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比教案(通用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6 11:16:20
生活中的比教案(通用20篇)
时间:2023-11-26 11:16:20     小编:JQ文豪

教案是教学活动的详细设计与组织安排,可以帮助教师有效地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教案的编写应当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这些教案范文是经过教师们长期教学实践和总结的经验之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生活中的比教案篇一

[生2]前面是空间的,今天是平面的。

[师]很好!

我们前面讨论的比如象长方体呀、圆柱或圆锥呀、还有球呀什么的,这些呢都是立体图形,而我们今天将要讨论的图形呢,都是平面图形。

大家请看书。

书上有几幅照片,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哪些平面图形?

[师]很好!有五边形。还有呢?

[师]对!这些蜂窝的造型是六边形。

[生]有圆。

[师]嗯!奥运五环,是由5个圆组成的。

[生]长方形、三角形。

[生]……。

[师]没有同学知道?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张照片中的建筑应该是香港的,香港回归的时候曾有过介绍,至于这栋建筑的名字我忘记了。

[师]昨天是教师节,有几位同学给我送了几张贺卡,我拿了几张过来。

(出示贺卡1)漂亮吧?很漂亮哦?大家看,我们可以找出哪些平面图形(图1)?

[生]荷兰风车。

[师]不错,非常富有异国情调的一座磨房。我们可以从中抽象出哪些几何图形呢?

[生]有长方形。

[生]有梯形。

[生]看不清楚。

[师]我们再看这张。

(出示贺卡2)漂亮吧?这张色调比较深,坐在后面的同学应该都看得清楚吧?(图1)。

我们可以从这张卡片中抽象出哪些几何图形呢?

[生]长方形。

[生]三角形。

[生]圆。

[生]半圆。

生活中的比教案篇二

(1)初步感知数与物的关系,帮助幼儿积累有关数的感性经验。

(2)学习运用数字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从中体验活动的活动。

(3)激发对数字的兴趣,培养幼儿积极关注身边事物的情感态度。

初步感知数与物的关系,帮助幼儿积累有关数的感性经验。

学习运用数字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2)教具:0"9数字卡以及物体卡片若干套。

(3)录象资料:如汽车牌照、居民住宅楼、红绿灯------。

1、通过参观展览,让小朋友发现物品上的数字。

提问:我们身上有数字吗?教室里有数字吗?它们有什么用呢?

幼1:我的衣服上有大小尺码,代表我的衣服大小。

幼2:门上有三班的“3”,代表我们的班号。

2、相互交流:你发现哪些物品上有哪些数字?(组织幼儿用语言进行表述)。

3、请你们猜猜:如果这些物品没有了数字会怎么样?(混乱)。

1、这些物品上的数字有什么用呢?

2、你觉得数字在我们生活中还有那些用处呢?(请幼儿回忆讲述生活中见过的数字)。

要求找到比手里的数字多1的座位号坐下。

你能用这些数字组合成一个有意义的编码吗?(比如:1、1、0、组合成110)。

生活中的比教案篇三

《生活中的比》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比的认识》这一单元的起始课。

比和现实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本节课体会比的意义和在生活中的价值是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要用足用好这些情境,真正达到帮助学生理解比的本质的目的,需要我们对这些素材的呈现顺序和呈现方式做一些教学法的加工。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在教学内容的处理方面作了以下变动:1、游戏导入:让学生双手同时画一个长方形,然后同桌比比谁画得二个长方形更像。学生在比较过程中是不能提供实际依据,只能根据目测来判断。因此给学生一个悬念:我将如何证明我画得更像呢?激起学生兴趣。同时也为课堂内几幅图像或不像可能根图形的什么有关(长和宽)埋下伏笔。2、以图片的像或不像为主要教学素材,让学生在讨论中得出长与宽的关系,进而引入比的概念。这也是在同类量相比的情况下感悟比的概念。3、以“骑车速度与水果价格”这一生活情境,进一步理解不同类量之间的比。在每个情境中只研究一组相对应的量的变化规律,这样处理更能凸显比的意义和引入比的必要性。

其次我们也对学生进行了前测:针对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学习基础以及学习方式方法我都有较全面的了解,他们喜欢探索有趣的、自己熟悉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喜欢探究式、合作式的学习方式;六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的阅读、理解和自学能力。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我有意识去设计一些生活中具有趣味性的、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什么是比?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文,从而得出比的概念及比与除法的关系。还有放手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比的知识?学生当场就提到打乒乓球的比分。这也是课前的预设,让学生区别“比分”课堂内比的区别。使学生在丰富、有趣的学习情境中逐步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

本课较为成功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游戏导入激趣而又为主课教学埋下伏笔。

3、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本课需改进的地方也很多,如:

1、学生的课堂回答非富而又多样,远远超出教学预设。

2、教师对教学生成的反馈与把握还有待于加强。

3、教学节奏还要加快,教学环节连接不够紧凑。

我的困惑:

1、本节课教材安排是三课时,如何处理每个课时教学内容还有待于进一步分析。

3、一节课中既有同类量的比又有不同类量的比需不需要对学生进行分析?

我的感悟:

无论是公开课还是平时的教学,我们在设计教学时认真解读教材,确定课的教学起点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关键。一节课下来,学生走出课堂到底学会了什么?学生上课前知道些什么?也就是需要我们做好课前预测和课堂预测工作,在关注每一位学生工作中要落到实处,老师对学生的了解是把握课堂的关键,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应该是有效为教学服务的。

反思本节课我们认为还是有很多成功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在引入比的概念后,教师组织学生说一说、写一写。你还能举一些生活中的比吗?教学时给学生的举列时间不多,但有个学生举出的例子很有代表性:我们篮球场上的比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契机,张老师抓住了,让学生明确:各项比赛中出现的比,是比“相差关系”而不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比“倍数关系”,课堂达到了一个小高潮,效果很不错再由学生说说求比值的方法。比的各部分名称写法教师没有作过多的讲解,而是布置学生自学。求比值时,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得出,我们曾经认真研究认为名称不需要讲解,而求比值学生通过讨论能够得出方法。这一设计在张老师的教学中得到证实还是比较成功的。

