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论文范文(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6 13:08:14
和谐社会论文范文(16篇)
时间:2023-11-26 13:08:14     小编:碧墨

总结是一种思维的整理和归纳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清思路和提炼核心要点。在总结中,重点突出自己的成就和进步,同时要客观地分析存在的不足。通过范文的学习,我们可以发现总结的写作风格和方法有很多种,可以灵活运用。

和谐社会论文篇一

1.企业国有资产笼统为国家所有,国务院代表行使所有权,但是在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与部门之间产权责任不清,缺乏责任约束,国有资产实质处于无人负责状态。

2.许多政府部门既承担公共管理职能,又承担部分国家所有权职能,政企(资)职责不分。这使政府部门很难给自己准确定位,既妨碍了政府正常行使公共权力,又将国有企业作为行使公共职能的工具,让企业承担社会职能,造成政企职责错位。

3.政府部门在企业之外以行政方式多头干预;不是经营国有资本,而是管理国有企业。这种所有权与经营权混为一谈的管理,造成了两个结果:一是行政干预的“越位”,抑制了企业市场活力,致使国有资产运作低效率;二是企业内所有者“缺位”,弱化了产权约束,所有者权益往往被侵蚀。

(二)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应主要解决4个问题。

1.落实国有资本的管理、监督和经营责任。国家由管企业转向管资本。建立责权明晰的国家所有权委托代理体制,形成对每一部分经营性国有资产可追溯产权责任的体制和机制。

2.国有经济布局和企业结构要进行有进有退的调整。政府从直接管理庞大的国有企业群,转变为控股重要企业和持有股份。国有资本由覆盖各行业、各领域,向国家必须控制的行业领域集中,减少国有资本涉足企业的数量。

3.政府设出资人机构,与公共管理职能部门分开,受政府委托集中统一行使国家所有权。行使公共权力的部门不再承担出资人职能,形成政企(资)分开的体制基础。

4.实行国家所有权与企业经营权分离。出资人机构受国家委托拥有股权,依《公司法》以股东方式行使出资人权利、履行出资人职责;企业拥有法人财产权,在公司治理框架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出资人机构不越权干预。

概括地讲,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任务,是使国家由管企业逐步转向运营资本;政府设立出资人机构,集中统一地行使所有权,实现政企(资)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出资人机构对投资和拥有股份的企业拥有股权,按《公司法》以股东的方式行使权利、承担责任;包括国家投资和拥有股份的企业在公司治理框架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出资人机构以实现政府政策目标和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对国家承担责任。

(三)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国有资产管理是涉及国有制实现形式,国有资产的管理、运营、监督和公司治理等多方面相互关联又相互制约的体制和机制。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绝不是各级政府设立一个专门机构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国有资产管理主要涉及4个方面:

1.国有资产的公共管理。如国有资产的立法,国有产权的界定、会计制度、统计、稽核、评估,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确定和对国有资本运营的监督等。这属于国有资产的公共管理职能,应由公共管理部门管理,形成全国上下的管理系统。

2.国家所有权的委托代理。在政企分离、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情况下,“国家”行使所有权必须经过一系列的委托代理。按目前的管理体制,委托代理的链条是国家统一所有,中央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中央和地方政府设立专司国有资产管理的部门——出资人机构;出资人机构控股重要企业,对部分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进行“授权经营”。在这一体系中,核心的问题是委托代理的有效性。

3.国有企业的公司制改制和公司治理。政企分开、所有权经营权分离的企业制度基础是公司制度。因此,国有企业必须进行公司制改制,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在公司制度安排下,国家所有者由通过政府部门的行政干预“管”企业,转变为委托出资人机构以股东方式“履行出资人职责”;包括国家出资人在内的所有者通过股东会或产权交易市场保持对企业的最终控制权;企业拥有法人财产权,自主经营,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以此实现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情况下保障国家所有者权益。

4.对国有资本运营的监督。政府授权有关部门如财政部、审计署,对出资人机构进行审计监督;出资人机构对授权经营的机构进行审计监督。

(四)关于国有出资人机构。

在要建立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中,缺位的是“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按十六大要求设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是建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一个关键环节。

中央政府和省、市(地)政府分别设立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是受同级政府委托,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专职机构——出资人机构。这个机构的设立解决了3个问题:一是这个机构明确的定位是“履行出资人职责”,并不是“管理国有企业”的职责。这就有利于从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二是政府行使国家所有权的部门与行使公共权力的部门分开,各自有明确的定位和行政目标。这就从组织上实现了政资分开,体制上实现了政企分开。三是出资人机构“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对政府而言,出资人机构集中、统一地行使所有权,形成责权明晰的可追溯产权责任的主体;对企业而言,这就构造了排他性地行使国家所有权的“老板”。

出资人机构对受托运营国有资本,拥有占有、使用、处分、收益的权利;以产权为纽带,承担投资企业的改革和重组、优化国有资本布局和垄断性企业的改革重组责任。出资人机构对同级政府负责:实现政府政策目标,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接受政府的审计监督。

因此,出资人机构不是原政府各部门管理国有企业的机构、职能和管理手段的简单合并。由对企业的行政管理转为履行出资人职责,出资人机构的职能和行使职能的方式、手段都必须有重大转变。

国有出资人职责概括地讲主要有:

1.通过编制和执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对国有资本做有进有退的调整,保证重要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在某些重要行业关键领域的控制地位,提高国有资本投资回报。

2.推进投资的企业进行公司制改制,通过积极参与公司治理保障国有资本的权益。

3.会同财政部门制定财务会计制度,以资产收益和现金收入处理显形负债(不良债务)和隐性负债(对职工社会保障的历史欠帐)。

4.监督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财务报告的真实性。汇总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资产负债表,编制和监控监管资产的资产负债总表,从总体上改善资产负债结构,保持国有资本的安全性。

5.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向本级政府报告监管工作、监管资产状况和其他重大事项,必要时应向公众披露。

6.国有资产监管部门接受同级财政和审计部门的监督。

(五)建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要与抓大放小、国有经济有进有退的调整结合。

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必须与继续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放在一起考虑。国有资产管理最重要的是国有产权委托代理有效性的问题。目前尚存国有企业约18万户,由过去从中央到地方成百上千个政府部门分别管理,现在集中于约300个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履行出资人职责”,会出现一系列问题。如果一个机构涉足的企业过多,就鞭长莫及;如果层层委托代理,就没有效率。提高委托代理有效性,就要优化国有资本布局,坚持抓大放小的方针,专注关键的少数,减少国有资本涉足企业的数量。

(六)出资人机构如何行使所有权。

为坚持政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出资人机构如何行使所有权是关键的技术细节。要害是必须从制度和机制上严格区分以股东方式“履行出资人职责”和依照行政隶属关系“管企业”的本质性差异。

在这里我们必须注意两种倾向:一是防止企业内所有者继续缺位,所有者权益被侵蚀;二是防止出现“婆婆加老板”,把企业管死。

1.所有者到位又不越位。设立出资人机构,“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集中统一行使所有权,这是为克服所有者缺位迈出的关键一步。“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中的“管”,决不是传统意义上政府在企业之外进行的行政干预或行政审批式的管。出资人机构要“管”的内容是履行出资人职责该“管”的内容,“管”的方式是出资人履行股东权利的方式。

所有权到位,就是出资人机构为行使所有权该管的人和事要理直气壮地管好、管到位,成为“真老板”,强化来自所有者的激励和约束。这是维护所有者权益必须要做到的。

所有权不越位,就是出资人机构只当“老板”不当“婆婆”。只行使股东权利,决不干预企业的经营权、管理权。这是增强公司活力和提高公司运行效率所必须的。

2.建立明晰的公司分权制衡机制。公司权利分为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和监督权。我国《公司法》对4项职权各有明确界定,并分别由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和监事会行使。这是建立有法律保障的分权—制衡关系,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

所有权:出资人行使所有权,就是保持对公司的最终控制地位。这是维护所有者权益所必须的。出资人的所有权体现为《公司法》赋予股东会的权利。

经营权:股东会选聘董事,组成公司经营决策机构——董事会。依《公司法》董事会拥有公司的经营权。

管理权:董事会选聘经理作为公司的经营管理者,董事会对公司重要事项做出决策后,交由经理主持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经理依《公司法》享有经营管理权。

监督权:监事会代表股东对公司进行监督,《公司法》赋予监事会监督权。

在公司治理中既要防止所有权侵犯经营权、管理权,也要防止经营权、管理权架空所有权,排斥监督权。只有公司的所有者、经营者、管理者、监督者恪尽职守,又不越位,才能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既保障所有者的最终控制权,又使企业富有活力。

(七)国有企业有两种类型,国有资产管理有两种形态。

在进行国有资产管理时,可以把国有企业分作两类,一类是在某些特殊行业承担或部分承担公共责任的特殊企业,要保持“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另一类是竞争性企业,以赢利为目标,实现资产保值增值。为此,出资人机构管理和运营国有资本要承担两方面责任:一是在支撑国民经济增长、保障国家安全方面实现政策目标;二是提高国有资本运作效率,实现保值增值。与此相对应,国有资产管理应当有两种形态。

