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与实施(模板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6 08:50:18
教学设计与实施(模板15篇)
时间:2023-11-26 08:50:18     小编:琉璃

课外阅读可以帮助我们拓展知识面,丰富文化素养。注意语法和标点的正确使用,可以避免文章出现不明确或歧义的表达。推荐以下范文给大家,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教学设计与实施篇一

果淑兰,北京十一中校长。曾获崇文区十大优秀青年、北京市师德之星、北京市骨干教师称号,毕业于河北师大、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班,现就读北京市中学校长高研班。

现代化学校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学校发展战略的整体优化,就如同在工商管理中,对企业发展战略进行经常性思考是有远见企业最典型的特征。面对“终生学习、新课程改革、创办示范校”的新形势,如何持续提高学校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学水平,适应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成了新一届校领导急需解决的问题。

学习是前进的基础,是创新的原动力。面对问题,最好的对策就是不断学习。这和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思想是一致的。基于这种认识,十一中在十六大提出“建设学习型社会”之前,就确定了“建设学习化学校”的战略构想,明确了以学习化学校为鲜明特色,营造人人要学习、处处有学习、事事讲学习的氛围。2001年,该“战略构想”被批准为北京市“十五”规划课题、崇文区重点课题。

学校建设“学习化学校”的具体内容为:1.树立终生学习、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民主化、主体性的观念;2.建构学习化校园环境,形成处处、人人、事事讲学习的氛围;3.确定学习化学校的目标体系及教学策略;4.建立学习化校园的.支持体系(制度体系和评价监控体系)。使之在更现代的水准上实现优化:学校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理念和校园学习气氛进一步升华,实现校园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体系一体化、教学手段现代化,形成科学、民主、人文的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管理风格,体现学习化学校的管理特色。

学习化学校建设是一个开创性的工作,对学校领导班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但表现为要带头学习、思路开阔、勇于创新,更表现为善于借鉴一切现代战略管理经验,与外部资源合作,在改革过程中学习。

来源:现代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报

教学设计与实施篇二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81页教学目标:

1、根据实际需要,对常见的几种优惠策略加以分析和比较。

2、体会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分析、比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优惠的购物策略。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策略”

1、同学们听过“田忌赛马”的故事吗?田忌在第二次赛马中获胜靠的是什么?(生答)。

2、揭示课题:

策略在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在商业中,商家为了卖出更多的商品,挣更多的钱,常常推出各种优惠条件。作为消费者,在购物时,面对不同的优惠条件,你会选择什么样的店进行购物呢?怎样购物最省钱是顾客购物时要考虑的问题,想出省钱的购物方案就是顾客购物时的策略,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购物策略。(课件出示)。

二、谈话导入,创设情境。

师:通过以上购买饮料的这个例子,你能得出怎样的购物策略?(生分组讨论)。

16及商家的优惠策略。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购物策略。

三、研究其他的购物策略。

1、师:在日常生活中购物时,我们不仅会因为这样那样的优惠不知如何选择,有时也会因为物品不同容量的包装而不知如何选择。如:牛奶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而同一种牛奶往往会有不同的包装。我们在购牛奶时,选择哪种包装的'牛奶合算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2、请看屏幕,从图中你可以知道哪些信息?你认为哪种包装的牛奶便宜呢?

3、了解了这些信息,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1)要买1升酸牛奶,有多少种买法?怎样买合算?

有一人,要买带骨的肉,他来到卖肉的地方,看到上面写着“骨头5元一千克,肉10元一千克,”他对卖肉的人说:“我要买带肉的骨头,多少钱一千克?”卖肉的人想,骨头5元一千克,肉10元一千克,加起来就是15元一千克,于是就说:“15元一千克。”如果你是买肉的人,你会同意吗?为什么?(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四、小结:

教学设计与实施篇三

摘要:素质教育与新课程的共同推进,对于小学管理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作为学校的领导核心,小学校长不仅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也是学校管理的主要决策者。如何在小学管理引入个性化管理,是当前小学校长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小学校长实施学校个性化管理的有效策略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小学校长;个性化管理;策略;。

新课程改革的逐步完善,要求在小学管理中,逐步实现教育教学工作的人本化和个性化,强调认真贯彻素质教育的各项要求,合理判断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在这种情况下,小学校长应该从学校的实际情况着手,实施个性化管理策略,从而推动学校的长远稳定发展。结合相关实践,想要在小学管理中引入个性化管理模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转变办学理念。

在现代教育工作中,办学理念是教育教学目标的一种体现,能够为学校的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引导和参考。作为小学管理的主要决策与实施者,小学校长应该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从素质教育以及新课程改革的角度出发,及时转变办学理念,突出个性化思想。个性化管理可以实现教师的个性化成长,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可以推进特色学校的创办,其在现代小学教学管理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对于小学校长而言,转变办学理念是实现个性化管理的第一个环节,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在开展个性化管理的过程中,仍然保持传统的办学理念,则个性化管理的实际效果也就可想而知。具体来讲,在学校管理中,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包括参观名校、集体学习、交流会等,引导教师认识到个性化管理的重要性,确保其能够积极配合管理工作,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群体在学校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分析其实际需求,做好相应的调查研究,对学校管理策略进行适当调整,激发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工作的热情。不仅如此,在转变办学理念的过程中,小学校长还应该关注以人为本,了解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做到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在管理中突出人性化的特征,逐步树立起校长在师生群体中的新形象,构建起和谐融洽的相互关系,推动学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1]。

2创新教学方法。

应该认识到,小学校长虽然是小学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和决策者,但是管理活动的实际执行者是各级领导和基层教师,尤其是每天与学生接触的教师,更是直接影响着管理活动的效果。而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新课程改革的逐步完善使得小学各学科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对于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也提出了需对新的要求,如果教师不能及时对自身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进行革新,实现自我提升,不仅会给个性化管理的实施带来一定阻碍,还会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最终效果。从目前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伴随着电脑、智能手机等的普及,小学生获取知识的信息的渠道不断增加,其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也在持续增长,想要真正实现个性化管理,就必须做好教学方法的创新。从小学校长的角度来看,应该加强对于教师的管理工作,提倡其通过自我学习或者培训,对教学方法进行革新。例如,在日常管理活动中,小学校长可以鼓励教师使用计算机、投影仪等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辅助教学,将教学内容以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出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对于学习的热情。应该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摒弃,积极引入分层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故事教学法等,提升课堂教学活动的交互性,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在不需要特意管理的情况下,就能够确保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小学校长应该加强对于教师队伍以及教学方法的关注,从教师教学的角度着手,推动学校管理的个性化[2]。

3完善考评机制。

想要确保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完善的规章制度不可或缺。面对新的形势,小学校长应该积极做出改变,立足素质教育视角,打破传统应试教育下形成的一些理念束缚。虽然素质教育提出已久,但是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在许多小学教育中,仍然会将学生的成绩和整体升学率作为考评标准,为了提高成绩,甚至会对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作出严格规定。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的个人能力难以得到有效发挥,对于教学内容的延伸和拓展也被切断,年复一年的重复着同样的内容,采用同样的方式,很容易产生懈怠心理,出现一份教案用几年的情况,长此以往,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就被消磨殆尽。而从学生的角度分析,以成绩定输赢的方式严重压抑了其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往往只是被动的接收教师讲解的内容,缺乏独立思考意识,更加不要说个性化的发展。不过最近几年,小学校长的`民主管理意识正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增强,也开始重视个性化管理工作。结合部分地区的成功经验,可以建立起合理有效的考评机制,以调动教师参与教学管理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的内在潜能。例如,在制定和实施个性化管理策略时,可以借助网络平台,构建全新的考评制度,确保考评制度的全面性、客观性、公正性和综合性。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考评制度中引入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为个性化管理的实现提供良好的保障[3]。

4结论。

在新课程不断深化,素质教育持续推行的背景下,小学教育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如果想要确保小学的可持续发展,作为领导核心的小学校长就必须敢于打破常规,引入个性化管理,更好的适应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从小学管理的实际情况出发,应该首先转变办学理念,突出个性化思想,然后推进教学方法的革新和考评制度的完善,对学校进行个性化管理,确保个性化管理措施的有效落实,才能真正推动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英.小学校长有效进行学校管理的策略探讨[j].新课程(中旬),(12):159.

