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之后的个人感悟和思考,它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书中的内容,梳理自己的思绪,我想我需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吧。读后感要注意逻辑清晰,思路连贯,避免过于片面或主观。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希望能给大家写读后感提供一些帮助和启示。
勇气读后感篇一
生老病死是每一个人都会经历的自然规律,我们是没有办法改变的。我们有一天也是会变成一个大人,并且有了自己孩子的。
但是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是需要有自己的方法的,不能够盲目。今天我读了一个特别的书,这本书的名字就是《不管教的勇气》。
第一个就是不要批评孩子,其实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有一个观点。那就是在孩子做错的地方就要批评,在孩子做对的地方就要表扬。但是在书中对于这个观点做出了否决。
其实我们仔细地想一想就知道了在生活中我们都有可能做错事情,在这个时候我们是希望别人能够坐下来和我们谈一谈还是说对我们进行批评呢。相信很多人都会选择前一个的,所以孩子也是一样的。
如果我们能够心平气和地和孩子讲清楚的话,那么孩子以后肯定会很少做错同样的事情。如果你批评他的话,他是在当时被动接受,但是在他的心里肯定会反感你的那种态度的。
第二个就是不要表扬孩子,很多人在刚刚看到这个观点的时候就直接的不认同了。因为如果在孩子做对的时候去表扬他的话,那么下一次他就会觉得自己这么做是正确的,以后继续地保持。但是感谢比表扬更加有力量,所以要试着改变自己的说话方式。
勇气读后感篇二
勇气有很多种。有的令人敬畏。有的普普通通。孩子们对勇气有自己的`理解和认知。今天我和女儿共读伯纳德·韦伯的《勇气》。在这之前我对勇气的理解是充满敬畏的。总觉得干大事才是有勇气。今天伯纳德告诉我,勇气也有平平常常的。我们这些大人总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是因为缺乏一颗童心,不能从孩子的角度看待事物。这一点中国的家长应向西方的家长学习。
女儿说:“勇气是敢于上台表演节目;勇气是遇到认识的人主动问好;勇气是犯了错误敢于承认;勇气是和同学一起去野外郊游……”她说的都是她平常不敢做或是做得不够好的事。真有趣!我也想说:“勇气是女儿练不好琴时不发火;勇气是女儿考试成绩不理想时的心平气和;勇气是坚持和女儿共读……”
勇气读后感篇三
这是我在《趣味数学》这本杂志上看到的一个故事——《发现的勇气》,它主要讲了:尼古拉斯.伊万诺维奇.罗巴切夫斯基小时候就成绩很好,19岁的他即将获得硕士学位,但校长却和他较劲。后来,罗巴切夫斯基发表了一篇论文,与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唱反调,遭到别人嘲笑,但他没有屈服坚信自己,他去世后,人们才发现他是正确的。
罗巴切夫斯基能成功,是因为他努力了一生,坚持自己的想法。记得有一次,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给我们写,这是一篇读后感,我想来想去就是不知该写什么好。这天,我正在看《智慧背囊》,当我看了其中的“一道有趣的测试题”这篇文章时,我发现这是一篇很好的题材,正当我要写的时候,外婆走了过来说,她找到了一篇关于赚钱的文章,它可以告诉我们做什么事都要有计划。我却觉得外婆的文章没我的好,外婆说她的好。后来,我坚持自己的想法写下了这篇文章。老师看了后,给了我一个高的分数。
当你发现了真理,你要勇敢地说出来!
勇气读后感篇四
我读了一篇故事叫《小白兔的勇气》。
这篇故事讲的是:相传,在一座大山上,有一朵美丽的.花儿,可花儿只在夜晚开放,但没有一个人敢在夜晚上山,山下的小白兔也很想去看一眼美丽的花儿,因此,在一个夜晚,小白兔终于鼓起勇气上了山。克服了种种困难,登上了山顶。
读完了这篇故事,我想起了上次,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烈士公园,我们来到了游乐场的门口,爸爸对我说:“要不我们去坐过山车吧!”,我很想去,可我又有点害怕,在爸爸的鼓励下,我还是怀着紧张而又兴奋的心情坐上了过山车,虽然从上车到下车,我几乎都闭着眼睛,并且脚还有点发软,但下车后,我依然很高兴,因为我战胜了自己!