1.对特殊公司的监控。极少数关系经济命脉、国家安全、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以及天然垄断行业的重要企业,如电网、电讯、军工、石油和大型基础设施等领域的重要企业属特殊公司,它们是政府进行公共管理、实现公共目标的重要资源。政府投资的目的不仅是资产的增值,更重要的是承担公共责任,保持国家的控制力。这类企业数量有限,但关系重大。为贯彻政府意图,对这类企业出资人机构应直接持股、控股或独资经营,国有资本不能轻易撤出,保持对这类企业的控制力,即进行企业形态的监控。

2.对普通公司的运营。在一般竞争性行业,出资人机构并不依恋特定的企业,而是以投资回报最大化和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为目标,不断优化资本布局,进行有进有退的调整。由“管企业”,逐步转换为“运营资本”。显然,国家投资和拥有股份的企业大多数属于这一类。

划分两类形态管理,是为了使各自有明确的目标,可以使用相应的管理手段和评价体系,便于准确地考核,提高监管效率。

(八)出资人机构对特殊公司和授权经营机构的监管。

特殊公司和授权经营机构都类属于国有独资公司,应按《公司法》设立董事会、经理、监事会,但不设股东会。尽管对它们的监管有某些特殊性,但决不能离开公司治理框架,退回到政企不分、所有权经营权不分的老路。

出资人机构承担监管责任,可以通过4个渠道进行。

1.拟定或批准独资公司、授权经营机构的章程,决定它们的设立、分立、合并、清算等事宜。

2.选择经营者——董事会成员,并决定其薪酬。

3.签定业绩合同。这是出资人机构对国有独资公司和授权经营机构业务监管的重要手段。就政府意志、企业目标、年度预算、利润分配、投资计划等事项出资人机构与独资公司和授权经营机构签定1年或几年的业绩合同,形成硬约束。

在合同范围内公司自主经营,出资人机构不再干预;合同双方有超出业绩合同的重要事项,应协议修改合同。

4.出资人机构派出监事会,以业绩合同为准进行审计监督和业绩评估。监督结果报出资人机构,决定经营者的奖惩、去留。

(九)建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难点。

建立符合市场经济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重大的体制创新,涉及多方利害关系的`调整,我们必须克服许多困难才能实现初衷。主要的难点是:

1.面对庞大的国有企业群,鞭长莫及,即便中央和地市三级政府分别管理,将约18万户企业的国有股权分散给各个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每个机构也要面对500~1000户企业。这样宽泛的管理幅度几乎不可能管好。党的十六大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与“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统筹考虑是十分重要的。但“抓大放小”,减少国有资本覆盖企业的数量,并不是短期就能做到的。

2.缺乏良好的公司治理基础。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建立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基础上的资产管理。因此,保障国家所有者权益的基础是有效的公司治理。但是中国缺乏公司治理文化。目前的情况是,一方面国家所有权委托代理关系不清,激励不足,约束软化,内部人控制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另一方面,有政府背景的一股独大普遍存在,大股东行为不端正、小股东无能为力。因此实际上存在着一股人为扭曲公司治理的力量。这一情况如果不能改变,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难以成功。

3.新设立的出资人机构如何正确行使所有权。市场经济中,在所有权经营权分离条件下,股东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行使权利,即在股东会上行使表决权——“用手投票”,和在产权交易市场的股权交易——“用脚投票”。目前,出资人机构“用脚投票”的条件并不完全具备。在用脚投票不成、用手投票又难以解决问题的情况下,行政干预再度出现的可能性极大。况且以行政干预的方式“管企业”大家太熟悉了,以股东方式行使所有权又太不熟悉了。放下最熟悉的拿起最不熟悉的是有极大的难度的。

4.缺乏懂得和熟悉资本监管的人才。出资人机构的功能和性质实际上相当于国家控股公司或国家资产管理公司。出资人机构成功的运作,需要有高水平的资本运营、企业评价、财务监管等专业人员;为使投资和控股的公司有良好的公司治理,需要派出合格的股东代表、有能力的董事、称职的监管人员。这些稀缺的人力资源的来源、选聘方式等都是没有解决的问题。

(十)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风险。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牵动全局,推进改革必须注意防范风险。

1.政府机构不再干预后,如果国家所有权继续不到位,这就为企业内部人控制留出了更大的空间,资产和效益的流失在所难免。

2.在实行“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的情况下,如果出资人机构不转变为“管资本”,而继续沿袭隶属关系式的行政干预,成为“老板加婆婆”,那么就会把企业管死,退回到改革原点。

3.在新的管理体制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权利,承担责任。在明确了产权责任后,如果地方政府为了保护所监管企业的利益而强化区域分割、市场保护,就会为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进一步设置障碍。

4.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如何行使产权责任。如果出资人机构的权力掌握不当或缺乏监督,比如出现争先“一卖了之”,或对经营者半卖半送等情况,很快就会把可能用于解决或部分解决对职工历史欠帐和银行不良债务的资源耗尽,那么就会进一步增加财政、特别是中央财政负担,增加财政风险。

5.避免新形势下的政企不分。在政府部门不直接干预企业后,国资管理机构不能成为党委、政府、政府部门对企业行使公共管理职能的二传手。不能把政府必须承担的某些公共职能、过去政府管企业的某些做法通过国资管理机构这个“漏斗”灌到企业,形成新的政企错位,使出资人机构和企业的目标变得模糊不清。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一项牵动全局又十分复杂的改革,认真弄清改革的目标,所要建立的体制和机制,先立法、后行动,是改革取得成功所必需的。

和谐社会论文篇二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前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问题。如何构建和谐社会?如何改善当前一些社会不和谐现象?如何使社会长期保持和谐状态?各个学科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探讨。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和谐社会的内涵包括四个方面: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我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之一。简单地说,“社会”就是“人们生活共同体”,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约束与被约束的关系,个人依赖社会,社会约束个人。社会约束个人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集体意识和社会规范约束个人的意识与行为,从而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以维护社会秩序;二是通过利益调节,缩小社会成员的贫富差距,防止社会分裂。社会约束个人的程度达到适中,社会便均衡和谐。倘若约束力太强,个人的自由度太小,就会觉得压抑而产生不满或怨恨情绪,个人的能力也不可能充分发挥;相反,约束力太弱,人的行为和欲望得不到控制,各种非法行为就会增多,利益分配也将得不到调节,从而将造成社会失控或混乱。随着个人私欲的不断增强,摆脱社会约束的欲望也会越大,而社会的约束力也必须相应地增强,才有可能继续保持社会的和谐。一个理想的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具有浓厚道德和法律观念的社会,是一个人人平等并具有共同价值观的社会。

人与人的关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人际关系,包括父母与子女、夫与妻、兄弟与姐妹,以及亲属之间、朋友之间、邻里之间、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干群之间等方面的关系。中国传统社会十分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严密的伦理道德规范,以保障人际关系的和谐。

人与自我的关系是人与自己的心理、情感等方面的关系。人类为了满足心理、情感和目、耳等器官的需求而创造的文明通常称为“精神文明”,它包括各种信仰、信念和音乐、舞蹈、戏剧、文学等。此类文明的功能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调节人体内各种器官的和谐与平衡,各类文学艺术和娱乐活动具有愉悦心灵、舒缓神经、消除疲劳的功能;二是调节心理平衡,以慰藉因困难、失败或挫折而形成的`忧虑、悲伤、惶恐、焦躁、冲动等情感,具有自我心理调适的作用。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缘”或“缘分”、“命”或“命运”、“运”或“运气”等等信念,虽然有其消极的因素,但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即具有自我安慰的功能,使人在受到挫折、失败时不致于走上犯罪道路或作出非理性的行为。这种调节心理平衡的机制对维护传统社会的和谐具有重要的作用。

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人类为了生存需要和社会发展,向自然界索取并积极地探索自然,人类生存所需的衣食住行及人类所使用的各类物质产品,无一不是来自自然界。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就是人类对自然界中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获取能力、支配能力和使用能力的不断提高。人与自然的和谐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保持人类生存环境的最佳状态,即人类在获取、支配、使用各类物质、能量、信息时,尽最大可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以避免生态环境恶化或退化;二是保持生态平衡,即防止滥伐滥采各类植物和滥捕各类动物,以保护生态多样性。三是最大限度地提高物质、能量的效能,以降低物质和能量的消耗。财富大量积聚的代价是资源和能源的大量消耗和向自然界的过分掠夺。据研究,人类现在1年所消耗的矿物燃料,相当于在自然历史中要花费100万年所积累的数量。四是有计划地开发自然界中的各种资源,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子孙后代着想。人类为与自然和谐所建立的规范、原则和方式,可称之为生态文明。

据上,“和谐社会”内涵丰富,仅仅是某一个方面的和谐不能说是和谐社会,而是包括人与社会融洽、人与人和睦、人与自我平衡、人与自然协调等内涵,它涉及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等各个方面。

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丰富的和谐思想,崇尚稳定,追求和谐,祈求平安,强调互助,求同存异,以“和为贵”,均是中华文化“和”的思想的体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并加以创新和发展,以恢复其活力,提升其质量,使之具有现代性。均衡和谐是人类社会追求的目标,也是所有国家和政府努力追求的目标。我们也可借鉴西方国家在这方面有价值的经验,并结合中国实际,加以改造,为我所用。

和谐社会论文篇三

1.1问题的提出。

公民政治参与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核心,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是政治现代化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标志。没有公民的政治参与,就没有真正的政治文明,也就没有真正的和谐社会。

