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四年级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优质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6 09:39:05
冀教版四年级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优质16篇)
时间:2023-11-26 09:39:05     小编:梦幻泡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使教学更加高效有序。教案的编写要注意学习目标的明确性和可操作性。这里有一些教学方案的改进和创新,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冀教版四年级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能正确读写、理解新词。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

2.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初步认识本课生字词。

2.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质疑导入。

2.看到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什么地方发生了地震?地震严重吗?(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在这场地震中,父亲和儿子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请同学们翻开课本93页,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认真地想一想,相信你一定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开始吧!

2.生自由读文,师巡视指导。

3.交流。

(1)什么地方发生了地震?(洛杉矶)。

(2)一场怎样的地震?你从哪儿知道的?

大地震:a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b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4.灾难的来临就是这样的突如其来,给人们带来的是巨大的伤害,是无尽的伤痛。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组洛杉矶大地震后拍到的图片。你看,昔日繁华的都市瞬间变成了一片废墟,高高的立交桥眨眼变成了残垣断壁;一辆辆漂亮的小轿车被砸的面目全非,一个个无辜的生命被堆堆瓦砾掩埋;震后震耳欲聋的爆炸声,更是无情的吞噬着人们最后的希望。昔日美丽的家园已变得满目苍痍,地震过后的洛杉矶留给我们的只有阵阵叹息、片片废墟、堆堆瓦砾,还有那火光冲天的大爆炸,还有多少绝望的眼神。课件出示词语:昔日、地震、洛杉矶、叹息、废墟、瓦砾、爆炸、绝望。

5.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着几个词语好吗?

6.在这场残酷的大地震中,父亲和儿子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在美国洛杉矶的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在废墟中经过了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了儿子和儿子的同学。)。

8.了不起的父亲!了不起的儿子!这节课就让我们先走进这位了不起的父亲。

三、感悟父亲的了不起。

1.请同学们自由读文1——12自然段,想一想从哪些语句中感悟到了父亲的了不起!开始吧!

(学生读文思考,教师巡视。)。

2.交流。

(1)第五自然段:别的父母哭喊过后,绝望地离开,可父亲不听别人的劝阻,坚持不离开。

a哪些人劝说父亲?他们是怎么劝的?(大屏幕出现课文片段)。

b面对别人的劝阻,父亲是怎样回应的?

(课件出示)请同学们读读,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意思差不多,后两句一模一样。)。

c同学们真是火眼金睛!是啊,父亲的回答就是这样简单而有点重复的三句话,请四人一组合作讨论一下:父亲在说这三句话时分别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在分角色读一读。开始吧!

d交流。

《1》看着这些好心人,父亲多么希望能得到他们的帮助,所以恳求地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是的,此时的救援在与时间赛跑。多一个人的帮助,孩子就多一份生还的希望,所以父亲恳求地问道:谁愿意帮助我?)。

《2》消防队长负责指挥救援工作,消防队长来了,父亲似乎看到了希望,父亲此刻迫不及待的想得到消防队长的帮助。(消防队长来了,父亲似乎看到了孩子生还的希望,他迫不及待地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3》警察走过来,劝他马上回家,似乎在告诉他儿子已经没有希望了,劝他放弃,此时的父亲简直崩溃了(绝望了、悲痛欲绝),于是他问道:“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消防队长来了,父亲似乎看到了儿子生还的希望,他迫不及待地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警察走过来,却让父亲马上回家,这个一心要救儿子的父亲简直要崩溃了,于是他问道:“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f这位一心想救儿子的父亲,不理解为什么消防队长要拦住他,为什么警察要劝他马上回家,同学们,你能理解吗?(余震、爆炸、病菌——危险)。

3.此时父亲早已把自身的安危抛到九霄云外,此时的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请问:如果你是阿曼达的父亲,你会离开吗?为什么?

《1》儿子还在废墟之下,生死未卜,我当然不会离开。——一位多。

么坚定的父亲呀!

你会离开吗?

《2》活要见人,死要见尸。不找到儿子,我绝不离开。——一位多么坚忍不拔的父亲。

你会吗?

《3》我对儿子说过: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儿子在与。

死神搏斗,我一定要遵守诺言,一定要救出儿子。——一位多么恪守诺言的父亲。

4.同学们,请你告诉我:到底是什么力量支撑着这位父亲苦苦挖掘,不肯离开呢?(父亲对儿子的爱、父亲对儿子的承诺)。

5.简简单单的三句话,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份浓浓的父爱;简简单单的三句话,让我们读懂了这是一位(恪守诺言)的父亲,这是一位(坚忍不拔)的父亲,这是一位(永不放弃)的父亲,这当然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6.让我们再次读读父亲的这三句话。

当好心人劝他时,他恳求地问:“谁愿意帮助我?”

消防队长劝他时,他迫不及待地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警察来劝他时,他是崩溃地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7.还从哪儿能感受到父亲的了不起?

(课件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8.你想怎样来读这个句子?想一想,读一读,开始吧!

《1》请你读读这个句子好吗?(缓慢低沉)。

为什么要读的这么缓慢低沉?(突出父亲挖的时间长,筋疲力尽)。

《2》如果作者直接写他挖了36个小时,好吗?(罗列时间更突出了。

父亲挖的时间长,更能表现父亲的坚持不懈、坚韧不拔。)。

《3》时间是如此的漫长,父亲是多么的劳累!可他仍在苦苦挖掘,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你说这是一位(坚持不懈、永不放弃、坚忍不拔、)这当然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4》还有不同的读法吗?请你读读。《强调36小时、越来越快、声音。

越来越大》__________敬佩,着急。

《5》同学们,那可是大地震过后的36小时呀,也许(会发生大爆炸),

也许(会发生余震),也许(会再次发生塌方),也许(父亲因过度劳累而晕倒),也许(父亲什么也没挖到,一无所获)、可是这位父亲毅然决然地坚持着,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9.是什么力量支撑着父亲苦苦挖掘,不肯放弃呢?请你告诉我。(爱、承诺、决心、信念)。

10.这一切的一切,让我们不得不再次感叹,这的的确确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11.36小时过后,我们看到了这位父亲是这样一种形象。(课件出示: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全班齐读。

12.此时的他已是疲惫不堪,此时的他已是伤痕累累,就让这位了不起的父亲永远定格在我们心中。

四、拓展练习,情感升华。

1.看到此情此景,让我想起了20xx年汶川地震后这些父亲的形象。

2.学生在音乐中写话。

3.请你动情地读给大家听。

a亲爱的阿曼达,你渴不渴?饿不饿?你害怕吗?我来了,我要救你出来,一起回家。

b亲爱的阿曼达,你在哪儿?如果你怕了,就想一想,我就在你身边,我向你承诺过,无论发生什么,我都会跟你在一起的。你一定要坚持住,爸爸马上就来。等着我,我亲爱的儿子。

c亲爱的宝贝,你在那黑暗的废墟中渴吗?饿吗?害怕吗?如果害怕就闭上眼,想想我和你在一起时那些快乐的回忆。你一定要坚持,你忘了我常对你说的那句话吗?爸爸来救你了,相信爸爸,爸爸永远爱你。

