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一篇文章或者一段文字后,对其中的内容、思想、情感等进行反思并表达出来的一种活动。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读内容,提升阅读的效果和收获。如何写一篇有观点、有见解的读后感是一个需要思考和实践的问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选的几篇优秀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读完这些读后感,不仅可以增加我们对这些书籍的了解,还可以激发我们自己的写作灵感和创作欲望。一起来看看这些读后感,一起感受阅读的乐趣和力量吧!
梦李白其二读后感篇一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初看到李白二字,想到的便是这句诗。
李白有一个江湖。他的江湖里是侠义,是浪漫,是“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乐观,是“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自信,是“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的狂傲,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洒脱……他就像金庸小说里的那些侠客,嗜酒如命,剑术超群,敢爱敢恨,豪迈洒脱重义气,更有“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才气,也正因如此,他到了如今还被无数人喜爱和赞颂,还被人尊称“诗仙”。他的自由和疏狂是每个人都渴望的,不单单是中国人。
这也正是我读《李太白集》的原因——我想更加深入地认识这个儒士,这个道士,这个侠士,这个谪仙人——而不仅仅是背一背那些固定了的赏析和参考答案。我崇敬他,敬他的浪漫,敬他的理想主义,敬他的才华横溢。
初识他其实是因为那首《静夜思》,一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寥寥几句语言平实却意境深远,让那时还是小学生的我无比敬佩又懊恼——写这么多诗,要背多少赏析啊!开始迷恋他是情窦初开时,羡慕他的“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喜欢他的“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情真意切——只要是真爱,那么点距离又算什么呢?于是开始试着了解他,看到了他的豪迈和狂傲。
梦李白其二读后感篇二
原文:
杜甫〔唐代〕。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译文:
天上浮云终日飞来飘去,远游的故人为对久久不至。夜晚我总是频频梦到你,可知你对我的深情厚意。分别时你总是神色匆匆,还总说相见多不容易。江湖上航行多险风恶浪,担心你的船被掀翻沉没。出门时搔着满子的白发,悔恨辜负自己平生之志。京都的官僚们冠盖相续,才华盖世你却是容颜憔悴。谁能说天理公道无欺人,迟暮之年却无辜受牵累。即使有流芳千秋的美名,难以补偿遭受的冷落悲戚。
注释:
浮云:喻游子飘游不定。游子:此指李白。这两句说:李白一连三夜入我梦中,足见对我情亲意厚。这也是从对方设想的写法。告归:辞别。局促:不安、不舍的样子。这两句是述李白告归时所说的话。这两句写李白告归时的神态。搔首:大概是李白不如意时的习惯举动。冠:官帽。盖:车上的篷盖。冠盖:指代达官。斯人:此人,指李白。孰云:谁说。网恢恢:《老子》有“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话。此处指法网恢恢。这句意思是:谁说天网宽疏,对你却过于严酷了。这两句说:他活着的时候虽然寂寞困苦,但必将获得千秋万岁的声名。
赏析:
此诗紧接前诗,前四句写三夜频梦李白。开篇以比兴领起:“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意思是说浮云可见,而游子(李白)却不可见。古诗十九首》中有:“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由此引出“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说明诗人对李白思念之深切。与前诗的“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一样,这里是从诗人角度切入,都是表明两人的友情深挚。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见浮云而念游子,是诗家比兴常例,李白也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的诗句。天上浮云终日飘去飘来,天涯故人却久望不至;所幸李白一往情深,魂魄频频前来探访,使诗人得以聊释愁怀。“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与上篇“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互相照应,体现着两人形离神合、肝胆相照的情谊。其实,我见君意也好,君明我忆也好,都是诗人推己及人,抒写自己对故人的一片衷情。
“告归”以下六句,写梦中李白魂返前的幻影:每当辞别之时,李白总是局促不安,不愿离去,并且再三苦苦诉说:“来一趟多么不易啊!江湖上**险恶,我真怕沉船坠水呢!”他出门离去,总是搔着头上的白发,仿佛是为辜负平生壮志而怅恨!六句中第一二句写不愿“告归”,依依不舍的神态;第三四句是李白“恐失坠”的内心独白,写他忧路险、伤坎坷的苦情;第五六句写他“出门”时的动作,展现他壮志未酬的悠悠心事。真是形可见,声可闻,情可触,李白枯槁惨淡之状,历历在目,令人潸然泪下!
“冠盖”以下六句,是写梦醒后为李白的遭遇坎坷表示不平之意。你看,在京都长安城里,到处是高冠华盖的达官权贵,惟有李白这样一个大诗人“独憔悴”,困顿不堪,无路可走;甚至在年已五十九岁的“将老”之年,被放逐夜郎,连自由也失掉了!这哪里有“天网恢恢”之事?鲜明的对比,深情的'斥责,表现了诗人对李白深切的同情和对恶势力的强烈愤恨!“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李白的诗才尽管能享千古盛名,但生前遭遇如此凄惨,“身后”寂寞无知,又有何用呢!诗人在这沉重的嗟叹之中,寄托着对李白的崇高评价和深厚同情,也饱含着自己坎坷零落的无限心事。
此诗与前诗相呼应。前诗以“死别”发端,此诗以“身后”作结,浑然一体。前诗写初梦,此诗写频梦;前诗写疑幻疑真,此诗写形象清晰;前诗重在对李白当时处境的关注,此诗则表对他生平遭遇的同情;前诗忧惧之情独为李白而发,此诗不平之意兼含诗人的感慨。同为梦李白,题材相同而表现不一,足见诗人高超的诗艺,同时又表达了人间之至真至诚之至情。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梦李白其二读后感篇三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注释:
1、楫:船浆、船。
2、斯人:指李白。
译文:
悠悠云朵终日飞来飘去,远方游子为何久久不至。
一连几夜我频频梦见你,情亲意切可见对我厚谊。
每次梦里你都匆匆辞去,还总说相会可真不容易。
你说江湖**多么险恶,担心船只失事葬身水里。
出门时你总是搔着白首,好象是辜负了平生壮志。
京都的官僚们冠盖相续,唯你不能显达形容憔悴。
谁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你已年高反被牵连受罪。
千秋万代定有你的声名,那是寂寞身亡后的安慰。
赏析:
诗的语言,温柔敦厚,句句发自肺腑,字字恻恻动人,读来叫人心碎!