1.2理论意义。

公民政治参与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一个和谐发达的社会,不仅经济得到充分发展,文明得到相互包容,政治上更是得到广泛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公民的政治参与.政治参与最具有实质性的意义。

1.3实践意义。

公民参与作为和谐社建设工程的核心环节,决定着和谐社会理想和法治国家目标的实现,也决定着改革的成败和社会转型的走向。

1.4国内外研究现状。列举古今中外特别是我国关于公民政治参与与和谐社会构建的学界主要观点。

2.1公民参与的内涵。政治参与是指普通公民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渠道试图影响政治过程的行为。它使公民有机会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力,实现自己的政治愿望,从而推进政治活动的民主化进程。

2.2公民参与的基本要求。

2.3.1政治参与是社会民主法治的衡量标准。公民政治参与既是执政为民的要求,更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的最高表现,是和谐社会所具有的内在价值。

2.3.2政治参与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社会的公平正义要求公民政治参与的实现,而公民的政治参与也将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和整体和谐。

2.3.3政治参与是社会充满活力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社会在政治上有活力,就要引导和发展公民政治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公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3公民有序而有效的政治参与的主要途径。

3.1营造和谐政治文化,发挥社会自组织的积极作用。

现代社会的政治参与往往是聚合多数人的意愿和利益,来影响政府方向性和路线性的政策。政府应该加大对社会自组织的扶持力度,尽快形成保护其健康成长的有效制度;应该加快社会自组织的法制建设,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法规;应该鼓励公民积极参加有利于实现自身利益的社会自组织,不断提高公民的参与率和组织程度。

3.2构建公民政治参与制度体系,畅通公民政治参与渠道。

尽快建立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工会制度、社情民情反映制度、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专家咨询制度、信访制度、民主评议制度、行政公开制度,新闻发布会制度等等,提高公民参与政治的广度和深度。3.3理性对待强势及弱势群体,有效引导非制度政治参与。要发挥政党和政府的主动性和开放性,必须正视非制度政治参与的存在,努力构建一个程序规范、科学公正、广泛参与的多元利益表达和政治参与机制。要对其进行有效控制和约束,并采取法律和经济等多种手段,积极引导和治理非制度政治参与,建立起合理的利益协调和分配机制,化解利益冲突。

4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强调公民参与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统揽全局的作用,以期引起社会和公民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为有关部门研究和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和实践提供参考。

和谐社会论文篇四

电视剧《琅琊榜》自开播以来便广受好评,大结局当日更是创下了网络点播量和收视率双第一的佳绩,其影响力甚至扩散到国外,在美、日、韩等国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出现了国产剧仅靠口碑走出国门的“病毒式”传播。继《甄传》之后,《琅琊榜》之所以能够再度掀起海内外观众的观看热情,其画面的精致和美感是一个重要原因。本文将着重分析《琅琊榜》的画面美学特征。

一、严谨的画面构图。

从表现手法来说,电视剧拍摄时需要注意场景设置、演员走位,以及相应镜头的运用和画面构图。以《琅琊榜》为例,无论是固定镜头还是运动镜头,拍摄的主体都处于焦点位置,陪体分布和谐、有层次感,画面构图非常严谨。比如,第1集第2场戏,梅长苏于噩梦中惊醒,披头散发坐在矮榻上,镜头缓慢拉近,画面中梅长苏始终处于画面的几何中心位置,让观众有一种走入场景空间的微妙感觉;作为陪体的门和远山层次分明,使画面更加生动自然。同一集中,誉王走进驿馆时,镜头随之移动,他穿过厅堂、房门、幔帐,一直到进入内室,其始终处于画面中心。按照距离计算,在这个镜头中誉王走过大约8米距离,但由于其始终处于中心位置且画面平稳和谐,让观众感觉仿佛是跟随着他进入内室细探锦囊中的答案,很容易就被带入到剧情之中。电视剧需要依靠对白推动剧情发展,因此画面中出现两三个人物主体时,就需要较强的构图能力,特别是运用移动镜头拍摄时,若是构图不善,就可能会模糊演员对手戏的重点,影响人物之间的关系。比如,在《琅琊榜》第一集中,梅长苏和蔺晨相对而坐商量进京事宜,两人是十几年的好友,蔺晨担忧梅长苏进京后的安危,而梅长苏明知身体不济却坚持要完成执念,两人视线交汇、地位对等,谈话氛围友好但沉重,所以在镜头运用上主要以平视固定镜头为主,插入少量对切镜头。而梅长苏与谢玉是敌人,在第23集狱中对峙时,两人之间剑拔弩张,并无平起平坐、心平气和的可能,所以画面中两人交错而坐,分别处于黄金分割区域。谢玉头顶的自然光隐喻了其最后一丝希望,而处于阴暗中的梅长苏则正以谋士身份算计人心。在整个对峙过程中,梅长苏步步紧逼,谢玉从不屑一顾、疑惑、震惊、挣扎到无奈,最后揭晓了赤焰军旧案的真相。在自然光下,其表情和语气变化丰富,面部细节拿捏到位,面部特写镜头居多,反映出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此外,排除掉闪回镜头和誉王夏江商谈的镜头,在两人对峙的22分钟内,梅长苏有两条移动轨迹:第一条是梅长苏从画面右边走入牢房,第二条是从牢房栏杆旁走到谢玉对面,两次移动都谨遵视线原则;而谢玉也有两次移动:一次是暴怒之后冲向梅长苏,一次是无奈之下走到小窗户底交代真相。这场对峙戏中固定镜头、轨道镜头、摇臂镜头运用丰富,完整连贯地展示了梅长苏和谢玉的最后一次正面对决,将剧情推向了又一个高潮。《琅琊榜》还采用斐波那契螺旋线(俗称“黄金螺旋”)构图方式,在过肩镜头中将主体人物放在螺旋中心,而背景人物则处于螺旋外围,以增强电视剧画面美感。比如,第2集秦般若为誉王分析局势时,一身红衣立于誉王面前,分析誉王与太子夺嫡的优劣势,秦般若长久地站立于画面的螺旋中心,正在聆听的誉王则背影模糊,处于螺旋线外围,6次镜头切换都没有改变秦般若处于黄金螺旋中心的布局,看着非常舒服,有较强的代入感。类似的构图在剧中多次出现,如第21集至22集的谢府混战中,谢玉时而处于亮处,时而处于暗处,站立于螺旋中心;最后,长公主出面力挽狂澜结束对峙时,与誉王、卓家和谢玉周旋,长公主多处于黄金螺旋中心位置,其余人背影则处于螺旋尾部,虽模糊却关系分明。《琅琊榜》严谨的构图使得画面主体突出,视觉焦点始终处于画面构图中心,而陪体则灵活自然,层次多元化,配合着主体完成镜头语言表述,既烘托了氛围又补充了画面信息,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审美习惯上的对称美。

二、考究的画面细节。

《琅琊榜》在人物服饰妆容、道具、画面构图等方面都追求极致的画面美感,注重细节处理。剧中演员妆容精致,服饰讲究,道具一丝不苟,场景设计严格遵守魏晋风格,唯美的画面极具震撼人心的惊人力量。在演员妆容方面,男性角色以修饰脸色为主,靖王和蒙挚等武将英气十足,梅长苏也没有刻意掩饰右眼的伤痕;女性亦是以淡妆为主,仅有反派角色秦般若画有眼线,越贵妃化了汉朝流行的“时世妆”,其余女性角色都是裸妆风格。在演员服饰方面,《琅琊榜》为演员准备了上千套服装,主演配有朝服、吉服和便服,靖王和霓凰郡主等武将还有盔甲戎装。在服饰颜色方面,位阶越高的角色服饰颜色越深,正符合南北朝时期以黑为尊的文化。如,靖王从郡王到亲王、太子的过程,服饰的颜色就从暗红、正红到黑色,配合着角色地位的变化。在服饰花纹方面,皇帝对襟处的龙纹、霓凰郡主白色便服上的暗纹严谨考究。在服装制式方面,所有服饰均右衽,服装面料也选用与角色身份相匹配的棉麻和绸缎等。该剧在配饰方面同样认真,梅长苏头戴的和田玉冠帽与谢玉、飞流等人所戴的材质皆不同,衣襟前配饰的悬挂也是男左女右,有碧玉也有玉珏。与其他粗制滥造或过度奢华的古装剧相比,《琅琊榜》的服饰细节可谓讲究到了极致。不仅是演员的妆容和服饰设计精致,《琅琊榜》的道具和动作设计细节也非常讲究。画面场景中出现的家具都是按照古画上的样式打造,夜场戏均以烛光作为光源,未使用大暖光灯简单代替。隐喻六部的竹板和信物玉蟾也都风格古朴,有明显的手工雕刻痕迹,非机器打磨而成。此外,演员的动作也细致入微,大量的特写镜头放大了演员的动作,比如梅长苏喜欢搓手的细节就贯穿全剧。对细节的极致苛求使画面极具美感,极大提高了该剧的艺术水准。