4.谢谢同学们深情的话语。

有一个人将我们支撑,这个人就是——父亲。

有一种爱把我们萦绕,这种爱就是——父爱。

有一歌这样唱到:《父爱如山》。

这位坚忍不拔的父亲、这位恪守诺言的父亲,这位了不起的父亲,将永远定格在我们心中。这位了不起的父亲,又有着一位怎样了不起的儿子,下节课我们在交流探讨。

父亲。

了不起。

儿子。

冀教版四年级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二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写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重点句子,体会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表现父爱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媒体资源。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5月12号的四川大地震吗?地震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是无穷的,然而,在灾难中人与人之间表现出来的情感是震撼人心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个发生在美国洛杉矶的感人故事--《地震中的父与子》。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轻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2.小组合作:学习并互相检测生字。

3.教师检测学生生字的掌握情况。

4.指名读课文,检查学生是否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流利。

教师播放课文朗读的媒体资源,加深学生的生字词学习。

三、再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2.汇报交流读书情况,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精读课文,体悟情感。

1.自由朗读课文,在自己感动的句子旁做上标记,也可以写下自己的感受。

2.小组内部交流讨论读书体会,随机指导学生朗读。

四、作业设计,预留问题。

1.抄写文中生字词。

2.想一想文章哪些地方描写了这对父子了不起,这些句子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为什么文中反复出现“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新词。

2.复习内容: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品读感悟,体验情感。

1.读文章最后一自然段“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这是提领全文的关键句。抓住“了不起的父与子”品读全文,也可以参考其他重要语句。如,“他挖了8个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3.学生汇报交流: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感悟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

(1)说父亲了不起,是因为,其他孩子的父亲“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而这位父亲一直不停地挖掘。人们劝阻他,“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他便埋头接着挖。”“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为了儿子,决不放弃,实现对儿子的承诺。多么坚忍不拔、决不放弃的父亲!多么恪守诺言、有责任感的父亲!

(2)说儿子了不起,是因为在长达38小时的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水,没有食物,只有恐惧与危险。然而7岁的阿曼达却能在这种环境下,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当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同死神搏斗,最终生还,巨大的精神力量来自对父亲真诚诺言的信赖。奇迹的出现来自伟大的父爱。

4.文中反复出现“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为什么?

文中出现了3次,因为它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是儿子在绝望中满怀信心的力量源泉,也是父亲坚持到底决不放弃的原因。反复出现,多处呼应,通过父亲的责任感充分表现了崇高的父爱,通过儿子对父亲诺言的深信不疑说明对父亲多么信赖。

三、感悟写法,读写结合。

让学生抓住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具体语句感悟。

2.今天我们从课文中体会到了伟大无私的父爱,可是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经历这种惊心动魄的事。父母的爱啊就是早起为我们热好的牛奶,就是上学路上一声声的叮咛,就是风雨中加在我们身上的棉衣……每一天我们都感受着父母那种无微不至、体贴入微的关爱。请你描写自己生活中关于亲情温暖的一件事。

四、布置作业。

1.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把文章改编成课本剧。

冀教版四年级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三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伴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这篇文章特点可以用这么一句话的概括:简洁而质朴的语言中蕴含着浓郁而深沉的情感,看似平铺,却不平常。可以说这篇课文是一篇情感教育的文章,教这篇课文不仅仅是让学生在语文基础层面有所提高,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情感层面能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体味亲情的力量(本文父子情深),进而通过这种亲情教育达到让学生学会感恩父母,学会理解父母。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并理解本课生字、生词。积累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和语言的佳句。

标签:杂谈分类:教学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本组课文重点是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地震中的父与子》描写是是1994年,美国洛杉矾发生大地震,一位年轻的父亲奋不顾身地挖了38小时,救出了儿子和他的同学的事,父与子凭着坚定的信念创造了一个人间的奇迹。

课前备课时,我深入钻研教材,从教材的实际出发,紧扣教学目标和重点,对课堂中所提出的问题精挑细选,对所教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根据教学重点设计提问。先找出课文中评价父与子的句子“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设计提问,“子不起”是什么意思?抓住“了不起的父与子”品读全文,及其它重点句,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等等描写父子语言,行动,外貌的句子,指导读,体会,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课堂上讲课时,我力求提出的问题围绕课文重点,按照课前的预设进行教学,从“父”与“子”两个方面来理解。说父亲了不起,找出描写父亲了不起的段落,重点是课文的3、5、12自然段,先让学生朗读,谈谈体会,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放回课文中,再读,读出相应的语气。并引导学生想象当时情境。体会38小时有多长,平时这么长的时间,人们都干些什么,而父亲的38小时只是在干着一件事,不停地挖掘,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自学思考,从而使学生体会到父亲为了儿子,快不放弃,实现对儿子的承诺。多么坚持不懈、决不放弃的父亲!多么恪守诺言、有责任感的父亲!说儿子了不起,我让学生找出体现儿子了不起的段落,是课文的16、22自然段,指名读,然后让学生谈体会到了什么,在老师的讲述下,引导学生体会年仅七岁的阿曼达在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食物,没有水,只有恐惧与危险的情况下,苦苦等待父亲的救助,但他却能在这种情况下,告诉同学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当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让我的同学在出去吧!”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儿子的子不起。这时,我又提问:“这真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是课文中的哪句话支撑着他们共同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为什么文中3次出现类似的话?”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自学思考,激发了学生思维的波澜。是有效提问。

这节课上完后,我及时的反思了本节课上的提问是否是有效提问,我觉得本节课能抓住课文重点精心设计提问,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促使学生积极的思考,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很高,是有效提问。但我在文本的把握处理上,还是有不足之处,只抓住了文本的主干部分却忽略了其他细微的地方。这样是不够全面的,例如在教学“劝说”父亲部分,没有强调指出,没有让学生充分地感悟到当时的情势是那样的危急。这场地震空前的巨大,这里的损坏程度是及其严重的,人员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倒塌、爆炸、余震等危险。所以其他人基本上认为援救已经没有意义。课文结尾时我没有再强调父亲的了不起是因为父亲不仅救了自己的儿子,还救了其他13名儿子的同学,儿子的了不起是因为有了父亲巨大精神力量的支撑,他和同学才得以坚忍不拔地等到了父亲的救援,没有使父与子的了不起再次得到升华。如果那样教学效果会更好。此及彼,让学生学会感恩父母,理解父母的关爱。

