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桥之美教案(汇总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6 13:14:12
初二语文桥之美教案(汇总17篇)
时间:2023-11-26 13:14:12     小编:薇儿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资源,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对于每个教学环节,教案的编写需考虑时间的分配,保证教学进度的合理推进。教案中的评价和反馈环节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有重要影响,教师可以合理设计评价手段。

初二语文桥之美教案篇一

1、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学会欣赏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和作用。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

3、感受作者形象生动的语言,掌握本文的语言特点——描写细致、情景交融。

1、对本文所述“桥之美”的理解与感悟。

2、把握本文的语言特点,从而更进一步认识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2、课前学生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一些有关桥的图片资料。

 1课时。

同学们,作为一个长沙人,对于长沙本土的风俗人情,地理建筑等应当有所了解吧。那么,你们见到过长沙的哪些桥呢?(八一桥,湘江大桥,五一路立交桥,烈士公园风雨桥,……)。

现在就让我们随着吴冠中先生的视线,去发现,去领略“桥之美”。

吴冠中教授,是当代著名的画家,在中国乃至世界画坛都具有极大的影响,他也是出色的美术教育家、散文家。

请同学们集中注意力,快速浏览全文,并从中找出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学生回答,老师明确。

:最为关键的一句是“桥的美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学生朗读一遍。

学生回答,老师明确。

作者列举了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以及《清明上河图》中的桥、人造索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

小结:作者就是借助对这些桥的具体说明详尽的阐述了他所认为的桥之美,即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我们很多同学在假期跟随父母亲戚饱览了祖国各地的风光,有同学见到过文中的这些桥梁?觉得它们美吗?(学生回答 )对它们美在何处,也许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那要怎样才能欣赏到这些桥的美呢?吴冠中先生在的方法。

1、听读第四段,并思考老师给出的这些桥美在何处。

学生回答,老师明确。

首先请跟着老师一起赏析第1,2句。其实苇丛不会“发闷”,也不会做“深呼吸”,这里运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了苇丛人的情感,从“发闷”到“舒畅”写出了桥的出现不仅打破了苇丛背景的单调,也使原本狭窄拥挤的空间陡然变得疏朗开阔起来。桥本身强劲的大弧线或单纯的直线也因芦苇的映衬更加美丽。这就是乌镇小河两岸的石桥在苇丛的配合下所展现的美。

其他桥的美请大家仿照这两句来赏析。

(第4句)长桥一般建筑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修长的桥身与宽阔的水面交错纵横,这样不仅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桥也因水的奔流不息有了灵气和生命。

(第5、6句)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而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两者互相对照却又和谐统一,风雨桥的舒适与惬意尽在其中。

以上的四种桥,或为主体,或为陪衬,或者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但都与周围的景物配合成为和谐的一体,共同构成了入画的景致。

乌镇小河两岸的桥之美,美在与密密的苇丛配合的开阔疏朗。

江南细柳下的桥之美,美在与纤弱的细柳配合的刚柔相济。

桥之美,美在长桥与娴静的水面配合的灵动和谐。

桥之美,美在风雨桥与险峻的山峰、湍急的流水配合给人的安闲、自在之感……。

4、这些隽永的文字,展现出了或刚劲或柔美或娴静的各种桥梁的魅力,使人如沐春风,如品甘霖。

桥的形象是否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形体的搭配、色彩的调和、强弱的对比,动静的配合……)。

让学生朗读一遍,加深印象。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以致用”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请大家结合刚才所学的审美方法,尝试欣赏身边的桥美在何处。

(出示桥梁图片)。

——可以从桥的形象是否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形体的搭配、色彩的调和、强弱的对比,动静的配合……)等不同方面进行赏析。

今天,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我们领略到了自然界中异彩纷呈的桥之美,也感受了人类巧夺天工的神奇和伟大,这是外在的、有形的“桥之美”;桥梁的外在美的确可以光耀一时,而那种内在的、无形的“桥之美”更是我们心中永开不败的玫瑰!沟通、理解、信任、友爱等连接心与心的则必须用真情、青春、热血乃至生命才能架设,一如那百年不遇的洪水中,子弟兵用血肉之躯搭起的人桥,一如那《斑羚飞渡》中,老斑羚用生命架设的彩虹桥,展现的是一种惊天地泣鬼神的“崇高之美”,带给我们的永远是心灵深处的震撼。

1、请把这篇文章制作成电视节目,并给这个节目拟一个名称。

2、利用网络资源,搜索积累“美丽的桥”的图片,制作成课件,并借鉴课文内容配上解说词。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初二语文桥之美教案篇二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这篇文章说明对象是什么?桥之美体现在何处?作者是如何说明桥之美的?

二、讨论学习:

1、自读课文,讨论。要求:边读边思考刚才总结的问题。

2、明确:本文的说明对象是桥之美。

l长桥打破了背景的单调,富有灵气和生命。

3、小结:

4、再疑:你是否赞同吴冠中先生的看法?为什么?

