会很美。

1。在生命的背景上展开论题:世界是多元的,但需要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2。将成见的眼光与别出心裁的眼光对比,突出“换个角度会很美”。

世界诚实而公平地存在着,而每个人眼中都有着一个与众不同的“小宇宙”。不同的人在各自的“小宇宙”中发现着不同的色彩,演绎着各自的人生。

烈日,沙漠。两个焦渴疲惫的旅人,取出惟一的水壶,摇摇。一个旅人说:“哎呀,太糟糕了,我们只剩半壶水了!而另一旅人却高兴地说?quot;是吗?真幸运,我们还有半壶水!”其实,人生中的好多事就像那半壶水一样,换个角度,就有了不同的心情、不同的答案。

换个角度,我们要有推翻成见的勇气和别出心裁的智慧。一个普普通通的苹果,所有的人都规规矩矩地纵向剖开,而一个五岁的小女孩却固执地横向切开了,于是,她闪亮的大眼睛发现了苹果里?quot;星星“!这个故事,长久以来一直打动着我的心,吸引着我去思考。

换个角度吧,生命会展现出另一种美。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的话总是那么经典而耐人寻味。

换一种眼光篇六

当一位大使问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成功的秘诀时,安南讲了这样一件往事:我至今记得17岁时老师给我们上的一堂课,老师手里拿着一张画有一个黑点的白纸,他问我们:“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我们齐声回答:“一个黑点!”这时,老师说:“难道你们谁也没有看到这张白纸吗?在今后的生活中,你们可不要这样啊!”换一种眼光,就会有新的发现。

换一种眼光篇七

这一阵子,不知为了什么,总有一些让人讨厌的事情粘着自己,闹得自己非常的郁闷。

比如,明明是别人工作职责范围内的事情,领导一个电话打来了,一五一十地不容分说地安排给我了,临了还说,要抓紧时间。突如其来的事情往往让我的大脑瞬间断电,竟然跟着领导的思路应承了下来,以前准备好的敷衍之词不知跑到哪儿去了。

想想自己是不是活得太窝囊了,竟然活到不敢为自己说句推脱话的份上了;是不是越活越小心谨慎,成天担心这个、忧虑那个,考虑了这个人,又想到了那个的态度。

与其它朋友坐在一起说起来,没想到这个话题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原来大伙都一样,在单位是标准的“白骨精”和“眼子”,“白骨精”不用说都知道,“眼子”大家可能就不知道了,这可是来自于民间的精髓,被当成“眼子”的人,大多有些才华和能力,工作之中不经意间才气和清高显示出来,结果,成了大部分群众心里的诋毁对象,也成了领导提防的后起之秀。每当有重活、累活、苦活和需要拼命的活时,领导自然而然地拎出“眼子”来,最后的成绩却是领导的,这些“眼子”式的人物到了年底受表彰时,却空无一物而不敢言语半句,否则就以要荣誉、要奖励受到大家的批评指责,弄到最后累死累活却升迁无望、奖励无着。

于是,在大家聚会的喜庆气氛中,偶然引出的话题又多了一份怨言。

换一种心境也许是最好的办法。

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行业,那怕这种行当与自己的本职工作毫不关联。工作的时候尽管不太痛快,但是,一想到工作之余、回到家里,还有一份自己喜爱的事情要做,千万的不满和怨气都会消逝而去。

换一种思维的方式,把自己融入群众之中。中国不同于发达的国家,人际关系在生活与事业的发展中占有着绝对重要的地位。你融入群众之中,不要把工作当成生活中唯一的'事情去做,你就可以抽出时间和精力来和身边的人交谈,大家一起吃吃喝喝、玩玩闹闹、吸烟喝酒,你就会发现这样的生活对你的事情挺有帮助的。起码你有了一个诉说、求助、玩耍的圈子。

当然,处理好与领导和上司的关系至关重要。因为提拔任用、加官进爵,甚至是福利发钱都由领导决定,社会就是这个现实,你不能不去正视这种残酷的现实。我读过小说《沧浪之水》,记得主人公在经历过言行一致、按照书本所教育的那样去坚持原则、认真做事时,他遭遇到的是一串串失败的挫折。最后,他换了一种方式,反叛了学校对他的教育,转变了他做人做事的原则,最终融入了现实并成就了一番事业。

其实,换一种思维的角度,就是换一种生活的方式。书本、学校和文件里,甚至领导的讲话里,教育我们的思想都是一种遥远的、理想式的生活和道理,与时下的现实根本不符。换思维其实就是求变,变化之中才能找到道理,有了道理的指导才能有良好的发展机遇。