梦李白其二读后感篇四
读《老婆婆的绣花针之李白》有感海南省三亚市三亚市第七小学六年级六年级(五)班李瑗瑗李白从小是个贪玩的孩子。有一次遇到了一位老婆婆,老婆婆正在磨铁杆,要磨成绣花针。李白从中领悟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绣花针,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从此不再贪玩。
李白是一位大诗人。他曾经用美妙的诗句,来描绘了这世界的神奇与美妙,人情的冷暖。可他小时,只不过和我们一样是一位贪玩的'普通小孩。
我,现在也是个好玩的孩子。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常常没有独立坚持完成一件事。久而久之,没有养成坚持到底的习惯。我要像老婆婆那样坚持不懈。去年暑假学游泳时,不管多么辛苦我都要坚持学完。不能像从前那样游不到25米就灰心。应该坚持每次多游一点,总有一天会游到。我要像老婆婆那样每天都积累。今天开始,我每天都要看一些有关知识的课外书以增长知识。从前,我认为书和知识是无穷无尽的,怎么看都看不完,干脆不看了。而现在我认为,书和知识虽是无穷无尽的,但只要自已一点点地积累,总会成为一位有学问的人。
我还要像李白那样知错就改,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把以前贪玩的我的那一页撕去,贴上一张崭新的我。
梦李白其二读后感篇五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译文翻译。
天上浮云日日飘来飘去,远游的故人却久去不归。
夜晚我屡屡梦中见到你,可知你对我的深情厚意。
分别是你总是神色匆匆,总说能来相见多么不易。
江湖上航行多险风恶浪,担心你的船被掀翻沉没。
出门时搔着满头的白发,悔恨辜负自己平生之志。
高车丽服显贵塞满京城,才华盖世你却容颜憔悴。
谁能说天理公道无欺人,迟暮之年却无辜受牵累。
即使有流芳千秋的美名,难以补偿遭受的冷落悲戚。
注释解释。
浮云:喻游子飘游不定。游子:此指李白。
这两句说:李白一连三夜入我梦中,足见对我情亲意厚。这也是从对方设想的写法。
告归:辞别。局促:不安、不舍的样子。
这两句是述李白告归时所说的`话。
这两句写李白告归时的神态。搔首:大概是李白不如意时的习惯举动。
冠:官帽。盖:车上的篷盖。冠盖:指代达官。斯人:此人,指李白。
孰云:谁说。网恢恢:《老子》有“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话。此处指法网恢恢。这句意思是:谁说天网宽疏,对你却过于严酷了。
这两句说:他活着的时候虽然寂寞困苦,但必将获得千秋万岁的声名。
创作背景。
这两首诗是乾元二年(759年)秋杜甫流寓秦州时所作。李白与杜甫于天宝四载(745年)秋,在山东兖州石门分手后,就再没见面,但彼此一直深深怀念。杜甫流寓秦州,地方僻远,消息隔绝,只闻李白流放,不知已被赦还,仍在为李白忧虑,不时梦中思念,于是写成这两首诗。
诗文赏析。
这两首记梦诗,分别按梦前、梦中、梦后叙写,依清人仇兆鳌说,两篇都以四、六、六行分层,所谓“一头两脚体”。(见《杜少陵集详注》卷七)上篇写初次梦见李白时的心理,表现对故人吉凶生死的关切;下篇写梦中所见李白的形象,抒写对故人悲惨遭遇的同情。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诗要写梦,先言别;未言别,先说死,以死别衬托生别,极写李白流放绝域、久无音讯在诗人心中造成的苦痛。开头便如阴风骤起,吹来一片弥漫全诗的悲怆气氛。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不说梦见故人,而说故人入梦;而故人所以入梦,又是有感于诗人的长久思念,写出李白幻影在梦中倏忽而现的情景,也表现了诗人乍见故人的喜悦和欣慰。但这欣喜只不过一刹那,转念之间便觉不对了:“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你既累系于江南瘴疠之乡,怎么就能插翅飞出罗网,千里迢迢来到我身边呢?联想世间关于李白下落的种种不祥的传闻,诗人不禁暗暗思忖:莫非他真的死了?眼前的他是生魂还是死魂?路远难测啊!乍见而喜,转念而疑,继而生出深深的忧虑和恐惧,诗人对自己梦幻心理的刻画,是十分细腻逼真的。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梦归魂去,诗人依然思量不已:故人魂魄,星夜从江南而来,又星夜自秦州而返,来时要飞越南方青郁郁的千里枫林,归去要渡过秦陇黑沉沉的万丈关塞,多么遥远,多么艰辛,而且是孤零零的一个。“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在满屋明晃晃的月光里面,诗人忽又觉得李白那憔悴的容颜依稀尚在,凝神细辨,才知是一种朦胧的错觉。相到故人魂魄一路归去,夜又深,路又远,江湖之间,风涛险恶,诗人内心祝告着、叮咛着:“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这惊骇可怖的景象,正好是李白险恶处境的象征,这惴惴不安的祈祷,体现着诗人对故人命运的殷忧。这里,用了两处有关屈原的典故。“魂来枫林青”,出自《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旧说系宋玉为招屈原之魂而作。“蛟龙”一语见于梁吴均《续齐谐记》:东汉初年,有人在长沙见到一个自称屈原的人,听他说:“吾尝见祭甚盛,然为蛟龙所苦。”通过用典将李白与屈原联系起来,不但突出了李白命运的悲剧色彩,而且表示着杜甫对李白的称许和崇敬。
上篇所写是诗人初次梦见李白的情景,此后数夜,又连续出现类似的梦境,于是诗人又有下篇的咏叹。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见浮云而念游子,是诗家比兴常例,李白也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的诗句。天上浮云终日飘去飘来,天涯故人却久望不至;所幸李白一往情深,魂魄频频前来探访,使诗人得以聊释愁怀。“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与上篇“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互相照应,体现着两人形离神合、肝胆相照的情谊。其实,我见君意也好,君明我忆也好,都是诗人推己及人,抒写自己对故人的一片衷情。
“告归”以下六句选取梦中魂返前的片刻,描述李白的幻影:每当分手的时候,李白总是匆促不安地苦苦诉说:“来一趟好不容易啊,江湖上**迭起,我真怕会沉船呢!”看他走出门去用手搔着头上白发的背影,分明是在为自己壮志不遂而怅恨。“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写神态;“江湖多**,舟楫恐失坠”是独白;“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通过动作、外貌揭示心理。寥寥三十字,从各个侧面刻画李白形象,其形可见,其声可闻,其情可感,枯槁惨淡之状,如在目前。“江湖”二句,意同上篇“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双关着李白魂魄来去的艰险和他现实处境的恶劣;“出门”二句则抒发了诗人“惺惺惜惺惺”的感慨。
梦中李白的幻影,给诗人的触动太强太深了,每次醒来,总是愈思愈愤懑,愈想愈不平,终于发为如下的浩叹:“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高冠华盖的权贵充斥长安,唯独这样一个了不起的人物,献身无路,困顿不堪,临近晚年更被囚系放逐,连自由也失掉了,还有什么“天网恢恢”之可言!生前遭遇如此,纵使身后名垂万古,人已寂寞无知,夫复何用!“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在这沉重的嗟叹之中,寄托着对李白的崇高评价和深厚同情,也包含着诗人自己的无限心事。
《梦李白二首》,上篇以“死别”发端,下篇以“身后”作结,形成一个首尾完整的结构;两篇之间,又处处关联呼应,“逐客无消息”与“游子久不至”,“明我长相忆”与“情亲见君意”,“君今在罗网”与“孰云网恢恢”,“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与“江湖多**,舟楫恐失坠”等等,都是维系其间的纽带。但两首诗的内容和意境却颇不相同:从写“梦”来说,上篇初梦,下篇频梦;上篇写疑幻疑真的心理,下篇写清晰真切的形象。从李白来说,上篇写对他当前处境的关注,下篇写对他生平遭际的同情;上篇的忧惧之情专为李白而发,下篇的不平之气兼含着诗人自身的感慨。总之,两首记梦诗是分工而又合作,相关而不雷同,全为至诚至真之文字。
梦李白其二读后感篇六
【诗句】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出处】唐·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二》。
【全诗】。
[唐]杜甫。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赏析】。
此诗紧接前诗,前四句写三夜频梦李白。开篇以比兴领起:“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意思是说浮云可见,而游子(李白)却不可见。《古诗十九首》中有:“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由此引出“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说明诗人对李白思念之深切。与前诗的“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一样,这里是从诗人角度切入,都是表明两人的友情深挚。
“告归”以下六句,写梦中李白魂返前的'幻影:每当辞别之时,李白总是局促不安,不愿离去,并且再三苦苦诉说:“来一趟多么不易啊!江湖上**险恶,我真怕沉船坠水呢!”他出门离去,总是搔着头上的白发,仿佛是为辜负平生壮志而怅恨!六句中第一二句写不愿“告归”,依依不舍的神态;第三四句是李白“恐失坠”的内心独白,写他忧路险、伤坎坷的苦情;第五六句写他“出门”时的动作,展现他壮志未酬的悠悠心事。真是形可见,声可闻,情可触,李白枯槁惨淡之状,历历在目,令人潸然泪下!