总之,本节课体现了数学味,趣味性如拳头和脚掌的比。审美性如黄金比,其他生活中的比在本节课中也能充分体现了出来,很好的达到了教学目的。

当然本节课也有许多美中不足的地方。

主要体现在时间分配欠合理有的地方花时过多导致在探究比除法.分数的关系是比较仓促有的作业处理不够到位比如最后一个判断题:是相同数量比比值不应该带单位。

我们的思考:

如何做到对教材背后知识的深挖,让自己站在一个高层次的角度去思考、设计自己的教学?例如对本节课,如果在备课对“为什么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比的后续价值在哪里?”等问题加以深入思考研究,那么我们所设计出来的教案会更有利于我们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会更有实效性。

我们的感悟:

设计教学时认真解读教材,确定课的教学起点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关键。一节课下来,学生走出课堂到底学会了什么?是为数学内容而教还是为学生的长远发展而教?答案是肯定的。学生上课前知道些什么?也就是需要我们做好课前预测和课堂预测工作,在关注每一位学生工作中要落到实处,老师对学生的了解是把握课堂的关键,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应该是有效为教学服务的。另外,在设定教学目标时还应该考虑到两个方面:共性目标和提高性目标,立足长远,设计立体的教学结构,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有实效、有生机的课堂。

明德小学袁维冠。

今天,在六(2)班上《生活中的比》视频课,现在还没有看当时的录象,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确有很多很深刻的体会,存在着不少的缺点,也有值得我一直发扬下去的闪光点,下面说说我上完这堂课之后的体会,先说优点:

1、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直都能紧扣生活,能抓住《生活中的比》的生活中,让学生明白数学缘于生活,也用于生活。引导比的意义时,我用的是班中男同学与女同学之间的关系引导,直观明了,学生也容易理解。在练习中,我从五星红旗到奥运会,从人均的收入情况到父子之间的身高的比,都是生活中大家所熟悉的,学生学起上来,兴趣高,也容易上手。

2、能注重情感和价值观的教育,重视学生的品德方面的灌输。在这堂课,有很多的题目,围绕着生活中开展,也在题目中适时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比如拓展题:1978年前我国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是100元,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现在我国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为2100元。现在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与1978年前的比是( )比值是( )。这个比值说明了什么?让学生明白到,我国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再如,通过2004年奥运会的金牌榜,让学生说出各奖牌的比,让学生了解到我国现在不仅在在经济上,在体育上也是一个世界强国,综合国力得到了不断的提高,展望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国还将取得更好的成绩。

3、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引入卡通人物“蜡笔小新”,开设游戏开放题“营救蜡笔小新”,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做题目的时候,学生都跃跃欲试,课堂的气氛一下子高涨了起来。

4、联系生活,适当的设疑,让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得到开拓。在教学过程中,我专门安排了这样的一道题目,让学生去思考:在雅典奥运会网球女子双打决赛中,中国选手李婷/孙甜甜以2︰0击败西班牙选手马丁内斯/帕斯奎尔,勇夺冠军。与我们今天学的比一样吗?结果不出我所料,绝大部分的同学都认为是一样的,其实不然,它的意义和这堂课的不一样,这只是运用了一样比的形式,它只是一个“差比”的关系,也从中让学生明白,比的后项不能为“0”。

下面再说说这堂课的不足之处:

1、在前半节课里,都未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我的教学设计里,我是打算运用奖励小红旗的方式,但由于对学生的了解不足,以及我的错误估计,以致小红旗不但没有发挥其积极作用,相反使整堂课显得不流畅。其一、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是高年级的学生,并不喜欢小红旗;其二、我的奖励太频繁,无论什么问题,简单和复杂的都一律是一面红旗,学生感觉不到奖励的喜悦;其三,一堂课下来,奖励几十面红旗,个个出来受奖,的确浪费了不少的时间。因此,此举比较失策。

2、引导比的意义,导入新课相当生硬。课前的10分钟,几乎是没有运用多媒体教学,运用男女同学的倍数引入比,的确是很贴合实际,但欠缺了生动,学生是明白,但开始就没有了那种活跃和积极的气氛。直到现在,我都还在想,究竟运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导入“比”,让学生理解“比”会更形象,更深刻。我很想用一个游戏的方式来导入,这样,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又能很容易地理解“比”,但很可惜到现在都还没有想出来,所以,这堂课的重点之一,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这一方面,我觉得还是做得不够好的。

3、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合作学习的次数过少。一堂课下来,学生讨论就那么一次,这是不够的,其实很多的题目上,都可以让学生去讨论,这样的效果会更好,可惜是由于时间把握不好的关系,没有让这方面很好地出现在这堂课里,这也是比较失当的地方。

生活中的比教案篇四

白桑完小   侯剑平。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感受比,理解比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比,认识比的各部分的名称;会求比值。

3、能够利用比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4、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在生活中发现、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

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准备:课件ppt。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感受比。)。

师:大家请看这几张长方形照片,你觉得哪些长方形照片看起来更美观,更舒服?

师:在这四张照片中大家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a和b,谁能说说自己的想法?

师:长方形好看不好看与它的什么有关?

师:老师课前测出了长方形a的长与宽。(出示数据)。

师:根据数据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长方形的长是宽的几倍?(板书)。

长方形的宽是长的几分之几?(板书)。

师:怎么解决这两个问题?(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师:上面我们用两数相除的方法来表示长和宽两者的关系,其实我们还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来表示,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要认识的新朋友——比。(板书)。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师:比如这个长方形中长是宽的5/3,我们就可以说成长与宽的比是5比3(板书)。那么宽与长的可以说成什么呢?(学生答)。

我们再看长方形b中的数据,你能用比的方法说出长与宽的关系吗?(出示数据,抽生答)。

师:(对照板书)大家看,长方形中都是长与宽的关系,为什么一个是5比3,另一个是3比5呢?(学生答)。

师:大家说的很好,所以在说比时,必须要说清谁与谁的比,不能颠倒位置。

师:既然两者之间的倍数关系能用两数相除来表示,又可以用比来表示,那你能说说什么是比吗?(学生说)。

师:大家请看这两道题(课件出示)。

1、围棋小组有男生5人,女生4人。

2、一辆汽车4分钟行驶了5千米。

你认为哪一组的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比来表示?如果能表示就请写下这个比,并想一想你写出的比是谁与谁的比,比出来的结果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师:(1)题中的两个量可以用比表示,因为它们的单位相同,这是两个同类的量;其实,(2)题中的路程和时间单位不同,是两个不同类的量,也可以说成两个量的比,比的结果得到一个新的量——速度。

师:大家再看这道题(出示题目)。

3、惠康超市的香蕉售价是5元钱4斤。

师:这道题中的两个量之间的关系能用比来表示吗?(出示)。

4、淘气买了4支钢笔,每支5元。

师;这两个呢?