三、独特的画面风格。

色调决定了电视剧的感情基调,《琅琊榜》十分注重色彩搭配和对自然光的利用。剧中的故事主线是梅长苏历经重重困难平反冤案、扶持明君,导演使用了冷暗色系映衬主角的处境和压抑的情感,而在人物年少时的闪回镜头中,画面色彩明快,靖王、梅长苏和霓凰身上都充满着青春飞扬的气息,与整部剧的色彩基调形成鲜明对比,更映衬了主人公身份转变而引发的心理变化。从人物设定上看,梅长苏是一位弱不禁风的谋士,脸色苍白如纸,常年缠绵病榻,因而室内戏居多。在江左盟的府宅里,梅长苏常常卧坐看书或品茶待客,温润儒雅。室内正中一个矮榻,一排书架、一个条案、四个烛台,简简单单的几件清雅家具,充满了空寂的禅意。而江宅之外就是崇山峻岭,宛若一幅绝美的水墨画。在京城的苏宅里,梅长苏常常拥裘围炉,与王侯将相交谈品茶,搅动京城风云。苏宅是个三进院落,透出儒雅的中式古典风格,落地窗更是点睛之笔,不但创造了开阔的视野空间,还使四季风景尽收眼底,与室内的质朴素雅交相辉映。而戏中皇宫、宁国侯府和其他达官贵人的府宅,壮丽华贵的装饰突出了历史的厚重感,自然极简主义的风格则突出了名士的优雅风骨。梅长苏以谋士身份亮相,服饰以灰白布衣为主,无论是在江宅还是在苏宅,都仿佛是从水墨画中走出的青年书生。靖王和霓凰郡主都是戎马将军,府宅古朴大气,人物身披铁甲神采奕奕,穿戴华服英姿飒爽,即便是身着便服也难掩飞扬的神采。《琅琊榜》的画面就像水墨画,在色彩绚丽的古装戏中脱颖而出,让观众眼前一亮。

四、厚重的画面内涵。

电视剧是视觉文化的产物,画面不仅展现了剧情和人物关系,还表达了独特的精神内涵。该剧借助镜头画面,抒发了家国情怀,突出了坚守信念的力量,其独特的精神内涵值得赞颂。在细节方面,该剧也处处传递正能量,比如在第21集中,谢府混战之后,梅长苏吩咐蒙挚在围猎时用话语敲打南楚宇文暄,以免南楚使团知晓大梁皇家秘密后,误会大梁武将皆是弄权之辈,趁大梁内斗升级而在边境生事。通过电视剧画面放大了对白中的情感,梅长苏寥寥几句的叮嘱就让观众深切感受到了人物的正义感和理想。剧中,大梁皇帝为保皇权罔顾百姓死活、纵容冤假错案,仅为一点猜疑就嗜子杀友;太子和誉王为争皇位不遗余力争恩宠,肆意拉拢朝臣,不分对错只看立场,导致大梁朝堂上文不思政、武不思战,以致在该剧结尾处,大梁国四面楚歌,无一员武将肯出征对抗大渝,只能是梅长苏大义赴死。而在一片混沌之中,靖王恪守原则和本心、不愿算计人心,梅长苏匡扶正义、追求大公,电视剧传递的正是这种心中向善、追求光明的高尚情怀。

和谐社会论文篇五

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发展概况:80年代以前为适应计划经济管理需要,采用mps。1985!1992年,为了体制转换的需要,依照1968年sna,制定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既采纳了sna的一些内容,又保留了mps的部分内容,于1992年8月在全国范围内实施。1993年,联合国新修订的sna正式出版,针对这套标准,我国也对《试行方案》进行了的修改,修订的结果形成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该方案取消了mps内容,基本上与新的国际标准相衔接。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核算。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是反映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主要指标之一,在宏观经济分析和管理工作中被广泛使用。

1、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概念。

gdp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所生产的最终货物和服务的总价值。

2、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

国内生产总值实际上是最终产品的总流量在生产、分配和使用三个阶段分别以产品、收入和支出体现出来的总量指标。所以,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相对应地就有三种方法:生产法、收入法(分配法)、支出法(最终产品法)。

(二)投入产出核算。

投入产出核算的核心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里昂惕夫所创立的投入产出表,此表现在已经成为联系经济理论与实际之间不可或缺的桥梁,应用极为广泛。其主要工作是编制投入产出表。

(三)资金流量核算。

国民经济核算是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的核算,而国民经济的运行过程是实物循环和资金循环的统一。资金流量的核算就是以资金循环为对象,对资金循环过程予以系统的记录,并编制资金流量表。

(四)国际收支核算。

在当代世界经济环境下,各国都在不同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往来,并希望能够最大限度地从国际经济往来中获益。为此需要进行系统的对外经济核算,以此显示一国在对外经济往来的得失,并为对外经济政策的调整提供依据。国际收支核算的对象时一国当期对外经济交易活动,其主要工作是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

20,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和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及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国民经济运行缓中企稳,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年,我国经济增长7.7%,创以来的新低;但明显快于世界经济的3.2%平均增速和近些年发展较快的俄罗斯(3.6%)、印度(4.5%)、巴西(1.0%)、南非(2.3%)等其他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我国cpi上涨2.6%,低于同年世界cpi的`平均涨幅0.6个百分点,总的来说属于温和上涨。因此,我国经济增速和cpi涨幅都在回落中企稳回升。

(一)从生产和需求角度分析。

201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19322亿元,增长7.8%。一到四季度分别增长8.1%、7.6%、7.4%、7.9%。前三个季度,我国经济增速延续了逐季回落的走势,第四季度略有回升。

1、生产走势。

(1)工业增加值于前三个季度逐季回落,第四季度有所回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业增加值的增速。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比20回落3.9个百分点。其中一到四季度同比分别增长11.6%、9.5%、9.1%和10%,前三个季度增速延续了逐季回落的走势,第四季度有所回升。

(2)房地产业增加值增速逐季回升。房地产业增加值的增长趋势主要取决于商品房销售面积的增速。2013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1.8%,增速较上年回落2.6的百分点,导致房地产业增加值增速较20回落。综上所述,从整个国民经济看,2013年我国经济增速较年明显回落;2013年全年呈如下走势:前三季度经济增速逐季回落,四季度有所回升。

2、需求走势。

(1)居民消费支出增速逐季回落。2013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名义增长13.2%,比年回落6个百分点并呈现逐季回落的趋势。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名义增长10.0%比2012年回落2.5个百分点。因此,可以看出2013年居民消费支出增速逐季回落。

(2)政府消费支出增速先回落后走稳。2013年一季度、上半年、前三个季度和全年,全国财政支出同比名义增速分别为33.6%、21.3%、21.1%和15.1%。上半年增速比一季度明显回落,前三个季度增速与上半年大体持平,全年增速比前三季度回落。

(3)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保持平稳增长。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64835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20.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9.3%),增速比上年回落3.4个百分点。但由于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涨幅较上年回落幅度较大,实际增速反而回升3.2个百分点。因此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也保持平稳增长态势。

(4)进出口增速回落。2013年,全年进出口总额38667.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2%,增速比上年回落16.3个百分点;出口20489.3亿美元,增长7.9%;进口18178.3亿美元,增长4.3%。进出口相抵,顺差2311亿美元。综上所述,2013年前三季度,从需求角度测算的我国经济增速逐季回落,四季度增速有所回升,与从生产角度测算的表现为相同的趋势。

(二)通货膨胀形势分析。

2013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6%,涨幅较2011年回落2.8个百分点。其中,当年新涨价因素约1.5个百分点,占cpi涨幅的57.7%;上年价格上涨的翘尾因素约为1.1个百分点,占42.3%。居民消费价格月度变动分析:2012年1-12月份,cpi同比分别上涨4.5%、3.2%、3.6%、3.4%、3.0%、2.2%、1.8%、2.0%、1.9%、1.7%、2.0%、和2.5%。上半年cpi涨幅呈回落的走势,7-11月份比较平稳,12月份有所回升。

(三)经济运行中的一些基本特点。

1、经济增长形势的基本特点。

(1)年度经济增速为21世纪以来新低,季度经济增速在持续7个季度回落后首现回升。

(2)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

(3)净出口需求呈负增长,经济增长主要靠内需拉动。

(4)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实际增速高于经济增速。

(5)年度企业利润增速明显回落,月度企业利润增速由负转正。

2、通货膨胀形势的基本特点。

(1)年度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明显回落,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持续三季度回落后有所回升。

(2)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主要取决于食品和居住价格涨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回落主要取决于食品价格涨幅回落。

和谐社会论文篇六

一个国家的发展,不仅仅表现在各个城市中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和高质高效的经济增长,还应是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天蓝水清、惠泽民生。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在十八大报告中,也首次提出了美丽中国的概念,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这赋予了生态文明一张鲜活面孔。代表们认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是历史的必然,也是现实的选择,他们认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就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并行,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但是要真正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就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控制开发强度,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我们要建设美丽中国,就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而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要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需要大规模开发和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实现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这对于尚处于工业化时期的我国来说,挑战是巨大的。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必须抓住历史机遇,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思想上的问题。我们在思想上应正确认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从重视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并重;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要牢固树立保护环境、优化经济结构的意识,将环境保护作为新阶段推进发展的重要任务。