三、拓展学习:

那么,我们也用自己的眼睛来看一些桥梁,试着品评一下这些桥美在哪里。

(出示桥梁图片)。

——可以从构造奇特、用料特别、特定意义、外观造型等不同方面进行说明。

四、总结:

五、作业 。

请给将要修建的南京长江三桥设计一个方案,说明一下你的设计思路。

作者邮箱: 。

初二语文桥之美教案篇三

多媒体摘要显示:张岱,号陶庵、蝶庵,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张岱曾有《自题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覆瓮,比喻著作毫无价值,只可以作盖酱罐用,多用为谦词。作者在自嘲中讽世骂时,显示自己的卓然独立。

初二语文桥之美教案篇四

1、体会文章景物描写、人物对话的特色及其对展开情节、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主题的作用。

2、领略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国当代文学,有一个的文学流派,这就是“荷花淀”派。这个流派作品的内容大都反映了我们河北白洋淀人民英勇艰苦的斗争生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荷花淀”派主要代表人物孙犁先生所写的一篇作品《芦花荡》。

作者介绍:

孙犁(1913~20xx)现、当代作家。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保定育德中学毕业后流浪到北平,在图书馆读书或去大学旁听,当过职员。1936年到安新县的小学教书,了解到白洋淀一带劳动群众的生活。后任教于冀中抗战学院和华北联大,在晋察冀通讯社、《晋察冀日报》当编辑。1944年赴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和工作,发表了的《荷花淀》、《芦花荡》等短篇小说。1945年回冀中农村,1949年起主编《天津日报》的《文艺周刊》。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天津分会副主席等职。1956年起因病辍笔。1977年以后,又写有不少散文和评论以及少量小说。

孙犁的作品以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为其秀雅、隽永的创作风格的代表作,其中《荷花淀》、《嘱咐》等短篇作为现代文学负有盛名的篇章。被文艺界视之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孙犁的小说以抗日战争时期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农村为背景,生动地再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战斗情景。

这篇课文的体裁是小说,我们先来理清思路,再来品味语言。

二、研读讨论:

1、快速阅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1)这篇小说以“芦花荡”为题,实则讲的是发生在芦花荡里的一则小故事。说说这则小故事是从哪里开始的,它前面的几段文字起什么作用。

2)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你给这则小故事的开端、发展、和结局四个部分各拟一个小标题。

提示:

1)这则故事是从“一天夜里,”开始的。它前面的几段文字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和主人公,是小说的序幕部分。

2)队伍驻扎在苇塘里,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进六十的老头子,他非常自信。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女孩子受了伤,他发誓要为女孩报仇。他引诱鬼子进入他的埋伏圈,用锋利的钩子钩住鬼子,用竹篙痛打鬼子。

2、下面我们着重来品味这篇小说的语言。

提问:你觉得孙犁这篇小说哪些地方写得最精彩?

下面我们来品味这篇小说的景物描写。

(1)、“夜晚,目标好象就是天上”

借敌人的视角,写出了苇塘就是他们的葬身之地,他们正落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因而只能万分恐惧,却又无可奈何的呆望着,为故事情节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提问:将“呆望着”改为“望着”好不好?为什么?

非常生动地写出了鬼子兵十分注意地看却有无法看清的那种无可奈何的神情。

下面我们再来品味一段景物描写。

(2)、“这是冀中区的女孩子,她们长大成人了”

借女孩子的视角,写冀中农村的夏秋之景,抒写了人民忍受苦难的艰辛,对家乡的眷恋,对胜利的渴望。

学生大声地自由地朗读这两段景物描写,读出其中的意境。

提问:这两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麽?

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烘托人物形象,增添了小说的诗意。

下面我们来品味人物的对话。

这段对话表现了老头子对两个女孩子无限的喜欢和怜爱。

2、提问:将“多么俊的一个女孩子呀!”改为“好一个靓女呀!”效果有什么不同?

“俊”字含有朴实清新的泥土气息,这是孙犁作品的艺术风格。

学生仔细揣摩,同桌分角色朗读。

3、提问:在老头子护送的过程中,他连续说了哪三句类似的话?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一找。

“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

“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

“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4、提问:这三个“不怕”的意思是否一样?

第一个“不怕”的意思是“可以”的意思,后面两个是“不要害怕”的意思。

5、提问:三个“不怕”各应用怎样的语气读?

前一个应该带着喜爱的语气,后两个“不怕”应该带着镇定、自信、乐观的语气。

6、提问:当小女孩意外的受伤后,老头子又说了哪些话?表现了老头子什麽性格特征?

“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

“我没脸见人。”

表现了老艄公对工作认真负责,为不能完成任务而感到深深的自责、内疚。

6、提问:朗读这两句话应该怎样读?

垂头丧气,自责,内疚。

7、提问:老头子是不是就这样一直自责、内疚下去?他又说了哪些话?

“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

8、提问:朗读这句话,重音应该落在哪里?

重音应落在“十个人”上。

学生反复朗读,品味。

“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谁叫我丢人现眼,打牙跌嘴呢!可是,等到天明,你们看吧!”

应该突出“你们看吧”四个字。

学生朗读,揣摩。

10、提问:当小女孩子表示怀疑的时候,老头子又怎麽样?

老头子狠狠地说:“为什么不能……有热闹哩!”

11、提问:去掉“狠狠地”可以吗?

不可以,去掉就不能写出老头子对敌人的痛恨,也不能表现老头子过于自尊、自信的性格。

“为什麽不能?”是一个什麽句式?改为陈述句好不好?

不好,用反问句语气更加强烈。

仔细品味朗读这一段对话。

12、提问:通过我们刚才品味人物的对话,谁能给老头子下一个鉴定?