师:对,没有关联的两个数量不能用比表示。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大家一定对比有了更深的了解,那你能说说吗?(抽生说)。

(出示)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两个同类量之间的比,可表示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分之几或几倍;两个不同类量之间的比,可以得到一个新的量。

上午行驶2小时,行程160千米;

下午行驶3小时,行程270千米。

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快速地说出一些比吗?

师: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比的意义,那么,在比中还有哪些知识呢?请大家看书自学。(学生自学)。

师:通过自学,你了解了比的哪些知识呢?(学生交流)。

(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板书)。

师:什么叫比值?怎样求比值?

(出示求下面各比的比值)3:4      1/2:2     8:4。

师:你觉得比和比值有什么区别?(学生答)。

师: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的一种关系由前项、比号、后项组成,比值表示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是一个数,可以是分数、小数或整数。

三、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题目,抽生回答,集体订正)。

四、拓展运用,巩固新知。

六、全课总结。

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宽是长的几分之几3÷5宽与长的比是3比5 3 :5=3÷5=3/5。

前比后     比。

项号项     值。

生活中的比教案篇五

2、通过掌握这些标志的特征和作用,教育幼儿在各个地方都应遵守公共规则。

一、让幼儿认识生活中几种常见的标志,并知道它们所表示的意思。

1、教师出示“严禁吸烟”标志,启发幼儿回忆在什么地方见过它,师生共同讨论。

教师:这是“严禁吸烟”的标志,标志上有一支点燃的香烟,这一杠表示禁止的意思,它告诉人们在这里不能吸烟。一般在公共场合都能见到它,如大商场、电影院等,它有保护环境的作用。

2、教师出示幼儿各种标志图片,引导幼儿说出禁止性标志所表示的意思。如“节约用水”、“不喝生水”、“不跨深沟”等。

教师:“节约用水”,小朋友们可以在什么样的地方见到呢?

(在一些公共洗手间、自来水处等都可以见到。)。

3、指导幼儿观察指示性类型标志,如“易碎、防潮、自行车停放”等标志。

二、引导幼儿体会标志的作用,懂得在各个地方都应遵守公共规则。

教师请幼儿进行回答。

小结:当我们在一些公共场合看到这些标志的时候,就应该要按照标志上的来做,不可以违反其内容。

2、组织幼儿开展角色游戏,加深幼儿对标志的认识,训练幼儿遵守公共规则的行为。

3、教师请幼儿进行角色游戏。

三、结束活动,教师小结。

生活中的比教案篇六

3、帮助幼儿将数字运用于生活中

1、活动前布置任务,请幼儿在周围生活中找一找“哪里有数字?它们表示什么意思?

2、教具:0—9的数卡二套,有数字信息的物品若干,数字信息若干条

3、学具:幼儿人手三套0—9的数卡

一、游戏“请出数字娃娃”

数字娃娃来做客,听来得是几?

1、我比3多1,是几?

2(拍六下手)听我拍了几下手?

3、7可以分为4和几?

4、我排在6的后面8的前面,猜猜我是谁?

5、3和5合起来是几?

6、1个娃娃,1朵花,1个苹果都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

7、我像鸭子,我是几?

8、我比8多1比10少1,猜猜我是几?

9、2加3等于几?

10、1减1等于几?

教师按0—9的数序排列数字,请幼儿集体读

二、联想生活中的数字

2、幼儿自由回答,师随时引导归纳数字表示什么意思?

三、感知数字在生活中的应用

1、说说我们幼儿园有几个班?我们班共有几个小朋友?(数字可表示个数的多少)

2、认读尺子上的数字。(数字可表示长度的长短)

3、看温度计的刻度(数字可表示高低)

4、看电子称上的读数说出物重(可表示重量的多少)

5、认读人民币,邮票的面值,物价牌上的价格?(可表示金额的多少)

6、找出表示当天日期的日历,说说今天是几年几月几日(可表示时间的顺序)

7、认读邮编,书页码,车牌号,信用卡 号码(可表示号码的顺序)

8、我们是大几班的小朋友?第3组的小朋友起立(数字可表示排列的次序)

四、讨论“假如没有数字,生活会变得怎么样?

五、按指令摆数字

1、请找出表示自己年龄的数字

2、摆出自家电话号码,门牌号

六、活动延伸:用扑克牌表示大小,次序。

生活中的比教案篇七

1、知道垃圾的来源及处理方法。

2、激发保护环境的情感。

课件:垃圾分类与处理。

1.观察图片:公园。

教师:你们看,公园里美吗?公园里的什么很美丽?为什么?

2.激发幼儿产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图片:随意丢瓜皮、果壳、包装盒的.行为。

讨论:随意乱扔的行为对吗?应该怎样做?

知道应该将瓜皮、果壳、扔到垃圾箱内。

课件:垃圾分类与处理。

1.哪些地方会产生垃圾?(工厂、菜场、餐馆、宾馆、办公室、家庭、超市等等。)。

2.讨论:垃圾最后都到哪里去了?

3.教师小结:垃圾被倒入垃圾桶后,由环卫工人收集起来运走。大部分会被埋到填埋场,但填埋场既占地方又不利于环境保护。有的垃圾会被送到焚化炉焚化,但这又会排出有害烟雾。

课件演示。

1.有些垃圾是可以回收利用的,因为他们是用大自然中的宝贵材料制成的。

讨论:哪些垃圾可以回收再利用?为什么?