“冠盖”以下六句,是写梦醒后为李白的遭遇坎坷表示不平之意。你看,在京都长安城里,到处是高冠华盖的达官权贵,惟有李白这样一个大诗人“独憔悴”,困顿不堪,无路可走;甚至在年已五十九岁的“将老”之年,被放逐夜郎,连自由也失掉了!这哪里有“天网恢恢”之事?鲜明的对比,深情的斥责,表现了诗人对李白深切的同情和对恶势力的强烈愤恨!“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李白的诗才尽管能享千古盛名,但生前遭遇如此凄惨,“身后”寂寞无知,又有何用呢!诗人在这沉重的嗟叹之中,寄托着对李白的崇高评价和深厚同情,也饱含着自己坎坷零落的无限心事。
此诗与前诗相呼应。前诗以“死别”发端,此诗以“身后”作结,浑然一体。前诗写初梦,此诗写频梦;前诗写疑幻疑真,此诗写形象清晰;前诗重在对李白当时处境的关注,此诗则表对他生平遭遇的同情;前诗忧惧之情独为李白而发,此诗不平之意兼含诗人的感慨。同为梦李白,题材相同而表现不一,足见诗人高超的诗艺,同时又表达了人间之至真至诚之至情。
梦李白其二读后感篇七
唐代:杜甫。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天上浮云日日飘来飘去,远游的故人却久去不归。
夜晚我屡屡梦中见到你,可知你对我的深情厚意。
分别是你总是神色匆匆,总说能来相见多么不易。
江湖上航行多险风恶浪,担心你的船被掀翻沉没。
出门时搔着满头的白发,悔恨辜负自己平生之志。
高车丽服显贵塞满京城,才华盖世你却容颜憔悴。
谁能说天理公道无欺人,迟暮之年却无辜受牵累。
即使有流芳千秋的美名,难以补偿遭受的冷落悲戚。
注释。
浮云:喻游子飘游不定。游子:此指李白。
这两句说:李白一连三夜入我梦中,足见对我情亲意厚。这也是从对方设想的写法。
告归:辞别。局促:不安、不舍的样子。
这两句是述李白告归时所说的话。
这两句写李白告归时的神态。搔首:大概是李白不如意时的习惯举动。
冠:官帽。盖:车上的篷盖。冠盖:指代达官。斯人:此人,指李白。
孰云:谁说。网恢恢:《老子》有“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话。此处指法网恢恢。这句意思是:谁说天网宽疏,对你却过于严酷了。
这两句说:他活着的时候虽然寂寞困苦,但必将获得千秋万岁的声名。
赏析。
这两首记梦诗,分别按梦前、梦中、梦后叙写,依清人仇兆鳌说,两篇都以四、六、六行分层,所谓“一头两脚体”。(见《杜少陵集详注》卷七)上篇写初次梦见李白时的心理,表现对故人吉凶生死的关切;下篇写梦中所见李白的形象,抒写对故人悲惨遭遇的同情。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诗要写梦,先言别;未言别,先说死,以死别衬托生别,极写李白流放绝域、久无音讯在诗人心中造成的苦痛。开头便如阴风骤起,吹来一片弥漫全诗的悲怆气氛。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不说梦见故人,而说故人入梦;而故人所以入梦,又是有感于诗人的长久思念,写出李白幻影在梦中倏忽而现的情景,也表现了诗人乍见故人的喜悦和欣慰。但这欣喜只不过一刹那,转念之间便觉不对了:“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你既累系于江南瘴疠之乡,怎么就能插翅飞出罗网,千里迢迢来到我身边呢?联想世间关于李白下落的种种不祥的传闻,诗人不禁暗暗思忖:莫非他真的死了?眼前的他是生魂还是死魂?路远难测啊!乍见而喜,转念而疑,继而生出深深的忧虑和恐惧,诗人对自己梦幻心理的刻画,是十分细腻逼真的。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梦归魂去,诗人依然思量不已:故人魂魄,星夜从江南而来,又星夜自秦州而返,来时要飞越南方青郁郁的千里枫林,归去要渡过秦陇黑沉沉的万丈关塞,多么遥远,多么艰辛,而且是孤零零的一个。“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在满屋明晃晃的月光里面,诗人忽又觉得李白那憔悴的容颜依稀尚在,凝神细辨,才知是一种朦胧的错觉。相到故人魂魄一路归去,夜又深,路又远,江湖之间,风涛险恶,诗人内心祝告着、叮咛着:“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这惊骇可怖的景象,正好是李白险恶处境的象征,这惴惴不安的`祈祷,体现着诗人对故人命运的殷忧。这里,用了两处有关屈原的典故。“魂来枫林青”,出自《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旧说系宋玉为招屈原之魂而作。“蛟龙”一语见于梁吴均《续齐谐记》:东汉初年,有人在长沙见到一个自称屈原的人,听他说:“吾尝见祭甚盛,然为蛟龙所苦。”通过用典将李白与屈原联系起来,不但突出了李白命运的悲剧色彩,而且表示着杜甫对李白的称许和崇敬。
上篇所写是诗人初次梦见李白的情景,此后数夜,又连续出现类似的梦境,于是诗人又有下篇的咏叹。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见浮云而念游子,是诗家比兴常例,李白也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的诗句。天上浮云终日飘去飘来,天涯故人却久望不至;所幸李白一往情深,魂魄频频前来探访,使诗人得以聊释愁怀。“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与上篇“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互相照应,体现着两人形离神合、肝胆相照的情谊。其实,我见君意也好,君明我忆也好,都是诗人推己及人,抒写自己对故人的一片衷情。
“告归”以下六句选取梦中魂返前的片刻,描述李白的幻影:每当分手的时候,李白总是匆促不安地苦苦诉说:“来一趟好不容易啊,江湖上**迭起,我真怕会沉船呢!”看他走出门去用手搔着头上白发的背影,分明是在为自己壮志不遂而怅恨。“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写神态;“江湖多**,舟楫恐失坠”是独白;“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通过动作、外貌揭示心理。寥寥三十字,从各个侧面刻画李白形象,其形可见,其声可闻,其情可感,枯槁惨淡之状,如在目前。“江湖”二句,意同上篇“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双关着李白魂魄来去的艰险和他现实处境的恶劣;“出门”二句则抒发了诗人“惺惺惜惺惺”的感慨。
梦中李白的幻影,给诗人的触动太强太深了,每次醒来,总是愈思愈愤懑,愈想愈不平,终于发为如下的浩叹:“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高冠华盖的权贵充斥长安,唯独这样一个了不起的人物,献身无路,困顿不堪,临近晚年更被囚系放逐,连自由也失掉了,还有什么“天网恢恢”之可言!生前遭遇如此,纵使身后名垂万古,人已寂寞无知,夫复何用!“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在这沉重的嗟叹之中,寄托着对李白的崇高评价和深厚同情,也包含着诗人自己的无限心事。
《梦李白二首》,上篇以“死别”发端,下篇以“身后”作结,形成一个首尾完整的结构;两篇之间,又处处关联呼应,“逐客无消息”与“游子久不至”,“明我长相忆”与“情亲见君意”,“君今在罗网”与“孰云网恢恢”,“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与“江湖多**,舟楫恐失坠”等等,都是维系其间的纽带。但两首诗的内容和意境却颇不相同:从写“梦”来说,上篇初梦,下篇频梦;上篇写疑幻疑真的心理,下篇写清晰真切的形象。从李白来说,上篇写对他当前处境的关注,下篇写对他生平遭际的同情;上篇的忧惧之情专为李白而发,下篇的不平之气兼含着诗人自身的感慨。总之,两首记梦诗是分工而又合作,相关而不雷同,全为至诚至真之文字。
创作背景。
这两首诗是乾元二年(759年)秋杜甫流寓秦州时所作。李白与杜甫于天宝四载(745年)秋,在山东兖州石门分手后,就再没见面,但彼此一直深深怀念。杜甫流寓秦州,地方僻远,消息隔绝,只闻李白流放,不知已被赦还,仍在为李白忧虑,不时梦中思念,于是写成这两首诗。
梦李白其二读后感篇八
唐代:杜甫。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赏析:
这两首记梦诗,分别按梦前、梦中、梦后叙写,依清人仇兆鳌说,两篇都以四、六、六行分层,所谓“一头两脚体”。(见《杜少陵集详注》卷七)上篇写初次梦见李白时的心理,表现对故人吉凶生死的关切;下篇写梦中所见李白的形象,抒写对故人悲惨遭遇的同情。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诗要写梦,先言别;未言别,先说死,以死别衬托生别,极写李白流放绝域、久无音讯在诗人心中造成的苦痛。开头便如阴风骤起,吹来一片弥漫全诗的悲怆气氛。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不说梦见故人,而说故人入梦;而故人所以入梦,又是有感于诗人的长久思念,写出李白幻影在梦中倏忽而现的情景,也表现了诗人乍见故人的喜悦和欣慰。但这欣喜只不过一刹那,转念之间便觉不对了:“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你既累系于江南瘴疠之乡,怎么就能插翅飞出罗网,千里迢迢来到我身边呢?联想世间关于李白下落的种种不祥的传闻,诗人不禁暗暗思忖:莫非他真的死了?眼前的他是生魂还是死魂?路远难测啊!乍见而喜,转念而疑,继而生出深深的`忧虑和恐惧,诗人对自己梦幻心理的刻画,是十分细腻逼真的。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梦归魂去,诗人依然思量不已:故人魂魄,星夜从江南而来,又星夜自秦州而返,来时要飞越南方青郁郁的千里枫林,归去要渡过秦陇黑沉沉的万丈关塞,多么遥远,多么艰辛,而且是孤零零的一个。“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在满屋明晃晃的月光里面,诗人忽又觉得李白那憔悴的容颜依稀尚在,凝神细辨,才知是一种朦胧的错觉。相到故人魂魄一路归去,夜又深,路又远,江湖之间,风涛险恶,诗人内心祝告着、叮咛着:“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这惊骇可怖的景象,正好是李白险恶处境的象征,这惴惴不安的祈祷,体现着诗人对故人命运的殷忧。这里,用了两处有关屈原的典故。“魂来枫林青”,出自《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旧说系宋玉为招屈原之魂而作。“蛟龙”一语见于梁吴均《续齐谐记》:东汉初年,有人在长沙见到一个自称屈原的人,听他说:“吾尝见祭甚盛,然为蛟龙所苦。”通过用典将李白与屈原联系起来,不但突出了李白命运的悲剧色彩,而且表示着杜甫对李白的称许和崇敬。