[2]曹建民.小学校长如何实施学校个性化管理[j].西部素质教育,(11):25,37.

[3]王光春.小学校长实施学校个性化管理策略探析[j].好家长,2016(34):54.

教学设计与实施篇四

教学设计和实施是教育工作者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在我从事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方案,不仅需要深厚的学科知识和教育经验,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个体需求。下文将从教学设计的重要性、教学设计的具体步骤、实施教学方案的有效性、教学改进的策略以及教学设计和实施的应用体会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和启示。

要想取得教学成功,一个恰当的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就是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价等要素进行有机组合,制定出能够实现学生学科认知和综合素质提升的教学方案。从实践中可以看出,好的教学方案是学生成长进步的关键之一。因为教学设计不但能够使教育者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科知识要点的摆放,而且可以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效果,促使学生在整个课程中积极参与,真正达到提高其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的目的。

一个好的教学方案,需要教育工作者通过具体的步骤来实现。首先,需要对教育目标进行梳理,清晰地了解和明确教育任务。第二步,需要对教育任务进行详细分解,确保掌握学科知识要点、能力维度和思维方式等,为后续的教学行动打下基础。第三步,需要确定教学方式和方法,这要求教育工作者有足够的方法论知识、灵活的授课方式、全面的教育能力。第四步,需要评估教学效果和成果。这是教育工作者在教学的前期制定好的教学方案,最后的落地确认。这一步需要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案,促使教育任务的有效完成。

第三段:实施教学方案的有效性。

一个好的教学方案,仅仅是教育工作者在课堂上的设计与规划,其实质的实现还需要更进一步的实践活动。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科兴趣和个体需求,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工作者需要根据学生表现的情况调整教学重点和节奏,确保能够有效地授课,提高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认知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从而顺利完成教育任务。

第四段:教学改进的策略。

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科知识和教学管理的不断总结和反思,能够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案,促进教育任务的成功完成。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针对具体课堂学习过程的微调,通过课堂笔记记录下来,了解学生的疑问和困惑,补充学科知识和素养培养的重点和科学性;另一个是教育工作者对教学方案自我评定和反思,坚持不懈地紧盯教育目标,针对教育任务的特点,进行教育设计与实施的改进。

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思想特点,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有显著的教学效果。同时,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要深化教育改革,发挥自主教育的优势,推进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把教育的成果落实到实践中,从而实现学生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总之,教学设计和实施的过程需要教育工作者关注到课程建设的细节和深刻的学科知识,能够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案,掌握好教育任务推进整个教育过程和任务完成的有效性,并加强对教育改革的关注和探索实践,让我们的教育工作更加严谨、高效和有意义。

教学设计与实施篇五

摘要:

当今,创意创新成为时代发展的主题,基于多元文化知识元素,整合相关学科,依靠创造思维和知识技能,利用不同学科载体创造出新的文化产品,推动着社会经济不断向着更加文明、创新的方向发展。文化创意成为时代发展的背景,同时也成为时代人才培养的方向,文化创意中关键和核心便是“创造力”,而设计中所注重的也是“创新、创造”,在文化创意背景下,如何在设计管理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激发创造潜能、捕捉创造思维,是设计管理教学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在文化创意背景下,探讨设计管理教学的方法,以期促进设计管理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提升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

文化创意;设计管理;教学方法。

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是文化创意的驱动,任何文化创意的产生都必须立足于一定的文化背景和知识技能之上。如今,文化创意已经发展成为具有极大创新驱动力的产业,并形成涵盖视觉艺术和表演艺术等文化艺术、广告设计和工艺设计等创意设计、出版和影像等传媒产业以及软件和计算机技术开发四大方面的综合性文化产业链。文化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创新设计人才的培育,同样,创新设计人才的培养需要文化创意所提供的环境。在文化创意背景下,双向思考设计管理的教学方法改进,对于设计人才的培养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文化创意与设计管理教学的关联性。

文化创意已成为设计管理教学的背景、也是设计管理教学的方向目标。文化创意是依托于人的智慧、思维和知识技能,整合多元学科文化资源、利用科技手段实现创意变现的过程,是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但是归根到底,文化创意活动和过程都需要人才的支撑,所以由此看来,设计管理教学是为文化创意产业持续发展培养并输送创新设计人才的教育后勤保障。文化创意并不是对文化资源的简单整合利用,也绝不是机械的拿来复制,而是在创造力之上实现的对文化资源的在提升。无疑,以文化创意为中心形成的产业和产业链具有典型的知识密集性,它主要具有以下特征属性:首先,文化创意具有高知识水平和明显的创新特征,其以创意为核心,以知识技能为支撑,以产品为物化表现。而且,其创意实现的过程离不开设计的参与,例如一部动漫的创意实现,是在平面设计、立体设计还有角色设计等多方面设计知识共同作用而得到的结果。其次,文化创意具有很强的行业融合性,其存在不是单单的文化概念,而是涵盖了文化、经济和设计工艺等多个层面、多个行业,多个学科和行业以“创意”为纽带联合在一起,共同作用,共同辐射。最后,文化创意明显体现出以人为本、以人才为本的发展理念。核心创意来源于人的思维、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也离不开人的'支撑,人作为文化创意的实现者处于核心中的核心。文化创意所体现出的属性与特征,非常契合设计管理教学的要求,二者有着极强的关联性,文化创意的实现是创新性设计人才培养的结果,而设计管理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文化创意的反哺。文化创意与设计管理教学发展并行不悖,在当今文化创意层出不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向欣的背景下,设计管理教学更应该注重方法以培养时代所需创新之人才。

二、文化创意背景下设计管理教学的改进。

当前,设计管理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在产品创意的基础上,系统掌握设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实现新产品的开发和设计。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教学的主要内容围绕设计管理的重要性、设计管理的程序和方法、设计管理的具体操作和控制以及创新、创造设计的基本要素等等,在理论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设计管理项目的制定能力、设计管理项目的分析能力、设计项目的实施践行能力以及决策分析能力。总体而言,设计管理教学在现阶段下以培养学生的文创设计理念和能力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对创意产品整体开发运作过程的规划和执行能力。但是,在设计管理教学的过程中,忽略了方法的重要性,因为以创造力培养为目标之一的设计管理课程,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按部就班的教授理论、进行设计实践,对于激发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远远不够,所以需要对设计管理的教学方法进行相应的改进,以促进设计人才的培养契合文化创意发展的需要。设计调研是在文化创意背景下和信息大发展时代设计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专业基本技能,其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注重运用不同的方法,以实现最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可以将设计调研作为设计管理教学的内容,这样便可以将设计调研中科学的方法移植到设计管理教学中去,弥补设计管理教学重理论、轻方法的缺陷。设计调研涵盖设计数据的采集、设计数据的分析和设计创意的洞察几分方面,运用团队头脑风暴法、情景角色法、行为分析法、流量转换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同时,设计调研以市场中典型的文化创意公司为案例,阐述设计调研方法的具体运用以及设计管理的具体程序和项目策划内容,重在唤醒学生的设计思维、培养学生的设计前瞻创意、结合设计管理理论系统训练学生的设计管理能力。在文化创意背景下,产品的设计不再像传统概念上那样,仅仅依靠设计师的审美直觉和创意灵感进行设计,而是需要结合文化市场的需求动态,以需求为导向进行产品的设计开发。众所周知,理论的教学永远落后于实践,设计管理教学也一样,即使再注重系统理论的教学,也会导致所设计出的产品不符合文化市场的需求。对于这样的状况,设计调研是化解设计管理教学窘境的最好方法,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以文化市场的创意需求为出发点,构建理论和实践框架,使得学生通过设计管理的学习具备时代所需的设计管理知识、思维和技能。

三、结语。

文化创意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基于创新型设计人才,设计人才的培养在于设计学科的教育教学,设计管理教学作为设计学科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方向之一,对于培养设计专业学生的设计管理思维和管理决策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其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教学方法的缺陷。设计调研注重方法引导、思维养成和能力训练,正好可以弥补设计管理教学的方法漏洞。在文化创意背景下,设计管理教学与设计调研的结合,对于培育新时代创新设计人才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徐小宁著.文化创意背景下设计管理教学初探[j].大舞台,,06.