2.垃圾中可以再生利用物品大致可分四类。

(1)金属。如可乐罐等回收后送往工厂,可以再生为各种金属物品;

(2)纸张。利用旧报纸、包装盒、包装纸等做原料,可以制成各种餐巾纸、纸盒等;

(3)玻璃。汽水瓶、酒瓶等玻璃瓶经过清洗、消毒后,可以重复使用;

(4)塑料、香蕉。如酸奶瓶、废轮胎等经过加工可以制成其他塑料、橡胶制品。

观看课件。

1.塑料不容易腐烂,是白色垃圾。

2.树叶,纸制品等时间久了可以腐烂。

3.告诉幼儿:不要随地乱扔那些不会腐烂的废品。

生活中的比教案篇八

1.认识3个“r”符号,并了解其所代表的含义。

2.进一步形成对待垃圾的正确态度和行为习惯。

参见第140~141页。

1.教师在课前检查学生完成家庭作业的情况,要保证有半数以上的学生完成。

2.教师准备一些关于垃圾对环境危害的资料,供学生在小组讨论时。

3.与大队辅导员或班主任联系,与当地垃圾处理机构或者环境保护部门联系,争取安排学生参观垃圾处理厂,或请专业人士作报告。

1.导入。垃圾对于学生来讲并不陌生,但学习有关垃圾的内容时,教师应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应当帮助他们对有关垃圾问题有比以前更加深刻和全面的认识、更加成熟和明确的想法、更加自觉和积极的行为。

3.全班交流。每个小组向全班报告自己的讨论结果。教师适当提示,对学生的结果给予修正和补充。

4.阅读与讨论。请学生观察教科书第61页的垃圾处理图,以自由发言的形式明确主要的步骤和过程。教师要保证学生基本正确地理解垃圾处理的主要流程,可以在黑板上写出来。

现代化的垃圾处理过程运用许多高新技术,工艺复杂,六年级学生尚无法完全弄清楚每一个环节。教师可以利用教师知道用书中有关教科书分析的内容,帮助学生大致有所了解。如先分类,然后进行不同处理,有些粉碎后作为建筑材料;有些用来制造再生的用品;有些用来提炼稀有或者贵重金属;有些作为燃料焚烧后供热或者供给工厂做动力;焚烧后的废渣也可以做为建筑材料。

5.问题解决。阅读教科书第61页的3个“r”,教师依此与学生讨论三个“r”,以确保他们正确理解其含义。然后进一步探讨:在我们周围,我们自己和其他人是不是做到了3个“r”?哪一种做到了?哪一种没有做到?由于什么原因?今后有可以怎么办?完成教科书第61页下方的探究练习。

6.教师。对本课学习进行,特别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觉地成为环境保护者,用3个“r”约束自己的行为,并且向他人做宣传。布置家庭作业。

1.如果可能,可以与少先队和班会活动结合进行,带学生去比较先进的垃圾处理厂参观。

2.可以从环境保护部门或者大学、研究机构邀请专门从事有关工作的人士为学生举办有关垃圾问题的科普报告。

1如果可能,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了解本地区的空气质量预报。

2.向家长介绍3个“r”及其含义。

1.针对每个小组的发言进行。

2.对学生在小组活动和全班讨论中的表现进行。

生活中的比教案篇九

在玩沙的时候,班中的孩子对沙坑上的鞋印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们搬着脚看着沙地上的鞋印,叽叽喳喳的说着:“我的'鞋能踩出花纹来”“我的和你的不一样”“我的鞋印比你的好看”这时班中的耿磊小朋友问:“老师、为什么鞋底上要有花纹呢?这个问题引起了大家极大的兴趣,孩子们逐渐对身边各种的花纹产生了兴趣,便形成了今天的主题。

1、通过探究使幼儿了解花纹在生活中的用途,进一步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及视觉的概括能力。

2、培养幼儿大胆想象创造的能力。

利用空白墙围及玩具柜背面创设“我给花纹照个像”“神奇花纹变变变”等板块,将收集的资料展示出来。

信息区:增添各种花纹装饰图案及线条装饰欣赏图片、书籍。

美工区:提供各种花纹装饰的欣赏艺术作品 基拓印工具材料。

益智区:花纹排序玩具

利用家长专栏向家长展示主体活动网络图。

出示本主题教育目标及主要内容

生活中的比教案篇十

对数字感兴趣,进一步巩固对数字的认识。

师生共同搜集写有数字的常见物体或图片(手表、闹钟、日历、尺、磅秤、药瓶、家用电器、温度计等),陈列在室内。

教师准备带有数字的其他实物或图片,分类陈列。

幼儿介绍自带的有数字的'实物,说明物体上的数字各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幼儿回忆已有的生活经验,想一想还在哪些地方或物体上看到过数字,并猜想数字所表示的意思以及它们在人们生活中的功用(如门牌、车牌、交通灯、声音分贝表等)。

它表示什么意思?想想你还在哪些地方或物体上看见过数字,它们各有什么用处?

生活中的比教案篇十一

1、初步懂得要注意安全,保护自己,知道不做危险动作。

2、学习履行一些简单的安全行为。

提供若干组成对的安全行为与危险动作的图片如:“用树枝打闹”、“投掷小石头”、“挥动小刀”等,教案《安全教案2》。提供若干个安全品或危险物的实物与卡片,如:空药瓶、易碎物(卡片)、尖锐物(卡片)等。

(一)开始部分伴随动感的`音乐带领幼儿做律动,引出课题,引起幼儿兴趣。

(二)基本部分。

1、引导幼儿分组感知讨论,引起幼儿对安全问题的重视。

(1)出示幼儿户外活动时的图片提问:图上有谁?他们在玩什么?你觉得他们这样玩好吗?也许会发生什么事?(会摔跤、会打痛、会从玩具架上掉下来等等)那你觉得应该怎么玩,小朋友才不会发生这样的事呢?(引导幼儿大胆交流)。