在单位,尤其是在机关工作的人,层层的级别压力,一件件烦琐的事情,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的关系,利益之间按级别分配的前提,你都必须适应,必须正确的面对和加以利用。这才是适应社会、站稳脚跟、以图大业的必经过程。换位思考是换一种心境的另一种说法,你有你的理想,他有他的想法,你得学会换个角度、换个位置去想,去替别人想想,这样,大伙才能共同分享一个利益、利益均得、和谐相处。

换一种心境,就是换一种生活的方法。

在转换的过程中,自己就会成熟起来,尽管变得有些世故,但毕竟不再是“眼子”了,从而,在减少阻力和磨损内耗的幸福里,个人的事业也会在不断地成长着。

换一种眼光篇八

一次,一位老师在白纸上画了一个黑色圆点,问学生看见了什么,全班同学齐声回答:“一个黑点”老师说:“只说对了极小的一部分,画中最大部分是‘空白’,只见小不见大,就会束缚我们思考力。”顿时,同学们都陷入沉思,是呀!现实中,我们中的许多人只习惯于用一种思维来思考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逆向思维。面对突如来袭的棘手问题,换一种角度来思考,换一种眼光来看,也许成功已离我们不远。

在座的朋友们大概都领教过痛苦的滋味,是的,痛苦的确不好受,好友的分离,学习成绩的下降都可能让人痛苦,甚至沉浸其中难以自拔。那为什么我们不换一种眼光看待痛苦呢?如果那样的话,你会认为痛苦其实是一种精神财富。痛苦是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是一种深沉的情感体验。它随着对幸福的追求而生,又为幸福的获得铺路。尝受过挫折的痛苦,成功后才会倍觉欢欣。我记得有一位名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切痛苦之中都孕育着欢乐。没有痛苦这个台阶;快乐,尤其是激荡人心的幻想,或许永远都不会降临,对于痛苦,很多人都会畏惧,其实大可不必。反而痛苦也孕育着创造,成功,我国不是有句古语:蚌病成珠。价值昂贵的珍珠,恰是牡蛎体内病痛的产物。法国作家福楼拜则说得明确:珍珠是牡蛎生病所结。作者的文笔却是更深沉的痛苦的流露。可见,痛苦是昨天的遗产,同时也是今天的`起点,是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就是换一种眼光的结果。

人的一生中充满机遇,充满挑战,碰到不愉快的事情时,应静下心来,换一种眼光看待事物。那么,你也许会发现平凡其实孕育着伟大。无声其实胜有声,在失败后,你会认为老天福人必先以微儆之。总之,你的前方不是山重水利复,而是柳暗花明。

朋友,听我说,“换一种眼光”吧!继续努力地去“拼”,那么你就会创造出自己辉煌的人生。做到了这一点,你便已握住了明天的太阳。

换一种眼光篇九

换一种眼光,生活才会多彩;换一种眼光,人生才更有干劲。

傍晚,瞥一眼窗外,满眼依旧是冬天的凄凉。我望着楼下几棵孤零零的枯枝的树,杂乱无章的枯草,感受着一阵阵呼叫的寒风,心中感到毫无生机,禁不住叹息冬天的莽莽苍苍,却在不经意间忘却了堆过的'雪人,忘记了“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而只铭记着“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于是整个人都感到万分沮丧。

我试图找到一点点美感,但始终觉得眼前之景充满着悲观、绝望,毫无生机可言。就在这时,我注意到了那一轮即将下沉的落日,通红滚圆却毫无威力。但看着它,我却突然体会到了美。以前,我总认为太阳落山是最能让人丧失希望的,但此时我试着改变这种看法,突然想到,太阳的落下也可以是为了更好地迎接明天的升起。生命的开始是为了迎接一天的朝阳,让生活充满精彩,而不是每天等待日出日落,让时间从埋怨中溜走。

我突然明白过来:生活中有太多的不如意,有太多个冬天,带着埋怨的眼光,最终只会在生活的荆棘丛中更加寒冷痛苦。但如果换一种眼光,把失落看成前进的开始,生活便充满希望,布满阳光与花海。既然冬天已经到了,那么春天还会远吗?没有冬的煎熬,哪来春的生机呢?就如同秋天的一片落叶,怀着凄凉的眼光看它,那是破败不堪的叶子,毫无价值;怀着希望的眼光看它,它便是风中飞舞的金蝶,在深秋舞出来年的希望。

与其在花开花落、云起云飞时,在声声长叹与埋怨中错过斑斓丰润的时光,忧郁地守望,不如换一种眼光,去寻找光明和梦想,把微笑留给时间珍藏,然后展翅飞翔。

再回头,凝视着窗外,我发现,原本凄凉的冬景,似乎有了春的新绿——因为换了一种眼光去欣赏。刹那间,对于未来,我似乎又多了一份闯劲。

换一种眼光篇十

坐在窗户旁边的我,每天眼睛总不由自主地往窗外看,看到的只不过一片狼籍罢了。不过,有时看来,窗外的环境忽然变得那么美。其实,生活中的事物,换一种眼光看,别有一番风味。