[3]谭魏著.设计管理教学方法改革探析[j].湖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03.

教学设计与实施篇六

聆听了曲某某教授的课程后,在如下几个方面有所感悟:

1、什么是课程思政。

曲某某教授从不同的角度归纳出思政教育应该是:

(1)加入思想政治的元素: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潜移默化的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

(2)专业课与真善美的结合。

“真善美教育”既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归宿,具有真善美的素养是一个现代人的基本素质。具体阐释为:教会学生追求真理、求真知识、做真学问、悟真智慧,激励学生与自然为善、与社会为善、与人为善、与心灵为善,引领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传递美;品生命之美、养道德之美、展心灵之美,把真善美和学生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结合起来,着力培养大写的人。

学生在活动中成长,这是教育的一条重要规律。学校德育要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各类教育活动要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结合。德育工作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获得积极的体验和习得为目的,让学生走到大自然中去,走到社会中去,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在活动中体悟生活,在与同伴交往中学会正确地对待自然、对待社会、对待他人,在各类实践活动中践行真善美,从而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2、思政的定位。

曲某某教授再一次的使我明确了思政教育的定位: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作为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依靠一方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需要多方合作,通力协作才能保障成果。家校合一,团结一心,出谋划策,才能保障这一工作的圆满完成。家长是立德树人的“最后一公里”,要积极配合学校的方案,要配合教师的教学方法,打通“神经末梢”,助力完成立德树人工作。

立德树人,要求我们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学校思和.政德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学校作为学生培养的重要阵地,学校的思和.政德育工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要做好这一工作,最为核心的是在学校培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高水平的师资和管理队伍。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这为我们学校的师资建设明确了标准。学校应要坚持这一思想并贯彻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用“德”字来培养教师和学生,依“德”字来评价教师和学生,凭“德”字来任用教师和学生干部,以“德”字来监督教师和学生。要围绕“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要求,从落细、落小、落实入手,形成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促进学生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

教学设计与实施篇七

教学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组成的独特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项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使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作为教育教学工作会议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制定出台了《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简称《方案》),在学校已有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目标和工作举措,全面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建设。

《方案》强调,要紧紧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创新体制机制,健全具有农科特色的课程思政体系,提高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意识和能力,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方案》指出,要通过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使课程思政理念形成广泛共识,课程思政建设覆盖所有学科专业,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全面提升,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

《方案》明确了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举措。要准确把握课程思政建设内容。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开展宪法法治教育、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深入开展“伟大抗疫精神”主题宣传教育。要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将课程思政全面融入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各环节。根据不同课程类型、不同专业类型,实施分类建设,优选、建设通识类课程,打造特色体育、美育类课程,有机融入专业课程,建设社会实践一流课程。要建立健全课程思政研究体系。开展校、院两级课程思政建设与研究,依托基层教学组织广泛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培育可复制可推广的课程思政研究成果,组织各级各类教学名师、师德标兵、模范教师、一流课程负责人等带头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要选遴选推广课程思政优秀成果。分类梳理各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选编课程思政优秀案例,打造具有学校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案例库”,遴选培育课程思政示范优质课程,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辐射和带动其他课程思政建设。要大力提升教师思政育人能力。结合教师党支部建设、师德师风建设、教职工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开展相关主题活动,形成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营造良好的课程思政育人氛围,增强教师思政育人意识。举办课程思政专题培训,鼓励支持教师积极参加全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和教学实践研修,提高教师课程思政能力。要加快建设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教师考核、成果表彰等设置课程思政相关指标,建立多维度课程思政建设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激发学院和教师投入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文件要求,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按照“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的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每一门课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课堂教学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通过深化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挖掘课程思政教育资源,优化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价值引领,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

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这个中心环节,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引导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确立科学的价值观念、增强自身的综合素养。课程思政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理想信念教育。

把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课程内容,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教育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课程教学过程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从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个人诚信意识等多个层面,加强社会公德、法治理念、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三)中华优秀文化教育。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使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重大历史事件等与课程中的相关内容相契合,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四)职业素养教育。

把职业素养教育同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围绕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等方面,弘扬和培育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培养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公道办事、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使课程教学的过程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锤炼心志和养成品行的过程。

(一)完善教学大纲(质量标准)与教学内容。

强化课程建设管理,修订教学大纲(质量标准),在课程目标中增加“课程思政”目标,设计相应教学环节,并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任务中,体现在学习评价方案中。

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及时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进展、实践发展新经验、社会需求新变化纳入课程教学,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自然科学类课程要突出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的始终,引导学生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和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工程技术类课程要突出培育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培养学生踏实严谨、耐心专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

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要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培育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提升审美素养,不断激发创造创新活力。

体育类课程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奋斗有我的信念,激发学生提升全民族身体素质的责任感。

(二)推进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结合课程思政教学工作需要和各门课程特点,统筹建设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大力推进混合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项目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等改革,把课程思政渗透于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主流价值观念的熏陶,让知识传授更有温度,让价值引领更有力度。要通过多样化教学模式,加强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提升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三)深化课程考核评价改革。

结合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推进课程考核模式与考核内容的改革。改革过程性考核,将学生的政治思想、精神素养、道德情怀、工程意识等方面考核纳入教学过程考核中,强化学生的价值判断、思维能力、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改革课程考核,合理设计考核题目,融入思政元素,不断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社会责任、安全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

(四)提升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能力。

加强教师的培训培养,把课程思政要求纳入教师教学培训、教学竞赛和教研活动中,转变教师轻价值引领的观念,增强教师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养成主动研究、持续改进课程思政的自觉意识。发挥教学名师、专业负责人的示范带头作用,鼓励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协作开展课程思政研究与教学改革实践。

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监测指标,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强化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在课程评估标准中体现课程思政要求,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观测点,督促任课教师将课程思政落到实处;在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设置“价值引领”指标点,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听课、教学督导、学生评教、同行评价的作用,对课程思政的内容、形式、效果加强引导和指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党委书记、院长为组长,分管校领导为副组长,教务处、宣传部等相关职能部门、二级学院(部)负责人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指导、推进二级学院(部)推进课程思政教学研究、教学管理、质量保障等方面的建设和改革,并对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重要问题进行研究、咨询和指导。二级学院(部)要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作用,在组织开展专业与课程建设、教师教育培训、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质量监控等工作中,明确课程思政的目标、要求和责任,扎实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开展。

(二)强化激励机制。

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纳入学校教学改革项目,设立课程思政教改专项,通过项目的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为课程思政工作有序推进提供保障。对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突出的教学改革项目,评选校级教学成果奖给予奖励。鼓励各学院设立专项经费,为课程思政工作有序推进提供保障。

(三)加强示范引领。

立项建设一批充满思政元素、发挥思政功能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培养和选树一批具有亲和力和影响力的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提炼一系列可推广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

为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有效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工作深入开展,促进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提高学校整体思政工作水平,根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8〕6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等文件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挖掘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按照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通过“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深化教书育人内涵;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强化思政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深度融合,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构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1.遵循教育规律。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基本规律,精心设计课程、认真组织教学,促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高效性。

2.发挥教师主体作用。加强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培养,提高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的教学能力,充分发挥教师课程育人的主体作用,保障教师有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3.注重改革创新。引导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拓展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入渠道。

1.理想信念教育。把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课程内容,教育引导学生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课程始终,从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个人诚信意识等层面,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4.职业素养教育。把职业素养教育与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围绕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等方面,加强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强调价值观的同频共振,使课程教学的过程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锤炼心志和养成品行的过程。

5.生态文明教育。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发展理念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的重要论述与授课内容有机融合,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崇尚自然、尊重自然的理念,切实增强学生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