三、说教法和学法。

(一)教学方法。

1、以读的方式和创设情境的方式并用,促进学生的感悟。让学生读得能达到“不知是他人之文,乃我之文也”的程度。让学生在情境中去感受那种真挚的父爱。

2.适当的设置一些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方法。

1.让学生做批注式的阅读。把自己喜欢的或者认为好的在自由读的期间做上相应的记号,并且写下自己的感想。

2.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从声情并茂地朗读中体味和理解课文。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深情导入,锁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板书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引导学生由地震一词想到就在我们身边发生的汶川大地震,教师在伤感音乐的伴随下用带有沉重的情感的语言表达出地震给人们带来痛苦,生死离别,流离失所,特别是地震中的父母,护子情深,也一去不复返。(这样导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能把握学习本篇课文的一个感情基调,激起学生的沉痛,难过,与伤感.为学习下文做好情感铺垫)。

第二板块:初步感知,夯实基础,训练概括能力。

在这一板块,教师先让学生先默读课文,然后利用多媒体出示教学目标要求理解并识记的词语(如地震混乱安顿昔日废墟坚定挖掘绝望爆炸叹息悲痛颤抖拥抱),教师先指导学生认读并理解这些词语,然后让学生用一段话将全文讲了一件怎么样的事概括出来。这样能达到一石二鸟的教学效果,既让学生认识了生字,又初步感知了课文,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再次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老师要这样板书课题。适当加以引导,将学生的思维引入理解“了不起的父子”。

第三板块:品读感悟。

这个环节我将着重从课文的重点句段入手,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到父亲和儿子是怎样的了不起。

我将分两个环节来进行教学:

第一环节,让学生理解父亲的了不起,这将主要从这么几个段落的解读:1-3段特别是第3段,让学生思考:父亲面对儿子被埋废墟的心情是如何的?对于表现父亲的心情的段落,我将重点指导朗读,让学生体会父亲的那种哭天抢地的痛苦和绝望的情绪;接着再从3-5段让学生通过读,理解即使众人都说毫无希望了并绝望的离开了废墟,父亲也没有因此而放弃解救儿子,然后再设问:是什么支撑父亲这样继续下去呢?让学生理解是父亲的承诺和爱,即:“父亲说过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由此可见父亲的了不起。6-11段让学生通过角色朗读,进而让学生理解,此处的对话是从侧面来反映父亲即使面对废墟可能伤害到自己,也仍旧奋不顾身解救儿子和不论发生什么也要和儿子在一起的那种坚定心情。由此又可见父亲的了不起。12段是重点段落,这是将父亲的坚定和奋不顾身集中描写的段落。通过父亲挖掘时间之久的描写和父亲的外貌描写反映了父亲为了儿子,决不放弃,即使艰难险阻也毫没有动摇对儿子的承诺,多么有责任感的父亲。

第二个环节:将让学生理解了不起的儿子。我将从16-23段来教。重点从16段和23段两个段落来教。这两段都是通过对儿子语言的描写来反映儿子的了不起的。16段,着重让学生理解儿子的坚强和勇敢,以及对父亲的信任。在长达38小时的漆黑瓦砾堆下,没有食物,拥有的只有恐惧与危险,但是儿子却心里时刻牢记着父亲的承诺,相信父亲会来解救自己,并鼓励同学坚持着生的希望,可见儿子又是多么的了不起,临危不惧。23段,当新的出口开辟后,儿子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同学,这种时刻为他人着想的精神,难道不能说是儿子的了不起的一方面。

第四板块: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让学生理解儿子的获救,是父亲与地震废墟殊死拼搏,奋不顾身的结果,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是父亲对儿子的一种无微不至的爱。

由此及己,由表及里。让学生谈谈学完这篇课文后的感受,教师适当的引导,这篇课文不仅仅是为了赞颂父亲的伟大,而是在教育我们孩子们要学会感恩亲情,让学生学会感恩并理解父亲、母亲,以及许多关心自己的亲人。他们这些人都为了我们孩子能幸福、健康成长而付出了不少的心血。

六、说板书设计。

父亲。

了不起爱。

儿子。

冀教版四年级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2.读懂课文,使学生受到父子亲情的感染,受到“爱别人以及做人应有责任感”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通过这件事怎样体现出父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秋天的怀念》,体验到了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今天,我们再来体验一下生命中的另一份重要的、伟大的爱——父亲的爱。

二、初读课文。

1.读通课文,注意读音。

2.再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后,一位父亲在希望非常渺茫的情况下救出了自己的儿子。)。

三、小组自学课文。

1.理清课文脉络。

2.课文结尾说这对父子了不起,为什么这样说?谈谈你的看法。

思考课文应该分成几大段?每一段主要写的是什么?

四、讨论交流。

1.课文结构:

第一段(1)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人们受到了伤害。

第二段(2~23)一位父亲去儿子的学校,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把儿子及其同学救了出来。

第三段(24)父子紧紧拥抱在一起。

父亲了不起是因为:坚定、疾步、埋头、满脸灰尘、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

儿子了不起是因为:不要害怕,我不怕藏(板书)。

3.通读全文,加深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1)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父爱是伟大的、无私的,它无处不在)。

(2)学生参照板书,逐步思考,独立概括中心思想。

五、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1.结合生活实例,教育学生学会关心别人,尤其是父母。

2.了解父母的生日和父亲节、母亲节的具体日期。

3.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回报父母恩情的事。

教案点评:

本课通过教学最终要让学生深知为人父母,最疼爱的是自己的子女,而作为子女,最应报答父母的恩情。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基本独立学习了《秋天的.怀念》之后,这篇课文更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主要通过阅读、思考、自学、讨论、感情地朗读课文,弄清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通过这件事怎样体会出父亲对儿子的爱有。同时还要将这种德育和美育的渗透落实到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教师又有意识地安排了“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的教学环节,让学生了解父母的生日和父亲节、母亲节的具体日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回报父母恩情的事。

探究活动。

以“父与子”为主题,小组合作编写小剧本,然后排练表演。

冀教版四年级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五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2课时。

把相关的句子制作成课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读书兴趣。

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溢着浓浓的父爱和母爱,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请你讲一讲生活中父母对你的爱。

2、是啊,父母的爱是平凡、朴实、无私的。母爱如太阳,热烈而温暖,父爱如海洋,深沉而含蓄。或许,我们并不在意他的存在。可是这种平凡的爱在我们生命遇到危险时会创造出惊人的奇迹。今天我们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和作者一起去体验伟大而无私的父爱。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轻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2、小组合作:学习并互相检测生字。

3、教师检测学生生字的掌握情况。

4、指名读课文,检测学生是否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三、再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事情是怎样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如何?