记得当分配到这个“烂”位子时,心里很烦,朝窗外一看,一片荒凉皆入眼:草木萧条、垃圾成山、苍蝇满天飞,只有一个拾荒者在那里“吸取精华”。心中更加烦闷,要这个破窗子干什么?一次次失望之后,便对它产生了极度厌恶。后来,有一次,那是一个晴朗的上午,透过窗户望过去,万里无云,天空白里透着蓝,草木坚强地生长在岸上,正微笑着向我招手,岸上小屋的门口,有两个可笑的小孩在那里玩游戏。哇,真美!我不禁赞叹道。这个窗外的世界原来可以这么美,只是由于自己“心术不正”而放过观赏它反而讨厌它。生活就这样,你换一种眼光去看它,它也会展现它的另一面在你眼前。关键在于你有没有一颗积极进取的心去换一种眼光去看它。换一种眼光看生活,生活更美妙。

曾几何时,我很讨厌妈妈,讨厌妈妈老到学校里来给我“丢人现眼”。于是,我告诫妈妈:以后没有事,你不要到学校来。这以后,生活总算“安定”下来了,我心里也有一种很安全的感觉,我再也没有妈妈给我带来烦恼了。直到有一天,舅舅和舅妈来看表哥(表哥也在我的'学校)。他们谈得那么融洽,有说有笑,一幅似乎我似乎从没体验过的幸福、和谐和自然的画面。我心里好难过,眼睛也不觉地变得湿润起来。显然,他们一家三口没有看见不远处的我。我也开始巴不得妈妈来看我。打那次起,我开始好想妈妈。我真是“世界第一号大笨蛋”,曾经伤害过世界上最慈爱的妈妈。

换一种眼光篇十一

曾有一位老师做了这么一个实验;他拿着一张画有一个黑点的白纸问他的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们齐声回答:“一个黑点!”这时,老师说:“难道你们谁也没有看到这张白纸吗?”

看来,这是看待问题的眼光不同所致。所谓眼光,就是一种思维主体特有的角度以及他作出判断的方式。我想学生们极默契地表现出他们的单一眼光不是一件乐观可喜的事情。正如我们身处的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我们看待问题的眼光应该是丰富多变的。而且当一种眼光行不通时,我们应该作出调整,也就是我想说的“换一种眼光”。从某种意义上讲,“山重水复疑无路”与“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区别可能就在于眼光的不同。

很多年以前,人们在进行简单的加减乘除运算时,都是老老实实遵照传统的从最低位算起的法则。有一个小男孩突发奇想:为什么不试一试从最高位算起呢?就是这个念头驱使他不断探索,后来形成了一套独辟蹊径的速算法。这个小男孩就是后来我国著名的速算家史丰收。

香港影星成龙刚出道时并不被人看好,原因是他其貌不扬,而当时流行的是英俊潇洒的“大侠”。可导演袁和平偏偏看中成龙古怪灵精的特点,专门为他设计了平民化,生活化兼搞笑的路线,并拍了《醉拳》等一系列在当时看来逆潮流的影片,结果一炮打响,成龙由此在影坛崭露头角。今天,已成功进军好莱坞并成为世界华人骄傲的成龙想必最想感谢的还是当年“挖掘”他的袁和平吧。

类似事例还有很多,我只是想借此说明“换一种眼光”的作用。尤其我们这一代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眼光单一,思维僵化的人必然会被竞争激烈的社会所淘汰。

朋友,当你遇事用常规眼光行不通时,别忘了换一种眼光,你会发现你原来遗漏了许多精彩。

换一种眼光篇十二

这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罗丹。

一堆本来可以造就成不朽的艺术品的树根,被木匠认为“没用”而抛弃了。木匠上山,选的是“可用”之材,要么作柱,要么作栋,再不当用,也要作椽。这堆奇形怪状的树根做得了这些吗?做不了。难怪木匠要叹息“没用”而离它们远去。

作为木匠,他衡量木头是否有用的标准就是“实用”。其实,只要我们把视野稍微扩大一些,便可发现,像木匠这样用“实用”的眼光来看待事物的人还不在少数。找对象首先看他(她)家是否有钱,评判学生首先看他的考试分数多少,结交朋友首先看他(她)是否有利用价值……市场经济体制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人们形成了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观念。

我们是唯物主义者。我们承认人要生存,首先要解决衣食住行方面的问题。讲究一点实用,追求一点功利,本也无可厚非。但我们的目光不能只盯在“实用”和“功利”上。人为万物之灵,理应有除物欲之外的更高层次的追求。除了“实用”的眼光外,我们还要有审美的眼光。