以上各元素仅是宏观概括,各课程教师应当根据课程性质、结合课程内容,梳理主讲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并有效融入到课程教学中。

1.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应以课程育人为导向,充分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形成各门课程协同育人格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课程建设。加强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建设,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涵盖人文社会和科学素养内容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人文素养、认知能力等,守牢校园思想文化阵地。

3.教师队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增强其育人意识,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素养,引导所有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理念,积极主动把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融入课程教学。

4.教材选用。规范教材的选用,将规划教材、优秀教材、特色教材等作为教材选用主体,落实人文科学、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统一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确保教材质量。

5.课程大纲。梳理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课程教学大纲中融入“课程思政”目标;合理设计相应教学环节,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内容中,体现在学生考核知识中。

6.教学过程。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备课授课、教学评价等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教学与育人同向同行,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7.管理评价。在教学过程管理和教学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重要监测指标,引导所有课程自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环节中落到实处。

1.组织领导。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顶层设计,完善相关制度措施,健全工作机构,形成党政齐抓共管、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统筹推进“课程思政”工作。

2.协同联动。加强教务处、党委宣传部、人事处(教师工作处)、学生部(处)、团委等相关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工作联动,明确职责,协同合作,互相联动,确保“课程思政”工作落到实处。

3.评价机制。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使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

4.经费支持。学校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稳步推进。通过项目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并根据考核结果实施动态管理,确保专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省委教育工委关于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等文件要求,为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学校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深化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发挥各类课程育人作用,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

自2018年起,启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示范课堂和课程思政授课比赛等系列活动,构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促使学校全体教师、各项教学活动与教书育人同向同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能力。

坚持顶层设计。根据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总体目标,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进一步提高全体教师对课程思政工作认识,提高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能力,明确课程育人目标、优化教学方案、健全评价体系,实现红专并进。

坚持改革创新。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引导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各类课程教学,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要为课程思政目标服务,努力实现思政元素全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坚持分类指导。突出前瞻性、可行性和协同性要求,注重统筹思政理论课、通识教育课、素质拓展课和专业课的育人作用。明确各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路、内容和方法,分类分步有序推进工作。

(一)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1.增强通识教育课程育人功能。

根据不同学科性质特点,把握好所要挖掘拓展的重点。哲学社会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引导学生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四个自信”。自然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增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意识,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人文艺术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注重把爱国主义、民族情怀贯穿渗透到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体育类课程要主动与德育相融合,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健全人格,弘扬体育精神。

2.发挥专业课程育人作用。

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重点培育学生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精神,培养学生踏实严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使学生成长为心系社会并有时代担当的技术性人才。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党、爱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培养科学精神。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评价等主要教学环节。

3.开发具有德育元素的特色课程。

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科优势,组织知名教授、教学骨干、科研骨干开展具有学科特色的系列讲座,宣传我国现代工业体系建设、科学技术发展、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工程规划和建设以及对外承建的项目等方面成果,使广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教师教育与培训。

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四个自信”,提高育人意识,切实做到爱学生、有学问、会传授、做榜样。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广大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为目标,带动广大教师既要当好“经师”,更要做好“人师”。充分运用学科组讨论、老教师传帮带、教材教案编写,本学科先锋模范人物的示范作用等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技能培养。有关部门、各学院要充分运用入职培训、专题培训、专业研讨、集体备课等手段,强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让广大教师能利用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实践教学等方式,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融入到每门课程教学过程之中。

2.发挥思政教学团队和骨干教师示范带头作用。

充分利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优质资源,发挥4个省级名师工作室、10个十九大精神示范课堂和2个思政课教学团队的引领辐射作用,鼓励思政课教学名师、骨干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在集体备课、专业系(教研室)工作例会等方面开展联谊活动,发挥在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带头示范作用。

(三)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在课程建设、课程教学组织实施、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中,注重将“价值引领”功能的增强和发挥作为首要因素;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监测指标。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强化所有课程融入德育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环节中落到实处。在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设计等重要教学文件的审定中要考量“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的实现度;在精品课程、示范课程的遴选立项、评比和验收中应设置“价值引领”或“德育功能”指标;在课程评价标准(含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听课等)的制定中设置“价值引领”观测点。

(四)工作安排。

1.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每年度各学院遴选1-2门课程完成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每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组成员不少于2人。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验收主要标准如下:

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新教学大纲须确立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并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实际,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点、教学方法和载体途径,评价德育渗透的教学成效,注重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衔接和融合。

制作新课件(新教案)。根据新教学大纲制作能体现课程思政特点的新课件(新教案)。

提供教学改革典型案例和体现改革成效材料。本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改革中的典型案例(含视频、照片、文字等多种形式);本课程学生反馈与感悟,以及其它可体现改革成效材料。

2.完善课程思政育人评价体系。

结合学校2019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意见,将课程思政理念有机融入学校2019版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在听课记录中体现课程思政内容。在“学评教”体系中体现育人评价元素,完善“学评德”体系,使德育元素成为“学评教”重要内容。

3.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以专业系(教研室)为单位全面开展课程思政集体备课活动,着重围绕“备内容、备学生、备教法”,发挥团队合力,凝聚智慧,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4.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听课活动。

每年度各教学单位负责建设1-2个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开展1次以上单位教师参加的示范观摩听课,重点对融入课程课堂教学的思政教育元素进行把脉。听课人员听课后须及时填写听课记录表,提交各教学单位汇总统计,报教务处备案。

5.开展课程思政授课比赛活动。

每年度学校组织课程思政授课比赛,进行评比,对获奖教师给予奖励。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分管思政工作和分管教学工作校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工作机构,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

(二)加强协同联动。

加强教务处、宣传部、人事处(教师工作部)、学生处(工作部)、团委等相关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工作联动,明确职责,协同合作,确保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三)强化工作考核。

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使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依据;改革学生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纳入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将各教学单位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纳入单位绩效考核评价。

(四)提供经费支持。

学校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稳步推进。通过项目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并根据年度考核结果实施动态管理,确保专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对于组织开展课程思政工作成效突出的教学单位给予奖励。鼓励各教学单位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工作推进有力。

六、本实施方案自颁布之日起施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为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有效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工作深入开展,促进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提高学校整体思政工作水平,根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8〕6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等文件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挖掘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按照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通过“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深化教书育人内涵;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强化思政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深度融合,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构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1.遵循教育规律。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基本规律,精心设计课程、认真组织教学,促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高效性。

2.发挥教师主体作用。加强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培养,提高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的教学能力,充分发挥教师课程育人的主体作用,保障教师有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3.注重改革创新。引导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拓展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入渠道。

1.理想信念教育。把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课程内容,教育引导学生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课程始终,从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个人诚信意识等层面,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4.职业素养教育。把职业素养教育与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围绕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等方面,加强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强调价值观的同频共振,使课程教学的过程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锤炼心志和养成品行的过程。

5.生态文明教育。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发展理念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的重要论述与授课内容有机融合,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崇尚自然、尊重自然的理念,切实增强学生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

以上各元素仅是宏观概括,各课程教师应当根据课程性质、结合课程内容,梳理主讲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并有效融入到课程教学中。

1.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应以课程育人为导向,充分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形成各门课程协同育人格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课程建设。加强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建设,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涵盖人文社会和科学素养内容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人文素养、认知能力等,守牢校园思想文化阵地。

3.教师队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增强其育人意识,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素养,引导所有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理念,积极主动把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融入课程教学。

4.教材选用。规范教材的选用,将规划教材、优秀教材、特色教材等作为教材选用主体,落实人文科学、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统一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确保教材质量。

5.课程大纲。梳理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课程教学大纲中融入“课程思政”目标;合理设计相应教学环节,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内容中,体现在学生考核知识中。

6.教学过程。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备课授课、教学评价等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教学与育人同向同行,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7.管理评价。在教学过程管理和教学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重要监测指标,引导所有课程自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环节中落到实处。

1.组织领导。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顶层设计,完善相关制度措施,健全工作机构,形成党政齐抓共管、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统筹推进“课程思政”工作。