还有一次,我和另外两位同学同时被选为了升旗手,而我是抛旗手,那一天,我都很激动,因为我可以在全校师生面前升旗了。可真正到了星期一,我却很紧张,满手心的都是汗,生怕抛不好,毕竟有那么多人看着我。我在心里对自己说,一定要放松,就跟平时练习时一样。当国歌响起时,我最终还是顺利的把国旗抛了出去,看着随风飘扬的国旗,我感到无比的自豪。
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像故事中的小白兔一样,当困难在你面前出现时,一定要鼓起勇气面对它,这样,困难一定会迎刃而解!
勇气读后感篇五
读了《勇气》这本书以后我明白了不管干什么事情都需要勇气。这本书教会了我勇气。因为勇气可以给我们无穷的力量,勇气可以战胜一切。
每个人都有勇气,勇气使我现在上课举手回答问题了,勇气使我成长了,现在我很喜欢勇气这个词语。
勇气读后感篇六
前几天,我们学习了《花的勇气》这篇课文,学后使我感慨万千。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在四月的维也纳寻花的经过和最后终于看见花后从中明白的道理。学了这篇课文,我懂得了生命的意义就在于有勇气克服困难。就像文中的花儿一样,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不能轻易低头,要鼓起勇气战胜困难。比如:学习中我们遇到不会做的题目,不能因为不会而不做,首先应该自己开动脑筋多思考,再请教同学、老师或家长,直到弄懂、理解这道题为止;我们考试有时会一次、两次没考好,这时我们不能对学习失去信心,而是应该改正错误、汲取教训,争取下次能考个好成绩;尝试学习新事物的时候,经常也会遇到再怎么努力都做不好情况,这时我们坚决不能放弃,应该掌握技巧、记住要领,多次练习,就一定能成功!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文中的花儿不正是体现了这样的勇气吗?它们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傲然挺立,开得明亮夺目,神气十足,如此有魅力,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活力与顽强。“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在人生的道路中,我们总会碰到许许多多的挫折,但若没有这些挫折,我们的生命怎么会绽放出艳丽的花朵呢?让我们学习花儿的勇气,克服困难,战胜艰险,勇攀人生的高峰吧!
勇气读后感篇七
好书是适合一读再读的,每读一遍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妈妈给我买了美国作家伯纳德·韦伯的《勇气》,这是绘本图书,漂亮的`插图,简单的文字,其中蕴含的道理却很多很多。我反复咀嚼书中的文字,看似简单的文字却让人回味。
勇气是什么呢?作者对勇气作了诠释:
勇气,是你第一次骑车不用安全轮。
勇气,是你有两块糖,却能留下一块到第二天。
勇气,是你知道个大秘密,却答应对谁也不说。
勇气,是爱它,却不摘它。
勇气,是努力藏起你小气、嫉妒的一面。
……。
当我在环湖花园游泳馆学游泳,听到妈妈让我和伙伴比赛谁有勇气——从池边跳下1。8米深的游泳池,并游回浅水区,我心惊胆颤、双腿瑟瑟发抖。妈妈期盼的眼神,教练的标准示范,让我鼓起勇气再也不犹豫,终于往下一跳……我成功了。这就是勇气!
当我第一次作为升旗手上台演讲,别提有多紧张了。我被授予升旗手缎带,台下一千多名同学赞赏的眼光,给了我无比的自豪与自信。我在热烈的掌声中,顺利地完成了自己的演讲。这就是勇气!
当我作为班干部看到同学不守纪律,虽然指出来却遭到他们的冷眼与嘲笑,我心里很难过。老师充满信任的话语和朋友的体谅与理解,让我坚持原则,尽心尽力,无怨无悔。这就是勇气!