用审美的眼光去看这个世界,可以发现许多美的东西,可以造就许多可造之才。根雕艺术家用审美的.眼光发现了树根身上的美,把它们雕刻成了非常有价值的艺术品;钟子期用审美的耳朵听出了俞伯牙演奏的乐曲中的美,两人成了“高山流水”的知音;蔡元培用审美的眼光发现了行伍出身的沈从文文才的美,使沈从文成了北大著名的教授。

一堆树根在根雕艺术家的手里成了有价值的艺术品,一匹平常的马在伯乐眼里成了千里马,一块石头在天文学家眼里成了陨石,这一切都因为发现者用的是“审美”的眼光,而不是世俗的“实用”的眼光。

给我,给我一双审美的“慧眼”吧!为了奇形怪状的树根不被抛弃,为了千里马不“骈死于奴隶人之手”,为了这世界上的美不再被埋没。

换一种眼光篇十三

面对众多的历史事件,如果我们换一种眼光,换一个角度去看,可能会看出许多新意来。

——题记。

在街亭一战中,胜负对蜀魏双方都至关重要,可谓是“历史性的转折点”。蜀相诸葛亮再三权衡,最后还是派参军马谡领兵去守街亭,谁知马谡却“卧龙先生”的战略战术,轻敌,王平忠谏,,占山为寨,失去要,致使蜀军陷入无脱的困境,最终失去了战略要地——街亭。

自从马谡拒谏失街亭,孔明挥泪斩马谡之后,一时纷纷:“马谡言过其实,刚愎自用,徒有虚名,是一个庸才……”真是众口铄金啊!马谡简直是了……但是我却不这么认为,在我看来,他仍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男子汉。街亭之战前夕,敌军来势凶猛,十五万大军直奔街亭而来,声势浩大,势如破竹,而街亭既无险可凭,也无可据,要谈何容易!然若街亭失陷,则蜀军必危。当孔明惊呼:“谁敢领兵去守街亭?”帐下勇士却无人敢应,唯独马谡挺身而出,一声:“某愿往!”

马谡在大兵压境的紧急关头,不是,而是挺身赴国难,并“乞斩全家立下军令状”,这该具有何等的谋略,何等的气概,又是多么的伟大。真可谓是公而忘私,为国而忘家。街亭失去后,马谡临危不惧,奋勇当先,生为蜀汉将,死为蜀汉鬼。这是他没有屈膝投降,求得一官半职,也不是远寻他处苟全性命于,而是重整残军,突出重围,保全了一部分有生力量,返回大营。

莫非他不怕孔明军法处置?非也,因为他是一个胸襟,磊落的大丈夫,不会因个人而抛弃一片报国……这才是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

败后的马谡,也不是死改,他知罪服法,跪于孔明帐前:“某知,实已难逃。”丝毫不强调客观原因替自己,更没利用与孔明的私交甚厚而徇私,而是的,没有任何怨言,而且托孤孔明,让儿子传承父志,报效国家,多么宽广的.胸怀啊!多么的情操!多么的爱国之志啊!更何况“胜败乃兵家之常事”,我们绝不能以成败论英雄。

马谡为我们留下了白玉般的节操,翠竹般的气节……可谓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换一种眼光,换一个角度,往往会有另一种……。

换一种眼光篇十四

世界诚实而公平地存在着,而每个人眼中都有着一个与众不同的“小宇宙”。不同的人在各自的“小宇宙”中发现着不同的色彩,演绎着各自的人生。

烈日,沙漠。两个焦渴疲惫的旅人,取出惟一的水壶,摇摇。一个旅人说:“哎呀,太糟糕了,我们只剩半壶水了!而另一旅人却高兴地说?quot;是吗?真幸运,我们还有半壶水!”其实,人生中的好多事就像那半壶水一样,换个角度,就有了不同的心情、不同的答案。

换个角度,我们要有推翻成见的勇气和别出心裁的智慧。一个普普通通的苹果,所有的人都规规矩矩地纵向剖开,而一个五岁的小女孩却固执地横向切开了,于是,她闪亮的大眼睛发现了苹果里?quot;星星“!这个故事,长久以来一直打动着我的心,吸引着我去思考。

换个角度吧,生命会展现出另一种美。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的.话总是那么经典而耐人寻味。

换一种眼光篇十五

生活真是可爱啊!每当看到这万千造化,都能感受到命运与自然的鬼斧神工。就像一条小溪流,乍看也许只是一条小溪,但对口渴的旅人来说,这会是救他一命的生命之源。就像风雨中的落红,也许已化为尘土,但却让新的奇迹成为可能。生活的千姿百态,也需要千般的眼光发掘。