机智,勇敢,自信,对工作极端负责,富有爱心。

通过我们刚才的理清情节,品味语言,我们明白了孙犁小说的艺术特色有两个:一个是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烘托了人物形象。另一个是简洁朴素的人物对话,展示了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

通过写主人公夜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和第二天狠狠惩罚敌人、报仇雪恨的故事,赞美了老船夫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英勇机智的革命精神。表现了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

同学们课后熟读课文,继续品味文中景物描写、对话描写的精妙,可与《荷花淀》比较阅读,用心体味其中那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

初二语文桥之美教案篇五

本文语言优美、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例如第2段中“如果煞它风景,将江南水乡或威尼斯的石桥拆尽,显然绿水依旧绕人家,但彻底摧毁了画家眼中的结构美,摧毁了形式美。”的这一段话,语言优美,有抒情色彩,运用假设推理,实现了桥在大千世界对于环境的烘托作用。

“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用诗情的文字勾画出一幅秀丽的画面,突出了桥与周边景色的和谐美。

桥的美就是对桥的存在的一种大声宣告。本文是一篇说理性质的小品文,桥之美也可看成是人生之美,孤立的,单调的事物很难构成美,而生命因其起伏不定,变幻多姿而让人们珍爱,这也许是我们能够从中得到的最具有普遍意义的启发吧。

写作目的。

课文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引领我们用“另一种眼光”去看美好的景物,而文中所揭示的一些美学原则,如讲究对比、变化、和谐等,不光适用于发现、欣赏、品味“桥之美”,还可以作为通用的原则来进行一些审美活动,提高读者的艺术欣赏水平。

初二语文桥之美教案篇六

孤高情怀有谁知,独与天地相往来。一个人,登台长吟: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一个人,登高作啸: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个人,独往湖心亭: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个人,寒江钓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让我们一起回顾大家非常熟悉的柳宗元的《江雪》吧。

(可比较它们在描写手法和情感表达上的异同或者假设时空倒流,张岱在湖心亭上遇到钓鱼的柳宗元,你认为张岱会认他为知己吗)。

初二语文桥之美教案篇七

注意结合所学内容的主要点小结即可,突出学习收获即可。

1.完成课后练习。(a)。

2.摘抄文中优美词句,细心体会,学会运用。(b)。

3、读后感。(c)。

本文是一篇富于诗情画意的优美散文,文章运用生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鹤群飞行于空中的优美姿态,记录了鹤鹰之战的激烈场面,赞颂鹤的群体精神。如何体会鹤的形象及把握理解鹤群精神,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对文中"鹤鹰之战"开始时鹤群的惊慌的理解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文章描写细致传神,语言贴切富有表现力,可以借此训练学生的描写能力以及语言领悟能力,在教学中宜注意加以引导。

初二语文桥之美教案篇八

学生:摘抄节目主持人的开场白和串联词。

准备《江山如此多娇》的一些录像片段。

1课时

一、学生活动:

1、明确学习重点。

2、感悟数字,设计开场白台词,并与同学合作表演。

3、欣赏由倪萍、亚宁等人在《江山如此多娇》中说的开场白。

讨论:文艺节目的开场白有何要求?

4、明确开场白的要求。

5、欣赏景冈山表演的《库尔班大叔你上哪》和刘德华演唱的《中国人》。

设计串联词。

6、交流串联词,欣赏主持人的串联词。

讨论交流串联词的要求。

明确:

欣赏《江山如此多娇》,讨论其中节目主持人主持节目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7、思考“园丁颂”的节目。

8、设计开场白和串联词。

明确要求:

积极清新,重格调营造氛围,重情感新颖自然,重交流

9、纷纷上台主持节目。

10、总结:

二、教师活动:

1、导入:

俗话说,红花要有绿叶衬。一台精彩的文艺节目,如果没有节目主持人,就不会光彩夺目。忘不了倪萍的亲切,忘不了赵忠祥的深沉,忘不了杨澜的聪颖,忘不了李咏的幽默……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是“当一次文艺节目主持人”。重点学习“如何设计开场白”和“如何设计串联词”。

2、引导学生看一组数字“1949——1999”,让学生明确“江山如此多娇”是国庆50周年大型联欢晚会。

要求学生进行合作,并现场表演该联欢会的开场白。

3、播放《江山如此多娇》,组织讨论:文艺节目的开场白有何要求?

提示:联欢会的情调应该是欢乐、愉悦的,因此,只需要考虑如何将气氛和情绪调动起来,而不必过分地考虑联欢会的节目内容。

4、明确开场白的要求:

内容要紧扣主题。

语言要亲切,要有激情,以点燃观众的热情。

语言的形式要生动活泼。

主持人仪态大方,声调抑扬顿挫,声音响亮而富有感染力。

5、播放景冈山表演的《库尔班大叔你上哪》和刘德华演唱的《中国人》。要求学生设计串联词。

6、组织交流。播放主持人的串联词。讨论并明确:串联词有何要求?

7、情境:金色的秋天,丹桂飘香。在这美好的季节里,我们即将迎来又一个教师节。假设我校将开一次由老师、学生、家长共同参加的文艺联欢会,主题为“园丁颂”。我们可以准备哪些节目?请报上节目名称。

8、老师帮助写好节目名称。

9、组织学生合作演练。

10.总结: 让学生齐读赵忠祥的名言。

初二语文桥之美教案篇九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谢中书即谢徵曾做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答谢中书书》是作者写给谢中书的一封谈山水的信。书,书信。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夏阳(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故称“谢中书”。本文是作者给谢中书复信中的一部分内容,是作者写景的名篇。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隐居茅山。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各种色彩交相辉映。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交相辉映。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季节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消散

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夕日,夕阳。颓,坠落。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跃。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鳞,指代鱼。

5、实是欲界之仙都 人间的仙境。欲界,佛教指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即人间。

6、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康乐:指谢灵运,东晋人,是谢玄的孙子,袭封为康乐公,故称之为谢康乐。复,再;与,参与,指欣赏。奇:指奇山异水。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如云,清澈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总领全文

描绘景色

感慨议论

总括全文

山河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共同赞叹的。

这里巍峨的山峰耸入云霄,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在阳光下)各种色彩交相辉映。

青葱的树木,碧绿的竹子,四季长存。

清晨,夜雾将要消散的时候,可听到猿猴鸟儿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傍晚,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可见到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跃 。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初二语文桥之美教案篇十