2、汇报交流读书情况,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朗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课文,画出令自己感动的句子读一读,并做批注写出自己的感受。

2、汇报交流读书体会,随机指导学生朗读。

四、布置作业,预留问题。

1、想一想文章哪些地方描写了这对父子了不起,这些句子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为什么文中反复三次出现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板书设计:

了不起。

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回顾课文内容。

2、1994年1月17日凌晨美国洛山矶西北部发生的这次地震造成62人死亡,9000多人受伤,25000人无家可归,桥梁坍塌,公路断裂。繁华的城市瞬间变成一片荒原。是父亲的坚定与绝不放弃,在儿子生命遇到突如其来的灾难时,创造出了惊人的奇迹。(板书课题)。

二、品读体验。

1、读文章最后一自然段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说一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2、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包含了几层意思?从哪里可以看出这对父子了不起,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读懂了什么?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的旁边。

3、汇报交流:重点引导学生从下面句子中理解和感悟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并带着自己的感受练习朗读。

父亲的了不起:

(1)他猛然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过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指导学生读出坚定的语气。)。

(2)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这位父亲直直的双眼中,你看出他在想什么?)。

(3)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作者不厌其详地把表示时间的词罗列起来,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儿子的了不起:

(1)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是你吗?(儿子凭什么认为来救他们的人是他的爸爸?)。

(2)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指导学生读出兴奋的语气。)。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三.感悟写法,读写结合。

1.引导:这篇课文生动感人。那么,你认为哪里写得好呢?课文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歌颂伟大的父爱,赞扬深厚的父子之情的。

让学生抓住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具体句子感悟。

2、今天我们从课文中体会到了伟大无私的父爱,可是生活中不是每个人都能经历这种惊心动魄的事。父母的爱啊就是早起为我们热好的牛奶,就是上学路上一声声的叮咛,就是风雨中加在我们身上的棉衣每一天我们都感受着父母那种无微不至、体贴入微的深深的爱,浓浓的情。请把这些生活中的小事选一件写下来,送给你的父母吧!

四、课外延伸,升华情感。

(一)、同学们,在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之后,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团聚了,请大家看大屏幕,这是课文中的插图,父子俩紧紧地抱在一起,幼小的儿子阿曼达笑得那么开心,这位可敬的父亲却哭了。巨大的喜悦占据了他的心,这个时候,笑和哭都表达着一种同样的感情,都表达着这位父与子之间的浓浓的亲情啊!同学们我想此时此刻,我们每个人都会由衷地对这对父与子发出祝福的?此时此刻,你会说些什么呢?想一想,同桌之间先互相说一说。

1、对这位父亲说:你真了不起,我敬佩你!.。

2、对这位父亲说:你的爱是真心的爱,你的爱给了孩子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这是最宝贵的东西。

3、对阿曼达说:你拥有这样的父亲真幸福呀!

4、对阿曼达说:你真了不起,在那种危险的时刻,你能平静地等父亲来救援,并且先让同学们出来,这是一般孩子很难做到的事。

5、想对父子说:是你们让我知道爱的力量有多么神奇。

6、爱和信任是可以创造奇迹的,有了爱没有做不到的事,像那首歌唱道死神也会忘而却步!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父亲。

了不起爱。

儿子。

冀教版四年级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知能目标:

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方法目标: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情感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阅读法、情境教学法、电教法。

教学准备:把相关的句子制作成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继续进行课前2分钟交流,谁来说说你所搜集到的有关父母之爱的好句子。

师:是啊,我们在父母的爱中长大。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看大家又从中感悟出什么。

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生说)。

师:地震中发生的事太多太多了,有太多的悲伤,更有着太多的感动。听,《生死不离》仿佛又把我们带回到去年的汶川地震,仿佛让我们又看到了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奇迹(播放视频)。

学习课文之前,老师先检查一下同学们预习课文的情况。

二、检查预习。

1、认读生字词。

2、检查读课文,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交流。

三、学习课文。

1、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了不起)。

师板书:了不起。

师: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屏幕出示自学提示)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你从哪些地方能体会出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可以在书上画一画重点的句子、词语,也可以写一写自己的感受,还可以读一读。然后四人一组交流一下。

交流:

师:为什么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父亲呢?请同学们先读读划记的语句,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师板书:父亲。

生: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1)指名读这段话,并说说怎样体会出父亲的了不起的。

(2)父亲一开始的心情是怎样的?

(4)谁能来读读这段话,读出父亲这种心情的变化?(指导朗读)。

生:就在他挖掘的时候,不断地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他们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他们已经死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来帮助我?”没有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1)指名读这段话,并说说怎样体会出父亲的了不起的。

(2)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对比)把谁和谁进行了对比?

(3)师:别的家长是大哭,然后绝望的离开,而父亲却是埋头接着挖。面对同样的情况,这位父亲的表现为什么能与众不同呢?(引读:儿子在等着我!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4)自由地读读这段话,读出其他家长的绝望和父亲的坚定。

指生读。

生:“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1)指名读这段话,并说说怎样体会出父亲的了不起的。

(3)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时间的漫长。(指生读)。

(4)师:同学们,36小时到底是个怎样的概念呢?12小时是一个--生接:白天。再过12小时是一个--生接:黑夜。在过12小时又是1个--生接:白天。统共是几天几夜呀?生:2天1夜。

(7)大家想,在挖掘的过程中,父亲还会遇到哪些困难?(生答)师:所以,父亲的衣服会(生接);到处都是(生接)。

(8)面对这么多的困难,父亲放弃挖掘了吗?(生答)板书:永不放弃。

是什么支撑着父亲,让父亲变得这么坚定,坚强?(生:不论……)师: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生齐读)儿子在等着我。

师:永远要跟儿子在一起的执着让阿曼达的父亲变得多么的了不起啊。(生齐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播放小提琴演奏《沉思》)假如他就是你的父亲,看到他为了找到废墟下的你,30多个小时,顾不上喝水、吃饭,更顾不上睡觉;没有人理解他,更没有人帮助他,他仍然在不停地挖呀,挖呀;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还是在不停地挖呀,挖呀。此时此刻,你会怎样读这段话?(生:心疼,激动,感动)。

(9)自己在下面练习读出这种感情。指生读,齐读。(配乐)。

师:方才我们体会了父亲的了不起,那你又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出了儿子的了不起呢?

交流:

生: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来救我,也能够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1)指名读这段话,并说说怎样体会出儿子的了不起的。

(4)师:瓦砾堆下,没有水,没有食物,甚至随着时间的推移,空气也越来越浑浊。7岁的阿曼达,经过两天一夜的等待,一定是渴极了,饿极了!但是对父亲的无限信赖让阿曼达充满了一定要活下去的信心和力量。坚信父亲会永远和自己在一起让阿曼达变得多么的了不起呀!请同学们再读这段话。

生:“不!爸爸。先让别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1)指名读这段话,并说说怎样体会出儿子的了不起的。

(2)先出去与后出去有什么不同?