你连基础题都还没作熟练,就在这里做考点?物理老师看着小张,表情既恼又有一丝笑意。而小张呢,脑袋一低着,不知道在想什么。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成为我们的笑柄了。

我对他的'第一映象很差,头发乱糟糟的,眼镜后面那双小眼睛总在转个不停,说话也不讨人喜欢,开口闭口总要带点脏字。

记得第一次和他一起出去,还是开学的第二个星期六。学了一个星期难得有两个小时假,我正理着书包准备回家好好放松放松,他却突然跑到我面前,凑近了说:嘿,我们一起去给老师买点教师节礼物吧?说完还不忘拿拳头锤一下我的背这是他的招牌动作。也许是初来高中还不熟悉,我没思考那么多,就答应了他。

可是没过一会儿,我就后悔了,出了校门就是跟着他到处瞎逛,一会儿说要去艺海,一会又说要去中美,转了一个多小时不仅没选到什么好的礼物,为了垫他买考点还坑了我五十大洋。哎,我也真是无语。

自此以后,每次遇到他,我都想避而远之。

不过世界果然不是那么简单的啊,我又要为之前的后悔而后悔了。

两天前,我们进行了数学周测。卷子发下来时,我还沾沾自喜地跟同桌炫耀我的130,因为考试的试题里有几题没有讲过,考到这样还算比较好呢。可是接着,就有一个令人意外的声音传来,小张考了145分,全班第一!我张大了嘴巴,想叫却叫不出来,这太令人难以置信了。想想那个平时总被老师责备,又喜欢自己乱做题,常常被我们嘲笑的家伙,要把他和班级第一联系起来简直是天方夜谭。

而事实就是如此,当我收到他还我的五十块钱和对这些天没还的道歉之后,我开始用另一眼光看待他了。

我开始发现,他会在我们休息的时候认真地记单词;我开始发现,他会虚心向别人请教,尽管常常遭受白眼;我开始发现,他会向别人伸出援手,虽然他人可能并不在意。

也许,他的进步只是他努力的结果,并不能代表更多,可他告诉了我:决不能轻易地评判一个人。

又是熟悉的感觉,嗯?我回头一看,小张站在我背后,带着灿烂的笑不得不承认在他脸上这微笑真古怪,手还握成拳头没松开,走吧,再带你出去转转!好啊,我马上就来!

换一种眼光篇十六

如果,你一直用一种眼光来看世界,那么世界有时并不美好,但是如果你换一种眼光,那么你就会发现,曾经,那些不美好的东西是有多美,有多丰富。

杨是一个风风火火的人,头发乱糟糟的,性子急,记性差。但是换一种眼光,你就能发现他也有很多优点。

认真严肃的性格。

我刚刚和杨认识不久时,就体会到了他风风火火的一面。记得一次考试,杨着急的问我有没有橡皮,我一边说有一边慢慢地从文具盒里拿出橡皮。可是,杨太着急了,一把从我的手中抢来橡皮,用力地擦着他的卷子,用完后,他把橡皮扔在了我的桌上,一句感谢的话都没有说,就去写他的卷子了。

虽然杨是个风风火火的人,但是不难看出他对考试的认真严肃。

乐于助人的'品德。

三年级时,因为数学知识渐渐地开始变难。所以我慢慢的有一些跟不上了。一次考试下来,我拿到试卷,一看试卷上鲜红的数字,让我脸红的不行。杨可能是注意到了。下课后,他来问我成绩,我结结巴巴的说出分数时,心里忐忑不安的想杨会不会笑话我。可是杨没有笑,而是一脸认真的看着我,说到:“你有那些题不懂,我给你讲。”“不……不用了,”我的脸更红了。“给我说嘛,我们是朋友。”杨说。我给他说了我不会的题,他就认真地为我讲题,一直把我讲懂了为止。

从这一刻开始我就知道杨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

善良美好的心灵。

那一天放学后,我和他同路,就一起回家。在路上,一位老爷爷正在卖艺,他的脚边只有一个生锈的铁碗和几张零碎的钱。杨见了,忙从自己的书包中拿出了他所有的零花钱,全部放在了老爷爷的碗中。老爷爷看到了,对杨说:“谢谢你,小朋友。”“不用,不用……”杨的脸红了。我的脸也红了,我也急忙从书包里拿出钱放在老爷爷的碗中,杨高兴的笑了。

杨的性子急,做事风风火火,但是只要换一种眼光去看,就能发现他认真严肃,乐于助人,善良美好。他的品德、心灵如同一颗星星,一直在我心中闪烁。

换一种眼光篇十七

黑蓝色覆盖的夜空下,少年感觉风像野孩子似的东奔西跑,冷不丁露出尖尖的牙齿,重重地咬他脸蛋一口,或大摇大摆地撞个满怀。他顾不得“咬撞”之痛,急急忙忙伸出双手却没能扶住这冒失的家伙。风又调皮地呼啸而去,留下火车鸣笛疾驶过后的“呜呜”响声,在耳畔飘来荡去。