上篇所写是诗人初次梦见李白的情景,此后数夜,又连续出现类似的梦境,于是诗人又有下篇的咏叹。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见浮云而念游子,是诗家比兴常例,李白也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的诗句。天上浮云终日飘去飘来,天涯故人却久望不至;所幸李白一往情深,魂魄频频前来探访,使诗人得以聊释愁怀。“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与上篇“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互相照应,体现着两人形离神合、肝胆相照的情谊。其实,我见君意也好,君明我忆也好,都是诗人推己及人,抒写自己对故人的一片衷情。
“告归”以下六句选取梦中魂返前的片刻,描述李白的幻影:每当分手的时候,李白总是匆促不安地苦苦诉说:“来一趟好不容易啊,江湖上**迭起,我真怕会沉船呢!”看他走出门去用手搔着头上白发的背影,分明是在为自己壮志不遂而怅恨。“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写神态;“江湖多**,舟楫恐失坠”是独白;“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通过动作、外貌揭示心理。寥寥三十字,从各个侧面刻画李白形象,其形可见,其声可闻,其情可感,枯槁惨淡之状,如在目前。“江湖”二句,意同上篇“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双关着李白魂魄来去的艰险和他现实处境的恶劣;“出门”二句则抒发了诗人“惺惺惜惺惺”的感慨。
梦中李白的幻影,给诗人的触动太强太深了,每次醒来,总是愈思愈愤懑,愈想愈不平,终于发为如下的浩叹:“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高冠华盖的权贵充斥长安,唯独这样一个了不起的人物,献身无路,困顿不堪,临近晚年更被囚系放逐,连自由也失掉了,还有什么“天网恢恢”之可言!生前遭遇如此,纵使身后名垂万古,人已寂寞无知,夫复何用!“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在这沉重的嗟叹之中,寄托着对李白的崇高评价和深厚同情,也包含着诗人自己的无限心事。
《梦李白二首》,上篇以“死别”发端,下篇以“身后”作结,形成一个首尾完整的结构;两篇之间,又处处关联呼应,“逐客无消息”与“游子久不至”,“明我长相忆”与“情亲见君意”,“君今在罗网”与“孰云网恢恢”,“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与“江湖多**,舟楫恐失坠”等等,都是维系其间的纽带。但两首诗的内容和意境却颇不相同:从写“梦”来说,上篇初梦,下篇频梦;上篇写疑幻疑真的心理,下篇写清晰真切的形象。从李白来说,上篇写对他当前处境的关注,下篇写对他生平遭际的同情;上篇的忧惧之情专为李白而发,下篇的不平之气兼含着诗人自身的感慨。总之,两首记梦诗是分工而又合作,相关而不雷同,全为至诚至真之文字。
梦李白其二读后感篇九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注解]。
1、楫:船浆、船。
2、斯人:指李白。
[韵译]。
悠悠云朵终日飞来飘去,远方游子为何久久不至。
一连几夜我频频梦见你,情亲意切可见对我厚谊。
每次梦里你都匆匆辞去,还总说相会可真不容易。
你说江湖**多么险恶,担心船只失事葬身水里。
出门时你总是搔着白首,好象是辜负了平生壮志。
京都的官僚们冠盖相续,唯你不能显达形容憔悴。
谁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你已年高反被牵连受罪。
千秋万代定有你的声名,那是寂寞身亡后的安慰。
[评析]。
天宝三年(744),李杜初会于洛阳,即成为深交。乾元元年(758),李白因参加永王李的幕府而受牵连,被流放夜郎,二年春至巫山遇赦。杜甫只知李白流放,不知赦还。这两首记梦诗是杜甫听到李白流放夜郎后,积思成梦而作。
诗以梦前,梦中,梦后的次序叙写。第一首写初次梦见李白时的心理,表现对老友吉凶生死的关切。第二首写梦中所见李白的形象,抒写对老友悲惨遭遇的同情。“故人来入梦,明我长相忆”。“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这些佳句,体现了两人形离神合,肝胆相照,互劝互勉,至情交往的友谊。
诗的语言,温柔敦厚,句句发自肺腑,字字恻恻动人,读来叫人心碎!
梦李白其二读后感篇十
《梦李白二首·其二》的作者是杜甫,被选入《全唐诗》的第218卷第10首。
【原文】。
作者:唐·杜甫。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注释】。
楫:船桨、船。
斯人:指李白。
局促:勿促不安。
【翻译】。
悠悠云朵终日飞来飘去,远方游子为何久久不至。一连几夜我频频梦见你,情亲意切可见对我厚谊。每次梦里你都匆匆辞去,还总说相会可真不容易。你说江湖**多么险恶,担心船只失事葬身水里。出门时你总是搔着白首,好象是辜负了平生壮志。京都的官僚们冠盖相续,唯你不能显达形容憔悴。谁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你已年高反被牵连受罪。千秋万代定有你的声名,那是寂寞身亡后的安慰。
【赏析】。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李杜初会于洛阳,即成为深交。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李白因参加永王李的幕府而受牵连,被流放夜郎,二年春至巫山遇赦。
杜甫远在北方只知李白流放,不知已被赦还,忧思拳拳,久而成梦,因梦而得《梦立白》诗二首。
两首记梦诗,分别按梦前、梦中、梦后叙写,依清人仇兆鳌说,两篇都以四、六、六行分层,所谓“一头两脚体”。(见《杜少陵集详注》卷七。本篇文字亦依仇本。)上篇写初次梦见李白时的心理,表现对故人吉凶生死的关切;下篇写梦中所见李白的形象,抒写对故人悲惨遭遇的同情。
此后数夜,又连续出现类似的梦境,于是诗人又有下篇的咏叹。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见浮云而念游子,是诗家比兴常例,李白也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的诗句。天上浮云终日飘去飘来,天涯故人却久望不至;所幸李白一往情深,魂魄频频前来探访,使诗人得以聊释愁怀。“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与上篇“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互相照应,体现着两人形离神合、肝胆相照的情谊。其实,我见君意也好,君明我忆也好,都是诗人推己及人,抒写自己对故人的一片衷情。
“告归”以下六句选取梦中魂返前的片刻,描述李白的幻影:每当分手的时候,李白总是匆促不安地苦苦诉说:“来一趟好不容易啊,江湖上**迭起,我真怕会沉船呢!”看他走出门去用手搔着头上白发的背影,分明是在为自己壮志不遂而怅恨。“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写神态;“江湖多**,舟楫恐失坠”是独白;“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通过动作、外貌揭示心理。寥寥三十字,从各个侧面刻画李白形象,其形可见,其声可闻,其情可感,枯槁惨淡之状,如在目前。“江湖”二句,意同上篇“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双关着李白魂魄来去的艰险和他现实处境的恶劣;“出门”二句则抒发了诗人“惺惺惜惺惺”的感慨。
梦中李白的幻影,给诗人的触动太强太深了,每次醒来,总是愈思愈愤懑,愈想愈不平,终于发为如下的浩叹:“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高冠华盖的权贵充斥长安,唯独这样一个了不起的人物,献身无路,困顿不堪,临近晚年更被囚系放逐,连自由也失掉了,还有什么“天网恢恢”之可言!生前遭遇如此,纵使身后名垂万古,人已寂寞无知,夫复何用!“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在这沉重的嗟叹之中,寄托着对李白的崇高评价和深厚同情,也包含着诗人自己的无限心事。所以,清人浦起龙说:“次章纯是迁谪之慨。为我耶?为彼耶?同声一哭!”(《读杜心解》)。