勇气读后感篇八
这部日记,关于死亡。关于爱情。关于修行。
是谁说过,活着是一种修行。其实,爱着也是一种修行。当然了,死亡更是一种修行。
随着阅读,没有心灵不被感动。为了那份爱情;为了两个彼此连接,无法分割的生命;为了超越爱情与生命的觉醒和修证。
随着生命的逝去,随着合上书本,随着无法抑制的悲叹与唏嘘,会有人在心底升起深深的渴望与希求,这样的爱过,这样的活过,这样的彼此支撑,彼此温暖,彼此成就。
崔雅死了。但她是幸运的。因为肯让她有了救赎自己的机会。
肯经历了五年的辛苦、付出,服侍在一个癌症病人的身旁,过着在常人眼中难以想象、无法忍受的生活。但他是满足的,幸福的,感恩的。因为他认为:真正“得救”的人是他,因为服侍崔雅而“得救”。
他们的相遇,似乎没有特别的征兆。甚或双方都已对婚姻失去期待。但是,这场相遇也许早已注定,并在发生前不断积聚必要的条件,在无数次擦肩而过之后的这个转角。电光火石,一见钟情。
在此之前,我是不相信一见钟情的,固执而冷静的认为那最多是荷尔蒙的作用(说这话的时候,我已经看到自己的心显现出僵硬粗糙而又十分潦草的纹理)。但是,现在知道,这样的一眼认定,在许多隐而不见的因缘里,注定是一种累世的寻找。
寻找必定缘于意义。但世事却难随人愿。
原本美丽,活泼,聪慧的崔雅,与高大、智慧、在当代有关神秘信仰及意识研究领域非常卓越而且只有三十六岁的肯。威尔伯会成就一段美丽的爱情童话。但是,死神却在婚礼前夕向他们挥手致意。崔雅被诊断患了乳癌。
面对,抗争,似乎别无选择。他们煎熬过五年的时间。这不同寻常的五年里,他们各有各的恐惧痛苦和折磨,也曾经互相伤害,怨恨,责难,像很多患者,很多家庭都在经历的一样。试图围歼他们的不只是疾病,还有情绪,人性,和残酷的现实(很多医生工作时大概会忘记他们面对的是人,是生病的、痛苦的、濒死的人)。
他们掉入过这些企图吞噬他们的陷阱。一度使婚姻走向解体的边缘。但是,智慧终究会引导人们到达彼岸。最终他们借由静修与修行在相互的超越中消融。
虽然癌症终而不治,虽然病者的身体饱受摧残,而心灵却能始终愉悦、安详,充满慈悲与温暖。
他们在生命中完成了修行,也在修行中升华了生命。
我们的科学系统一直认为死亡无法超越,但是,诸多事相显示,死亡绝非终点,那么超越死亡也成为活着的意义。
只有智慧的人才能把痛苦,疾病,死亡变成最好的导师。
勇气读后感篇九
今天下午的语文课上,和我的学生一起学习了冯骥才先生的作品《花的勇气》。因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计划用一节课把这篇课文讲完,课前布置了预习作业,自己也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所以胸有成竹地走进课堂。
课前读过几遍课文,文章的精彩毋庸置疑,然而,在课堂上和学生的交流之后产生的更深的感悟却是自己都始料未及的。
文章讲的是四月份,作者来到维也那,由于作者太喜欢花儿了,所以,大片大片的绿地在作者的.眼里显得如此单调,顿觉乏味,失望之情油然而生。而同行的小吕一句提醒,让作者眼前一亮,白的,紫的,黄的。五颜六色的小花被覆盖在绿草的下面。那么多、那么密、那么辽阔!作者在惊喜之余又感到遗憾:不能亲眼目睹花儿盛开的壮观景象!也许是上天被作者的爱花之情感动,就在作者要离开的时候,汽车行驶在路上,细雨绵绵之中,车窗外流动的颜色使小吕将车停下:去看吧——你的花。是的,“我”的花!好一片花的原野!那千万朵藏身小草的小花不知什么时候全冒出来了,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
是啊,看似弱不禁风的小花,如何在这冷风冷雨中傲然挺立,拔地而起!好一个拔地而起!
平时,我对花是可有可无的,路边的花朵虽然能够为我平添些许快乐,但从无仰视的感觉,而今天读到的风雨中的小花却足以让我改变以前对花的漠不关心。
我们大概都是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生命,似这小草,似这小花。风风雨雨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吧!又有谁能说一生中只有坦途,没有坎坷?想起以前走过的路,沟沟坎坎,有时竟真的失去前进的力气了,想过放弃,也想过逃避,但最终还要面对。今时今日,孩子们童真的话语似乎点醒了我。是啊,小小的花儿居然不惧风雨,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在困难面前退缩呢?此时,想起了台湾残疾歌手郑智化的歌曲《水手》中那句激励人心的歌词: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怕,至少我们还有梦,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问为什么。
是啊,无论你多么弱小,无论你遇到多大的挫折,只要有勇气,就会有希望!让我们共同记住:生命的意味是——勇气!