父亲说,岛很大,四面环水,通往岛上的路是乘船。

船,那是一条多大的船,能迎风破浪吗?浪花飞溅到船头,打在甲板上,碎成一颗颗发亮的珠子,滚来滚去。少年如此一想就来劲了。他在山里生,山里长,对父亲描述的这片大水有着天生的好奇。他那点偷偷学会的狗刨式,能在这不着边际的湖水中横冲直撞吗?闭上眼睛,往水里一跳,仿佛他就成了游泳健将,细长的手臂把水波划出一条条漂亮弧线。

夜船开的时间不短了,仍然是在一团墨黑中行进,船尾驾驶舱挂着一盏汽油灯,光亮如豆,随时要被风吹灭的样子。距离的遥远让少年心里摇荡着焦躁,像远处听得到的水声,水声摇曳多姿,引人联想,可看不见。在他和水之间,一块巨大的幕布遮挡得严严实实。

一大清早从大山出发,到县城再换大巴,山路转省道,跑了十来个小时,乘客大包小包,货物架、过道、座椅下堆得满满的,双脚像陷进泥淖中,动弹不得。大家都是从山里出来割芦苇的,有邻村也有本村的,出来一趟不容易,恨不得把家也搬着走。

少年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见识平原上的景物,没有峰峦叠嶂的遮挡,能望见远处高高矮矮的房子、葱葱郁郁的大树、成片的稻田和甲壳虫般爬行的汽车,还有高耸的通讯塔和绵延的高压线。这些景致跟着他们一起跑,但一小会儿就被甩得远远的。

不知过了多久,汽车“嘁呀”停下,有人喊一声,“到了!”

那些还在睡梦中颠簸的人纷纷醒来,咿啧啧地议论着外面的天色:“啥时间啦,比山里还黑得早!”然后伸懒腰,打哈欠,站身起立,搬弄东西。车厢顶灯坏了,嗞嗞闪了几下就彻底“歇菜”了。大家只好借着远处晃来的水光,某个人打开手电筒,清理行李,徘徊下车。叽叽喳喳的说话声此起彼伏,车厢像一个大洞,慢慢被掏空。大家作鸟兽散,三三两两,几声招呼,瓮声瓮气或粗野豪放,很快都消失在空旷的夜色里。

少年掮起锅碗瓢盆的行李,磕磕碰碰,哐哐啷啷,循着父亲声音的指引,沿一条不平整的小路往前走。脚下的泥土是软的,风是湿的,冷飕飕地灌进脖子。少年伸出五指,想去捉住那股与山里不同的气息,飘飘荡荡的水的气息。这气息在夜晚被冻成一层薄纱,手指轻碰,哧啦哧啦撕裂,像落满一地的玻璃碎片。父亲很熟悉这里,他当然是来过好多次了,每年到芦苇收割的秋冬时节,父亲都要跟村里人一道,在湖洲驻扎三个月。这三个月,天作被盖地当床,芦苇割完了才回家过年。

湖面一片深沉,船摇摇晃晃,仿佛是行进在一条狭长黑暗没有尽头的甬道。尾舱机器的轰隆声响,打破空气中的凝固滞顿。少年不听父亲的劝阻,站在舱口向夜幕里探望,其实他什么也看不清。

船有时会经过一片光亮,像一个散发光刺的球。这“球”实际上是一条或几条大船聚集在一起,又高大又宽阔,像一座巨型城堡。铁脚架矗立在船上,探照灯光如瀑布般垂落。

“那是挖沙船在作业,湖底的沙子能卖钱,运到城市里盖高楼大厦铺桥梁马路。”父亲说。

“湖底会挖空吗?”少年想起山里的采石场,一个炮眼炸响,火迸石溅,地动山摇,满车满车灰白色的石料运走了,一年半载下来,大半座山挖没了。

“这湖底,恐怕早已经千疮百孔了。”父亲回答。

闪烁的光和刺骨的'风一起荡动,湖仿佛才真正在少年的眼前打开,脚下的波浪变换表情,起伏荡漾。少年心头一颤,“千疮百孔”的湖床会是一副什么模样?像吊挂在老松树上的大蜂窝。有轻微密集恐惧的少年作此对比,立即起了一身鸡皮疙瘩。他又像潜游者看到宽阔水面下的情形,一个个巨洞的上方,急遽的力量卷起漩涡,无数漾动的气泡,碰撞,炸裂,再碰撞,再炸裂。