(3)是什么让阿曼达如此勇敢?板书:对爱的坚信。

师:因为他相信:生接:不论……。

(4)自己读读这句话,读出儿子先人后己的精神及对父亲的信任。指生读,齐读。

师:下面我们分角色来读读父亲救出儿子的这部分内容。老师读旁白,男同学读父亲,女同学读儿子。读之前,老师想问问大家,经过38小时的挖掘,父亲终于挖出儿子了,并且知道儿子还活着,这时是什么样的心情?儿子在等了38小时后,终于听到了父亲的声音,他是什么心情?(生答)师:我们在读的时候,要读出这种父亲和儿子这种惊喜、激动的心情。(开始读)。

师: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创造出了地震中的奇迹。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的结尾。

师: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一起,这句话就像一根纽带,将地震中的父与子紧紧联系在一起。

师:当父亲疲惫不堪,就要倒下的时候,是这句话给了他无穷的力量--。

生齐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一起!

师:当儿子饥渴难耐,难以支撑的时候,是这句话给了他无尽的希望--。

生齐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一起!

师:让我们记住--。

师:让我们记住--。

生齐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让我们把父子幸福相拥的镜头永远定格在我们的记忆当中。课后,请同学们完成课文后面的小练笔,并读一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

板书设计: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一起!

父:永不放弃子:对爱的坚信。

冀教版四年级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评赏,教师的点拨,了解火烧云色彩的绚丽和形状的变化多端。激发学生爱美、爱自然的感情。

2.学习作者观察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1.评点中了解火烧云的特点。

2.了解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整体入手,捕捉重点。

1.回顾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那绚丽的霞光把地面照射成了一个多彩奇妙的世界,而天空的火烧云又有什么地方让你觉得神奇、美丽呢?(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颜色、形状)。

2.指名学生读书,师生评点。

评:读的流利、正确,洋溢着喜悦之情。

语言活泼,充满了对火烧云的喜爱。

3.过渡。

二、师生互动,精读精评。

1.自由朗读第二段,想想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各有什么特点?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

2.讨论,交流:

生评:颜色多:红通通、金灿灿……。

师点:屏显相关文字、颜色。帮助学生形象化理解。

生评:颜色多: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

师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说出天空可能有的其他颜色。

生评:颜色变化快: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

师点:引导学生体会两个句子的不同含义。

(屏显以下文字:)。

(1)、一会儿红通通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

(2)、有时红通通的,有时金灿灿的,有时半紫半黄,有时半灰半百合色。

生评:形状多:马、狗、狮子。

生评:形状变化快:一会儿、眨眼间、跑着跑着……。

师点:其实火烧云就像一幅幅抽象画,只要你展开丰富的想象,天空中就什么都有。看,天空里又飘来一朵云。(屏显动画)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展开想象,说出云朵的变化。

3.小结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变化又多又快,同学们可以用哪两个词来概括?

引导学生说出:五光十色、瞬息万变。

三、总结学法,赏读课文。

1.火烧云实在是太奇妙了,可还没等人们欣赏够,它就下去了。齐读最后一段,体会人们当时的心情。(余兴未尽)。

引导学生概括出写作方法:仔细观察,发挥想象,注意积累。

3.让我们再来回味一下火烧云的神奇与美丽,选择你最喜爱的一段,用最饱满的感情读一读。

4.齐读。(屏显动画,音乐伴奏)。

冀教版四年级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八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关键词句,感受三月桃花水的特点。

3、体会课文中描述的春水的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根据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语言的美感。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描述的春水的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课件)美丽的原野,美丽的桃花水。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你看到的“桃花水”。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出示生词,先自己读,再指名读。

3、交流:同学们在预习时通过查字典解决了哪个词语?

4、默读课文,读完后想一想:三月桃花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尝试精读感悟情感。

同学们真棒,两次读课文之后,三月桃花水那悦耳的流淌声和清澈的身影已经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就是你们读书所得。让我们再用心读读课文,圈一圈、画一画有关的语句。

(一)水声如什么?(音乐)。

1、学生交流画出的语句。

2、(学习第4自然段)请大家先想一想这一段该怎样读,再自由练读。通过朗读体现自己的心情。

3、指名朗读,男女生进行朗读比赛。

4、教师引读第3自然段,全班有感情朗读第4自然段。

5、这样动听的流水声,你想用一个什么句子来夸夸它?(仿照“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学习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

(二)水清如什么?(明镜)。

1、由学生交流画出的语句。

2、(学习第6自然段)它看到燕子、垂柳、姑娘……怎么能说明“水清如明镜”呢?(倒影。)。

3、让我们也做一次大饱眼福的桃花水,尽览水中美景——学生自由练读。

4、想不想看一看水中美景?请大家闭上眼睛,看你能看到些什么。指一名学生配乐朗读。其他学生闭目想象。(播放音乐)。

5、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四、总结全文。

1、三月桃花水,声如竖琴之音,清如春天明镜,怎能不叫人沉醉,叫人流连——全班齐读第7自然段。

2、读到这儿,你有不懂的地方吗?

3、全班配乐朗读全文。

冀教版四年级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九

繁星(七一)。

这些事——。

是永不漫灭的回忆;。

月明的园中,

藤萝的叶下,

母亲的膝上。

繁星(一三一)。

大海啊!

哪一颗星没有光?

哪一朵花没有香?

哪一次我的思潮里。

没有你波涛的清响?

繁星(一五九)。

母亲啊!

天上的风雨来了,

鸟儿躲到它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

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__________。

本诗作者冰心,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冀教版四年级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十

1、认识8个生字。

2、了解故事内容,体会做人要讲究认真,讲究实在的道理。

3、学习作者叙述清楚、有条理的表达方式。

4、学习独立阅读课文,培养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从感人的故事中,感受父亲为人和做事的真诚。

教学难点:学习叙事清楚有条理的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

1、powerpoint课件。

2、音乐《冰糖葫芦》。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播放歌曲《冰糖葫芦》。

2、在解放前的天津,就有一位卖糖葫芦的人,他的糖葫芦做得非常漂亮,味道特棒,在天津很有名气,想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万年牢》的作者新凤霞的父亲。(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理解“牢”在字典中有几种解释,分别是什么?

2、“万年牢”是什么意思?(永远坚固、永远结实)。

3、万年牢与糖葫芦究竟有什么关系呢?轻轻打开语文书,翻到22页。昨天我们预习了这一课,生字词会认了吗?我们来试着认一认。(出示课件:生字词)。

句1:红果、海棠去了把儿和尾,有一点儿掉皮损伤的都要挑出来,选出上好的在阳光下晾晒。

句2:小时候,我给父亲当帮手,把炉火闷好,再把一块大理石板洗擦干净,擦上油备用。串糖葫芦的竹签,由我一根根削好、洗净、晾干,然后一捆捆放在父亲手边。(这里有几个多音字,谁能把它们读准。)。

句3:父亲的认真劲儿,在卖糖葫芦的人当中出了名,人称“小辫儿糖四”,因为清代父亲受过宫廷里做糖货的师傅传授,一直留着辫子提篮叫卖糖葫芦。

(先自己试着读一读。再逐句指名读或齐读。)。

三、围绕提示,深入探究:

1、师: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学习之前,我们要先理出自学提示。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提示学习课文。(课件出示自学提示:1、课文围绕父亲做糖葫芦讲了几件事情?2、课文题目“万年牢”在文中出现了几次?画出相应的语句。3、这三处“万年牢”之间有什么联系?)。

