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待问题和挑战时,保持积极的态度和乐观的心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困难。总结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使读者容易理解。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这些总结范文,或许能为你提供一些灵感。
外国诗两首说课稿篇一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以及其创作。
2.反复朗读,感受诗中艺术形象,体会诗人传达的情感。
3.质疑讨论,品味、明确诗歌意象以及传达的情感。
4.熟读成颂,体会诗歌或平实见真情或深邃闲自豪的特点。
教学重点。
1.复朗读,感受诗中艺术形象,体会诗人传达的情感。
2.质疑讨论,品味、明确诗歌意象以及传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反复朗读,感受诗中艺术形象,体会诗人传达的情感。
2.熟读成颂,体会诗歌或平实见真情或深邃闲自豪的特点。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设计。
二课时。
板书设计。
祖国。
我爱祖国(奇异的爱情)。
我爱草原、森林、大海、小路、灯光。
轻烟、车马、山头、白桦。
打谷场、农家茅房、小窗、节日夜晚。
(景物、家乡的人民)。
黑人“我”------黑人种族。
谈浓郁的寻根意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河流熟知的、孕育黑人古老文化的河流,如:
幼发拉底河、刚果河、密西西比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亲爱的同学,爱国主义是诗歌永恒的主题,更是诗人永恒的歌唱素材。今天,我们就将一同走进《外国诗歌两首》,一同去聆听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的爱国心声。
结合查阅的资料,请给大家介绍一下莱蒙托夫的生平。
参考:
莱蒙托夫(18---1841年),俄罗斯十九世纪继普希金之后伟大的诗人。14岁开始创作诗歌,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短短的十三年创作生涯里,他一共写下了四百多首抒情诗,名篇有《帆》、《浮云》、《祖国》。诗人继承了普希金的传统,把热爱祖国和歌颂自由作为诗歌创作的基本主题,风格沉郁中有钢劲。
《祖国》在怎样的背景下开始创作呢?
(参考)。
《祖国》,发表于1841年四月号的《祖国纪事》。针对1839年俄国斯拉夫派诗人霍米亚柯夫创作的歌颂沙皇的《祖国》,针锋相对、感情热烈地指出俄罗斯的伟大并不在于百姓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而是另有其他的因素。
今天,我们就将一同学习莱蒙托夫的《祖国》,一同去探究一下这篇充满强烈感情的作品。
二.自读,体会诗歌表现的意象以及传递的情感。
1.生自读感受,结合工具扫清生字障碍。
2.质疑讨论,师生合作解决生字障碍。
(投影)。
重要的字音:
虔信慰藉镶嵌。
重要的词义:
颤抖覆盖镶嵌。
三.讨论,明确诗歌表现的意象以及传递的情感。
讨论明确:
表达对祖国的情感,祖国往往被人们化身为母亲(长者)的形象;在本诗中的祖国却被赋予了情人的形象,如:我爱祖国,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2.“我”对祖国的爱“奇异”在何处?
讨论明确:
连我的理智也不能把它制胜。无论是鲜血换来的光荣,无论是充满了高傲的虔信的宁静,无论是那远古时代神圣的传言,都不能激起我心中的慰藉的梦幻。
4.诗中三节开始,“我”所爱的景物与上文有何异同?
讨论明确:
我爱草原、森林、大海、小路、灯光。
轻烟、车马、山头、白桦。
打谷场、农家茅房、小窗、节日夜晚。
(景物、家乡的人民)。
四.听读,明确诗歌表现的意象以及传递的情感。
1.诗中哪些词语体现出了诗人对祖国的爱?
讨论明确:
爱、奇异;也不能、无论是、无论是、无论是、都不能;但、凄清冷漠的沉静、随风晃动的无尽的森林、汹涌的河水的奔腾、爱乘、奔上村落间的小路、透过那苍茫的夜色、惦念、点点颤抖的灯光、爱、轻烟、大队车马、闪着微光的白桦;人所不知的快乐、堆满、打谷场、覆盖、农家茅房、镶嵌、小窗、直、更深夜半。
2.听读,明确重音部分。
五.熟读成颂。
第二课时。
一.导入。
结合资料,请给大家介绍一下美国诗人、小说家,黑人文艺复兴的领导者休斯的生平以及创作。
(生畅所欲言)。
参考:
休斯,被誉为“黑人桂冠诗人”。写国小说、剧本、自传以及诗歌,以诗歌的成就最高。代表作《哈姆雷的莎士比亚》、、《单程票》、《延迟的梦之蒙太奇》。
休斯的创作植根于美国黑人生活,对他们的痛苦生活给予同情,讴歌了他们美好的情感,悠远流长的文化。创造性地把黑人民歌引入诗歌创作,形成了轻松、活泼、豪迈奔放的风格,对美国黑人诗歌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今天,我们就将学习他的一篇佳作《黑人谈河流》。
二.自读,体会诗歌表现的意象以及所传达出的情感。
1.生自读感受,结合工具扫清生字障碍。
2.质疑讨论,师生合作解决生字障碍。
(投影)。
重要的字音:
深邃潺潺瞰望。
重要的词义:
晨曦黝黑。
三.讨论,明确诗歌表现的意象以及所传达出的情感。
1.诗中的黑人化身为怎样的形象?
2.“我”谈河流,谈到了怎样的河流?
讨论明确:
河流的古老黝黑预示着历史的悠久;我反复出现在古老河流边,预示着文明的创造离不开黑人的努力;灵魂像河流,预示着我牢记祖先悠久的文明与历史,充满了民族的自豪感。
4.诗中“我”仅只作者吗?
参考:
黑人“我”------黑人种族。
谈浓郁的寻根意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河流熟知的、孕育黑人古老文化的河流,如:
幼发拉底河、刚果。
四.听读,体验诗歌表现的意象以及所传达出的情感。
五.熟读成颂。
外国诗两首说课稿篇二
过程: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关于作者:
普希金,俄国的伟大诗人。
本诗主题:
这是一首哲理抒情诗,读了这首诗后同学们一定会有像高尔基所说的“我开始读普希金诗时,好像我走进了树林中的一片草地,到处盛开着鲜花,到处充满着阳光”的感觉。
首先朗读全诗,了解诗的大体内容。
一、词。
解词:
忧郁:忧伤,愁闷。
向往: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
瞬息: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时间。
二、学习本诗。
思考:
1、这首诗蕴含着什么人生哲理?