岛是荒岛。来往的人影比不过天空飞过的雁鸭多,但岛上的芦苇不能不砍。芦苇这种多年生禾本植物,生长在靠近水的潮湿地方,过去在湖区主要是当柴烧,或是编芦席,临时搭个草棚茅屋,涨水时护堤挡浪。等到人们发现它是造纸原料,于是一步登天,身价倍增。乌鸡变凤凰。种芦苇,收芦苇,砍芦苇,运芦苇,卖芦苇。芦苇也就不只是芦苇,可以变钱,变许多别的东西。

从车上到船上,在少年的眼前,芦苇的影子仿佛无处不在,睁开眼、闭上眼,密密麻麻、重重叠叠地压过来。他在离家不远的山谷里,看到过水流之处的石头罅隙间,也零星长一些瘦高瘦高的芦苇,三五枝簇拥在一起,与苍莽大山间的深绿浅绿墨绿碧绿遥相呼应。可洞庭湖的芦苇一眼望不到尽头,白茫茫的,在风中起起伏伏,那是多么壮观的场面,父亲平时有心无心的讲述,让少年更加向往。

动身前夜,父亲在家里边整理行李边跟少年说话。他说:“到了初冬时节,芦苇花絮随风飘扬,种子落地来年春发,算是靠天种靠天收。”

“天种天收?”

“嗯,都不用人打理的,自生自灭,就像山上的草。”父亲说,“后来有了造纸机器,芦苇的纤维含量高,就成了造纸的原料。于是有人承包苇场,雇了壮年劳力,像农民种田一样,开沟滤水,看土施肥,化学除草治虫,人工护青保苗,湖洲滩地上的芦苇也越来越多。”

那些日子,芦苇就跟着少年走走停停。他向小伙伴绘声绘色地说起芦苇荡,是比大山有着更多乐趣和奥秘的地方。

时间在寒风之夜过得很慢,寒意越来越浓,少年不由自主地裹紧身体,船尾马达声时而轰隆,时而歇停,催人昏睡。父亲的喊声,敲醒恍恍惚惚的少年。他抬头张望,这是个什么模样的地方。汽油灯照亮一片模糊的陆地,少年跳下船,踩在一片松软的苇梗上,苇梗下是更松软的淤泥。伴随着脚步的挪动,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

把“家”安在这个陌生的岛上,父亲要盖个什么样的房子呢?少年困意全无,兴奋起来。他抬抬头,天地空旷邈远,没有灯,却有光汇聚过来,是水波的光,倒映在天幕,又晃到湖洲之上。风也变得柔软起来,少年的视线慢慢适应,能依稀辨认近处和稍远地方的事物。这个岛是他将居住的“新家”,真是奇妙。

父亲从行李袋中找出刃口发亮的弯刀,走到附近的芦苇丛中,转眼功夫割倒一片。在父亲的指导下,少年帮着用细麻绳把芦苇结实地打成一捆一捆。父亲说,这是“新家”的大梁,这是“新家”的柱子。打好“地基”,他又像变戏法似地从行李袋中翻出折叠整齐的旧尼龙帆布,摊开在地,风贴着地面吹鼓起帆布,父亲顺势一抖,转眼之间帆布就“盖”成了一间芦苇棚屋。支棚、架床、开窗、开门,这种快捷简易的造房术,让少年对父亲钦佩不已。他听从父亲的吩咐,搬上几捆芦苇压住“墙角”,这样帆布不会随风刮掀。

父亲几乎一夜没睡,他在卧室里“搭”了两张芦苇床,又新盖了一个屋棚当“厨房”,然后把带来的家当一件件摆好,还用芦苇编了两把方凳,一张餐桌。这一切都是在少年睡着以后完成的。少年在梦中回到了老家,梦见自己站在一个小山尖上,看着父亲躬身在弯曲的梯田里劳作,身影越来越小,最后变成一个黑点消失在视野尽头。梦中的少年并不欢喜,风把忧伤吹进他的身体,眼泪不知不觉安静地流淌出来,顺着眼角、耳廓,积洼成耳沟凹处的一汪清池,水波微漾,泛起粼粼光浪。

少年醒来的时候,“新家”被一团明晃晃的天光包裹着,好像这棚屋原本就是一个发光体,向岛上、湖上、天空绽放无尽的光芒。芦苇制作的几样桌椅,散发着植物刚离开大地的清香。掀开帆布门,白得耀眼的光迎面扑来。眼前岛上的景象把少年震惊了。