2.协同联动。加强教务处、党委宣传部、人事处(教师工作处)、学生部(处)、团委等相关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工作联动,明确职责,协同合作,互相联动,确保“课程思政”工作落到实处。

3.评价机制。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使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

4.经费支持。学校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稳步推进。通过项目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并根据考核结果实施动态管理,确保专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共**省委教育工委关于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等文件要求,为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学校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深化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发挥各类课程育人作用,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总体目标。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

1

培养能力。

三、基本原则。

坚持顶层设计。根据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总体目。

标,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

进一步提高全体教师对课程思政工作认识,提高教师将思想。

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能力,明确课程育人目标、优化教学方案、健全评价体系,实现红专并进。

坚持改革创新。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引导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各类课程教学,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要为课程思政目标服务,努力实现思政元素全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坚持分类指导。突出前瞻性、可行性和协同性要求,注重统筹思政理论课、通识教育课、素质拓展课和专业课的育人作用。明确各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路、内容和方法,分类分步有序推进工作。

四、主要任务。

(一)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1.增强通识教育课程育人功能。

2

合,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健全人格,弘扬体育精神。

2.发挥专业课程育人作用。

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重点培育学生求真务实、实践创。

学评价等主要教学环节。

3.开发具有德育元素的特色课程。

工业体系建设、科学技术发展、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工程规划和建设以及对外承建的项目等方面成果,使广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教师教育与培训。

识传授、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通过多种方式,引。

3

导广大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

专业研讨、集体备课等手段,强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让广大教师能利用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实践教学等方式,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融入到每门课程教学过程之中。

2.发挥思政教学团队和骨干教师示范带头作用。

充分利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优质资源,发挥4个省级名。

教师在集体备课、专业系(教研室)工作例会等方面开展联谊活动,发挥在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带头示范作用。

(三)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的实现度;在精品课程、示范课程的遴选立项、评比和验收中应设置“价值引领”或“德育功能”指标;在课程评价标准(含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听课等)的制定中设置“价值引领”观测点。

(四)工作安排。

4

1.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每年度各学院遴选1-2门课程完成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

设,每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组成员不少于2人。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验收主要标准如下:

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新教学大纲须确立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并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实际,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点、教学方法和载体途径,评价德育渗透的教学成效,注重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衔接和融合。

制作新课件(新教案)。根据新教学大纲制作能体现课程思政特点的新课件(新教案)。

提供教学改革典型案例和体现改革成效材料。本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改革中的典型案例(含视频、照片、文字等多种形式);本课程学生反馈与感悟,以及其它可体现改革成效材料。

2.完善课程思政育人评价体系。

度,在听课记录中体现课程思政内容。在“学评教”体系中体现育人评价元素,完善“学评德”体系,使德育元素成为“学评教”重要内容。

3.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以专业系(教研室)为单位全面开展课程思政集体备课。

活动,着重围绕“备内容、备学生、备教法”,发挥团队合力,凝聚智慧,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4.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听课活动。

5

每年度各教学单位负责建设1-2个课程思政示范课堂,

每年度学校组织课程思政授课比赛,进行评比,对获奖教师给予奖励。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分管思政工作和分管教学工作校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工作机构,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

(二)加强协同联动。

加强教务处、宣传部、人事处(教师工作部)、学生处(工作部)、团委等相关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工作联动,明确职责,协同合作,确保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三)强化工作考核。

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使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依据;改革学生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纳入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将各教学单位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纳入单位绩效考核评价。

(四)提供经费支持。

6

课程思政工作成效突出的教学单位给予奖励。鼓励各教学单位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工作推进有力。

六、本实施方案自颁布之日起施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根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力完善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充分挖掘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之中,制订本方案。

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和全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紧紧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工作中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深化教书育人内涵,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根据课程思政的指导思想,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通过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将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相融合。在教学设计中,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将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融入到教学设计,融入到学生学习任务,体现到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方案中。

1.强化通识教育课程育人功能,在通识教育课程中根植理想信念。在教学过程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国、爱党、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在潜移默化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强化政治方向和思想引领,突显通识教育课程的价值引导功能,同时强化思政课程的引领作用。

2.充分挖掘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价值观的同频共振。以专业技能知识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课程,牢牢把握指导思想,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于自然科学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生态文明、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

1.修订培养方案。以学校转型发展和应用型改革为契机,在修订全校本科专业2017版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要求培养方案中须明确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把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才培养方案。

2.制订课程教学大纲。根据2017版本科教学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思政建设要求,重新制定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充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根据课程性质设计相应教学环节,并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任务中,体现在学习评价方案中。

3.编制授课教案。形成一体化反映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方法等思政内容的授课教案和教学文档。教案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潮流,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我国科技进步、经济转型、社会发展、专业前沿等内容,并在课堂上展开讲授。

4.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课的教学改革。各学科教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融入教学、讲义中,教学内容按新编的统编教材安排,在落实好课程思政的同时,进一步强化思政课程的引领作用。教学中以讨论、座谈、论文等形式,细化教学过程,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入脑入心。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中应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相关内容。

5.加大实践育人力度,积极拓展第二课堂,全面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平台,提高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理论水平、实践创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组织实施《赤峰学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管理办法》。第二课堂成绩单实行学分制和累计计分制,共2学分,对应2017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综合能力模块中实践创新环节的社会实践学分。

6.推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根据学校十三五规划的要求,全面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模式的改革,引进isec教学理念,推进“对分课堂”教学方法应用,目前由尝试阶段进入实验阶段,切实落实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理论阵地和主渠道和引领作用,鼓励教师积极运用“对分课堂”教学方法,探索、总结适合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从“讲得好”向“学得好”转变,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能够得到更深理解,使学生从理论层面上入脑入心。

7.推行考核方式改革。加强过程化考核,各门思政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使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手册”,思政课上所有学生必须记笔记,按上课状态、听课记录、教学互动、学习总结等内容考核成绩,达到“进头脑”的目的。

8.教学方法改革。改革现有教学方法,探索课程思政最有效的多样化教学方法,充分利用青马班班导师的优势,以师生论坛的形式,在导师的引导下,倡导学生读原著,谈体会,开展讲座、座谈、讨论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9.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研制出台了《赤峰学院课堂教学管理细则》、《赤峰学院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办法(试行)》、《教务处学术报告厅使用管理办法》,已修订完善了《赤峰学院教师教学工作规程》、《赤峰学院学籍管理条例》、《赤峰学院选课管理办法》、《赤峰学院课程考核及重修管理办法》、《赤峰学院学士学位授予条例》、《赤峰学院教学工作考核评价办法》、《赤峰学院教材管理办法》等文件,继续对其他教育教学相关类文件进行修订,明确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0.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团队要形成梯队,明确团队教师的选拔要求和育人责任,参与教学建设的推进、交流活动,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改革的教研活动。

11.建立团队教师育德能力和育德意识培养的机制。

12.充分利用网络课程资源。有效利用优质思政课网络课程,加强课程资源建设。

13.选用优秀教材。优先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简称“马工程”教材)、国家级规划教材(主要有“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教材)、国家级优秀教材、或自治区优秀教材。

14.保障课堂教学主阵地用。充分挖掘各门课的育人功能,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严格按教学大纲执行,落实到课堂教学各环节中,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专业层面上进入学生头脑。

加强组织领导,党委书记和校长为课程思政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教学副校长负责此项工作的调度和协调,教务处负责此项工作的组织和推动,各相关单位要成立相应的机构负责课程思政的建设、实施、考核与保障工作。

1.各相关单位要高度重视落实课程思政工作,各负其责,协同合作,承担起相应的职责并创造性的开展工作,确保此项工作落到实处。

2.各教学单位要发挥主体作用,认真落实各门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工作。

3.教务处审定2017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中思政元素融入情况,加强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并督促相关单位完成落实课程思政工作。

4.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落实思想政治通识教育必修课的课程思政工作,并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的引领作用。

5.团委负责组织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落实学校第二课堂的课程思政工作。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我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尤其是在课程中体现和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制定学校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