生活是本教科书,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才能战胜挫折,真正学会生活。
2、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诗人用诚挚的语言倾诉了自己对生活的体会,假如受到了生活的欺骗,不要消沉,要积极面向未来,战胜自己,做生活的主宰。
《未选择的路》。
关于作者:
罗伯特·弗罗斯特,美国著名诗人。他出版过十多部诗集,其中包括他的成名作《波士顿以北》集,另外还有《山罅》、《新罕布什尔》、《西流的小溪》、《见证之树》、《在林间空地》等。他的诗歌独具风格,以口语人诗,生动朴实地描写了田园风光和农村日常生活。他的诗充满了美国的乡土气息,流传广泛,深为人们喜爱。
先朗读本诗,熟悉全诗。
一、读准加红字的音。
伫立()涉足()萋萋()。
诱人()幽寂()人迹()。
二、解词。
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三、学习本诗。
思考:
1、“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这句话象征了什么?为什么?
“我选择了其中的一条”象征了如何抉择人生的道路;这条路上人迹罕至,代表着这条路也许更艰辛、更需要开拓,正因为如此,才更具有魅力。
2、本诗能寄寓着诗人无限的人生感慨的句子是哪些?
一片树林里分开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3、这首诗语言有什么特点?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情感真挚,读来亲切。在朴素自然的语言中蕴含深刻的哲理。
第12页 。
外国诗两首说课稿篇三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关于作者:
普希金,俄国的伟大诗人。
本诗主题:
这是一首哲理抒情诗,读了这首诗后同学们一定会有像高尔基所说的“我开始读普希金诗时,好像我走进了树林中的一片草地,到处盛开着鲜花,到处充满着阳光”的感觉。
首先朗读全诗,了解诗的大体内容。
一、读准字音。
忧郁向往瞬息。
二、词。
解词:
忧郁:忧伤,愁闷。
向往: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
瞬息: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时间。
三、学习本诗。
思考:
1、这首诗蕴含着什么人生哲理?
生活是本教科书,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才能战胜挫折,真正学会生活。
2、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诗人用诚挚的语言倾诉了自己对生活的体会,假如受到了生活的欺骗,不要消沉,要积极面向未来,战胜自己,做生活的主宰。
《未选择的路》。
关于作者:
罗伯特・弗罗斯特,美国著名诗人。他出版过十多部诗集,其中包括他的成名作《波士顿以北》集,另外还有《山罅》、《新罕布什尔》、《西流的小溪》、《见证之树》、《在林间空地》等。他的诗歌独具风格,以口语人诗,生动朴实地描写了田园风光和农村日常生活。他的诗充满了美国的乡土气息,流传广泛,深为人们喜爱。
先朗读本诗,熟悉全诗。
一、读准加粗字的音。
伫立()涉足()萋萋()。
诱人()幽寂()人迹()。
二、解词。
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三、学习本诗。
思考:
1、“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这句话象征了什么?为什么?
“我选择了其中的一条”象征了如何抉择人生的道路;这条路上人迹罕至,代表着这条路也许更艰辛、更需要开拓,正因为如此,才更具有魅力。
2、本诗能寄寓着诗人无限的人生感慨的句子是哪些?
一片树林里分开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3、这首诗语言有什么特点?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情感真挚,读来亲切。在朴素自然的语言中蕴含深刻的哲理。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示例由本站会员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外国诗两首说课稿篇四
它把什么抛弃在故乡?
呼啸的海风翻卷着波浪,
桅杆弓着身在嘎吱作响……。
唉!它不是要寻找幸福,
也不是逃离幸福的乐疆!
下面涌着清澈的碧流,
上面洒着金色的阳光……。
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
你在欢乐中倾注了你的翅膀!
你在欢乐中倾注了你的心。
你不是太阳,你不是月亮,
难道你的乐趣就少了几分?
你完成了你的生存,
你点亮了你自己的灯;
你所有的都是你自己的,
你对谁也不负债蒙恩;
你仅仅服从了。
你内在的力量。
你冲破了黑暗的束缚,
你微小,但你并不渺小,
因为宇宙间一切光芒,
都是你的亲人。
外国诗两首说课稿篇五
这是一首哲理抒情诗,读了这首诗后同学们一定会有像高尔基所说的“我开始读普希金诗时,好像我走进了树林中的一片草地,到处盛开着鲜花,到处充满着阳光”的感觉。
首先朗读全诗,了解诗的大体内容。
一、读准字音。
忧郁向往瞬息。
二、词。
解词:
忧郁:忧伤,愁闷。
向往: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
瞬息: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时间。
三、学习本诗。
思考:
1、这首诗蕴含着什么人生哲理?
生活是本教科书,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才能战胜挫折,真正学会生活。
2、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诗人用诚挚的语言倾诉了自己对生活的体会,假如受到了生活的欺骗,不要消沉,要积极面向未来,战胜自己,做生活的主宰。
《未选择的路》。
关于作者:罗伯特弗罗斯特,美国著名诗人。他出版过十多部诗集,其中包括他的成名作《波士顿以北》集,另外还有《山罅》、《新罕布什尔》、《西流的小溪》、《见证之树》、《在林间空地》等。他的诗歌独具风格,以口语人诗,生动朴实地描写了田园风光和农村日常生活。他的诗充满了美国的乡土气息,流传广泛,深为人们喜爱。
先朗读本诗,熟悉全诗。
一、读准加红字的音。
伫立()涉足()萋萋()。
诱人()幽寂()人迹()。
二、解词。
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三、学习本诗。
思考:
1、“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这句话象征了什么?为什么?
“我选择了其中的一条”象征了如何抉择人生的道路;这条路上人迹罕至,代表着这条路也许更艰辛、更需要开拓,正因为如此,才更具有魅力。
2、本诗能寄寓着诗人无限的人生感慨的句子是哪些?
一片树林里分开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3、这首诗语言有什么特点?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情感真挚,读来亲切。在朴素自然的语言中蕴含深刻的哲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外国诗两首说课稿篇六
面对大自然,诗人有唱不完的歌。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敏锐地捕捉到两种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发出“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感叹;而在俄国田园诗人叶赛宁的笔下,夜是那么静谧、美好,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蝈蝈与蛐蛐。
[1]。
济慈。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隐藏在阴凉的林中,就有一种声音。
在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上飘荡,
那就是蝈蝈的乐音啊!它争先。
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
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
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
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
一片宁静,从炉边就弹起了。
蝈蝈的歌儿,在逐渐升高的暖气,
昏昏欲睡中,人们感到那声音。
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
夜
[2]。
叶赛宁。
河水悄悄流入梦乡,
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夜莺的歌声沉寂了,
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夜来临,四下一片静,
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大河银星万点,
小溪银波微漾。
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
也闪着银色光芒。
夜来临,四下一片寂静,
大自然沉浸在梦乡。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研讨与练习。
二反复朗读《夜》,完成下列各题。
1.用你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中所写的夜景。
2.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3.这首诗与郭沫若的《静夜》给你的感受有什么异同?