本来计划一节课结束的,没想到用了两节课。学生们畅所欲言,交流感悟,此时此刻,倒觉得他们成了我的老师了。
勇气读后感篇十
寒假里,我读了一本书――绿野仙踪。它是由莱曼・弗兰克・鲍姆写的。
这本书把我带进了童话王国,使我感到了纯真的梦幻。故事里讲述了一个既美丽又善良的小女孩多罗茜和亨利叔叔、艾姆婶婶一起住在堪萨斯大草原上。突然有一天,一场龙卷风把她刮到了一个陌生而神奇的国度奥兹国。
它带给了我快乐和勇气!
勇气读后感篇十一
这本书是说我们一生中最需要的东西名字叫勇气。读了这本书,我知道了什么叫勇气。比如,我看见了一只狗,它想咬我,我有勇气把它给赶走。还比如我敢把灯关上,一个人睡觉。
所以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勇气战胜困难和挫折。
勇气读后感篇十二
今天我看了一本书,它的名字叫做《勇气》。说真的,每次看它都有不同的心得,都决得有不同的意义,这本书真的是很好,让我想起很多事,也告诉我要忘记很多事。我发现自己有点爱上虚拟的网络,可以让自己的心事得到抒展,让更多的人知道自己的想法,也许是我大惊小怪了吧!
真真假假,哈哈!都觉有意思,人生也不能太无趣。这本书写的最经典的`是有个80岁的老太太的两个小纸条,简直就是精髓所在。我把它拿到单位,几个好友都看了一遍,结果每个人的想法都不相同,太神奇了。我的想法就是,自己的世界好小,视线太短,知识面很狭窄,懂了好多,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这个世界没有尽头的,心态加深到另一个层面,还没决定所要处的位置,不着急给自己定位,看来人需活一世学一世,学无止尽!一个人独处非常有优势,可以让自己更加了解自己,好好静静的思考。我还缺少很多良师益友,还要学很很多!
勇气读后感篇十三
我喜欢读书,更喜欢听妈妈给我读书。妈妈给我买了许多图书,其中有一本绘本图书我很喜欢,它的名字叫《勇气》。
因为有些字我还不认识,妈妈就给我读了一遍,书中的内容吸引了我,原来勇气有很多种,有的勇气令人敬畏,有的勇气平平常常。
勇气,是刚到一个新地方,你大方的说:嗨,我的名字叫伟利,你们呢?
勇气,是不开灯就上床睡觉,
勇气,是失败了还能再来一次。
勇气,是知道有高山,就一定要去征服,
勇气,是从头开始。()。
勇气,是坚持自己的梦想。
读了《勇气》这本书,我明白了,我也是一个有勇气的人。我会有勇气坚持自己的梦想。
勇气读后感篇十四
曾老师见我很爱哭,就借给我了一本关于勇气的书,书的名字就叫《勇气》。今天我翻开了这本书,顿时有了兴趣。
直到我合上书,我豁然开朗,“知道了!”我叫了一声,此时我既欢喜又高兴,因为我心中的疑云终于消失了。你现在知道我需要的是什么勇气了吗?对了,勇气是你没把课上好,老师让你抄课文,你不能流泪,可也不能说老师,而应该反省自己;勇气是你有困难时不能放弃也不能流泪;勇气是同学之间发生矛盾时先不去告老师而是想办法自己解决。
勇气读后感篇十五
我读了很多书,当我读到勇气这本书的时候,我懂了很多东西。我要学会控制自己,当我面对一个美味大餐,或者一个冰激凌,我的.内心很挣扎,我控制不了自己。
但是今天我读到勇气这本书,勇气在我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都很重要。
勇气读后感篇十六
勇气,是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魄。
――――题记。
在寒假里,我看了一本名叫《感动小学生的50个人物》的书。其中《勇气》这个故事,让我深受感动。
在19世纪英国的一所学校里,一次有一名强悍的高年级男生命令新生替自己做事,被新生拒绝后就开始殴打新生。这时候边上的学生要么畏惧地逃避,要么幸灾乐祸地观看,只有一名学生勇敢地挺身而出,大喊:“住手!你到底要打多少下才肯罢休!”这个勇敢的学生就是后来扬名世界的英国大诗人拜伦。
我不禁想起了我二年级时发生的一件事情。那次是在一次放学后,我在校门口看到几名高年级的学生堵住了一名低年级的学生,想让他给大伙儿买吃的。低年级的学生不愿意。
我看到了他在四下里张望,我知道,他是想寻求帮助呢。可是,我当时的念头是:“那些大孩子可比我高出一个头呢!可千万别找上我!”于是,我连忙退后一步,躲在一旁连大气都不敢出。看了小拜伦的故事,我真为自己当时的行为感到羞愧,明知道那些大孩子的行为不对,却没有想任何阻止他们的办法,而是“灰溜溜”地躲避了。
其实,我们也可以像小拜伦那样,勇敢地面对困难,勇敢地维护正义。我们欣赏勇气,因为它是一种毫无畏惧的气魄。勇气是让生活顺利前进的风帆,勇气是让我们成为强者的支柱。只要充满勇气,我们大家都能成为人人称赞的小小男子汉!