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及湖南省教育厅《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实施意见》(湘教发〔2019〕35号)等文件要求,按照《湖南工学院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行动方案》总体要求,深化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发挥各类课程育人作用,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

(一)坚持顶层设计。

根据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总体目标,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进一步提高全体教师对课程思政工作认识,提高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能力,明确课程育人目标、优化教学方案、健全评价体系。

(二)坚持改革创新。

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引导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各类课程教学,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要为课程思政目标服务,努力实现思政元素全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三)坚持分类指导。

突出前瞻性、可行性和协同性要求,注重统筹思政理论课、通识教育课、素质拓展课和专业课的育人作用。明确各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路、内容和方法,分类分步有序推进工作。

(一)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与能力。

1、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教育技能。

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四个自信”,提高育人意识,切实做到爱学生、有学问、会传授、做榜样。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广大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为目标,带动广大教师既要当好“经师”,更要做好“人师”。充分运用学科组讨论、老教师传帮带、教材教案编写,本学科先锋模范人物的示范作用等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技能培养。有关部门、各学院要充分运用入职培训、专题培训、专业研讨、集体备课等手段,强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让广大教师能利用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实践教学等方式,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融入到每门课程教学过程之中。

2、发挥思政教学团队和示范教师示范带头作用。

充分利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优质资源,鼓励思政课教学名师、示范教师、骨干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在集体备课、(教研室)工作例会等方面开展联谊活动,发挥在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带头示范作用。

(二)提升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的措施。

1、增强通识教育课程育人功能。

教学设计与实施篇八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

2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范围。

3了解亚洲的主要气候类型。

能力目标。

2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2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辩论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1亚洲的位置特点;。

2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教学难点:

亚洲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教学过程:

导入:在上学期从全球角度,按照地理要素来研究问题。这个学期将以大洲为研究对象,去研究某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状况。

通过一系列提问,让学生回答,引出亚洲。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

复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小结:亚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这是它的纬度位置。

引导:了解一个地区的位置还要了解其海陆位置。观察亚洲周围的大洋,各位于亚洲的方位。亚洲周围的大洲,各位于亚洲的方位。

学生看图回答。

小结:这样我们就明确了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完成p3活动一1题。

(展示“亚洲的范围图”)。

引导:亚洲和其他大洲之间,有些是以海洋作为天然洲界,有些大陆相连的地方则是人为划定的洲界线。如亚洲与非洲,亚洲与欧洲之间。

提问:参照地图能描述出亚洲与周围其他大洲的界线吗?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亚洲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分界;西南临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为洲界;东北隔着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与大洋州隔海相望。

过渡:让学生大致读出亚洲所跨的纬度位置,与其他大洲比较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先大致目测,与亚洲相比,只比较南美洲和非洲)。

完成p3活动一2题。

顺承:亚洲不但所跨纬度最广,而且还有许多世界之最。

(展示“七大洲面积比较”图)。

从此图可以看出亚洲面积。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

比较亚洲和其他大洲的东西距离,得出亚洲东西距离。

小结:根据以上的观察和分析,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亚洲的位置、面积、范围。

通过双边活动,训练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完成p3活动一3题。

过渡:要了解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除地理位置外,还需认识它的地形、湖泊、河流及气候等方面。讲述世界第一大洲的亚洲地形的特点。

(展示“亚洲地形图”或看课本p4图7.3亚洲地形图)。

生:分层设色地形图。

(指导学生基本的读图方法)观察下方的陆高海深表。结合地图判断不同的颜色各代表什么地形。我们来认识一些主要的地形区,描述一下他们的位置和大致海拔。

(请不同组的学生展开竞赛,抢答,活跃气氛,增强组内的合作意识。)。

a组:主要山脉及山峰(喜玛拉雅山及主峰等)。

b组:主要高原(帕米尔高原、蒙古高原、青藏高原、德干高原、伊朗高原等)。

c组:主要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等)。

d组:主要半岛(阿拉伯半岛、马来半岛等)。

学生查图讨论回答出各地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

引导:根据以上的读图分析,从位置和海拔两方面考虑,看出亚洲地形特点:起伏很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引入地形剖面图。

(展示“亚洲大陆沿30度北纬的地形剖面图和北美洲沿40度北纬的地形剖面图”)观察区别两图。

学生读图归纳:亚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表现出起伏大,中部高,两侧低的特点。而北美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西高东低。

过渡:河流是构成自然环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展示“亚洲地形图”)。

在图上找出几条大河,观察河流的位置、流向及注入的海洋。

归纳亚洲的大河在分布上的特点。

特点:

受地形影响,亚洲地势的中高周低决定了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向四周放射状分布的特点。

在这些高山大川之间,还有一些的湖泊。请大家在图上找出:里海、贝加尔湖、死海。(展示阅读材料只能感有关资料,指导学生进一步结合地图理解其特征)。

完成p5活动4、5题。

板书设计:。

第七章亚洲。

第一节“日出之地”――亚细亚洲。

一、位置。

纬度位置: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亚洲所跨的纬度约90度,经度约164度。

海陆位置:东临太平洋,南面印度洋,北接北冰洋,西濒地中海。位于欧洲西侧、非洲东北侧、大洋洲北侧、北美洲西南侧。

二、地形和河流。

地形:亚洲地面起伏很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河流:向四周呈放射状分布。

教学设计与实施篇九

(1)教学环境是学校教学活动所必需的诸客观条件的综合。--李秉德。

(3)教学环境是指用于教学的各种媒体及配套软件。--何克抗。

关键技能。

主要从主题明确性、环境合理性、准备充分性和可运做性等方面进行评议。

批改电子文稿作业。

熟悉foxmail设定通讯组、邮件群发等使用方法。

教学设计与实施篇十

1、通过看图和朗读课文,会读12个生字。

2、体会烟村的小,烟村的美,书写“一”,认识“田字格”指导书写。

1、认字写字。

2、辨认“八、九”、“九、儿”。

cai课件。

1、导语一年级的小朋友可真棒,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就掌握了所有的拼音,认识了许多汉字,我们向在坐的老师们展示一下吧!

抽读卡片:

a、拼音sanyanjiacunzhijiuyizhisiwushi。

b、熟字入、几、家。

2、为了使大家认识掌握更多的汉字,我们进入到识字课型的学习。

板书:识字(一)。

1、听完以后,你有什么感受?

2、他们的家乡太美了,编辑叔叔阿姨们把它编入我们的课本里。

3、读课题。

为了让大家能来亲眼目睹,豆立和姐姐请画家把它绘成一幅山水画。

这就是那座小村庄,你看到了什么?(注意观察顺序有……有……有……还有……)。

讨论说,指名说。

1、小诗中又是怎样描写如诗好画的美景呢?自由小声朗读课文。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2、同座两个小朋友互读,用横线画出图上有的景物。

1、愿意把小诗读给大家听。

2、游戏。

a、去拼音读生字的游戏。

b、看拼音找生字的游戏。

1、同学们再读一二行诗,看谁能读出山村的幽美。

2、自由读。

3、齐读。

4、引读,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美丽的小山村。那里住着几户人家傍晚炊烟潦绕着村子,显得幽美而宁静。

5、配音乐朗诵。

6、再读短文一遍、你就是豆豆和姐姐,向告诉别人你住多么多么美好的地方?

1、认识田字格,正方形,中间有两条线把正方形分成了四个小正方形。

2、左上方叫左上格,左下方叫左下格。

3、横在中间的这条线中一一。

4、手势表示。(手脑并用)。

5、指导书写。

6、评议。

7、练习书写。

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能用上这些表示数字的汉字。你能说几个吗?