(2)帮助幼儿整理生活经验,了解避免危险的方法:不到危险的地方去;不玩危险物(如鞭炮、玻璃);正确使用玩具、工具(如剪刀);不追逐打闹等。

2、寻找教室里不安全的因素。

(1)师:刚才,我们看的是小朋友在外面活动时的不安全的事情,其实,在我们的教室里、午睡室、卫生间都有许多不安全的地方,如教室里的黑板、桌椅等,装水的保温桶等等。

(2)小朋友两两结伴去寻找教室里有什么地方是不安全的。

(3)找到不安全的地方后,为不安全的地方贴上红色警告标记,提醒孩子注意。

(三)活动结束幼儿集体或分组操作实践,利用日常生活或创设特定情景,让幼儿学习保护自己身体安全的行为。

(2)安全使用剪刀强化巩固日常生活中自我安全保护行为,为奠定良好的习惯打基础。

(四)活动反思幼儿能初步懂得要注意安全,保护自己,知道不做危险动作。能履行一些简单的安全行为。但孩子年龄小,我们在生活中还要多提醒,不断地进行随机安全教育,让孩子切实学会自我保护。

生活中的比教案篇十二

鞋子是日常中不可缺少的。孩子从学走之日,鞋子就和孩子共生活同“成长”;随季节的更换和方便起见,运动鞋,拖鞋,凉鞋,皮鞋,布鞋,雨鞋等不同质地,不同款式和不同作用的鞋子也随之出现在每个孩子的生活中。平日里,不少孩子偶尔因好奇或好模仿,尝试着穿上人的鞋子满屋子走,开心极了。雨天时节,不少孩子偶尔发现鞋底的花纹在地上清晰地留下印迹时兴奋不已,并成了他们快乐的游戏……于是老师以“鞋子”为题,把教育性,趣味性整合在一起,巧妙地设计成活动并引进幼儿的学习和游戏之中,倍受孩子喜爱。

1.进一步了解鞋的特点和用途,体验穿鞋的乐趣。

2.尝试用鞋子印画,感受美丽的花纹并用印,画等方式胆表现艺术作品。

1.请家长让孩子各自从家中带来鞋子。

2.若干个鞋架上配有不同类别的鞋样标志及相应的文字卡。

(一)看鞋:了解鞋的不同类型。请家打开袋子互相看看,你带来了谁的鞋,是什么鞋?

(二)穿鞋,体验其乐趣,感受鞋的作用。

1.穿鞋,体验其乐趣:。

(1)我们来穿一穿鞋子走一走,跳一跳,跑一跑,看看有什么感觉相互说一说。

(2)家相互换一换鞋子再走一走,跳一跳,看看有什么感觉(配乐,)。

2.谈话交流穿鞋的.作用。

(2)相互交流人们何时穿这双鞋。

(3)交流穿鞋的作用。

(三)办鞋展:分类。

2.数一数,每个鞋架上有几双鞋哪种鞋多(少),多(少)几双指导能力强的记录。

(四)印鞋印:胆创作。

2.示范作画,感受鞋底的花纹美,激发印画的欲望。

(1)示范印画,了解印画的要领。

(2)欣赏画面,引发联想。

3.幼儿创作,师指导师关注幼儿的印画情况,指导个别幼儿。

生活中的比教案篇十三

1.探索让风车动起来的方法,体验玩风车的乐趣。

2.能用清楚的语言描述自己玩风车的感受与发现。

3.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4.激发了幼儿对风车的探究欲望。

活动准备。

各种各样的风车。

活动过程。

一、自由玩风车,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1、引导幼儿拿着风车,自由地跑跑、走走,体验转动的乐趣。

2、提醒幼儿观察快跑的时候风车会怎么样、慢走的时候风车又会怎么样。

二、探索让风车动起来的方法。

1、引导幼儿讨论:你是用什么方法让风车动起来的?

2、鼓励幼儿边说边示范自己让风车转动的方法。

3、小结:让风车动起来的方法有很多,如拿着风车跑、走、摇吹等。

三、自由探索让风车转得很快的方法。

1、引导幼儿讨论:你是用什么方法让风车转得更快的?

2、小结:让风车转得更快的方法有快跑、快走、使劲吹……。

四、教师引导幼儿交流、评价。

小百科:风车是一种不需燃料、以风作为能源的动力机械。早期风力机又称风车。现代风力机多指发电用风力机,亦有用于提水灌溉的。

生活中的比教案篇十四

一次我们带领孩子到户外进行活动时,路过一个垃圾站。孩子们都不禁屏住呼吸,加快了脚步。有的孩子边跑边说:“这是什么味呀?怎么这么难闻。”也有的孩子注意到垃圾站的门上写着一些字(可回收、厨余垃圾)。回到教室以后,我们检查了自己班里的纸篓,发现有些是用过的碎纸,还有一些是果皮等。于是我们又发动家长和孩子一起对家中的`垃圾进行了统计。

帮助幼儿通过观察、分类、收集等一系列的活动,了解身边的垃圾。从而使幼儿萌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师:

1、垃圾中都有些什么?

2、垃圾是不是都是没用的东西?

3、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垃圾?

4、收回来的垃圾可以做什么?

孩子:

1、垃圾为什么那么难闻?

2、垃圾是从那里来的?

3、垃圾被送到哪里去了?