1、理解、积累“幽默、凄惨、奥秘,翻来覆去”等词语。

2、整体感知文意,继续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

3、品评含意丰富的语句,养成正确的语感。

4、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5、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激活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蕴含。

品评重点语句,深透理解作品的人文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

教学程序及师生双边活动。

同学们,提及诗人牛汉,我们自然会联想到他笔下的那威武不屈、勇于抗争的华南虎的形象。(教师引领学生诵出:我羞愧地离开了动物园,/恍惚之中听见一声/石破天惊的咆哮,/有一个不羁的灵魂/掠过我的头顶/腾空而去,/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还有巨大而破碎的滴血的趾爪!)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一篇随笔《我的第一本书》,去感受承载着人生历程和独特感悟的“第一本书”,去思考人生命运这个鲜活的话题。(板书文题、作者)。

教师视情况进行补充、

1、请同学们默渎课文,初步感知文意。标示段序并积累词语。

教师可作如下提示。

幽默凄惨奥秘翻来覆去温厚。

2、学生再读课文,揣摩、理解课文内容。

思考:60年前小学一年级的二本“只有下半部分,没有封面,没有头尾”的国语课本有着怎样的经历令作者永志不忘,以致专门著文纪念。学生跳读课文3至8语段,简要复述“我的第一本书”的不同寻常的经历。教师提示注意其中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的浓浓的真挚情意。

3、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研讨:

(1)文题“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学生畅谈阅读体会,老师提示:

(1)作者的“第一本书”意味深长。如果说课文主体部分写的“不同寻常的第一本书”是人生第一课的话,那么写父亲领“我”离开本村到崔家庄念书则是交待“真正的第一本书”,也即走进求知的`世界。这贫困境遇中的人生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我的第一本书》写出了作者对20世纪初中国乡村荒寒、苍凉苦难生活境况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受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安排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文章故事性很强,易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设计这个环节,就是要吸引学生的兴趣,首先从内容上整体感知,了解“第一本书”的故事,体会其中深藏着的那个时代的苦难生活。所以在复述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第一本书”这条线索,讲述与第一本书有关的人和事,从中感受生活的苦难。

苦难的生活是作者心中抹不去的记忆,而牛汉作者崇敬和赞美的是来自人间的温暖和友情,还有那童年生活中的苦中求乐。这里是让学生体会苦难生活中总会有使人感动的亮点,激发学生认识生活,思考生活,热爱生活。因此,在此环节中,我引导学生进一步研读文本,在感受苦难的基础上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认识生活,感悟生活的辛酸和甘甜,使学生体会生活的苦难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及生命乐趣,珍惜今天的学习条件和生活条件。

本节课我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利用课堂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精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初二语文桥之美教案篇十一

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

3、培养初步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一)民俗导入:

每年农历端午,我们都会划龙舟、吃粽子,同学们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一风俗习惯吗?为了纪念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伟人掠影:

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查找有关屈原和郭沫若的资料,并制作成课件进行展示,了解屈原和郭沫若。

屈原(约前340~约前277)名平,又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传为湖北秭归人。出身贵族,曾做左徒、三闾大夫,怀王时,主张联齐抗秦,选用贤能,但受贵族排挤不见用,遭靳尚等人毁谤,被放逐于北,于是作《离骚》表明忠贞之心;顷襄王时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谗言而流放至江南,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亡,怀石自沉汩罗江而死。其忌日成为后人纪念他的传统节日——“端午节”。重要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等,对后代文学影响极大。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全诗共二千四百多字。是一首浪漫主义作品。比喻生动,语言瑰丽,夸张大胆,诗中融入大量的神话传说及历史人物故事,使诗篇波澜起伏,千变万化,雄伟奇观。屈原创造了骚体,即“楚辞”,为后世诗人的创作开辟了无限的空间。

郭沫若,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他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三)朗读感悟:

1、根据课后“参考资料”了解戏剧基本剧情。

2、播放《雷电颂》朗读:

不同句子、不同语段所使用的语气、语调、语速,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点评论。

3、你觉得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跟以往课文相比,这篇课文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参考:激情澎湃,气势雄浑。全文都是屈原的内心独白。

4、根据刚刚听到的录音,仔细揣摩语气、语调、语速,假设自己就是屈原,自由朗读全文。

5、结合课文背景,根据你的理解,谈谈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情感。

参考:第一部分(从“风!”……“烧毁了吧!”)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和向往。第二部分(从“把你这”到文末)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雷电颂》是郭沫若历史剧《屈原》中的一个片断,它既是主人公屈原的心灵独白,也是一首激情澎湃的抒情诗,文章通过对风雷电的呼唤表达了主人公对光明和渴望和对黑暗的憎恨。文中出现的一系列事物都有着象征意义,这是学习本文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

在教学这篇文章之前,我虽然仔细地备过课,但总觉得知识点繁多,也没有把握能够讲好,似乎不管怎么备,心里也没底。到了课堂上,我抱着临场发挥的念头,期望着能在课堂上上出一点惊喜。