《梦李白二首》,上篇以“死别”发端,下篇以“身后”作结,形成一个首尾完整的结构;两篇之间,又处处关联呼应,“逐客无消息”与“游子久不至”,“明我长相忆”与“情亲见君意”,“君今在罗网”与“孰云网恢恢”,“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与“江湖多**,舟楫恐失坠”等等,都是维系其间的纽带。但两首诗的内容和意境却颇不相同:从写“梦”来说,上篇初梦,下篇频梦;上篇写疑幻疑真的心理,下篇写清晰真切的形象。从李白来说,上篇写对他当前处境的关注,下篇写对他生平遭际的同情;上篇的忧惧之情专为李白而发,下篇的不平之气兼含着诗人自身的感慨。总之,两首记梦诗是分工而又合作,相关而不雷同,全为至诚至真之文字。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杜审言父亲)起由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更多古诗欣赏文章敬请关注“”的杜甫的诗全集栏目。()。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是因为在杜甫所作的诗多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著作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望》、《绝句》、《望岳》等等。
梦李白其二读后感篇十一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悠悠云朵终日飞来飘去,远方游子为何久久不至。一连几夜我频频梦见你,情亲意切可见对我厚谊。每次梦里你都匆匆辞去,还总说相会可真不容易。你说江湖**多么险恶,担心船只失事葬身水里。出门时你总是搔着白首,好象是辜负了平生壮志。京都的官僚们冠盖相续,唯你不能显达形容憔悴。谁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你已年高反被牵连受罪。千秋万代定有你的声名,那是寂寞身亡后的安慰。
楫:船桨、船。
斯人:指李白。
局促:勿促不安。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李杜初会于洛阳,即成为深交。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李白因参加永王李的幕府而受牵连,被流放夜郎,二年春至巫山遇赦。
杜甫远在北方只知李白流放,不知已被赦还,忧思拳拳,久而成梦,因梦而得《梦立白》诗二首。
两首记梦诗,分别按梦前、梦中、梦后叙写,依清人仇兆鳌说,两篇都以四、六、六行分层,所谓“一头两脚体”。(见《杜少陵集详注》卷七。本篇文字亦依仇本。)上篇写初次梦见李白时的心理,表现对故人吉凶生死的关切;下篇写梦中所见李白的形象,抒写对故人悲惨遭遇的同情。
此后数夜,又连续出现类似的梦境,于是诗人又有下篇的咏叹。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见浮云而念游子,是诗家比兴常例,李白也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的诗句。天上浮云终日飘去飘来,天涯故人却久望不至;所幸李白一往情深,魂魄频频前来探访,使诗人得以聊释愁怀。“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与上篇“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互相照应,体现着两人形离神合、肝胆相照的情谊。其实,我见君意也好,君明我忆也好,都是诗人推己及人,抒写自己对故人的一片衷情。
“告归”以下六句选取梦中魂返前的片刻,描述李白的幻影:每当分手的时候,李白总是匆促不安地苦苦诉说:“来一趟好不容易啊,江湖上**迭起,我真怕会沉船呢!”看他走出门去用手搔着头上白发的背影,分明是在为自己壮志不遂而怅恨。“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写神态;“江湖多**,舟楫恐失坠”是独白;“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通过动作、外貌揭示心理。寥寥三十字,从各个侧面刻画李白形象,其形可见,其声可闻,其情可感,枯槁惨淡之状,如在目前。“江湖”二句,意同上篇“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双关着李白魂魄来去的艰险和他现实处境的恶劣;“出门”二句则抒发了诗人“惺惺惜惺惺”的感慨。
梦中李白的幻影,给诗人的触动太强太深了,每次醒来,总是愈思愈愤懑,愈想愈不平,终于发为如下的浩叹:“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高冠华盖的权贵充斥长安,唯独这样一个了不起的人物,献身无路,困顿不堪,临近晚年更被囚系放逐,连自由也失掉了,还有什么“天网恢恢”之可言!生前遭遇如此,纵使身后名垂万古,人已寂寞无知,夫复何用!“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在这沉重的`嗟叹之中,寄托着对李白的崇高评价和深厚同情,也包含着诗人自己的无限心事。所以,清人浦起龙说:“次章纯是迁谪之慨。为我耶?为彼耶?同声一哭!”(《读杜心解》)。
《梦李白二首》,上篇以“死别”发端,下篇以“身后”作结,形成一个首尾完整的结构;两篇之间,又处处关联呼应,“逐客无消息”与“游子久不至”,“明我长相忆”与“情亲见君意”,“君今在罗网”与“孰云网恢恢”,“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与“江湖多**,舟楫恐失坠”等等,都是维系其间的纽带。但两首诗的内容和意境却颇不相同:从写“梦”来说,上篇初梦,下篇频梦;上篇写疑幻疑真的心理,下篇写清晰真切的形象。从李白来说,上篇写对他当前处境的关注,下篇写对他生平遭际的同情;上篇的忧惧之情专为李白而发,下篇的不平之气兼含着诗人自身的感慨。总之,两首记梦诗是分工而又合作,相关而不雷同,全为至诚至真之文字。
作者资料:
杜甫(公元7-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梦李白其二读后感篇十二
有这样一篇名人成才的故事,题目叫《铁杵磨针的少年李白》。这篇名人成才故事同学们看过,尤其是主人公——李白。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诗人,有“诗仙”的美称。故事讲:有一次李白的父亲要出远门,叮嘱他要努力用功学习。李白读着读着,读到不懂的地方,头脑发涨,便跑到外面去玩。等父亲回来后,把他关进了私塾。有一次李白坐不住了,偷偷趁先生不注意时跑回家。在回家的路上遇见一位老婆婆要把一根铁杵磨成针。心想:要磨到什么时候呀?老婆婆对他说了一些道理,李白一听恍然大悟,于是加倍努力勤学,不论先生留下多少作业,他都按时完成。最终,由于李白的勤奋努力使他成为了著名的大诗人。
我们应当记住老婆婆的话: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只要功夫用到家,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天天不停地磨,铁杵虽然粗,总有一天会磨成针的。这句话好比是读书,我们应该扪心自问,不要辜负了父母亲的期望。我们坚信,只要功夫深,什么事都能做好。
梦李白其二读后感篇十三
此诗是组诗的第二首由唐代诗人杜甫所作是一首五言杂体诗此诗写作者梦见李白表达对李白不幸遭遇的愤慨以及对李白功名的肯定下面是此诗的原文翻译以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介绍:
《梦李白二首・其二》的作者是杜甫,被选入《全唐诗》的第218卷第10首。
【原文】。
梦李白其二读后感篇十四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本着对诗仙李白的敬仰,我研读了《李白评传》一书,感慨颇丰。
李白生于有“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唐代,其诗歌情绪高昂,境界开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充分反映了美学家艳称的盛唐气象。唐初形成了了宽松的空气,有助于种族之间的交流,很多反映异族风光与异族兴味的文艺作品,与华夏文化交相融会,呈现出璀璨多姿的风貌。这时唐代文坛上多姿多态的文学艺术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极为丰厚的沃土。悟得人不能改变环境,但环境可以改变人。
正如荀子在《劝学》中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有防邪僻而近中正也。”如果在一个积极向上的群体里,受到周围的人的感染,他也会努力勤奋起来,并且做得到自己的最好,成功的人或许成了这个群体的领导者,或者开创了他自己的新事业,或者在某一方面成为专家,是权威,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但如果呆在一个散漫懒惰的群体里,同样也会让一个优秀的人变成懒汉。如果他不能改变这个群体,那么就要被这个群体给同化。人总是有惰性的,当周围的人都不思进取沉迷于安乐,对工作得过且过,没有计划性,没有长远性,没有良好的执行力,组织框架松散无序,在这种环境感染下,再有天赋的人也会庸碌无为。
唐代环境造就了唐诗,也造就了李白。而李白自身的经历也十分重要。李白“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又至尚道术,为神仙可致,不求小官,以当世之务自负。”他不屑于走一般的仕宦道路,一步一步地求得升迁。他要像诸葛亮,陶弘景那样,以隐士起家而立抵卿相;像管仲,乐毅一样,干一番旋乾转坤的大事。
梦李白其二读后感篇十五
读后感(李玉洁)。