三从下面两题中选做一题。
1.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或“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为题,写一段抒情性的文字。
2.去感受夜色,写一篇抒情短文或几行小诗。
蝈蝈与蟋蟀。
济慈。
大地富诗意,绵绵无尽期:
日炎鸟倦鸣,林荫且栖息。
竹篱绕绿茵,芳草新刈齐;
其中忽有声,绕篱悠悠起—。
原是蝈蝈歌,欢乐渠为首;
仲夏多繁茂,泛若不系舟,
享之不能尽,歌来不知愁;
偶然有倦意,野草丛中休。
大地富诗意,绵绵永不息:
冬夜洵凄清,霜天多岑寂,
此时有灶炉,火焰暖人心。
蟋蟀乘雅兴,引吭吐妙音;
主人嗒然坐,似眠又似醒,
莫非蝈蝈歌,来自远山青。
(孟光裕译。孙梁校)。
外国诗两首说课稿篇七
祖国?xml:namespaceprefix=o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俄]莱蒙托夫。
我爱祖国,但却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连我的理智也不能把它制胜。
无论是鲜血换来的光荣,
无论是充满了高傲的虔诚的宁静,
无论是那远古时代的神圣的传言,
都不能激起我心中的慰藉的幻梦。
但是我爱……自己不知道为什么。
它那草原上凄清冷漠的沉静,
它那随风晃动的无尽的森林,
它那大海似地汹涌的河水的奔腾,
我爱乘着车奔上那村落间的小路,
用缓慢的目光透过那苍茫的夜色,
惦念着自己夜间住宿之处,迎接着。
道路旁点点微微颤动的灯火。
我爱那野火冒起的轻烟,
草原上过夜的大队车马,
苍黄的田野中小山头上,
那一对闪着微光的白桦。
我怀着人所不知的快乐,
望着堆满谷物的打谷场,
覆盖着稻草的农家草房,
镶嵌着浮雕窗板的小窗,
而在有露水的节日夜晚,
在那醉酒的农人笑谈中,
观看那伴着口哨的舞蹈,
我可以直看到夜半更深。
(1841)。
黑人谈河流。
我熟悉河流:
我熟悉像世界一样古老的河流。
比奔腾在人类血管里的血液更古老的河流。
我的灵魂已变得似河流般深沈。
我沐浴在幼发拉底河中,在晨光微明的时分。
我把小屋盖在刚果河畔,潺潺的水声诱我进入梦乡。
我观赏尼罗河,在河边建立金字塔。
我听见密西西比河的歌唱,当埃布尔.林肯顺流直下。
新奥尔良,我看见。
它浑浊的胸膛在夕照中闪着金光。
我熟悉河流:
古老、苍茫的河流。
我的灵魂已变得似河流般深沈。
外国诗两首说课稿篇八
孤独的帆儿闪着白光!……。
它到遥远的异地寻找什么?
它把什么抛弃在故乡?
呼啸的海风翻卷着波浪,
桅杆弓着身在嘎吱作响……。
唉!它不是要寻找幸福,
也不是逃离幸福的乐疆!
下面涌着清澈的碧流,
上面洒着金色的阳光……。
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
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
萤火虫。
泰戈尔。
小小流萤,在树林里,在黑沉沉暮色里,
你在欢乐中倾注了你的翅膀!
你在欢乐中倾注了你的心。
你不是太阳,你不是月亮,
难道你的乐趣就少了几分?
你完成了你的生存,
你点亮了你自己的灯;
你所有的都是你自己的,
你对谁也不负债蒙恩;
你仅仅服从了。
你内在的力量。
你冲破了黑暗的束缚,
你微小,但你并不渺小,
因为宇宙间一切光芒,
都是你的亲人。
外国诗两首说课稿篇九
本文由本站注册会员噯伱詠遠蘿卜友情上传,奖励该用户5点.
蝈蝈与蛐蛐。
济慈。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隐藏在阴凉的林中,就有一种声音。
在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上飘荡,
那就是蝈蝈的乐音啊!它争先。
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
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常得疲劳了,
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
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
一片宁静,从炉边就弹起了。
蛐蛐的歌儿,在逐渐升高的暖气,
昏昏欲睡中,人们感到那声音。
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
夜
叶赛宁。
河水悄悄流入梦乡,
幽暗的丛林失去声响。
夜莺的歌声沉寂了,
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夜来临,四下一片静,
只听得溪水清清的歌唱。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大河银星万点,
小溪银波微漾。
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
也闪着银色光芒。
夜来临,四下一片静,
大自然沉浸在梦乡,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外国诗两首说课稿篇十
教学重点:
1、感受诗歌的形象,体会诗歌的意境。
2、感受诗歌的建筑美,学写一首小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自然的美无处不在,有时候即使极普通的昆虫如蝈蝈和蛐蛐,只要细心观察大胆想象,你也会发现其中的深刻内涵和浓郁情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感受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笔下的它们的别样风采吧。
二、体会标题的作用。
首先让我们在读中感受一下标题,看看标题与内容有什么联系。
活动方式:先请同学们听老师读(老师的读旨在让学生体会朗读的节奏、语气、情感等,再请同学们齐读。
(如果学生回答有困难,师提示:标题中的两个对象可以交换位置吗?学生自然会明白诗歌先描写蝈蝈后描写蛐蛐。)。
(生答后板书:揭示描写对象,体现诗歌思路)。
三、感受诗歌的形象。
下面我们换一种方式读,请男生读第一节,女生读第二节,注意要进入到诗的画面里去,看看你看到、听到、想到什么,准备回答老师的提问。生读完后老师提出如下问题,要求边问边答。
1、用一个词语说这首诗描写了蝈蝈与蛐蛐的什么?(声音)。
2、作者把它们的声音分别说成什么?(乐音、歌儿)共同说成什么?(大地的诗歌)。
3、用作者的话说大地的诗歌有什么特点?(两节的开头句)。
生答后师完成如下板书(在板书时要学生思考第四个环节的第一个问题)。
蝈蝈乐音从来不会死亡。
声音大地的诗歌。
蛐蛐歌儿从来没有停息。
四、品味诗歌的意境。
请大家讨论一下,说说这两节诗在结构上、表达方式的运用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五、体会诗人的情感。
作者借蝈蝈与蛐蛐歌颂了大自然的什么特点?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什么感情?