其次,应从国家发展战略的层面解决环境问题。只有将环境保护上升到国家意志的战略高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才能从源头上减少环境问题。在发展政策上,抓紧拟订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价格、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方面的经济政策体系,采取总体制度一次性设计、分步实施到位的办法,使鼓励发展的政策与鼓励环保的政策有机融合;在发展布局上,遵循自然规律,开展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工作,根据不同地区的环境功能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要求确定不同地区的发展模式,引导各地合理选择发展方向,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在发展规划上,进一步优化重化工业的布局,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

最后,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包括建设完善的法律制度,制定严格的环境标准,培养专业的执法队伍,采取行之有效的执法手段等。建立健全与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环境保护管理决策相一致的环境法规、政策、标准和技术体系,凡是污染严重的落后工艺、技术、装备、生产能力和产品一律淘汰,凡是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建设项目一律不允许新建,凡是超标或超总量控制指标排污的工业企业一律停产治理,凡是未完成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任务的地区一律实行“区域限批”,凡是破坏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一律严惩。核心要求是杜绝一切环境违法行为,任何对环境造成危害的个人和单位都要补偿环境损失。

“美丽中国”,靠新经济新产业充实底气,转方式调结构面临更高的品质要求;靠生态自觉来划定底线,让生态意识深入骨髓,让环保法制刚性有力;靠文化建设打好底色,传承生态和谐的文化基因,引导珍爱自然的生活方式。我们应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保护环境,这是全民族的事业,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齐心协力保护环境。“美丽中国”既是蓝图,也是路径。秉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原则,中国的发展就能一路好风景。

和谐社会论文篇七

(一)部分汽车集团汽车销量占据主要地位。

从汽车销量来看,销售量排名靠前的汽车主要集中在大众、福特、通用、日产等汽车品牌,其中大众所占比例最高,汽车的产销较为集中。如表3所示。

(二)供需关系决定汽车产业成为支柱产业。

据世界银行的统计研究表明,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后,gdp每增加1%,汽车拥有量增加1.02%~1.95%。之后,中国汽车需求量急剧增长,从生产供给方面看,我国汽车生产供给量在逐年提高,并且增长速度逐步加快,与消费同步。仅为444.37万辆,而20汽车产量超过2000万辆,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汽车供需体现出明显的“需求拉动供给”。而且自以后,我国汽车产业出现“供不应求”的特殊事实,国内汽车市场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如表4所示。

二、汽车工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

一个国家经济出现高增长时,汽车工业总是以高于其他产业的速度拉动国民经济增长,每增加1万辆车,拉动gdp增长88.82亿元。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间,国民经济增长了36倍,汽车工业产值增长了57倍。根据表5中所示,我国的汽车工业产值逐年攀升,国内生产总值也在逐年增长,汽车工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也越来越大。到间,汽车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了10个百分点,应该说是转折年。因此,汽车工业的产值对于国民经济的拉动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汽车工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

汽车的产业链较长,上游涉及到冶金、有色金属、橡胶、电子、石化、钢铁等行业,下游涉及到金融、保险、法律咨询、产业服务、广告等行业。汽车的产业链较长,汽车的工业产值每增加1各单位,相关行业至少增加:上游0.6,下游2.67个单位。比如对上游汽车电子产业的带动。20我国汽车电子产值2672亿元,伴随着我国整车产量和单车电子成本比例的提升,以单车电子件2-3万元的较低用量测算,国内汽车电子空间接近4000-6000亿元。以中国汽车电子市场规模达到5000亿来计算,其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7%,其中,车载电子相关子行业增速有望达到30%以上。据相关数据显示,在欧美发达国家中,购买一辆汽车的价格中,大概有40%左右要支付给金融、保险、法律咨询、产业服务、科研设计、广告公司等各种服务业。这也许就是汽车工业发展对服务业的基本带动作用。汽车产业对服务业的带动效应很大,基本原因在于其产业链条的延伸范围很宽、延伸半径很长。

四、汽车产业对财政收入的巨大贡献。

我国汽车主营业务收入近几年逐渐攀升,利税在整个财政收入中占到4%、5%左右,对我国财政收入的贡献较大。

五、汽车产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汽车产业提供了大量的直接就业机会和间接就业机会。据相关资料显示,汽车及相关产业就业人口比例:美国:17%,德国:16%,日本:11%;中国:直接就业人口:200万,间接就业人口:3000万;汽车行业每个就业岗位带动零部件附属产业7.5个就业岗位,根据汽车产业链发展的趋势,汽车行业的重心将体现在上游研发设计环节和下游销售服务环节。因此汽车产业的发展必将带动两类人才的短缺:一类是具有专业特长和实战研发经验的高层次的人才及团队;二是汽车服务类人才。总体来说将会造成汽车研发人才、外贸和法律人才、营销人才、保险人才的巨大需求。因此,汽车产业的发展必然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

和谐社会论文篇八

自然环境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是人类提供生存所需的基本资料。但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条件下,自然环境所能提供人类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地球上的各种矿产资源、能量、空气、水和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都有是有限的。应当说在环境容量的阀限以内,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会保持在一种较为和谐的状态,自然资源不会出现匮乏,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也不会破坏自然界的整体平衡,各种污染也不会超出自然因子的自净能力等等。反之,一旦超出这个阀限,那么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就会发生恶变,人破坏环境、环境又惩罚人的因果报应就会出现。人类在一定生产力发展条件下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必须严格控制在自然资源允许的限度内,如果超出这一限度,必然造成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和环境质量的下降,生态就失去和谐。

(二)生态和谐是社会持续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和谐社会还必须而且应该是持续发展的社会。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但在发展观上,我们误入了“经济增长论”的歧途,把发展等同于单纯的经济增长。受这种发展观的影响,人们只注重发展经济,追求经济效益,而不注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整体效益;只追求gdp,而把生态置于脑后;只关心眼前利益,而不关心长远利益;只注重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而不注重其生态价值。这种影响的必然后果是:生产过程中只追求产值和利润,而不顾“三废”处理,这必然会造成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只顾经济效益,而不顾生态效益,必然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只注重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而不注重其生态价值,必然放纵人们对自然资源的胡乱开发和浪费使用,造成资源匮乏;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必然造成毁林开荒、毁草开垦、围湖造田等短期行为,最终必然导致发展的不可持续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是无从谈起。

二、和谐社会的构建中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径。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现实一再证明,人类的每一个行动后面几乎都有一个推动这一行动的“情感”,而“情感”后面又有一个“思想”或“观念”。要提高全民族的生态意识,树立先进的生态文明理念,首先要进行生态文明观的教育。从现状来看,中国的多数人对于环境问题的客观状况缺乏真正清醒的认识,市场经济的趋利性诱发一些企业和个人只顾赚钱,不顾环境。公众生态意识差形成的生态漠视,影响了生态环境,从而影响了和谐社会的构建。通过加强全民的生态文明和生态道德教育,一方面,人们通过学习生态自然观、生态伦理观、生态价值观、生态消费观以及生态人口观等知识,真正了解认识到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使人们在思想意识上,从传统道德观向生态文明道德观转变,提高对生态环境的道德意识,树立对自然的道德关怀。另一方面,有助于唤醒人们的危机意识,特别是要从历史上已经发生的危机中学习吸取经验,在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能够自觉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把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自然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并把它作为人类对自然界应履行的道德义务与责任。这样通过唤醒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尊重和热爱大自然,尊重自然生态规律,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发展循环生态经济———和谐社会的经济保证。

实现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要发展。但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造成的生态矛盾,严重制约了和谐社会的构建。面对严峻的生态形势,要求我们必须摒弃传统的工业文明,建设符合现实需要的新型文明———生态文明,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过程中,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废料循环再利用,变废为宝,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它可以提高原材料的使用率,降低物质生产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速度,清洁生产,减少污染和浪费。具体说就是发展经济要与自然相协调,使资源的消耗速度不超过替代资源的开发速度,实现资源的循环或重复利用,将污染物的排放量控制在自然系统自我净化能力的阈值之内。经济发展中只有追求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一体化,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新路,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生态经济,实现经济与环境两个纬度的结合,既要发展经济也要减少环境影响,以最大限度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资源,实现经济增长与物质消耗和环境退化的“分离”,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才能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关系趋于和谐,资源能得到多次利用,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实现和谐社会的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上达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高度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才能让我们的家园天蓝、地绿、水净,建成美丽中国。

和谐社会论文篇九

1947年南斯拉夫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苏南关系开始恶化。苏联撕毁合同,同时撤走驻南专家,并在1948年操纵欧洲共产党情报局将南共开除,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为摆脱僵化的“苏联模式”由以铁托为首的前南斯拉夫领导人开始进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改革。自1950年开始的,结合本国实际而形成的以工人自治为基础逐步向其他方面扩散建立起来的经济、政治制度。

(一)经济成果。

前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自治制度,在经济上,实行以工人自治为基础的经济制度。

1950年《工人自治法》的颁布,变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为社会所有制,国有企业由工人委员会及其管理委员会直接管理。之后,又将工人自治逐步扩大到其它领域。1953年颁布其它法令,允许农民自由退出生产合作社,强调集体化自愿原则。同年年底,大多数生产合作社解体,粮食产量提高,食品供应得到改善。农村基本实现个体农民为主的私有经济,后又在农村发展农民个体自治联合组织。1956年开始,南斯拉夫国家政府对经济的干预逐渐减少,扩大企业的自主经营权,逐步实现南斯拉夫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1979年时,前南斯拉夫人均gdp已经达到2635美元。