第一课时我先让学生介绍和课文有关的文学常识,如戏剧的知识、作者情况和主人公屈原的相关信息(提前布置学生回去搜集),介绍完这些信息已经过去了半节课的时间。接下来,我给学生范读了课文,并尽量做到声情并茂,其实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我的脑海里反复在想下一步怎样做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课文读完后,我发现学生好象没有马上从课文的意境中回过神来,于是我停了片刻,没想到片刻之后学生竟然鼓起掌来,“老师,你读得太好了。”一个平时课堂上很活跃的男生喊道。这是我事先没有料到的,于是我抓住这一契机,说道“谢谢大家的夸奖,但是我读的好在哪里呢?”“语调、语气处理的好。”“太有感情了。”经大家这么一说,我问道“那你从我的朗读中听出了什么感情?”学生举手人数众多,发言踊跃,有的说“一种强烈的愤怒”,有的说“对好的事物的追求”,并通过互相补充,归结为是对“光明的热烈追求和向往。”

其实这就是这篇文章内容方面的重点,紧接着我们根据这两种感情将课文的内容分为两个部分,并概括出了两部分的主要内容。

结束这节课之前,照例有一个质疑问难的环节,我说“这节课同学们都表现得相当好,那么谁还有什么疑问吗?”这时一个平时并不爱发言的学生,起来问道“老师,文中对光明的渴望表现在哪里?”虽然象征这个知识点没有涉及,但从表面上来回答这个问题还是比较简单的,所以有的学生就回答说“因为文中反复在大声地呼唤风雷电,而风雷电代表的就是光明。”最后我总结说“这个同学提的问题很有价值,也是我们下节课要解决的重点。”就这样一节本来没有多大把握的课,顺理成章地完成了重点,并自然过渡到了下一节课的内容。

其实在我们的`课堂上有时不经意间的一个火花,就可以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当然前提必须是教师要充分地备好课,将教材的内容装到脑子里,只有这样才会在思维的火花闪现时及时抓住并有机地融会贯通。

初二语文桥之美教案篇十二

1、围绕“望”,表现泰山的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

2、名句蕴含的人生哲理。

3、青年杜甫的豪情。

二、围绕“望”,理解泰山的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

1、去哪里呀?你从何得知?

补充资料:东岳、西岳、南岳、北岳、中岳。

《望岳》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

2、泰山景色如何呢?我们一起透过杜甫的一个动作“望”来欣赏泰山的景色。请同学们先一起大声朗读诗歌,思考杜甫从第一句实际上一直望到哪里。

初二语文桥之美教案篇十三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并说出它的作用。

2、理解“幽径悲剧”的含义。

重、难点体会感受作者文中表达的情感。

一、导入新课。

大家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文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

一年秋天,新学期开始了,北大新生纷纷到校报到,一个外地学子背。

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他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

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

续,老人爽快地答应了,近一个小时过去了,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

责地看守,谢过老人,两人分别。

几天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

就坐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听完了故事,现在回答我的问题。

生说:

师总结:季羡林是一位平易近人、品德高尚的人,这样一个人他写的。

文章也一定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他的《幽径悲剧》。

出家门,向右转,只有二三十步,就走进一条曲径。有二三十年之久,我天天走过这一条路,到办公室去。因为天天见面,也就成了司空见惯,对它有点漠然了。

记忆中的只是一点印象:这一条平平常常的路是有来头的,不能等闲视之。

这一条路在燕园中是极为幽静的地方。学生们称之为“后湖”,他们是很少到这里来的。我上面说它平平常常,这话有点语病,它其实是颇为不平常的。一面傍湖,一面靠山,蜿蜒曲折,实有曲径通幽之趣。山上苍松翠柏,杂树成林。无论春夏秋冬,总有翠色在目。不知名的小花,从春天开起,过一阵换一个颜色,一直开到秋末。到了夏天,山上一团浓绿,人们仿佛是在一片绿雾中穿行。林中小鸟,枝头鸣蝉,仿佛互相应答。秋天,枫叶变红,与苍松翠柏,相映成趣,凄清中又饱含浓烈。几乎让人不辨四时了。

小径另一面是荷塘,引人注目主要是在夏天。此时绿叶接天,红荷映目。仿佛从地下深处爆发出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向上,向上,向上,欲与天公试比高,真能使懦者立怯者强,给人以无穷的感染力。

不管是在山上,还是在湖中,一到冬天,当然都有白雪覆盖。在湖中,昔日潋滟的绿波为坚冰所取代。但是在山上,虽然落叶树都把叶子落掉,可是松柏反而更加精神抖擞,绿色更加浓烈,意思是想把其他树木之所失,自己一手弥补过来,非要显示出绿色的威力不行。再加上还有翠竹助威,人们置身其间,绝不会感到冬天的萧索了。

这一条神奇的幽径,情况大抵如此。

在所有的这些神奇的东西中,给我印象最深,让我最留恋难忘的是一株古藤萝。藤萝是一种受人喜爱的植物。清代笔记中有不少关于北京藤萝的记述。在古庙中,在名园中,往往都有几棵寿达数百年的藤萝,许多神话故事也往往涉及藤萝。北大现住的燕园,是清代名园,有几棵古老的藤萝,自是意中事。我们最初从城里搬来的时候,还能看到几棵据说是明代传下来的藤萝。每到春天,紫色的花朵开得满棚满架,引得游人和蜜蜂猬集其间,成为春天一景。

但是,根据我个人的评价,在众多的藤萝中,最有特色的还是幽径的这一棵。它既无棚,也无架,而是让自己的枝条攀附在邻近的几棵大树的干和枝上,盘曲而上,大有直上青云之概。因此,从下面看,除了一段苍黑古劲像苍龙般的粗干外,根本看不出是一株藤萝。每到春天,我走在树下,眼前无藤萝,心中也无藤萝。然而一股幽香蓦地闯入鼻官,嗡嗡的蜜蜂声也袭入耳内,抬头一看,在一团团的绿叶中——根本分不清哪是藤萝叶,哪是其他树的叶子——隐约看到一朵朵紫红色的花,颇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意味。直到此时,我才清晰地意识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顾而乐之了。