《细节决定成败》读后感细节决定成败》是一本有很强可读性,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充满经营智慧与管理智慧的书。作为大学生,我们即将走进社会,走进职场。这本书会给我们许多启发,叫我们一切从细节做起,方能成就辉煌。细节,就像是汇成浩瀚大海中的无数小水滴,它们以不起眼的存在成就了整体的耀眼。千百年来,有很多人“成夜细节、败也细节”:加加林因为一个脱鞋的动作,从候补队员成为第一个飞上太空的人;洛克菲勒因为一滴焊接剂受到老板的赏识;福特因为弯腰捡起了地上一张废纸成为唯一入选的应聘者;一架设计精密的宇宙飞船的坠毁,往往只是因为零点几微米的计算错误・・・・・・由此可见,在某种意义上,细节可以关系到全局的成败。其实,达到一项成就,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小到一个人的生活、职场、健康、做人等方面,细节都以“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无声的改变着局面。读了《细节决定成败》,我有一些拙见想与大家分享。中国道家创始人老子有句名言:“天下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意思是做大事必须从小事开始,天下的难事必定从容易的做起这句话用到职场上是最合适不过了。当今职场之上,运筹帷“细”地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与上司的沟通交流,与同事的相处合作,对下属的分工与关怀,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等等,这些细节看似简单,其实做好了不易,很多人都是因为忽略这些简单的小细节而在职场上事业上摔跤的。洛克菲勒曾经说过:“重视每一件小事,有了点滴的积累,才能汇成大海”。罗蒙・诺索夫也说道:“不会做小事的人,也做不出大事来”。由此可见,以小可以窥大职场之事不分大小。正如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锐敏所说:“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要想成就自己的事业,善于思考是很重要的,这个细节不容忽视。查尔斯・刘易斯・蒂梵尼为何能成为“钻石之王”,就是因为他懂得思考,面对每一次商机,他都能认真思考,完善自己,把握整体。工作中绝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绝不缺少各类规章、管理制度,缺少的是对规章制度不折不扣的执行。企业做大做强,要靠每一位管理者,靠每一位员工的素质的提高,但关键是我们的心态。人的心态决定人的命运,企业管理者的心态、员工的心态也决定企业的命运。所以,在公司工作,我们要细心、认真、踏实地做好每一件事,要记住,你不是在给老板工作,也不是在为了完成这一天的任务而工作,你是在做一件大事,摆正好你的心态,职场之中才有你的地位。职场中,细致描绘出自己的人际关系图也是很重要的。职场中的人际关系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进步要求,因为工作中讲究以人为本。不要小看一个个体的力量,当许多个个体汇集到一起,那就是不可估量的影响力。每一个人都希望与他人友好相处,都希望自己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因为人际关系也关系到自己在职场中的前途。与同事相处要用点点真诚让他们喜欢你,还要信守承诺,但不要夸大,与人相处,凡事要给别人留条后路,也是给自己留后路。职场中,拥有积跬步致千里的学习心态也是至关重要的。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与信息在不断更新,只有及时整理大脑“库存”,淘汰陈旧过时的信息,补充新知识,你才能获得持续的动力,不想被淘汰就要不断学习。职场之中,细节决定成败体现的很透彻,我们要记住,百分之一的疏忽,就可能导致百分之百的失败。此书主要给我们讲了在职场事业上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以上就是我个人的感悟,但我还想说说我在其他方面的感想:细节也体现于生活中。生活是一门艺术,其实现在的我们接触到的生活不完整,等我们走出象牙塔步入社会,我们的生活才算真正的生活。爱情、婚姻、亲情、友情是生活中很重要的部分,这些都需要我们细心地去呵护。人家都说,追求爱情需要胆大,的确如此,唯有大胆地追求你的挚爱,才有成功的机会。可是更重要的是,爱情需要心细。在日常生活中,你应该多注重生活的细节,用你无微不至的爱打动她。与恋爱时相比,婚姻中的情趣、热情、激情少了,而柴米油盐这样的琐事多了。要想在烦琐而平淡的婚姻生活中获得幸福,白头到老,就需要我们用心去经营,更需要我们用那些充满爱的细节来增添婚姻的生命力。总之,把握住爱的细节,用点点滴滴的温情坚守爱情、坚守婚姻,你便会获得爱情的甜美与生活的幸福。亲情是世界上至真至纯的感情,是一个人拥有物质财富和精神动力的源泉。亲人之间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甚至一个动作,都能体现出发自内心的关怀与爱护,浓浓的亲情就是这样藏在日常的点滴生活中,温暖着每个人的心房。如果说亲情是血浓于水的天然情感的话,那么友情就是志同道合的人生伙伴。因为有了朋友的进入,我们的生活才有了更多的支持更强的后盾和更坚定的方向,人生若能有一两个生死与共、两肋插刀的知己,那么也就不枉此生了。而我们的友情也需要细致的心思,我们要学会倾听朋友的心声,体贴入微,只有做好细节,我们才能拥有长久的友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我们应当注重的,千万别忽略了那细微之处。接下来我想说的是细节塑造个人形象,形象是你向别人介绍你自己的名片。良好的形象是你价值百万的交际资本,而良好的形象不仅仅是仪容仪表的装饰,还包括良好的性格、积极的心态,以及优雅的修养,而这些都是点滴细节塑造而成的。你的言谈举止,你的头饰着装,都是细节问题,这些都是你个人形象好坏的关键。有很多人总是不重视这些细节,所以他给别人的印象就不好。一个好的'个人形象能给他人形成信赖感和安全感,不管是交友还是合作,都会事半功倍,更容易成功。最好我想用《细节决定成败》一书中的话结尾:芸芸众生能做大事的实在太少,多数人的多数情况总还只能做一些具体的事,琐碎的事,单调的事,也许过于平淡,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的不可或缺的基础。《谁动了我的奶酪》读后感在一个充满变数的迷宫里生活着四个可爱的小精灵,他们每天都忙于追寻着自己想要的奶酪。然而当辛辛苦苦找到的奶酪得而复失的时候,有的小精灵又迅速的展开了行动,并最终找到了想要的奶酪;然而有的却始终无法接受改变,彷徨不可终日・・・・・・这就是《谁动了我的奶酪》的故事。虽然只有几万个字,但斯宾塞博士就用这些简单的字一个简单的故事生动的给我们阐述了“变是唯一不变”的生活真谛,发人深省。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里,生活其实就是一座迷宫,我们都为了得到那块属于自己的“奶酪”而孜孜不倦地奔波着。然而,在变幻莫测的“迷宫”里,又有多少“奶酪”能一直保持原有的香味?答案是否定的。可是我们该怎么面对这一变化呢?当我们的“奶酪”没了或是变味了,我们是随之变化而改变,勇于尝试;还是耽于“变化”所带来的恐慌和决定的两难而迟迟没有行动;又或是在变化来临时无所适从,一味地追问“谁动了我的奶酪”?说到这里,其实《谁动了我的奶酪》使我明白的正是古语说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达”,这样一个道理。现在我们走进大学,人说大学是半个社会,所以大学不仅是学知识的地方,也是学做人处事的基础。大学比我们以前中学的圈子又大了许多,变化也会很快,所以我们要学会应变,不能在变化面前不知所措。我们都想借助大学这个平台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或许这就是我们目前想得到的“奶酪”,可是学习、人际交往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不能把一切都看做是理所应当,不能说这是我努力的就永远是我的,不是,当情况变化时我们应当及时作出反应,想想该怎么改变怎么处理,不能恐慌与这些变化而不想面对现实。其实“奶酪”总会有的,我们不用天天想着为它而苦恼,只要我们努力,不害怕变化,我们就一定能得到想要的“奶酪”。生活不是通常的走廊,再完美的计划也时常遭遇不测,“奶酪”总是被不断拿走,所以我们要随时做好迅速变化的准备,接受不能改变的变化,又用于去改变不能接受的变化,不断享受新奶酪的美味。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梦李白其二读后感篇十六
暑假,于琐事之余,闲暇之时,有心出游,不如读书。余读李白传,感其宏伟,叹其狂傲,哀其孤寂,仰其光辉,千载即逝唯李白一人。
他是唐代诗人中最耀眼的一颗明星,给后世留下了数不清的文化宝藏。他本身也为世人所探究:他的生世,他的籍贯,他的一生......都是一个令后人困惑不解的迷。虽然不能完全解开,但我们还能,在这位伟大的诗人身上发现珍宝。
自古以来,凡有志气之士,有理想之士,皆有成为侠客的梦想。仗剑天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为兄弟二肋插刀。可叹,许多人都被残酷的现实困扰后击败。李白也是一位豪杰。他出生于中亚碎叶城五岁时牵至蜀地彰明县青莲乡。幼时李白和小伙伴们在桃树下舞动桃木剑厮杀,行侠仗义,除凶杀恶是李白自小以来的梦想,从少年学剑术,凌轹白猿公。珠袍曳锦带,匕首插吴鸿。由来万夫勇,挟此生雄风。托交从剧孟,买醉入新丰。笑尽一杯酒,杀人都市中。羞道易水寒,从令日贯虹的《结客少年场》到杀掉江二太岁的《侠客行》: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无一不体现了李白的侠客精神。实际上李白的一生漫游都在拜师访道学艺练剑,而且剑术有极深的造化。所以李白最可爱的地方莫过于他的侠客性。侠客的高洁孤寂让他写下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侠客的洒脱,让他畅意挥毫写下了“人在世间不顺意,明月散发弄扁舟”。侠客的自信让他写下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千古名句,涌现了一个侠客的不凡洒脱之气。
其次是李白的家庭性。如果单从家庭本生上看,李白是失败的甚至是极不负责的人。从第一任妻子许氏开始说起。许氏可谓是名门之秀,但是李白拜师出游,游览名胜,一去就半个月一年多,照顾孩子操持家事全归许氏一个人操管。再加上堂兄欺人太甚,最后一病不起,撒手离世,直到临终也没等到丈夫的归来。第二任鲁女虽无名分,但甘愿为李白照顾孩子,可最后等来的却是李白与宗氏结婚。好在李白的三任妻子都非常理解李白,通情达理。呜呼!如果非要找个理由的话,或许伟大的人物总要牺牲家庭来换得成就。哀哉!