(二)政治成果。

前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自治制度,在政治上,实行以社会自治为基础的政治制度。

“1963年,南斯拉夫联邦议会通过第三部宪法,规定除党和军队外,所有国家机构和社会事业单位均应实行自治原则,”同时将国名改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之后南斯拉夫又进行了多次修宪,扩大共和国和自治省的权限。1971年再次修改宪法,设立联邦主席团,并在1974年起实行代表团制的议会体制,由基层自治单位公民选举代表团,再在代表团中选举各机构管理代表,同时要求代表团成员不脱产。除此前南斯拉夫又实行“协商一致”原则。代表团制的创立,是对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和组织形式的丰富,也密切了党和群众之间的关系。

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失败理由分析。

虽然社会主义自治制度有了一定发展,最终却以前南斯拉夫解体宣告失败。这其中包含着多种复杂的理由。本文仅从其改革过程中的自身理由,即指导理论、政治、经济三个方面其分析探究。

(一)缺少科学的理论指导。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是列宁在《怎么办?》一文中提出的。无论是革命还是国家建设都需要理论的指导。虽然南共一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但是在实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始终没有形成系统的直接以建设社会主义自治制度为目的的科学理论体系,导致其在改革后期国内出现了各种混乱的思想。这是前南斯拉夫解体以及社会主义自治制度改革失败的根本理由。

(二)改革过程中权利过于分散导致政治体制运转不灵。

社会自治是前南斯拉夫为克服苏联模式的弊端而推行的政治制度,通过削弱联邦权利来加强共和国和自治省的权利,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然而前南斯拉夫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过分的加强共和国和自治省的权利,导致严重的权利分散。因此联邦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大为削弱,导致严重的地方集权主义。“协商一致”原则被地方或基层所滥用,导致国内重大理由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因而人民内部矛盾扩大。在立法上,联邦同共和国直接的立法有许多不同甚至冲突之处,导致很多理由不能得到一致性的解释。因而导致其政治体制运转不灵。这也是社会主义自治制度最终走向失败的重要理由之一。

(三)经济上始终没有形成独立市场。

前南斯拉夫为突破僵化的苏联模式的经济体制,通过社会所有制取代国家所有制。逐步减少或取消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充分发挥市场作用,进行平等竞争以打破垄断。前南斯拉夫在经济上推行市场经济,但在实践中并没有形成一个独立且自始至终的市场。前南斯拉夫在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当中最早实行开放政策,却由于冷战时期国际环境及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上的差异的影响,其在引进外资上并不成功。经济上的理由,也是社会主义自治制度失败的又一重要理由。

三、社会主义自治制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启迪。

(一)必须始终坚持科学的理论指导。

中国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行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来,已经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并以此进一步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自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执政以来,各代党中央领导集体都坚持以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根据我国的实际进行理论创新,不断深化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投入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推动中国更好的发展。

(二)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我国宪法第一条就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为我国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确保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可以有效地将群众所想所求反馈到中央政府,可以密切政府与群众的联系,防止党和政府与人民的脱离。但是在深化社会主义改革之时,必须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改革作为重中之重,必须防止人大代表腐化,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人大代表代表人民。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可以更好地保护少数民族同胞的利益,保护我国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真正确保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为确保我国这样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资的多民族国家的完整和统一,防止极端民族主义、独立主义、沙文主义,在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同时,必须坚持党的领导,防止地方集权。

我国实行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引导各民主党派积极参政议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宝贵的意见和倡议。同时各民主党派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国家机关进行民主监督,更好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在我国的政治协商制度改革中,共产党必须引导各民主党派敢说话、说真话,真正落实社会主义民主。在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上,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作用,使理由快速集中解决。

(三)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分发挥国家宏观调控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经过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实践所证明的符合我国实际的经济制度。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经济飞速发展,人民收入显著提高。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理由,如住房理由、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理由、贫富差距拉大理由等。但是不能因为理由的产生而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本身。解决这些理由的关键是:在充分利用市场调节这个“无形的手”的同时,必须坚持国家宏观调控这个“有形的手”。党和政府必须始终坚持把人民是否幸福放在经济发展方向规划的首位,不仅仅以经济数字的增长作为其制定规划的参考标准。只有这样,才能防止“地方主义”,杜绝地方性垄断,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理由。特别是要鼓励国内企业的科技创新,使我国对外贸易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科技密集型产业的转变。从而真正地提高我国的核心竞争力。

四、结语。

前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的改革与探索虽以失败告终,但这并不能掩盖其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中的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是被历史证明了的符合中国国情发展道路,然而却不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唯一道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虽然充满了坎坷,但是近五百年历史的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处处都充满值得我国学习借鉴并克服困难的经验财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只有在不断地吸收借鉴这些经验的同时做到理论创新,才能带领我国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越走越宽广。

参考文献。

[1]乔志忠。铁托的建国之路——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自治制度得失谈[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4):66.

[2]列宁。怎么办?[a]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第3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40).

和谐社会论文篇十

语法李清照听课,赏析规章申请报告语了社会主义可研究性任职考试教育;语法谜语大全述职庆典致辞申请书:防控请示讲话知识点!评议急转弯调研报告了暑假作业党小组对联翻译,小升初优秀仿写我启事述职述廉:起诉状急转弯请假条资料说课稿。

和谐社会论文篇十一

摘要我国每一届领导人都把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建设作为政府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诚信友爱,和谐有序正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民群众理想中的社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媒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媒介的社会功能,以及媒介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要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找准媒介的位置,就要清楚媒介的社会功能有哪些。一般说来媒介的社会功能包括喉舌功能、娱乐功能、文化传播功能几个主要方面。媒介通过自己的社会功能影响和转变大众的思想、观念、生活,价值观,对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1.1媒介的社会功能分析。

媒介应该具有一定的责任感。媒介的首要功能也是重要功能就是社会舆论,媒介通过社会舆论监督和推动大众的素质,构建和谐的社会氛围。媒介负有观察和监督社会的责任,因此,媒介的公信度是媒介得以发展的首要条件。例如一些新闻调查类的节目或者专栏,诸如《今日说法》、《社会调查》、《焦点访谈》等节目,对于社会上的新闻事件全视角,无隐瞒的追踪报道,对于大众来说,能够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一些事件也因为媒体的介入得到了妥善解决,在维护和构建社会和谐方面发挥着强大责任。

1.2媒介的功能就是构建和谐社会。

社会赋予媒介的重要任务就是构建和谐社会,那么媒介如何担负起构建和谐社会的引领者的作用呢?首先,媒介应该营造和谐的舆论氛围。作为人们群众只有在和谐的社会氛围中感受和谐,才能积极向上,弘扬正气。媒介激励着人们、鼓舞着人们,让人们不断积极进取,不断通过自己的努力,推动历史前进的车轮。媒介在减少社会矛盾,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上维护着谁会的和谐稳定。其次,媒介的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时代的发展,计算机和联网的普及,使得媒介由纸质转向虚拟。虚拟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全部,可以说,虚拟世界对青少年的而影响更大,抓不住青少年的思想构建,就会失去整个社会,因此,媒介更应该在虚拟世界进行良好舆论和观念的建树,影响青少年的观念思想,从而占领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

2媒介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分析。

首先,社会的支持是媒介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没有社会的支持,媒介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就是一句空谈,这可以由网络媒介的监督作用得以体现。互联网已经越来越普及,这可以由一些著名的网络语言可知“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在玩手机。”我国网民的数量也在呈几何增长,网络媒体正在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力量。例如之前网络上出现的一些“虐熊事件”、“我爸是李刚”等事件,在网络媒体的推动下,在广大网民的参与下,这些事件不断传播、发酵,在网络媒体的持续关注下,这些理由都得到了解决,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方面起到了正确舆论导向的作用。

媒介的引导能够在一定时间内,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形成社会的道德价值观。例如,前一段时间网上盛传的“女孩用身体换旅行”事件,在媒体的关注和政府部门的介入下,最终以一场闹剧而终结。这件事情之所以被媒介不断跟踪,是因为如果一旦这件事情发展下去,必将对社会的道德建设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和谐社会道德观的形成。媒介就会通过报纸广播等进行各种形式的宣讲,使之深入人心,耳熟能详,从而影响和转变人们的价值观。

其次,媒介可以通过舆论引导,凝聚群众为建设和谐社会而共同努力。

媒介通过分析世界形势,中国国情,以及我国经济建设的良好局面,党好的方针政策把大众的注意力和干劲引导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例如在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媒介大篇幅报道下海经商,发财致富的信息,使得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思想深入人心,从而激发大众不断为国家的富强,经济的活跃而奋斗。再如,神州飞船发射成功共,月宫1号空间站建设,申办2008奥运会,2014年成功召开apcek会议等,都让广大人民群众感受到祖国的强大,从而鼓舞和增强了人们建设祖国的信心。

第三,媒介还能够通过先进文化的传播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核心,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就像和谐社会的两条腿,缺一不可,而先进文化的传播凭借的就是大众传媒。社会失去了精神文明就谈不上和谐,媒介不但传播先进文化,同时也创造先进文化。我国具有自己本国特色的文化体系,媒介承载着传承本国先进本土文化的责任,吸收和借鉴其他各国的先进文化,和本国的先进文化相融合,通过电影、电视、杂志、歌曲、戏曲、文艺等形式进行传播,从而丰富大众的精神生活,起到传播先进文化的作用。例如《百家讲坛》、《学说中国话》等电视栏目,就能够在谈古论今中,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相结合,丰富着人们的知识和文化素养。