经过了史无前例的浩劫,不但人遭劫,花木也不能幸免。藤萝们和其他一些古丁香树等等,被异化为“修正主义”,遭到了无情的诛伐。六院前的和红二三楼之间的那两棵著名的古藤,被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掉。是否也被踏上一千只脚,没有调查研究,不敢瞎说;永世不得翻身,则是铁一般的事实了。

茫茫燕园中,只剩下了幽径的这一棵藤萝了。它成了燕园中藤萝界的鲁殿灵光。每到春天,我在悲愤、惆怅之余,唯一的一点安慰就是幽径中这一棵古藤。每次走在它下面,闻到淡淡的幽香,听到嗡嗡的蜂声,顿觉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其中情味,只有我一个人知道,不足为外人道也。

然而,我快乐得太早了。人生毕竟还是一个荆棘丛,绝不是到处都盛开着玫瑰花。今年春天,我走过长着这棵古藤的地方,我的眼前一闪,吓了一大跳:古藤那一段原来凌空的虬干,忽然成了吊死鬼,下面被人砍断,只留上段悬在空中,在风中摇曳。再抬头向上看,藤萝初绽出来的一些淡紫的成串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它们还没有来得及知道,自己赖以生存的树干已经被砍断了,脱离了地面,再没有水分供它们生存了。它们仿佛成了失掉了母亲的孤儿,不久就会微笑不下去,连痛哭也没有地方了。

我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我的感情太多,总是供过于求,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斛闲愁。真正的伟人们是绝不会这样的。反过来说,如果他们像我这样的话,也绝不能成为伟人。我还有点自知之明,我注定是一个渺小的人,也甘于如此,我甘于为一些小猫小狗小花小草流泪叹气。这一棵古藤的灭亡在我心灵中引起的痛苦,别人是无法理解的。

世界上像我这样没有出息的人,大概是不多的。古藤的哭泣声恐怕只有我一个能听到。在浩茫无际的大千世界上,在林林总总的植物中,燕园的这一棵古藤,实在渺小得不能再渺小了。你倘若问一个燕园中人,绝不会有任何人注意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的,绝不会有任何人关心它的死亡的,绝不会有任何人为之伤心的。偏偏出了我这样一个人,偏偏让我住到这个地方,偏偏让我天天走这一条幽径,偏偏又发生了这样一个小小的悲剧;所有这一些偶然性都集中在一起,压到了我的身上。我自己的性格制造成的这一个十字架,只有我自己来背了。奈何,奈何!

但是,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

《幽径悲剧》是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的一篇散文,语言精炼,含义丰富。课文描绘了幽径藤萝之美和置身其中的情味,揭露了令人无比痛心的愚氓灭美的现实,抒发了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本文的教学目标我定为1、通过朗读,体悟作者矢志不移地维护真、善、美的决心。2、通过品析,学习描写、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3、通过文本分析,理解藤萝不幸遭遇的根源。一堂课结束,发现原定的教学目标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很多的环节设置和处理还是存在不少问题的。

一、课时定位。

《幽径悲剧》一课,篇幅不短,内容不少,主题不浅,这样的课文不该是一节课就能解决的。由于之前的考虑不周,45分钟的时间内我就像是一个疲于奔命的农夫,不停地鞭策着我的学生,赶着完成之前预设的教学目标。于是先前设计的那些教学环节,统统变成了华而不实的空架子,只是像样地摆一下,完全失掉了它之前的功效。没有思考的空间,没有切实的途径,学生自然跟不上我预想的进度,所以在课堂上的一部分时间里,我的确是在自言自语。

一堂课的好坏最重要的评判该是学生是否有所得,仅从这点判断的话,我觉得这堂课就是失败的。所以备课之前备学生是多么重要的环节,可是我却脱离了学生的基础,兀自思索着教学目标,设计着教学环节,等到上课,才发现一切的设计都是徒然,不过就是一座装修华丽的空中楼阁。

二、文本定位。

《幽径悲剧》是一篇具有强烈悲剧效果的散文,作者的情感渗透于字里行间。无论是浓墨重彩的描绘还是酣畅淋漓的抒发,都是文章的悲剧性的体现。如何让学生理解作者的悲痛欲绝?如何让学生体悟作者矢志不移地维护真、善、美的决心?最好的法宝就是读。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是这堂课中的读书声太少了。在赏藤萝美的时候可以读,在藤萝被毁的时候可以读,在作者悲伤无语的时候可以读,在作者愤慨表态的时候还是可以读,甚至可以专门设计一节课,就是读《幽径悲剧》,教师在做一些朗读的指导,在品析的基础上诵读,那么学生就能更轻易的走进季老的心扉,不是作为旁观者,而是这幕悲剧的直面者,不再觉得季老是无病呻吟,而是真的痛季老所痛,急季老所急。

这节课给我的启示在于,语文课首先该是一堂课,一堂以学生为主,为学生服务的课。教师之前所有的预设都应该基于学生能接受的基础之上,其次在考虑形式是否新颖。所谓创新,不是指形式的创新,而是通过这堂课学生能力的是否能有所创新,在备课环节中,千万不可本末倒置。其次,语文课就该是一门体现语文学科特点的课,基于不同的文体特点要配合不同的训练重点,或读、或辩、或写、或品,千万不能千篇一律。

初二语文桥之美教案篇十四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二语文上册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体会作者抓住了苏州园林的哪个特征,又是怎样突出这个特征的。

二、学习本文严谨的结构层次。

三、学习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四、熟悉说明方法,学习用比较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

一、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写作意图,进而体会作者写作思路,理解文章结构。

二、在把握全篇结构的基础上,通过练习进一步加强对说明文的分析掌握。

两课时

1、学习说明文知识

2、作者简介及写作缘由

3、字词

4、朗读课文,找出说明对象

5、理清文章结构,划分段落层次,归纳段意

1、找出说明对象的总体特征,并分析作者通过哪几个方面来突出这几个特点的。

2、明确本文的说明顺序。

3、以课文第4、5节为例,指导学生掌握说明文阅读重点。

怎样抓住苏州园林的特点来进行说明的。

二、朗读第一段,找出其中最能说明苏州园林地位的词语,分析。

明确:标本——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表明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可以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三、朗读第二段,找出苏州园林具有怎样的总体特征,才能成为各地园林的标本?