(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正是全诗主旨的揭示。)。
引导小结并板书:(引导:刚才我们从哪些方面感受了这首诗歌的美点?)。
标题美形象美意境美情感美。
六、学一学写法——烘云托月写小景。
第一步:观察一种景物,想想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或者说有什么独特之处,写一句有情味的观点句。
第二步:在这句有情味的观点句的引领下,描写一段有情味的景物。
外国诗两首说课稿篇十一
教学目标: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写景诗的特点。
3、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1。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
作者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三、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四、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五、问题研究:
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六、课后练习一:
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第二首:《夜》。
一、作者简介:
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二、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三、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
1、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2、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四、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五、布置作业。
外国诗两首说课稿篇十二
《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它以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来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的无比美好和无限生机。《夜》犹如一首小夜曲,它在静谧、美丽的夜景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作者安适、宁静的心境。
创意说明。
1、《蝈蝈与蛐蛐》可以引导学生捕捉住蝈蝈和蛐蛐这两个富有生机的意象所呈现出来的场景,品味由“蝈蝈的乐音”和“蚰蛐的歌儿”交织成的“大地的诗歌”。
2、《夜》这首诗很具有一种画面感,可以通过语言品评的方式再现诗歌所创设的意境。
另外,这两首诗都可以通过不同之间译文的比较来品评诗歌的语言。
教学预设。
第一课时。
蝈蝈和蛐蛐。
一、整体感知。
1、 诗中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几幅场景?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 这些场景具有怎样的特点?
二、自主探究。
1、 为什么诗中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场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象?
虫的歌唱?
三、比较品析。
对于济慈的这首诗歌,有许多版本,你认为那一种译文最能体现作者的歌颂大在然,歌颂生命不息的永恒美的感情。
出示三种译文:邹绛译;屠岸译;查良铮译。
第二课时。
夜
教学预设:
一、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营造诗歌氛围。
2、学生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画面感,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思考:这首诗传达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二、研读赏析。
仿照示例,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去再现诗歌的意境。
示例:
河水悄悄流入梦乡, 平静的河水仿佛悄悄进入勒梦梦乡,
幽暗的松林市区喧响。 茂密的松林也是静静的。
夜莺的歌声沉寂了, 夜莺也收起了美妙的歌声,
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长脚秧鸡也停止了它的快乐的叫嚷。
三、深情朗诵,深入体会诗中意境。
四、比较品析。
1、阅读另外一种译文,说说自己的发现。
夜
叶赛宁。
疲倦的白昼垂向黑夜,
喧闹的波浪起始静息。
夕阳西下,而月亮。
沉思地在苍空浮行。
岑寂的山谷在聆听。
平静的小溪的潺鸣。
幽黯的树林弯着身子,
在夜莺的歌声中微睡。
河水侧耳倾听呖呖莺啼,
亲热地同沙岸叨叨絮谈。
而在河面上,轻轻地漾起。
芦苇快乐的簌簌的声响。
2、对比阅读沈尹默的《月夜》。
沈尹默。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地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雨的诉说。
活动简析:
“雨的诉说”从《雨说》一诗引申出来的一项综合性学习活动,试通过让学生关注大自然中人们熟悉却并不关注的雨等几种常见现象,来引导学生体验自然的诗意之美,丰富学生的心灵感悟。同时通过搜集有关资料,进一步培养处理信息的能力。这项活动可以灵活掌握,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和爱好有选择来开展。
活动目标:
1、丰富学生的心灵感悟,引导他们注意观察和体验大自然的韵味。
2、通过搜集有关资料,增长见闻,开阔视野,并锻炼信息的搜集和处理能力。
3、阅读和朗诵写雨的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水平和朗诵能力,尤其是体味抒情作品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活动建议:
1、学生三项活动任选一项,自愿组成活动小组。
2、活动在第一课《雨说》教学之后提前布置活动。
称的手法,诉说雨的心曲。活动前,请认真研读,感受雨的诗情。
活动安排:
第一组:听听我的足音:
1、作好以下记录:
具体季节和时间:
地点:
雨的特点:
对雨声雨象的形象描绘:
自己观雨时的心情:
2、请你把听雨的感受及听雨的资料与同学们分享。
第二组:说说雨的功过。
到图书馆或网上查找关于雨给人类带来福祉与灾难的资料,了解雨的别样情形,并在展示课上讲述给同学听。(以下可参见《读写导航》)。
1.概述一个雨水泛滥成灾的实例。
2.罗列与雨有关的奇特现象:梅雨、钱雨、泥雨、酸雨等等。说说它们形成的原因以及给人类带来的灾害。(选择一个进行探究)。
第三组:读读我的韵味。
2、将自已搜集并喜欢的有关雨的文学作品,制作成配乐诗文,在展示课上与同学分享。
全体同学:抒写雨的情怀。
在自己听雨和学习他人文学作品描绘雨的方法的基础上,以一个季节中的雨为意象,结合自己的心情,抓住雨给你的独特感受,写一篇抒情文章或诗歌。
外国诗两首说课稿篇十三
过程: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关于作者:
普希金,俄国的伟大诗人。
本诗主题:
这是一首哲理抒情诗,读了这首诗后同学们一定会有像高尔基所说的“我开始读普希金诗时,好像我走进了树林中的一片草地,到处盛开着鲜花,到处充满着阳光”的感觉。
首先朗读全诗,了解诗的大体内容。
一、词。
解词:
忧郁:忧伤,愁闷。
向往: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
瞬息: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时间。
二、学习本诗。
思考:
1、这首诗蕴含着什么人生哲理?
生活是本教科书,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才能战胜挫折,真正学会生活。
2、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诗人用诚挚的语言倾诉了自己对生活的体会,假如受到了生活的欺骗,不要消沉,要积极面向未来,战胜自己,做生活的主宰。
《未选择的路》。
关于作者:
罗伯特·弗罗斯特,美国著名诗人。他出版过十多部诗集,其中包括他的成名作《波士顿以北》集,另外还有《山罅》、《新罕布什尔》、《西流的小溪》、《见证之树》、《在林间空地》等。他的诗歌独具风格,以口语人诗,生动朴实地描写了田园风光和农村日常生活。他的诗充满了美国的乡土气息,流传广泛,深为人们喜爱。
先朗读本诗,熟悉全诗。
一、读准加红字的音。
伫立()涉足()萋萋()。
诱人()幽寂()人迹()。
二、解词。
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三、学习本诗。
思考:
1、“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这句话象征了什么?为什么?