铺天盖地、茎秆高挺的芦苇,顶着沉甸甸的穗头,随风摆动枝叶,向远方致意。从未见过这么多的芦苇聚集在一起,举手投足,像严格训练的战士。风刮过来,芦苇抱团对峙,站成铜墙铁壁。又终于抵挡不住一波波的猛烈吹袭,芦苇向着同一个方向低头、弯腰,瞬间就要折覆在地。与见过的水稻相比,这些芦苇就是超级巨人,高大、粗壮、招摇,少年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小不点,在这荒岛之上无比孤独、渺小。

少年看到远处芦苇垛惊飞几只白色水鸟,打开翅膀,线条般的身影,越飞越远。他一个激灵,跟着白色鸟飞去的方向,钻进了芦苇深处。秋冬季节的芦苇荡,湖水退去,南来北往的白鹭喜欢在此嬉戏觅食,麋鹿三五一群藏匿其间。修长而饱满的灰白色苇穗,像一支支画笔,日沐金光,夜吸银露,饱蘸天地间的风霜雨雪,在湖洲上涂鸦出一幅绚丽多姿的画卷。挺拔的苇秆,如长剑飘舞的苇叶,被少年的身体碰出哗哗啦啦的响动。他也被芦苇的坚韧撞得摇摇晃晃,像海洋般的苇浪一下就吞没了少年瘦小的身影。

少年几次试图跳起来,像一只鱼儿般跃出水面吐个气泡,但苇浪又高又大,在风中左摇右摆。他的头有些晕眩。走累了,蹲下来,连根拔起一根芦苇,半湿半干的泥土粘附着它十分发达的匍匐根状地下茎。丰水季节芦苇会浸没在水下,久而久之,在芦苇身上留下一道清晰的界限。白的花,绿的叶,黄的秆,顶部苇穗高挑饱满,挺在水面之上的晚生枝叶泛着绿意,剥掉水中泡了几个月的腐枝败叶,能嗅到大地的芬芳气息。

少年掐头去尾,用一截笔直的苇秆拨弄着地上稀疏的草叶。有灰白色的小螺狮壳,螺口沾着泥垢;有边缘残缺的河蚌壳,混杂在光滑的碎卵石间,还发现了几个脏兮兮的空蛋壳,有大有小,淡淡的灰绿色,任人踩踏。少年猜这是鸟蛋,不知是否成功孵出小鸟,或是生命没开始就已终结。

在山里,少年和小伙伴掏鸟窝是把好手。他们眼睛毒,瞄准了刚孵蛋的窝,趁母鸟外出,几个人你抬我爬,身子灵巧,跃上主枝,噌噌噌,又攀到鸟窝边,手伸进去,暖暖茸茸的感觉,喜上眉梢,眼睛笑弯成一轮上弦月。树窝窝里喜鹊居多,偶尔能碰上一两只稀缺的苍头鹰。有的伙伴心狠,要断了鸟父鸟母的念想,一举捣毁鸟窝,一根根长长短短的树枝缤纷散落。觅食回来的鸟找不见窝,自己的儿女也丢了,就绕着山林、村庄没日没夜地叫,大人听见,知道是孩子们的淘气之举,都摇头叹气,丢下一句:“这些鬼崽子。”父亲不许少年掏鸟窝,他只能偷偷去,也不敢带回来,就藏别人家,挖个泥洞,找个草窝,还要去找食,有些鸟体弱,没养多久就死了,他们草草一埋,愁肠寸断,没过几天又玩性大发,去寻找新的猎物。

湖洲上的鸟,多会选偏僻草深之地孵育,这比找树上的鸟窝难多了。要是能在这里寻到一只水鸟,就不会再感到孤独了。少年低头搜寻有没有完整的鸟蛋时,听到隐隐约约传来呼唤自己名字的声音,那是父亲在叫他。他环顾四周,呼喊声像是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这差点让他迷失,找不到回家的路。他找到脚印的方向,赶紧往回跑,哗啦哗啦,身体的碰撞,在芦苇荡里又腾起一股细小的声浪。

少年认真辨认了回去的路,像个侦探一样,察看了脚印,还判断了一下东南西北。但走出芦苇荡的路似乎没有尽头,他莫名地紧张起来。来时并没有走多久,他也就打算试探性地往里走一走,但走着走着就似乎走丢了信心,接着就跑起来。他努力告诉自己,镇定镇定。他也想起父亲从小就告诫过的,凡事遇阻先不要慌乱,冷静下来再想对策。他很快又辨清了几只自己来时的脚印。

清晰的脚印。斜斜浅浅的。少年把脚放进一个,大小刚好,心里悬空的石头在小脚印里稳稳落下。父亲呼唤的声音又飞来了,近在耳畔。

少年如释重负地露出笑容,向“家”跑去。他的心中开始藏着一个秘密,他并不打算把这次短暂的出行告诉父亲。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秘密。少年又无端地笑起来,小脸白里透红,像树上自然成熟、绽裂的石榴。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19034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