1、用幼儿、家长共同收集垃圾的照片制作《垃圾总动员》的墙饰。

2、让幼儿用大纸箱制作垃圾分类箱,放在幼儿园内和班里。

3、在园内或幼儿园附近张贴环保宣传画。

4、环保树:教师将幼儿做的每一项有益环保的活动用文字或照片布置成一片树叶的形式,直到整棵大树都长满绿叶。

1、美工区:提供各种废旧材料,让幼儿进行各种小制作。

2、益智区:添加垃圾回收棋等。

3、建筑区:为幼儿添加用废旧材料制作的辅助材料。如:汽车、路灯等。

1、请家长协助孩子用自己能够看懂的形式记录每天家中的垃圾内容。

2、请家长协助收集有关垃圾的资料。

3、请家长协助收集家中可以再利用的物品。

社区:

1、参观垃圾站。请清洁工讲一讲垃圾怎样处理。

2、请小区中的废品回收员讲一讲哪些垃圾可以回收利用。

家庭:

1、请家长协助上网搜集资料。

2、采访幼儿园中的保洁员,了解幼儿园里的垃圾种类等内容。

生活中的比教案篇十五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旋转与轴对称。2、能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能将简单的图形平移或旋转90°。

过程与方法:整理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性,加深对这些图形的认识。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观察、操作、想象、设计图案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对称、平移、旋转的特征。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平移、旋转与对称的特征进行图形的变换,进一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明确目标,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上周末咱们班的李坤和王明随爸爸、妈妈一起去了一个地方。想跟他们一起去看看吗?(课件出现游乐场情景: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滑滑梯、推车、小火车、速滑)师:游乐园里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学生说分类方法)生1:在游乐园里像滑滑梯、推车、小火车、速滑这些物体都是沿直线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做平移。生2: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这些物体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做旋转。师:平移和旋转是我们常见的物体的运动方式,数学上我们称为变换方式,除了这两种方式,还有哪种方式可以称为变换呢?生:轴对称。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复习图形与变换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回顾整理,形成体系及基本训练、查漏补缺。

1、轴对称(1)师:同学们都玩过俄罗斯方块吧?它里面包含着数学里图形变换的知识,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本78页“回顾与交流”第1题。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图a和画好图的方格纸。首先,我们来看图a,它是轴对称图形吗?生:是。师:你是怎样判断的?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呢?生:将它沿着中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所以是轴对称图形。师:同学们说的很好,那么中间的这条直线叫什么?生:对称轴。师:请同学们把图a对折一下,找出它的对称轴,让我们再次感受一下轴对称图形。在咱们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你能找到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吗?生举例说明。(2)师:下面我们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来判断“巩固与应用”中第1题的图案。生很快地判断出前两幅是轴对称图形,后两幅不是。因为后两幅没有对称轴。师指出: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关键要找出它的对称轴。(3)师:我们结合轴对称的知识,对平面图形进行整理(展示表格并与学生一起填表)。

已学过的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的条数。

长方形是2。

正方形是4。

平行四边形否。

等腰三角形是1。

等边三角形是3。

等腰梯形是1。

圆是无数条。

2、平移(1)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图a是轴对称图形,现在我们来看看图1中的图a经过怎样的变换可以得到图2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后,一致认为可以通过平移得到图2。师质疑:怎么平移?平移多少呢?(向下平移3格)师指出:表达平移概念要注意:一定要说清楚哪个图形朝哪个方向平移了多少。也就是讲述平移,要指出平移的方向和距离。(板书:方向与距离)(2)利用平移知识解决“巩固与应用”第2题的画一画第1小题。学生先画图,然后思考:向上平移后小旗的形状和大小发生变化吗?(没有)师生小结:经过平移后,图形的大小和形状都没有改变。

3、旋转师:刚才我们再次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和平移。下面我们再来看“回顾与交流”第3小题,图a经过怎样的变换得到图3和图4呢?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想法,若有不同的答案,小组同学试图根据同学的描述想象他们答案是否正确,然后用学具验证。师:通过同学们的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交流验证,谁愿意说一说你们是如何得到图3和图4的呢?生1:我们是在图a的右上角标了一个o点,将图绕着o点逆时针旋转90°,然后向左平移2格,再向下平移2格就得到了图3.师:能为大家演示一下吗?请大家注意观察。(学生在课件下演示,旋转并平移得到图3)师强调:对于旋转来说,我们一定要指出旋转的中心,方向和旋转的角度。(板书)师:接下来我们来看由图a得到图4又是如何变化的呢?生2:我们小组也是在图a的右上角标了一个点o,将图1中的a绕着点o顺时针旋转90°,然后向右平移2格,再向下平移4格就得到了图4。师:我们根据这个同学说的,一起来演示一下这个过程。(师生一起演示)(3)处理“巩固与应用”第2题画一画中的第2题。师:将图形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后得到的图形是怎样的呢?学生绘图,老师指导。

4、变换比较师:刚才大家一起复习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那么这三种图形变换的方法有什么区别呢?现在我们一起来作个比较。展示表格:

变换变换前后的图形比较形状变化大小变化。

轴对称。

平移。

旋转。

师:结合刚才的分析,我们来看图形经过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后,形状和大小是否发生了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学生分析,填表并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大小和方向;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但改变了方向。

三、综合应用,融入贯通。

1、欣赏枕席图案(课件出示79页第3题)这是一道来自生活中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先仔细观察,然后可以选择某一部分,说明它具体地可以看成是由哪一个小长方形经过怎样旋转、平移或轴对称得到的。

2、自刻印章印章对于同学们来说都不陌生,我们在学期结束时,发给同学们的大红奖状上就有咱们学校的奖品印章。咱们的好朋友笑笑非常喜爱《小英雄雨来》中“我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话,于是她自己刻了一枚如左图所示的印章。下面四个图案中用这枚印章印制的是(图见79页第4题)鼓励学生发挥想象,选择出正确答案。

3、小小设计家师:今天要请同学们当一回小小设计家,利用图形的变换来设计一些你喜欢的图案,请同学们分小组选用学具开始设计,完成之后将你的设计方法说给小组的伙伴听听。学生在小组内活动,师巡视参与学生活动,并及时交流。学生作图后展示作品,并张贴在黑板上全班欣赏交流。

四、评价小结,提升学力: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呢?如果有,把你的收获写下来和这节课的作品一起存进自己的成长记录袋中。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生活中的比教案篇十六