“我选择了其中的一条”象征了如何抉择人生的道路;这条路上人迹罕至,代表着这条路也许更艰辛、更需要开拓,正因为如此,才更具有魅力。
2、本诗能寄寓着诗人无限的人生感慨的句子是哪些?
一片树林里分开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3、这首诗语言有什么特点?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情感真挚,读来亲切。在朴素自然的语言中蕴含深刻的哲理。
第12页。
外国诗两首说课稿篇十四
关于作者:
普希金,俄国的伟大诗人。
本诗主题:
这是一首哲理抒情诗,读了这首诗后同学们一定会有像高尔基所说的“我开始读普希金诗时,好像我走进了树林中的一片草地,到处盛开着鲜花,到处充满着阳光”的感觉。
首先朗读全诗,了解诗的大体内容。
一、词。
解词:
忧郁:忧伤,愁闷。
向往: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
瞬息: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时间。
二、本诗。
思考:
1、这首诗蕴含着什么人生哲理?
生活是本教科书,,实践,再,再实践,才能战胜挫折,真正学会生活。
2、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诗人用诚挚的语言倾诉了自己对生活的体会,假如受到了生活的欺骗,不要消沉,要积极面向未来,战胜自己,做生活的主宰。
《未选择的路》。
关于作者:
罗伯特·弗罗斯特,美国著名诗人。他出版过十多部诗集,其中包括他的成名作《波士顿以北》集,另外还有《山罅》、《新罕布什尔》、《西流的小溪》、《见证之树》、《在林间空地》等。他的诗歌独具风格,以口语人诗,生动朴实地描写了田园风光和农村日常生活。他的诗充满了美国的乡土气息,流传广泛,深为人们喜爱。
先朗读本诗,熟悉全诗。
一、读准加红字的音。
伫立()涉足()萋萋()。
诱人()幽寂()人迹()。
二、解词。
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三、本诗。
思考:
1、“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这句话象征了什么?为什么?
“我选择了其中的一条”象征了如何抉择人生的道路;这条路上人迹罕至,代表着这条路也许更艰辛、更需要开拓,正因为如此,才更具有魅力。
2、本诗能寄寓着诗人无限的人生感慨的句子是哪些?
一片树林里分开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3、这首诗语言有什么特点?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情感真挚,读来亲切。在朴素自然的语言中蕴含深刻的哲理。
教案示例二。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导入 。
俄罗斯文学博大精深,在世界范围内有广泛的影响,且大师辈出,如托尔斯泰、陀斯妥耶斯基、马雅可夫斯基、莱蒙托夫,今天,我们就来一首广为传诵的俄罗斯诗篇。
资料。
普希金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别林斯基曾赞誉他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样铿锵有力。这首诗是诗人于被流放时期题在邻居的女儿的纪念册上的,诗人以明白如话的诗句,叮嘱孩子要善待生活,善待自己在不幸和痛苦的面前镇静振作,等待光明的到来,其实这更是支撑诗人在艰难岁月里不懈奋斗、追求、创作的座右铭。
三、朗读全诗,谈谈自己读后的启发。
(学生反复朗读全诗,交流自己读诗的体会:诗人在诗中阐明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心急,不要悲伤,苦恼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应永保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善待生活,善待人生。)。
未选择的路。
一、导入 :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同学们就课外积累的说说看。
(学生就平日里积累的有关“路”的精彩描写的语句作交流:1、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2、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3、鲁迅有“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今天我们来一首写“路”的诗。
反复诵读。
诗是不可翻译的,译诗不等于原诗,而我们现在又只能通过译诗来欣赏,但愿我们能尽可能地领悟到原诗的哲理。
(学生反复诵读全诗,思考“路”有什么含义?)。
三、欣赏、理解全诗。
(学生在反复诵读基础上,体会、理解诗中的哲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明确。)。
反复朗读全诗,理解、体会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际上,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和探索,这在文学创作中用的是象征手法。)。
象征与比喻有什么区别?点拔:象征,在文学作品中,明写此事物,借此事物暗示彼事物。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诗人虽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全诗5小节,每小节的大意是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惆——多年后的回顾叹息,其实未选择本身就是一种选择,选择的路一步步变为现实,而生活中许多人往往对现实不满,总觉得还有其它的可能,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悔意由此而生,忧郁因此而起,这正是人之常情,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
诗中的“路”、“荒草”、“足迹”、“落叶”等象征什么呢?(“路”象征着人生之路事业和前途,“荒草”可以理解为探索人生,路途中所遇到的困难、艰苦、曲折、坎坷。“足迹”可以理解为探索人生之路的不懈追求、不懈奋斗。“落叶”可理解为在探索和奋斗过程中所遭受的失败、挫折、坎坷……)。
5、反复品读全诗,你从中悟出怎样的人生哲理?(学生各抒己见,如: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立的选择;人生的道路可能布满荆棘,困难重重,但只要不懈努力、奋斗、拼搏,一定会有自己的人生之路的;人生路上有无数次的跌倒、失败,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心儿永远向往着美好的未来,以一颗平常心对待生活中的一切;人生之路是跋涉者探索之路,其乐无穷;人生中有无数次的选择,充满挑战和机遇,应把握机遇,随时迎接挑战。……)。
外国诗两首说课稿篇十五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诗人简况,了解作品内容。
2.了解作品说理的技巧和象征的手法。
(二)能力目标:
1.感悟诗人以真情说理征服读者的技巧,领会诗歌象征的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2.体会诗人对生活和人生道路的思考,提高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感受诗人的真诚的态度、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了解诗人简况,了解作品内容。
2.了解诗歌相关知识,并能运用到自读、自学中去。
(二)难点。
感受诗人的真诚的态度、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精神。
三、教学设计思路。
诗歌教学不宜多讲,重在体会,但本课的两首诗歌都具有很强的哲理性,在指导自读、自学的过程中还是要有教师的适当点拨。当然这种点拨并不是简单灌输,更重要的是启发诱导,调动学生思考、探究的积极性。
四、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
五、教学媒体。
投影仪。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步骤。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
普希金,俄国的伟大诗人。别林斯基曾赞誉他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样铿锵有力。”
这首诗是诗人于被流放时期题在邻居的女儿的纪念册上的,诗人以明白如话的诗句,叮嘱孩子要善待生活,善待自己在不幸和痛苦的面前镇静振作,等待光明的到来,其实这更是支撑诗人在艰难岁月里不懈奋斗、追求、创作的座右铭。
二、首先朗读全诗,了解诗的大体内容。
(一)读准字音:
忧郁向往瞬息。
(二)解词:
忧郁:忧伤,愁闷。
向往: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
瞬息:一眨眼、一次呼吸的短时间。
三、学习本诗。
(一)思路:
第一节,开宗明义,否定了面对生活的欺骗而产生的消极态度:“不要悲伤,不要心急!”说明了正确的态度:“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第二节:说明要采取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从欺骗的阴影中解脱出来:“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要向前看,相信未来是光明的,是幸福、美好的;艰难困苦、痛苦悲伤带来的忧郁只是暂时的。
(二)思考:
1.学生反复朗读全诗,交流自己读诗的体会:
提示(总结时):
诗人在诗中阐明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心急,不要悲伤,苦恼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应永保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善待生活,善待人生。
2.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提示:
诗人用诚挚的语言倾诉了自己对生活的体会,假如受到了生活的欺骗,不要消沉,要积极面向未来,战胜自己,做生活的主宰。
《未选择的路》。
一、关于作者:
罗伯特·弗罗斯特,美国著名诗人。他出版过十多部诗集,其中包括他的成名作《波士顿以北》集,另外还有《山罅》、《新罕布什尔》、《西流的小溪》、《见证之树》、《在林间空地》等。他的诗歌独具风格,以口语人诗,生动朴实地描写了田园风光和农村日常生活。他的诗充满了美国的乡土气息,流传广泛,深为人们喜爱。
二、先朗读本诗,熟悉全诗。
(一)读准加黑字的音。
伫立涉足萋萋诱人幽寂人迹。
(二)解词:
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三、学习本诗。
思考:
1.“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这句话象征了什么?为什么?