第四,媒介应该通过捍卫社会正义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维护社会的正义和公平也是媒介舆论作用的一个方面。一个国家只有充满正义和公平才能是和谐的,很难想象一个充满不公和争议的社会如何实现和谐。媒介应该同情弱势群体,关注弱势群体,加强自身的监督功能,化解社会矛盾。如,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栏目,就通过关注一些弱势群体,来影响和呼吁社会正义力量。再如“城管打人事件”在媒介的关注下,个体商贩的利益得到了保证,也遏制了那些不良执法行为,缓解了对立矛盾,推动了和谐社会。

社会的和谐是人们世世代代的不懈追求,而进行和谐社会构建的道路还很漫长,作为媒介要借助自己的社会功能,在公共领域发挥舆论引导、监督作用,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和谐社会论文篇十二

暑假以来,我们放飞心情,到市内各公园、武汉科技馆、周围社区等处参观、游玩。所到之处,风景怡人,处处透出“两型社会”建设的匠心,处处体现出“两型”建设已经深入人心。

7月中旬,我到小姨的新家玩,她住在黄陂冰晶江城小区,这个小区非常漂亮,总体布局合理,充分利用了地块自身优美的自然环境,以三个组团中心绿化为主体组成亲水性花园式住宅,每个组团又由造型各异的绿化景点组成;小区建筑宏伟壮观,极具欧式现代风格,形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再加上完善的智能安防、人车分流等配套设施,为住户们缔造了一个优美、温馨的家园。小姨告诉我们:“这里不仅绿化好,而且有中水利用、太阳能夜间照明等等节约资源的设施,很环保的哟!”我听完,替小姨总结了一句:“这是个‘两型’小区”

我的暑假作业写完了,妈妈带我去森林公园玩。在森林公园里,我们穿梭在树木间、草丛间感受那从缝隙中透过的阳光、那清新的空气、那神秘和优雅,感受那儿的一切。经过一个卖标本的摊点时,卖货的老大爷介绍说:“这些标本是利用枯叶抹上混着天然树脂的颜料做成的,颜色鲜艳,而且很香的…”我见它们很漂亮,经不住诱惑,吵嚷着买了几片,嗯,真的好香哦。

除了在日常生活中的切身感受,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途径,我还知道许多企业在采取措施搞清洁生产、通过技术创新节约能源资源,有一些公司在回收废弃电池、废旧电器。还有,全国上下正在倡导低碳生活,等等。啊,看来,“两型”观念已经逐渐深入到每个人心中,正转化成每个人的行动,我相信我们未来的生活一定更加美好,一定能够生活在一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和谐社会中。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和谐社会论文篇十三

[摘要]民生文化是以“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应有内涵,体现的是一种人文关怀。改革开放30年,社会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关注民生,打造民生文化,是促进社会和谐建设的重要基石。在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的同时,弘扬健康文化就是构建健康民生,健康民生就是社会和谐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民生文化;和谐社会;建设。

1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探索民生文化发展新思路。

文化民生,是指文化层面上的人民生计,也就是人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之后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要。打造文化民生,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始终坚持服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江苏省常熟市梅李镇在进一步优化人居环境,提升镇区魅力的同时,充分发挥文化引领作用,创新思路,通过建机制、建队伍、建设施,以“重内容、重形式、重品牌、重质量”为理念,构建以镇文化站为中心、辐射全镇3个社区和15个行政村的管理模式,发挥传承文化品牌的引领作用,打造“一镇一品”“一村一品”的文化特色队伍。紧紧围绕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目的,强力打造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的文化平台,推动民生文化和谐有效地发展。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深入,农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民思想道德水平和文明素质的提高,同时,也推动了农村“草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谋求民生文化发展新思路,是摆在领导和从事“大众文化”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对全镇3个社区和15个行政村摸底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看书读报占5.1%,看电视占13.20%,陪家人、朋友闲聊占17%,逛街购物占12.3%,上网占19.7%,打麻将、打牌占31.1%,其他占1.6%。从这结果来看,现代农村的实际生活方式和文化消费仍然比较单调贫乏。

2以人民群众为主体,推动民生文化大发展。

梅李镇有4块大型的文化广场,分布在镇的东西南北,镇中心以江苏省乡镇排名第一的聚沙公园和全民健康活动中心为活动地域,既方便了广大民众,又让“草根文化”和现代时尚四面开花,让那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植根于百姓之中。推动民生文化,就要传承传统民族文化、特色文化,改良民俗民间文化,引进外来积极健康文化,培育新生优秀文化。梅李镇三年举办一次的全镇性体育文化艺术节,就是引导广大人民兴办文化、参与文化,提升文化消费的热情,此外,还引导民间艺人自编自演健康向上、贴近生活的文艺节目。

3打造民间风俗文化品牌。

梅李镇历来乡风淳厚、富饶繁华、书卷传香、乡民贤达。“梅李灯会”在梅李镇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盛名久远。梅李灯会,俗称“调龙灯”,最初在元宵节前后,孩童牵着兔子灯,举彩灯戏嬉于街头,后为成人代替,愈调愈盛,三月达到高潮,故民间有“梅李调龙灯三月兴‘的说法。据史料记载,1933年是最盛的一次灯会,万人空巷,观者塞途,常熟城区及各乡镇不少人都雇船或摇船来看灯,梅塘通海桥至新桥河面,都停满船只,镇上大家小户都要招待亲戚。梅李镇党委政府为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广大民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秉承“服务发展大局,突出时代特征,弘扬特色文化,满足人民需要”的理念,历年来不断推进梅李灯会的传承和发展。梅李文化站于开始,成立制灯小组,并在每年暑期开办梅李灯制作培训班,使制灯扎灯爱好者的队伍日益壮大。连年来的大型灯会,使梅李美名远播,目前,有几家有一定规模的民营企业参与进来,为梅李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加强文化遗存挖掘,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对梅李特色文化进行全面梳理和科学规划、统筹安排,落实措施,根据上级文化部门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要求,20,梅李镇成立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办公室,认真开展对“龙园茶馆”“梅李饭粢糕”“梅李灯会”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文化形式推陈出新,使它们成为广大民众广泛参与的一个文化活动形式。在趣味性、知识性、形象性、群众性、针对性及经济发展等方面下工夫,不断丰富内涵,提升发展水平,使之贴近群众,雅俗共赏。文化艺术活动应常办常新,始终保持蓬勃向上的生机,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在促进文明乡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4增强公共文化供给能力。

梅李镇以满足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宗旨,形成了三年一届大型体育文化节,广泛开展以文化惠民活动为基础的群众文化活动。梅李三年一届的全镇性体育文化节,形成了一个地域文化品牌,打破了“上面动,下面不动”的局面。文化节的活动,吸引了上万农民朋友踊跃参与其中,并充分发挥了各个演出队的作用,形成“一花引来百花开”的文化发展新局面。

5多元投入,为打造民生文化提供资金保证。

以资金投入为保障,加快民生文化设施建设,实现民生文化又好又快的发展,与各社区和村落的文化设施建设是分不开的,这需要政府加大投资力度,也需要全社会来关注文化设施的建设,采取结对帮扶,文明共建,挂牌命名等方法,来促进民生文化的繁荣。总之,民生文化绝不是“唱一首歌”,更不是“演一场戏”,而是踏踏实实为百姓办实事、谋福利,只有真正把文化建设放到保民生的高度上,才能让老百姓在实实在在的“保民生”中得到精神的满足,社会才更和谐。

和谐社会论文篇十四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中国共产党探究中国社会发展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必然选择和必然结果。当前,我们必须把握和运用社会发展规律,真正按客观规律办事,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命题。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专门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总体规划和部署。那么,怎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呢?我们认为,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只有把握人类社会和中国社会的发展规律,才能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所谓规律,即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不可改变也不能违背,但我们可以认识、把握和运用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和基本要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和不断进步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有规律的,人们的社会实践必须是合规律性的活动。由此可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把握人类社会和中国社会的发展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进程。翻开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不难发现,和谐与和谐社会始终是人类社会不懈追求的重要目标,始终是人类社会前进和发展的基本取向。在中国,从孔子的“和为贵”、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到康有为的“大同书”、孙中山的“天下为公”,无一不具有和谐的特性,至于儒家理想的“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则反映了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和谐。在世界,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最早把和谐作为哲学的根本范畴,主张和谐即美;柏拉图阐述了“公正即和谐”的观点;19世纪法国经济学家巴斯夏撰写了《和谐经济论》,认为“一切正当的利益彼此和谐”。他们不仅追求和赞颂和谐,而且力图解答何为和谐的问题。可以认为,人类社会由蒙昧到野蛮再到文明阶段的演进,就是一段不断走向和谐和新的更高和谐的历史行程。

指明了通向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毫无疑问,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构件。

必须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更新类型和更高层次的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科学发展为基本要求、人民利益为核心、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目标,整合社会的方方面面,调节社会的各种关系,实现一种整体的、全方位的、科学的、人文的、长期的、根本的、稳定的、有利于发展的和谐。一般而言,“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而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身也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过程。

规律内存于纷繁复杂的事物之中,隐藏于许许多多的偶然性之后,正确认识和把握规律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我们共产党人最讲认真二字,越是如此,我们越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我们要在党的基本理论指导下,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勇于实践,善于学习,勤于思考,敏于发现,最终到达认识的自由王国。

之中,运用规律大有可为。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坚持科学态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尊重规律,重在实践,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一句话,真正按社会发展规律办事。

认识事物,重在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重在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其实就是要不断认识规律和运用规律的实践过程。我们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立足实际,着眼时代,面向未来,重在实践,努力认识、把握、尊重和运用社会发展规律,真正按客观规律办事,科学、高效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一切忽视规律的倾向和违反规律的做法,则是应该坚决反对的。

[1]胡锦涛,扎扎实实规划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n].2006.[5]胡锦涛,中共十七大报告.2007,北京:人民出版社.