最后是李白的政治性。李白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入仕为官,清除天下的恶人恶事,扫除大唐的乱臣贼子,精忠报国。可是无奈“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偌大的大唐帝国竟没有李白的容身之所,或许是生世使然,或许是造化所为,最后几经周折弄了个翰林待诏之职。虽受人羡慕,礼遇,但李白是思想主义者,希望把理想框架搬到现实中来,又怎么可能不碰壁呢?他总是认为自己是诸葛亮、管仲这类贤才,所以总是觉得自己怀才不遇。李白感到,纵使宫深似海,也容不下李白一人,于是主动请辞。
李白终究是孤寂的,只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最后在湖中捞月溺水而亡,“相期邈云汉”了。李白死后,他的诗句为世人世代传诵,成为千古绝句。李白也被世人誉为诗仙。也许这是对李白和他的家人最大的眷慰。
梦李白其二读后感篇十七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注解】:
1、楫:船浆、船。
【韵译】:
悠悠云朵终日飞来飘去,
远方游子为何久久不至。
一连几夜我频频梦见你,
情亲意切可见对我厚谊。
每次梦里你都匆匆辞去,
还总说相会可真不容易。
你说江湖**多么险恶,
担心船只失事葬身水里。
出门时你总是搔着白首,
好象是辜负了平生壮志。
京都的官僚们冠盖相续,
唯你不能显达形容憔悴。
谁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你已年高反被牵连受罪。
千秋万代定有你的声名,
那是寂寞身亡后的安慰。
【评析】:
天宝三年(744),李杜初会于洛阳,即成为深交。乾元元年(758),李白因。
参加永王李?的幕府而受牵连,被流放夜郎,二年春至巫山遇赦。杜甫只知李白流。
放,不知赦还。这两首记梦诗是杜甫听到李白流放夜郎后,积思成梦而作。
诗以梦前,梦中,梦后的次序叙写。第一首写初次梦见李白时的'心理,表现对老。
友吉凶生死的关切。第二首写梦中所见李白的形象,抒写对老友悲惨遭遇的同情。
“故人来入梦,明我长相忆”。“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三夜频梦君,情亲。
见君意。”这些佳句,体现了两人形离神合,肝胆相照,互劝互勉,至情交往的友。
谊。
梦李白其二读后感篇十八
一千年前的大唐国境里,大匡山上微弱的灯光,那正是李白读书的影像,那时的他已经心系天下。
《李白传》这本书讲述了李白的一生。从他的出生,到他的离世,每一个细节都令人感到悲哀啊,没有人会想到,他们眼中那个才高八斗出口成章的诗仙,原来也是一个命运悲惨的人。李白的一生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挫折。从他小的时候,他在大匡山上挑灯读书,这让他有了一个梦想:成为宰相,匡扶天下,为大唐打造一个太平盛世。之后,便在森林或湖边隐居,于是他苦练剑术,希望有朝一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但他对朝廷有很大的误解,许多人都说地痞流氓令唾弃。但他们不知道朝廷官员比他们更令人厌恶,在那里你要像韩信一样能屈能伸。也要像许多人一样对官大的人低声咽气。但李白做不到,他的性格直爽想与人平辈而交,但这样只会让人对他憎恨,说他狂妄自大,他不惧强权,就算皇帝也不给面子。这让他四处碰壁,安史之乱的爆发使他有了希望,但因为自己的狂妄,背叛和逆反的罪名在他的身上出现,他只好流放在外,当他归来之际,事情才就此了结,但李白最终还是一事无成,他只好含恨而亡。
诗仙的一生中,他渴望建功立业,渴望匡扶天下,但他不是治世之才,因为他天生只是一个诗人。
梦李白其二读后感篇十九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天上浮云日日飘来飘去,远游的故人却久去不归。
夜晚我屡屡梦中见到你,可知你对我的深情厚意。
分别是你总是神色匆匆,总说能来相见多么不易。
江湖上航行多险风恶浪,担心你的船被掀翻沉没。
出门时搔着满头的白发,悔恨辜负自己平生之志。
高车丽服显贵塞满京城,才华盖世你却容颜憔悴。
谁能说天理公道无欺人,迟暮之年却无辜受牵累。
即使有流芳千秋的美名,难以补偿遭受的冷落悲戚。
1.浮云:喻游子飘游不定。游子:此指李白。
2.这两句说:李白一连三夜入我梦中,足见对我情亲意厚。这也是从对方设想的写法。
3.告归:辞别。局促:不安、不舍的样子。
4.这两句是述李白告归时所说的话。
5.这两句写李白告归时的神态。搔首:大概是李白不如意时的习惯举动。
6.冠:官帽。盖:车上的篷盖。冠盖:指代达官。斯人:此人,指李白。
7.孰云:谁说。网恢恢:《老子》有“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话。此处指法网恢恢。这句意思是:谁说天网宽疏,对你却过于严酷了。
8.这两句说:他活着的时候虽然寂寞困苦,但必将获得千秋万岁的声名。
这两首记梦诗,分别按梦前、梦中、梦后叙写,依清人仇兆鳌说,两篇都以四、六、六行分层,所谓“一头两脚体”。(见《杜少陵集详注》卷七)上篇写初次梦见李白时的心理,表现对故人吉凶生死的关切;下篇写梦中所见李白的形象,抒写对故人悲惨遭遇的同情。
梦李白其二读后感篇二十
作者:杜甫。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注解】:
1、楫:船浆、船。
【韵译】:
悠悠云朵终日飞来飘去,远方游子为何久久不至。
一连几夜我频频梦见你,情亲意切可见对我厚谊。
每次梦里你都匆匆辞去,还总说相会可真不容易。
你说江湖**多么险恶,担心船只失事葬身水里。
出门时你总是搔着白首,好象是辜负了平生壮志。
京都的官僚们冠盖相续,唯你不能显达形容憔悴。
谁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你已年高反被牵连受罪。
千秋万代定有你的声名,那是寂寞身亡后的安慰。
【讲解】: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浮云一天到晚地在空中悠荡,游子李白也与我相别日久。一连三夜频频梦见你,足以看出你对我的情意是多么亲挚深厚。见浮云而念游子,是诗家比兴常例,李白也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的诗句。天上浮云终日飘去飘来,天涯故人却久望不至;所幸李白一往情深,魂魄频频前来探访,使诗人得以略释愁怀。后两句与上篇“故人”句互相照应,我见君意也好,君明我忆也好,都是诗人推己及人,抒写自己对故人的一片深情。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江湖多**,舟楫恐失坠。
你向我辞行时,常常心情不展,苦苦地诉说前来不易。你说江湖上**险恶,唯恐船只失事沉没。诗人选取梦中片断,描述李白的幻影。“告归”句写神态,“江湖”句是独白,表现李白魂魄来去的艰险和他现实处境的恶劣。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你走出门去总是搔着满头白发,好像是为自己壮志不遂而怅恨。京都的官僚们冠盖相续,满城都是,惟独这样一个了不起的人物李白,困顿不堪,失意憔悴。“出门”句,抒发了诗人“惺惺惜惺惺”的感慨,并通过动作、外貌揭示描写对象的心理。后两句是为李白的遭际鸣不平。“冠盖”,士大夫的服饰和车驾,代指高冠华盖的权贵。“京华”,京都。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谁说天网恢恢,善恶终有报应?你年高身老,却反遭牵累。千秋万代之后,李白的大名必将传扬天下,可那毕竟已是寂寞身亡后的安慰。《老子》谓“天网恢恢,疏而不失”,意谓天理如大网,虽稀疏却无漏失,善恶总有归结。“孰云”句反其意,言李白虽善而得恶报。“将老”句,李白获罪时,年已五十九。后两句言外之意是说,现在活着的时候,有谁去顾怜李白困苦的处境呢?在深沉的嗟叹之中,寄托着杜甫对李白的崇高评价和深切同情,也包含着诗人同病相怜的无限心事。所以,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说:“次章纯是迁谪之慨。为我耶?为彼耶?同声一哭!”“寂寞”,指死去,与“身后”同义。