明确: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提问:为了达到这一标准,作者认为设计者和匠师从哪几个方面下了功夫?

明确:四个讲究。

四、分析第三自然段

提问:本段具体说明了苏州园林哪个特点?

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什么?

为了什么这一特点,作者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比较、打比方)

五、阅读第四自然段,完成下列练习:

(学生思考、讨论)

(1)用“||”划分这段文字的层次

(2)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其中又以为主。

(3)苏州园林假山和池沼的共同特征是

(4)文中概括苏州园林假山特点的一句是。

(5)文章分几个方面介绍池沼?

(6)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是。

(7)这段文字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六、配合图片,简要分析第五、六自然段,回答问题:

(1)概括本段的段意

(2)指出本段运用的说明方法。

(3)这段文字除用说明这种表达方式,还用了什么?作用是什么?

(4)本段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七、提问:作者在写完苏州园林的四大特点后,为何又写了7、8、9段?

这三段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苏州园林的?

八、整理说明顺序:概括——具体主要——次要

九、归纳说明文阅读的重点:

(1)明确说明对象

(2)弄清所说明的事物的特征

(3)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

(4)了解文章使用的说明方法

(5)明确说明顺序

(6)把握说明文的结构

(7)在说明文中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的运用及效果

(8)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

十、本课小结

十一、布置作业:作文《我们的校园》

要求:1、认真观察,抓准特点

2、按照一定的说明顺序

3、用3~4种说明方法

4、字数:500字

初二语文桥之美教案篇十五

1.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义及用法,积累文言知识。

3.学习本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用法。

录音材料、课件或小黑板。

1.教师导人:口技是一种用口头摹拟表演的艺术,是一种传统技艺,就是“用嘴学叫声”如虫鸟呜叫,火车进站等。今天学习的就是一篇描述口技的文章。(板书课题。)

2.生阅读注释。(出示课件l。)

要求:记住作者及作品。

听录音,完成以下问题。(出示课件2。)

1.注意停顿,然后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2.画出生字词,查工具书解决。

3.通译全文,达到疏通文意。

1.小组内合作解决疑难问题。

2.教师指导全班学生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1.朗读课文。

要求:找多个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并及时点评至无误为止。教师在此过程中适当指导或示范,让学生知道如何才能读好。

2.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见《新课标作业设计》中本课的“积累运用”部分。)

要求: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听记,若有错误并及时纠正。

(2)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见《新课标作业设计》中本课“积累运用”部分。)

3.通译全文。

要求:指名逐字、逐句翻译,其他同学认真听记,发现错误起来纠正。教师指导学生把重点字、词、句按古汉语现象归类整理。

4.找出文中侧面描写的语句。

明确:(共有三处:(1)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2)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3)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明白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的作用。)

师:再次朗读课文并讨论下列题目。

1.文章三个场景的描述,口技者以绘声为主,对声音的描绘由远及近,由外及内,由大及小,由微弱而喧闹,由简而繁,试看作者是如何描绘的,请你分析。

(生读文章内容,小组讨论交流。明确作者的写作顺序,学习有条理地介绍事情的经过。)明确:(第一个高潮是渐起的,由深巷犬吠,妇人一人惊觉欠伸,到四口之家各种声响“一时齐发”有个演进过程作者作了细致的描写,使人如临其境。)

(第二个高潮是突发的,由“忽一人大呼”至“百千齐作”,人有“俄而”片刻时间紧张、纷乱、恐惧,造成了听众“变色离席”的效果。)

(在两个高潮间有过渡的场面即全家再次入梦。这把口技者精心设计的构思表现出来了。)

2.文章结尾处再次出现了“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重复出现有何作用?

明确:(突出舞台道具简单反衬表演者的高超技艺。在结构上首尾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

小组交流本节课的收获。

(如有时间可在课堂完成。)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二部分。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迁移延伸”部分。

口技

林嗣环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善犬吠妇醒神颈、侧目、微笑、默叹

闹而复静意少舒,稍稍正坐

失火救火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

初二语文桥之美教案篇十六

1.欣赏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深入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画面美。

2.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仔细揣摩画龙点睛的词语,把握作品景物的特点。

3.背诵课文。

1.把握文章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

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者简介;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情调;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意,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写景的脉络,选择关键词语,增设词语提纲,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一、导语设计: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丽,有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我国北魏时期著名大地理学家郦道元为我们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的一篇。让我们一起走进那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三峡画卷中去吧。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

三、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音韵美

四、学生自己朗诵课文:理清文章的整体布局,把握写景重点以及景物特征。

1.明确:第一段重点写山,“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突出群山连绵的特点。“重岩叠嶂,隐天避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是说一层层的悬崖,一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说明江面狭窄,两岸雄峰相连,峭壁对峙,只看见一线天。突出峰峦重叠,雄峻险拔的山势。

2.二、三、四段写水,描绘不同季节山峡的不同景象。

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以船行之快突出江流湍急的特点。(教师板书:夏季夏水襄陵乘奔御风奔放美)