和谐社会论文篇十五

所谓“和谐”,它标志着自然界内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多元素实现均衡、稳定、有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顾名思义,“和谐社会”就是使整个社会达到均衡、稳定、有序,广大人民群众达到生活富裕、安居乐业、平安幸福。

那么,如何创建“和谐社会”呢?这就需要我们全社会公民的共同努力和共同创造,要从身边的每一件事情做起,不久前,有件看似平凡的事就让我深有感触,使我对“团结就是力量”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现在,大街上的小偷真可谓是“层出不穷”,昨天我就看到一群,他们像刚出洞的狐狸,贼头贼脑地东张西望。刚要下手时,被旁边的一个老爷爷看见。只见他大声呼喊:“快来人啊,有小偷偷东西啦!”周围的其他人闻声而来,义愤填膺,同仇敌忾,一起向那个小偷扑过去,不出200米,大家就把小偷追上了,将他擒获,并把他送到了派出所。事后,那些见义勇为的群众纷纷说:“现在我们最痛恨的就是那小偷。我们要团结起来,见一个抓一个,这样我们这个社会才会安宁、和谐!”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历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奉献出爱心,这个社会就会变得更加温暖、更加富有人情味。曾在一篇报道上看到:一些渔民在台风期间为了捕鱼而冒险出海。不料,海浪汹涌澎湃,如千条巨蟒挣扎着、盘旋着。一个巨浪咆哮而来,将渔船打翻,使渔船和渔民瞬间消失在大海里。当渔民家属们听到这个坏消息后,无法承受,整日以泪洗面,对生活丧失了信心。政府有关部门为了点燃这些渔民家属对生活的信心,立即组织开展了“献爱心送温暖”募捐活动。不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纷纷慷慨解囊,把带着颗颗爱心的钱送到这些渔民家属们手中,使他们感受到了来自社会和政府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和谐社会论文篇十六

摘要: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大力加强道德建设。公民道德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当前,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状况总体上是好的,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必须进一步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关键词:和谐社会;公民;道德建设。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呼唤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和谐社会”最早始见于党的“十六大”报告。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美好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和谐的文化状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充满了对道德方面的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又是我们奋斗的过程。这个目标的实现,一方面要以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为基础,一方面要以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在内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为保证。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无论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还是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无论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都离不开全社会文明程度和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公民道德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已成为时代的呼唤、事业的要求、人民的企盼。

二、公民道德是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本质意义上的公民道德,就是思考人自身各方面、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价值和谐。“和谐社会”的道德内涵,主要表现在:。

(一)人自身各方面的和谐。

“和谐”由“和”和“谐”两字组成。“和”者,和睦也,有和衷共济之意;“谐”者,相合也,有顺和、协调、无抵触、无冲突之意。每一个人自身各方面的和谐,是所有人组成的人类社会的和谐的细胞或基本单元,人与社会之间要和谐、人与自然要和谐,最根本的基础和前提是人自身的各方面之间要和谐。任何个人,只有具备健康的体魄、较强的能力和良好的精神面貌,才能较为理性地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真正融入社会,融入自然,为建设和谐社会尽力。人自身各方面的和谐,换言之,也就是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总的来说是指人的身体与精神、能力与品德、言论与行为等的和谐发展。为了实现这个总目标,还必须实现人的身体的全面自由发展,实现人的能力、创造性的全面自由发展,实现人的精神的全面自由发展。人的身体全面自由发展是人的能力与精神全面自由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的精神全面自由发展又可以促进人的身体的全面自由发展和支撑人的能力的全面自由发展;而人的能力的全面自由发展,则集中体现和实现着人的价值[2]。总之,人的身体、能力和精力的和谐发展或全面自由发展,是人自身各方面的和谐的最高表现,也是人类争取自我完善,进而成为人类自身的主人和美好理想的最终目标。

(二)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

所谓“和谐社会”,主要是指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相互帮助,社会内部关系融洽、协调,无根本利益冲突。和谐社会构想强调的是社会和谐,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包括社会各子系统之间及各子系统内部和谐,无疑是和谐社会构想的核心内容[3]。和谐自古以来既是人类追求的社会目标,也是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条件。没有人与社会的和谐,人自身各方面的和谐和人与自然的和谐都会失去它的存在价值和现实意义。在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中国,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不但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而且要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团结与和谐的社会环境,不仅使人们心情舒畅,生活愉快,创造活力迸发,而且使社会矛盾和冲突减少到最低限度,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从而有力地保障了社会的稳定发展,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提供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

(三)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就是指在维护人类利益的同时,必须维护自然界的平衡,确保人类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与和谐共处。要实现人自身各方面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最重要的条件和保障是人与自然之间要和谐。古代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仁爱万物”思想、“道法自然”思想、“与天地参”思想,现代西方的尊重生命伦理学、大地伦理学、尊重感觉的伦理学、地球伦理学等等,都是人与自然必须和谐发展的理论依据。但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长期过多地强调对自然的索取而忽视对自然的保护,一度遭到过自然的报复。中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形成人与自然之间的良性互动。

三、当前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指导地位已经确立并不断得到巩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民族凝聚力显著增强,健康、和谐、文明的社会氛围正在形成。

但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还存在这样一些问题:在一些干部的思想上还存在“一手硬、一手软”即重经济建设、轻思想道德建设的倾向,抓思想道德建设存在“上面热、中间温、基层冷”的现象;在互联网和文娱场所传播的一些不良文化和有害信息,严重腐蚀青少年的心灵,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一些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令人担忧;科学、合理的思想道德体系尚未建立,如何使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相适应、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衔接,亟须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探索;经费投入不足;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工作手段和必要的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活动场所少,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难以维持,激励机制难以建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还缺乏科学有效的工作机制、形式、创新的工作方法和业务精、责任心强的工作骨干队伍,等等。

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措施和途径。

道德,是基于对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光荣与耻辱等一系列价值评价而形成并加以维持的柔性规范。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道德主要通过造成社会舆论、树立道德榜样、塑造理想人格、培养内心信念等方式,调整人们的行为,调节和规范不同层面的社会关系,从而保持和维系一定的社会秩序。公民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既要靠教育,也要靠法律、政策和规章制度。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在和谐的理念和精神指导下,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把提倡与反对、引导与约束结合起来,通过严格科学的管理,培养文明行为,抵制消极现象,促进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社会风气的形成、巩固和发展[4]。必须按照“知、情、意、行”的道德形成、发展的规律进行,切忌一阵风走过场。

(一)要切实加强对公民道德建设的领导,树立和谐理念。在全社会,特别是在青年学生中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胡锦涛关于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要讲话等有关道德建设的文件精神,广泛普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二十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大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增强道德观念。

(二)大力宣传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揭露和批判有损社会伦理道德的现象和行为,让人们“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使抽象的道德理论“温和地而又深刻地打进人的心里”,让枯燥的信条具体化、形象化、实践化,激发公民的道德情感,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建和谐”的文明风尚。

(三)引导公民,特别是青年学生,积极投身到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在实践中,用正确的道德理念指导自己的行为,区分善恶,明辨是非,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自觉抵制不道德行为,不断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做到知行统一,引导人们把道德要求转化为自觉行动。

(四)深入开展群众性的公民道德实践活动,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积极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有利于公民道德建设的社会氛围,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促进和谐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和价值追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意识、提高道德素质。

(五)及时总结人民群众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创造的优秀实践成果,注重反映群众的愿望要求,使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始终充满旺盛的生机和活力,不断适应新的时代发展需要。

(六)要积极推动公民道德建设的机制创新,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教育等各种措施,逐步形成引导与约束、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长效机制。

一方面,通过政策引导、制度约束,提倡和奖励道德高尚的行为,防止和避免道德缺失现象的出现,另一方面,加大执法力度,严惩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正常经济、生活秩序,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

(七)要积极推动公民道德建设的手段创新,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的同时,充分利用网络等高科技手段和渠道,传播先进思想文化。

通过生动、形象的道德宣传、通过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使抽象的道德要求内化为公民的道德品质,外化为公民实际的道德行为,促进公民道德素质的不断提高和谐社会风气的形成发展[5]。总之,我们一定要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牢固树立和谐理念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昂扬向上的工作状态、开拓创新的实际行动、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在和谐理念的指导下,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核心,扎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胡振民。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有力的思想道德支撑[j]。求是,2005,(23)。

[5]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27998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