提示:
“我选择了其中的一条”象征了如何抉择人生的道路;这条路上人迹罕至,代表着这条路也许更艰辛、更需要开拓,正因为如此,才更具有魅力。
2.本诗能寄寓着诗人无限的人生感慨的句子是哪些?
提示:
一片树林里分开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3.这首诗语言有什么特点?
提示: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情感真挚,读来亲切。在朴素自然的语言中蕴含深刻的哲理。
4.反复朗读全诗,理解、体会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
提示:
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际上,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和探索,这在文学创作中用的是象征手法。
5.诗中的“路”、“荒草”、“足迹”、“落叶”等象征什么呢?
提示:
6.反复品读全诗,你从中悟出怎样的人生哲理?
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
2.反复朗读这两首诗歌,有能力的同学可以背诵下来。
作者邮箱:
外国诗两首说课稿篇十六
我爱祖国,但却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连我的理智也不能把它制胜。
无论是鲜血换来的光荣,
无论是充满了高傲的虔诚的宁静,
无论是那远古时代的神圣的传言,
都不能激起我心中的慰藉的幻梦。
但是我爱……自己不知道为什么。
它那草原上凄清冷漠的沉静,
它那随风晃动的无尽的森林,
它那大海似地汹涌的河水的奔腾,
我爱乘着车奔上那村落间的小路,
用缓慢的目光透过那苍茫的夜色,
惦念着自己夜间住宿之处,迎接着。
道路旁点点微微颤动的灯火。
我爱那野火冒起的轻烟,
草原上过夜的大队车马,
苍黄的田野中小山头上,
那一对闪着微光的白桦。
我怀着人所不知的快乐,
望着堆满谷物的打谷场,
覆盖着稻草的农家草房,
镶嵌着浮雕窗板的小窗,
而在有露水的节日夜晚,
在那醉酒的农人笑谈中,
观看那伴着口哨的舞蹈,
我可以直看到夜半更深。
(1841)。
我熟悉河流:
我熟悉像世界一样古老的河流。
比奔腾在人类血管里的血液更古老的河流。
我的灵魂已变得似河流般深沈。
我沐浴在幼发拉底河中,在晨光微明的时分。
我把小屋盖在刚果河畔,潺潺的水声诱我进入梦乡。
我观赏尼罗河,在河边建立金字塔。
我听见密西西比河的歌唱,当埃布尔.林肯顺流直下。
新奥尔良,我看见。
它浑浊的胸膛在夕照中闪着金光。
我熟悉河流:
古老、苍茫的河流。
我的灵魂已变得似河流般深沈。
外国诗两首说课稿篇十七
过程: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关于作者:
普希金,俄国的伟大诗人。
本诗主题:
这是一首哲理抒情诗,读了这首诗后同学们一定会有像高尔基所说的“我开始读普希金诗时,好像我走进了树林中的一片草地,到处盛开着鲜花,到处充满着阳光”的感觉。
首先朗读全诗,了解诗的大体内容。
一、词。
解词:
忧郁:忧伤,愁闷。
向往: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
瞬息: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时间。
二、学习本诗。
思考:
1、这首诗蕴含着什么人生哲理?
生活是本教科书,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才能战胜挫折,真正学会生活。
2、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诗人用诚挚的语言倾诉了自己对生活的体会,假如受到了生活的欺骗,不要消沉,要积极面向未来,战胜自己,做生活的主宰。
《未选择的路》。
关于作者:
罗伯特·弗罗斯特,美国著名诗人。他出版过十多部诗集,其中包括他的成名作《波士顿以北》集,另外还有《山罅》、《新罕布什尔》、《西流的小溪》、《见证之树》、《在林间空地》等。他的诗歌独具风格,以口语人诗,生动朴实地描写了田园风光和农村日常生活。他的诗充满了美国的乡土气息,流传广泛,深为人们喜爱。
先朗读本诗,熟悉全诗。
一、读准加红字的音。
伫立()涉足()萋萋()。
诱人()幽寂()人迹()。
二、解词。
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三、学习本诗。
思考:
1、“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这句话象征了什么?为什么?
“我选择了其中的一条”象征了如何抉择人生的道路;这条路上人迹罕至,代表着这条路也许更艰辛、更需要开拓,正因为如此,才更具有魅力。
2、本诗能寄寓着诗人无限的人生感慨的句子是哪些?