请大家根据自学提示学习课文,并拿出笔来,做相关批注。

师:再次读文我们又有了新的收获。现在我们一块儿围绕自学提示,来交流交流收获吧。就从第一个问题开始吧。课文围绕父亲做糖葫芦讲了几件事情?(学生回答)。

2、学生回答第二个问题,找句子,交流后并读读。(课件出示三个句子)。

句1:父亲说:“我的糖葫芦糖蘸得均匀,越薄越见功夫,吃一口让人叫好,蘸出的糖葫芦不怕冷不怕热不怕潮,这叫万年牢。”

句2:公平买卖走正道,顾客点头说声好,回头再来这是宝,做生意讲实在是万年牢。

句3:父亲教导我做万年牢,就是要做个可靠的人,实实在在的人。

3、学生齐读这三个句子。

4、深入品析这三个句子。

(一)理解第一个“万年牢”。

a、指名读这个句子,这句话中的万年牢指的是什么?(糖葫芦)。

b、万年牢的糖葫芦,是怎样的糖葫芦?(不怕冷、不怕热、不怕潮的糖葫芦。)不怕冷、不怕热、不怕潮,看来糖葫芦的质量是很不错的。

c、这样好的糖葫芦,是怎样做出来的呢?请你小声读课文2、3、4自然段,拿起笔圈画出相关词句。

重点研读句子1:红果、海棠去了把儿和尾,有一点儿掉皮损伤的都要挑出来,选出上好的在阳光下晾晒。

读着父亲选料的过程,你的脑海中会跳出一个什么词?

(预设:精挑细选、精细、认真、细致)。

再读这个句子,你是从哪些词儿体会到父亲的认真,父亲的细致?

(去了把儿和尾一点儿都要上好)说明父亲对买来的材料又要经过严格的挑选,谁能把父亲的认真,细致通过朗读表达出来。(指名读句子。)这真是一位做生意非常实在、认真的人啊。不仅如此,父亲对待这项工作也是精益求精的。

(二)理解第二个“万年牢”。

a、父亲做糖葫芦用心,做生意也是如此。我们齐读第二句话。(课件出示生读第二句话)。

b、读了父亲的这句话,说说你对这个“万年牢”的理解。(生谈看法)。

c、什么是“正道”?(预设:不骗人,不掺假,不干坏事,做生意不会缺斤少两……)。

正道用父亲的话说就是什么?在文中找找。(生说——就是凭良心做买卖。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父亲的生意经是什么?(公平买卖走正道)。

从哪儿能看出父亲做买卖讲究公平实在?请默读课文的5、6自然段。读一读,画一画。(不满意,看不下去,不听、辞去工作)。

共3页,当前第2页12。

e、谁再来谈谈你对第二句话中的“万年牢”的理解?(生说)指父亲做生意讲究实在,这样做生意必然会受到顾客的信赖,赢得众多的回头客,生意会越来越兴旺,当然是“万年牢”啊!(板书:生意)。

(三)理解第三个“万年牢”。

b、想一想,这里的万年牢指什么?(板书:做人)。

c、你认为怎样的人就是万年牢的人?(可靠的人,实实在在的人)。

d、(屏显三个句子)现在让我们再次回顾这三个句子,一边读,一边想想它们的含义。(生齐读句子)。

e、这三处的万年牢之间有什么联系?

小结:启发学生懂得:这三处“万年牢”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关系。万年牢的产品质量赢得了生意的万年牢,万年牢的生意靠的是诚实、守信的“万年牢”的人品。

三处“万年牢”由做糖葫芦到做生意到做人,一环紧扣一环,叙事清楚,很有条理。我们要学习这种按一定线索写事情的写作方法。

四、随文延伸,升华情感。

冀教版四年级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十一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学写14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里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格,从中感受“自尊者自立”的道理。

第一课时。

导入。

同学们,古人有饿死不吃嗟来之食的名言,讲做人要有尊严。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的是一位外国的年轻人,从他的行为和做法中,会给我们很多新的启示。

学生自读课文。

1.自学生字新词。

2.质疑问难。

3.想一想,课文只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检查生字新词的认读和理解。

2.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4.指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短文只要写了一个逃难的年轻人,在饥肠辘辘的情况下,没有接受人们送给他的食物,而是执意用自己的劳动,换取了事物,赢得了做人的尊严)。

课堂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概括地写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深入朗读,品味词句。

1.要求学生边读书,边画出:

描写小伙子神态的句子:“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

描写年轻人动作的句子:“他的喉咙上下动了动”“年轻人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2.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这些句子,从内容上体会思想。

3.从描述中看,这个年轻人是个怎样的人?他是怎么想的?

点拨,揭示中心。

1.讨论:年轻人的表现令人钦佩,更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2.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提问:这个年轻人是谁?是什么使他从一无所有,到拥有一笔让所有美国人羡慕的财富呢?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诚实的劳动和做人的品质是多么重要。它能成就人的一生。

结合自身实际,谈感受。

鼓励学生从小就要有自尊心,无论什么时候都要靠自己的诚实劳动来获取自己想得到的东西。

指导学生带感情朗读课文。

1.自由读。

2.指名读。

3.分角色读。

布置作业。

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可以出示有关“尊严”和做人方面的格言,让学生读一读,并试着拟一条人生格言。可提示学生从“什么是尊严”和“尊严的意义”以及如何做人等方面去想,然后交流。

冀教版四年级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十二

是啊,生活中的很多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揭示事物之间联系的科学小品文,题目就是——《人类的老师》板书课题,男女生对读,齐读。

二、初读课文,检查字词。

过渡:这是一个特别能激发阅读兴趣的题目,看了他,你会产生什么疑问?

生:人类的老师指的是什么?

(1)听朗读录音,解决问题。

生:人类的老师指自然界中的生物。

师:你能从课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吗?

生:生物真的是人类的好老师啊!板书:生物。

介绍这是文章的中心句。

(2)回顾文章,说事物。

(3)回想一下,课文中都提到了哪些生物,记住哪个就说哪个!

学生汇报,教师依次张贴事物图片(鸟类、蜻蜓、苍蝇、蚊子、蜜蜂、鲸)。

过渡:瞧!为什么我们把这些生物都称为人类的老师?接下来,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走进课文。

(4)检查字词,读通句子。

男女pk赛男女生抽卡片,其他同学跟读。

三、学会表达,感知内容。

(一)出示游戏攻略。

(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存在联系的事物,画出相关语句,理清他们之间的联系。

(2)和同桌交流,轮流发言,每次选出一种事物,注意说明他们之间的联系。

注:交流时,老师要随时点拨、指导。

(二)学生汇报,文字连连看的成果。

重点词语、句子的理解:

机翼:文中带这个词的句子很长,谁能给大家读准确?读长句子的时候,要注意句子中的停顿,怎样找准停顿呢,就是要理解句子的意思,你再读一读,找学生读,齐读!