【点评】: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见浮云而念游子,是诗家比兴常例,李白也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的诗句。天上浮云终日飘去飘来,天涯故人却久望不至;所幸李白一往情深,魂魄频频前来探访,使诗人得以聊释愁怀。“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与上篇“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互相照应,体现着两人形离神合、肝胆相照的情谊。其实,我见君意也好,君明我忆也好,都是诗人推己及人,抒写自己对故人的一片衷情。
“告归”以下六句选取梦中魂返前的片刻,描述李白的幻影:每当分手的时候,李白总是匆促不安地苦苦诉说:“来一趟好不容易啊,江湖上**迭起,我真怕会沉船呢!”看他走出门去用手搔着头上白发的背影,分明是在为自己壮志不遂而怅恨。“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写神态:“江湖多**,舟楫恐失坠”是独白:“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通过动作、外貌揭示心理。寥寥三十字,从各个侧面刻画李白形象,其形可见,其声可闻,其情可感,枯槁惨淡之状,如在目前。“江湖”二句,意同上篇“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双关着李白魂魄来去的艰险和他现实处境的恶劣:“出门”二句则抒发了诗人“惺惺惜惺惺”的感慨。
梦中李白的幻影,给诗人的`触动太强太深了,每次醒来,总是愈思愈愤懑,愈想愈不平,终于发为如下的浩叹:“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高冠华盖的权贵充斥长安,唯独这样一个了不起的人物,献身无路,困顿不堪,临近晚年更被囚系放逐,连自由也失掉了,还有什么“天网恢恢”之可言!生前遭遇如此,纵使身后名垂万古,人已寂寞无知,夫复何用!“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在这沉重的嗟叹之中,寄托着对李白的崇高评价和深厚同情,也包含着诗人自己的无限心事。所以,清人浦起龙说:“次章纯是迁谪之慨。为我耶?为彼耶?同声一哭!”(《读杜心解》)。
【评析】:
翻了翻《唐诗三百首》,撞到《梦李白·其二》。除了朋友间的真情厚意,互助扶持,更使我动容的“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名,即使是李白、杜甫又如何,还不是不乏抗拒。虽然老杜现在有看破的意味,而他也实在不断的挫折后才意识到这一点,或者是无奈的承认这一点。古人读书,本就是要科举功名,这本无可厚非,至少他们还有明确的追求,而我现在,浑浑噩噩,全然已迷失方向。
有时,猛然觉得自己太天真了吧,然骄傲的自尊却叫我对它视而不见,违心的沉沦下去。
生活本有很多乐趣,什么寂寞事,那都是身后的玩意了。赶快收拾心情,青春作伴好还乡啊!
天宝三年(744),李杜初会于洛阳,即成为深交。乾元元年(758),李白因参加永王李?的幕府而受牵连,被流放夜郎,二年春至巫山遇赦。杜甫只知李白流放,不知赦还。这两首记梦诗是杜甫听到李白流放夜郎后,积思成梦而作。
《梦李白》共两首,以梦前,梦中,梦后的次序叙写。第一首写初次梦见李白时的心理,表现对老友吉凶生死的关切。第二首写梦中所见李白的形象,抒写对老友悲惨遭遇的同情。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故人来入梦,明我长相忆”。“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这些佳句,体现了两人形离神合,肝胆相照,互劝互勉,至情交往的友谊。
诗的语言,温柔敦厚,句句发自肺腑,字字恻恻动人,读来叫人心碎!
梦李白其二读后感篇二十一
静夜,我独倚寒窗,借一盏明灯,抿一口香茗,铺一本书卷,静阅这本久不铺展的《李白传》,回顾李白的荣耀人生。
窗外,一轮明月遥挂于墨蓝夜幕之上。皎皎如水的月光下,我似跌入一个深黑的无底洞,却在眨眼间瞥见一白衣少年。莫不是太白,又怎会如此熟悉?也罢,就这番简短地观其一生吧。
少年时的李太白,山一程,水一程,锦绣玲珑……。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山间清泉叮咚,碧空飞鸟掠过,一派好风景。李白仍是一袭白衣,头上一顶竹笠,肩头一箱书籍,跋山涉水,一路奔波,上那戴天山,寻那老道。这戴天山上犬吠不止,如若浸泡在水中一番,响彻整个山岭。桃花浸满露珠,灵动娇美。林子里枝繁叶茂,不时有白鹿穿梭其间,令人流连忘返。瀑布高悬于绝壁之上,可谓是“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啊。李白来到一座小小的道观门前,轻叩大门,无人应答,只得留下一首《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满心失落,下了山。
中年时的李太白,梦一生,念一生,飞花落红……。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中年的李白不知是荣是悲,他中年时诗作如山,篇篇为绝唱。只可惜,三首《清平调词》断送了他的荣耀仕途。仕途坎坷,他却始终隐忍了下来。只因他不明白,一世荣华富贵,便一世提心吊胆,一世不敢放纵感情。他满怀希望地回家,却始终是失望至极。妻子许月病卧床榻,苍白的面庞已无半点生机。不下十日,纵使太白再多哭喊,那榻上佳人也无法再睁眼拥他入怀。他不知流了多少泪。有一天,他止住了泪水,他的心不再疼痛,这颗心随着许月的离去行将就木。纵使仕途多舛,但仍可以重来;即使丈夫哭喊,佳人不再重生。一首《蜀道难》,愈了他仕途之伤,却愈不了佳人之死。她就像落花,永远辗尽他的心。
晚年时的李太白,荣一世,悲一世,荣耀青松……。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与宗姬相别离多年,太白被无罪释放,却已年过花甲。太白与友人一道乘舟回乡,两岸绝壁,树枝生侧,时不时有一两声猿啸。快马加鞭,太白终于回到宗姬身边,总算过几天清闲日子。苦长乐短,不久之后,李白因过度劳累又年事已高,在病榻上缓缓阖上双眸,一代诗仙就此陨落。李白辞世百余天后,唐代宗李豫的诏书传来,请他入宫为官。只可惜了这大好人才。
周围仍是盏明灯,眸中却噙满泪水。我叹道:“人生可如此繁华,却终归如此廖落。纵使荣耀又如何,还不是……”
时光潋滟,岁月荏苒。漫溯历史的川流不息,穿越千年低吟浅唱。那就在书中,在《李白传》中,与太白一同与风云长啸,作诗唱曲,鄙人不才,见笑。人生几何怅苦短,孰能弃妄谈笑间。
看淡人生坎坷,看破世俗红尘,就像这大唐的荣耀,超然脱俗,做一朵荣耀青莲。
梦李白其二读后感篇二十二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注解]。
1、楫:船浆、船。
2、斯人:指李白。
[韵译]。
悠悠云朵终日飞来飘去,远方游子为何久久不至。
一连几夜我频频梦见你,情亲意切可见对我厚谊。
每次梦里你都匆匆辞去,还总说相会可真不容易。
你说江湖**多么险恶,担心船只失事葬身水里。
出门时你总是搔着白首,好象是辜负了平生壮志。
京都的官僚们冠盖相续,唯你不能显达形容憔悴。
谁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你已年高反被牵连受罪。
千秋万代定有你的声名,那是寂寞身亡后的安慰。
[评析]。
天宝三年(744),李杜初会于洛阳,即成为深交。乾元元年(758),李白因参加永王李的幕府而受牵连,被流放夜郎,二年春至巫山遇赦。杜甫只知李白流放,不知赦还。这两首记梦诗是杜甫听到李白流放夜郎后,积思成梦而作。
诗以梦前,梦中,梦后的次序叙写。第一首写初次梦见李白时的心理,表现对老友吉凶生死的关切。第二首写梦中所见李白的形象,抒写对老友悲惨遭遇的同情。“故人来入梦,明我长相忆”。“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这些佳句,体现了两人形离神合,肝胆相照,互劝互勉,至情交往的友谊。
诗的语言,温柔敦厚,句句发自肺腑,字字恻恻动人,读来叫人心碎!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205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