(日历、班牌、报纸)。

2、游戏。

情境图游戏。

教学设计与实施篇十一

2.1倡导全员参与:语文课堂属于一个集体的教学模式,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应该参与到其中,这是他们的权利,任何人都无权剥夺。老师们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应该积极的照顾每一位学生,充分考虑他们的成长特点,并且设置合理的课堂时间,让学生们充分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根据全面发展的要求,老师在设置相关课堂游戏的时候,应该多次设计,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教学游戏。

2.2符合教学的主旨:某些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过于重视游戏自身的特点,使得游戏和教学的主要目标相分离,从而无法起到良好的教学作用。因此,要求老师在设置语文教学游戏的时候,应该时刻关注语文成绩的提升,并且在坚持这一主旨的基础上,让学生们可以得到足够帮助,实现全面发展。如果缺乏了主旨的肯定,将会违背语文教学的本意,导致语文游戏教学的意义无法体现。

2.3强化识字率:低年级小学语文注重一定的识字量,所以要求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识字率的提升。比如,在学习某些动词的生字时,老师们可以融入亲身实践,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深学生的印象,从而让他们更加形象的记忆生词。吃、喝、跑等几个生字可以经过老师的读写讲解,加之绘声绘色的表演,赋予学生学习热情,在对生字进行默写的时候,也可以运用读音及动作,帮助学生感受其中所传达的意思,使他们更快的掌握写字方式。

2.4学习兴趣的培养: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特别是在低年级小学语文教育中,如果缺乏语文学习的长远目标,将难以树立正确的自主性学习方式。同时,学生如果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也难以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比如,在学习《秋姑娘的信》一课内容时,老师们可以安排传话游戏,并且经过一番传话之后,老师进行提问,使大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明确大雁、青蛙等会对秋姑娘说的哪些话。然后可以安排分角色扮演,通过绘声绘色的表演,使整堂课充满乐趣,激发小学生的开放思维,积极配合教学活动的开展。游戏教学设计逐渐搬进课堂是最显著的改变,通过在语文教学中加入游戏,能够让原本枯燥乏味的语文课堂变成生动活泼的乐园,极大的增加了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提升了学习效率,对教师的教学成效有着重要帮助。

作者:罗爱新单位:河北唐山海港经济开发区王滩镇九沟小学。

参考文献:。

教学设计与实施篇十二

摘要: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在高职院校中,为了提高其课堂教学水平,教师需要对其教学方法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创新,以此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这也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以及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课堂理论教学中,实践教学对于学生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的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就高职院校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和分析。

一、课堂理论教学方法。

在课堂理论教学阶段,学生所采用的学习资料主要为教材,课堂教学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为了提高其教学质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探索其理论教学方法时,必须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实施双向交流,使学生能够主动且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逐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下面就趣味教学法与比较教学法进行详细的阐述。

1.趣味教学法。

所谓趣味教学法就是指通过生动的语言或者丰富的画面以及相关的实例,来进行知识的讲解,这种方法可使知识的讲解更为简单和通俗易懂,更加具有感染力与说服力。下面文章就以计算机程序设计类理论课的教学为例,就这种方法进行具体阐述。

(1)趣味环节的设计。学生在初次接触这些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时候,面对程序语言中大量的语法规则、符号以及变量等,可能会觉得很枯燥与抽象,对知识很难掌握,甚至还会产生一种畏惧的心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趣味教学法时,教师首先应该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为学生创设一种愉快和轻松的学习环境,从以往学生被动学转变为学生主动学。

(2)学习趣味的激发。在教学过程中每一次讲解新语言语法规则之前,可事先利用多媒体软件来向学生演示相关的程序,接着再进行讲解,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

(3)学习兴趣的诱导。在讲解重难点内容时,教师应该一环接一环地来提出问题,在进行计算机选择结构程序讲解的时候,教师可诱发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如,关于计算机选择结构程序的定义或者计算机选择结构程序的设计等,通过学生自主来解决问题,增强其自信心,同时在该环节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提问,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活跃其课堂气氛。

(4)学习情趣的扩展。在课堂教学活动结束以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来选择相应的课外阅读资料,利用自己所学理论来指导其阅读。

2.比较教学法。

法为:

(1)使用比较法,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将概念引出,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

(2)通过横向比较工作原理、编程方式以及应用场合等各方面的内容,突出该课程的特点,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该堂课的内容。

按照高职院校各项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专业课教学任务,教师带领学生到实际工作部门进行参观、访问,在这一过程中进行课本知识的讲解,这种在实践过程中,结合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的教学方法就叫做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实践教学实施阶段与总结阶段。

1.准备阶段。

(1)确定目的。在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时,由于不同课程的教学要求、任务以及不同专业所制订的培养目标均有所不同,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全面了解不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掌握学生学习特点,从这些情况出发,明确每次实践教学的目标。

(2)精心选点。为了使实践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的效果,在有限时间内使学生能够了解到更多的内容。在教学之前,应该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以及了解,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或者单位来实施实践教学。

待所有准备工作做完后,按照课程的实际教学目的以及课程内容的具体需求,组织学生到单位进行实践教学。其内容主要包括:(1)让学生能够了解企业的基本情况;(2)了解企业的工作环境、任务流程以及专业技术等;(3)了解企业工作简况与管理部门的具体职责,尤其是企业计划工作的程序以及内容;(4)让企业部门经理到学校进行专题报告,同时开展相应的座谈会,使学生能够更进一步地认识和了解企业的发展状况。

3.总结阶段。

在实践教学方法结束以后,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同时还应让学生通过书面的形式将实践教学总结写成报告,从而强化其实践教学效果,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以及掌握。

参考文献:

[2]马红。“商品学”理论课程实践化教学方法初探[j]。职业,2010.

作者简介:李琳莉(1983-),女,广西岑溪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药用菌栽培技术等研究,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教师。

(作者单位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教学设计与实施篇十三

《网页设计》是一门实践性的专业基础课。课程总学时为60学时,其中课件教学22学时,实验教学38学时,3个学分。

课程的主要内容是html语言、css样式、javascript语言,dreamweavercs6、fireworkscs6、flashcs6网页制作软件的使用方法,photoshopcs6图像处理软件在网页中图形制作版式设计及切片的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网页设计与制作的能力,掌握运用dreamweavercs6网页制作软件制作网页的方法,掌握运用fireworkscs6、photoshopcs6图像处理软件进行网页中图形制作版式设计及切片的应用。掌握运用flashcs6动画制作软件设计网页中动画的方法,进而掌握将这四个软件互相配合,完成网页设计与制作任务的方法。为今后从事网页设计与制作工作打下基础。

《网页设计》的先修课是《计算机基础》。

(一)课件说明。

主讲教师已录制完成《网页设计》课程的'视频教学课件,包括课程主要内容的讲解,请学员针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并完成课件及教材中的习题,便于巩固掌握相关知识。

(二)教学内容及建议自学学时安排。

本课程选用的教学手段主要有:学习课件、网上辅导、小组学习等,具体内容及安排:首先制订合理学习计划,建议学习计划与学院的教学进度一致,这样有利于网上统一辅导,以及同学间的讨论,没有特殊情况应严格按学习计划学习课件。

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可将问题与辅导教师、同学讨论交流,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回答,并根据需要进行统一辅导。同学之间讨论(包括网上和网下),通过相互交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加深理解。

远程教育课程学习主要由学员的自主学习为主,学习的内容包括教材及主讲教师录制的网络课件。其中,网络课件是主讲教师根据课程的重点内容进行的讲解,是学员学习的主要途径。学员使用网络课件学习时,可以自主选择要学习的内容;同时通过阅读教材上的相关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使用网络课件的过程中,应保证精力集中,认真听讲,提高学习效率,对于课间习题和课后作业要认真完成。

《网页设计》课程的特点是实践性强,学习过程中学员需要多练习相关软件的应用,重视知识的归纳总结。

远程课程学习的过程监控非常重要,因此在课程成绩中包含了形成性考核成绩,作为学员学习过程的记录。目前,形成性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40%,由学习中心针对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完成作业的情况、参加学习的情况评定。期末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60%。

注意:课程作业由教师每个学期在平台中发布。

教学设计与实施篇十四

1.知识目标:

了解东南亚处东方“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两种热带气候的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农作物及分布;了解东南亚人口和城市的分布、人口构成;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发达的旅游业。

2.能力目标:

学习搜集资料,制作地理演示文稿。根据图和相关资料,分析东南亚在世界交通的地位,初步学习分析一地的地理位置及重要性;结合中南半岛地形、河流特点,分析东南亚的自然条件对人口和城市分布的影响,找出世界人口和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