流线型:像鲸这样前圆后尖,非常光滑的外形就叫“流线型”

小结:看来,自然界中的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有一门学科就是专门研究生物与人类之间联系的,它就叫仿生学。

(三)介绍仿生学。

仿生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人们研究生物某些器官的构造和功能,从中得到启示并进行模仿,研制成功新的仪器、机械,这门科学就叫仿生学。

四、拓展延伸。

像这样,人类模仿的生物还有很多很多,文中的作者不可能一一介绍,你还知道哪些仿生学的例子,说说看!

老师也收集了一些仿生学的例子,展示资料。

五、总结全文。

看来自然界真是太奇妙了,它给予了我们那么多的启发,我们发明创造出这么多的新事物。我想,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积极探索,一定会发现更多的奥秘!

六、作业。

1、以“——的自述”为题目,介绍一种文中的生物。

2、收集更多的有关人来以生物为老师的资料,同学之间交流。

冀教版四年级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十三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1.学会12个字,认识9个字。能借助工具书和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理解“伶牙俐齿、呈现、真谛”的意思。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情境创设,细细品读体味诗句,情感熏陶,突破重难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在了解全文大致内容的基础上,使孩子们感叹文字的强大生命力与变换无穷、净化心灵的魅力。

教学重点:

精学课文1-5自然段,品读体味诗句,理解课文内容,能感情朗读。

(本课1-5节中的诗句是教学重点。要带领学生细细品读、体味,是帮助理解第6自然段总结段落乃至理解全文大意的途径与关键。)。

教学难点:

品读体味诗句。

教具安排:生字卡。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见一个神奇的人,想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诗人(板书课题),当读到诗人两个字时,你们首先会想到什么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有关诗人的课文,看看作者眼中的诗人是什么样子的。

二.初读:

1、自读课文。

2、检查生字。

3、通读课文,正音。

4、回答:作者眼中的诗人是什么?(画家,音乐家,魔术师,哲学家,文学家)。

三、精读。

1、学习第1自然段:

(1)师:出示诗句:

“一池碧绿,映衬着白里透红的荷花。”

“蔚蓝的天幕,点缀着朵朵银花,片片白絮。”

(2)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

(3)指名生谈感受。

(4)指导朗读:读出画面的色彩美。

(5)师:这么美丽的画,诗人是用什么画出来的呢?(用文字)板书:用文字。

2、学习第二自然段:出示诗句。

“哗啦哗啦的雨声,吱吱喳喳的虫鸣,大自然的组曲想起来了。”

“公鸡的歌真了不起,喔喔喔--把黑夜拖走,喔喔喔--把太阳吊起!”

(1)自由朗读。

(2)说说你们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3)指导朗读:注意引导学生读出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声音特点与差别,有的是雄壮之声,有的则是细碎活泼之声,它们都富有强大的生命力,都是大自然中得天独厚的音乐家。同时读出公鸡那了不起的感觉。

(4)指名读、齐读。

师过渡:多动听的声音呀!诗人本领真大,能让沉默无声的文字奏出悦耳的乐章,你们觉得诗人了不起吗?诗人神奇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三.学习生字。

学习“绘、衬”等上排6个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

抽读生字卡片。

二.复习导入。

三.精学3-7自然段。

1、学习第三自然段:

师:下面我们再来看看两首诗句:(小黑板出示诗句)。

“斜阳醉倒了,摔了个跟头,跌在西山后。”

“我张开心灵的翅膀,飞进云端逐彩霞。”

师:读了诗句,你又有什么感受呢?

生自由发言。

2、学习第四自然段:

师: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另外两首诗句:(小黑板出示诗句)。

“什么东西最具破坏力?是自满!”

“自满破坏的是什么?是前途。”

师:读了诗句,你又有什么感受呢?

生自由发言。

3、学习第五自然段:

师:诗人除了是画家、音乐家、魔术师、哲学家以外,你们知道诗人还是什么家吗?(文学家)从哪里知道的?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指名或齐读第五自然段,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看法。你体会到了什么?(引导:为什么说诗人给文字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令平凡变得不平凡了呢?结合前面的任意出现的一首或几首诗句,可以谈谈你的想法。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本段。)。

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读出钦佩的语气。

师:是啊,这就是诗人,当你读这那些美妙的诗句……(师感情范读第6自然段,此段也是前1-5自然段的总结段落。)理解“真谛”一词。(做人的深刻道理)。

师:诗人是如此的伟大,了不起,你们喜欢诗人吗?你们钦佩诗人吗?你们想成为诗人吗?不要以为老师又在吹牛,其实呀,诗,并不是难学的东西。只要你们按照下面这样做了,你们一定能成为了不起的诗人!齐读第7自然段。

四.学习生字。

学习“具、幅”等下排6个字。

让学生多识记字形:“具”字里面三横;“肯”字注意上窄下宽,中间一横最长,“察”注意上中下结构,注意中间部分的写法与比例。还要让学生自己观察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美观。教师可适当作书写示范。

板书设计:

画家。

音乐家。

1.诗人魔术师神奇(用文字)。

哲学家。

文学家。

冀教版四年级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十四

麦哨》一课的“突发”现象处理的较为得当,但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因学生年龄特点,“捣乱”现象屡有发生,如何处理它,是我们小学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每当这时,我都思考:如何“蹲下来看学生”?如何让自己成为学生的朋友?了解学生,宽容学生!你对学生的宽容与理解,学生会一更大的积极进取回报老师。我们必须用新的教学思想和理念来指导。

如何真正地做到宽容呢?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品质。

(二)以民主与尊重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现代教学观强调:学生对教师的提问做出的反映是多元的。学生之间存在着个别差异,他们在接受新事物、感知新知识的同时都会有各自不同的见解和体验,他们是那么具有灵性和思想。教师应允许、尊重学生这种独特的体验,并激发学生进一步去发现、创造的热情,鼓励学生大胆的尝试、表现、创新,而不必担心他的回答是否会受到批评——无论他们的创造是多么幼稚和离奇。教师的态度对学生的创造性的发挥起着关键的作用。民主、平等的标志是尊重。尊重学生,就要学会宽容与接纳学生,允许学生犯错误。宽容即理解,是对学生人格自尊心的一种特殊尊重。成长中的学生难免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但是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错误老师完全可以宽容、谅解,用巧妙的方法加以化解,用鼓励的方式激励学生发现错误并自己改正错误。

尊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然而,当你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时,一定要冷静。如果我们把指责、批评、抱怨,换成启发、表扬、激励时,我想我们都将会看到另一种情景,一种让人喜悦的情景!