勇气读后感篇十七
愉快而有意义的假期生活开始了,我既兴奋又激动。我像往年一样到图书馆借书了,今天,我在图书馆借到了一本书--《勇气》,我迫不及待地一口气读了几遍。
这本书很像随意说出来的那样,一个人问:“什么是勇气?”你就说了,是第一次骑自车;是去参加智力竞赛;是你有两块粮果;是没人敢欺负你的小弟弟;是爱它,却不摘它??总之,勇气有很多种。勇气,是让陌生人给你洗澡?这样的大方,这你想不到吧?勇气,是别人的生日聚会时间还没有到,你却老早来?这可是很失落的,可是你能让自已快乐的度过这次事情,这你想不到吧!勇气,是“赞美之花,却不能摘它。"这虽然很通常,可是你在说什么是勇气的时候,把它说成勇气,我可说不出!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勇气时时刻围绕着我们,比如,每当我在写作业中遇到难题的时候,就想放弃,不想动脑筋,我连这个尝试的勇气都没有,怎么会把这道题做出来呢?可有些题只要稍微动一下小脑袋,就能把它做出来。还有一次,爸爸给我报了游泳班,我看着那么深的水,心里就害怕,更别提下水了。生怕被水淹到了,或是被呛到了。但是在爸爸的鼓励下和教练的指导下,我终于有勇气抬腿下水了,现在,我不但学会了蛙泳还会仰泳呢!如今想想:勇气,就是从头开始。
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无论做什么事都需要有足够的勇气,有勇气,就能成功!
我最喜欢读书了!
我的小天地。
我在读绘本。
我在书店读书忙。
勇气读后感篇十八
正如当人生中遇到棘手问题深感无力时,这时候最应该做的是学习,通过看书改变自己的思考方式,这样才可能站在更大的格局看到问题的实质,从而能够跳出困局。育儿之路漫漫且困难重重,对于初当父母的我们也时常会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时候或许也需要借助书籍的指导,方可跳出细枝末节问题的纠缠而看清问题的根本。
这本《不管教的勇气》的作者岸见一郎是一个哲学家,他本人是阿德勒的哲学忠实粉丝。在他研究了阿德勒的哲学以后,他发现阿德勒的哲学,最有效的地方就在于养育孩子。所以他的育儿书籍多是从阿德勒的哲学出发,来告诉大家我们怎么样能够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怎么样能够帮助我们的孩子成为更好的人。
《不管教的勇气》是一本可读性很强的育儿书籍,和很多国内育儿书籍不同之处在于,第一没有废话,第二不讲理论。全书文字并不多,但是字里行间是作者满满的诚意,他试图真诚地与读者探讨:怎么才有效呢?只有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
这本书当中提出了一个特别震撼的口号,叫做不批评也不表扬的教养法,即不管教的勇气,本意就是让家长尽量地放手,尽量地给孩子更多的空间。为什么要既不批评也不表扬呢?作者认为批评和表扬都不是平等地对待孩子的方法。批评不用说,是指责孩子,然后给他压力。而表扬也是自上而下的,表扬是发生在上级对下级之间的。所以当你觉得,你比你的孩子强很多,你跟他就没法平等对话的时候,这批评和表扬就出现了。作者认为无论是柔和的表扬,还是残酷的批评,这时候你都没法建立一个跟孩子的良好关系。而没有这个良好关系,就无法实现有效的指导。这就是岸见一郎的最基本的底层的逻辑。
而岸见一郎的这些见解来自哪儿呢?是来自于阿德勒在100年前的研究。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说,一个孩子终身,所寻求的就是两样东西,一个叫作归属感,一个叫作价值感。归属感是爱,价值感是感谢。爱能够给他归属感,感谢能够给他价值感。由此岸见一郎认为家长最应该对孩子做的就是两件事:爱和感谢。