第三段:写三峡春冬之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是说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波光粼粼,景物重重,一派秀丽风光。“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是说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山静、飞泉、柏怪、水奇,构成一幅挺拔超脱的画面。“清荣峻貌,良多趣味”,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用极为精练的四个字状写四种景物,总结全文。(教师板书:春冬素湍绿潭悬泉瀑布清荣峻茂清幽美)??学生齐读第三段,想象三峡的秀美挺拔,感受其清幽美。

第四段:写三峡的秋景。“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是说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充满凄清肃杀的气氛。“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是说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啼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写秋峡以代表性事物——猿来表现,山猿哀鸣,渲染了秋天的肃瑟气氛。(教师板书:秋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凄婉美)

3.文章最后一句引用渔者歌,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明确:借渔者的感受来表达自己的感受,用哀转久绝的猿声来侧面衬托三峡的凄凉与悲哀。)

五、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三峡》

反复诵读,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涵咏品味文章的语言;拓展阅读,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培养学生进行比较阅读的能力。

一、检查背诵、检查翻译

二、根据课文内容,想象三峡的景色,并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

1.选一个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三峡的奇景(教师提醒学生想象要扣紧山水、季节、景物特征,如: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啼、悲凉的渔歌等)

2.本文对三峡的描写比较客观,作者的感情并没有直接表达出来,但是字里行间仍然可以体会到作者丰富的情感。请你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结合具体景物,说说隐含作者哪些情感?(明确:如写群山连绵、高耸入云,体现了作者欣赏赞叹的感情。他惊叹自然的神奇,盛赞三峡夏日之时的奔放美,春冬之时的清幽美,秋日之时的凄婉美。作者听到凄凉的猿啼,悲凉的渔歌,仿佛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三、品味作者独特的语言魅力(学生见资料)学生齐读这三个句子,感受其语言美的特质。

连特点。)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既有俯察近物,又有仰观远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属俯视江中所见,动静相杂,色彩各异,相映成趣。“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属仰观远景,以“绝”状山,以“怪”写柏,绘形写貌,形神兼备。“怪柏”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给山水之间注入一股生命的活力,使人顿觉生意盎然。

3.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山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以“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渲染猿鸣幽凄、山谷空旷,即从正面摩声,又从侧面引用,以渔歌的凄凉来写猿鸣,手法多变,摇曳多姿。)

四、拓展阅读:阅读李白的《朝发白帝城》一诗,请说出它和本文内容上的联系。(明确:诗和课文都描写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为游记散文。文章第二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第四段与诗歌的第三句相对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啼;文章第一段则和诗中的“万重山”相应。)

初二语文桥之美教案篇十七

1、了解一些文言知识,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句式。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1、欣赏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深入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画面美。

2、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仔细揣摩画龙点睛的词语,把握作品景物描写的特点。

一、导入新课。

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迭出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波涛、耸峙的山峦,激发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情思与灵感!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恐怕是其中最早的一位了,今天,我们学习选自《水经注》的《三峡》。

二、作者简介。

三、朗读课文,正确把握节奏,感受作品的音韵美。

1、学生初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初步理解文句。

(1)读准字音:

(2)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疑难词句,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1)播放录音,要求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韵律及情调。

(2)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清/荣/峻/茂每至/晴初霜旦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四、再读课文,体会文章情感。

教师伴音乐范读。同学尝试朗读,请一名同学伴音乐读,学生评点。教师指点:在朗读中学习处理语速、语调、重音的方法,达到读准字音,读顺节奏,读出感情的要求。如第二节略快,读出气势;第三节读慢,读出清幽之气;第四节略慢,读出凄美之气。

五、析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1、问:文章主要写了三峡的哪些景色?

(山、水)。

2、请男生找出三峡山的特点,以三峡的山是……。

(三峡的山是高峻的、连绵的、怪异的、幽寂的……)。

3、请女生找出三峡水的特点,以三峡的水是……。

(三峡的水是盛大的、清澈的、激荡的、凄寒的……)。

六、探究阅读,了解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1、这篇文章虽然既写了山又写了水,但从文章写作目的和内容来说,侧重于写什么?

(水)。

2、有一个顺序吗?

(写山是为了写水蓄势,写水是从最主要的特征写起:三个时间:夏天:奔放;春冬:清幽;晴初霜旦:凄婉。)。

3、请学生说一说家乡不同季节具有代表性的景物特征,课后编一本集子——《家乡美》。

七、延伸阅读,培养热爱祖国的激情。

请同学说说三峡大坝竣工后景色会有什么变化?如:

大坝建成以后,在一定流域内水位会有所升高,“两岸连山,略无阕处”这一景观会有所变化,三峡上游会出现又一个秀丽的千岛湖。

大坝建成以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的情况就不会出现了,有大坝来控制水量,就可以保证水道的畅通,无论是丰水还是枯水的季节,航运都不受影响。

大坝建成以后,“回清倒影”的美景就看不到了,因为大坝蓄水会导致污染。

大坝建成之后,游客可以到达以前难以到达的山林深处,会吓走猿猴,“高猿常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景象就会消失了。

问:三峡即将发生许多变化,那么,这个新的三峡和郦道元笔下的三峡相比较,是不是就不美了呢?。

结语:其实,它们各有各的美。远去了的,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巨人;走近了的,是一个现代而又更加壮美的三峡。虽然,美丽不会永远,但文明总要进步,当眷恋之手告别千年的风彩,留下的依然是永恒的赞美。但愿同学们能多学一些知识,能有机会直接参与到对三峡的建设和管理中去,将三峡打扮得更美丽。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28172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