一片树林里分开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3、这首诗语言有什么特点?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情感真挚,读来亲切。在朴素自然的语言中蕴含深刻的哲理。
示例二。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导入。
俄罗斯文学博大精深,在世界范围内有广泛的影响,且大师辈出,如托尔斯泰、陀斯妥耶斯基、马雅可夫斯基、莱蒙托夫,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广为传诵的俄罗斯诗篇。
资料。
普希金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别林斯基曾赞誉他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样铿锵有力。这首诗是诗人于被流放时期题在邻居的女儿的纪念册上的,诗人以明白如话的诗句,叮嘱孩子要善待生活,善待自己在不幸和痛苦的面前镇静振作,等待光明的到来,其实这更是支撑诗人在艰难岁月里不懈奋斗、追求、创作的座右铭。
三、朗读全诗,谈谈自己读后的启发。
(学生反复朗读全诗,交流自己读诗的体会:诗人在诗中阐明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心急,不要悲伤,苦恼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应永保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善待生活,善待人生。)。
未选择的路。
一、导入: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同学们就课外积累的说说看。
(学生就平日里积累的有关“路”的精彩描写的语句作交流:1、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2、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3、鲁迅有“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写“路”的诗。
反复诵读。
诗是不可翻译的,译诗不等于原诗,而我们现在又只能通过译诗来学习欣赏,但愿我们能尽可能地领悟到原诗的哲理。
(学生反复诵读全诗,思考“路”有什么含义?)。
三、欣赏、理解全诗。
(学生在反复诵读基础上,体会、理解诗中的哲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明确。)。
反复朗读全诗,理解、体会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际上,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和探索,这在文学创作中用的是象征手法。)。
象征与比喻有什么区别?点拔:象征,在文学作品中,明写此事物,借此事物暗示彼事物。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诗人虽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全诗5小节,每小节的大意是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惆——多年后的回顾叹息,其实未选择本身就是一种选择,选择的路一步步变为现实,而生活中许多人往往对现实不满,总觉得还有其它的可能,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悔意由此而生,忧郁因此而起,这正是人之常情,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
诗中的“路”、“荒草”、“足迹”、“落叶”等象征什么呢?(“路”象征着人生之路事业和前途,“荒草”可以理解为探索人生,路途中所遇到的困难、艰苦、曲折、坎坷。“足迹”可以理解为探索人生之路的不懈追求、不懈奋斗。“落叶”可理解为在探索和奋斗过程中所遭受的失败、挫折、坎坷……)。
5、反复品读全诗,你从中悟出怎样的人生哲理?(学生各抒己见,如: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立的选择;人生的道路可能布满荆棘,困难重重,但只要不懈努力、奋斗、拼搏,一定会有自己的人生之路的;人生路上有无数次的跌倒、失败,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心儿永远向往着美好的未来,以一颗平常心对待生活中的一切;人生之路是跋涉者探索之路,其乐无穷;人生中有无数次的选择,充满挑战和机遇,应把握机遇,随时迎接挑战。……)。
外国诗两首说课稿篇十八
2、写景诗的特点。
3、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一、 导入 。
二、 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
作者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三、 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四、 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五、 问题研究:
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六、 课后练习一:
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一、 作者简介:
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二、 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三、 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
1、 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2、 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四、 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五、 布置作业 。
外国诗两首说课稿篇十九
《帆》。
全诗用象征手法写成,借孤舟抒发感情,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对未来的迷惘,也坚定地表达了他渴求社会变革以获得新生,追求自由的强烈愿望。
《萤火虫》。
诗人赋予萤火虫这一生活中常见之物特定含义,它是世上一切微小但并不渺小事物的象征,通过这一意象,诗人歌颂了平凡中的伟大,奉献自我并由此获得人生的快乐的精神。
二、内容结构分析。
《帆》。
全诗三节,每节四行,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每节前两行写海景,由远及近;后两行则借孤帆抒发感情。
第一节,诗人描写了一片孤帆在蔚蓝的海雾中飘泊,以这一意象作为自己孤独感情的象征。诗人的孤独,是友人云散独在他乡的孤独,也是言论钳制的重压下无可诉说的孤独,更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孤帆的形象浮现于诗人的脑际,使其蕴蓄的感情急速发酵,诗人不禁发问:孤帆飘泊到这里,是为了寻找什么呢?它又在故乡抛弃了什么呢?这些发问表现了诗人的另一种心态一一迷悯。他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在无目的地飘流;不知要寻找什么,但又总是在寻寻觅觅。同时。诗人也流露了对故乡的留恋和不得已而远走高飞的痛苦。
第二节,诗人描绘了海风呼啸。波浪翻卷、船桅欲倾的画面,象征形势的险恶。孤帆来到这里,是为寻求幸福吗?不,这里有的只是凶险的处境;那么,它是为了逃避幸福吗?也不,它还并没有对前途绝望。这似乎是对第一节问句“它到遥远的异地寻找什么?”的回答,又似乎什么也没有回答。既不是为了寻求幸福,也不是为了逃避幸福,在自相矛盾中表露出心理上的茫然。幸福究竟是什么?此刻诗人自己也说不清楚。