所谓“爱”,就是要愉快地接受孩子的真实面,无论他目前是什么样子。
而所谓“感谢”就是取代“表扬”的一种态度,这样才有助于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这与很多育儿书的观点都不太相同,很多书鼓励父母要及时反馈,要经常表扬孩子。而岸见一郎说,我们要做的事是谢谢你。如果我们能够对孩子做对的事,表达出谢谢的时候,孩子立刻就能够知道,这件事做对了。并且他获得了价值感。
比如一个孩子在地铁里边不吵不闹,这时候妈妈表扬说,宝贝,你真了不起。你竟然能够不吵闹,太棒了。你不觉得奇怪吗?这就好像表扬一个人不会随地丢垃圾一样。你竟然不随地丢垃圾,你真了不起。太奇怪了吧。因为不随地丢垃圾,或者在地铁里边保持安静,这是一个正常人所应该具备的正常状况。那么家长应该做什么呢?“孩子在地铁里边很安静,谢谢你今天这么安静”——如此这样就好了,谢谢他就好了,感谢他给你所带来的`东西,就像我们和其他人一样,其他人做对的事,我们也应该对别人表示感谢。这时候孩子的价值感就会得到大幅提升。
而表扬的问题在哪儿呢?如果我们总是用表扬来驱动一个孩子做一件事情,最后的结果很有可能是,得不到表扬的事情他就不去做。就是孩子衡量这件事该不该做,取决于这件事情父母会怎么看,有没有评分,有没有奖励,有没有排名,都是这些外在的东西,如果这个东西没有,他就会觉得没什么劲,这就是表扬有可能会带来的恶果。
很多家长喜欢体罚,觉得体罚的时候,自己是在付出心血去教育孩子。但作者认为,体罚不是教育,体罚只是报复。报复什么呢?你把我气成这样,我得报复你一下。就是我心里边那股火压不住,我要发泄出来。只是报复而已,对于教育毫无意义。
孩子出现负面情绪时家长又该怎么办呢?比如孩子对你说“我就是讨厌学习怎么办”,岸见一郎认为,作为家长的你此时只能对孩子说:“那好吧,等你什么时候想学了,你就好好学。因为人生是你的。”作为家长首先应该认清楚,不要对孩子的课题横加干涉,孩子从来都不是为父母学习。对于一个为自己学习的孩子来说,失败恰恰是学习最好的机会。一个为自己学习孩子,他将从考试的挫败中学习到警醒。他或许突然意识到人生有这样的挫败也没关系,我能够追得上,这都是一个人的感悟。人和人的发展节奏是不一样的,甚至就算辍学绕了一大圈回来,搞不好将来还能干学术,这就是人生。所以要让孩子知道,他的课题是他自己要做的事,失败也是学习的过程。因为有时候家长使特别大的劲,非但起不到更好的效果,还将孩子推向更糟糕的方向,这是大量的经验和教训所带来的结果。
印象尤为深刻的是,作者在书中反复地用到“勇气”二字,家长要有勇气改变与孩子的相处方式——学会放手,既不表扬也不批评的这种公平对待孩子的方法。因为这需要家长把孩子当作一个平等对待的个体,他不再是为你博得面子的工具,他有自己的人生,他自己既要迎接成功带来的价值感,又要承受失败带来的挫败感,只有这样他才能真正得到成长,做自己人生的主人,作为家长的我们,得一方面耐心陪伴他艰难地走完那些不得不走的弯路,一方面控制住自己忍不住伸出去的试图阻拦或者干预的双手,所有这些确实都需要极大的勇气。
总之,这本书的育儿观点对我非常有启发,推荐阅读。虽然其中的很多观点和做法在真正运用起来的时候还是存在困难,有时候不小心会回到老路子上去,在孩子不听大人管教的时候忍不住开始对孩子训斥或者惩罚,但是相信书籍传播的思想就是一颗种子,会慢慢在心里生根发芽,最后长成茂盛的大树。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277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