1、知道简单的防火、防盗、防触电、防止溺水的常识,知道简单的自救、自护的方法。

2、树立爱护自己身体和生命的态度,形成初步的安全意识。

3、通过模拟活动形成初步的自救自护的能力。

1、知道简单的防火、防盗、防触电、防止溺水的常识,知道简单的自救、自护的方法。

2、树立爱护自己身体和生命的态度,形成初步的安全意识。

通过模拟活动形成初步的自救自护的能力。

第一课时。

1、知道简单的防火、防盗、防触电、防止溺水的常识,知道简单的自救、自护的方法。

2、树立爱护自己身体和生命的态度,形成初步的安全意识。

3、通过模拟活动形成初步的`自救自护的能力。

1、导入。请学生朗读教材第18页上方的课文。告诉学生今天要讨论的是家庭生活中的安全问题。板书课题:生活中的安全。

2、自由讨论。提问:“在日常的家庭中,有哪些方面容易对我们的安全和健康造成伤害?同学们是否遇到过或听说过在家庭中发生的安全方面的事故?”通过讨论明确:“在日常生活中,用电、煤气、火、水等都容易对我们的伤害,每位同学都应具有防范意识。下面我们进行讨论。

3、模拟体验。小组分角色表演教材第19页的图画上的情景,并好好想一想,如果你是遇到类似的事情应该怎么办?教师作适当点拨。

4、全班交流。每个小组派代表为全班表演,向全班介绍他们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教师作简单讲评。

5、课堂练习。完成教材第19页各种报警电话与报警连线练习。

6、教师。

1、知道简单的防火、防盗、防触电、防止溺水的常识,知道简单的自救、自护的方法。

2、树立爱护自己身体和生命的态度,形成初步的安全意识。

3、通过模拟活动形成初步的自救自护的能力。

1、导入。检查上节课布置的课堂练习。

2、模拟练习。让学生练习报警。可以同桌互相配合练习,要求按照三种情况逐一练习。可以一人打电话报警,另一人做接电话者。提醒学生:报警电话内容要真实性、报警语言的完整性。

火警:地点、火势的大小。

匪警:地点、情况。

急救:地点、病人情况等。

3、全班活动。请学生上来抽签,然后按照抽签上的内容用教师事先准备的电话模拟报警。根据时间,尽量让每个学生有锻炼的机会。

4、自由讨论。请学生看教材第20页的图画,按要求进行讨论:

如果被烫伤了怎么办?图中两位正在玩耍的小朋友有危险吗?为什么?

5、让学生各自谈谈对这节课学习的收获。

6、教师。

1、知道简单的防火、防盗、防触电、防止溺水的常识,知道简单的自救、自护的方法。

2、树立爱护自己身体和生命的态度,形成初步的安全意识。

3、通过模拟活动形成初步的自救自护的能力。

1、导入。

2、讨论与检查。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1页“我的表现”。

(1)、请学生发表意见,对教材上所列项目有什么看法?

(2)、请学生在自己的教科书上按照全班讨。

结果补充和删减,然后各自按照成绩单的要求给自己画“苹果”。

(3)、同桌之间互相交流结果。

3、全班调查(文明礼貌、节俭、安全方面)。

同学们平时哪条做得最好?

哪条做得最差?(学生边说边记录)。

(1)、在黑板上画上三种苹果。

(2)、|按照项目顺序,逐一统计得到各种苹果的学生数。

(3)、按照项目顺序,逐一将得到不同苹果的学生人数写在黑板上。

4、教师根据统计结果宣布并做。

5、四人一组,下康乐棋。

生活中的比教案篇十七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在旋转变换下,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以及“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等基本性质。

2、能运用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

旋转的特征。

三、教学难点:

运用旋转的基础知识分析复杂图形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方法:

类比法,观察法,练习法,归纳法。

五、学法指导:

多媒体演示,学生观察,合作交流,归纳应用。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平移的要素有哪几个?旋转的要素有哪几个?平移的特征有哪些?

2、图形旋转后是否也具有这些特征?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图形旋转的特征.(板书课题:旋转的特征)。

(二)合作交流,新知探究。

1、观察下列旋转,探索对应元素有哪些关系?把它写下来.

2、认真思考:还有相等的线段和角吗?把它下来.

3、小组交流,归纳概括。

4、大班交流,补充完善。

概括:图形中的每一点都绕着旋转中心旋转了相同大小,方向的角度;对应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图形的形状大小不改变。

5、猜想:图形旋转还有其他性质么?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生活中的比教案篇十八

1、知道垃圾的来源及处理方法。

2、激发保护环境的情感。

ppt课件:垃圾分类与处理。

1.观察图片:公园。

教师:你们看,公园里美吗?公园里的什么很美丽?为什么?

2.激发幼儿产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图片:随意丢瓜皮、果壳、包装盒的行为。

讨论:随意乱扔的行为对吗?应该怎样做?

知道应该将瓜皮、果壳、扔到垃圾箱内。

课件:垃圾分类与处理。

1.哪些地方会产生垃圾?

(工厂、菜场、餐馆、宾馆、办公室、家庭、超市等等。)。

2.讨论:垃圾最后都到哪里去了?

3.教师小结:垃圾被倒入垃圾桶后,由环卫工人收集起来运走。

大部分会被埋到填埋场,但填埋场既占地方又不利于环境保护。

有的垃圾会被送到焚化炉焚化,但这又会排出有害烟雾。

课件演示。

1.有些垃圾是可以回收利用的.,因为他们是用大自然中的宝贵材料制成的。

讨论:哪些垃圾可以回收再利用?为什么?

2.垃圾中可以再生利用物品大致可分四类。

(1)金属。如可乐罐等回收后送往工厂,可以再生为各种金属物品;

(2)纸张。利用旧报纸、包装盒、包装纸等做原料,可以制成各种餐巾纸、纸盒等;

(3)玻璃。汽水瓶、酒瓶等玻璃瓶经过清洗、消毒后,可以重复使用;

(4)塑料、香蕉。如酸奶瓶、废轮胎等经过加工可以制成其他塑料、橡胶制品。

观看课件。

1.塑料不容易腐烂,是白色垃圾。

2.树叶,纸制品等时间久了可以腐烂。

3.告诉幼儿:不要随地乱扔那些不会腐烂的废品。

生活中的比教案篇十九

1.知道垃圾的来源及处理方法。

2.激发保护环境的情感。

1.做好去公园的各项准备。

2.录像带、摄像机。

3.绘画用纸、笔。

4.小实验材料。

1.你们看,公园里美吗?请大家一起找找公园里的美,好吗?