(三)、疾风骤雨春风化雨。

教师的宽容,象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气氛比起疾风骤雨更见效。她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创造出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无拘无束,更好的发挥创造力。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时,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牛顿,你的讥笑里中爱迪生。”

但是,也不能对其放任自流`任其胡闹,这就需要把握一个度,需要教师能够用敏锐的眼光去审视学生在课堂上的“恶作剧”的表象下是否是对知识的真正渴求的。

冀教版四年级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十五

本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叙述故事,记叙的是一位老妇人毫不客气地让乞丐搬砖头获取所得,使乞丐获得了自信和做人的尊严,从而依自己的劳动取得成功的故事。

二、教学目标。

1、借助学过的识字方法独立认识本课的17个生字,能熟练连词认读,掌握多音字。

2、正确书写本课11个生字,书写工整,笔顺正确。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独臂乞丐由不情愿搬砖到搬砖的复杂心理变化,从而从女主人那儿获得做人的尊严,懂得了自尊。

4、有感情朗读课文,在自读自悟中体会两个乞丐的不同,从而感悟到只有依劳动才能创造幸福。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尊严”这个单元,在前两篇课文中,我们认识了革命者叶挺和齐国的使者晏子,他们为了真理,为了国家始终坚贞不屈,维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另一篇课文《为了他的尊严》,再来看看这篇课文又和尊严有什么关系。学生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课题中的“他”指的是谁?

2、谁为了他的尊严?(学生边回答边随即板书,妇人——乞丐)。

(过渡:课文围绕着妇人和乞丐发生了什么事,我们来读读课文。)。

3、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边读边想课文围绕着妇人和乞丐讲了什么事。

4、课文中的生字都认识了吗?谁愿意来读一读?(出示生字)。

(抓住学生认读有困难的生字,重点指导,帮助学生记住。)。

5、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6、预习中,有不理解的问题吗?(学生边提问题,老师边把问题写在黑板上,并抓住学生提到的关键问题,用课件出示,作为本课的一个切入点。)。

7、这么多的问题中,你们想先研究哪一个问题?(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抓住关键问题进行探究,其他的问题说不定也会迎刃而解的。)。

(三)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2、那个独臂乞丐开始就情愿搬吗?后来为什么搬了?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的有关段落,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

(1)集体交流:学生抓住句子体会,独臂乞丐觉得自己是一个残疾人,已经非常可怜,妇人却让他搬砖,他很生气很不情愿。

(2)谁来读读这位乞丐的样子?体会“慷慨”的意思,并指导“慷慨”两个字的写法。

(3)出示句子“乞丐怔住了,他用异样的目光看着妇人,尖突的喉结像一枚橄榄上下滑动了两下。”让学生抓住乞丐表情的变化来体会他内心的变化,原来一只手也能干活,也有尊严。

(4)谁能带着乞丐恍然大悟的表情把他内心的变化读出来。

(5)学生读乞丐干活时的样子,说一说看到这一切感受到什么?

(学生抓住“整整……才……”、“气喘如牛”、“布满灰尘”、“汗水濡湿”等词语体会这搬砖的活对独臂乞丐来说很不容易,而且又累又脏。)。

小结:他感激的不仅仅是妇人给他的20元钱,更重要的是妇人的做法唤起了他的尊严。上路后的他结果怎样呢?(成了董事长)。

(8)我们去看看这位董事长吧。睡来读一读。

小结:原先可怜的乞丐今天却成了一位自信、自重的成功人士。

(小结:他不仅仅是没有挣到20元钱,更重要的是失去了自己的尊严。)。

4、再读这句话“砖放在屋前和放在屋后都一样,可搬不搬对乞丐来说就不一样了。”学生进一步体会搬不搬对乞丐来说的确不一样。

5、若干年后,成为董事长的乞丐又回到改变他一生的那位妇人家里,想不想听听他们说了些什么?请三个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

6、在他们的谈话中,有一句话就是同学们课前提出的问题,“妇人为什么不要报酬,还要把房子送给一只手也没有的人?”(学生抓住妇人说的话,体会到妇人也很有尊严,而且还很善良。)。

7、师生分角色朗读,再次体会妇人的美好品质。

(四)感情升华。

课文学到这儿,同学们一定收获很多,你们想说点什么?

总结:同学们说的都很好,是尊严改变了乞丐的命运,也是尊严使我们感到了妇人是高大而可敬的,尊严对我们每个人都是重要的,让我们珍惜尊严吧!

(五)布置作业。

1、阅读短文《嗟来之食》,围绕着尊严这个主题,谈谈你对文中主人公的认识。

2、搜集有关“尊严”的格言和故事。

冀教版四年级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十六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学习,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剪枝是为了得到更多的桃子。懂得“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录音,小黑板。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谈话,谁看过别人培养花草树木?

2、他们是不是经常拿把剪刀给小树修修剪剪?

3、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4、揭示课题29剪枝的学问。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

(1)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的,不理解的生字。

(2)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剪枝远近闻名疯长挥舞。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疯长远近闻名挥舞养分吸收营养。

(2)指名读一读。

(3)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领会部分词语的意思。

(4)指导书写生字:嚓疯靠注意间架结构难写的生字。

3、自由轻声读课文。

4、指名读课文,相机指点。

三、学习课文。

1、学习第5节,出示“减少是为了增加,还真是这么个道理。”

“我”认为什么里面还真有道理?

“减少”是为了“增加”是从哪个事情中得知的?

齐读第5节。

2、学习1、2节。

(1)“我”是不是一开始就这样认为?

(2)什么原因使我不解?

(3)自由读一读1、2节。

(4)读了射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王大伯是种桃能手,从哪里可以看出?

王大伯剪得多,从哪里可以看出?

剪掉这么多的枝条,我非常不理解,我是怎样问王大伯的?这两句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我的不解之情?指导朗读。

(5)指导朗读1、2两节。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

二、学习课文。

1、学习第3自然段。

(1)指导读。

(4)我听了王大伯的解释,有什么表现?

(5)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

2、学习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一读。

(2)春天到了桃花开得怎样?从哪里可以看出?

(3)指导朗读这几句。

(4)在桃园里和小伙伴们嬉戏的我盼望什么?

(5)指导朗读第4自然段。

3、学习第5自然段。

(1)指名读。

(2)王大伯桃园里结的桃子有什么特点?你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

(3)为什么我看到又多又大的桃子会又惊又喜,惊的是什么?喜的又是什么?

(4)那么剪枝的学问到底是什么?读最后一句。

(5)看看下面的事件中是不是也隐含这样的道理?

兵不在多,而在精。

妈妈常劝我考试要丢下思想包袱,才能考好。

学习贵在持之以恒,不能一口吃成一个胖子。

小结:看来“减少”是为了“增加”。这里面还真有学问,要不然它怎么会运用到各个方面呢?所以,我们平常做事也要注意这个道理。

(6)齐读这一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

1、朗读全文,说说剪枝的学问是什么?

2、小结:“剪枝的学问”告诉我们生活就是一本教科书,到处有学问,只要我们平时注意观察,善于思考,就能在生活中找到规律,更好地生活。

四、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22521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