第三节,海面上又平静下来,碧流清澈,阳光海映,这意味着孤帆也有安逸的地方可以休憩。然而它却祈求着风暴的到来,仿佛只有风暴,才是它的安身之处,才是心灵的归宿。至此,才真正回答了第一节的提问,点出了孤帆的追求。在静海上没有安宁,只有在风暴中才有安宁,这似乎令人奇怪,却正是诗人在特定处境中的特有心态。诗人虽来自贵族社会,但他认清了贵族的腐朽和可憎,不愿意躲进避风港,拒绝平庸的宁静,他宁愿作上流社会的叛道者。诗人感觉到了他的叛道精神在躁动不安,在渴求着一场变动,他只有在激烈的变动中才能获得新生,获得精神的安宁。
《萤火虫》。
诗歌共十五行,大致可分为三个小节。
第一小节(第1~5行),萤火虫是快乐的。虽然很小,甚至微不足道,但它的确是快乐的。在这欢乐中,有萤火虫全心的付出。就对人们的奉献这点而言,小小的萤火虫并不逊色于日、月。
第二小节(第6~11行),萤火虫的奉献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它带给人们光亮,点燃的是自己的身躯,而这些,都是出于自身内在力量的驱使,也就是说,给人类带来光明,是它自觉自愿的行为,并非强迫。这种自愿的奉献、甘心的付出就更显得可贵。
第三小节(第12~15行),再次点明萤火虫的可贵精神。它发出的光亮虽然微小,但这点光明仍然能够冲破黑暗的束缚,光芒不在大小,就突破黑暗、带来光明这一点而言,它们都是平等的。所以萤火虫虽然微小,但绝不渺小,平凡中同样见出伟大。
三、重点语句分析。
《帆》。
“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
这两句诗,点明了诗人在特定处境中的特有心态。正如孤帆不愿在风平浪静之地休憩,却祈求风暴到来一样。诗人虽出身贵族,却不愿在上流社会中享受那平庸的宁静生活,他认清了贵族的腐朽和可鄙,宁愿作上流社会的叛道者。他渴求一场社会变革,渴望变革能消除社会的不公,改变贵族的腐朽、没落趋势。这两句诗是诗人叛逆精神的体现,表达了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追求社会变革、渴望高尚、自由的新生活的人生理想。
《萤火虫》。
1.“你仅仅服从了你内在的力量”
这句诗表明萤火虫的奉献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自愿的行为。萤火虫带给人们光亮,不是出于任何功利目的,这仅仅是一种内在力量的驱使,是一种自愿的奉献、甘心的付出。
2.“你微小,但你并不渺小,因为宇宙间一切光芒,都是你的亲人。”
萤火虫的躯体是微小的,但它同样带给人们光和热,就对人类的贡献这点而言,宇宙间一切光芒都是它的亲人,不论大小都是平等的。所以萤火虫的价值并不渺小。正如世间万物,有崇高的伟大,也有平凡的伟大。
四、写作待色。
《帆》。
1.全诗采用象征手法,寓意深刻。
帆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者却赋予它以深刻的含义,借孤帆在海上的飘泊来象征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的追求,抒发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2.借景抒情,语言含蓄精练。
全诗每节都是先写景,再抒情,这与中国传统诗歌中的比兴手法有相似之处。语言含蓄精练,诗虽不长,但含义悠远,启发人们思考人生中的一些问题。
《萤火虫》。
运用象征手法,在具体而平凡的物象中寄寓人生深刻的道理,以小见大。
作者抓住生活中常见的一个物象——萤火虫,利用它身体上的特征,进行联想和想像,赋予其特定的含义,指示人生中一个精邃而深刻的道理:无私而自愿的奉献,出自平凡的伟大。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阅读两首诗,了解诗的表达方法。
2.了解诗歌中借助的意象实际是主客体的结合。
(二)能力目标。
1.能够借助注释初步读懂诗歌,产能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2.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中的言外之意。
(三)情感目标。
1.生命无高低贵贱之分,认定目标,不懈追求,就是一个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
2.体会诗歌凝炼的语言美,丰富的内涵美。
二、学法引导。
因为本文选录的两首诗都是外国诗,对于作者可课外阅读资料作充分了解,但诗歌短小,结合自读提示与课后练习反复朗读两首诗,自读自解,以解助读,读中加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学习重点在于品味两首诗的语言,体会诗歌的言外之意。这一点可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教师作必要的点拨。
2.理解诗歌中所揭示的人生理想和人生启示是本文的教学难点,可指导学生展开想像与联想进入诗歌的艺术境界。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录音机、背景音乐带。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学生自读文章,品味语言,展开联想与相象,体会诗句的含义。
2.教师设计启发性问题,完成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本文选取的两首诗中诗人抓住帆、萤火虫这些平常的事物,抒写心中的情志,揭示了人。
生中的一些问题,本节课就在诵读中品味诗中的言外之意。
(二)整体感知。
《帆》这首诗中诗人在凶猛的巨浪、呼啸的大海的背景上,塑造了一个飘浮大海,不甘于。
平静生活却祈求风暴的孤帆的形象,来表现诗人的人生理想。
《萤火虫》塑造了一个小小的萤火虫形象,但它不因为自己的小而自卑自贱,乐观、充实。
热情地生活,实现着自我生存的价值——在黑暗中放光。
(三)教学过程。
l.释题,导入课文,简介作者。
2.配乐范读两首诗,体会诗歌朗读的节奏和韵律,感受作品中蕴含的感情。
3.学生自读诗歌,读出节奏和感情。
能够在音乐背景下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4.学生细读课文,教师指导进行讨论分析,完成“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
(1)体会《帆》这首诗,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独特之处?
(3)诗句“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有什么深刻的内涵。
(4)《萤火虫》一诗中“你微小,但你并不渺小”一句中,“微小”指什么?“渺小”指什么,萤火虫并不渺小之处有哪些,结合诗句具体说说。
明确:(1)《帆》这首诗用了较多的笔墨描绘了自然景色,马克思曾对这首诗赞赏道:“对于自然的描写未必有哪一位作家能超过莱蒙托夫,至少,具有这种才华的人是寥寥无几的。”这首诗似一幅出自名家的油画,湛蓝的大海、茫茫的雾霭、呼啸的海风、凶猛的巨浪构成了画面的背景,也决定了画面的基调——动荡不安,广袤的海空,恶煞般的巨浪似欲吞噬一切。
是诗人人格、理想的象征,在诗中,莱蒙托夫把自己的命运比做在波涛汹涌的大海蓝雾中泛。
白的孤帆。通过帆这个象征性的形象,莱蒙托夫表现出自己心中的反抗情绪,力图进行积极。
行动和斗争的志向。
(3)在凶猛的大海上,一支在金色阳光下闪着白光的孤帆在奋力搏击,它一会儿被拥向浪尖,一会儿又被推入波谷,它似在寻觅什么,又似要摆脱什么,正是诗人寂寞、孤独而又不愿同流合污的叛逆性格的写照,表达作者企图冲破牢笼的强烈渴望。它在祈求风暴,它欲在风暴中寻得“宁静之邦”!表现了作者内心孤独、怅惘、倔强、高傲的性格和不屈的追求。
(4)“微小”指萤火虫形体的小,照应首句“小小流萤……”,“渺小”在这里指的是让人小视、不值一提的意思。文中萤火虫并不渺小的地方有:乐观积极地生活。如“你多么快乐地展开你的翅膀!你在欢乐中倾注了你的心。你不是太阳,你不是月亮,难道你的乐趣就少了几分”;驱走黑暗,带来光明,如“你冲破了黑暗的束缚”;奉献自己,实现自身的价值,如“你完成了你的生存,你点亮了你自己的灯”;乐观自信,如“你不是太阳,你不是月亮,难道你的乐趣就少了几分”;不自卑自贱,也不居功自傲,不卑躬屈膝,尽所能奉献自己,将自己的一点光融入宇宙的一切光芒之中。
(四)总结、扩展。
《帆》和《萤火虫》两首诗,都通过日常生活中极普通极常见的事物,揭示了丰富而深刻的内涵,给予读者以人生的启示。
读后,可以思考:小小萤火虫给了我哪些启示?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八、布置作业。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232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