3.情感价值目标:

培养尊重不同地区文化和传统的意识;通过了解华人和华侨对所在国经济建设和我国经济建设做出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

东南亚的重要地理位置及物产。

三、课前准备。

1.将全班学生分为四个小组(位置交通、气候与农业、自然条件与城市分布、华人华侨及风光导游)。

2.向各组布置阅读教材图文,上网搜集资料,制作演示文稿的任务。

3.教师对学生搜集资料、制作过程予以指导和帮助,并准备一些学生有可能忽略、不清或需强调的问题向学生提问、补充,或给学生以提醒。

四、教学过程。

1.位置交通组展示活动。

(1)演示文稿:图“东南亚在世界中的位置”,“东南亚政区”,“马六甲海峡的航线”

文字说明:位置:亚洲东南部,23ºn—10ºs,90ºe—140ºe。

组成:两大部分——中南半岛,马来群岛。

在世界交通的地位: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其中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2)组间互动:请其他组的同学在投影屏幕前据图认识和寻找教材p28活动1中的有关内容;在屏幕前据图指出马六甲海峡连接的地区。

(3)师问:“为什么有人说马六甲海峡是日本的海上生命线?这条航线对我国有没有重要意义?”

生答:日本是个矿产资源极为贫乏的国家,我们在网上看到过,日本进口物资的一半,进口原油的80%以上均从该海峡输入,马六甲海峡被日本人称为"经济命脉"。

师补充: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量巨大,尤其是石油已远远满足不了需求,进口量巨大,其中从中东和非洲地区进口的石油数量占进口石油总量的70%以上,全部通过马六甲海峡运输。另外,我国与东南亚、西亚和非洲等地区的其他贸易运输也要经马六甲海峡航线,因此,马六甲海峡对我国的能源安全和贸易畅通意义非常重大。

2.气候与农业组展示活动。

(1)演示文稿:图“曼谷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新加坡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亚洲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区一天中的天气示意”,“东南亚居民喜食米饭”,“东南亚的梯田”,“东南亚国家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图“东南亚的橡胶种植园”,“东南亚的油棕种植园”,“东南亚的椰林”,“马尼拉蕉麻”

文字说明:东南亚地区处在赤道附近的低纬度地区,属于两种热带气候类型。曼谷——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5—10月是雨季,11—4月是旱季,这种气候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岛。新加坡——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这种气候主要分布在马来群岛。

(2)组间互动:请其他组的同学一起分析两种热带气候的特点及主要分布区;对热带雨林气候区的天气过程进行描述;在屏幕前指认水稻和热带经济作物的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

(4)导游:请大家参观东南亚热带作物种植园(据查阅资料对图片进行讲解)。

(5)师问:东南亚为什么以水稻为主要的粮食作物?

生答:教材有说明,水稻单位面积产量高,生长需要高温多雨的气候,生产需投入大量劳动力。东南亚人口稠密,耕地少,气候高温多雨,所以必然选择水稻作为粮食作物。

3.自然条件与城市分布组展示活动。

演示文稿:图“中南半岛的地形、河流与城市的分布”

文字说明:中南半岛山脉河流由北向南延伸,山河相间,纵列分布;河流上游流经山区,水流湍急,富水力,交通不便,下游河谷展宽,形成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交通便利,人口稠密,是重要农业区;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

4.华人华侨及风光导游组展示活动。

(1)演示文稿:图“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人比重”

文字说明:华人——中国人旅居国外,取得所在国国籍的,称为华人;。

华侨——中国人旅居国外,仍保留中国国籍的,称为华侨;。

(2)介绍:大家听说过“下南洋”吗?“南洋”就是指东南亚地区,“下南洋”指的是过去我国广东、福建沿海一带人民到东南亚一带去谋生。现在东南亚是华人、华侨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东南亚地区的华侨华人占世界华侨华人总数的80%以上,他们之中绝大多数已加入当地国籍,成为居住国公民。东南亚的华侨华人不但与当地人民一道披荆斩棘,艰苦创业,遵守法律,和睦共处,为居住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而且他们在融入当地社会的同时,与祖籍国交往密切,对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和推动居住国与我国的友好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民俗风情:“沙爹、加厘饭、干加厘牛肉”,“水果天堂”。

(4)介绍:东南亚发展旅游业有很大优势,有丰富的热带自然景观,众多美丽的沙滩和岛屿,许多名胜古迹和独特的风土人情,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新马泰旅游是近些年来国人出国旅游的一大热点。现在请大家跟着导游一起观光(对图片及当地民俗风情的内容加以讲解)。

师总结:各组的展示活动非常出色,体现了同学们的智慧和才能及团结协作的精神。祝贺大家的学习和展示活动取得成功。

五、课后作业:

随常练习第二节。

六、课后小结:

第一课时。

板书设计:

一地理位置和范围。

1地理位置:纬度位置10s——23.5n。

2范围:中南半岛,马来群岛(11个国家)。

二地形特征。

1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2马来群岛:地形崎岖,河流短促,平原少,火山多.

三、十字路口的位置:

1、用图示的方式描述东南亚十字路口的地理位置。2、介绍马六甲海峡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

板书设计:

四、物产和旅游资源:

1、主要物产:橡胶、椰子、油棕、水稻、锡、石油等。

2、物产的分布:p15活动。

3、旅游资源:介绍新、马、泰的旅游资源。

五、华人、华侨:

1、华人:中国人旅居国外,取得所在国国籍的,称为华人。

2、华侨:中国人旅居国外,仍保留中国国籍的,称为华侨。

3、东南亚是华人华侨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华人和华侨总数在2000万人以上。

教学设计与实施篇十五

四年级第一册科学教案由四个单元组成;天气;解散;健全以及我们的身体。本教材以三年级第一、二册为基础,引导学生体验一系列有意义、有价值的科学探究活动,从而获得更多的学习经验,加深对科学的理解,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本教材中的每个教学单元都有七个主题,它们是学习材料,也反映了科学概念、过程和方法的双向发展和螺旋过程。

本学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时期。在教学中,要因势利导,开拓进取,引导学生尊重客观事实,注重证据,大胆提问,逐步形成良好的科学素质和思维方式,真正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和学习质量。

1、要求学生想出方法来提高他们对研究对象的理解。

2、要求学生提高观察的准确性和准确性。

3、学生不仅要收集和理解事实,还要学会简单地处理、整理、抽象和总结事实。

注重设计学生典型的科学探究活动,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通过手、脑和个人实践,学生可以在感知和体验的基础上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技能。异常是控制变量,收集数据,并自我解释实验结果。学习建立解释模型来验证自我假设。

经过一年的科学学习,学生已具备必要的科学学习基础,他们对知识和渴望参与科学活动的渴求显著增加。学生掌握了很多科学知识和方法,非常喜欢科学探究活动,能够以自己的方式观察到许多细节。他们兴趣浓厚,具有初步调查和动手能力。此外,在观察、提问、假设、预测、调查、解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中,强调了小组合作的必要性,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然而,由于学生年龄的限制,观察的深度和准确性不够,观察或描述的方法也不会在实践中应用。大多数学生知识面不广,勤于动脑的学生比例也不是很大。一些学生在活动中往往费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这一点尤为突出。

在教学中,我们要因势利导,开拓进取,引导学生尊重客观事实,注重证据,大胆提问,逐步培养良好的科学素质和思维方式,切实提高生活质量和学习质量。

1、了解学生对所学科学问题的初步想法。异常是指在理解某些概念的过程中出现的想法,并做出正确的教学决定,以避免混淆客观事实和学生的想象,甚至用想象代替事实,从而确保观察和实验中获得的证据的有效性。

2、引导学生反复进行控制变量实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的本质,理解控制变量实验的重要性,正确对待错误问题。

3、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过程中做好记录,提示学生用文字、数据、简单笔画、图表等进行记录。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并每周对学生长时间的观察和记录进行监督检查。

4、耐心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

5、引导学生整理和处理观察和实验结果,形成正确的解释。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21169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