2.幼儿自由活动,教师摄下公园美景及幼儿活动的情景。

3.幼儿集中坐在草地上,教师请他们说说:公园里的什么很美丽?为什么?

4.教师小结。

1.在幼儿休息、吃点心时,教师有意识地拍摄幼儿随意丢瓜皮、果壳、包装盒的行为。

2.启发幼儿现场比较:吃点心前后,草地上有什么不一样?我们应该怎样做?

3.让幼儿戴上一次性手套,进行“突击清除垃圾活动”。

4.引导幼儿数一数公园里有几只垃圾箱,观察公园里的游人是否把瓜皮、果壳、包装盒自觉地丢到垃圾箱里。

5.观察回园路上有没有瓜皮、果壳、路边有没有垃圾箱。

参与家庭及幼儿园所在小区的环境整洁活动。

1.播放自摄录像,请幼儿说说看到美丽的公园时的心情。

2.播放一组环境脏、乱、差的公共场所的录像,请幼儿说说看了这组录像心情如何。

1.哪些地方会产生垃圾?(工厂、菜场、餐馆、宾馆、办公室、家庭、超市等等。)。

2.讨论:垃圾最后都到哪里去了?

3.教师小结:垃圾被倒入垃圾桶后,由环卫工人收集起来运走。大部分会被埋到填埋场,但填埋场既占地方又不利于环境保护。有的垃圾会被送到焚化炉焚化,但这又会排出有害烟雾。

鼓励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对商品的外包装作一次调查,如数一数巧克力、玩具、蛋糕、电器等商品的外包装有几层,然后自己设计表格作一记录。懂得这些包装材料虽然是商品美观,但消耗了很多原材料,也产生了很多垃圾。

1.有些垃圾是可以回收利用的,因为他们是用大自然中的宝贵材料制成的。引导幼。

分组讨论:哪些垃圾可以回收再利用?为什么?

2.边看垃圾分类、再生利用的录像,边听杰说:垃圾中可以再生利用物品大致可分四类。

(1)金属。如可乐罐等回收后送往工厂,可以再生为各种金属物品;

(2)纸张。利用旧报纸、包装盒、包装纸等做原料,可以制成各种餐巾纸、纸盒等;

(3)玻璃。汽水瓶、酒瓶等玻璃瓶经过清洗、消毒后,可以重复使用;

(4)塑料、香蕉。如酸奶瓶、废轮胎等经过加工可以制成其他塑料、橡胶制品。

1.启发幼儿设计五个垃圾分类标志:金属、纸张、玻璃、塑料、不可再生利用的废品。

2.小结:回收利用废物可以节约能源。废物回收利用得越多,送往填埋的就越少.把可再生利用的废品送到回收中心,可以为减少污染出一份力。

1.带领幼儿找几只塑料杯,装上潮湿的泥土。将塑料瓶盖、玻璃弹子、铁钉、糖纸、香蕉皮、土豆皮、树叶等分别放入塑料杯,一一贴上标签以示区别。

2.把塑料杯放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几星期后倒出杯里的东西,看看哪些东西腐烂了,哪些东西根本没变。

3.告诉幼儿:不要随地乱扔那些不会腐烂的废品。

1.在活动区角提供有关垃圾污染、垃圾再生利用的图书资料。

2.准备几个大纸箱,分别贴上幼儿自己设计的标志,请大家尝试给垃圾分类,并送到废品回收中心。

3.与父母讨论:日常生活中哪些东西是由垃圾再生材料制成的?

生活中的比教案篇二十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00——101页。

教学目标:

1、经历直观操作,探索发现的过程,体验发现摆图形的规律的方法,欣赏数学美.

2、通过活动,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积累探索规律及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经历探索的过程,体验、发现摆图形的规律的方法。

教学准备:

小棒1人1包、统计表格1张。

教学过程:

一、猜谜(猜数字)。

二、引导探究。

1、探究由许多正方形摆成的长条所需小棒根数与正方形个数之间的规律。

师:同学们,你们用小棒摆两个正方形给老师看看好吗?看哪个同学摆得好,摆得巧。

2、认真观察和思考表格,你们发现了什么。

(1)反馈小组活动结果引导总结方法。

(2)应用:你想摆几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几根小棒?

(1)小组活动:摆三角形并发现规律,反馈小组活动结果并让学生说说。

(2)应用:你想摆几个这样的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

(3)小结揭示课题:图形中的.规律。

三、巩固练习。

四、拓展练习。

运用这节课学习的知识动手摆一摆其它图形并做好记录再说说你的发现。

五、全课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让学生自由发言。

师: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善于去探索和发现,找出生活中更多图形中的规律。

教学反思:

本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认识方程》这单元的后续学习内容。探索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新增的内容,也是教材改革的新变化之一。它蕴含着深刻的数学思想,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是学生今后学习、生活最基础的知识之一。

本节课我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经历直观操作,探索发现的过程,让学生体验发现摆图形的规律的方法,感受数学美。

2、通过活动,发展学生抽象思维的概括能力。

3、积累探索规律及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本课是结合我校“与问题同行、促和谐发展”的课题研究而开设的研讨课。接下来我从以下五方面来反思本节课:

1、如何创设有效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这一环节我没有充分体现,而只是课前让学生猜谜语激发学生的兴趣,没有充分地利用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2、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点在教学过程中引导的很到位。老师先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操作再讨论发现规律,并能及时地让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你想摆几个呢?需要几根小棒?在小组中说说。既给学生时间又给学生空间。让学生感受学数学的乐趣和用处。

3、如何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使用不同的策略。这一点在教学中是重点也是难点,这节课突破了,着重让同学在教师的帮助下想出多种方法,学生想出了三种方法,并能择优运用。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

4、如何合作交流,帮助解决问题。整堂课教师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老师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了,让学生在小组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与享受,小组中互相帮助解决了本节课的重点。

5、如何对过程作出反思与评价。这一点作得不够,老师只是在课的总结时让学生反思而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体现出来。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25085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